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
食物链与生物进化食物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 也是生物界各个成员所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 本文所说的/ 食物链0, 不仅仅指动植物之间的捕食者和猎物,也包括植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寄生, 以及同一等级之间物种和个体的竞争等, 总而言之是指物质与能量的获得与传递过程 当然就表现来说, 以捕食和竞争关系最为明显。这种生物间关系造成的进化体现在自然界的各处1 无处不在的进化影响/食物链0造成的进化影响与适应, 大到自然界的生态位分布, 小到单细胞生物的感觉器官, 可谓无处不在 1 空间分布与进化等级生命从海洋登陆, 一直到翱翔天空, 从直接意义上讲是拓展生存空间, 但不得不说其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证食物的来源 虽然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和能阻隔紫外线的臭氧层的形成是生命登陆的先决条件, 但是追求空间与食物无疑是强大的驱动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 当海洋中出现/ 饥荒0时, 即使先决条件仍不满足, 在进化历程上也会出现能适于海洋之外的生存条件的物种登陆 而平面空间是有限的, 高等动物尤其是食肉动物对领地面积的高要求(例如印支虎理想的栖息地中一般是每100 km2 可有4~ 5只成虎)又使领地出现垂直空间的多层次,充分利用了资源也同时推动了生物进化由能量定律可知, 生物总是要不断地以各种形式从周围环境(包括其他生物)中获取能量以维持其低熵、高有序度状态, 其主要形式便是/ 取食0 (包括光合作用及捕食等等) 生物的结构、进化的等级与生物的有序度成正比 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地进化的, 其所需的生命能量也将逐渐增多 如果生命能量不能达到需要值, 便不能维持相应的有序性, 生物就不能在该级存在下去 从宏观上看, 生物物种不能进化到该级, 而在个体的角度上看, 生物不能从环境中获得所需的负熵 /趋于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 那就是死亡 由于生物的进化等级与其有序度相对应, 进化与维持生命的能量相联系, 因此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可能是生物在能量上的一种能级的跃迁[ 1]。而/取食0无疑是进化的必要条件 2 共生与寄生关系除了较为单方向的捕食关系外, 共生和寄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一种/取食关系 共生是一种相互依赖、互惠互利、比合同还公平的关系 而寄生[ 2~ 4]其实也是种逻辑清晰的行为, 而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间的斗争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方面寄生生物会影响宿主的活动, 如蚂蚁的寄生虫会影响蚂蚁的神经系统, 让它向草尖上爬, 而那里是最容易被羊吃掉的地方; 海百合类动物会接纳许多种生物体寄居在其身体的各个部分, 捕食者可能正在追逐那些生物, 而对海百合类动物造成了连带的损害 另一方面, 宿主的活动也影响寄生生物, 如感冒病毒通过传染, 附到下一个人的身上, 几经易主后, 病毒的杀伤力就会降低) ) ) 它要保证这个宿主有足够的生命来把它继续传播 因此, 寄生行为不能不说是进化的奇迹 3 独栖或群居距今约6 亿年前, 单体细胞生物完成了向多体细胞生物的进化过程, 不同细胞有机组合, 彼此合作, 后逐渐分化, 形成了复杂生物的基础[ 4] 单细胞个体的集群最终形成了多细胞生物, 而高等的生物同样存在独栖或群居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会采取集群的方式, 而捕食者则各不相同 以食肉目动物为例[ 5] , 食肉目动物一般在除繁殖季节外的其它时期主要营独栖生活, 因为主要以捕食脊椎动物为生的食肉目动物营独栖生活, 是为了避免在捕杀猎物时个体之间的互相干扰而降低捕食成功率 如果社群中的个体不断发出声音来进行联系, 就不可能导致成功地捕食机敏的脊椎动物 正如Kleiman和E isenberg[ 6] 指出, 大多猫科动物因以偷袭方式捕食猎物, 故需要独栖生活, 以避免个体之间的互相干扰 但也有一部分食肉目动物在一生中主要是营社会性生活, 比如狼、狮等 Macdonald[ 7]认为, 资源(尤其是食物资源) 的分布和丰富程度对食肉目动物社群的空间格局和结构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一定的食物获取方式可导致集群和社会性的形成 因此/食物链0在动物的营社会性生活的形成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身体上的进化 1 感官感官是生物获得外界信息的通道, 这对于逃避捕食者或捕捉猎物是极为有用的 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物, 也相应进化出了不同的感官系统[ 4, 8, 9 ] 白天活动的动物大多有良好的视觉, 而在高空飞行捕捉猎物的鸟类的视力更是惊人, 眼内有两个黄斑,可以同时注视两个目标, 甚至有放大功能, 堪称/高空望远镜0, 而昆虫的复眼也堪称一绝 另外, 在茂密的森林里, 良好的听觉和嗅觉也十分有用 而在夜间, 没有了足够的光线, 生物一般都依赖于视觉外的其他感官, 比如啮齿类动物的嗅觉, 连有着一双眼睛的猫头鹰其实也是依赖于听觉搜寻和定位猎物 有的动物如响尾蛇和蝮蛇一类的蛇, 进化出了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的/热眼0, 通过动物以红外形式放出的热来追踪猎物, 堪称一绝 2 其他器官除了获取信息的感官之外, 其他的身体部分其实也在进行着相应的进化 比如强健的用于奔跑的四肢, 利爪尖牙, 适于飞翔的羽翼, 双重呼吸等等 以/ 口0为例: 昆虫的口器[ 10]按功能可大致分为6类:咀嚼、刺吸、舔吸、虹吸、嚼吸和退化, 适用于不同的事物, 如吸食汁液、花蜜; 磨碎叶片; 捕食其他昆虫等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喙[ 11]的不同, 例如地栖地雀中有4 种地雀共同生活在大多数岛屿上, 其中3 种(大、中、小地雀) 吃种子, 它们的主要差异便是喙的大小不同, 各适应于吃不同大小的种子 另一种地栖地雀(大仙人掌地雀)则以球武汉仙人掌果为食, 它的喙特别大而尖, 已发生了适当的改变 有些生物更有了适于不同食物的更精细的进化, 例如当遇到柔软的猎物时, 白斑点竹鲨的牙齿的尖端部分刺入并牢牢地抓住猎物, 再借助头部的剧烈摆动将猎物撕成两半 而当遇到坚硬的猎物时, 牙齿的尖端部分并不刺入猎物体内, 取而代之的是, 牙尖折向口腔内, 让牙齿的边缘接触猎物的硬壳, 就像将一块金属片搁在坚硬的表面上, 平直的牙齿面更适合完成压碎硬壳的工作[ 12] 另外, 有研究[ 4]认为大脑离嘴巴很近, 最初是用来解决食物问题, 它可辨别进入嘴巴食物是否有毒 由此, 食物对进化的影响便可见一斑 3 特殊功能为了逃避捕食者或便于捕食, 生物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措施[ 2, 13] : 海百合类动物经常由于鱼类的袭击而断掉和再生触手; 与环境的色泽相似, 因而能够隐蔽的保护色; 与环境对比十分鲜明或恐怖的颜警戒色, 引起捕食者的注意, 使捕食者不去袭击它们; 还有大名鼎鼎的拟态 另外, 不论是捕食者还是被捕食者都常使用毒液作为辅助手段 捕食者和猎物的竞技给我们展现了了一个奇妙的自然 5 生殖繁衍后代是生命的重要特征之一 为了保证后代的成活率, 双亲就要注意保证后代有足够的食物和不被捕食者捕食 生物或是增加后代数量, 或是在后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增加后代强壮度, 或给予保护和哺育 因此体外受精逐渐进化为体内受精, 由卵生到胎生, 并逐渐进化出了哺乳和育雏行为 由此可见, 繁殖固然是一件大事, 但繁殖与/ 食物链0的协调却是要优先考虑的, 否则就有可能给种族带来灭顶之灾2 / 食物链0影响进化的方式 1 协同进化协同进化(一对一协同进化)的严格定义为[ 14] :一个物种的个体行为受另一个物种的个体行为影响而产生的两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它包括三个特性, 即特殊性: 一个物种各方面特征的进化是由另一个物种引起的; 相互性: 两个物种的特征都是进化的; 同时性: 两个物种的特征必须同时进化但是自然界很少存在一对一协同进化的物种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只发生于某些特殊的共生、寄生、共栖、竞争等物种之间, 如蝶类的拟态、虫媒花植物与传粉昆虫等[ 14] 应用较多的是扩散的协同进化, 它的研究范围较广 扩散的协同进化由Glibert等人的观点可定义为[ 14, 15 ] : 某一或多个物种的特征受到多个其它物种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的相互进化现象 这包括植物受到多种昆虫的取食而产生的物理和化学的防御机制及昆虫所获得的能降解多种植物的有毒物质能力等许多方面 这种定义有一突出的特点, 即它包括相互影响物种之间的长期适应行为 因此目前许多学者所研究的协同进化, 都倾向于这种定义 而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广义的协同进化就等于进化[ 14] 在协同进化上有许多例子[ 14, 16 ~ 18] 对于捕食者- 猎物系统的协同进化可以用/手臂竞赛0解释, 其理论为: 在进化过程中, 捕食者不断提高发现和捕获猎物的效率, 自然选择也不断改进猎物及时发现和逃避捕食者的能力 因此, 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共存系统中, 两者形成了复杂的适应和反适应关系[ 18] 总之,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种种, 自然界中的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 并运用诱饵追击、集体围捕等方式, 以便有利地捕食猎物; 而相应地, 猎物也发展了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集体抵御等种种方式以逃避捕食者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 猎物系统的形成是二者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2 生态入侵某些生物,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入某一适宜于其生存环境和繁衍的地区, 它的种群便不断地增加, 分布区便会逐步稳定地扩展, 这种过程被称为生态入侵[ 19] 生态入侵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与当地种存在空间与资源上的竞争, 当然会对原有的/食物链0关系造成影响和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的生态入侵都会造成灾难, 有些入侵种通过改变自己或影响原有生态使其改变, 来参入原有的/ 食物链0关系, 从而达到与原有种和谐相处, 这也可称为一种进化 这种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求解决现有的生态入侵灾难问题3 人与/ 食物链0人类通过工具的发明、使用和语言的产生, 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人类的进化与/食物链0是分不开的 例如手势的产生就是因为在猎取大型猎物时的成群协作需要通讯[ 20] 可以说原始的捕食关系打开了人类智慧的大门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发达的大脑和不断发展的工具技术使人类成为/食物链0顶端的动物 的确, 借助工具(如枪支弹药), 就客观上来说人类具有了无限制性获取物质能量和限制自身物质能量流失的力量, 开始时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 这种方式一方面破坏了原来平衡的/食物链0关系, 不论是无限制开发或是污染造成的影响, 最终造成了现在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工具是否会造成人类本身的退化[ 21]? 而人类工业所产生的恶果已经通过食物/反馈0给我们: 那些食物中普遍存在的激素、雌激素和抗生素,不但正在成为诱发人类癌症和各种相关疾病的恶魔, 而且它们还与杀虫剂、洗涤剂等形成了/ 环境激素0 , 使人类出现雄性退化、精子减少、雄雌崎形和不育等症状。事实上, 环境激素已经在使人类开始退化了[ 22 ] 而如果能够深入全面研究并把握自然界中/食物链0关系的规律, 必然有利于找出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 人类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自己在/食物链0之中的地位和影响, 否则恐怕会面临令人担忧的未来, 所幸研究人员和大众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4 结语/食物链0与进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虽然现在有许多相关的研究, 但是能真正深入和全面的并不多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基因的角度研究进化, 但可惜只限于基因、个体和较为低等的生物[ 23~ 24] , 对于高等生物乃至生态方面的研究还是大多局限于理论或计算[ 25]的层面 希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提供将微观与宏观应用联系在一起的更为有力的方法。
自然 科学 生命科学 微生物学通报 中国科学生物数学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
回答 《Science》《Nature》《Cell》《Developmental Biology》《Molecular Cell》《Genes & Development》 《国际生物学期刊》 Nature (自然)是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发现。Nature 刊登过许多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比如1953年那篇被誉为“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的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Nature 与Cell和Science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其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57,高于Cell 的4和Science的05,排名在顶级期刊前列,表明Nature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关注和引用。 更多1条
生物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表1、生态学报2、应用生态学报3、生物多样性4、生物工程学报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7、微生物学报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2、生态学杂志13、微生物学通报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17、古生物学报18、微体古生物学报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21、生命的化学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24、生命科学25、生物学通报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 进化思想的发展 古代人们在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他那个时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系统整理,把540种动物按性状的异同分为有血的和无血的两大群,每群之下又分为若干类。他进一步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中国战国时期汇集的《尔雅》一书记载了生物类型的变化;汉初的《淮南子》一书,不仅对动植物作了初步分类,而且提出各类生物是由其原始类型发展而来的。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种观点直到18世纪仍在生物学中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瑞典植物学家Cvon 林耐(1707~1778)。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虽然有助于揭示生物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但他却把物种看作是上帝创造的不可改变的产物。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新的与物种不变相矛盾的事实。在大量事实的影响下,甚至像林耐这样坚定的神创论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杂交的结果能产生新种。和林耐的观点相反,法国学者GLL布丰(1707~1788)相信物种是变化的,现代的动物是少数原始类型的后代。他把有机体与居住环境联系起来,认为气候、食物和人的驯养等因素可引起动物性状的变异。1809年,另一位法国学者J-Bde拉马克(1744~1829)在其《动物学哲学》中,用环境作用的影响、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的遗传等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过程,创立了第一个比较严整的进化理论。1859年CR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19世纪80年代以来,以A魏斯曼(1834~1914)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把种质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T杜布尚斯基(1906~1975)等人为代表的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60年代末,日本学者木村资生等人提出中性学说,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进化的某些特征,补充、丰富了进化论。 进化的进步性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进化的方式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与达尔文的主张相反,早期遗传学家如荷兰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种可由大的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直接产生,并把这种方式看作是进化变化的主要源泉,认为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不起积极作用。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 进化思想的发展 古代人们在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他那个时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系统整理,把540种动物按性状的异同分为有血的和无血的两大群,每群之下又分为若干类。他进一步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中国战国时期汇集的《尔雅》一书记载了生物类型的变化;汉初的《淮南子》一书,不仅对动植物作了初步分类,而且提出各类生物是由其原始类型发展而来的。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种观点直到18世纪仍在生物学中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瑞典植物学家Cvon 林耐(1707~1778)。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虽然有助于揭示生物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但他却把物种看作是上帝创造的不可改变的产物。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新的与物种不变相矛盾的事实。在大量事实的影响下,甚至像林耐这样坚定的神创论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杂交的结果能产生新种。和林耐的观点相反,法国学者GLL布丰(1707~1788)相信物种是变化的,现代的动物是少数原始类型的后代。他把有机体与居住环境联系起来,认为气候、食物和人的驯养等因素可引起动物性状的变异。1809年,另一位法国学者J-Bde拉马克(1744~1829)在其《动物学哲学》中,用环境作用的影响、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的遗传等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过程,创立了第一个比较严整的进化理论。1859年CR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19世纪80年代以来,以A魏斯曼(1834~1914)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把种质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T杜布尚斯基(1906~1975)等人为代表的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60年代末,日本学者木村资生等人提出中性学说,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进化的某些特征,补充、丰富了进化论。 进化的进步性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进化的方式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与达尔文的主张相反,早期遗传学家如荷兰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种可由大的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直接产生,并把这种方式看作是进化变化的主要源泉,认为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不起积极作用。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虽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已经发表了一百多年,而且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无论达尔文及达尔文主义的研究,还是进化生物学本身,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目前不少国人在对进化的认识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误解,有些误解源自恩格斯关于进化的论述。例如将进化视作进步,以及依然认为生物进化是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变化等等。这种看法并非真正的达尔文主义,也与现代的进化观相去甚远。
1、生态学报2、应用生态学报3、生物多样性4、生物工程学报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7、微生物学报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1、中国科学12、生态学杂志13、微生物学通报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17、古生物学报18、微体古生物学报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21、生命的化学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24、生命科学25、生物学通报
生物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表1、生态学报2、应用生态学报3、生物多样性4、生物工程学报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7、微生物学报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2、生态学杂志13、微生物学通报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17、古生物学报18、微体古生物学报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21、生命的化学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24、生命科学25、生物学通报
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遗传都是比较容易的。
回答 《Science》《Nature》《Cell》《Developmental Biology》《Molecular Cell》《Genes & Development》 《国际生物学期刊》 Nature (自然)是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发现。Nature 刊登过许多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比如1953年那篇被誉为“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的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Nature 与Cell和Science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其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57,高于Cell 的4和Science的05,排名在顶级期刊前列,表明Nature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关注和引用。 更多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