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时教师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再观察观察,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等等这些猜想,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探主究验证,将大错化小错,小错化了。 三、进行合理提炼, 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首先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当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这两个的图形的面积相等。于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接着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 又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当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规律后,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并重点提出a+b=b+a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讨论a和b可以是哪些数,这样不仅关注学生了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英语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一、强调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创设情景,在整合英语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创设英语情境,可以增加开放性的任务活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挥具体化情境功能作用,顺利激起学生求知欲、探索欲,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中,高效培养语言能力。二、深挖教材内容,形成良好文化品格在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生良好文化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深挖英语教材内容是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在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规范化深层次挖掘,引领学生准确理解、掌握、内涵课文知识点的过程中深层次把握课文主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品格。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为例,在课题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课文主题背景、文化背景等,深挖课文教学内容,构建跨文化教育情境,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共同分析、探究基于课题知识的课堂问题,便于学生在学习、掌握英语知识过程中全方位准确把握不同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突破“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顺利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课文教学目标中提升英语教学设计层次。三、加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合作探究,将其穿插到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在英语课堂内外相互作用下,科学培养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英语思维品质。以“healthy eating”为例,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合作探究方法,深化班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环节,指导班级各小组学生阅读“healthy eating”课文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对应的问题,在分析、解决课题问题中不断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培养英语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围绕“healthy eating”课文主题,引导班级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在真实的英语情境中分工、协作,进一步理解课文新知识点。课题教学结束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延伸英语课堂,让班级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针对性实践,巧用英语新旧知识中完成课题实践作业,在层层实践作用中科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高效完成英语课题教学任务中彰显英语教学设计魅力。四、强化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强化教学实践,为学生构建多样化实践平台,使其在理论、实践相互作用下不断增强自主 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与效率,高层次培养英语核心素养。以“Friendship”为例,在课题教学设计中,我们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深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以“Friendship”为主题,开展基于阅读、写作等的实践活动,设置不同层次实践任务,科学指导班级学生参与实践并完成实践任务,顺利提升英语学习能力,高效学习英语学科。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面能进一步提高。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实施是21世纪教育的重大改革。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了建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英语阅读课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从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及其组成要素及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撰写。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英语;课堂教学一、 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日益频繁,融合与冲突并存、和平的主旋律与局部战争并存,所有这一切预示着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国际政治关系民主化平等化共存。因而这个时代呼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基于这样子的时代要求,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此,我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过渡到现在强化学生发展学生素养的教育模式。二、 英语学科素养的含义及其组成要素《普通高中英语课标标准(2017年版)解读》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标同时提出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要素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三、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具体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的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对比素质教育的知识目标,英语核心素养增加了语篇知识与语言应用。素质教育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而核心素养更加的强调学生要在理解的文本的基础上用辩证的思维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除了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外,还要通过创建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或者符合文本的内容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切身的体会,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辩证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积极的表达。此外,还可以增加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如根据相关文本改编的开放性的话题写作,探究式问题的设置等等。总之,在核心素养框架内通过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有意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丰富,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识、态度和行为取向。《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传统的课堂将语篇仅仅当作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载体而忽视了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因而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以此为基础,理解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现象。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的语篇,也有对英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介绍的语篇,教师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借助英语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对比不同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得学生在文化对比中更好的理解、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对外来文化有基本的辨别和取舍,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代表先进文化的文化立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赏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祖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三)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思维的应用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反过来语言的学习与应用特别是外语的学习与应用有助于丰富思维的方式,促进学生辩证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要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极其具有挑战性的。首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比较分析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推断和归纳。(四)学习能力英语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全球一体化不可逆转的趋势等一系列因素都要求这个时代的公民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 结语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确立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当代国际国内教育改革趋势、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英语核心素养对如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指明的方向。面对党和国家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的要求,英语课程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英语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一、强调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创设情景,在整合英语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创设英语情境,可以增加开放性的任务活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挥具体化情境功能作用,顺利激起学生求知欲、探索欲,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中,高效培养语言能力。二、深挖教材内容,形成良好文化品格在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生良好文化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深挖英语教材内容是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在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规范化深层次挖掘,引领学生准确理解、掌握、内涵课文知识点的过程中深层次把握课文主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品格。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为例,在课题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课文主题背景、文化背景等,深挖课文教学内容,构建跨文化教育情境,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共同分析、探究基于课题知识的课堂问题,便于学生在学习、掌握英语知识过程中全方位准确把握不同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突破“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顺利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课文教学目标中提升英语教学设计层次。三、加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合作探究,将其穿插到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在英语课堂内外相互作用下,科学培养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英语思维品质。以“healthy eating”为例,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合作探究方法,深化班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环节,指导班级各小组学生阅读“healthy eating”课文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对应的问题,在分析、解决课题问题中不断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培养英语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围绕“healthy eating”课文主题,引导班级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在真实的英语情境中分工、协作,进一步理解课文新知识点。课题教学结束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延伸英语课堂,让班级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针对性实践,巧用英语新旧知识中完成课题实践作业,在层层实践作用中科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高效完成英语课题教学任务中彰显英语教学设计魅力。四、强化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强化教学实践,为学生构建多样化实践平台,使其在理论、实践相互作用下不断增强自主 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与效率,高层次培养英语核心素养。以“Friendship”为例,在课题教学设计中,我们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深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以“Friendship”为主题,开展基于阅读、写作等的实践活动,设置不同层次实践任务,科学指导班级学生参与实践并完成实践任务,顺利提升英语学习能力,高效学习英语学科。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摘 要】对学校来说,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拿来就用”的概念,需要立足校情作出校本表达。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是一个宣示理念、达成共识、实践建构的过程。通过“适切性的解释”,将核心素养与校本理念对接;通过“认同性的达成”,为本校儿童发展素养“画像”;通过“整体性的设计”,对指向核心素养的实践范式做出整体建构。【关键词】核心素养;小主人素养;校本表达【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9-03【作者简介】冯毅,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210024)副校长,高级教师。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中国教育正式步入“素养时代”。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是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思考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有3个问题需要学校来回答:第一,“核心素养”如何与学校的理念相契合?第二,“核心素养”怎样让学校里的人——学生、教师、家长所认同?第三,如何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可供办学的观念、实践框架和创意做法?一、适切性的解释:核心素养与校本理念的对接自20世纪80年代始,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以下简称“琅小”)原创性地提出“三个小主人”的培养目标——集体的、学习的和生活的小主人,开展一体化课程与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是这么说“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第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另外,还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第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里应当关注的是“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的提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的提示应当给一线教学提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第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里值得关注的是,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时教师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再观察观察,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等等这些猜想,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探主究验证,将大错化小错,小错化了。 三、进行合理提炼, 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首先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当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这两个的图形的面积相等。于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接着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 又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当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规律后,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并重点提出a+b=b+a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讨论a和b可以是哪些数,这样不仅关注学生了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扩展资料: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
提出已经很多年了好像是2015年可以问问度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原因: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面能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