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培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培养和技术培养,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队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医学检测技术人员培养的必要性
1.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现代实验室科学的发展促使原来的医学检验工作的内容、方式及人员结构和管理工作各方面都起着显著的变化,人才的技术化、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商品化、方法的标准化、管理的科学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培养一批职业教育的品牌学校,因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起步较晚,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为主的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普遍存在,不能完全适应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系统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3.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靠技术打造,技术培养靠队伍支撑。医学检验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理念先进、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技术团队,学校的发展培养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4.团队发展的需要。团队教师多来自医学院校,大学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普遍缺乏行业工作背景,学历结构、能力结构还没有达到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技术的高标准要求,因此急需完善医学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技能。
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国外教学模式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卫生职业教育的理念、课程实施的模式、职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与考核、实训基地培养的特点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对实施团队培养项目起到了借鉴和促进作用。
(2)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培训。医学检验人员参加了由国内关于职业学校技术培养和课程开发的培训,使人员对医学检验课程开发和改革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以就业为导向、工作过程为引领、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开发有了深刻的认识。
2.完善医学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
(1)研究生学历进修。医学检验人员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使团队具有研究生学历水平的教师比例明显上升,知识结构和学历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新的教学理念的领悟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能力也得到提高。
(2)技术岗位实践。医学检验人员保定期到专业化的医院进行岗位实践,通过在行业的顶岗实践,了解行业中的需求动向,以及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发展变化,明确了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并运用来自行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模式。
(3)“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医学检验人员参加全国卫生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卫生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教师考取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一方面是对行业要求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次检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指导学生考取技术资格证书打下基础。
(4)技术知识的拓展。医学检验人员定期参加了有关的技术知识讲座和技术技能培训,学习本行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并审视自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确定自我进修、提高方面的具体计划。
3.加强医学检验人员意识的培养
(1)团队培养知识的学习。医学检验人员参加了由知识管理中心田志刚关于《基于知识管理的团队培养与实践》的讲座,对团队培养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和提高,认识到一个团队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个人的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医学检验人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强化医学检验人员彼此理解支持、协调合作,有效利用医学检验人员所拥有的各项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员的潜力。
(2)互相学习和促进。教师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各自独立工作的职业,但作为一个团队,人员之间经常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通过人员间的密切交流、相互影响和感染,拓展了教学教研的思路,达到相互学习、促进的目的。
三、医学检验人员培养的体会
1.明确团队培养目标。医学检验人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共同的培养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医学检验人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并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行动目标。这一行动目标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2.坚持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团队培养坚持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长”。教学与教研工作并须紧密结合,认识到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必须到将所研究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
3.坚持与课程培养、技术培养相结合。医学检验人才培养应当紧密结合学校的课程培养和技术培养来开展,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围绕特色技术培养、精品课程培养进行。
4.注重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医学检验人员培养更多的关注是人员间共同的发展和提高,团队发展的瓶颈不仅包括短板效应,也体现在“新木桶理论”的“缝隙效应”中,必须通过团队共同目标的确立、人员间的角色互补、团结协作和每个人员特长的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实现团队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取得1+1>2的高绩效。
参考文献:
[1]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构成及培养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5):6-8.
[2]龙艳,石青峰,全角,蒋冬香,杨峻,海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8期.
[3]李海侠,郑磊,杨佳,蔡贞,张继瑜,童晓文,裘宇容.医学检验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年3期.
木桶效应----扬长更应补短 有一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最大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决定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整体能耐,并不完全取决于能力最大的那个元素,而是更大的受牵制于最弱的那个元素。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在发扬自身优点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一辆汽车是由无数个零部件组成的,只有每一个零部件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那汽车才能奔驰绝尘。试想倘若一辆任何性能都十分优良的跑车,只是其轮胎存在一个致命缺陷的话,无论它的引擎是多么的强劲,最终也会因为轮胎的缺陷而阻碍其前进的步伐。因为任何一个整体要正常运行,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部件的正常运作,而任何一个部件的故障都会不可避免地制约或者影响整体的运行。机器如此,人生亦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奔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往往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自身的种种优势,以期在那强手如林的人生物台上寻找到自己的一个落脚点,独占鳌头。殊不知,假如我们不对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或软肋足够的重视,那成功也许只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笔者有一位朋友是奥数高手,曾经过五关斩六将挺进市里的决赛。但做事不细心是他的致命伤。非常不幸的是,粗心在他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成了绊脚石最终因此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令人遗憾。当然对于每一个人,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固然会存在。性格上的,习惯上的。一个人会是有诸多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组成,而这些缺点便是消极因素,好比那块“最短的木板”。而积极因素就是那些长木板。其实要想实现我们的最大潜质,我们只需将那块最短的木板加长。换言之,就是对那些缺点加以改造,使之变成我们成功之路上的垫脚石,那么我们离成功也许就更进了一步。
木桶原理意义:一个团队如果没有真诚的和作,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重要成就得.
整体的效能是由最弱而不是最强的部分决定的,这是木桶原理的含义。
这个适用于一个系统,比如团体管理,其中最差的成员可能会使其他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比如航天工程,一个操作的失误、一个零部件的损伤都可能会造成灭顶之灾。
引申到个人发展上也是可以的。比如一个人可能有能力有智慧,但是存在致命缺陷,如盲目自大、强烈自卑、封闭自我等性格缺陷,或吸烟酗酒、蛮横粗野、极度自私等行为缺陷,都会影响到人的充分发展。
怎样避免或弥补这种缺陷,途径有加强学习、修养,强化细节和过程管理等等。这个原理引申出来的一个定律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写作文从系统管理和人身修养二者选择一个角度就可以。
至于结构,可以灵活掌握,根据自己的习惯,可以从令人震撼的事例入手,也可以从讲道理入手。
桶理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
假设这个木桶制作工艺精良,除了存在短木板会影响装水多少以外,不存在其他问题导致漏水。但在儿时的记忆中我担去挑水的木桶,能装多少水回来确是很需要小心和一些技巧的:
一、注意水不能装的太满,否则在路上有可能撒出去;
二、木桶没有漏水的缝隙;
三、把水倒入水缸的时候,动作要快不然会洒在地上;
木桶原理这里我引申一下,一直木桶好比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看上去能装满水实际上确是一只会不断漏水、渗水的木桶。
木板长度一样,木板与木板之间结合很好的木桶如同一支强有力的战斗团队,但在一个团队当中总会有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的人走在一起,大家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如果身为这支团队的领导者只看到最短的那一块去忽略了团队整理协作能力,为失败找一个借口则是万万不行的。短木板与木桶是个体与团队的关系,作为领导者有三个选择:
一、换一块长的木板,使木桶看上去很坚固能力很强;但要注意新木板与原有木板之间的缝隙和融合度,适时引导和检视;
二、提升原有木板的长度,在保证原有木桶原有装水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容积;注意新增加长度的那一段木板与木桶的需要一致;
三、制作一个新的木桶;注意在木桶能真正装水之前,定出标准(整体)和要求(每一块木板);能否使用以装好水不漏为宜;
木桶原理让我们既看到个人不足,也要从全局考虑;侧重点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同。
一个“木桶”引发的争论 观看《做最有用的好员工》第十讲中,艾莫老师讲到一个企业发给每位员工一些木板做成木桶用来装水,这个木桶成水多少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大家应该尽力弥补自身的短处这样才能全面发展,木桶装的水才能最大化.故事很简单是大家熟悉的“木桶原理”,然而我对“木桶原理”却有别样的认识. 正说“木桶”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对于个人而言,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着重弥补我们的短处,因为制约我们未来发展高度的因素很可能就是我们最不善长.例如,在学生时代很多人对英语学习并不抱有太大的热情,经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最终英语水平一般这并不影响当时的我们.但数十年之后才发现,当我们的个人职业生涯达到一定高度时却怎么也无法突破,究其原因还是英语水平有限,因为当前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多数是从国外的舶来品!对于组织而言,木桶原理的运用更是普遍,显著的例子就是组织、单位的团队精神建设.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查缺补漏也成了组织、单位应用木桶原理的具体体现.毫无疑问木桶原理对个人,对组织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现代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对提升个人素质组织业绩方面贡献颇多. 反说“木桶” 经过无数培训师 *** 四射的演讲,木桶原理在很多人大脑里根深蒂固,认为木桶的启发是值得肯定的,为此多少人为他而改变努力.可是结果如何,很
2014年各行业工程师考试备考资料及真题集锦
安全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 物业管理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注册化工工程师
多人还是无法弥补他们先天的不足,至多也就达到普通人很容易就达到的高度.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完美的,同样有长处和短处.但遗憾的是80%的人用80%的精力去弥补自身的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比如,有的人天生不善言辞,受木桶的毒害为了提高交际能力,去做销售经过长时间的历练最终也就是业绩平平,内心苦不堪言,工作几年后因为无法胜任本职工作而不得不更换职业.对组织、单位来说,工作业绩的多少、高低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团队协作、员工执行力、企业文化、管理艺术等等.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要想稳健发展,更强调协同作战,生产、销售、物流、品牌、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必须到位,这样的组织才能360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把不善长的人放到他不熟悉的岗位还要他“补短”,这是管理者的失职.管理者本该就有慧眼识人,用人之所长的领导艺术,为什么还要强迫他人去“扬短避长”呢? “木桶”自说 “大家好,我就是你们上面所说的那个木桶!其实,我盛水的多少不仅仅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的契合程度以及木板之间的强力胶,箍我的铁箍也起到很大作用.在企业中我的契合度就是你们常说的团队协作精神,如果木板们都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不愿意磨平自己那么他们之间就无法共存,就像职工们个性极强互不兼容,那么这个团队将是松散的、缺乏凝聚力的;木板之间的强力胶就像公司的企业文化,把大家包容进来,使大家慢慢变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努力;铁箍相当于企业制度,我们在制度内享有一定的自由但也受制度的制约.其实我的盛水量还受其他因素制约比如我身上的沥青啊,木板材质啊„„最后,很高兴我对人类有这么大的启发和帮助,谢谢大家对我一直以来的关注!”
一条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能承受的力度;一只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其容量;一个人,最缺乏的素质决定其生存发展,这就是有名的木桶人生定律。
铁链如此,木桶如此,人亦如此。如果一个人缺乏的是责任心,那他的木桶就算金钱、荣誉、地位的木板再长又如何,没有责任心这就是木桶的裂缝,那他那只木桶永远也别想装入任何东西。
回溯到三国鼎立时期,曹操沉稳果敢,周瑜年轻有为,而那面带笑容手摇鹅毛扇的诸葛军师却是世代流传,不只是因为他的乐观旷达,料事如神,更是他那可歌可泣的责任感。他本可居于深山茅庐中不过问世事纷争,令他走出那座深山成为一代名臣的原因是他的责任心。
他用这颗责任心辅佐刘备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是这颗责任心让他鞠躬尽瘁地孤撑蜀地,引导刘备之子成材。这是一颗汗与血浸染的责任心啊。
诸葛亮是一个英雄,是他的责任感成就了他。而在历史的另一段,也是一个充满硝烟、面临国破家亡的年代,出了另一个英雄岳飞,但同时还有一只不能盛水的木桶,那就是秦桧。
秦桧为了金钱、利益,不顾国家安危,缺乏为国为臣起码的责任感,谋害岳飞,他到头来得到了什么,木桶里空空如也,那金钱和利益的木板外也沾满了鄙夷和唾骂。对一个人的评价取决于这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短。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另一个伟人,拾捡中华民族所丢失的美德,号召一切力量抵抗外敌,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唤醒一个个阿Q的灵魂。同样,他也用他所特有的责任心筑成了他的木桶,他把木桶里盛载的他的 *** 、他的愤慨、他的希望,泼洒到神州的土地上,浇灌出了一颗又一颗革命的种子。
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责任心啊!民族的存亡,民族的振兴都为这颗心所牵挂,责任感铸就了一位永垂不朽的战士––––鲁迅。他的木桶里装下了整个中华民族。
一个人的木桶少了责任心这块木板将会一事无成,而大家的木桶容量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集体的成功、国家的发展往往需要太多太多这样的责任感,让我们一起担负起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吧。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有一首歌这样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有一首诗这样写:如果生活欺你,不要悲伤…… 有一联警句这样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敢泪,不用怕,毕竟我们还有梦…… 人生的坎坷是伴随你从出生走向死亡的.你只有迈过了这到坎,才能向新的目标前进.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五年级的使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 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使人心情十分愉快,可是毕竟好景不长.到中午的时候,老师说:“今天中午考语文,大家复习一下.”“My god!”我脱口而出.随之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大家议论纷纷.我又一想:我原来在北京语文还不错,不用怕,应该不难.于是我们严阵以待的考试来临了…… “Easy!”我默默的为自己打气,不要怕,没什么的!可是这往往不那么顺,考下来,只能用一个子来形容——砸!没办法,必须面对现实,反正后天才出来成绩呢.可时间飞地那么快,转眼间考卷就批出来了.我的心在怦怦直跳,我的手在微微颤抖……我不敢面对老师.果然,考试成绩就像我的预料一样,甚至可以说比我的预料还要糟一些.我只考了79.5分!那醒目的分数就像烙印一样,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灵深处. 我在回家的路上,天阴沉沉的,和我的心情一样糟糕.我回家并没有把这一“天大”的事情告诉妈妈.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我妈妈无意中发现了那张看了就令人发憎的考卷.她责备我没有告诉她我考的分数以及我在学校的情况.我被她说的无力还击,我只能低着头反省着我的错误.她仍不肯轻易放过我,我哭了!哭的好伤心,妈妈没能理解我,爸爸也不帮我说话.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好发泄了一下,我想过放弃语文,专攻数学和英语,这样我就会有两门特别强而一门特别弱. 可是,直到有一天,我放弃了这样幼稚的想法.那天我看到了一个广告,里面说:如果一个木桶,一些木板很长,而只有一根木板很短,其它木板在长,木桶里面能盛的谁的多少也是由短的木板的长度来决定的.我的数学、英语就好比那长木条,而语文则是那短的,就算我其它门功课再怎么好,那也不过是个瘸子,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擦了擦眼泪,重新振作起来.我不能被他打倒,如果这么一点小小的困难我都克服不了,这么一点小小的坎我都迈不过去的话,那么我又能克服什么困难?迈过什么坎呢?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用怕,毕竟我们还有梦……”我想起了这首歌,它默默的为我打起,为我加油!使我战胜自己,向着新的高峰攀登。
揭短与补短
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木桶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木桶理论”。这个理论为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敢于揭短,善于补短”,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乃至个人修养方面不可缺少的品质。
人们是否拥有“敢于揭短,善于补短”的品质关系到的不仅是个人,也许是一个国家的存亡,历史长河中的不少事情都给与了充分的证明。
曹刿论战就是其中之一,鲁国就因为曹刿那“敢于揭短”的勇气和鲁庄公那“善于补短”的品质才造就了较弱的鲁国在与较强的齐国交战时取得了胜利。,假如鲁国缺少曹刿这样敢于揭短的,那么鲁庄公听到的只是肉食者那短浅的意见,那短浅的意见是不足以让小国打败强国的,就因为有了曹刿的挺身而出,请求入见,并敢于揭短,再加上鲁庄公那诚心诚意的请教,并按曹刿的意见发布军令,仔细分析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即使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面对自己的不足,我们不能回避,而要捉住它,甚至消灭它,要清楚地知道善于补短的重要性。
孙膑与庞涓曾是结拜兄弟,刚开始时,他们共同效力于魏国,但时间久了,庞涓发现了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在它发现了自己的这一不足后,他并没有虚心向别人学习,而是嫉妒孙膑,甚至狠毒向魏王进谗言,使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不得展其志,后来孙膑得到齐王的赏识,并委以重任,两人在马陵交锋,庞涓战败,拔剑自杀,为自己没有善于补短之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假如庞涓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有善于补短之心,那么他就不会加害孙膑,这么快就断送了自己的一生,他也许会和孙膑同进退,共同解决国家的各种困难,赢得更光彩的人生。 “敢于揭短,善于补短”在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敢于揭短有如培养成功的种子,善于补短有如增进成功的肥沃土壤,成功之花的绚烂需要他们共同灌溉。
我对“木桶理论”仔细分析一下,提出论点并且给几篇例文参照。
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会觉得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是理解和赞同了: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 1.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
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2.扬长更应补短 小谈短处 “木桶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推及到我们个人,每个人就如一只木桶。人无完人,总会有缺点,而缺点就如木桶的最短板。
再把每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看作是容水量,那么,为了容纳更多的水,我们必须补短。 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短板”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一生。
秦始皇虽破天荒地地统一了中国,但其暴政亦断送了他的江山;庞涓有才,周瑜有才,可狭窄的心胸也叫他们断送了性命;项羽,关公英勇善战,可惜目中无人,最终亦难成大业……可见“短板”虽短,其作用亦不容忽视。它不仅让无数英雄功败垂成,甚至使他们命丧黄泉,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在全世界60亿人口中,英雄大概是不会很多的,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就更应该重视这块令无数英雄折腰的 “短板”。
根据如今形势,处于学生阶段的我们有一项及其重要的任务——学习,而面对众多学科,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水平。而往往就是一些弱势科目,令我们的成绩考不过他人,因此最终目标无法实现。
一块“短板”并非十分可怕,而我们如果可以付出足够多的重视,所谓取长补短,那么那块“短板”将会变得更长,最终我们的“容水量”也必将得到提升。那么所谓的目标的实现,已经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但假如“短板”不止一块,恐怕补起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了。因此,补短是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的一件艰巨的任务。
轻而易举地完成补短,提升容水量,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绝无此事。 姚明花了四个年头,在NBA中努力拼搏。
当初他的球风偏弱,体力不足,跟不上球队的进攻节奏,逐渐成长为如今NBA的一流中锋,球队的核心灵魂人物,但他还需要努力,因此,四年还未能把他的所有短板补好。 我们不是英雄,我们有许多“短板”,但“短板”可补,而当“短板”补的七七八八之时,或许一个新英雄将会诞生。
说一点自己的浅见,给你一点参考。
所谓木桶理论是强调整体水平的理论,木桶是用一块块木板集合制造而成的,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以最长那块木板为准,而以最短那块决定。比如,一只一丈高的木桶,有一块板只有一尺高,这只丈高木桶只能装高度一尺的水,剩下八尺徒有其表。
牵强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说法比比皆是: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害群之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等。只有着力提高一个个个体的素质水平,整体的素质水平才能保持相当的高度;反过来说,想保持较高的整体素质,必须剔除不符合整体条件的个体。
在现实中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剔除式,是“木桶理论”运用的结果。
就竞争力而言,木桶理论对大部分中国企业是一种误导。
当一个企业面临一个规范而且要素流动充分的市场时,竞争力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木桶效应:最短的一块板决定木桶能够盛多少水。这就是欧美等大多数公司在竞争力上强调弥补短板,提高综合能力(系统力)的原因。
但中国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中的竞争环境,我们不仅在技术、设备等硬件上存在严重的短板,而且在管理、思维等软件上,同样存在诸多不足,要想补齐这些短板,哪有出头之日? 企图一夜吃个胖子,企图什么都要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没有重点,不懂得放弃是典型的没有战略的表现!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核心竞争力这个词对中国企业尤其重要。
因为从核心竞争力出发,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我们没必要在所谓的核心技术、现代化设备、新管理新思维等等方面去补什么短板。核心竞争力告诉我们:技术、设备、管理或者思维,对客户而言并不直接创造价值,经营企业的一切努力,应当围绕直接创造客户价值这一核心进行,其它的一切,都是支持(supp o r t)性的。
支持部分也很重要,但支持部分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主干有价值。没有重点的补短板显然是一种没有战略的表现。
这种思想,我称之为斜木桶理论。斜木桶理论的意思就是说,对中国企业而言,我们的竞争力是一个斜放的木桶,这样,木桶能盛多少水,主要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然后其它的木板都应当依次缩短,最短的一块木板可能还不及最长的一场木板的一半,但这并不影响总的容量。
同样的一桶水,欧美企业可能是短板在起作用,而我们可能是最长的一块板在起作用。所以,欧美企业的管理很可能主要精力要放在优化上,即对做得不足的地方加以优化。
而中国企业的管理主要的精力则可能要放在战略上,即要有重点,才有真正的突破! 从这点出发,我们也很容易发现,目前大规模推“平衡测分卡”(BSC)同样对大部分中国企业是一种误导。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做研究的时候,我的指导教授研究跨国公司竞争力系统,采用的就是“平衡测分卡”。
的确,那是一个对大部分欧美企业有极大作用的管理系统,因为欧美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提醒那些只注重赢利的企业要注意,企业的其它方面如果不均衡发展,就会出问题。这有点像目前西方兴起的大规模环保运动一样,环境保护在西方就是典型的平衡测分卡的逻辑:我们不能因为经济而牺牲环境,甚至我们要为环保而牺牲某种程度的利益。
一个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其成就的大小,不取决于最出名的那些人,而取决于最努力的那些人,这就是你要自己完成的原因.
国际物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进行的物流活动。我整理了国际物流管理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基于网络视角的国际物流管理
摘 要:对于物流的功能模块角度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为此,在“第三利润源”的理论角度下,通过基于网络视角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了新角度与新思路的诠释。同时借助木桶原理与线性规划方法对国际物流网络的优化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助于企业寻找国际物流的速度与经济性的平衡。
关键词:网络视角;国际物流管理;木桶原理;线性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国际贸易规则的不断完善,现今各国家与地区的交流特别是经济贸易的往来越加频繁。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国际物流管理的飞速发展与学术界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在回顾国际物流管理研究的功能模块角度的基础上,对网络视角下的国际物流管理进行了相应探讨。
1 问题提出
尽管现代国际物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企业实践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理论界对其研究成果相对偏少,截止2012年10月9日,在中国知网平台以“国际物流管理”为关键字对1979~2012年期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进行搜索,总文献量为18篇。该系列文献更多地是从物流的功能模块角度如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来分析研究国际物流的企业个案、国际物流理论发展以及教改工作。尽管在功能模块中理论和工具方法研究非常丰富,如库存管理上就有:ABC分类法、周期订货法、零库存管理与JIT生产制等等,但功能模块角度的研究就整个国际物流的流速与其经济性的整体考虑,或出于企业和国家层面的国际物流建设与发展决策缺乏相对全局性。基于物流是企业继续生产资料、劳动者之后的“第三方利润源”的理论角
度[1],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视角下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研究的一个思路。
2 思路阐述与应用
2.1 网络与国际物流网络。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国际物流网络就是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动网络的集合[2]。整个国际物流过程就是由多次的在连线上的运动――在节点上的停顿――再运动――再停顿所组成。基于网络视角的国际物流管理就是对整个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与节点,以及整个网络之间货物流动的速度与经济性的管理。网络的流动始于国际贸易双方的贸易合同签订、跨国企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分销。通过国际物流网络示意图(图2-1)可形象理解国际物流网络的概念。
2.2 国际物流网络的节点构成。国际物流网络中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内外的各层仓库、中间商仓库、货运代理人、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站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具体包括各类口岸、港口、普通仓储(仓库)、保税仓库、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除了考虑现有节点的布局、节点能力等客观限制外,企业的国际物流节点选择还需要掌握供应商或客户在世界各地分布的情况、供应商或客户当前和未来的供应和需求模式、供应商或客户所能提供或所需要的服务水平,以及要考虑不同方案所产生的物流总成本[3]。就政府层面而言,必须加强节点现有储存能力、服务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以及服务价格水平对企业吸引力的提升。如政府建设港口水深的挖深、沉淤的疏通和港口规费的相对稳定与降低等。
2.3 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构成。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由各种海运、陆路运输、航空和管道运输的线路组成,代表了国际物流货物的移动。各节点之间有不同的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则表示货物流动的暂时停滞与缓冲。在网络视角下,企业的国际物流有着不同的路线选择,从而就企业和政府层面而言都存在着一个网络选择与优化的问题。在国际物流实践中,海运线路比较适用于运输大宗商品、体积庞大的商品或笨重的商品,如钢铁、原油和汽车等产品。航空线路比较适合易腐产品、时令产品、高价值产品,如钻石、芯片、时尚服务等产品。
2.4 国际物流网络优化。在国际物流管理实践中,企业物流目标可归纳为如下三类:(1)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物流速度、货物周转速度。此类目标在国际贸易中如样品寄送,少量、轻量货物的寄送作业中是容易达到,也是值得追求的。众多以快递为主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能提供此类服务,如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等。(2)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物流的流速上要求不高,如已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的大宗钢材贸易、原材料采购等。(3)寻求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该目标是目前众多企业所追求的物流目标。
在三个目标指引下,结合对“第三利润源”的挖掘,国际物流网络的优化则成为国际物流管理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木桶原理在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的应用、线性规划方法在兼顾国际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决策中的运用。
2.4.1 木桶原理与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管理学上的木桶原理指出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国际物流网络中,各节点对货物的停滞与缓冲能力、费用支出是不一致的,也是可以通过企业管理的努力进行调整和选择的,同理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也存在此类情况。物流的速度提升空间在于作业速度最慢的那个节点、连线或线段的速度提升,物流的经济效益提升突破点也在于作业费用支出最大的那个节点、连线或线段。因此,企业在物流目标的指引下,可以通过发现国际物流网络中节点与连线中影响物流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最大的节点和连线,并对其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途径可以是:更换更为理想的节点或连线;运用物流功能模块研究的成果优化当前节点或连线。
同理,对于国际物流网络的节点与连线的作业速度的比较优化,也可通过以上方式来获取最佳路线,通过结合企业的物流目标,寻找一个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即可寻找出适合企业国际物流的一个理想网络。此外还可通过对模型的灵敏度分析,来寻找单个节点和连线优化的上限与下限。
3 结 论
通过引入网络视角对国际物流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功能模块角度存在模块衔接不一致,使得某一模块发展特别迅速,而某一模块成为国际物流的堵塞点的问题。同时,有助于企业寻找国际物流的速度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挖掘出物流的“第三方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国际物流管理的决策提供另外一个角度与思路。当然,由于国际物流的系统范围广,环境差异大等特点,在国际物流管理实践中还需要增加对除经济效益和物流速度以外的诸如政治、天气等不可量化、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通过提高自我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借助第三方保险等来降低整个国际物流管理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彭欣,等. 物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逯宇铎,等. 国际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李克芳. 国际市场营销下的国际物流管理[J]. 物流科技,2011(4):56-5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国际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量子力学从诞生至今也不过区区一百多年,但是却像一头洪荒猛兽,一举打破了整个经典物理的认知,成为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物理理论,人类的科学也因量子力学的发展大幅度进步。 如果我们回顾 历史 ,量子力学这个幽灵正是从光电效应现象被发现而随之被释放出来的,可以说光电效应的发现一脚踹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而之后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成功解释,则打开了人们对于量子论的崭新认识,光电效应的发现到被解释,也体现着量子论的发展,并对量子论的发展意义重大。
通俗来讲,光电效应是指光束照在金属表面时,会使其发射出电子。 这个现象非常奇特,本来电子被金属表面的原子束缚的老老实实,奇怪的是,一旦被一定光线照射时,这些电子就开始不安分起来,想要脱离原子的束缚,四处逃窜。由于这种现象的主角是光与电子这“两位大佬”,因此大家就把它称之为光电效应。
更有趣的是,这个光电效应还比较顽皮,它并不是说只要有光照射在金属表面上,就一定能够打出电子来,要想实现它,还要对照射光提要求。
人们发现,对于同条件下的同种金属,光能不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取决于光的频率(可见光中,从紫到蓝到绿到黄到红,频率逐渐降低,紫光频率最高,红光频率最低)。更神奇的是, 频率较高的光能够打出能量较高的电子来,但是频率较低的光则完全打不出电子来。
于是有人想,那如果用很强的低频率光(红)去打,或者用很弱的高频率光(紫)去打呢? 结果发现电子这位爷只认频率不认强度。 哪怕是再强的低频率光也打不出半个电子来,再弱的高频率光也能打出电子来,不过在高频率光的情况下,改变光的强度可以改变打出电子的数量。
小结:当一定光照射在金属表面,金属表面能够发射电子,此即光电效应。光是否能够在同种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取决于光的频率而非强度。
海因里希-赫兹是德国的一名天才物理学家,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基尔霍夫和亥姆霍兹。赫兹对于电磁学领域贡献极大,因此频率的单位赫兹(hz)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赫兹与光电效应的意外相遇,着得从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电磁波说起。
伟大的麦克斯韦在19世纪将电场高斯定律、磁场高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安培定律(全电流定律)四个方程总结成麦克斯韦在组,阐述了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并且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前无古人般的将电与磁统一起来。
然而,麦克斯韦只是从理论上完美的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没有真的证实电磁波存在。 接下来就轮到本文的主角之一赫兹先生登场了。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并不是别人,正是赫兹。 赫兹在他的实验室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电磁学大厦完成了封顶,但是正是在证明电磁波存在的实验当中,赫兹一不小心打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存在。
在赫兹证明电磁波存在的实验当中,赫兹发现当有光照在金属接收器上时,电火花出现的容易一些,这个现象则是最初版本的光电效应。 不过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赫兹足够的重视,他在论文里有提到,但是他并没有去仔细研究。 非常不幸,赫兹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对其进行研究。天妒英才,赫兹年仅36岁时便去世了。 而赫兹并不知道,他这个发现,实际上踹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人们时常畅想,如果上天能让赫兹活得更久一点,说不定量子力学的发展进程能够提前一些。
谈及爱因斯坦,人们听的最多的可能是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但是对于光电效应的解释其实也是爱因斯坦的经典之作,更是让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前面提到过,在光电效应中,电子这位大爷只认光的频率,不认光的强度。 在当时的认知中,光是一种波,波的强度即代表了能量。按理说,由于电子是被原子束缚在轨道上,强度越高,能量越高,就应该越容易将电子打出来。 但是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低,哪怕再强的强度,也无法打出电子来,也就说,光的频率决定了能否打出电子来,而光的强度决定的是打出电子的数目。 这让当时的科学家们非常困扰,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天才爱因斯坦横空出世。
爱因斯坦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与其他人有些不一样,他借用了普朗克先生的量子假说(普朗克假设,黑体在吸收或者发射能量的时候,并非连续的,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能量,这一份能量的大小等于普朗克常数乘以频率,并将这一份能量称之为量子)。
光电效应,频率越高,越容易打出电子;单个量子的能量等于普朗克常数h乘以频率v,频率越高,单个量子能量越高。
电光火石之间,爱因斯坦忽然看见了什么。 提高频率,单个量子能量越高。那么,如果光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一种量子呢? 一切问题刹那间迎刃而解 ,提高频率,单个光量子能量越高,就越容易打出电子,单个光量子的能量大于金属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就能够打出电子。 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频率决定了能否打出电子。而提高光的强度,则对应着提高光量子的数量,光量子越多,打出来的电子越多,强度决定了打出电子的数量。好了,先生们,现在光电效应被完美解释。
而后爱因斯坦根据这个思路写出一个方程, 等号左边是被打出来的电子具有的动能,等号右边是单个光量子的能量减去打出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我们需要注意到,虽然爱因斯坦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但是这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在这里对于 光进行了量子化处理,认为光是一种光量子。 在当时,光被认为是波,波是连续的,而量子是一份一份的,不连续的。 爱因斯坦此举无疑是挑战原有的经典物理体系,是天才的想法,更是看起来离经叛道的想法。
其实在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后,普朗克本人都不太相信,量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到底存在吗,普朗克本人不确定。而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这是开创性的工作。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使用量子论观点,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这无疑是对量子力学正确性的一种巨大肯定。
量子论对于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更是对量子论的进一步发展,是量子论建立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这让人们正式把量子论拿到台面上来疯狂讨论,在此之后,量子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薛定谔,德布罗意,海森堡,波恩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开启了量子力学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M].2006.
【2】Feynman.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M].2000.
【3】周世勋. 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M].2008.
【4】曾谨言. 量子力学[M].1990.
看看《易经》吧
物理学史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研究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理学概念和思想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研究物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怎样不断开拓新领域,怎样产生新的飞跃,它的各个分支怎样互相渗透,怎样综合又怎样分化。 物理学史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向着物质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探索物质世界及其运动的规律。它像一座知识的宝塔,基础雄厚,力学、热学、电学、光学以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形成了一座宏伟的大厦。它又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从基根长出树干,从树干长出茂密的枝杈,又结出累累果实。它还像滚滚大江,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然而,通过这些比喻,仍不足以说明物理学是怎样的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只有了解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宏伟壮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不但能增长见识,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得到教益,开阔眼界,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 本书的第1版是在我们讲物理学史课程时所写讲义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课程原名物理学史专题讲座,是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之所以叫专题讲座,是因为在理工科大学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地讲授。那样既乏味又费时间。有些课题,我们没有讲到,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找书看。我们认为,与其平铺直叙地罗列一大堆史实,不如抓住若干典型,进行个例剖析,讲得深透些。什么是个例剖析?我们指的是就某一个事件、某一项发现或某一位科学家的成就进行充分的揭示,说明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仅说有什么,还要说为什么。例如,可以问一问: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新的突破?为什么会造就伟大的人物?分析其成功的要素,总结其经验教训,提炼出可供大家共享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选了十几个专题,每讲一个专题,分析一个或几个例子,于是就叫专题讲座。讲座开了几届之后,又感到选修课不宜过专,不能让学生花费过多的精力阅读原始文献,但是有必要保留专题讲座的精华,即保留从个例剖析得到的各种有益启示,这些启示并不是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真实的历史、 物理学史实际的资料、生动的情景把学生引入历史的氛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获取应该得到的启示。于是这门选修课就改名为《物理学史的启示》。这门课一开就是十几年。1993年,经过多次试用和修改补充的讲义终于正式出版,取名为《物理学史》。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校内外许多师生的鼓励和关怀,其中包括老一辈的物理学家的指点和勉励。最让我们感到荣幸的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曾经多次给我们以具体的指导,并亲自为我们作序。详见:郭奕玲,沈慧君.怀念钱三强先生.现代物理知识,1994(1):41~44. 这些年来,《物理学史》一书被许多院校选为物理学史课程教材,也成了广大物理教师的参考书。这本书显示出了不少缺陷和错误,我们深感有加以修改和完善的必要。这次修改主要是针对如下几方面: (1) 加强20世纪物理学各个分支的论述,其中包括相对论、量子理论、粒子物理学、现代光学、凝聚态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 (2) 充分利用图片资料。 (3) 必要的增补和修改。 众多的同行多年来为我们提供物理学史资料,其中特别是Melba Phillips正值本书截稿之际,惊悉97岁的Melba Phillips已于2004年11月18日辞世,不胜怀念。教授。她和美国物理学会曾经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帮助。Alan Franklin教授也是我们工作的积极支持者。我们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我们还要感谢图片资料的版权所有者。由于图片是多年来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难以一一注明出处。编辑本段目录第一版序 前言第1章力学的发展1.1历史概述1 1.2天文学的新进展揭开了科学革命的序幕3 1.3惯性定律的建立10 1.4伽利略的落体研究13 1.5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21 1.6《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和牛顿的大综合27 1.7碰撞的研究29 1.8牛顿以后力学的发展33 1.9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马赫的批判37第2章热学的发展2.1历史概述40 2.2热现象的早期研究40 2.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47 2.4卡诺和热机效率的研究59 2.5绝对温标的提出62 2.6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64 2.7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和低温物理学的发展68 2.8气体动理论的发展72 2.9统计物理学的创立81第3章电磁学的发展3.1历史概述90 3.2早期的磁学和电学研究90 3.3库仑定律的发现94 3.4动物电的研究和伏打电堆的发明102 3.5电流的磁效应105 3.6安培奠定电动力学基础110 3.7欧姆定律的发现111 3.8电磁感应的发现113 3.9电磁理论的两大学派118 3.10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19 3.11赫兹发现电磁波实验126 3.12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发展130第4章经典光学的发展4.1历史概述132 4.2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建立133 4.3牛顿研究光的色散136 4.4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140 4.5光速的测定146 4.6光谱的研究150 第5章实验新发现和现代物理学革命1575.1历史概述5.219/20世纪之交的三大实验发现158 5.3“以太漂移”的探索170 5.4热辐射的研究180 5.5经典物理学的“危机”186第6章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6.1历史背景188 6.2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经过191 6.3狭义相对论理论体系的建立198 6.4狭义相对论的遭遇和实验检验203 6.5广义相对论的建立205 6.6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212第7章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准备7.1历史概述221 7.2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221 7.3光电效应的研究224 7.4固体比热229 7.5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232 7.6α散射和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237 7.7玻尔的定态跃迁原子模型和对应原理240 7.8索末菲和埃伦费斯特的贡献244 7.9爱因斯坦与波粒二象性250 7.10X射线本性之争252 7.11康普顿效应253第8章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8.1历史概述258 8.2电子自旋概念和不相容原理的提出259 8.3德布罗意假说261 8.4物质波理论的实验验证262 8.5矩阵力学的创立267 8.6波动力学的创立268 8.7波函数的物理诠释270 8.8不确定原理和互补原理的提出271 8.9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272 8.10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276第9章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9.1历史概述282 9.2放射性的研究282 9.3人工核反应的初次实现287 9.4探测仪器的改善289 9.5宇宙射线和正电子的发现292 9.6中子的发现294 9.7人工放射性的发现298 9.8重核裂变的发现298 9.9链式反应303 9.10原子核模型理论304 9.11加速器的发明与建造305 9.12β衰变的研究和中微子的发现310 9.13介子理论和μ子的发现312 9.14奇异粒子的研究313 9.15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CP破坏的发现314 9.16强子结构和夸克理论316 9.17量子色动力学的建立318 9.18弱电统一理论的提出319 9.19夸克模型的发展321第10章凝聚态物理学简史10.1历史概述324 10.2固体物理学的早期研究325 10.3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基础327 10.4固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330 10.5晶体管的发明330 10.6半导体物理学和实验技术的蓬勃发展334 10.7超导电性的研究339 10.8超流动性的发现343 10.9量子霍尔效应与量子流体的研究348 10.10非晶态物理的发展354 10.11高压物理学的发展357 10.12软物质物理学的兴起359第11章现代光学的兴起11.1激光科学的孕育和准备360 11.2微波激射器的发明365 11.3激光器的设想和实现367 11.4激光技术的发展374 11.5全息术的发明和应用377 11.6激光光谱学380 11.7非线性光学382 11.8量子光学384 11.9量子信息光学386 11.10原子光学389第12章天体物理学的发展12.1天体物理学的兴起395 12.2匹克林谱系之谜396 12.3恒星演化理论的建立399 12.4类星体的发现401 12.5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402 12.6脉冲星的发现405 12.7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408 12.8黑洞的研究409 12.9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411第13章诺贝尔物理学奖13.1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设立416 13.2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分布统计418 13.3时代划分420 13.4分类综述422第14章实验和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4.1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452 14.2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455 第15章单位、单位制与基本常数简史470 15.1基本单位的历史沿革470 15.2单位制的沿革476 15.3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与评定480 15.4物理学的新发现对基本常数的影响486 结束语488 附录物理学大事年表493编辑本段经典物理学-力学的发展史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行为和运动的科学。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以及其后苏格拉底的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于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菲洛彭洛斯、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力学的历史背景力学是最原始的物理学分支之一,而最原始的力学则是静力学。静力学源于人类文明初期生产劳动中所使用的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等。古希腊人从大量的经验中了解到一些与静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德定律。但直至十六世纪后,资本主义的工业进步才真正开始为西方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创造物质条件,尤其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航海业兴起,人类钻研观测天文学所花费的心力前所未有,其中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和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为代表。对宇宙中天体的观测也成为了人类进一步研究力学运动的绝佳领域。1609和1619年,开普勒先后发现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总结了老师第谷毕生的观测数据。伽利略的动力学在十七世纪的欧洲,自然哲学家逐渐展开了一场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进攻,他们持有的观点是,从力学和天文学研究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将适用于描述整个宇宙中的运动。被誉为“现代自然科学之父”的意大利(或按当时地理为托斯卡纳大公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就是这场转变中的领军人物。伽利略所处的时代正值思想活跃的文艺复兴之后,在此之前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进行的物理实验、尼古拉斯·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注重实验经验的科学方法论都是促使伽利略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因素,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是直接推动了伽利略试图用数学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伽利略意识到这种数学性描述的哲学价值,他注意到哥白尼对太阳、地球、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所作的研究工作,并认为这些在当时看来相当激进的分析将有可能被用来证明经院哲学家们对自然界的描述与实际情形不符。伽利略进行了一系列力学实验阐述了他关于运动的一系列观点,包括借助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批驳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落体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观点,还总结出了自由落体的距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的关系,以及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来思考运动的问题。他在1632年出版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提到:“只要斜面延伸下去,球将无限地继续运动,而且不断加速,因为此乃运动着的重物的本质。”,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惯性定律的前身。但真正的惯性概念则是由笛卡尔于1644年所完成,他明确地指出了“除非物体受到外因作用,否则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而“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直线的”。 伽利略在天文学上最著名的贡献是于1609年改良了折射式望远镜,并借此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子以及金星类似于月球的相。伽利略对自然科学的杰出贡献体现在他对力学实验的兴趣以及他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这为后世建立了一个基于实验研究的自然哲学传统。这个传统与培根的实验归纳的方法论一起,深刻影响了一批后世的自然科学家,包括意大利的埃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法国的马林·梅森和布莱兹·帕斯卡、荷兰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英格兰的罗伯特·胡克和罗伯特·波义耳。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艾萨克·牛顿 1687年,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艾萨克·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正式建立。牛顿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一组普适性的基础数学原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宇宙间所有物体的运动。牛顿放弃了物体的运动轨迹是自然本性的观点(例如开普勒认为行星运动轨道本性就是椭圆的),相反,他指出,任何现在可观测到的运动、以及任何未来将发生的运动,都能够通过它们已知的运动状态、物体质量和外加作用力并使用相应原理进行数学推导计算得出。 伽利略、笛卡尔的动力学研究(“地上的”力学),以及开普勒和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天上的”力学)都影响着牛顿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布里阿德曾特别指出从太阳发出到行星的作用力应当与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虽然他本人并不认为这种力真的存在)。1673年惠更斯独立提出了圆周运动的离心力公式(牛顿在1665年曾用数学手段得到类似公式),这使得在当时科学家能够普遍从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平方反比律。罗伯特·胡克、爱德蒙·哈雷等人由此考虑了在平方反比力场中物体运动轨道的形状,1684年哈雷向牛顿请教了这个问题,牛顿随后在一篇9页的论文(后世普遍称作《论运动》)中做了解答。在这篇论文中牛顿讨论了在有心平方反比力场中物体的运动,并推导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其后牛顿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论文《论物体的运动》,在这篇论文中他阐述了惯性定律,并详细讨论了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性质以及引力在全宇宙中的普遍性。这些理论最终都汇总到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一书中,牛顿在书中列出了公理形式的三大运动定律和导出的六个推论(推论1、2描述了力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叠加原理;推论3、4描述了动量守恒定律;推论5、6描述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由此,牛顿统一了“天上的”和“地上的”力学,建立了基于三大运动定律的力学体系。 牛顿的原理(不包括他的数学处理方法)引起了欧洲大陆哲学家们的争议,他们认为牛顿的理论对物体运动和引力缺乏一个形而上学的解释从而是不可接受的。从1700年左右开始,大陆哲学和英国传统哲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开始升级,裂痕开始增大,这主要是根源于牛顿与莱布尼兹各自的追随者就谁最先发展了微积分所展开的唇枪舌战。起初莱布尼兹的学说在欧洲大陆更占上风(在当时的欧洲,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地方都主要使用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而牛顿个人则一直为引力缺乏一个哲学意义的解释而困扰,但他在笔记中坚持认为不再需要附加任何东西就可以推论出引力的实在性。十八世纪之后,大陆的自然哲学家逐渐接受了牛顿的这种观点,对于用数学描述的运动,开始放弃作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解释。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假设之上的,牛顿对时间和空间有着如下的理解: “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 “ 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从绝对时空的假设进一步定义了“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概念,为了证明绝对运动的存在性,牛顿还在1689年构思了一个理想实验,即著名的水桶实验。在水桶实验中,一个注水的水桶起初保持静止。当它开始发生转动时,水桶中的水最初仍保持静止,但随后也会随着水桶一起转动,于是可以看到水渐渐地脱离其中心而沿桶壁上升形成凹状,直到最后和水桶的转速一致,水面相对静止。牛顿认为水面的升高显示了水脱离转轴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依赖于水相对周围物体的任何移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作为他理论体系的基础假设,却在其后的两百年间倍受质疑。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在他的《力学史评》中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做出了尖锐的批判。编辑本段卡约里著《物理学史》中译本版权信息 卡约里著《物理学史》[1]书名:物理学史(A History of Physics) 作者:(美)弗·卡约里 译者:戴念祖译,范岱年校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02年10月第1版 印次:2002年10月第1次印刷,2002年12月第2次印刷 印数:1~10 000,10 001~15000 开本:787mm*1 092mm 1/16 印张:22.5 字数:325千字 定价:35.00元 ISBN:7-5633-3688-5作者简介弗·卡约里,美国著名数学家和科学史家,1859年生于瑞士,1875年回到美国,1930年卒于美国。他是美国数学学会、科学发展协会、科学史学会会员,还是国际科学史学会会员,著有《美国数学教学与数学史》《数学史》《北美洲和南美洲早期数学教学》《数学符号史》等著作。译者简介戴念祖,1942年生。现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中国力学史》《中国声学史》等,发表论文近百篇,数次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内容简介《物理学史》是一部早已为物理学界、科学史界所熟悉、重视和推崇的物理学通史,它叙述了从古代巴比伦时期至1925年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事实。作者对于历史事实的取材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叙,态度是极为客观和严谨的,许多叙述甚至成为了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素材。此外,《物理学史》还描写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及现在出版的科学史著作中不再提及的历史事件或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发展事实,这在科学史著作中是极少见并难能可贵的。 本书译者还为《物理学史》加上了中国物理学的发展简史,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该书的内容。《物理学史》在文后还附有参考文献和索引,便于读者深入研究和查索事实。 《物理学史》初版于1899年,1962年出了第6版,期间多次加印、修订。而相比之下,中国学者所著的多种版本的“物理学史”显得教条死板。本书目录再版序 第一版序 巴比伦人和埃及人 希腊人(力学、光学、电和磁、气象学、声学、原子论、希腊物理学研究的“失败”) 罗马人 阿拉伯人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火药和航海罗盘、流体静力学、光学) 文艺复兴(哥白尼体系、 力学、光学、电和磁、气象学、科学研究的归纳法) 17世纪(力学、光学、电和磁、气象学、声学) 18世纪(力学、光学、电和磁、气象学、声学) 19世纪(物质结构、光学、热学、电和磁、声学) 20世纪(放射现象、热学、光学、力学、物质结构、电和磁、声学、回顾、物理实验室的进化) 译后记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3、宇宙之起源 物理学中认为在量子世界里,物质可以从空无中产生。这里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单位。那么我们的宇宙从何产生的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也是从空无中产生的。 美国NASA的奥敦沃博士说:当物理学家讲到这个「空」字,他们是在搞一个文字谜,因为我们平常观念中以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么都没有,而实际上,物理学家很清楚,真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而宇宙形成以前的这个状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连真空都没有。这个状态,并非我们一般心目当中所思量的空无状态。 奥敦沃博士承认说【我们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描述这个宇宙前的状态,但是可以推断它是多维次。产生现在这个大宇宙的空灵状态并不是毫无一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我们用「空无」这个词,是不得已的说法。这样看来,《牛津大辞典》中讲的「空无」,于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空无」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 佛家讲:宇宙本来的状态,在佛经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来表达。它并无形相,但确实存在,不得已才称之为「空」。打个比方说就容易理解,这个「空」就好比是磁铁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极大,发电机与电动机都因磁力而显功用。佛家用「八不」来表达这种状态「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佛家认为这种空灵能现妙有,能现宇宙万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这种空灵是我们的心性。《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里讲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来面目。最近,日本东京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经过八年对水的微观观察,发现水的结晶体的形状能随着人的思想语言而变化。善心善言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美丽。恶意恶语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丑陋。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学家认为的宇宙形成的那一刹那是什么样子的。科学界目前广泛所接受的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论。根据大爆炸的理论,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约100至150亿年以前在一个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大爆炸以前,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那一种状态不是我们可以想像出来的。就连许多宇宙的定律在当时也不适用。佛用「不可思议」来描述这种状态,而科学家也承认这种状态我们可能永远不能用思维去理解。然而,佛告诉我们用「不思不议」的禅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时,所有的念头都放下,这时一切障碍我们了解真相的东西都去除了,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便完全显现,这种境界称为「明心见性」。那么我们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宇宙的大小当时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个0)厘米。这一个极微小的数字无法用我们常规思维去想像。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头上一根头发直径是0.01毫米,切取这根头发的直径平面,将这个宇宙原点放入我们的这个头发中,可以在这根头发的直径距离上平行放置多少个这样的原点呢?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放置一百万亿亿亿个这样的宇宙原点! 要知道,我们目前广袤的宇宙所蕴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于这样小的微粒之中!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星系,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你跟我!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我们身上的一根头发竟能包容这么多亿亿亿个宇宙!难怪佛给我们讲,「大小不二,
随着对复杂动植物基因组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因组结构变异(SVs)在决定育种和农业重要性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是性状相关基因定位的强有力工具,已被广泛的用于鉴定影响表型变异的候选基因组位点。但通常GWAS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单核苷酸变异(SNPs)的信息与表型相关联,而忽略了具有更大表型效应大小的大片段SVs。现在为大家分享几篇SV-GWAS的经典案例,为各位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选择和可能性探索。赶紧来看看吧! 一、PAV-GWAS揭示结构变异对大豆种子光泽的影响[1] 文章名称:Pan-Genom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 发表期刊:Cell 发表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 影响因子:38.637 发表时间:2020年6月 1. 研究背景 大豆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植物油料和蛋白资源,是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栽培大豆之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由于之前缺乏代表不同大豆种质材料的全新基因组资源,因此结构变异在大豆中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发挥作用尚未被很好的开发。 2. 材料方法 对来自世界大豆主产国的2898个大豆种质材料(包含收集自全球范围的103份野生大豆、1048份地方品种和1747份栽培品种)进行了深度重测序和GWAS分析。 3. 研究结果 将2898份材料的重测序数据比对到图形泛基因组,鉴定了总共55,402个SVs,表明大豆种质含有丰富的结构变异多样性。种子光泽是大豆的一个重要性状,先前的研究表明,大豆疏水蛋白(HPS)的积累与种子光泽的变化有关。然而,相关基因仍不清楚。基于图形结构的基因组分型的SVs对种子光泽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确定了15号染色体上的一个重要信号,其中一个10 kb的PAV导致了一个HPS编码基因的存在和缺失。研究表明,含有和不含有这10 kb序列的大豆种子分别具有较高比例的光泽和无光泽,这表明PAV可能是控制大豆种子光泽变化的因果遗传变异之一。 本文构建了高质量的基于图形结构的泛基因组,挖掘到大量利用传统基因组不能鉴定到的大片段结构变异。经深入分析发现,一些结构变异在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种皮亮度、种皮颜色的驯化、缺铁失绿等。另外,该结果也为SV-GWAS分析如何推动植物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发现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二、SV-GWAS发现基于SNP-GWAS未发掘的玉米含油量相关的结构变异[2] 文章名称:Genome assembly of a tropical maize inbred lin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tructural variation and crop improvement 发表期刊:Nature Genetics 发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等 影响因子:27.603 发表时间:2019年6月 1. 研究背景 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之前已发表的玉米基因组材料都来自于温带,研究时无法全面揭示热带玉米的遗传多样性。而热带玉米具有许多温带玉米所不具备的优良性状,如抗病虫、耐旱等。本文构建了高质量热带玉米基因组图谱,并基于结构变异进行分析,为探索玉米基因组的结构变异以及挖掘玉米新的优势农艺性状具有重大意义。 2. 材料方法 基于521份不同玉米自交系品种的深度重测序数据进行SVs检测和群体多态性SV(pSV)分析。 3. 研究结果 共鉴定到80,614个多态性 pSV,其中有21.9%的变异是传统SNP检测方法所不能检测到的,说明部分遗传多样性的来源可能并非是SNPs,而是较大的SVs。为确定新鉴定的SVs在表型形成中的效用,研究者针对含油量和脂肪酸含量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对SNP-GWAS和SV-GWAS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基于SV-GWAS结果发现了一个新的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显著相关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位点呈连续分布,推测该区域可能与玉米的含油量性状相关。在这个候选区域内找到一个基因 Zm00015a017119 ,该基因编码烯酰-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ENR),该酶催化脂肪酸延伸循环中的最后一个酶促步骤。结合转录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ENR表达量与含油量呈正相关,统计86个主要SVs类型为B73的个体和7个主要SVs类型为SK的个体,结果表明是SVs造成玉米含油量的显著差异。 该研究基于SV-GWAS发现了新的变异候选位点,结合转录组数据,发现SVs相比于SNPs更容易引起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研究表明,结构变异是表型差异的基础,且基于SVs的GWAS分析可以挖掘基于传统SNPs的研究中未发现的重要遗传变异位点。 三、PAV-GWAS挖掘基于SNP-GWAS未发现的油菜荚果长度、种子重量和开花时间相关的结构变异[3] 文章名称:Eight high-quality genomes reveal pan-genome architecture and ecotype differentiation of Brassica napus 发表期刊:Nature Plants 发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等 影响因子:13.256 发表时间:2020年1月 1. 研究背景 甘蓝型油菜是一种具有复杂基因组的异源四倍体作物,在不同的材料和生态型中有广泛的基因组和表型变异。在对季节变化(如春化要求、抗寒性和光周期等)反应的驱动下,甘蓝型油菜已被驯化的具有各种特性,但是其巨大的表型变异背后的遗传多样性还有很多未知。 2. 材料方法 通过全基因组比较分析整合8个甘蓝型油菜材料的PAVs组合,鉴定了16个巢式关联群体(NAM)亲本系的PAV基因型,并根据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将其比对到2141个重组自交系(RILs)上。 3. 研究结果 通过泛基因组比较分析,共鉴定出77.2~149.6 Mb的存在和缺失变异(PAVs),其中超过9.4%的基因包含大的效应突变或结构变异。为探索SVs对性状变异的贡献,基于油菜NAM群体(共包含27,216个PAVs)进行了PAV-GWAS分析。角果长度及种子重量是产量相关的重要性状,A09染色体上的峰值区域为先前报道的由传统数量性状定位和图位克隆确定的区域,但没有相关的SNP位于靶基因 BnaA9.CYP78A9 的调节区或编码序列中,PAV-GWAS直接检测到了 BnaA9.CYP78A9 启动子区上游3.9 kb的CACTA-like TE插入,被确定为角果长度和种子重量的因果变异。在8个油菜品种中,Gangan和ZS11 在 BnaA9.CYP78A9 的上游有TE插入,这两个品种显示出比其他品种明显更长的角果长度和更大的种子。 开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关键过程,与产量密切相关。PAV-GWAS分析发现了直接位于开花抑制因子 BnaA02.FLC 和 BnaA10.FLC 内的峰值PAV,A02上的PAV峰值是 BnaA02.FLC 第六外显子的hAT的插入导致,在冬季和春季环境中,具有这种824bp PAV的NAM RILs比没有它的开花更早。A10的PAV峰是 BnaA10.FLC 启动子区的hAT插入导致,该位点在以前的近1000份油菜SNP-GWAS中没有报道。在春季环境中,有这种4421bp hAT插入的NAM RILs比没有的开花晚。 结果表明,PAV-GWAS直接确定了以ZS11为供体的巢式关联作图群体中角果长度、种子重量和开花时间的因果结构变异,而SNP-GWAS没有检测到这些变异,表明PAV-GWAS在确定与性状的关联方面与SNP-GWAS互补。 四、SV-GWAS揭示基因组结构变异对桃果实形状的影响[4] 文章名称:Genome structure variation analyses of peach reveal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a 1.67 Mb causal inversion for fruit shape 发表期刊:Genome Biology 发表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 影响因子:10.806 发表时间:2021年1月 1. 研究背景 桃树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2百万年,在其8,500年的驯化过程中,其果实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和风味的表型差异很大。桃已经被作为多年生果树的模式植物广泛开展遗传研究,然而,其全基因组SVs的表征及其潜在的表型影响仍是一个主要尚未开发的领域。 2. 材料方法 选择主要产区的桃品种(共149份材料,产区包括华北,西北,华南,西南,日本,美洲和欧洲)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 3. 研究结果 研究者构建了高质量的SVs图谱,包含27,734个SVs,总共覆盖RYP1基因组的约16.10%(~38.49 Mb),表明桃基因组含有丰富的结构变异。果实形状是栽培桃中极有价值的农艺性状,使用SNP-GWAS分析得到多个与果形相关的强SNPs信号映射到“S”基因座。然而,最近的群体规模研究表明,基于SNP-GWAS所报道的基因的突变显然不足以解释某些品种的扁平果形性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值得进一步研究。基于SV-GWAS分析,鉴定出最重要的关联是在“S”基因座处从27,959,880 bp到29,634,101 bp的1.67-Mb杂合倒位,覆盖了主要SNPs,与果实扁表型共分离,所有37个扁平果种均携带该倒位的衍生等位基因,而所有99个圆形果种均携带祖先等位基因。 不可否认,基于SNP-GWAS代表了一种强大的研究策略,可用于识别植物性状的遗传变异。但仅使用SNP-GWAS,则无法鉴定出这种与扁平果相关的1.67-Mb杂合倒位。也就是说,对于已知由大型SVs引起的重组率降低和搭便车效应,SNP-GWAS几乎可以肯定会错过,就像该1.67-Mb杂合倒置的发现可以明显解释主要的农业上重要的水果形状表型。 五、小结 研究表明,尽管SVs在表型形成中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探究表型变异背后的遗传多样性机制时,结构变异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上述研究也证实了SV-GWAS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来鉴定关键的候选基因,且基于SV-GWAS比SNP-GWAS对某些候选基因的鉴定更加有效,为后续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提供了重要参考。扒一扒近期发表的动植物群体文章,不难发现基于SV-GWAS的研究频现登陆各大高分期刊,可参见下表: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识别基因组中结构变异的程度和影响变得越来越可行,特别是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全基因组范围内产生准确的长读长数据变得更容易。 上述案例研究提供了利用SVs如何驱动植物科学中基本功能发现的重要方法,对未来分子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动植物群体SV-GWAS的研究思路已经准备就绪,文章蓄势待发,风口已然来临,还在等什么,赶紧上车哟! 参考文献: 1. Liu Y, Du H, Li P, et al. Pan-Genom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J]. Cell, 2020, 182(1):162-176. 2. Yang N, Liu J, Gao Q, et al. Genome assembly of a tropical maize inbred lin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tructural variation and crop improvement[J]. Nature Genetics, 2019, 51(6):1052-1059. 3. Song J M, Guan Z, Hu J, et al. Eight high-quality genomes reveal pan-genome architecture and ecotype differentiation of Brassica napus[J]. Nature Plants, 2020, 6(1): 34-45. 4. Guan J, Xu Y, Yu Y, et al. Genome structure variation analyses of peach reveal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a 1.67 Mb causal inversion for fruit shape[J]. Genome Biology, 2021, 22(1): 13. 5. Zhou H, Ma R, Gao L, et al. A 1.7-Mb chromosomal inversion downstream of a PpOFP1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flat fruit shape in peach[J].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1, 19(1): 192-205. 6. Alseekh S, Scossa F, Fernie A R. Mobile transposable elements shape plant genome diversity[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20, 25(11): 1062-1064. 7. Guo J, Cao K, Deng C, et al. An integrated peach genome structural variation map uncovers genes associated with fruit traits[J]. Genome Biology, 2020, 21(1): 258. 8. Li X, Yang J, Shen M, et al.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of wild and domestic sheep identifies genes associated with morphological and agronomic trait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2815. 9. Yu Y, Fu J, Xu Y, et al. 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each fruit edibility[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5404.
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采取消极应对的办法。 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理预期,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搭便车”现象。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等。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上,要破除“平均主义”的做法。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厕所是文明的尺度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厕所组织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人的一生中约有3年的时间在厕所里度过。但据有关组织报导,目前,全球26亿人无厕所可上。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吃喝拉撒,是物质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过程,可是,我们往往只重视吃喝而不问拉撒,似乎那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尤其是在城市,不少人在关键时刻,想痛痛快快地“方便”一下而难以如愿。特别是老人,“找到厕所心中不慌”。有的人因“内急”找不到厕所而尿了裤子。前不久,某城市一位“的哥”因为急着到处找厕所而闯了红灯,接到一张500元的罚单,他向记者苦诉:“为了避免上厕所,每次出车前我连水都不敢多喝,有时实在不行了,只好将车开到天桥上或桥洞下行方便,时间久了,就患了‘恐厕症’。” 翻开历史,发现世界上有悠久的厕所发展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印度哈拉帕文明时期,人们就已建了厕所,并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公元2000年的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也都用上了有蓄水池和排水孔的厕所。到了中世纪和近代,人们如厕又回到大街上,直到200年前,下水道、排水系统以及流动水才进入家庭。1597年,英国诗人约翰?哈林顿实现了马桶工艺的伟大变革,他发明的冲水马桶的“WC”,设计中包括了一个蓄水池,一个储水箱和一个启动冲水系统的把手。后来,这项“AIAX”的发明被安装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皇宫内。两个世纪后,普通百姓才开始享受到这一发明的成果。1775年,哈林顿的发明被亚历山大?卡明斯改进。1778年,塞缪尔?普罗瑟又为冲水马桶安装了球形阀门。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马桶已成为精美的卫生工具。现在的冲水马桶已经变成了一个巧妙设计、高科技和艺术造型于一身的物品,出现了“玻璃厕所”和“航天坐厕”等,表明了“厕所文化”的发展轨迹。 目前,在一些国家,“厕所文化”得到显著的发展,并且,有关组织在2011年举行的首届“厕所会上”决定:将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在日本的城市和乡村,任何一个厕所无异味。在火车上,厕所里芳香扑鼻,并充满了诗情画意。因为日本式的厕所大都建在浓树绿茵和苔色青青的遮蔽之处,人们蹲在这样的环境“方便”,沉醉在无边的冥想遐思之中,此情此景,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日本的马桶科技领先全球,家里的马桶不但可以清洗身体,还推出了“智慧”马桶,它可以量血压、做尿液分析,还可以测量血脂肪。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座苏拉伯厕所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厕所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印度砖砌便渠、中世纪的便壶、金碧辉煌的便池,还有在潜艇和太空船上使用的高科技马桶等。展品从古到今,应有尽有,简直是一部厕所发展史。到1970年,国际服务组织开展了这家博物馆,其目的在于向民众推广现代卫生理念,进而推进“厕所文化”的更快发展。 在英国伦敦中心,安装着一种新型厕所,每到夜间,这种厕所从地下徐徐冒出来,到了第二天,又被遥控放回地下。这种厕所使用方便,又清洁卫生,正在英国全面推广。 维也纳是奥地利音乐之都,就连地铁站里的厕所也充满了“音乐细胞”。如厕只要向墙上的播放装置里投个硬币,立即会响起美妙的乐曲,去厕所成了一件惬意的事。 德国政府明确规定,在城市繁华地段,每隔500米有一座厕所,一般道路每隔1000米建一座公厕。同时实行统一管理和收费,收据上标明时间、地点等内容,它能抵等值的现金在快餐店使用。 在美国,围绕厕所问题,通过了“厕所平等法案”,体现出对女性的人文关系的改善。纽约市议会在“厕所平等法案”中规定,纽约市新建或改建的公共大楼内,女厕马桶数量必须至少是男厕的.两倍,原因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办公,而她们每次使用厕所所需的平均时间是男性的两倍以上。 我国同世界其他各国一样,也有悠久的“厕所文化”史。历来讲求“厕所风水”,对于厕所的方位和设置是有要求的,同时,对厕所的设施也是讲究的。早在上个世纪,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这样描绘“大同社会”的厕所:“以机激水,陶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在1987年我国就颁布了“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规定位于主要繁华街道的公厕间距为300——500米,位于一般街道公厕间距为750——1000米。但由于规定落实的欠完善,厕所问题仍相当突出。从现实讲,我国已拥有了上海、北京这样的超级国际大都市,但仍然难以拥有没有臭味的厕所。在许多大城市,虽然已有了新一代免冲智能化厕所,但绝大多数厕所仍在“曲径通幽”处,难解路人燃眉之急。于是,在温州街头出现了新行当——“导厕员”,“找厕所,跟我来!”旅游有“导游员”,行船有“导航员”,现在上厕所有了“导厕员”。最近还发现在常州闹市推出了男女同厕这个“创举”,男男女女同在一个“龙凤厕”内方便。“龙凤厕”只是一个大房间隔成了几间“小包间”,方便时,彼此的声响清晰可辨。同时发现,为体现“男女平等”的人文关系,西安市首座女性站立小便公厕日前投入使用。难道这就是“厕所文化”的新发展吗? 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和内容,包括公德心、科技水平、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全在厕所里暴露无遗。因此,在世界上出现了超智能和需要脱鞋的日本厕所,美国的“安全厕所”,德国的原子厕所,我国香港的“金厕所。”“厕所文化”在我国已逐渐引起国家和民众的注意。央视曾以《北京解决“一号”问题》为题,报道了北京城市公厕建设文化展览和北京公厕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在北京的建设落实情况,被称为我国的第一次“公厕革命”。同时,在北京“世界厕所峰会”上,我国有关专家同15个国家的有关专家围绕厕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建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北京街道规划拥有530个厕所供人享用。针对市民反映如厕难问题,重庆市规划勘测部门于日前绘制出了主城区首张《导厕地图》,并将向部分市民和出租车司机免费赠送。据了解,重庆主城区《导厕地图》对各区每个厕所的位置都用“蓝红标记”进行了标注,共有428座公厕的位置信息和周围的交通信息。 《导厕地图》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地图,还蕴含着文化,背面印刷有与厕所有关的知识,有厕所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各国使用的厕所符号、象形的有趣标识等。该图编制出版后,曾免费向市民赠送了余份,同时还将向主城区8000多辆出租车每车免费赠送一份。 在2010年11月1日人口普查中,调查表格中,其中一项包括有没有独立卫生间、抽水马桶的内容,以掌握市民现代化生活水平情况。 厕所虽然非大雅之堂,然而却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不少文人墨客写下诸多有关厕所的楹联,读来趣味无穷,令人捧腹,如: 畅通上下;雅集东西。横批:新陈代谢。 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横批:清纯世界。 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轻。横批:愉悦心身。 适合低吟浅唱;不宜滥炸狂轰。横批:讲究卫生。(此楹联专指环境肮脏的厕所) 小坐片刻,便会放松意念;清闲须臾,即成造化神仙。(此楹联乃专指环境清洁幽雅的厕所) 注得实效,忌恨屁多尿少;讲究卫生,欣欢源远流长。横批:广辟肥源。(此楹联专指旧式积肥公厕) 效率为生命,踞蹲务必审时度势;时间是金钱,排泄理当夺秒争分。横批:只争朝夕。 欢迎领导常来蹲点;喜接平民复往净身。横批:廉洁卫生。(此楹联乃专指乡村公厕) 世界上有个预言家曾预言:“未来人类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便是厕所问题”。“厕所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印证了预言家预言的正确性和可信度。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厕所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性,紧紧跟上世界先进国家“厕所文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城市设施建造分布的科学性和紧迫性,以“厕所文化”带动和促进全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游泳,喜欢并坚持着…… 学习游泳已经有两年了,自从第一次下水开始,我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运动,喜欢在水中放松的漂浮的感觉,喜欢水珠滑过身体的感觉,喜欢游泳完后在岸上暖暖的晒太阳.游泳,让我更加喜欢运动,更加热爱生活和生命.第一次接触游泳是抱着锻炼身体的想法,以前体质不好,而且身上经常起青春痘,听说游泳对全身锻炼都有帮助,而且还可以加强全身的协调,查了些资料,再加上自己的体会,确实发现游泳对人体有非常好的锻炼价值.首先它对心血管有很好作用,游泳对心血管系统的改善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冷水的刺激通过热量调节作用与新陈代谢能促进血液循环;此外游泳时水的压力和阻力还对心脏和血液的循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水面游泳时,身体所承受的水压就已达到每平方厘米0.02— 0.05kg,潜水时随着深度的加大,物理条件的变化,压力还会增大,游泳速度的加快也会加大压力负荷,心房和心室的肌肉组织能得到加强,心腔的容量也能逐渐有所加大,心脏的跳动次数减少,这样心脏的活动就能节省化,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却能得到改善,静止状态下缩张压有所上升,收缩压有所下降,因此血压值变得更为有利;血管的弹性也有所提高。根据有关专家统计,一般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约66—72次,每博输出量约为60—80毫升,而长期参加游泳锻炼的人,在同样情况下秩序收缩50次左右,每博输出量却达到90—120毫升。其次对呼吸系统有好的作用.在游泳练习时,新陈代谢过程和心血管系统工作的节省化,都离不开大量的供氧,然而由于水压迫着胸腔和腹部,给吸气增加了困难,曾有人做过专门的试验,游泳时人的胸廓要受到12—15kg水的压力,那么要想使身体获得足够的氧气,呼吸肌就必须不断的克服这种压力;另外游泳时呼气一般都是在水下完成,而水的密度要比空气的密度要大得多,因此要想呼气就必须用力,这样不管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能增加呼吸肌的收缩力,从而能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加大肺活量。一般健康男子的肺活量为3000—4000毫升,而经常从事游泳者,可以达到5000—6000毫升。而自己在游泳以后,确实感觉到肺活量增加了许多,从3500增到4300左右.对人体皮肤有改善作用:游泳过程中,由于水温的刺激,机体为了保证足够的温度。皮肤血管参与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冷水的刺激能时皮肤血管收缩,以防热量扩散到体外。同时身体又加紧产生热量,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对皮肤血管的供血,这样长期的坚持锻炼能使皮肤的血液循环得到加强。另外,水是十分柔软的液体,而由于水波浪的作用,不断对人体表皮进行摸擦,从而是皮肤得到更好的放松和休息,所以经常参加游泳锻炼的人,都有一身光洁、柔软的皮肤.但是游泳也有许多注意事项,如果不小心,也可能产生不好的后果,或者危害人的生命.每次游泳时都应该注意好时间,因为在水中有时不会感觉很累,但是上了岸经常会感觉很疲劳,这样就应该注意下自己的体力,而且每次下水也要控制好时间, 当人浸在水里的时候,就会有凉快的感觉。可是,若果浸的时间太久,或者水的温度过低,人就会因为体温降得太低而出现嘴唇发青、皮肤苍白、浑身起了鸡皮,甚至是打寒颤的现象。因此,初练习游泳的人,每次在水里逗留的时间不要过久,一般来说,以10至15分钟为宜。习惯了游泳训练的人,在水中逗留的时间可以延长,但离开水以后,特别在大风的日子,必须要立刻用干毛巾擦干身体,以免着凉.在游泳中我曾经抽过几次筋,相当的痛苦而且危险,其实游泳时腿部抽筋多数发生在脚趾、脚弓及小腿后面的部位,而都主要是 游泳前的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的,如没有做足够的热身运动就突然跳到水里,过冷的水温就会刺激并使皮肤、肌肉的血管大量收缩,血流因而减少减慢,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就会引起抽筋。 有时在水中的停留时间过长:体内能量的不断消耗,乳酸在肌肉内大量累积起来,导致肌肉疲劳,也能引起抽筋。游泳时抽筋是可以很危险的,所以在下水前应先做好热身运动,然后再用冷水淋淋身体,让其适应水温后才下水去。万一在水中抽筋时亦不要慌张,可以先吸一口气,然后站在水底用手按摩抽筋的部位,并且尽量把脚掌向上翘,逐渐就可以恢复正常了。若然还未有好转,则可以尝试仰浮水面,用臂划水慢慢游返岸边。如果自己亦没有把握游回岸边的话,就应及早呼救.游泳对人体的健康维护作用确实比较大,而且游泳也有相当长的历史.现代游泳运动起源于英国。17世纪60年代,英国不少地区的游泳活动就开展得相当活跃。 1828年,英国在利物浦乔治码头修造了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这种泳池到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各大市城相继出现。 1869年1月,在伦敦成立了大城市游泳俱乐部联合会(现英国业余游泳协会前身)并把游泳作为一个专门的运动项目正式固定下来。并随之传入各英殖民地,继而传遍全世界。 随着游泳运动的发展,游泳被分为实用游泳和竞技游泳两大类。实用游泳又分为侧泳、潜泳、反蛙泳、踩水、救护、武装泅渡;竞技游泳分为蛙泳、爬泳、仰泳、蝶泳。竞技游泳,从第一届奥运会(1896年)就列入了奥运会正式项目。发展到现在,各种锦标赛,国际大型比赛不断推动着竞技游泳的发展,使它的技术动作更完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不过以前好多项目都是欧美选手获奖,随着中国游泳事业的发展,我们也在游泳领域取得了许多好的成绩,创造了许多水中芙蓉.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在水中感受那份自由和惬意,让游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论初学蛙泳基本要领与基本动作概念 这个算是最基本的了.只要你会游泳就肯定会写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游泳——健身减肥两相宜》 建议你自己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 qq问问最多回答2000字,我没法把全文粘上来 【作者中文名】 刘大鹏;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工作处; 【文献出处】 体育博览(运动健康), Sport Health,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说到游泳,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泳坛叱诧风云的人物菲尔普斯,自雅典奥运会之后,菲尔普斯成为了年轻朋友崇拜的偶像。看到菲尔普斯在泳池里英姿飒爽的POSE时,想必你也想一试高低。 【DOI】 CNKI:SUN:YDJK.0.2008-02-06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游泳健身别忘保护五官》 【作者中文名】 田诚; 【文献出处】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Life & Lovers,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6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夏季,游泳是人们热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既可消暑降温,又达到健身的目的。但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在游泳时也要做好身体防护,针对游泳这一运动的特点,重点是在运动中与运动后保护好五官。游泳是一项对全身有益的运动,尤其对改善心肺功能有更为显著的作用。然而游泳也可能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眼、鼻、口、耳的疾病。 【DOI】 CNKI:SUN:RSBM.0.2008-06-028 《游泳健身运动处方对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英文篇名】 The Benefits of Swimming Physical-Build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for the Fitness and Health of Children 【作者中文名】 王玉秀; 黄滨; 【作者英文名】 Wang Yu-xiu et al(Sect.of Military P.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32; China);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 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 浙江杭州; 浙江杭州; 【文献出处】 福建体育科技,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03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游泳; 健身运动处方; 体质测评; 心理健康; 【英文关键词】 Swim; Physical-Build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Fitness Measure; Mental Health;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8~13岁小学生实施游泳健身运动处方的实验,以实验室体质测评及心理健康测评为依据,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游泳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施对少年儿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及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可以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强身和健心;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其效果检验,可将体质测量法和心理测量法相结合加以评定,既简单易行,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英文摘要】 Through requesting the swimming physical-build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for the children who are age of 8~13,the estimate of the effect were done by the measure of fitness and mental health,And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accelerating effects of the prescription with the students as for the shape and function of body and exercise 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The conjuction of the measure of fitness and mental health is feasible and pertinencal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DOI】 cnki:ISSN:1004-8790.0.2006-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