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宋瓷对现代瓷器的影响研究论文

宋瓷对现代瓷器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宋瓷对现代瓷器的影响研究论文

说宋瓷,要从五大名窑说起.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宋官窑"青釉方花盆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宋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宋定窑"白釉孩儿枕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影响太大了,以致现代的工匠都在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产品。以陶瓷工艺论,中国两个顶峰在现代都无法超越,一是宋瓷以简洁著称,给人以平淡、宁静致远之感,虽经千年依然是中国陶瓷工艺表表者;另一个是清三代陶瓷以繁褥著称,色彩丰富、花样繁多,无论在造型、构图、制瓷工艺等都反映出当时领先世界的水平。现代仿宋陶瓷工艺有哥窑的花瓶、香炉、杯盆等都有,原本哥窑的“金丝铁线”是一种控制不好产生的缺憾美,但现代却花了工艺人无数时间去刻意仿造这种缺憾美,可以说是影响深远。另就近年仿烧成功的汝窑,最多的就是茶具的制作。

宋朝是我国瓷器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全国有100多个县, 近千个窑口在烧制瓷器。不仅产生了定窑系、钧窑系、耀 州窑系、龙泉窑系、青白瓷窑系等等窑系,而且著名的代 表性窑口也非常多。以影青为典型的透明白瓷达到了极高 水平,青瓷突破了越窑的单一格局,并且把汝、官、龙泉 为代表的天青、粉青和梅子青颜色的青瓷发展到了前所未 有的巅峰。宋朝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唐朝以来的彩绘瓷、黑 瓷和花釉瓷,而且还创新了酱釉、天蓝釉、红钧釉等等釉 下彩瓷系列品种。同时,宋朝的著名瓷器留下的难解之迷 和争议也是最的。 宋朝五大名窑瓷器的价值,一般以“汝哥官定钧”来排序。但是,明朝的人在五大名窑之前,还排列了一个所谓的“柴窑”,论其精美程度,犹胜于御用汝瓷。在五大名窑中,定窑和钧窑分别在宋朝和元朝形成了两大窑系,因此,定窑不仅要分官定和民定,而且要以窑口分涧滋村窑口和其他窑口以及南定与北定,钧窑也要分成北宋官钧和金钧与元钧。实际上,宋真宗时期的贡御影青瓷,对全国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受到贡御影青瓷的影响,北宋时期,影青瓷的生产风靡全国,“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形成了全国性的青白瓷窑系,并一直延续到元朝。不过,现在的人都把宋真宗时期的贡御影青瓷遗忘了。 北宋早期宫廷使用的影青瓷器和定窑瓷器,都是采用匣钵装烧,没有芒口,做工精细,釉质细滑。贡御影青的刻花工艺,远胜于定窑刻花,也胜于耀州刻花,影青瓷器的印花工艺与定窑印花工艺相似。北宋中期,生产贡御影青瓷的景德镇湖田窑和曲阳涧滋村的贡御定窑,改进装烧艺,为宫廷生产了一些芒口瓷,引起宫廷对芒口瓷的不满 意。于是,“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到了宋神宗时期,贡御汝窑出现以后,定窑芒口瓷和影 青芒口瓷(多用金、银、铜包边)不再被宫廷采用。因此,后来生产的芒口瓷都不是供应宫廷使用的瓷器。然而,现在的人在一些专家的误导下,把凡是包过金边、银边或者铜边的芒口定窑瓷器都视同宫廷用瓷,其交易价格高出真正的贡御影青瓷百倍以上,实在可笑。实际上,这些金属包边的芒口定窑瓷器,其工美艺术比非芒口贡御影青瓷相差甚远。可以说,耀州窑和龙泉窑的精细作品,都不逊于定窑的芒口精品瓷器。所以,不分精粗,一律把芒口定窑瓷当作五大名窑中的官用定窑瓷,确实是鱼目混珠。钧窑虽然在元朝也形成了一大窑系,但与北宋末期的官钧窑相比,在做工和质量上都有很大区别,人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都能比较清楚地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估。 附注:北宋9位皇帝共计167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北宋早期三帝: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登基,976年去 世;宋太宗赵光义,976年登基,997年底去世;宋真宗赵 恒,998年初登基,1022年去世。 北宋中期三帝: 宋仁宗赵桢,1022年登基,1063年去世;宋英宗 赵曙,1064年登 基,1067年去世;宋神宗赵顼,1067年 登基,1085年去世。 北宋晚期三帝: 宋哲宗赵煦,1086年登基,1100年去世;宋徽宗赵佶,1101年登基, 1125年交权;宋钦宗赵桓,1126年登基,1127年与徽宗一齐被金兵俘虏。北宋王朝倾覆,无一完卵。

据文献记载及专家考证推论,北宋官窑自大观元年(1107年左右)在京师开封设置,至靖康之难后(1125年)开封沦陷,窑口存世的烧造时间,算起来前后也不过短短的十余年间,其创造历史的夺目光华以及光耀中天的岁月,实可谓灿如烟花和流星,随着北宋的灭亡而迅捷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今念来,徽宗亲设、内府制样、大匠考工、兵士供役的北宋官窑,虽独得天赋,贵为皇室直属企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都异常雄厚,扎实,但缔造它的帝国,尚且被金兵用弯刀长弓一举摧毁,又何遑论一个小小的窑口?不过,尽管徽宗的北宋官窑这个曾经光照天下的美好事物,为残酷的战争所终结,致使北宋官瓷的烧造年华因此屈指可数,但以“温润如玉,紫口铁足及纹犹鳝血”的艺术风韵达至中国青瓷瓷釉烧制巅峰的北宋官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凭藉着自身天才的禀赋和创造,以及惊世的艺术品位和高度,从其创制便傲然卓立于有宋一代制瓷盛业的潮头,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轫意义和毋庸置疑的历史地位。北宋官窑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亲设的窑口,开一代先河,为中国官府(国有)企业留下了一个典范的陶瓷官窑制度,成为后世官窑制度的滥觞,其在全面提升和发展中国青瓷烧制技术、制作工艺及审美品位等方面,举国之力的北宋官窑更有着独具魅力的艺术创造和贡献,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中国陶瓷特别是南宋官瓷包括龙泉青瓷等窑口和窑系,都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称徽宗北宋官瓷为中国青瓷历史上一座至尊的巅峰,也一点都不为之过。从徽宗的北宋官窑至今成为千古之谜这点来说,金兵侵宋战争铸就的这场文明崩溃的悲剧实乃惨烈之极,对美好事物包括陶瓷艺术的伤害也是罄竹难书的,北宋百年繁华被侵略战争摧毁之后,所有财富以及文化设施自然被洗劫一空。《系年要录》卷四记载关于金人掠夺汴京财物和对文明的践踏时,不乏沉痛地说:“(汴京)二百年积蓄,一旦扫地,凡人间所需之物,无不毕取以去……”,如实记述了金兵的贪婪和凶狠。《三朝北盟会编》中也有“祖宗七世之遗,厥存无几”的慨叹,北宋富庶,基本上尽入金兵囊中。令人发指的是,当时开封九十二个内藏库的金银、珍宝、锦锻、书画等财物,不仅尽遭洗劫,侵宋金兵还暴珍天物,将皇宫内各殿堂装饰华美的柱子剥皮抽筋,刮下黄金四百多两,真到了凡能抢走的抢走,抢不走的就毁掉的地步。据史料记载,金兵亡宋北归时,所抢掠北宋的财宝,足足装了两千多辆大板车,可谓发尽了战争的横财。硝烟之后,痛定思痛,尽管北宋王朝所拥有的物质文明可以被金兵尽数洗劫,但其所创造的科技和文化,却非暴虐所能根绝的。回到将中国青瓷制作推到颠峰的北宋官瓷上,让人在绝望之余稍感一丝欣慰的是,虽然徽宗的北宋官窑被这场生灵涂炭的战争所毁灭,但金兵的铁骑弯刀却阻杀不了文明的传递和血脉的传承。南宋文人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瓷的影响和传承特别记述道:“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记载了渡江南逃的宋高宗,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后,考虑到王朝仓惶南迁缺金少银且礼器尽失的实际情况,为烧制礼器服务于国家的祭典礼仪,遂依照故京创建北宋官窑的遗制,重续法脉,诏修内司设置窑口,依北宋官瓷的制瓷制度和工艺,烧制青瓷,用于社稷的祭典活动。南宋文人顾文荐同在记述这一事件时,在其《负暄杂录》中,更明确地指出修内司窑口是“袭徽宗遗制”,亦即是依照徽宗当年亲设的北宋官窑形制和工艺来烧制瓷器的,是对徽宗所设官窑的直接继承。后由于国势渐趋稳定的南宋王朝对瓷器的需求量增大,修内司老虎洞一座窑口已不能满足王朝的需要,故又依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别立新窑,大量烧制以徽宗北宋官窑作品为蓝本的南宋官瓷,最终形成了“政和中京师自置窑烧造”的北宋官窑、中兴渡江“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的修内司官窑、以及后来“郊坛下别立新窑”的郊坛下官窑薪火相传的历史史实和成果,使得两宋官窑法脉相续的这一“三段式”实践和发展模式终告完成,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值得说明的是,南宋修内司和郊坛下两座直接隶属朝廷(国有)的官窑的设置,之所以完全依照故京(徽宗)遗制,全面传承徽宗北宋官窑的制瓷制度、烧制工艺和艺术趋向及风格,实因南宋王朝在国家祭祀礼仪等方面,要依惯例施祖宗之法,以北宋为典范,其对礼器型制当然要有着严格的要求,因而在礼器的烧制上,传承先帝的北宋官瓷,乃是最直接和最方便的法门,也可以说是其根本的原因。金灭北宋,高宗中兴渡江至绍兴十三年这一阶段,在南宋还是一个苟活于乱世的小王朝时,因金兵肆虐,战火不断,朝廷忙于应敌和自保,国家的祭祀活动一是较少,再则规模也较简单易行,对祭典的礼器不可能有太高的要求,故在南宋王朝建立的初期阶段,朝廷无暇顾及太多非战争和防御之外的事物,祭典的礼器多敕命地方民窑代为烧制,或称官搭民烧,以应付朝廷之需。据史料所载,当时受命烧制贡御瓷器的窑口,主要是余姚、丽水、平江等地民窑,产品经御拣后作为贡品供王朝使用。但是,正因为当时凑合着使用的礼器是民窑烧制的作品,其形制自然难以达到合乎礼器典范的标准,因此受到一些官员包括高宗帝的批评,并对礼器的烧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加快了“袭故京遗制”创建南宋国有官窑的步伐。《宋会要辑稿》、《古今图书集成》以及《中兴礼书》等史籍,在这方面多有记述,如清陈梦雷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载: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的明堂祭典过后,参与祭典的国子监丞王普批评祭祀不合礼仪,尤其在礼器形制上,太过于率意和不认真,未依照古制制作,不合礼仪要求。王普认为徽宗帝政和年间北宋官窑的“新成礼器”是有典的,“有自名古器为依据”,而“昨来明堂所用,乃有司率意,略仿(聂)崇义《三礼图》,其制非是,宜并从古制度为定……”由衷地认为地方应时制作的器皿“其制非是”,是“率意”所为,当然不合礼制,应以徽宗的政和“新成礼器”为典范。《宋会要辑稿》也记载:为官南宋的一代奸臣秦桧,对明堂祭典的礼器也有看法,老奸臣也认为,礼器的“考古制度极为精致”,要求礼器的制作应精致仿古,合乎礼制。至于南宋王朝的高宗帝,作为徽宗帝的儿子,从小就参与皇室的祭典活动,耳濡目染,对北宋王朝祭祀所用的礼器可谓了熟于心,对乃父徽宗帝烧制的北宋官瓷作品当然更有犹新的记忆,《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在记述高宗帝对祭典礼器的看法时,直截了当地记下了高宗帝对礼器制作才识非凡的言说,其道:“三代礼器,皆有深义,后世非特制作不精,且失其意,朕虽艰难,亦欲改作,渐令复古”,言并不是当下地方窑口制作的作品工艺不精到,关键是不合法度,“且失其意”,并简单明了地道出自己对失却古意的礼器整改、规范的意愿和决心,纵时局艰难,财政窘困,高宗也要“渐令复古”,使其合乎三代礼器的形制和所象征的意义。绍兴十三年,经历多年的杀伐,或许金王朝的官兵们也感到疲惫了,何况他们早已发过了战争的横财,金统治者终于答应了与南宋王朝缔结和约,停息了穷兵黩武的战争,南宋政局因此渐趋稳定。偏安的日子刚一过上,宋高宗便将久藏于心的礼器复古之事提到议事日程,决定袭乃父徽宗遗制亦即“故京遗制”, 也如其父徽宗当年一样,斥国资自置窑烧造礼器,并于次年下诏专门成立礼器局,诏令修内司修建官窑开始南宋制瓷大业。《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记载这一事件时道:“(绍兴)十四年七月八日,上(高宗)谕宰执:国有大礼,器用宜称,如郊坛须用陶器,宗庙之器,亦当用古制度等。卿可访求通晓礼器之人,令董其事。”言高宗特意命宰执也就是他的总理大臣招纳贤才,寻访通晓礼器规矩及制作技艺的大师巨匠,来主持南宋王朝礼器的制作以及官窑的烧制业务,以期作品合乎其父徽宗的“新成礼器”。其实这里记述的非常明白,高宗所谓“访求通晓礼器之人,令董其事”的人,不过也就是要寻找通晓其父徽宗所造礼器的人,亦即找避金之乱、渡江南逃,星散于民间的当年北宋官窑的技师和工匠,否则何以袭“故京遗制”呢?《咸淳临安志》中,对高宗关于从派员至民窑督造礼器到“袭故京遗制”建官窑烧造礼器的具体过程也做了记载:“……绍兴四年,下绍兴府余姚县烧造;绍兴十三年,下平江府烧造;绍兴十四年,成立礼器局;绍兴十五年,由段拂、王铖二人讨论器样后,交同王晋锡所领修内司制造。”从余姚县到平江府再到高宗礼器局的设置,也反映了南宋王朝礼器制作由地方率意到内府规范的历史。与之呼应的还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刻本之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八《释奠申礼部检状》一书,其道:“一祭器,并依聂崇义之礼图样式,某伏见政和年中议礼局(按:实为礼制局)铸造祭器,皆考三代器物遗法,制度精密,气象淳古,足见一时文物之盛,可以为后世法,故绍兴十五年曾有圣旨,依其样制开说印造,颁付州县遵用。”记述了徽宗政和间所造礼器,“皆考三代器物遗法,制度精密,气象淳古”,且经典可范,“足见一时文物之盛,可以为后世法”,故高宗下旨,敕命“依其样制”制作礼器。此外,《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八引《中兴礼书》也言:“十月二十七日,礼部太常寺言,……所有祭器制度,唐虽有品官时享其庙,祭器之数即不载制度,以何为饰?照得聂崇义《三礼图》所载礼器,笾豆、簠簋、栖杓、樽俎、爵坫、篚洗,并以竹木为之,唯铏以铜。至政和六年礼制局参考古制,易木为铜,至绍兴十六年礼器局官段拂等陈乞凝土范金,厘正郊庙祭器之数,次及臣僚家庙给赐,并依政和六年已行旧制。”礼部太常寺更是进言将“依政和六年已行旧制”作为朝廷制作礼器的标准,“凝土范金”,烧制陶瓷礼器。这一举措,明代学者高江村在其《酬苍林宋韵钧窑歌》一诗中也道:“渡江邵局袭故京,澄泥范土何轻明”,歌咏了两宋官瓷的法源关系。关于修内司官窑不负高宗所望,终于完美地传承了北宋官瓷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烧制出合乎政和“新成礼器”的作品,且“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这一盛事,《中兴礼书》以及《咸淳临安志》对此都有快意的记述,言修内司官窑烧造的陶瓷祭器,于绍兴十六年,获得圆满的成功,并深得高宗帝之赞许:“今次祀上帝,飨太庙,典礼一新,诚可喜也。”毫无疑问,看到人尽其才,自己苦心操持的事业开花结果,并达到甚高的艺术品位,不次于乃父徽宗的北宋官瓷,高宗怎有不喜之理?其父设置的已不复存在的北宋官窑制瓷事业,经不懈努力,至此终于还原复制到自己君临天下的临安。南宋官瓷典型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自然一如徽宗北宋官窑的作品一样,这是袭“故京遗制”的根本结果。明代学者高濂在其《遵生八笺》卷十四之《燕闲清赏笺》中对烧于修内司的南宋官瓷特征言:“其土紫,故足色如铁,时云紫口铁足”,和北宋官窑一脉相承,非汝瓷的白胎或浅灰胎;而釉色“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所开纹片则“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釉色纹片不仅与北宋官瓷如出一辙,审美经验也完全依照鉴赏北宋官瓷作品的优劣标准来定论,实可见其对北宋官窑法统的继承。明代另一位学者曹明仲在他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器的特点也道:“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其特点与北宋官瓷的基本一致。尤值一提的是,自1996年9月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发现修内司官窑遗址后,所出土的南宋层(此窑至元代还在继续烧制)遗存瓷片及复原器物,完全印证了明代两位学者的记述,除胎质因选用当地(南方)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显得颜色较黑外,造型、釉色及开裂纹片,和北宋官瓷无什么明显的分别,且制瓷工艺和作品质量之精良,实非一般率意为之的民窑所能攀比,用考古发掘的专家教授的话来说,南宋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的烧制水准,达到了南宋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可谓完美地传承了北宋官瓷的烧制工艺;另一方面,出土复原的礼器及陈设器皿,如花觚、贯耳瓶、香炉、宗瓶、三登壶、尊等器型(包括传世的南宋官瓷作品),也完全印合了史籍关于高宗对礼器法式的要求。其形制、尺寸均在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徽宗政和“新成礼器”的风范,与北宋官瓷的造型式样等无分别,且胎质、器型也是汝瓷所不具有的。乌龟山郊坛下南宋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是如此,发掘出来的瓷片和复原器物,无不印证了历史文献对两宋官窑一脉相承的记载,堪称用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还原了历史。可以说,关于两宋三段式官窑之历史传承,文献上的记载是确凿无疑的,并有传世器物及考古发掘为之印证。基于这种客观依据,对南宋官瓷传承和发展北宋官瓷乃至形成两宋官窑“三段式”的历史史实,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官瓷就是官瓷,不仅仅只是属性,更是称谓,这也是其缘起帝王之手的特殊历史和使命所决定的。说到这里,随顺提个小插曲,在修内司官窑遗址未被发现之前,一些专家如已故学者沙孟海先生,因其考证到邵成章因罪被流放后,虽后来奉诏返京,但回京途中又遭谗言,致使老先生连气带病死于洪州,未能回到南宋京城临安,沙老便以此为据,加之修内司官窑遗址当时还未找到,故对叶寘《坦斋笔衡》关于“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之说产生异议,认为叶寘的记述与史实不符,进而推论和认定《坦斋笔衡》所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和郊坛下两处官窑中的修内司官窑根本不存在,就如今天未找到徽宗的北宋官窑遗址,少数几个专家否认京师(开封)北宋官窑的存在一样,也认为《坦斋笔衡》的记述不足征信。好在还有一些专家坚持叶寘《坦斋笔衡》的记述是可信的,基本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陆友《研北杂考》道:“绍兴中,秦桧粉饰太平,用内侍邵谔主修礼乐器,百工隶之,谓之邵局。”其文中也提到邵局,只不过与叶寘《坦斋笔衡》记述这一事件差别的是,邵局的主人是邵谔而非邵成章。当代著名专家傅振伦先生考证邵谔就是邵成章,也有的专家考证邵成章是邵谔之误,但这并不影响《坦斋笔衡》对“邵局”这一事件记述的真实性。令人欣慰的是,1996年对修内司官窑遗址的考古终于获得突破性的发现,考古工作者在凤凰山找到了修内司官窑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叶寘《坦斋笔衡》所记历史事件是可信的,真实不虚,其当然应该包括对徽宗北宋官窑的记载。话回正题,作为青瓷的至高典范,北宋官瓷对中国陶瓷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这也是其高贵的出身和本身天才的创造所决定的。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和权威自然引导着潮流,奉北宋官瓷为国器圣物,天下实不乏大批追捧效仿的窑口和无数为之唱和的“志愿者”,这是徽宗北宋官瓷先天禀赋的上善因缘。出身皇家,即使想平凡也平凡不了;另一方面,北宋官窑依据名古器所成就的形制及品质,是其真正垂范千古的根本原因所在。清代学者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中道:“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萃”,可谓由衷地道出了官瓷为人所重的根本因缘。当然可以想见,徽宗广纳英才,敕命内府依据名古器制样,件件有典,富有深意,且不惜人力物力,荟萃当时最高制瓷艺术烧制出来的精美作品,能会不成为天下的典范吗?不独仅仅只是南宋官窑,实际上,徽宗政和“新成礼器”的造型模样,一经烧制问世,便树立了优美典雅的艺术风格,成为陶瓷业中冠绝天下的一束奇葩,直接影响了中国陶瓷造型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点。随着徽宗平淡含蓄,不以纹饰为重,素雅而又大气的北宋官瓷的创世,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并迅即成为中国陶瓷业的时尚。依葫芦画瓢的追仿者,如过江之鲫,特别是对贯耳瓶、弦纹瓶、琮瓶、鬲式炉等北宋官瓷典型器型的仿造,更有普及天下之势。当时除却因胎轻釉薄而被徽宗弃用的汝窑外(汝瓷至金代后期基本失传),仿北宋官瓷器型的民窑,多之又多,诸如哥窑和龙泉系的诸多窑口,以及包括后来跻身宋代五大名窑的钧窑等窑口,均对徽宗北宋官瓷进行大力追仿,不独是官瓷的造型,尤其是北宋官瓷薄胎厚釉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更是为后世青瓷开辟了阔步发展的新局面。以龙泉窑为例,其在大量汲取北宋官瓷的烧制工艺和艺术手法上,由薄釉改为厚釉,最终创烧出脍炙人口的粉青和梅子青的釉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前代形制的局限,使浙江青瓷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作品也已远非前代所能相比。而在此前,浙江青瓷的烧制历史虽然可追溯到到东汉,可谓历史悠久,但自其发轫,直至唐朝、五代,所烧青瓷都是厚胎薄釉,其瓷釉虽也油润,但薄如纸张,一直到徽宗的北宋官瓷兴起后才出现烧制厚釉的工艺和作品,改石灰釉为徽宗北宋官窑创制的石灰碱釉,可见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的青瓷,受北宋官瓷的影响之深。当然,在器物造型和瓷釉上,虽当时民营窑口熙熙攘攘,仿烧出大量与北宋官窑作品相类的器物,不过这些窑口仿造的器物大多难以达到北宋官瓷的品位,以及釉色和质感的美学高度,无以谈什么更高的超越。但这些窑口通过长期的仿造,终究也使自己的窑口不仅增多了一些造型品种,烧制工艺和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龙泉之后,明成化年间江西的吉安永和窑及景德镇诸窑口,一度也仿官成风,烧制出大量宋官窑青瓷仿品,其中景德镇的仿品还多带有青花楷书六字款,显然是当地御器厂仿制,不过品质较龙泉稍差,这或许是釉料配方及原料和工艺的差异造成的。总之,从这些窑口流传下来的仿品看,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釉质,其对宋官窑青瓷都进行了较为用心的追仿。不过,也并非仿品完全未见精品,历史上还确有仿宋官窑青瓷较为成功者。清乾隆时期,颇喜爱附庸风雅的乾隆帝,深知青瓷乃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堪称中国最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尤其是开一代先河的徽宗北宋官瓷,更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且侵润着帝王独具禀赋的历史烙印,是为中国陶瓷艺术至尊的庙堂。乾隆帝不仅屡为徽宗北宋官瓷题诗刻铭,并尽其才智敕命工匠对北宋官瓷进行仿造。难能可贵的是,得益于乾隆帝的牵挂和重视,清仿两宋官窑的青瓷作品取得了甚高的艺术成就,少数一些仿烧的作品几乎达到乱真的品位,可与传世品相媲美。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乃至世界著名的文物收藏机构,均藏有乾隆时代仿烧的宋官窑青瓷,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质、釉色,均达到了宋以后历代仿官窑的最高艺术水平,乃至给人一两宋官瓷至清代小有中兴的气象,这当然也说明了北宋官瓷对中国陶瓷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和持久。时至今日,一些恢复传统烧制工艺的窑口,对北宋官瓷当年创制的器型及烧制工艺仍在模仿,从未断绝。所憾的是,乾隆终究不会有徽宗对艺术几近痴迷的抱负和追求,其仿烧的宋官窑青瓷,也不过是因为自己喜爱而玩玩而已,不可能如徽宗一样把烧制青瓷当做一项“功定治成,礼可以兴”的国家大事去实践,故而其仿烧的规模及数量,包括仿烧动用的财力和物力,与当年徽宗的举国之力的投入没有什么可比性,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超越和发展了。不过,尽管如此,其对徽宗北宋官瓷颇具深情的追仿,也终究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些散射艺术之光的美好事物。清代学者蓝浦在其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卷十《陶录余编》中,出于对北宋陶瓷艺术的看重,早就不乏感慨地记述道:“陶处多者,自来莫过于汴,其次为浙”,虽然浙江为中国青瓷艺术的源头和发祥地之一,但蓝浦老先生却把开封排在浙江的前面,究其所以然,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徽宗当年创制的北宋官瓷在中国陶瓷艺术上所取得的空前的艺术成就,以及北宋官瓷当时作为中国青瓷艺术的至高典范,实对中国陶瓷有着十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让开封一跃而成为光灿天下的中国陶瓷艺术圣地,气象无与伦比。哪怕今天我们重温中国陶瓷史,从汴京开封到浙江,展望两宋制瓷大业炉火纯青的辉煌和成就,一如蓝浦老先生所言,有宋一代,为开封“汴京官窑”和浙江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三段式”精美绝伦的艺术创造所映照,开封和浙江,绝对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至尊和荣耀。

宋代瓷器对现代的影响研究论文

浅析宋瓷茶盏淡雅之美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盏成为宋代典型的饮茶器。唐盏多以紫金、白玉、水晶、玻璃等制作,“至宋,则瓷盏为斗茶之胜具矣”(朱琰《陶说》)。其造型新颖,精致高雅,造型、釉色、装饰均体现了一种温润而含蓄、简洁而质朴的美。1. 清丽挺拔的造型宋瓷茶盏造型清丽挺拨,体现了宋代自然淡雅的艺术观和尚意崇韵的审美意味,于有限的造型中体现了无限的韵外之致。自然生动之美。宋瓷茶盏从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等的形态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部分形体,与固有的抽象几何形体相融合。它不是对自然形态的简单模仿,而具有更深的寓意。中华民族擅长于象形表意的思维方式,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模拟、类比和象征,以体现形而上的“道”。花卉形象在宋瓷茶盏中十分常见,宋人用弧线将圆形或椭圆形的盏口分成若干等份,有四瓣、五瓣、六瓣甚至十瓣以上的花瓣口,从花瓣口延伸到碗底的弧线,使盏腹曲折起伏,形如花朵,极富圆润和韵律之美。典雅质朴之美。宋瓷器造型以简约见长,多有“天然去雕饰”的道家美学风范,且具高雅韵味。宋瓷茶盏以大口、深腹、小足为基本特征,在造型上具有不同于其他器物的简洁,曲与直的线条,组合成优美的造型,呈现出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韵味。宋瓷茶盏,造型简约实用,线条流畅,独具一种难能可贵的简逸。如江西省博物馆藏的景德镇窑青白釉托盏,设计新颖,简洁大方,在单纯、质朴中体现素雅、平淡的理性精神。宋瓷茶盏的造型体现了宋人崇尚平淡自然、简洁明朗的精神气韵,从而达到典雅含蓄的美学意境。2. 淡雅自然的釉色美宋代的茶盏有黑、青、青白、白色等,色调含蓄莹润,其装饰效果主要体现在透明的釉层本身丰富细腻的变化效果,以及窑变所产生的肌理色彩变化。“尚玉”的意蕴。人们将玉与人之德相联系,玉被视为至清、至洁、至善理想美的象征。宋瓷茶盏受尚玉美学观的支配,追求温润如玉的色质感。景德镇窑青白瓷色质如玉,有“饶玉”之美称。宋人在釉质的变化中实现了崇尚“玉德”的理想追求。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青色是植物的色彩,也象征着天空、春天、水等,通常给人单纯、明朗、纯洁、雅静、幽玄的感觉,传统文化赋予青色以独特的意蕴。这种“崇青”心理,是与“尚玉”密切相关的。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看来,青白瓷、青瓷和白瓷是点茶最合适的茶器。释惠洪有诗云:“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赞的是白瓷茶器。这些史料都证明了青、白等淡色茶盏在文人士大夫中广泛使用。“色贵青黑”。宋代盛行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盏,“已发现的宋瓷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见到黑瓷,南北都产”。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当时上层社会的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蔡襄在《茶录》里说,“茶色白,宜黑盏”,是说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此外,中国古代崇尚黑色。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到道家以玄黑主张色彩的平静,再到以墨代五色以及对水墨的崇尚都足以说明这一点。自然肌理之美。以窑变、开片等釉色自然变幻为美,是宋瓷茶盏的风格特点之一,是尚逸、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结果。《稗史汇编》载:“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是之谓窑变。数十窑中,千万品而一遇焉。”可见窑变的出现实属偶然,其自然变幻莫测的效果是刻意追求的人工修饰所无法比拟的,它所展示的是由意境所传达的一种含蓄而典雅的极致韵味。如宋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碗为十瓣花口,月白色的釉面上缀着不规则的紫色斑块,似空中浮云,若隐若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宋代还以开片为美,这些都是通过釉的工艺流程自然呈现的,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和本真美的追求。开片是由于胎、釉收缩率不一而在冷却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大小不等的裂纹,陶工却利用这一缺陷,使其成为一种自然天成、趣味无穷的装饰。窑变、开片犹如天成,千变万化,这些釉面装饰深化了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充分表现出景有限而意无尽的韵味。3. 清新朴素的装饰美宋代制瓷艺人在充分考虑茶盏自身的适用性条件下,依据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适时地创造和发展了许多精湛的装饰技法和纹样。装饰手法多样。宋代茶盏多采用刻、划花和印花的装饰手法,线条流畅而富于深浅变化。如玉的釉色与刻、划、印花的结合,体现了淡雅的审美意境。印花是以有花纹的陶瓷质料的印具,趁陶胎尚未全干时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的模子制坯印出花纹,再施釉入窑焙烧,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如汝窑粉青釉印花盏托,盘心凸起,印莲花瓣纹。这种含蓄的装饰与淡雅的色泽相得益彰,进一步增添隐约朦胧的韵味,尽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彩绘,也是宋瓷茶盏的装饰手法之一,有釉上描金、釉上红绿彩、釉下彩绘等技法。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再入窑烧,永不得脱。”说的正是釉上描金彩绘。釉上红绿彩是在白釉上用红、绿等色彩勾画纹饰,红绿相间,鲜艳生动。这种在釉上进行彩绘的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釉下彩绘,在坯体上先罩上一层底釉,然后在上面用各种颜色釉进行装饰,再加上一层透明釉。其画面黑白分明,主题突出,具有朴实自然的艺术效果。装饰纹样图案丰富。纹饰是装饰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且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取向等的综合反映。宋茶盏的纹饰题材极为丰富,以花卉为主。花卉有牡丹、莲花、荷叶、菊花、梅花等,动物有龙、凤、孔雀、鹤、鸳鸯、喜鹊、鸡、蝶、鱼、海马、螺等,还有民俗风味极浓的婴戏图、剪纸贴花等。宋代对莲花纹饰的运用大大超过前代。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象征佛光普照,如意吉祥。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莲花成为纯洁、正直、高贵品德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使人们对莲花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大名瓷几乎都有莲花造型。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藏的青瓷莲花形盏托,形似盛开的莲花,足底有一孔,中间一盘为莲花瓣口,莲花上为直口,内饰莲蓬纹,其下刻覆莲瓣一周,釉色莹润,造型构思精妙,为越窑艺术之瑰宝。宋瓷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宋瓷茶盏造型简洁、优美,轻盈,装饰典雅含蓄,反映了两宋时期崇尚平淡质朴、清秀自然的社会审美情趣,在器物造型、装饰、纹饰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后代学习的范本。宋瓷茶盏是宋代制瓷工艺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茶盏已不单纯是盛贮之器,它体现生活品位和质量,融合了时人的审美、价值观等文化内涵,为研究宋代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影响太大了,以致现代的工匠都在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产品。以陶瓷工艺论,中国两个顶峰在现代都无法超越,一是宋瓷以简洁著称,给人以平淡、宁静致远之感,虽经千年依然是中国陶瓷工艺表表者;另一个是清三代陶瓷以繁褥著称,色彩丰富、花样繁多,无论在造型、构图、制瓷工艺等都反映出当时领先世界的水平。现代仿宋陶瓷工艺有哥窑的花瓶、香炉、杯盆等都有,原本哥窑的“金丝铁线”是一种控制不好产生的缺憾美,但现代却花了工艺人无数时间去刻意仿造这种缺憾美,可以说是影响深远。另就近年仿烧成功的汝窑,最多的就是茶具的制作。

求“对于“宋瓷之美”你是如何体会的?”的一片期末考试论文。字数1500左右送你一朵玫瑰花,传情达意全靠它,送你一朵大桃花,时来运转有赖它,送你一碗豆腐花,要你一天到晚笑哈哈!

说宋瓷,要从五大名窑说起.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宋官窑"青釉方花盆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宋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宋定窑"白釉孩儿枕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宋代青花瓷研究论文

青花瓷歌词赏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第一段其实已经清晰地说明了歌词所描述的对象,“我”一边为素胚上色,一边思念一个曾经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丽的江南女子。冉冉檀香中,心中微酸,再也画 不下去,纵是丹青圣手,瓶上的牡丹终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不知玉人生在何方,不免心自忧伤。从文笔和选用的意象来看,开首直叙,并不词藻华丽,但 是已然奠定全篇清韵雅致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去到”是典型的台湾的说法,改成“去了”更符合内地的语言习惯。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全文的点睛之语,优雅而深情。有人误认为“天正在等烟雨”等说法,是因为对青花瓷还缺少一定的了解。“天青过雨”是 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存世极少,也是最美丽的颜色。这种釉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出来,(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其实主要是湿度)所以说,烟雨天时出现天青色 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天青色等烟雨”不但诗话了语言,而且串联“而我在等你”彰显出伊人于“我”而言多么的可贵。再加上动人优美的旋律,令人如闻天籁。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画面感极强,一石三鸟,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见景色,更以景衬情,唯美的场景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在瓶底 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依然秉承一边勾勒青花一边展开思绪,而伏笔一词其实对以后的结局作了暗示。“我”是否与曾经邂逅的女子缘悋 一面呢。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同样的旋律再次吟咏,一个“晕”堪称绝妙,什么是晕?我举个例子,当你把一滴墨汁滴入一碗清水,看他缓缓扩散,这就是晕。人说:“佳句本天成,妙 手偶得之。”在朦胧的月光下,结局竟真的被打开了?朝思暮想的伊人看到了么?“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本句是一个标准的倒装,是的,看到 了,如真似幻,似乎一切都融入了江南的美景里,似乎是个喜剧结局。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久念成痴,眼前出现了幻觉,朦胧月光消逝,不过更相思。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倒叙手法,交待和伊人匆匆相见,匆匆话别的来龙去脉,依然是一边勾勒一边追忆。不得不说方文山有着天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连续三个惹字用得极妙,虽 然“帘外芭蕉惹骤雨”活剥自前人诗句。顺便说说,这种方式也叫做“无理而妙”,最早来自元曲,显然骤雨不是芭蕉惹来的,这样说没有道理,但是味道就出来 了。 反复吟咏最动人的两段旋律,并重复歌词,直道柔濡的江南烟雨把所有的听众都全部融化……

学校图书馆或者书店都有关于这类方面的书籍吧。不过建议你还是自己参考文献资料写点。

青花瓷鉴赏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这是要向大家介绍的。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说成分问题。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孙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二十多种,他有时一看颜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清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说这个时期没有瓷器。我不同意这两种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为这个时期确实有瓷器。“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共当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我编的顺口流说是“270年”仅是个概数。清代有10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为主。下面我就按时代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因为明代开国的皇帝朱元璋定年号为洪武,所以洪武时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于元末的战乱,明开国初在瓷器生产上没有太大成就。我收藏一件高足酒盅,它的发色较稳定,基本上没有晕散,呈色是靛蓝色。我一开始就把它定到了洪武前期,后来请我师傅耿老看过后,他说这个花卉画法叫一笔点画,就是一笔画下,属于大写意。胎土是淡土黄色,质地较松软,造型很粗糙,所以可以看成是元末明初的瓷器。元末明初多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恐于瓷业无暇顾及,所以瓷器生产多于继承少于发展。此时的青料都是国产的,呈色的基调是淡蓝色,但由于质量与提纯不是很好,所以淡蓝之中泛灰暗的色调。总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质量不高,与元末瓷器很难区别,在学术界内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所以在鉴定当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说。这个酒盅口径是4.8厘米,高也是4.8厘米,属于民间的小器。我得来的时候碎成九块,还有短缺,后来经过修复。这件东西说实在的很不值钱,但是对于我来讲,我就这一件,基本上还算完整,重要的问题是它是元末明初的标本。在鉴定当中,我们就可以此为参考,上可推想到至正,下可联想到永乐、宣德,所以我认为我这个酒盅是精彩的东西。洪武时期青花瓷产量少,也没有见到过书写官窖款的官窑器。据说那时有官窑器,但是没见过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见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说成假的是没问题的。 我除了鉴定还搞修复,我把陶瓷修复分成六步,叫六步修复法。 2、其中第四步叫补配,就是把碎片粘接起来后再把它的短缺与裂缝补平。“六步法”主要用于修陶器。至于修瓷器,一般仅用到第四步,后面的仿色和做旧两步,因材料等原因,就不去做了。今天我带来的复原瓷片,就是这样做的。 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苏泥勃青(或叫苏勃泥青、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进口青料,含钴和铁的比例较高,而锰的含量较低。发色浓重,易晕散,但散得自然。呈色的基调是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出现铁钴斑是苏泥勃青的特点。喜收藏的人将苏泥勃青简称为苏料。苏料有什么特点呢?一般来讲苏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我们这样看的话是黑颜色的,但是你迎光侧视的时候就不是这个颜色了。侧着看,一是你可以看出它比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锡光。如果不是苏料的话,你迎光侧视还是黑光。所以大家再见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侧着看。这个呈靛蓝色和出现铁钴斑的地方,一般咱们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它的凸凹不平没有规律,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没有规律。到了清末同治年间的时候,比较大的那种器型,你摸着它也不平。但是那个不平跟这个不平不一样,这个不平没有规律。同治年间的你摸起来不平是有规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话里面叫作波浪釉儿。那个是釉子的问题,这两个咱们要给分开了。平心而论呢,铁钴斑的出现应该属于原料和工艺上的问题,就是不足。然而这种不足,在鉴赏者的眼睛里既不认为是美中不足,也不认为它是瓷不掩瑕,而认定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像哥窑一样。大家都知道俗话说的蹦磁儿,就是上面开了好多片儿的烧坏了的瓷器。但是当时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这个缺点变成了优点,而且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所以,我们认为在鉴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时候,这个铁钴斑是鉴定时候的依据,而且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这个碗叫作缠枝莲花蝴蝶碗,也是我修的。碗上的青花是青蓝色的,就是蓝中有点儿泛青灰。颜色有深有浅,浓重处有钴斑。碗的胎子薄,一会儿我还要说为什么薄的问题。胎子薄,修胎很规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润。这个器足的外墙是外撇式的,向外撇。另外就是这个地方叫作内折角,在内折角这个地方有积釉,颜色是虾青色的。足内的这个底釉儿是镶白色的,两处的釉子不一样,它泛白而且薄。所以这个碗我们可以认为是永乐中晚期的瓷器。苏料易晕散,所以用它来画细线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这些细微的地方都不太适应。但用它来绘画大小的花朵或是枝叶呀,具有一定的特色。这一件叫作喜鹊登枝,它更能够体现苏料的特点。这个颜色显得更重一些,而且刚才我也说了它这上面的苏料的钴斑比那个明显。像这个画的喜鹊,很明显的就叫作晕散。它本来画的很清楚,但是因为这个料往旁边散,所以看起来有些模模糊糊。这就是苏料的特点。原来有人讲永宣不分,即永乐和宣德的瓷器不分。实际上能不能分呢?有些地方还是能够分的。就拿这两个碗比较,这两个碗个头儿差不多。我们在鉴定当中有一种方法叫作手头儿。什么叫作手头儿呢?就是把这两个碗拿起来用手一掂,这个碗比较重一点儿,这个碗的手头儿就显得比它轻。为什么它重它轻,这就是胎子的问题了。永乐时候的碗腹部比较薄,宣德时候的碗腹部比较厚。这个怎么去判断它呢?有时候咱们拿笔写不出来,用嘴说也说不清楚。你要这么摸,你这么一摸,就摸出这个厚,那个薄。所以说永宣这两个时期的瓷器还是能区分的。刚才我说的这个苏料,可能是郑和七下西洋给带回来的。到今天为止也找不到那个产地。后来因为郑和不下西洋了,这个苏料的来源就断了。在明前期的时候,具有这样特征的青花瓷也就逐渐地没了。 到了成化年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平等青出现以后,青花艺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崭新的面貌。咱们先对前面所讲的苏泥勃青料有一个小结。因为苏料它这个特殊的艺术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时候,就开始有人仿制。以后,明代的后期、清代、民国,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制。所以,有些人说他买到了宣德的东西,咱们说它是假的,他上当了。那么,对于这个苏料到底怎么样来断定它,就三点。刚才实际上我讲过了,咱们再重复一遍。第一,就是看这个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这怎么讲呢?因为没有这个苏料了,那么钴斑就出不来,怎么办?就用笔往上面点,用一些黑颜色的料往上面点。点出来的话你看着就不自然。第二,就是这个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说这个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还是深入到了胎里面了。第三,就是我介绍的那个迎光侧视有没有锡一样的颜色。这三点请大家能注意。因为后来没有这个料,即使你再点染,说实在的你也达不到当初那个效果。大概在六七年前吧,有人请我去看东西,拿了这么大的一个碗。我就说你这个是假的,而且我说碗底下写了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他说:“您怎么知道的?”我说:“你这个是宣德碗。”“是呀,我这个就是宣德碗。”我说:“但是你这个碗是假的。”而且我更清楚,这种碗是在80年代的时候景德镇复制的东西。结果传来传去,就传成了真的了,按真的去卖去了。据说他花了大概是5万块钱。 成化初年,据说这种苏料还有一点儿。但是这类的瓷器我还真没有见到过。成化时期的瓷器,大多数青花的艺术效果是淡雅柔和、缥缈脱俗的这么一种风格。这种淡雅沉静的风格是后人喜爱成化瓷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这个时期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称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产生这种平等青青花艺术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青料的含铁量少,而锰的含量相对来讲比较多;发色稳定,或者趋于稳定,没有飘浮感;呈色是蓝泛青灰;这个时期瓷器的胎子是洁白的,釉儿是又肥又透,用平等青就可以画出比较细的纹饰来了。所以色泽显得淡雅、柔和,给人一种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缥缈的感觉,使人感到这个成化瓷有一种神秘感。这就是成化青花瓷的魅力所在。 这件东西我管它叫作全株花卉图文碗。有人说这个碗上画的叫作秋葵,因为我不懂植物,这个是不是秋葵我就不敢说了。我就把它叫做花卉吧,全株花卉。它的花色基本上是稳定的。呈色是蓝中泛点儿灰,蓝泛青灰,浓重处有黑蓝色。但是它决不往下凹,它是平的。釉质滋润,胎子是白的。你要是学鉴定的话,要先看瓷片儿,你从瓷片儿上一看就看清楚了。釉色是白的当中泛着青,白中泛青。用手摸它的表面,有的地方往上鼓,但是没有往下凹的感觉。这些都属于平等青的特色。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全株花卉。花卉应该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有根、杆、枝、叶、花,在其他任何的一个朝代之中,他们画的花卉都没有根,唯独成化的时候画的花卉有根。这是成化时期画花卉的特点。所以说有了这个特点,我们对于鉴定成化瓷又找到了一个证据。成化时期的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官窑器和民窑精品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根据这件标本的图样,还有釉色、釉质、青花等方面来看都是成化民窑器。说实在的,成化民窑器精品比官窑器还难得。当时我得到这个瓷片儿的时候,对这块瓷片怎样断代我是比较犹豫的。它是不是真的成化瓷?尤其是后面这个款子,写的是“大明成化年造”。它的字体比较潦草,也不规整。后来按照孙瀛洲老先生所讲的方法,用15倍的放大镜看它的款字这个地方。它的釉面儿里面气泡儿密集,像蒙蒙云雾。这种现象是成化瓷所特有的。出于慎重,我又请耿老过了目,耿老说这是成化瓷。所以这块儿残片咱们就把它定为成化民窑的精品。孙瀛洲先生对成化瓷有一个精辟的评价,他认为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笔画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成化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很重要。在瓷器鉴赏当中有一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对于瓷器来说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这就足以证明陶瓷界对成化瓷器的重视和珍爱。正是由于成化瓷器受到了后代人的青睐,所以从嘉靖的时候就有人仿制,以后历代均有仿制,一直到现在。其中以清雍正时仿的最精细,他们在葩、形、釉、彩、绘、款儿等各个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风格,效果相当不错,几乎可以乱真。 雍正时的瓷器有写“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那是仿品不能叫赝品。因为它外边是粉彩,粉彩是康熙时才有的。它的款子写得相当漂亮,但是与真的成化瓷一比,它的破绽就出来了。到了晚清,很多瓷器上都写着“大明成化年制”或是“成化年制”。我在鉴定过程中,经常有人说他的瓷器是成化的,我说不是,因为它上面的字非常潦草,不能单纯看款子还要看其他方面。另外,成化年间的瓷器没有“成化年制”这样的四字款,倒有“大明年造”或“大明年制”。 在鉴定中还有一句话叫成弘不分,即成化、弘治这两个时期的瓷器不分,因为这两个时期的瓷器在质量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成化朝的皇帝叫朱见深,他在当太子时娶了一个妃子姓万,万妃比他大18岁。后来朱见深当了皇帝,没有把她立为皇后,但是万妃在后宫的势力大于皇后。万妃曾经生了一个儿子,但是3岁就死了,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育。可能是处于一种嫉妒心理,后宫的妃子凡是怀了孕的她都要让人坠胎。后来朱见深在后宫的御书房见到了一个宫女,这个宫女是当初广东的一个小方国的公主,国被灭后就被弄到宫中当了宫女,结果这个宫女就怀孕了。万妃对一个宫女不是太注意,当显形以后万妃知道了,就命人用钩子把胎儿从母体中钩出来。钩出来以后就要弄死,当时被太监保护起来,宫女也被保护起来了。到这个孩子5岁的时候,朱见深就感叹自己无后,此时太监就借机告诉他说,你有儿子。这不是我杜撰的,我查过明史,明史后妃传中有一段记载,上面说弘治皇帝头顶上有一块地方没有头发,是用钩子钩的。朱见深的儿子叫朱樘。 为什么我要说这么一段历史呢�原因是:首先,万妃在后宫的势力很大,朱见深又很敬重万妃。万妃喜好小巧清秀的物件,其中就包括瓷器。明看成化,一看它的青花;二看它的斗彩,就是在胎的上面,比如想画一个鸟,可能只画腿和头,但身子不画,然后罩上一层釉去烧,烧完后由其他的颜色把身子补齐了再烧。现在最有名的是斗鸡碗、斗鸡杯、斗鸡缸,像这样的东西在拍卖行大概一对就一百多万。所以说当时成化的瓷器恐怕与万妃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朱樘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才当上皇上,他对民间的疾苦有所了解。他当了皇帝以后或多或少地减轻了一些民间的负担,对烧瓷也不再强令如何。这就形成了弘治时期所接受的东西大都是成化的,因为他自己没有什么创新,这就是成弘不分的一个原因。 �拿出一个碗片这个是弘治时期的碗,我给它起的名叫“踏青舞蹈”,这也是民窑器。它的青花花色不太稳定,有晕散,尤其是口内的内沿更明显。呈色是灰蓝色,色调比较浅淡,釉面白灰色中间闪着青,足内折角是虾青色。足的外墙有两道弦文,两道弦文之间有距离。上边一道弦文比较轻淡,下边一道弦文比较粗重。碗的画面可能是8个年轻的男子,在这个碗片上可以见到4个,因为这是半个碗,所以可能是8个。他们身上穿的都是长衫,翩翩起舞,舞姿舒展优美,动作协调一致。背景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土埠,还画着很多的柳枝,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融融春日踏青的祥和气氛。这是一幅写实的民俗画,从整个画面看,文饰线条豪放秀逸,较之成化器显得深沉一些。画人物像从元代就有,那时大多数以画成人为主,到宣德时期也有画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间画男孩和年轻男子的题材就多了。刚才我指的这两条线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乐年间没有双线,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画的花,双弦文是从宣德时开始有的。再有鉴定时要注意上限,就是什么时候这东西开始出现的,这很重要。在它出现之前的东西如果有了它还没出现时候的特征,那么肯定是假的。这个就是在宣德时期出现的双弦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这 两条线一轻一重,上边的轻下边的重。这种特点从宣德就有,到了成化时很明显,而到了弘治时就不太明显了,再往后就没有这种特征了。所以我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叫:“宣德时有双边线,成化规矩靠底边,上线轻细下浓重,直到弘治还可见”。“成弘不分”,确实很难分,但是有些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看出区别的。例如,成化时期的花色是“蓝泛青灰”,而弘治时期的花色相对成化来说就要浅淡一些;成化时期的色调是灰蓝色,而弘治时期的色调显得比较深沉,弘治时期出现的铁钴斑比成化要多。刚才我们讲了明中期的平等青。下面我再说三点:第一,关于刚才讲的气泡问题。观察气泡,是起源于孙老先生,但是孙老所指的是成化时期的瓷器,其他时期的瓷器孙老没有讲,而且这件事我问过耿先生,耿先生说孙老没有讲过别的。我对气泡也仔细观察过,只有成化时期的瓷器特征特别明显,其他时期的瓷器上的气泡找不出规律。所以有人问我看气泡行不行,我只能说您自己总结,如果您总结出来,我想学反正我没总结出来。第二,胎色。由于烧制的工艺不同,胎色也不同。一般讲,明代的胎色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你对着阳光看,胎子厚的看不见,薄的完全可以看见。凡是明代的里边泛的都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这就是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胎色的不同。如果有人拿来一件成化瓷,比较薄的,你实在看不出来就看里边,只要是青白色的就是假的。第三,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有弘治--朱樘只有一个皇后,而且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朱厚照。这个孩子娇生惯养,弘治死了以后,他当了正德皇帝。17岁登基34岁就死了,一共当了16年皇帝。这个正德皇帝无所作为,主要是吃父辈的家底。所以他在瓷业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正德一朝的瓷器生产还是继承了成化的遗风。从青花瓷来讲,正德前期的瓷器与弘治瓷器基本相似,只不过正德时期的黑斑显得更多一些,平等青也没有了。此时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青料,一种叫回青,另一种叫石子青。据说回青产于西域,具体是哪儿不知道。 正德时期也有一些新东西,出现了新造型,例如锦墩、笔架、佛前五供,都是从正德时开始有的。在款子方面,出现了藏文和回文,回文主要是阿拉伯文。此外,仿制前朝的东西从正德开始。在这里我想讲一下仿品与赝品的区别,仿品从学术界来讲叫“寄托”。正德皇帝要崇敬他的前辈,所以要仿宣德瓷器。现在的仿品与赝品的区别是价格,这个碗仿的是成化的,卖的是市价,那就是真的。如果你按成化价买下来,就冤了。这样区分是因为瓷器没有假的,只要价格合理就不叫赝品。这是我对赝品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一共占了99年,将近一个世纪。在明瓷器史上又是一个突出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文饰也增加了。民窑的精品和官窑器基本相似,最为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回青。回青是正德时期出现的,据记载,回青是进口青料。回青中的氧化锰含量很高,而氧化铁的含量很低。回青的特点是“散而不收”,就是花色散,所以它必须与石子青配合使用。石子青的特点是花色“沉而不亮”,不散。把散与不散的混在一起使用,呈色就 有一点青中泛紫。但是据历史记载,配料比率是不同的,分为上青、中青、下青三个等级。上青主要用于混水,颜色清亮;中青用于设色,则笔路分明。这是一种新的瓷器绘画技法,叫“双沟填色”,是成化时期出现的。就是先画两条线,颜色较重,再在两条线间添上较浅的颜色。到了景德镇就叫“混水”。成化时期由于“双沟填色”的绘画技法刚出现,所以还不成熟,那时的双沟填色填的几乎与勾勒的颜色一致,有时分不清。到了隆庆时期,技法与配料都已经成熟,画的最好的是隆庆朝时期的。指着瓷片这块就是隆庆时期的,是真正的官窑。隆庆时的选料、精炼的技术都很纯熟了,所以青料的花色是纯正稳定,呈色是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它就是用的双沟填色。它的线条非常流利自如,轮廓线与填色的色调非常协调,修胎也很规整。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层微厚,釉面细润,光洁平整。器足内是六字双行的“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中锋运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严谨。我再说一个问题,指着瓷器这个是永乐时期的,底足里边的釉子发白,质量远不如器身。到了明中期,它的底釉与器身的釉完全一样,到了中晚期它的底釉的光洁度和亮度都要比器物本身的好,不止官窑,民窑的精品也是这样。 我今天介绍的都是比较细微的地方,搞鉴定要从点到面进行突破,很小的地方就能反映出对与错。现在仿品仿得再好,在某些点上肯定与那时候的不一样。从底釉上来看,不管有字没字,与器身一样时,我决不会把它放到明中晚期。如果底釉比器身的釉还好,就不可能把它放到明中期去,只能考虑它是明中晚期的。到了万历时,回青虽然还在使用,色调与以前也差不多,但是在其他方面都不行了。所谓明代走下坡路就是从万历时开始的,整个社会衰落瓷器生产也跟着衰落,而且此时回青的来源也渐渐的没了。所以到了明万历中期,瓷器的质量越来越差,到了晚期,大多数瓷器已经平淡无奇了。 在明万历时期又出现了两种青料。一种叫珠明料,另一种叫浙料,这两种料都是国产的。珠明料产于云南,浙料产于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时已经出现了,直到现代珠明料还在使用。这两种料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含钴、锰量较高,含铁量较低,发色都很稳定。 浙料的呈色是青中泛红,回青料是青中泛紫,这就是两种料的不同之处。在明天启时期用的主要是浙料和珠明料。此时把青花的料分出几个色阶,就是把青花料分出浓淡。在“双沟填色”刚出现的时候,只能分出浓淡两种颜色,到天启时就可以分五种颜色叫五彩青花。由于色阶多了,画面表现力也更丰富。指着一个瓷片这个叫“龙凤呈祥碗”。青花的呈色是灰蓝,以黑蓝色为主,其中有的地方模糊不清。它的灰蓝色里泛着一点红,釉面呈青白色,外边画的是一条龙和一只凤,里边画的是一只羊,羊在商代时就是现在的“祥”,所以我把这碗叫“龙凤呈祥碗”。釉面泛青一直延续到康熙二十年,在这之前所有瓷器的白色地方都泛青。到康熙十年后,釉面都是白的。如果给你拿来一件明代的瓷器整个是白的,您就不要信。又拿出一件瓷器,这是垂钓图文碗,它的画风非常好,它的青花就是五彩青花,画面把远近都表现出来了。而康熙之前的画面,基本都是平面没有深度。

1. 青花瓷歌词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2. 青花瓷MV舞台布景具有中国风的气息周杰伦08春晚版《青花瓷》http://v.youku.com/v_playlist/f614677o9p1.html3. 填词人对青花瓷的解释填词人方文山对歌词的解释 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中华艺术品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第一个想到的是青铜器,原本是要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歌名,以青铜的厚实来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但刚开始落笔时却发现杰伦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於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这显得“青铜器”这三个字太过厚重笨拙,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尚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我再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瓷,主要是因为它的珍稀度。因为战乱的关系,与釉料配方与烧制过程的窑变等因素,全世界现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重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在我看来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有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但后来我还是放弃用汝窑当歌名,除了因为它的特性不适用於缠绵悱恻的爱情外,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於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下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那天气的变幻莫测,那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这首青花瓷里还出现“芭蕉”这个歌词里较不常出现的植物,实在是因为个人对“芭蕉”这款植物的莫名喜爱,情有独钟。就像椰子树会让人联想南台湾,棕榈树等同於热情的海滩,仙人掌的场景则理所当然在沙漠一样,不知怎地,对於“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林园。如李煜的长相思里就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宋词里常出现的植物,“芭蕉”出现的频率还颇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为自己的别名,这又让芭蕉这植树增添些文人气质。 还有顺带一提的是“惹”这个字在歌词中的用法,是我从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因为“何处惹尘埃”其实也可写成“何处“沾”尘埃”,或“何处“染”尘埃”,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另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在“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我就已经用了“惹”这个字,在第一段歌词里“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我用“屏风“惹”夕阳斜”来表示夕阳西下时因屏风的阻挡斜射进屋内的光线,而不用“屏风“遮”夕阳斜”。 最后,关於“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的词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赘语的解释一下;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著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风霜风吹雨打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我先用“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为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於是我偶然间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了,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我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总之这首歌写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4. 青花瓷的深层含义第一段其实已经清晰地说明了歌词所描述的对象,“我”一边为素胚上色,一边思念一个曾经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丽的江南女子。冉冉檀香中,心中微酸,再也画不下去,纵是丹青圣手,瓶上的牡丹终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不知玉人生在何方,不免心自忧伤。从文笔和选用的意象来看,开首直叙,并不词藻华丽,但是已然奠定全篇清韵雅致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去到”是典型的台湾的说法,改成“去了”更符合内地的语言习惯。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全文的点睛之语,优雅而深情。有人误认为“天正在等烟雨”等说法,是因为对青花瓷还缺少一定的了解。“天青过雨”是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存世极少,也是最美丽的颜色。这种釉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出来,(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其实主要是湿度)所以说,烟雨天时出现天青色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天青色等烟雨”不但诗话了语言,而且串联“而我在等你”彰显出伊人于“我”而言多么的可贵。再加上动人优美的旋律,令人如闻天籁。“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画面感极强,一石三鸟,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见景色,更以景衬情,唯美的场景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依然秉承一边勾勒青花一边展开思绪,而伏笔一词其实对以后的结局作了暗示。“我”是否与曾经邂逅的女子缘悋一面呢。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同样的旋律再次吟咏,一个“晕”堪称绝妙,什么是晕?我举个例子,当你把一滴墨汁滴入一碗清水,看他缓缓扩散,这就是晕。人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朦胧的月光下,结局竟真的被打开了?朝思暮想的伊人看到了么?“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本句是一个标准的倒装,是的,看到了,如真似幻,似乎一切都融入了江南的美景里,似乎是个喜剧结局。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久念成痴,眼前出现了幻觉,朦胧月光消逝,不过更相思。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倒叙手法,交待和伊人匆匆相见,匆匆话别的来龙去脉,依然是一边勾勒一边追忆。不得不说方文山有着天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连续三个惹字用得极妙,虽然“帘外芭蕉惹骤雨”活剥自前人诗句。顺便说说,这种方式也叫做“无理而妙”,最早来自元曲,显然骤雨不是芭蕉惹来的,这样说没有道理,但是味道就出来了。还有一种说法: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2008春晚的一个亮点。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却存在着错误———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说,该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谬误”。 对于这首歌曲,马未都认为最好的一句是开头,即“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但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马未都还指出,在周杰伦前面唱歌时,后边背景中出现了几件瓷器,其中一件是晚清仿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赝品”。 为《青花瓷》平反——裴光辉驳马未都之谬误说 裴光辉:原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客座文物教授。著名文物鉴定家,青花瓷学者。出版《至正型青花瓷》《空白期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克拉克瓷》《康雍乾青花瓷》等青花瓷学术著作多部。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公司的“鬼谷门事件”中,因质疑该公司拍卖的成交价为2.3亿人民币天价的元代青花鬼谷罐而蜚声海外,被称为是第一个向国外著名拍卖公司说不的中国文物专家。 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歌星周杰伦演唱的一首《青花瓷》,成为晚会亮点,好评如潮,并获得“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二等奖。这是一首以中国青花瓷为创作元素的歌曲,以瓷器作为“中国元素”来创作歌曲,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新路。歌词和演唱都十分维美,舞台大屏幕背景的古代青花瓷美图更增加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可称是视听皆佳的一个节目。难怪其一播出很快就在国内广为流行传唱起来。 然而歌曲的热度还在强劲上升之际,京城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发话了:《青花瓷》歌词出现谬误,并且“这些错误很低级,一般水平的人都能看出来”。娱乐新闻界的过敏神经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报章马上端出这样“夺人眼球”的标题:《周杰伦被找茬,收藏家称词者不懂瓷器》(《新闻晨报》)、《藏家马未都称周杰伦歌词错得离谱》(《成都商报》)、《马未都:周杰伦的歌词错得离谱》(《新闻午报》)《周杰伦有硬伤,专家称作者不太懂瓷器》(《现代快报》)《周杰伦歌词大穿帮》(《长江商报》)《是赝品》(《青岛早报》)…… 那么词作者方文山先生到底犯了哪些“很低级”的错误呢?马先生挑出了两处: “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北京晨报》:《著名鉴定家:周杰伦《青花瓷》犯了低级错误》) 原来马先生是要求词作者像写学术论文那样来写歌词,不能使用虚构、想象、夸张等等文学手段,否则就难免犯“低级错误”。这不由使我想起宋代文豪苏东坡闹的一个笑话:说的是宋代诗人王祈创作了两句“竹诗”,他很得意地在苏东坡面前吟诵起来,诗曰“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东坡心里颇不服,挑刺道“好确实是极好,但这样算起来,十条竹竿才有一片竹叶啊。”事后还对人说“世间事忍笑为易,惟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五《宋朝杂记》下)其实该笑的不是王祈而是苏东坡,作为大文豪的他,不应该连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都不懂,而用加减乘除这样的算术工具来给诗作挑刺,文学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算术运用的是逻辑思维,岂可混为一谈?这样的笑话,明代的杨升庵也闹过,他曾给杜牧的名诗《江南春》挑刺说:“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来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升庵诗话》八) 对于这种迂腐的见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经举例“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曰“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杜诗‘我欲相就沽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遂据以为唐时酒价。崔国辅诗‘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求出处者,其可笑类如此。”马先生的不通之处恰恰正是犯了这种“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的错误。故其“棒喝”一出,马上被歌唱家的fans指责为“吹毛求疵”。 然而,更令我讶异的是:经我反复琢磨,《青花瓷》歌词中被马先生挑出来的两处“毛病”,即使从“考证事理”的迂腐的“学术角度”来苛求,结果竟然是无“毛”可吹,无“疵”可求。也就是说,《青花瓷》歌词关于青花款识的描写完全符合古代青花瓷的实际,并不存在马先生指出的“低级错误”和“谬误”。现不妨就马先生挑出的两处“硬伤”分析如下: 一、按马先生的说法,最严重的谬误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一句。外?因为青花瓷“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其实,在明末清初(学术上称“转变期”)的青花瓷上,隶书款识大量存在,隶书款乃转变期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大多是出现在器身和器口,但在器底者也绝非不见,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花婴戏夺标图钵式炉,底部即有“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隶书款;泉州的晋江博物馆也有一件明末青花麒麟纹象耳簋,底部有青花隶书“鹤台珍玩”款。2006年秋季杭州艺术品拍卖会更出现一件清代乾隆青花八宝缠枝大瓶(拍品号1317 )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隶书款。说明青花瓶底部书隶书款的做法不但转变期存在,还延续到了清中期。一般青花琢器(包括炉、瓶、花觚等)底部的隶书款的以堂号款为多,也有少数赞颂款及年号款。 二、马先生挑出的另一出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外?因为“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马先生对什么是宋体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或者说还不够正确、全面和深入。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上面的蓝料款、红料款乃是宋体字的其中一种,即所谓的“宋椠体”。(按“宋椠体”一词不是出版业的正规术语,它是传统古玩界对一种明代宋体字的俗称,最早见于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其实宋体字的面貌是很多的,最主要的有两种:形成于宋代的“仿宋体”(日本称“宋体”)和形成于明代的“宋体”(日本称“明体”,也就是古玩界所谓的“宋椠体”)。两种宋体都是从毛笔的楷书演变而来,是楷书运用于刻版而形成的印刷字体。但仿宋体由于形成较早,故保留了较多毛笔字特征;宋体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刀刻特征更多。两种宋体其实也不难辨认:即“仿宋体”的横画和竖画粗细相当,没有悬殊的差别,风格接近于手书;“宋体”则横细竖粗,横竖差别悬殊,风格接近于刀刻(见图3)。长期以来,古玩界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即将主要出现在珐琅彩瓷上的所谓的“宋椠体”(即明代形成的那种横细竖粗的宋体字)当作宋体字的唯一风格,却将在瓷器上大量出现的风格接近于手书的仿宋体称为“楷书”。其实考察青花瓷自有款识以来的实际情况则不难发现:自明代永乐宣德以讫清末,青花瓷器上的宋体(绝大多数是具手书风格的“仿宋体”)落款比比皆是。不但有宋体年号款,还有宋体堂号款、吉语款、赞颂款等等。然而因为古玩界许多人一方面误以为“宋椠体”是唯一的宋体字,另一方面又将大量“仿宋体”等混同于楷书,有这样的误区,则他们对在青花瓷上大量出现的宋体字竟然视而不见就不足为怪了。还应该进一步指出的是:在青花瓷器上,不但有“仿宋体”的落款,还有“宋椠体”的落款,后者并非“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只是在青花瓷上为数数量不如仿宋体多而已。故马先生所说的“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并不符合事实。 顺便更正一下马先生的另一个错误,即关于舞台背景出现所谓“赝品”的问题。马先生说:“在周杰伦前面唱歌时,后边背景中出现了几件瓷器,其中一件是晚清仿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赝品’。”行内人都知道,所谓“赝品”的认定是有时间相对性的。比如康熙仿明代宣德的瓷器,在康熙时代的人看来,可以称之为“赝品”,但如这件瓷器传到了光绪,在光绪时代的人看来已经是“古董”了。同理,如果一件晚清仿前朝的瓷器传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已经是一件很够格的古董了,如何还称之为“赝品”?莫非马先生把自己当成了“晚清人”了?故舞台背景出现所谓“赝品”的指责并不成立。但是马未都在他开在新浪上的博客中评论此歌的末尾还写上了这么一段话,也许可以表示他的意思:不管如何,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众情人,周董将七百年来的大众情人描眉画眼,重新打扮一番,推至春晚前台,功不可没。希望你辩论能够获得胜出!以上解释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__^*)

陶瓷对聚乙烯的影响研究论文

髋关节假体的柄和髋臼外杯主要是钛合金材料,股骨近端安放的股骨头分作陶瓷或金属头材料的;而髋臼金属外杯内的内衬材料分作陶瓷或聚乙烯材料的。人工髋关节的标准配置是金属头对聚乙烯内衬,沿用多年,临床效果不错,绝大多数(85%)能够使用20年以上。但是,对于经一定年限使用后关节假体失败的原因分析,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是造成假体松动的最主要原因。而骨溶解的发生,就与金属头对聚乙烯的磨损所产生的磨削:微小聚乙烯颗粒引发人体免疫反应有关。陶瓷对陶瓷的关节,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1.陶瓷对陶瓷极大地减少了磨损颗粒,陶瓷是所有材料中最耐磨的材料之一,磨损很小,因此产生的微粒就少。2.陶瓷磨损颗粒生物惰性高,也就是说,其颗粒引起机体反应很轻,很少造成大量骨溶解,从而减少了假体松动的可能性。因此,理论上讲金属头对聚乙烯内衬的关节绝大多数能够使用20年以上,而陶瓷对陶瓷的关节可避免骨溶解引起的假体松动,应该比金属头对聚乙烯的关节多使用许多年。

磨损区别:

髋关节置换陶对陶极大地减少了磨损颗粒,陶瓷是所有材料中最耐磨的材料之一,磨损很小,因此产生的微粒就少。

髋关节置换陶对聚乙烯,对聚乙烯的磨损程度较大,产生较大的磨削。

骨溶解区别:

髋关节置换陶对陶造成骨溶解较少。

髋关节置换陶对聚乙烯造成骨溶解较大。

机体反应区别:

髋关节置换陶对陶产生的微小颗粒,引起机体反应很轻。

髋关节置换陶对聚乙烯形成的微小聚乙烯颗粒,会引发人体免疫反应。

扩展资料:

人工髋关节原理:

人工髋关节假体仿照人体髋关节的结构,将假体柄部插入股骨髓腔内,利用头部与关节臼或假体金属杯形成旋转,实现股骨的曲伸和运动。

假体柄分别采用钛合金、钴铬钼合金、超低碳不锈钢材料制造,髋臼采用无毒超高分子聚乙烯制造,金属球头采用钛合金(与钛合金、钴铬钼合金股骨头柄配合)和超低碳不锈钢材料制造。

结构

1、臼杯:通常是用钛合金或钴铬钼合金制造,植入骨盆腔的髋臼内。

2、衬垫:包括有聚乙烯、陶瓷、金属等,以作为关节的介面。

3、球头:接合在股骨柄上,和衬垫做关节介面来活动。一般用陶瓷或金属材料制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工髋关节

30-40岁。

陶瓷材料具有极佳的耐磨特性,使用中大大减少了磨损颗粒的产生,此外陶瓷还具有高亲水性,从而获得了流体薄膜润滑,增强了其耐磨特性。目前陶瓷界面关节是最耐磨的人工关节,基于耐磨性可能年轻患者更适合选择陶瓷界面关节。但陶瓷界面关节也存在其缺点,比如价格昂贵。

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关节耐磨性不及陶瓷界面关节,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效果也是十分不错的,价格较陶瓷界面关节相对便宜,更适合大部分人群。

陶瓷对聚乙烯注意事项

当病人确定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常常为选择哪种假体困扰,不知道应该选择陶瓷对陶瓷的假体还是选择金属头对聚乙烯内衬的假体。需要说明的是,髋关节假体的柄和髋臼外杯主要是钛合金材料,股骨近端安放的股骨头分作陶瓷或金属头材料的;而髋臼金属外杯内的内衬材料分作陶瓷或聚乙烯材料的。

人工髋关节的标准配置是金属头对聚乙烯内衬,沿用多年,临床效果不错,绝大多数(85%)能够使用20年以上。但是,对于经一定年限使用后关节假体失败的原因分析,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是造成假体松动的最主要原因。而骨溶解的发生,就与金属头对聚乙烯的磨损所产生的磨削:微小聚乙烯颗粒引发人体免疫反应有关。

根据不同用途,可以给出两者的优势:国产陶瓷关节和进口陶瓷对高铰链聚乙烯都有不同的特点。国产陶瓷关节耐腐蚀性好,耐磨损性强,成本低;而进口陶瓷对高铰链聚乙烯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大的使用寿命。

颗粒粒径对陶瓷砖的影响研究论文

矸石制陶瓷要求其矸石必须是经过精细处理的,矸石中不能有杂质,石粉的粒径尽量细,石质要质地均匀,以保证其烧制出的陶瓷制品的质量。

地砖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地砖能给房间更好的装修风格,所以在每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地方都会使用地砖进行装饰。而现在市场上地砖可以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不同材质的地砖具有不同的性能,通常也使用与不同的场合。陶瓷地砖就是其中一种,由于陶瓷地砖经过高温烧结而成,所以较为坚硬,也方便清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陶瓷地砖。

陶瓷地砖的选购技巧

一、要查看瓷砖的坯体颜色是否纯正。

这一招很简单,主要观察瓷砖的背面颜色是否均匀、一致。质量较好的瓷砖,坯体颜色统一、匀称。

二、要观察瓷砖横切面的颗粒是否细腻。

消费者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横切面不是指瓷砖四周的裁切面,而是指瓷砖断片的断裂处。一般来说,断裂处细密,硬脆,色泽一致的为上品。因为颗粒细腻的瓷砖防水能力强而颗粒较大的瓷砖,水分容易浸入,影响品质。

三、要注意釉层的厚度。

瓷砖釉面就是我们所说的瓷砖的整面,而釉层厚度就是釉面横切面的厚度。釉料是瓷砖造价中最贵的材料,釉层越厚,自然品质越好。

四、要听。

轻敲瓷砖注意听声音是否清脆。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为次品。

五、要试水。

消费者可以在瓷砖背面倒上一些水,注意观察瓷砖吸水的快慢。几分钟之后,再看正面水留下的印子是否明显。水散开后浸润得慢的瓷砖密度大,而且水留印子不明显,视为上品。

六、翘曲

取两块砖背对背和面对面看是否能严密接触有无缝隙过大的现象可判断是否有翘曲。

七、渗入

找墨水涂于面上过一小时后擦洗看是否有痕迹,没痕迹的是好砖,有渗入的坚决不选。

八、尺寸偏差

拿两块砖量两块砖的几何尺寸长宽和对角看砖的尺寸偏差没偏差的是优等品。

九、检测报告

可参照商家提供的国家或行业检测机关出具的检测报告,对吸水率、耐磨性、耐酸性及污染指标等进行鉴别对比。

陶瓷地砖的主要特点

装饰在建筑物外墙上能起到隔声、隔热的作用,而且它比大理石轻便,质地均匀致密、强度高、化学性能稳定,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源自他的微观结构。瓷质砖是多晶材料,主要由无数微粒级的石英晶粒和莫来石晶粒构成网架结构,这些晶体和玻璃体都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并且晶体和玻璃体之间具有相当高的结合强度。

相信经过以上内容的简单介绍,大家对陶瓷地砖应该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陶瓷地砖一般使用在环境较好的地方,通常有很好的清洁性,在选购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陶瓷地砖在使用过程中要具有防滑性以及防水性,所以在选购时候要注意它的防滑性能以及防水测试。一般品牌好的质量就好,所以在选购时候应该选择一款好品牌的陶瓷地砖,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如何辨别瓷砖优劣?好的瓷砖有什么优缺点?陶瓷砖的主体颜色是不同的。这一招很简单,基本观察陶瓷砖的反面颜色是均匀、一致的。质量较好的陶瓷砖,坯体颜色是统一的、对称的。陶瓷砖的断面纹路细腻程度是不同的。这里说的断面不是指陶瓷砖周围的切割面,而是指陶瓷砖碎片的断裂处。一般来说,断口细而硬而脆,颜色一致。因为颗粒细的陶瓷砖防水能力强;而颗粒较大的陶瓷砖,水分容易浸入,影响质量。

博变砖是抛光砖的一种,抛光砖是通过机械研磨、抛光,表面显示出陶瓷砖的光洁度的镜面,博变砖是加重抛光砖,它是整体陶瓷砖,其表面非常光洁,不像普通抛光砖需要经过抛光。博变砖的耐磨性能很好,可以任意加工、切割、打磨和倒角等,但最大的缺点是任何脏东西,一些茶水或酱油都容易渗透进去而无法复原,现在很多厂家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对陶瓷砖表面的防污染处理,但总体来说博变砖的抗污能力要比釉面砖差。

博变砖与抛光砖类似,但制作要求较高,压机要好,能压制较高的密度,同时烧制的温度也较高,能完成完整的瓷质变化。把两块瓷片面对面贴在一起,好的瓷片不会变成翘边翘角,瓷片的翘角必须在一起,而且两块瓷片之间的孔径越小越好。釉面砖是指砖的表面经过烧釉处理的砖。其主体分为粘土和瓷土,粘土烧出来的背面是红色,瓷土烧出来的背面是灰色。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往瓷砖上倒水。观察水的渗透情况,如果买的是抛光砖,水马上被吸进去,就是劣质的抛光砖。||留意瓷砖平整度。拿几块瓷砖铺放到平整的地面上,观察瓷砖与瓷砖的缝隙是否一致,瓷砖的边角是否可以拼凑且没有太大排斥。||瓷砖表面写字。等一会墨水干了,看是否容易洗掉,如果留有墨迹,最好还是另选一款。

  • 索引序列
  • 宋瓷对现代瓷器的影响研究论文
  • 宋代瓷器对现代的影响研究论文
  • 宋代青花瓷研究论文
  • 陶瓷对聚乙烯的影响研究论文
  • 颗粒粒径对陶瓷砖的影响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