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植物生理领域最顶级的是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好像去年还是今年改名称为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了) 影响因子:2004年24、2005年78、2006年837剩下的就是plant Physiology 和plant Cell 这两个了。如果你能在Annual Review上写篇综述,那么基本上就能评上院士了。在后两者上发文章那是我们这里比较好的毕业要求
影响因子如下: Frontiers in Medical Technology in Pharmacology ISSN :1663-9812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 ISSN :1663-9812)是一本药学 SCI 期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 Alex F Chen 教授是该刊再生药理学板块的主编。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杂志的作为二区杂志,发文量大影响因子持续上涨、审稿周期较短,版面费适中且收稿范围较广。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杂志的内容主题涵盖化学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抗生素、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的合成、分离鉴定、质量控制、药理、制剂、代谢等的原创性、创新性科研成果,刊发相关综述与述评、研究论文以及研究简报。旨在为世界药学领域的前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学者在药学领域研究的特色和成果,推动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同时,本刊还致力于发表药学科学和技术研究高端和前沿性的论文,快速报道药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进展。 1)影响因子:我们通过查询Web of Science,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自2017年取得首个影响因子,近三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14(2017),808(2018),097(2019)。2019年更是止住2018年的略有下降趋势,增势迅猛,一举取得历史最佳成绩。我们相信它在之后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2)审稿周期:我们看到官网发布的审稿周期也很快,2019年的数据是:一审平均3周。我们查看网站上最新文章后,很多文章在2个月左右完成接收。 3)版面费: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杂志还是很友好的,仅收取8000元人民币/篇的版面费,不收取审稿费和彩图费 回答参考资料
推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复合影响因子:747 综合影响因子:096;以下是关于该杂志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宗旨是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反映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刊最适合高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615。(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405。(3) Plant Cell (Plant Cell)《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679。(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945。(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257。(6) Plant Journal (PLANT J)《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914。(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634。(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795。(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641。(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613。(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580。(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180。(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159。(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118。(15) Planta (PLANTA)《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053。(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778。(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450。(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398。
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国花。早在1929年,中国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为国花。梅花也是世界上唯一代表民族精神的国花。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方面并未明确确立国花。若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说当今世界中国为唯一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是不够准确的。 由于大陆没有明确确立国花,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在毛泽东时代,由于毛个人极喜梅花,因此主流意见倾向于定梅花为国花,然并未正式确定。当下大部分意见倾向于“一国两花”,即将梅花和牡丹定为双国花。1994年,中国曾举行国花评选,报选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然最终因分歧太大不了了之。此外,还有主张单一国花者,即在梅花和牡丹选择其一。甚至一国四花者,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然而,即使是种类最多的“一国五花”方案(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分别为四季名花)也有歧义。如秋季不止有菊花,还有桂花等其他中国原产的知名花卉。更有人认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评选国花上属于浪费,且国花竞选过程中充斥商业气氛与地方保护主义。并且担心国花决定后可能引发诸如国鸟、国木、国酒等评选热潮。他们认为现有的中国十大名花已经足够。
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巴基斯坦植物学杂志
中国基于经济繁荣及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景,部分人大代表提议,经人大责成农业部中国花卉协会具体承办、落实,最后评选出二套国花候选方案,尚待全国人大决定:一是一国一花:即牡丹,牡丹有国色天香之说,它是雍容华贵可以喻意祖国的繁荣昌盛,体现物质文明的一面。二是一国四花,即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作为一年四季的花名,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国花(The national flower)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花卉,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一个国家的国花也能看出该国的文化底蕴及历史。国花象征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国民人格美德的精华。扩展资料各国的国花及寓意:1、俄罗斯的国花——洋甘菊俄罗斯人民热爱洋甘菊,这些芳香植物的的花朵很像白色雏菊,而其芬芳的气味与苹果或菠萝相似。实际上,“洋甘菊”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kamai”,意思是“生长在地上的苹果”。它代表苦难中的力量,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有温和的抗忧郁作用,可安抚不安与易怒的情绪。2、日本的国花——樱花每年3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日本有樱花30多种类,300多品种,世界上共有800多品种。日本人民认为樱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他们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樱花象征着热烈、纯洁和高尚,自古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3、法国的国花——鸢尾法国是一个鲜花之国,它的首都巴黎有“花都”的美誉。鸢尾被视为法兰西王国的国花。鸢尾花从13世纪起就被用来代表法国皇室,据说象征着完美、光明和生命。在法国君主使用的纹章图案中,三个花瓣也代表智慧、信仰和骑士精神。4、澳大利亚的国花——金合欢金合欢属豆科的有刺灌术或小乔木,二回羽状复叶,头状花序簇生于叶腋,盛开时,好像金色的绒球一般。在澳大利亚,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居民的庭院不是用墙围起来,而是用金合欢作刺篱,种在房屋周围,非常别致。花开时节,花篱似一金色屏障,带着浓郁的花香,令人沉醉。5、美国的国花——玫瑰花美国国花经百年争论,他们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美国人还认为红色玫瑰花象征爱、爱情和勇气。淡粉色传递赞同或赞美的信息,粉色代表忧雅和高贵的风度,深粉色表示感谢,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喜庆和快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花
山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不错的学校,该校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高校、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学校建设: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优势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201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在前200名的印度大学只有一所,那就是印度孟买理工大学
学术氛围很浓,在学科排名、专业优势、教学成果方面都有自己特色优势。1、学科排名2020年7月9日,据ESI中国内地高校数据库更新显示,山西农业大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Plant & Animal Science)进入ESI全球前1%。11月,农业科学学科(Agricultural Sciences)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位于本期ESI前1%农业科学的810位。2、专业优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学、动物医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3、教学成果截至2021年4月,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24项。合并发展2019年10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2020年10月,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揭牌成立; 同年11月,学校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童年、少年 1903年 10月10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北乡憩桥镇。祖父是贫苦渔民,父亲是店员。1911年 春,进镇海县憩桥镇进修学堂。1913年 秋,进修学堂停办,进镇海县贵驷桥宝善学堂。1915年 秋,进湖北汉口德华学校。1917年 德华学校改为汉口第一中学。1918年 冬,汉口第一中学停办。1919年 春,进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德文科。秋,升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留学德国八年 1921年 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毕业后,赴德留学,进德国福莱堡大学。1922年 秋,转德国慕尼黑大学。1923年 秋,转德国土滨根大学,不但学习了生物学的课程,还学了物理、化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好处。开始科研工作,研究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1925年 选定一种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Anguillula aceti)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开始研究醋虫的生活周期和实验条件对生活周期各个阶段醋虫形态上的影响。重视实验方法与技术,学习吹玻璃的技术,吹制实验用微体操作玻璃器 - 微玻璃针、微玻璃管等。欣赏导师哈姆斯教授关于生物的多样性的观点,以及用发展的观点,从时间、空间等各种具体条件全面地看问题的思想。在做博士论文期间以及此后的研究工作正是贯彻这种思想。1926年 在德国柏林参加显微操作训练班,学习最新的显微操作技术,回到土滨根大学在系里推广。1927年 发表论文《醋虫的生活周期》。1928年 3月,获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4月,任土滨根大学动物系助教。1929年 秋,回国。 在浙江大学工作二十年 1930年 8月,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创建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提出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要方向。先后教授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招收研究生后,又教授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研究工作为轮虫(稳定动物)和水螅、环节动物(不稳定动物)的发育过程与再生。1931年 11月,与苏州振华女中教师程亦明女士结婚。1932年 春,发现丰年虫中间性个体,研究其中间性类型、性转变和生殖细胞的重建。1933年 发表论文《轮虫的再生实验》、《细胞常数与再生关系》。1934年 8月,出席在庐山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大会。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提出细胞重建的假说。1942年 发表论文《南京丰年虫的二倍体中间性》。研究一种线虫 Cosmocerca sp.的染色体和染色质,发表关于这种线虫未分化体细胞和种系细胞的染色体,染色体异固缩与染色质消减,异染色质与染色中心的形成,染色体极性的测定,异染色质的联结能力与联合染色体的形成等5篇研究论文。兼任浙江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主任。1943年 发表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论文《卵黄粒与细胞之重建》和《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转变》。1944年 发表论文《 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的自然裂殖与再生》、《摇蚊的咽侧体和心侧体》。1945年 发表论文《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结构》、《色素细胞活动与温度和眼柄提取物浓度的关系》。1946年 发表论文《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裂殖和分解》。1947年 9月,代表中央研究院赴瑞典参加国际细胞学会会议,错过会议日期,转赴荷兰请会议秘书长详细介绍会议情况,并在荷兰、英国、法国的大学和研究单位参观访问,其中包括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室。1948年2月回到上海。1948年3月,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8月,在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1949年5月,任浙江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当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会会员。6月,在北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任理组召集人之一。会议期间,参与建议成立科学院的活动。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前,一直到中国科学院成立的最初半年里,多次往返于杭州、北京之间,参加讨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方面研究所的调整问题。 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0年 参与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的许多组织与管理工作。春,调中国科学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研究轮虫的再生和虾的眼柄激素。1952年 在北京作访问前苏联的准备工作。1953年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的任务是考察苏联如何组织和领导科学研究工作,了解苏联科学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就中苏科学合作交换意见。6月初,回到国内,在长春作总结、写报告。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成立,任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8月,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5月,被中国科学院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 参加制定国务院《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工作,并与周培源一起主持制定“重大理论问题”规划。10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7年 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生物学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9月,赴苏联参观访问放射生物学、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机构。1958年8月,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并任系主任。任《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9月,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此后,指导开展了放射生物学(包括放射性自然本底调查、生物对射线的反应、射线损伤的防护、射线引起的遗传效应等)、宇宙生物学(包括建立地面实验系统、生物遥测和生理指标测量仪器,开展全面的地面模拟实验并发射了生物探空火箭)、生物化学、理论生物学(包括生物控制论、信息论、量子生物学等)和生物物理工程技术的研究。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金评审委员会委员。1960年 2月,在“全国放射生物学工作会议”上,作有关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报告。1961年 10月,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英国。11月,访问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1962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 8月,在“全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学术会议”上,作题为《中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10月,在“实验动物学专业学术讨论会”上,作题为《从分子生物学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的报告。1964年8月,在“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上,作题为《生物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5年 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法国。1970年 3月,陪同郭沫若院长赴尼泊尔参加王太子婚礼,顺访巴基斯坦。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越南。建立“细胞生物学研究组”,任组长,恢复细胞重建的研究,研究课题为《造血系统中或创伤愈合中各种非细胞形态转变为细胞的研究》。1971年10月至1976年10月,参加《生物史》编写工作。1972年 10月,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1973年 1973年 细胞重建现象得到充分验证。1975年 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8月,应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邀请,提出“关于科学技术基本建设的初步设想”。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奥地利、意大利。1976年 研究组改称“细胞重建研究组”,除丰年虫外还开展鸡胚早期发育中的体细胞重建的研究。不仅观察到鸡胚发育中普遍存在细胞重建现象,还发现卵黄颗粒内有DNA、组蛋白和染色质,卵黄颗粒染色质和细胞核的染色质有同样的结构和行为。1978年 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3月,德国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7月,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 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研究工作又证实,在小鼠成体的骨髓造血系统中也存在着细胞重建现象。提出完整的细胞重建理论——细胞重建学说。1980年 5月,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上作题为《对中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几点希望》的报告。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的“细胞重建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现场示范、展示照片、放映显微缩时电影,将细胞重建研究的结果公诸于世,进行讨论。1982年 在《中国科学》上,陆续发表报道应用电子显微镜、显微缩时电影、相差定位观察等方法,研究丰年虫和鸡胚的细胞重建以及卵黄颗粒染色质和DNA的 5篇论文。1983年 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0月,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上作《在生物物理学研究中要重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的报告。12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科教片《细胞重建》担任科学顾问,协助摄制工作。1984年 科教片《细胞重建》摄制完成并上映。1985年 1月,任《生物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3月,电影《细胞重建》获第五届“金鸡奖”优秀科教片奖,并在第23届国际科技进步电影节上获奖。1988年 3月,德国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9月,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题词:“为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努力奋斗”。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作《生物物理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24篇。1989年 11月,电影《细胞重建》获意大利巴马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金奖。1990年 3月,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题词:“十年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对促进中国生物物理学发展和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中国四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将以更高的要求开展学会活动,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很快成为国际先进的学术团体。”1991年 3月,兼任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1992年 12月,《贝时璋文选》由浙江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48篇,报告、谈话和文章19篇。1993年 秋,开始与芝加哥大学的江昆生教授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戴华教授夫妇的合作,此后,每年一次在北京进行工作讨论和学术交流。在进行实验工作的同时,开始整理小鼠骨髓、鸡胚、丰年虫、大豆根瘤菌、沙眼衣原体以及染色质和DNA等的实验照片,并起草论文的提纲,至1997年。8月,对生物物理研究所有关同志发表“关于空间生物学”的谈话,指出空间生物学大部分是生物物理学问题,详细介绍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空间条件和地面模拟实验的重要性。希望生物物理研究所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在中国航天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1995年8月,夫人程亦明女士逝世,享年91岁。1998年 5月,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题词:“继往开来,奋勇前进,实事求是,遵循真理,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做出更大贡献。”9月,在“庆祝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作题为《继往开来 奋勇前进》的书面发言。10月,在“贝时璋先生建所思想研讨暨九十五寿辰庆祝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生命与非生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以及碳元素在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性。1999年《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被收入大型文献丛书《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技论文>;》卷。2000年 10月,在“庆祝贝时璋先生九十七寿辰纳米生物技术研讨会”上,作“关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报告。11月,开始主编《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的工作,至2003年5月完稿。2002年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2003年6月,开始细胞重建及与之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的理论总结,及总结科研工作的经验。8月,《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18篇。2008年3月,贝时璋院士获得博士学位80周年之际,这位德高望重的国际知名学者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了第5个博士学位,一时在国内外科学界传为佳话。2009年10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家中看望贝时璋院士,并致以亲切的慰问和生日的祝福。国务院办公厅、中科院等部门负责同志陪同看望。2009年10月29日上午,贝时璋在北京去世,享年10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