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国外对于互动教学的研究进展论文

国外对于互动教学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对于互动教学的研究进展论文

对交互式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论文

摘要: 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已盛行了很多年。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翻译法。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解释语言的含义和用法来支配整个课堂,而学习者的参与却微乎其微。结果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分析句子结构﹑翻译文章等方面是能手,但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却是差强人意,这种英语能力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教学方面的专家和教师就课堂上出现的这种问题给以反思,并积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语言学家已经意识到交互式教学法是一种克服语言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并且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 交互式教学法;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互动;学习态度

以大连市某中学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里,以高中英语选修五的第五单元TheGreatSportPersonality为例。课堂以合作的小组教学为主,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以探究谈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本节英语阅读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快速阅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主要的学习的任务是快速浏览课文,并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浏览课文不是盲目的浏览,而是带着问题去浏览,教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将每段讲述的主要内容与问题中所对应的选项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答案,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学习效率。第二部分是仔细阅读,这一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含义,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文每一段讲的内容,还要与前后文衔接,做到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并通过小组研究谈论来回答相关问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不再各自机械的阅读课文和翻译课文,而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含义并回答相应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具备了团队合作精神,还学会了承担责任,不再是随便的回答问题,而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对自己及同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第三部分为读后活动,在仔细阅读和分析课文后,教师要对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以一个总结来进行,小组各成员之间进行谈论,并对本篇课文进行总结,将本小组内谈论出来的最佳的总结由一名成员表达出来,总结的内容不必过长,只需要把重点内容描述出来即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还为学生提供了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实现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交互式教学法无处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问答互动、引导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行互动,每个小组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又带动了整个班级的互动学习,使整个班级环境形成了一种互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由此形成了一种互动循环,个人影响集体,反过来,集体也影响个人,通过不断的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也在不断的刷新。通过对交互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了解到了它与传统翻译法的不同。

交互式教学法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客体,主要起着引导和协调的作用。运用交互式教学法的课堂更加的有活力,整个课堂氛围更加的融洽与和谐,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学生是能够各抒己见的,学生不再害怕由于回答错误而被老师责怪,被同学嘲笑,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感受的到,他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他们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学上,这样教师也就实现了“授之以渔”的目标。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再担心犯错,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广阔,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体,他们更加有信心也更加有兴趣去研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渐渐地,学生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个知识框架结构,会主动的将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断的壮大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框架,从而实现知识的习得。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学习的能力,英语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者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将交互式教学法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交互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课堂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倡导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主的探索问题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理念与以输入和输出技能为基础的英语交际能力的核心思想相吻合。从本质上说,交际起源于交互。言语交互的内涵是接受和表达信息。在外语教学中,想要促进双向交流,就应激发与保持学生积极参与交互活动的兴趣,这样言语交互就会水到渠成。因此双向交流在语言学习环境中是非常关键的。

作者:王欢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布朗.教学原则.交互式语言教学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黄淑梅.交互式英语阅读的自主学习模式—以《伦敦》教学设计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季云.交互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07(11),12-13.

[4]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英语互动式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一.关于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产生背景:

在我县大力推进“135”互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各校都在扎实有效地推进。在课改

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表现出的是在自主学习阶段时,孩子们“不愿学”、“不会学”、“学不会”。最终使得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推进缓慢,成效差。为了更好的进行“135”互动课堂扎实有效,更好的提高我校、以至于我县的小学数学教学成绩提出了本课题。

1、个人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使我深深感到课堂教学与新课标要求严

重分离,而且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甚至有时候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嚼烂了再喂给学生,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2、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  在数学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如

何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题。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的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无可非议的。谈到培养自学能力,不仅国内引起注意,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但大部分都是从初中开始培养,我觉得这种自学习惯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

3、学生学好数学终身发展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自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面,“教,是为了不教”,使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会使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会自学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重要方面。当今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还运用不多;教师对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很不够;自主探索、质疑批判等行为方式在小学生身上体现较差;从而导致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不够。再从数学学习的本质来说,独立思考应是学习个体学习的主流,合作交流应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有交流的可能。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我觉得

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探讨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需要,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 学质量的重要报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是给终生学习的基础,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2、实践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理论依据和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1.理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研究》建立在新的数学观念基础上,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模式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以先进理念武装头脑,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有:

(1)、发展性教学理论:

①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②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发展的根本动力。

(2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人本主心理为基础的当代教学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卡尔.罗本斯。主要内容为:

①将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②倡导非指导性教学。

(3)系统性教学理论:其中主要原则为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4)多智能理论:此理论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2、事实依据

本课题以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针,新课标对学科目标提出:过去我们往往把兴趣的培养作为促进“双基”掌握的手段,今后“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志趣”同时指出:我们首先要培养其热爱学习、热爱读书、不段追求新知识、永远求索的新一代,一切其他的教育目标都不能与此相违背。另外课题组成员多数参与了“十五 ”期间与此相关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把主体转向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而不只是当作认知体来研究,研究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落脚点最终是在学生身上,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看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如何。从根本上看,学生是真正的主体,要明确“学”是学习的中心,教师的职责贵在“引路”,而不是包办、灌输、填鸭,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把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统一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法与学法,教师在制定教法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情感、意志、兴趣等因素,把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有机统一,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3、实践性原则。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养成和提升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在学习中不断培养、锻炼、积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会自学,主动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 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2、在课堂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3、在课后复习中培养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情况反应,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真正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

3、案例分析法。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4、对比分析法。主要采取纵向的宏观对比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来证明实施新课改理念、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收益的真实反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数学自学能力实践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巩固。

四、实施步骤

从xx年9月——2015年9月课题研究一年的时间大致经历课题组准备、实验研究、总结验收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xx年9月——xx年10月)

首先,成立课题组,明确任务,成立由科研骨干教师参加的科研小组。

其次,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书写开题报告。

2、实施整理研究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

(1)、从xx年11月——xx年12月课题组成员,查找文献进行理论学习,完成阶段计划。

(2)、从2015年1月——2015年7月,组织全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课堂实践,进行理论研究期间每月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每学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检查总结,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为阶段性论文。

3、汇总整理材料阶段(2015年7月——2015年8月)

首先,根据教学大环境,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理论研讨。为整个课题研究提供可靠详实资料。

其次,由课题组展示优秀课、撰写结题研究报告、论文集。

五、预期成果

阶段性成果:

1、2015年6月——2015年7月 135互动课堂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研究,要求有公开研讨课、论文。

2、2015年7月——2015年8月  135互动课堂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提升的策略,要求有公开研讨性论文。

3、135互动课堂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研究与实践成果形式,论文。

4、2015年8月  课题研究性报告。

国外对于互动教学的研究现状论文

市场营销互动式教学模式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重要。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关注。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市场营销互动式教学模式分析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文章分析了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市场营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互动式教学应用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结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特点,构建市场营销互动教学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充分体现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 市场营销 互动式教学 教学实践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高速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部分高校学生厌课情绪比较严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通过互动式教学,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了解了多少,教师也能够明白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类似的课程制订更有效的学习计划。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团队间的合作和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一、互动与互动式教学的含义

互动,一般来说,是指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而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相互作用的整体动态性过程。在互动过程中,由于双方都是有意识的、能动的交换者或传递者,都是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活动,决定了互动不是单向反馈过程,而是一种双向对话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互动的双方介入、沉浸于其中,是一种活生生的过程,而非一种无生气的、具有强制性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己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其主要特点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并且由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应用。

二、市场营销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重要。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关注。目前,我国的市场营销教学水平和深度较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值得完善的地方。

现在许多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主动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接受则往往是很被动的。教师教完课便完成了任务,而学生只是在要应付考试的前提下记忆,被动学习,很快就会将知识遗忘。整个教学过程只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过程,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被调动,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都十分受限。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知识并且合理运用知识。

三、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单一,严重缺乏灵活性。

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练为辅。在教学内容、方式、上课时间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制度。这种传统的教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存在以下弊端:

(1)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容易出现“填鸭式”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分离,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储存。

(3)学生即使被动接受了知识也只是短暂性的记忆,没有任何应用价值。

2.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疲倦和惰性。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相应的问题时,能够通过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传统的课堂教授式教学只能在开始的几节课中使学生有新鲜感,随后学生便会出现视觉、听觉疲劳。因为学生已经熟悉了教师的教授方式和风格,没有任何新鲜感可言,便出现了精神不集中、开小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惰性,导致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3.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实践教学素质现对较低。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采用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互动过程,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完全的理论教授式授课模式导致了营销课程同理论课程一样显得乏味、枯燥,学生的实践欲望逐渐被消磨。

4.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够完善。

市场营销学开展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简单的口头交流,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和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均不完善。

5.使用互动式教学,但难以贯穿始终且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有些老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与学生进行互动,只局限在某一个课时而不是自始至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主动学习知识。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没有做充分的考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难以主动思考。

四、互动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身各方面的学习需求。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首先要抓住学生的需求,尊重并且重视学生的需求,这是互动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学生才能够乐意与老师进行沟通、配合,才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的兴趣。学生喜欢上市场营销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及交流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则必须依靠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维系。此时,就凸显了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学生,也决定着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实践,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获取新信息、探索新方法,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要注意自身的着装与行为,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喜欢自己,调动学生对自己所授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

教师应多提具有启发性或引导性问题,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会说、敢说。成功的营销工作者都要具有超强的沟通能力,因此教师更应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从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这能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所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对营销现象发表不同看法与见解。

4.增加案例互动讨论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

案例分析是管理学科中各个专业课中比较普遍的互动方法。对于互动式教学来说,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主动进行思考。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大家的讨论,学生往往对一个案例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更加深入。然后在全班进行发言,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派学生当评委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每个小组的回答进行评价,对好的观点给予肯定,对错误的观点加以指正。这样,不仅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更加深刻。

通过这种案例式的互动方式,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接受了知识,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5.采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方法是指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模拟一个市场营销实践的情景,使学生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会独立分析、判断。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摸索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次,安排营销模拟实验课程,使用营销模拟实验平台的软件,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创立一个模拟公司,模拟整个经营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SWOT、STP、4P等知识的应用。

最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营销活动。如:大学生广告节、营销策划大赛、挑战杯等。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并主动进行知识补充,完善知识体系,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得以应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调研活动,安排不同的调研内容等。

五、总结

在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敢于突破与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市场营销教学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

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探索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达到时代对现代市场营销方面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荣.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48-03.

[2]李亚子.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职业教育.

[3]穆青霞.浅谈互动式教学[J].科学前沿,2008,(5):0003-01.

[4]梁修庆.传统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5]胡正明.加快推进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J].学科教育,2008(10).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国外对于林业的研究进展论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学位论文:学士学位:《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现状分析》(1987年) ,指导教师:任宪威先生硕士学位1:《松山森林植物群落分类及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1990年) ,指导教师:任宪威先生硕士学位2:《社会现象としての里山とその展开方向》(2000年) ,指导教师:北尾邦伸先生博士学位:《エコツーリズムによる森林ガバナンスの形成》(2003年) ,指导教师:北尾邦伸先生研究简报:1989张玉钧论研究火因子对森林影响的方法.国外林业,2:32-34.1991张玉钧书评:评《内蒙古植物志》.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115-117.1991张玉钧编译 苏联树木学的发展概况.世界林业研究, 4:49.2000张玉钧编译 日本国有林的土地利用与经营目的的变迁.世界林业研究,13(5):79-80.2003张玉钧编译 美国树木学的发展概况.世界林业研究, 16(2):64-65.2005张玉钧编译 日本的自然公园、世界遗产与生态旅游.世界林业研究,18(4):62-63.2011张玉钧论旅游产业与现代林业的融合空间.旅游学刊,26(6):10-11.一般论文:1991任宪威,张玉钧,等北京松山植物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6.1992张玉钧北京松山的野生蜜源植物.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67-69.1993 RenXianwei,Liang Hongping,Zhang YunjunWoody plants as Resources inChina, Their Conservation and Use.Journal of BFU(English Ed) , 1:80-89.1994 任宪威,梁红平,张玉钧北京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评价与发展构想.自然资源,1:59-63.1995 王建中,王瑞勤,张玉钧三种落叶松种子的比较形态与统计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6(4) :80-89.1996张玉钧,刘振玉松山油松林群落特征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8(2) :96-99.1997张玉钧,王建中,等密云水库上游北庄试验区植被性质的初步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3) :39-44.1997 阎海平,张玉钧北京小西山植物区系的初步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增刊2) :134-137.1997张玉钧,路端正北京白头翁属植物小志.北京农学院学报. 12(1) :45-47.1998 李国良,张玉钧,等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北庄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中国林副特产,2:45-46.1998 杜凤国,张玉钧,焉域金东北槭属的种子表皮雕纹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植物研究,18 (3) :361-365.2001张玉钧,北尾邦伸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3(1) :90-92.2001张玉钧,北尾邦伸里山の発见とその展开方向.林业経済,8:10-17.2003邱扬,李湛东,张玉钧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兴安落叶松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林业科学,39(3) :15-22.2003张玉钧中国における国有林场系谱の自然保护区の展开―松山自然保护区を事例として―.林业経済研究,49(2) :19-26.2005张玉钧,段昌盛源于国有林场的自然保护区之景观管理途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2) :37-40.2005张玉钧,王冠冠,邹国辉论风土与旅游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4) :24-27.2006张玉钧,邹国辉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目标与生态旅游对策.生态经济,8:86-89.2006邱扬,李湛东,张玉钧等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白桦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30(5) :753-762.2006 孔祥旭,张玉钧从日本经济学理念看其实态分析方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4) :70-74.2006 邱扬,李湛东,张玉钧,等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6(9) :2863-2869.2006 任宪威,张玉钧,陈瑞生,等黎平县尚重区老山界树种资源考察报告.黔东南林业科技,23(3) :18-22.2006张玉钧,殷鸣放日本森林管理的最新发展—以日本神奈川县林业政策过程为例.环境科学与管理,31(9) :8-10.2007 牛江,张玉钧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当地社区参与.四川林勘设计,2:40-43.2007 殷鸣放,张玉钧,谭学仁,等日本私有林的一个典型—吉野林业的森林经营.世界林业研究,4:54-57.2007 李金苹,张玉钧,等 对目前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北京农学院学报,3:52-56.2007 海杨,王金兰,刘明丽,张玉钧节事庆典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作用—以北京市八大处公园中国园林茶文化节为例.四川林勘设计,3:32-35.2007 于笑云,张玉钧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西部林业科学,35(4) :134-137.2007 李煜,张玉钧论生态校园的建设模式.环境科学与管理,10:143-147.2008 陈静,张玉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48-51.2008 朱丹丹,张玉钧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综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7(2) :58-62.2008 刘明丽,张玉钧游憩机会谱(ROS) 在游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林业研究,3:28-33.2008 于笑云,张玉钧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综述.四川林勘设计,1:31-34.2008张玉钧,马履一,王希群, 等水杉在日本的引种保护及其社会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17-21.2008张玉钧,周春光园林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探讨.管理观察,12:84-86.2009张玉钧生态旅游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调研与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张帆,张玉钧风景名胜区内观光电梯乘客态度调查研究—以武凌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管理观察, 21:50-52.2009 刘芳,张玉钧GIS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林业科技,(3) :62-64+70.2009 张力圆,梁增贤,张立,邢震,张玉钧旅游干扰因素对西藏林芝巨柏林的影响生态环境学报, 18(4) :1413-1421.2010 侯艳伟,吴成亮,张玉钧游客环境意识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紫竹院和香山公园为例.河北林果研究, 25(3) :315-320.2010 施德群,张玉钧旅行费用法在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 :69-74.2010 付健,张玉钧,陈峻崎,等游憩承载力在游憩区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林业研究,23(2) :44-48.2010 付健,张玉钧,等北京平原风景游憩林林相改造技术研究.河北林果研究,25(1) :68-71.2010 庄小锋,杨秀珍,张玉钧,马宝建,等北京山区蓝色草本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2(增刊1) :177-182.2010 马宝建,丁学欣,胡冬梅,寿海洋,张玉钧,吴记贵北京山地野生观赏植物的濒危因素及保护对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2(增刊1) :173-176.2010张玉钧,石玲,等论生态旅游规划的一般范式.生态旅游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2009青海国际生态旅游高峰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周辉,张玉钧河流游憩规划的基本问题探讨.河北林果研究,26(1) :72-77.2011 庄小锋,杨秀珍,张玉钧,等北京山区观果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3(增刊1) :114-120.2011 刘福山,张辉,李扬,张玉钧,等北京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3(增刊1) :121-127.2011张玉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讨.管理观察,101:100-101.2011 王良民,张玉钧论辽东栎(壳斗科) 的分类地位及命名.植物科学学报,29(6) :749-754.2011 马宝建,张玉钧,宋大北,贾亦琦,黄志远 现代勒勒车—内蒙古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贾亦琦,张玉钧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初探—基于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对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2-26.2012 黄志远,张玉钧旅游体验实证研究—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7-21.2012张玉钧,曹韧,张英云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主体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6-11.2012 马国青,张玉钧,唐小平 枝桠施工技术在河流湿地治理中的应用,林业资源管理.2012,3:123-125,140.2012 王瑾,张玉钧基于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培训研究—以河北白洋淀王家寨村为例.河北林果研究,27(2) :224-228.2012 马国青,黄桂林,张玉钧,唐小平 郑州惠济水系廊道景观优化模式,林业资源管理.2012,4:108-112.2012张玉钧,张英云 市民参与型的乡村景观保护--以日本海上森林国营里山公园建设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7:838-841.2012张玉钧北林园林学院生态旅游领域发展概况与展望,风景园林.2012,4:100-101.2012张玉钧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问题与实现途径,风景园林.5:105-107.2012 邵隽,张玉钧,李雄,李昭 社区支持农业型市民农园休闲模式研究.旅游学刊,12:74-79.2012 徐姗,刘晓明,张玉钧基于生产性农业景观建设的北京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558-563.2012Zhang Yujun, Shi Ling,Wang Jin The Rur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argeted at Sustainable Livelihoods—The case study of Wanjiazhai Community.The 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Korea,China,Japan.Sep.12-14, Suncheon, Korea2012 Caijun,Zhang Yujun,Jia Tingting Exploring the Visitors’ Recognition and Expectation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Rural Area: Case Study of Dehang Miao Village, The 2012TOSOK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nference ,July 4-6, Ulsan, Korea2012 张玉钧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二届(珠海)年会分会发言材料,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2013 张英云,张玉钧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湿地公园规划探讨--以山东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 9(1):14-172013 马英华,张玉钧 采煤塌陷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以徐州市九里湖湿地为例,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 9(2):21-242013 马英华,张玉钧,石玲 辽河流域台安生态旅游区规划必要性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224-2282013 张玉钧,石玲,贾亦琦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潜在风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102013 孙吉亚,张玉钧 论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兼谈拉斯喀瑞的生态旅游思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5(1):62-672013 徐姗,黄彪,刘晓明,张玉钧 从感知到认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风景园林. 2013,4:73-802013 张玉钧,张力圆,张玏 郊野公园概念的演变与发展,风景园林. 2013,5:80-852013 张玉钧,张英云 中国湿地公园发展现状与展望,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6-112013 郭彦丹,谢冶凤,张玉钧 村镇景观特征及其评价体系初探,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21-25.2013 李露,谢冶凤,张玉钧 村镇景观乡土性特征探究,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5-48.2013 张婧雅,魏民,张玉钧 步道系统规划的前期调研分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828-830.

有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林业世界期刊里最新出刊的文献吧1、黄向群. 香格里拉城市绿地树种调查[J]. 林业世界, 2022, 11(2): 114-120. 、:吴佳盈, 刘俊, 汪嘉乐, 李浦瑞, 赵运林, 徐正刚. 不同因素对马尾松松针精油提取率的影响[J]. 林业世界, 2022, 11(2): 96-105. 、蒋春颖. 2000~2018年中国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分析[J]. 林业世界, 2022, 11(2): 80-89. 、丛鹏飞, 张东明, 安志远, 翟雪弟, 张蜀冀, 刘冲, 李润润. 浅谈森林资源调查样地复位[J]. 林业世界, 2022, 11(2): 75-79.

国外对于醒狮设计的研究进展论文

写论包豪斯思想的弊端

楼主您好:这个问题比较广,我找个些资料,但愿对您有所帮助~1各国研究现状从西方来看,对于设计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化,英国对于设计史和理论的研究特别发达,在英国的学位体系中,设计史也拥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在美国,尽管如学院艺术协会(College Art Asso—ciatIon)那样的机构早先对设计史的认识存在问题,但对设计史教学的重要性是承认的;在德国和意大利,设计史更多地是对设计者在工业文化范畴中的角色进行文化历史批评,而不仅仅是被当作一种教学工具或设计实践的历史性综述。与欧美日益繁盛的设计理论研究相比,亚洲地区在设计史的研究方面略显不足,亚洲人自己撰写的国际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著作较少,各国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也不多。日本是一个例外,其在史论研究方面非常发达,有不少设计史研究著作出版。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也开始投入精力于设计史的研究 J。 从世界范围看,设计史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学科的交叉,设计的交叉学科内容决定了设计史学科的交叉性,诸如社会学、语言学、美术史等,关注将设计史置入到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研究。 1.2 国外设计史研究著作对于设计史整体的、综述性的论著早期有Nikolaus Pevsner的“Pioneers of Modem Design”,可谓设计史研究上的先驱。Pevsner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观点,它认为现代世界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它认为设计活动在这个新兴世界里所采用的形式具有社会重要性和本体论重要性。对Pevsner来说,设计史不仅叙述发生的事情,而且要阐明设计师、设计对象和社会态度之间的关系。Pevsner的研究模式被学界采纳,同时还扩大了对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设计的研究范围,设计师也成为设计史所研究的重要对象。Pevsner之后,1960年,雷纳?班汉姆的“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出版,标志着对现代主义设计及其起源的集约化研究的开始。John Heskett的“Indus—trial Design”一书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使用作为工业设计的基础教科书。还有Peimy Sparke的“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and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等。 而对于具体国家和设计师的研究非常丰富,诸如关于德国、美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日本,乃至一些东欧国家设计发展的研究涌现了一些高水平的著作,对于研究这些国家的设计发展、设计进程、设计特点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对于一些设计大师的研究著作也不断涌现,如:Walter Gropius,Mies Van DerRohe,Le Corbusier,Frank Wright等设计大师,都有多本研究著作,并且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传记,甚至对他们的设计思想、设计哲学都有所研究。这些著作对于人们研究现代设计的起源、更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设计史早期研究的综述性的通史相比,当代优秀的设计史研究著作大多是围绕分段史展开的,甚至从一个很小的点深入挖掘。在建筑领域,Kate Nesbitt编写的“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 — 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1965~1995”对1965年~1995年30年间的建筑理论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列出了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其对历史和理论的归纳梳理方式比较系统,值得借鉴。 从设计史的学科交叉来看,有几本著作是值得关注的。如法国学者Jocelyn de Noblet编辑出版的“Industrial Design,Reflectionof a Century”一书,在介绍工业设计的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广泛的背景资料和文化基础。又例如Bill Risebero的“Modern Architec—tureand design ,an Alternative History”以建筑为主轴,兼论设计,是学科交叉的良好尝试。 1.3 西方当代设计的发展动态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世界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趋势中,设计领域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设计流派纷呈,没有一种流派占据主导地位,设计风格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出十个最主要的和最有影响的设计流派:波普设计、解构主义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未来风格设计、孟菲斯设计、高技派设计、反主流设计。这十大设计流派在现代主义失去中 t7地位之后相继涌现,对当代设计风格面貌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 国内设计史研究的现状从总的状况来看,国内设计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不乏一些颇有见解的著作,以及理论家、设计师的个人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较为突出的研究有:王受之先生20世纪80年代起对设计史的探索,并于2002年修订出版了《设计史论丛书》,其最突出的一点是从综述性的角度和学科分类的角度对整个设计史进行综合性的和分别的论述,这在国内设计史研究著作中是领先的。早期的学术研究著作还有罗小未先生和卢永毅教授的《工业设计史》,在当时国内工业设计刚刚兴起,研究著作极有限的情况下,以历史背景和设计形势的发展为脉络,以翔实的史料对工业设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完整的论述。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的《工业设计史》作为“十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在理论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内艺术史研究方面较为突出的院校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历史悠久,在艺术史、设计史方面的研究著作丰富。近年来,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湖南大学等在设计史研究方面也成果卓著,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史研究论文,如2004年东南大学杜军虎在导师凌继尧指导下完成的《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思维》,论文针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不同设计观和表现.指出了思维的差异是它们区别的根本原因,论文探讨了两种设计思维形态产生的根源、发展的历程以及展现出来的特征,论文运用了现象学的方法,采用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理论,是对西方现代设计史的有益探索。 -----------米苏--------------

国外对林业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

矿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生产组织和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最早开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是德国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加速矿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恢复治理工程实践活动,自觉地进入了科学恢复的时代。进入70年代,矿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技术以采矿、地质为主体,集环境、农学、林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发展成为一门牵动着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10]。80年代以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11~23]。

国外许多国家对土地复垦十分重视,如德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都十分重视矿山复垦工作,矿山土地复垦率已达80%。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建矿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土地复垦不仅是将损坏和压占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而且要重建良好的矿区环境,使新的景观在许多方面相似,甚至优于开采前的状况。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土地状况不同,故各国都有自己的矿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与复垦特色。

德国系统地对土地进行复垦始于20世纪20年代[24,25],从最初的植树、造林到多功能复垦区域的建立,目标从以林业、农业复垦为主,转向建立休闲用地、重构生物循环体和保护物种上,即所谓的混合型土地复垦模式:农林用地、水域及许多微生态循环体协调,统一地设立在一起,从而为人和动物、植物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整个活动经历了由简单到综合,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为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建立新景观提供了机会,进而满足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人们对娱乐休闲场所的需求[26]。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控制体系,一是褐煤规划;二是企业规划。褐煤规划以联邦空间规划和州规划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对景观重建作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规定[24]。

美国矿区复垦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内政部牵头,由内政部露天采矿与复垦办公室负责实施[26],矿业局、土地局和环境保护署等部门协助对与本部门有关的土地复垦工作进行管理,各州资源部负责辖区内矿区的复垦工作。美国的土地复垦将生态环境恢复、重造自然景观、改善公共环境,作为第一要任。美国复垦标准和要求苛刻,对露天采矿来讲,涉及从环境保护、自然景观恢复到消除对土地生态和周边环境的污染;土地复垦标准涉及矿山废弃物处理,采矿土地恢复等诸多方面内容。

在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申请采矿许可证时须与土地所有者达成土地复垦协议,并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在开采过程中,矿业公司应对开采结束的矿区范围内进行科学的地形整理和表土覆盖,然后可将整理好的矿区用经济协议的形式转交给复垦公司;为确保矿区复垦的顺利实施,澳大利亚对矿区复垦实施抵押金制度。

通过多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矿区复垦率已经达到50%以上,有的达到了75%以上[27]。闭矿之后的矿山废弃地要恢复本地植被群落,因为这样的群落所需要的后期维持费用最少,并为后续的土地利用提供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在制订完成标准时,管理机构倾向于采用植被构成、丰度、密度和覆盖率等指标,同时他们希望生态系统恢复功能,是可持续的,需要最小的维持费用。Bell认为矿山土地复垦的目标,一是保证矿山废弃地的稳定,保证其不会被风和水所侵蚀;二是将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Tacey等认为,成功的复垦地是一个稳定的生产性生态系统,有着与周围环境相似的可维持的生物物理过程[28]。例如,新南威尔士州Bridge Hill Ridge以前的砂矿区,经过复垦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现已归入Myall Lakes国家公园[27]。澳大利亚的土地复垦一般要经历以下阶段:初期规划、审批通过、清理植被、土壤转移、存放和替代、生物链重组、养护恢复、检查验收。执行复垦保证金制度,并且基于鼓励和推广的目的,它会要求复垦工作做得最好的几家矿业公司只缴纳25%的复垦保证金,而其他的公司则必须缴纳100%的保证金。

加拿大通过了《加拿大环境保护法案》(简称CEPA,1999)和《加拿大环境评估法案》(简称CEAA),以法律的形式系统、全面地对加拿大矿区环境评估和环境保护进行了约束。

俄罗斯土地复垦界认为,土地复垦是在受工业影响的土地上,采取旨在有计划的创建和加速形成具有高生产力、高经济价值、最佳人工景观的采矿、生物、工程、土壤改良及生态学综合技术措施来恢复土地。整个土地复垦过程分成工程技术复垦和生物复垦两个基本阶段。农业复垦和林业复垦在俄罗斯是最普遍的,由于林业复垦对土壤恢复的要求不很严格,投资较小而得到广泛采用[29]。

矿产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性影响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关于开采沉陷对土地破坏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主要是对破坏特征的描述和沉陷预测预防上。Damody,Quither,Ham,Sel-man等对此作过有关研究,认为开采沉陷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地表排水系统的破坏、积水、农作物减产等[30~32]。

国外将生态理论用于土地复垦的研究开展较早。1992年国际复垦会议论文纲要中,“成功复垦的生态学评价”(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reclamation success)被列为其中一项;1998年国际复垦会议论文纲要中,“恢复理想景观的土地复垦”被列为其中一项。

Richard J.Hobbs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生态恢复试验表明,景观破碎化和栖息地的改变引起了许多大规模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复垦关键在于保存大斑块和连通性,为取得它们,应进行植被恢复[33]。

Petr.Sklenika等认为,煤矿区景观重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景观规划,应以景观异质性作为景观重建规划设计标准,对景观结构进行量化,其目标就是使煤矿区重建景观与周围地区生态价值相协调[34]。

A.Lausch等通过对土地利用监测认为,矿区开采对景观形成扰动,改变景观格局。一般随着开采活动的进展,原有景观数量呈下降趋势,开采活动停止后稳定,同时沉陷景观由小到大,受复垦活动影响又由大变小,林地、水面等其他景观不同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提高,斑块破碎度增加[35]。

土地空间安全格局是生态规划的组成部分,由生态规划发展而出现并得到进一步深化。20世纪初,生态学开始呈现与规划、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全方位融合趋势。以Geddes,Park和Wirth等人为首的学者利用生态学原理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生态规划的基础[36]。

20世纪60年代后,以《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等著作为代表,国际上掀起了基于生态基础的人类理想栖息环境研究的热潮,生态学与规划学融合日趋加快。1969年,McHarg的《设计遵循自然》就是这方面的力作[37],成功地提出了区域规划的生态学研究框架,其因子叠合的生态规划大法被称之为McHarg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克罗(D.S.Crowe)提出了景观规划概念,Odum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系统模式[38~40],把生态功能与相应的土地利用模式联系起来,提出了规划结合生态思想的概念与方法;1982年由McHarg发表的《自然设计》进一步阐述了McHarg的生态规划思想,探讨了在生态平衡基础上如何建立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方法[41]。

20世纪90年代,生态规划得到广泛应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诸多新的成果。《绿色城市》等著作均较系统地探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针和生态化途径;1993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发表《可持续的环境计划》,提出将自然资源、能源、污染和废弃物等环境要素管理纳入各层次的空间发展规划;1996年的联合国人居大会上制定的人居环境议程也用城市生态学观点表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为所有居民提供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减少人居环境的生态痕迹,使其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和谐,同时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42~45]。以福尔曼为首的部分“自然保护学派”强调人地和谐的未来景观研究[46,47],提出了集聚间离析和生态网络体系观点。

目前,自然生态服务价值的经济学量化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Costanza[48]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将经济因素引入景观生态学模型,使景观生态学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与规划相结合。提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s)”观点,在管理和规划模型的设计上强调公众、特别是持股人的参与,以及变化过程的不可预测性。

景观指数为景观研究人员的景观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量化方法。McGarigal是景观指数的倡导者,也是FRAGSTATS软件包的设计者之一,对一些研究实例的部分景观指数的可靠性和阈值进行了评价,并强调尺度在景观指数解释中的作用。(O’Niel)等人分别对景观指数在不同景观生态学案例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49]。

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经济论文

1、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森林的覆盖面积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人们亲切的称森林为大自然的肺,因其自身具备了较强的空气净化功能,不仅能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还能释放较多的氧气。在抑制自然灾害上也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如洪水、泥石流等破坏性较强的地质灾害发生时,树木可以起到很好的拦截保护作用。同时,森林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还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木材资源,由此可见,林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这些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1林业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

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将会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人类的保护作用,同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薄

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大都放在了木材的加工和使用上,忽视了相关的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人们喜爱的菌类和中药材的培育,这些是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的。

2.3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在各项事业改革全面的进行中,林业经济相关的改革进展则是比较缓慢。再加上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隶属于国家,因此,林业相关企业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加上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竞争意识上就更加的薄弱了。

2.4林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

再加上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中的积极性,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水平较低等等,这些也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为了让林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那么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转型,还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便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地位,从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在发展林业的过程当中,在对林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应该让复合经济得到发展。让林业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为了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而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些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向节约型发展路线转变做好了准备,并且还能储备更多的资源,以便让我国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注重开发林下经济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其他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需要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还能让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注重开发林下经济,就可以让林业经济在从多种途径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林业企业要想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林业企业就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人才是确保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林业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得到淘汰,那就应该明确企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

4.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5、结论

林业做为我们的自然屏障,时时刻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新鲜的氧气和保护,但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无节制的大肆开采,致使我们生活环境和气候日渐恶劣,并且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显得更加的手足无措。因此,合理的开展林业的经济是有效的缓解这些现象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丰富林业发展的结构形式,并带动林业相关的副产品的发展,形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方的共赢局面,同时也要加强林业经济相关人才的培养,并注重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力度,实现合理开采、合理种植的模式带动林业经济朝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以便于更好更快的实现我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伟大构想。

  • 索引序列
  • 国外对于互动教学的研究进展论文
  • 国外对于互动教学的研究现状论文
  • 国外对于林业的研究进展论文
  • 国外对于醒狮设计的研究进展论文
  • 国外对林业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