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参考示例: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 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5] Gill,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 London: Macmillan,1985.
B.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7]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62-67.
[8] Heider,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9: 62-6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可以提高你论文的说服力和专业性,多查阅参考文献还可以开拓你的视野,给你提供更多的论证思路,帮助理清你的逻辑条理,当然,前提是不要完全抄袭文献里面的内容,大学论文对于抄袭的处罚还是很严重的。
大学论文都需要参考文献的,这是论文的一部分,任何写论文都是需要参考文献,不标注参考文献会被视为抄袭,会导致论文查重不通过。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1)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颐和园的特点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扩展资料: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占地面积290.8公顷,水面(昆明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1、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北部的苏州街,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在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中,园林建筑丰富多彩,现存各式各样的亭子就有四十余座。亭的造型、大小、都富于变化,无一雷同。从平面形状上看,有四方、六角、八角、长方、圆形、套方和半亭;从立体造型上看,有单层、双层。
屋顶形式有单檐、重檐和攒尖顶、歇山顶、卷棚顶;从用材上看,有木构、有铜铸的;屋面用材有清水瓦、琉璃瓦。它们或伫立于山冈之上,或依附在建筑之旁,或坐落于水池之畔,或掩映在花木之间,以其美丽玲珑、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植物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扩展资料:
一、建筑格局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二、文物收藏
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年)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它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吸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清华大学建筑系),《颐和园志》(颐和园管理处),《中国古典园林史》(第四版),《圆明园园林艺术》,《北京园林艺术》,
浅谈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及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倦怠 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 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帮助中小学教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育变革下教师的困惑与倦怠 1.教育变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我的迷失、对专业技能的迷茫和焦虑、教学中的角色冲突与模糊、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惶恐。 不断翻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由此带来的复杂、琐碎的教学任务正在日益挤占教师个人的生存空间,教师迷失在日益工厂化和程序化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建立在这些观念和理论基础上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理解,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艰难和迷茫。教师既无法判断自身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劣,又难以对同行的教学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角色冲突导致教师对专业身份认识的分裂,并不断模糊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过去在学生面前镇定自若的教师一下子变得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了。 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人职业中产生。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因而在教师群体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是一个综合征候群,一般把它看做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背景因素。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个人背景因素中的多项变量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存在着联系,包括年龄、学历等。有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高学历者的倦怠状况更严重,但性别研究尚无定论。 (2)工作压力。产生倦怠的主要压力源包括: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大、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这些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因素。 (3)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倦怠水平有预计作用。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班杜拉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倦怠的中心调节变量。 (4)组织公平。组织公平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组织对待他们的公平性直觉知觉。报酬公平性、丧失对工作的控制、角色冲突与模糊、缺乏支持等组织因素都被认为是倦怠产生的重要决定条件。有研究显示,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职业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5)社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还不统一。 以上是西方教师职业倦怠近几年主要的实证研究。我认为,上述研究无论是从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分析,还是从个人背景因素及自我效能感等教师角度来分析,都没有能够真正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看待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育变革要高度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要更多关注作为“人”的教师的主体需要,不仅要向教师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还要为教师个体的成长创造条件。 2.重视个体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中的价值。教师专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因而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教师群体共有知识不断整合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知识的实践性和建构性,关注教师知识产生的经验情境。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说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教育行政、教育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不断反思的教师必然是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在持续反思、学习中,教师不仅会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增加无穷的教育智慧,而且能扩大视野,开拓思想,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格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继伟,王金素.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评价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8-161. [2]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3]潘世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人民教育,2010.12. [4]金连平.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上海教育科研,2010.09. [5]冯进.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09,(7):144-145.
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P6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P23
[3]王柳珍.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J].[EB/OL].2006
[4]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P22
[5]金晓华.浅谈赏识教育[J].邵阳师专学报.2003,3.P89
[6]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7]黄艳.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01
[8]卢彬彬.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实证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01.
[9]程婷.近几年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综述[J].沈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P33
[10]韩丽萍.赏识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新论.2009,11.P26
[11]李海英.赏识教育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P79
[1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P123
[13]邹惠芬.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基础学科.2013,2.P21
[14]李小燕.小学赏识教育初探[J].新课程.2012,3.P23
[15]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2006,2.P64—65
[16]张永彬.浅谈赏识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9.P56—57
[17]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P23—24
[18]崔学鸿.赏识教育出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8.P22
[19]周泓.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P36
[20]李睿鹏.简析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7.P37
[21]赖永健.“赏识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西部教育研究.2010,12第10卷第4期.P88
[22]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23]骆舒洪、周卫红.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1期.P8—9.
[24]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31
[2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P45
[26]白铭欣主编.班级管理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P29—30
[1]现代心理学流派[M].出版.2003.26—61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2004.36—54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1997.52—85
[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文集[J].1999
[5]叶澜著.“新基础教育”——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2006
[6]叶澜、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2000.59—102
[7]邰江波.班级岗位轮换制——走向民主与公正的起点[J].中国教师.2007.2—45
[8].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2001.12—142
[9]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2006.34—95
[10].学校管理实话[M].华东师范入学出版社.2004.73—152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5]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6]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8]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20]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2]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3]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2004.10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卢梭着;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马斯洛着;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7]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徐生娥.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志君.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庄惠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刘军宁.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4]范海强.科学—人文管理与民办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5]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7]谢玥.量化管理理论基础探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18]谭明进.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19]刘彩凤,常桂英.班级量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2)
[20]王俊江.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10)
[21]王随仁.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J].河南教育,2000(4)
[22]崔为民.小议班级量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3]范玉敏,李锋.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24]庞云凤.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25]李丽华,孙小芹.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6]霍永丽.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J].班主任,2005(1)
[27]段炼,朱育婷.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2)
[28]孙华.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J].教育导刊,1998(11)
[29]曾祖斌.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0]宁学功.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2(23)
[31]高琪,张锐.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之友,2004(4)
[32]莫熙朝.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J].广东教育,2007(5)
[33]范学谦,吴国萍.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2007(2)
[34]张明芹.我们的态度"评优"不是班级管理的目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5]任语静.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格修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6]臧美莹.浅析硬件设施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7]张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J].教师之友,2001(11)
[38]陈学梅.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9]曹红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4(24)
[40]刘明伟.论学校教育中量化管理的弊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41]王豫.对学校管理工作中量化管理扩大化的质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4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3]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4]徐鉴民.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J].甘肃农业,2006(7)
[45]柳士彬,谭业云.环境潜教育:潜教育的实施型态[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10)
[46]荣炳新.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4(2)
[47]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9)
[48]贺桂平.以"法"治班初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
[49]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50]陈志利.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奥秘:一种文化视角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4)
[51]陈志利,张新平.自下而上: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学的思维及贡献[J].基础教育,2012(4)
[52]刘建设.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3]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54]贾永儒.以学生为本,让班级管理人性化、民主化[J].才智,2012(2)
[55]刘永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56]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7]韩秀元.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1(8)
[58]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5)
[59]龙永钊.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J].班主任,2006(1)
[60]刘艳萍.浅谈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
[6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2]王效美,杨红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3(7)
[63]李可.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N].光明日报,2010,10(8):11
[64]杨柳.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N].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8):12
[65]林祺,匡怡蒙."超级高考工厂"争议中前行[N].重庆晨报,2014,4(23):6
[1]袁佩奇.班主任工作细节之:感恩教育[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2]周传刚.弘扬传统美德 实施感恩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1).
[3]周容.寸草报春晖: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课外阅读,2010(7).
[4]刘昌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26).
[1]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51.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4.
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为筛选官员而建立的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印刷品的广泛流创促进了文学的交流与对艺术的鉴赏,景德镇瓷器的高度繁荣。
与唐朝不同,一般的官员都具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的特质,喜爱字画,善于诗词,收藏古董。一般百姓钟爱戏曲,酒家林立菜式繁多,市场充斥衣服鞋物。
宋朝文学思想与晚唐的文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唐太宗坚决反对齐梁的绮丽文风,要求作品有利于政治宗教,提倡内容与艺术并重,以气势与感情取代艳情来开创新天地,即所谓兴寄与风骨。
随着唐朝没落,文坛出现淡泊境界,崇尚高情远韵,追求形式技巧的潮流。到了晚唐,回归绮丽文风,追求诗歌情韵之美。
扩展资料:
与霸道的秦朝,强大的汉朝,富有的隋朝,盛世唐朝想相比,宋朝似乎是一个比较多元化的朝代,并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宋朝周围出现了很多国家,有辽国、西夏、金国、大理国等好多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文明又和宋朝交相辉映。
虽然宋朝在外交上并不能独当一面,但是宋朝却是一个在文化方面承上启下的朝代。很多专家都认为宋朝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国学大师陈寅恪就说:“华夏民族的文化经历数千年的演变,在宋朝登峰造极”。
身为历史学家的日本人滕虎次郎说出了一个重要的点,因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中很重要的转折点,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唐宋变革论”,意思是唐宋时期的转变的中国历史上的大的转折点,虽然大家众说纷纭,但是唯一一点不会改变的就是,宋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宋朝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复古了。因为宋朝的统治者极大程度地想要恢复秦朝时期的礼乐制度。比如赵匡胤上位后就很喜欢儒学,于是他就推崇儒学,还让人修改礼仪的制度。所以宋朝后面的皇帝都特别注重礼仪,也是受到了赵匡胤的影响。
在礼乐制度和儒学影响下,士大夫这个团体渐渐发展起来。而士大夫对宋朝文化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宋朝当时特别缺士大夫,因此赵匡胤加大了科举选拔的力度。
让很多平民百姓也能考科举,当上士大夫。他们不仅帮助赵匡胤辅佐了政治要务,还发挥了他们文人的长处,对宋代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文化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在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优秀文人辈出,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其后中国由于蒙古的入侵并对文人采取敌视政策,加上明清八股文与清朝文字狱严重压制学人思想自由发挥,中国除晚明外再也没有出现过象宋朝一样兴盛的文化景象。 宋学 儒学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复兴,其与佛、道思想相结合,诞生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理学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和“气”是并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后之分。理是万物之源。“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之根源,应当去人欲、存天理。经过二程与朱熹的发展,理学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南宋末年理宗时成为官方哲学。之后,陆九渊又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到达清明寡欲的境界,陆九渊之思想经过之后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继承发展,成为新的哲学体系—心学,在明朝中叶以后占据了主导地位。除了理学与心学之外,宋朝晚期还出现了第三种学术势力—浙东事功学派,其由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所组成。史学与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学特别发达。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古今罕匹”。宋朝有多个官方修史机构,如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等。最著名的史学著作当属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长达十九年(加上《通志》超过二十年),共二百九十四卷,叙事上起周烈王廿三年(西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采用编年体方法书写,为后人提供了一本系统广博的史书。随后,另一史学家袁枢又对《资治通鉴》进行全面的整理,写成《通鉴纪事本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可谓《资治通鉴》的简略版。史学家郑樵写成《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此外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编修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会要》和《五代会要》。著名的地方志有《太平寰宇记》、范成大《吴郡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等。由于金石学和考古学快速兴起,也有一些相关史书诞生,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吴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等。此外宋代编修了不少与史学相关的类书,著名的“宋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1.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2.开放批判的创新思想 3.积极实用的经世理念 4.中庸内省的理性态度 5.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
重理性道德,民族观念强,市民文化繁荣
一、 研究背景 毽球从我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是我国传统体育中较有特色的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竞技项目,80年代中后期毽球一亮相国内赛场,就以其趣味性、灵活性,为体育大赛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群众爱好者参特别是青少年加入到了这项活动之中,充分显示了毽球运动的强大生命力。 为了使更多的青少年步入毽球运动的殿堂,使更多的青少年走向国家级冠军的领奖台,我作为国家级毽球教练员,多年来在毽球训练中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培训技巧 ,使我校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毽球运动建将和国家级冠军,取得优异成绩。赢得社会良好口碑。本人88年从事毽球运动,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及世界毽球锦标赛的冠军,9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最佳二传手称号,96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毽球项目比赛被评为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04年被218课题全国体育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聘为新兴体育项目毽球教练员,04年作品《浅谈毽球在中国的发展》参加“全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评为一等奖,同年《浅谈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创新教育》参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评为三等奖。可以预见,中国传统体育宝库的遗产——毽球,将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世界体育大家庭中,将为丰富体育宝库作出贡献。 小榄中学具有良好的毽球训练传统,1996年便组建了学校毽球队,群众性毽球运动在学校蓬勃开展。学校编有毽球项目校本教材,纳入校本课程;每年举行校内毽球比赛,全校几乎每一位师生都会踢毽球。随着毽球运动在学校的普及,师生的竞技性毽球比赛水平不断提高。 二、 创新表现:构建型 凌空发球动作、凌空转体进攻、凌空转体脚掌侧踏球进攻技术与训练方法 (一)、毽球现状: 基本技术动作:准备姿势与移动,起球,发球,攻球与封网。 1、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 准备姿势和移动是毽球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完成各项技术是前提和基础。 2、发球技术——正面脚背发球 正脚面发球:是指身体正对球网站立,用脚背面击球的发球动作 3、攻球技术:(1)、外摆脚背倒勾进攻技术与方法、(2)、正面踏球进攻 外摆脚背倒勾进攻是一项最常用的进攻手段,也是学习其他进攻 技术的基础,所以运动员应把该技术作为主要的进攻手段强化训练。倒勾对身体要求较高,技术动作的难度也较大,运动员应在进攻技术练习的同时,加强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 (二)、创新方法: 1、发球技术——凌空发球 凌空发球技术动作相对比较简单,一学就会,但要进一步提高发球的质量则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就要求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应加强对发球作用重要的认识,在发球攻击性方面下一番功夫,达到在比赛中运用自如的程度。 1、凌空发球:是指侧对网战立,用脚正面的发球动作。发球前的准备姿势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膝微曲,重心靠近前脚,左臂自然前伸,掌心向上托球于体前,发球时,左手把球垂直向上轻轻抛起,球约1.4米左右处击球,发球队员重心前移,踝关节绷直,脚的击球的部位在正面食趾的关节处,利用大腿踢小腿小动作,击球一瞬间转体,把球发入对方的场区。 练习方法: 对墙发球练习。队员站在离墙6米的地方对墙发球,发出的球的高度控制在2.米左右,要求队员认真体会抛球和击球动作,反复练习。 我也是毽球爱好者,如有兴趣,请加我QQ,10275276 我空间有些毽球方面的文章和视频。
1.渊源深远,民间基础好:毽球运动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是从我国古代的民间踢毽子游戏衍生而来,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熠熠闪光的一颗璀璨明珠。“网毽”起源于广州,是后来发展成为现代毽球运动的雏形。1983年国家体委对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踢毽子活动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并在总结各地开展踢毽子活动的基础上编写出《毽球竞赛规则》,1984年3月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把毽球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之后,毽球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1987年9月,中国毽球协会的成立使中国毽球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全国性的毽球比赛有一年一度的全国锦标赛;全国职工毽球赛;全国大、中学生毽球赛。广东在省教育厅、省体委的领导重视关怀下,毽球运动在广东得以全面的开展。1998年毽球成为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也将于当年第一次成为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2.规则简明,易于掌握:毽球运动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以中线等分二片长各5.94米的半场,中间用1.5米(女子)或1.6米(男子)高的球网相隔。比赛双方各一队,每队上场队员三人,候补队员三人在场外休息。比赛中发球一方队员,在本方发球区内,用脚将球踢至对方场区(球过网),比赛开始。在比赛中,每方队员踢球不能超过三人次踢四次,每人只能连续击触球两次,如超出,即判违例,由对方发球或得分,毽球不得明显停留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否则判为持球(违例)。比赛时双方队员可以用任何部位击触球(除手臂外)。掌握发球权的一方,将球击入对方场区内,而对方失误,则发球方得分,直到发球方失误则换对方发球,凡是一主赢得发球权,该队队员应先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轮转一个位置,由一号队员发球继续比赛。比赛中(成死球)双方均可以换人,每局只能换三人次,每局只能暂停两次,毽球比赛不受时间限制,某一方先得十五分为胜一局,如遇到双方各得十四分,比赛继续直至某方多得两分(如16:14或17:15)时才算一局结束,双方交换场地后再战。正式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如双方各胜一局成1:1时,第三局为决胜局,采用每球得分制,有一方得8分时双方交换场地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