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是目前较热的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环节,象前一位回答你的一样,老师会尽量问你自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 资金 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货币资金管理流程 筹资 资金、筹资与担保管理制度 担保 资金、筹资与担保管理流程 采购 采购与付款管理制度 采购与付款管理流程 存货 存货管理制度 存货管理流程 销售 销售与收款管理制度 销售与收款管理路程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 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长期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管理制度 股权投资管理流程 预算 预算管理制度 "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 财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管理制度 成本费用 生产成本内控制度 生产成本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工具箱 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箱 保值增值分析模型 风险识别词典 二维多因素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组合频谱图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综合风险指标 业务循环风险指标 资源管理风险指标
风险种类很多,有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等。从财务风险角度,又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税务风险等等。不知你要回答的是哪类风险。风险的处理可以有几种方式:转移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分解风险等等。下面链接网址,你可以作为参考。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比较典型的风险事件: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破产;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倒台;2002年美国世通公司丑闻;2004年中航油炒作原油期货,巨亏5.5亿美元;2007年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发的次贷危机,逐渐蔓延、席卷、肆虐全球,引起全球实体经济的动荡和下滑。全球企业界、金融界和政府重新审视风险控制的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向经济实体提出了全面提升监管的要求。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业务流程实现有形的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可大大降低风险产生的例外性,提升企业传统管理水平;可以提升执行力,增强企业的有控能力;可以有效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实现有信经营。
煤炭企业管理层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发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已趋于完善,那么,煤炭企业管理层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是?
摘要: 目前,煤炭企业存在内控体系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完善、缺少监督管理、内控措施乏力和管理层内控意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构建煤炭管理层次内部控制体系,具体由内部监督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三大系统组成,以期对企业的有效性和财务的真实性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管理层次;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ERM框架,国外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框架已经逐步趋于完善。与国外相比,我国在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08年5月我国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始从理论框架上关注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但是,我国煤炭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不断暴露,这些问题提醒我国煤炭企业在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构建方面仍有很多工作有待展开。
二、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发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已趋于完善,但是完善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机制在大部分企业仍然缺乏,内部控制较为分散,“虚位”现象逐步暴露出来。风险意识在煤炭企业中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实质的风险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另外,煤炭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评估机构。基于此,可以发现煤炭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缺少系统性的体系进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体系在我国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建立,但是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维护内部控制体系等一系列层面都缺少管理、维护,使得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2008年以后,煤炭企业开展了大量的制度建设工作,并对各项制度进行汇编,对原有制度做了大量的补充。但是,由于大部分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力制衡问题不能在企业中得以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有待进行全面完善。主要体现在:
(1)缺乏仔细的调查和论证,制定的制度缺乏合理性,企业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不认同,抵触情绪会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寸步难行,或内部控制制度的原有效果不能在企业中出现。
(2)存在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承担,不相容岗位出现合并的现象,与内部牵制原则格格不入,归根结底是煤炭企业设置了不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3)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情况没有按照有关要求仔细检查、评估,从而导致未能发现内部控制问题,缺乏对相关问题的整改。
(三)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大量制度及活动来实现的一个持续的过程。煤炭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从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执行,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是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进行事后控制与监督,事前和事中的持续的监督要作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体系有效执行的强有力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开展独立评价和监督工作,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为了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在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企业的管理流程下合理开展。当前煤炭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煤炭企业内审人员缺乏执行内部审计所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经验,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大多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舞弊以及特殊项目调查审计上,没有深入地对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性评价,从而发挥应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较为突出。内审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时,机构内特权阶层成为了监管的盲区。另外,各方利益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不断影响,导致其不能独立开展监督工作。因此,内审人员更不能客观评价内控和风险管理程序的有效性。
(四)内部控制方法手段乏力
2003年下半年发生的中航油事件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执行力的重要性。中航油公司《风险管理手册》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引入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三级风险防御机制在手册中初步建立,但是由于没有切实保证执行制度的`相关条款及应有措施,最终导致事件的发生。执行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根本,对煤炭企业而言,只有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深化执行,才能切实发挥其原有的效果。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的因素很多,如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公司产权不清晰、治理机构不完善、公司董事会没有正常的选举程序、内部董事占据董事会绝大多数等,这些都是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应有效果的重要原因。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者而言,提高其素质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作用明显,这点要引起煤炭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煤炭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体系纳入到企业信息体统当中,在实现信息化的同时,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通过信息技术落实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解决零散片面的传统内部控制方法手段达不到内部控制效果的问题。
(五)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国民经济中,煤炭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企业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安全性要求高、井下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煤炭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由于很多煤炭企业经营历史长,企业存在“一言堂”现象,部分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水平不能与时俱进,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比较保守,因此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我国煤炭企业管理层内控建设较为被动,其目的是满足监管需求,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积极作用。只有在企业管理者及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内部控制系统才能不断完善。如果只有监管层的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基于此,现阶段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多停留在形式主义上,这也是内部控制频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2)风险管理意识是煤炭企业管理者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管理者要设置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来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辨认、评估及管理。未来几年,我国对入市承诺条款的不断兑现,加上国内煤炭企业逐步开拓国际市场,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多,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煤炭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的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市场、技术、财务、信用风险等,内部风险包括管理、人力资源等。
三、煤炭企业管理层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内部控制活动具体划分为管理层次内控系统、操作层次内控系统,本文主要探讨管理层次内部体制体系建设。管理层次内控系统由内部监督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三大系统组成,三者组成了管理层次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的有效性和财务的真实性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
(一)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系统建设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持续高效地运作,有效的监督是重要的保证,因此对整个内部控制执行的过程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1)会计控制。会计控制主要是对各项交易、事项进行核对或校验,通过会计的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手段,对各项经济交易、事项由其经办人之外的独立人员进行核对或验证。在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可以起到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的作用,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之上,还担负着监督、稽核的重要任务。
(2)内部审计。监督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符合内控和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是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的作用还在于,综合评价内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纠错和内控的措施和建议。笔者认为,对于生产经营规模大、主要业务流程复杂的煤炭企业集团,应设置审计委员会、审计部。
(二)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建设
(1)充分进行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把突然出现的风险一一识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煤炭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首要和最困难的一项任务。煤炭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首先要全面地识别出对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潜在风险。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需要通过风险识别来进行辨明,从而分清企业的机遇和风险,以便企业采取措施,来把握住发展的机遇,或者采取措施加强风险的应对与防范。煤炭企业管理层在风险有效识别的基础上,保证其不偏离预定目标。煤炭企业可以把所遇到的风险分为两个方面展开事项识别过程,包含公司层面风险和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如表1所示。导致我国煤炭企业公司层面风险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市场竞争、生产技术、自然灾害、政策法律等。内部因素包括公司战略风险、财务风险、生产经营风险、组织结构风险等。与煤炭企业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日常管理有关的风险称之为业务活动层面风险,比如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具体业务活动过程中相关的风险。我国煤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划分方法,将公司层面的风险和业务层面的风险一一加以识别。另外,识别潜在风险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法、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政策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德尔菲法等较为常用。通过以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或者结合使用,可以识别出代表机遇的潜在风险,使得管理者以此为依据制定战略和发展目标,从而把握住机会;与此同时,对于代表困难和危机的潜在风险,企业管理者就要对其实施相关应对措施。
(2)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在被识别后要进行的下一步工作是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计价和衡量已识别的风险,对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损失进行评估。ERM框架下的风险评估工作,有其自身的重要特点,威胁只是其评估工作的一部分,还要评估企业退缩的风险,以及没有抓住机遇的风险。换句话说,ERM框架要求,不只是去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更重要的是去评估机遇失去的可能性及影响。实际上,风险评估是基于对过去历史数据的总结分析,从而较为科学、准确地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因此,煤炭企业要建立一个数据库,主要用于对企业原来遇到的风险的总结。
风险计价,又称为风险衡量,是煤炭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的重中之重。风险计价是将风险分析信息予以数据化的统计过程。风险的计价的过程通常从两个维度进行计价———风险损失的幅度、风险发生的频率。风险幅度用于衡量风险损失的程度,可具体分为五个等级———轻微、较轻、一般、较重、非常严重;风险频率用于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具体分为五个等级———非常低、低、中等、高、非常高。风险值法(最大的风险损失)是衡量风险幅度的主要方法,概率和统计法是衡量风险频率的主要方法。应该注意到,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在风险评估中要根据风险变量的变化不断进行。因此,对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层面的风险,我国煤炭企业要建立起动态的风险评估机制,促进风险评估工作日常化、制度化,为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3)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管理层要依据原有的企业风险管理战略,以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为依据,针对不同的风险,选择不同风险应对策略,这个过程称之为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心。不利风险是不能通过风险管理来消灭的,风险管理是在企业接受的范围内对风险进行控制。煤炭企业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因素是首要要素。煤炭企业要以不同业务特点,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从而得出风险预警线、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二是应对不用风险有不同的策略。例如,风险接受、规避等策略的主要使用范围是企业法律、战略、财务、运营的风险。企业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行风险应对策略所要付出的成本和取得的预期效益,其次还要考虑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选择一个策略而放弃另一个策略的风险。
(三)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信息管理平台,企业可以利用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将内部控制进行集成化、转化和效能提升。信息系统在我国煤炭企业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及内部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的上线和实施会给我国煤炭企业管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内部控制系统对我国煤炭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煤炭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需求,综合考虑企业的组织结构、具体生产经营业务等各项因素,制定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建设方案,并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合理组织适合煤炭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最终达到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流程,防范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全方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英、王玉香:《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必要性》,《中国矿业》2009年第12期。
[2]刘峰:《大型煤炭项目基本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中国煤炭》2007年第12期。
[3]管云飞:《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几点探讨》,《科技资讯》2008年第1期。
[4]战兴伟、罗福花:《内部审计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煤炭工程》2006年第9期
据学术堂了解,关于内部审计,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般都会问到这三类问题。1、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因此他们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这个题目的?”、“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是怎样搜集有关资料的?”、“你写这篇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书籍和有关资料?”、“论文中提到的数据的出处何在?”等等。2、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二个问题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一般学生根据文章的大标题来说就可以了。3、老师一般会提问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论文中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准确和确切的地方,对论据不够充分的地方,对论证层次比较混乱、条理难辨的地方提出问题。论文中没有说周全、没有论述清楚或者限于篇幅结构没有详细展开细说的问题,答辩委员也可能提问。
答辩不用担心的,老师不会为难你的!老师一般会就你论文的相关内容问一些问题,比如说你提到了一个专有名词,但在论文里却没有说明是什么意思,那么老师就有可能会问到!还有的问题是论文里有的,你就照论文念也可以!
内控是目前较热的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环节,象前一位回答你的一样,老师会尽量问你自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 资金 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货币资金管理流程 筹资 资金、筹资与担保管理制度 担保 资金、筹资与担保管理流程 采购 采购与付款管理制度 采购与付款管理流程 存货 存货管理制度 存货管理流程 销售 销售与收款管理制度 销售与收款管理路程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 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长期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管理制度 股权投资管理流程 预算 预算管理制度 "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 财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管理制度 成本费用 生产成本内控制度 生产成本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工具箱 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箱 保值增值分析模型 风险识别词典 二维多因素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组合频谱图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综合风险指标 业务循环风险指标 资源管理风险指标
论文答辩的时候问的问题都比较专业,而且肯定是围绕你的论文的内容和主题进行提问。所以在答辩之前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的论文内容。主要问题有以下这些:
1、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在答辩的时候,导师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当老师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千万不要慌,要有条不紊地将论文中的核心概念说出来。
2、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什么?这也是导师常问的问题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自己的论文熟不熟悉,对自己论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了不了解。
3、其他问题
此外,以下这些问题也是导师比较常问的:
(1)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这个选题有什么意义?
(2)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都是怎么安排的?
(3)论文的核心概念主要体现在哪里?
(4)论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5)论文中的结论是否具有可行性
(6)论文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
(7)在研究本课题时,有没有发现不同的见解?
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学员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1.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学员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学员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2.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如有一篇《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主答辩老师出的探测水平题,是由以下四个小问题组成的。(1)什么是科学技术?(2)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学员作出正确回答以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小问题:即(3)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为什么说它也是生产力呢?(4)你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根据学员的答辩情况,就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如果这四个小问题,一个也答不上,说明该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如果四个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3个,或每个小问题都能答一点,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确,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采取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就很难把一个学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准确测量出来。假如上述问题采用这样提问法:请你谈谈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员很可能把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这样就很难确切知道该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是好、是差、还是一般。3.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要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的断语。要记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从善如流的掂量。如果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与自己的观点截然对立,也应认可并乐意接受。倘若作者的观点并不成熟、完善,也要善意地、平和地进行探讨,并给学员有辩护或反驳的平等权利。当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作者接受时,也不能以势欺人,以权压理,更不要出言不逊。虽然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与学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审查考核者,一方是被考核者),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答辩中要体现互相尊重,做到豁达大度,观点一时难以统一,也属正常。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行。事实上,只要答辩老师讲得客气、平和,学员倒愈容易接受、考虑你的观点,愈容易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探索真理的目的。4.当学员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参加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员对你所提的问题答不上来,有的就无可奈何地“呆”着;有的是东拉西扯,与你绕圈子,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这种情况,答辩老师既不能让学员尴尬地“呆”在那里,也不能听凭其神聊,而应当及时加以启发或引导。学员答不上来有多种原因,其中有的是原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只是由于问题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显得心慌意乱,或者是出现一时的“知觉盲点”而答不上来。这时只要稍加引导和启发,就能使学员“召回”知识,把问题答好。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点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确实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内控是目前较热的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环节,象前一位回答你的一样,老师会尽量问你自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 资金 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货币资金管理流程 筹资 资金、筹资与担保管理制度 担保 资金、筹资与担保管理流程 采购 采购与付款管理制度 采购与付款管理流程 存货 存货管理制度 存货管理流程 销售 销售与收款管理制度 销售与收款管理路程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 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长期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管理制度 股权投资管理流程 预算 预算管理制度 "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 财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管理制度 成本费用 生产成本内控制度 生产成本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工具箱 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箱 保值增值分析模型 风险识别词典 二维多因素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组合频谱图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综合风险指标 业务循环风险指标 资源管理风险指标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同之处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表征 1.中小企业往往重生产与销售,忽视财务管理。由于缺乏专业管 理人才,中小型企业往往重生产与销售,轻理财与内部管理。特别是 在经济景气时期,中小企业面对大量可选择的市场机会,更容易忽视 财务管理。一旦经济景气状况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忽 视财务管理所导致的后果就会充分暴露。因为,经济不景气时期中小 企业一方面会受存货积压和应收账款膨胀的困扰, 另一方面却有会面 临筹措短期资金的困难。 2.会计核算工作能力薄弱。受到组织成本、生产规模和人才资源 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非常简单,专业性很不强, 内部控制较弱。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力量薄弱,会计制度通常不 能健全。由于对优秀财务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大,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欠佳,导致最高决策者难于进行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作 用,忽略生产、管理与效益的关系。 3.缺乏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性较大。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 管理水平和与此相关的资金周转率较低, 中小型企业往往缺乏严密的 资金使用计划、 与库存管理和交易结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 度,随意性较大。加之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有限,结构单一,不具备 大型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的能力。另外,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经营 历史不长,财务资料不够充分;财务报表未经审计,会计核算易受不 健康因素的干扰。 4.难于应用科学而又有效的分析工具。中小企业由于内部和外部 的各种限制而难于采用科学有效的分析工具进行财务管理, 如被公认 为科学而有效的分析工具———现金流量贴现分析在中小企业中难 于采用,原因有: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资源匮乏,经营者未受过良 好的专业训练不能使用科学的决策分析工具;其二,由于中小企业的 组织机构简单和管理行为分界不清, 经营者穷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没有 充足的时间运用贴现分析技术, 企业采用简单的分析被认为是理性的 经济行为;其三,贴现技术的分析成本过高;其四,中小企业关心的 首要问题是生存,重视近期而不是中长期现金流动。 二、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因素分析 1.支持要素。支持要素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法律 支持、资金支持。 (1)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政 策体系上主要是重点扶持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对中 小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另外,我国至今没有 一部专门的中小企业扶持法, 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一些法 律规范中,且主要侧重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很少有对中小企业弱者 地位保护的规定。 (2)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倾向于大型企 业。大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有政策优惠,同等条件下,大型 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优先得到贷款。相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 企业的总数和工业总产值都占全国的绝大多数, 但贷款规模却占全国 信贷总额很小的份额。中小企业的税费较多,重复收费和收税的随意 性较大,一些政府部门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 2.企业内部管理要素。企业内部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机制、人 才要素、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等。 (1)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中 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会计管理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其他管 理部门进行配合和协调,有较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才会提高企业的 会计管理水平。 (2)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受其规模之限,管 理分工较粗,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家 族经营,很难吸引人才,所以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主自己, 即使不这样,聘请的职业经理也很难达到与大型企业经历相当的水 准。 (3)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混 乱。 3.财务内部组织要素。财务内部组织要素包括会计管理制度的制 定及执行情况、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管理等因素。 (1) 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虽然设有会计管理制度,但因为所有 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致使会计管理职责 不分, 越权行事, 会计执行的随意性较大。 (2) 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分工职责不明确。大中企业机构设置比较科学、规范,人员的分工职 责明确,普遍地实行总会计师下的财务会计处,确立了财务会计在企 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因为大多是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 会计组织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 管理跨度小、 幅度窄。 由于受规模、 财力、人力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 叠现象,影响会计人员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3)会计人员操作不规范,人员流动大,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大企 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提拔机会优于中小企业,大企业的会计人员 比较稳定,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较高,同时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比 较严格。中小企业由于吸引优秀人员比较困难,同时又由于人员流动 频繁,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会计人员受领导干涉较多, 工作热情不高等问题。因而,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的素质和待遇都有 待提升。 4.会计核算、监控要素。会计核算、监控要素包括会计确认、记 录、报告、监控等要素。 (1)会计核算不规范。相比于大企业,中小 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 特别是小型企业诸如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会 计核算的主观随意性较大。 (2)内部会计监控不力。大型企业内部监 控机构、人员配备比较齐全,诸如设置了内审部门,设有财务总监, 执行总会计师制度, 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牵制。 但中小型企业则不尽然, 中小型企业内控机构不健全,认为没有必要。另外,中小企业人员精 简,一个人兼任几种工作,分工不明确,导致其自我监控能力差,这 与中小型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有直接关系。 (3)外部监控随意。由 于国家监督的重点放在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的外部监控比中小型企业 的监督力度大,对中小型企业的外部监督就显得比较软性化,没有法 规、条例支持。所以,对中小型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观多于客观,随意 多于规范。 监管力量主要来自于注册会计师和地方政府及工商、 税务、 银行等部门,但监管力度不大,大部分监督部门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 各行其是。 三、结语 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明显处于劣势,其失效的 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四大类,即支持要素、企业内部管理要素、财务内 部组织要素、会计核算和监控要素。环境要素对其他几个要素起着决 定作用,该要素位于财务管理的起点地位;企业内部管理要素是财务 管理的重要保障;财务内部组织要素是财务管理运行的组织保证;会 计核算体系要素位于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会计监控要素是会计 正常运行的保证。
俺发你。。。。。
1.内部的运行机制是什么2.内部人员的调配怎么才合体3.内部行政管理机制4.内部培训机制的建立5.内部服务机制的建立6.内部协调
1.内部的运行机制是什么2.内部人员的调配怎么才合体3.内部行政管理机制4.内部培训机制的建立5.内部服务机制的建立6.内部协调
内控是目前较热的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环节,象前一位回答你的一样,老师会尽量问你自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 资金 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货币资金管理流程 筹资 资金、筹资与担保管理制度 担保 资金、筹资与担保管理流程 采购 采购与付款管理制度 采购与付款管理流程 存货 存货管理制度 存货管理流程 销售 销售与收款管理制度 销售与收款管理路程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 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长期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管理制度 股权投资管理流程 预算 预算管理制度 "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 财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管理制度 成本费用 生产成本内控制度 生产成本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工具箱 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箱 保值增值分析模型 风险识别词典 二维多因素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组合频谱图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综合风险指标 业务循环风险指标 资源管理风险指标
文章是自己写的应该自己很清楚,答辩老师则是针对论文提出问题,外人没办法推测。一般会问到的的答辩问题:(1)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此项研究的(2)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什么(3)作出的关键研究决定是什么(4)认为这项研究的下一步是什么(5)文章对这个领域做出了什么贡献(6)这个领域内的主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什么(7)核心思想是什么
现代 企业管理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应用就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安然事件”《萨班斯法案》内邵环境 企业 文化 权责分离财务监督会计监努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 经验 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 方法 、 措施 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顾此失彼现象严重;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企业内控部门的责任与权力、控制与监督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国内大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一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 财务管理 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2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主要成因有: 2.1双重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确保自己投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人,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2.2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
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2.3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保驾护航”。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整治的合力,使得监督机制弱化。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人不就事,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2.4企业文化落后、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不高,使得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教育 。
3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而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在今天,内部控制已不再是简单的差错防弊机制,而是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各种资源、各个方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1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
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人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一、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3.2“约束+激励”作为引导、规范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
在存在双重控制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决定了在双重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个基本目的。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内部控制未能有效地执行,很可能造成企业的资产的流失、腐败的滋生、责任的推诿等一系问题,导致经营效益日益下降,企业将难以为继。 文章 针对目前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没有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认识的片面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内容、设计原则及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基础是企业内部分工;其核心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它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小企业是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与大中型企业同等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
一、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成为摆设
很大一部分小企业家都是依靠机遇和冒险精神开始逐步完成原始积累的,而国有小企业的领导很大部分都是由行政部门调过来的,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内控意识不强,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管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虽然也有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认识到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业务的拓展,原先完善的内控已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当其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加以纠正。甚至有的企业在不了解其自身情况的前提下,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把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在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执行,形同虚设。
(二)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岗位设置缺乏牵制
在小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尽可能少用人,用能人,经常出现一个人来承担多项工作,这其中就出现很多不相容职务于一身的情况。开票、收钱、填凭证、审核、记账都由一个人来完成,从表象上看似乎步骤减少了,时间节省了,成本下降了,殊不知,这种违规操作既不能真正提高企业效率,还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流失,滋生贪污舞弊行为,给企业的资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内部审计弱化,外部监督不足
小企业内部通常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企业的负责人“家长式”、“一言谈”的工作作风,认为该机构的职责就是找“茬”,因此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很难公平、公正的开展工作,无法真正发挥监督的职能。而小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政府、金融机构和税务等部门,由于其信息使用者较少,因此外部监督的力度和次数都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现象普遍,坐支现金,账证、账实、账表不符,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四)风险控制非常薄弱
我国许多小企业对于来自外部的风险机会没有控制,对于2008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很少有企业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导致出口外贸的企业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出现很大的亏损。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加上财政政策银根紧缩,融资困难,许多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
二、完善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职责分工控制
职责分工控制一般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小企业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明确职责划分,做到既不留死角又使各个岗位和人员之间不交叉、冲突,应让每个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要求,应当明确授权部门和人员的权限,禁止越权,并制定有明确的奖惩办法,对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员工按规定进行处罚,在不能做到职责划分的情况下,应当加强事后的检查监督。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应该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批准形式通常有常规性授权和临时性授权之分。常规性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用以规范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其时效性一般较长。临时性授权是指对办理例外的、非常规性交易事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应急性授权。小企业应该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程序及责任。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 报告 。对于小企业首先按照《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账簿,不做假账,其次记账、出纳、保管等不相容业务,应尽量由不同人员担任,如人员有限,也应保证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账,同时应建立复核制度。
(四)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企业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其决策权都应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小企业应当建立预算控制,确立预算目标,并组织实施,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对预算执行的好坏进行奖惩。
(五)财产保全控制
小企业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资产,一般情况下,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下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对重要的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小企业应对资产投保(如火灾险、责任险等险种)增加资产受损后的补偿机会,从而保证资产的安全。
(六)内部报告控制
内部报告控制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实施的控制。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控制制度,要有反映部门、人员经管责任,且形式、内容简明扼要信息反馈迅捷高效的内部报告。常见的报告方式有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常见报告类型有资金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借款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银行账户及印鉴管理表、资金调度表等;经营分析报告;费用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特定内容专报等。内部报告可以是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小企业一旦建立了内部报告控制,企业领导能很快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能对所面临的问题快速做出反映,并做出决策,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七)信息技术控制
小企业在信息时代中要生存,特别是进入WTO后,信息技术尤为重要。小企业应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信息化,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要加强对企业自身系统开发及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八)人员素质控制
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结论
在我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要各小企业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按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不断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和修改,分析原因, 总结 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各小企业将会建立与健全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推进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也会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陈汉文.腐败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2006(2).
中小型医药制药企业成本控制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小型医药制药企业成本控制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市场反应敏锐,经营决策更灵活,内部执行力强,能快速协调企业内部资源,使之效益最大化。但其劣势在于管理,主要依赖于经理个人能力,相对于成本控制,更重视企业的产量和营收。
关键词: 成本控制;中小型企业;中药制药;
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已经施行几年了,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s)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设施、人员、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标准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虽然制药行业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较难实现成本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一、制药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成本核算方法较片面,绩效考核不精准虽然药品生产更加透明化、更具可追溯性,但是企业在核算产品成本时,大部分中小企业未较好利用这一政策对生产的影响变化,在成本核算时,仍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将制造费用直接按产品品种或产量平均分摊,这种成本核算方法较粗糙,与制药流程没有紧密结合,无法充分体现各环节的成本及效率,使得成本控制也局限于单一的原材料或人工,并未从生产流程中综合考虑。其次,相对于成本控制来说,中小型制药企业更重视企业的产量和营收,员工考核大部分与产量直接关联,很少与质量挂钩,绩效考核不精准,这也使得成本控制很难得到落实。
(二)物料采购和储存不重视,合同签订不规范基于中药行业的特殊性,其原料大部分采购依赖于农户或个体户,并且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原料价格具有较大波动性,对成本的影响也非常大。由于原材料是中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原材料的采购过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较好地落实合同签订流程,导致采购单价波动幅度和药材质量对成本影响较大。在原材料储存方面,大部分中小型制药企业较难实现标准化储存,即储存条件(包括温度和湿度)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在大量采购原料且短时间内无法全部投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原材料变质的情况,从而产生相关损失。
(三)员工成本意识薄弱,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目前,大部分制药企业的员工,特别是生产部门的一线员工,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同时,由于中小型制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使得较难从基层员工中获得信息,生产流程中的细节问题得不到重视,各部门之间信息也不能共享,信息双向沟通较难实现。随着国家对中药企业各方面政策的'不断出台,对制药行业的监管要求和监管力度也逐步增强。GMP政策的不断施行,为实现药品生产的更加透明化,制药企业生产流程制度的建立已经较为常见。上市药品的可追溯性、药品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的固定性,为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也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在企业落实GMP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产工艺和流程,改进成本核算方法,加强成本控制。
二、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法与改进
(一)细化产品成本核算,改进成本控制考核首先,中药生产,其主要工艺流程具有固定性,主要步骤包括药材前处理、醇提、配液和灌装、包装等环节,如果在每个环节中增加一个物料平衡率的计算,也就能算出每批产品的生产在各环节的投入产出比,这个比例的计算也使得企业内部标准成本卡纵向比较及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竞争产品的横向比较,更好的反映产品成本可控制点,进行更精准的成本分析,从而达到实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物料平衡率的计算应当划分到每个班组,建立各班组核算台账,由各个班组各自负责所在生产线各环节的平衡率,一方面可以做好分析,与标准成本卡作对比,找出差异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其他部门得以了解和利用相关的信息,生产管理人员也能从中找出成本控制的着眼点。其次,对于制造费用的核算,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即明确作业成本动因,建立作业成本库。制造费用主要包括与生产相关的间接费用,应当结合生产流程,将生产环节和生产步骤梳理细化,确定作业动因,这一步骤中,应当考虑这一作业是否合理,是否会增加产品价值,剔除不合理作业,提高作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通过将成本核算细化至每个班组,明确各班组各岗位职责,随之各班组、各岗位的考核点也得以确认,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成本考核不能浮于表面,应当将它落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个岗位职责中,提高员工意识,加强成本控制。
(二)物料采购和储存标准化,加强内部控制制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药企,应当逐步建立完善的物料采购和储存制度,在物料采购上,一方面,应建立合同档案登记制度,规范合同管理,与供应商在合同中明确采购价格,减少采购环节的价格风险。另一方面,中药材的采购流程应当逐步规范,落实询价制度,避免因供应商规模较小带来质量问题,降低采购环节的质量风险。由于中药材在物料储存环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药材的品质、重量等会有重要影响,因此不仅需要设立专门的物料仓库,还应当对仓库实现恒温恒湿的储存条件,让药材的储存实现标准化,减少中药材因气候、储存环境变化因素引起的变质、损坏等现象,降低物料管理损失。内部控制的加强和完善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降低企业舞弊风险。医药制药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应当加快落实合同管理制度,让采购流程更加规范化,进一步提高采购流程的效率。在物料保管方面,应当逐步完善物料储存标准化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减少物资因变质或舞弊引起的损失,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三)建立信息共享,增强全员成本意识信息的使用对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原材料投入和产出的比例,生产部、物料部和财务部各部门之间各自核算,相互之间信息缺乏,不能实现共享,成本控制无从下手。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成为生产制药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突破点。信息化的建设依赖于信息系统,很多人误认为这是计算机编程或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实则不然,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仍然是企业自身信息化流程的梳理和落实。在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将每个生产环节的信息记录在相关文件和表格中,比如采购信息、物料入库信息、投料信息记录等等,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投入信息化硬件设施,可以通过岗位间、部门间文字表格的传递,实现信息共享。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中小型企业成本控制,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视生产各环节的基础信息。一方面改进成本核算的方法,将成本核算细化至班组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核算的考核,另一方面,企业应该落实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将成本控制与制药企业的GMP规范结合。此外,制药企业要想降低企业成本,还应当考虑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应收款资金回流的管理等角度,落实相关的制度建设,成本控制不是单一部门的工作,需要公司层面的统一协调和管理,需要每位员工、每个部门的积极参与。
四、参考文献
[1]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第二版)[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先福.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11):217.
[3]程晓瑜.医药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与优化策略初探[J].财会学习,2016(11):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