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故事。。。你参考下吧 地铁故事 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就很想坐一次上海的地铁。那一次没能有机会 ——时间太短,总是错过了,想想挺遗憾的。朋友笑我,什么惦记的不好,偏就 想坐地铁。我也笑笑,看看和北京的地铁有什么不同吗。 在北京的时候,很喜欢坐地铁。喜欢走过地铁通道的时候看两边的广 告,色彩明丽,创意别致,更新及时。印象中,最喜欢的一幅还是ALL FO R ONE演唱会的那则广告。画面朦胧,色调是我喜爱的那种昏黄,很有点老 照片的味道。 西直门的地铁站是个大站了。每次进这地铁站的时候,总要摸摸口袋 里的零钱,因为我不知道那拉二胡的老人是不是又来了。 第一次听见那老人拉二胡,是97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我趁了五一 ,回家为姑妈过寿。那天晚上,一个朋友送我去车站。那时,我还在学校分部, 也就是北京清河靠近上地信息产业的一个地方。 到了地铁站,已经是九点多,地铁里已经很冷清了。那一支《二泉映 月》就是这时传过来。是一位老人,眼睛已经完全看不见了,但那琴声却并不那 么悲戚,虽然有点凉,有点涩……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听了一会。也不知那里来的念头,俯身下去,问 那老人:“老人家,您可以为我拉一段《在那遥远的地方》吗?” 老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他理了理弦,重又拉开了弓。“在那遥远 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朋友随着那琴声轻声唱了出来,他原是学过民族唱法 的,或许,这琴声也感染了他吧。 当我走下楼梯的时候,那熟悉的旋律飘在身后,整个地铁站里,都荡 着这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古老的传说。我想起临走的时候在那老人面前的搪瓷缸里 放的几枚零碎硬币,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总觉得是欠了那老人什么,后来我 才明白,是欠了这音乐给我的感动。 那天晚上,因为我的车次很晚,那朋友出来的时候误了地铁,只好在 北京站过了一夜。 每每想到地铁,总会想到那个晚上,那位老人,那位朋友。后来,每 当我在地铁站里遇到拉二胡的盲艺人,都会请他们拉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静静地站在一旁听,在他们面前的杯子里放些零钱。 第二次见到老人,是那年的冬天。因为要办护照的缘故,那一段时间坐地 铁的次数很频繁。 一天,在进站之前,我的钱包里只余了张百元的整钱。但我仿佛有一种 预感似的,拿了那张钞票,想在外面的报摊上买张报纸,将钱换开。因为是早上 ,摊主也没那么多零钱好找,便没能如意。心里怅怅的,但转念一想,或许不会 这么巧吧。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 一进地铁站,我又听见了那婉转悠扬的《二泉映月》。是那老人,我知 道一定是他。这琴声,我听得出…… “老人家,您能再为我拉一段《在那遥远的地方》吗?我……身上没零 钱了,就这一块糖,送给您,可以吗?”我拿出包里还剩的一块DOVE,放到 他面前的搪瓷缸里。 “不用客气的,姑娘。谢谢你了……”老人咳了一声,又象那次一样, 调了调音,重又拉起了那段西北的歌谣…… 我站在一旁听了很久,那老人额上的皱纹,似刀刻在岩石上一般深,一般 清晰…… 那一个冰冷的冬天,老人的琴声,让我感动,让我体味着一丝丝的暖。 记得离开上海的那天,天上飘着雨,细细的,很凉。说到地铁,也便说 起了这个故事。朋友笑了,下次吧,下次你再来,带你坐地铁。 但就在那次回到北京的时候,又是在西直门地铁站,我竟又遇到了那位 老人。再次请他为我拉《在那遥远的地方》,两年前的情景,仍感到历历在目。 往事如昨,可是,也只是如昨。那琴声里,却含了两年的距离了…… 路过地铁站,又想起这与地铁有关的事情。不知那位老人现在如何了, 也许他也不会想到,他的二胡,曾经怎样感动过一个这个城市里的匆匆过客,一个深爱着这个城市的姑娘…
这种题材小论文还是比较新颖的,我建议你去各大文库上找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就可以写出一篇原创论文了,但是现在文库上的资料很多都是PDF格式的,目前国内有免费pdf转word的文库,国内就只有转转文库了。
地铁安全与防护,这个我是有的,哦,给你
首先 要写地铁的历史,地铁最早是那里出现的,为什么要有地铁。这个可以在网上查到。然后些中国最早的地铁,要加入这个背景 就是当年中国最早的地铁 还有防空功能,在当时还是绝密的工程。然后 写写 地铁在现代城市的作用 1 便利 准时 不会堵车 2 不占城市地面用地,节约城市土地 3 对地面居民没有噪声污染最后写写地铁的缺点,1系统复杂 造价太高 2对地质要求高 不是想建就能建的
1860年,在伦敦帕丁顿(Paddington)的法灵顿(Farringdon)街和毕晓普(Bishop)路之间建造的第一条长6公里的地铁开工,采用开挖回填的方法建造。1863年1月10日全线通车,这就是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伦敦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 Railway),运行第一年就载运了950万名旅客。由于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此地下铁路须用蒸汽机车牵引,又因机车释放出的废气对人体有害,所以当时的设计师脑洞大开,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1866年伦敦市利用格雷特黑德(J H Greathead)研制的隧道盾钻挖凿“管式”路线。隧道开得很深,以避免与建筑物基础或市政管道冲突和影响街道交通。原计画用缆索操作,后改用电力牵引。1870年,伦敦开办了第一条客运的钻挖式地铁,在伦敦塔附近越过泰晤士河,但这条铁路并不算成功,在营运数个月後便因新通车的伦敦塔桥取代了大部分的旅客运量而废线。现存最早的钻挖式地铁则在1890年开通,亦位于伦敦,连接市中心与南部地区。最初铁路的建造者计划使用类似缆车的推动方法,但最後用了电力机车,使其成为第一条电动地铁,同时早期在伦敦市内开通的地铁在1906年全数电气化。就英国其他城市而言,英国利物浦市于1886年亦开通穿越市中心并跨越默西河的地下铁路,并于1903年早于伦敦地铁率先实现了电气化,是世界上第一条实现电气化的地下铁路,但该地下铁路至今在行政和运营管理上尚未独立成城市地铁而仍属于英国国家铁路网的默西塞德郡通勤铁路。1890年,第一条8公里的电气地铁开始运转。1900年伦敦开始建造更多的管式地铁,并对开挖回填式线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铁车站发挥了防空掩蔽所的作用。其他许多城市都效法伦敦的榜样。苏格兰城市格拉斯哥则于1896年年底开通地铁。1896年,当时奥匈帝国的布达佩斯开通了欧洲大陆的第一条地铁,共有5公里,11站,至今仍在使用。由于采用钢梁平板顶,因而位置较浅,节省了大量资金。1898年巴黎开始建造一条长10公里的地铁,1900年法国的巴黎地铁开通,由于边温尼埃(Fulgence Bienvenue)工程师对开挖回填法的改进,加快了建设速度。新法是沿着线路按间隔开挖竖井,再从竖井下两侧开凿隧洞,洞内用砖砌筑基础以支承紧贴路面的木模板。这种建造顶拱的方法对地面交通干扰较少。巴黎地铁最初的法文名字是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法文直译意指“大都会铁路”,是从“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译过去的,後来缩短成“métro”,所以很多城市轨道系统都称metro。俄罗斯的地铁也顺理成章,只是改用了西里尔字母,称为Метро。1895至1897年波士顿建成美国第一条地铁,长4公里。起初用有轨电车及无轨电车,后改为电气火车。1904年10月27日,当时世界最大的地铁系统在纽约市通车。1913年,位于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铁建成通车。1930年代,莫斯科建立了地铁系统。1954年,加拿大多伦多市地铁通车。1960年代在蒙特娄采用巴黎型轮胎车建筑了第二个地铁系统。亚洲的日本的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等地先后于1927、1931、1933和1957年陆续建成地铁。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这是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1969年10月1日完工并运营,1969年11月,因路线供电方式有缺陷,发生大火(无人员伤亡)。路线改造後1971年1月15日继续运营。1976年,美国旧金山海湾区建成采用全自动操纵的第一条高速地下铁道。同年,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华盛顿特区地铁正式开放。带有空调设备的轻型铝车厢由于设计完美的铁轨和车厢支承系统而更加平稳、迅速地运行,建筑美观和乘客安全等因素统一的地下车站也是现代列车和地铁建筑的特色。1990年初,上海地铁开始兴建,到1993年开通第一条路线,截至2017年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网路。
地铁安全与防护,这个我是有的,哦,给你
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故事。。。你参考下吧 地铁故事 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就很想坐一次上海的地铁。那一次没能有机会 ——时间太短,总是错过了,想想挺遗憾的。朋友笑我,什么惦记的不好,偏就 想坐地铁。我也笑笑,看看和北京的地铁有什么不同吗。 在北京的时候,很喜欢坐地铁。喜欢走过地铁通道的时候看两边的广 告,色彩明丽,创意别致,更新及时。印象中,最喜欢的一幅还是ALL FO R ONE演唱会的那则广告。画面朦胧,色调是我喜爱的那种昏黄,很有点老 照片的味道。 西直门的地铁站是个大站了。每次进这地铁站的时候,总要摸摸口袋 里的零钱,因为我不知道那拉二胡的老人是不是又来了。 第一次听见那老人拉二胡,是97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我趁了五一 ,回家为姑妈过寿。那天晚上,一个朋友送我去车站。那时,我还在学校分部, 也就是北京清河靠近上地信息产业的一个地方。 到了地铁站,已经是九点多,地铁里已经很冷清了。那一支《二泉映 月》就是这时传过来。是一位老人,眼睛已经完全看不见了,但那琴声却并不那 么悲戚,虽然有点凉,有点涩……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听了一会。也不知那里来的念头,俯身下去,问 那老人:“老人家,您可以为我拉一段《在那遥远的地方》吗?” 老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他理了理弦,重又拉开了弓。“在那遥远 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朋友随着那琴声轻声唱了出来,他原是学过民族唱法 的,或许,这琴声也感染了他吧。 当我走下楼梯的时候,那熟悉的旋律飘在身后,整个地铁站里,都荡 着这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古老的传说。我想起临走的时候在那老人面前的搪瓷缸里 放的几枚零碎硬币,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总觉得是欠了那老人什么,后来我 才明白,是欠了这音乐给我的感动。 那天晚上,因为我的车次很晚,那朋友出来的时候误了地铁,只好在 北京站过了一夜。 每每想到地铁,总会想到那个晚上,那位老人,那位朋友。后来,每 当我在地铁站里遇到拉二胡的盲艺人,都会请他们拉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静静地站在一旁听,在他们面前的杯子里放些零钱。 第二次见到老人,是那年的冬天。因为要办护照的缘故,那一段时间坐地 铁的次数很频繁。 一天,在进站之前,我的钱包里只余了张百元的整钱。但我仿佛有一种 预感似的,拿了那张钞票,想在外面的报摊上买张报纸,将钱换开。因为是早上 ,摊主也没那么多零钱好找,便没能如意。心里怅怅的,但转念一想,或许不会 这么巧吧。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 一进地铁站,我又听见了那婉转悠扬的《二泉映月》。是那老人,我知 道一定是他。这琴声,我听得出…… “老人家,您能再为我拉一段《在那遥远的地方》吗?我……身上没零 钱了,就这一块糖,送给您,可以吗?”我拿出包里还剩的一块DOVE,放到 他面前的搪瓷缸里。 “不用客气的,姑娘。谢谢你了……”老人咳了一声,又象那次一样, 调了调音,重又拉起了那段西北的歌谣…… 我站在一旁听了很久,那老人额上的皱纹,似刀刻在岩石上一般深,一般 清晰…… 那一个冰冷的冬天,老人的琴声,让我感动,让我体味着一丝丝的暖。 记得离开上海的那天,天上飘着雨,细细的,很凉。说到地铁,也便说 起了这个故事。朋友笑了,下次吧,下次你再来,带你坐地铁。 但就在那次回到北京的时候,又是在西直门地铁站,我竟又遇到了那位 老人。再次请他为我拉《在那遥远的地方》,两年前的情景,仍感到历历在目。 往事如昨,可是,也只是如昨。那琴声里,却含了两年的距离了…… 路过地铁站,又想起这与地铁有关的事情。不知那位老人现在如何了, 也许他也不会想到,他的二胡,曾经怎样感动过一个这个城市里的匆匆过客,一个深爱着这个城市的姑娘…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姥爷妈妈坐地铁回家。上车地铁在拥挤的人群前缓缓停下,车门刚一打开,我们就被拥挤的人流挤进了车厢,车厢里男女老幼站的站、坐的坐,人头攒动:有的嘻嘻哈哈地说笑,有的认认真真地讨论,有的兴高采烈地玩“打手背”……。姥爷的白发在灯光下闪着银光,随着地铁的开动,那银光也开始晃动起来……让座姥爷佝偻着腰站着,一只手拉着吊环努力保持着平衡,不一会儿,我看到他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慢慢地凝成一颗汗珠,沿着眉毛向下滑动,最后挂在眉梢,却迟迟不肯掉下来,姥爷开始急促地喘息,我和妈妈赶紧去搀扶他。这时身后传来一声“大伯,这边坐。”我们惊喜地不约而同地回头看去……抢座身边站起的是一位四十来岁的胖胖的阿姨给姥爷让出了座位,我们连忙向她道谢,并搀着姥爷艰难地向座位挪去,突然,一位穿蓝条纹上衣的小伙子抢先一步一屁股坐在了座位上,看着这位捷足先登的年轻人“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人呢!”我觉得全身的学直涌脑门,跨上前就想理论一番,却被姥爷拉住了。姥爷随口说道:“那就让他坐吧!”胖阿姨却说:“大伯,您不坐可以让外孙坐啊,那小伙子十七八岁正当年,他还站得住!”这话明显是说给“蓝条纹”听的,可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心不在焉地挖鼻孔。“大哥哥,你为什么要抢老爷爷的座位呢?”“就是,多大了还不害臊!”那对“打手背”的父子首先说话了,接下来周边的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批评“蓝条纹”,转眼间,车厢里的指责声越来越大……“蓝条纹”终于红着脸、灰溜溜地逃走了。胖阿姨正要拉姥爷坐下,姥爷满怀谢意地说:“谢谢你,我们到站了……”“蓝条纹”肯定不是什么坏人,也许他确实很累,但他忘记了,每个人的眼光都是一把标尺,在衡量着他的行为。通过这件事他可能会懂得尊老爱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