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百度了一下:丁太升,网名“黑刀”。1977年出生,中国内地男歌手、奇葩影像创始人、独立导演、乐评人。原摩登天空企宣总监。曾参与数十张唱片的企划推广,及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的企划推广。
他竟然出生于1977年,今年43岁。是不是搞错了?我怎么看他至少53岁了。他长的有点着急了,不像一个43岁的人。
其实,看他说话,总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好像经历过很多很多,懂的很多很多。
我很疑惑,就搜他的作品。作品如下:
1999年,发行歌曲《远山》、《两千五百年》。
2017年12月,发行歌曲《我从海边来,身体上长满了盐》。
作为一个“歌手”,43岁了,总共发过三首歌?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也敢叫“歌手”?
说实在的,我之前还以为他很牛逼,是一个什么音乐学院教授之类的厉害人物,结果,是个二十年间发了三首歌的“歌手”。
他还真的频频出现在各类综艺节目,身份是评委,或者是专业乐迷,或者是专业评审,或者是专业鉴赏团成员。
2009年,作为评委参与《快乐女声》。
2017年2月,参与《奇葩大会》第五期。
2017年5月,作为评委参与《快乐男声》云唱区晋级赛。
2018年,作为评委参与《全民星歌声》总决赛。
2019年,作为专业乐迷参与《乐队的夏天》。
2020年,作为专业评审参与《跨界歌王第五季》 。
2020年年初,作为“专业鉴赏团”参加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
2021年年初,作为“专业鉴赏团”参加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第二季》。
他作为“乐评人”,在评价时候专业吗?我们看看他对vava的评价:僵硬、矫揉造作、不生动……
丁太升对萨顶顶的评价是:一如既往地矫揉造作,无论发音还是表情……
丁太升对周琛的评价是:玩儿空灵,再这样下去,就该令人生厌了……
丁太升对张韶涵的评价是:广场舞水平……
丁太升对毛不易的评价是:"平平无奇的作品"……
丁太升对萧敬腾的评价是:"俗不可耐""直逼张杰"……
丁太升对李荣浩的评价是:为疫情发声的歌曲《同根》"也就是猪愿意听。"
……
以乐评人身份频频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上的丁太升,对歌手及歌曲的评价大都集中在对歌手的表演、演绎方面,相反,对音乐本身缺乏专业的点评,并且点评语言粗鲁偏颇。
丁太升简直是"出言不逊",看似"敢说真话",实在要通过"特立独行"博眼球,拼出位。
如果没有毒舌,估计他早就泯然众生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他自己也应该很明白!
都是为了生活,所以,他要博出位。在没有真实才华的情况下,只能出格了。
综艺节目就是为了一个流量,如果没有流量,就没有收视率。流量从哪里来?话题呀!
话题从哪里来?出格的艺人。
丁太升不是出格的艺人,他只是混在这个圈里的混子罢了。不过,他的确能拉流量,通过自己的出格言语。
他一点都不帅,太老相了。
先上一个丁太升招黑的结论: 丁太升对音乐质量、音乐市场非常敏感,但受制于文化水平(中专),缺乏声乐理论和音乐美学基础,最终在综艺偏激之中无法准确表达,偏向部分人身攻击。
丁太升的主业是 摩登天空的一把手企划 。而摩登天空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注意,是 独立音乐唱片公司。偏向于小众审美,对于音乐质量有较高商业要求 。
在摩登天空之中,丁太升的工作,是针对于摩登天空的国际性唱片定位——将“国内音乐推出去”,将“国外音乐引进来”做出具体拆分和落步的战略性制定和监督。具体为唱片的企划推广,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的企划推广。
显然丁太升在摩登天空之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仅次于创始人沈黎晖。
在《摩登天空6》音乐合辑发布时,黑刀丁太升在接受采访之中,明确表示了自己和摩登天空的结缘之处:
问:你在摩登天空工作十几年,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下来?是什么最吸引你?
丁太升: 因为我找不到别的工作。之前在其他地方都工作过,还是摩登更好玩,更舒服。说句矫情一点的话,这么多单位之中,只有这一个单位之中有一个人叫沈黎晖。
在摩登天空成立初期,丁太升就已经和沈黎晖处于同一个战线。
随后,丁太升开始专注于唱片的推广和摩登天空的企划工作。直至2007年,参与组织摩登天空音乐节节。2009年,参与组织草莓音乐节。
同年,为了扩大音乐节的效应,他开始作为专业评审参与《2009快乐女声》,这也是大部分人认识到丁太升的原因所在。简单说,摩登天空和湖南卫视天娱传媒,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而在具体艺人,牛奶咖啡是摩登天空极为响亮的一块招牌,宋野也是摩登天空打造的一块金子,但是金子挥霍了。
即是丁太升在摩登天空的本职工作做的很不错,但是在音乐评论能力上,一直受到广大网友的诟病。认为他太过外门。
那他的音乐评论能力到底如何?
具备:市场选择能力、独立音乐欣赏能力。
不具备:系统的声乐能力课程、音乐美学课程。
好、坏这种极端词汇,就十分拉闸,万分业余。矫揉造作、没有感觉这些词汇在声乐和音乐美学专业上都有着极为详细的对应点。
声乐:
矫揉造作:换声点技巧过度,声带压缩卡壳、金属芯不足、音准偏差;
没有感觉:腹腔支撑较弱、胸声点缀没有真声质感,喉位不同意。
最差:节奏、乐感、语感咬字、声线统一性不足、喷麦、呼吸声过大、比赛前没有开嗓等等具体情况而论。
音乐美学:
矫揉造作:编曲上过于依赖转调、和音关系选择过高,存在飙高音而破坏整体情绪的嫌疑。
没有感觉:声线处理上,没有做到层次感。语感咬字没有遵循听觉的求异心理。
最差:声线、唱法选择和总体音乐的走向是相悖的,感觉再做减法。和音时间选择纷乱,没有精心设计。
我们以萨顶顶和王力宏演唱《缘分一道桥》为例,丁太升说萨顶顶“矫揉造作”,“僵硬”,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问题在于,核心点处于一个懵懂状态。不具有实锤能力。
这一场演出的萨顶顶的确问题很大,整体打酱油,全靠王力宏撑着,个人猜测声线处于一个倒嗓阶段。具体为以下:
呐,如果丁太升能够具有我这种非常一般的声乐认知和音乐美学,都可以实锤萨顶顶的水准下滑。并不会造成网络上的业余争吵。
而丁太升偏偏是处于一个,能够认知到萨顶顶水平下滑,但是不能够清晰表达的下滑点。这种矛盾体结合,就是完美的争论点。
所以一切和丁太升有关的音乐争吵,都处于一个这样的雾里看花水平。有时候丁太升说得对,但是因为个人音乐审美,慢慢转向了人身攻击。
丁太升则不同,他对让他揪心的部分格外敏感,一旦听到不和谐,就要讲出来,不去为歌手找任何理由和台阶。
作为摩登天空的企划,他的长处是感受能力很强,他能分辨好与不好,并且有反市场的觉悟。
但是问题是 他无法找到合理的话语来表达 ,又特别急于向众人炫耀他明白人的身份, 因此用一些含糊其辞、过度的语言来表达所谓的专业性认识 。
这就很搞了。
同时他的观点都是 典型的反后现代立场 ,从他对吴青峰的批评中就能看出。但我认为乐评人要做的是 客观全面。
你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写实派,就非说抽象派是糟烂的。不能因为高进的歌十分通俗大众话,就说下沉市场听众都不配听音乐。
这就是综艺需要丁太升,丁太升也需要综艺,造成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里。丁太升虽说是作品不多,但他资格够老,嘴巴够损,胆子够大,心肠够黑,不枉自己的大名“黑刀”,并与之相符。虽然是丁太升学历只是中专,还是唐山农校肄业,但凭着丁太升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点评资历老、名气大的音乐人这股勇气,就深受各大综艺节目的青睐,还成为各大综艺节目的“利器”。
因丁太升可制造话题,并自带流量,还成为乐坛的一张“臭嘴”,他怼歌手不遗而力,不管你是知名还是普通歌手,他都是“一视同仁”,从不会放过,甚至有些知名歌手也被丁太升骂哭,并且丁太升用“黑虎掏心”的绝技,使让他点评的歌手无地自容和终身难忘。如萨顶顶、汪小敏、江映蓉、VAVA、何洁、吉克隽逸,甚至他连韩红和林俊杰也不放过,吐槽一样也不能少。
综上所述,丁太升负有综艺节目的“特殊使命”,在他身上任务繁多,既要做“臭嘴”吸引大家眼球,又要用“丁氏理论”来抬高人气,增加收视率。幸好丁太升虽然学历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但他 社会 经验丰富,又能抓住了各大综艺节目的“死穴”,可“闪转腾挪”。丁太升运用自己的优势,玩各大综艺节目于股掌之中。这也是冥冥之中他的名字“太升”的真正来历了!最后用塞•约翰逊的一句话作结束语:艺术的敌人就是不学无术。
论文是给导师看的,而艺术,尤其通俗艺术,不过是给大众看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通俗艺术,不是阳春白雪,而只是下里巴人,大家都看得懂!
而丁太升,就是其中能看得懂的一位,所以他有资格发言,至于他的身份,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过人之处!
你只记住一点就好,坐在那个位置的人,肯定不是从灶火旁拉来的普通人!
首先,乐评人本身就是一个职业!乐评人也没要求一定要有作品。难道评价一块猪肉的新鲜程度如何,还非得杀过猪才行吗?他只是代表一些人说出了感受而已,只有无知者才会恼羞成怒!
老丁说的基本都是实话,是我们这些老百姓想说的话。
最烦这个人了,流行音乐本来就是 娱乐 大众的,不知道为什么偏要弄些所谓专家来点评,特别是这个姓丁的,每次都要搞得语不惊人死不休,好像他才是全场的焦点,所以但凡有这个人出现的节目一律不看。
这和当年凤姐都有这么多人关注和评论。 同理
这不是作品吗
自古以来,不论西方还是东方,文字评论人一直是个专业的领域,而且是一个可以成大师成大家的领域,文学评论家、音乐评论家、 体育 评论员,没有一定要说他们在文学、音乐、 体育 方面做的多好,只要他们在这些领域有审美、懂得好坏就可以了,而且文学评论领域是有大师、大家为世人所称道的!
四川音乐学院是一本大学。
四川音乐学院是艺术类本科一批次招生,也是31所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我们通常认为四川音乐学院是一本大学。到底是一本还是二本要根据所在省份招生批次确定(目前高考是按照省份招生,某大学在某省是第一批次招生的话,通常说该大学是一本大学,在第二批次招生的话,通常说该大学是二本大学)。
学校秉承“办好艺术教育、培养一流人才、促进文艺繁荣”的办学理念,恪守“尚美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现在、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办学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形成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建设专业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精品型艺术院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四川音乐学院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隶属陕西省教育厅。
学校创建于1949年10月,与共和国同龄。1957年学院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安中路现址;1960年正式定名为西安音乐学院,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更名陕西艺术学院。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西安音乐学院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西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音乐部”,是为适应解放大西北战略培养文艺干部应运而生。1950年改称“西北艺术学院”;1953年调整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1956年学校音乐、美术两系分别建校,音乐系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57年学院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安中路现址;1960年正式定名为西安音乐学院,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更名陕西艺术学院;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至今已有73年的办学历史了。
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6月,学院现有教职工525人,全日制在校生4636人。学校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钢琴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声乐系、现代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系、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研究部、基础部11个教学单位,另设有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图书馆、艺术中心、艺术博物馆、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培训考级中心、陕西交响乐团等直属(附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青年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钢琴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声乐系、现代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系、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研究部、基础部11个教学单位,开设13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有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6个省级一流课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专业、作曲(电子音乐)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电子琴演奏)、音乐表演键盘乐器(手风琴)演奏专业方向。西安音乐学院招生专业有音乐学、文化产业管理、作曲、指挥、舞蹈编导、芭蕾、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舞蹈理论、视唱练耳教学专业、音乐美学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交响乐队训练与表演课目前,学校另设有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图书馆、艺术中心、艺术博物馆、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培训考级中心、陕西交响乐团等直属(附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青年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现拥有艺术学理论和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均为省级优势学科,其中“音乐与舞蹈学”所辖“长安乐派研究”为省级特色学科。
学术研究
西安音乐学院共有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省级研究中心。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金奖;意大利中提琴比赛特等奖;国际双簧管乐器协会比赛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金奖;中国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唱片奖;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银奖;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钢琴金奖;CCTV电视舞蹈大奖赛铜奖;文化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一、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近5年,通过学校参加社会业余音乐培训考级人数达18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实践及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
西安音乐学院录取规则:报考的考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术科考试并目成绩合格,文化课参加全国统考,各专业文理兼收,外语语种不限。男,女录取比例不限。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无分数级差要求。)录取时学校能自行划定各省文化课录取最低控制线。2021西安音乐学院录取分数线:音乐表演专业合格分数线60分、音乐学专业合格分数线60分、舞蹈表演专业合格分数线60分。
韦文浩!!!上课很好,人也很好说话,第二节课看电影,给分也很好。
声乐艺术中的音色审美探析论文
声乐艺术中美的声音内涵是丰富的,在稳定的气息支撑下,音色的美感体现在各个方面,涉及到声乐作品的意境、技巧、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歌者利用丰富多变的音色展现声乐演唱的艺术之美。
一、声乐艺术中音色审美的特征
(一)音色的含义。
音色(Tonecolor)直接翻译的意思是声音的颜色(色彩),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声音的特征,在声乐艺术演唱中音色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不论是人声还是不同的乐器,都有着特有的音色,各种各样的音色构成了绚烂多姿的音响世界。音色的声音特质不尽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特色来分辨,人声有些洪亮、有些清脆、有些沙哑,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音色来决定,乐器也一样,有些声音色彩明亮、有些低沉、有些纤细,这些形象各异的音色元素正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二)声乐艺术中的音色。
声乐艺术中的音色是在良好音质的基础上建构的,歌者需要对声乐作品做深入了解,将演唱时的发音技巧与作品演绎的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对声音进行科学的调控与艺术设计,也可以说声乐艺术中的音色可以反映不同的声乐作品风格、不同时代背景等等。声乐艺术中不同的歌者的自身条件也不相同,根据音域可以为男高、女高、男中、女中、男低、女低,我们根据音域的分类来分辨歌者的音色,高音音色嘹亮、坚定有力,中音圆润、具有抒情性,低音柔和、具有浓厚深沉感。不同的声乐作品需要不同的音色演绎,音色需要随着音乐作品情感的转移与旋律的起伏而变化,音色可以唱出千变万化具有不同色彩的唱词。
(三)音色审美的意识建构。
声乐艺术中的音色审美意识,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根据自身对某种事物的要求作出的一种看法,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从哲学辩证的角度来讲,声乐艺术中音色审美的意识建构,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随着人类社会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和音色美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声乐艺术中的音色审美,需要用美的声音去塑造音乐艺形象,并且创造出声乐演唱的艺术美,创作艺术美需要把声乐作品的情感、意境、内容有效的与演唱技巧相结合,将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最终创造出声乐演唱中美的声音。
二、声乐艺术中音色审美的表现
声乐艺术中的音色美需要有稳定的呼吸给予支持,需要歌者具有良好的共鸣控制,同时还需要准确无误的语言表达以及自身情真意切的情感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体现生声乐艺术中的音色美,才能赋予音乐作品表现力,更全面的诠释音乐作品中音色色彩的变化。
(一)歌唱中的呼吸与音色审美。
声乐歌唱中的呼吸主要是依靠气息的力度与强弱来体现,它直接影响着音色的效果,气息强音色则刚,气息力度大音色则硬,气息弱力度小音色则柔,所以说在演唱中要把握好作品的气息的力度与强弱。声乐艺术中的美好音色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呼吸基础之上,歌者具有稳定的气息支持,并且能游刃有余的掌握气息的变化,那么必定会获得好的.音色效果,以此来表现不同作品中不同的人物音乐形象。
(二)歌唱中的共鸣与音色审美。
声乐艺术是十分讲究共鸣的,不论是什么唱法都要建立在良好的共鸣基础之上。在声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运用共鸣腔体的比例,并可以掌控各个声区的要求,那么唱出的音色必然动听,把握共鸣腔体尤为重要,因为范围比较小,微微的一动就会让音色产生变化,所以很多歌者都十分注意把握共鸣腔体的调控。在演唱不同音乐作品时,不同的情绪也需要共鸣腔体做出相应调节,尤其在对作品情感把握时,要格外仔细揣摩共鸣腔体的细微变化,比如兴奋和幸福都需要歌者明亮的音色,但此时的演唱需要的共鸣腔体却完全不一样,与此同时歌者还要注意演唱口型的变化。
(三)歌唱中的语言与音色审美。
语言是人体发声器官发出的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声音,声乐艺术中上,嗓音是一大基础,它是塑造音乐艺术形象必备的物质条件,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另一大基础,它是表达歌者思想情感,展现美好音色的工具,因此在学习声乐时,想在艺术实践中获得美好的音色,必须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和语言基础知识,并且能分析语言、表现语言。在声乐演唱中,歌者通过对语言韵味的深入把握和理解,才能赋予音色审美的普遍认同性。在声乐艺术中,对语言的韵味美及音色美的追求,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鲜活个性,同时体现出音乐表现的一些共性。
(四)歌唱中的情感与音色审美。
声乐艺术中的情感是歌唱的灵魂,美的声音必然包含丰富的情感色彩,这样才能创造出音乐作品中生动的人物艺术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各种音色的心理感受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规律,不同的音色也被冠以不同的情感色彩,歌者在演唱时也建立了不同的音色标准,具有一定的俗成性。音色的表现尽管可以给听众们听觉上的冲击,但不能给人心灵上的满足和共鸣,所以歌者在选择作品时要根据自己的嗓音及音色来决定,能够准确的展示作品的思想感情尤为重要。
三、结语
音色是声音的色彩,在声乐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音色可以表达歌者不同的思想情感,可以塑造风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所以说音色是决定发声效果的关键所在。音色的美形式各异,不同的声乐作品蕴含不同的文化底蕴,当然需要不同的音色来演绎。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更显其丰富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声乐论文 范文 一:音乐论文发表-平湖派
摘 要:在中国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之中,平湖派陶染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风韵,以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世代流传,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当下,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概念日渐淡化、承人的稀缺以及传谱的缺失等原因致使其艺术影响力甚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试图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起源、历代传人、发展过程、演奏风格和美学特点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传承现状并分析该流派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把握平湖派琵琶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传承
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琵琶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其所代表的 文化 内涵典雅深厚、演奏技法独特多元、艺术作品华美丰富而长久流传于世。自魏、晋时期,琵琶首次传入中国以后,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西域色彩与东方文化特点,交融凝结为现今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大传统流派的产生与演进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中,平湖派隶属近代琵琶四大流派、江南地区琵琶五大传派之一,与之同具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琵琶流派还有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瀛洲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曾在我国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甚至曾一度名扬海外。
但近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削弱,流派的概念也渐趋于淡化,民众普及度较低,甚至在流派的发源地平湖,也是少人问津。琵琶艺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教学,教学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然而目前各地音乐院校或艺术 教育 机构所开设的琵琶课程,层次高低不等,但大多都以常规性的教学为主,根据难易程度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没有以流派为主的教学。在普通民众间,社会新兴文化日趋直上,对 传统文化 的承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淡化,平湖派的传播途径又相对较为狭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流派的传承与发展随之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从流派本身传承条件来说,传人严重稀缺,传谱在发展过程中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一些传统独特的演奏技巧无成文记录可考,难以承袭。如此历史悠久的民间流派若最终走向陨落,将是艺术领域的一件憾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承袭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具有百年悠久而深厚积淀的平湖派琵琶文化继承下来,帮助古老的民间传统流派,拂去旧尘,重放光彩。
一、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脉络
明清时期,由于方兴未艾的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促使多种乐器从伴奏地位不断向独奏艺术演化。而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崛起,器乐独奏艺术逐渐在城市节日庙会以及各种游乐场所中迅速地兴盛了起来。民间器乐别树一帜,各领域乐者演奏技艺超凡。在此时期内迅速兴盛起来的民间器乐艺术中,琵琶演奏艺术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器乐独奏艺术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了器乐独奏艺术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①
在这一时期,琵琶演奏领域虽是名家辈出,琴技绝伦,但是却未曾出现成文的琵琶 曲谱 ,也未曾有古书文籍专门对特定的琵琶演奏风格进行记录与区分,因此在当时未产生清晰的各家流派。清末,琵琶演奏家李芳园(1850—约1901年),将家中流传的所有琵琶乐曲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谱写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
早在清乾隆年间,浙江平湖李氏家族就是琵琶艺术世家。自李延森起,开启了李氏家族琵琶世代相传的历史。李延森(约1771年生)为平湖琵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起始者,他“举业之暇,性耽音乐,而尤爱琵琶,研究古曲,各极其妙”②。在此之后,李延森又传于其子李煌,李煌实则子承父业,以此而尽孝行,使双亲可听其琴音,取乐于此。在李煌之后,又传于其子李绳墉。后又传于其子李南棠,据《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记载,李南棠素嗜琵琶, 同时也非常地擅长琵琶演奏。但囿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旧俗所限下,李氏前三代都仅限于家中承袭,不可外传。因此,李氏琵琶也并未扬名于社会。直到传至李南棠后,才开拓了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承袭局面。到了李南棠的青壮年时期(1850—1876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疆土。以经商为业的李氏,经常来往平湖、上海之间。他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愿交乐友,广师求益。1850年,李南棠与张子房、俞芝山“携谱奉访,杯酒论交”,1856年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进行切磋。“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1876年,与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等“见访”。③而陈子敬即当时极有名望的一位琵琶名家,颇受清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赏识,还曾受其“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在与众多琵琶演奏名家切磋琢磨的过程中,李氏琵琶开始摆脱原本封闭的、家族内部承袭的局面,同时,李南棠在此交流借鉴之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更加丰富了家传演奏技法。
在李南棠之后,又传于其子李芳园(1850—约1901年)。李芳园出生于如此几代相传的琵琶艺术世家,从小积久陶养,兴致浓厚且天赋过人。他在对于李氏琵琶的承袭有着极大的贡献。他不仅自身琴技过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对民间各家琵琶演奏流派都有吸收借鉴,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李氏琵琶的演奏风格与曲目。对于社会文化领域风气不佳的时局,李芳园欲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向,故而整理归纳了家中流传的曲谱,并融合民间各派的演奏特点,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民歌作品,将其系统地谱写,最终编撰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中国近代琵琶四大流派,“平湖派”的正式诞生。
二、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传人
(一)第六代传人朱英
朱英(1889—1954年)字荇青,号杏卿,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在五十年代,他曾居住于原城关镇骑塘浜十号。朱英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李芳园之后的第六代传人。朱英儿时师从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李芳园私塾学习期间,最初是李芳园的学生吴柏君为其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芳园本人才开始为其授课,在此期间,朱英勤学苦练,深得李氏琵琶的精髓。1927年,朱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到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任职。受时局所迫,1948年,爱国的朱英不愿为日本人演奏琵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平湖县(今平湖市)初级中学教授语文。朱英在其工作期间,仍坚持学习琵琶以及专业音乐理论知识,这也为原本狭窄的民间流派创造了更多对外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朱英先生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教学都具有自身独到的一面,他为继承和发展平湖派琵琶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立的许多琵琶演奏技巧至今仍为琵琶演奏家所使用。朱英首次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高等学府的课堂,1927年,他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琵琶。第一,在这期间,朱英第一次把流传在民间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到高等学府,在任教的十七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湖派琵琶继承人:谭筱麟、丁善德、蒋凤之、樊伯炎、陈恭则、杨少彝、江容琛、程午嘉等。第二,朱英提倡“文武合套”的演奏理念,他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中提倡“文武合一”,打破了文曲、武曲的界限;第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首创左手五指并用;第四,他继承和发展了记谱特色,在原本的李氏工尺谱中,用短线标注节奏,并标出详细的演奏标记;第五,创作了一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作品,《五卅惨案》、《难忘曲》、《秋宫怨》、《长恨曲》、《枫桥夜泊》、《海上之夜》等数首作品。④
(二)第七代传人杨少彝
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年),我国著名的平湖派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开始师从朱英,学平湖派琵琶,琴技绝伦,深得老师朱英的认可,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1958年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被西安音乐学院引进。
他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任鸿翔、何明威、王天建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杨少彝毕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为传统艺术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为古老流派的传承做出了许多努力。后为时局所害,蒙难弃世。
(三)第八代传人杨毓荪
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 ),自幼师从其父,学平湖派琵琶。在父亲早逝后,更加坚定了承袭父亲夙愿的决心。此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杨毓荪不仅精于琴艺,还坚持致力于提高平湖派琵琶艺术地位的工作,整理并出版其父杨少彝生前所留曲谱,为平湖派琵琶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在移民后,他也未曾停止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播工作。
三、平湖派琵琶代表传谱
《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刊印标志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该曲谱融合了平湖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演奏技法、演奏符号等,是流派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平湖派琵琶保存相对完整的传谱,由清代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李芳园整理编辑家传琵琶乐曲编撰而成。“窈念家君究心于此四十余年,方参透其中三味,尝因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欲著斯谱,为指南要法。自慨有志未遂,棻承先业,惟湮没是虞。于是发奋朝夕,汇集古曲十三套,按节寻声,一一参考默识”
(一)代表曲目《阳春古曲》
全曲共计十个段落,根据《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记,十个部分分别为“春景阳和”、“锦园小憩”、“遍地花开”、“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道院琴声”、“一轮明月”、“东皋鸣鹤”、“铁策版声”。
(二)代表曲目《淮阴平楚》
该作品是平湖派典型武曲套曲的类型,全曲风格雄壮伟岸,大气磅礴,演奏者须表现出战争史诗般地宏伟场景。在演奏中,多使用满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拍等技巧。⑤
(三)代表曲目《平沙落雁》
该曲由“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七部分组成。为表现文曲悠远淡泊的艺术意境,演奏中应注意运用弹挑、滚奏、双弹、轮指、扫弦以及推、拉、吟、揉的技法。
四、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极富地方特色,也正是因为它独具匠心、丰富多元的演奏技法,才使得它清晰地有别于其他民间流派,以较高的艺术影响力长久流传于世间。本文在此,将进行简短论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手法、指法备载仿刻华君秋苹谱,惟有新增手法每曲详注逐段工尺旁。其中,右手的轮指技法是平湖派琵琶演奏特点的主要体现。轮指,是指琵琶或吉他的一种典型演奏指法。在琵琶演奏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要使用该演奏指法,由轮指汇成的指法特别繁多,例如带轮、扫轮、满轮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轮指主要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类。上出轮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顺时针依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下出轮即是无名指、中指、食指顺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中,多用下出轮手法,偶尔根据乐曲需要兼用上出轮手法。如代表作品《满将军令》的弹奏技法为先以食、中、名、禁四指,此第弹下,然后大指挑上,其声缓且长而易圆,须要连而勿断,断不可用上出轮。⑥平湖独创的演奏技法有“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上述技法演奏难度颇大,掌握者甚少。
平湖派琵琶艺术最初起源时,属于文人音乐,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自娱自乐。“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也许当今社会人们习音律,一般是为学习掌握一种演奏的技巧,但对于先者来说,怡养性情、修身静心。由此可见,平湖派琵琶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厚的,耐人寻味的。自古文曲宜静,以平湖派代表曲目《青莲乐府》为例,此曲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犹如以泼墨画式的笔触,描绘出古代文人墨客“起舞弄清影”一般的古朴典雅之景,给人以空灵舒畅、意境深远之感。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多倡导悠然心会,超乎功利,象征着高洁、寂寥、含蓄、典雅的君子品质。曲中始终激荡着一种至高的审美情趣,让听者在袅袅琴音中,洞悉艺术的真谛所在。
声乐论文范文二: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高雅艺术展开追求同时,还希望艺术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大胆实践创新,也恰好满足大众这种审美情趣,也使得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横空出世。作为音乐剧中一类独特创作特征的流行音乐元素,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对校园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该特殊创作特征加以深入分析,希望为促进校园音乐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音乐剧对流行音乐元素作用是深远的,本文主要围绕校园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元素关系展开,而流行音乐是当前覆盖面最广,比较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容易获得大众接受通俗演唱 方法 ,同音乐剧两者有机融合,促使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两者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新兴事物逐渐涌现出来新时期,人类各方面均已取得质的飞跃,时代发展同大家坚持不懈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更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一、校园音乐剧概述
校园音乐剧为一类小型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有机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表演。历经一个世纪发展阶段,音乐剧在发达国家备受追捧,让人感到满意却又不置可否缔造艺术和商业间统筹兼顾的双重利益,但是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是很久。顾名思义,音乐剧表演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戏剧性、整合性、风格化差异化和三项全能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音乐剧从诸多表演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舞台剧美学综合性的最高标准。相对来讲,音乐剧这一名词还比较新鲜时髦。最近几年,伴随音乐剧持续升温,国内音乐剧相关文字,乐谱还有音像材料等量日益增加,而且我国诸多校园也开始让师生尝试音乐剧编排与创作。音乐剧一大特征便是通俗性,这也是它同歌剧间最大差异①。绝大部分歌剧对于受众审美水平有极高要求,但音乐剧则恰好相反,其大众性特征异常鲜明,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从多角度考虑,音乐剧较歌剧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另外,艺术与娱乐两点音乐剧中均具备,所以对学生课余生活也起到很好丰富作用。特别是当今,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众多中小学也陆续开展艺术综合教学,音乐剧这一良好载体备受瞩目,对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这一独特创作特征加以研究,对我国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流行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震撼人心视听效果。很多音乐剧成功之处便在于在音乐剧作品中不单融入法国大型歌剧,浪漫主义还有英国民谣等古典音乐元素,还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这些音乐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配合旋律特征方面,作曲家偏向流行歌曲创作风格特点,促使受众可以单纯由音乐当中体会音乐真谛;配器特征方面,把流行爵士音乐、电声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制作出使人眼前一亮音色效果。各类形式流行元素有机融合,创作出无与伦比动人曲调,让观众享受一场别开生面视听大餐②。其次,寓教于乐大众情趣。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音乐剧中,对所有学生受众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音乐剧中侧重流行风格作品,因其优美动人,朗朗入口特征变成学生生活娱乐重要组成,也成为其情感寄托与生活写照,让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剂。该类音乐对压力较大及学业繁重学生来讲,也不失为一类娱乐消遣好办法;音乐剧中各类西洋乐器伴奏,促使音乐渲染力加强,对学生陶冶情操及拓宽视野非常有利;另外音乐剧中多一些比较夸张的呐喊、尖叫等声音异化处理,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由精神与心理双方面得到刺激快感。再次,雅俗共赏审美品质。校园音乐剧会沿用很多古典歌剧段落,采取宣叙调、咏叹调或古典音乐背景,也说明其在追求通俗性和娱乐性同时,仍然要维系其自身高洁品质。优秀音乐剧作品需要充分打破雅俗对立状态,拉近雅俗间距离,达到雅俗共赏交融情境③。相比 其它 古典音乐剧来讲,校园音乐剧桥段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审美水平与音乐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音乐剧享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三、 结语
假使说八二年由中央歌剧院《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视作富有我国特色音乐剧,定义成我国当代自创音乐剧,则中国音乐剧也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但通过国人不断摸索,我国文艺与教育工作者的持之以恒,近年来我国自创剧目越发增多, 经验 积累也越发丰富。无论歌剧话剧,舞蹈影视,亦或是戏曲艺术,都有对音乐剧的不断考量,音乐剧越发让人欲罢不能,尤其年轻受众,尤其是近些年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校园音乐剧,更是让青少年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断成长,让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于校园音乐剧当中,并不断加以创新与实践,这势必会让我国校园音乐剧未来呈现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简析视唱练耳在声乐演唱中的实践应用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简析视唱练耳在声乐演唱中的实践应用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为完善现代声乐教育体系,促进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的逐步革新与改良,指导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视唱练耳对声乐教育的影响,并利用课上教学实践组织具备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活动,有效强化声乐专业学生的唱词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音乐节奏、曲调变化等不同方面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充分提高声乐学习者的乐句记忆力与听觉准确性,为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的声乐演唱技巧打下坚实的学科素养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视唱练耳训练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声乐学习的内在关系,并指出了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视唱练耳;声乐演唱技巧;音乐教育;
引言:
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在学习高难度声乐演唱技巧之前必须重点学习的关键性内容,高水平的视唱练耳训练能够帮助声乐学习者快速积累有价值的听觉经验与演唱技巧,促进声乐学习者乐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深化声乐学习者对音程、调性、节拍、旋律等各个方面的审美认识的特殊作用。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具备较高的学习价值,声乐学习者必须在专项训练中不断克服不利因素,提升自身的节奏把控能力与旋律感知能力,在准确判断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自身的音色、音高,做到准确发声。
一、视唱练耳训练的主要内容与训练重点分析
作为学生学习声乐技巧的基础性入门训练,视唱练耳主要由视唱、练耳这两个部分构成,需要声乐学习者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感知能力,使眼、耳、口、鼻等器官进行紧密配合。其中视唱部分的学习较为简单,学习者可快速浏览并按前后顺序默读音乐作品的曲谱,利用标准的唱名方法对乐谱中所展现的音乐旋律进行歌唱,这一部分的课程学习以训练、强化声乐学习者的音乐符号辨识能力与记忆能力为主,学习者必须在短时间内熟悉休止符、节拍、调号等常用音乐符号,通过掌握基础性的音乐表达方式与曲谱结构保证自身表演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练耳部分的课程内容以训练声乐学习者在听觉方面对细微乐音的精确辨识能力与识别准确性为主,学习者应当通过系统性的严格训练掌握准确分辨个人音色与音调的技巧,学会分辨音程的长短与节奏的快慢,避免在舞台表演活动中出现节奏把握不准、变调不及时等问题。视唱练耳训练能够教会声乐学习者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自身所学的基础性乐理知识,锻炼个人的演唱技巧,充分提高个人的演唱能力与乐曲旋律把握能力。通过接受视唱练耳训练,声乐学习者可主动构建与逐步完善个人的音乐知识网络与技能结构,理解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在理解作品内在思想主题的前提下进行演唱,掌握科学发声与快速读谱的技巧[1]。
二、视唱练耳训练对提高声乐学习者声乐演唱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高质量的视唱训练可帮助学生养成连贯、持续地视唱整首音乐作品的练习习惯,处理好作品中不同段落之间的连接部分与旋律转折。声乐学习者应当进行不间断的刻苦练习,把握创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音乐主题,将乐器所奏出的乐音与曲调准确无误地记录在乐谱上。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声乐表演者阅读乐谱的速度必须比自身演唱的速度稍快一到二小节,不断预读下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并为旋律变化与节奏跳跃做好准备,以此保证连续不断的演唱效果,提高表演的流畅度与稳定性。初学者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掌握基础性的读谱技巧,快速处理读谱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音乐符号,在速读乐谱的同时迅速识别旋律节奏,准确唱出音高[2]。
开展练耳能力训练能够促进声乐学习者个人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与学习能力的进步,使之能够快速辨识并记忆曲谱中的音乐符号,为其流畅演唱音乐作品奠定个人能力基础。学习者必须在练习过程中重点强化自身对不同乐器与其他演唱者音色的辨识能力,指导教师必须意识到声乐教学中的练耳能力训练可使学生精准判别演唱过程中音乐旋律的音质、音色、音高等各方面的特点。声乐学习者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默契配合,根据舞台条件与表演要求调整自身的发声方式与声调,选择较为适宜的发声位置,从而提高声乐演唱练习的实际效率,保证声乐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突出声乐演唱技巧训练的实践性,通过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声乐演唱技巧与专业化理论知识,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独立鉴赏与系统性评析,不断提高个人的艺术创作能力与文化理解力,结合舞台表演实际环境进行持续不断的练习[3]。
三、视唱练耳训练对声乐学习者个人能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强化学生的识谱读谱能力
为提高学习者对声乐作品内在结构与曲谱的解读能力,任课教师应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视唱练耳活动使之熟悉和弦、节奏、音程等基础性音乐元素,提高对曲谱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储备与个人所掌握的演唱技能为演唱活动做好准备。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声乐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表演环境适当调整读谱、识谱的速度,克服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准确把握旋律的节奏,在速读曲谱后采用合理的方法塑造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并从多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音乐表情与艺术风格,正确解读排列方式各不相同的音乐词汇与音乐语言,提升自身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参加视唱练耳训练,声乐学习者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声乐表演艺术中最为关键的知识与技能,高效处理音乐作品的歌词与旋律节奏,把握视唱练耳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内在关联性[4]。
视唱练耳训练不仅能够强化声乐学习者的读谱能力,还具备促进学习者个人记忆力发展的特殊作用,学习者能够在练习过程中积累大量可作为参照的音响信息,从而提高对旋律的记忆能力与演绎能力,提高表演活动的有效性;将练习素材中的.音阶进行模进练习可强化学习者的曲谱记忆力,在头脑中形成对乐谱内在元素的深刻印象。
(二)促进学生乐感与节奏感的形成与发展
接受练耳训练的声乐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听觉感知能力,有能力通过把控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音乐元素塑造动人的音乐形象,利用自身的音准把握能力,快速辨识声音的位置与旋律的递进速度,不断采用具备实用性的演唱技巧丰富乐音的音色与舞台音响效果,提高声乐演唱的表现力。重复性较强的听觉能力训练可帮助声乐学习者树立符合行业主流标准的音乐理念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者舞台表演能力与节奏把控能力的不断提高。声乐学习者可在练耳训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在演唱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乐句的调性与音高,形成对声乐作品的整体性、概括性认知。声乐作品通常都具备鲜明独特的节奏,因此声乐教育者必须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强化学习者对节奏的把握能力,学习者可在训练过程中探索潜在的提升空间,在掌握好自身音色的前提下找准作品的节奏,避免因自身无法找准节奏而难以准确演唱声乐作品。一个优秀的声乐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音色辨识能力与节奏把控能力,还应在演唱过程中突出不同乐句之间音色的差异与情感层面的强弱,形成富有层次感的表演效果,充分发掘各类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表演潜力。
视唱练耳训练对声乐学习者乐感的形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学习者可利用自身的音乐作品解读能力,分析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内涵与文化意境,并根据主题思想与艺术理念、表现方式的差异选择符合作品真实情感的演唱风格,灵活调整乐音的旋律与演唱力度,形成高低搭配与强弱对比,准确完整地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真情实感,避免声音过于高亢或低沉,协调好对乐感的把握,保证与各个演唱者的声音与声调达成无缝融合,处理好声乐作品中的长音与高音,进行有节奏的换气。
(三)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表演能力
完整、有序的视唱练耳训练可显著提升声乐学习者的专业素养与对音乐作品的解读能力,接受过系统性指导与训练的学习者可发现声乐演唱过程中曲调的偏差与节拍的错误,不断积累丰富的表演经验,学会识别并快速记忆、整理多样性的音乐词汇,强化自身对有着不同演唱风格、表现形式、主题思想的声乐作品的认知与体会,从而拓宽自身的专业视野,强化个人的艺术鉴赏能力与作品品鉴能力,通过辨识能力的培养感受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在强化训练后,声乐学习者能快速、精确地识别各类音乐元素,并形成对乐曲调性、段落结构、演唱力度的复合感知能力,把握不同乐曲所使用的调式之间的微小差异,提高对声乐作品演唱技巧、速度、力度的了解程度,激发声乐学习者的内在感知能力。
声乐学习者可在持续性的视唱练耳训练活动中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与表现形式,在不同层面获得更多启发与感悟,使自身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学习建立在强烈的探究兴趣之上,通过使用专业化的高难度演唱技巧以独具匠心、高水平的表演完整地诠释、阐明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快速读谱与准确选定音高将乐谱中的音符转化为具备较强艺术感染力与感官刺激效果的乐声,使观众从不同角度思考作品的艺术鉴赏价值[5]。
四、结论
在学习高层次的声乐演唱技巧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不同声乐作品的节奏特点与调性变化规律调整自身的发声方式,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引入声乐演唱中常用的气息转换方法与多种腔体共鸣技巧,认识到声乐演唱与视唱练耳的内在关联性,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自身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掌握能力与对音准的定位能力。任课教师应当为视唱练耳训练提供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练习素材,使学生能够通过个性化的表演将音乐作品的内在思想主题表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为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与个人专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谌晓.简析视唱练耳在声乐演唱中的实践应用[J].北方音乐,2020,(07):55+57.
[2]张广梅.视唱练耳与声乐演唱的关系刍议[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53.
[3]孙智慧视唱练耳--通往音乐艺术殿堂的阶梯[J].华夏 教师,2019,(32):69-70.
[4]韩瑞芳.简析视唱练耳在声乐演唱中的实践应用[J].黄河之声, 2019,(16):48-49.
[5]郑旗,张东东.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9,(12):65.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更显其丰富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声乐论文 范文 一:音乐论文发表-平湖派
摘 要:在中国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之中,平湖派陶染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风韵,以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世代流传,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当下,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概念日渐淡化、承人的稀缺以及传谱的缺失等原因致使其艺术影响力甚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试图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起源、历代传人、发展过程、演奏风格和美学特点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传承现状并分析该流派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把握平湖派琵琶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传承
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琵琶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其所代表的 文化 内涵典雅深厚、演奏技法独特多元、艺术作品华美丰富而长久流传于世。自魏、晋时期,琵琶首次传入中国以后,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西域色彩与东方文化特点,交融凝结为现今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大传统流派的产生与演进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中,平湖派隶属近代琵琶四大流派、江南地区琵琶五大传派之一,与之同具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琵琶流派还有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瀛洲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曾在我国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甚至曾一度名扬海外。
但近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削弱,流派的概念也渐趋于淡化,民众普及度较低,甚至在流派的发源地平湖,也是少人问津。琵琶艺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教学,教学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然而目前各地音乐院校或艺术 教育 机构所开设的琵琶课程,层次高低不等,但大多都以常规性的教学为主,根据难易程度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没有以流派为主的教学。在普通民众间,社会新兴文化日趋直上,对 传统文化 的承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淡化,平湖派的传播途径又相对较为狭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流派的传承与发展随之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从流派本身传承条件来说,传人严重稀缺,传谱在发展过程中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一些传统独特的演奏技巧无成文记录可考,难以承袭。如此历史悠久的民间流派若最终走向陨落,将是艺术领域的一件憾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承袭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具有百年悠久而深厚积淀的平湖派琵琶文化继承下来,帮助古老的民间传统流派,拂去旧尘,重放光彩。
一、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脉络
明清时期,由于方兴未艾的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促使多种乐器从伴奏地位不断向独奏艺术演化。而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崛起,器乐独奏艺术逐渐在城市节日庙会以及各种游乐场所中迅速地兴盛了起来。民间器乐别树一帜,各领域乐者演奏技艺超凡。在此时期内迅速兴盛起来的民间器乐艺术中,琵琶演奏艺术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器乐独奏艺术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了器乐独奏艺术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①
在这一时期,琵琶演奏领域虽是名家辈出,琴技绝伦,但是却未曾出现成文的琵琶 曲谱 ,也未曾有古书文籍专门对特定的琵琶演奏风格进行记录与区分,因此在当时未产生清晰的各家流派。清末,琵琶演奏家李芳园(1850—约1901年),将家中流传的所有琵琶乐曲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谱写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
早在清乾隆年间,浙江平湖李氏家族就是琵琶艺术世家。自李延森起,开启了李氏家族琵琶世代相传的历史。李延森(约1771年生)为平湖琵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起始者,他“举业之暇,性耽音乐,而尤爱琵琶,研究古曲,各极其妙”②。在此之后,李延森又传于其子李煌,李煌实则子承父业,以此而尽孝行,使双亲可听其琴音,取乐于此。在李煌之后,又传于其子李绳墉。后又传于其子李南棠,据《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记载,李南棠素嗜琵琶, 同时也非常地擅长琵琶演奏。但囿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旧俗所限下,李氏前三代都仅限于家中承袭,不可外传。因此,李氏琵琶也并未扬名于社会。直到传至李南棠后,才开拓了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承袭局面。到了李南棠的青壮年时期(1850—1876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疆土。以经商为业的李氏,经常来往平湖、上海之间。他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愿交乐友,广师求益。1850年,李南棠与张子房、俞芝山“携谱奉访,杯酒论交”,1856年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进行切磋。“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1876年,与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等“见访”。③而陈子敬即当时极有名望的一位琵琶名家,颇受清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赏识,还曾受其“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在与众多琵琶演奏名家切磋琢磨的过程中,李氏琵琶开始摆脱原本封闭的、家族内部承袭的局面,同时,李南棠在此交流借鉴之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更加丰富了家传演奏技法。
在李南棠之后,又传于其子李芳园(1850—约1901年)。李芳园出生于如此几代相传的琵琶艺术世家,从小积久陶养,兴致浓厚且天赋过人。他在对于李氏琵琶的承袭有着极大的贡献。他不仅自身琴技过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对民间各家琵琶演奏流派都有吸收借鉴,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李氏琵琶的演奏风格与曲目。对于社会文化领域风气不佳的时局,李芳园欲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向,故而整理归纳了家中流传的曲谱,并融合民间各派的演奏特点,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民歌作品,将其系统地谱写,最终编撰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中国近代琵琶四大流派,“平湖派”的正式诞生。
二、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传人
(一)第六代传人朱英
朱英(1889—1954年)字荇青,号杏卿,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在五十年代,他曾居住于原城关镇骑塘浜十号。朱英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李芳园之后的第六代传人。朱英儿时师从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李芳园私塾学习期间,最初是李芳园的学生吴柏君为其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芳园本人才开始为其授课,在此期间,朱英勤学苦练,深得李氏琵琶的精髓。1927年,朱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到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任职。受时局所迫,1948年,爱国的朱英不愿为日本人演奏琵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平湖县(今平湖市)初级中学教授语文。朱英在其工作期间,仍坚持学习琵琶以及专业音乐理论知识,这也为原本狭窄的民间流派创造了更多对外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朱英先生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教学都具有自身独到的一面,他为继承和发展平湖派琵琶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立的许多琵琶演奏技巧至今仍为琵琶演奏家所使用。朱英首次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高等学府的课堂,1927年,他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琵琶。第一,在这期间,朱英第一次把流传在民间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到高等学府,在任教的十七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湖派琵琶继承人:谭筱麟、丁善德、蒋凤之、樊伯炎、陈恭则、杨少彝、江容琛、程午嘉等。第二,朱英提倡“文武合套”的演奏理念,他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中提倡“文武合一”,打破了文曲、武曲的界限;第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首创左手五指并用;第四,他继承和发展了记谱特色,在原本的李氏工尺谱中,用短线标注节奏,并标出详细的演奏标记;第五,创作了一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作品,《五卅惨案》、《难忘曲》、《秋宫怨》、《长恨曲》、《枫桥夜泊》、《海上之夜》等数首作品。④
(二)第七代传人杨少彝
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年),我国著名的平湖派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开始师从朱英,学平湖派琵琶,琴技绝伦,深得老师朱英的认可,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1958年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被西安音乐学院引进。
他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任鸿翔、何明威、王天建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杨少彝毕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为传统艺术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为古老流派的传承做出了许多努力。后为时局所害,蒙难弃世。
(三)第八代传人杨毓荪
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 ),自幼师从其父,学平湖派琵琶。在父亲早逝后,更加坚定了承袭父亲夙愿的决心。此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杨毓荪不仅精于琴艺,还坚持致力于提高平湖派琵琶艺术地位的工作,整理并出版其父杨少彝生前所留曲谱,为平湖派琵琶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在移民后,他也未曾停止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播工作。
三、平湖派琵琶代表传谱
《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刊印标志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该曲谱融合了平湖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演奏技法、演奏符号等,是流派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平湖派琵琶保存相对完整的传谱,由清代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李芳园整理编辑家传琵琶乐曲编撰而成。“窈念家君究心于此四十余年,方参透其中三味,尝因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欲著斯谱,为指南要法。自慨有志未遂,棻承先业,惟湮没是虞。于是发奋朝夕,汇集古曲十三套,按节寻声,一一参考默识”
(一)代表曲目《阳春古曲》
全曲共计十个段落,根据《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记,十个部分分别为“春景阳和”、“锦园小憩”、“遍地花开”、“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道院琴声”、“一轮明月”、“东皋鸣鹤”、“铁策版声”。
(二)代表曲目《淮阴平楚》
该作品是平湖派典型武曲套曲的类型,全曲风格雄壮伟岸,大气磅礴,演奏者须表现出战争史诗般地宏伟场景。在演奏中,多使用满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拍等技巧。⑤
(三)代表曲目《平沙落雁》
该曲由“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七部分组成。为表现文曲悠远淡泊的艺术意境,演奏中应注意运用弹挑、滚奏、双弹、轮指、扫弦以及推、拉、吟、揉的技法。
四、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极富地方特色,也正是因为它独具匠心、丰富多元的演奏技法,才使得它清晰地有别于其他民间流派,以较高的艺术影响力长久流传于世间。本文在此,将进行简短论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手法、指法备载仿刻华君秋苹谱,惟有新增手法每曲详注逐段工尺旁。其中,右手的轮指技法是平湖派琵琶演奏特点的主要体现。轮指,是指琵琶或吉他的一种典型演奏指法。在琵琶演奏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要使用该演奏指法,由轮指汇成的指法特别繁多,例如带轮、扫轮、满轮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轮指主要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类。上出轮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顺时针依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下出轮即是无名指、中指、食指顺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中,多用下出轮手法,偶尔根据乐曲需要兼用上出轮手法。如代表作品《满将军令》的弹奏技法为先以食、中、名、禁四指,此第弹下,然后大指挑上,其声缓且长而易圆,须要连而勿断,断不可用上出轮。⑥平湖独创的演奏技法有“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上述技法演奏难度颇大,掌握者甚少。
平湖派琵琶艺术最初起源时,属于文人音乐,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自娱自乐。“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也许当今社会人们习音律,一般是为学习掌握一种演奏的技巧,但对于先者来说,怡养性情、修身静心。由此可见,平湖派琵琶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厚的,耐人寻味的。自古文曲宜静,以平湖派代表曲目《青莲乐府》为例,此曲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犹如以泼墨画式的笔触,描绘出古代文人墨客“起舞弄清影”一般的古朴典雅之景,给人以空灵舒畅、意境深远之感。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多倡导悠然心会,超乎功利,象征着高洁、寂寥、含蓄、典雅的君子品质。曲中始终激荡着一种至高的审美情趣,让听者在袅袅琴音中,洞悉艺术的真谛所在。
声乐论文范文二: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高雅艺术展开追求同时,还希望艺术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大胆实践创新,也恰好满足大众这种审美情趣,也使得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横空出世。作为音乐剧中一类独特创作特征的流行音乐元素,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对校园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该特殊创作特征加以深入分析,希望为促进校园音乐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音乐剧对流行音乐元素作用是深远的,本文主要围绕校园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元素关系展开,而流行音乐是当前覆盖面最广,比较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容易获得大众接受通俗演唱 方法 ,同音乐剧两者有机融合,促使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两者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新兴事物逐渐涌现出来新时期,人类各方面均已取得质的飞跃,时代发展同大家坚持不懈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更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一、校园音乐剧概述
校园音乐剧为一类小型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有机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表演。历经一个世纪发展阶段,音乐剧在发达国家备受追捧,让人感到满意却又不置可否缔造艺术和商业间统筹兼顾的双重利益,但是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是很久。顾名思义,音乐剧表演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戏剧性、整合性、风格化差异化和三项全能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音乐剧从诸多表演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舞台剧美学综合性的最高标准。相对来讲,音乐剧这一名词还比较新鲜时髦。最近几年,伴随音乐剧持续升温,国内音乐剧相关文字,乐谱还有音像材料等量日益增加,而且我国诸多校园也开始让师生尝试音乐剧编排与创作。音乐剧一大特征便是通俗性,这也是它同歌剧间最大差异①。绝大部分歌剧对于受众审美水平有极高要求,但音乐剧则恰好相反,其大众性特征异常鲜明,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从多角度考虑,音乐剧较歌剧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另外,艺术与娱乐两点音乐剧中均具备,所以对学生课余生活也起到很好丰富作用。特别是当今,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众多中小学也陆续开展艺术综合教学,音乐剧这一良好载体备受瞩目,对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这一独特创作特征加以研究,对我国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流行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震撼人心视听效果。很多音乐剧成功之处便在于在音乐剧作品中不单融入法国大型歌剧,浪漫主义还有英国民谣等古典音乐元素,还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这些音乐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配合旋律特征方面,作曲家偏向流行歌曲创作风格特点,促使受众可以单纯由音乐当中体会音乐真谛;配器特征方面,把流行爵士音乐、电声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制作出使人眼前一亮音色效果。各类形式流行元素有机融合,创作出无与伦比动人曲调,让观众享受一场别开生面视听大餐②。其次,寓教于乐大众情趣。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音乐剧中,对所有学生受众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音乐剧中侧重流行风格作品,因其优美动人,朗朗入口特征变成学生生活娱乐重要组成,也成为其情感寄托与生活写照,让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剂。该类音乐对压力较大及学业繁重学生来讲,也不失为一类娱乐消遣好办法;音乐剧中各类西洋乐器伴奏,促使音乐渲染力加强,对学生陶冶情操及拓宽视野非常有利;另外音乐剧中多一些比较夸张的呐喊、尖叫等声音异化处理,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由精神与心理双方面得到刺激快感。再次,雅俗共赏审美品质。校园音乐剧会沿用很多古典歌剧段落,采取宣叙调、咏叹调或古典音乐背景,也说明其在追求通俗性和娱乐性同时,仍然要维系其自身高洁品质。优秀音乐剧作品需要充分打破雅俗对立状态,拉近雅俗间距离,达到雅俗共赏交融情境③。相比 其它 古典音乐剧来讲,校园音乐剧桥段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审美水平与音乐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音乐剧享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三、 结语
假使说八二年由中央歌剧院《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视作富有我国特色音乐剧,定义成我国当代自创音乐剧,则中国音乐剧也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但通过国人不断摸索,我国文艺与教育工作者的持之以恒,近年来我国自创剧目越发增多, 经验 积累也越发丰富。无论歌剧话剧,舞蹈影视,亦或是戏曲艺术,都有对音乐剧的不断考量,音乐剧越发让人欲罢不能,尤其年轻受众,尤其是近些年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校园音乐剧,更是让青少年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断成长,让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于校园音乐剧当中,并不断加以创新与实践,这势必会让我国校园音乐剧未来呈现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歌唱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一首好的、甚至经典的歌曲的诗词和音乐终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必须通过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当你拿到一首歌曲时,在歌唱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艺术环节: 一、 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线,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二、 意境的想象 意境的想象,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换句话说,就是要象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你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想象和意境会很快帮助你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来,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这样就会达到情真意切。当然歌唱者解释音乐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 声音的运用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设计的问题。作为歌者有了美妙的声音外,能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面对一首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时应是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时则需要用柔和甜蜜的声音等等。这里对声音也要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如对一首抒情轻柔的曲子时,可以把声音设想为“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洒”“树叶轻轻落在地上”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又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等等。总之,我们要擅于调动人声的声音“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 四、 风格的掌握 作品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听一些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很高超,但整台音乐会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声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韵味上也好,总是一个样,一个味,让人听了过耳即忘,缺少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更有甚者太缺少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把各种风格的歌曲混淆在一起,使之南腔北调,南辕北辙,与原作差距甚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没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因此歌唱者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还必须事先研究作品的风格(也就是演唱风格)。当然与其它姐妹艺术相比,音乐的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而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间艺术,因而他们的风格往往比音乐更容易一目了然。一个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因为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让听众“一耳了然”的。 五、 韵味的体现 演唱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对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潜在的、甚至作曲家没有料想到的东西。一首作品,作曲家无法提供韵味,它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好的歌者并不满足于曲谱中所记下的音而必定会在音外的腔上下工夫(腔也就是韵味),并用得恰到好处。在你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据语言的特点、感情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为装饰音、颤音、滑音、倚音等,唱起来就会更加动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这就是韵味给作品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六、 艺术的处理 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七、 忘我的演唱 唱歌要感动听众,首先要使自己处于兴奋而又激动的歌唱状态。“真真假假”是艺术表现的特定手法。“假”是为了表现“艺术的真”,“假”,是表现“真”的艺术技巧。真入假出而不失为真,才能发挥艺术的真实性和表现的真实性的统一,才能发挥艺术感染的强大作用。因此我们在演唱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恰到好处地来表现艺术。在平常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人在演唱时精神高度紧张,前怕狼后怕虎,满脑子私心杂念,这样的歌唱状态是绝对唱不好歌的,更不用说感动观众了。因此我们讲的“忘我的演唱”就是要演唱者丢掉一切来自思想上的或者声音上的包袱,消除一切紧张因素,以既充满激情而又放松自如的状态进入演唱,要知道,只有情感得到了解放,才能得到自然而舒畅的声音效果,才能有更完美的感情表达。歌唱艺术应该是“有声又有乐”。 八、 技术与艺术 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的,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不仅全部身体都要参加,而且包括你的灵魂。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成果。声与情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了心理因素在声乐学习和演唱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在歌唱活动中拥有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将最佳的心理状态运用到声乐学习和演唱中.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在声乐演唱中时有所见的怯场,就是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所致。比如一些初登歌坛者,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紧张得不能自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怯场”。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初涉舞台的表演者身上,即使是有些专业表演者,一旦参加重大演出,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都是心理因素中情绪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因此,心理作用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心理的发展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依照由简单到复…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活动的调控,心理活动始终伴随羞声乐演唱,并不断地指导或影响着生理机能。一方面,歌唱的生理受心理支配,歌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歌唱者意识的外化。另一方面,声乐演唱者正是运用了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对歌唱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充分理解了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不断运用生理调控和心理调控的有效手段,最终提高演唱水平,实现声乐艺术的艺术价值。一、歌唱心理活动指导歌Ⅱ昌生理机能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者总结了人类经验和科学研究的结果,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表面上如何象是超感性的东西。但它们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头脑的产物。”HI(v24)“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收稿日期:2005一O9一O5 作者简介:笪方能(1967一),男,安徽含山人。讲师,硕士。 66 丽水学院学报2006 l笠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I “sJ“思维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恼的产物。而人恼是思维的器官。”【3I(P145)在歌唱这个艺术行为中,既有心理活动(大脑的机能)对生理机能的指导作用,又有生理机能对心理活动的决定作用。歌唱是心婵活动与生理L能协调统一的结果。《乐府传声>中写到:“乐生于心,人心惨声哀,人心舒声和”。【】(P3 )从声乐角度理解,这里的“乐”是指声音,“心惨”和“心舒”系指两种截......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6�1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6�1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音乐声乐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声乐艺术是一门最古老的、最普遍的综合表演性的音乐种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声乐硕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摘要: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之间的交叉产物,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待音乐艺术,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渗透在各个环节,如作品处理、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等,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阐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美学;作用
前言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造力,这样才能将表演中熟练的技巧、表演艺术体现出来。另外通过音乐美学,还能将声乐作品的特征、风格用独特的视角演绎出来,并引起观众的认可,因此,对声乐表演而言,音乐美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美学的概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和美学的结合体,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等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进行探究,音乐美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对音乐形式进行探究。利用音乐美学,能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2.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石,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利用作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通过音乐美学的应用,能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特点出发,将节奏、音高、音程、音色等声乐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往往对表演者的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触去演绎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感触和外在感知有效结合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利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性。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演唱、外在形式两种情况,表演者的表演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观众的视觉、听觉、意识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表演主体和观众两方面进行。
3.1 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们之所以普遍喜爱音乐,其主要原因是音乐表演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让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形象,因此,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
3.2 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风格,不同时期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在作品一次创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表演者的审美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进行作品演绎,这也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尊重作品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表演”。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获得最佳的声乐表演效果。
对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其音乐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当前声乐表演中,作品的旋律、节奏、音阶、曲风、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拉丁民族的音乐,其风格注重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轻浮气息,这种风格有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对拉丁民族来说,这是最优美的音乐;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演绎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激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对作品进行处理时,注入自己的真是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而言,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元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4.总结
声乐表演本身就是将艺术和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情感、理智完美结合的艺术美,通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层次的修饰,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因此,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优秀的表演技巧、真实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3,(09):125-126.
[2]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31-132.
[3]程昕.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3,(08):112-113.
[4]马丽萍.樊玲玲浅析声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的关系[J].青年与社会:下,2013,(11):86-87.
[5]邱晶晶.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4,(09):81-83.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声乐硕士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
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奠基石,只有在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从艺术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及吸收,自由的表现及发挥,才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上升到更高境界。
音乐艺术实践要求演出者不仅要传达音乐表象,并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体现音乐的文化、审美和意境等。例如,演出者将音乐美学看做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无论采取什么表现方式及方法,其所传达的讯息都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态度和表演的水平。就像是钢琴家演奏乐曲,不同的表演者演奏同一首乐曲,可味道和感觉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受个体的文化底蕴、个性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发展的。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美学的精髓。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是在熟悉音乐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创作和自如发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吸收,让音乐艺术实践达到最佳状态。
二、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美学是较为精深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及发挥演出才能的基础,且音乐美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自己心灵所表达的思想等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时表现出来,学习音乐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其本质表现出来,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实践的成败造成影响,其是区别成功及普通音乐家的重要因素,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是有区别的,因此,才能得以造就不同人才。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可准确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由于音乐美学是综合类的一门科学,因此可准确到位的把握音乐整体。因此,音乐美学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正确的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同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展现,又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向观众传递表演的动作美、表演者的思想,在表演中相互交流和共鸣。研究音乐美学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如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音乐作品的美学特性角度及广义社会学角度等。心理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如何感受音乐?在进行欣赏、创造及演出音乐时的心理是什么?如何欣赏音乐?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前提及基础,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哲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音乐的本质及内容是什么?
音乐及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与认识音乐艺术具有重要联系,这是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而首要需探讨的问题。广义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的阶级性因素,持续性及继承性存在,社会功能,价值标准等一系列诸多问题。音乐作品美学特性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艺术作品的结构内在特性、构成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音乐美学,但音乐美学应该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科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音乐作品本身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这几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若只对其中一方面进行肯定,其他方面进行贬低或否定,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只用在充分考虑几个方面并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价值。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一种技术的表现,对于音乐内涵的体现是其目的,对于艺术精髓的传达是其本质。对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演出者的音乐审美等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对演出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表现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内涵及精神,直接反映了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音乐实践的`好坏,而表演者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极大差别。使用音乐美学研究方法来专研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正确的途径。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的学科,是最直接及可行的表达方法。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研究。音乐美学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而且还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精确地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实践的本质。但如果只着重于演出者的表演技术,而忽视音乐作品内在含义,就无法表达出创造者的感情及意图,演出也只会是空泛及表面的,得不到人们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是音乐美学,其可直接作用音乐艺术实践,并决定着音乐艺术演出的成败。
三、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来说,音乐艺术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音乐艺术的创作还是音乐艺术实践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中音乐美学的影响最大,占据重要地位,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维持音乐艺术实践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协调
大部分演出者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并将新时代信息运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新时代讯息及风格可在音乐艺术中得以体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紧跟新时代步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结合应用新时代讯息,因音乐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把握是比较安全的,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二)确保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为原创
创造音乐作品时应重视作品的原创性及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背景下创作作品,才能够感动人而引人深思,只有在真实的背景及环境下,音乐作品才会包含创造者的思想理念及真实情感。而且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原创的原则,创造者作品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来,才能体现创作者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理念,才可将音乐灵魂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且将音乐的个性美及灵魂美得以体现。
(三)音乐美学原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进行音乐演出时应与原作品进行统一,而且在进行音乐创造时也不能违背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及本质。在表述对音乐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时,需要注重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再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原版作品的真实性和本质,为研究音乐艺术提出了更加困难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专研,而又不能将其变为没有生气的影像。说明需要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显现了个人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2)在历史背景下,音乐的演出风格应与当代精神相符合。音乐艺术演出进行时,既要注意创造作品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也要注意结合当代精神特点,从当代角度分析及观察历史背景,将完美音乐作品进行再现。
(3)将音乐表演及技巧相结合。如若忽略音乐作品的本质,单纯的炫耀技术,只会使得音乐艺术作品更加空洞,如若没有清湛的技巧,则缺少了将音乐作品完美表达的表演手段和基础条件。
(4)将音乐现代审美及美学观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进行应用。音乐艺术演出者站在舞台上,采用动作美将音乐得以释放,采用表演将音乐作品释放出光芒,为音乐艺术实践扩展新视野,并且肯定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得以体现。只有将以上几点理解并做到,才能使演出技巧、音乐美感及音乐演出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
结语: 进行音乐美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反映了音乐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往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着重于音乐的表现力,而忽略了研究作品本身,即对于创造过程及背景的研究,只有详细研究这些内容,才能对音乐艺术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包括音乐的演出风格、演出过程,欣赏音乐时的方式、心理。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美学的水平,并将自身素养提高,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及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在演出时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79.
[2]倪璐.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19):144.
[3]李新苗.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122.
[4]畅言.浅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要点[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8):95.
[5]梁元.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J].大学教育,2013(1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