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劳任怨 表里如一 坚持不懈
开题报告 怎么写呢?相信很多即将写 论文 的人都有此疑问,其实按照以下步骤去写,基本问题不会太大。
一、 毕业论文 的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二、介绍课题的目的、意义。
即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交代研究的价值。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三、介绍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即 文献综述 ,主要说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这个课题前人曾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四、介绍本人研究的初步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难点,预期的结果等。
即说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研究中主要根据什么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果等。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如何安排,怎样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五、说明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不仅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而且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六、列出 参考文献 。
最后要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篇数以各校的规定为准。
七、听取导师评价。
在导师的评价后,再作必要的修改与补充,经导师最后认可后,就进入研究阶段,而后便可着手论文的写作。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 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
姓名: 刘某某
导师: 李某某
专业: 法学
年级: XX级
时间: 2014年10月22日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至今,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
(1)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未成年人有3亿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未成年人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你这个问题太宽泛了, 古代文学分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不知你要写哪个阶段的,哪儿内容的?你得具体的啊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 中西小说的结构艺术之比较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唐传奇《李娃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胜,莫之与京。”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短篇小说如蒲松龄《促织》是如此。长篇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也是如此。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往往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西方小说往往在时序上有倒叙、插叙和交叉叙述,有的小说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很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项链》,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2、原因分析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西方小说也与西方人类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忏悔)和未来(复活)的直线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往往以人物的意识之流动为主线进行故事的讲述。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长卷;苏州的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点有关。像唐宁街、罗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西方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韵致,让人感到西方人的机智过人与超人想象。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所谓“史”即《史记》,所谓“传”即《左传》。《史记》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对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则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述,同时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评点人物。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起源是东汉末年开始的对于佛经故事的讲唱,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讲究情节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中再讲小故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来。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既有人的情欲也有神的形体,与中国的神话不是一样的。中国神话是不发达的,不仅数量少,有的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一种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什么体系。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中国人“不语怪力乱神”,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因此,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当然所谓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应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三种要素;中国在四十年代以后在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说艺术也就产生了一种趋同的倾向。中西小说艺术结构对照研究,不能绝对化,要考虑到中西小说各自的情况的复杂性。(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之比较1、 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 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结尾词:“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2、原因探析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 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刍于狂夫之议也。(上海古籍,1998,2)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的影响,因而往往以事件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君子”和“小人”。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中西小说比较题目太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目的在于给出一种方式;平行的比较往往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种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离开了其文化与审美环境是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的,因此不能绝对化。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 中西小说的结构艺术之比较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唐传奇《李娃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胜,莫之与京。”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短篇小说如蒲松龄《促织》是如此。长篇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也是如此。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往往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西方小说往往在时序上有倒叙、插叙和交叉叙述,有的小说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很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项链》,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2、原因分析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西方小说也与西方人类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忏悔)和未来(复活)的直线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往往以人物的意识之流动为主线进行故事的讲述。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长卷;苏州的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点有关。像唐宁街、罗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西方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韵致,让人感到西方人的机智过人与超人想象。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所谓“史”即《史记》,所谓“传”即《左传》。《史记》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对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则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述,同时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评点人物。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起源是东汉末年开始的对于佛经故事的讲唱,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讲究情节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中再讲小故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来。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既有人的情欲也有神的形体,与中国的神话不是一样的。中国神话是不发达的,不仅数量少,有的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一种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什么体系。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中国人“不语怪力乱神”,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因此,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当然所谓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应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三种要素;中国在四十年代以后在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说艺术也就产生了一种趋同的倾向。中西小说艺术结构对照研究,不能绝对化,要考虑到中西小说各自的情况的复杂性。(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之比较1、 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 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结尾词:“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2、原因探析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 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刍于狂夫之议也。(上海古籍,1998,2)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的影响,因而往往以事件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君子”和“小人”。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中西小说比较题目太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目的在于给出一种方式;平行的比较往往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种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离开了其文化与审美环境是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的,因此不能绝对化。
写大圣腾云驾雾捉妖记
西游记-前言 回国已有个把月了,告别了欧洲大陆,告别了英伦三岛,我开始恢复了一个正常人的规律生活。以前在英国,一个人生活学习,习惯了饥一顿饱一顿,惰性大增,虽然学习从未落下,但是身体的确吃亏不少。然而在回国后的日子,我开始了山吃海喝,饭量爆增,在短短2个礼拜之内增重10斤。自从来到北京后,生活好似又回到了英国一样,虽然楼下就是菜场,其内蔬菜水果种类繁多,品种丰富,而且价格便宜,比英国胜强万倍,再加上本人厨艺尚可,在开始的几天里自己动手能够荤素搭配,生活甚是优越。日子没过几天,惰性开始作祟,生活质量开始走下坡路,也许是因为现比生活不够紧张的原因吧。 回国前,在欧洲大陆行走半月,饱览欧陆风情,一路上把所见所感记录在随身小本,准备日后整理出来。可回国后,琐事缠身,一直没有时间整理。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整理出整个游记。整个游程共15天,从9月9日出发至9月24日返回英伦。游记取名为‘西游记’,日期按照ABC排列。希望这篇西游记能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任劳任怨 表里如一 坚持不懈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希望采纳
《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蕴涵着的是人生成功的真理和奥妙。唐僧、悟空、龙马、八戒、沙僧代表着的是一个人成就伟大的人生和事业所必须具备的五种协调的内在素质;它是作者对几千年来民族佛道思想文化精华的洞悉和把握所形成的哲学思想在缺乏其生长的人文环境的社会土壤的时代,为使它的功用植根于社会而以小说形式写就的一部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著作。它那几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奠定的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人生与环境的内在本相和内在力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提供我们对自己的内在素质和才能进行自我塑造、完善和把握的明确依凭和目标。是唤起一个人独立自主、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鼓舞,使一个人在人生的奋斗中能有所依凭地去把握自己、拔正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有效地不断地去推进自己的人生目标,达成自己伟大的人生和事业。 (一)孙悟空——与生俱来的无量心力、内在力量 孙悟空又名行者,它的表现是追求自由、乐观积极、自觉地肩负和承担责任,敢于和善于斗争、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情义真诚、除恶无情、战无不胜……这种表现,我们从成就伟大的人物身上有分明的感受,但它的能力——万劫不老长生、七十二般变化、无方不知的分身术,一纵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却使我们似乎无法与人的能力去认同。事实上,人的能力和才智是一个很抽象的、自己也难捉摸的真实存在。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评估也总是依据已经有了把握的经验和事实。因而看不到、也不敢确信自己存在的潜力能发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所有成就伟大的伟人,在他们的人生奋斗中都有不少奇巧的偶合,但他们深知这些奇迹是自己始终如一地不懈努力才获得的。事实上,奇迹和神妙一直发生在始终如一的不懈求索和努力的奋斗者身上。因为他已经发动和形成了人生所具有的全部能量去促成自己的事业。 在一个洞悉了人性的人心里,他知世间上没有低能儿和怯懦者,只有因为自身各种错误的原因造成了没有发挥其天赋的无限潜能的人。孙悟空,正是悟透了人性的智者为使一个人能有所依凭地去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自身所具有的无量心力所具有的才能而总括出来的代表一个人才智和力量的品质形象,使一个人在人生的奋斗中不会因为处境迷茫所带来的无奈而放弃和绝望。 七十二般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办法不行就用那个办法。悟空在与二郎神、牛魔王的斗争中就是不断地变化自己,或为战胜对手、或为保存自己。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人的权谋机变、多端变化,他在探知人和事是否能为自己所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这样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采取各种方式去偿试、鉴认和辨别存在的事物就不能把握住存在于事物中的最佳力度和方式去达成目标。正因为这样,人在生活中有了等待、观察和尝试,——这都依据其人所把握的各种因素和目标的关系而定。一个人的目标越崇高伟大、肩负的责任越重大艰巨,那么他的才智越能得到发挥。看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看资本论、相对论、看扭转乾坤的政治家……你看到的就是天才,然而他们的成功却是在不断的去伪存真的斗争中实现的。 出神变化,无方不知的分身术:人生而为人就有着不可估量的心力。一个人对事业的真诚和执着能唤起众多的人的热情与参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曾唤起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现实生活中某个人的正确倡议或鼓动往往能唤起千百人的积极响应,——这不正是一个人分身有术的体现。 万劫不老长生:即在人生和事业中虽历经苍桑和灾难,内心却始终从未失去斗志、生机和活力。在社会生活事务中,有些人有很出色的工作能力,并依凭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把自己的事业推入了辉煌的旅程。但是他们却经不起人生事业中凄风苦雨的洗劫,或几经折腾之后就一沉不起了。然而,这并非他们真的没有了起死回生的条件和机会,而是他们为自己的失败而惊惶失措,倒下了自己的心志,放弃了重整旗鼓、战胜困境的雄心壮志和决心,从而放弃了去洞悉、总结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失败的内在原因,——哪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哪些是属于自己工作中的漏洞、哪些是可以挽回的、哪些是仍可以继续利用或争取的、个人存在哪些不足,该如何弥补自己的缺憾……在困境中体察你的困境,你就必能从你的困境中看出方略和道路。那么,一个外人看来再也爬不起的失败者就会在一段沉沦之后他的事业又会焕发出强过往昔的生机和活力。这一过程中他的事业和境遇历经了好—糟—好,而其人,则是其所具有的内在力量、人生斗志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考验。正是一个人的内在力量能不被事业和环境的失败所摧毁,一个人才有了东山再起,正是一个人内在力量的永生,才使一个人的生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才创造了千古不朽的事业。 会架斤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一个斤斗恰好是一个反复,云代表一个人的想象,架斤斗云就是一个人运用自己伟大的想象力反复地思想和谋虑,以洞悉事物存在的奥妙。那么他就能从复杂中发现条理和方略以及其微妙,从而依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人生进程。 金箍棒:它是用来抗击和进攻的武器,能藏之于耳中,量之于宇宙。它是存在于生活和工作中的“是”和真理。一个人遵从自心中觉知到的“是”和真理去生活和工作,就是把握了人生中最有力的武器。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许多的人并不会遵循是非准则去生活和斗争,他们弃置人生最有力的武器却埋怨这个社会缺乏公正、正义和理性,而自己却依据人情关系、钱权关系、亲疏关系、利害关系、强弱关系……的不同而将是非混淆着去遵循,成为是非不分的参与者而不自觉愧疚和羞辱。这情情形,正是他们造成自己内心混乱,碍自己大有作为的巨大障碍、造成自己以得过且过、混混噩噩的态度来荒废人生无限的、渴望去行动的内在心力。 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中亲人自心中觉知到的“是”和真理去生活和斗争,那么,“非”自然难于在其心中立足,从而自然地会使自己在生活中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变得强大和不可战胜。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发现:真诚地遵循自心中觉知到的“是”和真理去推进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成功却比想象中要来得容易得多。 火眼金睛:从生活中获得的观察和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一个人在生活中辨认不出真假是非,那么他就必然要上当和铸成错误,使自己遭受人生不应有的挫折和牺牲。社会生活中真伪并存、鱼龙混杂,一个人能否从生活的熔炉中熏陶出一双慧眼、一双洞悉生活、洞悉人性中存在的是非真伪的火眼金睛,则依赖于他能否在生活中始终保持警觉的观察。 每个人的心中所蕴藏着的巨大心力能随己之意选择自己的专业、才能的发展方向,并干出杰出的成绩。正是这股心力在心中激励着一个人不甘沉沦并在生活中寻求展示和发挥。一个人如果找不到他伟大的人生目标让自己的心神寄托于专一的奋斗,就必然会在生活中寻求杂事以充塞自己的心力之无用所形成的空隙(人们也把这叫做打发时间),这就是一个人何以无法安安静静地存在、而会不断地寻求、探索和奋斗的根源。但一个人往往在经过自己多年的人生努力之后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出路所带来的悲戚和荒凉而不堪继续承受自己的人生境遇带给自己的压抑和沉重(压于五行山下)、不堪继续承受生活的煎熬和折腾而放弃了自己追求和实现的自我期望。从而以“不幸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叹息、埋怨和失望而把自己置于放行自流之中。——尽管这样,然而其内心里仍不时会有一个声音在激荡——“我能行”! 这是一个人的心力、内在力量、心中的孙悟空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已经消沉下去,在一生中仍会不时听到和回忆起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呐喊和回音。——这种人生的遗憾,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不协调、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信念所造成。 每个人都有成就伟大事业的潜能,目不识丁的慧能成了禅宗第六代祖师,只在学校读一年书、在人生的奋斗中不断遭遇挫折和失败并造成过精神崩溃的林肯后来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不到2岁时的一场大病使海伦克勒成了一位盲、聋、哑的女孩,而她竟然凭感觉学有所成,考上了美国一流学府,成了一名女作家,……一个人的内在力量在始终如一的努力下所成就的人生事业是奇迹般的。一个人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无限才华?——唯一的方式就是遵从你内心感知的责任和使命去做!去行动!并遵从你生活中的“是”和真理去生活和斗争!你的人生自然会在你心中变得宝贵而珍重,你会自然地找到和展示出你生命旅程中蕴涵着的真理,从而获得你充分展示自己原本具有的伟大的力量和才智的机会。 (二)龙马——坚定的意志力 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他的心神从来就不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活动里面。总是自己在干工作,心中却在想着别事……而不是将自己的心神集中在自己所正从事的事务上去体悟其内在的不同和奥妙。——这就是一个人在自己所从事了一生的工作或专业中始终就没有突出的成绩和技能的重大原因。他们在自己的工作活动里面从来都是“走神”、想别事、心不在焉而不以为然,因而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从来就没有什么重大的领悟、贡献以及出色的成绩。 一个的这种心神不在其所正进行的活动中的表现使一个人在生活中往往无法确定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是什么事。当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决定之后也会被生活中其它更具诱惑力的事情或自己所预想出来的困难所改变了。这就是一个人想做而未去做,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失意和厌倦的根本原因。他的自我意识的不确定和飘忽不定使其做任何事都感到失意和无所成就。 一个人之所以没有作为,并不是其缺乏才华和不肯付出勤奋的努力,而是他的心神意象从来就难于驻足于自己所正从事的工作和生活。当一个人的心神意象能集中于自己的工作和活动的时候,他就能真正投身于自己的事务并能从中发现和体悟出技巧、奥秘和真理,以至因此获得洞见、发现和创造。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似乎从来就没有留意到自己一直处在“走神”、想别事的心不在焉中生活和工作,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状况竟然正是自己工作和生活失意、防碍着自己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的重要原因。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到使自己的“走神”、想别事重新回到自己所正从事的行为表现里,但“走神”、想别事在一个人的意象里是那么习以为常,以至于你会在集中精神之中,在捉回你的“走神”之中“走了神”。因此,一个人要使自己心神集中于自己所正在从事的事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意识活动,有觉悟地长期不懈地去集中心神精力于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是一个人培养自己全心地投入工作和坚定的品格意识的基本要求。能做到这点,一个人就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意志力。但是,一个人要去达成自己的伟大和独一无二,必须从现实的生活中去更进一步地锤炼出自己坚韧不拨的品格和意志力,才能在将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大业的目标时不会因其伴随的艰难困苦和可能遭遇的挫折以及其它美好的诱惑所动摇,意志力之于事业,正如基座之于大厦,只有坚定的意志力,才能托起人生不朽的事业。 许多人在人生的奋斗中,尽管已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进展和成绩,但他不堪忍受人生的巅颇和熬炼,在步履维艰中对似乎遥遥无期的人生成功感到茫然,而在半途中放任自流或改弦换辙了,并不是他们真的在这一方向上智竭力乏了,而是他们的意志不坚定奏出的人生哀歌。一个寄望于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事业的成功的人,决不能在遵循自己内心所确认的“是”和真理的时候因为来自外在的困难和压力而动摇或改变了自己的信念。看我们人类历史中所有成就非凡的伟人,他们都是环境的恶劣也无法摧毁他的信念。他们所具有的坚定的意志力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地着意锤炼而成,在数九寒天中长期地坚持冷水浴,以考验自己的忍受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事务中蓄意和自己可能的惰性和怯懦过不去,坚决地抛弃自己无益的喜好……从而才铸成了自己百折不挠、坚韧不拨的品格和意志。 在人生中遭遇过沉重的压力和挫折的奋斗者都有深切的体会:在这种境遇中拯救和振奋自己的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信念唤起自己强大的内在心力支配着自己不妥协、不绝望,使自己在逆境中有面对任何艰难困苦和矛盾斗争的决心和勇气。这种深厚的内在力量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就奠基在一个人坚韧不拨的品格和意志上。 一个人有了坚韧不拨的意志力,任何风险和恶浪,任何重负都无法阻挡他通向成功的彼岸。 (三)猪悟能——俭朴、勤奋的生活生存能力 八戒:当你给予他人举手之劳的帮助却并不拒绝他人对你的酬谢,只是做好了份内工作却获得了额外的报酬……这就是动腹吃荤;为了自己个人及小集体利益而侵犯他人和大集体的利益、以权谋私……这就是贪婪。八戒的内涵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必须要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一个人只能以“八戒”的态度去生活才能保持为人的诚实和本色,而不会因为自己在艰苦奋斗中兹生的消极而堕落、褪变。 变脸(在高老庄时):一个人在没有自己真心要去做的事或要去达到的目标的时候,他对生活中的任何事务都会提不起劲,即使因一时的召唤显得热切,但三五分钟之后又会象瘪了气的皮球。总是一幅没劲、拖沓的生活态度敷衍着去生活和工作。他们并不是不能吃苦,而是他们没有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因而对生活中的事务变得时冷时热。 九齿钉钯:一个人在生活中把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生活准则去生活和斗争。 猪悟能又名八戒,他的表现是眷恋自己的家、贪图自在安乐、向往成功而又避难避苦、逃避责任、计较小利……但却诚实艰苦。他是一个人在面对现实必然会形成的人生倾向,是一个人对自性的伟大缺乏觉知而而不堪抗往自然境遇中的威胁、诱惑所形成的人生观念,是一个人在勤奋艰苦,实在为人,忠实于生命中自然会产生的消极怯懦,保守龟避的生活态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致力于努力的时候往往为自己这种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而自我卑贱,而没有觉知到一个人在勤奋努力中必须会产生这种情绪。因而把自己的必力和斗志无谓地消耗在这种自我谴责的自悲自叹上,使自己错过了去督导自己作出能够做出的自觉的勤奋努力。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努力中不放任自己的自挫情绪、督导着自己皈于诚实、艰苦和勤奋,那么这种看似令人失望的心性就将成为在人生奋斗中兢兢业业,完成实实在在工作的有生力量。 人生苦楚,即使你不去为人生理想和自我期望的目标去动力于求索和奋斗,做个乡村野老也同样在遭受着生活对心灵的煎熬之苦。事实上,为人生理想、愿望去求索,去奋斗所遭遇的人生困苦和烦难并不比一个放弃努力的人多。伟大人物的人生磨难又何曾多过和深沉过平凡人的心灵苦痛!只是平凡人的心灵苦痛不为外人所知晓、所瞩目! 我们深知:成功必须作出艰苦勤奋的努力,把我们自叹自悲的精力化作强求自己作出艰苦勤奋的努力去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行动吧!把自己的心力和斗志用作强求自己去作出些有益的努力吧!到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的艰苦勤奋铺就的正是条坚实的伟大的人生路基。 (四)沙悟净——定力。镇定自若、不卑不亢的稳定心理能力 当某人被身边的人咒骂的时候,正确的反应是镇静地听他骂。那么,就能听出他骂人的原因、动机和目的。这样,你就不仅能洞悉到对方,同时也能照见到自己,从而能使自己依据总体情势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意图和目的的反应。一个有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为人处事所具有这种沉着、镇静和泰然的心理能力,谓之曰少悟净和尚。 然而,众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被自己的和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弄得心境总是处于不能自主之中,以至于他人的一个眼神都会牵动起情绪的变动和行为踌躇。往往会在矛盾斗争和变化的环境因素中弄得自己内心思想混乱而无法把握住自己和事物而使自己的言行大乱方寸,不是依附于势力就是表现严重失当而铸成过错。在这种情意里,我们深深地感到做人的为难和无奈。而往往让自己在生活中得过且过,放任自流,让自己在无奈和怯懦的心灵苦痛中折腾。 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左右为难,使自己的心灵在生活中遭受煎熬之苦原因是我们的心境和动机一直被环境的、习惯的、已成的思想观念所左右,以至于会遵从自己并不以为然的外在的,他人所期望的标准、理想来试图表现自己,以获得来自外在的赞赏和肯定来感受自己的“价值”和“尊荣”。即使在心中感到大众的、势力的错误也不敢表现自己的见解、立场和态度,为的是避免自己的孤立,将要面对的斗争可能带给自己的伤害。而不是镇静地去部辨和把握事物的内在动因和奥妙,并努力依据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意愿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方向。因而即使在成功中也感受不到真实的自己,反而会寻求更大的外在势力作为自己人生的依靠和保障。一个人必须要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找回自己真实的意愿,信念和目标,那么他在这种努力中就能获得一个深刻的内在品质——他不会被环境、事业乃至人生在一个时期的严重失败和危机万分所造成的混乱和威胁而影响到自己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镇定是保障一个人综合情势,洞悉奥妙,作出最有价值的行为选择的必要素质。 一个有在面对压力、打击、挫伤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往往会被人视为麻木不仁、缺乏个性、懦弱性的老实而不易被人理解、接受和尊重。然而这种能力却是一个人成就自己伟大的人生和事业的必备素质。培养自己这种伟大的品质和才能,必须是平常的实践和斗争中努力地把持住自己;不论面对何种事务、责任和境遇,都应该把握住自己肩负和履行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能养育自己的坦诚,更重要的是能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省自悟、修正错误,真正步履于一条自我完善的成才的道路。孕育形成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是非压力不动摇、挫折打击能镇静的伟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能使自己更好地洞悉事物存在的真理和奥妙,驾重就轻,把握住事业、把握住命运。 为了自己的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一个人生活和斗争中必须要努力地约束、控制和把握住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和目标上的主人,努力培养出面对是非曲直和压力仍能保持沉着镇静、处变不惊的心理能力,才能使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沉稳地推进自己伟大的人生和事业。 (五)唐僧——心之所系的人生愿望和信念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愿望,但一个人的愿望却由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了解、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不同而会不同和变化。在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心中,他的愿望是种臆想,既空洞又乏力,总是伴随着自身心态的变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不定,幻想着的是一蹴而就的成功;在心中也不知道自己该去为自己做些什么,因而一直得过且过,拖拖沓沓地过日子。平凡而美好的愿望是一个人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安宁幸福而自觉地努力和把握住可能的条件和机会为自己的愿望的实现而行动。任何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因为内心里有一个心怀的不懈的人生愿望引导着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获得转机和成功。 不论一个人的愿望是什么,愿望的本质是“空”的;它是一个人在现在对自己未来的一个设想和渴望。因而有必要在现在里自觉地作出朝着自己所设想和渴望的方向努力于自我实践的和完善。——这种朝着自己的愿望自觉努力的行为和过程就是奋斗,必然会发生内在成长。当一个人始终如一地继续这种努力,那么他的设想和渴望就会从其长久的自觉努力中蒂结而出。但是,一个人的设想和愿望往往被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美好存在所支配和诱惑,——把它当作自己人生要去实现的目标,从而错过了出自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的人生愿望。只有当一个人的人生愿望是来自自己内心中的自我肯定和信任,所形成的自我期许,而不是依据自身的客观状况产生的目标才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人也会因为知道自己人生为的是什么而不会被生活中存在的其它美好事物所诱惑和支配,会自觉地予以回避和抛弃、甘愿被他人称之为“傻子”和“懵懂”。 人生追求的真正的自我实现是达成自身生命旅程中存在的真理,一切发现和创造、即一个人在社会中所确立的事业都只是这一过程结出的果实。它是根基于一个人确信自身具备无限的潜能、未来将要肩负和完成一番属于自己的大业的动机上的人生自我期望所做出的长久的不懈努力的一个归结。因而他注视的是自己的品性才华、思想意识和人生体验(努力)能否帮助自己坚定不移地去完成自身所感知到的人生使命。每个年轻人都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人生定位、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求人生的奋斗目标,这事实上是在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出路、寻找自身生命所具有的无限心力渴望去达成的伟大事业。但这只有其在已往的生活中一直在始终如一地自觉努力中提高和完善自己,并准备好了自己在未来遭遇到来自生活环境中的极大诱惑、压力、是非曲直和看似不可逾越的人生障碍时不会分散、转移和放弃自己所确立的人生选择。那么,目前所寻求的 生定位、目标才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形成自己真正的人生信念,否则,即使是找到或发现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最终也会不堪寞社会观念的混乱、人生的颠簸、环境的压力而成为自身人生事业和人生选择的叛徒。——这根本上是他们的内在素质、品格和意志不协调的原因,他们在自身心的矛盾斗争中自己击败了自己,从而放弃了去成就自己独一无二的伟大人生和事业。 毛泽东曾说:“如果一个人十年来未找到真理,十年都未立志”。找到了自身生命中存在 真理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就找到了独一无二的伟大的人生和事业,一个人如何才能人生定位,找到和确立自己始终不渝的人生信念和目标!这只能其从的人生努力 奋斗中去探寻追问,只有其人生体验才真正包涵了他人生的独一无二、包涵着他生命旅程中的真理。他必须在其深心里问他自己:“到底我该生该干什么?!”你必然能干成什么!在你的人生努力中要真诚地执于自问。那么,在你的苦苦的自我追问之下,在所有的世俗社会所引发的人生愿望和目标全部消失之后,一个出自你内心深处的、综合你生命所具有的全部、将会激励和唤起你去始终不移地去实现它的人生信念和目标就会自你心中升起!它就是你人生中、心灵深处升起的太阳。即使是在你未来的人生征途中处身黑暗,你都能看到人生和事业的依稀希望和光辉,它将唤起你生命所具有的全部才智和力量去成就你这独一无二的伟大而辉煌的人生和事业。 你与生俱来的、在你心中激扬流淌着的那股心力、内在力量,名之为悟空,行者就是你必须要以自己的行动在生活的实践中肩负和履行你的责任和道义,一个人对现实的关注和生命自身所具有的生活能力名之为猪悟能,八戒就是自己为生活之所得必须要严格遵循的一定准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内心发生的矛盾冲突,因左右为难而容易导致人生的倾斜——能否行之于中庸、泰然和镇静——这种能力名之为沙悟净,和尚就是服从于高尚的目的和动机;对自己所觉知和把握的是和真理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和遵循,这种坚定的意志力称之为龙马;而在内心里始终如一地抱持一个自我期望的、要去达到的一心之所系的心愿和目标就谓之为唐僧。——这就是古往今来所有成就伟大的伟人和天才都具有的成就伟大事业的五种伟大的内在素质。正是这五种协调的内在素质,使人们一旦发现和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始志不移地去达成它。——这就是牛顿何以在获得苹果落地的启示之后会不懈地去探索,从而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获得了启示之后会不懈地去探索,从而发现了经济规律的内在原因,……事实上,有广泛的人在苹果落地、衣食住行……中产生过困惑和启示,但人们不会把这个问题当真地去探索出个究竟,他们在真理召唤他的时候会放弃它,对它弃耳不闻。但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五种良好的内在素质,他就会在自己的人生中不遗余力地去为真理而斗争。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以一个伟大现象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只是社会生活使人螟蔑了自性中存在的伟大。我们之所以仰慕毛泽东、老子、爱因斯坦……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唤起了我们对自性存在的伟大的回顾、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一直深信自己有成就伟大事业的潜力的觉悟。人类所已建立的哲学、科学、理论和伟大事业,都只是因为人的心力洞悉和把握住了其存在的奥妙和真理。自然世界和人生本身存在着无穷的奥妙和真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揭示和加以创造。——这就是生命存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人生之所以痛苦、失望和有永不满足的欲求,就是因为错过了自己在瞑瞑之中感觉到的存在于自身的真理。 一个人要达成自我实现,成就自己伟大的人生和事业,就必须使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力量得到协调一致的利用。但是,美好而丰富的世界、变化不定的社会生活一直在诱惑,从而扰乱着一个人的心神、混乱着一个人的愿望、分散着一个人的思想和精力。——人类社会和历史所埋葬和将要继续埋葬的存在于一个人心中的伟大天才都是因为其挡不住这个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诱惑和混乱。一个人要达成自己的伟大和独一无二,就必须去提高和完善人生必备的五种伟大的内在素质,使自己获得孜孜以求不屈不挠、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
首先,我想谈一谈对唐僧这个一向人们褒贬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软,没有主见。就等"三打白骨精"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变,唐僧不辩真假,也不能怪他,毕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说出实情,并有白骨脊梁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证明,唐僧就应相信悟空。八戒一向爱和悟空对着干,在一旁挑衅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软,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师傅,莫念!莫念!"听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岭,擒妖除怪,跟随唐僧一行吃尽了千辛万苦。而唐僧心里糊涂,不明真相,竟然过河拆桥。第二:言而无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写过一纸贬书,作凭证,不要悟空做自己的徒弟。还发过一段惊人的毒誓:"今后再要你,我就坠下地狱,不地超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当黄袍怪施法将唐僧变为老虎,悟空急忙迎救之时,唐僧的誓言又在哪里?唐僧只有感激、只有道谢,但内心更多的是羞愧与惊讶!迷途知返自然比执迷不悟要好得远。可是,"为人师表"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第四:固执,自作主张。以"盘丝洞七妖作法"为例。唐僧自作主张去化斋,徒弟们好言相劝,无奈唐僧十分固执,结果成了七个女妖的"上门午餐",唐僧这才含泪悔恨。可是唐僧啊!你为什么总是要做"事后诸葛亮"呢? 然后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是猪八戒: 最初的影响是好吃懒做,因为这个原因已经让孙悟空骂了又骂,同时也给师徒四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孙悟空被赶走的这些时候里,它又因为贪睡,害得唐僧误入妖怪的洞穴。不过有的时候,它也挺聪明的。在去请孙悟空的路上,它用了激将法,这点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它也很重义气,虽然平时孙悟空一直骂他,但在孙悟空被赶走时,它也落下了眼泪,不是吗? 最后是沙和尚: 老实,这是谈到他的第一印象,其他的就觉得没什么很特别的,相对于猪八戒来说,它更认真,愿意吃苦,毫无怨言。 观世音菩萨选了四个人,真是绝配,孙悟空一身本领,猪悟能敢于斗争,沙悟净憨厚沉稳,唐僧心地善良,师徒四人经历千难万险,终于修成正果,成仙成佛,我真为他们高兴!
这些矛盾都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所以在找出矛盾之后试着分析一下作者这样做的意图
1、过山遇红孩儿。
师徒四人取经过一座山时,唐僧听到有小孩在喊救命,派大徒弟孙悟空去前面看看。
悟空一看就知道小孩是妖怪变的,回来后师傅声音是从反方向的,不过走了一会还是碰上了,唐僧不听悟空劝收留了红孩儿,所以才被红孩儿使技抓去,悟空马上从当地打听到红孩儿原来是牛魔王的儿子。
2、红孩儿纵风将唐僧慑走。
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欲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
3、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
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烟火烧退悟空八戒。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反使一身烟火的悟空几乎被激死。八戒去请观音,被那怪假扮观音,赚入洞内。
4、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悟空变做牛魔王被红孩儿问破绽,纵筋斗云径投南海,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
《西游记》红孩儿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红孩儿出生于魔道,自幼起就上山学道,在火焰山修炼后得道,得到了三昧真火的法力,具有三百年的道行和功力,同时也有三百多岁的岁数,但他的外形依旧是个婴孩般的模样,心性亦如孩童一般,喜欢赤身赤脚。
小说原文中提到红孩儿是婴儿大小,外形富态,皮肤白嫩,平常喜欢光着身子,仅有腰间围着一个红色战裙遮住私处。他妖术高超,口鼻火气冲天,会从嘴里放出三昧神火,还精通各种变化术,火尖枪枪法等神通,之后占山为王,独自当王称霸火云洞,手下有一大群小妖,方圆百里以内的山神土地都归服于他。
红孩儿妖性缠身,本性凶恶,曾伤害过很多生灵,还吃过不少人肉,喝过人血,他听说吃了唐僧的肉就能长生不老,便变作一个赤条条的男孩儿,以麻绳捆绑手脚,吊在树上引唐僧师徒搭救,趁机兴风抓走的唐僧,和孙悟空大战都不曾败过。
但始终不是观音的对手,他被观音的净瓶之水克了三昧真火而降服,结果中了观音的诡计后困在莲花宝座上被许多刀子定住,身上还被戴上了好几个名叫金箍咒的锁命金环,最终被观音收服还做了门下弟子,被封为善财童子,从此跟随观音而去,最终修得正果。
红孩儿能力:
火尖枪法:会耍枪术,枪法高强。
飞天走云:在天空上飞行,腾云驾雾。
卷土强风:刮出一阵红烟雾风沙把人吹走。
遁空之法:相当于土遁术,可立即前往到达很远的地方。
变化之术:可以变成任何人或神明仙人的外形。曾用此招变作南海观世音的样子用计擒住猪八戒。
五行之术:运用五行之法,此法用于施展三昧真火,无形之力分别是金木水火土此五大灵物,此法主要用五行车引出真火。
三昧真火:捏住口鼻张嘴喷吐熊熊烈焰和释放浓烟,也能用手推车放火,此火乃精纯之火,燃烟浓烈,水淹不灭,遇水越灼,焚烧强大,与精纯之水相克,观音净瓶里的仙露方可将其克制。
红孩儿成为问题儿童,主要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关系不好,父亲牛魔王在外沾花惹草,母亲铁扇公主又不关心,所以才作恶。
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之前还在火焰山修行了300年,实力是非常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