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毕业于成都师范学校,就任于双流城关二小(现双流实验小学)。 ◇1997年8月调入双流县教育研究室担任教研员。◇1993年8月调入成都市汪家拐小学,相继担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工作。◇2000年9月调入成都市新华路小学任校长至今。 ◇成都市中小学三防教育先进个人 ◇青羊区优秀教师◇青羊区优秀******员◇青羊区学科带头人◇成都市教育科研课题优秀研究人员◇青羊区十佳校长◇成都市优秀校长 ◇1996年7月 荣获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第五次年会暨全国中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研讨会赛课获一等奖。 ◇1998年12月 荣获“四川省课堂电化教学优质课例评选活动”优质课例一等奖 ◇《引导、发现、操作》发表于《四川教育》1997年第4期 ◇《浅谈自然教学中导入技能的运用》1997年5月14日发表于《成都教育报》◇《数据的力量》发表于《小学自然教学》1997年第三期◇《新课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发表于《小学自然教学》1998年第9期◇《努力开掘多元智能》2001年9月发表于四川《教育导报》总1187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解读“面向全体”的新涵义》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5期◇《用多元智能理论解读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 》2003年7月发表于《学校管理创新与质量保障》(北师大百年校庆优秀论文汇编)◇《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新课程下的多元智能教师队伍》发表于《成都教育》2004年第3期 ◇《反思型教师校本培训探索》发表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教师漫笔《爱上高原》发表于《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一期总第124期论文获奖:◇《用“多元智能理论”解读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 》 在庆祝北师大建校100周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寻找艺术教育之根,探索艺术教育之路》在四川省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新课程下教师电子集体备课探索》(合作)获青羊区优秀电教成果一等奖,成都市优秀电教成果二等奖(2004.1)获成都市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小学生多元智能和谐发展研究》(课题)获成都市政府教育成果二等奖◇《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新课程下的多元智能教师队伍》获成都市优秀教改成果评选二等奖,获四川省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三等奖◇《小学生多元智能和谐发展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9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校本研修中的集体备课》(合作)论文荣获2006年度成都市教育改革与研究论文二等奖,荣获成都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基础教育论文提纲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基础教育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题目: 小学女性教师领导力培养路径探究
摘 要
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风起云涌使得女性教师充分参与决策,在课堂内外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对学生、同伴、学校形成积极的、综合性的影响力成为当下教育研究有思考意义且实践性很强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下,女性教师在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在社会文化和具体教育情境中,女性教师领导力水平如何,阻碍她们影响力发展上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可以为更多的女性教师借鉴等一系列问题都凸显出来。
本研究基于以上思考,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个案分析等形式,以目击者的视角,运用场域的方法论,了解了 Y 小学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学校场域环境,认为学校环境场域能影响女性教师领导的专业特质,领导力行为的产生受制于人际关系,在充满合作、民主、融洽的教师氛围中,女性教师领导力更适宜生成;其提升动机来自于专业自主,行政角色的赋予推动女性教师领导力动机发展。
本文划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两章,主要阐明研究缘由,包括研究意义、研究设计、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是三、四两章,分析 Y 小学的学校环境探索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组织场域;呈现以 M 老师为代表的 10 位女性教师领导力实施的专业特质,并发现女性教师领导力与教师群体领导力相交叉,女性特色体现不明确,与优秀女性教师相比,普通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难度大等问题。
第三部分是第五章,以“引领”和“自主”为启动支点,强调女性教师领导力的提升是一项因时因地的校本化任务,不能“一刀切”,女性教师的领导力行为不会自动产生,需要学校系统提供充足的养料,并从规范、组织环境和角色层面上建议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
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本研究中揭示的'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展望研究课题的未来。
关键词: 女性教师领导力;学校环境;专业特质;引领与自主。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II
目 录……III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缘起……1
1.2 研究意义……2
1.2.1 理论意义……2
1.2.2 实践意义……2
1.3 研究设计……2
1.3.1 研究目的……2
1.3.2 研究方法……3
1.3.3 研究过程……4
1.4 核心概念界定……6
1.4.1 小学教育……6
1.4.2 小学女性教师……6
1.4.3 教师领导力……6
1.4.4 女性教师领导力……7
1.4.5 女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7
1.4.6 引领与自主……7
第二章 研究综述……8
2.1 领导力的研究综述……8
2.1.1 国外关于领导力的研究综述……8
2.1.2 国内关于领导力的研究综述……9
2.2 教师领导力的研究综述……10
2.2.1 教师领导力的概念研究……10
2.2.2 教师领导力兴起原因的研究……11
2.2.3 教师领导力的特质研究……11
2.2.4 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的研究……12
2.3 女性领导力的研究……12
2.3.1 国外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13
2.3.2 国内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13
2.4 女性教师领导力的研究……14
2.5 已有研究的简要概述……15
第三章 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学校场域分析--以 Y 小学为例……17
3.1 Y 小学的基本面貌……17
3.1.1 基本概述……17
3.1.2 组织框架……17
3.1.3 学校蓝图:办学设想与奋斗目标……18
3.1.4 学校的研习制度……18
3.2 Y 小学的文化特点……20
3.2.1 Y 小学的文化环境现状……20
3.2.2 Y 小学的领导力现状……21
3.2.3 Y 小学的合作环境缺失……22
3.2.4 Y 小学的教师间竞争激烈……24
3.3 S 校长的领导力…… 25
3.3.1 S 校长干实事…… 26
3.3.2 S 校长事必躬亲…… 27
3.3.3 S 校长的改进之处…… 27
3.4 Y 小学教师领导力实施的场域调查……28
3.4.1 学校环境下各权力场域的关系……28
3.4.2 女性教师所在的位置与学校场域的资本形式……29
3.4.3 Y 小学的学校文化与女性教师的传统……29
第四章 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专业特质--以 M 老师为例……30
4.1 M 老师的专业特质与人格特质……30
4.1.1 M 老师的个人经历……30
4.1.2 M 老师的自主发展之路……31
4.1.3 M 老师的人格魅力……32
4.2 M 老师领导力提升的动机……33
4.2.1 自我定位来源于强烈的责任心……33
4.2.2 自我重视与领导认知的冲突……33
4.2.3 个人行为与群体氛围的冲突……33
4.3 M 老师领导力提升的环境……34
4.3.1 环境赋予女性教师的权力……34
4.3.2 女性教师的人际关系……36
4.4 M 老师的角色引领与示范作用……38
4.4.1 样板课的作用……38
4.4.2 教研活动的负责人……39
4.4.3 初任教师的导师……40
4.4.4 日常工作场景下的非正式领导……41
第五章 提升小学女性教师领导力的策略……43
5.1 规范层面上的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43
5.1.1 激励制度是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重要引擎……43
5.1.2 补偿制度是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坚强后盾……44
5.2 组织环境层面上的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44
5.2.1 组织开放、融合、多元的学校文化环境……44
5.2.2 突破“玻璃天花板”效应……45
5.3 角色层面上的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46
5.3.1 女性教师自身之可为策略……46
5.3.2 女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重要作用……49
5.3.3 轮流承担领导职责是提升女性教师领导力水平的重要手段……51
第六章 结语……52
6.1 结论……52
6.2 展望……52
致谢……53
参考文献……54
扩展: 论文格式要求详解
论文格式要求
(一)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字数不超过5字。
(二)应完整扼要,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不能缺少,正文要有“结论”部分。如稿件内容不清或文章篇幅超长等原因,编辑有权删改。
(三)论文结构请按下列顺序排列:
1.大标题(第一行):三黑字体,居中排。
2.姓名(第二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3.作者单位或通信地址(第三行):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用小三楷字体。
4.关键词。需列出4个关键词,小三楷字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关键词后请列出作者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个人会员的登记号
5.正文。小四号宋体。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k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下表:
表; 标题体例
标题 级别 字体字号 格式 说明
一级标题 三号标宋 居中 题目
二级标题 四号黑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汉字加顿号,如“一、”
三级标题 四号仿宋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汉字加括号,如“(一)”
四级标题 小四号黑体 左空2字,单占行 阿拉伯数字加下圆点,如“1.”
五级标题 小四号宋体 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 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 字体字号 格式 说明
图题 五号宋体 排图下,居中,单占行 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
图注 小五号宋体 排图题下,居中,接排 序号按流水排序,如“1.”;“2.”
表题 五号黑体 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 如“表2几种发动机的最大功率/kW”“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
表栏头 小五号宋体 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
图文/表文 小五号宋体 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6.参考文献。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字作为标题,字体五黑,居中,其他字体五宋。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1)著作: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年月,页码(如有两个以上作者,作者间用逗号分开)
(2)期刊:作者姓名.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7.作者简介。请在参考文献之后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请用五黑字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简介字体五宋,1字以内,包括姓名、参加的全国性学会名称、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就是把和你论文论点有关的文献大致总结一下(很多可以摘抄序的内容),之后你根据这些文献所提出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说出你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和展望》的观点看法。这个就是文献综述的写法!希望能帮到你!
您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论文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也遵循着教育规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从教育规律看基础教育改革》
摘要:本文从教育规律出发分析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中的均衡性和幼儿教育的普惠性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路,提出几点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教育规律 基础教育 热点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也遵循着教育规律。在讨论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时,应该从教育规律出发,因此有必要先认识什么事教育规律。
1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与教育相关的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趋势。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基本上首先就认可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从这两个规律中可以看到教育规律包含了两部分,教育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宏观方面的,教育活动内部因素是微观方面的。在此,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就可以从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个方面来认识。
1.1外部规律
教育外部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这里的社会主要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是说明教育与社会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说明它们互为因果。
1.1.1教育与政治
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内容、管理、趋势等各个方面。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政治的发展,民主的教育形成民主的政治。教育改变了社会的分层,教育是使致个体从下层变动到中层,平常说的教育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教育蕴含财富,就是教育改变社会分层的反映。
1.1.2教育与经济
经济的发展制约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就反映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
1.1.3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互为目的,它们相互融合,不能分开。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热爱祖国”是中华文化,主要是靠学校教育传承下去的,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热爱祖国”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将这种文化发展到各个领域。因此,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1.2内部规律
教育的内部规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人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人的身心发展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因此教育的内部规律可以说是教育的对象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1.2.1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应该对其进行何种教育,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即对象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主要是个体的躯体、大脑等方面的发展。如果个体没有一定的生理基础,那么他就没有条件接受一些教育,如大脑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那他就没有空间的概念。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也说明了机体的成熟比训练重要。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认知和个性两个方面。认知主要和生理发展相关。个性是指个体的性格爱好等方面。孔子有一条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此教育对象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2.2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
确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就相应的明确了,目标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对象设定的目标和教育者的目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设定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根据自己的期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因此教育目标是多方面的。
2基础教育热点问题
在讨论基础教育热点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基础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关于基础教育的描述中,姚文俊(2012年)从几个方面描述了基础教育:从实质意义看,“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从结构意义上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为高等教育打基础”;从功能意义看,“基础教育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从基础教育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基础教育应该是个体在十五六岁以前接受的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其中在我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目前已经在我国基本实现普及。
2.1基础教育的均衡性问题
基础教育的均衡性主要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均衡。
虽然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实现了教育的入口公平,但是目前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质量不平衡,即义务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东部沿(下转第19页)(上接第17页)海地区、城镇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因此在教育上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教育质量也随之上升,然而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经济不发达,教育投入少,因此教育质量也就相对低下。校与校之间的均衡主要是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不平等,名校的教学师资相对强,因此教学质量也比普通学校高。校与校之间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中,目前幼儿园虽然多,但是还是产生了“一个幼儿园名额难求的现象”,主要是多数人一般都首选公立幼儿园,因为公立幼儿园的配套设施和教学质量较高,并且收费相对便宜,至于一般私立幼儿园则因为其教学质量而遭到忽视。
2.2幼儿教育的普惠问题
幼儿教育的普惠问题可以分为城镇幼儿入园问题和农村幼儿入园问题。城镇幼儿入园难正在逐渐改变,但是要达到平等的目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正式的幼儿园,幼儿教育一般都是家长或者是学前班教育,但是这些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有些家长甚至没有这些意识。造成幼儿教育普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幼儿教育还不是我国的义务教育,属于收费阶段,并且费用不低。在发达地区,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够一个大学生的费用了,而在不发达地区幼儿园的费用也是相当高的。
3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随后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从《决定》中可以看出,政府在针对基础教育的均衡性问题上已经提出了一些改革对策,但是根据教育规律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可以看到,如果不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经济投入则不能根本改变教育均衡性问题。
3.1设立专项经费
国家在教育经费之外成立专门的经费,用于提高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地方政府也应该建立专门的经费,用于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基础教育差距。经费的使用可以委托民间组织进行管理,国家需要的是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管。
3.2鼓励民办幼儿园,同时加强私立学校的监管力度
政府鼓励民办幼儿园,并且在政策上和经济上予以鼓励,同时也要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办学质量监管。教育部门建立一套针对私立幼儿园办学质量的奖励和惩罚措施,鼓励优质的幼儿教育。
3.3建立连接机制
建立帮扶机制是指建立东西部城市之间的连接,建立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连接,建立一个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领导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流动,吸取更优秀的经验快速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韩丽珠.浅议教育规律[J].吉林学院学报,2008(6).
[2] 吴全华.教育规律的理解方式与教育规律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3] 文雪.教育规律研究的反思[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 姚文俊.谈基础教育之“基”[J].基础教育论坛,2012(1).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提纲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基础教育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题目: 小学女性教师领导力培养路径探究
摘 要
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风起云涌使得女性教师充分参与决策,在课堂内外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对学生、同伴、学校形成积极的、综合性的影响力成为当下教育研究有思考意义且实践性很强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下,女性教师在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在社会文化和具体教育情境中,女性教师领导力水平如何,阻碍她们影响力发展上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可以为更多的女性教师借鉴等一系列问题都凸显出来。
本研究基于以上思考,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个案分析等形式,以目击者的视角,运用场域的方法论,了解了 Y 小学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学校场域环境,认为学校环境场域能影响女性教师领导的专业特质,领导力行为的产生受制于人际关系,在充满合作、民主、融洽的教师氛围中,女性教师领导力更适宜生成;其提升动机来自于专业自主,行政角色的赋予推动女性教师领导力动机发展。
本文划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两章,主要阐明研究缘由,包括研究意义、研究设计、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是三、四两章,分析 Y 小学的学校环境探索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组织场域;呈现以 M 老师为代表的 10 位女性教师领导力实施的专业特质,并发现女性教师领导力与教师群体领导力相交叉,女性特色体现不明确,与优秀女性教师相比,普通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难度大等问题。
第三部分是第五章,以“引领”和“自主”为启动支点,强调女性教师领导力的提升是一项因时因地的校本化任务,不能“一刀切”,女性教师的领导力行为不会自动产生,需要学校系统提供充足的养料,并从规范、组织环境和角色层面上建议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
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本研究中揭示的'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展望研究课题的未来。
关键词: 女性教师领导力;学校环境;专业特质;引领与自主。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II
目 录……III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缘起……1
1.2 研究意义……2
1.2.1 理论意义……2
1.2.2 实践意义……2
1.3 研究设计……2
1.3.1 研究目的……2
1.3.2 研究方法……3
1.3.3 研究过程……4
1.4 核心概念界定……6
1.4.1 小学教育……6
1.4.2 小学女性教师……6
1.4.3 教师领导力……6
1.4.4 女性教师领导力……7
1.4.5 女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7
1.4.6 引领与自主……7
第二章 研究综述……8
2.1 领导力的研究综述……8
2.1.1 国外关于领导力的研究综述……8
2.1.2 国内关于领导力的研究综述……9
2.2 教师领导力的研究综述……10
2.2.1 教师领导力的概念研究……10
2.2.2 教师领导力兴起原因的研究……11
2.2.3 教师领导力的特质研究……11
2.2.4 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的研究……12
2.3 女性领导力的研究……12
2.3.1 国外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13
2.3.2 国内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13
2.4 女性教师领导力的研究……14
2.5 已有研究的简要概述……15
第三章 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学校场域分析--以 Y 小学为例……17
3.1 Y 小学的基本面貌……17
3.1.1 基本概述……17
3.1.2 组织框架……17
3.1.3 学校蓝图:办学设想与奋斗目标……18
3.1.4 学校的研习制度……18
3.2 Y 小学的文化特点……20
3.2.1 Y 小学的文化环境现状……20
3.2.2 Y 小学的领导力现状……21
3.2.3 Y 小学的合作环境缺失……22
3.2.4 Y 小学的教师间竞争激烈……24
3.3 S 校长的领导力…… 25
3.3.1 S 校长干实事…… 26
3.3.2 S 校长事必躬亲…… 27
3.3.3 S 校长的改进之处…… 27
3.4 Y 小学教师领导力实施的场域调查……28
3.4.1 学校环境下各权力场域的关系……28
3.4.2 女性教师所在的位置与学校场域的资本形式……29
3.4.3 Y 小学的学校文化与女性教师的传统……29
第四章 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专业特质--以 M 老师为例……30
4.1 M 老师的专业特质与人格特质……30
4.1.1 M 老师的个人经历……30
4.1.2 M 老师的自主发展之路……31
4.1.3 M 老师的人格魅力……32
4.2 M 老师领导力提升的动机……33
4.2.1 自我定位来源于强烈的责任心……33
4.2.2 自我重视与领导认知的冲突……33
4.2.3 个人行为与群体氛围的冲突……33
4.3 M 老师领导力提升的环境……34
4.3.1 环境赋予女性教师的权力……34
4.3.2 女性教师的人际关系……36
4.4 M 老师的角色引领与示范作用……38
4.4.1 样板课的作用……38
4.4.2 教研活动的负责人……39
4.4.3 初任教师的导师……40
4.4.4 日常工作场景下的非正式领导……41
第五章 提升小学女性教师领导力的策略……43
5.1 规范层面上的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43
5.1.1 激励制度是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重要引擎……43
5.1.2 补偿制度是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的坚强后盾……44
5.2 组织环境层面上的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44
5.2.1 组织开放、融合、多元的学校文化环境……44
5.2.2 突破“玻璃天花板”效应……45
5.3 角色层面上的女性教师领导力提升……46
5.3.1 女性教师自身之可为策略……46
5.3.2 女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重要作用……49
5.3.3 轮流承担领导职责是提升女性教师领导力水平的重要手段……51
第六章 结语……52
6.1 结论……52
6.2 展望……52
致谢……53
参考文献……54
扩展: 论文格式要求详解
论文格式要求
(一)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字数不超过5字。
(二)应完整扼要,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不能缺少,正文要有“结论”部分。如稿件内容不清或文章篇幅超长等原因,编辑有权删改。
(三)论文结构请按下列顺序排列:
1.大标题(第一行):三黑字体,居中排。
2.姓名(第二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3.作者单位或通信地址(第三行):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用小三楷字体。
4.关键词。需列出4个关键词,小三楷字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关键词后请列出作者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个人会员的登记号
5.正文。小四号宋体。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k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下表:
表; 标题体例
标题 级别 字体字号 格式 说明
一级标题 三号标宋 居中 题目
二级标题 四号黑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汉字加顿号,如“一、”
三级标题 四号仿宋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汉字加括号,如“(一)”
四级标题 小四号黑体 左空2字,单占行 阿拉伯数字加下圆点,如“1.”
五级标题 小四号宋体 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 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 字体字号 格式 说明
图题 五号宋体 排图下,居中,单占行 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
图注 小五号宋体 排图题下,居中,接排 序号按流水排序,如“1.”;“2.”
表题 五号黑体 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 如“表2几种发动机的最大功率/kW”“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
表栏头 小五号宋体 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
图文/表文 小五号宋体 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6.参考文献。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字作为标题,字体五黑,居中,其他字体五宋。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1)著作: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年月,页码(如有两个以上作者,作者间用逗号分开)
(2)期刊:作者姓名.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7.作者简介。请在参考文献之后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请用五黑字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简介字体五宋,1字以内,包括姓名、参加的全国性学会名称、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