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读者文摘杂志英文

读者文摘杂志英文

发布时间:

读者文摘杂志英文

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是纯英文杂志,可以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订阅。国家授权合法引进订阅,国企信誉比较好。比外面一些乱七八糟的订阅平台安排安全的多。_abtest=b&ShareTm=sA7jYlNh4fb7%2FHO6k0c75htEnB3oEBluhFciVKBjl3YDkc6q52UrCUKEwPdFAmmi4%2Bv7dnnyNpWclK1iTSn%2B3echcry0EnzsdyS7RYsw4iZYQGKd%2FsN2hjWRFSRBFOw4NOGcJANp8Ut2mEQXgnEmOyQXZUJ%2BCQDxpUAb8Yta1UE%3D&ad_od=share&utm_source=androidapp&utm_medium=appshare&utm_campaign=t_335139774&utm_term=CopyURL

D intended (which was)intended to inform and entertain作为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magazine,省略了which 这里不是独立主格结构。译文:Dewitt Wallance 创办了《读者文摘》,定位于口袋类、散文类杂志,为读者提供信息与娱乐。

美国的《读者文摘》,亚洲的中文版叫《普知》。邮局确实没有《读者文摘》可订,甘肃出的《读者》到是有,那以前是叫《读者文摘》的,因涉嫌侵权改名《读者》。你如果需要的是《读者文摘》,订阅是告诉对方《普知》既可。

我也经常在读外刊,其中就有《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杂志

我也经常在读外刊,其中就有《读者文摘》。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然而《读者文摘》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行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 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信中提到新名有:读者、读友、读者之家、谈天说地、共享等等。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美国杂志,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行。1922年创刊,现每月发行。这是一本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内容丰富的家庭杂志。它所涉及的故事文章涵盖了健康、生态、政府、国际事务、体育、旅游、科学、商业、教育以及幽默笑话等多个领域。《读者文摘》是当前世界上最畅销的杂志之一,它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并畅销于世界60多个国家。这份每月出刊的杂志文章风格简明易懂,内容丰富广阔,且多富含恒久的价值和趣味;同时,它还致力于为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信息、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激励精神。它所涉猎的主题有健康保健、大众科学、体育运动、美食烹饪、旅游休闲、金融与政治、家居与园艺、艺术与娱乐、商业与文化。其他固定的专栏还包括了笑话、谜语、测试、动画及读者来信。《读者文摘》是以通过为各个领域的读者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尽可能广大的读者群的。《读者文摘》1922年创刊时不是本名,后改名为《读者文摘》。“读者文摘”也是中国大陆《读者》杂志的曾用名,因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纠纷,于1993年7月改名。 《读者文摘》杂志于2008年登陆中国,发行1-2期创刊号名为《普知》。

《读者》杂志的前身是《读者文摘》,以下是关于《读者》的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1993年,中国一本月发行量300多万份的杂志因为不愿意再卷入商标纠纷,忍痛更改已经使用了十余年的刊名。此事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此事。读者听到杂志要改名的消息后,纷纷致信编辑部,强烈反对。一本杂志的改名竟成为当年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引发各界关注,这在中国是第一例。出人意料的是,该杂志改名后的发行量,不降反升。这本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关注的“改名”杂志,叫做《读者文摘》。她在此次风波后,改名为《读者》。  1993年7月号,由《读者文摘》改名而来的《读者》,刊发了一则特别的卷首语:“从本期开始,《读者文摘》正式更名为《读者》。《读者文摘》的事业,在出刊143期后,将由《读者》来继续。……《读者文摘》开始进入《读者》时代。”  1980年的秋天,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曹克己找到在出版社科技室工作的胡亚权,对他说:“听说你会办杂志,你就来负责办一本杂志吧!”“办什麼刊物呢?”“具体你自己去想。过半个月,我要听你讲一个方案。”於是,胡亚权拉上志同道合的郑元绪,摸索著办起了一份杂志。这就是《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创刊号编完后,他们把当期的重点内容与办刊宗旨放在《光明日报》刊登,不久之后的1981年4月,杂志正式推出。  《读者》的开创者们可能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情景,“《读者》现在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杂志,但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高品质、高品位,受到贾平凹、余秋雨、刘心武、梁晓声等众多文化人士的称赞。”《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说。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孟臻介绍说:“《读者》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6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1003万册,目前《读者》月发行量稳定在900万份以上,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26年来,几乎是伴随著改革开放而诞生的《读者》影响的人数以亿计。杂志创办人之一郑元绪在这本杂志200期时,写下这样一句话:“读者是流动的,一部分离去了,一部分人又来了,这很正常,而这种流动著的读者,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者》创造的奇迹就是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同时,“《读者》现象”逐  渐形成。  提起“《读者》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陈泽奎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形成了‘《读者》现象’的说法,90年代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提法。最近几年这个说法提得比较多。”他认为,通常说的“《读者》现象”,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办成了“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以及《读者》既保持了在内容方面高雅的品位又留住了庞大的读者群。  不少人提起“《读者》现象”,就会提起“在甘肃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的说法,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文教授并不认同甘肃文化不发达的说法。李文认为,现在甘肃虽然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而且甘肃还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心。在他看来,“《读者》现象”与甘肃厚重的文化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读者文摘杂志摘抄

《读者》杂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为《读者文摘》。《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其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2015年11月,《读者》杂志发布了“读者阅尚DZS2”双屏智能手机,这已经是《读者》发布的第二款手机产品了。

读者文摘杂志社

德威特·华莱士 (DeWitt Wallace, 1889年11月12日 - 1981年3月30日), 与妻子莱拉·华莱士 (Lila Wallace) 创办《读者文摘》 (Reader's Digest),并于1922年出版《读者文摘》第一期。《读者文摘》国际中文版于1965年3月创刊,首位总编辑由文坛大师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太乙女士出任,繁体字版在香港及台湾销售,而大中华区总部位于香港筲箕湾东旺道3号星岛新闻集团大厦19字楼,简体字版本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发行。1981年,恰好在德威特·华莱士去世之年,中国突然出现了一本杂志,也叫《读者文摘》。若干年,中国的这个《读者文摘》,改名为《读者》 … 恕我直言,无论这是不是巧合,简而亦言之,不要脸走遍天下

《读者》杂志的前身是《读者文摘》,以下是关于《读者》的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1993年,中国一本月发行量300多万份的杂志因为不愿意再卷入商标纠纷,忍痛更改已经使用了十余年的刊名。此事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此事。读者听到杂志要改名的消息后,纷纷致信编辑部,强烈反对。一本杂志的改名竟成为当年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引发各界关注,这在中国是第一例。出人意料的是,该杂志改名后的发行量,不降反升。这本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关注的“改名”杂志,叫做《读者文摘》。她在此次风波后,改名为《读者》。  1993年7月号,由《读者文摘》改名而来的《读者》,刊发了一则特别的卷首语:“从本期开始,《读者文摘》正式更名为《读者》。《读者文摘》的事业,在出刊143期后,将由《读者》来继续。……《读者文摘》开始进入《读者》时代。”  1980年的秋天,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曹克己找到在出版社科技室工作的胡亚权,对他说:“听说你会办杂志,你就来负责办一本杂志吧!”“办什麼刊物呢?”“具体你自己去想。过半个月,我要听你讲一个方案。”於是,胡亚权拉上志同道合的郑元绪,摸索著办起了一份杂志。这就是《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创刊号编完后,他们把当期的重点内容与办刊宗旨放在《光明日报》刊登,不久之后的1981年4月,杂志正式推出。  《读者》的开创者们可能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情景,“《读者》现在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杂志,但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高品质、高品位,受到贾平凹、余秋雨、刘心武、梁晓声等众多文化人士的称赞。”《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说。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孟臻介绍说:“《读者》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6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1003万册,目前《读者》月发行量稳定在900万份以上,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26年来,几乎是伴随著改革开放而诞生的《读者》影响的人数以亿计。杂志创办人之一郑元绪在这本杂志200期时,写下这样一句话:“读者是流动的,一部分离去了,一部分人又来了,这很正常,而这种流动著的读者,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者》创造的奇迹就是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同时,“《读者》现象”逐  渐形成。  提起“《读者》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陈泽奎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形成了‘《读者》现象’的说法,90年代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提法。最近几年这个说法提得比较多。”他认为,通常说的“《读者》现象”,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办成了“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以及《读者》既保持了在内容方面高雅的品位又留住了庞大的读者群。  不少人提起“《读者》现象”,就会提起“在甘肃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的说法,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文教授并不认同甘肃文化不发达的说法。李文认为,现在甘肃虽然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而且甘肃还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心。在他看来,“《读者》现象”与甘肃厚重的文化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读者文摘”也是中国大陆《读者》杂志的曾用名,因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纠纷,于1993年7月改名。

没错,是一种杂志!!正如二楼的朋友所说,为此事我愤愤了很久呢!!!另外告诉你,杂志更名是常有的事,可以看他们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或者是邮发代号。它们一般是不会变的!!!

读者杂志阅读摘抄

都市的繁华迷乱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乡依在。纵使你在某个城市开心快乐的生活着,但在心灵深处,总有一条无形的东西牵引着你,一头在故乡那边,一头结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特别是久别故乡的人,也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故乡这杯酒就愈香醇,故乡的影像就愈清晰,香醇的不想醒来,清晰的叫人心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就是因为这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开的乡情和乡愁,才让漂泊的我们得以慰藉,让流浪的心不再孤寂。赏析:这段话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牵挂和羁绊。用语优美抒情,恰到好处,富有感染力,让我们都对故乡的那点心绪都被拨动了。引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借用诗句表达了天涯海角都扯不断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多处使用对偶,语势加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这时的河边已是一首歌了。一担一担的苞谷插得尖尖的,搁在河滩上。一担一担的谷子垒得满满的,搁在河滩上。还有一捆一捆的黄豆、一筐一筐的小米都如画地搁在河滩上。要收工了,一天的劳累与辛苦,都得痛痛快快地跳进河里,洗掉、搓掉、揩掉。健康的肌腱,壮实的胸脯,都赤裸裸的呈现在你的视野里,是一尊尊诱惑人心的雕塑。纵使原始粗犷,但极具柔和妩媚,沉醉得没有一丝邪念。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一个上了年纪的故事,那令人艳羡的经历,像女人割禾的镰刀,深深地镂刻在心里。因此,当年轻人的玩笑随水而飘时,他们只是偶尔插上一句补补白,尽管嘴角的笑意一直未消,可心里却在思忖、盘算。赏析:这段话行文优美,如流水般娓娓道来,好一幅热闹的秋收图:苞谷、谷子、黄豆、小米、河滩、年轻人、老人景美人更美。情景交融,这一幅秋收的景象因而更加美不胜收。作者笔调优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展现了独特的秋收之美。

  • 索引序列
  • 读者文摘杂志英文
  • 《读者文摘》杂志
  • 读者文摘杂志摘抄
  • 读者文摘杂志社
  • 读者杂志阅读摘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