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山东人杂志社介绍

山东人杂志社介绍

发布时间:

山东人杂志社介绍

泰安日报、泰山画刊、泰山晨刊、齐鲁晚报城市信报

青岛画报?读报参考?

山东师范大学报社介绍

我是山师的可以加我405452449

个人感觉不是很难,山师初试的指定专业书目并不是很多,出题的难度也不算大。现当代是国家国家重点学科,报考人数一般是最多的。文艺学、教育学、古典文献这些专业报考人数都不是很多。具体可以登陆山师研究生院网站,查询当年的报考状况和其他相关信息。至于就业情况,其实可以选择的余地还是很大,导师有时也会给你提供一些机会,关键是如何把握。就我所知有出版社,报社,学校等等。考研贵在坚持,加油吧。

办学历史沿革山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山东师范学院成立于1950年10月,是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的,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1958年,学校的体育系、艺术系相继分离出去,建成山东体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1970年,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即聊城大学的前身)。1981年8月,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的排头兵,进入全国师范院校的先进行列。建校60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万多名合格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5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500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2000人,长短期外国留学生300多人。 新中国建立前,山东曾有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抗日战争时期迁往安徽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迁回济南,1948年春改为山东师范学院,设五科及一进修班,有教员30多人、学生464人。1948年秋济南解放,师范学院自行解散。   济南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创办的华东大学抽调部分干部和师生,吸收旧山东师范学院的部分师生,建立起教育学院。1949年11月,教育学院一度独立改为山东师范学院,次年4月,执行全国整编方案,又被撤销,其中一部分人员仍回华东大学,一部分人员并入山东省行政干校。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人员与山东省行政干校调出的部分人员,在济南城南关营盘街前济南蚕桑学校旧址筹建山东师范学院。9月18日,华东大学66名学生转到山东师范学院,10月15日至25日招收新生进行报名,10月27日至29日举行新生考试,提出的办学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高度文化与科学水平和教育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师资。”当时,全校有专任教师31人、兼任教师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教员4人、助教6人;另有干部16人、职员17人、工人14人。设立国文、史地、教育、数理化、博物、艺体等六个系,招收第一届学生301名(国文45、史地46、教育51、数理化42、博物53、艺体64),学制定为三年,后因社会急需师资提前一年毕业;附设中学教员训练部,招收失业中学教师69名,每期三个月,属短训班性质;共有300多名学生在校学习。当时全院仅有图书8000多册、显微镜6架、钢琴两架,体育场长不足60米,房舍狭窄,设备简陋。第一任院长兼党组书记田佩之(原山东公学校长、解放区山东大学副校长、华东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务长刘力行、国文系主任赵毅生、史地系主任廉立之、教育系主任田佩之兼、数理化系主任王峻岑、博物系代主任李长楫、艺体系副主任田友龄。   1951年7月,山东师院从苏州华东革命大学和天津华北革命大学又聘调20多名教师任教,如心理学教授章益、教育学教授傅统先等,把原来的数理化系分为数学和理化两个系,把艺体系分为艺术和体育两个系,使山东师院由6个系增为8个系,图书也增加到5万多册,还在千佛山下确定了新校址,开始兴建一楼(二层教学楼)、一厅(饭厅)和四幢平房宿舍,安置了部分系科,招收第二届学生345名、中学教员短训班学员70名。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在中央教育部“发展师范教育”的方针指导下,山东师院被列为“调入”一类的院校。上级相继将私立齐鲁大学理学院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师生和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天算系和文科部分教师,青岛美术专科学校的32名学生,上海高校的部分理科器材,调入了山东师范学院。院系调整后的山东师院由8个系发展为中文、历史、地理、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等10个系,校舍也扩大很多,院部和文、史、教、地、数等系在准备调整时已由营盘街和千佛山下迁到济南商埠经五路纬九路,物、化、生三系迁到经五路纬七路,艺、体两系驻在十二马路道德街,而将千佛山下的校舍调给了山东财经学院。院系调整后的山东师院,教师发展到140多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26人、讲师25人、教员25人、助教42人;职工发展到132人,其中干部职员70人、工人62人;从全国招收了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以及两年制专科生和一年制速成班,在校学生达到1300多名;图书增到25万多册,仪器设备也大量增加。院系调整前后,院长兼党组书记余修,副院长兼副书记刘洪轩(1953年3月任职),教务长王大彤,副教务长田仲济。   1953至1957年是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中央对教育提出“整顿巩固,加强重点,提高质量,稳步发展”的方针,并相继召开两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制订发展高师教育的规划。在此精神指导下,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撤销山东财经学院,把校舍和部分人员并入山东师院,中文、历史、艺术、体育四系又从济南商埠迁到千佛山下,名为三院,但教育系停止招生。1954年,国家又以230亿(建国初期币值)投资山东师院基本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千佛山下新址建成了教学大楼两幢(各8900多平方米)、图书和办公大楼一幢(6200多平方米)、教职工宿舍楼两幢(各1500多平方米),以及幼儿园、卫生所等。1955年暑期,进行第二次迁校,全部由济南商埠迁到千佛山下,实现了集中办学。1956年又增设外语系,并且各系都扩大招生,招收本科生940名、专科生675名,比前几年每年招生数增加一倍多。到1957年,山东师院有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两个专业)等10个系11个专业,教师增到511人(教授25、副教授21、讲师72、教员50、助教317、教辅36),职工增到388人(干部39、职员152、工人197),在校学生3083人,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师范学校。1956至1957年,彭畏三、张滨黄相继任院长,苏克强、许用思相继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洪轩、刘震,副书记董子宜、陈福惠。   这一时期,师生普遍参加学习马列主义和时事政治,经常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在校内外演活报剧、展览漫画、义演损献,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报名参加军事干校,慰问军烈属,制订《爱国公约》;连续数年寒暑假留校参加“镇反”和“三反”、“五反”运动,分批参加济南市的“三反”、“五反”工作队,参加农村的“土改”工作队,等等,受到了实际的阶级斗争和民主革命的锻炼。   这一时期,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理论的教学和教育实践。山东师院刚建校就设立了教育系,并组织全院干部和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1952年春,调进一批有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担任各系基础课和教学法课的教学工作。院系调整后,各系普遍开设了教育学和心理学课,以及教育史课,又将山东省实验中学和第一工农速成中学划为山东师院的附属中学,作为教育实验和见习、实习的场所。1955年,实验中学划归省属,工农速中改为山东师院附中,还建立了和平路小学,1956年改为山东师院附属小学。随后,各系科与济南市以至全省不少中学建立了联系,把教育见习、实习列入教学计划,广泛开展了教育实践活动。   这一时期,学校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山东师院建校初期,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增设了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程;1952年学习苏联,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形式,都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办法。1953年又提出“教学改革应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主”,“学习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要生搬硬套”。并在教学检查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1954年开始围绕编写教材掀起改革热潮。当时,强调教材内容要联系中学实际,要吸收国内外科学研究新成果,要批判地吸收旧教材的内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相互联系,等等。改革的结果,使当时开设的125门课程,有73门自编了新讲义,占总数的58%。   这一时期,学校十分重视远景规划和基本建设。从1954年1月开始,余修院长亲自带领基建委员会成员,连续数月研究布局、勘察现场、设计蓝图、检查施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至1955年7月完工)就建立起两幢各89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一幢6200多平方米的图书和办公大楼(即现在的文化楼),当时被誉为济南市三大民族形式建筑群之一,至今仍然结构坚固、形体壮观,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充满时代气息。   这一时期,学校就重视了函授教育。山东师院在1956年4月建立函授部,1956年暑期开设中文、生物、化学三个专修科,学制三年,在全省范围内招收达不到大专毕业水平的中学教师500多名,以后还办过夜校和业余大学,为多形式的培养师资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学校还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1952年院系调整时,学校领导尽力多争取一些老教师来山东师院任教;随后又大批培养青年教师,形成梯队;精心制订培养规划,逐人落实进修计划;并且经常深入宿舍,了解教学、科研情况,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1958至1962年,我国进入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年五年计划时期,中央对教育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和“教育大革命”的口号,强调师范院校要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因而,山东师院从招生到基建都继续扩大和发展。1958年扩大招收本科生1172名、专科生237名,并组织各系师生下乡大办农中,在校内大办工厂,还同意体育系独立出去成立山东体育学院,艺术系与山东艺校合并成立山东艺术专科学校;1960年继续扩大招收本科生1339名、专科生82名,增建政治系,恢复教育系。三年中,系科虽然还是10个,但规模有较大发展,1961年春在校学生增到4200多名;基建方面先后建成教学大楼一幢(注:即原文史楼,77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四幢、教工宿舍楼九幢,还有健身房、大礼堂、教工食堂、幼儿园、化研所、贸易楼,等等,总建筑面积达到8万多平方米。1961年秋,随着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和学校教育规模的压缩,山东师院减少了各系的招生名额,全院只招生600多名,不到1960年招生数的一半。接着,大力学习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强调“教学为主和劳逸结合”的原则,提出“调整充实,提高质量”的口号,在1962年恢复体育系,停办教育,系,并将生物、地理两系二、三年级的部分学生(计304名)转入山东财经学院,招生也进一步减少到508名(本科415、专科93),生物、地理等系暂停招生。学校集中精力总结“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讨论制订切合实际的办学方向、政策、条例和措施。1961年前后,刘砥石代理党委书记,刘洪轩任院长。副书记董子宜、王士举,副院长王大彤、叶锦田、田仲济。   1963至1965年,党中央在全国继续贯彻落实“八字方针”,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山东师院在全国形势的推动下,要求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落实“高教六十条”的精神,根据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任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加强对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师资培养等工作的领导,努力提高教育质量。1963年,学校多次组织干部和教师讨论和检查教育方针贯彻执行情况,强调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坚强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战士,真正的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名符其实的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并且组织师生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干部围绕反对官僚主义、分散主义和铺张浪费等问题,相继开展“五反”和“四清”运动,逐步形成了认真教学、勤俭节约、助人为乐、民主团结的风气。196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对有关高等院校进行调整的指示精神,又决定撤消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将音乐、美术两个专业调回山东师院,重建艺术系,实行主、副科制,本科四年,即主修美术(或音乐),兼修音乐(或美术),仍在艺专办学,学生毕业后既能教音乐又能教美术;同时,根据中央关于加强理论队伍建设的指示,学校决定建立教育学、世界近现代史(重点是亚、非、拉)、中国现代文学等研究室,开始重视和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是年,国家还拨款近30万元,建设教工宿舍12、13、14楼和青龙街277号、196号、200号、龙凤街6号,以及山东师院附属小学的部分教学用房。1965年7月中、下旬,省办济南英语专科学校缩编并入山东师院(教师30多人、干部10多人、学生400多人),成立英语系;10月下旬,位于济南北郊五柳闸的山东农学院实验农场(345亩土地)调给山东师院,作为师生学农的基地;11月24日,决定在历城窑头公社办一所农中,办一个中等技术人员训练班;还组织师生到八里洼办学,轮流到部队当兵,要求各系建立学工、学农、学军基地等。省里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建立自己的一套,打破资本主义和苏联的框框,培养出更好的人材”,强调山东师院的中心任务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纲,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坚决贯彻毛主席的《“七三”批示》(全面安排学生活动,减轻学生负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到1965年,山东师院有中文、历史、政治、外语(英、俄专业)、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1个系12个专业,教师543人(教授13、副教授26、讲师90、教员43、助教339、教辅35),职工497人(干部123、职员179、工人195),在校学生2796人,还有附中、附小等。1965年前后,党委书记张滨黄,院长刘洪轩,副书记刘砥石、董子宜,副院长叶锦田、王大彤、田仲济、刘明凡、张维冷、付效宗。   这一时期,学校师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58年,全校130多名干部、教师到邹平农村进行劳动锻炼,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办教育、兴水利、改农具,受到农民欢迎。有1348名学生分批到临沂、菏泽、济南等地区帮助13个县办起各类民办学校665处,招收学生25000多名。1959年又下放数十名干部、教师到泰安农村进行劳动锻炼。1960年,抽调38名干部到寿光县参加保粮保钢增产节约运动;抽调3800多名师生到齐河参加“三秋”劳动。1964年冬,中文、历史、政治等系师生到齐河、平度、陵县等地参加农村“社教”运动。1965年冬,全院应届毕业生和大批机关干部和教师到历城等县参加“四清”工作队。   这一时期,学校形成了爱护公物、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自1958年以后,山东师院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山东农村,加上学校重视思想政治和劳动教育,师生中形成了热爱劳动的风气。大家在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千佛山下校园内,拉砖抬土,平整操场,修路垒石,义务建校;普遍开荒种菜,植树栽花,美化校园;多数系班都建立了理发组、修鞋组、维修组,自己动手检修门窗教具、设法节约水电、相互理发修鞋。广大青年学生和教职工积极开展学习雷锋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活动,学先进、赶先进的空气十分浓厚。1963年3月,全院师生员工收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报告,以及雷锋生前战友关于雷锋事迹的介绍;学习雷锋同志的日记;4月份听“五好战士”钱正康同志的报告,等等。各系班纷纷出墙报、提倡议、订计划、写日记,宣传雷锋的事迹,学习雷锋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助人为乐、舍己为公的精神,较普遍地做到了为祖国而勤奋学习,自觉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团结互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一时期,学校的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有较大发展。1958年开始办业余大学,开设过中文、政治、物理、数学、外语(英、俄、德、日、法)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本科班。1959年5月,省函授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山东师院为主担负全省的本科函授教育,并协助各师专办专科函授教育。是年暑期,招收函授生880名,有专科毕业程度入学的二年制和三年制本科班,也有高中毕业程度入学的五年制本科班,相继开设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教育等8个专业,在全省设立了6个函授站,共有本专科函授生1893名。1960年又招收函授生500多名。1963年以后还增设了英语、俄语两个专业。为提高我省中等学校师资水平作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师生结合集体大搞科研的开展也取得一些成果,例如:1958至1959年,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数学系安装的电子模拟计算机,物理系试制的晶体管、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和超声波洗尘器,化学系研制的多种试剂,化研所研制的绝缘漆,生物系研制的生长刺激素和人体寄生虫调查、济南鼠类调查,地理系编的《山东自然地理》、《济南地理》、《山东河流志》及山东各地区水文、气候、地貌、植被的调查;在社会科学方面有中文系编写的《“五四”以来文艺思想史》、历史系编写的《近百年山东人民反帝斗争史》等。1960年,物理系试制成功“半导体非线性电阻”,地理系编制了《平度县总体规划》,政治系、马列室编写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哲学教科书(上下册)、中共党史教科书,历史系编写出《山东通史》、《毛主席论历史科学》等。但由于急于求成,研究不深,多数成果比较粗糙,未能出版或推广应用。   从1958年开始,学校相继制订了《教师教学工作暂行办法》、《科研工作暂行办法》、《助教培养试行办法》、《学生科研活动组织条例》、《学生勤工俭学方案》、《山东师院勤俭办学方案》、《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和改进工作方法若干规定》,等等。广大干部和教师经常带领学生下乡下厂,开门办学,调查研究,深入课堂、宿舍和餐厅,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广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性纪律性很强。   这一时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立志当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深入人心,毕业生普遍地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分配,多数到地县中学任教,在艰苦地区留得住、用得上。许多毕业生数十年如一日,桃李满天下,已成为特级教师、劳动模范和各级学校教育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文革”前入学的毕业生13000多人,现在(注:指校史成书时间)是特级教师的数百人,高级教师1万多人,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两千多人,全国优秀教师、省拔尖人才、劳动模范数百人。         资料来源:《山东师范大学校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还有很多不一一摘录了。自己看吧

山东人杂志社社长

赵丽宏,是一位青年当代散文家、作家,民进成员。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汉族人。 著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学步》、《爱在人间》、《诗魂》、《赵丽宏散文选》、《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报告文学集《心画》、《鸟痴》,散文《望月》等。散文《为你打开一扇门》被列入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八十年代初,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赵丽宏以《诗魂》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讲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的故事,表达他对诗人的怀念和对那个灰暗时代的复杂感情。前苏联的汉学家、莫斯科出版社总编辑别仁将这篇散文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学步》被编写在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中。他的散文集《诗魂》出版后,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散文《山雨》被编写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你打开一扇门》被编写在苏教版七年级第一课。《顶碗少年》被选入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和上海语文初一第一学期课本中。散文《望月》被选入苏教国标版语文第十册(五年级下册)第24课。 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及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1987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

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1955年2月生,山东平阴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12月入伍。1979年2月至1983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历史系学习。1983年3月至198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历史系教员。1983年9月至1986年8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8月至1987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1987年4月起先后任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研究人员、毛泽东研究组生平小组副小组长、第一编研部毛泽东研究二处副处长、第一编研部主任助理、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主任。2004年10月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2014年4月,任求是杂志社社长。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杂志社成员的岗位职责第十七条 社长的职责是全面领导杂志社工作,主持召开常委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制定业务工作的长远规划和杂志社年度工作计划第十八条 主编的职责是全面领导编委会工作,主持召开编委会会议。对办刊宗旨、办刊方针、栏目设置及有争议的稿件做出处理,并且按时终审每期刊物的初样。第十九条 副主编的职责是协助主编对编委会进行全面领导,并且向主编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初审每期刊物的拟发文章(一般应超过应发文章的10%—20%)及图片、目次、版式等,供主编终审第二十条 网络外交办公室主要职责,1.外交方面主要负责向校园网、大学报、三峡青年、广播台等校园强势媒体投稿,以充分展现学院风采,展示学子风貌,并积极向校外刊物投稿,并积极促进与校内各主管部门的联系;2.网络方面主要负责学工网站的管理与维护,并积极稳妥地搞好网站的改版工作。第二十一条 日常事务办公室主要职责1.学院的各种问卷调查统计,发言稿,解说词的书写2.杂志社所有人员的档案管理3.刊物的分发4.和兄弟刊物编辑部的联系学院的各种活动的策划第二十二条 栏目编辑主要负责刊物各个相应栏目的文章、图片及版式以及下一届栏目编辑的培养。第二十三条 美术总监的职责是负责四个封面的设计,并且在宏观上负责刊物的版式、图片、底纹,以及下一届美术总监的培养。第二十四条 专职摄影主要负责位美术编辑和记者栏目组提供摄影素材,并完成主编交付的其他任务。第二十五条 编辑部是院刊质量的直接责任者,负责组稿及稿件的送审,对来稿进行综合审查,向编委会提出稿件的处理意见,组织编辑、出版、发行等。�第五章 各职务的任期和产生方法第二十六条 各职务均由选举产生,候选人可以是原职务担任着提名,亦可以毛遂自荐,最后通过全体成员大会或是常委会选举产生。第二十七条 选举每半年举行一次,不能够晋升的人可以在其原来的职务上继续努力,等待下一届的公选。第二十八条 因各种原因,人员需要调整时,由原职务担任者或管辖部门向主编提出报告,随时予以调整。 第二十九条 主编辞职或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够行使其职能时,由常务副主编代行其全部职能。第三十条 各职务的任期均为4年,但不强制。但离岗人员必须做好善后工作。

杂志社社长的职责,主要有以下11个方面的工作:1、负责杂志社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干部人事管理、业务运行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2、负责编辑出版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编辑出版人员思想认识正确、政治观点端正。3、负责制定杂志社年度工作计划、长远规划及发展目标,使计划、规划和目标符合实际,按期实现。4、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建立与完善各项运行机制与自我约束机制。5、负责督促稿件处理和编辑计划完成情况,定期召开分析会议,解决存在的问题。6、负责杂志社与国内外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签署合作协议,签署合作备忘录。7、负责审定杂志编委会组建和调整方案、创办期刊报批事宜,确保编委会有生机有活力。8、负责杂志社干部管理工作、学习培训工作和年度考核工作,以管理促提高,以培训提素质,以考核促目标完成。9、负责期刊的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确保经营管理措施完善,成本核算准确无误。10、负责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安全生产工作,力争不出现违法犯罪案件。11、负责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山东诗人杂志社

中华旗袍民族国粹紫禁丽人东方贵族婀娜多姿美丽娇媚轻盈柔美美艳动人

山东人杂志社创始人

1、孔子孔子(英语:Confucius,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2、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3、孙膑孙膑,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亦称《齐孙子》。4、姜尚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5、鲁班鲁班,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在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鲁班的成就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航天业,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在军事科学,鲁班发明的云梯(重武器)、钩钜(人们现在还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鲁班很早就被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很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班或者鲁般,惯称“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吕齐,1925年生,山东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因出演杂志社陈主编而为大家所熟知,他曾经出演过北京人艺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雷雨》,《上帝的宠儿》,《贵妇还乡》,《李白》,《野人》等。

山东人

《山东人》是刘德增创作图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 索引序列
  • 山东人杂志社介绍
  • 山东师范大学报社介绍
  • 山东人杂志社社长
  • 山东诗人杂志社
  • 山东人杂志社创始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