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政治经济学论文2000字

政治经济学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论文2000字

马拉松长跑来源于马拉松战役,它的**地是:[古代希腊]   "为了健康,请大家不要过量吸烟"这句话是下列哪个国家烟盒上的警告语?[日本]   一听可口可乐的净含量是:[355ml]   奥运会各项比赛的第四、五、六名,所获得的奖励为:[只有奖状、没有奖章]   下列属于种子植物的有:[柳树]   星是鉴别电冰箱制冷温度的标志,我国四星级的电冰箱最低可以制冷多少度?[20℃]   请问歌曲《nanana》来自下列哪个国家和地区?[台湾]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什么东西而服了19年的苦役?[一片面包]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是什么?[惟见长江天际流]   猫科动物最大的是:[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谁的诗句?[杜甫]   我过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儒林外史]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孔子讲学的地方]   泰坦尼克号沉没于:[大西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谁的名联?[解缙]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上一句是什么?[身无彩凤双,飞翼]   著名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是谁的作品?[蔡琰]   圆周率大约值是多少?[1416]   pc是指什么?[多媒体计算机]   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是谁?[沈雁冰]   纳税人所在地为县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为:[5%]   我国的集装箱长、宽、高哪个是一定的?[宽]   以下哪一个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法国]   哪种病人不宜饮茶?[溃疡病]   人造地球卫星速度减慢是因为[大气阻力]   钻石最大的产出国是:[扎伊尔]   劳动合同中,试用期最长卟得超过多久?[6个月]   省级人民**每届任期为:[五年]   素有"煤铁之乡"之称的省份是哪一省?[山西省]   "井底之蛙"典故中,哪种动物告诉了井底之蛙海的广阔无垠?[鳖]   我国历史上公布的第一批成文法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   我国在哪部法律中,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教育法]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1953年]   会飞的蝙蝠属于:[兽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至今为止,改革开放已经有32年了。这32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然而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贪赃腐败的现象依然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农村,更是司空见惯。因此,我认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推进。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到2020年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确立了组织实施这项重大改革的具体要求。我认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能够很好地优化行政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这还是不够的。我觉得,从基层抓起,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实行农村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选举选出代表组成村委会。那么,村委会应该是全心全意为村民谋福祉。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农村,村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实现,那些所谓的村干部也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就拿我来说,我从小就在农村生活,对农村的干部的行事作风感触颇深。那一次,我弟弟户口上的名字写错了。当我们要去找相关工作人员修改的时候,他们却几次避而不见。后来,竟然还要通过熟人,才能够见到人!这种现象在我们那边并不少见。但是,他们避而不见的对象仅仅是我们这些穷苦人民。对于那些在村里面有些权势地位的,他们则是十分热情的招待,丝毫不敢马虎。还有前几年,镇里决定进行开发,要进行高速公路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一座山进行开掘。那座山是我们村的共同财产。因此,公路局拿了一百多万作为补偿。然而,那些村干部,竟然中饱私囊!最后,还是村民们一起到市里面去反映情况,才得以解决,但他们还是从中大赚一笔。他们完全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完全没有为村民谋福祉,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最前面。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村民自治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很重要,但是,加强对他们的民主监督,让村民更充分享有监督权,也是很重要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依法律己。在利益面前,一切都会薄如蝉翼。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民主监督,对反腐败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然而,我觉得我国现在的素质水平普遍较低,村民们的权利意识也是比较低的,这样并不能很好的行使监督的权利,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所以我认为乡镇部门应该也要履行好监督的责任,防止村干部们权力的误用和滥用,防止权力的缺失,让村干部们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最后,我觉得,完善法律,对一些法律漏洞进行补缺,加大执法力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法律存在的漏洞进行违法犯罪。我们都很痛恨这种行为,然而,要想真正的补救,就要完善我国的法律,让广大人民有法可依,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好的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更多的人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我相信,中国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看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发展时期(而我们的课本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活动叫做商品生产,商品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粮食可以吃、衣服可以御寒、遮体、钢铁可以造机器武器等,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不拿来进行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粮食和衣服被作为商品大量的交换,在封建社会初期它大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强盛之时,国与国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换活动,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产生了。最初有战国的刀币、小铢等,发展到后来由白银、黄金、珠宝等稀有物品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它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在我国的封时期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尤其是世界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败落,清政府用白银买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战败,后来的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等。充分体现了货币的作用。

政治经济论文2000字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至今为止,改革开放已经有32年了。这32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然而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贪赃腐败的现象依然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农村,更是司空见惯。因此,我认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推进。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到2020年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确立了组织实施这项重大改革的具体要求。我认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能够很好地优化行政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这还是不够的。我觉得,从基层抓起,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实行农村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选举选出代表组成村委会。那么,村委会应该是全心全意为村民谋福祉。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农村,村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实现,那些所谓的村干部也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就拿我来说,我从小就在农村生活,对农村的干部的行事作风感触颇深。那一次,我弟弟户口上的名字写错了。当我们要去找相关工作人员修改的时候,他们却几次避而不见。后来,竟然还要通过熟人,才能够见到人!这种现象在我们那边并不少见。但是,他们避而不见的对象仅仅是我们这些穷苦人民。对于那些在村里面有些权势地位的,他们则是十分热情的招待,丝毫不敢马虎。还有前几年,镇里决定进行开发,要进行高速公路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一座山进行开掘。那座山是我们村的共同财产。因此,公路局拿了一百多万作为补偿。然而,那些村干部,竟然中饱私囊!最后,还是村民们一起到市里面去反映情况,才得以解决,但他们还是从中大赚一笔。他们完全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完全没有为村民谋福祉,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最前面。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村民自治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很重要,但是,加强对他们的民主监督,让村民更充分享有监督权,也是很重要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依法律己。在利益面前,一切都会薄如蝉翼。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民主监督,对反腐败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然而,我觉得我国现在的素质水平普遍较低,村民们的权利意识也是比较低的,这样并不能很好的行使监督的权利,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所以我认为乡镇部门应该也要履行好监督的责任,防止村干部们权力的误用和滥用,防止权力的缺失,让村干部们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最后,我觉得,完善法律,对一些法律漏洞进行补缺,加大执法力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法律存在的漏洞进行违法犯罪。我们都很痛恨这种行为,然而,要想真正的补救,就要完善我国的法律,让广大人民有法可依,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好的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更多的人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我相信,中国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思想品德,照亮我人生的道路在我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脚步便紧紧地跟随着思想品德。因为,有了它,我的人生才更加的精彩。在我的人生中,我遇到了很多很多、、、有时候,有很多困惑都说不清楚,就像人生的的挫折,青春期的朦胧,对自我人生的保护、、、我无法衡量思想品德课给我的帮助,因为,我的人生几乎是随思想品德而成功。因为思想品德课,我学会了自信;因为思想品德课,我学会了自强;因为思想品德课,我学会了自尊;因为思想品德课,塑造了一个完善的我。在教会我这些的同时,思想品德课还给了我一样保卫自身的“武器”,那就是法律。虽然,现在我还没用的上法律,但是,我相信,法律绝对会让我拥有一个公正、安全的人生。十四、十五,正是处于花季的大好时期。青春中的朦胧渐渐向我们靠拢。在我们的心中,似乎男孩女孩之间总是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只要男孩和女孩走近一些,耳边总会响起八卦的诽闻。而今天,思想品德课让我弄清了这个困惑。男孩、女孩,各有自己宽敞的蓝天和独特张扬的个性;男孩、女孩各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一无二的相貌。男孩、女孩,各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心灵和无人能敌的优势。思想品德课中,老师说过,男孩女孩会因为心中的困惑而对异性产生好奇,会因青春的梦幻而近而靠近异性,会因心中的情感而与异性相恋。但是,这一切,只不过是童话中的梦幻,梦醒了,一切都结束了。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才是主要的目的。异性之间可以成为友好的朋友,可以拥有一段美丽的友谊,但是,却不能成为情人,因为,现在的相爱,还没有到时候。思想品德课,伴随着我的成长;思想品德课就像是我的灯塔,为我照亮前进的方向;思想品德课,让我放开了心灵,拥抱了欢乐。

政治经济学批判论文2000字

uhuytuyyt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资本论》的版本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每出一版,都写了序或跋,这些序言和跋文构成《资本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成为我们学习《资本论》的入门向导。有关《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马克思自己写的,后三篇是恩格斯写的。在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在这几篇序言和跋文里,讲到了有关《资本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关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关于《资本论》的方法和结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以及学习《资本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一、《资本论》是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马克思在大学本来是学法律专业的,但主要精力却用在哲学和历史的研究上。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当时普鲁士莱茵省议会通过了“林木盗窃法”,公然侵犯贫民阶级的权力。不久,马克思又遇到摩塞尔河流域酿造葡萄酒的农民的经济状况问题。这些物质利益的冲突,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之一。 于是,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1857―1958年,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分册的书稿于1859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论性的两章。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23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从1866年初开始,到1867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誊写工作,同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按原计划,《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并不包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但是为了“联贯和完整”,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的内容,也扼要地收入《资本论》中,其中关于价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换过程等问题,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不因此而失去独立的科学价值。例如,关于贵金属等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作了详细论述,而在《资本论》中就只是简单地提到。所以,在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时,不妨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对照着来阅读。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 《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究其原因,“生产方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还存在农奴制。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剥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做“骨骼”,而把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发展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 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马克思分析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情况,是和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密不可分的。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后才产生的。15世纪末,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了重商主义学派。从17世纪中叶开始,又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始于威廉?配第,发展于亚当?斯密,至大卫?李嘉图而登峰造极。在法国,始于布阿吉尔贝尔,中间有魁奈、杜尔哥,最后有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发展的时期,因此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产关系的本质中去,揭露资本主义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学的因素。例如,古典学派的最后代表李嘉图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这就是,不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社会,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作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规律。这是由他们的阶级立场决定的。所以,古典学派发展到李嘉图时,“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发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评,引起了李嘉图学派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论战。有的人把它普及开来,有的人利用它来反对重商主义等旧学派,有的人把它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有的人在捍卫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当时这一论战还带有“公正无私的性质。”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工业刚刚脱离幼年时期,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是主要的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然而,这场论战与18世纪下半叶魁奈死后、重农学派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相比,已经逊色得很多。 1830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岭。马克思指出:“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庸俗经济学局限于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现象,抹煞资本主义的矛盾,为资本主义辩护。随着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在英国出现了庸俗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他的特点是折衷主义,妄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在分配领域实行某些改良,调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庸俗经济学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国的巴师夏,他代表热衷于自由贸易的法国工商业资本家的观点,企图把资本主义描述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但是,在德国,“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它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关系为前提。在德国,长期的封建割据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缺乏生存的基础。”所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只能抄袭英国、法国的作品,作为教条加以搬弄。1848年以后,资本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但这时又不允许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资产阶级视野内),因为英、法资产阶级早已夺得政权,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已经感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威胁。因此,“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 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因为“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公正无私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受阶级偏见的束缚,客观地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具体地说,这个任务是由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来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在政治经济学中完成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唯一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绝不是对经济学的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 。 四、《资本论》的方法论 在《第二版跋》的第16―27段,马克思说明了《资本论》的方法论。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但要真正掌握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说马克思是“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有人说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说他的研究方法是“现实主义”的,而叙述方法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等等。对于人们的种种议论,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别详细引证了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的评论。这段评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二、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三、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四、马克思特别强调研究每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五、马克思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等等。对于考夫曼的上述评论,马克思满意地认为,他所描述的“正是辩证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已经“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研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黑格尔那里,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并且被“神秘化了。”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吸收了他的辩证法中的科学成分,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这两种辩证法对现实世界起着不同的作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这是因为黑格尔运用唯心主义辩证法,企图论证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起着维护统治阶级的反动作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则“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这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同时,又论证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抽象力。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就是说,《资本论》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方法是不相同的,因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关系,它既不能使用显微镜,也不能使用化学试剂,而只能运用抽象力。什么是抽象呢?就政治经济学来说,抽象就是从具体的、大量的经济现象出发,经过思维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简单的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这段话,对于如何进行研究工作,讲得很清楚:(1)占有材料;(2)进行分析;(3)探寻内在联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但这还不是抽象的全过程,在一定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叙述出来。 什么是适当的叙述形式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作了阐述。他在总结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之后认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形式才是唯一正确的叙述形式。 这就是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逻辑加工,并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叙述出来。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以详细占有材料并进行大量研究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于研究的方法。 五、《资本论》的结构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 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 理论史。” 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时出版,他就逝世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把《资本论》“第二册”、“第三册”整理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时,曾打算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理论史),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但是,考茨基把它作为一部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总的来说,恩格斯对《资本论》的结构是没有变动的,变动的只是分卷和名称。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2000字

创作思路: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文章的六要素要交代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代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地了解。范文如下:近2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形势扑朔迷离,国际热点此起彼伏,大国关系不断调整。人们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变革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研究也越来越多而且深入,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为了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两课"课程实际相结合、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相结合、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当今世界实际相结合,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以适应大学生"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的需要。作者严格遵照修订说明,认真贯彻落实xx大精神,对疏漏不妥之处进行了认真修订,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对外战略的调整,补充了大量新的观点、材料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更加适用于教学实际。修订过程中,全体编者进行了多次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因此,第三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自身的利益。但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加,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例如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和许多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限制本国二氧化碳排放,尽管这会增加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毕竟保护大气环境,防止地球变暖,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因此,追求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并未颠覆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一原则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维护共同利益本身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争取自身利益不是为所欲为,要尊重别国利益。随着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的契合度将进一步提高。

关于政治经济的论文2000字

政治,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至今为止,改革开放已经有32年了。这32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然而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贪赃腐败的现象依然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农村,更是司空见惯。因此,我认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推进。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到2020年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确立了组织实施这项重大改革的具体要求。我认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能够很好地优化行政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这还是不够的。我觉得,从基层抓起,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实行农村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选举选出代表组成村委会。那么,村委会应该是全心全意为村民谋福祉。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农村,村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实现,那些所谓的村干部也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就拿我来说,我从小就在农村生活,对农村的干部的行事作风感触颇深。那一次,我弟弟户口上的名字写错了。当我们要去找相关工作人员修改的时候,他们却几次避而不见。后来,竟然还要通过熟人,才能够见到人!这种现象在我们那边并不少见。但是,他们避而不见的对象仅仅是我们这些穷苦人民。对于那些在村里面有些权势地位的,他们则是十分热情的招待,丝毫不敢马虎。还有前几年,镇里决定进行开发,要进行高速公路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一座山进行开掘。那座山是我们村的共同财产。因此,公路局拿了一百多万作为补偿。然而,那些村干部,竟然中饱私囊!最后,还是村民们一起到市里面去反映情况,才得以解决,但他们还是从中大赚一笔。他们完全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完全没有为村民谋福祉,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最前面。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村民自治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很重要,但是,加强对他们的民主监督,让村民更充分享有监督权,也是很重要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依法律己。在利益面前,一切都会薄如蝉翼。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民主监督,对反腐败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然而,我觉得我国现在的素质水平普遍较低,村民们的权利意识也是比较低的,这样并不能很好的行使监督的权利,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所以我认为乡镇部门应该也要履行好监督的责任,防止村干部们权力的误用和滥用,防止权力的缺失,让村干部们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最后,我觉得,完善法律,对一些法律漏洞进行补缺,加大执法力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法律存在的漏洞进行违法犯罪。我们都很痛恨这种行为,然而,要想真正的补救,就要完善我国的法律,让广大人民有法可依,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好的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更多的人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我相信,中国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城市和农村不同步的现象。目前,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比较完备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片空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不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三农问题,而三农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在所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举足轻重。因此,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采用的是集体保障为主,家庭保障作补充的形式。对于一些没有劳动能力,且无依无靠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由集体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儿童保教)。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行分田到户,农村家庭成为基本单位,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保障制度取代集体保障成为农村社会的主体保障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几乎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保障仍停留在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上。之所以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农村得以流行,首先,传统的养儿防老、靠人不如靠己的思想支配着农民们的行为。在我国农村,家庭作为人们生活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是对其成员遭受意外及不能劳动时的基本生活保障单位,解决生、老、病、死、伤、残等难题,首先要依靠家庭。人到晚年,依靠子孙养老生活,可谓多子多孙便是福;其次,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务院在1991年颁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规定的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无法建立起来;再次,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也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如挪用保障费用、管理部门不明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建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农村保障新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保障功能弱化,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保障功能的衰退 在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土地一直被视为农民生存的生命线,是农民最坚强的社会保障。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这种土地保障功能不断退化。首先,由于农业劳动的生产率和土地收益率低下,大量良性土壤的数量不断减少,加上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农用地规模在缩小,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增加,从而降低了他们生存发展的保障能力。其次,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农民依靠土地的保障功能极其有限。此外,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与此同时,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却居高不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竞争,使得生产这些农产品的农民遭受巨大的冲击,从事种植业的比较收益将会越来越低,土地的保障功能将会变得越来越弱。 (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我国长期以来的养老传统是子女负担方式,在这一养老模式下,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就是这一养老模式的集中反映。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传统的互助共济的兄弟姐妹关系网将不复存在,今后独生子女将逐步成为家庭的主要支柱,增加了家庭中年轻子女的负担系数,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使过去多子多福共同分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已经不再可能,儿女赡养老人的负担不断加重,农村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削弱。我国现代社会经济转型加速,城市化率提高,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年轻一代的家庭观念,使这种模式的功能逐渐淡化;同时,城市化使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使农村的老龄化在客观上加重了,而且很大一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缺少必要的保障,这都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聚集,向大中城市流动,在我国特殊的城乡制度下,逐渐构成了一个非农非城的特殊劳动者群体。这一群体就是逐渐壮大起来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既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又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标志性证明。一直以来,非农非城的省份使他们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些群体大多受雇于个体私营企业、包工头或三资企业,他们所从事的绝大部分是苦、脏、累、险和有毒有害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劳动条件相当恶劣,经常遭受工伤,疾病的困扰,却常常缺乏劳动合同的保障。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不仅要包括农村人口,也要包括农民工和农村失地人口。 三、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如稳定农产品价格,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机制;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在加工转化中增值。同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把减轻农民负担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认真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制定的《农民负担条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只有使农民的收入真正增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重点在于:一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那些因为疾病、灾害或缺乏劳动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在确定最低保障标准时,应根据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及政府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制定制度化的标准;二是建立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应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的结合。未来农村养老保险在不放弃家庭养老的前提下应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建立符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多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农村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不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显然是缺乏现实的经济基础的。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普遍不搞,缺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因此,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按照地区的不同分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可以仿效城市社会保障的方法和经验,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商、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医疗合作制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重视和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在建立这一部分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时,也要对于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对那些拥有比较稳定职业并且已经在城市就业较长时间的农民工,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城镇人口,应将它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其保障费缴纳办法可视同于城镇职工;对于那些无稳定职业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则可设计一种过渡性方案,如在一定范围内分档次供农民工自愿选择,而其雇用单位必须根据农民工选择的缴费率而缴纳相应档次的保障费;对于进入城镇从事经营性的自雇性农民,则可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保险制度安排,同时,为所有的进城农民工建立个人账户。

写作思路:以论述和谐社会为主题,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分析,贴近生活。正文: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 索引序列
  • 政治经济学论文2000字
  • 政治经济论文2000字
  • 政治经济学批判论文2000字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2000字
  • 关于政治经济的论文2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