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语文教材改革研究论文

语文教材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语文教材改革研究论文

试析专业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以专业背景为前提,依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针对大学语文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及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进一步明确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的方向,试图使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更加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 专业背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什么是专业背景

(一)教高[2006]16号文件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要求

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工作瞄准就业,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根据情况开设什么专业,培养相应专门人才。

(二)对于专业背景的理解

《大学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应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要求下,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每个教师都应该清楚本专业的专业背景。什么是专业背景呢?每个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开设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就业范围、课程体系和自己的课程定位。具体的说,就是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和具体工作?

2、能胜任这些职业和工作需要掌握哪些能力、知识和素质?

3、开设哪些课程才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知识和素质?

4、这些需要开设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5、担任这些课程的每个老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根据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将专业教育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依据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三类: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其中,基础课主要是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专业核心课服务的,而专业核心课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

所以,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必须承担为专业基础课和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任务。

二、专业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教学的缺陷

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课强调了人文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任课教师无论给哪个专业上语文课,都是同一种教材,同一本讲义,同样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单一教学方法的循环。这就忽略了专业背景和专业差异,忽略了高职院校虽然是高校,但其实质是“职业教育”这一现实。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教学是没有专业针对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其虽然强调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但是为专业基础课和学生就业服务的作用却大大减弱。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所转变,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在专业背景下把人文教化和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正视专业差异,强调针对性。

三、专业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以专业背景为前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掌握的所有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每个专业根据学校和本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由于每个专业的特点都不一样,每个专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有必要把每个专业对大学语文的要求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供任课教师参考。 在这样的基础上,担任不同专业授课任务的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专业的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这样一来,即使所有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任课老师却可以根据任课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当增删部分教材内外的内容来授课,大大增强了专业针对性,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基础上适当选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大学语文》除了姓“大”、姓“文”,还应该姓“职”,应该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贯穿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等。要让语文课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科学、准确地确定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特点,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能力素质的训练内容,如写作、口头语言训练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说会写有修养,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可以围绕自己的主体专业建立校本语文课课程,还可以在教材内容取舍结合本校的实际突出专业特色,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煌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题材文章,还可以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一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也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越来越轻视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实践早己证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媒体巧妙合理地综合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专业特色更新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必须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充分把握所教专业的专业特点,了解专业背景,针对不同专业选取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二是任课教师要有专业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勤勉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结合专业特点,三者应紧密结合。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个人展示单元——亮出自我

可通过课前的1~3分钟,以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述哲理寓言、评新闻时事、做即兴演讲等形式进行。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通过在校2~3年时间的学习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演讲环节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同时一次演讲完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演讲,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要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对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点评出来,并辅之以示范。

二、基本教学单元——锻炼自我

1、激趣导入。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分钟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悬疑导入法等。此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2、整体感知。文章首先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性的宏观把握,通过对文章总体性的初步认识与把握,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此环节教师可进行以下教学内容: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重难音形义过关、文章结构探析、总体大意把握、理清文章思路等。方式上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答案等。答题形式上可有个人、小组、全班齐答等多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此环节要为下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教改的'中心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根本。通过合作探究,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充满发现、探究的乐趣。 4、拓展延伸。“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延伸便是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课文”的限制,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

5、板书小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让学习者尽快回忆、尽快重复感受所学知识,有利于记忆的形成。板书小结环节可由学生、老师分别进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结展示于黑板上,以此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随后也应对文章进行总结性概括,再次点出本课的知识要点,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小结力求简洁明了、系统概括、重点突出;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作诗、作画、书画并行,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以word文档或幻灯片的方式展示。

6、双向质疑。质疑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双向质疑”包括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和学生向老师的质疑两个步骤。一是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即教师以提问、习题等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对课文中的重点文段、精彩段落进行1~3分钟的限时强化训练;二是学生向老师的质疑,是让学生学完本文后针对本文内容和相关观点自主发问,教师答疑,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活动课单元——提升自我

理想的语文课应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课,构建开放式课堂。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等灵活挑选运用展开活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

1、竞赛型。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格言警句大家背、寓言新编、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赛等。

2、表演型。包括课本剧表演、自创寓言故事表演、小品剧表演等。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可感,一方面能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人文素养。

3、辩论和讨论型。“辩论出智慧”,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常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会和讨论会,议题可以针对课本中的某种观点、时事话题等。如学习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后,可展开“职业人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的大讨论。

4、综合型。综合型即把竞赛、表演、调查等各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如开展《传统节日》、《河洛历史》、《职场人生》等语文综合活动课。

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成为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引导者。要把语文的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的素养,充实和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内涵,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外语教学改革论文实证研究

英语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更加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新的时期,要提升我国英语教育水平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学者对“英语教育”的理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以此为准则,指导我国英语教育的实践。本文将对“英语教育”的理念进行简要概述,并指出现阶段“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利用“英语教育”理念指导英语教育实践。英语教学与英语教育是存在着很大差异性的,而采用“英语教育”理念进行的英语教学实践不仅是破除英语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更能够使得新时期的英语教学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现状来看,存在英语教师的素质还没有获得有效的保证,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还较为薄弱等问题,这与“英语教育”的预期效果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对“英语教育”理念进行深层的研读,并能够根据这些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实践。

一、“英语教育”理念概述

许国璋教授在1981年提出了“英语教育”理念,直到现在,许国璋教授也被认为是“英语教育”理念的先驱。他率先指出了英语教学与英语教育的差别,英语教育主张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参考,但是绝非是唯一参考,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有很强的相似性。后来这一理念被不断的丰富与充实,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现代的“英语教育”理念认为,就英语教师来说,教师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优良的学风,使学生受到感染,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现代的“英语教育”理念旨在培养知识技能与道德水平兼备的多元人才,拥有多项技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复合型人才,以这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定教学水平的优劣,并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师素质难以得到保障

很多的英语教师与英语工作者都没有在“英语教育”理念下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更多的是用学历和文凭来证明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经历或者具有英语教学的资质。但是这不能真正地说明英语教师具有进行“英语教育”的素质,特别是在当今高等师范:校综合性变得越来越强,本身的“师范性”不断淡化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此在英语专业树立“英语教育”的重要理念,保障英语教师的素质。

(二)“学术化”“语言学化”严重

“英语教育”理念希望培养的是知识技能与道德水平兼有的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但是就当前的英语专业教育现状来看,英语更多的是偏向学术化,语言学化,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生涩少见的知识进行大量讲解,教学的知识中有很多都脱离了实际生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较为薄弱,学习风气较为浮躁,缺少求真务实的学习思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需要大力培养知识技能雄厚,思想观念优良的英语人才,而解决“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对于帮助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将“英语教育”理念进行实践

(一)优化课程内容

“英语教育”理念不管外延,内涵有多丰富,核心都是英语本身,而英语本身又包含了例如英语发音、英语语法、听说读写、词汇、词组等诸多内容,但是任何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对知识的运用,但是英语知识的应用却被很多英语教学实践者所忽略。因此,要真正将“英语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就需要对学科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具体来说,首先就本科的一二年级英语教学来看,作为基础阶段教学,其英语知识与技能应该保有较大的份额,最好是65%左右,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基本的英语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而还有35%要给予到汉语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与汉语很自然地进行衔接,而20%则需要对英语国家进行简要的概述,使学生了解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引发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最后要给予学生7%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外国的电影、记录片,从中感悟英语的`魅力所在。但是对于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英语更加强调对技能的掌握。因此要增添口笔译实践与评论,英语文学欣赏,英语教学法导论等作为学生练手,这些都应该用全英语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在良好语境中学习,并能形成英语思维。

(二)完善培养方式

当学科内容设置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对应的培养方式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现在的教学来看,更多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单一方面,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学生没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内化。任何学习内容或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反复温习,而课堂只是学习的起点,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如果没有将课下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行练习,那么学生就不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并灵活应用。同时课下松散还会使得学风浮躁,学风涣散。因此,老师要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将课下时间利用起来。结束语:英语的教育与普及对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对“英语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实践,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哑巴英语较为普遍。在新的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真正深入地践行“英语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2]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摘要】 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念的角度详细地论述了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四个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对外语教学尝试性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关键词】 心理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 教与学 思考笔者在与外语教师的日常交往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外语教师抱怨:教得再辛苦,可学生成绩就是上不去,或是不理想等等。而不少学生的反馈也大致如此:每天花在外语上的时间最多,可最终成绩总是上不去,学来学去还是“聋哑”英语等等。这就不禁使我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其中的症结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一、教学理论上的5 个 W+HOW1. WHO:谁参与教与学?很显然是教师和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是谁?从哪儿来?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的经济状况怎么样?他们的父母亲是谁?他们的语言能力怎么样?他们都具有什么样的个性?2. WHAT:教师本人的教学经历以及受过什么样的培训?对教学目的语及其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对教育理论了解多少?本人的个性是怎么样的?学生必须学、教师必须教的是什么?什么是交际?语言是什么?当你说起某人知道如何运用一门语言,意思是什么?第一语言和目的语的差异是什么?3. WHEN:学生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始于何时?花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是多少?(每周上课的时间是多少?每天所花的时间是多少?)4. WHERE: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学习目的语的?课堂教学是否用目的语?目的语的使用仅限于课堂上吗?5. WHY:学生为什么要掌握目的语?其目的是什么?学习目的语的动机是为了通过考试,为了将来事业有成,还是想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以便与该文化背景下说这种语言的人进行交际?简言之,其学习的动机是属于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还是综合性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6. HOW: 怎么教?怎么学?怎样才能在语言学习上取得成功?目的语学习需要哪些认知过程?学生都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语言学习上认知(cognition)和情感(affect)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以上所论之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却包含着很深刻的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不具备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深入研究、思考以上一些问题,拿起书本便教,是很难教好的,也很难说他能够给学生什么指导意见的。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二、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他对语言教学流派和其本质的了解程度和具体运用能力对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将起着一个很大的作用。遗憾的是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和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的影响,片面而夸大地强调过度学习(overlearning),模仿(mimicry),重复(repetition),句型操练(practice)以及习惯形成(habit formation)等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情感过程(affective process)以及语言学习的本质和特点,这样势必会给语言教学带来以下负面影响:1. 脱离目的语的文化。2. 教学上的僵硬性。3. 教学上的机械性。总而言之,这种教学方式是完全有悖于全人(whole person)教育观的,也完全有悖于人本主义教学理念(humanistic approach)的。 语言教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它更是一门艺术,不能完全像 Nelson Brooks 教授(1964)所提出的那种 A+B+C... 的典型的公式化结构主义教学。外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日新月异,而我们有不少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19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盛行于西方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进行教学,其课堂教学特点如下:·课堂(基本)用母语教学,很少用目的语;·孤零零地教一大串互不关联的单词;·繁琐地、长时间地解释语法;·阅读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过于艰深的课文;·很少注重课文内容,其语言点总是以语法的面目出现;·惯常的操练便是翻译互不联系、一个个独立的句子;·绝少注重或不注重发音。这种教学过程或许我们可称之为线性叠加过程,而语言习得不可能只是叠加性的。一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限于教各种语法结构,换言之,一课的内容甚至一本书或一套教材的内容教学不等于各个结构总和的教学,因为掌握了结构总和不等于掌握了语言本身。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莱尔教授(1982)所说的那样:“传统的模式违反了在自然语言习得中发现的一些学习条件,这些条件对于有效的语言学习很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有在真正的交际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充分的机会;提供一个“语言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语境线索弄清词语的意义;有保持沉默并在说话之前培养接收能力的机会,……那种把课程中所教的一切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并且想说明一切的方法,没有考虑到记忆力的局限性,剥夺了学生使用自己的自然语言习得战略的权利,并且严重损害了学习环境的丰富性。”当然,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仅仅了解或知道外语教学的流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具体灵活运用,而具体灵活运用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 熟悉每一种教学流派所涵盖的内容:(1) 产生的背景 (background);(2) 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3) 设计(design):·一个方法的目的是什么;·语言内容是怎样选择和组织的?即这个流派所含括的大纲类型;·这个流派所主张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类型;·学生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教材的作用。(4) 教学程序(procedure)2. 熟悉每种流派在在具体教学实践和环节中的利、弊与可行性。要熟悉每种流派在具体教学实践和环节中的利、弊与可行性,除了要深刻理解各流派所提出的教学理论、观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本的特点和内容来灵活运用各个流派的方法,或有所侧重地用某一个流派的方法或把相关的流派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挖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教学方法与语言大纲的设计真正地熟悉了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是大纲活动体系中的一个方面,比如面对一批刚开始学习商贸英语或旅游英语的学生,在教学前,首先要考虑以下问题:1. 这些学生是谁?2. 他们的语言水平现状如何?3. 他们所需的交际水平。4. 他们未来使用英语的情况和环境。只有考虑到诸如以上的因素,然后才能考虑到教学方法或者教材的选定。而以上问题所获得的答案或信息反馈为语言大纲的设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大纲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分析:学生需要什么水平的教师以及学生以后要达到的水平。2. 目标和目的设计:目标不明确,目的就不明确,而目的不明确便会导致以下问题得不到系统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过程;·教材;·评价。3. 教学活动的选择:此项关系到教学理论和思想的具体实施。4. 评价:对教学计划和程序的有效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以及效率进行评估。以上诸方面关系参见下表:从上图我们可以得知:在考虑众多因素基础上的需求分析是直接为学习目的服务的,学习的目的决定着教学计划和程序的设计,而教学方法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SARD 问题师生关系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常常是受教育者,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常常板着面孔,以权威者自居,所授的内容不容置疑和商讨,同学生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知者(knower)和学习者(learner)之间怎么会存在自然的密切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学习者就不可能有安全感(security),而S正是代表Security。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感到安全的话,他们会学得最好(Learners learn best when they feel secure.)。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学会使学习者能够产生这种安全感的技术。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 教师要学习心理学、 教育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教师不仅要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还要解决他们自身所不能解决的心理、情感等问题,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去。(2) 教师所持有的两种态度是重要的。其一:对于学习者的完全信任态度;其二:对于学习者的个性不加评价的态度。A 这个字母分别代表 Attention 和 Aggression。Attention 为注意力。在语言教学中,我们通常发现学习者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课堂上老是分神,心不在焉。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排除学习者的学习和情感因素(learning and affective factors)的前提下,要更多地找找自身的原因,看看问题是否出在课堂教学活动安排上面,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因为课堂活动安排的不丰富多彩,教师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jug-and-mug method), 而学习者只是稳坐板凳的听众(bench-bound listeners),只是被动的吸收者(passive absorbers),缺少积极的参与(involvement),这样就很容易精力分散,久而久之,便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最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邹永宜(1995)指出:“大多数英语课本每单元的编派形式都是一样的,但并不是说就应该按照一成不变的顺序,以同样的方法完成每一单元的内容。……如果一位英语教师的课千篇一律,缺乏变化,学生会感到厌倦。”Aggression 这个词在心理语言学上应理解为“进取心”,而不是该词的通俗意义所具有的贬义的色彩。成人的语言获得(learning)和小孩的母语习得(acquisition)在“进取心”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成人如同小孩,在学习了语言的某些方面以后,总是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所学,用新的知识作为自我表现(self-assertion)的工具。作为教师,应把握住这一点,因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注意力和进取心刚好结合在一起。学习者越是积极地参与,注意力也就越是集中。R为 Reflection,即反思。根据语言学家布莱尔的学说,Reflection 分为课程内容反思(text reflection)和体验本身的反思(experience reflection)。这是在课程教学框架中的一个特定的沉默阶段(a period of silence), 一般应安排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前几分钟,一是让学习者反思一下课程所学的内容,以求得到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得到巩固所学和加强自信心(self-confidence);二是让学生反思一下学习体验本身。学习者在某一段学习期间以后,常常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矛盾和各种影响外语学习的不良情绪,如气恼、焦虑、压力下的灰心、气馁等。而这时正是需要教师去帮助学习者化解心理矛盾的时候,这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做到这一点,既通过学生反馈和调查,有针对性地化解、缓冲学习者的心理矛盾,平息他们的各种干扰外语学习的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现阶段的学习发展情况以及重新评估未来的目标。同时他们也得以在无威胁的状态下和放松的情况下(in a non threatened manner and in a relaxed way)继续其语言学习。D为 Discrimination,意为辨微。成人在外语获得中不象小孩在母语习得中那样有一种安全感,婴儿在出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听,而不说(事实上也不会说),父母也不逼他们说,而只是反复、不厌其烦地通过游戏等娱乐方式对他们进行无意识的母语的输入,等到他们会说话的时候,也没人对他们提出苛刻要求,说应该这样讲或那样讲,总是对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报以鲜花和笑脸。而成人在语言获得方面就没有小孩那么幸运了,成人在学外语的时候,一开始在没有得到多少语言输入(linguistic input)的情况下,教师便要求他们进行语言输出 (linguistic output),并且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是很苛刻的,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可想而知,其压力有多大!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在最初语言学习阶段,必须加大对学习者输入技能(receptive skills)即听和读的培训,然后才是对其输出技能 (productive skills)即说和写的培训。正如语言学家 James Asher(1977)所言,人的右半脑为输入技能提供了保证,而右半脑在接受输入到一定量或程度的时候,才会激发左半脑对语言的输出技能。就象往一个杯子里注水(即输入)一样,只有注水到一定程度,杯子里的水才会自然溢出来(即输出),这里实际上蕴涵着一个浅显的道理:水到渠成。因此,当语句通过视觉或听觉方式输入后,方能使学习者在以后的输出时能够辨微、辨认打下基础。正如以上所言,成人一开始学语言便要求他们辨微,要求他们在发音、拼法和语法结构方面进行辨微且做到准确无误,这无疑违反了语言习得的规律。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经常说,要学好一种语言必须要做到“不自觉”,即必须达到一种“不自觉”的境界,而要研究语言学必须要做到“自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让他们掌握外语,以达到用外语作为工具学习专业知识或者进行交流的目的,而不是让他们做语言学家。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只有自然吸收的语言才能转化为口头的熟练掌握。换句话说,光靠语法分析、光靠辨微等所得到的理性认识并不能使人们熟练掌握外语。克拉申认为,成年人的外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1) 为学习者提供可以理解的、丰富的和自然的语言材料;(2) 理解思想障碍,减少心理负担,使学习者能做到自然吸收。克拉申所提这第二点也正是人本主义方式(humanistic approach)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 弄清“学习语言”(learn the language)与“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learn about the language)的区别;2. 弄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3. 通常的听、说、读、写顺序应科学地排序为听、读、说、写;4. 没有安全感的学习是不可取的,即认知(cognition)与情感 (affect) 的问题, 同时这也是“全人”(whole person )教育观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说辨微不重要,相反,学习者对于一种语言不能辨微,一辈子都会犯同样的错误。但辨微不是在最初阶段,而是要等到学生已经获得安全感的那个阶段,等到已经接收到大量输入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各个方面的精确辨微就会作为创造性自我发展的一部分而出现。以上所论述的心理学家 Charles Curran(1972)的 SARD 理论,依笔者之管见,其核心点为 S(安全感),只有在 S 上做好文章,才能带动 ARD 问题的真正解决。当然,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因素还很多,但本文所涉及的四点考虑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将有助于外语教师及时地修正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从而避免出现在语言教学中所不应出现的问题。我们常说一门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这里不应片面地理解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应理解为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多在如何“教”上面下些功夫,多进行一些反思性的教学,而本文所提的四点考虑正是围绕“教”这个字而展开的。参考文献1. H.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2. 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3. 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年版。4. 罗勃特·W·布莱尔著,徐毅译:《外语教学新方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7 年版。5. 徐烈炯:《当代国外语言学学科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6. 邹永谊,赖莉娅:《英语教学新概念》,重庆出版社 1995 年版。

大学英语教学论文有很多新颖的题目,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供大家进行参考:1、模糊语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功能2、浅析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3、浅谈将文化导入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的几种方式4、就大学英语词汇知识框架理论与教学探讨5、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6、浅议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7、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8、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探究9、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入10、大学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探索11、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12、高校大学英语中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1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的意义和方法14、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15、运用“层次结构”教学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可以写教学法创新一类的,比如游戏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我当时也是莫文网给的建议,非常有帮助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幼儿英语教学法实证研究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堂中的应用多维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法研究发展趋势新探幼儿快乐英语情境教学——南京晓庄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自学-监测-竞赛-仿写”儿童英语教学法的多元评价体系网络英语教学法课程构建外语教学能力及其训练——有关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离与合英语教学法课改革的思路及实践任务型英语教学法浅析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英语教学法课程评估测试体系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思考案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职业学校理想英语教学法的选择基于项目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设计试论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法中的应用现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之我见反思性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法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法的选择我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重点及其演进——基于关键词频统计的分析和讨论我国英语教学法科研文献计量学研究将英语教学法各流派融合起来趣味英语教学法的应用英语教学法课堂教学初探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与研究方法——以海事英语为例项目驱动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浅析英语教学法及其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高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法的认知、运用和态度美国教学法改革与我国英语教学法改革初探论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群建设中的实践研究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新思路

教学改革研究生论文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电力拖动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微观课堂的时效性。要求师生配合得当,教师做好课下准备,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上主要解决理论向实践技能转化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科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微观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仍然起着核心作用,所以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提高微观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对微观课堂进行调控,即教师通过对学生感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合理的调动,具体是对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的充分调节和使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学习中,以求得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在课堂当中,我们要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为微观课堂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对传统内容的重新演绎。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断更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锻造。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观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建立辅助学生的教学资源库(比如微课、相关知识视频录制和练习题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1当前高职院校微观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学时安排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压缩了各种学科的课时,使得教师只能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不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缺少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1.2“填鸭式”教学方式固化

以船舶电力拖动课程为例,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微观课堂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记忆者,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加工、自我深化和自我创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没有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现代的一些通信和娱乐手段吸引,造成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

1.3课堂教学内容“一刀切”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同,对船舶电力拖动课程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采取“一刀切”式教学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消化不良。

1.4“专兼结合,双师结构”

目的尚未达到部分校内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不足,理论联系实践环节欠缺;部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欠佳,造成照本宣科的局面,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

1.5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1名教师面对40人左右的标准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小班教学成为专职教师不可跨越的屏障。

2解决高职院校微观课堂问题的途径

为了解决微观课堂出现的问题,结合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实践性探索建议。

2.1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认识到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解放思想,高职院校必须为教师发展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一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给足专业教师对微观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为保证教师在专业上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并与时俱进。

2.2完善教师执教能力

微观课堂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完善教师执教能力,因为教师是微观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教练和裁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授什么内容,还要考虑为什么教,要将所教内容与实际案例相连接,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高职微观课堂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执教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还要具有相应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实践微观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制约,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思想不够开放,无法放开手脚充分行使在微观课堂中教师的自主权。

2.3创新微观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微观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在微观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研室教师应集中研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兼顾数十个孩子的学习,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了个性化的教育。无法对个体学生的学习偏好或者学习习惯等进行教学行为的改变,但对现在的网络时代而言,允许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呈现不同的教学资源,即要求教师针对同一问题设置不同的旁枝情节。比如,通过线上的基础测试,进行数据采集,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程度,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软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适应其各方面的需求,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目标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处理问题也相对简单,易于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容易被何种课件和资料吸引、能保持多久的.注意力、达到怎样的知识吸收水平及是否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等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4创新微观课堂的学习情景

根据现代高职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即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转换观念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养成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教学团队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了船舶电力拖动基本的控制线路分析、船舶甲板机械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机舱辅机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辅机自动调节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防污染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5个学习情景,让学生5人一组,各司其职,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训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5创设“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综合考核体系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微观课堂最有效的模式,最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全面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考核的多元化。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考核分4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布置任务,预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分析教师给的具体项目实例任务,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部分:学生确立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比如总体负责人、分析员和汇报人等,在此期间教师到各个团队中了解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第三部分: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用PPT等现代化手段,展示自己分析研究的成果,并讲述在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和具体的心路历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第四部分: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高低、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等方面,要求具有公平、公正性。实践证明,创设的综合考核体系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现代高职教育而言,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2.6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

将课堂的空间维度延伸到课前和课后,给学生提供课程相关的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打下良好基础。利用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诠释相关概念、原理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项目、习题库等,并设置在线答疑环节,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与企业组织者和一线优秀工人的在线联系,让学生接触社会相关领域更多优秀的工作者,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作为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支持。

2.7把控学习目标的进展

评价深入到课程进程的方方面面,从课前的知识预习情况(比如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PPT等记录),到课上的考勤评价、课堂表现、课堂知识评价、测评评价,到课后的作业评价、问卷分析等。这种综合性评价并不意味着教师增加测验、考试及作业数量,其目的是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换,评价结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便于进行教学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把控学生学习目标的进展。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观课堂改革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理念。专业教师要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分析,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式教学,使用恰当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峰.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5-17.

[2]汪鸿.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175-176.

[3]杜远阳.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2(6):100-102.

[4]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62-65+74.

[5]周晓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差异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0-6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周晓龙.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高职微观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73-77.

写作思路:可以写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具有科研性;教学形式要带有更多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意识、进行实践活动方法,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等

正文: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s the rapid replacement of the old and new thing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things. As far as higher education is concerned, it also needs to constantly update and add new contents.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is also closely following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s a microco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knowledge, so it has a certain frontier of the times.

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新旧事物的快速更替,新事物不断涌现。就高等教育而言,同样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增添新的内容。高校教学内容也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是现代知识发展的一个缩影,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前沿性。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diversified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riente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or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preparation. Only by combining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changing the single teaching 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teaching activities have a certain scientific research nature, can the teaching quality be improved.

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具有科研性,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进行科研和就业准备的。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改变高校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科研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The teaching form should be more practical,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an open process. It is a process of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the unity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is also a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教学形式要带有更多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是开放的过程,是课内与课外相互配合,认识和实践相互统一,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的过程,是教学、研究和实践一体化整体推进的过程。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systemat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skills and skills, but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ransform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rrying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ngaging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意识、进行实践活动方法,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教学实践改革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管理手段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代的发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2]杨德传、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管理观察,2009,(02)

  • 索引序列
  • 语文教材改革研究论文
  • 外语教学改革论文实证研究
  • 教学改革研究生论文
  • 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论文
  • 教学实践改革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