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对明清两代开封的商业结构、功能以及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并依据山陕会馆碑刻资料,对清代中叶开封的商业规模进行了估算。关键词:开封 商业 山陕会馆 捐资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北宋时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它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繁荣的经济都会。明清两代开封为河南省城,其城市规模与繁荣程度不能与昔日的国都相比。关于明代开封城市经济,傅衣凌、韩大成两位曾作过考察①,邓亦兵先生也对清代前期的开封经济进行过探讨②。本文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明清两代开封城市商业及其变化做进一步的考察。关于明代开封商业的记述,以清初《如梦录》一书③最详,本文对明代开封商业的考察主要依据此书。至于清代商业,未见像《如梦录》那样详细的描述。不过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收集到一批商人会馆碑铭,依据这些碑刻资料,参照方志记载,或可对清代的开封商业得出一些较为具体的认识。一明代的开封,城周20里,“为街者六十有九,为巷者五十有六,而胡同则四十有二”,共计街巷、胡同160余条。④在开封城内还有一座城中之城,即周王府邸——明太祖第五子朱橚的封地。周王府在开封城北部,周9里,约占开封全城面积的1/5;该城设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等四门;城墙之外街宽五尺,才允许百姓居住。⑤___________________①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159页;《明代历史上的山东与河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2页。② 邓亦兵:《清前期开封城经济初探》,《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③ 佚名:《如梦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孔宪易校注本。④ 顺治《祥符县志》卷二《街巷》。⑤ 《如梦录》“周藩纪第三”。明制:皇次子封为亲王,禄米一万石。亲王嫡长子袭封,余皆封郡王,食禄二千石;郡王除嫡长子袭封外,余皆授镇国将军,食禄一千石;郡王孙授辅国将军,食禄八百石;郡王曾孙授奉国将军,食禄六百石;玄孙授镇国中尉,食禄四百石;五世孙授辅国中尉,食禄三百石;六世孙授奉国中尉,食禄二百石。亲王女为郡主,食禄八百石;郡王女日县主,食禄六百石;郡王孙女日郡君,食禄四百石;曾孙女日县君,食禄三百石;玄孙女日乡君,食禄二百石①。周王子孙不断繁衍,到嘉靖时已是“郡王三十九,将军至五百余,中尉、仪宾不可胜计”②。万历年间的记载称:河南“诸藩惟周府最称蕃衍,郡王至四十八位,宗室几五千人”③。故开封城内王府林立,除周王府外,还有曲靖王府、华亭王府、原武王府、瑞金王府、镇平王府、封丘王府、奉新王府、临汝王府、郡陵王府、安吉王府、堵阳王府、汝宁王府、鲁阳王府、颍川王府、应城王府、沈丘王府、汝阳王府、柘城王府、义宁王府、莱阳王府、鄢陵王府、上雒王府、顺发王府、内乡王府,此外还有贾仪宾府、段仪宾府、阎仪宾府等。这些王府宅第“金钉朱户,四门皆有伴当看守”④。亲王、郡王等还有大批专门为之服务的文武官员、兵丁人役。周王府有一整套专门机构,外官有“长史(即亲王相)二员,一左一右,审理一员。又有八所:曰典膳所、曰奉祀所、曰典杖所、曰典仪所、曰良医所、曰纪善所、曰工正所、曰典宝所。以上八所之官,典簿厅一员,乃长史司首领,保驾指挥一员”⑤。内官有东西承奉司,“掌管阖府事务,传递本章,与在京东厂司礼监同”⑥;设有“承奉司五员,一管年,一典膳,一典宝,其余轮流管事。伴读不拘数目,俱大帽衣*[衤+散];以下平巾,再以下散官不可计数;其余伴当、校尉各有口粮”。郡王则每府有教授官一员,典膳官一员。此外,亲王设庄民校360名,郡王设民校24名。“王宗男女俱有俸禄,伴当、校尉俱有口粮,文武官员皆有俸给,各色人役俱有工食;各营兵丁俱有饷银,各卫所军丁皆设屯地,地方、火夫见支门差银。”⑦以周王府为中心的一大批王公贵族,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大小官吏,构成开封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_______________① 《如梦录》“爵秩纪第四”。② 谈迁:《国榷》卷六三,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983页。③ 王士性:《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页。④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⑤ 《如梦录》“爵秩纪第四”。⑥ 《如梦录》“周藩纪第三”。⑦ 《如梦录》“爵秩纪第四”。开封是河南省会、开封府治所在,以祥符县为附郭,省、府、县三级官署衙门聚集一地。“各官衙署,俱在周府西南”。布政司署在钟楼西,下设经历司、照磨所、六房十四科,周围为守道署、都事厅、经历司、检校署、照磨署、官库署、案牍署,各官衙署、住宅连绵成片,周边则为书吏居住,也有百数十家。按察司署在布政司西街,路东是管河道署,路西为兵备道署,各官衙署、住宅也有一大片。都指挥使司署在钟楼东街,下设断事司、司狱司、知事署、经历司等;都察院署,在都指挥使司以东;按察院署,在雷家桥西;提学道署,在马军桥南。开封府署在延庆观以西,设清军、南河、巡捕、理刑、管粮等六厅及监狱。祥符县署在相国寺西,分设六房,库、监、清军、东河、管粮、巡捕等署。此外,开封之宣武卫,设指挥一员,巡捕指挥一员,镇抚司指挥使、指挥同指挥佥24员,千户36,百户72,俱世袭。①这三级官署衙门的文武官员,以及隶属书吏、人役为数众多,是构成开封城市人口的又一组成部分。除上述王室贵族和在职官吏之外,还有一批退休官宦、乡绅寓居开封。如开国元勋徐达后裔的徐府、张尚书宅、杨总督宅、王兵马宅,以及高乡宦、张乡宦、刘乡宦、李乡宦、陈乡宦宅等等。故《如梦录》有言:“大街小巷,王府、乡绅牌坊鱼鳞相次,满城街巷不可计数,势若两京。”②正如傅衣凌先生指出,明代开封的人口结构形成其经济特点,该城商业、手工业中很大部分是为以周王府为中心的诸多王公贵族服务的。如开封城内有倾销银铺十余家,又有“大倾销处,专做上纳元宝、大小成锭”,这与王府禄银直接有关,周府每年夏秋两季就有20多万两的禄银需要换兑。再如,城中有官营作坊专做各样巾帽,“结帽匠俱是工正所人,专结牛马尾各样巾帽,周府时常发出破网巾一二十顶洗补,上定圈及羊脂玉、碧玉、玛瑙、紫金等圈”;伞铺制造的销金曲柄伞、黄青蓝捉影雨缉闹龙伞等,是为亲王、郡王等出门仪仗之用;“响糖铺,做造十连、五连、三合桌各样糖果”,也是为供应“王府征纳”的③。又有扎彩匠做显道神,“五尺高、六尺围圆,王府出殡皆用此物”④;南薰门外有周王碗店,备有禹州神垕所产磁器碗盏,“周王按节迎节,在此洽酒、更衣,即为行宫”⑤。为文武百官所需服务的,如纱帽铺“专做王侯、大小文武官员冠巾,金、玉、犀角、玛瑙、乌角等带,并女冠等类”;有“官帽铺、制官帽、幞头之类”;有“绦儿匠制造印绶、儒绦、钩穗、裙绦、结挂”;又有“帽巾铺三二十家,定做百样巾帽”;皂靴铺,“定做选材通衬文武官样、四缝掐金男女朝靴”⑥。开封为中原文化胜地,是文人雅士汇聚之所。而作为省城、府治所在,每年前来应考的举子人数众多,故经营文化用品的商铺为数不少。开封城内至少有纸店8家、柬帖铺3家、笔铺数家,以及书铺、画铺、刻字、造玉牒册、揭裱书画、翻刻经书、手卷店、轴丈铺、古董铺等;纸店又有红纸、京文纸、古连纸之分。⑦所谓“柬帖”乃是王公贵族、官宦大员、文人墨客之间礼尚往来之必须,至于“玉牒册”,显然是专为王府需要服务的。_______________① 《如梦录》“官署纪第五”。②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③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第156—157页。④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⑤ 《如梦录》“关厢纪第七”。⑥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⑦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专营妇女用品的商铺也很多,如大隅首一带多卖绸缎、首帕、汗巾、伞扇、胭脂、针、粉、丝带、帐子、围裙等店铺;城隍庙前街有“打银铺二三十家,卖宝器、珍珠、翠花铺”;杨家胡同口有“静一”打银铺,“专一打龙凤花草、山水人物,瓮嵌累丝、干帖真金、管化十成”;都司署以西有三条巷子,每巷有梳子店三二十家,“俱卖四川黄杨、福建荔枝松根净齿精致梳栊”;少司马“恩荣三世”牌坊下卖胭脂、宫粉、香袋;钟楼下有各种香铺,卖合香、攒香、俺答香等。再如临清首帕店、银花青丝汗巾、潞绸店等都是专供贵族妇女享用的高档消费品。①餐饮、旅店业也是开封商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品种全、档次多,可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鼓楼、大隅首一带多高档酒楼饭店,“各样美酒、各色美味佳肴,高朋满座,又有清唱妓女伺候”,以适应达官显贵及富商大贾的消费需求。其他各街酒店饭馆则面向更加广大的消费群体,或以特色风味,或以大众饮食为主。如按察司署西有“羊肉面店,日宰羊数只,面如银丝,扁食夺魁,各府驰名”;钟楼往南有“大馆卖猪肉汤、蒜面、肉内寻面诸食美味,阖郡驰名”;封邱府角“酒饭各样生意,排门皆是”;长史司署以南、大隅首至县角,各类饭店、酒肆、切面、素面、皮酢、烧黄二酒、火烧、烧饼、饮食粗馔等铺连绵不断。至于推车、摆摊出售各种风味食品,如羊肉车、牛驴肉车,油糕、煎饼、扁食、粽子、油粉等,则更多地适应了下层百姓的消费。②不少酒店是连带住宿的,如大山货店街往南有“专住妓女、过客酒店”;甬南新店“俱住货客、妓女,尤多饭店、酒店等铺”。大相国寺后院有僧舍二三百家,专门接待“过往官员及大商、茶店、清客等众”下榻,并“摆酒接妓,歌舞追欢”⑧。城外西关、南关的饭店、酒馆、旅店、过客店“排门挨户,生意不亚城内”。城关的饮食服务业主要接待往来贸易的各地客商,故餐饮、住宿、娱乐乃至运输、中介等项服务更为集中。如西关之马市街,有“骡马大店,顾写脚力,此处是八省通衢之地,故大店有三五十座,内住妓女无数,两边生意挨门逐户”④。表1是依据《如梦录》记载对开封商业店铺所做的不完全统计,请参见。除商业店铺之外,开封庙会市场也十分繁荣。如东岳庙,“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圣诞之辰,五日前会起,进香、做谯,拥塞满门。所卖各样货物遍地皆是,棚搭满院,酒饭耍货,诸般都备”⑤。尤以城隍庙会所售商品最多。傅衣凌先生曾依据《如梦录》,将城隍庙________________①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②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③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④ 《如梦录》“关厢纪第七”。⑤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资料来源:《如梦录》“街市纪第六”、“关厢纪第七”。会贸易商货列表①,本文略做调整,转录如下(见表2):____________① 傅衣凌:《明代历史上的山东与河南》。开封城内商业最繁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山货街、钟楼、鼓楼、大隅首等处,这里聚集了一批较大的店铺和字号。如大山货店街,北有倾销银铺、打金店、正升字号店、大杂货铺,东至大店街角;往西路南有杂货店,如松字号店,均卖杂货、扇子;北面一带“俱是楼房,有百余间”。小山货店街,北头俱是字号店,有红纸店、京文纸店、倾销银铺、合森字号、生熟药材铺等;路东有老庄家茶叶店、各品芽茶,往南俱是药铺、扇儿铺;路西有张时天店、古连纸铺,又有倾番丝银铺、南北香料、药材店、羊皮、磁器店;往南有打金店、皮金铺、生熟药铺,直至南口。钟楼附近俱是京货,又有灌香刷牙抿子、耳勺、帽靴、皮箱、描金卷胎漆盒等货;有绦儿匠,制造绶带、儒绦、钩穗、裙绦、结挂等;路南,卖首帕、雨伞、连笼、桌围等物,有帽巾铺三二十家,定做百样巾帽;又有香铺,售卖合香、攒香、俺答香及香袋等。鼓楼南出售皮匣大箱、冠带帽盒、文具簪匣、七寸枕箱等货,“皆是重铜饰件”;鼓楼西有轴丈、毡货、缎店、广福店、糖店、六安芽茶、余芳缎店、南酒店等各色店铺,直抵大隅首。大隅首大街,往南有药铺、羊油、蜡烛、成衣、染坊、茜红毡店、纸店等铺,至总圣庵;复回向东,有高烧酒、临清首帕、汗巾、雨伞、葛巾、针粉胭脂、梭布店,再东有绒线铺、临清首帕店、银花青丝汗巾、帐子、围裙、余深缎店、潞绸店、关家倾销铺、陈汉章南鞋店、青铜镜铺、花柬贴、纸张等铺,直至大隅首。其他如旋匠胡同、布政司署、按察司署、开封府角、县角、李琏胡同、察院东街、都司署、州桥等处,店铺也很繁盛。①开封城内汇聚有全国各地的商货,如山西潞绸、临清首帕、吉阳夏布、六安芽茶、四川黄杨木梳等,以及“京、杭、青、扬等处运来粗细暑扇、僧帽、头篦、葛巾、白蜡等货”。鼓楼南之马道街汇聚有皮箱、帽盒、文具簪匣、枕箱等各种箱匣,以及抿子、舌刮、眉掠等货,“京城、临清、南京、泰安、济宁、兖州各处客来贩卖”,“每日拥塞不断”②。这些商货除供本城消费之外,也有一部分销往各地。开封城外,东关“陆路通南京、浙江、山东”;南关“路通川广云贵诸省,贸易甚众”;西关大梁门外,“路通京师、山陕,使客都会,车马驰集,店房烟凑”;北关安远门外,“路渡黄河,通临清入京师之东路”③。尤以西关外之马市街商贾往来最盛,“早晨牛驴上市,午间骡马上市,有过客买卖;骡马大店,顾写脚力,此处是八省通衢之地,故大店有三五十座”④。这些购买骡马或雇写脚力者,主要应是从开封贩货运销外地的商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柴草、煤、木炭、蔬菜等,多来自周边各县,每日从城关各门进入。如西关大梁门外,“五更时鲜菜成堆,拥挤不动,俱是贩者来买,灯下交易;城门开时,塞门而进,分街货卖”⑤。开封还有一大批走街串巷的商贩,如:摇博浪鼓卖白布、绵稠、山缣、女红用品的货郎;洗镜、绱鞋、磨刀剪、补锅锔碗、定秤张罗、劈柴铡草、栓扎鞍架、扯络鞭子的各色匠人。又有卖茯苓糕、炒栗子、蜜果、瓜子、咸豆、烧鸡、鸽雏、猪头肉、牛羊驴肉,各色果品瓜瓠者,或设摊街头巷尾,或推车挑担走街串巷叫卖。至于四时节令商品,如上元时节卖花灯、元宵,端午节卖粽子、油馓、百锁、排线、朱砂、雄黄、艾虎、菖蒲;五六月卖凉席、蒲席、暑扇、葛巾、西瓜、甜瓜、莲藕;中元节卖烧纸、金银;中秋节_______________①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② 《如梦录》“街市纪第六”。③ 顺治《祥符县志》卷一《关梁》记明代事。④ 《如梦录》“关厢纪第七”。⑤ 《如梦录》“关厢纪第七”。卖石榴、毛栗、梨、桃各样鲜果及祭品等物;九月重阳节卖菊花糕,十月售寒衣;腊月请灶神、门神、对子,卖蜡签蜡台、香炉、油烛、青松、石竹、各品干果、茶食盘馓、绵布手巾、绵线带子、剪裁零碎、绫罗缎绢、通草花儿、五彩绒花等各色年货。①
1、 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87.42、 商业企业引入兼并机制应注意的问题(研究报告)、《商品流通论坛》 1988.63、 试论集体企业的所得税制度 (论文)《集体经济报》1989.5.234、 根除“倒爷”之我见 (论文)《商品流通论坛》1989.45、 集体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设想 (研究报告)《广西税务》1989.36、 论优化劳动组合的驱动机制 (研究报告)《决策参考》(内)1990.37、 论影响企业行为的外部因素 (论文)《〈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1991.58、 《资本论》第一卷的思维进程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92.69、 交易与企业的性质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93.610、 论企业管理教学方式的选择 (论文)《高教探新 》1995.211、 企业规模经济研究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95 增刊12、 投资选择模型研究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95 .413、 新郑市属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河南大学学报》1995 .514、 企业规模经济刍议 (论文)《金融管理科学》1995.215、 工业规模经济的区域效应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96.216、 企业最优规模模型研究 (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317、 长葛发展规模经济的考察与启示(研究报告)《区域经济研究》1996.518、 投资体制与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报告)《金融管理科学》1996.619、 试论企业规模效益 (论文)《开放导报》1996.920、 开封市培育新型产业、塑造现代企业实践途径研究(研究报告)《河南大学学报》1997.221、 中国企业规模分析 (论文)《南开经济研究》1998.422、 对外开放:如何保持利用外资的健康发展(论文) 《经济学动态》 1998.623、 中国企业规模增长模式研究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98.424、 论我国户籍制度 (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1998.925、 双重过渡下的国企改革 (论文) 《中国改革》1998.1226、 中国发展大企业集团的路径 (研究报告)《世界经济文汇》1999特刊27、 南国企发展模式分析:以TCL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案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 .128、欧元: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河南大学学报》2001.1《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人大复印资料)2000.829、国有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条件(论文)《河南日报》理论版2000.830、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文)《河南大学研究生学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1、中国企业合理利用外资分析(论文)《跨世纪宏观经济难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2、论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化(论文)《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6《工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2001.133、双重过渡下的企业并购(论文)《河南大学学报》2001.234、我国企业并购健康发展的实践途径分析(论文)《理论前沿》2001.235、论影响我国企业并购发展的制度障碍(论文)《河南社会科学》2001.336、我国不良金融资产清收的制度分析(论文)《中国城市金融》2001.1037、新世纪全球企业并购新动向(论文)《中国财经报》2001.11.938、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论文)《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39、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方式的选择(论文)《高等教育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0、中国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以郑百文为例(案例分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2.141、企业治理与国企绩效分析(论文)《河南社会科学》2002.142、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分析(研究报告)《中国财经报》2002.1.2043、投资银行:如何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论文)《中国城市金融》2002.444、论以债权人为主导的企业筛选机制(论文) 《改革》2002.645、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分析(论文)《经济学家》2003.346、我国金融不良资产清算的制度障碍(论文)《河南大学学报》2003.347、论不良资产的多样化出售(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348、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分析(论文)《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449、论不良资产的深度重组(论文)《金融管理与研究》2003.450、中国企业并购绩效分析(论文)经济学动态2004.651、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绩效(论文)经济学动态2004.1252、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分析(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53、金融全球化战略体系的优化(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54、政府规制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长——国外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分析(论文)创新科技2004.1155、创新扩散、创新群集机理分析及应用(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4.1256、金融全球化战略体系的优化(论文)经济研究参考2004.5557、循环经济理论与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流通经济2005.358、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59、企业管理层的经济激励模型(论文)太平洋学报2005.1160、中国债转股政策分析(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1、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激励方式(论文)河南大学学报2006.262、论我国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63、中国银企不良资产清算分析(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6.764、我国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困境(论文)决策与信息2006.1065、郑百文重组当事人利益冲突与调整分析(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6.1166、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激励方式(论文)经济研究参考2006.4767、论分合管理—焦煤集团现代管理中国化研究(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7.568、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分析(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7.1269、分合管理论——以焦煤集团为例的北国企可持续发展内生机理研究(研究报告)2007.870、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治理分析(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8.771、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基于焦煤集团“分合管理”的案例分析(论文)河南大学学报2009.272、房地产宏观调控与地产公司股价波动相关性分析——基于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9.73、中国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经济学动态2010.1174、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偿付率实证研究--基于建元2005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池的提前偿付率模型经济管理2011.475、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11.1076、国有资本产权市场的政府监管对策研究(论文)发展研究2011.1177、中国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绩效研究(论文)经济管理2012.978、利益相关者与国有企业MBO行为—以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公司MBO为例(论文)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12-2013)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11二、著作1、名优企业管理艺术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2、企业经营管理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3、现代企业管理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4、微观分析与政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5、宏观分析与政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6、中国三大阶层收入分配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7、企业规模经济:并购与企业集团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8、现代企业金融:证券市场下的企业投融资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9、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0、中国金融创新路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1、现代管理中国化:以焦煤集团的管理实践为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12、国有资本产权市场的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1213、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214、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615、中国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516、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效果及经济影响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417.融资偏好视角下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1
lai le
浅谈步行街的规划设计_碧森尤信_建筑设计_建筑中文网本文主要从步行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入手,分析了步行街(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方面等的规划设计优点,重点提出了步行街(区)、在良好的交通体系、良好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独特的景观构成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原则,使步行街(区)能够真正成为“步行者的天堂”。本文主要从步行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入手,分析了步行街(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方面等的规划设计优点,重点提出了步行街(区)、在良好的交通体系、良好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独特的景观构成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原则,使步行街(区)能够真正成为“步行者的天堂”。关键词: 步行街(区) 设计优点 设计原则“6 月5日”一年一度的呼唤,一年一度的希望。从1972年到现在,人类已迎来了第24个环境日。尽管到这一天各国有识之士都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忧心忡忡地大声疾呼,但地球环境状况却仍然处在不断恶化之中,人类正一步步地把自己挤推悬崖。君不见:厂矿区浓烟腾空,街道上臭气熏天,马路边噪音刺耳;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受臭氧空洞的影响,太阳紫外线辐射长驱直入,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全球有 1.25亿人口生活在岌岌可危之中,全球12%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1992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员国一致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之与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中开敞空间(Open Spe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 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一、规划设计优点:(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二、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 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 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 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一)良好的交通体系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①道路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②区域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③中心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④标志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三)丰富的空间形式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设计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了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成了美国步行街中竞相仿效的佳作。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四)独特的景观构成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三、结语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道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盛天的礼仪、竞技、狂欢、市场交易都是在步行前提下存在的。我国古代的《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记述的市井生活、京城看灯,街头买解、法场劫人、茶棚献艺等都构成了一幅幅街道生活的画卷。在城市中设置步行街(区),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据资料表明,中等城市市民平均出行2.245次/人*日,出行耗时24分钟/次,自行车出行比重65.05%,步行出行比重32.95%.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交通体系与休憩系统。今天,历史走了一个“之”字形,街道重新回到市民的身边,步行街(区)—— 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之一。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探究论文
1概况
双龙巷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东偏北一带,拥有优越的交通网络和地理条件,处于人流散集的边缘地带。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规划范围北至东棚板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西至北兴街、右司官口,东至内环路,面积23.08hm2。双龙巷保护区内的四合院住宅对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该地段现存张坊故居、陈慰儒等名人故居,另外还有白衣阁、观音寺等宗教建筑群,是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完整的历史街区,一直以来都被认定为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段。
2在景观改造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2.1如何挖掘双龙巷的传统价值,保持老街的历史繁华风貌和内涵肌理
双龙巷是开封古城内传统风貌留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历史上开封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繁华尽显之地。如何在设计上融入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并且有机结合到当代,使历史的延续和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是设计首要面临的问题。
2.2如何在业态比较丰富的老街上保持原有的生活气息
双龙巷街区定位是集旅游、商业、酒店、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为契合这些业态和功能,同时又要保持双龙巷原有的生活气息,让当地居民依旧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和业态需求。
3景观环境改造设计的探讨
3.1确立鲜明的“龙”“、宋”主题
双龙巷因宋太祖、宋太宗而得名,双龙巷的景观也以这两兄弟开启大宋为主题。尝试讲述从宋太祖开国到定国、治国的历史,到后来大宋辉煌的历史成就。景观建设强调双龙街关于“龙”、“宋”的元素,展现千年大宋的伟大成就,包括科技、人物、艺术等方面。
3.2还原街巷空间肌理
延续历史街巷,恢复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创造小尺度的开放空间融入历史肌理。双龙巷主巷全长520m左右,这个长度是比较适宜人步行的尺度。每隔130m左右有1个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供游客驻足休憩,同时,依托这5个节点,向外延展,串联起周边巷道。
3.3景观设计手法
双龙巷总体色调为青灰色,充分利用开封当地材料,街道铺装采用有历史感的条石和青砖为主。为烘托出双龙巷老街的气氛,铺装形式建议以采用大条石铺装为主,有利于雨水的及时排出,排水设施也都可以设置在条石下面,不会破坏街面的整体性。在支巷和一些小场景可加入小青砖,采用多变铺装组合方式丰富平面效果。在关键节点适当点缀具有一定意义的地雕。开封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特色传统元素更是举不胜举,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汴绣、官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这些带着浓郁的宋文化特色的元素都可以成为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景观。景观小品设计充分挖掘这些元素,采用仿古、做旧及情景再现的形式,更好地彰显双龙巷所承载的开封历史文脉。
3.4种植设计
为保留双龙巷的老味道,确定现状树在满足市政管线建设的前提下全部保留;而对于现状树普遍缺少养护和修剪的情况,都应加以修剪整枝;更换树形不好的'现状树。双龙巷的街巷相对比较狭窄,缺乏大面积的绿地空间。为了尽量增加场地的绿量,必须采用规格相对较大的新栽树,大树的分支点也应超过3m,以免对沿街的建筑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可移动式树箱,在增加绿化的同时又有灵活多变好组合的特点。在适当的地方亦可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
4结语
通过研究与探析开封双龙巷景观改造设计思路,更加明确在历史文化古街区景观设计中,一定要依据具体的环境构成条件,分析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的功能,协调好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统一和互补,协调好景观设施和传统老街生活气息的和谐关系。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业集聚效应导致了商贸、金融、娱乐等行业向城市中心区迅速聚集。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商业步行街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步行街的出现,以其功能全、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并同时满足人们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等多种需要,而成为城市的一个商业窗口。然而,从大多数的商业步行街建设来看,由于规划的分期性、不完整性,商业开发自身的多次性、自发性等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得许多商业步行街呈现出一种混乱和急功近利的状态。因此,如何营造商业步行街统一、连续、和谐、丰富的空间界面,创造一个健康、愉悦的商业环境,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对于一个成功的、健康的步行街,它的空间界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空间界面的人性化在西方国家最初出现步行街,是因为城市膨胀,尤其是汽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郊区居住成为可能,由于城市中心的拥挤不堪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搬到郊区去居住。政府为了复活城市中心的活力和魅力以及商业物态,建了步行街,使得人们在城市中心生活也一样拥有安静、繁荣而方便购物、娱乐的场地。步行街始终是城市本身魅力的一个反映。因此,一个健康的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应该是一种适宜人步行和休息的尺度,从心理上讲,应该给人以亲切感,人性化。从空间形态上看,加入了广场,景观小品等一系列空间元素,使得空间格局看起来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开合得当。2空间界面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步行街外部空间的格局、形态等必然会影响到空间界面的整体性。从一些成功的步行街实例可以看出,视觉健康的空间界面往往会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一个贯穿始终的风格,形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视觉意象,不会给人以拼贴、拼凑的凌乱感。3空间界面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健康的商业步行街中的空间界面除了具有统一性、整体性的特征外,还应同时具有丰富与多样性,避免过于单调和沉闷,这也是与它的商业性质有关。空间界面的丰富与多样性可以为人提供更多的方式和选择,促进商业行为的多样性。比如,运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和谐,造成其丰富有趣的空间界面。4空间界面的文化性与地方性随着现代化商业的不断发展,商业步行街区已逐渐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而商业步行街的形成,从历史上看,往往以自然形成的街区为基础,其地址的选择、建筑物的外型、店铺的结构都有着极其浓重的自然效果和历史色彩,这使商业步行街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色彩。一个成功的、健康的商业步行街中的空间界面不仅具有物质上的意义,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充当着商业步行街文化、历史的载体。它应该要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步行街空间界面的营造还体现在商业氛围的营造方面。步行街的商业氛围如果没有营造好,市场反应不热烈,许多投资都将会化为乌有,将会出现门庭冷落车马稀、有街无市,缺少人气的问题。因此,营造好的商业氛围也是一个步行街成功与否的关键。营造好的商业氛围首先应该讲究购物环境的舒适化,从各方面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享受要求。购物环境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处理手法使它变的比较舒适。比如,在中庭广场、商业步行街中设置了花坛、树标、喷泉、雕塑、建筑小品等元素,创造出一种更为舒适、高质量的、以人流动线为设计重点的购物、休闲环境。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购物、休憩、交谈、欣赏雕塑或观看街头演出。服装、流行服饰、童装玩具、餐饮、大小书店等商店分布于各层各区,让消费者体验随机购物的乐趣。它不但满足了人们多种物质生活需求,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的、自由自在的休闲交往空间,成为了时间消费的大众活动场所。营造商业氛围还要根据当地商圈和城市特点、人文特点、消费能力和目标人群的情况,设计相应的物态。例如,在做旺人气方面,我们就要充分考虑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就是对儿童的吸引力问题。我们知道,小孩子因为在步行区域里没有车辆的危险,可以快乐玩耍,这对做好步行街人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儿童天地在步行街里是一个聚集人气的很重要的部分。其二,是对那些没有钱的人的吸引,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节事活动的安排,可以设计让那些周边的居民有参与性的活动,就是做旺人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有的步行街的设计只一味的追求品味,向高档次靠拢。其结果就好像让全城的妇女按玛丽莲-梦露的模样进行化妆一样,不伦不类,很难产生共鸣。曲高则和寡,步行街不能和当地的商圈以及市场紧密结合,严重背离市场导向,其结果就将被市场所抛弃。对于购买商铺的人来说,他们最重视的是商铺的保值升值问题。要避免二三楼空置现象就要引导人流经过每一间店铺,核心商店通常安排在楼层的两端,对引导人流起重要作用,被称为磁极与锚固点;中庭合理布置,如自动扶梯连环向上,尽量鼓励层间运动;有时集中的餐饮区放在较高楼层,以使人流向上;多个楼层设有餐饮店,但仅设于一端;有时停车场也仅有一端可以到达;较高楼层布置一些景点;设置少量休息座椅等;这些都是引导人流流动的有效手段。餐饮及娱乐设施也是购物中心商业规划的重要部分,对吸引人流作用明显,也是购物中心体现社会机能与休闲机能的常用手段。多数购物中心设有电影院和儿童游乐为主题的冒险乐园,以及相对集中的餐饮区。使娱乐与餐饮互动成为一大特色,凭添购物乐趣。另外,经营管理要讲究关怀社区,一般购物中心均设有展览场地,间断性举行系列活动。比如:青少年图书汇展、知识宝库汇展、小学普通话唐诗朗诵比赛。购物中心有条众所周知的市场推广原则,就是勿忘对社区的关怀;购物中心经常是社区活动的赞助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上街购物已不限于买东西,而是一种文化享受。所以营造好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注重确定文化特色、功能定位、市场容量的设计,充分考虑老商业街区积淀的历史文化、历史典故和商业文化内涵。对于改造后的步行街,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都体现了与老城市生活相适应,与饮食文化、本土文化和市井文化相融合。因此,以人为本,着力挖掘出老街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精神上的东西,是步行街改造设计的总体思想。寸土寸金的商业街,都不惜压缩店铺,腾出空间,建起了广场、花坛、草坪等,营造出一种商业街从未有过的人文环境。从实际空间界面的经营业态到商业文化氛围的营造,都体现了饮食文化、本土文化和市井文化,一种与城市生活适合的文化。项目成功与否,设计和定位最关键,街区能否做好,即要看空间界面的营造,看是否体现街区整体商业氛围和文化氛围,即场所感的营造。低层次的被动经营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商业运作模式和竞争,文化是竞争的核心,文脉是历史的延续。总而言之,步行街空间界面和商业氛围的营造在于提升商业人气,增强文化氛围,提高城市品位,树立文明形象,展现百货、零售、连锁、超市等多种商业业态,集购物、休闲、娱乐、游览、文化于一体,成为一道新的商业风景。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摘要:我国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是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个性鲜明的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关键词:内陆边疆;城市化;边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由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较大,加之改革开放后采取倾斜发展战略,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超常发展。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发展格局,并出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态。相比之下,内陆边疆省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无论在城市规模和功能上,还是在城市效应及布局上,都还需要极大地提升和加强。一、内陆边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现状及成因分析所谓内陆边疆是指既有法定国界,又有直接国土相邻的国家,且位居国界线内侧并包括一定内腹地的经济社会区域。我国的内陆边疆地区是特指我国沿边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新疆、甘肃、西藏、云南、广西,这9省区在地缘上同俄、哈、吉、塔、蒙、朝、越、老、缅、印、不、锡、尼、巴、阿15个国家国土直接相邻。辽宁和广西因兼有陆地边境和海岸线,又属于东部地区,故不在此文研究范围内。1.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现状从经济状况来看,根据1999年统计数据,7个边疆省区的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外资投资额占全国外资总额的1.8%。虽然在上个世纪末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及2003年开始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行动,但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来看,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状况是经济总量较小,国有企业比重偏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偏小,合资及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三次产业的比重除西藏以外,基本上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并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同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较,这些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中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从城市发展状况看,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有吉林、黑龙江和内蒙。这其中主要是农垦、林区、矿区人口比重大等原因及“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变动导致城镇人口增加。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见下表:从表中可见,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个,城市稀缺,大中城市过少。与沿海地区相比,小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过小。这种大、中城市过少,城镇布局松散、规模过小的状况,使得城市的聚集效益低,对经济的拉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积聚和合理流动。2.影响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产生在东部地区。解放以后,由于历史、国际国内政治态势的种种原因,人们总是把边疆等同“边境”、“边防”、“国防线”,其着眼点仅仅是它的政治方面,强调“屯垦戍边”、“巩固边防”、“保卫边疆”等政治的和军事的地位,而把经济价值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加之地处边缘、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缓滞等客观因素,就使我国广大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长期陷于落后境地。从政策上看,解放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布局的考虑,力图改变过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更由于战备的需要,加强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形成了一批内陆工业基地,如“一五”期间的156项工程和694个项目中,在甘肃就有16个。在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东北有50个。然而,由于这种倾斜投资大多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项目,缺乏辐射力以致未能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其吸收就业和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功能较弱,以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功能差距一直没有消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政府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依靠特殊政策和率先改革的优越条件加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相对落后了。从所有制结构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经济,而东部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是具有较好的乡镇企业基础,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又为这一地区引进外资和港澳台资金,以及建立三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而边疆省区的经济主要是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所有制结构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较低,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国有经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增长局面,与东部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对这两个地区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和把握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规律。长江三角洲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10,特大城市有上海、南京和广州,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25个。从整体而言,该地区城市密度大,大中小城镇分布比较合理,彼此形成了密切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联系,呈现城市带的雏形,空间布局上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镇主群。该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转化。另一方面,就是大城市的拉动作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正在构造上海国际金融、贸易和信息中心的大部分都市面貌,而把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转移到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形成物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的互补、互利、互动的统一市场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成为城市工业的配套与补缺,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力支援了农业生产,并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长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与大中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辐射相结合,促进城市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城市在人口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强,其城市化运行机制属于内发式。另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浙、苏三省、市的常务副省(市)长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从而该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发展速度也很慢。1978年,珠三角只有5个城市和32个建制镇,城镇密度很低,每万平方公里只有9个城镇。目前,该地区城镇体系包括特大城市广州、大城市深圳、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18个,以及建制镇401个。城镇星罗棋布,密度达到100个/万平方公里,城镇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有些城镇的建成区已连成一片。该区面积占珠三角的总面积不到1/3,但却集中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总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以及超过3/4的GDP。与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珠三角城市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区内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扩散,而是由大量外资快速推动。这些流入的外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投资者由于成本因素区位选择倾向于小城镇,不仅有效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度大大提高,市镇之间通过地理毗邻、产业关联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仅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为非农产业全部吸收,而且还吸纳了2 000万外地劳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外资主导型区域非农化过程中,珠江三角洲这种自下而上的、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在港澳台及外资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三、边疆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可行道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而言就是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以形成规模效应,而城市就是这一重要的载体。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财富生产效应。众所周知,21世纪的经济集中表现为城市经济,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边疆地区的落后就是城市经济的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就成为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首先,以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区域中心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总有一二个增长极的超常规发展,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如深圳、珠海的迅速发展对珠江三角洲以及整个华南地区的带动效应;上海浦东的崛起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带动效应;厦门对闽南三角洲的带动效应。我国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辐射能力的产业和中心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关系在现实经济中也就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动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须沿着中心地与外围地的发展逻辑,以现有的中心城市为发展极,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投入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要素。如何吸引这些要素流入边疆地区呢?一是借助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机会,采取跟进策略,向发达地区让出来的产业扩展。边疆地区有资源、人力、市场、工资成本低等优势,而东部沿海一带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目前正在寻找出路,让出原来的主导产业,向更高的主导产业转移。要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发挥资源、技术、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使边疆地区在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的水平上起步。二是利用边疆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与邻国的互补经济。边疆地区不可能“克隆”东部地区已走过的发展之路,如广东的外向型加工业;苏南的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的产业;温州模式等城市发展道路。边疆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地对外开放,而与邻国发展互补贸易是当前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北部边疆地区包括黑、吉、内蒙,面对的是俄罗斯远东、蒙古共和国及朝鲜,因其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重点应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基地及加工工业基地。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发经贸往来;西南边疆地区包括西藏、云南,面对的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特别是云南省要抓住湄公河开发的机会,与东南亚各国开发多种经济形式的往来;西北边疆地区包括新疆、甘肃两个省区,面对的是独联体的中亚和西亚地区。这两个地区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应利用新欧亚大陆桥的陆路通道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借助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在实现外开内联双推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中央提出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两大战略机遇。随着西部重点工程的全部实施和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激活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存量向西部流动,从而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带动包括云南、甘肃等省在内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借助国家政策及资金倾斜,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及城市功能的转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以边贸带动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外向型经济一直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珠江三角洲是利用外资的海外销售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利用其成本和质量优势,打开海外市场。那么,边疆地区必须发展边贸经济,以口岸城市为切入点,建立贸易网络及产业带,大力发展外向经济。在我国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发展边境贸易,至少拥有地缘上的、资源上的和口岸上的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如黑龙江省边境开放城市以边贸为突破口,以贸促工,以贸促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资源,建立起黑河、绥芬河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规模的外贸出口体系和生产基地。最后,以地域经济带动特色中小城市。一个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本性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今日的城市经济竞争,其实是城市优势产业并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品牌的竞争。“大而全,小而全”就会缺乏鲜活个性与特色。城市的经济建设必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形成“名城效应”,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边疆地区经济不仅具有边贸性,而且还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应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包括旅游业、民族手工制品、民族土特产品等,这些产业应成为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支柱产业。边疆地区的城市化还应该走上发展个性化城市或者特色城市的城市化道路。纵观世界上知名城市,无论大小无一不是产业特色显耀、城市个性鲜明的功能城市。可见,城市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于其特色和强项。总之,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特色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及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乃至全国的流动机制。避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化,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正如一些城市问题专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于做精,重点是城市的特色化和专业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产业和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规模效应及综合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在产业链上的整合。参考文献:[1] 蔡昉,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 牛德林,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边疆经济的超常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4] 陈振光,宋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J].国外城市规划,2000(5).
其实这个很好找的,上百度查一下就有相关的了,修改下就可以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尽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中,农民如何进城、农村小城镇如何建设的问题并不引人注目。只是随着九十年代中国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之中各地“开发区热(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各地大办开发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滥占耕地引发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才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 1995年4月,中国国家体改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民政部、公安部、统计局、国土局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于当年11月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小城镇建设高级国际研讨会”;1996年,该11部委又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约18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还与各省协商确定了首批57个国家级试点城镇。到1997年末,国家级试点城镇已经扩大到100个。 本文作者作为农业部的代表,参与了11部委对该项目的协调指导,以及上述国际组织资助的合作研究和试点。由于长期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强调指出: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镇,而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农村社区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在本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城镇建设大规模占地已经不可逆转。而且人们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严重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殖收益的渴求。为此,写作本文之目的在于立此存照,并再次提醒各方面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长期受制于资源短缺之苦的中国人,必须能够找到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制度类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现代“圈地运动”中,得以说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种既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办法。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约束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上下5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农业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在土地资源被高度开发的同时,也客观上支撑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自明朝(1303年)中国人口突破6000万。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人口已达4.2亿。其后数百年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因此形成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从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化表中可以清楚看出,人均耕地面积由盛唐时期的17.8亩不断下降到1949年的2.7亩,下降了7倍。 表1.1 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动情况 公 元 年 人数(万) 耕地(百万亩) 人均耕地(亩) 西汉2 5900 827 13.88 东汉105 5320 535 10.09 盛唐 17.88 宋初976 4040 255 6.37 明朝1381 5900 367 6.31 明朝1600 12000 500 4.17 清朝1662 8300 713 8.59 清朝1774 26800 986 3.69 清朝1840 42027 1365 3.25 清末1900 44571 1437 3.22 1920 48855 1516 3.10 1935 53276 1588 2.98 1949 54167 1468 2.71 资料来源:1840年前数据转引自郭庆:《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43; 1840年后数据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P195。 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大多以垦荒、屯田来振兴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也大面积垦荒造田,而且一度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在人口政策一度失误而且人口基数过大的作用下,已经不可能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1.2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与耕地变动情况 年份 1990 1994 总人数(亿人) 5.42 5.74 6.46 7.25 9.62 10.93 11.43 11.98 总耕地(亿亩) 14.68 16.18 16.77 15.53 14.90 14.38 14.35 14.23 人均耕地(亩/人) 2.71 2.82 2.60 2.14 1.55 1.32 1.25 1.1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计算。 2、耕地资源的横向比较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但属于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横向比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美国的11.2%,巴西的24.5%;即使与同样属于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也仅相当于印度的42.2%。 表1.3 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和人均耕地对照表 国别 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亿人) 耕地面积(万公顷) 耕地比重(%)人均耕地(亩) 世界平均 13584 54.8 134698.8 9.92 3.69 美国 936.3 2.55 18574.2 19.84 10.93 中国 960.0 11.72 9565 9.96 1.22 印度 297.5 8.62 16630 55.90 2.89 巴西 851.2 1.56 5180 6.09 4.9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P735-736 据国家土地局新近的调查汇总,1990-94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940万亩,约相当于每年新增的耕地。而据宋健和于景元的研究,中国人口到2050年人口达到15~16亿时才可能停止增长( 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5.P238-240)。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我国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只有约10.6亿亩;更为严峻的是其中可开发成耕地的极其有限,仅为1.94亿亩。 因此,人地高度紧张将一直是中国在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基本国情矛盾。 3、小农经济条件下人口过剩危机的必然性 在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小农经济结构和传统的子嗣间平分财产的制度,使农村人口增长的同时农地规模越来越小,土地不断析分细化。 小农经济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本的平均利润和地租都不会表现为经营的界限,只有在他扣除实际成本之后,付给自己的工资才是绝对的界限。这使得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习惯以大量不计报酬的家庭劳动投入替代资本投入,在维持了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并不计算人口增加的成本。因此,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所固有的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必然带来人口过剩危机。
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1:
一、封面
二、目录
目录依次由专题研究报告的章、节、小节、参考文献、附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目录内容应简明扼要。
“目录”二字(三号宋体、加黑)上空一行,下空二行为第一章等等。
章、参考文献、附录均采用四号宋体、加黑,节、小节等小标题及所有页码均采用五号宋体。
章、节、小节的排列示例如下:
第一章 这里是第一章的名称????????????????? 1 §1-1 这里是第一章第一节的名称 ?????????????????? 1 1-1-1 这里是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小节的名称 ????????????? 1
三、符号说明
专题研究报告中所用符号(包括缩写词等)都应说明其含义、单位(或量纲)。 在该页的开始,采用四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符号说明”四字。每个符号说明占1~2行,符号后面是破折号。含义与单位之间用逗号,最后是句号。每页排1~2列,如果2列排不开,再另取一页。
四、正文
正文是专题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由标题、文字段落、图、表和公式五个部分构成。实事求是,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正文的编写格式如下。
1.标题
每章的标题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章”下空二行为“节”,采用四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采用小四号宋体、加黑、左起打印。换行后,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文字段落。
2.图
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中文在上,英文在下。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英文字体为五号 Times New Roman,且第一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图题紧接图的下
一行左起打印。图中的标注一律采用英文。被引用的图应在图题右上角用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序号。
图号按章顺序编号,例如,图3.2(英文为Fig. 3.2)即为第三章第二图。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如“图3.2.1”表示图3.2的第一个分图)居中标注在分图下一行,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不写英文)。
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其中机械零件图按机械制图规格要求;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对于照片,如有必要,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试验结果曲线图应制成方框图。
应将图尽可能置于某页的开始或结尾,并且在图之前的文字段落中有“如图_._”的字样。
3. 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按内容或项目依序对齐竖排。表中只用长度相同、粗细适中的横线(居中),禁止使用竖线。
表按章顺序编号,如表5.4为第五章第四表。编号的后面空一格,居中打印表的简短确切的标题,且置于表的上方。在中文表标题和表之间,居中打印英文表标题,如“Table 5.4 ________ ”。中、英文标题分别采用五号楷体、Times New Roman。
表内的缩写词和符号等,必须与文字段落中的一致。各符号的单位应尽可能标出。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词,一律填入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处代表无此项内容。
如果数据已绘成曲线图等,可不再列表。
应将表尽可能置于某页的开始或结尾,并且在表之前的文字段落中有“如表_._”的字样。
4.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在正文中另起一行打印。式的序号按章顺序编排,如(4.2)表示第四章的第二式,并标注在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果式必须转行,只能在+、-、_、÷、<、>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五、参考文献
按正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内连续编号,同时,所列的参考文献都应在正文中出现。
视具体情况,将参考文献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文字段落的组成部分。如“某某人[1,3,7~9]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1,5,9~12]”。
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在“等”字或“et al”前加逗号;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著录时应特别注意各国人的姓名写法,如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和巴西人的姓前有词头或冠词。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
参考文献的第一页编排是先空一行、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参考文献”四字,再空一行,采用五号宋体、左起、悬挂缩进、依次打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示例
1. 连续出版物
序号 作者. 题名. 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2. 著作
序号 作者. 书名. 版本(第1版不标注).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3. 专题研究报告集
序号 作者. 题名. 见(英文用In):主编. 专题研究报告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 专题研究报告
序号 作者. 题名:[博士或硕士专题研究报告](英文用[Dissertation]). 保存地点: 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 题名. 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 出版日期
6. 技术标准
序号 起草责任者. 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六、附录
附录是作为专题研究报告主体的补充部分,并不是必要的。
1.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专题研究报告后:
(1) 为了专题研究报告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 方法 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2) 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
(3) 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重复性数据图表等。
2. 附录中的有关格式
专题研究报告的附录依次为“附录A”,“附录B”,“附录C”等编号。如果只有一个附录,也写成“附录A”。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附录A”。在“附录A”下一行,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附录的题名。
在附录题名下空一行,采用五号宋体打印附录正文。如果有小标题或更低一级的标题,则采用五号宋体、左起、加黑打印“A.1 ??”或“A.1.1 ??”。在每一小标题的上面空一行。
附录中的图、表、式的编号与正文分开,即将A、B、C或?取代编号中“章”的序号。例如图A.1、表B.2、式(C.3)分别表示附录A中的第1个图、附录B中的第2个表、附录C中的第3个式。
七、其他要求
(一)专题研究报告内容一律采用激光打印机双面打印,在正文中有彩色图形更好。纸张大小为A4复印纸,页边距采用:上2.5cm、下2.0cm、左2.5cm、右2.0cm。
(二)页码编排:自中文摘要开始,到符号说明,采用i、ii、iii、iv、?编排页码;自正文开始,到专题研究报告的最后一页,采用阿拉伯数字编排页码。页码一律采用五号宋体,置于页面底端外侧。
(三)页眉设置:在页眉的下端画一条双横线(两条横线的间距为0.5mm),双横线左、右边距分别为2.5cm和2.0cm。在单页面双横线的上面采用小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专题研究报告”; 在双页面双横线的上面采用小五号宋体居中打印“专题研究报告题目”。除了封面、封二外,其他页面均打印此页眉。
(四)编写专题研究报告时,行间距一般采用1.25倍行距。作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但行间距不可太大或太小。
河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题目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教 授 河北工业大学 报告提交日期: 年 月
年 月
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2:
元培科学技术学院医务管理系专题报告
中 指导老师:___
○○○题○○○目○○○
学生:○○○、□□□、◎◎◎
学号:___、+++、___
华 民 国 九十四 年 五 月
日
十三
元 培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医务管理专题研究审核书
学生:
之专题制作,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本专题教师审查完毕并合格。
口试老师:签名) 口试老师: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系 主 任:
(签名)
中 华 民 国 年 月
摘 要
志 谢
在此感谢……..
目 录
页次
摘 要 ........................................................................................................... 5 志 谢 ......................................................................................................... 5 目 录 ........................................................................................................ 5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绪 论 .............................................................................................. 8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8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 8 1.3 论文纲要 ....................................................................................... 8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9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9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9
5.1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10 附录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目录
表1-1产品资料表
42
图目录
图1-1作业流程图
13
绪 论(标楷体18号字、粗体)
研究背景与动机(标楷体16号字、粗体)
1.1.1研究背景(标楷体14号字、粗体) 1.1.2研究动机
本文(标楷体12号字、最小行距,20点行高、英文字一律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研究问题与目的(各章节名称可依研究性质不同自行更改) 论文纲要
文献探讨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一、 中文部分
1. ___ 2.
二、 英文部分
1. ___ 2.
附录一
文件五
若只有一个附录,则不需编号
注:操作手册的格式,说明的部份一律至於该图的下方第二行开始,图的大小要适中,不可过大。以能看清楚内容为原则
11 / 12 2005.09.07
文件五 93 医 院 管 理 专 题 研 究 题 目
2005.09.07
文件五 元 培 科 医 学 务 技 管 术 理 学 系 院
2005.09.07
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3:
一、期刊(杂志)类(包括论文集或研讨会论文集)
1.外文类,书写次序如下:
1.序号
2.作者
3.篇名
4.期刊名称
5.卷号
6.页次
7.出版年月份加上小括弧
其中:
作卷页例:
26.R.McDonald,Areviewoftherelationshipbetweenvisualandinstrumentalassessmentofcolourdifferencepart1,J.OilColourChem.Assoc.65,No.2,43-53(1982)
2.中文类
(1)期刊名称不必用斜体字,卷号及期号以『第□卷,第□期』来表示。
(2)中文期刊页次写法同外文类期刊之写法,但逗点用全形。
(3)作者如有两人或以上以空一格分开即可。
(4)其他项规定与1.外文类同者:有两个以上时,使用逗号(,)分开;最後两名或只有两名作者时,用and连接。号:『卷』用数字表示,并且使用粗体字,『期』以No.□来表示,但不必使用粗体字。次:页码前不加p.或pp.期刊名称:用斜体字除了『页次与出版年月』及『期刊名称与卷号』外,其他项彼此之间以逗号(,)分开。
二、参考书及研究论文(包括中、英文之博、硕士论文)撰写先後次序如下:
1.序号
2.作者或单位名称
3.书名或论文名称
4.出版商名称
5.出版商所在地名
6.国家名
7.页次
8.出版年份
其中:
(1)英文书名或论文名称用斜体字。
(2)中文书名或论文名称底部加上单线(书名号:UnderLine)。
(3)出版年份加上小括弧。
(4)若参考页次(同一本书中)有不同时,包括单页及连续业者,可依序列在同一条参考文献中,英文者以半形逗号(,)分开,中文者用全形逗点(,)分开。
(5)其他规定与期刊类相同。
例:
39.R.W.G.Hunt,MeasureingColour,Second,Edition,EllisHorwood,London,5,81-95,281-290(1991)
三、专利撰写先後次序如下:
1.序号
2.申请人或单位名称
3.专利名称
4.专利编号
5.核准年份
其中:
(1)每项之间以逗号(,)分开,中文者用全形逗点(,)分开
(2)核准年份加上小括弧
例:
3.Y.KishimotoandH.Morita,SynthesisofSBSThermoplasticBlockCopolymer,U.S.Pat.4,501,857(1985)
四、所采用标准之撰写先後次序如下:
1.序号
2.发明人或单位名称
3.标准篇名
4.标准名称(全名)
5.标准编号
6.页次
7.出版年份
其中:
(1)除了『页次与出版年份』外,其他各项间皆以逗号(,)分开,中文者用全形逗点(,)分开。
(2)出版年份须加上小括弧
(3)标准全名用斜体字(英文者);或用书名号(中文者)
(4)页次或页码前不加p.或pp.
例:
10.A.P.S.Selvadurai,
五、参考文献在内文中的标示法:
(1)有关参考文献在内文的标示法统一采用中括弧[],数字以逗号(,)分开,并与文字列齐平(即不用上标或下标);中、英文内文相同。
(2)若参考文献众多,且为连续号码,则在括弧中仅需写出第一及最後一篇之编号,并在两者间加上『-』连接。
(3)内文自前言(Introduction)起,参考文献请按顺序排列其编号。
例:
Inthepastdecade,theeigenstructuretechnique[9-11]andthema_imumlikelihood(ML)Estimator[2,3,7,12-16]haveattractedageatattentioninsolvingtheproblemofautomaticallydeterminingthenumberofsignalsourcesandtheirdirectionsofarrival(DOA)bypassivesensorarray....
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相关 文章 :
★ 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
★ 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2)
★ 专题研究报告范文
★ 专题研究报告范文(2)
★ 专题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 专题调研报告范文
★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范文
★ 研究性学习报告通用范文精选5篇
★ 大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财经界》是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家级财经类核心期刊(诚信映象采编部摘录)期刊有级别之分,这似乎是行内共识了。但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表示,从未对期刊进行学术性上的级别划分。即正规学术期刊不分级别。但部分单位对职称中发表论文的期刊,做出了国家级和省级加分不同的规定。这就让很多作者开始追求尽量发国家级来提高职称评审中论文一项的加分。期刊级别都有哪些区分?期刊根据地域划分,可以分为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通常把国外出版的期刊称为国际期刊,而对国内出版的期刊称为国内期刊。国际期刊要想在国内发行,必须首先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统一刊号,即CN刊号。因为大部分国际期刊并没有CN刊号,所以在国内并不被承认。国内职称政策中也明确表明了:职称论文发表的期刊必须具有正规的CN刊号的期刊。期刊根据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之分(又称呼中央级和地方级)。通常意义上,将国家级单位主管的期刊称为国家级,省级单位主管的期刊称为省级。以此类推出,市级单位主管的期刊称为市级,学校主管的期刊称为校级。这个划分是行政管理上的划分,与学术无关。因此北大图书馆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大的CSSCI核心期刊目录里的期刊,主管单位是各级别都有的。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都是根据期刊学术水平来评的,而不是靠行政管理级别来评的。
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方法和要求
篇一:如何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
如何撰写论文
论文一般格式分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本要求是:题目大小适宜;结构合理;格式规范;内容充实;文字通顺。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
调查分析报告一般由标题、概要、正文、结尾、附件等几部分构成。
一、标题
1、标题的要求。标题就是调查报告的题目,由报告内容来决定,标题是画龙点睛之笔。(1)它必须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2)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标题的写法。标题的写法灵活多样,一般有两种:单标题与双标题。
单标题就是调查报告只有一行的标题,一般是通过标题把被调查单位和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双标题就是调查报告有两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这种标题形式优点很多,正标题突出主题,副标题交代形势、背景,有时还可以烘托气氛,二者互相补充,因此成为调查分析报告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3、标题的形式。
(1)"直叙式"的标题,即反映调查意向或调查项目、或是地点的标题。这种标题简明、客观,一般调查报告多采用这种标题。
(2)"表明观点式"的标题。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看法,或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
(3)"提出问题式",即以设问、反问等形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和尖锐性,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例如,《公务员报名录取比例37:1说明了什么》等。
二、概要
概要即调查报告的内容摘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三、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引出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等。
1、 引言
(1)引言的写作形式。引言即调查报告的开头,"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头,既可使分析报告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开头的形式有这样几种:
A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文章开始先交代调查的目的或动机,揭示主题。例如,2002年3月我们对2001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障碍调查研究,目的是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矫正疏导各种不良心理,使学生健康成长。
B结论先行,逐步论证。即将调查结论写出来,然后再逐步论证,这种开头形式,观点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例如,2002年3月,我们对我校高一400名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C交待情况,逐层分析。文章开头可先介绍背景,然后逐层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交待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情况,然后分析。这样可使读者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深入分析研究。例如,《放眼未来之路--1011名专家人士眼里的中国数据通讯网络》的
开头,"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与北京新华信息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于今年4、5月间在北京、上海、广东、广州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力图考查我国通讯网络的现状,并展望未来之路。"在这次调查中,除了涉及到特定专业问题外,还围绕着网络化的大趋势设计了许多问题,包括用户目前的网络使用情况、意见、需求等,调查对象是各种单位中通讯网络或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
D提出问题,引入正题。用这种方式提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引导读者进入正题。
(2)引言部分写作应把握的原则。开头部分的写作方式很多,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但不管怎样,开头部分应围绕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进行调查;2)怎样进行调查;调查的结论如何。
2、 论述
(1)论述部分的重点。论述部分是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整个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论述部分的重点:1)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事实,分析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2)调查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3)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论述部分的写法。由于论述一般涉及的内容很多,文字较长,有时也可以用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小标题,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论述部分的主要内容。不管你用多少个标题,论述部分大致可分为基本情况部分和分析部分两部分内容。
A基本情况部分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对调查资料有背景资料作客观的介绍说明;或者是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要分析问题。
B分析部分。这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阶段,要对资料进行质和量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情况,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一般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成因分析;第二类利弊分析;第三类发展规律或趋势分析。
四、结尾
结尾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结束语一般有三种形式:
(1)概括全文。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深化文章的主题。
(2)形成结论。在对真实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报告结论。
(3)提出看法和建议。通过分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或可行性方案。
五、附件
附件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详尽的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在咱们写的调查报告里,我们可以把相应的问卷选一部分作为我们调查报告的附件。
篇二: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格式要求
一、文章标题
文章标题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二、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按论文贡献大小进行排序,另起一行著名班级号,如不是同班应在名字右上间标号,并在班级号前对应该标号。
三、摘要
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
四、关键词
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五、正文
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5000字)。根据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案例四部分。
六、注释
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
七、参考文献
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八、字体与字号
题目:宋体 三号 居中
作者名字:宋体 四号 居中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宋体 四号 加粗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宋体 四号
作者简介、注释:宋体 五号 加粗
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宋体 五号
正文:宋体 四号
篇三:调研报告或者论文格式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标题 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书
摘要又称内容提要,它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中外文摘要以300—500字为宜.
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
3、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标题应与正文中标题一致。
4、绪论 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求达到的技术参数;简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 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结果的讨论等。学生要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情况下,正文可能仅包含上述的一部分内容。
6、结论 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还应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7、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8、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一般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中外文献。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书写格式
1、毕业设计(论文)一律采用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简化汉字书写,论文一律采用计算机排版、A4复印纸打印(特殊要求例外)。
2、论文内容依次为
中文封面:包括题目、分院别、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等。 毕业设计(论文):
(1)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居中。
(2)摘要:为五号宋体字。
(3)关键词:为四号黑体字。
(4)正文:正文字数不少于0.3万字,含设计分析与计算、实验及数据处理、程序等。可分为几章,每章标题为三号黑体字居中,内容为五号字体,首行缩进二个字体。
(5)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次序,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为五号宋体。
3、其它注意事项
(1)标点符号:毕业设计(论文)中标点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2)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GB3100一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工)为基础的。
(3)数字: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4)标题层次: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5)注释: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或篇末注,而不能用行中注。
(6)公式:公式应另起一行写在稿纸中央,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换行。
(7)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题和表序,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写在表题左方不加标点,全文的表格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编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表序必须连续。
(8)图:毕业设计(论文)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应与正文呼应,不得与正文脱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全文插图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缺。
(三)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填写与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按统一标准装订:封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外文摘要——毕业设计说明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
北宋对外交往活动中,与西夏王朝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就经济关系而言,主要有三种形式:官方的贡赐贸易,沿边的和市,以及走私买卖等。在官方的贡赐交往中,其使节之频繁,贸易额之巨大,影响之深远,都曾引起史学工作者的重视。这种交往是在两国之间进行的,但同时主要在宋都开封与夏都兴庆之间架起一道闪光的桥梁。从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来看,既具有开创性,又具有高潮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夏文化得以长足进步,大放光彩,而同时使宋文化广为传播,展示其博大的胸怀及应有地位。回顾历史,瞻望未来,有助于让两个城市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再创辉煌。 一宋使在夏国及兴庆的主要活动 在宋夏交往中,从开封派出的宋使,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有四十余次,这不包括以边帅名义派出的人员。从使节名目上看,除押送“岁赐”不计外,主要有持节册封使(或曰册礼使)、旌节官告使、加恩官告使、起复官告使、押赐冬服使、赐生辰礼物使、致祭使(祭奠使)、吊赠使(吊慰使)、诏(招)谕使、议和使、赐皇帝及太后遗留使等等,名堂可谓繁多。 从宋使的活动上看,主要是政治性的居多,同时也有用“赐”的形式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二者兼行,加强了双边关系,下边略举数例: (1)册封。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遣张崇贵、赵湘为旌节官告使,任夏主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兼侍中,封为西平王,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俸如内地”。公元1044年(宋庆历四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仁宗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以张子奭、张士元为册礼使,赐对衣、黄金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以及“夏国主印”等(注:《宋史》卷485,《夏国上》。)。1087年(宋元祐二年、夏天仪治平元年),宋哲宗遣刘奉世、崔象先为册礼使,册封谅祚为夏国主,哲宗与皇太后降诏,特依庆历八年例,赐银绢各三万(匹、两),钱三万贯(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本书以下简称《长编》)卷394,元祐二年正月乙丑。)。以上仅举数例,大凡夏主即位,都求得宋的册封。这种册封本属政治性的活动,但其间的经济意义不可低估,银、绢、茶的数量如此巨大,这是夏国所迫切需要的物品。史载:“册封之使入境,金钱币帛相属于道,边人父老观者太息……”(注:戴锡章:《西夏纪》卷19,元祐三年底记事。)从每次赐物数量上看,仅次于“岁赐”,而高于其他诸使的贸易活动。 (2)恩赐官告。每加恩官告,则赐袭衣五、金荔支带、金花银匣副之,银沙锣、盆、合千两,锦彩千匹,金涂银鞍勒马一匹,副以缨。(注:《宋史》卷485,《夏国上》。)宋每遇吉庆大礼,与百官加恩升级,夏主照例受赐。 (3)祭奠、吊慰。每遇夏国主卒,夏遣使告哀后,宋照例遣使祭奠与吊慰。如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夏主德明卒,宋遣孙祖德、冯仁俊为祭奠使,赐赙布三百匹、绢七百匹及酝米羊面等物,葬时“赐物称是”(注:《西夏书事校证》卷11,明道元年十月记事。)。另外,宋皇太后也赐一份厚礼。再加1048年(宋庆历八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元昊卒,宋遣曹颖叔为祭奠使、邓保信为吊慰使,赐绢一千匹、布五百匹,羊百口、米面各百石、酒百瓶。及葬,又赐绢一千五百匹,“余如初赙之数”(注:《长编》卷163,庆历八年二月丁丑。)。大体上说,夏国主丧,宋或单遣祭奠使,或祭奠与吊慰二使同往,都按一定规格赐予物品。 (4)赐遗留。宋制规定,皇帝及皇太后亡故,都向百官赐其遗留之物,夏国主照例获取一份。如1085年(宋元丰八年,夏大安十一年)宋神宗卒。哲宗遣使押赐遗留夏国主银器一千五百两,绢一千五百匹。(注:《长编》卷357,元丰八年六月戊子。)有些赐遗留没有载明具体数目,此暂从略,不过,所赐银绢之数不会相差很远,这是可以肯定的。 (5)“岁赐”。宋夏于庆万四年订立和约之时,双方商定,宋每年给夏银、绢、茶共二十五万五千。这其中包括下列几项: “岁赐”,每年为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贺圣节”,回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 “贺正旦”,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 “赐仲冬时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 “赐生日礼物”,银器二千两,细衣著一千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郑国为了开拓封疆,在这里筑城,于是就起名开封。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国际都会”之称。开封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开封的河流分属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黄河、涡河、惠济河、贾鲁河等32条。城区拥有龙亭、铁塔、禹王台三大园林风景区,包公湖、龙亭湖、铁塔湖有水系相通,湖水面积占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誉。据1999年统计资料,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4.4%,境内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噪音平均值为57.2分贝,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为88.7,饮用水质达标率大于95%,均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树木以桐树、柳树、槐树为主。黄河滩区、柳园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鸟类的天然栖息地。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花生为主。石油、天然气、地下矿泉水资源储量也比较丰富。开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开封作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因此在众多文化表现形式中,集中体现了宋文化特色。在戏曲文化方面,开封为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常香玉都是成名于开封而名扬全国的。开封书法、绘画艺术驰名神州,饮誉海外。开封杂技可追溯到宋代的“百戏”、“路技”及“勾栏”、“瓦舍”的作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开封饮食文化极为丰富,是中原豫菜的发祥地。连绵千年的开封夜市,荟萃着中国传统的风味小吃,摊点云集,食客靡至,炊烟缭绕,亘夜不绝,是开封独有的人文景观。开封民俗、民间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源于北魏的开封盘鼓以粗犷豪放的风格,声震中天,气势不凡。民间游艺、斗鸡、斗狗、风筝等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汴绣、官瓷、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无不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南岸,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总人口451万,辖尉氏、杞县、通许、兰考、开封五县和鼓楼、龙亭、南关、顺河、郊区五区,是一个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省辖市,也是黄淮海地区和连接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主要商品集散地。
名的一所国立重点大学;建国初期,是一所拥有文教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等5个学院下辖20多个系、专业的综合大学;1952年院校调整后,成为一所以培养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在此之前,河南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知名学者专家,河南大学在海外华人世界享有很高声誉。1984年恢复原河南大学校名。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学院、财经学院、理工学院、化工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等8个学院22个系的地方综合大学。全校共有教职工3500人,在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万人以上,教授287人,副教授547人;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累累,每年完成各类科研成果1000多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上百项。河南大学近年来一直探索,作为一所具有人才和科技两大优势和相当规模的地方院校,今后怎样办学才能提高办学层次、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改变自身命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科教兴国中发挥自身更大优势?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把办学眼光思路放到了立足自身情况,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这一课题上。他们在思考,并迈出了实践的艰难步子。 1.2 河南大学和开封县政府开展“1234”科教兴县工程,为后来与开封市政府开展合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开封县拥有60多万人口,90多万亩耕地,100多家各类企业,几十家乡镇企业。工业门类齐全。然而除去几家合资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效益不佳,有些还亏损停产、半停产。开封县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认真寻找经济滞后的原因。他们发现,缺乏人才,信息不灵,观念陈旧是几条主要原因。为了尽快使企业整体状态有明显改观,大跨度超常规发展开封县经济,新任领导班子想到了座落在家门口的河南大学。如果两家联姻合作,必然会取得兴校富县、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 1995年3月份,河南大学应邀选派20名大学生为科技副乡镇长,到开封县20个乡镇挂职。1995年5月初,开封县与河南大学经过长时间的充分调查分析研究,决定与河南大学进一步合作。开封县以县政府正式文件下发全县各单位,正式任命10名专家教授为县政府经济发展顾问,20名女大学生为开封县20个乡镇的女科技副乡镇长,30位河南大学的科技人员为兼职副厂长。30家企业大都是小型国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有机械制造、汽车修理、玻璃制造、皮革化工、纺织、印刷、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大的厂家有职工千人上下,小的企业只有几十名工人。大多是粗放型经营生产。河南大学到开封县任职的科技人员,利用周末、假期等业余时间到厂方兼职服务,厂方每月支付一定数额的象征性报酬。 暑假期间,河南大学抽派400名大学生奔赴开封县400个村,任科教副村长,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带去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志愿者活动,实施科技、教育扶贫工程,提高农村人员素质,进行扫盲、科普教育。至此,市、县科技经济结合的新模式就建立了。这就是河南大学和开封县政府开展的科教兴县“1234”工程。〔3〕与此同时,开封县政府还与省内其他高校如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大、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展了其他形式的合作,带动区城经济发展。 1.3 开封市政府提出“寻策问计到河大”任务,拉开了双方合作的序幕 开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七朝古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宋朝都城的东京,当时人口100多万,是世界当时量大的城市之一。元朝之后,一直是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国初期河南省会从开封搬迁到郑州后,开封经济呈停滞不前或倒退状态。 开封市地处豫东黄河冲积扇平原上,下辖兰考、杞县、开封、尉氏、通许五县和市内龙亭区、古楼区、顺河区、南关区、郊区共五区,总人口430万。作为七朝古都,有全国闻名的名胜古迹:大相国寺、龙亭、包公祠、铁塔、山陕甘会馆、延庆观、古吹台等等。过去在河南按经济实力称“郑汴路”。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纵向比,发展很大,可横向比,却一步步倒退、落后。以乡镇企业为例;1984-1980年,开封市乡镇企业位次在全省属中游靠前,总产值每年增长4亿元左右,但1987-1990年,总产值每年仅增长2亿元左右,跌至全省第11位,1991年跌至第12位,1992年跌至第13位;〔4〕在1992年,经济增长速度——全省倒数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全省倒数第四;人均生产总值——全省倒数第六;1993年,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2%,开封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5.2个百分点;河南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1%,开封只增长10.2%。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5064万元,比上年上升148%,〔5〕是典型的中部落后地区。 《经济日报》针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衰落,曾在1994年2月28日、3月1日、3月2日、3月4日、3月6日、3月8日、3月10日、3月17日等大篇幅、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式的报道探讨其落后的原因,督促开封早日“开封”。这次大角度批评报道,引起开封市决策者们认真思考如何快速发展开封经济这一问题。现任开封市市委书记,时任开封市常务副市长的梁绪兴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开封有四个字;一是古,城市古;二是旧,思想守旧;三是少,这些年来投入少;四是后,经济落后。”他们在把准开封经济命脉的基础上,经过反复酝酿讨论,认为制约开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的素质和教育、科技落后的原因,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也许是借鉴河南大学和开封县政府开展合作的经验,他们在1996年下半年推出了“寻策问计”到河大的科教兴汴新举措。1996年11月27日,开封市委、市政府在市长梁绪兴、市委副书记程广安的带领下,由五县、五区、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宠大的队伍,到河南大学听取专家教授对发展开封经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市校双方非常重视这样的合作。在首次座谈会上,开封市各部门与河南大学各院系就首批72个经济建设项目建立了协作关系。河大专家教授就未来开封市城市定位、支柱产业选择、企业改革措施、创建“精细化工城”、作为七朝古都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如何扭转开封市民在改革发展中的封闭意识、开封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参加座谈会的各部门负责人感想更多,他们在散会后纷纷感慨地议论,以前经常陷入事务工作中,很少从宏观上长远把握发展方向、思考问题,这次座谈会使人豁然开朗,受到很大启发。随后,开封市和河南大学就开展了大规模、深层次、新模式的广泛合作。 2 市校合作新模式的方式、内容 2.1 开封市政府向河南大学提出技术难题并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 开封市政府到目前为止,已有组织地向河南大学提出了两批咨询项目共108项。 1996年11月,开封市政府提出第一批咨询项目共72个,涉及全市性宏观咨询项目20个;行业宏观咨询项目19个;微观具体咨询项目33个;经过学校认真调整、分配,按学科、专业与化学化工学院联系技术难题15项;与生物系联系技术难题8项;与物理系联系技术难题4项;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联系技术难题1项;与地理科学学院联系技术难题7项;与经济系联系技术难题6项;与财金系联系技术难题9项;与管理科学系联系技术难题1项;与贸易系联系技术难题2项;与法律系联系技术难题2项;与改革发展研究院联系技术难题8项;与历史文化学院联系技术难题6项;与教育系联系技术难题1项;与学生处联系技术难题1项;与成人教育学院联系技术难题1项。 河南大学和开封市对每个项目都指明了双方具体联系人和拟解决方案的时间等。 1997年开封市又提出第二批咨询技术难题36项;其中宏观咨询合作项目10项;行业宏观咨询合作项目10项;微观具体合作咨询项目16项;也相应分到每个学院、系,组织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 2.2 市校双方成立组织机构,协调督促解决双方合作中的难题 开封市政府和河南大学成立了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开封市政府和河南大学合作的联系工作,督促双方合作,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专门下发了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制度。 联席会议半年召开一次,安排在3月、9月的下旬。每月举行一次市校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碰头会。开封市各县区、各部门和河南大学各院、系、处开展活动时,要及时向分设的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重要的活动要写出书面材料。双方合作的重点技术项目要单独制定实施方案,报市校联席会议办公室列入市校合作整体计划。市校联席会议办公室不定期编发活动简报,内容包括:市校各部门开展活动的动态、经验、问题、成果等,以督促、检查活动正常进行,目前已编发了10期简报。 2.3 市校双方决定将108个项目分三个层次落实 第一个层次,由市校双方共同组成课题组,联合攻关,现已成立“开封工业结构调整”和“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两个课题组,从有关单位抽调人员开始研究。第二个层次,由河大各院系和开封市有关县区、系统组成课题组,完成8个方面的课题研究。第三个层次,由市校各单位自行联系,组织进行完成其它项目的联合攻关。 3 分析与建议 针对河南大学和开封市政府这样合作的形式,我们作如下分析。 3.1 河南大学和开封市已建立起市校合作的一级星状模型图 按照地方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级模型理论〔6〕分析,开封市政府率领下属各局委、县区政府有组织地到河南大学寻策问计,并先后提出了108个技术咨询项目a、b、c、d……如图1表示。图中A为高校河南大学。这样的市校合作已经大大地比传统合作模式向前跨进一步。我们知道,传统的高校某项技术的课题组和某一企业开展技术转让合作模式,是最常见地、最广泛地,也是低级地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图如图2所示。图中a为一家企业,A为一所高校某项技术的课题组。 图1 图2 按照“三级模型”理论分析,开封市政府和河南大学的合作还没有达到二级星状模型的阶段。也就是说,开封市政府提出的108项技术难题,如果河南大学解决不了,河南大学怎么办?会不会主动地将这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通过高校校际之间合作密切的特点,向兄弟院校求助,为开封市提出一个完满的答案呢?事实上,载止目前为止,河南大学还没有这样做,而开封市提出的108项技术难题,河南大学也并不是都能解决。那么为何无法进入二级星状模型图式阶段呢? 3.2 河南大学和开封市政府目前的合作,必须有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组织,进入二级星状模型图式阶段 如果不对目前河南大学和开封市政府合作的现状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指导,目前这种一级星状模式存在下去、发展下去都很困难。困难的原因在于经费。 开封市政府主动开展大规模寻策问计到河大活动,并向河大提出一揽子技术难题108项,这是对河大的信任,给河大带来了机会,又是对河大的考验,为河大带来了挑战。然而,河南大学面对开封市政府这么大的举措,虽然也组织了相应的课题组,进行研究。但是开封市政府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极大地制约了各个课题组开展研究。而开封市政府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为了弥补经费上的不足,在河南大学用地以及家属楼建设所需旧房拆迁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尽管如此,每个课题组并没有获得研究的经费。很显然,河南大学自身也无力向课题组提供相当数额的经费保证。那么这种合作,将必然导致中途夭折。为此,我们不妨建议如下: ①河南大学既然得到了开封市某种优惠政策,可以从自身发展基金或创收经费中拔出一定数额经费如10万元,用于108项课题的研究。 ②开封市政府也可以针对其中部分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提供一定数额的经费资助。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尽管开封市经济处于不景气状况,但是如果能在工作中开源节流减少浪费,真正意识到向教育、科技投入,必然会有很大收获,那么肯定会在工作中、决策中,为河南大学专家教授解决108项难题筹措到一定数额的经费。 ③河南省有关部门如省教委或省科委可以将开封市政府提出的108项课题进行论证,将其中部分确有意义的技术难题,由省教委每年科研业务费中立项支持研究,面向全省高校招标,在同等条件下,河南大学优先获得资助。 3.3 应该重视河南大学和开封市政府目前开展广泛合作的意义,组织专家对合作模式本身进行研究,作理论上规范指导 开封市政府和河南大学这样规模的合作意义巨大。首先,对于地方院校在新形势的办学思路具有启发意义。在21世纪,国家教委重点资助100所大学,也是“211”工程,而全国高校1032所,绝大部分无法进入211工程,如何办学?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又是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而此时,河南大学和开封市这种合作,如果成功,必然会对众多地方高校新世纪办学模式起到巨大引导作用。其次,对于中西部地区如何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有示范作用。第三,市校合作,21世纪高校与区域经济结合是必然之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本条件,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大有文章可作。哪所高校,哪个地区走到合作的前面,哪所高校,哪个地区必然率先受益。所以,我们建议: ①邀请部分专家对这一合作模式进行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规范指导这一合作模式,使合作真正取得实效。尽管我们已经开始组织理论研究,并且这一研究得到了省科委软科学课题资助,但是为了更好地使之产生较大影响,应该更大范围地请一些专家学者对这种合作模式进行专题研究,给以理论指导。并最终建立起一种市校合作的模式理论,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国推广试验,积累经验。为此需得到市校双方领导的重视。 ②市校双方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前景的意义,继续探讨加强合作的可行性,克服困难,扩大合作。河南大学切实为开封市政府提出的难题给出解决的办法,要从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开封市以强有力的支持。可以举办实用人才班,为开封市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基地。为开封市经济发展做出自身贡献。而开封市政府也要认识到,科技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河南大学座落在开封市,依靠河南大学,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对开封市有利,在城市知名度、旅游、文化建设、整体文化素质提高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必须设法充分发挥利用河南大学的巨大潜在作用。 ③市校双方要在此合作基础上积极寻求与河南省政府共建河南大学的新路子。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走出了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五种改革形式。尤其是行之有效益于操作和接受的最好形式“共建”,已成为当前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所谓“共建”,就是学校在投资渠道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中央部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共建共管。后来,共建向下延伸,又出现了中央部委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共建高等学校以及省市共建高等学校的形式。如国家教委和广东省政府共建中山大学,国家教委与武汉市共建华中师大,国家教委与福建省又与厦门市共建厦门大学,湖北省与宜昌市共建湖北三峡学院,江苏省与苏州市共建苏州大学等。共建高校打破了条块分割,密切了学校与属地省、市的关系,促进高校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也更好地依靠学校、利用学校、发挥学校在地方建设中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高校也因此获得更多地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资源配置得以优化。〔7〕开封市在与河南大学合作中,要认识到当前高教改革的大好机遇,积极抓住这一机遇,谋求与省政府、省教委共建河大,要在河南大学办学上给予更大的战略支持,包括各方面,如校园规划、教职工住宅用地问题、用水、用电、教职工调入户口安置等问题。尤其是校园建设,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河南大学校园包括今天的校本部(含今天的铁塔公园),繁塔公园等地。如果能将人文景观铁塔公园划归河南大学,必然是作为对河南大学建设的最好支持。开封市和河南大学联手共同努力,为在21世纪把河南大学建设成一所名牌大学,把开封市经济推向一个新台阶而奋斗。 作者简介:宋伟,河南大学,科研处办公室主任 * 河南省科委软科学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为975010300 本文与1997年《科研管理》第五期发表的《地方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级模型分析》一文,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连燕华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单位:宋 伟(河南大学,开封 475001) 参考文献 [1]宋伟.地方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可续发展的三级模型分析.科研管理,1997(5) [2]主要指宋伟.高校建立科技经济结合新模式的研究.科研管理,1996 No.17增刊 宋伟.关于高校建立科技经济结合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2) 宋伟.地方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可续发展的三级模型分析.科研管理,1997(5) 宋伟.关于地方院校参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可续发展的思考.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7(8) 宋伟.论地方院校的科研方针.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年河南专辑 宋 伟.实施科教兴县(市)工程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河南科技报,(1996年10月7日-10日连载。) [3]宋伟.高校建立科技经济结合新模式的研究.科研管理,1996No.17增刊 [4]1994-3-19.河南日报 [5]1994-2-28.经济日报 [6]宋伟.地方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可续发展的三级模型分析.科研管理,1997(5) [7]纪建.积极稳步地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中国教育报,199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