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国外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现状论文

国外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现状论文

给你点资料参考参考: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初探 基于ActiveX的电子图章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 论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及法律保护 深圳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探讨 电子政务及我国发展战略研究 简论“三网”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 电子政务——面向党政机关的办公自动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报告 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通过电子政务来拉动电子商务的探讨 向电子政府前行——浅议电子政务的几个问题 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浅析 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的对策分析 电子政务推进政府管理的进步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 论电子政务与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 网络经济与电子政务初探 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 电子政务 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关于发展电子政务的若干思考 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构建信息时代的高效政府——浅谈我国电子政务(E-Government) 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与网络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发展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论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的保护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探讨 信息化中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探析 基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 建设电子政务 创新政府管理 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创新研究 实施电子政务系统的几个技术问题 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反思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的探析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电子政务法律问题探析 电子政务与中国的政府管理创新 发展电子政务 创新政府管理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 应用于电子政务的新型知识管理中间件平台 试论电子政务的实现条件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探索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安全集成 电子政务建设要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PKI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及其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电子政务在中国 电子政务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思考 整合与互动:电子政务发展前瞻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变革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电子政务 试析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影响 电子政务通用安全中间件——电子政务内网系统建设的安全保障 软件重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流程再造 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电子政务与行政文化和行政决策 PKI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系统中动态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为方式的革命 安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面向电子政务的公文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电子政务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关技术问题探讨 论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库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策略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 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建设的若干问题 空间信息支持下的电子政务及其展望 试论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环境的建立 电子政务中的人口空间管理和分析 电子政务系统在信息工作中的应用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问题、思路与启示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构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 电子政务、信息网建设思路及技术方案讨论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四大矛盾 实施电子政务的利与弊 UML的活动图及其在电子政务项目中的应用 适用于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种基于角色网络模型的电子政务系统框架及其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流的控制 加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中国电子政务的多维透视 电子政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举措 中美电子政务比较 电子政务——中国商业环境的深刻变革 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分析 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 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与趋势 上海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公务员的挑战 我国电子政务的市场预测分析 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初探 电子政务管理模式探析 试论电子政务一卡通 基层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变革的影响 希望对你开拓思维有点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社会危机、自然危机频发,同时国际联系的加强也使我们受到一些国际性危机的影响,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拥有资源优势的政府理应成为应对公共危机的主体。地方政府因其在应对危机时位置的前沿性,其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整体能力,因而研究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写作目标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途径。 具体来说, 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通过阐述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背景, 来说明研究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概念进行内涵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从而为接下来的现状分析及解决途径的寻求打下理论性基础。第三部分,叙述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在肯定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建设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显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最终归纳为环境、法规政策、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理念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并针对各个原因展开具体的分析。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改进的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健全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优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运行机制、转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管理理念等内容。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学术界一般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对危机的定义:“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P24)国内学者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危机给出了定义,比如将危机界定为:“社会遭遇严重天灾、疫情,或出现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②灾难性事件和社会性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公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这就构成了突发性的公共危机。所谓公共危机就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③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行为及群体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公众人物丑闻等可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严重后果的事件。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便是回应各种公共危机挑战的过程,而所有的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

政府管理创新机制研究论文

关于企业创新管理的论文中国企业在过去10年的发展中,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在于管理创新,在战略决策上、在多元化经营模式上、在经营体制和用人机制上、在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区域拓展诸方面,都结合了企业经营目标,适应市场变化,以管理创新取得市场、品牌、资产的互动效应,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面对新世纪,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不少企业还提出建成世界级企业、冲击世界500强等口号和目标。现在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竞争方式跟以往10年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如何实现新的经营目标。本文认为,资源整合是这些企业目前最重要的管理创新内容和方向。一、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企业经济管理就是有效利用资源,“有效”表现在产出的资源大于投入的资源,这是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还表现在资源不会枯竭而且能不断增长。现代企业经营资源已不再以“资金、设备、原料”为核心,而是以“人才、品牌、技术”为核心,软资源比硬资源重要,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具价值。资源整合是面对新经济环境的战略调整,是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变革措施,是营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经途径。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创造发展机会,机会牵引人才,人才营造技术和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帮助企业扩大顾客群和提高物流速度,从而达到资本、品牌及文化增值的目的。资源整合是管理创新的过程。1、实现创建世界级的中国企业的目标需要资源整合尽管在这样一批优秀企业中,过去的积累已经为它们迈向世界级企业的目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现有的资源仍是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干部素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与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通过资源整合,有效利用企业现有的品牌和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资源、生产资源和网络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只有内外部资源都有效利用,才能缩短与国际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2、竞争环境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中国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对手不仅是国内强手,还有更多的世界级强手;竞争的焦点不仅是产品和价格,还在向品牌和服务转移;竞争的区域由局部变为国际化;竞争的方式由规模经济变为速度经济……这些变化是由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技术发展的数字化引起的。要适应这些变化,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运作机制、技术发展方向、市场营销模式、人才培养和使用诸方面都进行变革创新。如果按照过去的资源配置机制,就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就要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资源整合的任务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实现世界级企业目标,企业就必须面临5大资源整合任务:1、品牌资源整合由于历史的原因(组织的变化、产品的拓展和引入CI时的认识水平等),造成今天许多企业的品牌管理混乱,各个产业甚至各个产品都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使用规范等。企业要稳固在国内的品牌地位,要成长为世界知名品牌,必须进行整合。首先是品牌管理组织的整合。过去企业品牌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和分散管理,这是造成品牌形象混乱的组织根源。在集团层面应该在品牌管理委员会下设执行机构——品牌管理中心,形成品牌统一管理、分开操作的机制;其次是品牌形象的整合,目前的关键是VI形象的改造和统一规范,不要让“诸侯割据”状态再延续下去;还有公共关系资源的整合,建立各个产业、各个公司可以共享的公共关系资源,避免各自重复投入。品牌资源的浪费是较难评估的,它的浪费比起设备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几百万元的硬资源浪费是很容易察觉和发现的,而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品牌资源浪费很可能不被发现。有的公司一年仅在国内投入广告费用一项就几亿元,每年在品牌资源的投入和管理都花费巨资,如果不进行品牌资源的整合,不在品牌资源管理上进行创新,那么企业就不可能发挥品牌优势,“市场—资产—品牌”就无法继续“良性互动”。2、网络资源整合销售网络对企业的成长功不可没,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策略中,销售网络不仅起到流通作用,而且起到对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牵引作用,对品牌成长起到推动作用。国内企业中包括行销非常成功的一些企业,如TCL,销售网络已经暴露出机构重叠、效率下降的端倪,销售网络要在未来竞争中扮演排头兵的重要角色必须深化改革,网络资源整合势在必行。网络资源整合阶段性任务:第一阶段是提高网络资源的内部效率,更好更快地销售自产产品,服务自产产品的用户;第二阶段可以适当引入非自产产品的销售,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第三阶段可以把销售网络改造成开放式的电子商务网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解决配送和信用问题,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研发资源整合研发资源是国内企业最为短缺的资源,而长期以来,企业往往存在“重市场,轻研发”、“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的思想和“名义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的行为。如何从“大”走向“强”,重塑企业的创新精神将是决定我们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4、生产资源整合纵观这几年大批优秀企业的涌现,他们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们不仅看到销售网络的作用,也认识到生产制造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为了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生产资源要从三方面进行整合:一是原材料采购,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讨价能力和保证供货量和供货期。为了避免出现因原材料供应不足而影响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企业应设立询价机构,扩大在全球采购的能力;二是生产设备利用,要交流提高生产设备利用效率的经验,避免内部富余生产能力的浪费;三是加强对OEM的管理,无论是接受委托加工还是委托别人加工产品,都要加强质量控制,并设立准许OEM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生产制造和利用其他生产厂商的能力。5、人力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上述各项资源的整合最终都取决于人力资源,没有人去做或没有合理组织去做,所有整合都是空话。人力资源整合主要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即用人制度的整合。在企业文化方面,首先要着力培养创新氛围,调动员工的创造活力。企业应倡导一种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既要融合优秀文化,又要强调奋斗精神、融和精神,打破区域界限和裙带关系,防止在集团内部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以及一种以老乡、亲信为选人、用人标准的不良气氛。其次要解决企业精神和组织行为的矛盾,不能以个人权利、小圈子利益来扩大这种矛盾。在组织结构方面,首先“组织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面对新的竞争,要取得未来的成功,必须深化企业组织的变革;其次,要结合品牌、网络、研发、生产的整合任务,设计和构筑新的管理架构和制度。我们的企业虽然有一只脚已经跨出国际化的门槛,还有一只脚还停留在传统的门内,这种不协调将影响我们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新的组织构建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内部的管理效率与活力,二是提高对外的扩张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用人制度上,要注意:(1)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角色问题;(2)人才的标准问题;(3)人才培训问题;(4)人才流动问题;(5)人才考核与奖惩问题。三、资源整合的原则与方向资源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和有利于员工福利的提高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资源整合必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技术发展方向。一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把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机遇,参与世界分工。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和管理等方面向国际化的企业看齐,以国际化的策略整合资源。二是适应技术发展的数字化,在新经济浪潮面前不能以老眼光来对待,也不能给新浪潮冲昏了头脑。而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应用现代管理手段。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新经济的速度要求。以最快速度获得信息、原材料,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制造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服务顾客。还有,就是要适应技术发展的融合趋势。在上述两种趋势的推动下,市场变化速度加快,企业必须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准确定位。想冲击世界500强的企业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而不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企业;想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是大胆应用数字技术于经营管理的企业,而不是拒绝新生事物的企业;想做大做强的企业是敢于发展的企业,它将适时利用品牌、技术、市场的优势,进入Internet时代。企业必须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丢弃包袱,集中优势资源,轻装上阵。集团下属的公司、产品、技术,哪些要调整、哪些要补充、哪些要重组,都是整合内部资源要考虑的问题。集团以外的技术、人才、资金的引进,则是整合外部资源要考虑的问题。不管是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都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定位,符合企业现实实力和长远发展目标。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政府改革滞后相关。“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在此 基础上的社会稳定无论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建设和谐社会,都对政府转型提出了相当迫切的要求。因此,“十一五”时期,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新时期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意义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我们认为,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规划能力、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因此,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也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战略规划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是指管理者和组织者通过思考,在衡量影响组织未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组织创设目标、前进方向、焦点和一致性的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政府等公共部门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公共部门能否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更大的绩效,甚至还影响到公共部门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公正性。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受到渐进模式的影响,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习惯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以至于无暇顾及政府部门的应有任务、方向及战略,导致了在很多重要的领导领域没有公共目标或者方向模糊不清,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利益,根本经不起竞争的考验。另一方面,已有的战略规划往往缺乏整体的思考,长期、中期和短期战略之间,整体和局部战略之间缺少有机整合,由此导致政府部门内部职能不明,协调不灵,彼此无法适应,从而丧失互补性。 2、公共政策能力。公共政策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不强,缺乏操作性,是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通病。这表现在:政府部门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的领导者,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以后,领导者往往出于尽早看到战略实施效果的迫切愿望而匆匆上马,甚至认为制定实施计划是在浪费时间或延误战机;一些政府部门好大喜功,不结合自身资源状况来制定政策,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分步实施;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往往凭借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而很少运用科学的量化的标准。 3、资源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该拥有四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硬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除此之外,还应该拥有必要的软性资源,包括信息、制度以及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等。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但仍然有待提升。突出表现在:虽然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在不断增长,但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央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政府部门普遍缺乏具有战略思维的管理者,人力资源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比例都与管理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政府的体制、组织结构,制度设计与管理创新的要求不匹配。 4、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是指将战略规划具体执行的能力,是将理想的目标转化为可见的现实的能力,项目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借鉴的概念,它在政府部门中被证明同样能提高绩效。项目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运用处于起步的原始阶段,项目管理能力也相对十分低下,在项目的实施中,政府部门对于时间、成本、收益、风险的关注甚少,项目管理极其不规范: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之际,研究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这一课题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 1、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中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范式,将政治与管理整合起来,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遵从威尔逊和古德诺开辟的范式,认为政治和行政是两个相互分离的领域。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传统由于自身的缺陷,不断受到理论的批判和现实的挑战,正逐步走向整合。政府的管理创新研究,将管理看作一个全面的过程,它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系统地考虑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未来远景,将组织的使命、价值、目标相结合,将战略制定与绩效管理、绩效评估和责任机制结合起来,强调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它克服了传统公共行政被动消极的执行命令的弊端,关注行政的政治性,强调行政在战略制定上的优势和重要性,将政治和行政看作必然联系的环节。 2、超越传统公共行政学仅仅重视中低层管理的局限,将政府部门高层管理与中低层管理融合起来。传统的政府部门是按照韦伯式官僚制组织特点建构起来的,强调层级节制的等级秩序,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是组织结构的依据。在这种等级金字塔的组织中,管理的高层和中低层严格按照金字塔层级进行缓慢的信息沟通和命令传达,有权作出决策的是位于顶端的上级,下级的任务是执行。这种缺乏整合的组织形式,不仅会带来信息的扭曲、行动的缓慢、决策的滞后、效率的低下,还会造成中下层人员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政府的管理创新则强调组织所有成员对于组织目标、使命和愿景的参与,强调高层和中低层之间的沟通和整合。 3、摒弃传统公共行政学仅仅重视内部科层组织的弊端,将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将组织看作一个静态和封闭的系统,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组织的内部结构上:他们关注组织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节制的等级秩序、如何制定严密的法令规章和工作标准,而忽视了组织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忽视了公共行政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政府的管理创新,不仅关注组织内部的资源和结构,环境分析同样是一个研究重点:创新管理认为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与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之中,外部环境是组织实施创新战略的依据和基础:政府创新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内外整合的过程。 二、新时期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1、培育政治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激发其成就需求,发挥其政治远见和管理经验优势,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实践。管理创新是一种前人所未经历的开创性事业,为此,政府必须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实施人才资源国内培养和国际引进相结合的战略,致力于培养政府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政府部门管理者,尤其是政治领导人,既要紧密结合管理工作中的各项事务,又要着眼现实、未来和世界的发展潮流,积极开展战略研究,方能在实际的管理与领导活动中提高自己战略思维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2、强化知识分子与政府之间的联合,重视知识精英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头脑。这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有参与管理的能力,他们比一般的底层民众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有更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有参与管理的热情,他们以得天独厚的文化修养和精神素质,以超越自身的济世胸怀和宽阔视野,对社会政治生活有强烈的责任感。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知识精英的作用,高层管理者中间出现了不少高学历背景甚至海外学历背景的人才,各层级的参谋部门也开始引进知识精英。目前,要进一步强化知识精英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激发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参政议政意识,呼吁他们抛弃政治冷漠的态度。其次,政府要建立开放、自由、多样、有保障、制度化的渠道,鼓励更多的知识精英学以致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对于体制内知识精英的各种建设性的建议和决策要真正的采纳,而不是流于形式,装点门面。 3、扩大公民参与,培养和借鉴民间的创新力量。对于提升政府管理创新来说,公民参与的意义在于,可提供创新所需要的智慧、知识以及信息。公民参与可以集中民众智慧,吸收不同领域知识,并为政府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提升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因此,首先,政府要加强与公民的对话,通过与不同利益、政策观点的公民进行讨论和协商谈判,政府不仅可以获取群体智慧,还有利于增强共识感和责任感,实现公共利益。其次,政府要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就是在充分遵循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最后,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合法权利,承认公众在公共管理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民参与。 4、改革传统公共管理垄断模式的弊端,适当引入政府间竞争,形成政府管理创新的外在激励与内在动力机制。竞争机制的缺失正是政府部门诸多弊端的症结所在。对于提升政府部门的管理创新能力来说,市场竞争机制的最大作用在于为政府提供一种外在激励,促使政府考虑竞争激烈的外在环境,进而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不断的创新,提升管理能力。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的普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克服政府失灵的办法。我国也开始大量借鉴西方“企业化”政府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引入竞争机制。但是,由于政府管理创新的公共性,我们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的治理工具,不断改进政府的运作模式,改进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在公共战略中的有序竞争,引入竞争的配套措施,建立公共责任制,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并精心管理,为所有的竞争者创造平等的竞技场。 5、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的政治资源与优势,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政府管理创新是建立在对组织资源和优势的准确判断之上的。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积累了一些资源和优势,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是新时期提升我国政府管理创新能力的前提。在经济上,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是掌握运用政治权力的中枢和核心,一方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为政府管理创新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权力来推动社会发展。在社会上,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感、对政府权威的较高认同感等等,对于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6、创建学习型政府,促进政府的知识更新和自我完善,塑造“模仿一学习一创新”的知识增长链条。现代社会人们称之为知识社会,一个政府的学习能力如何,尤其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如何,对未来政府管理的创新和组织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习型政府通过不断的学习、模仿,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对其基本的信念、态度、行为、结构和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获取一种面对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获取一种长期效能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型政府的精神实质就是集体创新,而创新正是组织活力和竞争力的来源。在新时期建立学习型的政府,首先,应该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建立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知识传播和学习成果共享的系统。其次,要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团队学习。最后,要注重将学习行为有效地转化为创造性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性的工作,惟此,才能适应政府管理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我的校园是充满快乐的,这里让许多小学生快乐长大,洒下快乐的小苗;我的校园是充满智慧的,这里令许多小学生感受智慧的源泉,洒下智慧的根基;我的校园是充满温暖的,这里使许多小学生在温暖的怀抱下成长,洒下温暖的种子.在我学校的东北角是一座花园.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色彩缤纷,像一位位美丽的少女,真是争芬斗艳啊!用鼻子一闻,就闻到了花儿那沁人心扉的芬芳清香,令人神清气爽.旁边一群“花仙子”扇动着晶莹剔透的衣裙着.左边有一个长亭,亭子里全是鹅卵石,走在上面,忽然精神百倍.拾起一片落叶,你会看见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捡起一块鹅卵石,轻轻敲击,听见了它那惊天动地的吼叫声,令人震耳欲聋.在我学校的北方有一座桥,它叫玉成桥.玉成桥上有许许多多精致的雕工,有:展翅飞翔的老鹰,有五彩缤纷的孔雀等.在桥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读着诗,看着画,就好像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桥下有一座清澈的小池,池上有亭亭玉立的荷花,也有未开苞的荷花,就像一位还未长大的少女,我在它身上,似乎看见了它往后精彩的人生.在学校的最北方就是后操场了.我们学校的操场是用塑胶做的,五颜六色.远远望去,就像一道彩虹,绚丽夺目.操场前边,是宽大的主席台,在这个主席台上,充满着我第一次朗诵的回忆.主席台左边,是升旗台,红旗迎风飘扬,在这个红旗上充满的是多少英雄革命为中国流出的宝血?让多少中国人民感受到骄傲与自豪?我仿佛看见,操场上,同学们一队队整齐的排好,带着红领巾和校徽向国旗敬礼,望着五星红旗徐徐上升的情景.在操场的左、右边是一排排大树,它们个个挺得笔直笔直的,像保护校园的哨兵不怕风不怕雨,日日夜夜、傲然挺立在周围,随时做好着准备.我们的学校里有四座教学楼,分别是:玉成楼、求真楼、求知楼和求是楼.我爱这个温暖、温和、温馨的校园!

参考资料: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郑本祥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为企业带来崭新的管理视角和发展思路,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进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从事竞争性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相对疏于内部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企业 管理创新 途径

一、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1.缺少良好的创新制度

我国企业目前存在产权制度模糊、产权主体不到位的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明显;对于私营企业,家族色彩浓厚,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些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

2.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创新成本高等多方面原因,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尤其是在市场化水平较差的地区和行业。创新力的不足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仍只占少数席位,并且位居其中的多数还是一些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其中仍不乏只是以规模而不是以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的核心技术取胜的企业。

3.缺乏创造性的管理战略

一些企业的战略目标常常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发生偏离,往往把其他主体对企业的要求作为奋斗目标,最常见的是对规模最大化的盲目追求。中国是一个具有较长计划经济历史的国家,企业的产品数量以及企业的产值往往是企业地位的象征,企业的规模越大,产品数量以及产值就会越高,这往往成为企业家获取政治资本的依据。还有就业的压力,政府往往希望企业雇佣较多的员工、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以消化改革内在的矛盾。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1.战略创新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

2.技术创新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应该对技术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撑系统。就企业本身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项目;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进行创新的能力。

3.组织创新

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钩,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随着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使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这样使成本大大降低,提高管理效率。

4.决策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多是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则不同。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从而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5.理念创新

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具有一个务实的态度,未必只有搞出高科技产品才算创新,也未必只有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才值得学习。企业应该把学习和创新看作是不断提高企业能力的手段,看作是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手段。最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成员的个体行为,更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例如,为了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就需要让企业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因为共同知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而这些共同知识的构建应该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的重要目的。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中个别成员提出的新想法能否被其他人所重视,能否转变成企业的决策,并且被企业成员积极地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成员具有愿意接受新物、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更新自己的创新理念。

三、结论

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注重学习研究国内外管理的新思维和趋势。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灵活地、“权变”地加以应用,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管理思维的变革,只有不断地创造和拥有新思想、新概念,企业管理才能常变常新,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7,(1):79-81.

(作者系高级经济师)

国外关于政府职能的研究现状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社会危机、自然危机频发,同时国际联系的加强也使我们受到一些国际性危机的影响,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拥有资源优势的政府理应成为应对公共危机的主体。地方政府因其在应对危机时位置的前沿性,其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整体能力,因而研究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写作目标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途径。 具体来说, 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通过阐述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背景, 来说明研究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概念进行内涵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从而为接下来的现状分析及解决途径的寻求打下理论性基础。第三部分,叙述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在肯定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建设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显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最终归纳为环境、法规政策、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理念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并针对各个原因展开具体的分析。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改进的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健全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优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运行机制、转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管理理念等内容。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学术界一般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对危机的定义:“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P24)国内学者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危机给出了定义,比如将危机界定为:“社会遭遇严重天灾、疫情,或出现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②灾难性事件和社会性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公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这就构成了突发性的公共危机。所谓公共危机就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③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行为及群体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公众人物丑闻等可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严重后果的事件。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便是回应各种公共危机挑战的过程,而所有的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

Literature review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Curr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Solutions

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源流分析何炜本文从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对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以了分析,认为西方的政府职能理论是在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之后产生的,并随着国家向社会的扩展过程发展起来。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立足于市场的缺陷和社会的不自足性,希望通过政府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发挥来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面对着国家干预逐步加强的趋势,从个人自由和市场效率出发,强调对政府作用施以必要的限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则向人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拓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上述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说明了西方政府职能理论对我国政府职能研究和实践的参考意义。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十分重视对政府职能问题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结合各自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众多纷繁复杂的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学说。纵观历史,大多数的西方政府职能理论都是沿着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两条线索独立发展并交叉作用的,它们构成了西方学术界的主流;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理论思潮,也在政府职能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对于这三种西方主要的政府职能理论进行必要的整理工作,无疑将会有助于我国目前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一、现代政府职能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政府职能一般是指政府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当人类社会出现第一个国家的时候,政府职能也就随之产生了。(注:在政治学理论中,“国家”与“政府”是层次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在本文中,政府是作为国家的主要代表出现的,因而我们不在“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之间进行刻意的区分。)然而,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作为系统地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说,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充分发展,市民社会逐步成熟之后才真正出现的。换言之,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分离是现代西方政府职能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之前,西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国家——社会紧密一体的关系模式。具体地讲,从社会中生成的国家,由于掌握着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从而在与社会其他部分的联系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甚至实现了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笼罩和控制。譬如,在古希腊时期,城邦的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就是合二为一的,与城邦利益相脱离的社会利益即便存在,在伦理和法律上也是不能允许的;西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二种关系模式是国家——社会相互分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与社会的联系是极为有限的:国家固然无法有效地控制社会,社会却也没能为国家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影响。西欧封建时期的情况大致便是如此。(注:以上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论述,参见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0—44页。)在以上的两种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中,有关政府职能的系统理论是很难形成的。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职能问题,首先是政府应该管什么的问题,在上述的历史时期,通常不是通过理论的形式,而是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加以解决的。换句话说,无论是在国家与社会紧密一体还是两者相互分立的情况下,都缺乏对政府职能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客观需要。以国家——社会融为一体的情况为例,既然国家是整个社会的自主性和主导性力量,那么它对社会的管理及其管理的限度主要是依靠其自身的资源状况以及客观条件来决定的。政府与社会领域之间,实际上只存在着政府愿不愿意行使职能,能不能够行使职能的问题,并不存在政府应不应该行使职能的问题。同样的道理,虽然西欧封建国家与社会是分立的,但由于社会力量仍然比较羸弱,它们与国家之间缺乏经常性的联系,因为对政府职能问题加以理论研究的要求依然不很强烈。当然,在西方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有关政府或国家职能的零散观点,比如古希腊与中世纪哲学家对于政府职权划分的论述等等,但在总体上,这些观点并不涉及政府职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即政府在社会中应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形式上也缺少必要的论证,尚不足以称之为完整的政府职能理论。西欧封建社会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中,最先出现一种外在于政治领域的社会生活领域,一般被人们叫作“市民社会”。最初的市民社会代表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之外萌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它在本质上与封建国家是相互对立的。资产阶级国家建立后,国家与社会在形式上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自由主义思想家们认为这种分离状态有利于防止国家对公民权利领域的肆意干涉;另一方面,应当指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和对立都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频繁且深刻的内在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黑格尔根据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这也就是说,市民社会实际上构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基础,矗立于其上的国家机器体现和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国家一样都应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导致了一种新型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中,国家与社会之间有着一种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也正是在这种国家——社会的关系模式中,人们不得不对国家与政府管理社会的应然的权限加以理论上的思考,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因而也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大约在17、18世纪,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形成,西欧开始出现早期的政府职能理论。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西方主要的政府职能理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侧重于对政府社会管理权力的限制,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侧重于发挥政府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则更多地强调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服务、相互支持的功能。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由于经济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因为市场作为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的性质,政府经济职能问题成为了西方政府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二、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前面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市民社会都是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本质上看,它们与原有的封建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但在西方历史上,资产阶级曾经依靠封建君主的政治势力,为其自身利益的发展创造条件。这种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的联合,导致了西欧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出现,它在思想上的反映则是17、18世纪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的重商主义思潮。归纳起来,重商主义思想包括以下三点基本内容:第一,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金银等贵重金属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形态,财富即货币,货币即财富;货币的多寡应被视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标准;第二,财富的源泉,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就是对外贸易。只有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流通,才能使财富增加,国家富强;第三,重商主义极力主张政府对国家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领域实行干预,制订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符合扩大出口和货币输入的要求。在这方面,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在1791年《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详细提出了重商主义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他认为,政府不但应该“拿出公款来弥补个人财力的不足”,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实行保护性关税、财政补贴等手段,而且必须采取发放政府奖金、技师监督等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注:〔美〕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参见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三联书店,1989年,第79—82页。)很显然,重商主义者的思想中已经初步地涉及到政府职能的内容,认为政府应当对社会经济活动施加必要影响以增进国家财富。重商主义包含着一种早期的国家干预主义政府职能理论,尽管它从来没有得到过系统地阐述,但却反映了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政治力量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愿望。到了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同样表达了通过国家广泛介入,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在黑格尔看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国家代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是整个社会进程中唯一真正的道义力量;由于市民社会中容易出现经济安排与道德规范的不自足状态,国家应当干预市民社会的事务,目的在于保护和促进由国家界定的人民普遍利益或排解市民社会自发产生的非正式和不公平现象。(注: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1页。)黑格尔关于“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学说架构,肯定了国家对于市民社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涉及了国家干预的正当性问题。后来,这种关于国家至上的思想在20世纪的欧洲最终导致出了法西斯极权的恶果。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在宏观经济理论上的突破,在西方思想界掀起了一场革命。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由此一举占据了西方理论界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国家干预主义,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相比,无论是在理论体系还是政策要求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凯恩斯在批判自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垄断资本主义在19世纪后期的发展,以及本世纪20、30年代震撼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构成了凯恩斯革命的现实背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充分地暴露出来。以此为契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历史的新阶段,重提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凯恩斯指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假设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由于人们的经济行为总是受到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纯粹依靠市场调节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导致社会供求的均衡,从而引发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经济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他认为,只有通过政府明智、积极的政策,把自由放任的自动均衡,改造成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移动均衡,使资本主义成为“可调节的”的资本主义,这样才可以避免危机;实行“国家调节”,是现行的经济形态免于全面毁灭的唯一的切实途径。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宏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来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鼓励消费,引导需求,以此克服市场缺陷所带来的种种经济困难;在增加有效需求,实现高就业率的过程中,政府甚至可以执行“举债支出”的赤字政策。凯恩斯以后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秉承了凯氏的思路,在分析市场不足的基础上,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把“市场失效”当成了一个正式的经济分析概念使用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的阐述,认为外部影响、公共产品、垄断以及收入不公等现象的存在是导致政府对社会经济领域进行积极干预的因素。在这个方面,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从市场失灵的概念出发,把政府经济职能归纳为确立法律框架、改善经济效率、促进收入公平以及支持宏观经济稳定等四个方面。(注:〔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52页。)如果从时间上看,政治学家对于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的研究并不晚于凯恩斯,但在理论影响力方面,它们则远远比不上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早在19世纪晚期,以格林、霍布豪斯为代表的英国思想家就已经察觉到政府干预社会生活的必要性。他们指出,国家在涉及公共利益的地方进行干预,能够为每个公民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条件和更有利的社会环境,这同个人的自由并不冲突。费边社会主义的思想家认为,要实现资产阶级自由、博爱和平等的根本价值,就必须在经济上给予人们以最低标准的保证;政府不但要承担起维持全面收入的职能,还要广泛介入到社会生活中,解决公民的教育、医疗等问题。费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后来成为了现代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到了战后70年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发表了著作《正义论》,他在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中,讨论到政府职能的有关问题。罗尔斯指出,“作为公平的正义”奉行的是一种最大限度改善最少受益者地位的原则。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来保证具有类似天赋和动机的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受培养的机会;在经济活动和职业的自由选择中,政府应当通过对公司和私人团体活动的管理,来防止对较好地位的垄断性限制;最后,政府还应当确保一种社会最低受惠值。罗尔斯把政府分成了配给、稳定、分配和转让等四个部门,并指出,“这些划分不等于政府的通常组织机构划分,而应被理解为政府机构的不同功能”。(注:〔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罗尔斯的以上论述可以看作是从政治哲学的高度对国家干预主义政府职能理论的一种概括。三、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在西方,与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相对立的就是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它的思想源头,可以归结到17、18世纪欧洲的古典自由主义。关于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如果给予比较完整的理解,实际上也包含了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两个方面。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家们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坚持的“有限政府”论的学说中。这种学说一般以为,国家是人类在由自然状态向政治社会转化的过程中经过人民内部的契约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共同体。政府的权力是人们为了保证自己以及其他人的权利不受非法伤害而自愿让渡给政府的。既然政府的权力是人们赋予的,那么它在实施时也就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们主张政府实行不干涉政策,给予个人和企业最大限度的自由放任,并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当集中在保障个人最大程度的自由及其私有财产权等方面。一些早期的自由主义者,如洛克、孟德斯鸠等人,都曾经有过减少干预、提倡自由贸易制度的论述。18世纪50至70年代,欧洲出现了以法国人魁奈为代表的重农主义经济学派。重农主义提出了“自然秩序”的观念,认为与国家干涉相比,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财富的增长。此后,亚当·斯密创造性地吸收了重农学派的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合理性。亚当·斯密的整个理论学说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作为基础的,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总是为自己打算,并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自由竞争的市场恰恰是能够符合人类利己本性的自然秩序。因此,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个人的经济行为可以自动达成社会利益的实现,“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这个利益协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斯密写到,“(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注:〔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7页。)在亚当·斯密那里,市场是富有效率的,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政府不应当以自己的干涉行动来破坏自由市场机制的运行。据此,他明确地给政府职能下了具体的限定:(1)保护国家安全,使其不受外来侵犯;(2)保护社会上的个人安全,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和压迫;(3)建设和维护某些私人无力办或不愿办的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简单地说,政府在社会中仅仅扮演“守夜人”和“警察”的角色。亚当·斯密所确立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经过后代经济学家的不断发展,逐步演变为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但从政府职能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强调自由放任的制度,反对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过分干预。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凯恩斯经济学说的冲击,经济自由主义一度消沉下去。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在战后60、70年代再度在学界中兴起。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以及福利国家暴露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凯恩斯理论以及其他的国家干预学说产生了怀疑。一批西方学者重新回到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领域的行为进行多角度的反思。他们一般被称为“新保守主义者”,其中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尤其引人注目。例如,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被人们认为西方最保守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多本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的看法。弗里德曼指出,西方国家干预的实践并不成功,它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正是国家的干预活动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导致了西方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各种福利措施造成极大的浪费,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干预的过程中还包含着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政府的干预必须减少而不是增多,它的主要职能在于“防御外来敌人的侵略,确保我们的每一个同胞不受其他人的强迫,调节我们内部的纠纷,以及使我们能一致同意我们应遵循的准则”。(注:〔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自由选择:个人声明》,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页。)又例如,以詹姆士·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政府失效”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分析国家干预行为的基础。他们指出,由于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同样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加上政党政治的竞争性特点,政府与政治本身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因而,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干预,并不一定能够弥补市场的失效;相反,美国经济出现的高额赤字,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向人们证明,“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理由”(注:〔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译者前言”,第3页。),政府干预的范围应该尽可能地缩小。除了经济学家外,一些学者也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强烈地抨击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强调政府职权的不断扩大将会损害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美国的罗伯特·诺齐克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认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最弱意义的国家”体现了全部的正义;国家职能应当仅限于“防止暴力、盗窃、欺诈及保证契约履行”等方面;任何企图超越最弱国家的政治行为都将因为侵犯公民不做某些事情的权利而得不到道德上的证明。(注:〔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页。)不难看出,诺齐克所要求的同样是一个“守夜人”或“警察”式的国家。由上述可见,现代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是在西方国家职能事实上已经极大扩展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们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传统,针对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把政府职能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散见于经典作家的国家学说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重点强调了国家的阶级镇压职能,同时也提及到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府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3页。)这表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乃至于它的扩大实际上都体现了维持政治统治的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一种重要的哲学、社会政治思潮。一些学者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路,揭示了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扩展的现象与资产阶级统治之间的联系。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现代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扩大化的趋向,认为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哈贝马斯曾经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国家机关执行着经济体系的许多职能。这些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通过总体计划,国家调节整个经济周期;创造和改善利用过剩积累资本的条件”(注:转引自陈振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4页。);从效果上看,这些扩大了的经济职能减缓了经济危机,潜伏了阶级冲突,从而切实地保障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当然,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大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虽然因为政府的干预而得到缓解,但同时也造就了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新的“合法性”危机。对国家意识形态职能的重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理论的一个特色。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如葛兰西、阿尔都塞等都曾谈到过这个问题。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己的思想文化职能干预社会生活;国家广泛地介入意识、文化和教育行业,传播有利于稳定现状的各种消息与观点;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宣传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大众,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反映了西方政府职能的变化趋势,它的一些结论颇有见地,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五、评价与启示西方的政府职能理论在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之后产生,并随着国家向社会的扩展过程发展起来。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立足于市场的缺陷和社会的不自足性,希望通过政府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发挥来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面对着国家干预逐步加强的趋势,从个人自由和市场效率出发,强调对政府作用施以必要的限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则向人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拓展之间的关系。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是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学说。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发展,可以看作是这两种学说消长变化的历史。就理论本身而言,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无疑是相互对立的,但同时又具有互补的因素。因此,这两大理论之间的对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政治统治者们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提供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对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评价似乎不应仅仅言及理论内容,而应更多地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功效。事实上,在当代西方,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社会、市场和政府都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与不足。两种主要的政府职能理论之间也开始出现了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倾向: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依然强调维护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也不再绝对地排斥国家干预,而是要求将这种干涉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理解以上的结论,对于我国当前政府职能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政府权力正在从一些社会领域中逐步地撤出。与此相适应,学界中也出现了批判所谓“全能政府”,要求政府减少干预行为的理论倾向,一部分学者甚至把西方的“小政府、大社会”当成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这种理论倾向应该说有其自身的道理,因为在市场逐渐代替政府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必将呈现出总量递减的趋势。然而,从目标模式的角度,提倡“小政府、大社会”显然是不适宜的。一方面,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由于受到其自身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很难遵循自由主义政府职能理论的基本思路。作为市场发育和社会发展主要推动者的中国政府将肯定不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政府;另一方面,即便是西方国家,也已经部分地放弃了对“小政府”的追求,容忍了行政权力扩大的趋势。因此,简单地用西方某一时期的某种理论观点来指导我国的具体实践,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总之,西方政府职能理论只不过为我们理论与实践工作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至于我国如何在政府干预和社会自主性之间寻求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仍然期待着政府职能理论领域更加具体、深入的探索。

政府管理创新机制研究相关论文

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点,需要全员参与,不断创新。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服务行政管理

[摘要]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21世纪,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

[关键词]行政管理;服务;衡量尺度标准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34-02

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1服务

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1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1.2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政府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1.3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

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做主”。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2政府该为谁服务

2.1为公民服务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大家都知道,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税金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政府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

2.2为国家服务

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2.3为社会服务

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这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现代民主社会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按照社会的旨意运作的内在含义。国家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具体化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权组织与社会、国家机构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关系,所以国家要为社会服务。政府则代表国家执行这种服务职能,这种服务具体表现为政府为市场服务: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服务: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321世纪中国政府

掌舵而非划桨,今天我们政府问题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3.1掌舵与划桨

现代国家的政府,既具有决策与指挥的职责,又具有执行和操作的职责,如果把决策指挥比作掌舵的话,那么具体的服务执行就是划桨,掌舵是一种方向性、目标性的引导,而划桨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掌舵是政府方针政策等宏观方面的服务,而划桨则是具体的服务。

3.2掌舵而非划桨

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一书中说:我们面对的不是国家的逐渐消亡,而是强大的和非常活跃的政府,但是我们面临着选择,选择一个庞大的但软弱无力的政府?还是选择把自己局限于决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的强有力的政府?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以治理而实行治理的政府。

3.3满足公众的需要

政府是决策机构,如何掌舵即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并不能由政府自身说了算,而要根据服务对象,尤其是政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公众的要求而确定。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为公众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按照公众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要,就是说政府的服务要面向公众,而不是面向权力;政府对公众的利益、需要和要求应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政府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公众的切身利益,树立公众至上意识,一切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标准。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工作中去。政府服务也是一种经济行为,需要进行收益――成本分析,只有其收益高于成本才是合理的。因此政府服务也存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在政府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把竞争注入政府服务工作当中将有助于实现政府服务低成本、高收益的预期。同时,这也是满足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打破政府垄断的有效途径。政府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内部的竞争,在政府同类部门中政府雇员以及为政府服务的机构,如印刷、会计、采办、通信数据处理、车队、修理等之间开展竞争,可以解开官僚主义的死结。二是政府与私营部门的竞争。在一些由政府垄断的服务中,如:交通、电信、邮政、水电等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对政府形成竞争压力,迫使服务质量的提高。三是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把一些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的服务,诸如清除垃圾、城市环卫、医疗卫生、职业培训等通过招标方式出租或承包给私营部门,实行有偿服务,由市场来完成,可减轻政府负担,以便政府更好地掌舵,竞争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至少能使我们的政府服务质量有所改观。

4效率与效益

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行政效率与效益是行政服务的核心问题,贯穿于行政服务的各个环节,是全部行政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检查政府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政府服务的好坏都要经过效率与效益这一对价值判断标准的检验。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是良好行政服务追求的目标。

4.1效率与效益的可比性

广义的行政效率是质与量的统一,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数量上的规定性,是指行政服务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率,即效率,质的规定性,是指行政服务的社会和政治价值,看其是否达到了有益于社会,能够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既定价值目标,即效益,这是对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效率与效益,虽同为行政服务的价值评判标准,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或者说,二者之间具有某些可比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二者的一致,却忽略了它们的区别,效率等于效益,效率越高,效益越高,这话包含了部分真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效率中获取相应的效益,二者成正比,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行政服务活动远离了原定目标,或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其效率越高,结果就越糟。这表明,效率越高,效益也可能越低,甚至成为负值,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成反比。只有当两者以最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并产生最佳值,效率与效益才可兼得。否则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行政目标的正确与否,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4.2短期与长期的统一性

衡量行政工作的真正效率与效益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有些行政活动刚开始,效率或者很差,效益很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日趋成熟,效率会逐步提高,效益也会日益明显,并最终变得极为可观。因此,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不能只看眼前,仅在短期效率和效益上做文章,还要顾及长远利益,更不应为片面追求短期的效率和效益而损害长期的效率和效益。任何放弃长远效率和效益的行政行为,都不可能真正实现行政服务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及二者长期性的统一,都只是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原则问题。对于政府来说,终极目的是要实现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究竟什么样的服务才是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则有一套客观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就是看政府服务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最终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进行衡量。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这种现实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3以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判断

我国的政府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效益的高低,最终也要看是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增强了综合国力,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一种实践标准,政府的服务是否达到了这一标准,最终要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政府服务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好处主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这是对政府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服务的最具权威性和决定性的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

[1]何小随.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J].地方政府管理,2008(10).

[2]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王振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J].文史哲,1997(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2000字

创新管理,我能写,选我,我做好发给你

关于企业创新管理的论文中国企业在过去10年的发展中,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在于管理创新,在战略决策上、在多元化经营模式上、在经营体制和用人机制上、在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区域拓展诸方面,都结合了企业经营目标,适应市场变化,以管理创新取得市场、品牌、资产的互动效应,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面对新世纪,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不少企业还提出建成世界级企业、冲击世界500强等口号和目标。现在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竞争方式跟以往10年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如何实现新的经营目标。本文认为,资源整合是这些企业目前最重要的管理创新内容和方向。一、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企业经济管理就是有效利用资源,“有效”表现在产出的资源大于投入的资源,这是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还表现在资源不会枯竭而且能不断增长。现代企业经营资源已不再以“资金、设备、原料”为核心,而是以“人才、品牌、技术”为核心,软资源比硬资源重要,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具价值。资源整合是面对新经济环境的战略调整,是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变革措施,是营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经途径。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创造发展机会,机会牵引人才,人才营造技术和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帮助企业扩大顾客群和提高物流速度,从而达到资本、品牌及文化增值的目的。资源整合是管理创新的过程。1、实现创建世界级的中国企业的目标需要资源整合尽管在这样一批优秀企业中,过去的积累已经为它们迈向世界级企业的目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现有的资源仍是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干部素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与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通过资源整合,有效利用企业现有的品牌和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资源、生产资源和网络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只有内外部资源都有效利用,才能缩短与国际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2、竞争环境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中国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对手不仅是国内强手,还有更多的世界级强手;竞争的焦点不仅是产品和价格,还在向品牌和服务转移;竞争的区域由局部变为国际化;竞争的方式由规模经济变为速度经济……这些变化是由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技术发展的数字化引起的。要适应这些变化,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运作机制、技术发展方向、市场营销模式、人才培养和使用诸方面都进行变革创新。如果按照过去的资源配置机制,就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就要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资源整合的任务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实现世界级企业目标,企业就必须面临5大资源整合任务:1、品牌资源整合由于历史的原因(组织的变化、产品的拓展和引入CI时的认识水平等),造成今天许多企业的品牌管理混乱,各个产业甚至各个产品都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使用规范等。企业要稳固在国内的品牌地位,要成长为世界知名品牌,必须进行整合。首先是品牌管理组织的整合。过去企业品牌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和分散管理,这是造成品牌形象混乱的组织根源。在集团层面应该在品牌管理委员会下设执行机构——品牌管理中心,形成品牌统一管理、分开操作的机制;其次是品牌形象的整合,目前的关键是VI形象的改造和统一规范,不要让“诸侯割据”状态再延续下去;还有公共关系资源的整合,建立各个产业、各个公司可以共享的公共关系资源,避免各自重复投入。品牌资源的浪费是较难评估的,它的浪费比起设备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几百万元的硬资源浪费是很容易察觉和发现的,而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品牌资源浪费很可能不被发现。有的公司一年仅在国内投入广告费用一项就几亿元,每年在品牌资源的投入和管理都花费巨资,如果不进行品牌资源的整合,不在品牌资源管理上进行创新,那么企业就不可能发挥品牌优势,“市场—资产—品牌”就无法继续“良性互动”。2、网络资源整合销售网络对企业的成长功不可没,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策略中,销售网络不仅起到流通作用,而且起到对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牵引作用,对品牌成长起到推动作用。国内企业中包括行销非常成功的一些企业,如TCL,销售网络已经暴露出机构重叠、效率下降的端倪,销售网络要在未来竞争中扮演排头兵的重要角色必须深化改革,网络资源整合势在必行。网络资源整合阶段性任务:第一阶段是提高网络资源的内部效率,更好更快地销售自产产品,服务自产产品的用户;第二阶段可以适当引入非自产产品的销售,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第三阶段可以把销售网络改造成开放式的电子商务网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解决配送和信用问题,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研发资源整合研发资源是国内企业最为短缺的资源,而长期以来,企业往往存在“重市场,轻研发”、“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的思想和“名义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的行为。如何从“大”走向“强”,重塑企业的创新精神将是决定我们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4、生产资源整合纵观这几年大批优秀企业的涌现,他们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们不仅看到销售网络的作用,也认识到生产制造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为了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生产资源要从三方面进行整合:一是原材料采购,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讨价能力和保证供货量和供货期。为了避免出现因原材料供应不足而影响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企业应设立询价机构,扩大在全球采购的能力;二是生产设备利用,要交流提高生产设备利用效率的经验,避免内部富余生产能力的浪费;三是加强对OEM的管理,无论是接受委托加工还是委托别人加工产品,都要加强质量控制,并设立准许OEM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生产制造和利用其他生产厂商的能力。5、人力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上述各项资源的整合最终都取决于人力资源,没有人去做或没有合理组织去做,所有整合都是空话。人力资源整合主要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即用人制度的整合。在企业文化方面,首先要着力培养创新氛围,调动员工的创造活力。企业应倡导一种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既要融合优秀文化,又要强调奋斗精神、融和精神,打破区域界限和裙带关系,防止在集团内部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以及一种以老乡、亲信为选人、用人标准的不良气氛。其次要解决企业精神和组织行为的矛盾,不能以个人权利、小圈子利益来扩大这种矛盾。在组织结构方面,首先“组织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面对新的竞争,要取得未来的成功,必须深化企业组织的变革;其次,要结合品牌、网络、研发、生产的整合任务,设计和构筑新的管理架构和制度。我们的企业虽然有一只脚已经跨出国际化的门槛,还有一只脚还停留在传统的门内,这种不协调将影响我们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新的组织构建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内部的管理效率与活力,二是提高对外的扩张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用人制度上,要注意:(1)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角色问题;(2)人才的标准问题;(3)人才培训问题;(4)人才流动问题;(5)人才考核与奖惩问题。三、资源整合的原则与方向资源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和有利于员工福利的提高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资源整合必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技术发展方向。一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把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机遇,参与世界分工。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和管理等方面向国际化的企业看齐,以国际化的策略整合资源。二是适应技术发展的数字化,在新经济浪潮面前不能以老眼光来对待,也不能给新浪潮冲昏了头脑。而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应用现代管理手段。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新经济的速度要求。以最快速度获得信息、原材料,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制造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服务顾客。还有,就是要适应技术发展的融合趋势。在上述两种趋势的推动下,市场变化速度加快,企业必须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准确定位。想冲击世界500强的企业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而不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企业;想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是大胆应用数字技术于经营管理的企业,而不是拒绝新生事物的企业;想做大做强的企业是敢于发展的企业,它将适时利用品牌、技术、市场的优势,进入Internet时代。企业必须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丢弃包袱,集中优势资源,轻装上阵。集团下属的公司、产品、技术,哪些要调整、哪些要补充、哪些要重组,都是整合内部资源要考虑的问题。集团以外的技术、人才、资金的引进,则是整合外部资源要考虑的问题。不管是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都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定位,符合企业现实实力和长远发展目标。

创新管理论文一篇,不少于是为了我们创造美好城市环境才这样坚持工作的,为了让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才这样坚持的!这么热的天气,清洁工阿姨还坚持打扫卫生,我真敬佩你啊!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清洁工,一个多么普通平凡的名字,甚至有很多人都不愿提起他们.然而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他们一步步踏过的足迹.我很敬佩清洁工.清洁工有着一种勤劳的精神:天刚破晓,当淡青色的天空还镶着几颗稀落的残星时,他们便起床,手握最简单的工具——扫帚,在大街上的各个角落忙碌开了.日复一日,年复一

国外的创新环境研究现状论文

摘 要 对国际知名高校学科建设体系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美高校学科建设机制相对成熟,特别其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交叉学科发展也走在世界高等教育前列。向西方国家高校学习,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是未来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交叉学科 跨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System of Foreign Universities ―― The Case Study of U.S. and U.K Universities KONG Lei, ZHANG Qia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 The study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amous universities is very important, in improv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subject innovation in our country. In fact, the universities in U.S. and U.K are more experienced in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heir innovation-oriented cross-discipline developments are at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 To study from western universities are essential path toward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nterdisciplinary; cross-subject development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一项对于高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工作,其中包含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龙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建国后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与世界优秀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对于国外高校学科建设和创新体系研究成为了提升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1 欧美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现状 欧美高等学校的历史悠久,无论从机制体制还是学科建设、科技创新都比较成熟,走在世界的前列。特别是这些年兴起的交叉学科及跨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很多著名大学的研究重心。而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及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前沿,更应该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建设。英美两国拥有诸多位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些大学则为两国不断取得科技突破和学术创新贡献了主要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这些大学纷纷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始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并建立了诸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大型研究组织等,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借助于交叉学科的力量,而通过科学研究又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高校自身也成为将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下面对于英美高校的跨学科发展研究,希望能够对于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经验。 2 欧美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及案例研究 2.1 英国高校跨学科建设 英国拥有着世界上最早的现代高等学府以及相对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由于长期滞后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学科失衡,英国在近现代特别是二战期间吃了很多亏。传统的英式教育重文轻理,人文关怀充分而理工科研不足,使得其在与欧洲其他新兴工业化强国(德国)的对抗中占了下风。二战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高校的学科建设改革。英国科技教育的滞后不仅表现在大学学科结构的失衡上,即理工过轻,也表现在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和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严重割裂上。对此,英国政府和教育界着手宣传,力求改变人们重文轻理的旧观念。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相继发表一系列报告,为改革做准备。1956年英国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按地方、地区、大学和高级技术学院四个层次发展高等科技教育;决定设立十所可以开设第一级学位和研究生课程的高级技术学院,提高科技教育的学术地位和层次。同时政府决定选择帝国理工学院等以理工见长的大学作为重点扶植和资助对象。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科技教育形成了一次发展高潮,工科比重明显提高,学科结构失衡问题得以初步纠正。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英国大学继续快速地进行革新,尤其是以学科建设为重心进行发展,建立所谓“新大学”。数十所创新型大学的建立,一改过去以单一学科授予学位,发展以学科群提供学位课程的新体制。这就大大改善了过去教育体系中文理交流阻塞,专业过窄、过细的弊病,扭转了文科、理工科学科结构失衡的局面,同时为跨学科体制的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 从外部支持的角度来看,英国确实在高校跨学科创新上下了一些功夫,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有体现: 2.1.1 院系设置有利于学科的交叉 英国多数大学的院系设置与我国大学相近,但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明显不同,学校之下设有学院和系,直属学校领导。学院按照院区来划分,只负责学生的学籍和后勤管理;系按学科来划分,负责所属专业的教学工作。根据 教学计划 ,学生选修不同系的专业课程。这一院系设置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有利于学科的交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2.1.2 基础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建设的根基 注重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的研究是英国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特色,只有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的研究上有所突破,才能占领学科的制高点,是学科处于领先的地位。 2.1.3 资金向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倾斜 英国大学基础研究设施投资不足的状况已亟待解决,英国政府与威康基金会共同出资设立了科学研究投资基金SRIF(Science Research Investment Fund),投资10亿英镑用于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有6.75亿是直接投入到大学的(在全英国大学研究质量评价排名的基础上,直接分配给大学,由大学来决定资金投资重点和方向)。在保有大学研究自主权的同时,强有力的支持了大学的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 2.1.4 注重研究手段的更新与新设备的投入 为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的水平世界领先,各大学非常注重研究手段更新,设备购置投入。如牛津大学材料系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材料研究设备,并且其中不少最先进的仪器是其自主开发研究的。 以上这些方面使得英国的大学能够在一个宽松但充满竞争力的环境中得以科学地发展,并随时与产业界及市场保持近距离的接触,随时调整和更新研究方向,保证其能够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占据领先地位。 2.2 美国高校跨学科建设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55%,在世界百强大学排名中,美国的大学占了半数以上,这是美国科技保持世界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与企业或政府部门相比,其科研机构有一个显著特长,就是可以利用校园内众多学科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形成科技创新优势。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上半叶,美国高校新设置的学科专业大量涌现,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学术型、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三种学科专业类型齐头并进的态势。其中,学科型学位教育按学科的不同内容,分为交叉学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理学四类。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交叉学科已经明确出现在学科设置门类里,成为学科建设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美国高校交叉学科发展迅速,在变化突出的同时增幅明显。跨学科群交叉是学科发展的明显趋势,从前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交叉学科群内的专业数量从1985 年的10个增至2000 年的24个。其次,新兴学科迅猛发展。通信技术和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成为学科领域最突出的特征。同时,学科间进行了优化整合。例如生物医药学与农业科学以及遗传科学的跨学科发展,都为世界同领域内的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输送了大批能够进行多方位研究的专业人员。另外,跨系研究中心的建立也成为了一种常态。很多美国高校都建立了与其他科研机构或以企业为成产平台的跨系(专业)研究中心,使得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地转换为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产品,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既保证了基础科学的研究,又满足了应用学科的发展。在体制革新上,很多美国的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交叉学科专家委员会,建设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实行联合聘任制度等。大胆的制度创新既保持院系基础结构的相对稳定,又适时调整了学院设置,使得基础结构能够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推进制度创新为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美国大学对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为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其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的独到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从历史发展来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近 20 年来学科发展的主流。学科内部的整合、学科群间的交叉合并,在体现社会科技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 3 结语 从上述两国的学科建设看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跨学科研究已经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非常普遍,一些知名的西方学者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哈罗德・珀金(Perkin,H.J.)教授曾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欧洲、美国、日本大学的学科发展和大学形式的演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与其他专业训练学校的区别就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大多数高校在本科层次都注重单一学科的学习,但是在研究生层次有必要迈出转型的第一步,如有可能围绕问题进行研究的模式应取代明确的学科。这种交叉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正是未来大学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也正是我国高校在国际教育领域崛起的重要路径之一。科技创新是推动新兴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大部分高校已有的传统优势学科会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特色科学研究,不断拓展学科方向和领域,使传统优势得以保存,并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马三津.高校创新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9):32-34. [2] 单佳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机制研究――兼以N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刘冬.英美部分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及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李盛竹.科研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对策.社会科学家,2010(10):63-66. [5] 张明龙.美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管窥.黑龙江史志,2009(18). [6] 张秋平,黄晖.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37-40. [7] 杨皓岚,刘黎.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管理问题研究――以四川大学为例.科教导刊,2010.10(上):185-186. [8] 庄莉,房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11-12.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 索引序列
  • 国外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现状论文
  • 政府管理创新机制研究论文
  • 国外关于政府职能的研究现状论文
  • 政府管理创新机制研究相关论文
  • 国外的创新环境研究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