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建筑学报编委会主任

建筑学报编委会主任

发布时间:

建筑学报编委会主任

16岁时,赵冬日从东北老家到北平读高中,1934年当他20岁时东渡日本,从此便开始了长达7年的人生最重要的大学学习阶段。3年的预科班毕业后,他升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部,主修建筑专业。按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是抱着学习土木工程的想法去日本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学习土木工程比较实际,但不知为什么还是报了建筑学,看来是与建筑学有缘。 本时,赵冬日就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日留学期间,就一直在党组织领导下,边学习,边从事革命工作。1941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即回到北平,为继续进行地下工作,在日本华北铁路一家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之后去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到东北大学任建筑系教授。1948年随东北大学迁回北平,后又到北洋大学任教。这 7~8年里,赵冬日一直以大学教授、建筑师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工作,并较早地结识了后来 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刘仁同志及其它革命领导者。赵冬日自己认为,这几年虽然是人生事业的黄金时段,但因从事革命工作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故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所以真正从事规划建设及建筑设计是从1949 年解放以后开始的。 对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设计,赵冬日是这样构思的: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中心,位于城市纵横轴线的交叉点上,周围是高大、庄重的建筑,其间是辽阔平坦的场地,上面是一望无际的蓝天,这一切构成了广场雄伟的气魄。广场采取了对称的布局,天安门和正阳门位置在中轴线上,纪念碑正立面在广场的中央,树木、灯柱的布局也是对称的。这些都使广场显得既严整、朴素,又具有活泼的气质。广场新建筑的色彩以亮色为主,黄绿相间的琉璃檐头,淡桔黄色的墙面和微红色的花岗石台基,其本身具有愉快、明朗的色调;和旧有的黄瓦、红墙、白玉石栏杆的天安门取得既调和而又对比的效果。广场周围栽种了多种树木,油松四季长青、苍劲挺拔,冬季白雪青松,另有一番景色;立柳柔和潇洒,春季早绿,为广场早报春讯;元宝枫整齐丰满,叶色入秋变红,给广场平添新装。它们彼此互相映托,色调万千。广场四周和纪念碑南面栽植大面积的草坪、花坛,这也为广场增加了生动活泼的色彩。 雄伟壮阔的人民大会堂1958年8月,赵冬日在苏联参加国际建协会议,同时访问了莫斯科市。9月初返京后就投入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设计工作之中。当时,对大会堂建设的要求是既简单又难。简单在于只要满足有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既可。难在于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融合于一体,世界上亦无先例可援。 ? 1958年10月14日,一个普通而非凡的日子。这一天对赵冬日是终生难忘的。下午,赵冬日受 命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等候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那天,周总理刚从外地返京,便不顾劳累,听取有关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的汇报。那天送审的3个方案分别由清华大学、市建院、市规划局(即由赵冬日、沈其所主持设计)所设计。周总理先看了3个设计的平面图和透视图,然后听取了设计师们的介绍。周总理便一边比较、一边提问。最后,周总理问万里:北京市的意见如何?万里把推荐赵冬日、沈其方案的意见作了汇报。周总理再次反复看、反复比,并一再征求在场人员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市规 划局的方案,而工程的具体设计则由市建院负责。没日没夜的劳累及思索,终于有了结果。赵冬日此时的心情,已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了,他只 有一个心愿一定要配合好建筑设计师实现方案的构想。 380天建造的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当时正担任规划局技术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楼的设计师,也因此得到了当时的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信任。规划局从大会堂设计的“幕后”走到“台前”之后,刘仁亲自找到赵冬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不去考虑。140米×270米的规划用地,也不去考虑。打破樊篱、另起炉灶,设计一座全新的万人大会堂。” 按照这个思路,赵冬日和同事们很“舒服”地做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礼堂和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规划局的方案完美地解决了此前大会堂设计过于“小气”的问题,只是支撑这恢弘气势的,是高达17万平方米,超标两倍有余的建筑面积。原来和博物馆“配套”的用地规模也被大大突破了——210米×340米,比之前几乎扩大了一倍。但这个方案能不能最终获得通过,谁心里都没底。且不说中央从没明确表示过放宽7万平方米的限制,眼看十年大庆一天天临近,多建10万平方米显然又会延长工期。更关键的是,17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故宫全部建筑面积的总和,画在图纸上容易,我们真的能把它变成现实吗? 据说,总理之所以没有计较10万平方米的超标面积而选中了规划局方案,主要是看中了两点:一是规划局设计的大会堂全部采取了一般建筑的比例,而在尺度上大胆地放大了一倍,显得气势非凡;二是在大会堂的中心安排了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作为休息大厅使用,还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当时中央是打算在这里安放一尊毛主席雕像的。偏偏就是这两大“亮点”,随即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而周恩来似乎预料到了这点,从选定规划局方案的那一刻起,他就反复叮嘱参与下一步施工设计的建筑师们:“大会堂的设计不要一次把文章做绝,要留有余地。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总理选定规划局方案的时间是1958年10月15日的凌晨1点钟。果然,仅仅数小时后,设计方案就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图纸上大会堂北端宴会厅的宽度是108米,而大会堂北墙与中山公园间的距离足足有180米,刘仁认为两者不成比例,就在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给大会堂又加了四条“腿”,使整个建筑由“凸”字型变为了“出”字型。大会堂“体型”的确定也使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得以顺利完成:广场北部东西两侧分别安排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万人大会堂,两座建筑均采用柱廊结构,形成 “廊”一实一虚,“柱”一圆一方的对比关系。它们连同后来建造的毛主席纪念堂,共同烘托起了天安门广场壮丽威严的宏大气势。在1997年4月的中日设计师北京交流会上,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由衷地赞叹:“天安门广场真伟大,在高楼林立的日本,尚找不到如此气魄的国家广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则给了天安门广场更高的评价,他认为,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可以视为继紫禁城建成后,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晚年的赵冬日在任命大会堂前留念赵冬日总建筑师系国内第一批建筑设计大师50多年来他以特有的大家风范为中国建筑及首都建设留下了一系列颇为壮观的精神财富。日前,在赵总85周岁前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他编辑出版了纪念专辑《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在序言中吴德绳院长对赵总的建树描述的极为贴切:“几十年来,赵总工作在共和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耕耘在城市建设规模、数量之最的首都,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他的规划和创作得以实施。全国人民热爱、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的规划设计,都包含了赵总的远见和智慧。赵总没有辜负时代和地域赋予他的使命,他以自己的睿智,借鉴亦创新,不断地求索,使学术思想得 到了升华,造就了他的作品出手不凡,留芳于世。”近50年来,赵冬日一直从事规划设计,主持并指导过的建筑创作项目有数十个;围绕首都中轴线、剧场空间、医院建筑、住宅设计等理论探索及创作实践问题,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尤其应看到,赵总有关建筑评论方面的文章,有些是在他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会委员及顾问期间,在全国各地召开座谈会上的发言,其中涉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新疆等地的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某些问题,虽是即席发言,但却是他日积 月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写照;看似顺手拈来、宛若天成,其实俨然早已成竹在胸,它们或气势磅礴,或一针见血,观点明确,分析透辟。作为晚辈同事们追求的目标及学习的样 板,《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编委会的话这样归纳道:他的“建筑师的职责不仅是建筑设计,同时包括城市规划工作”的事业观与责任感;他的好学态度、肯干,以及继承、借鉴,又敢于“胜过前人,后来居上”的创新意识;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出的胆识和气魄;他对住宅建筑设计与公共建筑设计一视同仁的敬业精神;他在设计、创作之后及时总结、提高的不断进取精神;他善于捕捉和运用有用信息的敏锐思维。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创作,展现他的才华、胆识、气魄和造诣。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方案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城市设计杰作,在这个宏伟、壮观的构想中,有他的智慧、心血、汗水…?历时50余载,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在探索、思考;所提出北京市东 西轴线的规划设想,充分体现了他那里将“历史和现代融二为一”的思想方针。2005年4月3日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冬日先生辞世,享年91岁。

长期活跃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的第一线,工程设计成果丰硕,多项工程设计中标实施并得奖。过去的5年中,共有四十余项工程中标并正在陆续实施,其中包含多个大型城市重点工程。在已建成的工程中,累计共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一项;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表扬奖二项;全国教育建筑优秀奖二项。在05年亚洲建筑师峰会上,荣获“2004年亚洲建筑推动奖”,这个奖项旨在表彰在建筑领域起到推动作用的、其作品在亚洲建筑界,乃至国际建筑界引起深刻反响的建筑师。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基础上,带领多届硕士研究生参与众多工程实践,并通过大量工程实践,以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讨,自1990年代初开始形成一个主要目标和四个研究方向,主要目标为:创建有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走在科技的前沿,使中国建筑进入世界先进建筑之林。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校园规划、交通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文化与教育建筑。四个研究方向都强调文化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坚持创造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1)近5年来由投标开始,共主持完成了郑州大学、河海大学、福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校园总体规划和单项设计项目共四十五项,并在《世界建筑》等核心期刊发表系列文章,形成了学术影响和校园规划的核心竞争力,已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为学院争得荣誉和效益,并获同行与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成为国内有影响的青年建筑师,作品多次入选有关专集。被聘为《建筑师》杂志专业编委(建工出版社主持,我校和华南地区入选的唯一建筑师),广东省建设厅编写的《春风满眼十年间――广东新建筑与设计》一书的编委会副主任。在郑州大学校园规划中,建立了整体互动的校园网络肌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网状发展模式;在核心教学区中尝试体现中原文化,在规划和设计中寻找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切入点,该新校区规划获教育部2003校园规划二等奖,核心教学区设计获教育部2005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河南省勘查设计创新奖一等奖等。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规划中,引入校园建筑集合阵的概念,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集约化、模块化的校园设计模式,获教育部2005优秀勘查设计规划设计三等奖。此外,通过投标、委托等方式,个人共主持了国内十八所高校的规划及单体设计工作。2)交通建筑:以珠海机场为代表。为首席设计师和工程主持,珠海机场是当时国内大型航空港建筑中唯一从投标设计、施工图、室内设计到绿化环境完全由中国建筑师独立完成的个案,从总体规划到建筑单体及细节的处理都充分考虑其超前性和先进性,开创了1990年代国内航空港建筑设计的新思路,在大型建筑的自然采光设计及全透明的室内空间设计、专用设备选型、建筑柱网的选定、结构技术建筑设计装修标准、建筑装修材料的运用等方面为国内同期兴建的许多机场确定了一个全新的标准,为当时代表国际水平的中国新建筑之一,并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为国内大型现代化机场中建设周期最短、设备工艺最先进和最早建成的,评为1990年代国内航站楼之典范。珠海机场建成后,好评如潮,各大专业杂志争相约稿,该设计获得了1998年度教育部优质工程设计和建设部优质工程设计一等奖、2000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2华南理工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奖。3)大型公共建筑:以惠州行政中心办公楼为代表,建筑的整体性和秩序感强,建筑个性鲜明,富时代感。作品获1998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二等奖,建设部优秀工程三等奖,并形成了设计品牌效应,05年参加玉林市行政中心设计竞赛并中标,目前正在施工阶段。2000年主持参加重点项目广州歌剧院国际竞赛(第一轮、第二轮)方案设计均获评第一名。03年代表设计院主持重点项目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施工图工作,一个超大规模的高科技含量建筑已建成使用并获社会广泛好评,受邀在《建筑学报》上发表论文,同时,获得05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詹天佑奖(全国建设工程类最高奖)。04年,主持参加陕西文化中心投标并中标,目前正在设计阶段。05年,主持参加重点项目乐山大佛博物馆及其会堂的投标项目,获得中标,目前项目已经封顶。该设计切合当地的地理特质,使建筑物整体犹如从山崖中长出的巨石一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06年主持参加长沙市重点项目——长沙滨江文化园的设计,含长沙市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获专家唯一推荐方案,一举中标,当地媒体进行了大篇幅报道。该设计从湖南文化、长沙文化以及大地肌理出发,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极富地域特色的大型综合文化建筑群体。05年设计西安文化艺术中心强调建筑的文化性和时代性。4)文化与教育建筑:结合校园规划,注重文化品位,追求有科技含量和文化性的建筑特色,提倡适宜建筑理论:强调建筑因时、因地、因人、因时代不同,要建造与自然、人文、环境和周边条件适宜的建筑。突出建筑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设计有机生长的建筑群落,创造有地区特点和文化意义的校园建筑形象和校园空间。校园建筑的品牌效应有:图书馆、体育馆、专用教学楼等。一、图书馆建筑,自2003年来,主持设计了国内多个图书馆建筑设计项目,包括郑州大学图书馆、河海大学图书馆、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福州大学图书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图书馆、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珠海干部管理学院图书馆、晓庄学院图书馆等八个图书馆设计工作,多数已经投入使用或封顶,皆以其新颖富时代感而受业界和使用者好评。二、体育馆建筑,于2001年参加玉林体育馆竞标获第一名,现已建成并作为首届东盟博览会的分展馆而受省市领导好评。之后参加河海大学体育中心、郑州大学体育中心竞标均获第一名。因在校园体育建筑领域有独到的设计理念,2004年获南京工程学院体育中心的设计委托。此外,参与多个大型科研项目研究,其中“地冷空调研究”获得联合国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

建筑学报编委会

16岁时,赵冬日从东北老家到北平读高中,1934年当他20岁时东渡日本,从此便开始了长达7年的人生最重要的大学学习阶段。3年的预科班毕业后,他升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部,主修建筑专业。按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是抱着学习土木工程的想法去日本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学习土木工程比较实际,但不知为什么还是报了建筑学,看来是与建筑学有缘。 本时,赵冬日就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日留学期间,就一直在党组织领导下,边学习,边从事革命工作。1941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即回到北平,为继续进行地下工作,在日本华北铁路一家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之后去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到东北大学任建筑系教授。1948年随东北大学迁回北平,后又到北洋大学任教。这 7~8年里,赵冬日一直以大学教授、建筑师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工作,并较早地结识了后来 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刘仁同志及其它革命领导者。赵冬日自己认为,这几年虽然是人生事业的黄金时段,但因从事革命工作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故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所以真正从事规划建设及建筑设计是从1949 年解放以后开始的。 对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设计,赵冬日是这样构思的: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中心,位于城市纵横轴线的交叉点上,周围是高大、庄重的建筑,其间是辽阔平坦的场地,上面是一望无际的蓝天,这一切构成了广场雄伟的气魄。广场采取了对称的布局,天安门和正阳门位置在中轴线上,纪念碑正立面在广场的中央,树木、灯柱的布局也是对称的。这些都使广场显得既严整、朴素,又具有活泼的气质。广场新建筑的色彩以亮色为主,黄绿相间的琉璃檐头,淡桔黄色的墙面和微红色的花岗石台基,其本身具有愉快、明朗的色调;和旧有的黄瓦、红墙、白玉石栏杆的天安门取得既调和而又对比的效果。广场周围栽种了多种树木,油松四季长青、苍劲挺拔,冬季白雪青松,另有一番景色;立柳柔和潇洒,春季早绿,为广场早报春讯;元宝枫整齐丰满,叶色入秋变红,给广场平添新装。它们彼此互相映托,色调万千。广场四周和纪念碑南面栽植大面积的草坪、花坛,这也为广场增加了生动活泼的色彩。 雄伟壮阔的人民大会堂1958年8月,赵冬日在苏联参加国际建协会议,同时访问了莫斯科市。9月初返京后就投入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设计工作之中。当时,对大会堂建设的要求是既简单又难。简单在于只要满足有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既可。难在于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融合于一体,世界上亦无先例可援。 ? 1958年10月14日,一个普通而非凡的日子。这一天对赵冬日是终生难忘的。下午,赵冬日受 命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等候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那天,周总理刚从外地返京,便不顾劳累,听取有关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的汇报。那天送审的3个方案分别由清华大学、市建院、市规划局(即由赵冬日、沈其所主持设计)所设计。周总理先看了3个设计的平面图和透视图,然后听取了设计师们的介绍。周总理便一边比较、一边提问。最后,周总理问万里:北京市的意见如何?万里把推荐赵冬日、沈其方案的意见作了汇报。周总理再次反复看、反复比,并一再征求在场人员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市规 划局的方案,而工程的具体设计则由市建院负责。没日没夜的劳累及思索,终于有了结果。赵冬日此时的心情,已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了,他只 有一个心愿一定要配合好建筑设计师实现方案的构想。 380天建造的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当时正担任规划局技术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楼的设计师,也因此得到了当时的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信任。规划局从大会堂设计的“幕后”走到“台前”之后,刘仁亲自找到赵冬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不去考虑。140米×270米的规划用地,也不去考虑。打破樊篱、另起炉灶,设计一座全新的万人大会堂。” 按照这个思路,赵冬日和同事们很“舒服”地做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礼堂和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规划局的方案完美地解决了此前大会堂设计过于“小气”的问题,只是支撑这恢弘气势的,是高达17万平方米,超标两倍有余的建筑面积。原来和博物馆“配套”的用地规模也被大大突破了——210米×340米,比之前几乎扩大了一倍。但这个方案能不能最终获得通过,谁心里都没底。且不说中央从没明确表示过放宽7万平方米的限制,眼看十年大庆一天天临近,多建10万平方米显然又会延长工期。更关键的是,17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故宫全部建筑面积的总和,画在图纸上容易,我们真的能把它变成现实吗? 据说,总理之所以没有计较10万平方米的超标面积而选中了规划局方案,主要是看中了两点:一是规划局设计的大会堂全部采取了一般建筑的比例,而在尺度上大胆地放大了一倍,显得气势非凡;二是在大会堂的中心安排了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作为休息大厅使用,还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当时中央是打算在这里安放一尊毛主席雕像的。偏偏就是这两大“亮点”,随即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而周恩来似乎预料到了这点,从选定规划局方案的那一刻起,他就反复叮嘱参与下一步施工设计的建筑师们:“大会堂的设计不要一次把文章做绝,要留有余地。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总理选定规划局方案的时间是1958年10月15日的凌晨1点钟。果然,仅仅数小时后,设计方案就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图纸上大会堂北端宴会厅的宽度是108米,而大会堂北墙与中山公园间的距离足足有180米,刘仁认为两者不成比例,就在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给大会堂又加了四条“腿”,使整个建筑由“凸”字型变为了“出”字型。大会堂“体型”的确定也使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得以顺利完成:广场北部东西两侧分别安排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万人大会堂,两座建筑均采用柱廊结构,形成 “廊”一实一虚,“柱”一圆一方的对比关系。它们连同后来建造的毛主席纪念堂,共同烘托起了天安门广场壮丽威严的宏大气势。在1997年4月的中日设计师北京交流会上,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由衷地赞叹:“天安门广场真伟大,在高楼林立的日本,尚找不到如此气魄的国家广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则给了天安门广场更高的评价,他认为,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可以视为继紫禁城建成后,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晚年的赵冬日在任命大会堂前留念赵冬日总建筑师系国内第一批建筑设计大师50多年来他以特有的大家风范为中国建筑及首都建设留下了一系列颇为壮观的精神财富。日前,在赵总85周岁前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他编辑出版了纪念专辑《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在序言中吴德绳院长对赵总的建树描述的极为贴切:“几十年来,赵总工作在共和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耕耘在城市建设规模、数量之最的首都,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他的规划和创作得以实施。全国人民热爱、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的规划设计,都包含了赵总的远见和智慧。赵总没有辜负时代和地域赋予他的使命,他以自己的睿智,借鉴亦创新,不断地求索,使学术思想得 到了升华,造就了他的作品出手不凡,留芳于世。”近50年来,赵冬日一直从事规划设计,主持并指导过的建筑创作项目有数十个;围绕首都中轴线、剧场空间、医院建筑、住宅设计等理论探索及创作实践问题,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尤其应看到,赵总有关建筑评论方面的文章,有些是在他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会委员及顾问期间,在全国各地召开座谈会上的发言,其中涉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新疆等地的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某些问题,虽是即席发言,但却是他日积 月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写照;看似顺手拈来、宛若天成,其实俨然早已成竹在胸,它们或气势磅礴,或一针见血,观点明确,分析透辟。作为晚辈同事们追求的目标及学习的样 板,《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编委会的话这样归纳道:他的“建筑师的职责不仅是建筑设计,同时包括城市规划工作”的事业观与责任感;他的好学态度、肯干,以及继承、借鉴,又敢于“胜过前人,后来居上”的创新意识;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出的胆识和气魄;他对住宅建筑设计与公共建筑设计一视同仁的敬业精神;他在设计、创作之后及时总结、提高的不断进取精神;他善于捕捉和运用有用信息的敏锐思维。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创作,展现他的才华、胆识、气魄和造诣。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方案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城市设计杰作,在这个宏伟、壮观的构想中,有他的智慧、心血、汗水…?历时50余载,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在探索、思考;所提出北京市东 西轴线的规划设想,充分体现了他那里将“历史和现代融二为一”的思想方针。2005年4月3日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冬日先生辞世,享年91岁。

我也是和楼上一样,都是订阅了纸质版,之前在马路边的报刊亭买,很不方便,现在我都直接在包 年优 品上面订阅了,您可以试着去找找看。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

周镜,1925年12月21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籍贯江苏宜兴。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春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在该州公路局材料研究所工作。周镜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中国被列强欺凌、统治阶层腐败无能,日寇侵略的动乱时代。他和当时全国大多数青少年一样,有着朴素的爱国思想和对统治政权不满的情绪。在美国三年,看到美国的种族歧视和对有色人种的偏见,更进一步认识到,如果祖国不富强,中国人就永远站不起来,在国外就不会被人尊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当时大洋两岸音信不通,交通阻断。到1950 年秋,香港短期开放,允许中国留学生过境回国,他抓住这个机会,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国参加经济建设。周镜回国后,在铁道研究所(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从事铁路路基土工方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硕果累累。50年来,为我国铁路建设和土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回国初,他和卢肇钧等人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我国铁路系统第一个土工试验室,并组织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土工试验》规程。改革开放后,周镜除了参加铁路系统的科技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岩土工程咨询开发工作。他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专家之一,参与了多数大型飞机场地基的立项评审。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周镜还热心于社会与学术团体的工作。自1991年至1995年期间,他被推选为第三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为推动土力学的发展,为促进海峡两岸及国际学术交流,他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他还曾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报》主编,《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他现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顾问,中国铁道学会常务理事。

编辑委员会主任

编委会主任,一般由统领整体工作的领导担任(不一定承担具体工作)主编,编写书稿的负责人,有可能是著作权人责编,某本书的责任编辑,负责图书编辑和出版工作

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 焦利,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高级编辑。河北正定人,1955年生。1972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 1982年到辽宁日报社工作。先后在辽宁日报社工业部、总编室任职。1989年任总编室主任。1991年任编辑委员会委员。1992年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编委办公室主任。1994年任辽宁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1997年任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99年任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辽宁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2001年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8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009年5月任现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 张长明,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副书记、副台长,高级记者。河北省武安县人,1950年8月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同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1997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业务研究生班。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自1984年起,历任经济部主任、总编室主任、新闻编辑部主任、对台节目部主任、对外中心主任、海外电视中心主任、台长助理。1994年3月任副台长。1996年12月调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1999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 罗明,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副书记、副台长,高级编辑。河北省宁晋县人,1956年生。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1982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联播组任编辑。1982年底任新闻联播组副组长。1984年任新闻部地方组组长。1989年9月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9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91年底任新闻编辑部主任。1993年被聘为主任编辑。1995年10月调任总编室代主任,同年任总编室主任。1996年2月任台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与人合著出版《你怎样制作电视节目》一书。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 胡恩,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兼中国爱乐乐团团长,高级编辑。重庆市人,1971年参加工作,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1983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先后在文艺部、影视部、总编室、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任职,历任文艺节目编导、文艺部副主任、影视部主任、总编室副主任、主任、台长助理兼总编室主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主任,1992年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 何宗就,广西东兴市人,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历任播送部主任、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台长助理,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谢啦,

建筑结构学报主编审稿

航空动力学报今年改了审稿流程,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外审——责任编委复审——主编终审能进复审说明上一步专家外审的意见是不错的,可以考虑录用或者修改后录用你看一下编委会名单,和你投稿论文方向差不多的那一位应该就是负责复审的。

建筑结构学报是吗,我也投了,主编审稿那块儿已经卡了10天了,不知道他们这个是怎么弄得,先主编审稿,再外审,稀奇了

太多太多太多了,建筑类的期刊那么多,每本期刊上有上百篇文章。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向壹品优刊了解。

  • 索引序列
  • 建筑学报编委会主任
  • 建筑学报编委会
  •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
  • 编辑委员会主任
  • 建筑结构学报主编审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