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中国历史评论杂志投稿

中国历史评论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中国历史评论杂志投稿

杂志社里面有好多的分类,每个杂志都是由无数个栏目组成。自己安排之前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可以省到比较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百科探秘 探索发现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历史学研究

中国历史评论杂志

历史学研究

《纪实》半月刊 ,讲述历史人物,邮发代号2-393

世界历史:美国通史(共6册)(精)300多,世界文明通史(共10卷全彩版)(精)1000多。 中国历史:中国通史(全十二卷共二十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60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投稿

10分,谁给你写啊!

中国近代史,这是一段困惑与希望交织、黑暗与光明博击的历史,中国这艘运行的几千年的大船,在近代迎来了一个内困外焦的局面。全国上下有识之士多为解决这一局面而奋斗,在他们的思想中:有国才有家。  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了末路,帝国主义把中国瓜分得支离破碎。爱国知识分子在争国权的同时,不断探索中国新的国家政权。困惑与希望交织、黑暗与光明博击。  教育上: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运行1300年的科举制,已经选拔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西方新的文化扑面而来。有识之士为中国的未来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文化。

主持济南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并参与山东省社会 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在《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文献》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1《论里正在唐代乡村行政中的地位》,《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2《〈四时纂要〉所见唐代农业生产习俗》,《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3《论山东民俗的历史分期》,《东岳论丛》2003年第3期4《宋代山东地区的民间信仰与秘密宗教》,《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5《加快建立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农村发展的历史与未来》2004年12月6《新旧唐书<陆南金传>世系正误》,《文献》2006年第1期7《唐代的村落与村级行政》,《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六卷2005年8 《略论近代济南建筑习俗的变迁》,《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9《桐城张氏家族教育传统试探》,《民俗研究》2006第2期10《济南开埠与城市民俗的变迁》,《理论学刊》2006第9期11《中国古代商贾家族教育传统试探》,《民俗研究》2006第3期12《中国古代祥瑞崇拜的文化诠释》,《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专著1《生肖鼠》,齐鲁书社2005年9月2《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副主编。项目1《济南市危机管理研究》,2003-2004济南市社科规划办,第一位2《鸟图腾刻画符号与文字的起源》,山东省社科规划办2005-2006山东省社科规划办,第二位3《民间信仰发展史》,2005-2008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第二位

猴子从树上爬了下来

英国历史评论杂志

大宪章 大宪章 作者: (英)J C 霍尔特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译者: 毕竟悦 / 李红海 / 苗文龙 出版年: 2010页数: 511定价: 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宪政经典ISBN: 9787301165416这是霍尔特研究英国大宪章的修订和扩展版,他把1215年的事件和大宪章本身放到12、13世纪英格兰以及欧洲法律、政治和管理的背景中进行研究。一本杰出的著作,展现了精湛的学识以及生动的手法。主要探讨了大宪章在英格兰历史中的地位,本书是对行动中的政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政治科学季刊》依旧是关于这一著名问题的最杰出著作之一。——《历史杂志》这是把大宪章放入历史背景中考察的第一本全面的著作。这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著作将流传多年。——《周日电讯》霍尔特对于诉讼形式和政府机制高屋建瓴。没有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他对于人们最熟悉的英国历史事件的全新视角,就不可能读懂他的书。——《英国历史评论》

研究历史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美国历史评论杂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60年代中期,比较史学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1966年,美国出版了两部比较史学巨著,轰动世界。一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另一部是巴林顿·穆尔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不同道路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不是以经济为标准,而是以社会结构和政治为标准,把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七类八.英国、法国;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3.西欧。北欧、东欧;4.拉美;5.苏联、日本、中国;6.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7.中南非洲和亚洲少数地区。名次越前,现代化程度越高。这部书的观点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在当时却代表了比较历史学的最高水平。布莱克后来还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对日本、德国、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6年,他出版了《比较现代化论文集》。 在布莱克和穆尔之后,更多的学者参加到比较史学的行列,1968年,历史学家伍德沃德主编了一本《美国史比较探讨》论文集,共收入论文24篇。1978年,在第93届美国史学会年会上,比较史学成为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1980年10月号、12月号和1982年2月号的《美国历史评论》杂志还先后开辟了“比较史学的理论与实际”讨论专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比较史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对比较史学进行方法论上的探讨。这些探讨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序号      期刊名      中文译名      中图刊号      ISSN号      国别      1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世界史杂志      210B0151      1045-6007      美国      2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欧洲史季刊      309C0061      0265-6914      美国      3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美国历史评论      210B0001      0002-8762      美国      4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美国教育研究      380B0201      0002-8312      美国      5      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英帝国与英联邦史杂志      210C0067      0308-6534      英国

  • 索引序列
  • 中国历史评论杂志投稿
  • 中国历史评论杂志
  •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投稿
  • 英国历史评论杂志
  • 美国历史评论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