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你服务。我是黑黑老师,资深老师,拥有6年以上教学以及超过20年的生活经验。 我擅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课程讲解。对于校园生活,未来规划等问题,同样是很熟悉。老师,我是全能的,你有任何需要咨询的问题,都可以找我。 目前累计1v1咨询已经快2万人了,所以,我有足够的经验来帮助你解决问题,感谢您的选择。☺️☺️☺️欄欄欄 答案正在准备中,请您稍等片刻。 比较一般。 在众多的学校当中,这所学校算是比较一般的,研究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如果只是混一个学历的话,可以到这所学校的,如果想要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不建议。 ☺️☺️☺朋友,️如果对您有帮助的话,麻烦给个赞,谢谢。 提问 成信大的研究生毕业了,好不好找工作?社会认可度高不高?薪酬怎样? 回答 工作的话还是好找,毕竟是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分配了的。只要是研究生认可度都挺高的,工资的话,比普通本科高一千多块钱。 提问 重邮大呢? 回答 重庆邮电大学,当然要好一些,老品牌了。 提问 重邮大考的机率大不大? 回答 相对来说要难一些,竞争还是挺大的。 提问 老师请问,考本校(成信大)有没有意义?要读三年 毕业了,工作了三年,工资也涨上去了 回答 还不如在职研究生 工作才重要。 提问 意思是工作了再考,边上班边读研? 回答 因为你都已经工作了三年,不可能再回去读研究生,读了出来以后不好找工作了。 更多17条
“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一种气质。”《中国国家地理》在其宣传词中这样写道。 这份新锐而又老牌的杂志介绍天文、地理、科考发现以及探险历程,跟《美国国家地理》一样,它的内容也已经超越了一般旅游杂志的范围,旅游景点景区、文化遗存、珍稀生物的抢救保护以及世界各地的民俗民情无不囊括其中。“地理”,普遍性的传媒概念 保罗·福赛在《格调》一书中说,凡在客厅里出现《美国国家地理》的,主人的品味及其在美国的社会等级就要减去2分,失分与客厅里出现一张塑料座椅相同。但从中也可瞥见《美国国家地理》作为美国主流杂志的事实。资料表明,1999年《国家地理》期发行量共计869.8万份;同期的《时代》周刊发行量为406万份,《新闻周刊》为335万份。在美国杂志销售榜上,前三甲的排名经常是这样的:《电视指南》、《读者文摘》、《美国国家地理》。 如果说发行量仅仅是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它的雄厚资金和浪漫激情就更是令人着迷的看点。专栏作家沈宏非曾经在《国家地理杂碎》一文中抱怨:90年代以后,这本光滑的黄边杂志在制作上仍保持着“最顶尖”�cutting edge 的水准。一个例子是十几年前他自己给《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当过助手,京、沪、穗三个城市加上云南,共拍了400卷胶卷。照片最后在这本杂志上刊登了,却只上了两幅。愤怒的沈宏非还指出著名的约瑟夫·洛克当年凭什么能生生地把先来到丽江的英国植物学家沃德赶走,成为香格里拉的第一个“发现者”呢?靠的也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的钱。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美国国家地理》看上去是个专业杂志,其实已经超越“地理”这样的销售诉求点。“地理”作为一个传媒的重心是被世人所认可的。《德国国家地理》简称GEO,与《美国国家地理》相比,同样图文并重,以图片的精美和信息量大而深入闻名。它可以花26页的文字和图片来讲述天使的意义。同样,法国也有《国家地理》。 “地理”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传媒概念。因为做地理的同时,可以关照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它可以再现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地域性和综合性。一段时间以来,策划出版《中国国家地理》的人很多,摄影人李玉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认为“地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自然地理之外更大的空间在于人文地理……”。 早些年,很多人奔波于将《美国国家地理》的样板介绍和拷贝到中国。今天,从《地理知识》改刊的《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了。而像李玉祥那样的同仁转而在《三联人文地理》、《文明》、《山茶》(又名《华夏人文地理》)中和《中国国家地理》开始了同行竞争。一个老牌杂志的新生 现在的《中国国家地理》前身是《地理知识》,这是一本1950年创刊的科普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创刊以来,《地理知识》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70年代时,杂志的期发行量曾连续数年高达40万册,受到广大青少年学子的喜爱。但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地理”从高考科目中被删除,以中学生为主体读者的《地理知识》发行量急剧下降,90年代已降至万册左右,杂志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已跌进了低谷。 1998年,《地理知识》开始全面改版,增加页码,采用进口铜版纸彩印。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更名的背后是办刊思路的转变。《中国国家地理》的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地理知识》给人的是一种灌输式的老师教学生式的居高临下,而《中国国家地理》给我们的则是一种人与自然、历史能够平等交流的朋友感觉,正像《美国国家地理》所做的那样,《中国国家地理》的定位是“向隔行的读者传播地理知识”。 有个故事多次被用来为《中国国家地理》的转型做援引。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两名飞行员在执行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任务时,不幸被日军击中,他们的飞机被迫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万分紧张地刚从残破的飞机里钻出来,一群服色奇异的人就围了上来,他们迅速地掏出了枪,但他们很快又轻松了下来。因为他们曾经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看到过这个民族的介绍,它属于他们的盟国——中国。这个故事也为单之蔷作文强调过。 为了更广泛地适宜大众,《中国国家地理》为此做了改版的努力,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读图时代”的确认。他们重视摄影图片,精心制作地图。他们认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张有足够冲击力的图片,哪怕这篇文章写得是多么优美动人也断无刊登的可能。 “当然,和《美国国家地理》相比,我们的资金实力是不够的。”单之蔷坦陈。《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拿着大把的钱,几年、几十年地做一个专题,采片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二左右,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过了创业的艰难年代。 不过,单之蔷对自己仍满怀信心:“我们现在的操作空间也是很大的。我们目前的定位是立足中国。中国的摄影师非常多,群众基础好,他们不一定需要高额的报酬。中国有丰富的地理资源,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有悠久的历史文明,有多彩的民族文化。” “因此在同等的条件下,我们也能做出好的东西来。我们相信一切都可以慢慢做出来,不是吗?《美国国家地理》也是这样做出来的。”把地理变成新闻和小说 《中国国家地理》除了在编辑流程上大做改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出在地理中注入新闻概念,以此来拓展杂志的生存空间。 单之蔷认为:杂志是夹在图书和报纸之间的一种出版物。讲时效和新鲜,它比不了报纸;讲定论和经典,它比不上图书。《中国国家地理》的操作方式是“事件+知识”、“由头+知识”。前者就像它们所做过的“雅鲁藏布江”专题,通过一个事件将知识一并带出;后者就是要在一个新闻由头的带领下,将知识潜移默化地实现传递,比如9·11之后的阿富汗专题、悉尼奥运会期间的澳大利亚专题等。 《中国国家地理》的操作者还坚持认为过去的科普方式失效了,在知识背景不同的受众之间进行横向沟通,他们认为必须以“新闻+小说”的文本样式来重新打理杂志的文本样式。这就是说要改变第三人称的说教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人称的介绍方法,进而强调的是作者在采访和介绍期间的感性、新鲜、惊诧、满意、生动,以及类似的种种现场感,从而增加杂志的吸引力。 2000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在台湾出了繁体版,据说当期杂志的发行量就超过了《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在台湾的发行量。《中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创刊号主要内容包括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的专题报道、布达拉宫艺术宝藏图片,以及展现黄山之美的各种照片。2002年1月,日文版的《中国国家地理》(又名《中国地理纪行》)在日本出版。英文版本的《中国国家地理》目前也已在运作之中。“我们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现在是略有赢余。”单之蔷骄傲地说,“我自己感觉我们的内容是无可挑剔的。” 单之蔷知道现在做“地理”的杂志也不单单是他们一家,但他相信他们的独特性是明显的,这是他们能够胜出的保证。他更有信心的是《中国国家地理》将成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少年版、相关书籍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一切都已在他们的视野之中。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中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学科交叉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四川省属重点大学,被誉为“气象工程人才摇篮”“统计工作者的摇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成都气象学院,创建于1951年;1980年9月,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学校;2015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1]中文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训成于大气 信达天下外文名称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校歌《成信之歌》简称成信大、成信、CUIT校庆日10月26日现任校长余敏明[2]院校代码10621主要院系17个二级学院创办时间1951年1月知名校友李泽椿、罗德海、高扬、陈睿、刘再德校址主校区: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分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类别公立大学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学校类型理工属性省部共建大学(中国气象局与四川省2010年共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入选)、2011计划(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入选)、CDIO工程(2008年入选)、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1个主管部门四川省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截至2018年8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截至2018年8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歼-10功臣单位党委书记周激流本科专业55个2015年四川十·大科技新闻西南首辆无人驾驶车在蓉问世本科招生电话028-85966857、028-85968271硕士招生电话028-8596636585966142全国综合排名310名(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收起成信往事前身史略成都气象学校短训时期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管理处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六合里建立气象干部训练大队,主要为西南培训气象技术干部,并为西北、中南输送人才,属于军队编制;1月20日,气象干部训练第一期正式开学,招生49人,教员4人,训期5个月。1953年9月,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为地方建制。1954年12月,根据国务院第七办公室(54)国务农字第七号批复和中央气象局中气办发字第270号文:西南气象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主要负责为西南、西北区培训气象技术干部。195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中央气象局长春气象通信干部学校部分并入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西南军区气象干部训练班第一团支部合影中专时期1956年6月,根据中央气象局(56)中气人发字第263号文件,经高等教育部批准,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3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设气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1957年5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批准,建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校第一届委员会。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四川省气象局代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校”,为4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增设农业气象专业。1959年9月,根据四川省人民委员会(59)川办字通知,学校改由中央气象局直接领导。10月,根据国务院国七恢字271号文件,学校改由中央气象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双重领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69)国发文50号文件,成都气象学校党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建制和业务指导归中央气象局。4-8月,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和湛江气象学校撤销,部分师资、设备并入成都气象学校;根据战备需要,成都气象学校当年恢复短期培训教学工作,为全国培训气象通信报务、无线电机务和高空探测人员549名。1971年11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71)国发87号文件,成都气象学校仍属中央气象局建制,中央气象局负责计划教学任务、招生、分配、经费、器材等,由四川省革委会和省军区领导以省军区领导为主负责党政工作、干部调配、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学校实行党委制设校长、政委执行地专级职权;主要任务为全国气象部门培训气象雷达、通信机务、高空观测和新技术使用等技术骨干,并承担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气象人员的培训;学校定额为600-800人。1973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军区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校临时党委。9月,学校恢复中专招生,设气象通信观测专业。1974年10月,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设气象、高空气象、通讯机务、气象雷达4个专业,学制2年。1976年,气象、高空气象、通讯机务、气象雷达专业学制改为3年。[2]中专时期留影四川统计学校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训练班成立。1950年11月,定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学校”,由时任工业部副部长的万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3年8月,重庆市第一、二、三财经学校、江津财校、宜宾财校等部分或全部并入该校,更名为“重庆工业会计统计学校”。1954年,改由国家统计局管理,更名为“重庆统计学校”。1958年8月,下放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并将学校由重庆迁至成都光华村,更名为“成都计划统计学校”。1963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迁至内江桐梓坝,更名为“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四川统计学校历史照片198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决定收回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更名为“四川统计学校”;教育部(80)教专字011号文确定其为全国重点中专。1981年9月,国家统计局决定学校实行国家统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统计局领导为主,由四川省统计局代表省政府协助国家统计局管理的领导体制。1983年3月,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签署的cpr/85/p44项目意向书,决定在学校建立“四川人口统计与分析培训中心”。1994年9月,国家教委职教字(1994)10号文件批准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1月,国家统计局党组批准学校为地、师级单位。1999年9月,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学校启动由内江迁回成都的迁建工程。12月,教育部组织评估专家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批准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全省51所重点中专中名列第五,文科学校中名列第一。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学校下放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8月,四川统计学校迁建项目竣工,学校从内江整体迁回成都,同时完成并校工作,四川统计学校新校区改建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改革发展1978年4月,经国务院国发(1978)68号和教育部(78)教计字第335号批准,成都气象学校改建为成都气象学院,实行中央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央气象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设气象通讯、气象雷达、高空气象、气象等4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1979年,学校增设气象、高空气象两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川委组干(1979)302号文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院临时党委。198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1981年3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成组发(1981)101号文批准,学校第一届党委、纪委成立。1984年7月,学校获得世界银行第二期农业教育项目贷款2万美元,主要用于计算中心和电子技术中心实验室的建设。10月-12月,全国气象系统“苹果Ⅱ计算机师资培训班”在学校成功举行。经国家气象局同意,学校设置气象系,下设气象专业,气象探测系下设气象探测技术专业,电子技术应用系下设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原有气象雷达、气象通信专业合并为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1985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选举和成立了首届教代会主席团。学校教师王柏钧、张世钧与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家气象局批准,学校成立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6月《成都气象学院学报》创刊。1987年4月,东亚大气环流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国内的60名气象学家参加了会议。6张成都气象学院历史照片1990年5月,受世界气象组织派遣,非洲八国气象考察团到学校访问。11月,全国气象教育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1991年10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联合培养定向研究生协议。1992年,学校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采取部分专业定向招生方式,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4年11月,经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认可,国家教务考试中心正式授权批准学校建立剑桥信息技术(CIT)培训中心,这是四川省首家CIT培训中心。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在参观了学校成果展后说学校实行“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气电结合,以电为主”这条路走对了,还要继续走下去。1995年10月,全国气象系统“小型卫星地球站”培训班在学校举行,分多批为气象系统培训了技术人才。1996年10月,学校举行建校45周年校庆。11月,国家教委教学评价专家组一行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工作。1997年5月,国家教委通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结论为“合格”。7月,国家教委转发了《专家组对成都气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专家组认为“通过近两年的评建工作,已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4月,学校决定筹备成立成都新气象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学校控股、有400多个自然人出资组成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6月,学校成立计算中心。1999年8月,经财政部、中国气象局批准学校新气象广告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9月,中国气象局批准,学校“十五”期间本科专业核定数增加为16个。10月,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89950部队教导大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建立成都气象学院绵阳校区。11月,学校决定,从1999-2000学年开始,在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实行学分制。12月,中国气象局同意学校在成都航空港教育园区建设新校区;学校党委会议决定,在双流航空港开发区征地300亩建立新校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五年达标”的思路进行建设。2000年2月,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6月,学校“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2]
《环境》 大 16开 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CN44-1167/X单 价:00定 价:00 《 AMBIO-人类环境杂志》16开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24/N单 价:00定 价:00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
首先打开知网,点击登录。第一次登陆,账号是学号,密码是身份证后六位。可以直接选择默认选项并确认。上知网看论文都得收费啊。虽然知网说着论文免费,但是仔细一看条款才发现原来只有十年以前的论文才免费。
外面的人可以投,难度挺大的。主要看你文章的质量了!!
我看过的《人与自然》《国家地里杂志〉内蒙古也有好多环保杂志,忘了名字
《环境》 大 16开 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CN44-1167/X单 价:00定 价:00 《 AMBIO-人类环境杂志》16开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24/N单 价:00定 价:00
1. Strict Conformance Testing for TCP Application S 国际会议Itess2008,05 第2作者 用VC++实现屏幕图形的获取与显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 第2期 独立作者 基于winsock网络监视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第1作者Windows 设备驱动程序的演变及WDM的结构I,《计算机应用研究》,核心期刊,2001年增刊 第1作者,公用机房的硬盘保护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3, 第2 作者天气雷达数字化回波图平滑处理《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1 第3 作者
完全可以去参考 期刊vip 啊,专门发表论文的。
查重率<15%才可以。论文查重的主要部分是正文部分。论文的各部分组成包括:题目,摘要,目录,原创声明,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其中的目录,原创声明,参考文献(正确标注),脚注和图片一般是不会参与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