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要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表现在依法执教 ,热爱、关心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像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不是把教师这个工作作为跳板、临时的落脚地。选择了教师,终生无怨无悔。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教师,最大的问题,是不热爱自己的岗位;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心;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尊敬与热爱。教师是在 “ 教授 ” 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工作态度、治学风格,让学生在师生学、教互动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师惟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人格魅力,方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对他们高尚道德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师德,首先体现在忠于自己选择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当前,在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良好风气日渐败坏的环境中,应带头学习、执行胡总书记倡导的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仪荣辱观。我们作为教师更应具有诚实守信,正直、热情的品格,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见异思迁,不见利忘 义,随时保持教师应具有的良好的品质形象。用自己的人格素质、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起到榜样的作用。
人的培养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学习理论文字方面,一条是人格魅力影响方面。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等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 冯友兰 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 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无人(忘我无私)境界。” 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自然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就少一些,进入无人境界的则更少。我们作为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示范性特点。一位教育家讲:“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教师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教学态度、治学精神、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学生构成一种自然的教育力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民族精神,培养、塑造人的理想品格。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所言: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如果我们教师不去求真,你怎么能教学生求真 ? 如果我们教师不是真人,又怎能培养学生成为真人 ?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学做真人,真正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以 “ 真正的人 ” 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教育者的人格,贵在实践。要构筑学生人格的长城,先要构筑我们教师自己人格的长城,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都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则要带头自省、检点。学生不仅要听我们怎么讲,更要看我们如何做。爱,只能用爱来交换;高尚,只能用高尚来培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教育者尤其要弘扬中华民族崇高的人格传统美德,在金钱与人格的较量中,在五光十色、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生活环境中,维护人格的尊严,应表现出一种高尚自尊的人格,一种宽广、豁达的胸怀,一种平常淡泊、宁静致远的心境,坚守精神的家园,而不能随波逐流,过于世俗。如果教师见利忘义,道德低下,精神萎靡,只追求个人名利,贪图安逸享受,对事业得过且过、不负责任,何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 何以塑造学生的纯真灵魂 ? 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又从何谈起 ?
我国古代就有 “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 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 “ 人格效应 ” 。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基石。缺乏师德与威信的教师,是不能给学生以良好教育的。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而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教师获得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师的人格力量中,自然包涵着较高的情感商数。教师的情感特点和兴趣特点均体现为 “ 热爱 ” :热爱任教的岗位、任教的英语学科,热爱每一个学生。这种 “ 热爱 ” ,就是教师最好的 “ 教 ” ,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所以,教师的情感世界理应更为博大深沉,更为丰富和炽热;教师的意志品质,如沉着、自制、耐心和毅力等,都会影响教师工作的成效,也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与锻炼。
当今素质教育将教育目标定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处处关注和精心去刻划学生的人格。如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 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言传与身教的共同作用,而对学生道德思想素质的形成、提高,教师的身教力量不可低估。一名道德高尚,品行优良的教师,其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 力。学生会模仿这样的老师,会因对老师的崇敬、喜爱而喜欢老师所代的课 程,并努力学好。英语学习,模仿是必须的手段,而兴趣又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因此,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不断修炼,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质,使教学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教育结果发挥更大的效力。
二、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一名好的 教师,必须做“学人”和“哲人”。学人,是好学深思的人,是知识广博的人,是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严谨治学的人。哲人,是目光犀利、思维活跃、思想敏锐、智慧聪颖、懂得辩证法的人。韩愈说: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教师不明道,怎能传道 ? 教师无学业,怎能授业 ? 教师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精髓,怎么能解学生之惑呢 ? 叶圣陶 先生说,要做好教师工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这 “ 本钱 ”, 首先指的就是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毫无疑问,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希望遇到的教师是知识很丰富、学识很渊博的人,这既反映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也反映了现代信息社会对我们教师的更高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要 “ 精 ”——“ 知得深 ” ;二要 “ 博 ”——“ 知得广 ”,知多识广 。我们教师对所任教的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应当知其然,而且应当知其所以然,对专业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新旧联系,尤其是基本的东西,都应了然于胸。同时,在今天信息社会中,教师尤应要博览群书,正如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的 “ 博学 ” 那样。我们常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教师的知识要如同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源源不断,清新鲜活。因此,一方面我们教师要注意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另一方面要追踪英语学科研究和英语言发展的(美、英)前沿成果,不断发现新知识,开辟新知识的 “ 处女地 ” 。 “ 居高 ” 才能 “ 临下 ” ,“ 深入 ” 方可 “ 浅出 ” ,“ 厚积 ” 才会 “ 薄发 ” 。由于文化传媒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从各种渠道摄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思想活跃,知识需求面扩大,需求量增加。而我们有一些教师本身只有一杯水,教学全凭自己在学校原来学习的一点知识和一本教学参考书,教学中怎能不捉襟见肘,缺乏新意、索然无味呢 ?教育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受教育越充分,接受的知识量越大,越精深,学生的智力就会加速得到开发。人的思想空虚与知识贫乏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智慧、觉悟、能力,又总是与知识水平紧密相关。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必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成为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师还必须通晓现代教育学,通晓教育心理学、教学论、课堂论和学习论等教育科学的各个门类。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伴随着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相应就得到了提高。事实证明,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自己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多少与深浅,同时也制约着自己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深钻教材,而且要大量吸取课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受益。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贮备呢 ? 首先,英语是一种语言,主要是凭声音来表达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教师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音学习离不开模仿,而学生模仿则离不开教师的优化示范。教师的语音、语调准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模仿,有利于学生敢于朗读,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语言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有兴趣地学习英语,最终学好英语。而如果教师发音不准,学生模仿就会走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只有自己懂,也听不懂别人的英语,语音与知识学习逐渐脱节,英语学习日渐困难,最终导致失去英语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与别人的语言交流。我们剑桥英语教学正是十分强调、突出听、说能力为特色的。因此,大家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纯正的英语知识功底,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剑桥少儿英语教学是启蒙教育,在这一阶段儿童对语音比较敏感,因此,儿童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语调十分重要。教师的英语水平、语音和语调对儿童影响极大。大家作为儿童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向儿童教授正确的、地道的英语。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儿童具有初步的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儿童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很难想象外语能力低的老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儿童来。作为英语教师也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交际能力。大家作为英语教师要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发音,接受继续教育,以便通过再学习,再培训,更新知识结构,使语言技能更纯熟。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工具,任何一种语言及其文字的产生都有它的文化土壤,学语言离开它的文化,尤如鱼儿离开了水,我们教师的英语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所以,只有中、英文化素养都深厚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十分准确地给学生精辟、深入、准确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感悟英语学习的乐 趣,学到标准的地道的英国话。 总之,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并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上运用自如,左右逢源,进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素质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是指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新颖性(与时俱进)和求异性。少儿英语的教学技能极为重要,多数的孩子活泼好动,学习中耐力不能持久,思想容易分散,要使儿童学得有趣,学得有效,教师应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艺术。少年儿童的英语课堂教学要使儿童掌握和运用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的组织儿童通过做游戏、画画、唱歌、做表演等活动学习英语。近年来,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逐步应用在外语教学中,这就要求儿童英语教师能运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英语教学和教改实验,能在加强直观教学中有所创新,不仅会运用交际法,而且能配合使用情景教学法,力争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技能。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逐步发展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学能力,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意志和品质。教师必须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使用,自觉学习,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教学能力素质还表现在科研能力上,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变成研究者,从开始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自身教学成果的创造者。一名合格教师决不仅仅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教学实践者,他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科研作为主课题,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经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员工问:“我有30年的工作经验,为什么辞退我?”老总说:“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听来令人深思。由此可以联想到我们有些教师,为什么教了几十年的书,教学方法总是老一套,几十年一贯制,缺乏新意,教育教学成绩平平,恐怕与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对自己现有教学方法不能经常进行反思有关。大家应人人学会反思、探索并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以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素质的全面提高。那么,小学英语教师的技能主要包括些什么呢?
1) 设计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的设计。
2) 授课技能:常规的授课技能(教态、用语、媒体、课堂调控、组织教学等);专业技能
(字母、语音、语调、词汇、对话、歌曲、游戏、简笔画、讲故事、表演等)。
3) 教研技能:反思技能(如自我反思的观念、行为、方法),课题研究技能(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撰写论文的技能(选择课题、提出问题、整理材料、提取经验、应用文献、解决问题)。
4) 教学评价能力:对儿童准确评定的能力;对同事听课、评课的能力;对自己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
5) 指导、管理儿童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了解背景、与儿童沟通的技能,设计恰当的目标,提供必要的指导,解决儿童之间的问题等。
6)与家长联系、沟通能力:尊重家长、主动联系、虚心听取意见、认真改进工作、取得支持与配合。
四、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未来世界充满竞争和压力,教师除了具备以上基本素质外,还应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因此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广泛的爱好、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具有宽广的胸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做到自信、乐观向上、宽容博爱。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效工作;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和关爱的能力,到了新的岗位,接纳了新的班级、同学,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热爱教育的工作,体会工作乐 趣,热爱学生并能与学生平等相处,有开放的心态和体会,悦纳自己和别人,愿意研究新的教育现象,创造性解决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的爱心不仅表现在热爱自己的岗位,还应表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是否对学生具有宽容之心,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老师没有做任何解释,只给他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意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学会保护,保护孩子固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孩子的童心和纯真,保护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和可爱的“错误”。保护的前提是宽容。宽容就是包容学生,让他觉得你看到了他的错误却没有揪住不放,宽容就是允许学生反对,让他觉得你不是学习的权威,而是学习的伙伴。宽容就是理解,就是平等相待。要将微笑、激情和爱心带进课堂。坚决根除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和训斥学生的现象。
五、要具备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素质
教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成为一名学者型、研究的教师。这是因为:我们教师的角色,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教参的解说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应付各种考试的组织者。教师可以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新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重新确立自己在教学当中的角色。对于相当数量的教师来讲,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痛苦的事情,压力是很大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已经形成了应对各种考试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也还因为新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较以往不同的要求。新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合作性、研究性学习进入了课程。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诸多领域的知识、方法和实践经验储备,会明显感到不足。面对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教师只有一种正确选择,那就是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教师。我们的教学舞台为每个教师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平台。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把成为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作为一种坚定的理念,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就一定会是大有作为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相关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和发表文章近200万字,被业内人士誉为“学者型的语文教研页”。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各科教师都会有所启迪和帮助。限于篇幅,文章略有删节。多年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使我清醒地认识到: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形势,我们不仅迫切需要造就一代未来的有影响的语文教学的改革家,而且迫切需要造就一代有影响的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我们语文教学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和张志公先生都是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典范和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语文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据我长期的实践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语文的教学科研活动开路,要坚定不移地始终如一地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科研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把语文教学的过程都纳入语文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课题化的过程。具体说来,必须确立以下观念:一、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学者型语文教师进行教科研的起点。人们常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要深刻地了解现在,必须对历史有所了解。要卓有成效地进行今天的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教学的昨天和前天不作一番研究是不行的。鉴于此,我从语文的最早的清末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设“词章”科、到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改“词章”为“中国语文”科,直至目前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历史和现状都作过了解和一般的研究,其中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学情况作过一些了解和研究。这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使我粗略地懂得了我国语文教学的过去,把握了语文教学的今天,对未来语文教学的前景也作了一些展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这个起点,心中有了底,方向明,是非辨,干劲足,路子越走越宽广。聊以自慰的是,多年来,我努力走有自己特色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路子,终于取得了一点成绩。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学者型语文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基本功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我的语文教学的前期研究,在语文教材的研究方面是下过很大工夫的。有些人轻视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以为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作一般的教案。这是一种误解。写作教材研究的文章,与面面俱到的、条块分割的、结构松散的教案不是同一回事。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的准确无误的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的内容、精深的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或对教材的独到的见解,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文字和严谨的文章结构表达出来。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而且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见识水平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教材研究文章,应当高于一般的教案,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再创造。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写作语文研究方面文章的基本功,或者说是写作语文研究方面文章的重要基础。同时,一个仅仅满足于写作教案的语文教师,是很难成为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我的第一部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古典名篇赏析》中的不少文章,就是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典文学教材的研究文章,但又决不是教案的结集,因为从中几乎找不到教案的影子。我觉得,这种文章的写作难度远远超过了一般教案的写作难度。后来出版的《历代宫怨诗赏析》的写作,也得力于教材研究的写作基本功、作为优秀的教材研究的文章,写作者往往要涉及到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以及文章学甚至是自然科学诸多方面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要渗透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得心应手地加以灵活运用。如此,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提高指导学生写作水平都是极为有益的。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要做一个学者型语文教师,谈何容易!三、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学者型教 师取得成绩的关键 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其面要广,它包括教 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为许有成就的研究者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同时,我们又应当在语文研究的厚实的基础上进一些专题性研究,这是取得重要成绩的关键,是基础研究上的提高和升华。我在诸多方面作了研究以后,着重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和指导学生作文两个方面作了专题研究。这里仅就指导学生作文方面的专题研究说几句。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16字原则,特别在教师“下水作文”、当着学生的面“口头作文”,以及对“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方面作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写出了不少专题研究文章。例如专著《记叙名篇读写点拨》和论文《情感与作文》、《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让学生当众考老师──我进行的一次‘口头下水’作文》 《(一件小事)──记叙文写作的范例》、《文章立意与求异思维》等。我围绕《强化读写训练,大面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践与思考》的立项研究课题,编著与编评了两本著作,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我深深地体会到:做出了成果的专题研究,更夯实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基础,提高了语文教科研的能力。所以,基础研究与专题研究是相互作用的,是相辅相成的,而专题研究则是学者型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它是研究者心目中的精品意识的表现,其研究成果就是拳头产品。四、语文教学成果要努力用教研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现在,在教育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的共识:一所学校要创名牌,要靠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型的教师;一个教师要成为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学科研成果。我们当中有许多的优秀教师,他们一辈子敬业爱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不善于动笔写文章,或缺乏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临到退休,除了一些久积的尘封了的备课笔记之外,手头空空如也。应当说这是一种悲哀。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深刻地指出:实践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我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理论的品格高于实践、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写作论文的形式,与同行们交流自己的教研成果,并认真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等闲视之。应当说,语文教师每天的工作,从形式上讲,似乎是周而复始的,而从内容上讲,则是日新月异的。一个志存高远的语文教师,应当以教科研开路,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把教科研的成果通过论文形式,及时地反映出来,坚持数年,必见成效。写作论文的过程,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与语文科研水平的过程,更是不断体现自身价值和为社会作更大贡献的过程。我以为:作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为中心,以教学创新为目标,以撰写文章为工具的;其研究起于教学思想研究和教材研究,从教学研究延伸到教育研究,从教材研究延伸为学术研究;以文章为载体,通过写作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赢得时间和空间,将对今后起作用,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和建立中华新文化作贡献。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我自己的体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顽强的意志。苏轼在《晁错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氏说得多么好啊!他把一个能成就事业的人,归结为应当具有两种必不可少的素质:一是智力,二是毅力。用现代的时髦话说,前者是智商,后者是情商,而且二者缺一不可。实话实说,在这方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不算很聪明,但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到:粗茶淡饭只求饱,早上起来练长跑,回来洗个冷水澡,中午睡个小小的觉,晚上精神抖擞战夜宵。其中的长跑和一年到头洗冷水澡就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长期以来,我养成了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了许多困难。我体会到:搞教科研的过程,犹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韧的战斗”的过程,可以说,其间的情商比智商似乎更可贵、更重要,更能使人取得成功。二是要实行博览精取的读书方法。无疑,做学问是需要深厚或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比较广泛地读书,不仅要读与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书,而且还应当读一些看似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书。世界上知识无限,研究学问无底,而人生有涯。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和做学问的时候坚持博览精取的原则。“精”的知识应该是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对自己的科研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我则始终坚持这样的自定信条:“知识能用才有力量。”因为它更有现实的品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所以,我心目中的“精”,更有博览得来的知识应当能用得上的含义,否则,知识就成了花架子,人也成了“假把式”。有的人虽然读了许多书,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不大会运用,作不出学问来,是谓书囊;有的人博览精取,强调应用,不断探索,追求创新,结果做出了学问。好的读书方法,事半而功倍;不良的读书方法,事倍而功半,甚至是一事无成。要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读书方法。在博览精取的读书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做读书笔记或做读书卡片,因为它们是博览精取的结晶,是知识仓库的精髓,有的则是学者型语文教师治学的精神食粮或宝贵材料。三是要坚持勇于实践和不断探究的精神。这是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须始终要坚持的。不断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坚持不断探究,其中,最要紧的是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识见”和“识力”。“识见”和“识力”应当成为一个学者型语文教师的一项较高的和较重要的素质。“两识”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确定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对教材作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上,而且还表现在透视社会人生而表现出某种真知灼见、预见未来潮流、指出教材谬误、洞察学生潜能等方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这是时代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要求,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呼唤,是培养21世纪具有世界竞争力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们,要向做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方向作不懈努力,其中,教科研能帮助你获得成功。
专业教师学术论文篇二 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实现教师自主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激烈社会中生存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绩,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而大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着核心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实现教师自主。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师 自主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91(2014)01(a)-0143-01 现代外语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也是高校英语改革的 热点 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如果想要获得到更多的英语知识与能力,必须要加强自主学习,这种自学能力与教师的指导有着密切关联,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指导,方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有关研究结果也显示,英语属于一种典型的互动性学习,从某种层面而言,学生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要依托教师的发展。现代化的社会提倡自主学习,也提倡终身化的学习,而终身化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效的,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采取各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成效显著。 在教师自主学习方面,国外专业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国外专家对于教师自主学习能力有两种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职业行为能力,其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 总结 与反思,教师才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将自主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当然,还有部分学者对于此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容应该涵盖更多的内容,不仅包括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内容,也包括专业发展能力,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现自主呢? 1 教师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教师需要建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并从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学环境、英语教学目标、学生个性化发展多个层面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正确的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的前提因素。此外,教师要应该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需要清楚的认识到采用什么样的 教学方法 能够优化教学效果,而这种能力就是需要依靠自主学习来获得。 2 教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想要实现自主,就需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之中都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模式之下,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为学生传播知识, 因此,教师乐于充当指导者和控制者。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也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而英语知识与其他的知识相比而言,本身较为枯燥,抽象,如果教师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手段,不仅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一种逆反心理。要想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此,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模板,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此外,创设出相关的学习情境,给与学生硬件与软件上的支持,鼓励学生主动的参加各种英语课余活动,鼓励他们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总结学生的 爱好 ,根据学生的爱好来调整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也能够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3 重视自我规划 教师的自我规划就是根据专业化发展需求,对个体提出新的要求,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考虑,考虑两种因素对自己未来阶段发展计划的一种总结,教师的自我规划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规划是个人化的和有针对性的。自我规划的内涵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学历进修来为自己镀金,也能够在报纸杂志中发表文章来评的职称。在教师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现阶段的环境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此时就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以便明确发展时机,对自己未来几年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 进行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弊端,分析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对于改进教学模式有着无可取代的效用。关于反思,Asterman认为包括四个内涵:第一就是确定好自己的关注点,也就是自身教学的问题和不足;第二就是观察与分析阶段;第三是概括阶段;第四是验证阶段。反思是自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进行科学的反思,教师才能够转化为学者型教师,才能够优化教学成效,促进自己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5 加强自我学习与培训 要帮助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学校方面应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英语水平、专业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并自觉的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寻找机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比如:要注重学术交流,教师应该主动与校内外、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更新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应该是有自主学习与独立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设置好和谐的教学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力,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则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2-213 [2] 于杰.外语课堂互动中的支架作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1(5):129-130. [3] 黄海泉,钱莉娜.试论实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教师自主的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87-88. 看了“专业教师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教师专业素质学术论文 2. 什么是教师学术论文 3.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4.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5. 最新的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一)首先要选好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课题要反映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1、课题从哪里来?过去比较多的是从上之下,下达课题,往往大而空;我比较主张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等。2、选题的基本原则(1)前瞻性原则:新意——对象新、视角新:如,小学生抄写题目与解决问题正确率关系的研究。这个课题视角就比较新颖。(2)科学性原则:如,利用气功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 就缺乏科学性(3)可行性原则:与主客观条件相符,有实现的可能性。如,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可行吗?对于一线教师显然不适宜研究。(4)价值性原则:看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一是理论价值(学述价值):指课题对检验、修证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的作用二是应用价值: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如,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实验与研究(5)明确性原则:要求选题能准确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表述准确。(6)伦理性原则:符合伦理道德、法律规范3、选题注意事项(1)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2)不要贪大求全。如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思维特点的研究,就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做。(3)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有没有心里因素地影响?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作一些个案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欲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在课堂上为什么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家知道,近两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的研究,将回归经验总结法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课程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新的思想理念。实时的反思就是是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前苏联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这样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学,不在高校。这句话的确意味深长。(二)选题从哪些方面入手1、选教育科研的前沿课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2、选择应用研究型课题与应用研究相对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主要是增加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主要是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增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一般地选择带有典型性教育实践经验为题,在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践性环节比较研究》、《现代汉语网络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研究》。一线教师应当以应用研究为主。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实用性、操作性强,可以推广开来,并有效的使更多的老师运用这些成果。3、选择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课题量力而行。从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能力出发,选体验深、实践多、研究透的课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氛围的研究4、选客观条件比较具备的课题理论条件 资料信息 设备工具 氛围环境5、选择大小较适宜的中观、微观课题通常情况下,题域越窄,题目越小,越容易把问题讲透彻;题域越宽,例证说不清楚,道理讲不明白,面面具到,点到为止,没有深度难成佳作,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对教材、教法、教学对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等。(三)做好方案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听搞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1)课题名称 (2)问题的提出 (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方法 (6)研究对象(7)研究步骤 (8)研究保障 (9)成果预测(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 (11)经费预算 (12)资料附录(四)阶段要求准备阶段。1、理论准备。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悉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2、方案设计。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研究保障等。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论证。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 怎样论证呢?第一, 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第二, 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 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第四,前期成果有哪些?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大家很清晰地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实践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2、记录、收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3、发挥团队作用,群策群力。这里想说说在研究过程中要努力构建研究共同体。一般地说有三种合作形式:1、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2、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这是较为常见的或者说是最普遍的研究合作形式之一。3、学校部分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在合作研究时,要尽量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民主、合作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准则。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同时要消除依赖心理。总结阶段。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对相关数据做理性分析,做好结题准备。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成果展示方式有:(1)教育科研报告(结题报告)用约定俗成的格式与规范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和研究结论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含观察报告、测量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几种类型。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A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步骤、过程、时间发展B方法:做好本课题的作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如何争取领导改善条件,处理各种关系,如何推广阶段性成果等。C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D评价:对成果和不足作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科研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2)教育研究论文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作出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包括经验性论文、研讨性论文、评述性论文、学术性论文。这是老师们比较熟悉的行当。
就是要做好课题研究,首先要确定好课题的题目以及研究方向,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工作和实践当中去注意搜集数据来统计分析整理,最后来做一些课题的论证工作
教师做好课题研究,认真研究课题内容,多看书。看相关的参考书看参考文献,然后根据其他可以看一些前言前言课题研究情况,然后再写出自己的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论文是最终的结果。
现代教育处在科学知识剧增、技术革新不断、竞争愈益激烈的背景下,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创新的教育。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创新的人才,如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教育必然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形势,也不可能实现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创新的教育离不开创新的教师。根据"实践出真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创新的土壤,处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是实现教育创新的主力。要创新就要立足实践,加强研究,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离开研究,就会陷入盲目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的见,也就无所谓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关键在教师。要使教师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承担起全面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尤其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担,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促进教师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与陈旧的教育思想理念的碰撞,在探索素质教育途径、方法和手段时,难免会遇到许多从未遇到过的情况和问题,身处素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无法回避,只有面对它、分析它、研究它,从而摒弃其中陈腐的东西,并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它,才能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手段,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研究型教师要对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必须具备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条件,最主要的是思想条件、能力条件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具体他说就是: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乐于奉献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能在现代人才观、质量观和以人为本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现代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的目标任务、方法和手段等有明确的认识。4.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并善于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博采众长,形成特色。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一所学校范围内,要实现教师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必须从上到下,在各个层面上,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自培活动,创设浓厚研究氛围,实现有利于研究活动广泛开展的管理机制。1.构建完善管理机制的策略。在以定岗定责、竞争上岗、定期考核、奖优罚劣等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把理论学习,立题研究、撰写论文、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等要求引入其中,从而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提供机制保证。2.校本培训策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寻求有效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途径、方法和相关制度。通过建立一周一次理论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原著和学习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组织开展"读现代教育论著""听现代教育报告""看现代教育活动""谈理论学习心得"等活动。学校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还为教师自学提供服务,诸如介绍提供现代教育论著、开设教师阅览室和资料室、摘录翻印报刊杂志理论文章片断、缩印现代教育理论语录册等等。实践证明,坚持三个结合,组织理论学习是实行理论灌输,提高教师理论素养行之有效的方法。3.教师参与研究的策略。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旨在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氛围的形成,从而达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涌现教育创新成果的目的。我校组织开展了"人人手中有课题""人人教育有创新""人人都能写论文"活动,有效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有所体现,教师撰写的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育的改革,肯定应该是管理的改革,包括管理理念的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以及管理方法、手段的改革。如若沿袭陈旧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去管理学校,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育教学,那么素质教育不可能落到实处,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也不可能得到保证。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要靠民主管理作保证。一方面对各级干部,包括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处等各部门推行有责有权的管理机制,既要有明确职责,又要委以职权,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在全体教师中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充分尊重教师点点滴滴的创造性劳动,并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质条件。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随时发现教师的创新火花,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教师写成心得文章或论文,及时在校刊上发表。民主管理的实行,在校园内形成了敢想、敢说、思想活跃的良好局面。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要靠科学的质量管理保证。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讲到质量,就存在一个质量观的问题。传统的质量观就是分数第一,用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误导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来追求高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可能静下心来研究现代教育方法、手段,也无需撰写心得体会、学术论文,那么,研究型教师就很难培养出来了。只有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才能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创造出好的外部条件。我校在这个问题上作了一些尝试,明确提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三个"看":一看学生成绩提高与否和提高幅度的大小,二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和参与程度高低,"三看"教师是否随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教育教学论文。实践证明,这"三看"为教师松了绑,解除了思想束缚、学习理论,开展研究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每个教师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学无止境”,教师应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练就必要的专业技能。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目标迈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和钻研精神,勤于研究”是一个专家学者型教师必备的条件,做到勤学善思,方能百战不殆。专家型教师要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所需构筑的五大支柱:志远、认真、合作、学习、研究,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志存高远是成长过程的动力系统,他牵引着行动使之持之以恒;而教师即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合作、学习、研究是当代教师工作状态,属于行动层面;推崇认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属于意识层面,他决定行动达到的高度。我认为要成为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从心里面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亲其师信其道”,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一定会对自己任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师德对于学校教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尚的师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教师的师德是教师个体的人格魅力的反映。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第二: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一般地说,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专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家型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应具有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交往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根本所在。第三: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乃至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区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专家型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对教育发展前瞻能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握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善于进行科学研究,能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第四:不断探索,提高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能力水平。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最后,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教师的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土壤,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绞尽脑汁思考的事情。其实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恰当的说就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就是师德的建设、业务的提高、政治水平的整合、敬业精神的培养等多方面的结合体。下面就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借鉴:一、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首先要给教师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氛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学期初,学校根据各位教师的状况,给每位教师一套教育教学刊物。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本学期教材,让教师学有可学,说有可说。其次要给教师创造学习的空间。从本学期开始以来,学校每周晚上都进行一定时间的集体理论学习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政治理论,努力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再次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思想水平的提高,我校每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业务的学习,从思想上认识教育的本质,从思想上认识中国教育的教学方针,让他们认识到目前教育的困境和现状,不断认识自身在教育事业中的位置。从而让教师在思想上不断认识教师肩负的使命,使他们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兢兢业业,目前他们的理论学习笔记每个人除了达到学校的要求外,还有部分教师的理论学习远远超过学校的要求。使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政治理论上不断提高。二、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训计划。学期初组织学校领导、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专门开展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校本研训专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训计划,分解给每位教师符合自身实际的校本研究主题,每位教师一份研训计划,让他们心中有数。其次改变校本研训的模式。改变原来一个人说其他人听的研训模式,确定每个人每周一个主题,让主讲教师积极准备,每位参加研训的教师都来收集资料。在研训的时候改变以往的方法,围绕主题各自评价主讲教师主题实施情况,每位教师不再把课堂常规评价作为评价的方式,必须用理论指导审视主讲教师围绕课题开展情况。让每位教师都发言,而且要求每位教师的发言必须有理论的依据。用理论来指引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发展。不再是单纯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的评价方式,切实让每位主讲教师,通过校本研训能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实践水平,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三、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学校规模小,参加专家讲座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我校基于这种状况,利用网络资源和现有的光盘资源和远教资源,组织教师每周至少一个晚上来观看专家光盘课堂实录,专家教育讲座,极大的提高和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观看完成后给他们留给一定的时间来反思,谈谈专家讲座的内容及感受,每位教师写出自身的体会,并且组织有能力的教师模仿专家的课堂教学进行公开课教学,让全校教师观摩,综合评定得失,找出原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四、通过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校伊始,通过常规检查,看到大多数教师的反思仅仅是应付性的工作,大部分都没有任何对自身教学成长有实质意义,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反思。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时调整方法,逐个评价每位教师的每次反思的实效性,并且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专业人士的教学反思,逐个的进行分析,反思究竟反思什么,怎么写反思,组织教学骨干和教导主任认真研究反思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让教师通过听课,看反思,起到了有实效性的和针对性,极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水平,现在你看教师的反思不再是应付性,而是真正的从自身的成长角度来进行反思,确实起到反思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因而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堂评价不断多元化,我想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的整体发展。五、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为了改变教师的专业素质的真正成长,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向先进学校,在学校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分别派出教师到,东冶、三小、洪上等学校去观摩模范教师示范课、同堂异构课、远程教育实践课、能手送教下乡课等公开课。每次听课回来后让参加听课的教师写出自己的感受,评价每位讲课教师的得失,让听课的教师上范例课,让没有参加听课的教师通过模仿性的课堂了解现在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教学水平。再组织教师集体来评价讲课教师的整体状况,通过评价不断提高讲课教师的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观摩教师的专业水平。随着派出教师的增多教师的教学水平随之得到很大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会变的更加成熟。六、认真实施“223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县教育局的号召下,在学期初制定领导、家长进课堂周,会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老师的课堂水平进行评价,评价采取无记名评价,然后综合所有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让家长、教师、学校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当节课的得失,让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的实施,给他们足够大的压力促进每位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迫切心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现在你来我们学校看吧,每天教师在一起都是在研究教学的技巧,转化后进生的方法,看到这样的一幕幕,我心里由衷的感到欣慰。七、组织公开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在学期初,制定了公开课周,让每位教师都当台亮相,学校组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对参讲的教师进行评价,除了对教师教的方法进行评价,每节课后都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发放当堂知识测查表,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测查,看教学效果首要的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结合课堂教师的教态、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处理、环节与环节的过度、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当堂课的效果,这样极大的促进了教师讲课的水平,提高了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整体学情的把握,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了进行备课,教师的备课水平、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极大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八、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工作的琐碎程度是每个参加过管理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学校管理要全面的、全方位的考虑整体工作的推进,学校的每项教学改革都要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让他们知道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让值周教师参加学校管理,让值日教师参加学校的日常工作。这样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能有多次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办好一所学校,要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考虑每位教师的能力,还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水平。九、让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每个班级的生源不同,学生的整体感知状况有很大的差异,用学校统一的一套班级规章制度,必然限制了每个班级的发展。因而让班主任会同科任教师,制定符合自己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学校只是制定一套班级整体评价制度,比如学生的上下学管理问题、班级学风问题、班级卫生问题等等,让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最终能在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检查中,突出自己班级的特点和特色,能完成学校对于班级的整体评价就行了,这样不仅促进教师会教书,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学习理论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1、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和创造性,才能千方百计地去克服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积累丰富的经验。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只是把教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想要做到称职都难,更谈不上成为专家了。热爱教育事业,既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也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2、学习理论知识。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是无数前辈和专家经验的升华、心血的结晶,认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要想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就一定要多读这方面的理论书籍,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老师既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又不能墨守成规。要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甚至可以另辟蹊径,独创一格。
中国专家型教师标准:
中国对专家型教师标准或特征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权威见解或观点。
有人把专家型教师称为学者型教师,提出青年教师的发展分为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其中成熟阶段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其标准是:不仅实现了先进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的融合,而且推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念,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
有人认为,专家型教师除了要具有一般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即掌握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强调科研素质是专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最大区别所在;
有人指出,专家型教师不仅要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方面教学艺术高超、教学效果显著,有自己一套成熟的教学理论,并被社会公认;
还有人提出,专家型教师的标准应该是:具有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思想;具有勤于思考、求异创新的思维;具有教研结合、成果丰硕的行为,他们不仅教学成绩突出,而且科研成果丰硕。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1、积极参与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学习,把握教育界的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勇于参与诸如微格教学、学案导学研究等适合教师操作的教学研究。
2、坚持自我学习与进修。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参加集体学习、听课、评课,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活动,以促进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4、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优化课堂。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对象,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力求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有效课堂。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离不开研究儿童,没有儿童的园本教研是没有实效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虚构的成长。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研究儿童。尤其是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换言之,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儿童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看懂”儿童,找到有效支持儿童发展的策略。一、研究儿童应该指向儿童的发展需要有些教师研究儿童通常指向儿童“现在”的兴趣、需要,而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的今天与昨天相比,发展在哪里?儿童未来有何发展需要?只有清楚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什么,教师的指导才是有依据、有实效的,才不至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意义的纷争中。才不至于盲目跟风。在一次研究儿童的现场,一名“执着”拼图的幼儿引发了大家讨论。有的教师认为,这名幼儿做事投入、积极、坚持,教师应支持这种行为,不应干扰、打断幼儿。而有的教师认为,拼了这么久都没拼成功,是否意味着幼儿的拼图思维和技巧需要改进、优化,说不定幼儿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帮助。如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这名幼儿的发展需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对这名幼儿而言,是支持其继续、专注地拼(但或许仍然不成功)有价值,还是帮助其改进拼图的思维和技巧更有价值?对一个坚持了很久、思维受阻的幼儿来说。也许“改进”更有价值;对一个不太专注于活动的幼儿来说,专注本身已经很有价值了。事实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让教师两难的情境是常见的。一方面,儿童长期发展的全面性与儿童某一时刻发展的局部性并不平衡。从长远看,儿童必然是全面发展的,但在某一具体时刻,儿童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儿童各个领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比如,相比之下,有的儿童更需要发展语言交际能力,有的儿童更需要发展身体运动能力,同一活动对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价值。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得立足于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二、如何做儿童研究者(一)有研究精神我们曾经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如何研究儿童,比如。直接研究儿童,从学科入手研究儿童,从家长人手研究儿童;通过谈话研究儿童,通过活动研究儿童。通过作品分析研究儿童等。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具体的研究疗法并不一定要统一,因为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大家要形成共识:幼儿园教师应该拥有研究儿童的精神。幼儿园教师的研究精神首先表现在有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儿童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发现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使掌握了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难以真正地研究儿童。研究精神还表现在发现问题之后,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有证据的答案。比如,我园一位年轻教师发现,一直以来幼儿能否复述故事是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常采用的一个评价指标。但能够复述故事的幼儿,并不一定理解故事;而不能复述故事的幼儿,也未必就不理解故事。“复述一理解”问题困扰着该教师。后来,该教师发现能否复述故事和是否理解故事是幼儿学习故事的两个维度,她自己的困惑源于一直从一个维度来理解幼儿的故事学习。如果从两个维度来理解,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最终该教师绘制了一张“故事学习中的儿童”图(图1),能够清楚地看到四类儿童的发展状况:有的儿童不能复述也没有理解故事(A),有的儿童能复述故事却没有理解故事(B),有的儿童不能复述却理解了故事(C),有的儿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故事(D)。随后,这位年轻教师发现图例虽然很容易为大家所理解。却只涉及四类比较“极端”的儿童,更多的儿童处于中间状态,那么,如何去解读A、B、C、D之外的儿童呢?此外,故事学习(教学)中的评价指标也并非仅有“复述”和“理解”,比如,儿童在故事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创造性、是否能够“表现”(表演)作品等,是否可能有一个三维的“故事学习中的儿童”的示意图呢?于是,该教师准备继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我们看来,这位年轻教师是有研究精神的,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探寻问题的答案。虽然儿童学习故事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也习惯了用能否复述来评价儿童的故事学习,尽管很多人也都意识到不能单凭这一点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水平,但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研究精神不在于教师掌握的研究方法有多少,不在于研究话题的新旧,不在于最终结果有多大的轰动效应,而在于教师在研究儿童过程中是否有探索、寻找问题答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二)有儿童视角有儿童视角,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每一项工作(不管是不是直接指向儿童的T作),都应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来想一想、试一试,并充分保障儿童的权益。不管什么工作,都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正如《儿童权利公约》里所指出的一样,儿童也是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幼儿园教师应该拥有儿童视角,不仅仅是因为儿童需要保护,更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权利。儿童视角要求幼儿园教师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活动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考虑到儿童的声音、儿童的立场。比如,在规划活动区角时,有儿童视角的教师会去倾听儿童的声音,甚至让儿童设计,或者在规划前注意观察儿童兴趣、需要。根据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规划。活动区的数量、内容、形式都尽量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需要,对儿童是适宜的。而没有儿童视角的教师。则更多地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借鉴别人的做法等来规划、设计。(三)能“看懂”儿童对于如何“看懂”儿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下面是我园的一些探索。有研究者(Shulman,1986)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关于儿童的知识”和“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在认真地学习了这个理论,并分析当前幼儿园教师观察、了解儿童的误区之后,我们发现这三者相交的部分就是研究儿童发展需要、“看懂”儿童的主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单纯地增加某一方面的知识(如“关于儿童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看懂”儿童,而应该是增加三者的交集部分(图2)。比如,对于研究儿童的坚持性这一问题,不仅要观察、了解儿童关于坚持性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以及坚持性不够的表现、原因等内容(即“关于儿童的知识”),还应同时结合不同的学科、领域,如身体运动中的坚持、美术活动中的坚持,以及身体运动、美术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幼儿发展过程与坚持的关系等(即“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还应考虑到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培养儿童的坚持性,什么样的方法会破坏儿童的坚持性(即“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当然,在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儿童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同伴关系,甚至儿童未来将入什么样的小学、会与持什么理念的小学教师接触等。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1、积极参与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学习,把握教育界的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勇于参与诸如微格教学、学案导学研究等适合教师操作的教学研究。
2、坚持自我学习与进修。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参加集体学习、听课、评课,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活动,以促进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4、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优化课堂。
角色性质
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一个人成长为这种角色需要经过复杂的、长期的学习过程。
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或者说,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
论述效用及消费者行为理论
论文 关键词:效用效用的计量性序数效用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 论文 摘要 :效用是微观学中最经典的术语之一,具有主观性、可计量性、递减性、可再生性等主要特性。通过效用论来论证理性的消费者能够实现既定资源的有效配置,满足自己的最大欲望,推导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1效用的涵义和性质 1. 1效用的涵义 效用是微观经济学中最经典的术语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历士多德的《学》。作为经济范畴的效用,最初出现于费迪南多·加利亚尼1751年出版的《论货币》,其含义为“事物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属性”。经济学对效用的理解,正如萨缪尔森(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所说,“可将效用理解为一个人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把精神的、非物质的内容从效用中“清除”出去,避免经济学卷人伦理道德的争论中。萨谬尔森在上述定义之后紧接着加了一句,“更准确地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进行排序”。形成现在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效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效用的理解: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满足,则是正效用,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基数效用论者的基本理解是:效用是从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或快乐,是幸福的增加,并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和加总;序数效用论者的基本认识是:效用反映个人的偏好,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可以计量,也不可能加总求和,只能排列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 1. 2效用的性质 (1)效用的主观性。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首先,表现在效用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即对不同的人,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比如面包和饮料两种物品,张某认为面包的效用大于饮料的效用,恰恰相反,王某认为饮料的效用大于面包的效用;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种物品的效用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可能不同,比如同一件羽绒服,在冬天和寒冷的地带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大,在夏天和热带则可能给人们带来了负效用。其次,效用的主观性指消费者心理上的主观感受,而非物品本身的属性,物品本身的属性由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决定的`,一般称之为物品的使用价值,它描述的是物品客观属性,不受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个性特点决定。效用从物品对人的角度所进行的描述,反映人与物品之间的一种关系,受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个性特点决定,强调的是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一件物品不论其客观上具有多大的有用性,但对某个具体的消费者来说,效用只取决于这一物品的稀缺程度以及他在这一基础上作出的主观评价。再次,效用的主观性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改造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理想等,克制一些无关生存的欲望,于人于己不利的欲望或者自己正常情况下无法满足的欲望,降低相应商品或行为的效用水平。克制这些不合理的欲望不仅可以让人们的灵魂远离痛苦,而且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比用商品或行为填满不合理欲望的沟壑所能得到的满足还要大。而对一些合理的、自己有能力满足的欲望极力主张人们去实现。最后,效用虽属主观范畴但不含伦判断。只要能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物品就有效用,欲望本身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不在效用评价范围之内。 (2)效用的可计量性。效用一词,经济学史上有过不同的表述和理解。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和加总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可以计量,更不可以加总。在经济学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往往被安排在同一章中介绍给读者,竟可以相安无事,在其他学科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其原因就在于,效用是可以计量的,无论“基数效用论”,还是“序数效用论”,分析方法虽不同但得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一致的,所以这两种理论能够和平共处。序数效用论虽然认为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反映了个人的偏好,不可以计量,只能排列顺序,否认了效用的计量性,那么消费者主观评价系统对特定商品欲望满足程度是如何排序的呢?显然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萨谬尔森是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经济学家,他处心积虑地构建“显示偏好理论”,即当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了某一商品或劳务组合,他的“偏好”就同时被“显示”了,因此经济学家无需数量描述,就可以证明这一组合必然是效用最大化的。其实消费者在市场上进行选择显示偏好,就是依据自己的主观评价体系对欲望强度进行排序,消费者主观评价体系认定效用作为欲望强度,存在着强弱、大小的不同,默认效用是可以计量的,否则消费者无法对商品的效用进行排序,无法在市场上进行选择商品,由此可见,消费者主观评价体系是效用可以计量的默认系统。所以,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不可以计量的,指经济学家无法也无需对效用进行计量,但消费者主观评价体系是可以对效用进行计量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正是基于对效用的共同理解,即效用是可以计量的,才会对消费者行为得出一致的结论。 (3)效用具有递减性和可再生性。消费者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从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是减少的,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的效用又可恢复如初。 2消费者行为理论 1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假定 (1)消费者是理性的人。理性指消费者将自己“付出”与“获得”进行比较:当“付出”给定时,追求尽可能多的“获得”;当“获得”给定时,追求尽可能少的“付出”;当有限的资源面对一系列给定的“付出”与“获得”时,选择其中差距最大的。按这一“理性”行为的人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在进行行为决策均符合消费者均衡条件。
(2)消费者的收人和商品的价格是既定的。不同的收人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不同,获得的商品的效用不同。只有在相同的收人条件下,在不同的消费决策中选择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决策才有意义。同理,商品的价格不同,导致最佳消费组合不同,只有商品的价格不变,在不同的消费决策中选择最佳消费组合才有意义。 (3)消费者的偏好是即定的。由于效用的主观性,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组合的效用会因时、因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确定最佳消费决策,只有消费行为发生在既定的时间、地点才有意义。 (4)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是相同的。消费者用货币交换商品,实际上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只有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才能用货币的效用衡量商品的效用。 2消费者均衡 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假定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总是购买效用最大的消费品组合,则消费者的行为可以转化为一个求解效用函数条件极值的数学问题。设I为消费者的收人,Pi为i种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则P1X1=P2X2+…十PnXn= I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以此条件求效用函数:U=u(X1,X2,……,Xn)(注:式中U表示消费者一定时期内消费各种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效用总量,X1,X2,……,X n表示n种消费品的消费数量。)的最大值,得: 式中MUn=du/dxn,即Xn的边际效用;a为货币收人的边际效用。即:消费者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如果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X1,X2,且给定一个效用水平UO,则效用函数为: UO=u(X1,X 2) (1) 式(1)表示一定的效用水平,可以从Xl和X2的不同组合中获得;由于X1的减少必须由X2的增加来弥补,所以即函数(1)为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称为X1和X2的“边际替代率”,如果要使总效用维持不变,则随着某一商品消费数量增加而必须放弃的另一商品数量将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这一规律说明,函数(1)为一条突向原点的曲线;在序数效用论中,这条体现同一效用水平、向右下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被称为“无差异曲线”;如果给定预算约束I=P1X1十P2X2,必有一条无差异曲线与之相切,切点即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切点处两条曲线的斜率相等,因此有: △X2/△Xl=Pl/P2。 本式的意义在于,经济学似乎不用涉及效用和效用计量,只要通过消费变量△X和价格P,也可以推出与基数效用论同样的结论。虽然,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运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但是,这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一致的。综上所述,消费者行为理论描述了消费者如何作出消费决策,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须将既定的收人按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进行配置,消费者行为理论也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模型,反映消费者作出消费决策时的基本规律。
包括消费者需求研究、消费行为与态度研究以及客户满意度研究等三个方面。
消费者需求研究
通过问卷、访谈、座谈、讨论、观察、写实等调查形式和手段,对目标消费者(包括个体和组织)进行全面研究,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帮助企业正确地进行产品定位和目标市场定位,减少企业在产品选择和市场选择上的失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评估潜在市场的吸引力,评估企业在该市场的竞争力,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消费行为与态度研究
通过研究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某一类产品(或场所)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决策过程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等,可以作为企业产品市场定位以及营销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消费者研究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深入了解自己的消费者,为产品定位、需求分析和确立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客户满意度研究
客户满意度研究,又称CSR(Consumer Satisfaction Research),它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调查技术。这种调查的目的是考察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率、顾客忠诚度、顾客抱怨以及他人推荐率等重要评价指标。通常,该项调查是连续性的定量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电话调查、入户调查、神秘顾客和邮寄调查等。
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探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从而对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和本土化研究产生裨益。本文认为,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正从单独研究消费者的理性行为,转向研究消费者的感性行为和消费者与环境的互动行为。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影响因素 模型 解构与前瞻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析 (一)Del Hawkins理论模型 Del Hawkins理论模型强调了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在一定情景下的决策过程:“认识问题—搜集信息—评价选择—店铺选择与购买—购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这两大类因素的作用机理表现为,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使消费者产生需要和欲望,进而发生与此相对应的决策行为。而这两类因素的影响效果大小则会受消费者行为的体验结果以及两类因素的互相作用的影响。 (二)Roger Blackwell理论模型 Blackwell构建两个理论模型,但是,这两个模型在内容及其作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第一个模型是一个简化了的消费者行为模型。该模型把消费者行为描述成获取、消费和处置三个连贯的阶段所组成的过程,而且还对这三个阶段的决策问题具体化。在这个过程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也是两大类,但与Del Hawkins观点不同的是,Roger Blackwell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统一归类为“消费者影响”因素,而把外部因素中的营销影响因素特别加以强调,命其为“组织影响”因素。“组织影响”因素与“消费者影响”因素共同组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两大类因素。 第二个模型是对第一个模型的具体化。这个模型把消费者行为的获取、消费和处置过程进一步扩展为包含七个阶段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把原来的“组织影响”因素浓缩成一个产生效果的“激励”因素,把原来的“消费者影响”因素细分为“环境影响”因素、“个人差异”因素和“心理过程”因素。 (三)Frank Kardes理论模型 Frank Kardes的理论模型比较简单。他把消费者行为理解成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过程。这些反应是由相关变量引起的,这些变量有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人与环境互动变量等。 (四)John Mowen 理论模型 John Mowen模型揭示了一个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交换的实现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在这一互动行为中,买者和卖者都受到环境的影响,营销者对于环境的影响会通过环境分析和市场调研来采取主动的行为,以使所制定的策略能促进交换的实现。购买者会在环境影响下和营销者的策略刺激下,通过个人影响因素的过滤,而作出买与不买的选择。Mowen在他所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中特别强调了体验论和环境影响论。他认为这两种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论不同,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Mark·E·Parry理论模型 Mark·E·Parry模型把消费者行为理解为消费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消费者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营销者是否提供了相应利益,而利益的多少是由产品所包含的各种属性决定的。因此,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内部价值与外部利益均衡的结果。 (六)Philip Kotler理论模型 Philip Kotler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揭示了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刺激与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受到了来自环境和营销的刺激。面对刺激,消费者会因为个人特性的不同,而出现黑箱效应。这种黑箱效应往往与两大因素相关:购买者特性和决策过程。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机理无从知晓,故称之为黑箱。但最终的结果——消费者的反应,我们是可以了解到的。Philip Kotler的另一个模型是关于机构购买者的行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机构购买者主要受四类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Philip Kotler没有把机构购买者的行为理解为一种黑箱反应,而是四类因素依次作用的结果。这也许意味着机构购买者的行为更直观、透明。 (七)Leon Schiffman理论模型 Leon Schiffman同样构建了两个理论模型:消费者购买模型与消费者消费模型。消费者购买模型显示消费者购买过程是一个输入、加工与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输入因素是公司的营销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类因素输入后,消费者会对其进行加工。加工过程是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心理因素、经验因素和决策过程因素的相互影响。最后输出的结果为购买与评价,而且这个输出结果会形成经验因素影响下一次的购买。另一个模型强调消费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输入,是消费者的购买。购买后进入消费和拥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作为一种结果输出,从而影响人的感情、心境、态度和行为。 Leon Schiffman的两个模型反映了理论界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正从传统的购买行为研究向消费行为研究转变。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不同构面分析 (一)消费者行为界定 1.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是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消费者购买、消费和处置的决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是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这种理论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多局限于购买的决策行为,因此,又可称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Blackwell、Hawkins、Schiffman等学者主要持有这方面的观点。 2.体验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成熟自我的合理延伸。“体验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的体验过程,往往是一种感性的行为——消费者是在体验中购买,在体验中消费,在体验中处置。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体验过程及其效果。“体验论”揭示了消费者需要的多元性并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在满足需要方面的功能性。“体验论”说明了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性,是从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角度去分析消费者行为。Mowen、Schiffman在其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3.刺激——反应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和体验论都是从消费者本身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刺激——反应论”是从消费者与刺激物的关系中去研究消费者行为。这种理论称为刺激——反应论或反应论。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对刺激的反应。Kotler认为刺激因素主要是企业的营销因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消费者对这些信息作出个性化的处理,最后产生有关的抉择反应。Kotler所说的外部环境因素与消费者决策过程论的外部因素不同,他是指大环境因素(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Kardes把刺激因素归为三类: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个人与环境互动变量,在这些变量的刺激下,消费者作出情感的、认知的和行为的反应。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相关的刺激因素。 ▲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过度信息市场环境下的广东品牌战略机制研究(06GO-0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06-YZ3-33) ◆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探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从而对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和本土化研究产生裨益。本文认为,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正从单独研究消费者的理性行为,转向研究消费者的感性行为和消费者与环境的互动行为。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影响因素 模型 解构与前瞻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析 (一)Del Hawkins理论模型 Del Hawkins理论模型强调了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在一定情景下的决策过程:“认识问题—搜集信息—评价选择—店铺选择与购买—购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这两大类因素的作用机理表现为,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使消费者产生需要和欲望,进而发生与此相对应的决策行为。而这两类因素的影响效果大小则会受消费者行为的体验结果以及两类因素的互相作用的影响。 (二)Roger Blackwell理论模型 Blackwell构建两个理论模型,但是,这两个模型在内容及其作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第一个模型是一个简化了的消费者行为模型。该模型把消费者行为描述成获取、消费和处置三个连贯的阶段所组成的过程,而且还对这三个阶段的决策问题具体化。在这个过程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也是两大类,但与Del Hawkins观点不同的是,Roger Blackwell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统一归类为“消费者影响”因素,而把外部因素中的营销影响因素特别加以强调,命其为“组织影响”因素。“组织影响”因素与“消费者影响”因素共同组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两大类因素。 第二个模型是对第一个模型的具体化。这个模型把消费者行为的获取、消费和处置过程进一步扩展为包含七个阶段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把原来的“组织影响”因素浓缩成一个产生效果的“激励”因素,把原来的“消费者影响”因素细分为“环境影响”因素、“个人差异”因素和“心理过程”因素。 (三)Frank Kardes理论模型 Frank Kardes的理论模型比较简单。他把消费者行为理解成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过程。这些反应是由相关变量引起的,这些变量有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人与环境互动变量等。 (四)John Mowen 理论模型 John Mowen模型揭示了一个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交换的实现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在这一互动行为中,买者和卖者都受到环境的影响,营销者对于环境的影响会通过环境分析和市场调研来采取主动的行为,以使所制定的策略能促进交换的实现。购买者会在环境影响下和营销者的策略刺激下,通过个人影响因素的过滤,而作出买与不买的选择。Mowen在他所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中特别强调了体验论和环境影响论。他认为这两种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论不同,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Mark·E·Parry理论模型 Mark·E·Parry模型把消费者行为理解为消费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消费者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营销者是否提供了相应利益,而利益的多少是由产品所包含的各种属性决定的。因此,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内部价值与外部利益均衡的结果。 (六)Philip Kotler理论模型 Philip Kotler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揭示了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刺激与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受到了来自环境和营销的刺激。面对刺激,消费者会因为个人特性的不同,而出现黑箱效应。这种黑箱效应往往与两大因素相关:购买者特性和决策过程。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机理无从知晓,故称之为黑箱。但最终的结果——消费者的反应,我们是可以了解到的。Philip Kotler的另一个模型是关于机构购买者的行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机构购买者主要受四类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Philip Kotler没有把机构购买者的行为理解为一种黑箱反应,而是四类因素依次作用的结果。这也许意味着机构购买者的行为更直观、透明。 (七)Leon Schiffman理论模型 Leon Schiffman同样构建了两个理论模型:消费者购买模型与消费者消费模型。消费者购买模型显示消费者购买过程是一个输入、加工与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输入因素是公司的营销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类因素输入后,消费者会对其进行加工。加工过程是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心理因素、经验因素和决策过程因素的相互影响。最后输出的结果为购买与评价,而且这个输出结果会形成经验因素影响下一次的购买。另一个模型强调消费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输入,是消费者的购买。购买后进入消费和拥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作为一种结果输出,从而影响人的感情、心境、态度和行为。 Leon Schiffman的两个模型反映了理论界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正从传统的购买行为研究向消费行为研究转变。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不同构面分析 (一)消费者行为界定 1.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是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消费者购买、消费和处置的决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消费者决策过程论是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这种理论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多局限于购买的决策行为,因此,又可称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Blackwell、Hawkins、Schiffman等学者主要持有这方面的观点。 2.体验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成熟自我的合理延伸。“体验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的体验过程,往往是一种感性的行为——消费者是在体验中购买,在体验中消费,在体验中处置。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体验过程及其效果。“体验论”揭示了消费者需要的多元性并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在满足需要方面的功能性。“体验论”说明了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性,是从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角度去分析消费者行为。Mowen、Schiffman在其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3.刺激——反应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论和体验论都是从消费者本身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刺激——反应论”是从消费者与刺激物的关系中去研究消费者行为。这种理论称为刺激——反应论或反应论。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对刺激的反应。Kotler认为刺激因素主要是企业的营销因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消费者对这些信息作出个性化的处理,最后产生有关的抉择反应。Kotler所说的外部环境因素与消费者决策过程论的外部因素不同,他是指大环境因素(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Kardes把刺激因素归为三类: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个人与环境互动变量,在这些变量的刺激下,消费者作出情感的、认知的和行为的反应。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相关的刺激因素。 4.平衡协调论。平衡协调论所认为的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与营销者之间的交换互动行为。是彼此均衡的结果。Mowen在他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消费者交换实现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形势、群体、家庭、文化、亚文化、国际事件和法规。对消费者来说,这些外部因素会通过消费者个人因素的过滤,才会对消费者的交换行为产生影响。对营销者来说,面对外部环境的因素,会作出积极的应对,即通过环境分析了解环境的状况,而且会对消费者进行调研,从而形成有利于交换实现的相关策略与措施。最终交换的实现,还有赖于彼此互动和影响。Parry的模型却告诉我们,消费者的行为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营销者提供了产品及其相关利益,最后交换的实现是营销者和消费者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并实现彼此价值的过程。因此,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交换双方的利益与价值因素。 (二)消费者行为决定构面 1.全面决定论。全面决定论试图全面把握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而没有对这些影响因素作有所侧重的叙述,以说明哪些因素更为重要。早期的许多学者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普遍罗列,把消费者行为理解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层次决定论。层次决定论认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有层次划分的。有些因素是深层次的因素,会通过一些直接因素表现出来,这些直接因素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Hawkins模型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概念,从而影响其需求,进而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在Hawkins看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自我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需求。这种观点引发了对生活方式的广泛研究。 3.过程决定论。过程决定论是把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作用的发挥置于一定的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是过程因素使相关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从而产生消费者行为。购买过程、消费过程、心理活动过程和体验过程,使相应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发挥作用。 4.关系决定论。关系决定论认为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发挥作用是由相应关系决定的。情景因素往往引发关系的产生。交换关系过程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刺激关系的强弱,决定了消费者的反应强度。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是否与消费者的期望相匹配决定了交换行为的产生。这种理论强调了关系性质及其强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5.营销决定论。营销决定论者特别强调企业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他们认为消费者行为因为营销努力而产生。 6.行为影响论。Mowen在他的著作中对行为影响论作了具体的描述。他认为当强大的外因驱使消费者不需要首先对产品产生强烈的感情或想法就去购买时,行为影响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必经过理智的决策过程或依靠某种情感来购买产品或服务。相反,这些购买行为起源于受外因直接影响的行为,比如促销手段、文化规范、自然环境或经济压力。 结论与前瞻 从以上众多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的理论都认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但对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具体定义存在异议。相对来说,传统的、心理学角度的、全面揭示的、一般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从营销管理角度出发的、重点把握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战性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特别值得重视的两大趋势是:从原来注重个体的和决策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正转向重视交换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从原来注重理性的购买决策过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正转向重视消费、处置以及体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参考文献: 1.德尔·I·霍金斯等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罗格·D·布莱克韦尔等著,徐海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