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认定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认定

发布时间: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认定

好冷门的问题。我认为没有。本身学校不是很高水平。我虽是师大毕业。

这个好难回答的,最好是具体点的

中国古代史是很牛的,但是期刊就不知道了。还有地理科学信息系统也很强。

就这个学校所有的国家级期刊都应该算高水平吧,主要是你想问那个专业?情况是这样,有的学校整体水平一般般,但是某个专业很牛气,高水平期刊更是要看专业,不知道专业很难回答你的问题。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认定标准

这个好难回答的,最好是具体点的

期刊 就是 专门发表讠仑文的 杂志。期刊 就是专门发表学术讠仑文的地方 期刊 就是一本书,论文 只是这本书里 其中的 几页文章 ,摆渡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继续了解。

其实论文本身没有分A1 A2什么,关键是核心期刊都是属于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本身也有三六九等,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核心期刊最权威的是中文核心,在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是CSSCI,当然南大核心也比较可以。质量一般的期刊就是一些普刊

好冷门的问题。我认为没有。本身学校不是很高水平。我虽是师大毕业。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级别认定

这个好难回答的,最好是具体点的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一、“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2008-2009年版。二、“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七、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但各单位对中文核心认定办法不一样,应以自己单位的规定为准。一般的以北京大学为准,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来确定核心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上有另外的说明“新闻出版总署”网上的说明如下:答: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同: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领导说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必搜最关键的“郑密路航海路”)、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

刊物上明确标有字样的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认定文艺理论研究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专著: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主编: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论文(100余篇)主要有: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5《谈“清空”》,《学语文》1989、6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8转载)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5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教材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翻译《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参编辞典《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3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4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3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6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3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

好冷门的问题。我认为没有。本身学校不是很高水平。我虽是师大毕业。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省、部重点科研机构16个。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科研平台如下:(省部级、校级)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建立时间 依托单位 负责人 备注 1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001年 安徽师范大学 丁放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2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世华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3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陆林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4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5 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魏先文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6 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伦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7 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聂刘旺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8 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席贻龙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9 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焦华富 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心源 中科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分站 11 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5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守恒 教育厅批准 12 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1993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清 省电教馆批准 13 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 2001年 教育科学学院 张克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14 美育研究所 2002年 美术学院 巫俊 学校批准 15 数学研究所 1982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宋卫东 学校批准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1998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章昭辉 学校批准 17 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室 2001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崔执凤 校级重点实验室 18 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 2003年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魏先文 校级重点实验室 19 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年 生命科学学院 聂刘旺 校级重点实验室 2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001年 国土资源旅游学院 查良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21 分析测试中心 1986年 环境科学学院 赵广超 学校批准 22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87年 环境科学学院 吴孝兵 学校批准 23 女性研究会 2006年 教育工会 俞晓红 学校批准 截至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有41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经费2397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5%和4%,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国旅学院陆林教授获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这是继2008年王绍武教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后该校再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这是国家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资助的我国第2个旅游地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工农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时期。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皖江学院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691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800多席; 截至2014年6月,馆藏文献总量270多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保持在1000种以上,电子图书120余万册,数据库40余种。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特色,古籍总量19万多册,其中,善本古籍1万余册,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藏有方志9万余册。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解放前报刊(7000余册)、图书(5万余册),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是校直属期刊出版机构,下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办公(资料)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其中正高职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高职2人。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就这个学校所有的国家级期刊都应该算高水平吧,主要是你想问那个专业?情况是这样,有的学校整体水平一般般,但是某个专业很牛气,高水平期刊更是要看专业,不知道专业很难回答你的问题。

  • 索引序列
  •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认定
  •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认定标准
  •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级别认定
  •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认定文艺理论研究
  • 安徽师范大学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