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现当代书法研究论文专题

现当代书法研究论文专题

发布时间:

现当代书法研究论文专题

试论启功书法的艺术性

六. 论康熙、乾隆对清初书风的影响 七. 论当代中国书法教育的特点、贡献与不足 一. 书法中“尚奇”研究 二. 唐法笼罩下的馆阁隶书 三. 清代篆隶兴盛探源 四. 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方法略论 五. 唐代品级和阶级结构再编制引出的书画话题 六. 禅境的清凉与书法的韵味 七. 从苏轼《书黄子思诗后集》看书论对文论的作用 八. 魏晋书法家族与家族书法 九. 书法中的质感描写 十. 隶书在印章中的应用 十一. 《文艺研究》与中国书法研究的进程——三十年来《文艺研究》

汉字,最美的文字走进书法展览大厅,流连于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前,仿佛置身于百花盛开的花圃中。看那一幅幅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书法作品,如同朵朵盛开的奇葩,摇曳生姿,争奇斗艳。行草篆隶楷,犹如夜幕上的星辰,熠熠生辉。驻足在巨幅作品前,凝神屏息,细细品味,你会觉得作品中那一个个汉字在飞扬,在律动,在含情,在妩媚。各呈妖娆,各具情态。这就是我眼中的汉字,时界上最美的文字。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像一条滚滚的长河,在人类历史的河床上奔流,不息。从最初的甲骨文到今天的行书楷书;从原始的记录工具的今天的书法艺术,伴随着我们的先人一路从北京的山顶洞中走向平原,河畔,走向高雅的艺术殿堂。汉字在不断进化,嬗变,趋于完美。文人墨客借助于它寄情山水,吟风弄月;才子佳人借助于它把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向千里之外,写入那个人的心头。而那些才华横溢的书法家们,更是将那一个个方正的汉字挥洒的墨香淋漓,满纸龙蛇舞。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如此含情脉脉,千娇百媚呢?你看那一个个篆字不就是一幅幅绝美而神秘的图画吗?将篆书“鱼”字放在你的眼前,是不是觉得它在畅游,自由而活泼。那“井”字,“车”字无不表情达意,如书如画。汉字的形态美是无与伦比的,汉字的情态美更是举世无双。“妙”字由“女”“少”组合而成;由“女”“少”意会而成的“妙”字,其情态之美真是妙不可言。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歪”,“尘”,“鲜”等。真可谓观其字而会其意,读其句而达其情。世界上又有哪一种文字可以和汉字媲美呢?西方文字那简单的线条无论如何也结构不出任何可以言美的图画,更无法上升为艺术。我们的邻国不甘心口说东洋话却书写我中华的汉字,于是,对汉字进行拆减和变异,原本栩栩如生的汉字被肢解的支离破碎丑陋不堪,就像一个个脸上涂抹一层厚厚粉脂的艺伎,无任何美感可言。所以,在日本,那些推崇真正艺术的书法家们,他们的书法作品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华汉字,从这些充盈着无穷魅力的真正汉字中,他们才会领略到书法的精粹和艺术的纯粹,才会欣赏到文字的美感和创作的乐趣。这样的书法才会生机勃勃,令人沉醉。经历代书法家们潜心创作,不断推陈出新,汉字已演变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在不断演变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变革,创新的汉字,都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明的天幕中。不必说篆书的图案美,也不必说金文的娟秀和华贵,那隶书的古朴妩媚,魏碑的森严遒劲,楷书的疏朗端庄,行书的闲适飘逸,还有那草书的恣肆昂扬。更不必说行楷,隶意楷书,隶意行书等等奥妙无穷的书写形式,无不彰显出汉字艺术之美,令人如痴如醉,欲穷尽其美而食不甘味。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能够如此精彩纷呈,魅力无穷呢?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由工具升华为艺术的进程中,造就了灿若星辰的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张旭…一个个星光闪闪的名子,将中华文明的锦绣点缀得如此灿烂辉煌,也成就了有别于世界文明的独特景观。除中华而外,你见到过谁以写字而闻名于世的吗?你听说过哪一种文字被人们书写成艺术,悬挂于厅堂,被流传,被珍藏,被尊为国宝吗?文章之美世人皆知,而文字之美唯有龙之传人创造之,这不能不说是我中华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列夫•托尔斯泰被尊为世界文豪,但丁被称之为伟大的诗人,他们都以诗文名动天下。王羲之以书法被尊为“圣”,这在它国是无法想象,也是难以做到的。《兰亭序》得以流传不朽,到底是得益于书法的精湛还是文章的精彩呢?文章的确非常之美,但书法的造诣更高,书法和文章双玉合璧,相得益彰,这岂不是千古美谈?徜徉在中华文字的长河中,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和独特之美;独居一雅室,挥毫泼墨,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做人如此,夫复何求!

我这有三篇书法论文写作时的参考资料,你可以读一下啊:

现当代书法研究论文选题

书法专业 这个理论的研究方法,帮助,来做的

六. 论康熙、乾隆对清初书风的影响 七. 论当代中国书法教育的特点、贡献与不足 一. 书法中“尚奇”研究 二. 唐法笼罩下的馆阁隶书 三. 清代篆隶兴盛探源 四. 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方法略论 五. 唐代品级和阶级结构再编制引出的书画话题 六. 禅境的清凉与书法的韵味 七. 从苏轼《书黄子思诗后集》看书论对文论的作用 八. 魏晋书法家族与家族书法 九. 书法中的质感描写 十. 隶书在印章中的应用 十一. 《文艺研究》与中国书法研究的进程——三十年来《文艺研究》

《论晋唐风格的特点与传承》《楷书的起源与发展》《篆刻与书法的艺术交织》《草书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的题目为:当代书坛宗师 承前启后之启体书法

何应辉当代书法研究论文

何应辉,男,汉族,1946年6月生,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人,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主任委员,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合著)、《何应辉书画精品辑》《何应辉书法艺术及技法》《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等。获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合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1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著有《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合著)、《何应辉书画精品辑》《何应辉书法艺术及技法》《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等。何应辉先生的书法作品很有特色,作为川内颇负盛名的书法家,各地都有其墨宝。

初次见到何应辉先生的书法是在阆中所见的“贡院”二字,确实妙趣横生,其中的率真稚拙、意趣盎然,令人驻足忘返。同时,阆中的滕王阁公园里也有一大幅壁书,是何应辉先生题写杜甫的《滕王亭子诗》,同样精彩非常。另外,何先生在成都所题的匾额更多,尤其是锦里一带,有书友表示他曾为了看一块匾额而忘了吃饭。

何应辉先生善用长锋毛笔作书,因此其书法的线条质感厚重古朴、大气灵动,其作品给人以自然天真,意态横生之感。但一些网友却表示欣赏不来,认为何的字欠缺古法,只是炒作起来的“劣书”、是当代丑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认为当代书法更需要的是传承、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宜的创新,不能是没有根基的哗众取宠。

硕博论文看当代书法研究

书法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守安教授访谈[ 作者:王兴国 | 转贴自:重庆书画艺术网 | 点击数:581 | 更新时间:2008-10-21 | 文章录入:cqart.com ]我们很早就注意到,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的全称是“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这有别于国内许多称为“书法艺术研究所(院)”的。前不久,在《中国教育报》上,又有幸读到记者对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守安教授的访谈《还原书法作为文化的多元价值》一文,受到很大启发。为此,我们近期也对刘守安教授专门就“书法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作了一次访谈。问一:刘老师您好!您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书法博导、书法研究院院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博士点通讯评委、艺术学领域的专家,请问您为什么要强调书法文化,大力引导人们从文化角度去理解书法,而不是单从艺术角度去理解书法呢?答:我之所以强调从文化角度去理解书法,是基于多年的研究而得到的认识。中国书法史首先是一部“作品”史。从现存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看,早期的甲骨文、青铜铭文、诏版以及后来考古发现的简牍、帛书、墓志、手抄经书等几乎都是无名氏书写的。这在现存历代书法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无从考证书者姓名的作品,留存下来也是非常偶然的因素。如果仅从艺术性理解的话,恐怕当时达到这些“作品”的书写水平甚至超过其书写水平的都大有人在。但是,因为历史的偶然,这些作品“流传”下来了。然而这些“作品”在当时并非“艺术品”而是一些实用的文字材料。比如,甲骨文、金文就是用来占卜、祭祀的铭文,诏版、盟书就是国家的政治外交文书,抄经就是传播宗教教义的“教材”,包括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作者姓名的历代文人诗稿、信札等也主要是诗文写作、请安问候、述事告知的文书稿件,它首要的功能仍然是保存记事、朋友交流的文字材料而非艺术品。我国古代大量的书法作品也都首先是实用功能的物品而非专为艺术创作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尽管我们按照今天或古人的眼光去评判它,也颇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但是作为其直接产生原因来说则是实用书写的结果。所以,在一边研究其艺术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文化价值去发掘它们。从一件作品中,我们便可以更多地发掘出其政治、军事、社会风俗、礼仪等诸多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仅仅从书法角度去理解它们,你说我们是抬高了书法的价值呢还是贬低了书法的价值?恐怕后者更为确切。所以,对于古代书法作品,我们应当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去研究它们。要立足于大文化背景而不要仅仅从艺术上去理解它们。放开眼界,也就可以充分发掘出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多元文化价值。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忽视其艺术性。比如新发现一件康熙皇帝的手书,当然其书法水平也很高,但如果我们仅从书法去看它的整齐美观显然还很不够。它既是书法作品,但实际上更是一个政治文件,具有多种(元)文化价值。又如某日田野出土一件无名氏所书的民间手书遗迹,尽管与今日相比,其艺术性也很高,但是如果我们从民族学、民俗学等去研究,就可以挖掘到很多的东西。所以,当我们以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书法也就具有了符号学、宗教学、阐释学、文献学、民俗学等多元意义,而不单是艺术审美学。对于书法,我们更主张以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它而不要仅限于艺术。问二:我们理解,您说到中国古代的书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这无不让人信服。但是,作为当代人们写字,往往是以艺术的视角去看待书法的。我们所写的一些“作品”不过就是抄录一些古诗古词,也许并无政治的或文献的意义,那么您对这一部分书法是从文化角度呢还是从艺术角度去理解?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代书法的发展与定位?同时对当代青年学书法有何寄语?答:当代书法的环境以及书写目的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了。甚至从东汉以后,也有许多人是把写字当成艺术来对待的。因此,中国从东汉以降,实际上书法就已同时具有了实用书写和艺术书写两种功能。不过,即使作为艺术书写,它仍然是一种颇富“文化”含量的书写。在这些为“艺术”而书写的活动中,它仍然是一种文化现象。比如,就以那些完全把书写当艺术创作活动的人而言,作为艺术的标准它不是绝对的。艺术的质量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如果以十分完美的艺术标准来衡量大家所创作的“艺术品”,则难尽如人意,所以,我们既然评价一些大家的作品也是“白玉有瑕”。因此,一方面真正达到艺术顶峰的书法家,真正能经得起历史淘汰筛选的并不多,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在进行书法艺术书写的过程中还处在不断求索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全社会学书法的人很多,但大家却情况各异,有人是把书法作为健身练体、修身养性的一项“运动”;有人把它作为参与社会交际的一种“活动”;也有人把它作为谋生求财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也有人是把它作为教书育人或者职业内容的“学术”;也有人把它作为寄托性情、自娱自乐的“艺术”。凡此种种,当我们把这些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效果的书写综合起来考察,实际上它就是一种当下的社会文化,而不好单纯地称为艺术。事实上,在众多书写者中,真正达到“艺术”书写的人并不太多,而我们用一种文化现象去审视它,把它称为书法文化则要贴切得多。再说,我们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对于当下书法实践现状,我们提出书法文化而不提书法艺术还有一层意义,便是从狭义上讲,当代书法创作是缺乏文化含量的。比如我在以前撰文(见《中国文化报》2007.11.11的《临帖与思考》)中也提到,如果把书法当艺术就要注意多读书、勤思考,要学习路子正,要解决好“怎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写”是技法层面的,而“写什么”就是学问涵养的体现。现在很多书家已解决好了“怎么写”的问题,技法娴熟,笔墨变化也十分丰富,但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就常常显得尴尬,下笔便出错字,文词不伦不类,这都使其书写活动缺少了文化含量。要知道,古代书法佳作都是文书俱佳的精品。所以我们提倡书法文化,还有一层意思也就是要加强当代书法创作中的文化含量。而这也就是我对于当代书法创作中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与定位所提出的口号,同时也可以说是我对青年一代书法爱好者、书法工作者所提出的寄语:从文化角度去对待书法,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自己书法作品中的文化气息。问三:当前您和首都师范大学的诸位老师们都在书法文化研究和推广中做了哪些工作?同时,首师大书法研究生的培养是如何定位的?这与国内其它高校有哪些不同?答:近些年来,以欧阳中石先生为领头人,我们首都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一直都在强调从文化角度去理解书法,并实实在在地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和推广工作。我自己从1997年调入首都师大,就开始按照欧阳先生拟订的从文化角度去切入对书法的研究。我们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的科研项目等都是关于“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课题,同时也陆续编著一些关于书法文化的著作,如我们所在的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从其名称上看,大家也就可知道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和研究生培养定位。作为师范大学的办学机构和研究机构,我们首先培养的是教师,特别是书法学科,我们主要培养的是高校教师,因此,对学生的培养重点一是教育能力,一是研究能力。这样,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我们主要偏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应的文化素质,这就和社会上学习书法重技法有所不同,也和国内美术院校培养艺术创作人才重技法培训的方式不同。社会上也有人说,我们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这只说对了一半。首先,我们重理论是说对了,但说我们轻实践则有些片面。我们只是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这一培养思路,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文化素质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技法放在首位。我们一方面安排了大量的关于书法文史、文献、文化、艺术学、文字研究等课程,但同时也安排了较多的技法课以及各种书体专攻课程。只不过我们的课程包括学生的论文选题等都是靠文化更近一些。尽管在当下社会,对于书法界来说,做扎实的基础研究,进行传统书法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工作也许显得太冷清一些,但是一方面从社会的长远时段看,这些研究工作是必须要有人去做的,否则就会形成在社会发展中某一方面的空白与断档;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素质来看,文化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尽管可能在当下创作中不能“立竿见影”,但从长远发展看夯实基础才能使学生个人发展走得更远。所以,欧阳先生讲,从培养模式与定位上讲,我们培养的学生似乎更应叫做“学院派”。

说到这里,我们来说书法研究在当代学术中的前景是什么,前景非常可观。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比如说我们现在介绍西方的学术史,非常多的,对吧,新的学科等等,这个介绍做得很不错,出版物也很多,但关键是我们自己要会选,是另外一个事情。那么真正的中国学术的进步肯定是要表现在我们怎么解决中国的现象,面对中国现象,表现中国的特色,对不对。你肯定不是要解决西方绘画史上某一个人出生年月,或什么东西,那种东西恐怕用处也有,但那恐怕不是我们中国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我们中国的研究者恐怕主要不是解决这样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我们面对的真正艰巨的任务应该是怎么阐述中国现象,而书法是中国现象中非常典型的一种。说他重要,是因为他跟中国语言的深层发生、书法的意义的不断累积、演化,还有他图像形式上的图像系统的极端的特殊性,世界上哪有呢?还有对这种创作才能的那种特殊的要求,他的成长的过程,对书法中他的各种意义的阐释的时候的各种方法和各种接受的过程,都表现了典型的中国特点,特别是他跟语言的关系。甚至还包括书法理论中的种种现象,使整个中国书法的现象变成一个把中国的图像与语言、哲学、理念、文艺理论、美学等等糅合在一起并且很难拆分的一团,你说乱麻也好,宝藏也好。不管。而现代的学术就要面对他,阐释、破解他,从这里面拆卸出解释出中国艺术、中国思维、中国文化的深刻的认识。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是我们中国学术界真正优秀的人,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作出推动的人。大家好!因为是第一次到北师大来作讲座,想说的东西当然很多。书法虽然是一个小专业,但却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非常大,等一下我们会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到底说什么,我和你们倪文东老师是在商量。他是随便我说,但我想说的东西太多,总得有一个题目吧,最后就商定了这样一个概论性的讲述。这里面潜含着这样一种想法,大家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是作为一种综合的大学开设的书法专业,而我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是作为一种艺术院校开设的书法专业,这两类学校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实际上这是我们做书法专业的人在谈、也在思考的。比如说,我就有几位作美术理论、美术史的朋友,非常优秀,他们一直想把美术史专业办到综合性大学里去,因为当代的美术史研究他有一个趋向性,就是原来的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在最近半个世纪或者更长的时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我们粗略的说一下原来的美术史和书法史研究,那基本上就是把有关的材料进行一些罗列,顶多加一些综合,然后呢就是一部艺术史。但是现在艺术史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实际上,艺术史研究已经跟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发生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历史学在半个世纪以来的演化我不能在这里详细的讲述,这也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但是非常重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本书《二十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这部书对于所有关心艺术史的人非常重要。当然你也可以去看一看福柯的一本书《临床医学的诞生》,他的导言,他在里面谈到历史学的改变以及他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和我们的艺术思考密切相关。我们几位朋友为什么一直想把艺术史专业建到综合性大学里去呢,最主要的,是现代艺术史的研究是从艺术现象出发,广泛的涉及到所有的人文学科,已经不是原来概念上的艺术史,已经成为人文学科非常重要的领域,他能够提出能够解决别人不能提出不能解决的许多的问题。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已经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整个艺术和文化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仅仅局限在阅读书法或者绘画或者中国美术这些局限性的文献、狭义的艺术史或者艺术理论文献里的人们所不知道的。所以把艺术史专业建到综合性大学里去,是有他深刻的学术背景,有他的理论的。像我的朋友范景中、曹毅强,实际上一直都在作这种努力,如果有谁关心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话,肯定会关心曹毅强他作的这些工作,他的很多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按着中国的习惯,所有艺术史专业几乎全部设置在艺术院校,这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比如说艺术史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他非常关心其他各个相关的、或者是从来不相关而要寻找跟那个人文学科领域的联系,那你就需要资料、背景、学术间的交流,这些支持,如果是在艺术院校获得这些就比较困难,在综合性大学就要方便很多。这是我说的一点题外话,但不完全和我们今天讲述的问题无关。作为书法的话呢,跟美术有所区别,因为艺术史很长时间以来,已经是比较成熟,或者说有相当历史时期的一个学科。像我们国家设立艺术史专业的时间就很长了,西方设立的时间就更长。但是书法专业,在大学里设立这个专业的历史非常的短,64年才开始招两名学生,是在浙江美术学院,招的两名本科生,65年招的3名吧,大概两年招了五名,这就是文革以前这个专业的状况。文革以后,发展当然非常快,1979年招了第一批书法硕士生,隔了几年又开始招本科生,以后是博士生,博士后,这个大家都知道,不用我来说。但是总的来说,作为一个专业,作为大学里开设的一门专业,他的历史还很短,他在学科的建设、教材、教学思想,还有具体的课题的研究上都是比较薄弱的。坦率的说,我们今天还没有一个足够进行书法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的体系,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这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不等于说已经有了很成熟的经验。所以在今天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书法专业?我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我是1979年开始读浙江美院的研究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我自己成为一个书法专业的研究者,工作者,或者是教师,我就要思考这个问题了。我投身于这个专业,那么这个专业本身的情况怎么样,不论是作为学术,还是作为艺术,在整个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的状况,是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开始谈我们今天的正题。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提出作为修养的书法和作为艺术的书法,实际上是由于环境的改变。今天和过去传统文化中书法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过去,书法他的功能,他的状态,他的才能的构成,他的创作方法,作品的展示方式,评价方式,进入艺术史的方式,都与今天不同。最重大的改变我们可以说到:第一,我们今天书写的工具,不是毛笔,毛笔不再是我们日常书写的工具,当然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你可以成天拿着毛笔写字,坚决不用钢笔,坚决不用计算机打字,这也没有关系,这可以,但这仅仅是个别人,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整个社会更是不可能,所以毛笔作为一个工具,日常书写的工具,退出我们的文化中这是铁定的事实。这个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因为在原来的文化中,我们天天在手上写的时候,你想一想,跟我们展览的时候才来写毛笔,或者练习的时候才来写毛笔,这个概念完全不一样。天天拿在手上写,你就不会有那么多思考是写的好还是写得坏,实际上那是一个工具,谁会在写笔记的时候还会每个字都去想这个字的结构怎么摆,那你还能记笔记吗,根本就跟不上了,这种日常的、无意识的、随意的书写,它就奠定了这个书写跟我们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融合的关系,只有这种无意的、日常的、大量的、潜意识的这种联系,才能保证中国书法的根本的性情,就是他的表现性。他才有可能把一个人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到今天为止,我们还说不清的复杂的关系,能在书法里反应出来。如果他不是这样日常的一天到晚和我们在一起,无意识的书写的话,那么中国书法他不会成为这个样子,这就是说,工具的改变是一个致命的改变。第二,文化背景的改变。这个一眼看过去,我们不用讨论,是不是?我们需要说的是,我们回顾一下、反思一下自己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到的视觉图像,读的书,有多少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的,有多少是外来文化的,有多少是各种东西糅合起来的,你想一想,这样我们接受的教育、知识结构、心态、看问题感受问题的方式,全部跟以前文化中的人不一样,那你写字会一样吗,这是第二。第三,我们在大学里设置了书法专业。当然大家会说,古代我们也有这样的专业,但是过去的专业跟今天的专业,他的选拔、教育、培养、就业,还有以后谋生的方式,都跟以前不一样。那作为一个专业,文化革命以前,每个城市,都有少数的靠写字谋生的人,写写招牌,写写奖状,写课本等等,每个城市都有,但是跟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专业的要求,可以说基本不一样,如果从人的要求来说,根本不一样。以前那种我们社会还留存的少数职业工作者,实际上基本是工匠。解放以前的情况稍微有些不一样,一些著名的文士,或者是艺术家,他靠书法或者是绘画谋生,那跟文革以前中国的状况不一样。现在的话,在座的各位都是书法专业的人,学生、教师、工作者,所承担的文化中的责任感,你的学习的切近的目标和你文化上的理想,都跟以前不一样。但是我接触很多很多,我在日本教过两年书,接触了很多的日本的老师同学,也包括韩国的老师和同学,他们都非常强调书法作为修养的一面。在现代社会,韩国和日本这样较为发达的国家,选择书法作为自己专业的人,说实在话,可是很特殊的一群人,很特殊。一个是对传统怀有特殊的感情,一个是对中国确实怀有特殊的感觉。他们会很强调书法作为修养的一面。这是一部分人。另外的还有国内我们经常也和一些朋友,作书法的,大家在一起交谈,也会谈到书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以前我们的文化是多么多么的发达,今天的我们在逐渐丧失他。我们培养一些学生,办这个专业,希望他还能够找回,或者维系文化中的某些东西。但是,我觉得,在我们今天的大学里开设书法专业,仅仅把让大家获得一定的书法修养作为目标的话,我觉得这是不够的。我们先谈谈作为修养的书法的一些特点。第一点,他依靠日常的书写,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他能够跟人所具有的一切,在长期的磨合中,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书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其他民族也有书法,但他们都是美术字,为什么?他是立足于装饰性,而中国的书法是日常书写,这是非常不一样的两个基础。日常书写才有各种的个性的变化,才有那种自然的、不知不觉的融会和流露,而装饰性呢,他肯定有个目标,有他学习的程序,有一套风格、一套流派,这个跟我们书法中形成的很不一样。最关键的原因请大家记住,我今天不能详细的论述。书法他逐渐的成为了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人文理想的一种手段。我们回想一下社会的观念,比如说这个人字写得不好,那这个人不行,写一手这样臭的字,如果这个人字写的很好,你对他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般的社会上的观念。但是我们仔细翻翻历代的文献,和一些论述,我们就会发现,书法因为他要坚持他的日常书写性,也就是说他要坚持这样一种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我在一篇文章叫《艺术的泛化》里面详细的讨论了这种情况——就是说,书法虽然作为一种艺术,实际上跟我们今天说的绘画雕塑这些非常不一样,他实际上是帮助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某些人文理想的手段。怎么这么说呢,比如说,一个人,从你的字里看出你的修养不好,那你想这个事情非常糟糕,非常糟糕,这样就迫使人们,你要提高你的修养,你的字才会好啊,要注意这个里面有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修养跟人的字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现在实际联系是可以讨论的,我在文章里讨论过,但是今天我们只谈社会形成的观念,大家认为有联系,他确实有联系,于是人们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有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读书,思考,遵循那些圣贤的告诫,然后努力的去做,把自己调试成一个符合传统文化理想的人,那修养很好了,那时你的字很自然的会不一样,至于这一套机制是怎么运行的,我们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讨论。今天我们不去详细的说了。我只是说明书法他有技术的一面,同时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强调人格修养的一面。甚至我们会把人格修养和字的档次、字的水平的高低联系在一起,书如其人,这是说得非常清晰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书如其人,书跟人是同一的,那你想你这个人要不要尽量的争取在传统的文化中达到尽量高的层面,这跟老师或家长在家里强迫命令你怎么做是不一样的。整个社会都说这个人的字格调这么高,很自然你就处于一个状态里,那你想一想,这个文化起到的作用怎么样,很重要,非常重要。当然,他跟孔子孟子对我们的告诫、信条那是有所不同的,他跟艺术,跟美,跟你的愉悦,跟你日常的所有书写都联系在一起,你想一想这是何等的渗透的力量!那跟让你毕恭毕敬的坐在那里接受教训那个效果、那个概念完全不一样,性质完全不一样。所以说书法在整个传统文化中帮助人实现他的人文理想,他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在我们今天是体会不到的,极为重要。作为修养的书法,第二方面,他毕竟含有技术的层面,但是他技术的提高,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比如,第一个,我们小时候上学,班上五十个人,或者私塾里十几个二十个人,全部按照老师的告诉你写字的方法在写,而老师的方式是这个时代通行的方法,实际上靠这种亲自的传授我们掌握了(写字的方法),从一开始认字的时候就会写毛笔字,老师告诉你最基本的要求,慢慢慢慢地,所有人的训练的方法基础,包括字帖都基本一样,我们小学里写的不都是除了颜体就是柳体吗,都一样,保持着一种社会的那种说不清的紧密的文化上心理上的联系。其中某些人脱颖而出,举个例子,今天某某某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但是其他人是做计算机的,或者做其他社会各样工作的,跟书法丝毫关系没有,但是他们退休后会对书法突然感兴趣。为什么,他早年写字,那个最著名的书法家跟他同桌,就在一个桌子上同时开始练字,所以我们书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宽阔的社会基础,这种心理上的联系极为重要,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让一个社会的普遍的成员感到这么亲切,感到心灵深处和他有联系,除了书法没有第二种。在这种情况下,那种技术上的高水平的把握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像现代艺术一样,在美术院校作素描、色彩、然后作造型,然后慢慢调整出一个美术家,不是的,他是在日常的书写中逐渐演化而来的,所以一谈到坚持传统书法观念的人都会说风格,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强调现代艺术的创造创新的观点你就跟他急,但,不要急,他是非常有道理的,传统确实是慢慢的演化、渗透,确实是这样。当我们一个人慢慢演化出来自己的书写模式以后——这个模式是很难形成的,要很多年——形成以后他就很稳定,比如一个人写个对联,大概是这个样子,写个信札,也差不多,至少里面有相当共同的东西,抄一个屏条,他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大量的接近他自己,里面有情趣的、状态的微小变化,但是是一个大的范围,这个东西是长时期的慢慢的无意识中养成的。请大家注意,无意识,或者说潜意识中形成的一种书写的(面貌),而你的个性、修养、你的精力,你所受的教育,慢慢全部渗透到里面去了,他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现代艺术可不是这样。但是我希望大家作为书法专业的人,既关心过去的形成模式,也关心今天艺术的创作,他的才能,发展模式形成的方式。形成模式以后,他的改变又非常艰难。形成的时候很艰难,形成以后很稳定,稳定的时候可以创作大量相似的作品,你让他改变一下就非常难,很做作,整个模式要改变,那除非很缓慢,在五年十年二十年里改变,你要很突然的改变他做不到。这样就造成一种状况,一个这样的书法家你要他做一个现代的个展,那恐怕不太好看。他风格全相似。而现在要做艺术的话,每一张都得有变化,很不一样的变化。那你对你的才能,对你的创作方法,都要求非常非常严格。这里面我没有评价,我只是叙述。现在我们说一说作为艺术的书法,它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我们说到“艺术”这个概念。比如说,你们今天叫的“美术书法系”,毫无疑问,这里面已经注入了现代艺术的成分,对不对?和我们美院也差不多。我们今天用的“艺术”这两个字在过去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没有完全相似的(词),中国也有“艺”字,但那讲的是六艺,包括数学也在里面,所以你想这个肯定不一样,他们有重叠的地方,但是不完全一样。“艺术”这个词是没有的。肯定是晚近以来才产生的,是西方的教育方式影响到中国以后,我们才在学校里面设立了美术课,音乐课,最后设立了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对不对?这都基本上是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事情。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今天的“艺术”概念到底该怎么讲,和我们过去书法的概念有多少重合,有多大的不同。如果我们前面对中国书法的性质的简略概括是正确的,那可以说跟今天所说的“艺术”,说实在话相差非常大。今天的艺术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业余来作,一种专业来作。但我们现在不管他,我们就说作为一个专业的学习人员,你必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然后再学习一些基本的技法,而你绝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这个上面的。然后我们同时提高修养,学习艺术史,最后呢慢慢培养你的想像力。例如一个人做雕塑,那你就拼命的想像,做一个人有多少种雕塑的方式,首先把已有的基础学好,然后去想象有多少种情形,你这个人的最高目标是你创作的这种雕塑风格能够进入到整个艺术史中,这就是你最重要的使命。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中国的雕塑家他要做的是什么呢,他要用最好的(作品)把中国的雕塑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应该贡献出中国雕塑原来没有的、最好也是世界雕塑所没有的那种风格、理念和作品。但是过去我们书法有这个目标吗,是这么练的吗,完全不是。你要一个人无意识地天天在那里作雕塑,他天天作雕塑干什么?生活和雕塑没有关系的。所以根本找不到他跟书法可以类比的地方。所以赵之谦说,古今书法最厉害的是两种人,一种是非常小的孩童,天真烂漫,另外一种是积学善悟,有着非常高深的修养的人。从他的这个评论里面就可以想象中国书法的高标准是什么——高超的人格,涵养,感觉,意境,以及天真烂漫的技术和表现。如果非常简略的说大概就是这样。评价一个作品到底怎么样,说实在话,我们今天谈书法史,谈王铎、或者董其昌创造了什么什么,当年恐怕不是这样评价。关键是看你这个——董其昌的作品里面反应出的一个什么样的人格,什么样的人的形象、状态,王铎反应出来的又是什么。但是我们没想到今天的书法专业。我们先说文学吧。如果我们书法专业和文学专业培养出一个对古典文学或者中国书法修养非常好的人,非常会感受,按原来那种风格去书写,那种人,你们想想,这个专业还能不能办,不行。中文系培养,有教汉语或者教文学的教师,或者综合文学和语言的学术研究的学者,当然还有少部分人出来会做写作,那也是社会非常需要的一个行业,但主要的是文字工作者和研究者,书法一样的道理。如果书法专业仅仅是培养书法修养非常好的、非常善于感受书法的人,你说这种人对社会的用处有多大。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接续了过去的传统,社会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培养这种人,放到社会上去发黄嘛,这恐怕不是大学的使命。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点,毫无疑问是一个观念,作为深刻的理解感受传统中的那种含义的书法,跟我们今天把他作为艺术、作为学术来对待的书法,那之间是一个关系。第一点就是深入传统,真正的体会到具备进入一个领域的前提。那不是目标,是前提,深入的感悟书法,感悟到传统书法的状态,水平和作品,还有他有关的各种东西,那是一个前提,作为今天的书法专业的前提。其次,我们还能作什么,我认为可以作两点。第一点,作学术研究。这个学术研究可不是我们一般的(研究),说实在话,可不是《书法研究》和《中国书法》上写几篇那样的文章,那里面的好文章实在是太少了,但是你不订又不行。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学术呢,面对过去的书法,就是整个传统中的书法现象,或者是面对今天的文化现象、书法现象,那我们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讨。我前面说了,最开始我就简单提到,今天史学的状态,今天艺术史的研究状态。当然我们也还可以按原来的方法写我们的书法作品,发表我们的书法文章,写我们的学位论文,你照样可以通过,在今天书法的状态下,肯定你能通过,也肯定可以发表,说不定还能获奖,还能当学术委员,都可能,但是我可以说,绝大部分没有什么学术价值。这里一下说到的就是整个当代学术的问题。我们学校我正在作一个学术讨论课,两周作一次,讨论整个艺术研究他在整个中国整个世界人文学科中他的基础是什么,关系是什么,研究整个中国人文学科的状态,我们必须思考整个问题以后,循次找到我们在作的那个课题该怎么去作。如果我们这个课题研究杨凝式,前面就是杨凝式的材料抄抄,贯穿以后总结出一二三四五,然后论文结束,完了。我们看十篇有九篇半是这样,这种文章不是当代学术。什么叫当代学术,这是必须专门讲的。我们大概准备了十个专题,现在进行了两次,第一二次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艺术家的灵感极其表达。下周我们要讨论的是艺术研究者的灵感及其表达,下面还有思想方法,语言转换,那问题无数。这些问题不思考透彻的话,我们自己思考很具体的一个杯子和水的关系的时候,那肯定是掉在以前的思维模式里面,不可能有学术价值。说到这里,我们来说书法研究在当代学术中的前景是什么,前景非常可观。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比如说我们现在介绍西方的学术史,非常多的,对吧,新的学科等等,这个介绍做得很不错,出版物也很多,但关键是我们自己要会选,是另外一个事情。那么真正的中国学术的进步肯定是要表现在我们怎么解决中国的现象,面对中国现象,表现中国的特色,对不对。你肯定不是要解决西方绘画史上某一个人出生年月,或什么东西,那种东西恐怕用处也有,但那恐怕不是我们中国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我们中国的研究者恐怕主要不是解决这样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我们面对的真正艰巨的任务应该是怎么阐述中国现象,而书法是中国现象中非常典型的一种。说他重要,是因为他跟中国语言的深层发生、书法的意义的不断累积、演化,还有他图像形式上的图像系统的极端的特殊性,世界上哪有呢?还有对这种创作才能的那种特殊的要求,他的成长的过程,对书法中他的各种意义的阐释的时候的各种方法和各种接受的过程,都表现了典型的中国特点,特别是他跟语言的关系。甚至还包括书法理论中的种种现象,使整个中国书法的现象变成一个把中国的图像与语言、哲学、理念、文艺理论、美学等等糅合在一起并且很难拆分的一团,你说乱麻也好,宝藏也好。不管。而现代的学术就要面对他,阐释、破解他,从这里面拆卸出解释出中国艺术、中国思维、中国文化的深刻的认识。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是我们中国学术界真正优秀的人,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作出推动的人。当然,不仅对书法,对中国哲学、中国诗歌、中医等等都是一样的。在这些中国现象放在这里的时候,书法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重要。这就是告诉我们对书法的现代思考在学术上是有着灿烂的前景的。我在文章里讲过,这个领域应该产生一到两名超一流的学者,一批一流二流的学者。因为这个领域太重要了,大家熟悉西方学术史的都知道,二十世纪前期,他的语言学是一个领先的学科,带动了许多学科的发展,中国的语言学绝对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到中国语言学研究里找材料的时候,我发现找不到什么可以用的材料,而我凭直觉可以感觉到,书法领域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原因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些。他是这么多重要东西的综合。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现代研究做起来不容易,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现在我说他艺术的一面。

研究个人的修养

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我们的生命如果想看书法作品我推荐你看看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挺现代气息的

论文研究方法现当代文学

文学的基础来切入,了解了文学基础的内容,才能够深入了解文学,讨论选题。

可以对比一下中国的古典诗歌和英国的现代诗歌,可以对比一下国内外的文化,然后也可以选择一些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来论述。

可以从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生活现象,情况调研,自然科学等方面切入选题,论文的选题方向还是特别多的,要实际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择,

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也可以结合民族文化,也可以结合当下的现实情况,也可以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

  • 索引序列
  • 现当代书法研究论文专题
  • 现当代书法研究论文选题
  • 何应辉当代书法研究论文
  • 硕博论文看当代书法研究
  • 论文研究方法现当代文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