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排出废物的重要器官,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肠道含有大量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近年发现多种细胞和细胞产物参与肠道免疫应答,就像守门员一样,防止外来致病因素的入侵;同时它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储菌库,细菌种类达400种以上,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据《生命时报》调查,在中国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受便秘影响,70%的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不适,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且在我国所有肿瘤的发病率中排名第五,平均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国家提前12-18年。这些数字让人感到非常的触目惊心!那么哪些人群最容易被肠道疾病登门拜访呢? 中老年 中老年人牙齿多松动脱落,或由于疾病原因,常常喜欢吃精细软烂的食物,纤维量摄取不足。 这种饮食习惯使肠道内益生菌减少,容易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便秘或腹泻。 婴幼儿 小宝宝的肠壁薄,黏膜弱,肠液中的各种酶含量较成人低。肠系膜长而薄,发生肠套叠、肠扭转的机会比成人高。 同时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发热、感冒、肺炎等均可影响消化功能,造成食欲不振、呕吐和腹泻。 美食爱好者 有些人似乎天生长着一副好肠胃,各种美食来者不拒大快朵颐。实则这样的你也要注意哦,常言道:病从口入,大部分病菌都是从嘴里吃进去的。 若只管满足口腹之欲,不注重食品卫生,平时胡吃海塞不在意自己的肠胃,小心会吃坏你的消化系统,让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找上门。 久坐加班族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已经是办公室“码农表妹们”的日常写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打破肠道规律,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而久坐导致的胃肠蠕动缓慢,使身体不能及时将毒素排出,引发便秘等问题。所以办公室白领要时不时地站起来活动一下,让你的肠道动起来。 旅游发烧友 对于大多数旅游爱好者来说,贝爷的荒野求生好像还只能是神一般的存在,通常大家还是会选择相对安全成熟的旅游路线。可即便如此,“水土不服”也经常成为我们忠实的旅伴。 “出师未捷身先死”,旅游中水土不服,伴有发生腹泻、腹痛、呕吐,严重者会导致脱水。所以经常旅行或出差的人肠胃多脆弱,需要更多的呵护。 好啦,经过一番对号入座,心中的警铃是否已经拉响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养护你的肠道吧。 保持好心情 肠道是一个很聪明的器官,肠壁内的神经细胞超过1亿个,就好像我们个人思维的体内传感器。 古人也常常用带“肠”字的词语来表达一个人的性格或心情,例如“肝肠寸断”,“荡气回肠”,“古道热肠”,“菩萨心肠”,“小肚鸡肠”等等。可见心情不好,肠胃功能是首当其冲的。 压力大、精神紧张,抑郁都会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肠道动力减弱。所以学会调控和驾驭自己的情绪,对维护肠道内环境稳定大有裨益。 注意饮食搭配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膳食平衡,增加粗纤维果蔬的食用,控制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摄入量。膳食纤维可以维护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如果饮食结构中缺乏粗纤维食物,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速度减慢,使其中的致癌废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增大癌变风险。 增加体育锻炼 保持适度的运动,对于防止肠道老化有非常好的作用。运动能够加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运动还可以增加呼吸的深度与频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地活动,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加强胃肠道黏膜的防御机制,尤其对于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有积极的作用。 治疗肠道疾病合理用药 肠道是很娇嫩的器官,对于肠道疾病的治疗,对症下药是很重要的,谨慎使用抗生素。 首先,为了防止脱水,我们应进行间断、少量、多次的口服补液(ORT)治疗。 其次,在治疗症状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重对肠道的保护,保证肠道内的菌群比例,恢复肠道原动力,让肠道恢复自然健康的运行状态。 以日常中经常碰到的腹泻为例,在止泻治疗方面,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它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会在肠内吸附、清除病毒、细菌及其毒素,随消化道自身蠕动排出体外,同时覆盖受损黏膜,不仅可以止泻,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 最后,饮食治疗也很重要,腹泻发生后及时补充清淡、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恢复。 肠道健康关乎营养吸收、消化食物、情绪控制和免疫等诸多功能,大量的免疫细胞都配置在肠道内,所以肠道是保护我们身体健康的前沿阵地。在发现肠道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调理、就医,保护好这个阵地。 正因为肠道健康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如此的重要,近年来,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对机体肠道进行研究,发现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与人体各种疾病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此我们整理了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分享给各位! Nature:肠道微生物与脑血管疾病存在关联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肠道微生物组中的细菌促进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的形成。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5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ndothelial TLR4 and the microbiome drive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在这项研究中,Kahn团队发现CCM形成的分子通路是由TLR4激活的。TLR4是细菌分子脂多糖的一种受体。细菌分子脂多糖激活大脑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上的TLR4会极大地加快CCM形成。相反地,如果通过基因手段将TLR4从血管内皮细胞中移除,或者如果小鼠接受阻断TLR4功能的药物的处理,那么就可阻止CCM形成。这项研究提示着改变CCM病人的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一种有效地治疗这种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此外,研究结果鉴定出肠道微生物组与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存在着一种出人意料之外的直接关联性。论文通信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血管医学教授Mark Kahn博士说,“这提示着旨在阻断TLR4信号或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的疗法可能被用来治疗这种疾病。”Microbiome: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疲劳症存在关联 最近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患有慢性疲劳症(CFS)的患者肠道微生物的水平出现异常。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Microbiome》杂志上,论文标题为“Fecal metagenomic profiles in subgroups of patients with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50名欢患有ME/CFS的患者以及50名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并且对血液中的免疫分子进行了检测。他们发现有7类微生物种群与ME/CFS的疾病发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患有ME/CFS的患者肠道的微生物构成发生了变化。而且基于症状严重性的不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特征也有差异。这一证据表明CFS并不仅仅是患者的大脑出现了问题。此前已经有文章表明80%的患者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进行准确诊断,而这一发现又提供了新的证据。当然,这一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佐证,尽管如此,这是首次基于肠道微生物对ME/CFS进行诊断以及治疗。Science子刊:肠道细菌影响IBS患者肠道和行为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肠道中的细菌或许能够影响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机体肠道和行为的症状。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在这项研究中,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将IBS患者(焦虑或者非焦虑患者)机体的微生物群落转移到了无菌小鼠机体中,随后研究人员发现,相比接受健康个体微生物的小鼠而言,接受IBS患者机体中微生物的小鼠慢慢会表现出肠道功能和行为的改变。通过粪便移植所影响的小鼠的疾病情况包括胃肠道症状、肠屏障功能障碍低度炎症以及焦虑样行为等。相关研究或为研究人员开发微生物定向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还发现,肠道中的微生物或许还能够影响大脑的功能,这就表明,肠道微生物或许在多种脑部障碍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焦虑、自闭症、帕金森疾病以及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同时,该项研究也为研究人员开发靶向作用肠道微生物的新型疗法,以及寻找诊断IBS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的线索。文章第一作者Giada De Palma说道,这是一项标志性研究,因为其超越了一种简单的关联性研究,而且本文研究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会同时影响IBS患者机体肠道和行为的反应。他总结道:本文研究或许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包括益生菌疗法等微生物定向疗法或许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肠道症状,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IBS患者的疾病表现。Microbiome:肠道微生物潜在塑造大脑结构 根据最近一项研究,大脑产生的信号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组的构成,而肠道微生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又能够反过来塑造大脑的结构。相关结果发表在近期的《Microbiome》杂志上。论文标题为“Differences in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correlate with regional brain volume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在这项研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收集了29名患有肠道应激综合征(IBS)的患者以及23名健康人的行为学以及临床检测相关数据,还有他们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通过DNA测序以及多种数学手段对微生物的的多样性以及丰度进行定量计算。之后,研究者们将这一结果与大脑的结构特征进行了一一比对。此外,研究者们还对儿童外伤,大脑的发育以及肠道微生物组结构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患有IBS的患者肠道微生物组与大脑参与处理感受信号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早期的创伤史与大脑的结构、功能的改变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且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因此,有可能肠道微生物感知到这些信号,进而导致其微生物的组成发生永久性的改变。这些改变将可能对大脑的感受区域产生反馈,改变对肠道信号刺激的敏感度。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渐渐成为临床长筛查IBS的主要手段。而在不远的将来,控制饮食以及摄入特定的微生物也将成为个体化治疗的主要方式。同时,对于患有IBS且大脑与肠道特征具有明显特异性的人群来说,他们对于大脑降压式的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的反应效果也将有明显的差异。Cell Host & Microbe:肠道微生物诱发机体老化相关的炎症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肠道微生物或许是机体老化相关炎症和过早死亡的罪魁祸首之一,老年小鼠机体中肠道微生物的失衡或许会促进肠道组织易于泄漏,从而释放细菌产物来诱发炎症,并且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Host & Microbe上,论文标题为“Age-Associated Microbial Dysbiosis Promotes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Macrophage Dysfunction”。在这项研究中,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无菌的环境中培育小鼠,并且将这种小鼠同常规环境中培养的小鼠进行对比研究。然后他们发现,相比常规环境培育的小鼠而言,无菌小鼠并不会表现出老化相关的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产物水平的增加,以及血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增加;此外,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无菌小鼠都能够存活到600天,而且来自老年无菌小鼠机体中的巨噬细胞还能够继续维持其机体的抗菌活性。未来研究中,研究者Bowdish及同事将会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鉴别出能够随着机体老化维持肠道健康及完整性的优良细菌,而且研究人员还希望通过研究理解机体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的时间以便可以及时采取策略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本文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疗法来通过操控机体微生物组改善肠道健康,并且降低老化相关的炎症表现。Scientific Reports:肠道微生物潜在预防2型糖尿病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血清中高浓度的吲哚丙酸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论文标题为“Indolepropionic acid and novel lipid metabolit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the 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两组参加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所的参与者的相关数据。在研究开始时,所有参与者都超重,葡萄糖耐受功能受损。有的参与者在第一个五年中发展为2型糖尿病,有的在15年的随访中,未发展成2型糖尿病。这项发现为肠道细菌在饮食、代谢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观点。肠道细菌的直接识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然而通过其代谢物来分析肠道细菌对于发病机制的作用似乎是可行的,通过此次研究,科学人员得出结论,通过控制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减肥,多运动,饮食调整,包括多吃全麦食品和高纤维食品。Neurology:帕金森症有可能源于肠道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新的证据表明帕金森症有可能是起源于肠道,进而扩散到了大脑:经历了迷走干神经切断术的患者帕金森症的发病率得到了明显的减轻。相关结果发表在《Neurology》杂志上,论文标题为“Vagotomy and Parkinson disease: A Swedish register-based matched-cohort study”。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瑞典国内40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了9430名进行了迷走神经切除术的患者以及377200名对照人群的信息。这项经历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这一手术的患者帕金森症的发病率相比对照组下降了40%。这一结果更加能够证明帕金森症有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的肠道。研究者们相信,这一发现能够进一步证明帕金森症与肠道异常之间的关系,并且有助于开发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的方法。如果我们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能够有清楚的理解,那么将会有助于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AJCN:益生菌组合疗法治疗过敏症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益生菌组合或许能够帮助减轻花粉症的症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173名健康成年人进行研究,研究对象都表示经历过季节性过敏,研究人员在春季过敏高峰时进行了相关实验,相比安慰机组研究对象而言,摄入益生菌治疗的研究对象表示其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比如益生菌组个体遭受的花粉症相关的鼻腔症状明显减轻了。研究者Jennifer Dennis表示,并不是所有益生菌都能够帮助抵御过敏症,如今我们知道,一种由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组成的益生菌组合能够帮助维持机体消化系统和部分免疫系统的健康。后期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开发新型有效的疗法治疗个体的季节性过敏症。Nat Immunol:肠道益生菌逆转炎性肠病 根据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有益细菌或许是帮助逆转炎症性肠病中肠道炎症的关键。研究人员在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e Immunology上的新文章中介绍了缺少一种叫做NLRP12的炎症抑制因子如何导致炎症失控(DOI: 10.1038/ni.3690)。这种蛋白在保持肠道菌群稳定防止炎症方面有重要作用。文章作者Liang Chen表示,NLRP12是免疫系统的一个检查点,能够检查炎症水平,如果缺少了这种蛋白,就会出现严重的肠道炎症,促进炎症性肠病。这不仅是NLRP12本身的作用还包括其与肠道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发现添加有益细菌或靶向炎症信号可以逆转不良循环。他们认为他们的研究发现或有助于开发治疗方法,治疗因NLRP12表达下降导致的炎症性肠病。BJN:鼠李糖乳杆菌HN001降低孕期糖尿病风险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一种叫做鼠李糖乳杆菌HN001的益生菌或许能够降低女性妊娠糖尿病的风险,同时还会降低个体的空腹血糖水平,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上(DOI:10.1017/S0007114517000289)。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194名孕早期的女性摄入含有HN001的胶囊,同时让另外200名孕早期女性摄入安慰剂,随后在女性怀孕24-30周时评估个体的妊娠糖尿病水平。然后研究人员发现益生菌治疗组与安慰剂治疗组的女性相比,患上妊娠糖尿病的比例下降了68%。此外,摄入益生菌HN001后也能够明显降低研究组女性机体中的空腹血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益生菌HN001或许能同以某种方式同正常的肠道细菌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孕期女性机体的葡萄糖水平;此前研究人员也通过研究发现,相同的益生菌对机体免疫系统也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效应,同时还会降低个体婴儿期50%患湿疹的风险。研究者Crane教授说道,下一步他们将会深入研究调查益生菌是否会降低普通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研究者们希望后期能够通过更多研究来利用这种益生菌结合益生元来观察是否其能够有效抑制成年人前驱糖尿病的进展。
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能量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宿主能量稳态受高脂饮食(HFDs)和高糖饮食(HCDs)的影响。多种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疗能有效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然而,益生菌是否能有效改善HFD与HCD诱导的微生物群失调仍不清楚,该研究用益生菌制剂灌胃HCD与HCD小鼠,表明益生菌可改善高脂肪与高糖饮食肥胖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文献ID: https://doi.org/10.1016/j.nut.2018.10.002. 题目: Probiotics improve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obese mice fed a highfat or high-sucrose diet 译文: 益生菌改善高脂肪与高糖饮食肥胖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期刊: Nutrition IF: 3.734 发表时间: 2018.10 通讯单位: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 80只小鼠在6周时分成三组,每组提供不同的饮食 HFD组:20% kcal蛋白质,20% kcal碳水化合物,60% kcal脂肪,5.24 kcal/g; HCD组:20% kcal蛋白质,70% kcal蔗糖,10% kcal脂肪,4 kcal/g; ND组:20.6% kcal蛋白质,67.4% kcal碳水化合物,12% kcal脂肪,3.64 kcal/g。 按照上述方式喂养13周后,每组小鼠分成两类;15周时,一类按照上述方式继续喂养,另一类在原先食物的基础上灌胃胶囊益生菌制剂(图1)。 胶囊益生菌制剂包含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Bifidobacterium longum、Enterococcus faecalis (1:1:1) 每周测量体重与食物摄入量;6、9、19周时收集粪便样本测序;19周时处死小鼠。 测序区域及平台 16S rRNA 基因 V3-V4 测序; illumina平台 喂食13周后,相比ND组小鼠,HFD、HCD小鼠体重显著增加,15周时同种饮食条件下,添加益生菌与未添加益生菌的小鼠体重没有严重性差异。添加益生菌的小鼠体重继续增加,但增加变缓,尤其是HCD组(P<0.05)(图2A,2B)。为说明益生菌减缓体重增加的程度,该研究定义了一个新的指标——增重率(增重率=(19周时体重-15周时体重)*100% / 15周时体重),HFD与HFD+P的增重率分别是11.34%与5.97%;HCD与HCD +P 的增重率分别是8.17%and4.89%。 一直食用HFD的小鼠比HCD、ND比小鼠食物消耗量更大(图2C),但能量消耗量更低(图2D),HFD组和HCD组有更高的脂肪囊泡数量,益生菌治疗可以减少肝脂肪堆积(图2E)。α多样性分析显示高卡路里饮食显著降低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一些常见有益微生物如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Lactobacillus、Prevotella、Alloprevotella、Ruminococcus、Allobaculum、Olsenella 在HFD、HCD两种高卡路里饮食中显著降低;与肥胖呈负相关的微生物(如 Akkermansia )以及产丁酸微生物( Faecalibacterium 、 Bifidobacterium )也表现出降低的趋势;而一些条件致病菌如 Bacteroides、Alistipes、Anaerotruncus Oscillibacter、Escherichia/Shigella、Acinetobacter 等则显著升高(图3A)。 非加权的PCoA以及距离热图分析显示三组饮食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图3B、3C);进一步的线性判别分析显示 Bacteroides、Alistipes 是HCD的关键微生物, Barnesiella、Alloprevotella 是HFD的主要优势微生物,而 Lactobacillus、Prevotella 则是ND组的关键微生物(图2D)。长期HCD饮食中增加的微生物 Escherichia/Shigella、Oscillibacter、Acinetobacter 等在加入了益生菌的HCD与HFD小鼠中开始降低;原先在高能量饮食中增加的微生物 Alistipes、Anaerotruncus、Bacteroides 同样被抗生素中和,原先降低的微生物 Allobaculum、Alloprevotella、Lactobacillus、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在益生菌治疗后开始增加。 其他益生菌包括 Bifidobacterium 以及 Lactococcus 同样增加,与肥胖呈负相关的微生物 Akkermansia 在服用益生菌之后不再下降。益生菌抵消了HFD组 Olsenella 的原有下降趋势,甚至导致HCD组 Olsenella 明显增加(图4A)。 上述结果表明 Oscillibacter、Lactobacillus、Escherichia/Shigella、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这些微生物更容易受到益生菌的干预。非加权的PCoA分析表明不论HCD还是HFD益生菌干预前后小鼠肠道微生物存在显著差异(图4C),表明益生菌可以逆转由HFD与HCD诱导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且HCD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对益生菌比HFD诱导的更敏感。HCD与ND网络相关性分析显示,HCD与ND具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关系,HCD中丰度下降的 Akkermansia 与同样下降的 Prevotella 有最强的正相关,而与在ND富集的微生物呈负相关,尤其是 Anaerotruncus (图5A)。益生菌干预后,原本的网络结构被打破,形成了以 Bifidobacterium、Lactococcus 多种益生菌为主的强正相关网络(图5C)。同样,HFD组与ND组之间的微生物群落也与丰度变化呈较强的负相关,益生菌干预后,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有益占主导地位(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与Lactococcus )(图4B、D)。 1、 高热量饮食通过改变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肥胖; 2、 益生菌可以通过增加有益菌和减少促炎菌来改善高热量饮食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尤其是在HCD诱导的肥胖中。 该研究探讨益生菌对HFD与HCD诱导的微生物群失调的影响,为HFD或者HCD引起的肥胖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是的。患病原因要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也不能过于的忽视它。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纤维肌痛综合征确实是一种疾病。
前日本国家足球队球员铃木启太,自2000年加入J联赛球队浦和红钻以来,为该队效力了16年。2021年2月,他与自己的老东家浦和红队签订了合作协议,支持年轻球员的发展。 这次我们问他关于运动员的肠道菌群和他对肠道活动的建议。 运动员和普通人的肠道菌群有什么不同? --运动员和日常艰苦训练的普通人之间的肠道菌群有什么不同? 铃木启太:根据我们的研究,有两个主要区别。 一个是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很高,另一个是有很多丁酸菌。 就多样性而言,据说它是健康的一个指标。 最近,有三篇论文显示,严重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很低。 --所以在运动员的胃里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菌。 肠道中的丁酸菌有什么功能? 铃木:丁酸菌控制免疫系统,并产生短链脂肪酸*,据说这对肠道环境非常重要。根据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也影响运动功能,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短链脂肪酸是由肠道细菌产生的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等)。 短链脂肪酸:这些是由肠道细菌产生的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等)。 肠道菌群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有些人的肠道菌群天生就像运动员一样? 还是你通过注意饮食和运动得到的东西? 铃木:首先,婴儿的肠子是无菌的。 据说,他们在通过母亲的产道时第一次获得了肠道细菌。出生后,婴儿喝母亲的乳汁,因此从母亲的皮肤和吃的食物中获得细菌,人们认为这些细菌在三至五岁时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肠道中的菌群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它也会随着我们的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以拥有运动员的肠道菌群为目标。 --你的意思是说,现在增加成年人的肠道菌群和丁酸菌的多样性还不算太晚? 铃木:我们也在研究普通人群的肠道菌群,我们发现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丁酸菌的比例比较低。 另外,由于新冠疫情,许多人越来越多地呆在家里,所以他们不怎么出门,也不怎么运动。 我们研究的其中一家公司的员工也显示出他们在疫情前后肠道环境的变化,这表明缺乏运动可能对他们的肠道菌群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即使是轻微的运动,如散步或通勤,也能对肠道菌群产生积极影响。 你不必像运动员一样进行训练就能对你的肠道菌群产生积极影响。 --经常观察你的大便,以便最好地利用它们进行调节,是吗? 铃木:今天我感觉很好,我感觉不是很好 ...... 我昨天吃了什么?以此类推。 与其说是调理,不如说是给我饮食方面的反馈。 你只能观察自己的大便,找出适合你的方法。 我认为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很重要。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大便为目标? 铃木:我们将良好的大便定义为每天至少一次的大便,长度为30至40厘米。 当然,50厘米或60厘米也不错,只要足够长(笑)。 更长、更厚、......,更多的黄褐色就更好了。 有一个布里斯托尔量表对粪便进行分类,是判断粪便的一个好方法。 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它。 有关肠道菌的研究,近十年简直火到爆,其实远在1908年,梅契尼柯夫就有说过,肠道菌群产生毒素是人衰老的根源,2004年,美国Jeff Gordon实验室,第一次提出一些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影响脂肪存储和代谢。这篇论文发表时,国际上对肠道菌群的研究还不太关注。 最近几年国外的权威杂志上,Nature、Science、cell 都陆续刊登了有关肠道菌研究的各种论文,肠道菌对人的健康影响越来越被重视,随便挑几篇,有英文基础的可以看看。 1.Gut bacteria that prevent growth impairments transmitted by microbiota from malnourished children Gut bacteria that prevent growth impairments transmitted by microbiota from malnourished children 2.Partial restoration of the microbiota of cesarean-born infants via vaginal microbial transfer 3.Sialylated Milk Oligosaccharides Promote Microbiota-Dependent Growth in Models of Infant Undernutrition 还有人发现肠道菌群对人的意识,行为,大脑都产生影响,为什么有的人减肥那么难,总是控制不了食欲,不想运动,可能因为肠道菌群通过对激素的控制,控制了你的意识,行为,可以直接给大脑指令,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很多研究都指向肠道菌群威力无穷,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思维和身体健康。 肠道里的细菌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数量的十倍,惊人的数量。好的肠道菌,帮助你分解糖分,消炎,镇痛,抗氧化,合成维生素,丁酸盐,保护肠道。坏的肠道菌,产生毒素,产生致癌物,会导致细胞炎症,导致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 菌群移植疗法(Human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HMT或FMT),指将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通过智能肠菌处理系统制成混悬液或胶囊,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通过重建患者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实现其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菌群移植治疗疾病的核心是作用于失调的肠道菌群重建肠道稳态。肠道内正常细菌具备重要的代谢和生物学功能,如能量吸收、合成生长因子、刺激免疫系统、建立定植抗力等。健康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多样性高、稳定、具有抵抗力和复原力的微生态系统。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在环境和宿主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功能和结构上的紊乱,并主要受环境影响。失调状态下的肠道菌群与多数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进程有关。但是,肠道菌群失调究竟是疾病引起变化的一种反映还是在发病机制中的一种驱动力,还没有研究清楚。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了几种代谢途径的紊乱从而影响了在肠内和肠外的免疫和机械过程,并且损伤了定植抗力,而这些过程都可以通过菌群移植疗法进行修复。 这一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氏病等炎症肠病,肠易激综合症和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均有治疗效果,其治疗对象也已扩展到了精神类疾病的范围,例如抑郁症,自闭症。 以上情况表明肠道菌群的功能不仅能影响胃肠道,还会影响全身所有的器官功能,从此角度看,可以说是一种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治疗方法,非常值得期待。 总结: 肠道菌群移植又称菌群移植、粪菌移植,简单来说就是把健康人粪便中提取的肠道菌群,通过口服或肠胃镜、鼻肠管移植到患者体内,可以重塑患者体内肠道菌群达到治病的目的甚至对健康人群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从现有文献报道的各种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艰难梭菌感染90+%, 溃疡性结肠炎80.2%,克罗恩病44-66.7%,肠易激综合症:65%,慢性便秘:50-89%,自闭症:80%
它是一种病症,但是可能属于一种小病,小痛,只要正常的规律的生活,那么不用药物控制,也是可以治好的。
题目能够起到窥论文全貌,导读者注意,显研究重点,一个准确精炼,醒目新颖的医学论文题目,可谓医学论文之龙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专业的医学方面 毕业 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阅读医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
1、中医药学院医学研究生 英语阅读 能力与阅读策略实证研究 报告
2、从医学课外阅读谈贯通式教学
3、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医学解读
4、移动阅读环境下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思考
5、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图书种类分析
6、医学文献阅读技巧
7、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动机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8、 医学英语 阅读教程
9、阅读治疗对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0、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阅读特点的调查和分析
11、如何提高 专业英语 阅读能力第4讲医学英语中的拉丁语
12、医学期刊作者阅读与投稿习惯调查分析——以《医学研究杂志》为例
13、加强医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我校英语毕业考试的启示
14、医学生阅读状况与行为特点的现状调查——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
15、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医学英语阅读策略探讨
16、医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
17、在医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
18、21世纪医学共核英语阅读问题探讨
19、医学文献的检索与阅读
20、医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选题
1、公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2、 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探讨
3、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
4、健康 教育 在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5、孕前检查预防出生缺陷的优生优育对策分析
6、预防接种薄弱区量化甄别与考核效果分析
7、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现状分析
8、青少年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 方法 研究
9、浅谈煤矿尘肺病预防及粉尘危害防治
10、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及预防控制办法
11、研究学校学生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措施
12、探讨宫血宁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的效果
13、室内装修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
14、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5、职业性布鲁氏菌病的预防
16、职业性中毒性肾病的危害和预防
17、靖江市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
18、高危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预防疗效观察
19、于计划免疫月龄前发生麻疹的预防措施分析
20、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分析
21、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22、探讨调查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与预防对策分析
23、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24、公共卫生监测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影响
25、瑞昌市新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6、20x-20x年禽流感流行情况及其监测和预防
27、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8、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29、常见肾脏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
30、流行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探讨
31、芬吗通在临床中预防术后宫腔粘连的应用效果
32、一例接种卡介苗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分析
33、职业性急性钡及其化合物中毒的预防
医学微生物学论文题目参考
1、PCR方法快速检验HBV
2、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
3、肠道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4、胃肠道微生物及其分子生态学技术研究进展
5、基于血凝素的新型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
6、肠道菌群影响宿主行为的研究进展
7、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埃博拉
8、新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9、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小鼠细胞免疫效果
10、基于结构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11、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研究新进展
13、大肠杆菌生物膜的筛选及生长曲线测定
14、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5、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及标准菌种管理
16、马尔堡病毒形态特征研究
17、乙型脑炎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18、5种病毒性脑炎相关RNA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
19、肠道菌群调节制剂的研究进展
20、适用于分离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21、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2、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23、半枝莲总黄酮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药效学研究
24、轮状病毒感染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25、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26、细菌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2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8、细菌鞭毛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29、人腺病毒的研究进展
30、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
31、肠道病毒71型研究进展
32、抗生素对小鼠菌群失调腹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3、白念珠菌凋亡诱导研究进展
34、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3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36、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37、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培养的条件优化
38、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检测与聚类分析
39、埃博拉病毒研究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40、博卡病毒的检测方法概述
医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题目相关 文章 :
★ 医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
★ 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2021医学类论文题目推荐
★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
提供小小的 对你有所启示2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发表了中英两国5个机构联合完成的有关人类元基因组与健康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美国合众国际社及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人类元基因组其实是人类微生物组的另一种说法。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的逐渐升温——包括人类元基因组计划的酝酿启动、有关元基因组重要研究论文的陆续发表,促使更多科研人员给予关注。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参加“人类微生物组国际研究联盟(IHMC)”筹备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赵立平教授。 ▲作用重要的“小不点儿” “人体内共生的微生物多达1000多种,它们的基因总和叫‘微生物组’,也被称为‘人类元基因组’。”赵立平教授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人们一直认为,一个生物,不管是单细胞细菌还是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都是由基因信息控制其生老病死。”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除受自身基因控制外,人体里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所编码的基因数量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50~100倍,相当于人体的“第二个基因组”。 正是这些共生在人体内、肉眼不可见的“小不点儿”们,对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人体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体内共生微生物的组成就会发生变化;反之,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健康状况的改变。因此,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组成可以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鉴于了解到人类元基因组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科学界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科研人员相继启动了人类元基因组研究计划。赵立平教授特别提到,去年12月9~10日,英、美、法、中等国科学家在美酝酿成立“人类微生物组国际研究联盟(IHMC)”,计划今年4月联合启动“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开始对人类元基因组的全面研究。这项被称为“第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项目将对人体内所有共生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其序列测定工作量至少相当于10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有可能发现超过100万个新的基因,最终在新药研发、药物毒性控制和个体化用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关注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去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预测:人类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可能是国际科学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个重要领域之一。赵立平教授谈到,当前对人类元基因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失衡除会导致肠道疾病外,还与很多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甚至是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过去一些找不到确切病原菌的肠道疾病,即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等),现在研究认为,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调可能与其发生有重大关系。因而在治疗上,就可以选择一些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态制剂。 糖尿病原来仅仅被认为是糖代谢异常,现在研究却发现,菌群失调可能是造成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影响因素。赵立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糖尿病模型动物肠道中的一些特定菌的数量有所变化——两种乳酸菌数量明显下降。国外也有研究报道,补充乳酸菌制剂能缓解模型动物的糖尿病症状。这“一减一加”的事实说明,肠道内某些种类的乳酸菌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菌群的变化不仅是糖尿病的后果,也可能是糖尿病的诱因。 尽管肥胖受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但环境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作用。赵立平教授强调,菌群就是其中之一,即饮食结构改变产生的菌群结构异常可导致肥胖。美国学者Gordon及其同事近年来在肥胖与菌群关系的一系列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遗传性肥胖小鼠和瘦型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有明显差异,且肥胖表型可以随菌群在不同个体间发生转移;他们对人体的研究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更令人兴奋的发现是,肠道菌群可以直接调节宿主脂肪存储组织的基因表达活性,使宿主增加脂肪的积累。这些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肠道菌群在人类这样的“超级生物体”生理代谢中的地位。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肥胖是人的基因和微生物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作用可能更大。 ▲“中国舞”应能独领风骚 在世界各国对人类元基因组研究相继加大研究力度的同时,我国学者也不甘示弱。目前,围绕肠道菌群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由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已经启动;在科技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中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等单位承担的中法肠道元基因组国际合作项目也已顺利启动;在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CDC)、闸北区CDC和卢湾区CDC的大力配合下,已经完成了1000多人的上海常住居民“营养、菌群与肥胖的病例对照研究”的现场体检和血液、尿液和粪便样品的采集工作,这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人类元基因组人群研究项目,备受国际同行关注。 但从整体来讲,我国的人类元基因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的特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人类元基因组研究步伐,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采访中,赵立平教授多次强调,我国目前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果组织得当,在国际人类元基因组研究的大舞台上,应该能跳出一支支漂亮的“中国舞”。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姓名.所在单位. 摘要: 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对人类却起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有时危害人类,给我们带来灾难。但在某些方面,它又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灾难。 关键词:微生物,应用,危害,人类. The relation between microorganism and mankind --Zhang Jingjing (20044274) living creature engineering of the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3 class Abstract: I am small to arrive the naked eye unseen microorganism to the mankind but have the huge function of hard imagination.Sometimes endanger mankind, bring us a disaster.But in some aspects, it is our mankind's good friend again, helping us to solve problem with disaster. Keywords: Microorganism, applied, endanger, mankind.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它与人类关系密切,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微生物学在解决当代重大社会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微生物采油技术中,它发挥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它可降低原油的黏度,增加原油的流动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此种技术成本低,设备简单,不伤害地层,不污染环境,而且效益显著。1995~2000 年,斯诺克尔石油技术公司实施该技术且获得很好的效益[1]。而日本则把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发酵丝状菌、放线菌等功能各异的80 多种微生物组成的一种活菌制剂。这些微生物组合在一个统一体中,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具有多元功能的微生态系统,可抑制有害微生物,尤其是病原菌和腐败细菌的活动,促进植物生长。该技术在自然农法中广泛应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微生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生物制药、能源、环保、食品、工业等方面,微生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微生物在给人类提供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我们用的化妆品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生产、储藏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化妆品中常见细菌主要以芽胞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为主,这几个属的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环境抵抗力较强,污染机会较多[2]。真菌主要有木霉属、曲霉属、根霉属、脉孢菌属、短梗霉属、假丝酵母属和红酵母属等,这些菌也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霉菌和酵母[3]。受到微生物污染的化妆品不但产品腐败变质,更重要的是致病微生物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别外饮水机污染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卫生问题,有的饮水水质量已经远远达不到合格饮用水的卫生质量,所谓的纯净水、矿泉水等已不能直接饮用,主要是被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污染。这种状况很可能加重夏秋季肠道病的流行。研究人员还指出,室内空气也存在着微生物污染,它可引起人体出现眼刺激感、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肺炎和传染性疾病,重者甚至因感染而死亡。室内建筑材料和家用电器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它不仅能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同时也为微生物的孳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此可见,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不仅造福与人类,也会伤害人类。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微生物,并利用它保护环境、造福人类,这是我们的期望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 1 ] 谢明杰,谢正,邹翠霞,曹文伟.微生物降解原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9,(2). [ 2 ] 东秀珠,蔡妙英.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 M] .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 [ 3 ]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收稿日期:2003 -08 -12) [ 4 ] 金京德. 有效微生物研究会·EM活用技术事例集·EM研究所·2004年·人类与微生物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土壤中的分解者——真菌、. 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分解死去的动物和 植物,清除有机垃圾,给人类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 2,微生物给人类在衣、食、住、行、医药、美学和科学进步等等方面提供的用场太丰富了; 3,微生物可以形成完整的食物网,同时它们又是他动物的食物,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把动植物,微生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 4,现代人类是由人类、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其它生物种类在其所分享的不断变化的大自然的胁迫中进化而来。这种共同进化的过程受多方面的影响,诸如:环境的变迁、人类的迁徙、人类行为的变化、其它物种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以及微生物命运的不断变更。 5,保持一直处于人体与病原微生物间的最大程度上的微妙平衡可以使生态安全得到加强。现代人类和多种多样的微生物随着时间的前移而共同进化,这种关系大可用“和平共处”来描述。这种“和平”来自于人类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经验发展而得来的对免疫性的认识。
期刊《生物学论文集》(BioEssays)的一项荟萃分析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这些微生物群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影响其宿主的进食模式。迷走神经是一条从脑延伸到肠道的神经,微生物群喜欢和它“戏耍”。 肠道菌群操控宿主的饮食模式是为了生存和繁殖,也是为了消灭隔壁的微生物竞争对手。肠道是这些细菌的战场,操纵宿主的脑以使其摄取特定的食物是它们的主要武器。有时候它们甚至会因为令宿主吃下有害的食物而危及宿主。研究已经发现,肠道菌群不够多样性(也就是说一种细菌凭借对脑的操控杀光了其他细菌)的人更容易肥胖。论文强调肠道菌群并不是肥胖的唯一因素,不过作者们确实发现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可能具有传染性,包括那些造成过度进食的细菌。那我们为什么不能马上用一堆抗生素给我们肠道里的那些细菌来个种族灭绝?好吧,论文是这样解释的:这些微生物群具备“营养摄取和免疫发展”等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它们为我们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建立我们的免疫系统,以此作为居住在我们体内的回报。这些微生物群还帮助宿主消化特定食物。生活在日本的人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他们消化海藻。非洲一些食用高粱秆的儿童拥有能帮助他们消化纤维素的细菌。不过幸运的是,通过相对简单的饮食习惯改变,每个人的微生物群也都很容易得到控制。如果你担心你的微生物群构成,请了解通过饮食改变它或许仅仅需要几分钟——这是你肠道里的微生物群演化所需的时间,长也不过24小时——这是饮食发生改变后肠道菌群自我重建所需的时间。改变你肠道里的细菌或许有助于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反之亦然。“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利用益生元、益生菌、抗生素、粪便移植和饮食改变来操控微生物群,对于肥胖和不健康饮食等难以通过其他方法解决的问题,改变微生物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案。”作者们在一份声明中写道。除了能让生活更加健康,“针对微生物群采取行动还有可能防治包括肥胖、糖尿病乃至胃肠道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阿克提匹斯说,“对于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只不过刚刚开始了解到冰山一角。”
微生物论文>>巧塔桥助达标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巧妙搭桥,帮助学生达标。巧设疑,搭好兴趣—思维之桥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是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思维活动,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授线形动物门——蛔虫时,学生对蛔虫比较熟悉,可是教师提出:蛔虫体积这样大,怎么能在人体内寄生呢?人体小肠分泌的消化液为什么不能将其消化吸收呢?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抓住学生熟悉但又不完全了解的事物,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问题设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目标,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提问形式。所设计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灵活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才能真正帮他们高效达标
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应用 摘要: 聚葡萄糖(英文名称Polydextrose,俗名水溶性膳食纤维),为白色或乳黄色颗粒固体,易溶于水,是在柠檬酸,山梨醇的存在下,将葡萄糖高温低压反应聚合而成多聚体,其化学式为葡萄糖无规则键合的缩聚物,但以1,6-糖苷键结合为主。 聚葡萄糖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八十年代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联合国粮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均批准聚葡萄糖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并列入美国使用化学品法典(PCC)。,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45国家已批准使用聚葡萄糖。另外,日本的厚生省已确认聚葡萄糖是一种食品,我国将其列入国家食品添加剂。作为水溶性的膳食纤维,由于聚葡萄糖本身具有的特性和对人体的特殊生理效应,广泛的被人们用于食品的开发生产当中。应用:1、营养性。超高麦芽糖粉中是富含麦芽糖及麦芽糖的多聚体,是酵母进行厌氧发酵的优良基质,在面包生产中活化酵母时,加入超高麦芽糖粉,有助于酵母的生长繁殖,提高发酵能力,使充气量增加。但也不宜过多,超过一定限度会影响酵母的发酵力,因为加量越多渗透压越大,能使酵母失水,萎缩,质壁分离而失去发酵作用,使面团发酵时间延长甚至面团发不起来。主食面包一般为面粉量的5%-8%,甜面包可以达到15-20%。低聚果糖.低聚果糖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糖源,以其优越的生理功能成为近十年来国际食品市场上广泛流行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应用范围多达500余种食品。低聚果糖最初由日本研制成功并工业化生产,韩国、台湾也有厂家生产。仅日本年需求量即达到4~5万吨。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约为20~30万吨。国内研究、开发、生产才刚刚起步。膳食纤维的发展:在60年代,膳食纤维是完全被忽视的食物成分,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应该去掉的杂质,而不认为它有利用价值。对一些富裕国家常见病的研究,使许多科学家开始对膳食纤维重视起来。在些富裕国家的常见病是冠心病、大肠憩室症、胆结石、痔疮、肠癌、糖尿病和肥胖症。前三种病在北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比非洲乡村多100倍,而后四种病多10倍。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病在日本还非常少见,就是今天也比美国发病率低,但在美国的日本移民后代却和美国人发病率一样多。而中国过去很少有这些疾病,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现代发达国家的疾病在中国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估计中国糖尿病病人有2000万以上,也有人认为在6000万以上。这还没有包括糖耐量低减病人在内。在70年代科学家已发现,不同的饮食习惯是发病的原因,而正是膳食纤维对人体这些疾病起了重要作用,从这时起,膳食纤维不再认为是废物,而是一种有用的营养性食物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水等六种营养素之后的又一营养素。这类营养素过去人们常常把它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一种,但今天人们已开始把它单独作为一种营养素来认识。什么是膳食纤维?它有哪些功能?膳食纤维定义是食物中不被人体胃肠消化酶所分解的、不可消化成分的总和。过去对膳食纤维仅认为是植物细胞壁成分(纤维素),但今天已不仅局限在这个概念,已扩展到包括许多改良的植物纤维素、胶浆、果胶、藻类多糖等。分类:按溶解度分类可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纤维:树胶、果胶、藻胶、豆胶等。不溶性纤维:纤维素、木质素等。膳食纤维在天然食品成分中具有独特功能,这种独特功能是许多组成膳食纤维的多糖聚合体造成的。水果、蔬菜和豆类中的多糖聚合体以及可用不同方法从这些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如Polydextrose、litesse)、化学合成的聚合体也列入了有功能的多聚糖之列。目前市场上已有一种新型的可溶性食物纤维。功能:概括起来是膨胀作用、持水能力、胶体形成、离子交换、改善胃肠微生物菌落和产热低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引起如下生理作用:①增加排泄物的体积,缩短食物在肠内的通过时间。如果食物在肠内通过时间太长,则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及分解的酵素长时间与肠粘膜接触,结果造成有害物质的吸收和粘膜细胞受到伤害。一些便秘者由于粪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各种毒素的吸收是肠道肿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缩短食物及其残渣在肠内通过时间有预防肠癌的作用。也有人认为,B—葡萄糖昔酸酶被认为是与结肠癌有密切关系,通过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这种酶活性,这表明膳食纤维可以减少人们患结肠癌的危险。纤维素的这一功能早已被人们认识,但过去由于不溶性纤维素口感极差,而不能被人们接受,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问世,将对肠癌的预防起到良好作用。②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可溶性膳食纤维在小肠形成粘性溶液或带有功能基团粘膜层,粘膜层厚度和完整性是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速度的一层限制性屏障。专家认为,膳食纤维的多少与血清胆固醇浓度有一定关系。因为膳食纤维可以和胆酸结合,生成胆红素随粪便排出。摄入膳食纤维少者,胆汁酸在粪便中排出少,血浆胆固醇升高,增加了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的危险。②减少胆石症的发生。尸检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胆石病发病率有很大差别。胆石形成原因是胆固醇合成过多和胆汁酸合成过少,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含量,可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降低,减少胆石病发生。④减少憩室病的发生。过去认为憩室病要用低渣低纤维膳食,现在正相反。用高纤维膳食,62人中有36%症状减轻,52%症状消失。因为,结肠内容物少后,肠腔狭窄,易形成闭合段,从而增加肠内的压力。同时,硬和粘,需要大的压力来排便,易得憩室病。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能吸水,降低了粪便硬度和粘度,减少了憩室病发生。⑤治疗糖尿病。用不溶性纤维治疗糖尿病已有许多报道,科学研究证明,可溶性膳食纤维在降低餐后血糖、胰岛素、胆固醇浓度方面比不溶性纤维要好。由于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胃肠通过时间,且吸水后体积增加并有一定粘度,延缓了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糖耐量。过去糖尿病病人保健食品是不溶性纤维多,而现在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改善糖尿病病人的食品风味和治疗效果。副作用:有人服用较多的膳食纤维有腹胀,一般认为一日膳食纤维总摄入量可达40克—50克,但过多的膳食纤维将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因此建议每日总摄入量在20克—30克为宜。每日从膳食中大约摄入8克—10克膳食纤维(在摄人一斤菜、半斤水果情况下)。这样需补充的膳食纤维约为10克—20克为宜。在这个摄入量下,不会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另外,有些疾病病人不宜多食膳食纤维:各种急性慢性肠炎、伤寒、痢疾、结肠憩室炎、肠道肿瘤、消化道小量出血、肠道手术前后、肠道食道管腔狭窄、某些食道静脉曲张。功能性饮料市场和膳食纤维的应用:最近几年,功能性或营养性的饮料市场在日本已经稳步增长。由于药用饮品的普及和流行,现在日本消费者认为,饮料并不仅仅用来解渴,而且将它看作如维生素一样的好的营养源,营养饮品在日本就好似“维生素片”对美国消费者那样重要和受到欢迎。1988年,日本大众制药公司向市场推出一种饮料,叫做“Fiber—Mini”,它是聚葡萄糖,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作为食用纤维成分的一种纤维饮料。由于它成功的销售策略,尤其指出它是一种对健康有好处的饮品,所以一上市就受到普遍欢迎。在“Fiber—Mini”未推出以前,营养饮品被认为是一些对男人有滋补作用的饮品,而“Fiber—Mini”这种含膳食纤维的饮品,却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日本年轻妇女,形成了一个“女人饮品”风味的市场。在日本,有11种最畅销的功能性饮品,其中6种含有膳食纤维。事实上,在总的功能性饮品销售中,超过70%的饮品含有膳食纤维。调查发现一个公司几乎有一半妇女有便秘倾向或经常性便秘。患有便秘,不仅有不舒服的感觉,并且会引起皮肤问题,这是年轻妇女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美容与通便可能还有一定关系。纤维食品有“生命绿洲”之称,近年国际食品结构正朝着纤维食品的方向调整。日本、美国的消费需求每年以10%速度增长。在欧美市场,将可溶性膳食纤维加入食品中已经流行了许多年,在日本、台湾、韩国加入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品销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已有一些饮品中添加了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膳食纤维饮品或保健食品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膳食纤维良好的食物来源有哪些?谷类(特别是一些粗粮)、豆类及一些蔬菜、薯类、水果等。目前也有一些含膳食纤维高的保健食品上市。特别是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由于食用非常方便,体积小,无异味,是较好的保健食品。功效卓著物超所值:1..双向调节体内菌群:促进双歧杆菌的迅速增殖,抑制外源性致病菌和肠内腐败细菌的繁殖,减少肠内毒素的污染。2..润肠通便:良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垃圾,防止便秘、腹泻,改善肠胃功能。减少有毒代谢产物,保护肝脏。3..调节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脂质代谢,改善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4..促进人体内维生素B族合成: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5..促进钙、镁、铁等矿物质吸收:促进食物中钙、铁、锌等矿物质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改善营养不良,促进发育及预防骨质疏松症。6..防止肥胖:低热量,每克低聚果糖中仅含6.3KJ的热量,为需要减肥人士、肥胖人士、低血糖提供了新的糖源。7..美容作用:预防及改善由于体内毒素而引起的皮肤性疾病,可防止面疮、黑斑、雀斑、青春痘、老人斑,使皮肤亮丽、老化减缓。8.防龋齿:不被突变链球菌等口腔微生物利用,具有防龋齿功效应用广泛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低聚果糖具有多种优越的生理功能和理化特性,目前在国内外的食品、保健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领域多达500多种食品、保健品、药品,被誉为“营养、保健、疗效”三位一体的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糖源.1、作为益生素即双歧杆菌促生素。不仅可以使产品附加上低聚果糖的功能,而且可以克服原产品的某些缺陷,使产品完美。如在非发酵乳制品(原乳、奶粉等)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解决中老年人和儿童在补充营养时易上火和便秘等问题;在发酵乳制品中增加低聚果糖,可以为产品中的活菌提供营养源,增强活菌作用,延长保质期;在谷物产品等添加低聚果糖,可以得高产品品质并延长产品货架期。2、作为膳食纤维素,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脂,对因血脂高而引起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如在降血压和调节血脂的食品、保健品中添加低聚果糖,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功效,而且还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提高产品的档次。3、作为活化因子即钙、镁、铁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活化因子,可以达到促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吸收的效果,如在补钙、铁、锌等食品、保健品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提向产品的功效。4、作为营养素,可以促进体内自然合成B类复合维生素,具有支持脑、神经系统、消化及能量生成的作用。如在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滋补食品中添加低聚果糖,不仅可以增强产品的功效,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火气。5、作为独特的低糖、低热值、难消化的甜味剂,添加于食品中,不仅可以改善产品的口味,降低食品的热值,而且可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如在减肥食品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极大降低产品热值;在低糖食品中低聚果糖,较难引起血糖升高;在酒类产品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防止酒中内溶物沉淀,改善澄明度,提高酒的风味,使酒的口感更醇厚、更清爽;在果味饮料和茶饮料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使产品口味更细腻柔和、更清爽。6、作为美容因子添加于美容食品、护肤品中,可以增强产品美容、护肤作用。7、其它应用,如在焙烧食品中增加低聚果糖,可以增进产品的色泽,改进脆性,有利于膨化。市场看好.当前,利用低聚果糖开发的各类食品在市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在市场上应用低聚果糖的企业和产品主要有:广州合生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昂立康润通),山西春城乳业有限公司(春城女士酸奶),荷兰纽迪希亚公司(国外)(为中国宝宝全阶段设计的婴幼儿奶粉),山西杏花村酒厂(利用低聚果糖生产的竹叶青),珠海丽拓发展公司(开发的通丽爽低聚果糖),河北三鹿集团(双歧因子牛奶),北京三元食品公司(无糖型酸奶),上海光明乳业(中老年奶粉),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公司(龙丹祝长婴幼儿奶粉),美国智恩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国外)(智恩康婴儿奶粉)低聚果糖具有超强增殖人体双歧杆菌的作用,是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对于调节机体平衡,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各种疾病.维护人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健康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随着低聚果糖这类新型功能性食品的出现,将会有力地带动医药、食品、保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前景诱人,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日本近年来将功能食品称之为21世纪食品,其研究开发十分活跃。以日本为例,低聚果糖的产量已达到30000吨,市场规模超过60多亿元。我国的营养保健食品的发展业已形成或一定规模.并呈较快的发展趋势.预计今年的销售总额将超过500亿元,市场前景非常乐观。我国是胃肠道疾病菌多发国家,据统计,全国有3.2亿人受到胃肠功能不好的困扰。自上世纪末开始,功能食品市场发展迅猛。至今全球功能食品的销售额已超过100亿美元。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全球功能食品的市场份额每年将以10%的速度增长,远超过其他食品和饮料年均2%的增长速度。--------上期,北京联合大学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宗濂教授对影响国际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几大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期,金宗濂教授将继续深层次阐述未来全球功能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保健食品,意味着这一市场容量还很大。那么,从全球视角来看,未来功能食品的目标功能重点有哪几方面?未来几年,消费者关注的“目标功能”大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以公众健康为目标的功能领域。在美国大约有50%的消费者为了健康目的而购买功能食品,有60%的人在服用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公众最为关心的健康领域有控制体重、增强免疫、抗氧化及营养素补充剂。以提高机体健康和精神状态为目标的功能领域。例如,提供能量的功能食品,其中以运动营养食品和饮料最为热门。还有提高“脑能量”的也有产品出现。以降低慢性病风险为目标的功能食品。利用功能性食品辅助药物以减轻症状,降低患病风险是未来功能性食品开发的一个主渠道。现有49%的欧洲健康食品生产厂商将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列为产品研发的首选功能;其次,是癌症、肥胖、骨质疏松、肾脏健康及免疫等。美国大约有5500万消费者自行在市场购买一些健康食品来保持自身的健康。大约有50%的美国消费者相信可以使用一些食品以代替药品来降低患病的风险。除了使用功能食品降低心血管病、癌症、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外,消费者也采购有利于降低、减轻骨质疏松,增进胃肠健康,预防龋齿,改善关节疼痛及抗过敏等方面的功能食品和其他健康食品。欧洲现有1.25亿人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在消费者最需要的功能食品调查中,降胆固醇的产品在法国排第2位,美国为第5位。此外,肥胖病在全球迅速增加,全球减肥产品及各项服务的收入达77亿美元。几乎1/3西欧人超重,1/10人肥胖。我国肥胖人群特别是儿童的肥胖率增长也很快,至2000年,约8%的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肥胖。所以降低疾病风险的功能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记者:持续性消费是功能食品的一个吸引力,在未来市场开拓方面,还有哪些人群的消费空间值得投资?--------金宗濂:纵观国内外相关报道,有下列几个领域的功能食品市场值得关注。首先是儿童市场,这是一个特殊的消费人群。在美国有0.72亿儿童,其中27万19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血脂偏高;200万16岁以下儿童高血压,第11~12年级有1/4的儿童超重;有60%的儿童白天上课感到疲乏;15%儿童上课因能量不足而打瞌睡。但也有5%~10%的儿童患有活跃的多动症状。由此,精明的美国食品厂商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儿童食用的功能性食品,譬如根据约80%儿童没有得到推荐数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他们推出了一系列儿童强化食品如方便早餐及含有6种活菌的有机奶酪。另外,能量强化食品也颇受欢迎。据调查,美国有37%的高中生喜爱能量饮料;36%的学生饮用咖啡饮料;24%的学生饮用茶饮料。除了强调早餐重要性外,有关维生素A,维生素C及β-胡萝卜素等产品受到青少年及儿童喜爱,具有提高智力的DHA、EPA产品也受到一定的欢迎。除了儿童市场外,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成人市场也不可忽视。随着人们期望寿命延长,工作节奏加快及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日益重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譬如提供能量的产品,减肥产品,提高视力及增强免疫的功能食品都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统计资料表明,在美国,75%的成年人关注能量和疲劳,3500万成年人有能量缺乏症状;每3个购买者中有1个表示,他们的家庭中有1人正在努力改善和消除能量缺乏和疲劳情况;有5100万人经常参与运动。2001年,美国运动营养食品销售额达25亿美元,提供能量饮料的销售额为5亿美元。近年,在美国有29%男性和36%女性关心精神应激,脑能量产品也在市场出现。其次是减肥产品,美国有将近1.05亿20岁以上成年人超重,4250万人肥胖,有将近50%的购物者承认他们的家庭有一人在试图控制体重,全美有6200万人在控制体重,有580万的消费人群在试图减肥。因而减肥功能食品包括低热量食品在美国极为畅销。另外,增强免疫功能的食品符合3/4美国人的需要。美国每年有1.08亿流感病例,因而提高免疫的功能产品和草药为人们首选,特别是利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产品受到普遍关注。提高视力是功能食品领域中一个新的健康功能。美国有90%的成人希望保持健康视力,有28%的家庭中有一个成员在积极改善和治疗视力。美国超过6000万人近视,1400万人黄斑功能减退。由于近年来科学发现叶黄素,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在改善视力方面有重要作用,以叶黄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已陆续在欧美上市。记者:国外消费者现有观念:“不会为了健康而放弃口味”。功能食品在市场开发中,是否也将尝试将功能食品延伸至一些新领域?--------功能性的休闲食品是未来功能食品发展的一个方向。长期以来,功能食品的生产厂商认为功能食品与休闲食品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几年来,美国的功能食品生产厂商逐渐认识到,美国人并不想为了健康而放弃他们喜爱的休闲食品。一些厂商开始将功能性食品引入到休闲食品的领域。目前,不仅开发出功能性糖果(在糖果中强化VA,VC,VE和钙),加钙口香糖也出现在美国糖果市场。全世界功能性糖果的销售额40亿美元占糖果市场的1/6。目前,一些生产厂商还在研制具有增强免疫和清咽润喉的功能性糖果。其次,功能性茶饮料也已成为欧美主流茶产品之一,不少厂商在开发功能性茶市场取得成功。
(第一篇文章)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应用杨海军辛修峰黄婧聚葡萄糖属于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是一种低热量、无糖、低血糖指数的特殊碳水化合物,还具有益生元的特点。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葡萄糖、和少量山梨醇、柠檬酸经高温熔融缩聚而成,是随机交联的葡萄糖组成的多糖。聚葡萄糖作为一种作用和性能最好的膳食纤维之一,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50多个国家被批准使用,它可用于各种食品的纤维强化,取代食品中的糖和脂肪,改善食品的质构和口感。因此在众多食品、饮料、保健食品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膳食纤维及聚葡萄糖的社会背景1.1膳食纤维的社会背景膳食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食品配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第七营养素和活性成分。自20世纪60年代Trowoll首次列出现代“文明病”的特征,并提出膳食纤维在对抗“文明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来,膳食纤维的研究和开发便迅即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营养学界、临床医学界和食品科学界相继投人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研究膳食纤维的热潮。目前,各国政府几乎都把营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膳食纤维正被越来越多地利用和普遍重视。我国对膳食纤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3年2月9日,国务院颁发的“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由于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而造成的文明病已在我国登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结肠癌等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同时,国家计委“八五”攻关计划首次对“高品质膳食纤维的研究”立项资助,极大地推动了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膳食纤维的缺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城市到农村,从老年人到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中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平均每人每日摄人的膳食纤维为13-3g,其中最低11.5g,中等为13.2g,最高14.5g;上海地区为9.1g,天津为l2.7g,广东为8.6g。可见,膳食纤维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1.2 聚葡萄糖的历史背景聚葡萄糖由美国Pfizer中心实验室的H_H.Rennhard博士于1965年发明。80年代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批准聚葡萄糖(水溶性膳食纤维)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列人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随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等多个国家批准使用聚葡萄糖,其中日本厚生省将聚葡萄糖定为食品。目前世界上超过57个国家批准聚葡萄糖应用于食品中,其中56个国家允许其使用1Kal/g的能量标签,聚葡萄糖在以下国家被承认为膳食纤维: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文莱、捷克、芬兰、法国、印尼、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挪威、中国、菲律宾、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韩、台湾、泰国、英国、美国、越南,以及中国台湾且在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2007年8月21日美国FDA在联邦纪事上将2003年CODEX食品化学物(FCC)第5修订版关于聚葡萄糖的规范作为质量标准参考,并进一步扩大了聚葡萄糖的使用范围。2 膳食纤维及聚葡萄糖的市场状况2.1 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膳食纤维在全球有近40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在国外的应用主要是食品领域,作为一种常量元素添加到各种食品中去,使人们能够非常方便地在不同食物中自然摄取膳食纤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超市和便利店中甚至有专门的膳食纤维产品专柜,各类添加膳食纤维而包、饮料、饼干、乳制品等琳琅满目。国外研究应用的膳食纤维主要有六大类:谷物 豆类、微生物多糖及其它天然纤维和合成、半合成纤维,计30多个品种,其中实际应川于牛产 有10余种,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有聚葡萄糖、大豆膳食纤维、燕麦膳食纤维等6种。。Mintel公司的GNPD数据库资料显示,2006年约有0.9%的全球新 市的食品声称含有纤维,其中1.6%的焙烤食品、1-4%的乳制品和0.6%的饮料含有纤维。以前,食品中主要用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强化,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诞生后,这个情况很快扭转。以丹尼斯克的利体素(聚葡萄糖)为例,1981年经FDA批准后它最先问世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用作低热量填充剂。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市场上就有各种大品牌的低热量食品添加了利体素,例如日本LOTFE公司的ZERO系列低热量巧克力、营养棒等。H本的大琢制药(Otsuka)1988年推出了Fibe—MINI纤维饮料,每瓶含有7g聚葡萄糖,并于1997年获得FOSHU认证,目前该产品依然畅销。F】本的三得利公司(Suntory)于1993年开发了利体素的新应用,用它和一种低聚糖成功开发“Bikkle”酸乳饮料,创下了销售2亿瓶的记录。日本的Yakult专注于益生菌乳饮料,旗下有添加了利体素的Joie益生菌奶,还有含低聚半乳糖和利体素的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饮料等。最近日本市场上含利体素的新产品,还有明治乳业的酸奶和加钙乳饮料、明治制果的特浓奶片、Calpis的乳酸菌饮料、Suntory的DAKARA等渗运动饮料等。目前,Otsuka、Lotte和Yakult依然是日本最著名的强化纤维饮料和低热量食品生产商。2.2 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膳食纤维的真正市场是普通食品,但纵观我国各类膳食纤维产品,主要以保健品居多,而食品所占份额过少。据调查,仅保健品就占80多种,这与发达国家不仅存在量的差距,而且在市场格局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同时也与膳食纤维的普及和应用是不相适应的。由于膳食纤维知识普及不够到位,整个市场容量仍停留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上。总之,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行业法规上看,行业标准以及质量标准还不健伞,目前多数企业只有沿用国际标准执行;从供应 业来看,专业生产膳食纤维的企业还很少,国内应用企业及膳食纤维产品也少之又少;从产品质量来看,发展参差不齐,多数企业在膳食纤维的口感、含量、色泽等指标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多数食品企业仍处于尝试阶段,并未掀起膳食纤维的应用热潮。聚葡萄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良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21世纪初在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国外,聚葡萄糖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配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食品中,目前在我国也得到广泛的认可。2-3 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发展趋势聚葡萄糖对人体的特殊疗效作用日渐明显,其特殊营养功能受到医学及食品界的广泛关注,开发和利用聚葡萄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聚葡萄糖用途进一步的拓展,它的各种独特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的种种优点将得到世人的不断认可,而且聚葡萄糖新产品也将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以聚葡萄糖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原料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纤维食品有“生命绿洲”之称,近年国际食品结构正朝着纤维食品的方向调整。日本、美国的消费需求每年以10%速度增长。在欧美市场,将聚葡萄糖加入食品中已经流行了许多年,在日本、台湾、韩国加入聚葡萄糖的食品销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已有一些饮品中添加了聚葡萄糖,如娃哈哈的乳饮料思慕C等。在不久的将来,含有聚葡萄糖这种水溶性膳食纤维饮品或保健食品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世纪食品的发展主题是健康+美味。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在可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食品的功能与健康,同时消费者也不可能会单纯因为健康的需求而牺牲口味。而聚葡萄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膳食纤维具有如下优点:良好的口感、更低的热量、广泛的应用范围、更多的生理功效、合理的价格。这些优点使得各种食品不会因为聚葡萄糖的添加而影响其口感,且不至于因为添加膳食纤维而过多地提高食品的成本,让食品企业容易接受,从而使聚葡萄糖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 聚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3.1饮料行业聚葡萄糖是强化纤维饮料的理想纤维来源,它具有的水溶性好,低pH值及加热条件下的稳定性高,在货架期内稳定,纤维无损失等的优良特性,使其能广泛应用于饮料产品,包括固体饮料,无不良口味、色泽和透明度均良好,并可增强无糖或低糖饮料的口感。3.2 乳制品聚葡萄糖在低pH值下稳定,用于酸奶,能提供清爽口感和纤维强化;用于乳饮料中,能直接强化纤维。用在低脂无脂产品中能防止析水,赋予良好的质构和奶油口感。3.3 焙烤食品可用于生产高纤维的面包、蛋糕和饼干等焙烤食品,强化焙烤食品的纤维概念。聚葡萄糖十分耐热,作为蔗糖和油脂的替代品,能延缓淀粉老化,保持水分,提供良好的质构和口感,特别适于加工低糖、低脂的焙烤食品。3.4 保健品或药品因聚葡萄糖具有较低的热量值(1Kal/g),可用于生产低能量,瘦身、减肥的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饮料,针对爱美人士或年轻女性。3.5 糖果无糖糖果的良好配料,耐受性好。高水溶性和高黏度,保证硬糖和橡皮糖的良好咀嚼性;能防止结晶,特别是使用糖醇的糖果;非致龋性,适用于健齿糖果。添加聚葡萄糖的蔗糖糖果,起到强化纤维/益生元/降低蔗糖的作用,也可降低热量或降低总血糖生成值。3.6 其他应用还可用于巧克力、冰淇淋/冷冻甜点、果酱和果陷、肉制品等食品中,具有改善食品质构,起到营养强化的功能。(第二篇文章)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袁卫涛 高传林 杨海军现代食品工业既要满足人们的食欲. 义要兼顾人们的健康.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正~f-Jtlgi应了时代的要求 作为健康因子.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精逐渐成为食品阡发者的新宠1.聚葡萄糖简介聚葡萄槠(俗名水溶悱膳食纤维). 为内色或乳黄色颗粒 体. 易溶于水, 是在柠檬酸、I“梨醇的存在下,将葡萄糖高温低压反应聚合而成的多聚体, 其化学式为葡萄糖无舰则键合的缩埭物,但以1.6一精苻键结合为主 平均分于馈大于3 2(x】, 平均聚合艘大下20.的用量, 可以促进面团发酵速度..但是, 酵母用量过大时, 面闭中可用来提供的营_养不足. 则酵母的生长受到抑制. 会影响而团的酮发.从而影响到苏打饼干的疏松感(2) 小苏打用量小苏打是制作苏打饼干的一种重要原料,它在焙烘过程中受热分解.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饼坯体积膨胀增大..小苏打的分解温度为60℃ ~150 如果小苏打加入量过多. 会使饼干的碱性增强.影I晌口味.同时碱也会呵面粉中的色累反应.使饼干内部色泽变黄(3)烘烤温度烘烤苏打饼干时.筇1阶段应当使烤炉的底火Hl盛.面火温度则应 相应低蝗.这样町以使开始阶段的饼坯袭 尽可能保持柔软.防止其迅速彤成硬壳.有利于饼坯体积的胀发和二氧化碳 C体的敞逸..加强底火.热凰迅速传导到中心层. 促使饼坯内冈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急剧膨胀,在短时lⅦ 匈将饼坯胀发起来 ,如粜烤炉温度过低. 即使发酵良好的饼坯亦将变成僵片; 而在合理的烘烤处理F. 尽衍发酵并不太理想的面团也-Ⅱ得到较好的产品在烘烤的中间阶段.虽然水分在继续蒸发.但重要的是将胀发到最大限度的体积嗣定下米,获得优良的焙烤弹性 闻此,此时要求表 火势渐增而底面火势渐减 此阶段温度如不够岛.会使表面不能凝固定形.胀发起来的饼坯重新塌陷而使饼干密度增大。制品最终将不够酥松 最后阶段, 即饼干J二色阶段的炉温通常低于前面备阶段,以防止饼干色泽过深。(4)食盐用量食盐对耐筋有增强其弹性和坚韧性的特点.能使fli『团扰胀力提高,增强面闭的保气性; 食盐同时 是面粉巾淀粉阿雉的活化剂.能增加淀粉的转化率.以供给酵母觅足的糖分; 食盐还是调节口眯的主料.能满足口味的需求。食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抑制杂菌的作用..虽然酵母的耐盐力比其他痫原菌强得多,但过lIi;的食盐含量同样会扣I制奠活性,使发酵作用减弱 为此,通常将眄己方中用盐总量的30% 在第2次捌粉时加入, 余70% 的食盐刚在油酥巾拌人. 以防用睛过多对酵母产生影响。2.聚葡萄糖的功能(1) 调节血脂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在小肠内造成一层膜。并缠裹部分食物脂肪,能有效限制消化道内脂肪的吸收,促进类脂化合物的排泄,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从而达到调节血脂,减少脂肪堆积, 预防肥胖等功效。(2) 降低胆固醇聚葡萄糖进入肠道后被肠道微生物降解的产物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能吸附胆同醇的代谢产物胆汁酸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阻碍对胆固醇的吸收,预防胆结石的形成。(3) 调节血糖值聚葡萄糖能改善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对胰岛素的要求,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阻碍对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的日的,预防糖尿病。(4) 整肠作用 聚葡萄糖能促进人体肠胃蠕动, 消除便秘,预防痔疮;能促进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降低十二指肠中pH值, 创造微酸环境以刺激有益微生物如双歧杆菌及其他乳酸菌的生长。同时减低有害细菌的繁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减少肠道与有毒物质接触的机会,抑制有害物质的吸收并促进排泄。达到排毒养颜的作用; 预防痔疮和结肠癌;改善体质。(5) 助控作用 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预防过量的食物摄入和脂肪堆积。(6)减肥作用一方面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进食量, 并从人体内带走多余的脂肪和能量。另一方面可溶性膳食纤维还可在胃肠壁上形成薄膜,阻止葡萄糖的吸收, 阻碍营养素转化成热能,从而有效地起到减肥的功效3.聚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1)在烘培食品中的应用聚葡萄糖具有保湿性, 能通过保持水分或防止水分迁移来控制食品含水I量的不利变化,延长货架期; 还能减少糕点制作过程中面筋的形成,保持酥性结构。(2) 水果馅料聚葡萄糖常被添加到低热量、低糖水果馅料中。能防止水分从馅料中转移到面团或糕点的内部。延长货架期。(3) 乳制品 聚葡萄糖作为功能因子用于牛乳及涮昧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和调制奶粉等乳制品中, 可以改善乳品口感,提高稳定性,不用担心会f“现与乳制品中的成分发生对人体不利的理化反应的情况。(4) 糖果聚葡萄糖的水溶性及黏性均很高,适于制造风味俱佳的无糖糖果;并且与其他原料混用。还能减少结晶。消除冷流动性并提高糖果稳定性。(5) 冷冻甜点聚葡萄糖具有冰点降低功能,用它能生产m富有奶油口感的美味冷冻甜点等。除了用于降低热量、糖分和脂肪的产品中外。还能向低脂冷冻甜点提供某些功能特性如控制水分、提供清新圆滑的口感及改进组织结构等。(6) 饮料南于聚葡萄糖溶解度大, 溶液清澈透明,在低pH 值的条件下稳定, 可随意用以增加饮料的固形物。改善及丰富口感,作为功能性膳食纤维来源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功能性饮料中。(备注:文章是从国内期刊中能找到此类内容的精华,如果满意,加分后留下邮箱,将原始PDF文档发给你,可以纠正个别的乱码)
可以增加肠道益生菌的食物有:奶酪(特指软软的发酵奶酪)、酪乳(不可加热)、红酒、豆豉。
据世界胃肠道病学组织公布的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临床应用指南(WGO, 2008)[iii],指出双歧杆菌能缓解肠道炎症和肠易激综合征症状,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
肠道益生菌通常是指益生菌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最重要的正常菌群之一,从出生婴儿至百岁老者的肠道中,始终存在益生菌,与人相伴一生。
双歧杆菌已经成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特征。因此,称双歧杆菌是人类“健康卫士”,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
1、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治安警察;
2、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清道夫;
3、双歧杆菌可以合成某些营养物质。
参考文献:
网页链接
吃什么能改善肠道菌群呢?想改善肠道益生菌,吃益生菌,口服含片,它有效改善肠道,它使肠道菌发酵去掉气味,益生菌,它对人体的肠道有效的帮助,消化排除体内的一些垃圾,使肠道清洁,保证大便畅通,也许肠道消化好
面对家长的疑问,也让我陷入了深思。特殊医学食品发展到现在,确实解决了很多特殊宝宝的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证明营养与自闭症也是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很遗憾,目前并没有针对自闭儿童成熟的产品问世!
从自闭症的某些原因来看,的确与营养、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不喜欢与人交流、对视。与正常孩子相比,自闭症孩子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喂养问题。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生物性障碍类疾病,可导致严重的 社会 交往行为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沟通困难、重复和刻板行为以及言语发育迟缓。
与正常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喂养问题,患儿普遍表现出饮食品种范围狭窄倾向。
调查数据显示,自闭症幼儿存在更为突出的饮食问题,在自闭症幼儿童中,有3/4患儿均次在较为严重的饮食行为异常问题,有超过l/2的患儿均存在食谱狭窄问题,l/3的患儿表现为通过质地选择食物。
儿童孤独症多于30月龄前发病,偶见4~5岁儿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国外报道男女之比约为4:1。
各国报道的自闭症患病比例不同,英国约为1.57%,在韩国高达2.64%,且患病人数逐年明显增加。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截止到2013年,美国6~17岁的孩子中,每50个孩子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并且男性患病比例是女性的4~5倍。
我国缺乏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据估计约1%的儿童患自闭症.随着发病率的持续升高。据估计我国有严重儿童孤独症患者约65万,症状较轻者则有500多万!
很遗憾。引起自闭症的具体原因暂未明确!
诱发因素:
社会 心理学——不良的生活环境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遗传因素——双生子、同胞风险、细胞遗传学(基因表达异常)
神经因素——脑部结构异常、神经递质代谢异常(5-羟色胺、谷氨酸)
孕产期因素——精神抑郁、吸烟史、病毒感染、高烧、服药史、剖宫产、有产伤等
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出生的婴儿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而剖宫产是诱发自闭症的影响因素之一。多数孤独症患儿发病在3岁以内,甚至部分孤独症患儿在1岁前发病,推测孤独症可能是由于婴儿早期肠道微生物的发育异常导致,尤其是剖宫产患儿。
免疫因素——免疫障碍,异常于正常儿童
新生儿状态——新生儿体重异常即过轻或过重都会对其未来 健康 成长造成影响。
营养因素——90%的孤独症患儿在饮食问题
婴幼儿期尤其是3岁前因养育不当所造成的。
养育不当主要是指饮食不当而造成的营养失衡,并由此导致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不足、饮食不合理与自闭症呈一定的正相关。
1995年Buie对111名自闭症患儿研究发现50%以上患儿有胃肠道症状,如食物过敏,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等,
肠道微生物的异常可能与自闭症相关
人一生中肠道微生物是变化的,从婴儿出生后微生物开始定殖,1岁左右才趋于稳定,3岁左右才接近成人。而自闭症孩子发病也多集中在3岁前后!
自闭症儿童在肠道症状出现的同时,肠道微生,物可能已经紊乱,紊乱的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脑肠轴或者菌肠脑轴参与了自闭症的发生。
目前的研究发现自闭症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联系,但并不清楚肠道菌群是自闭症的发病原因还是结果,或者只是一种混淆因素.后续研究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
饮食可能通过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维生素、氧化还原/甲基化等代谢通路以及肠道微生物对自闭症产生影响。
(1)谷蛋白和酪蛋白可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加重自闭
自闭症患儿可能由于感染有毒化学物或某种食物引起胃肠道炎症或过敏,不能将谷蛋白(来源谷类食物麸质)和酪蛋白(牛奶或奶制品)彻底分解,产生病理改变,形成谷咖肽和β酪咖肽(4-6个氨基酸),具有阿片活性。
谷咖肽和β酪咖肽是2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阿片样物质——外咖肽,通过“肠漏”状态的肠道后进入大脑,干扰大脑正常工作。引起行为和大脑发育异常。同时也可能伴有谷蛋白或酪蛋白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类似过敏),对大脑直接造成损伤。这样,最终导致大脑功能失调,出现儿童自闭症的障碍表现。
2、能量供给不足可能加重神经损伤。
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多的器官,特别是大脑发育过程需要大量能量,孤独症患儿更倾向于脂肪、淀粉类高热量的食物。
孤独症患儿体内的能量代谢异常,能量供给不足,还有可能缺氧,导致脑中神经代谢出现紊乱并损伤神经系统从而加重自闭症反应。
因此对于存在挑食、偏食的孩子,需要家庭进行及时干预、矫正,保证充足能量, 饮食干预对改善自闭症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生物学症状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如人际关系、 情感 反应、视觉反应、焦虑反应、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活动水平等。
3、自闭儿童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困难或摄入量过低:
不饱和脂肪酸在大脑的发育中扮演关键角色,研究发现,孤独症孩子较正常孩子血浆中不饱和脂肪酸水平明显降低。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α-亚麻酸为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表, 其中以DHA下降尤为明显。
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怀疑可能与孤独症孩子体内脂肪代谢困难或摄入不足有关。且孤独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进攻、阅读困难、注意力缺陷障碍、动作协调差等均与脂肪酸代谢异常或摄入不足有关。
建议自闭症儿童补充不饱和脂肪酸(DHA、EPA、ARA)!
4、多糖/淀粉影响肠道微生物,增加自闭风险
食物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肠道微生物对人体 健康 至关重要,且通过微生物.肠道一脑轴(菌肠脑轴)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和发育。
食物中的抗性淀粉(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胶质等)、寡糖(如寡果糖和菊粉等)、不溶性糖类等植物多糖类碳水化合物不能被人体消化、分解和吸收,而肠道微生物能将它们转化为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并为宿主提供能量和多种营养物质.其中,丁酸是结肠细胞的最主要能量来源,具有抑制结肠癌、防止感染、降低氧化应激和增强结肠免疫屏障等作用。
在人们治疗自闭症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饮食疗法.其中,特殊碳水化合物饮食疗法,尽可能减少饮食中未消化的淀粉和多糖,从而抑制酵母菌以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减少产生的神经毒性物质伤害大脑.在抑制有害菌生长的同时,还提供促进有益菌增殖的方法,帮助肠道菌群恢复 健康 ,提高患者的行为、感知和语言发展能力。
5、维生素:
研究表明,维生素c、叶酸和其他B族维生素对大脑发育非常重要,也是聪明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B6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疗儿童自闭症的常用药物。 大剂量使用B6,能使儿童自闭症的症状获得明显改善,如眼睛目光对视增加,自我兴趣减少,脾气暴躁减弱,对外界兴趣增加,语言交流增等,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B族不能在身体内长时间储存,需要经常补充。
维生素D在维持大脑内稳态、 促进胚胎和神经发育、免疫调节(包括大脑自身的免疫系统)、抗氧化、抗凋亡、影响神经分化及基因调控方面都有独特作用。 母孕期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胎儿的脑部发育以及怀孕期间母亲免疫系统的状态,是引起ASD的环境危险因素之一。
维生素C维持脑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日本健脑食品研究专家坂野节夫使用大量摄入维生素C的疗法对患自闭症的孩子进行了治疗,结果表明他们在语言和行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获得了一定效果。
6、矿物质
矿物质中的钙、铁等是重要的健脑干将。如果缺少钾、钠、钙、镁、锌等碱性矿物质,即缺少了大脑发育和维持大脑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质,对儿童自闭症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可能是现代 社会 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有所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Padhye(2003年)提出饮食中过量摄入铁会增加自闭症的患病率。因为铁是强的免疫调节因子,过多的铁会使免疫系统功能过强,与未消化的食物肽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损伤身体其它组织如神经系统,自由铁基团也会引起氧化应激或化合反应来使神经组织发生变性,并发表铁螯合剂治疗自闭症的有效报道。
因此家长注意在营养素补充时,也并不是多多益善。
一方面,食物中的某些物质可能引起自闭症儿童出现食物不耐受或过敏,其中的某些添加剂和生物异源物质也可能对大脑造成伤害;
另一方面,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满足了自闭症JL童生长发育必需的各种营养需求,并为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生物活性物质.
此外,食物中的各种成分通过影响自闭症儿童的免疫、能量和内分泌代谢等过程参与自闭症的发病.食物还为肠道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促生长物质,食物本身的微生物也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并通过脑肠轴影响大脑正常的工作和发育
Gottschall于2004年首次介绍和描述了SCD疗法,其目的是缓解患者的吸收障碍症状并防止致病性肠道微生物的增长.此疗法比GF/CF饮食要求更严格,不仅完全无麸质,也无淀粉.
研究者认为某些肠道微生物(肠道病原体)引起了胃肠道异常,并产生一些神经毒性物质影响自闭症儿童的大脑,而这些有害肠道病原体的生存需依赖难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减少这种碳水化合物能够断绝这些有害肠道病原体的食物,“饿死”它们,从而抑制这些有害肠道病原体产生神经毒性物质伤害大脑。
自闭症患者肠道微生物发生紊乱时,肠道微生物不能分解那些未消化的淀粉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大肠内可能被有害菌加以利用生成毒性物质.
SCD疗法严格限制了所有的淀粉和多糖类,绝大部分的酵母菌以及其他有害肠道病原体得以抑制,进而保护肠道微生态系统,减少肠道感染,恢复肠道 健康 .
同时也建议摄入单糖、酸奶、酸乳酪或益生菌等,促进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改善行为、感知和语言发展。
研究发现,无麸质和无酪蛋白饮食是可改善自闭儿童的症状,有效率达到51%。
如果条件允许,坚持母乳喂养至2岁!母乳不足或者断奶,建议选择深度水解奶粉!
我们前面说到了自闭症应该回避谷蛋白和酪蛋白!婴幼儿普通奶粉中都含有酪蛋白,因此不适合自闭症婴幼儿,此时建议选择深度水解奶粉,既能补充乳蛋白营养,又能到回避酪蛋白和谷蛋白的目的 。
深度水解奶粉中不含有谷蛋白和酪蛋白?
深度水解奶粉属于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国家要求原料不能含有有谷蛋白。
至于酪蛋白,有的配方中完全不含有,有的配方中几乎100%酪蛋白,要注意!
选购时建议最好选择是100%乳清蛋白水解的配方,防止酪蛋白水解配方中含有残留肽段。而且建议选择无乳糖配方,不含多糖,减少肠道细菌发酵的机会,且有助于消化吸收。
关于深度水解奶粉品牌,对比了几款在国内比较热销的额,建议选择雀巢蔼儿舒或者纽迪希亚纽太特。
具体食用量,根据孩子年龄,按照居民膳食指南摄入即可!
生酮饮食是一个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配方饮食。最初用在抗癫痫,但是随着研究发现,其对儿童大脑发育障碍自闭症也有效。
动物实验显示:幼龄BTBR小鼠按控制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及KD3周后, 社会 交往、交流及刻板重复行为均有改善。
生酮模拟了人体饥饿的状态。脂肪代谢产生的酮体作为另一种身体能量的供给源可以产生对脑部的抗惊厥作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重量比为4:1,精确配比,更易在机体内分解代谢产生酮体。
不建议家长进行饮食配比,可以选择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生酮配方,可以作为自闭儿童饮食的一种尝试!
请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作为一种饮食参考!
从膳食调查的结果看膳食营养素摄人量存在明显的缺陷,长期下去不但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进一步促进孤独症的发生发展。
建议家长给自闭症儿童积极尝试不同的疗法或者采取多种疗法组合.在进行饮食干预时也要遵循多样性原则,多样化的食物不仅能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全面的营养物质,并且能提供多样化的微生物和促进多样化微生物的增殖。
(1)养成“吃”的基本素养
“吃”是有规范要求的,比如饮食卫生、饮食科学、饮食营养等,这些都需要早期的家庭教育。否则,孩子胡吃、乱吃、海吃都是有害的。
在饮食前不让患儿 吃任何零食,合理搭配患者喜欢和不吃食物的比例,喜欢的食 物多点,不吃的食物少点。在进食过程中,喂食或让患儿独自 吃些不吃的食品之后,立即给他吃喜欢吃的食品。遵循循序渐 进原则,坚持每天让患儿吃点平时不吃的食品,并给喜欢吃的 食品作为奖励,直至患儿接受不吃的食品。
(2)纠正偏食与误食
饮食上的认识误区即孩子“不懂吃”,比如,用饮料代替白开水;经常食用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偏爱色彩鲜亮、形体硕大的果蔬等。错食即孩子普遍对于“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缺乏科学常识。
偏食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易形成偏爱某一种或某一类食物,这样极易导致孩子某~方面营养过剩而另一方面营养不良的后果。
可先观察什么是自闭症患儿能够欣然接受的食物,然后从这些食物往外类推,扩展其承受性。譬如某患儿喜吃葡萄干,就可逐步引入其他小的干水果,进而扩展其能够接受的食谱。
(3)集中精力进食进食法
帮助患儿在进餐过程中集中精力,对其偏食行为的矫治具 有重要意义。饭前,应尽量不安排患儿看书、看电视、玩 游戏 等 活动,将书籍、玩具等收起,关掉电视、收音机等。在进食过程中, 避免在餐桌上批评或指责患儿,使其能够尽量集中精力进食。
(4)饥饿疗法
面对自闭症幼儿的偏食行为,家长应该学会充分尊重患儿的肠胃,等到他们真正产生饥饿感的时候在提供食物,且应该合理控制患儿的进餐时间,时间超过后就将食物拿走,并告知其需要等到下次吃饭时间才能再吃东西。
应用饥饿疗法时,大人需做好榜样,同时必须言而有信,不能因孩子的哭闹而将定好的进餐时间改变。适当的饥饿能够让自闭症幼儿体会到吃东西的幸福,并使其逐渐认识到吃饭时间不好好吃饭就会挨饿,进而使其逐渐改变偏食行为。
该种方法已经被公认为可促进孤独、自闭症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得到有效改善的一种最有效干预措施。
孕产期危险因素可能不是自闭症发病的“直接原因”,它只是加强了已存在的遗传易感性,增加自闭症发生的危险性,影响其患病的途径,可能是重要的“辅助原因”。
多给孩子吃富含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发酵食物或服用一些益生菌,同时尽量限制或避免使用抗生素,不吃含酒精或加工食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接触土壤,以获得更多的环境微生物。
对自闭症的常规治疗通常是基于行为疗法、饮食疗法与药物治疗的组合疗法.而饮食疗法相比其他疗法更经济、更安全、几乎没有可预见的风险和副作用,能与其他疗法同时使用,所以更易被家长或 社会 福利团体采用,适当的饮食能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改善心理和胃肠道症状。
从矫治的角度来看,尽管人们相信,自闭症儿童病症无法彻底治愈,但食育仍可大有作为。
家长需要客观的看待饮食干预自闭症,营养起到的作用不是百分百,但是可以作为其余治疗时期的一种辅助吧!
希望此篇文章能够对自闭症家长有有所帮助!
人体内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越来越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人体内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精准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身肠道菌群的了解越来越多。它应该与人体内的心、肝、脾、肺、肾相同,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
一、微生物和微生物组
人类微生物群是指一个特定的微生物环境,比如口腔、结膜、肠道和阴道。自从微生物寄居在人类肠道内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成年人的肠道中,有大约1014中细菌,这个数量是人类体细胞的10倍。
肠道菌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宝宝出生后不久,肠道菌群就开始在人类肠道内形成。最早的居民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糖球菌和场球菌等兼性需氧菌。在出生一两周之后,由于肠道内环境的变化肠道内会出现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在成人肠道内,有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梭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属。相对来讲埃希式菌、克雷伯氏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相对来讲较少。
肠道菌群通过与人体相互作用可以起到如免疫反应、防止病原菌的入侵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等作用。
二、精准医学与个体化用药
高通量技术大大降低了人类获得从基因到蛋白质表达的成本,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全贯穿”的研究了解人类自身的代谢性疾病。
“全贯穿”医学研究将颠覆“一种药物一种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未来,我们将得到具有个体化差异的治疗。个性化医学通过研究疾病的各种亚群分类特征、研究每位患者特定的易感性。
精准医学通过一个或多个基因的类型来指导用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包括针对Her2基因用药的赫塞汀;针对EGFR19外显子突变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针对ALK重排的克唑替尼。
目前,精密医学在癌症领域相对应用比较多。
三、人类肠道菌群与健康
现在,我们通过对肠道微生物更加深入的学习,开始了解肠道微生物系统的失衡可以导致疾病。
1、肠道菌群代谢类疾病
肥胖和糖尿病是两种典型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油烟机表明,肠道微生物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
肥胖是一个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肥胖的动物需要摄取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家发现,肥胖小鼠的肠道内拟杆菌显著减少而厚壁菌显著增加。这种变化也在人类肠道菌群内得到了证实,这两种菌的变化可以提高胖子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能力。科学家还发现体内某一种菌群丰度较低,容易患有肥胖、糖尿病和血脂症。通过饮食,我们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丰富性,减轻炎症,规律的饮食可以帮助肥胖患者保持健康。
2、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学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Ⅰ型糖尿病和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也与肠道菌群相关。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往往容易造成糖尿病、心脏病和肥胖等疾病。与健康人相比,Ⅰ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的产丁酸细菌丰度较低。卵形拟杆菌的增加和厚壁菌的减少可作为Ⅰ型糖尿病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科学家报道,乳酸菌、毛螺菌和维甲酸在肠道菌群中的丰度变化可引起红斑狼疮这种自身性免疫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代谢运输途径被发现是由于菌群变化所导致。研究推测,嗜血杆菌的减少和唾液乳酸杆菌的增多有可能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的微生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有显著正相关。
3、肠道菌群与心理性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1年时,世界各地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干扰。到2020年时,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是人类疾病的主要问题。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普遍的发展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自闭症,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相关。
以往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体内乳腺杆菌含量较高而双歧杆菌含量较低。这两种菌其实都是有益菌,但其实人体内的任何类型的细菌失衡其实都会带来危害。研究表明拟杆菌、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丙酸可以引起大鼠的自闭症。萨特氏菌的含量与儿童自闭症成正相关。
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精神病,焦虑情绪与肠胃道紊乱有关,研究表明摄取乳酸杆菌可以调节焦虑相关的行为。
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可作为自闭症的替代手段。
4、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
肠道和肝脏有密切的相互作用,非酒精性肝病、肝硬化与肝细胞癌都与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同时在肝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肥胖是世界普遍流行的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通透性增高、小肠细菌显著升高密切相关。
肝硬化这种慢性肝病现在越来越普遍,通过对比健康人,发现病人肠道内的菌群结构明显不同。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性非常差,转移、病死率较高。肥胖和脂肪肝都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饮食导致肠道菌群内的物质代谢水平发生变化可导致炎症的增加和促进肿瘤的生成。
5、肠道菌群与癌症
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还没有治愈癌症的理想办法。但是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可以预测癌症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肠道内的信息来预测结直肠癌的发生,研究人员发现,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分析,更加有效地识别癌前腺瘤性息肉,其敏感性和准确性比便隐血检测要高。此外,研究表明,通过识别肠道菌群后来进行调节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抗癌功效。
编者:id4hehe
文献来源:Yujing Bi, Nan Qin, Ruifu Yang. Human Microbiota:A Neglected “Organ” in Precision Medicine. Infect Dis Transl Med2015;1(2):63-72.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公众号“癌度”,了解更多关于肿瘤和基因的资讯。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及作者
Tomovo等发现超过90%的自闭症患者有胃食管反流、便秘、腹泻、腹痛、呕吐和营养不良等消化道问题,这些胃肠道症状与异常微生物菌落有关,且自闭症严重程度与胃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明肠道菌群可能作为环境因素 可能参与了自闭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