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陶,男,1993年生,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人,大学本科二年级在读,工商管理专业。“金牌九零”概念提出者、新浪网《校园新人榜》上榜者。现为中国青年文艺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观察员、南昌大学生创业网总编辑、江西省湖口中学《净心文轩》特约指导,发表新闻、文艺作品百余篇,多家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记者。曾配合国家教育部第三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等权威人士同台演讲获好评并多次开展个人专题讲座,主编中国第一部90后自编自著图书《金牌九零后——2011年度全国90后作家作品精选集》(中国书籍出版社),个人事迹被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江西晨报》、《浔阳晚报》、《辽沈晚报》、《劳动时报》等全国50多家媒体强烈关注报道。2012年3月5日受邀成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正午博客》节目开播以来最年轻的嘉宾博主。
是那个金牌调解的?
焦利出生于1955年,河北正定人;17岁时参加工作,恢复高考后,23岁的焦利考入辽宁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供职于辽宁日报社,后任该报社副总编辑;42岁时转任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后兼任辽宁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 2012年1月21日,国务院任命焦利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2012年10月辞去这一职位。1978——1982年,辽宁大学经济系学习;1982——1989年,辽宁日报社工作,任记者、总编辑室、工业部副主任;1989——1991年,辽宁日报社总编室主任;1991——1992年,辽宁日报社编辑委员会委员、总编室主任;1992——1994年,辽宁日报社编辑委员会委员兼编委办公室主任;1994——1997年,辽宁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1997——1999年,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99——2001年,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辽宁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2001——2001年,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厅级);2001.07——2001.10,辽宁省委宣传部部长;2001.10——2008.09,辽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2008.09——2009.05,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009.05——2011.11,担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台长、分党组书记。焦利同志是中共十七大代表,1991年12月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创办了东北发行量最大的《辽沈晚报》。2011年11月,中央决定,任命胡占凡同志为中央电视台台长,免去焦利同志中央电视台台长职务,另有任用。2012年1月21日,1月21日电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焦利出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2012年10月16日,据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显示,焦利不再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职务。
柳陶,“金牌九零”概念首倡者。笔名沙忆六六,男,1993年生,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人,现居南昌。青年记者、编辑、专栏作者。热爱写作、书法、新闻采访,擅长辩论、演讲等。系中国青年文艺学会新闻中心主任、《钟山文化访谈》总策划,原《石钟山文苑》杂志主编,多家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记者,在《青年作家》、《江西师大报》等报刊发表新闻采访、评论、诗歌、散文、书法作品百余篇(首、幅),并被收录于《同窗》(校园文艺)、《2001——2010:21世纪诗歌精品集》、《长白风——亚洲主编风采展大搜索》等选集,部分作品被腾讯网、新浪网、中国广西网、大学信息网、江西电视台百度空间等二十余家媒体转载或推荐,曾先后配合全国著名励志演讲家刘向明先生、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等权威人士演讲并得到高度评价。
时事评论:有《发飙打人的女警怎又变身临时工》等时评类文章登上新浪网博客首页、校园名博首页,同时发表于广东论坛、江西文明网、中国网络电台等,并受聘为广东腾飞文化特约评论员。
情感调解:已为山东、江苏、江西、广东、天津等全国各地观众调解情感问题,被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热门人物——金牌调解员胡剑云誉为“调解小达人”。
图书策划:成功参与策划并主编《金牌九零后——2011年度全国90后作家作品精选集》(中国书籍出版社),并责任编辑、编辑《超级90后——90后作家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图书三部。
新闻采访:2011年5月采访“唱红青春”江西省百万青年红歌汇大型歌唱比赛主持人、江西五套《谈讬》节目主持人小亮哥;2011年6月受国内知名女性杂志委托作为特约记者专访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胡剑云等。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志愿者专刊《小火花》特约记者等。
文化访谈:2011年9月对话访谈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主持人章亭、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刘毅平等八位观察员。
演讲讲座:2010年3月配合全国著名励志演讲家刘向明在江西省湖口中学演讲后被其称赞为“你太有才了”,湖口中学校长屈鉴平先生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你讲得非常好,我要给你竖大拇指,你讲得非常好!”;2011年5月配合国家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江西南昌的讲座后,王旭明先生当场给予热情拥抱,并赠送一束鲜花以及签名著作、个人名片等。
辩论论辩:多次参加各级各类辩论比赛,长期担任一辩,并获“优秀辩手”等荣誉称号,在2011年9月由新浪网、江西电视台官网全程直播的“江西卫视微博两周年特别活动之金牌调解零距离”辩论赛环节中与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胡剑云、刘毅平、罗久保三人同为正方一组并担任一辩。
书法爱好:高中时期连续三年主持参与板报工作并承担全部书写任务。大学期间参加学校书法比赛且入展,并代表学校报社赠送书法作品至中文系党支部。
影视剧作:协助多位小说家改编电影剧本,并与多位导演、编剧保持长期合作。目前正与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创作中心导演、知名小说家共同策划改编一部长篇婚恋电影剧本。
最新动态:
2011年11月:被任命为中国青年文艺学会“115工程”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获2011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三等奖;获2011江西省第六届大学生写作大赛三等奖。
2011年10月:与北京《意林》杂志社编辑顾倾城、甘肃张玉学等共同策划《金牌九零后——2011年度全国90后作家作品精选集》(中国书籍出版社)一书并担任主编;登上新浪网校园新人榜。
2011年9月:参与21日新浪网、江西电视台官网全程直播的“江西卫视微博两周年特别活动之金牌调解零距离”活动辩论赛环节一辩,并于22、23日成功对话访谈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主持人章亭、调解员胡剑云及八位观察员。
2011年8月:受电子杂志《墨染》邀请担任三家电子杂志与《言士.中国写手素材基地》共同举办的第一届“绿色青春”网络文艺大赛评委,同时担任《格子》、《风》等多家电子杂志特约嘉宾。
2011年7月:受邀出任中国青年文艺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
2011年6月:受知名女性杂志委托作为特约记者独家专访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热门人物胡剑云。
2011年5月:配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王旭明先生演讲,得到其高度赞扬并当场赠送其签名著作、鲜花等。
2011年4月:采访共青团江西省委和江西五套联合主办的“唱红青春”江西省百万青年红歌汇大型歌唱比赛主持人。
2011年3月:受邀撰写关于《金牌调解》评论文两篇,被江西电视台百度空间等多家媒体转载,并引起数十万网友和一些媒体人士的关注。
2011年2月:创办并担任主编的江西省第一本90后实体纯文学民刊杂志《石钟山文苑》顺利出刊。
前辈寄语:
你太有才了!
--全国著名励志演讲家、非智力教育创导者 刘向明
2010.3
你讲得非常好!我要给你竖大拇指!你讲得非常好!
--江西省湖口县政协副主席、湖口中学校长 屈鉴平
2010.3
你要放眼全中国、全民族的文化!
--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创作中心导演 易华
2011.3
不是你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是你语言表达能力太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第三任新闻发言人 、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 王旭明 2011.5.21
五柳之韵,渊明之邻。
江西卫视2011全新栏目《金牌调解》金牌调解员 胡剑云
2011.6.22
小兄弟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大的成绩,了不起!将来一定名满天下!湖北老大哥邵火焰祝福你!
《楚天文学全国年度精品文萃·小小说卷》执行主编、《幽默讽刺精短小说》特邀编辑、《楚天文学》小说编辑 、湖北知名小说家 邵火焰
2011.7.1
青春洋溢,年少有为,占尽枝头,芳香几许?沁人心扉!时光如水,奔流不息,勤执共勉,辉煌几许?只争朝夕!
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文化学会艺委会主席、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理事、宋庄国际书画院院长 李翠珍 2011.8.22
柳陶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男孩!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节目主持人 章亭
2011.9.22
《初见大海》这首诗与海相融,立意不错。写得挺轻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抛弃了有的写诗者煞有介事的做作。
——作家、诗人、评论家、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艺术院院长、作家出版社《大雅书系》主编 杨枫
2011.10.8
Q:何为“金牌九零”概念?
答:“金牌九零”概念不提倡单纯地把“90”定义为“90后”与“非90后”之间一种肤浅的年龄界限,而积极倡导一种全新的以一九九零年前后出生的青少年为基准,在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中作为青年的代言人能够发挥重要的创新和改革作用,力求凭借一种天然纯洁的写作姿态突破被名利污染的文学怪圈,借助文化出版、新闻传媒事业,改善青年文人生活质量,提高青年文人生活水平,同时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积极的心灵读物,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家庭的和谐而努力,最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青年文化品牌!甚至有媒体将“金牌九零”概念与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并称为江西本土地区辐射全国的两大独特“金牌文化”现象。“金牌九零”概念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催化下而诞生的,是当前文化发展、时代变革的产物,根据当前文化发展总趋势来看,未来十年内中国文化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大潮!谁抢占了先机,谁就赢得了市场!
《诗经往事》(闫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诗经往事
作者:闫红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
页数:208
内容简介:《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则对《诗经》的爱情篇做了最全新的阐释,文笔清新、豁达,充满古典情怀,隽永、悠长,将我们都会经历的爱情过程:暗恋、执手、诀别……用华丽丽的文字表现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句句值得揣摩,令人回味无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年,更在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一举夺魁。
作者简介:闫红,1975年生人,现为安徽新安晚报社编辑,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作有《误读红楼》《她们谋生亦谋爱》《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等。
因为她的作案手法太恶劣,而且外界对她的印象不好,所以无论说什么大家都不会相信她。
2019年11月,身负七条命案的逃犯劳荣枝于厦门一商场内被抓捕。20年前,这起震惊全国的连环杀人案,因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咋舌,主谋法子英已于1999年12月28日被执行了枪决,而他的同案犯女友劳荣枝直到被捕前逍遥法外了20年。
因为兼具姣好的容貌和残忍的手段,劳荣枝被一些媒体称作“蛇蝎美人”,多年前的热播剧《红蜘蛛》部分剧情也以她为原型改编。
一、19岁遇见悍匪,身负7条人命
劳荣枝,18岁毕业于九江师范学校幼师专业,此后分到九江石油分公司子弟学校,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1993年,19岁的劳荣枝在一场婚礼宴会上认识了29岁的法子英,一个曾犯抢劫等罪名的刑满释放人员。
他1964年出生,我1974年出生,他长相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陋,还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他老婆是不上班的,他什么都没有给过我,为什么要跟他在一起?回忆起最初交往的想法,劳荣枝这样评价法子英。
劳荣枝对法子英真实的看法到底是怎样,恐怕只有她一人知晓。但世人皆知,自1996年两人离开九江,他们便开始了辗转于南昌、广州、温州、南宁、合肥的“血腥人生”。
在这过程中,劳荣枝使用色相勾引家庭殷实的男子,将其至出租屋后,伙同法子英采用持枪、持刀绑架勒索、抢劫等手段劫财,制造了3起血案、先后残忍杀害了7人。
2020年12月21日9时,劳荣枝案在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将择期宣判。
二、庭审“金句频出”
今年先后有两位江西女子霸屏,前有宋小女,后有劳荣枝,一位小学未毕业,一位中等师范毕业。劳荣枝被抓后“金句频出”,尽管其受教育程度更高,但二者相去甚远。
【法庭上劳荣枝颇有争议的陈述】
1、你可以说我不优秀,但不能说我不善良。(摘自时代周报)
2、这二十年,我循规蹈矩,除了炒股没有一件事是错的。我不是这样残忍的人。(摘自新京报)
3、我非常同情受害者家属,但我只有3万块,如果可以想众chou赔偿。(摘自纵相新闻)
4、别人不可能看出我是坐tai女,我走到哪里别人都说我是知性美。(摘自纵相新闻)
5、我从不看法制报道,我喜欢文艺的东西。(摘自红星新闻)
6、我的人生感悟是:不要离负能量的人太近。(摘自时代周报)
7、我一直想要传播正能量、想要教书育人。(摘自纵相新闻)
8、法子英被判处死刑,我当时很开心,感觉是为民除害。(摘自新安晚报)
9、我鄙视抢劫杀人的行为,我承认我犯罪,这20多年我常去教堂。(摘自上游新闻)
她真如自己说的那么善良吗?如果真相如新闻所说,劳荣枝都犯了哪些罪?
起诉书显示,劳荣枝伙同法子英,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二人,并致一人死亡,勒索财物人民币75000元;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手段抢劫和入室抢劫他人财物,致五人死亡。可以看出劳荣枝被指控了三个罪名,故意杀人罪、绑架罪、抢劫罪。
【故意杀人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绑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抢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七)持枪抢劫的;
是主犯还是从犯?
劳荣枝在和辩护人辩解时称,其受法子英胁迫,且在相关案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不认可其为相关案件的主犯地位。
判断是否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主要不是看被告人是否供认,而是要根据其客观行为情况综合判断。从公诉机关指控劳荣枝与法子英共同实施的多起抢劫、绑架、杀人犯罪事实来看,其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行为。并且在1995-1999年期间,劳荣枝应该有很多机会可以逃脱法子英的控制或者选择报警,但其并没有去做,即使存在胁迫,其程度也十分有限,不足以构成胁从犯。因此劳荣枝的辩称应该是不能成立的。
劳荣枝是否会被判处死刑?
从起诉的三个罪名来看,最高刑都是死刑。但劳荣枝是否被判处死刑,主要还是要看检方的证据。
关于故意杀人罪的指控,劳荣枝在庭审时否认与法子英合谋并参与了杀人。对于绑架罪和抢劫罪,劳荣枝虽然承认犯罪事实,但却辩解自己是被胁迫的。12月23日,检察日报公开了劳荣枝案的庭审细节,并认为劳荣枝有极深的主观恶性。在劳荣枝翻供的情况下,检方需要用证据来证明指控且要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如果检方的证据能够充分证实劳荣枝实施了以上的犯罪行为,哪怕只有一个罪名被认定属于应当被判处死刑的情形,劳荣枝就难逃一死。
劳荣枝案受害人的代理律师认为,公诉人举出的证据是劳荣枝的说辞推翻不了的。劳荣枝过着遛狗、弹琴、品红酒的"暗无天日"的日子。可受害人却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三个孩子都初中毕业就辍学,家中靠着借债度日。劳荣枝的想法太天真。
最后的陈述阶段,劳荣枝哭着向被害者家属道歉,说了一声迟到了20年的“对不起”。相信如果可以选择,很多犯过错的人都想重新做个好人。但现实是,在曾经有机会选择的时候,却做了十足的恶人。劳荣枝说希望法庭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们也相信,法律会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男,1971年生,亳州人,大学本科,高级畜牧师,高级政工师。曾任亳州市医药公司经销部经理,原兴邦公司和上海尚元公司董事长、总裁。1998年10月创立亳州市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公司先后荣获“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百强民营企业”、“中国优秀企业”等。其本人曾获“中国卫生健康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亳州市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安徽省企业家联合会理事。 从1998年的50万注册资金,到总资产达20多亿元、15家分公司和1000多家专营店;从初创时的几名员工,到如今近万员工和销售人员,(安徽)亳州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用了8年。8年里,该公司获得的各类奖项“堆积如山”,创始人吴尚澧也被誉为“兴邦”神话的缔造者。在亳州“万物春”老总唐亚南非法集资近10亿元被判死刑的第三天,12月15日,亳州市又爆出惊人消息,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尚澧,涉嫌非法集资被警方刑拘。据当地消息,与吴尚澧相比,唐亚南充其量只是“学生”。随着兴邦资产被冻结、大楼遭封闭、领导层纷纷被拘,“兴邦”神话破灭。 12月15日晚上,一条帖子出现在亳州论坛上,引来众说纷纭——兴邦公司出事了!该帖称,当天凌晨,兴邦公司包括董事长吴尚澧在内的高管以及财务人员被公安机关控制,位于古井镇的办公楼(总部)被封。亳州市公安局经侦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12月15日凌晨,接到上级指令,警方对兴邦公司的高层实施了抓捕,理由是他们涉嫌非法集资。经省有关部门认定,吴尚澧等人涉嫌非法集资,兴邦公司的银行资产已被冻结,公司总部大楼被封查,并驻有警务人员。警方已发出通告,称此举在于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参与者所有损失,从法律上讲,不受国家法律保护。“考虑到参与集资者的现实情况,有关部门规定,等到此案终审判决生效后,视资金追回和资产变现情况,再不分区域、不分对象,一定程度上返还给参与者。”警方正在彻底清算兴邦涉嫌非法集资的规模,要求参与者到公安部门指定地点进行登记,说明参与集资的详细情况,为今后的返还备案。希望参与集资的群众,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相信政府,要依法遵守社会秩序。 众多公司“跟着”学省公安厅曾对全省67家募集资金的公司注册时间进行分析,除亳州市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于1998年外,其他公司大多成立于2004年至2005年。而后成立的同类公司的注册人,很多都曾在兴邦公司工作过,效仿兴邦公司的“生财之道”注册公司募集资金,涉及范围均立足于公司注册地,通过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向周边市、县扩展。早在兴邦出事之前,当地政府一位工作人员曾表示,亳州非法集资始作俑者,是依然运营正常的兴邦公司,他们以联合种植、加工仙人掌项目为名,非法吸纳社会集资。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兴邦已逐步改变了经营模式,以实体经营代替资本运作。许多公司正是受其影响,受巨额利益诱惑,才走上非法集资之路。据当地人士称,近年来陆续“断链”的非法集资企业,多少与兴邦有关系,臭名昭著的“万物春”老总唐亚南,出道时便是兴邦的打工仔。 几年来部分国家级报纸、媒体对兴邦公司的报道:1、 2003年5月13日《农民日报》专版。题为:兴邦模式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探索。2、2003年5月13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题为:把增收的主动权交给农民。3、2003年6月8日《人民日报》第六版整版。题为:绿色产业为农民增收辟新路----从安徽亳州兴邦公司仙人掌开发看产业化组织创新。4、200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第20版。题为:仰天昂首舞巨龙。5、2004年12月24日《农民日报》第八版。题为:兴邦科技的仙人掌产业化之路。6、2004年12月8日《名牌时报》专版。题为:发现:中国绿金之谜----破译企业家吴尚澧和兴邦科技的财富模式。7、2005年1月27日《农民日报》专版。题为:成就绿色事业、共享财富人生----发展中的安徽亳州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8、2005年3月22日《中国食品质量报》专版。题为:绿色事业铸就绿色人生----安徽亳州兴邦公司成功模式带来的思考。9、2005年3月29日《中国食品报》专版。题为:要打击不法者,还应保护整个行业----仙人掌不应替人受过。10、2005年4月8日《中国食品报》专版。题为:让仙人掌造福于民----专家纵论仙人掌营养价值及发展前景。11、2005年4月5日《中国食品报》专版。题为:专家解柝,仙人掌产业潜力巨大。12、2005年4日29日《中国食品报》专版。题为:解读”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奥妙。13、2005年5月26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央行发布报告强调:正确认识民间融资的补充作用。14、2005年6月30日《农民日报》专版。题为:发展中的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5、2005年5月25日《安徽日报》A3版。题为:成就绿色事业、共享财富人生----安徽亳州兴邦科技发展纪实。16、2005年5月31日《中国改革报》第八版。题为:成就绿色事业、共享财富人生----安徽亳州兴邦科技发展纪实。17、2006年7月8日《经济日报》专版。报道建设新农村与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发言摘要。18、2007年1月7日《新安晚报》特别报道 兴邦科技——新资源权威企业的“三步走”19、2007年2月6日《经理日报》精英专版。题为:创新兴邦、领航健康产业驰骋华夏。20、2007年3月12日《农民日报》专版。题为:”兴邦模式”创出特色农业增效之路。21、2007年6月20日《经理日报》专版。题为:仙人掌健康美丽奏凯22、2007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175期头版。题为:成熟的仙人掌不带刺。23、2007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第二版。题为:兴邦公司培育农民增收产业----开发新资源、探索新模式。24、2008年1月7日《四川日报》头版。题为:兴邦仙人掌撑破农民钱包。25、2008年1月27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189期二版。题为:一业兴起万家乐----兴邦公司有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条。26、2008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专版。题为:鉴证、中国绿金之光----关于兴邦科技集因的发展报告
泉州晚报社牵线搭桥 台湾《旺报》社长在漳寻得祖籍地2015-07-20 08:17 泉州网-东南早报黄清龙查看镇海当地史料 祖坟墓碑刷漆“参”字现转机 一个多月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在一次采访任务中,记者遇到了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忠杰,将此事告诉了他。陈忠杰一直致力于帮助华侨及港台同胞寻找祖籍地,目前已经帮助数十位华侨及港台同胞寻找到祖籍地,并成功完成了族谱对接。 陈忠杰欣然接受了记者的委托,按照记者提供的信息,让镇海村当地的黄氏宗亲帮忙寻找。而当时,黄氏后人正准备翻建黄氏宗祠,为此他们特地到黄氏的祖坟扫墓。在为墓碑上的字体重写刷漆时,黄氏后人发现墓碑上为黄氏祖先立碑的五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就叫做“黄参”(注:参的繁体字)。黄氏后人拍下墓碑上的字体,发给陈忠杰确认。而后陈忠杰又将此图片转发给远在台湾的黄清龙。黄清龙十分高兴地说道:“台湾黄氏族谱上就是这个‘参’字。” 为了再次确认镇海村黄氏就是自己的祖籍所在,黄清龙在与陈忠杰的交流中,提到了台湾族谱中另记载的一个名为“旗尾”的地名。经过陈忠杰了解,在镇海村当地确实有一座叫做“旗尾”的山。陈忠杰猜测,很可能当时黄清龙的祖先就住在旗尾山,后来迁至镇海村里。 但令人疑惑的是,在黄氏祖坟的墓碑上,立碑时间为乾隆戊戌年。黄清龙说:“我的祖先黄参是在崇祯年间到台湾的,这样看来中间有100多年的时间差。”对此,陈忠杰解释:“黄氏祖坟为一个夫妻合葬墓。由于夫妻双方不可能同时去世,一般都是双方去世后先各自‘寄葬’,过后再挑选一个风水宝地进行合葬。而在闽南渔村,常有将逝者的遗骸挖出,而后找一个风水宝地重新下葬的风俗。墓碑上的时间应该是黄氏祖先重新合葬立碑的时间。”为了验证这一说法,陈忠杰还特地请来文史专家对墓碑上的石头进行年代鉴定,确认该墓碑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跟黄清龙祖先迁至台湾的时间基本吻合。 亲临故乡确认感觉十分亲切 确定镇海村就是自己的祖籍地后,黄清龙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去看一看。7月16日,他受邀到厦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媒体论坛。在陈忠杰的建议与邀请下,7月17日上午,通过厦漳跨海大桥,绕了几座山后,黄清龙来到了他期待许久的镇海村。 车子一路开到海岸边的黄氏祖坟。在村民的指引下,黄清龙见到了刻有自己祖先名字的墓碑。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轻轻地抚摸了一下祖坟上年代久远的石头,不时与站在一旁的黄氏宗亲交流着。黄清龙开心地说道:“我的闽南话口音和你们差不多。” 在祖先渡台数百年后,作为台湾的黄氏后人,黄清龙终于可以在先祖坟前祭拜了。随后,在黄氏后人的指引下,他来到黄氏祖祠及另一处古厝。遗憾的是,黄氏宗祠的原址已被拆除,正在建设中。镇海村村支书黄少远解释说:“黄氏宗祠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房子十分破旧,在族人的建议下决定重建。原本打算等黄清龙过来查看,但是重建的日子已经定好,所以只能先拆除。”不过,黄氏宗亲此前特地请专业的摄影师留下了祖祠的影像并制作成相册,赠送给黄清龙。“我会把这本相册带回台湾给黄氏宗亲看的。”黄清龙边翻看相册边说道。 “我是第一次来漳州,一直以为漳州很大很远。但奇怪的是,我来到这里之后,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古井、舂米石臼、石头垒砌的墙体……古厝里的每一样老物件,黄清龙都看得十分仔细,仿佛从这些东西中就能看出当年祖先在此生活的画面一样。在古厝里住着一位已经90岁高龄的黄氏老人,黄清龙亲切地握着老人的手说:“我是台湾来的,我也姓黄,来找我们的祖先,我的祖先黄参300多年前去台湾,现在终于找到了。”老人应道:“好好好,回来就好了。” 黄清龙随着村民来到镇海卫遗址,又到村里的城隍庙看了看。每到一处,他都会认真拍照,他说:“我要把这些影像带回去,跟台湾的黄氏宗亲分享,找一个时间,我会带台湾的黄氏宗亲回到这里正式谒祖。” 台湾知名报人致谢大陆同行 1961年出生的黄清龙,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后进入报界,干过记者、采访主任、主笔、总主笔、总编辑等工作,现任《旺报》社长。据了解,台湾《旺报》以报道祖国大陆新闻为主,旨在深化台湾读者对大陆的认识。而黄清龙也是两岸交流的常客,时常会到大陆各地访问,也在台湾接待大陆朋友。 在镇海村走访的过程中,黄清龙连连对泉州晚报社同行表示感谢。他说,几年前他的大哥曾提出要找祖籍地的想法,但时间久远,找到的可能性很小。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黄清龙曾在2013年先后委托过多人帮忙寻找,但是都没有找到。去年他参加活动遇到泉州晚报社叶燕民社长及郭培明副总编辑时,跟他们讲述了自己寻根的想法。 “我找了两年都没有找到,本来我已经打算放弃了,此刻我的心情难以形容,终于找到了,真的太谢谢你们了。”在电话中,黄清龙社长激动地对郭培明副总编辑这样说。 (记者 苏凯芳 胡彦明文/图)
作者:施能泉年份:1989年9月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名城梦》——泉州籍作家施能泉写的有关泉州的散文ps.据《名城梦》作者施能泉总编辑介绍,该文写于1989年9月间。
《赣南日报》创刊于1949年8月17日。多年来,赣南日报社注重强化报业管理,围绕努力办好一张党委、政府满意和群众喜欢的报纸,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建立一套系统化、全方位覆盖,运转灵活高效,兼具制约和激励的机制,奠定一个强实的促进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全社员工牢固树立同心同德、爱岗敬业、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报社精神和经营理念,使报业管理上了新台阶,加快了事业发展的步伐。赣南日报社是中共赣州市委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旗下有赣南日报、赣州晚报和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三个媒体。《赣南日报》是中共赣州市委主办的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8月17日;《赣州晚报》创刊于1994年7月1日,为副县级事业单位;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2004年1月开通,是赣州市唯一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批准并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备案的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由赣州市委宣传部主管,赣南日报报业集团和赣州市政府新闻办(市委外宣办)主办,为正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赣南日报社(含下属三个媒体)实行自收自支的财政管理体制。赣南日报社内设机构如下:1.根据《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南日报社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市办字〔2003〕31号)规定,赣南日报社内设机构16个,即:办公室、理论评论部、新闻产品质量检验室、计算机网络中心、新闻策划研究室、新闻编辑中心、新闻采访中心、时事部、摄影部、群众工作部、专刊编辑中心、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广告中心、出版印务中心、发行中心。另有18个赣南日报社驻各县(市、区)记者站。2.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晚报社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赣市府办发〔2005〕59号)规定,赣州晚报社内设机构6个,即:总编室、专刊部、发行部、广告部、摄影部、办公室、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3.根据《赣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的通知》(赣市编〔2005〕134号)规定,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内设机构3个,即:新闻部、专题部、技术部。赣南日报社(集团)是赣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赣南日报》、《赣州晚报》和中国赣州网等媒体,以及广告、印务、发行、文化传媒等经营性实体。
当我们昂首迈向新征程的同时,却有不少的纸媒没有坚持住,永远的滞留在了2018年。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冲击,一大批报纸已经从辉煌时的洛阳纸贵变成了现今的乏人问津。当我们在手机上刷着各种不同的客户端的同时,是否也想起过自己曾经读过的这些报纸。
这些报刊已经停刊/休刊
6月22日,《西部商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宣布2018年6月23日起休刊转型,它向读者告白: "白纸黑字,是恒久的记录。铅墨芳华,是最好的见证。"
《西部商报》是由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都市生活类综合性日报,创刊于2000年。作为甘肃本地的一家都市报,西部商报在甘肃乃至西部地区拥有重大的影响力。
7月1日,《新疆都市报》与读者告别,它在致敬辞中郑重的宣告: "时代不因个体而停滞, 历史 自有其发展的轨迹。我们感恩这个 科技 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让传播更有效率、更加贴近人心。"
《新疆都市报》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新疆日报》主管主办的子报,创刊于1998年10月9日,是乌鲁木齐第一张综合性主流都市类报纸。《新疆都市报》秉承"记录新疆、影响新疆、服务新疆"的办报理念,坚持打造地方特色、版面特色、深度特色、文化特色,立足首府乌鲁木齐,关注国内外重大 社会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体育 新闻事件,弘扬正义、针砭时弊;聚焦首府,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追踪热点话题,关注百姓生活,倡导 时尚 消费;具有信息量大、可读性强、阅读率高等特点。
12月28日,《黑龙江晨报》发布休刊启事:2018年12月29日起,《黑龙江晨报》休刊。
《黑龙江晨报》创刊于1993年1月1日(时称《东方晨报》)。作为是新中国第一张晨报。她以犀利精辟的文字,深刻敏锐的观点及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 社会 的鲜明个性,在黑龙江省、 尤其是哈尔滨市报界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 、大庆等大中城市拥有读者50余万人。第一批晨报人为佟堃、白永利。
这些报刊即将停刊/休刊
8月27日,《北京晨报》在一份北京地区的邮局征订通知上,早早地预告了停刊的消息:"根据报社通知,2019年度《北京晨报》报纸停刊,不再向读者征订。"
《北京晨报》创刊于1998年7月20日,是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北京晨报》是北京第一张都市早报与第一份彩色日报,被北京市民亲切地称为"信息早餐"。
《北京晨报》曾是北京唯一一家获准流动售报的报纸,拥有遍及北京8个城区近100个发行站、2000余名发行员的发行网络,以"报追人"的崭新售报形式,迅速拓展市场空间。出版发行6年多来,北京晨报运用市场规律经营运作,发行量与日俱增,曾每日发行量早已突破40万份。
12月1日,《法制晚报》发布了一则《休刊公告》:《法制晚报》将于2019年1月1日起休刊。
《法制晚报》前身是《北京法制报》,创刊于2003年底,归属于北京青年报社。2004年5月18日,《法制晚报》正式创刊。
12月28日,《赣州晚报》在头版郑重宣布:2019年1月1日起,赣州晚报停刊,不说再见,我们相约赣南报业融媒体矩阵。
《赣州晚报》是江西赣州市唯一服务百姓生活的都市类新闻报纸,创刊于1994年7月。在服务赣州市民,传递赣州声音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赣州晚报的》的消亡,标志着赣州再无市场报。
互联网的发展,不光深刻的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而且也改变了报人的理念。互联网思维办报,平台化运营,已经成为所有报人理念。曾经,关一家报纸还是大事;但是到了现在,一年十几家报纸停刊、休刊已经成为常事。对于纸媒业来说,"生存还是毁灭"是个严峻的话题。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对信息的需求,依然存在,甚至在未来还会越来越旺盛,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出版,而是内容能不能跟上需求。 在这一场媒体融合的大潮流中,愿所有的纸媒都能实现华丽转身!
让我们最后怀念这些报纸,以后网上见!
教授、高级记者,硕士生导师,1966年12月生,祖籍河北曲周。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新闻媒体工作,有过15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先后担任过报社多个编辑部门的主任,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其中有50余篇次新闻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后进入高校从事新闻理论和业务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新闻评论、新闻舆论监督。2015年10月22日上午,河北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彦勤,党委组织部李海峰同志到我院宣读校党委的干部任免决定。我院党委书记王景明教授主持了仪式。我院中层领导干部及各系所负责人参加了仪式。党委组织部李海峰同志首先宣读了学校党委做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经校党委研究决定,韩立新同志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试用期一年),白贵同志不再担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职务。接受任命后,韩立新院长首先感谢了校党委的信任和学院教职工的支持,同时表达了对上一任院长白贵教授的崇高敬意,感谢白贵教授十五年来对学院做出的辛勤付出,并恳请白贵教授能一如既往的关心学院的发展。韩立新院长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全心投入,一定不辜负校党委和学院教职工的期望,与学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精诚合作,在新闻传播领域面临重大变革压力与机遇的背景下,谋求学院的继续发展,再创更大辉煌。主要论文和著作:1、《可喜:新闻智能化,才露尖尖角》,《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八期。2、《论建设沿海强省的舆论策略》,2007年10月21日,《河北日报》。3、《新闻传播中的负联想与负放射》,《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2006年新华社出版。4、《新闻质疑:一种信息加工新方式》,《中国记者》2005年第十期。5、《论中国新闻发展的五个阶段》,《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6、《地市报在传媒产业化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获2003年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将一等奖。7、《传统晚报向现代晚报转变的观察与分析》,《新闻新悟》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8、《再谈新闻策划》,《新闻新悟》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9、《晚报今天的优势是什么?》,《新闻战线》,2000后第十期。10、《按照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工作》,2002年第二届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奖一等奖。11、《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2006年新华社出版,参编。12、《新型新闻信息人才的互动模式》,2007年获河北大学教改成果二等奖。13、《舆论监督的理性思考》,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4、《新闻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5、《经济新闻的文化视野》,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6、《谈报纸期刊的特色问题》,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科研项目(2006至2008的项目):1、《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河北省社科课题,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主持。2、《建设沿海强省舆论策略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6至11月。3、《河北日报集团业务与经营管理研究》,横向,2005,参与。4、《科学发展观对新闻策划的启示》,河北省教育厅课题,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主持。5、《新闻评论教程》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 回族,1956年9月生于呼和浩特市,原籍河北定州。教授、博士,现任河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75年参加工作,在呼和浩特中学任语文教员。1982年一月毕业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进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5-1986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研修美学,师从阎国忠教授。期间修完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1992年9月-1993年1月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修新闻。从1992年起,任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负责人,后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经营管理,兼及广告学、美学。参与及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八项。先后出版 《 广告学教程 》 (主编),《 美学基本理论 》 (主编),《 最新编辑实用写作 》 (与陶丹合著),参编 《 青年美育手册 》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要社会兼职有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传播学教育学会理事,河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报业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河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新闻传播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等。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成就:近三年担任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西方哲学史、宋明理学(研究生)三门课的教学工作,指导了7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均通过答辩获得学位)。任现职以来共立项三项研究课题,其中主持省社科课题一项(明末清初河北实学思想研究)、参加省社科课题一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持横向课题一项(传播学教材编写,河北人民出版社资助5.1万元)。 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河北省重点学科一个:新闻学教育部特色学科一个:新闻学一级硕士授予权:新闻传播学二级硕士授予权:新闻学、传播学省部级精品课4门 新闻学学制四年 , 1982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新闻业务工作能力、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 影、电视新闻采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大众传播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新闻业务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和文秘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学( 含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 ) :学制四年, 1993 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 2000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广播电视学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能够运用现代手段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工作的专门 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理论、新闻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写作、电视新闻采访与拍摄、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片创作、广播电视管理、播音与节目主持、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中国当代文学,古代诗文选、外国文学和基础写作等。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除学习一般基础课和新闻专业基础课外,还要开设播音理论基础、播音与节目主持等专 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节目编导工作,有的还可以从事播音和节目主持人等工作。 广告学学制四年, 1993 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 1997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信息搜集与整理、市场调研与企业 整体形象设计等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告学概论、广告心理学、广告美学、广告与营销、广告设计基础、 广告专业设计、广告写作、广告摄影、广告创意与案例、公关理论与实践、传播学概论、 传播媒介概论、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广告策划、广告管理与法规、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写作、广播电视学、语法与修辞、中国历代文选和基础写作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广告公司等单位从事广告设计与制作、 广告管理与公关等工作。编辑出版学学制四年, 2001 年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和技能、宽广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编辑学概论、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社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版权与图书外贸、专业外语等。学生毕业后可在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以及其他新闻宣传单位、文化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及科研工作。
1981年11月出生于江西萍乡一个叫边塘的小山村中一个名叫“龙背岭”的村落,父母均是农民。1990 年,父亲去世,家境陷入极度贫寒。1997年,在萍乡一份名叫《红杏》(内部刊号,每期发行量约4万份)的报纸上发表处女作,当年共在该报发表习作10余篇。1998年,获得江西省中学生写作比赛第一名;同年,陆续在《萍乡日报》和湖北、江苏等地的刊物发表散文数篇。1999年—2000年,陆续在各地刊物发表散文十余篇;在学校内发起成立临泉文学社,编辑油印刊物《临泉》。2000年,9月他考入大学,有了系统阅读的机会。进入学校后成为校园文学报《苔花》的主编,担任学校校报编辑和学生记者团团长,在这个岗位上写了大量平庸的新闻稿;同年加入萍乡市作家协会。2001年,在大学内发起成立飞廉文学社,主编社刊《飞廉》;同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2002年,年底开始学习写诗歌;同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写作大赛一等奖。2000年—2003年间,陆续在各类刊物发表散文诗歌若干。2004年,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萍乡市政协工作。诗歌《称呼》发表于《创作评谭》2004年第3期;诗歌《春天》发表于《散文诗》2004年6月;诗歌《怀念一把老蒲扇》发表于《创作评谭》;诗歌《火车经过家乡》、《中心公园的流动养蜂场》、《傍晚,走进一只蚂蚁的眼睛》发表于《诗刊》2004年11月上半月刊;诗歌《幸福生活》发表于《阳关》。本年度共发表诗歌50余篇次,另有散文约10篇发表于省、市报刊。2005年,诗歌《四月,石头开花》、《关于乡下的家》发表于《阳关》4期;诗歌《红薯》发表于《诗潮》2005年3-4月号;诗歌《丰收》、《老玉米》、《忠诚》发表于《延河》4期;诗歌《卑微的生活》(组诗四首)发表于《岁月》6期;诗歌《石头开花的季节》、《春日,早上6点30分》、《面壁》发表于《农村青年》7期;诗歌《称呼》发表于《都市文学》3月;散文诗《无序的组合》发表于《中国散文诗》2期。诗歌《漆宇勤的诗歌》(三首)入选《诗屋2005年选》(珠海出版社);诗歌《漆宇勤诗二首》入选《诗地理2005年选》;诗歌《漆宇勤的诗》(二首)入选《诗观察2005年选》。本年度共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歌80余篇次、散文约20篇次,另发有深度社会新闻百余篇、常规新闻报道200篇次。2006年,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燕赵诗刊》2006年第三、四合期(中国新诗巡展专号);诗歌《向往西部》发表在《星星》诗刊2006年第8期;诗歌《拾穗的人》、《对话》发表于《延河》2006年第2期;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创作评谭》2006年第1期;诗歌《面朝田野》(组诗5首)发表于《岁月》杂志2006年第5期;诗歌《桃花,最初的怒放》收入《中国网络诗歌精选》(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诗歌《一些树木生长在广场》入选《2006中国最佳网络诗歌》;漆宇勤的诗三首入选《诗屋2006年度诗选》(珠海出版社出版);散文《金黄》发表于《创作评谭》2006年9月号。本年度共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诗歌100余篇次、散文10余篇次;本年度开始尝试感悟短文和时评的创作,有10余篇感悟短文和时评发表于《中国民航报》、《重庆日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另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7年,诗歌《与现实很近的草原》、《平遥:时间只是一个概念》入选《诗观察2007年年选》(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诗歌《一语成谶》入选《2007中国最佳网络诗歌》(中国文化出版社);诗歌《让荒野更荒》等三首发表于《合肥晚报》2007年2月8日;诗歌《流动》(外二首)发表于《当代小说·下半月》2007年第4期;诗歌《月色芬芳》(外一首)发表于《青岛文学》2007年7月;散文诗《午后,和一本书对视》发表于《散文诗》2007年第8期;组诗五首发表于《诗选刊》2007年第10期;散文《剃头匠》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7年11月;诗歌《回到龙背岭》(组诗四首)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7年11月。本年度共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100余篇次、散文20余篇次。有哲理感悟短文和爱情感悟短文60余篇次在《意林》、《经济晚报》、《扬子晚报》、《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转载;另有新闻报道近300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8年,诗歌《灌浆》发表于《绿风》2008年第四期;诗歌《秋风》发表于《中国铁路文艺》2008年第5期;诗歌《乡居:回到宁静》(组诗五首)发表于《江西日报》2008年8月29日;诗歌《呓语或一次逃离》(组诗四首)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8年第11期;诗歌《给童素心》等四首入选《默然爱你》一书(济南出版社);诗歌《萍水相逢》(组诗十三首)发表于大型诗丛《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第13卷;诗歌《重新点亮的灯:6452盏》入选《同饮一江水》(文汇出版社出版)、《撼动的情与魂》(江西教育出版社)、《五月的祈祷》(南海出版公司)等书;《漆宇勤的诗二首》发表于《北方作家》2008年第四期。本年度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150余篇次、散文20余篇次。有哲理感悟和爱情感悟短文80篇次在《意林》、《新民晚报》、《辽宁青年》、《读者》、《视野》、《报刊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发表和转载;另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9年,散文《梦在江南一柄伞》发表于《岁月》2009年第2期并配发简历、照片重点推出;散文《曾经一灯如豆》发表于《半岛晨报》、《北京晨报》、《江西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并获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国庆征文一等奖;散文《粉笔记忆》获“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60年”大型征文活动一等奖;诗歌《莼鲈之思》(外二首)发表于《江西日报》2009年3月20日;诗歌《漆宇勤的诗五首》发表于《青春潮》(原《福建青年》)2009年第7期;诗歌《一茎花藤攀上窗台》发表于《乾坤诗刊》(台湾)第51期秋季号;诗歌《老木匠半眯起眼睛》、《正午的太阳泛着白》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9年第8期;诗歌《这一刻我突然想起》、《昼伏夜出的人》发表于《诗歌月刊》2009年第7期;诗歌《月亮出来了》、《苏醒》、《老木匠半眯起眼睛》、《当竹排在绿色中游动》入选《80后诗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诗歌《乡居:回到宁静》(组诗)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刊社选编《中国当代诗库》(2008卷);诗歌《怀念》获得光明日报、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本年度有诗歌近200首(次)发表在《西江月》《威海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珠江商报》等近百家报刊;有哲理感悟和爱情感悟短文60余篇次在《辽宁青年》、《读者》、《才智》、《青年文摘》、美国《侨报》等数十家刊物发表和转载;有时评作品50余篇次发表于《海峡导报》、《重庆晚报》、《长江商报》等数十家报刊;有散文30余篇次发表于《桂林晚报》、《当代散文》、《光华时报》等数十家报刊;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10年,诗歌《越走越远》(组诗8首)发表于《诗刊》2010年4月下半月刊“特别推荐”栏目,配发照片和简历重点推出;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诗词月刊》2010年第2期;诗歌《一根稻草在风中瑟瑟旋转》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年第7期;诗歌《屈楚诗二首》(《后悔》、《一动不动》)发表于《北方作家》2010年第3期(总第181期);诗歌《我养了一片云》发表于《常德晚报》2010年1月5日并被《格言》2010年8月下半月、《可乐》2010年9月转载;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厦门文学》2010年第一期;诗歌《烟火爱情》发表于《北京文学》2010年第3期;诗歌《安于生活》(组诗,包括《属于我的葡萄》《停顿》《回归》《老得真快啊》《和继父的一次谈话》)发表于《青海湖·太阳河》2010年第3期(总第137期);诗歌《从季节的豁口路过》(组诗,包括《桃花即将盛开》、《补》、《湿》等)发表于《澳门月刊·华文百花》2010年第一期;诗歌《乡居》被《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7月下半月刊)转载;诗歌《工地上的男人抱起一只小狗》发表于《台湾诗学》2010年3月;散文《偷青》发表于《江西日报》2010年2月26日;散文《被用旧的花》发表于《草地》2010年第1期(总第168期);本年度另有大量散文、诗歌、感悟短文和时评等作品发表于《特别关注》、《知识窗》、《民主与法制时报》、《家庭主妇报》、《常州晚报》、《山东青年》、《知音女刊》、《知音美文》等各地报刊;有二十余篇感悟短文与散文被选入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地出版的多中选集中。
仝文瑜原是燕赵晚报记者,现在中央电视台当编导。1992年1月1日燕赵晚报创刊号头版稿件《产院里的“元元”、“旦旦”》就是她采写的。如今,她回忆起当年创刊时午夜采访的情景仍激动不已。12月21日,本报记者与她进行了电话连线: 仝文瑜在电话里说:“《燕赵晚报》是1992年1月1日创刊的。此前几天,编采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开始谋划,准备选择一个在燕赵晚报创刊时诞生的新生命作为本报的象征性人物。“于是,创刊的前几天,编辑部决定派几组记者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采访几个代表性人物,集中报道。我和特约记者董德胜编在一组,负责报道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一个新生命的出生。“那时的新生儿不像这几年这么多,出生时间也难以事先确定,想要找到一个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出生的婴儿并不容易,所以,大家就把首选目标锁定在全市产妇最集中的地方:市妇产科医院,觉得在那里出现这个标志性婴儿的几率最大。“正式采访前几天,我就跟编辑弓晓光一起到市妇产科医院联系,确定是否有孕妇的预产期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直到1991年12月31日下午,才得到明确答复:应该有两名产妇的预产期接近这一时刻。而编辑部这边差点因迟迟得不到妇产科医院的答复而临时改变计划。“19 9 1 年12 月3 1 日晚11时多,除了文字编辑王惠平(现任燕赵晚报副总编)和当时的燕赵晚报新闻部主任兰耀东留守编辑部以外,包括我在内的各路记者就都陆续从报社出发,骑车采访去了。那时石家庄还没有出租车,记者们也没有手机、寻呼机等通讯工具,我们就借用采访对象单位的电话或寻找公用电话跟编辑部保持联络。那时候天很冷啊,但采编人员的热情都很高。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采访的经验很少,感觉很新鲜很紧张。“作为女性,我获得特许进入产房,亲眼见证了那个标志性婴儿的诞生。没想到的是,预产期最接近1992年1月1日零时的一个产妇直到当日凌晨1时才生下了一名婴儿。而另一名产妇却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左右产下了一对双胞胎。我亲眼看到那一对双胞胎(元元、旦旦)的出生经过。那是我第一次看人生孩子,感觉很恐怖:为了帮助产妇顺利生产,医生用一把手术剪‘硬生生’地给‘元元’、‘旦旦’的母亲做了‘侧切’。我当时深切地感到:当一个母亲是多么不容易,一个新生命是多么弥足珍贵。“因为事先大家都没有料到这名产妇会生一对双胞胎,所以医护人员和记者都很兴奋。而这对双胞胎的父亲田京振却好像很平静。后来,我们了解到田京振家在藁城农村,已经有一个男孩了,可能他考虑更多的是再养一对双胞胎会很吃力。因这对双胞胎的出生时间最接近元旦零点,所以我就建议田京振管他们叫‘元元’、‘旦旦’。田京振同意了。“我给编辑部打去电话,报告了产院里的情况。同行的特约记者董德胜在手术室门外拍下了小哥俩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1992年1月1日凌晨一两点钟,包括我在内的各路记者纷纷返回编辑部写稿。那时报社只有一台电脑,记者们写稿都是用钢笔和稿纸。包括我在内的记者们都没有写过晚报类的稿子,都有点不摸门。编辑也很担心:这些急就章的稿子能不能用?果然,最后所有的稿子上都是勾勾改改一大片。但记者和编辑们都很有激情,没有人抱怨什么。1992年1月1日下午1时左右,燕赵晚报创刊号印刷出来了,头版头条刊登了组稿《1992,你早》,我写的《产院里的元元旦旦》成为这组稿件的头条。从此,元元、旦旦成为了燕赵晚报的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