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中国档案 China Archives主办: 《中国档案》杂志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7-5054CN: 11-3357/G2邮发代号: 2-28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档案曾用刊名:档案工作;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创刊时间:195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是核心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社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总编一人副总编二人,下设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办公室。在岗人员11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9人,其中专职编辑6人,美编1人。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原名《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1994年改名《中国档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1951年创办,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面向全国档案(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与研究刊物,是我国档案界创办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专业杂志,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刊历史。
中国档案杂志的稿费大概是270元每4500字。我国的报刊,杂志,书籍的稿费一般都比较低,个税起征点是三千五百元。《中国档案》(月刊)创刊于1953年,由国家档案局主办。档案专业刊物。
个人简介何振,男,生于1969年8月,湖南祁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档案学、图书馆学、公共管理(MPA)等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部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获得者(2006年),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资格获得者(2003年),湖南省第二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2010年,全省共8名),湖南省“百人工程”专家(2009年),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4年),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004年)。兼任教育部档案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年),中国电子政务理事会理事(2007年),中国档案学会理事及档案学基础理论委员会学术委员(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图书情报档案组评审专家(2006-),湖南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007-年),湖南省高校广播电视研究会副理事长(2004-2008),湘潭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湘潭大学第十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2008-),湘潭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理事(2009-)。从1989年起,先后在云南大学档案学系(1989-1993年)、湘潭大学商学院(1997-2000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1-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02-2005年)、北京语言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2004-2005年)等从事学习与研究,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历任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副主任(1998-2000)、系党支部书记(2000-2002)、系主任(2002-2003),湘潭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2007)、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2007.11至今)。2001年、2005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2007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政府应急管理与绩效评估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对策研究”(2008)、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2003)、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2006)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4)、国家档案局科技攻关项目(200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研究》(2009)、《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核心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2008)、《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2007)等10部,并有3部专著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湘潭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在《中国科技论坛》、《软科学》、《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太平洋学报》、《求索》等发表论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市场主导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创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构建与优化》等100余篇,其中CSSCI重要来源期刊40余篇,并有10余篇论文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管理科学》、《档案学》等刊物转载,10余项成果分别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学术著作类二等奖(2008年)、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湖南省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006年)、湖南省档案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2006、2007)等。1项成果被国家社科规划办鉴定为“良好”等级,并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成果选介”专栏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选编》。曾被评为湘潭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教学优秀老师、优秀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
1987年12月出版的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社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总编一人副总编二人,下设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办公室。在岗人员11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9人,其中专职编辑6人,美编1人。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原名《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1994年改名《中国档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1951年创办,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面向全国档案(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与研究刊物,是我国档案界创办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专业杂志,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刊历史。
未发布。2022年6月9日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确定的第15个国际档案日。2022北京中国档案报国际档案日宝葫芦征文结果公布时间尚未发布,投稿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11日。此次征文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颁发证书及奖金、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证书、优秀组织奖若干名,颁发奖牌和证书。
刊名: 中国档案 China Archives主办: 《中国档案》杂志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7-5054CN: 11-3357/G2邮发代号: 2-28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档案曾用刊名:档案工作;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创刊时间:195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是核心期刊
2022年6月,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之《档案里的中国-回眸人艺七十年》,于周一晚上,21:50播出
2008年11月22日是裴桐同志90寿辰。他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他为新中国档案事业所建立的业绩,他的档案学术思想,他那待人处世的高尚情操,却在人们的心目中流淌着。1938年,20岁的裴桐满怀激情奔赴延安,想上前线打日本,没想到组织上把他留在延安,先在马列学院图书馆管理图书,1940年2月调到材料科,负责管理中央文件档案,一干就是40年。离休后,仍关心档案事业,研究一些大家关注的问题,直到身体不让他工作了。实际上他在档案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而且一直当副手,安于几十年一贯制的副局级。档案不会忘记他现存中央档案馆的历史档案,一部分是随中央机关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再到北京的,一部分是从莫斯科共产国际总部移交过来的。这两部分档案的转移、接收,都是裴桐等按照中央的指示,冒着危险承办的。延安,1937年~1947年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及其领导人在那里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行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档案材料。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调动胡宗南、阎锡山、马鸿逵等25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进攻,企图毁我中央机关。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诱敌深入,撤离延安。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当时的中央秘书处处长曾三负责中央文件档案的转移工作。作为材料科(即后来的档案科)科长的裴桐责无旁贷。按照毛泽东主席“片纸只字都不能落入敌人之手”的指示,采取“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的方针,或坚壁或埋藏或运走,确保中央档案的安全。1947年4月初,曾三率领临时材料保管委员会和材料科的40多人,用毛驴驮着92箱档案材料,在武装部队的护送下,离开延安杨家岭,向山西兴县转移。曾三、裴桐身上都背着党的核心机密文件。为了保管这些档案材料,曾三、裴桐等在兴县住了一年。1948年5月8日转移到达西柏坡,1949年运抵北京。1959年中央档案馆开馆后,这批档案进入中央档案馆,成为馆藏的重要基础。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并派有代表常驻,这期间,形成了大批的文件档案。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档案就留在了苏联。1956年苏共中央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把保存在苏联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移交给中国。我党及时做出积极反应,派以裴桐为首的三人工作组(另田风起、乐尔耕)前往交接。这批档案共2万多件,裴桐他们在没有卷内目录的情况下,耐心地逐件检查、清点,仔细地进行每个环节的接收工作。历时一个月,才完成交接任务。档案安全运抵北京。这批档案,包括党中央和一些地方机关、中共一大至六大党代会文件;“五卅”惨案和马日事变等重大事件的文件材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文件材料,以及其他一些政治情报材料,如孙中山的声明、讲稿等。这些档案材料反映了我党早期历史和革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极为珍贵。文稿为他诉说1995年,中央档案馆编辑出版的《裴桐档案工作文集》(以下简《文集》),收集了裴桐1941年到1993年所写的文稿86篇。这是他半个多世纪走过的档案人生路;是他调查研究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档案事务过程中凝结的理论和学术观点;是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知识。当然,也有他的期待和愿望。打开《文集》第一篇就是他1941年起草的《党务材料管理方法》和附《党务材料分类表》。这是继我党最早由瞿秋白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之后又一文件档案管理文件,提出了分类原则和方法。这之后,他起草了《地方文件工作细则》、《中秘材料科发借文件办法》和《材料分类编目解说》等。新中国成立后,裴桐参与起草《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在1954年12月1日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他还就这个文件作了说明。他还参与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这些文件对于指导、规范文件档案的整理和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务院的决定。《文集》的大部分是学术性指导性文章。有关于档案的收集、保管、提供利用;关于档案室、档案馆建设和档案工作改革;关于档案科研、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关于少数民族档案,档案人才培养等论述。他反复强调:——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档案、熟悉历史。裴桐说:“档案馆的各项工作要做好,都离不开对档案的了解和熟悉。”“首先要了解档案形成机关(或人物)的历史,还要了解全国或某个地区、某项工作的历史,因为档案是产生它的机关在某一时代、某一地区从事某项活动中形成的。”“你管理某个档案全宗,首先要熟悉这一全宗构成者的历史的一切特点,它的社会地位与职能以至领导人的笔迹,它有过什么重要活动,解决过什么问题,产生过什么文件,这些活动在当时起过什么作用,这些文件在今天还能起什么作用,等等。”——文书必须立卷。他说:“组成案卷,一便于保存,二便于查找使用,三作为文件可靠性的证明。”“档案是人们活动的历史记录和反映,也要表现在案卷的组成上,一次会议,一项工程,一个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文件应当按照它们的联系组成一卷或数卷,对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一事一卷,一案一卷或数卷。这种文件立卷方法,古已有之……”——必须开展档案科学研究。他说:“档案工作不只是技术工作,而且是科学工作。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等具体工作,都要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要研究档案形成的历史,研究档案的史料价值,研究管理档案的科学知识,否则只能在技术方法上打圈子,或者守着大量档案如坠入烟海,茫无头绪。”《文集》中一些是史料性知识性编纂著述。裴桐主持、参与编纂了《中共中央文件汇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大量档案史料,主编了大型《当代中国丛书》的《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裴桐参与《毛泽东选集》注释工作和编著《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讲课提纲(新民主主义时期)》。数字让人起敬裴桐40年干档案,40年当副手,数十年副局级。这些简单的不起眼的数字,是他人生修炼、成熟、奉献,发光的年轮。杨尚昆多次表扬裴桐说:“毛主席要什么文件,找他一问,有没有,他马上可以回答……我常说他是个专家”,“是个无名英雄”。王明哲在为《裴桐档案工作文集》作序时说,裴老取得的工作成就和理论造诣,“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为名不为利,谦虚谨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踏踏实实,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并且几十年如一日,至今不变,至今无悔的榜样。”裴桐在立志、成就事业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单纯组织服从到思想自觉的过程,也是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过程。他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应该服从党的纪律、党的需要。“在打日本,解放全中国的革命大前提下,大家都能尽自己所能来工作。”在工作中,裴桐顾此顾彼,由此及彼。开始管档案的时候,他只知道按文件作者、地区、问题进行分类、编目,提供利用。后来他细心观察、感悟才掌握了文件的特点、性质和形成的历史。他在平时整理、接触文件的过程中,注意熟悉领导的笔迹,当时文件的规格、用纸、印刷等。遇到一些文件未署名或没有年月时间,或其他问题时,都可以鉴别出来。裴桐不断改进工作,注意提高服务质量。他往往能把中央领导同志需要的材料主动送上去,使他们感到得心应手。在这样一些工作过程中,裴桐逐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从而树立起做一辈子档案工作的志向。裴桐做档案工作40年,基本上都是当副手,协助曾三工作。在延安时期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也是这样。“文革”中,他们一同被打成“三家村”黑干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起平反。40年一正一副,荣辱与共,是工作的需要,组织的决定,更是他们志同道合、互相信任和尊重结下的情缘。裴桐是1953年提任的副局长,他安于“数十年一贯制”。当一些人跑官要官、卖官鬻爵时,当一些人伸手要名誉要地位时,裴桐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仍然在思考档案事业如何后继有人,如何持续发展。
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评审结果揭晓中国新闻网 2003年10月11日 12:15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电 (赵银平 刘建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十月十日在北京召开。在初选通过的五十件组档案文献中,专家评定出三十五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的档案文献中,精品众多。有迄今为止世人所能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中国传统绘图方式绘制的世界疆域图《大明混一图》,见证十八世纪中西方文明交往历史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表文》,还有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永乐大典》以及民间音乐家阿炳亲自演奏的六首乐曲原始录音等。评审委员会还将在入选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选取精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二00三年九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云南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三件(组)档案文献入选该名录。中国文化部所属的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各级各类档案馆都参加了申报。申报工作对扩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社会影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据悉,中国国家档案局正在以入选的中国档案文献为基础,积极筹备“中国档案文献珍品展”。珍品展将2004上半年在北京开展,并将赴国外展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二册也将于今年年底出版。附: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项目(35项)1. 利簋2. 焉耆——龟兹文文献3. 唐代“谨封”铜印档案文献4. 明代洪武皇帝颁给搠思公失监的圣旨5. 大明混一图6. 《永乐大典》7. 明代徽州江氏家族分家阄书8. 戚继光签批的申文9.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10. 彝族文献档案11. 清初世袭罔替诰命12. 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文献13. 四川自贡盐业契约档案文献14. 清代样式雷图档15. 长芦盐务档案16.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17. 林则徐、邓廷桢、怡良合奏虎门销烟完竣折18. “日升昌”票号、银号档案文献19. 图琳固英族谱20. 江汉关档案文献21. 清代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九龙关管辖地区图22. 昆明教案与云南七府矿权的丧失及其收回档案文献23. 吐鲁番维吾尔郡王额敏和卓及其后裔家谱24. 上海总商会档案25. 清代内蒙古垦务档案26. 大清国致荷兰国国书27. 清代呼兰府《婚姻办法》档案文献28.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史料29. 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30. 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文献31.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32. 百色起义档案史料33. 长征史料34.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35. 民间音乐家阿炳6首乐曲原始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