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科幻电影创意和叙事研究论文题目

科幻电影创意和叙事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科幻电影创意和叙事研究论文题目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写论文的时候要围绕看电影从特摄和科幻点我就有的

写科幻的论文的好处,在我看最大的好处就是含金量特别特别大,不像小说那样抻着读者去看,科幻论文就是直接将科幻核心技术与框架依次列出来,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大众。而且很偏向科普作品,具有浓郁的记录与写实的色彩。是比科幻小说更厚重的科幻表现手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要写论文了,写什么题目比较好?7 人关注0 条评论写回答以下编导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影视编导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路径分析2. 数字技术在影视编导制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3.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编导的创新思考4. 新农村电影的叙事特征,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为例5. 影视编导的结构表述——以《流浪地球》为例6. 《我和我的父辈》集锦式电影形式美感探究7. 探析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8. 新时期环境下知识类影视编导的构思思维研究9. 人工智能时代下互动电影美学特征探究10. 当下中国“新主流影视剧”的“工业美学”建构与青年文化消费11.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12. 媒体泛娱乐化之观众审美需求13. 论抓住蒙太奇心理基础发挥蒙太奇效果14. 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15. 互动电影、电影游戏与互动式电影游戏:基于观众(用户)叙事参与 度的一种考察16. 电视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等)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及如何与画面组合)17. DV现象研究:(平民化、传播的自由、批判、手段的革新等角度)18. 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策划、编辑手段、文化、受众等角度)19. 电视(广播)节目对现场(音响、背景声)的运用20. 试论当代广播技术手段的发展21. 电视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对策22. 浅谈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23. 交互技术影响下编导的角色自处24. 第六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论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响/论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25. 从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电影文化发展趋向26. 论影视镜头语言27. 论影视的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28. 论现代主义(流派)影片29. 论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现象30. 意识流电影的影像风格(题目为研究方向,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31. 浅析费穆电影中的东方电影美学32. 论“互动电影”主体共生关系的构建33. 简述左翼电影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性34. 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史诗电影的民族风格35. “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含义36. 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37.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38. 张艺谋/霍建起电影风格研究39. 电影风格论40. 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探析41. 好莱坞某一类型片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42. 以《魔戒》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为例,论述魔幻电影的类型片特征43. 达斯汀.霍夫曼(汤姆.汉克斯等美国著名演员)的表演风格综论44. 印度歌舞剧与好莱坞歌舞剧比较研究45. 当代好莱坞电影剪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46. 美国电影体现的美国精神47. 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48. 恐怖电影与审美49. 影视剧作人物塑造/语言/情节/时空结构研究(题目为研究方向,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50. 中外剧作观念的比较研究(题目为研究方向,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51. 论影视文学剧本主题的确立与挖掘/剧本的矛盾冲突/剧本的情节铺排与悬念设置/剧本人物语言的性格化52. 对某部电视剧(文化方面、人物形象、叙事话语等)研究(题目为研究方向,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53. 从《》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54. 旁白/独白的影视功能55. 名著的影视效应56. 影视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处理手法57. 论创造性思维在编剧中的体现58. 论主旋律影片的审美特点59. DV剧情片的选材与主题深化/创作的艺术构想60. 浅议影视剧的情节结构61. 影视剧叙事的时空表现62. 论细节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63. 以(作品)为例看悲剧的审美价值/影视剧的戏剧冲突64. 论影视作品中画外空间的建立和运用65. 论影视作品叙事节奏的安排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66. 从《》(作品)看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问题67. 试论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心理脉络68. 以《》剧为例看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状况与发展69. 以《家有儿女》为例看国产情景喜剧的当代意义70. 韩国影视剧的叙事模式与文化内涵分析71. 颠覆和重构——“红色经典”的两度改编72. VR影像的情感机智73. 赛博现实主义:一种新的电影思维与美学观念74. 浅谈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编导意识75. 《长津湖》的“纪念碑性”与战争片的新拓展76. 《唐人街探案3》:系列电影的互媒营销、叙事增值与口碑反思77. 全媒体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探讨78. 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景观与想象力消费79. 华语女性成长电影中女性意识的突显与困局80. 影片从剧本开始——苏联关于电影编导关系问题的争论81. 消费文化与张艺谋电影编导艺术的转型82. 新高度、新上海、新主流--电影《大城大楼》专家研讨会综述83. 5G时代,网络电影的未来态、互动性与电影感84. 21世纪以来“外来者”视角下云南民族电影的空间叙事85. 从我国科幻电影创意看文明传播86.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老影视深度互融的思考87. 艺术的善酿——电视专题片《江西电影创作五十年回眸》编导后记88. 电影言语交际的语用分析——以王家卫编导的电影为例89. 论桑弧对中国电影影戏观的继承与突破——以桑弧在文华编导的都市喜剧为个案90. 袁牧之左翼电影编导的叙事风格和历史贡献91. 电影剧作作为前电影形式——兼论故事影片创作的编导合作关系92. “看电影”:盲人影院的情感空间建构与实践93. 王家卫:个人魅力表达——1990-2000年的电影革新者94. 灵与肉:生命的双翅——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剧作主题论95. 历史的旧路──中国电影与孙瑜96. 从剧本的文学性到电影的文学性97. 电影研究与接受美学98. 回眸:东方诗意电影世纪巡视99. 三十不惑 蔡楚生电影观刍论100. 解读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血色浪漫》与《幸福像花儿一样》101. 《大宅门》与京味儿电视剧102. 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103. 纪录片中的人物塑造和角色参与104. 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韩国(或日本)电视剧的民族特色/论美国电视剧的开放性叙事策略105. 知名导演研究新论: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徐克、王家卫、王晶、吴宇森、李安等106. 成龙的功夫喜剧电影新论107. 香港武侠电影影响研究108. 新世纪纪录片的个人化/主观化/戏剧化倾向109. 新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市场化/传播模式的转换110. 3D电影:影像空间的构建与电影语言的革新111. 论胡金铨武侠电影美学中的“冷战”反思112. 电影中新女性形象的变迁113.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主体性视角流变与颠覆性的主题和艺术表达——以王超编导的《安阳婴儿》为例114. 中国电影发展之“新概念”的意义再解读115. “水”在早期中国电影中的影像呈现与意义书写116. 英雄人物的生活化塑造--《觉醒年代》中于和伟的表演创作117. 好莱坞模式与意识形态战争118. 从拟真到致幻——“一镜到底”的美学探索119. 民族的精魂人性的活力——电影《红高梁》评析120. 新媒体时代电影明星的生产机制121. 当代中国电影的“新国潮”:国族意识、时代自觉与市场策略122. 主旋律到新主流电影的修辞取向123. 中国科幻电影与想象力消费124. 电视剧创作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125. 媒介融合时代故宫题材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路径126. 近年来中国电影“新主流大片”的新策略与新问题127. 新主流影像之书写一一以《觉醒年代》为例展开阅读全文发布于 2021-11-12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同 13喜欢 14分享评论 0竹林深处女生妆前妆后区别有多大?草系少女貂的回答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孙悟空图片是什么?一艾哎呀的回答墨棏感卿有一类女生活得特别精致,我一直在想那是怎么做到的,多花时间吗?王雨的回答为什么你更愿意一个人生活?恍然如梦的回答从谈拒绝拍摄电影版《爱情公寓》看,如何评价演员王传君?饿得昏咕七的回答什么样的女生看起来很干净,很干练?天真一笑的回答男朋友长得丑是种怎样的体验?知乎用户7u0a4x的回答你在追女生时,发生了哪些扣分的举动?闽渝京的回答手持小米8会尴尬吗?匿名用户的回答分手后复合是种怎样的体验?亭儿儿的回答通过跳绳瘦下来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刘棕棕的回答与分开很久的初恋复合是怎样的体验?莫忘初衷的回答女生妆前妆后区别有多大?景姑娘的回答你身边的聪明人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生活细节?夏実的回答你为什么卸载了王者荣耀?寥迁的回答下一个

科幻电影创意和叙事研究论文范文

即将被商业埋没的美国电影艺术美国电影横扫全球也不是这一、二十年的事了,美国电影的综合实力,可以说是全球第一。它在商业上创造的巨额回报,让其它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远的不说,光是2005年,北美地区全年总票房是89亿美元。美国还宣称这是近年新低!因为往年都要超过90亿美元的。90亿美元,大约是730亿人民币,天文数字啊。当然,这个最终的票房并不是电影公司的盈利。电影投资方最后能赚多少钱,要剔除成本才能够得出结论。而且美国现在已经是进入了“后电影商业时代”,美国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影片票房来赢利了。光是后期出售DVD,一部中小型成本的电影可能在DVD上赚的钱要比票房多。很多美国独立影片都是依靠DVD赢利的,因为独立影片进入院线很困难。一部商业大片,在票房上建树甚微时,还可以依靠出售海外版权和DVD,以及周边产品来赚取利润,所以在美国一部电影并不是那么容易赔钱。好了,现在进入正题。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很明显现在美国人在电影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电影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被作为一种商品向世人出售,而不是艺术品。早期电影也确实太过粗糙,观众也就是为看个新奇。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电影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电影也就越来越好看了。类型片已经慢慢形成,格里菲斯、卓别林都开始独挑大梁,好莱坞电影在此时开始走向黄金时代。有声电影的出现为电影带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经历过20年代,美国电影院发展犹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都普及的不同档次的电影院,这是电影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进入30年代,电影本身的艺术和商业价值完全凸现了出来。30年代以前,美国电影能称得上艺术精品的寥寥可数,但是30年代以后,美国经典电影数不胜数。从30年代开始,美国的类型影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类型影片的模式在这个10年基本算是发展成熟了。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等诸多类型的影片,此时在银幕上互相辉映,以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来表现美国的现代生活。30-40年代,美国也出产了《关山飞渡》、《疤面人》、《乱石佳人》、《绿野仙踪》、《蝴蝶梦》、《青山翠谷》等一大批优秀的影片。这个时期的电影,好多电影都是能够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就是兼顾了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电影不光是好看,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美国电影发展到20世纪50-60年的时候,电影市场还是类型片一统江湖。歌舞片《窈窕淑女》、《音乐之声》、《西区故事》;西部片《搜索者》、《虎豹小霸王》、《正午》、《红河》、《日落黄沙》;史诗片《斯巴达克斯》、《宾虚》;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到今天仍然被全世界影迷传看和赞扬。这个时期出现了美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电影大师,他就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库布里克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但是他的电影作品却能够达到欧洲电影大师的水准,他的电影作品可以剔除美国电影浓厚的商业气息,他可以使电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库布里克在艺术上达到了超越时代的水平,他的电影被任何时代的人观看,都能够具有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力。这个时期的美国电影,已经逐渐开始向商业靠拢,很多影片在艺术性上大打折扣。电影市场风气云涌,电影大师们依然能够掌握一些主动权。希区柯克的影片一直保持上乘的水准,他的众多代表作品如《后窗》、《眩晕》、《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鸟》都是出自这一时期。毫无疑问,一味地迎合观众口味拍出地商业电影,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我们今天都已经很难再看到当时的商业影片了,存活下来的,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电影。70-8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电影也开始向全世界各地大批量输出,美国开始了电影文化的侵略。所到之处,几乎是无人能够幸免。美国在这20年里,商业电影发展的规模是空前的,电影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大。那时制作高成本的电影,就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兼顾各国的风土人情,是一部电影风靡全球。这个时期最明显的例子科幻片了,光是一套《星球大战》就足以使全世界为之颤抖。斯皮尔博格、乔治-卢卡斯的出现,为现代电影带来了新的格局。《夺宝奇兵》系列、《E·T》都是卖座鼎盛的票房冠军,这时的美国电影,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快餐文化。看这些电影不需要动脑子啊,抛弃了电影应有的艺术元素,抓住商业卖点,怎么好看,怎么拍。这个时期的商业影片几乎都没有什么流传价值,能够像《星球大战》、《夺宝奇兵》这样传世的商业电影作品,真是少之又少。艺术电影,主要在于表现当代美国人的家庭生活。《普通人》、《克莱莫夫妇》、《猜猜谁来吃晚餐?》、《金色池塘》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两位现实主义电影的大师,分别是《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的导演马丁·西科赛斯。他们的电影,在继承前辈优秀经验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艺术革新,给美国电影带来了新的艺术气息。20世纪90年至今,美国主流电影公司已经很难再制作出高水平的艺术电影了。与此同时,大量独立制作电影出现,也为美国电影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独立影片得到了主流电影业的认可,登堂入室,有的独立影片甚至风靡全球。美国现在的明星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大牌明星从一部电影中赚取的报酬都能够达到1/5,甚至更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投资,再这样发展下去,像汤姆-克鲁斯这样的明星,可能真的要面临没人请得起的尴尬境地。美国在90年代出产的艺术经典少之又少,好像只有《辛德勒名单》、《记忆碎片》、《与狼共舞》、《我心狂野》等少数几部影片。主流电影商业化日益严重,独立影片却不断给人以惊喜,《低俗小说》、《女巫布莱尔》、《冰血暴》、《巴顿-芬克》、《大象》等等,都是艺术风格独特的佳作,这些电影给人带来的惊喜的观影享受,是主流商业影片所不具备的。美国八大电影公司,现在都是赚钱第一,电影在他们老板那里只是一种商品,能赚钱就行。不能赚钱的,艺术价值再高也没有用。所以说,美国电影艺术现在正慢慢被商业利益给埋没。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43.7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 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 96年 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 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 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 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 经典电影理论 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 著作: 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 1、“上镜头性”—— 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 早期蒙太奇—— 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 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 库里肖夫效应—— 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 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杂耍和噱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杂耍更注重表现主题和思想。 ~ 是把一切因素汇到一起传达和表现思想的一种感染手段。不合乎剧情发展,甚至脱离剧情发展,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 自由剪辑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产生奇迹性、超越叙事,展现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6、 理性电影—— 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本论》拍成电影的想法,来实现他想象的又一步骤。 他认为理性电影是克服逻辑语言与形象活动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辨证法基础上,理性电影不是故事的、轶闻的电影,而是概念的电影,是思想体系、概念体系的直觉体现。 7、 电影眼睛派—— 由苏联记录片导演维尔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宁发表了《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最重要》《反映苏联现实,必须从新闻电影开始》的文章,维尔托夫响应创办了《电影真理报》杂志片。 他的主要观点: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让被拍者知道,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识形态上从新组接。 他于1924年的《电影——眼睛》中应用这一理论。 他认为摄影机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电影眼睛,反对剧本、演员、照明、布景、化妆等一切手段。 “电影眼睛”是电影中一种运动,画下来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实,用偷拍记录各个生活事件,在现实中发掘戏剧性。 维尔托夫注重剪辑,他认为电影是解释客观世界的工具。 8、《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 此书分别在1932、1957年分两部分完成。书中观点是技术主义倾向,或画面至上主义。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这与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有关。(《艺术与视知觉》) 格式塔: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减弱; ⑶ 照明与无色; ⑷ 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 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 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9、《电影美学》巴拉兹—— 1945年出德语版,也称《电影理论:新艺术特性与成长》,是《可见的人:电影文化》(24年出版)和《电影精神》(30年出版)两本书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书中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分析电影艺术特征。 他认为戏剧表现原则: ⑴ 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 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 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电影表现原则: ⑴ 被拍场景可被分割; ⑵ 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 ⑶ 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他认为上面电影的表现原则是电影艺术的革命性创新。 10、摄影机自来水笔—— 由法国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中提出。 他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为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电影作者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1、电影作者论—— 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 作者政策要求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作家的作品——即导演个人的作品。 此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 ⑴ 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 ⑵ 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 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的区分。 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的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 作者论的实质: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12、巴赞、克拉考尔的写实主义和物象至上主义—— (与爱因汉姆的技术主义、画面至上相反) ※ 巴赞理论: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美国理论界对巴赞观点的非严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赞对景深镜头的赞赏)。 # 长镜头: 单个镜头达到一定长度,也叫单长镜头。包括变焦、景深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是相对的理论。长镜头理论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 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否则,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 长镜头的本体论立场(客观的)、美学立场(倾向性)提出此理论的社会背景是因为: ⑴ 电影在技术上的一系列发展,胶片、镜头的改变,提高了单个镜头的内容质量和容量; ⑵ 移动摄影更加灵巧多变,大大丰富了单个镜头的镜头内变化。 长镜头理论贡献:开掘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手段,提高了人们对电影镜头内部空间的复杂构成的自觉性。 # 影像本体论: 由巴赞在1945年《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征: 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理论根据: ⑴ 摄影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⑵ 人具有用逼真模拟物代替外部世界的愿望,即排除人在外,单靠机械再现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 木乃伊情节: 巴赞提出,借助精神分析,分析电影起源的尝试,雕刻、绘画艺术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躯体的冲动。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绘画成了后来的替代品。同样起源于上面的冲动和愿望。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绘画不能满足人的愿望。 摄影真正满足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 完整电影: 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 克拉考尔理论: #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1960年出版 美学是一种实体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尔阐述了“电影化的”这一概念。 电影,就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的时候,才是名副其实的影片。 近亲性: ⑴ 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 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 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 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这是克拉考尔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观点的引申,指出悲剧是“非电影化的”。 他认为悲剧主题与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亲性: ⑴ 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 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 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 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 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悲剧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但电影的悲剧就不完全是电影化的了。 ※ 克拉考尔与巴赞理论观点异同 相同点:都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 不同点: ⑴ 身份不同。克拉考尔是理论家身份,巴赞是批评家身份。 ⑵ 体系不同。克拉考尔是演绎体系(理论化的),巴赞是批评体系、史学体系。 ⑶ 影响不同。克拉考尔对电影实践无多大影响,巴赞对电影实践产生重大世界性影响。 ⑷ 出发点不同。克拉考尔出发点单一(理论),巴赞出发点较复杂(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 克拉考尔缺乏历史意识,巴赞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13、《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米特里—— 分两卷,分别在53年和65年出版,是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 米特里在经典理论的两大流派——蒙太奇学派和长镜头学派——中取中间立场。关于对电影的表述、立场表现在三种模式:电影是画框(爱因汉姆)、窗户(巴赞)、镜子(克拉考尔)。 米特里被称作电影中的黑格尔,他的理论被称为经典电影理论的终结。 克拉考尔、巴赞对电影表现现实手段的肯定,但忽略了虚构。 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不排斥复制现实,构造复制现实假象的能力。 14、《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美】汉德逊—— 经典理论研究材料丰富、系统完整,但电影材料缺乏、不充分、不完整。主要电影理论有两大类: 爱森斯坦和爱因汉姆一类,研究电影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克拉考尔和巴赞一类:研究电影与真实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是巴赞和克拉考尔。 代表人物四人中最有影响的是爱森斯坦和巴赞。 书中评价这两种理论共同的局限:只是对电影形式的研究,极限是段落,缺乏整体,整部影片是不存在的。 只有麦茨是以电影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句法到话语的进步。 电影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其艺术学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 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 电影类型的论文 3.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 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 有关于电影论文

电影叙事研究论文

1994年, 论文《视点镜头:电影叙事的立足点》发表于《电影艺术》1994年第6期,全文约一万字。1996年, 论文《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经济变更与艺术分野》发表于《电影艺术》,全文约一万字。1996-1997年,硕士论文《中国电影的叙事时间研究》,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与《电影艺术》,并被收在《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论文集》一书中。1999年, 论文《电影叙事学要述》,收入《电影学》,约一万五千字。2003年,论文《“研究生代”导演研究总述》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全文约七千字。2003年,论文《在理论到实践的路上》发表于《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全文约六千字。2004年,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一书,中国电影出版社,28万字2005年,论文《父亲大人——四部中国电影中的父子(女)关系讨论》发表于《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全文约六千字。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 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 电影类型的论文 3.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 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 有关于电影论文

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 戴锦华 【期刊】文艺争鸣 2010-09-15中国电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 戴锦华 【报纸】人民日报 2010-07-01揭开冷战历史的暮霭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10-06-04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戴锦华; 高秀芹 【期刊】文艺争鸣 2010-05-15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2010-01-05中国电影:文化现代化的特定实践 戴锦华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09-10-22“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 戴锦华; 钟大丰; 王志敏; 周星 【期刊】电影艺术 2009-05-05断裂处的幻影和幽灵 戴锦华 【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2009-01-10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2-15帐篷剧:流动中的呼唤——戴锦华对樱井大造的访谈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0-15岁月留痕——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国戴锦华 【期刊】书屋 2007-10-06幽灵之镜 戴锦华 【期刊】世界知识 2007-05-01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戴锦华 【期刊】学术月刊 2006-11-20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戴锦华; 斯人 【期刊】学术月刊 2006-11-20我的批评观 戴锦华 【期刊】南方文坛 2000-10-15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 戴锦华 【期刊】南方文坛 2000-10-15在“苦涩柔情”的背后 戴锦华 【期刊】读书 2000-09-10面对当代史──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2000-07-25关于韩国影片《低吟》 戴锦华 【期刊】世界电影 1999-08-20文化研究面对后现代噩梦 戴锦华; 王昶 【期刊】当代电影 1999-03-15见证与见证人 戴锦华 【期刊】读书 1999-03-10中国电影:在快乐中沉没…… 戴锦华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02-15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阅读徐小斌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9-01-25世纪之门 戴锦华 【期刊】创作评谭 1998-08-15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戴锦华 【期刊】妇女研究论丛 1998-05-15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8-03-25清醒的立场——戴锦华访谈录 戴锦华; 陈岸英; 周濂 【期刊】艺术广角 1998-01-15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谈片 刘恒;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7-05-25文化地形图及其它 戴锦华 【期刊】读书 1997-02-10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6-09-15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6-05-25个人写作与青春故事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6-05-05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戴锦华 【期刊】外国文学 1996-03-28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5-11-15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11-15乐观主义与电影困境 戴锦华 【期刊】电影创作 1994-11-10梅雨时节──90年代中国电影笔记之三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9-15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4-09-15《二嫫》现代寓言空间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4-09-05“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 戴锦华 【期刊】文艺争鸣 1994-07-15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3-15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4-01-05《十诫》:现代人的两难处境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3-10-28十诫 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3-10-28《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3-04-01谁要站直啰,别趴下!——一部影片 一次评析 一通感慨 戴锦华; 郑洞天; 倪震; 黄建新 【期刊】电影艺术 1993-03-02《心香》:意义、舞台和叙事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2-08-28逃脱中的落网:凌子风导演艺术笔记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2-05-30《放大》:自反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2-03-01《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2-01-31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1-01-31《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0-06-30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5-01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4-01历史与叙事 谢晋电影艺术管见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3-02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9-08-29斜塔:重读第四代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9-05-01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 查尔斯·F.阿尔特曼;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9-03-02电影:雅努斯时代 戴锦华; 李奕明; 钟大丰 【期刊】电影艺术 1988-09-27《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 布里恩·汉德森;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7-08-29时代之子 水华导演艺术散论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7-07-30读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7-03-02电影创新之我见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6-12-27文化研究的可能 戴锦华 【报纸】文汇报 2003-07-06《色,戒》:身体·政治·国族 戴锦华 【报纸】文学报 2007-12-20

电影大鱼的叙事研究论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鱼》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也不记得是几年前看的这部电影了,最近又重温了一下,进入片头,发现在自己竟然都忘记了导演是Tim Burton,他的电影,比如《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圣诞夜惊魂》,都是不经意的幽默跟创意,还有些许奇幻跟玄妙。看完之后,脑海里经常会浮现电影的情节,可以说,电影给人印象深刻。

整体看来,感觉电影叙事风格与顺序有点像《阿甘正传》,然后就特意看了一下电影出品年份,是2004年,整整比《阿甘正传》晚了十年,但我不愿意相信导演有抄袭之嫌,可能是借鉴,又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者说,是我太敏感。

主角名字是Edward Bloom,老年的Ed是Albert Finney扮演的,是《永不妥协》里面和大嘴Julia Roberts搭戏的,演Julia Roberts所在律师事务所的老板。巧的是他在《永不妥协》里面也叫Ed,只不过姓Masry。

一切都是以他给他的儿子讲床边故事开始的:Ed在小的时候听说了一 个女巫,据说女巫有一只玻璃球的眼睛,人们可以通过那只玻璃球的眼睛看到自己是怎样死的,于是小Ed和几个伙伴就拜访了那位女巫,女巫扮演者是导演Tim Burton的妻子,Helena Bonham Carter,是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演“红桃皇后”的,《搏击俱乐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上》都有她的身影,她曾为《僵尸新娘》女主角配音,应该是导演的御用演员,关系应该可以跟国内的冯小刚与徐帆相较。是国外的“夫妻档”。

Ed的儿子就在床边故事中长大,随着他的成长,他也不再喜欢这些故事,因为他觉得他爸爸的叙述有夸大成分,他不相信他爸爸经历的传奇人生,而且,他听了很多年,实在有些厌倦了。经过一次冲突,儿子和Ed两年没有见面乃至通电话。直到Ed倒在病榻上。他才带妻子回家照顾爸爸。

青年到成年的Ed是Ewan McGregor出演的,《红磨坊》的男主角。 他的妻子则是由Marion Cotillard出演,法国女演员,曾在《的士速递》和《盗梦空间》有出色表现。

Ed青年到成年的故事也穿插着出现,因为他从女巫眼中看到了自己死时的样子,所以他一切敢想敢做。

他所在的村子遭到了“大怪物”的侵扰,没有人敢驱赶不知名的“怪物”, Ed挺身而出,原来那并不是所谓的“怪物”,而是一个大巨人,Karl。他劝说Karl之后,决定跟Karl一起城市闯荡。他们走到了一个岔路,两个选择,一个是修好的路,既快捷方便,有无危险,然而Ed选择了另一条充满未知的路,他跟Karl约好碰头地点,就分头出发了。

Ed走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之地,大家在这里开心快乐,来的人都会把鞋子扔到高处挂起来,大概就是不会再离开的意思,在这里,Ed碰到了小有名气的诗人,诗人是John Malkovich扮演的,他曾经在《空中监狱》里出演一个极其变态冷血的杀手。所有人都欢迎Ed的到来,他也受到了大概是镇长一家人的礼遇,镇长妻子由Missi Pyle扮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面那个口香糖冠军的妈妈,但Ed并没有留下了,而是选择了离开,但他又有些后悔,因为他选择了在晚上离开,因为夜晚的小路总会令人有些害怕。

他和Karl终于到达了城市,他在看马戏班表演的时候,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Sandra。他以在马戏团工作不要一分钱为代价,只求每个月从老板口中知道一点这个女孩的信息。 终于老板被他打动,告诉了他女孩的地址,然而,当他拿着女孩最喜爱的花表白的时候,却得到了女孩已经订婚的消息。

当然,最终他们在一起了。而后,又发生许多故事,三言两语是道不出影片的精华的。

儿子在Ed临终的时刻,为他完善了整个故事,给故事一个美好的结局。当举办葬礼的时候,他看到了所有在故事中出现的人。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会怀疑Ed所讲故事的真实性,然而,到最后,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情节,就是马戏团的恶狗扑向Ed并对他乱咬的时候,他的主人拿着枪含着泪要杀掉那只狗,然后Ed用一种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方式使恶狗变的温顺,那就是,“衔取训练”。他远远抛出一个干树枝,然后恶狗乐颠颠的捡了回来。

非要说电影给我一个什么启示,我想,那就是,要勇敢。主角Ed在女巫那里看到了自己世时候的样子,所以他敢于挑战并面对一切,所以他的人生才会精彩,虽然我没有碰到过女巫,没有见过玻璃球的眼睛,但我也要勇敢。可能当一个人真正面对了,就会发现,或许,情况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希望如此吧。

又一部关于父亲与儿子感情的电影,不同的是,电影中的父子,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感方面的问题。

小时间的威尔喜欢听父亲讲自己各别人的故事,长大以后,觉得父亲讲的故事没有一点可信度,以致于多年不和父亲讲话,也不回家看他。直到父亲爱德华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威尔才带着老婆回家探望,重新开始了解从前的父亲,慢慢知道了故事中的父亲并不全是无中生有的情节,有许多事情并威尔并不了解。父亲其实是个非常受人尊重,也乐于帮助别人的好人,更是一个对母亲从一而终的专情之人。最后,威尔在医院为父亲送了终。

父与子,相生相克,有爱有隙,但,灵魂是相通的。一般是儿子小时候和父亲的关系不错,儿子大了,父子之间的关系会慢慢变得疏远,甚至感觉名胜是熟悉的陌生人。但,随着儿子的成长、成熟、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而父亲渐渐变老,话也越来越少的时候,儿子会重新关注父亲,感情又会贴近,关怀逐渐增多。其实,父子一直都是心里装着彼此,男人气节却都不愿轻易低头示好的那种,需要到关键时刻,比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危及关头,才能彰显出父子作为男人的'担当和勇气。

儿子与我的感情,从离婚以后敌对和冷漠,慢慢变得有点缓和。但,仍然鲜有交流和亲切感,彼此相距较远,平时各忙各的,逢年过节都很难聚在一块儿。可能有故意回避的因素,也有事不凑巧的理由。终归是没有想要一起相聚和相亲的意愿和感觉,表面不好说破的隔阂依然存在;只是碍于大家的亲情和脸面,还有在他长大后所了解到我和他妈离婚的情形,会有一些理智上的认同,但还是在情感上一时无法完全释怀。因此,我们目前这种不亲不近,不远不疏的状态,可能还会维系好多年。

不过,我已经释然了。不论儿子对我如何,我以前该做的事情做过了,以后该做的事情也有安排;甚至他想与保持怎样的亲情,多远多近都无所谓。男人嘛,不经历风雨,成不了材;不遭受挫折,成不了事;想要顶天立地,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对自己在意的人有担当、能担当,就需要勇气与毅力,坚持努力下去,不论结果如何,奋斗过就好。

今天晚上,在加班感觉有些疲惫的时刻,就不自觉地拿出平板电脑找一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来作为休憩放松的方式。我个人喜好看一些能启迪脑袋空白和叩问心灵思绪的电影。一些电影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应该是源自电影本身最本质的表达吧,其中包涵着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我打开《大鱼》这部电影,之前看过简介,评分很高,一直没有过目欣赏。今天夜里安静,我没有戴耳机来降低电影发出的声响,因为我想自己一个人享受这一份独有的视觉艺术。

《大鱼》是这个片子的中文译名,虽然这个名字翻译过来过分直白,表达地朴实无华,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有太多心思注视这部电影,总觉得这和大家给出的评分差强人意,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期望。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我看完整部电影,我被《大鱼》这部电影深深打动。我也认同只有《大鱼》这两个字的片名,以这种梦幻般的色彩,将这部电影内容完全贴切表达出来,看似苍白质朴的字眼却变得那般有力,足够撼动每一个人的内心。

《大鱼》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父亲爱德华·布鲁姆充满传奇色彩一生的故事,在电影中渲染了发生在父亲身上的魔幻、隐喻和梦幻。在电影的前大半段部分,父亲爱德华·布鲁姆半卧在床上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那魔幻版的一连串故事,刚开始我还觉得荒诞,只是故事之间联系起来比较流畅的感觉,但也没有感到乏味,相反很自然地被那些五彩缤纷的幻想所吸引。

父亲爱德华·布鲁姆说他曾经看过巨人、大风雪、巫婆、酒店里的连体歌手及一条谁也抓不住的“大鱼”等等……虽然大家都对他敬佩不已,但他的儿子威尔却觉得爸爸虚荣浮夸,跟他疏远了。在电影最后的一段时间内,父亲真得病得严重了,这个过程中,一直与这位近乎吹牛皮,讲话浮夸的父亲断绝联系的儿子威尔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之下,顺从母亲的意愿,回到父亲身边,陪伴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整整三年的时间里,威尔一直逃避着与父亲的联系,等到威尔和妻子重返故里,当威尔再次看到脸上苍白憔悴的父亲,听他反复讲到年轻时候的他的传奇经历时,威尔此刻对父亲以前的态度感到后悔,他发觉自己对父亲了解真的太少了。

随着影片故事中父亲的病情愈发严重,儿子威尔此刻才开始真正慢慢走近父亲的世界,他用心去体会父亲故事中经历的真实际遇。儿子威尔在陪伴父亲交流的过程中,根据父亲讲述的传奇经历,自己用心串联虚构了出了四个不同的`迷幻色彩的故事。在编织故事的过程中,儿子威尔真切感受到父亲身上释放出来的对他的爱,这充盈了他整个童年。

父爱的伟大只能用无言来表达,父亲布鲁姆在弥留时刻终于赢得儿子的尊重和理解。《大鱼》看完之后,真的让人无言的感动。《大鱼》这部电影太过奇幻,一直到儿子抱着父亲走进河里,父亲成为那条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没有任何人能抓住的大鱼,这部电影的幻想在这里变为真实,让我确信那是真的,父亲爱德华·布鲁姆讲的一切都是真的。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不可言语的东西在脑中泛起层层涟漪,打动我柔软的内心,这让我认识到无言的父爱。电影最后结尾中儿子威尔说到:“你可曾听过一个笑话,因为听过太多次而忘记了它为何好笑?但是,当你再听一次的时候,突然之间,它又变成全新的。于是,你想起来你最初为什么喜欢上它。父亲爱德华·布鲁姆因为讲了大鱼的故事太多次,以至于他也成为了故事中的大鱼。就这样,在他身后,故事依然流传,他也就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在电影最后,父亲幻化的那条条跃然水面,充满生机,无限自由,在一个维度里,父亲已经远去,但在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里,那条大鱼永恒地活着。《大鱼》这部电影,让人看到父爱的伟大,也在于父爱的传承,当然对于所爱的人,应该保有多点宽容和理解,不要像电影中儿子威尔那样懂得太迟,更多的是我们应该去学会珍惜,懂得尊重和信赖。

喜欢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的简单纯真,以为《大鱼》不是这样的风格,如此奇幻的童话,如此不平凡的人生。但看完的那一刻,我却又平静下来,那么繁复的故事下,呈现出来的,是如同《剪刀手爱德华》一样简单纯真的内心。

电影里的童话故事,并非都是真实的,但又并非全是假的,正如他父亲所说,“大部分的人叙述故事只满足于平铺直叙,那既不复杂,也不有趣。”

大鱼有多大,取决于它在怎样的空间里。

在Edward的童年世界里,父亲是童话故事里的英雄,是缔造传奇的人,他遇到女巫,遇到大巨人,遇到狼人、孪生姐妹花......他能在水中呼吸,寻找到世外桃源,他为了追求心爱的女孩,能够做到常人无法做的事,甚至Edward的出身,都被父亲渲染出了童话色彩,那天他的父亲用戒指捕获到了那条捉不到的大鱼,仿佛生来就是不平凡的。

Edward成长之后不再相信父亲的故事,却慢慢的不经意的发现,父亲不像他认为的那样满口谎言,对母亲不忠。许多他自认为的父亲的谎言,其实也并不全假。Edward在父亲世之前,亲口为父亲续写了这个童话故事,这一刻,大鱼有多大,取决于孩子希望他有多大。孩子的眼里,父亲是受人尊敬的,就是童话故事里那个传奇的英雄,他在众人的欢送中,投入河中成了那条捉不到的大鱼。

葬礼上,Edward发现,许多父亲提及的人竟然出现了,但孪生姐妹花并不是只有一双腿,巨人也没有那么高大。也许父亲曾和孪生姐妹花一起完成过困难的任务,仿佛童话中他们的逃亡;也许父亲曾经给过那个诗人一些金玉良言,也许马戏团的老板和父亲曾经有过矛盾又彼此卸下心房,就如同童话中老板便化成了狼人,搏斗之后又能彼此和谐相处......

大鱼是他父亲的故事,结尾说,不停地说故事,自己就变成了故事本身。所以,大鱼,其实就是他的父亲。它可以是父亲自己口中的童话中的英雄,也可以现实世界中众人尊敬的人,也可以是Edward眼中的说谎者,还可以是他最终眼中的,童话英雄般的伟大父亲。

今天在学校里看了一部电影,叫《大鱼》,可电影里鱼的镜头并不多,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大鱼。一位父亲,似乎曾经有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他非常乐于把自己的传奇变为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送给儿子做床前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儿子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直到结婚典礼上,父亲依旧重复这些听起来很烦的故事,依旧在讲他的那条永不会被捉住的大鱼的故事。儿子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们用争吵作为婚礼宴会的结束语。自此,父子之间停止了沟通,再没有交谈过。

直到一天,妈妈电话告诉儿子父亲病重,已处于生命最后的时光。儿子马上和妻子一起赶回家中,他顿然觉悟父亲在他内心的重要性,即使他曾试图逃避。

面对病床上虚弱的父亲,他既担心又不解,因为即使虚弱的父亲连进食都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对他讲述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儿子带着疑惑,决定和父亲开诚布公的彻谈一番,他诚实的对父亲说出了一直困扰他的事情:你是一个极度虚伪的人,用一个又一个荒诞的故事来遮掩自己的踪迹,似乎一直在背着母亲和自己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父亲很诧异儿子居然有这个疑问,他很确定的告诉儿子:我所说的都是真的。这样的坚持,让儿子很无奈,却激发了他想探索个究竟的动机。这时母亲让儿子帮忙整理家中的储藏室,里面收集保存了很多父亲人生经历的证明。,妻子给了儿子一本书,儿子开始慢慢翻阅,父亲的一生也随之在他面前慢慢展开……

医院的病榻前,弥留之际的父亲让留着守夜的儿子继续他的传奇故事。在那一瞬间,儿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开始续编父亲人生最后的故事:一条大鱼,父亲最终成了那条他追逐了一生的大鱼,任何人都未曾捕获的大鱼。最后,父亲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在葬礼上,儿子看到了父亲故事里的主人公们:马戏团团长,高个子巨人,双胞胎姐妹,快活镇的诗人……每个人都满怀深情的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儿子望着他们的眼神,有骄傲、钦佩,更有懊恼、后悔……

我顿时惊呆了,看到这么多人,勾起了我对电影前部分的思考!

在今天,我们把上次没看完的《大鱼》看完了。

一个故事有继续了:一个美丽的亲情童话。父亲爱德华年轻时,很爱给年幼的儿子讲自己的传奇经历,他自称在阿拉巴马旅行推销员时,经历过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他的儿子威尔并不相信,觉得是父亲在虚荣和浮夸,父子关系渐渐疏离。直到父亲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了,儿子决定回来,他面对病榻上的父亲时,父亲又开始说他早年的经历:他曾经为了离开小村庄去大城市闯荡,在途中遇到巫婆和巨人,还一起去了幽灵庄,再后来,认识了一个神奇的马戏团演员,一个亚洲艺人,一条怎么也抓不到的大鱼,还有怎样跟母亲一见钟情,直到现在这个样子……从父亲病弱的气息里,威尔仿佛领悟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也许是父亲修饰的意味,但在他的心中,那些经历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充满激情和想象,而父亲终于在儿子的理解和深爱下闭上眼睛,落入海中化成大鱼了。

这个故事记叙了一个人的坚持不懈的恒心,就一定能干大事。

《大鱼》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其爸爸传奇的一生。爱德华·布鲁姆是个喜欢吹牛的老头,总喜欢炫耀年轻时旅行推销的经历,儿子并不相信,觉得父亲很虚荣浮夸,父子关系渐渐疏离。直到父亲不久于人世,儿子决定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他终于领悟到父亲充满激情和想象的一生。以下是我带来的大鱼观后感,欢迎阅读。

大鱼观后感(一)

“在这世界上,只有在你所爱的人之外,才需要辨别所谓真假。生活中的事,有种种说法。所谓真相,可能是最令人乏味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而在生活外表涂上彩虹颜色的人,他们值得尊重和信赖,因为他们的爱。”

-----题记

断断续续看完了《BIGFISH》,可能是最近断断续续看了好多电影已经厌倦了,几乎没有看出什么东西。看豆瓣上的评论,竟然有人会感动的哭。好吧,我的确感情不够丰富,也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细心体会。这点看电影的大忌以后还需注意。

其实细想想,可能影片中父亲的那些故事真的是出于爱吧,试想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离奇而又惊险的故事呢?(从这个角度讲,will用那个该感觉幸福才对)但威尔听惯了这些被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神话中。他觉得父亲纯是为了猎奇,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而对自己却缺少实质的关心。而最终通过自己的仔细探访以及父亲那位故人的描述,他得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

仔细思考过后,其实从整部影片其实可以读出不少的东西。亲子关系是第一方面,特别是儿子与父亲往往缺乏交流,这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其实我觉得影片中的父亲确实做得不够好,孩子的成长中可以有善意的谎言,但向这位父亲一样做的话,我真的保不准这位父亲有什么私欲在里面(猎奇,不走寻常路),轻者会让孩子缺少爱,重者可能会对孩子产生错误的诱导。所以还是简单些,多以正常的方式去爱孩子,多交流才好。

不过从更人性的方面讲,在这世界上,只有在你所爱的人之外,才需要辨别所谓真假。生活中的事,有种种说法。所谓真相,可能是最令人乏味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而在生活外表涂上彩虹颜色的人,他们值得尊重和信赖,因为他们的爱。我们或许会不赞同,但我们必须要理解这份心意。

说实话,片中父亲的故事确实很引人入胜,有人说这位父亲的故事是阿甘正传的翻版,有一定道理,但励志可以,娱乐也可以,但要真正生活得谁会将他们的生活作为范本呢。

虽然每个人的收获不同,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明白了亲人之间(甚至是普通人之间)需要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要让偏见左右自己。其实细细想想做到这点谈何容易,你要克服的不仅使自己的偏见,更多的时候是别人的评论。我觉得我的家庭就是一直都矛盾迭起的,从小学时EJ不听话,初中时父母吵架,高中时两个姐姐的婚嫁问题,家里一直是出土战争不断,有时候我真的是抱怨父母不负责任,没有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自己本来可以过得更好的……现在想想,这种想法真的很欠抽,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好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虽然这种说法显得自己很宿命,但这还是不争的事实,倘若每个人都明白这点,不再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世界是不是会和谐许多。不管是怎样的关系,任何人都是因缘而聚,为何不珍惜彼此,好好相处呢!

细想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也是缺乏交流的吧。其实现在看来,虽然父亲的好多想法做法都老土都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潮流了,但这些想法必定是从他们那个年龄和阅历看来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至少应该保持理解,如果反唇相讥就是我们不懂事了。都说父亲像一本书,事实上,我到现在我都没有读懂父亲,哪怕是读通呢……总觉得父亲脾气差,爱骂人,发脾气时倔的不行,不讲道理可能这些阻碍了自己和他的交流,但更多时候,在我的父子关系中,我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父亲并没有把自己的儿子看的平等:你个孩子有什么权利和大人说话,掺和大人的事啊。还有自己现在经济上还需依赖他,这点也成为他威胁我的把柄……

好吧,事实是,我已经足够成熟了。现在我唯一能做的是:尽快取得经济上的独立,然胡才能平等的和父亲对话。说起来很可笑,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不行便会丧失好多权利,原来人也是一样的。好吧,任重道远啊,不过至少现在和他老人家说话什么的还是要多点耐心,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多抽空回家看看,监督他们别吃肥肉别多吃油,健健康康的,进到一个儿子该尽的责任。

不得不承认,电影从本质上,是一种虚拟的世界。传统电影,都是故意让电影反映真实,力求表明自己不是虚拟的,是真实生活的映射与反映。发展到后来,与前面的这种真实映射论相反动的是,直接承认电影是虚拟的,是描写了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以上文字中很多基于客观世界的很多想法可能并不合理,换言之,我还没有达到从文艺美学角度评价电影艺术性的深度,现在只能从情感方面和实际的做法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希望自己以后再看一些影片时能多思考多感悟,这样逐渐进步。

大鱼观后感(二)

这部电影我看了整整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每一遍,都滋生出新的想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向大家分享一下:

一、父(Ed Bloom)与子(Will Bloom)

Edward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爸爸,他喜欢向自己的孩子讲述他的早年经历,而且这些经历听起来又是那么的不真实。比如:他曾经在一个女巫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的死亡;他打败了一个十五英尺高的巨人,并和他一同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他去过一个叫“幽灵城”的远离尘世的小镇;他还为了求婚在一个马戏团待了三年,而最后发现那团长竟是个狼人……还有诸多如此的故事,奇幻迷离,充满冒险,令人心驰神往。小时候,Willy很相信自己的父亲,喜欢听他用生动的语气讲述这些有趣的故事。可是,长大成人以后,Willy发现这些故事越来越脱离现实,令人难以置信,而父亲却还在乐此不疲地讲它们。后Willy实在无法忍受父亲了,他告诉父亲,他从来没有认识过一个真实的他。Willy不再相信Edward了。可是当年迈的父亲病危即将辞世时,Willy又回忆起父亲的故事,并试图去拜访一些故事中的人物,竟然成功了。在Edward生命最后的时刻,父子两人又找回了原来的信任。而最神奇的是在葬礼上,故事里的人物竟一一出现。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被夸张化了。我想此时,作为儿子,Willy一定又惊讶又感动……父亲讲故事的用意,也许是教他及许多人,做可以被很多人爱戴的人。

二、“事实上,我一生都很渴。”

这句话被Edward提到了很多次,也是一个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Edward认为他自己就像一条大鱼,虽然生于一片小小的水潭,但是渴望着更辽阔的水域。他从不停止寻找的脚步,一直在勇往直前。

当Edward知道巨人觉得他太大了时,他说,也许是这小镇太小了,满足不了巨人庞大的身躯,也满足不了他的雄心壮志。他以为,自己少年时期的飞速猛长是因为他注定要干一番大事业。于是Edward和巨人一起背上行囊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小镇。

当他们走到一个交叉口时,Edward选择了走充满危险的那条路。他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克服一切困难到达了一个叫Spectre的与世隔绝的小镇。小镇上的人们生活的其乐融融,一片繁荣的气象。小镇上的人们也质朴而纯洁。但Edward最终选择离开小镇。尽管小镇上的生活如此美好,它只是一个中途站,Edward不会停在这里,他需要一片更辽阔的水域。也许现实生活也是这样,当我选择了出国学习时,我需要克服重重障碍。但我不能停步,因为我像一只鸟(欢迎阅读小说《彩虹鸟》,本人第一次看完电影后所写)在追求更广阔的天空,要有勇气往前走。

三、Sandra Templeton, I love you and I WILL marry you!!!

在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也许是Edward和Sandra之间的爱。我不得不说这爱起始于偶然,但最终还是归结于必然。

Edward在马戏团表演时的人海中看到了Sandra,就知道她是他一生的真爱,因为在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跑动,一切都静下来了。世界在和Edward一起为Sandra的美丽而窒息。可是,当时间又开始运转时,它跑得太快,Edward只能惆怅地望着她的丽影……

但是,Edward有了信念绝不轻易放弃。他接受了马戏团刺激又繁忙的工作,为的是每个月能从团长口中套出一句Sandra的事。有一天夜晚,Edward终于知道了团长的秘密,团长也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告诉了他Sandra的具体信息。Edward欣喜若狂,眼看求婚就要成功,却得知她已和自己厌烦的大块头订婚……他再跌谷底,但他仍不气馁——这也许就是Edward做男人的气概,他从不服输!他要让Sandra听到、看到、感受到自己对她无穷而热烈的爱!

于是,“I WILL marry you”的高喊穿透过女孩家的白漆门;飞机在湛蓝的天空中“书写”着激情的表白……阳光一样耀眼的黄水仙开满了女孩的花田和心田的时候,那讨厌的人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Edward本来可以和他干上一场的,但是为了爱和承诺,他被痛揍一顿也在所不惜。(这里一个小插曲:在Spectre的大湖边Edward看见一位赤身的女人在湖中优雅地划水,而有一条蛇却在悄悄地游向她,Edward二话不说就蹦了进去抓蛇,而抓到的只是一根树枝,那女人也不知所踪。这里暗示了Edward将要从大块头(蛇)手里救出Sandra(赤身女),但他的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第二次我们又看到赤身女人时是在Edward重返Spectre,暴风雨淹没了他的车时,而这一次则提醒他,Spectre有可能会发生的爱情等待着他,他一定要记住并坚守自己原始的爱情。)最终,Sandra怒于她男友的不耻行为,也被他所感动,他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而说到现实(故事中的现实),它又是惨酷的——Edward又被招去服兵役。为了能尽快见到心爱的人,他接受了每一项危险的任务,缩短了兵期。我们又一次看到了Edward为爱倾尽全力的精神和气节。两人暮年之时,在浴缸里面对面时,Sandra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下来:“我觉得我是永远不会干枯的……”是的,她一生都在被感动,她是个幸福的女人。

四、爱交际,守信,乐于助人,重家庭

还有一些情节,在本片里也很重要。Edward是个很爱交际的人。他把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向每一个人他遇到的人讲述,很多生活的`郁闷的人听到这些故事又振作起来。

他更是个守信的人。当Edward即将离开Spectre时,八岁的Jenny让他向她许诺,以后还要再回来。Edward答应了,许多年以后,他的确回来了,见到了成年的Jenny,并且救了她的房子,拯救了那时已荒芜的小镇,重新给了它生命。

像Jenny所说,他一生并不富有,但是他让许多人富裕了起来,他曾说过:“帮助别人使我快乐。”所以,他又是少有的富人。

Willy也曾经怀疑,父亲欺自己和妈妈,别人在他心中的位置要高于他们。而有一句话,是Jenny对Willy说的,她说,I am made-believe, but you are real.这句话证明了,对于Edward来说,他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事,见了许多人,但是他的家庭,永远居于他心中最重要的地位,他对儿子的爱的深,什么都无法与其比较。

深深感动于Edward,感动于他传奇般的一生。

大鱼观后感(三)

面临选择,是海洋还是天空?他飞向天空,在飞翔的时候,没有忘记自己是条大鱼。

《大鱼》这部电影以现实和讲故事穿插的手法展开,讲诉父子的情感纠葛。离奇的故事出自父亲爱德华之口,在年幼的儿子威尔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如此高大。可当威尔长大,发现父亲的故事光怪陆离,他觉得父亲是虚假的,自己根本不了解父亲。随着情节的发展,才发现父亲比自己认为的,要真实的多、可爱的多,然而病魔缠身的父亲,还是在安详中死去,可已获得儿子的理解。威尔有了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如何做父亲,继续讲着比父亲更精彩的故事。父亲爱德华是一条大鱼,在天空里渴了一生,却极力给人们带来喜悦,再回到水里时,他的人生结束了,可他的快乐还在继续。

故事就这样开始:电话响起,得知父亲病重,威尔夫妇赶回家乡,一对儿三年没有交谈的父子,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威尔想起父亲讲过的女巫的故事。在阴森破旧的屋外,从女巫的玻璃眼珠里,父亲与同伴看到各自死亡的情形。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死亡方式,就会在其它险境里告诉自己“我不是这样死的”,而充满生的信念;可在与意识相似的环境里,会不会有这样的担心,“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即将死去”,不再做任何努力。作为生命个体,死亡怎可预测?无论在何等境遇里,我们都应该坚持生存的希望,构建独立的人格,塑造坚强的内心。

威尔回到家,楼梯的墙上挂满了旧时的照片,很温馨。出神地望着照片,时光切割的四季,在眼前闪过。记忆的碎片让父子产生隔阂,“真相”的探寻带来儿子对父亲的尊重。

父亲爱德华的一生,在不停的讲故事,不知他有没有想过,最终他自己也成了传奇的故事。他说自己成长时很快,竟在床上躺三年等待无休止发育的结束。“养在小缸里,金鱼就会一直维持它的大小,若有更多的空间,金鱼就会数倍化的成长”,他想自己注定是个大人物。的确,他成了小镇最出色的人,他有着火中救援的勇气,出众的体育才华,周围到处是鲜花和掌声。在人们面对巨人的灾难时,他挺身而出,勇敢地同巨人交谈。他将与巨人离开小镇,去大城市,走向广袤的世界。临行前,女巫告诉他:“河里最大尾的鱼,永远不会被捉住。”

有新旧两条路,他放弃人们熟悉的道路,选择旧路,意外来到桃花源似的镇子。人们强留他定居,可生活的安逸不能阻止他,选择艰难的离开,选择赤脚走过荆棘和黑暗。或许这就是人生中的常态,走起来会很痛,凭着强大的意志,无论前方是更高远的天空还是死亡,都走得义无反顾。想起汪国真的诗句: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传奇还在继续,马戏团里,爱德华与爱神相遇。一见钟情的时刻,时间停止,当一切都恢复,它跑得更快来弥补停留,可对于爱德华,争取爱情的路途,还很艰难、漫长。为了解心爱姑娘的背景,苦苦辛劳很久,得到的哪怕是极小的讯息,他都欣喜若狂。马戏团团长变为狼时,人们吓坏了,只有爱德华不愿伤害他。人狼对视的画面像是人性的考验。有的时候,罪恶并不来自心灵,而出自孤独。爱德华的胜利帮助他得到爱情。困难面前他永远乐观开朗,同时即使是战争也无法终止他对妻子的爱。诱惑来临之际,他坚定地捍卫着爱情的忠贞。他说:“世界上的女人有两种,妻子和其他女人。”在他一生里,并不总是海誓山盟的宣告,经常离家推销,拼命的工作,为的是妻子心目中有白篱笆的房子。然而他的外出造成儿子威尔的误解,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天下所有父亲的悲哀。他们在外奔波,为妻儿生活得更好,承受世事的冷峻,而在家里,孩子又亲近母亲,“严父”又走进寂寞。寂寞的世界有些冷,父亲用爱和责任御寒。

人人都喜欢爱德华,儿子通过调查也渐渐理解父亲。有一天,爱德华老了,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讲,唯独没有结局。在他的病床前,他透过女巫的玻璃眼珠看到的死亡结局,轮到威尔来讲诉。此刻,儿子已经理解父亲,握着父亲的手,眼里含着泪。故事开始:他们冲破医生的阻拦,逃离医院,跨过拥堵的街区,飞奔在最后的跑道,一切好像回到过去,父亲珍爱的那辆红色汽车和他久违了的健康,他们驶到河边。岸上早已站满了愉悦的人们,爱德华一生的传奇都在这里。他将戒指递给河中的女郎——妻子,化作一条大鱼,回到水里,游向远方,不再回头。

爱德华去世了,葬礼延续他的风格,人们没有过度悲伤,那些传奇故事中的人们,谈论着他带给人们的快乐。父子的隔阂虽消失的迟了些,但仍然令人欣慰。他是条大鱼,又自在的游了。这让我想起大江健三郎先生《在自己的树下》中的故事:每个人在山谷中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人的魂灵从树的根部那里出来,钻进刚降生的人的身体里,所以人死的时候,只是身体没有了,而魂灵则返回到树根去。死亡的时候,会回到生命来处。在经历的过程中,面临种种选择,两难就是真实,矛盾就是生活。

影片中,除了父子沟通的重要性,我更关心人生态度的选择。儿子寻找的真实固然重要,可父亲的夸张也十分美丽。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人物,社会会用利剑一次次戳穿自己编织的梦想气球,平凡中该如何走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海洋里很丰富,可人们往往守在小小的区域里,不愿离开,这造成生活中更多的是平淡的琐碎。为何不能看看外面的世界呢,人生重要的是经历和态度,在选择跳出水面的瞬间,爱德华成了永恒。在QQ漂流瓶里,我同一个陌生的迷茫者进行了一次交谈,更印证了我的判断。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觉得贫乏、无味,甚至忘记了害怕的感觉,他想走出来,却无处走出第一步。这何尝不是我战胜害怕的初探呢?

其实,人人都是一尾鱼。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电影《大鱼》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题记

最近看了一部名为《大鱼海棠》的电影。很朴实的一个故事却发人深思,看完这部影片,对于生命,我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影片主要讲述了居住在“神之围楼”的椿到人间巡礼时被一名人类男子所救,而这位男子却沉入深海;为了报答恩情,椿去灵婆那里用自己的一半寿命换回那个人类的灵魂,取名为鲲,并悉心照料至其重生的故事。

椿和湫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优点自然不必多说,知恩图报,勇敢无畏,敢于抗争,矢志不渝……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现代年轻人学习的美德啊!但是,就他们随意看轻生命的行为,我要好好辩证一番。

从古至今,试问是否有人生来就企盼死亡?没有。早在几千年前,秦一统六国,嬴政便派人去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炼丹炼药,始终没有炼成。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把永生作为一个“理想”不断追求。这样看来,“视死如归”这词倒是有些滑稽,再勇敢无畏的人也有畏惧死亡的时候。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也只能是敬畏了。

影片中椿用半条命去换男孩的重生,湫用一条命去换椿的半条命。乍看之下,二人皆是为了爱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我们尊敬与赞美。但是,从反面来看,也有可笑又可恨的一面。先不讲别的,这两人身边还有亲人,椿还有父母,有爷爷;湫呢,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血缘相连的亲情,他们竟毫无留恋!说折寿就折寿,说换命就换命,这种行为真的是太不负责任了。既对不起自己,更是对不起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所谓的爱,便抛弃一切,可以说这种行为是一种最自私的行为了。正如灵婆所说:“你想偿还罪债,到头来什么也做不成,这才是最可悲的。椿救鲲,致使所处世界崩溃,她也没有迷途知返,这是没有把握爱的尺度啊!

在我看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天行有道,天命所归,我们必须坦然面对生死,但也不能不珍惜宝贵的生命。放在当下,为了报答恩情,就去偿命。这样做既报不了恩,又送了命,让家人悲痛欲绝,这是最愚蠢的做法。我们能做的应该是永远记住他们,将他们的事迹传播开来,传递正能量,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伴着父亲爱德华传奇一生的呈现,那125分钟飞速逝去。曾几何时,回想——我们不断追寻的,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有人说,《大鱼》就是奇幻版的《阿甘正传》,我不这么想。如果说《阿甘》讲述了一个残疾人对命运不公的反抗,那么《大鱼》则展现了一个正常人对生活的思考。

爱德华的传奇形象不断叩问我的心灵。如果是我,我敢于从女巫那得知自己的死法吗?如果是我,我会离开那美妙得犹如幻境的幽灵镇吗?如果是我,我会不屑一顾地去追求心爱的女孩吗?也许,多元即是美吧!

影片中,父子关系的演绎也未尝不令人潸然泪下。孩童时期,儿子在父亲传奇故事的熏陶下长大,成年后却再也忍耐不了父亲接二连三的叙述,那奇幻故事在他眼中也变得如此不堪,虚假,最终甚至离开了父母生活。之后父亲得病了,儿子便决定去了解父亲的真实一生。随着对真相的逐渐了解,他理解了父亲为何受人尊重以及他的故事为何如此受周围欢迎。

临终那一刻,儿子用最深情的爱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帮父亲讲完人生故事的结局。在他遇到的所有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与见证下,爱德华把父亲抱到了湖中央,演化为那条永远不会被抓到的大鱼,自由地游向远方。

我想,他已真的成为了那条大鱼......

相比较《大鱼奇缘》、《大鱼当道》,我更喜欢《BIGFISH》的直译《大鱼》,也许正是《大鱼》塑造了故事情节,又或者说,正是那传奇的故事情节成就了《大鱼》这部影片。

“关于你出生的故事,你是愿意听到你父亲在外地无法赶来,还是愿意听到你父亲为了用戒指帮你钓到一只大鱼而错过了。”正如医生所说,亲人间本就不存在是非对错。世间种种判断,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不去做判断。也许你知道了真相,却失去了那幻彩的想象。那些塑造奇幻的人,我们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因为爱......

在葬礼上,父亲故事中的人物悉数出现。马戏团团长并不是狼人;巨人卡尔并没有那么高大;双生人其实也不共生。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影片结尾,孙子依旧在讲述“大鱼”的故事,在泳池中,一条大鱼无声游荡......这便是最好的结局吧!

很久之后我们才知道,我们都曾来自大海,也最终回归到大海。

我一直记着灵婆说过“你遇见一个人,犯了个错,你想弥补还清,到最后才发现你根本无力回天,犯下的罪永远无法弥补,我们永远无法还清犯下的。”

一个人难免会犯下错,这些错或许可以用一句道歉来弥补。而有的可能只有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哀求着,苦苦地祈祷着能得到原谅。

湫对椿付出了太多,包括了他的生命。炙热的爱与水却丝毫不相容。他的爱,他的神明的爱是无私的,他自愿地,不惜一切地给予了椿。而椿却怀抱着对鲲的愧疚,日思夜想着让人类的鲲能活过来,能回到那个人类世界,能原谅她。

椿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鲲的身上,而湫因为对椿炙热的爱,一遍又一遍地侵蚀自己来换取椿的生命。

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湫啊!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鼠婆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富有理想和追求的人。她希望自己能够脱离这个鬼地方,去往人间仙境。她向往美好,追求美好,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遇到了一点点的困难,就自甘堕落。甚至没有了前进的勇气,想走捷径,想离开这个糟糕的世界。我不认为他们有多失败,但是他们竟然连站起来的勇气也没有了,这是很可悲的!

有时候,当你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美好的,积极的,乐观的,自信的……

这部国漫,导演寻思了十年有余。上映的时候,有那么一部分人说,剧情太乱了,看都看不懂。而有的人,他们抽泣着,他们感慨这部国漫拍出了精髓。

就像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也会各尽不同。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海洋,我们的水域和温度都是不一样的。你不懂我,也是情有可原,就像湫不懂为什么椿要救鲲。

黄昏,海风吹拂,捕鱼的船也渐渐地上了岸。夕阳下那最后一抹酡红跃入了水里。耳畔,传来了鲸鸣。“走吧,回家了”。

今天在学校里看了一部电影,叫《大鱼》,可电影里鱼的镜头并不多,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大鱼。一位父亲,似乎曾经有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他非常乐于把自己的传奇变为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送给儿子做床前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儿子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直到结婚典礼上,父亲依旧重复这些听起来很烦的故事,依旧在讲他的那条永不会被捉住的大鱼的故事。儿子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们用争吵作为婚礼宴会的结束语。自此,父子之间停止了沟通,再没有交谈过。

直到一天,妈妈电话告诉儿子父亲病重,已处于生命最后的时光。儿子马上和妻子一起赶回家中,他顿然觉悟父亲在他内心的重要性,即使他曾试图逃避。

面对病床上虚弱的父亲,他既担心又不解,因为即使虚弱的父亲连进食都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对他讲述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儿子带着疑惑,决定和父亲开诚布公的彻谈一番,他诚实的对父亲说出了一直困扰他的事情:你是一个极度虚伪的人,用一个又一个荒诞的故事来遮掩自己的踪迹,似乎一直在背着母亲和自己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父亲很诧异儿子居然有这个疑问,他很确定的告诉儿子:我所说的都是真的。这样的坚持,让儿子很无奈,却激发了他想探索个究竟的动机。这时母亲让儿子帮忙整理家中的储藏室,里面收集保存了很多父亲人生经历的证明。,妻子给了儿子一本书,儿子开始慢慢翻阅,父亲的一生也随之在他面前慢慢展开……

医院的病榻前,弥留之际的父亲让留着守夜的儿子继续他的传奇故事。在那一瞬间,儿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开始续编父亲人生最后的故事:一条大鱼,父亲最终成了那条他追逐了一生的大鱼,任何人都未曾捕获的大鱼。最后,父亲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在葬礼上,儿子看到了父亲故事里的主人公们:马戏团团长,高个子巨人,双胞胎姐妹,快活镇的诗人……每个人都满怀深情的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儿子望着他们的眼神,有骄傲、钦佩,更有懊恼、后悔……

我顿时惊呆了,看到这么多人,勾起了我对电影前部分的`思考!

《大鱼海棠》让我尤为震惊的并非源于那尚赋美感的画质,更在于电影用一个毫无逻辑满是狗血的人鱼三角恋做到了与动画风格背道而驰的决绝,其不仅没有建立起引人入胜的世界观,更难谈何动容,华美的外衣下,那褴褛的内在,满是尴尬与无奈。

十二年的时间太久了,久到可以让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吉卜力工作室成长为抗衡迪士尼大佬的苍天大树,久到可以让一位对动画电影极度苛求完美的匠人,完成从《风之谷》到《红猪》六部动画电影,部部经典的传奇,当然也可以久到一群所谓怀揣动画梦想的人完成这样一部名曰《大鱼海棠》的电影,匪夷所思这十二年的时间他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居然无法充实完善一个蓝本的奠基,以至于用这样一场羸弱到无言以对的故事,来搪塞观众对电影的期允?!

这样一个历经十二年“打磨”的故事究竟讲了些什么?说穿了就是一场玛丽苏的人鱼三角虐恋,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故事,让人看不到任何源于剧情的内在纵深,除了那造作到不切实际的冗长之爱,电影没有对本可以深入的元素,例如自然、生死、轮回等任何一面以合理的深攫,而在人物塑造上椿对爱近乎偏执的自私,更让人尤为反感,当望着湫牺牲自我,挽救的所谓爱情,在这满是尴尬的悲情渲染中,我却不知该该如何重塑那我本心允期待的《大鱼海棠》,这样的故事,且不谈拿什么去比肩宫崎骏这样真正的巨匠,甚至连尚以故事短板为缺的新海诚还要不如。

如果抛开剧情不谈,单就制作水准来说,电影至少能算差强人意,他比之诸如《汽车人总动员》《泰迪熊之玩具大战》等全然滥竽充数的国产动画仍旧是有着本质差别,至少这是一部在画面制作上做到了心无旁骛的作品,电影将中国的古典元素有着较为中肯的融入,同《大圣归来》一样,他单其外来看仍能代表着中国动画电影水准的精进,但亦仅此而已。

或许对一部国产动画电影抱有过高的期待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从今日的中国动画电影来看,我们并非没有技术,却缺少了如夏秉钧、王树忱、钱运达等等这些今日以难闻其名,却曾让中国动画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灵魂人物。

“大鱼秋海棠”是我们在自学班上看到的。但是,该课程是由班主任的英语老师教授的。由于我们班的英语期中考试第一次是一年级,因此英语老师奖励我们看她推荐给我们的电影。

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全班人都“爆炸了”,扫除了他们刚刚沉迷的疲倦。“大鱼海棠”是一部具有中国古代神话,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奇幻电影。中国特有的风格,如宏伟的史诗般。同时,它还散布着晦涩难懂的自然哲学,自然而然地以巧妙的手册描述在每个人面前展示。主要和细微之处很清晰,并且颜色匹配使人感受到惊险的美丽。故事情节是相互联系的,禁令是“经典的”。

故事开始时,采用了客家人的传统民居圆形土楼,成功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的眼睛更加明亮。故事主要讲述:世界万物的自然规律是由“他人”控制的。这群人生活在海天交界处。这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变成粉红色的海豚,然后去海边游览。椿是这次旅行中的海豚之一。春的母亲秋海棠花神希望她从出生起就成为下一个秋海棠花神。这次旅行非常危险,很可能不会回来。母亲焦急地告别椿本后,她的脸仍皱着眉头。镜头转动时,一群粉红色的海豚游向大海,他们欢呼雀跃,仿佛在庆祝盛大的仪式。在海岸附近的土地上,有一个简单的茅草屋。椿晃凝视着岸上的捕鱼火。突然,一对兄弟姐妹从屋子里出来。哥哥精力充沛,妹妹天真可爱。妹妹看着粉红色的海豚,开心地大喊:“兄弟,他们又来了。”在致敬的路上,淳被铁丝网抓住,以将鱼保存在渔网中。坤坤为了拯救树而死。回去后,淳非常内,并答应了玲玲,只要他能复活昆,他将交换一半的生命。但是自然法则在她一生中都不会改变。她与Lingpo的合同给整个“其他人”带来了灾难,并成为了所有人都大喊大叫的跨界鼠标。

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人类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天空下,享受大地的恩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自然规律。人类不应征服自然,而应与自然和平共处。大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反击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

电影让子弹飞叙事研究论文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姜文执导并主演的电影《让子弹飞》。在看正片之前,我先看到的是《让子弹飞》鬼畜版的短视频。说实在的,鬼畜版的短视频,曲调欢快,充满魔性,极其上头。以至于曾经让我一度单曲循环到停不下来。看正片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主要有以下四处:第一、在电影开头, 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几枪,由于射程渐远,子弹击发后并未立即命中。手下人问:“没打中?”,张麻子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片刻,枪声四起。马散,车翻 ......启示:在很多关键时刻,能够静下心、沉住气,给自己留点时间,给事情留点余地至关重要。如果张麻子因为手下人的一句“没打中”而自我怀疑,自乱阵脚,不仅会暴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还有可能因为一时鲁莽,让自己和兄弟们命丧黄泉。毕竟火车上是有相当数量的“正规军”的。张麻子之所以能够成功劫车,胜就胜在出其不意、乱中取胜。第二、张麻子与黄四郎的第一次斗争,源于张麻子打黄四郎的手下武教头的屁股。在这次斗争种,张麻子取得了第一次胜利,并趁热打铁向鹅城的百姓宣布了自己的行动纲领: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启示: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作为领导干部,要敢于表态,敢于担当作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看到希望,让百姓心里有底。不然就会让百姓寒心,同时助长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张麻子的责任与担当。第三、黄四郎让胡万和武举人,找来卖凉粉的孙守义:并趾高气昂的说:“县长喜欢断案,那就安排案子给他断呗。”黄四郎作为鹅城的恶势力头子,自己手下的武举人被张麻子打了屁股,这无疑是挑战了自己的权威。特别是武举人最后临出门是说的那句“这不是打我的屁股而是打您的脸呐”更是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启示:对于从政的公务员或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个工作中当中,处理任何事务,都要全面考虑审慎行事。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对于自己的喜好,一定要学会“低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和身边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贿罪的表现形式,也从最初“显性化”的送车、送房、送现金,转化为了“隐性化”送高档会员卡、送价值连城的瓷器或字画作品。近几年以来,国家的反腐力度空前,从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大多数领导干部落马的起点都与其个人喜好有关。很多行贿人就是充分利用了“投其所好”这一招。大多数落马官员,对于显性的行贿,是有一定警惕性的。但对于隐性的行贿,很多人在刚开始时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期即便想要收手,也已经骑虎难下了。因此作为各级机关单位的领导干部,最关键的就是廉洁自律,注重防微杜渐。第四、六子在讲茶大堂,被设计陷害,最终切腹自杀 在文举人和武举人一唱一和的言语挑衅之下,六子因为一碗凉粉,为自证清白,切腹自杀。但可惜的是,即便付出了生命,六子还是未能证实,自己确实只吃了一碗凉粉。启示:在讲茶大堂,黄四郎一伙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他的这一招“借刀杀人”只是为了杀鸡给猴看,让自己在鹅城树立威信。对于旁观者而言,重点并不在于吃了几碗凉粉,而在于黄四郎和张麻子的较量,究竟谁胜谁负?这才是决定他们是否能继续过太平日子的关键。赞同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显然是黄四郎取胜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六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想要让大家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主持公道,但大家还是纷纷走出了讲茶大堂,并不关注事件的结果。在整部影片当中,最让我感觉意难平的就是这个情节。当时我甚至在想,如果我们是六子,当自己陷入了敌人精心布置的陷阱,到底应该如何脱身?对此,我想出了四条脱身思路:第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先离开“讲茶大堂”这个地方,寻找新的断案地点当六子只身一人前往讲茶大堂时,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一半了。因为讲茶大堂的乡绅土豪,都是屈服于黄四郎的恶势力之下的。六子当时的处境无疑于羊落虎口。启示:只有先离开不利于自己的环境,六子才有可能保命。如果是我,我不会独自前往讲茶大堂,而会选择跟随“大部队”一同前往。第二、保持情绪冷静,不陷入他人的“情绪圈套” 纵观六子与文举人和武举人的对话,我们就会发现,对方之所以能够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根据六子年轻气盛、社会阅历尚浅的性格特点,故意激怒六子,让他自己提出“切腹自证”。想要破局,关键在于保持冷静,只有冷静才能更好的思考,只有冷静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故意伤害和入室抢劫案件中,激情犯罪是很多犯罪人锒铛入狱的关键。而这些犯罪人的共同特点是情绪自控力较弱,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启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旦遭遇不法侵害,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不要激怒犯罪人,要先确保自身生命安全。《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从兵家的角度来讲,这一战黄四郎赢了。只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就轻而易举的取了六子的性命。第三、采用拖延战术,为张麻子等人的到来争取时间“讲茶大堂借刀杀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黄四郎等人充分的利用了时间差,他们赶在张麻子等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实现了战略上的“杀人于无形”。如果六子能够冷静一点,行事稳重一点,就可以等到张麻子一班人。届时即便无法自证清白,至少能活下来慢慢揭开真相。启示:即便是从当今司法角度来分析,从案件表面来看,六子是自杀,因为刀是他自己捅进去的,刀上只有他一个人的指纹。但实际上这是一起策划周全,部署缜密的“谋杀案”,只不过除非犯罪人,自己供述罪行,否则很难从案发现场,提取确实充分的物证,也无法给犯罪人定罪、量刑。第四、等张麻子等人到达后,通过核对账目、清点当日营业收入获取物证,既保护了自己,又证明了清白。在“讲茶大堂”,六子最大的错误在于,他把证明清白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老实人”孙守义身上。他觉得对方既然是老实人,就应该为自己主持正义,殊不知,孙守义在黄四郎的胁迫下,早就把公平正义抛到九霄云外了。启示:关于六子的破局方法,我最终还是在影片中找到了答案——张麻子在上任鹅城的路上,跟六子说过“做事要先动脑子后动手”。如果六子在讲茶大堂,能记得这十个字,那他估计早就在去东洋、西洋、南洋留学的路上。不会像现在这样含冤而死,永不瞑目。有人说:“六子用自己的牺牲为张麻子在鹅成执政奠定了基础。”对此我不认同,我认为任何时候都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六子的牺牲是典型的“亲者痛仇者快”,完全可以避免。目前民事诉讼的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既然孙守义说:“六子吃了两碗粉,只给了一碗的钱。”就应该由他提供物证。如果无证可举,那他对六子的指控就不成立。无论是民事纠纷还是刑事案件,都应该坚持“重证据轻口供”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应坚决贯彻“疑罪从无”原则。虽说“疑罪从无”原则,主要适用于刑事案件,但我认为在处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运用。旨在审慎处理各类民事纠纷,有效避免民事纠纷,升级为刑事案件。以前,我国的冤假错案之所以比较集中,就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秉承的都是“重口供,轻证据”的办案原则,刑讯逼供、屈打成招屡见不鲜。启示:现在有很多家长,自己虽已深刻领会到了社会的阴暗与复杂。但始终不愿意把自己的感悟和对策分享给孩子,他们总是一味的在向孩子灌输社会的美好。他们觉得这是对孩子的爱与保护。自己体会到了社会、人性的黑暗与复杂,就不想让孩子再经历。这种爱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孩子在社会上不受欺负。真正会爱孩子的家长,不仅会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美好,更是能在平时,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没有错。但目前很多恶人和犯罪人,在选择打压对象和犯罪对象时都是随机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受害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打压和侵害。这样一来自保和反击便全都无从谈起了。此外,很多人在受到不法侵害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权、自保,而是天真的把追求公平正义的希望,寄托在了法律方面。殊不知,法律只是最后的底线,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道德范畴的,而且立法相对滞后的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是普遍存在的。这也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法律层面找到依据。也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综上所述,无论对于立法者,还是对于执法者和普通民众而言,知法而守法,懂法而用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看来,真正有能力的执法者,一定是菩萨心肠,金刚手段。因为没有金刚之怒,不见菩萨慈悲。只有内心足够善良,才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执法过程中更好的倾听人民的诉求,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做到“情为民所系,法为民所用”。只有手段过硬,才能够真正做到除暴安良,让黑恶势力受到应有的惩戒,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如果遇到突发事件,暂时没有法律依据,那就要坚持“生命至上”原则。只有活着才能战斗,只有活着才能更好的维护公平正义。“子弹飞一会”不仅是一种幽默,一种调侃,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即便是初速度达到了几百米甚至近千米的子弹,从击发到命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飞一会儿。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处理工作、生活、理财、情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时,也要学会给自己留有余地、留有时间,不要急于做决定,盲目下结论。声明:本文作者系业余法学爱好者,并非法学专业人士。文中所列观点仅为观影过程中的感悟,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请勿从政治、法律等专业方面较真或进行过分解读。欢迎大家留言进行进一步交流。

电影毕竟是用来打发时间,调节生活的,但如果能在心情放松的同时收获些许人生感悟倒也不为坏事。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让子弹飞 观后感

今年的国产贺岁片有很多,《让子弹飞》就是其中的一部。2010年12月16日上映的它,便成为了最早与观众见面的贺岁片。

周末朋友约好一齐去看,原本有约的我并没有开口否决。正因应对孤身一人处在异地的她,我一向都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界限让我萌生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有时候会局促不安或是拘谨尴尬,那是一次又一次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

电影院我很少去,一是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正因在网上下载也是一回事;二是没人一齐看,正因一个人独来独往实在是有些寒颤。说起来这还是自己第二次上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次去的人更多,热闹得很。在第7排的位子上坐定以后,就是长达1个多小时的影片放映了。

乍听《让子弹飞》这个片名,多半认为是战争片,但是除了枪杀的场面以外,整部影片融入更多的的是喜剧元素。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土匪和之间斗智斗勇的传奇 故事 。一开场,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的火车劫案,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姜文饰),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老汤(葛优饰),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在鹅城遇到南国一霸黄四郎(周润发饰)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一场场情杀命案连环上演,华南三王各自为阵,鹅城双艳粉墨登场,乱世枭雄的混战一触即发……

《让子弹飞》电影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拥有众多明星的加盟,主要演员有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和陈坤等,首周票房1。7亿,打破了《唐山大地震》1。6亿元的国产片首周票房记录。姜文在片中饰演土匪张牧之,表现得既匪又痞,英雄气概十足,还有点儿民间的小聪明;葛优在片中饰演老汤,他不说话都准能把您给逗乐;周润发饰演的是恶霸黄四郎,阴阳怪气的他到底是怎样的呢?去看看就知道了。

影片的平民风很浓,具有传奇色彩,不觉得就让我想起了《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同样是斗智斗勇,同样是语出惊人,同样是悬念层出不穷。书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是怎样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呢?即使是时刻久了,杨子荣与小炉匠那场舌战实在是精彩,直到此刻也记忆犹新,先发制人、故弄玄虚、乘胜追击,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最终让座山雕处决了小炉匠。

影片中的结局也一样,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欺诈百姓的黄四郎输了,输的很惨,但是到影片最后,却有一种失落默然出此刻自己的心头。百姓们为什么最后有勇气拿起枪杆对抗了?不是正义的号召,正因直到黄四郎的死讯传来,没有后顾之忧之后,他们才突然变得血气方刚,勇猛杀敌!胜利后大家为什么不欢而散、各分东西?老大哥张麻子最后成了一个人,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他显得茫然迷惑、一无是处,华丽的马车与颓废的老马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到底要何去何从呢?马车里隐约传来一阵阵说笑声,却还是静的可怕……

无论是从剧情上,还是从演员表现上来说,《让子弹飞》这部贺岁片都值得一看。

有关让子弹飞观后感

知道这部影片是很早的事情了,最最让我希奇的就是片名,让子弹飞2。让子弹飞?什么意思?莫名其妙!周六上午,我们课题组的一位博士兴冲冲地来到我们办公试冬激情洋溢地向我先容这部片子,于是我被"忽悠"了,决定去看看子弹到底怎么飞。

《让子弹飞》高清版在线观看:《让子弹飞》DVD版在线观看:《让子弹飞》迅雷快速下载:枪战场景在电影中很普遍,一般是这样:神枪手潇洒地举枪,击发,于是目标应声而落。神!帅!爽!

不过,"让子弹飞"的场景有一个"细微"的差别:枪声响过之后,什么也没发生!

于是,质疑声起:"没打中?"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原来如此,这就是片名的来源。

仔细想起来,"让子弹飞一会儿"实际上是很正常的啊--无论距离远近,子弹必须要飞一会儿才行理论上是这样,当然,实际上也是这样--牛顿定律毕竟不是"忽悠"。

但是,电影中为什么没有这"一会儿"呢?

因为这"一会儿"时间很短?可以忽略?

NO!

因为人的天性是着急!我们往往"等不及!"

比如网瘾:

往往是现实中成绩不好的孩子轻易有网瘾,为什么?

以 英语学习 为例。现实中,他背了一篇好文章,他的英语水平会有所提升;不过,这一提升,必须是等到考试的时候,而且刚好考试的内容与他背过的文章紧密相关的时候,这种提升才能体现出来!然而,网络游戏中不同,只要进进游戏,就会有无数的怪物随机地找到他(考试随时随地),而且,每打一个怪物,系统会在第一时间显示 经验 值增加了若干,金钱增加了若干,距离下一次的升级还需要若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他会觉得网游中的努力是有效地,而现实中的努力是无效的!于是,一个迷恋网游的正反馈与讨厌现实中努力的负反馈同时形成了。

现实中,感觉不到努力的效果,于是更加不努力!于是,越来越差,越来越郁闷,越来越逃避!宅男宅女诞生了!

虚拟世界中,随时的努力就会获得第一时间的反馈,于是更加努力(或者说沉迷),于是更加成功,于是有了满足感,于是无停止地沉迷于网络!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于是,网瘾成了一种病,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我们忘记了这"一会儿"!忘记了即使是子弹,他也需要飞一会儿,才能到达目标!

《让子弹飞》观后感

麻匪们靠吹哨来传递信息,说明在特殊环境里,有些话不能明说,明说有生命危险。在我看来,这不是商业片,不是文艺片,不是贺岁片,不是西部片,不是动作片,也不是喜剧片,明说有生命危险。

马拉火车是某一个时代的象征,这个时代美丽而又邪恶,变态而又畸形,仿佛癌肿上盛开的罂粟花,要么红艳欲滴,要么惨白可爱。它汲取一切生命的精华,用来营养恶魔的子嗣,占有一切资源和金钱,供恶魔挥霍淫乐,垄断一切媒体和信息,任恶魔粉饰或扭曲,还要杀尽一切反对者和曾经的追随者,最后只剩下一具干朽的躯壳,藏在火车里,伴着悠扬的歌声,驾着白马驰向漆黑的地狱。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想像,现实远比想像残酷得多,其实车里的人不过是流水的县长,马拉火车才是铁打的老爷。

有些电影要流着泪看才过瘾,因为不用流血。哭瞎了眼睛总比流干了血只剩下苍白的尸体要好,这也是现在狗比狼多原因。但有些问题只能靠流血解决,所以谭嗣同会死,留下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所以秋谨会死,留下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我以前不肯理解,还笑他们傻,现在我知道错了,麻木的灵魂只有靠勇士的血祭才有苏醒的可能,只是有可能。但是热血洒出去,要么赤化河山,要么制成偏方,也都有可能。赌命,我自知没有这样的勇气,因我爱惜我的血远胜过爱惜我的眼泪。醒得早的人,死得也早,有些人不是不醒,是不敢醒,正如鹅城的百姓一样。谁愿意拿自已的血去浸馒头?

佛山血印石的千古奇冤因鹅而起,《飞狐外传》借用,《让子弹飞》也借用,故名鹅城。刀进了肚子,凉粉为什么还是凉粉?这就好像在问窦娥:你的血为什么会飞到白布上?答案只有一个字:冤!鹅城其实是一座冤城,甚至连鸣冤鼓都被藤蔓缠满,所以张麻子来了要做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我认为,人至少有三样东西值得以生命的代价去捍卫——自由、尊严、爱。而公平就是尊严的一部分,没有公平,何谈尊严,没有尊严,人不如狗!张麻子对鹅城的民众说:不准跪,没有人值得你们跪,我也不值得。可他们还是要跪,因为他们没有尊严。中国古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然而膝下有黄金的中国爷们儿越来越少,少到几乎没有。

张麻子要当鹅城的“老天爷”,所以他的儿子就必须死,耶稣也是老天爷的儿子,这就是当老天爷的代价。如果老天爷的儿子不死,那么很多人的儿子都会死,所以最后真正痛苦的人,其实只有老天爷。六子死了,死的很爷们儿,很有尊严,也很“傻”。他似乎只能以死来血证清白,因为他还太年轻,像五四时期的爱国学生。死神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却在许多人心底燃起一团熊熊怒火。纪念六子……

开始我不明白黄四郎为何要提小凤仙,也不懂黄说二十年前与张有过一面之缘是从何说起,直到后来张麻子提到松坡将军,我才了然。松坡将军即蔡锷,清末民初的爱国将领,他支持和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强烈反对袁世凯复辟。他与京城名妓小凤仙的 爱情故事 流传很广,据说蔡锷离开北京时,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而黄四郎提醒花姐不要变成小凤仙,就已经在暗示张麻子的来历了。

电影最后的二十分钟,令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鲁迅先生。中国人怯弱可悲的奴性,早在一百年前就已被先生写尽,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变,精神生活在变,性生活也在变,唯一不变的,却仍旧是可悲的奴性,这种“不变”比奴性本身还要可悲一万倍!最后的决战里,满溢着鲁迅式的愤慨与讽刺,“谁赢,他们就帮谁”这句话,便是中国人灵魂最真实的写照,胡千如此,胡万如此,武智冲如此,鹅城的百姓也统统如此,真正有些血性的,反倒是那些妓女,不能说她们有什么革命意识,但至少她们还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所以这部电影中最可恨的人不是胡千,不是胡万,不是武智冲,更不是黄四郎,最可恨的人,其实是卖凉粉儿的孙守义和他所代表的中国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谁赢,他们就帮谁!”这句话才是真正的杀人诛心,听懂这句话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该九死一生。

张麻子本来对自已的枪法很有信心,所以他说: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可子弹打门的时候,本来要打惊叹号,结果却打出一个问号。或许他曾经以为,攻陷碉楼只需要枪和愤怒,现在看来可并没有那么简单,掺过水的愤怒不容易点燃,必要的时候,你得加血和银子进去才成。或许他对打倒黄四郎已有九成的把握,但成功后的去向却令他感到困惑,因为他要解救的不是人,是一群鹅!正如影片最后所示,黄四郎死了,碉楼被攻破,可百姓们只顾着分东西,像一群争食的鹅,连一把椅子都不肯给张麻子留下,所以兄弟们跟着他会觉得不轻松,连那个曾经敢拿枪指着他的妓女也开始向往大上海的奢华生活,谁还肯花心思去盘算鹅城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呢?也许在鹅城这样一片腐化糜烂的精神土壤里,救世主要保持清白,就只能像苍鹰一样高傲地飞翔在寂寞的蓝天里。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也呐喊也咆哮,也犹豫也迷茫,鲁迅先生坚持不破不立,胡适先生要搞曲线救国。中国那时候很乱,百家争鸣,但总算还有很多真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现在当然也有,只是极少,死去的黄万里先生算一个,姜文先生因为还没死,所以不好评论。苏东坡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西游记》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想这也许就是那个问号的答案吧。

我知道站着挣钱很累,因为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所以“没有黄四郎”对站着挣钱的人很重要,尽管现在“黄四郎”多得像粪坑里的苍蝇,但还是希望姜文先生能一直站着挣钱。也希望这颗霸气外露的子弹能够多飞一会儿,不要重蹈《走向共和》的覆辙。

《让子弹飞》观后感

首先,这部电影有很强的故事性。这是一个混乱年代中国偏远地区发生的一段传奇故事。一个买官的县长,一个丈义的土匪,一个狡猾的恶霸,为了各自的追求斗了起来。如果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三个影帝凑到一起肯定更是一台好戏。随着剧情一环扣一环的展开,观众很快就被影片的故事吸引,整个故事编排的紧张有序、高潮叠起,电影场景很有西部风格,人物表演生动灵活,对白幽默,耐人寻味,让观众在笑声中看完整部电影,这无疑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相比之下,《赵氏孤儿》就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内涵干瘪,虎头蛇尾。《大笑江湖》则完全模仿周星驰早期喜剧作品的做法,让人有东施效颦的感觉。

让子弹飞观后感

看完电影,印象较深的是一段经典的对白:

葛优问:「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

姜文回应:「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之后姜文拿出手枪问是否能挣钱,葛优回答:「能挣,山里」

之后姜文拿出惊堂木问是否能挣钱,葛优回答:「能挣,跪着」

最后姜文说两个加起来能不能站著把钱挣了,才让葛优无法回应。

被周润发、葛优和姜文三大影帝的组合吸引而来,原本只当成单纯的喜剧电影来看,细品却看到了对现实社会的剖析,思索良久,感悟颇多。这段讲述买官和挣钱的部分,很大程度上讲了现时中国的官场腐败情况。随波逐流成为贪官,只有像姜文那样两者兼备才能站着挣钱。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影片,因为电影中一些片段涉及到色情跟暴力,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但其实,影片中的暴力只是在剖腹的场景时才有大量流血画面,而至于情感方面也是点到即止,许多此类情节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还有剖析社会阴暗面的暗示,一些青少年并不见得能深刻理解,即便看懂也不见得是坏事。在我看来,如今的一些年轻人之所以承受能力较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动逃避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永远生活在自己所认为的美好世界里,所以在遇到一些现实性问题时很容易就会束手无措,甚至只是想着逃避。

有关让子弹飞观后感 范文 5篇相关文章:

★ 《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 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 有关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 让子弹飞观后感精选作文5篇

★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精选5篇

★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1500字5篇

★ 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2000字

★ 《让子弹飞》观后感1500字作文

★ 观看电视剧《我是余欢水》观后感最新大全5篇

让子弹飞一会,绝不单单是一部贺岁电影,姜文用心良苦。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让子弹飞 观后感

在2010年12月31日,我们一家吃过晚饭,坐着爸爸的车去新开张的三和影院看贺岁片《让子弹飞》。

车里很温暖又很温馨。车窗外飘着零星的雪花,马路两旁的路灯在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桔黄色的光,放眼望去,像两条蜿蜒的长龙。到了三和影院,我们顺着楼梯爬了上去,楼梯两旁挂着精美的电影 广告 牌。到了收银台,有两个大姐姐穿着草绿色的制服在收银台后面忙得不可开交。这天看电影的人很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最后轮到我们了,那收银台的大姐姐安排我们坐一室一排8、9、10座,让我们稍等,正因那厅里的电影还没有放完。等了一会儿,我们跟一个戴话筒的大哥哥去了一号放映室。放映室里有六排座位,每排10多个椅子,呈梯形分布。椅子是红色的小沙发,扶手上还有一个小圆筒,是用来放饮料的。电影屏幕是长方形的,电影机就安装在座位后面的墙壁上。大家纷纷找个座位坐了下来。这时放映厅的灯光熄了,从墙后打出一束光来,电影开始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马邦德(葛优扮演)带着他老婆、师爷他们坐着马拉的火车,烤着火,喝着红酒,唱着《送别》去康城当县长。但是火车在半路上遇到了马匪,火车翻了,只留下马邦德和夫人,其他人都一命呜呼了。马县长为了活命,假称自己是师爷。强盗头子张麻子就装成马县长去鹅城上任。进城后张麻子的养子小六子被鹅城最大的劣绅黄四郎的手下胡飞逼死了。张麻子决定为民除害,杀死胡飞和鹅城一霸黄四郎。黄四郎也怀恨在心,于是设计了一个鸿门宴。在鸿门宴上,黄四郎送假马县长一双宝石。那宝石是无价之宝,黄四郎是想收买马县长让他去剿匪。同时他又让胡飞扮成土匪的模样把马夫人射死了。黄四郎又出了一个诡计,把一个威力巨大的炸弹埋在路上,想趁马县长他们去杀匪的时候,踩到炸弹炸死他们。在剿匪的途中张麻子的士兵都被黄四郎的人打死了。老二被抓吊死了,只剩下老三、老四、老五、老七和马邦德及张麻子。他们奋勇杀敌,不料马邦德被炸弹炸死了。张麻子带领手下浴血奋战,最后杀死了假黄四郎,真黄四郎也自杀了。村民们欣喜若狂,拿起枪杀向黄四郎的家,拿走了本来就应属于他们的东西。

看完电影后,我明白了张麻子上山为匪,是正因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们只好落草为寇,劫富济贫。他们是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除暴安良,为民除害。这充分说明了公平正义是社会永恒的主题。

让子弹飞观后感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到的是一部叫《无耻混蛋》的外国影片。《让子弹飞》与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让子弹飞》更具有中国特色,对中国人的人性描述和刻画更多些。

片中的汤师爷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模型,胆怯,欺软怕硬,贪财,妥协,逃避,顺从,但是他善良,分得清善恶。这是在我身边常常能够见到的小人物。

有时候,能够在报纸上,或是在电视的新闻里看到,当有人遇见危险,路人常常冷漠相对,没有人愿意出 手相 助。这就反映了人们矮小的心理。他们不愿帮忙,并非出自于他们落井下石的恶意,而是怕给自己惹上麻烦。汤师爷就是这种没有安全感,没有能量的一个代表,当然,也谈不上担当。因此,在师爷最后死的时候,他对张麻子说,“你斗但是黄四爷”。但师爷却个性的善良,在生命的最后,要求张麻子“不好回鹅城”。

那里面的鹅城,我不知道,意图是否是在说明,那个城里的百姓都是任人宰割的。

其中反映中国人从众心理的,就是在张麻子攻黄四爷的碉堡的时候,张麻子当众砍掉了黄四爷替身的头,大家才一哄去了黄家。真的黄四爷没有死,而大家仍然是成功的攻下了黄家的碉堡。这说明,在对待恶霸的时候,不是大家没有潜质将他打翻,却是正因大家胆怯。

我个人最喜爱的片段是,关于张麻子身世的那一段。张麻子叫张牧子,是跟随将军打仗出身的战士。正因军阀割据,自己不愿委身于人,因此落草为寇。人们以为是土匪就不能是张牧子,理所应当的是张麻子,张麻子脸上不就应是干净的,他就就应是满脸的麻子。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要顺从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呢?

让子弹飞观后感

2010年有两部电影是我格外难忘,一部是《阿凡达》另一部是《让子弹飞》,其中,《让子弹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电影主要讲述了山中的麻匪劫持了一辆坐着买官的人的火车。(lz13)麻匪的头——张麻子扮成买官的人和软弱能的老汤去鹅城财,到了鹅城,张麻子看见了贪官黄四郎虐待人民,不禁生出一股同情之情,便用计谋战胜了黄四郎,让鹅城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电影中的张麻子的形象无疑是从西部牛仔形象演变而来的——维持正义,敢打抱不平,喜爱用枪声向人们示威,但这些却被融入了官场,爆露出了官场上的种.种不良的现象。在现实的社会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陈水扁,他在台湾贪污了好几个亿,在监狱中用种.种 方法 出狱,继续在外面贪污,像在台湾上的一颗污点——就是《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只但是张麻子变成了无形的法律——最后结果也是依法处置。这部电影能够说是一张过滤纸,用镜头述说了中国官场上的一个字,那就是——贪。它几乎成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腐败,用不合法的手段随意拿钱——这是中国的经济一向滑落,假若全世界没有了贪官,那么就没有了腐败!没有了落后!更没有了贫穷!其他国家早已开始号召,但唯有中国,为贪官而烦恼,因贪官而贫苦,贪官似乎成了中国个性的标志,我们就应行动起来!铲除那些让中国落后的贪官!不让《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出此刻我们伟大的祖国上!

让子弹飞观后感

让子弹飞情节紧凑,没有冗长拖沓,爽的。演员表演到位,没有应付差事的,爽的。还有对国内电影产业以及审核制度的反讽,爽到家了。

我从几个情节方面 说说 我看到的东西吧。

姜文在拍子弹之前一共导演过三部电影,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不是《举起手来》),还有《太阳照常升起》。其中《鬼子来了》就应是他最心爱也是最费心血拍出的电影(猜测)。费时六年,但是较为无赖的是这部电影在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却被在国内禁播,讽刺吧。

电影中有一个小六,是姜文最心爱的儿子,也是最早惨死的一个,死的很壮烈,让我想起来费时六年拍的《鬼子来了》,而逼死他的是黄四郎,那也就很明白黄四郎土豪所暗喻的是什么了,不错,是国内电影电视行业审核机构。而整部电影讲的主要 故事 就是张麻子和黄四郎的斗争。电影一开始师爷和张麻子对话之中有关于当官和挣钱这么一段。精通官场的汤师爷让张麻子要老老实实的跪着才能挣钱,而张麻子却非要站着而且要把钱给挣了。真TM的像姜文的作风。姜文的四部电影我印象里没有一部是加了广告的,没有一部是跪着拍出来跪着上映的,都是铁铮铮的站着。这部影片讲的就是姜文的斗争。(题外话,虽然汤师爷是葛优演的,但是我却越看越像冯小刚,早上看了一点《非2》,感觉冯小刚想把他拍成电视剧了。)

汤师爷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主角,每次他都把最好的赚钱和保身的办法告诉张麻子,他是游离于官场的高手,他好像此刻影视界那些会混的人代表,总之知道怎样的赚穷人(屁民)的钱,当然是和黄四郎等豪绅勾结的了。还记得汤师爷死的时候吗?身下堆满了银子,是死在钱堆里的。

县长夫人从始至终都给人感觉有些神秘的样貌,但是却始终没有大的动静,直到最后死掉。像不像《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姜文作品的口碑和票房都不尽人意的电影?

黄四郎。影片中反面BOSS,手下有利害的爪牙,还有替身,主要还有他不会主动的出击,更多的时候是在你想做什么的时候给你添难加堵。和国内电影产业审核的那些BOSS是不是如出一辙呀?他们从不需要主动出手,甚至至今很多电影包括电视剧动画片被禁播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禁播的,只知道有一个类似爪牙的部门叫广电总局,替身就不用说了。而他们都是等到那部电影要出来了或者那部电视剧动漫火了很多人想看的时候他们才给禁播了,在背后偷偷的捅刀子的事情他们是经常并且擅长做的。

只看了一遍,很多东西细节都不记得了,只能大概说说看完之后的想法,都是自己想说的,不是代表别人说的,可能姜文什么都没有想,就是看到原著就想到了这部电影,我就是跳梁小丑,跳跳而已,步子跳的大了的话,也是我自己扯着蛋。

继续说,影片要结尾的时候,姜文和三个兄弟城巷里大呼“杀四郎,抢碉楼”,让P民们一齐攻占碉楼,推到碉楼的大门。只可惜P民们都很懦弱,第一次捡了银子还要交给四郎,第二次的武器拖了好一阵才拿,而且拿了之后最后也没有和姜文一齐冲向碉楼。P民都胆小,其实他们何尝不想攻下碉楼,只是有潜质有胆识的人毕竟有限。

结尾碉楼被攻占,黄四郎死了。如果姜文是想隐喻影视产业的话,我坚信这只是他对这个产业的一种完美期望:碉楼的大门原来很薄,文重重的在上方打下了一个问号,告诉后面的兄弟:“把你们的子弹,从那问号的点里打过去”。这扇门很薄,只要打上去的子弹都能穿过,姜文是着实的像上方开了几枪,用的是自己的作品,如果你还没看到从那扇门里透过的光的话,那么,让子弹飞一会儿。

愿意愿成真,并且为之发奋。

《让子弹飞》观后感

三年以后,我们又等来了姜文。

上部《太阳照常升起》够出彩,但只有两种受众,要么绝对天真,要么绝对深刻。这回姜文修炼的更加聪明,他让各种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到足够好的东西。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剧包袱之下。《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片,却比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片更艺术。钱挣了,还站着。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必须被浓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因此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能够说你真正爱它。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变成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与投机并行的产物。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但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张麻子开始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之后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能够明白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 反思 和内省。但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结尾处,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杯具。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欣赏日本 文化 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正因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这次主要主角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胖子。两次看时我都个性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个性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本片的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音乐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正因有足够的情节的缘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务必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这几年来,自己逐渐被很多事情变得很实际。自己能看的进去的艺术片很少,喜爱的艺术片导演更是几乎没有。但是当我看完姜文的片子时觉得,总有一些情怀,值得保留。

《让子弹飞》观后感 范文 5篇相关文章:

★ 《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 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 有关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 让子弹飞观后感精选作文5篇

★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1500字5篇

★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精选5篇

★ 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2000字

★ 《让子弹飞》观后感1500字作文

★ 《《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doc》

自己到百度知道和贴吧里多找找吧,会有让你满意的各种解析的,在这里粘贴多了很可能会被“河蟹”掉的。

  • 索引序列
  • 科幻电影创意和叙事研究论文题目
  • 科幻电影创意和叙事研究论文范文
  • 电影叙事研究论文
  • 电影大鱼的叙事研究论文
  • 电影让子弹飞叙事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