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是对护理实践中存在的某种护理问题或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和说明的一种论述性文章。那么,糖尿病的临床护理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糖尿病的临床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你!
1、资料与方法
1.1用药干预: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药物的作用有关,例如剂量、时间、不良反应等,同时也会受到患者自身认知程度的影响。为此,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疾病认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了解坚持用药的重要性,不会随意停药或减药。在应用胰岛素的时候,指导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降糖机制和常见的不良反应;要对注射器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更换注射部位。
1.2并发症护理:
①皮肤护理。由于患者体内糖含量高,会降低细胞的杀菌能力,容易滋生病原菌,出现感染。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卫生清洁,经常换洗衣物,积极治疗毛囊炎。
②压疮护理。患者体内蛋白的缺乏会增加水肿的发生,皮肤容易破损或压疮。因此,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协助患者翻身,时间间隔在2~4小时,保证动作轻柔。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擦拭身体,及时清洗晾晒被褥,减少压疮的发生。发生压疮的患者要加强日常监护,通过抬高肢体的形式促进静脉回流。
③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管和神经末梢病变,从而导致血管栓塞,常见的就是足部溃疡、坏疽。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保护足部,了解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定期观察足部的肤色、弹性,防止发生水泡、划痕等。加强足部功能锻炼,不要长时间盘腿坐立,或接触过冷过热的物品。
(4)低血糖。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低血糖征象,立即测定血糖值,补充甜食或注射葡萄糖,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1.3观察项目和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从环境设施、护理服务态度、技能水平、工作积极性进行评定,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前后的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值(FBG)、尿素氮(BUN)、蛋白尿。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护理满意率、治疗依从性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x2检验;生化指标作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程度。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化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FBG、BUN、蛋白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在病情监测、用药管理、饮食规划上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主要是患者血糖水平的`升高导致微血管损伤,增加了死亡风险。护理措施的应用,能够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优质护理措施分别从心理、饮食、用药、并发症等方面开展护理服务,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保驾护航。本次研究中,42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达到95.2%,高于对照组的78.6%,和刘霞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患者护理后不仅FBG、BUN、蛋白尿等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在病情监测、用药管理、饮食规划上的治疗依从性分别为90.5%、97.6%、85.7%,高于对照组的71.4%、83.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护理满意程度和治疗依从性,改善各项生化指标,促进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1、方法
1.1心理疏导护理措施由于骨结核和糖尿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患者很容易在患病期间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致使病情的康复、身体的免疫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作为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患者的康复治疗,即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病情的病因和病况的主要治疗过程和手段,鼓励患者积极正面的面对病情,树立抗击病魔的自信心,同时对有的患者来说,他们往往担心的是结核会不会传染给自己的家属,针对这一点来说,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整个病因的产生,并以康复出院的人为例子,现身说法,使患者摆脱自卑、失落情绪的困扰,并且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要一直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根据患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找到患者的失落点,随后对症下药,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心情开朗。
1.2饮食护理措施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要考虑到患者虽然患有骨结核合并糖尿病,但不能只注意一种疾病的饮食护理,要兼顾两种疾病的病情,合理搭配饮食,适当增加糖类的摄入量,不要过于严苛,同时三餐的饮食搭配要合理,每餐尽量保证有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出现,以此来增加患者对葡萄糖的慢吸收,增大胰岛素的释放量,同时要在饮食中增添牛奶、大虾等高蛋白食物,以此促进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由于结核病有一定的中毒症状,故要鼓励患者每天保持一定的饮水量,促进毒素的排出,通过对患者在饮食方面的护理控制,来保证疾病的快速康复是有效的护理手段之一。
1.3用药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后遗症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现象,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和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尽量避免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产生的负面情况影响治疗的整个进程,但骨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用药较为繁杂,同时服药后反应较为复杂,如患者在使用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时,会由于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尿糖呈现假阳性的问题,而当患者服用利福平后,排出尿液会出现桔红色,使患者产生焦躁情绪,因此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服药之后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尽量避免患者产生不良的思想负担。
1.4消毒护理措施由于结核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在打喷嚏、咳嗽的时候,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使用双层纸巾,同时对于患者使用的餐具,要做到定期消毒或者使用一次性餐具,但一次性餐具在使用过后,要进行集中销毁,防止病菌的传播,同时患者居住的病房,也要定期进行消毒清扫,保持通风,减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1.5康复治疗护理措施患者在康复出院后,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等药物,并要叮嘱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检测尿糖、肝功能、血糖等指标是否在标准值范围内,同时患者若发现任何异常,要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最好做到每天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提高肺活量,且要保证每天饮水量的合理摄入,提高免疫力。
2、结果
在通过对本院收治的44例骨结核合并糖尿病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理,患者的病情已基本维持稳定,同时患者也基本掌握了病情的主要缘由,能够自行检测血糖、血压,并能够坚持服药,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护理治疗效果明显。
3、小结
骨结核合并糖尿病是一种病程时间长的慢性疾病,要想兼顾治疗结核病和糖尿病,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来保证治疗过程的稳定,对骨结核合并糖尿病进行护理治疗,能够有效地从心理、身体等方面进行疏导治疗,提高患者康复情况。因此,骨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治疗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值得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高,随之而引起的糖尿病足护理工作人员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足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病足的临床护理 方法 。方法2012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通过对2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 总结 分析。结果25例患者在有效积极的护理下,病情未进一步发展,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结论临床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固然重要,结合有效的临床护理更能抑制病情的发展。
【关键词】糖尿病病足;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造成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的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负担[1]。2012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通过对2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10年,平均5年。其中出现皮肤表面溃疡,但无感染的患者10例,出现穿透性溃疡并合并软组织感染,但是无骨髓或深部脓肿的患者10例,深部溃疡影响到骨组织的5例。
2临床护理
2.1一般护理在患者糖尿病确诊后,首先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同时控制患者的高血脂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早期动脉硬化,将预防糖尿病病足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观察患者的饮食量、尿液的颜色以及气味。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特别是双足,检查双足是否有发红、发热或发凉的症状。同时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用温水洗脚,保持足部的卫生。
2.2对症护理对于多饮多食的患者,结合患者的病情,严格制定饮食规定,对于患者出现饥饿比较明显的症状,非低血糖造成的,可以适当给予少量粗纤维食物进行充饥;对于多尿患者,便后要注意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对于合并慢性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嘱咐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住院期间,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发现异常立即 报告 给上级医师,做相应处理。
对于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状况欠佳,极度口渴嗜睡以及呼吸加深加快症状时,护士应立即做好血糖以及血生化等辅助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大量补液,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2]。
2.3患肢护理将患肢抬高,高度一般在30度左右,这样利于患者的肢体静脉回流,预防下肢出现水肿,重点注意足跟以及踝关节处,用支撑垫将其垫高,预防长时间压造成褥疮,对于出现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可在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外用抗菌药液进行外洗,同时给予患者进行烤电;对于合并有骨感染的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定时检查患者的血细胞计数,配合临床医师应用有效的抗菌治疗。
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每天做必要的被动锻炼,预防因长时间不运动造成的废用性萎缩,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时间,避免长时间运动。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避免穿紧口的袜子,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伤口用药处理:患者足部出现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换药,可根据浓汁培养情况局部选用鸣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双黄连、呋喃坦啶等。创面感染严重有腐肉脓汁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创面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冲洗,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消毒,促进创口肉芽生长。
2.4心理护理本病病程时间较长,治愈困难,患者常常出现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的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或对于自己的病症报无所谓的态度放弃治疗。在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病人能坚持正确的治疗和饮食方法,树立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不可忽视家属的工作,要求家属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讨论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造成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负担。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3]:神经病病变: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病变;②血管病变;③循环障碍;④免疫障碍;⑤皮肤中促进皮肤生长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减少。其中主要是神经和血管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依据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严重程度不一样而不同,对于较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轻度疼痛,中度患者出现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并合并软组织感染,最为严重的患者在溃疡的同时合并有软组织脓肿,骨组织病变以及坏疽。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因为脚趾间的皮肤瘙痒抓挠皮肤,水泡出现溃烂、烫伤等,损伤碰擦伤或鞋子的磨损伤。
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一般在10年以上,男性;吸烟较为严重,末梢神经感觉丧失或末梢动脉波动减弱;足畸形;血糖未加控制以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独居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患者[4]。
总之,糖尿病病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旦患者出现病足,在护理上一定要细心,预防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最为严重的是骨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容易造成败血症或骨髓炎等,这就需要临床护理人员的耐心细致的护理以及与临床医生的积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糖尿病病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东波,沈怡谔,丁永明,等.上海慢病自我管理项目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评价[J].中国健康 教育 ,2003,19(10):740-742.
[2]张金慧,吕阳梅,于小蓉.从不良血糖控制史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0):618-620.
[3]宋燕,严伯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管理前后综合指标达标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769.
[4]周芳芳.如何指导糖尿病患者家属参与对患者的管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晚期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障碍,导致周围血管病变,局部血栓形成,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在此基础上足部外伤合并感染,导致溃疡、坏疽[1],严重者截肢、死亡。糖尿病足一旦发生,很难治疗,且糖尿病患者局部血糖高,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坏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最终发展为严重的肢体功能丧失。因此,糖尿病足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糖尿病患者633例,除入院时已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32例,其余601例患者经过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无1例发生糖尿病足。现将我们的护理 经验 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633例,剔除入院时已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32例,其余601例患者中,男性384例,女性217例,平均年龄50.4岁,糖尿病病史最短1.5年,最长30年,合并有其他内科基础疾病的427例,免疫功能低下者13例。
2 护理及预防
2.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糖尿病患者要戒烟戒酒,养成每天泡脚的良好习惯。每天用温水泡脚,最好早晚各1次,每次15min-30min,水温35℃-40℃,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微电脑控制的足浴盆。泡脚既能减少足部细菌驻留,保持足部卫生,又能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泡脚前一定要用手试水温,如果对温度不敏感,要清家人帮助测水温。最好使用温度计测水温,能准确测量温度,避免了人为的感觉错觉误差。洗脚时一定不要使用毛刷、麦饭石等工具,避免损伤足部皮肤。泡脚后要使用专用的纯棉毛巾擦拭双脚,要保证整个足部及脚踝充分干燥,无水渍,尤其是脚趾间。年龄较大及皮肤干燥的患者可在双脚涂抹愈裂霜等保湿剂,以保持足部皮肤柔软,防止皮肤皲裂。脚汗较多者,要保持脚部干爽,不要使用爽身粉,以免堵塞毛孔,阻碍汗液排出。可用棉棒沾取酒精涂于脚趾间,再用无菌医用纱布隔开,这样可以加速水分挥发,保持足部干爽。使用足浴盆泡脚时,第一次使用前一定要用温度计效验水温,因为大部分足浴盆的温度显示不是很准,为避免烫伤,要使用温度计多测量几次,清楚足浴盆显示的温度与实际温度的误差。也可以采用中药泡脚[2]。
2.2 积极控制血糖 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最基本治疗 措施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每日活动量,计算每日的摄入量,以保证机体器官的正常需求,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达到热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指导患者规律进食,进餐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的食量要均衡分配,避免“饱一顿、饥一顿”。要进行适度的运动,做到“管住嘴、迈动腿”,利于控制血糖。每日要严密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或稍高于正常的水平。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3 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外伤 糖尿病患者要选择柔软合脚的鞋子,穿鞋后要保证脚在鞋内有足够的空间。下午时双下肢会有轻度水肿,脚会变大,此时一定要注意是否磨脚,避免脚损伤。袜子应采用透气性好、散热性能佳,有弹性、不紧绷的品种,以纯棉、羊毛为佳。穿鞋前一定要注意鞋内有无异物,避免硌脚。不宜活动过久,长时间活动时,要脱鞋休息,既能让脚汗挥发,保持脚部干爽,又能减少摩擦,有利于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损伤。
2.4 改善患肢血液循环 冬天要注意足部保暖,避免暴露于寒冷或潮湿环境,尽量不要使用热水袋。因为使用热水袋时,极易发生烫伤,继发感染,发生坏疽。每天进行适度活动,如 太极拳 、散步、广场操等,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同一姿势站立过久,因为长时间站立不活动不利于下肢的血液循环。坐位时不要盘腿或双腿交叉,严禁翘“二郎腿”,以减少双下肢的负荷。患者可自己进行足部按摩,挤压腓肠肌、脚踝、足背、足底,被动活动脚趾。每只脚按摩15min-20min,两只脚交替,至双脚发热为止[3]。按摩时一定要注意力度,避免皮肤脱皮等损伤。
2.5 下肢的被动运动及压力泵的使用 可以使用下肢被动活动仪,活动下肢,减少并发症。对于活动不便的患者尤其重要。也可以使用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压力泵,挤压下肢的肌肉。因压力泵具有压力梯度,能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促进循环,改善新陈代谢。
2.6 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度,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患者家属的教育在糖尿病管理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患者的同时,让患者家属参与进来[4-5],让他们知晓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危险预后,以及饮食运动疗法的重要性。让家属发挥监管、督导、反馈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另外,在护理中我们发现,具有一定的 文化 修养的患者,能较好的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认真监测血糖,是血糖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糖尿病的并发症大大减少。随意在糖尿病足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全方位的系统护理,对患者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卞丽香,李善华.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1003.
[2] 张颖,董玉宽,吴艳,等.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1):93.
[3] 曹宏伟,张希荣,王艳红,等.涌泉照射与按摩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6):35.
[4] 王晶,闫峰,赵红丽,等.两组老年人肺结核东头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4):46.
[5] 陈家伟.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5(4):51.
老年糖尿病夜间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打胰岛素的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饮食的摄入过少。二。药物过多。三。运动过量。论文还得靠自己总结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高,随之而引起的糖尿病足护理工作人员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足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病足的临床护理 方法 。方法2012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通过对2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 总结 分析。结果25例患者在有效积极的护理下,病情未进一步发展,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结论临床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固然重要,结合有效的临床护理更能抑制病情的发展。
【关键词】糖尿病病足;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造成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的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负担[1]。2012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通过对2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10年,平均5年。其中出现皮肤表面溃疡,但无感染的患者10例,出现穿透性溃疡并合并软组织感染,但是无骨髓或深部脓肿的患者10例,深部溃疡影响到骨组织的5例。
2临床护理
2.1一般护理在患者糖尿病确诊后,首先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同时控制患者的高血脂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早期动脉硬化,将预防糖尿病病足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观察患者的饮食量、尿液的颜色以及气味。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特别是双足,检查双足是否有发红、发热或发凉的症状。同时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用温水洗脚,保持足部的卫生。
2.2对症护理对于多饮多食的患者,结合患者的病情,严格制定饮食规定,对于患者出现饥饿比较明显的症状,非低血糖造成的,可以适当给予少量粗纤维食物进行充饥;对于多尿患者,便后要注意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对于合并慢性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嘱咐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住院期间,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发现异常立即 报告 给上级医师,做相应处理。
对于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状况欠佳,极度口渴嗜睡以及呼吸加深加快症状时,护士应立即做好血糖以及血生化等辅助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大量补液,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2]。
2.3患肢护理将患肢抬高,高度一般在30度左右,这样利于患者的肢体静脉回流,预防下肢出现水肿,重点注意足跟以及踝关节处,用支撑垫将其垫高,预防长时间压造成褥疮,对于出现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可在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外用抗菌药液进行外洗,同时给予患者进行烤电;对于合并有骨感染的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定时检查患者的血细胞计数,配合临床医师应用有效的抗菌治疗。
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每天做必要的被动锻炼,预防因长时间不运动造成的废用性萎缩,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时间,避免长时间运动。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避免穿紧口的袜子,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伤口用药处理:患者足部出现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换药,可根据浓汁培养情况局部选用鸣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双黄连、呋喃坦啶等。创面感染严重有腐肉脓汁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创面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冲洗,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消毒,促进创口肉芽生长。
2.4心理护理本病病程时间较长,治愈困难,患者常常出现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的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或对于自己的病症报无所谓的态度放弃治疗。在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病人能坚持正确的治疗和饮食方法,树立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不可忽视家属的工作,要求家属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讨论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造成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负担。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3]:神经病病变: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病变;②血管病变;③循环障碍;④免疫障碍;⑤皮肤中促进皮肤生长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减少。其中主要是神经和血管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依据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严重程度不一样而不同,对于较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轻度疼痛,中度患者出现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并合并软组织感染,最为严重的患者在溃疡的同时合并有软组织脓肿,骨组织病变以及坏疽。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因为脚趾间的皮肤瘙痒抓挠皮肤,水泡出现溃烂、烫伤等,损伤碰擦伤或鞋子的磨损伤。
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一般在10年以上,男性;吸烟较为严重,末梢神经感觉丧失或末梢动脉波动减弱;足畸形;血糖未加控制以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独居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患者[4]。
总之,糖尿病病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旦患者出现病足,在护理上一定要细心,预防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最为严重的是骨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容易造成败血症或骨髓炎等,这就需要临床护理人员的耐心细致的护理以及与临床医生的积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糖尿病病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东波,沈怡谔,丁永明,等.上海慢病自我管理项目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评价[J].中国健康 教育 ,2003,19(10):740-742.
[2]张金慧,吕阳梅,于小蓉.从不良血糖控制史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0):618-620.
[3]宋燕,严伯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管理前后综合指标达标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769.
[4]周芳芳.如何指导糖尿病患者家属参与对患者的管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晚期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障碍,导致周围血管病变,局部血栓形成,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在此基础上足部外伤合并感染,导致溃疡、坏疽[1],严重者截肢、死亡。糖尿病足一旦发生,很难治疗,且糖尿病患者局部血糖高,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坏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最终发展为严重的肢体功能丧失。因此,糖尿病足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糖尿病患者633例,除入院时已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32例,其余601例患者经过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无1例发生糖尿病足。现将我们的护理 经验 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633例,剔除入院时已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32例,其余601例患者中,男性384例,女性217例,平均年龄50.4岁,糖尿病病史最短1.5年,最长30年,合并有其他内科基础疾病的427例,免疫功能低下者13例。
2 护理及预防
2.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糖尿病患者要戒烟戒酒,养成每天泡脚的良好习惯。每天用温水泡脚,最好早晚各1次,每次15min-30min,水温35℃-40℃,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微电脑控制的足浴盆。泡脚既能减少足部细菌驻留,保持足部卫生,又能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泡脚前一定要用手试水温,如果对温度不敏感,要清家人帮助测水温。最好使用温度计测水温,能准确测量温度,避免了人为的感觉错觉误差。洗脚时一定不要使用毛刷、麦饭石等工具,避免损伤足部皮肤。泡脚后要使用专用的纯棉毛巾擦拭双脚,要保证整个足部及脚踝充分干燥,无水渍,尤其是脚趾间。年龄较大及皮肤干燥的患者可在双脚涂抹愈裂霜等保湿剂,以保持足部皮肤柔软,防止皮肤皲裂。脚汗较多者,要保持脚部干爽,不要使用爽身粉,以免堵塞毛孔,阻碍汗液排出。可用棉棒沾取酒精涂于脚趾间,再用无菌医用纱布隔开,这样可以加速水分挥发,保持足部干爽。使用足浴盆泡脚时,第一次使用前一定要用温度计效验水温,因为大部分足浴盆的温度显示不是很准,为避免烫伤,要使用温度计多测量几次,清楚足浴盆显示的温度与实际温度的误差。也可以采用中药泡脚[2]。
2.2 积极控制血糖 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最基本治疗 措施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每日活动量,计算每日的摄入量,以保证机体器官的正常需求,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达到热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指导患者规律进食,进餐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的食量要均衡分配,避免“饱一顿、饥一顿”。要进行适度的运动,做到“管住嘴、迈动腿”,利于控制血糖。每日要严密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或稍高于正常的水平。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3 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外伤 糖尿病患者要选择柔软合脚的鞋子,穿鞋后要保证脚在鞋内有足够的空间。下午时双下肢会有轻度水肿,脚会变大,此时一定要注意是否磨脚,避免脚损伤。袜子应采用透气性好、散热性能佳,有弹性、不紧绷的品种,以纯棉、羊毛为佳。穿鞋前一定要注意鞋内有无异物,避免硌脚。不宜活动过久,长时间活动时,要脱鞋休息,既能让脚汗挥发,保持脚部干爽,又能减少摩擦,有利于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损伤。
2.4 改善患肢血液循环 冬天要注意足部保暖,避免暴露于寒冷或潮湿环境,尽量不要使用热水袋。因为使用热水袋时,极易发生烫伤,继发感染,发生坏疽。每天进行适度活动,如 太极拳 、散步、广场操等,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同一姿势站立过久,因为长时间站立不活动不利于下肢的血液循环。坐位时不要盘腿或双腿交叉,严禁翘“二郎腿”,以减少双下肢的负荷。患者可自己进行足部按摩,挤压腓肠肌、脚踝、足背、足底,被动活动脚趾。每只脚按摩15min-20min,两只脚交替,至双脚发热为止[3]。按摩时一定要注意力度,避免皮肤脱皮等损伤。
2.5 下肢的被动运动及压力泵的使用 可以使用下肢被动活动仪,活动下肢,减少并发症。对于活动不便的患者尤其重要。也可以使用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压力泵,挤压下肢的肌肉。因压力泵具有压力梯度,能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促进循环,改善新陈代谢。
2.6 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度,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患者家属的教育在糖尿病管理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患者的同时,让患者家属参与进来[4-5],让他们知晓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危险预后,以及饮食运动疗法的重要性。让家属发挥监管、督导、反馈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另外,在护理中我们发现,具有一定的 文化 修养的患者,能较好的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认真监测血糖,是血糖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糖尿病的并发症大大减少。随意在糖尿病足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全方位的系统护理,对患者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卞丽香,李善华.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1003.
[2] 张颖,董玉宽,吴艳,等.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1):93.
[3] 曹宏伟,张希荣,王艳红,等.涌泉照射与按摩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6):35.
[4] 王晶,闫峰,赵红丽,等.两组老年人肺结核东头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4):46.
[5] 陈家伟.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5(4):51.
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饮食营养,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营养状况
目前大学生因学费过高,其它开支增大,并伴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挑食、偏食、平时节约到星期天饱食一顿等,致使大学生普遍营养不良。
二、合理营养对促进大学生健康与学习的作用
合理的营养与人的生长发育、劳动能力、延长寿命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
1、合理营养能促进身体发育
食物是大学生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行,都有赖于体内的物质代谢,体内在进行物质代谢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才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运动能力等。
合理的营养意味着机体能够摄入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须的所有营养成分,并且各种营养素的比例符合人体的要。营养素缺乏,或各种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不但会引起生长发育迟缓,而且会导致各种急、慢性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缺乏症。因此,合理营养与膳食平衡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合理营养能改善记忆与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营养,能够提高人脑的活动能力,增强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行动能力和视力等。脑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虽然其重量只有人体的2%左右,但脑消耗的能量却占全身总耗能量的20%。因此,合理营养对于大脑保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健康饮食原则
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乳类、豆类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四、对策和建议
1、在学校推广营养套餐
说到营养套餐,食堂是学生就餐的主要场所。在校的学生,我认为说到营养就应该大力推广营养套餐。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还不知道或者是没有时间了解多少营养知识,所以要通过营养师对营养餐的配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口味和价格的需求,通过早餐的搭配组合可以减少交易的时间,方便携带,提高早餐的就餐率。
2、增加食堂饭菜的风味
食堂饭菜口味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口味,学生就乐于在食堂就餐,学生的营养状况也能够提升。
3、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坚持谷类为主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细,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流失到糠麸之中。
4、多吃水果,薯类和深色蔬菜,建议每日一个苹果
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特别是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丰富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常吃事宜的畜,鱼和瘦肉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中足。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猪肉。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
5、适当吃零食,少吃方便食品,不吃烧烤,限制宵夜
若晚上能量不足即出现饥饿感,应当补充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包等,也可以补充少量水果和牛奶,少吃泡面。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关注大学生营养与健康是一项重要责任!
这么多的问题建议你去营养中心好好学习咨询一下的像有关专业的甘霖营养学院等
少食者健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饮食比正常小鼠低三分之一热量的小鼠,寿命要延长40%,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其他哺乳动物。南美厄瓜多尔比尔曼村人口不满一千人,但超过百岁的达九人之多。他们饮食少、且为粗茶淡饭,一天摄取1200卡的热量,不吃肉或蛋,饮食内容多是小麦、玉蜀黍、马铃薯、秋蕉、葡萄等谷菜果食。少食者长寿,确是有依据的。吃得愈少活得愈久一项研究表明,实验室里的老鼠摄取的热量愈少,活得愈久,即使年纪大了才减少热量摄取也不例外。研究显示,减少老鼠摄取的热量,可以收到立即良好成果,不但老鼠寿命延长六个月,其罹患癌症的比率也降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登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即便得了癌症,减少热量摄取也可以减缓肿瘤的成长。比如减少热量摄取的结果,老鼠的肿瘤死亡率从80%减少到67%。洛杉矶加州大学科学家席宾德勒说,年龄大的老鼠减少热量摄取,对肝脏基因产生的效果,和小老鼠节食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一些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延长寿命的秘诀之一,是人只吃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而热量低的饮食,也就是说,饮食上保持营养适度低下(但不是营养不良)。这办法经实验室证明非常成功。以这种方式实验的老鼠,原先只有两年左右的寿命,现在可以活到四年以上,并且还维持著青壮年的行为与外貌。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节食是如何让动物长寿的,但研究发现,节食的动物体内线粒体的基因突变较少,一些组织中的细胞死亡也较少。因此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节食延缓衰老的主要机理之一。下决心管住嘴巴吃得太多常有几种原因,一是有些生活条件不错的人,不懂得惜福,不考虑营养、而只顾自己的嗜好,看到美食就忍不住。第二种是想摄取充分的营养而勉强地多吃的人。有的人因为活动激烈,生理上需要多量的热量。但为了营养而大吃是愚昧的。多余的营养决不能为身体所吸收,反而会成为肝、肾中毒的因素。吃得太多的人肝脏常肥大,这是因为不调合地吃了多量东西,而胃肠需要把它消化而借力于肝脏。排泄量愈多,肝脏的负担也愈重。而肾脏也因为吃得太多太好的原因,同样地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许多疾病都是源于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日本横尾医学博士在其所著「快食、快便、快眠」一书中,有如下一节:「糖尿病的发生是因为长年的过食、过饮美食,而使胰脏中的内分泌器官发生故障,因而引起的。因此糖尿病的预防方法是不要肉食、美食,平常不可暴饮、暴食。大食以后,胃肠因过分地膨大,致使通过它后侧的大动脉受到压迫,血液的循环受到了抵抗,而促使血压高涨。血压高是脑出血的直接原因。」许多疑难杂症的起因,也在于摄取饮食的方法不当。放任食欲造成饮食过量,再加上寻求不到正确的疗法,才会变成疑难杂症。而有心者即使不实行任何一种健康方法,只要肯维持少量饮食,就能够毫无病痛地活到八、九十岁,这类长寿者大有人在。精神状况得到改善吃得太饱,总会想打瞌睡,这是多人曾有过的经验。如果适当节食,少食者的体质一旦产生变化,睡眠时间多半也会缩短,本来每天要睡八小时的人,只需睡五、六个小时就足够。其实,身体若真是非常健康,一、二天空腹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一、二餐不吃就产生虚脱感的人,很可能是胃下垂或潜在性糖尿病等疾病的征兆。真正健康的人,一、二餐不吃,绝对不会觉得没有力气,或是冒冷汗,头晕目眩。「吃得愈少,身体愈健康。身体愈健康,就愈轻盈。身体愈轻巧,身心就愈清爽,心身爽朗,智慧就愈开明,愈有智慧,才能愈发灵巧。」这是一些少食主义者的体会。一些少食实践者说,最初肚子饿的时候,会出现异常的虚弱感,或是头晕目眩,心悸亢进、头疼等症状,但经过这时期以后,身体会突然转变得清爽起来,虽然空腹也还是精神奕奕,工作也充满了活力。即使稍微工作过度,也不会觉得疲劳。一旦养成少食的习惯,睡眠时间不但会缩短,身心都会感到愉快,不易疲劳,头脑清晰,比别人有加倍的体力工作。吃得多,身体愈笨重,人也愈懒散,心情就愈黯淡。智慧会不开,才能就笨拙。而一些有识之士虽然身份富贵,却不片面追求口舌之欲,过著粗茶淡饭的生活,尽享天年。长寿两理论互相关联人的寿命长短,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行为方式也极为重要。这方面有两种长期被关注的理论。一是吃七八分饱更长寿,二是体温较低能增加寿命。前一个理论得到较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而第二个理论也得到验证,两者之间且有密切联系。正常人的体温平均是摄氏37度,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就寿命而言,摄氏36.5度可能更好。把小鼠的正常体温降低0.5摄氏度,它们的预期寿命最高可增加20%,这相当于人增加了7到8年的寿命。这个结果提示,人的血液温度低一些可能延长寿命。另一方面,饮食中的热量少三分之一的小鼠或哺乳动物的体温,又会下降0.5摄氏度或更多。是低体温有助于延缓衰老,还是低热量饮食导致了低体温呢?为了找到其中的奥秘,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降低小鼠的体温。他们把一种基因植入小鼠大脑下丘脑和靠近该区域感知和控制体温的一群脑细胞中,让大脑误以为身体温度较高而发出降温指令,使得小鼠的身体降温0.3~0.5摄氏度。降温后雌鼠的预期寿命延长20%,而雄鼠延长12%。这个研究证明,限制饮食的抗衰老效果是与低体温相联系的。其中的原理可能是,低体温延缓了新陈代谢和身体其他副产品的产生,如自由基。而自由基是损害细胞和促使细胞衰老的元凶。由此,也使得细胞的寿命延长,因而增加了寿命。
职业技能全国统一鉴定高级营养师论文(国家职业技能一级) 文章题目: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 姓名:XXX 身份证号:XXX 所在省市:XXX 工作单位:XXX 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单位:XXX 姓名:XXX摘要:任何能提供我们身体所需营养素的食物,可以说都是好的食物。然而并不是只要用上好的食物,就能吃出健康来。有好的食物,也要配上适当、合理而均衡的膳食安排,才能吃得健康、吃出健康。现今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对食物的要求已有提升,不仅仅是只限于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层次,而是要通过精挑选材、适当加工,要吃得滋味之余,更要吃得营养、吃得健康。随着社会步伐变得急速、生活节奏日趋紧张,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好的膳食安排往往是导致「都市文明病」的主因。懂得选择好的食物,坚持合理而均衡的膳食安排,才是我们追求的健康之道。 关键词:食物,营养 ,健康,平衡膳食 一、食物与膳食人类的食品 类有许多,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每种食物含有的营养素都不可能是全面的,人体只有通过吃多种食物才能获得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可以说人体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自身的营养,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素在是体内互相转化后,才能被人体利用的。因此任何能提供我们身体所需营养素的食物,都可以说是好的食物。至于食物的「好」与「不好」,我个人认为,它只是体现在食用者个人的生活上的。任何食物,都含有不同成份、不同含量的营养物质,对人体都有裨益,所以大体而言,是没有不好的食物。食物和膳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儿、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然而它们却密不可分。如果要用「好」和「不好」来衡量判断它们,我本人觉得有流于片面的感觉。因为某些认为「好」的食物,可能对某些消费者来说却是「不好」的。例如许多补药人参、鹿茸,有些人吃了会引起血压升高、鼻腔或者牙龈出血、胸闷、腹胀等不适症状。【1】因此对这部分消费者来说它「不好」,然而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的的确确的「好」;再比如痛风症病人,因为其病患影响,绝对不能摄取含有核蛋白质食物如动物脏腑、禽类和鱼类等;然而这些食物,却往往是一般普罗大众日常必不可少的营养摄取来源。【2】不说别的,即使是现代人公认的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的动物脂肪也是如此,例如肥肉对于我国自然灾害年代及一些能量摄入不足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营养食品,可弥补因能量摄入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及预防疾病的免疫力,所以对这类人群肥肉是很好的食品;而肥肉对于能量过剩的人来说则是应该避免食用的。又如高蛋白饮食在几十年前“糠菜代粮食”的时代是被向往的高级营养食品,但是对现代营养过剩的人及患有肾脏、肝脏疾病的患者来说则是必须控制的。当然这只是一两个例子,但是无可否认地说明,食物「好」与「不好」只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性。膳食却不然,它是由不同种类的多样食物所构成,主要是以能提供人身体每天所需、适当含量的各种营养素为目标的膳食安排,就是我们说的「合理膳食」。反之,不管是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足者,皆视为「不好的膳食」或「不良膳食」。根据我国「中国营养学会」的食物营养宝塔【3】数据提供,成年人每天大概需要食用250克到400克的谷类薯类及杂豆类,300克到500克的蔬菜类,200克到400克的水果类,50克到75克畜、禽、肉类,75克到100克鱼、虾类,25克到50克蛋类,30克到50克大豆类及坚果类,300克奶及奶制品,油脂类要控制在25克到30克之间,盐要控制在6克之内外加上1200毫升的水和6000步的身体活动便能达到平衡膳食的目标。既然「食物」和「膳食」是如此密不可分,那么如何选择食物、如何制定合理而均衡的膳食安排,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即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的饮食模式,这是我们祖先根据实践经验,加以总结而形成的营养学说,迄今仍为国内外营养学家所称道,认为这是理想的营养模式,应加以推广。【4】也就是说由于各种食物的营养成份均有其特点和相应营养价值,故在组织膳食时,必须将各种食物进行合理搭配才能符合人体营养需要。二、食物选择技巧虽然说任何食物都是好的食物,可是我们还是要懂得怎么样去选择取舍,才能为合理而均衡膳食提供合适、合量的营养所需。食物在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污染,导致出现卫生问题,最终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食品卫生常识,从而减少食品污染的危害。【5】选择食物的基本技巧:(一) 基本原则1. 不要购买没有受到适当保护的食物。2. 不要购买异常食物。3. 注意包装标签上的有效日期及贮藏方法。4. 不时不食,特别是生果及蔬菜类。5. 选择信誉良好供货商。(二) 各类食物的选择1. 鱼类(1) 不可有异味(2) 鱼眼睛要有光泽(3) 鱼腮要鲜红(4) 肌肉要有弹性,有光泽,颜色鲜明(5) 表皮要湿润,无破烂,粘液无混浊(6) 鱼鳞要紧密,不容易脱落2. 肉类(1) 颜色要鲜明正常,牛肉为深红色,羊肉为粉红色、猪肉为浅粉红色,脂肪皆呈奶白色或白色。(2)越小的动物越好。日常生活中的最佳肉食当数虾肉、鱼肉、鹅肉、鸭肉、鸡肉,其次才是羊肉、猪肉和牛肉(3) 触摸肌肉时,感觉干爽而有黏润,富有弹性(4) 表面不要呈瘀伤色(5) 不可有异味3. 禽类(1)胸脯丰满及柔软(2)肌肉表面无瘀伤,富有弹性(3) 腿步易弯曲(4)脂肪呈白到黄色(5)不可有异味4. 蔬菜类(1) 要配合时令,不时不食。(2) 绿叶菜要青绿,叶要脆嫩,不可有焦黄。(3) 椰菜及生菜类,内部要紧实,不选外皮被剥掉的。(4) 豆类要脆和实,没有皱皮纹。(5) 根茎类基本上选取沉且实,颜色鲜明,表皮没有污点。5. 油脂类(食油)脂肪由甘油及脂肪酸所合成,脂肪酸可分为:(1) 饱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2) 单元不饱和脂肪酸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3)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6】大部份饱和脂肪酸来自动物脂肪和肉类、全脂奶、蛋黄和部份植物油如椰子油和棕榈油等,会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应尽量少食用。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多来自植物油,可以降低血液中有害的胆固醇而留下有益的胆固醇,可以适量食用。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来自鱼类和大部份植物油,能帮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故烹调宜用,但注意份量要适当。然而有了合适的食物,并不意味着已经达到均衡膳食的目标。均衡膳食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合理的均衡膳食,要求膳食中营养素种类和数量搭配比较平衡、合理,适合用膳者机体的生理需要,其中食物的营养搭配无疑是最重要一环。三、营养搭配食物是一种生物,因此难免受到地区、季节等因素影响,以致出现食物配伍不当。这样膳食中就会存在营养缺陷,呈现某些营养成份过多、不足,甚至缺乏。时日一久,这种搭配不当的膳食,就会导致人体生理失常或形成疾病。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证明,世界上尚没有一种单一食物能够全面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如母乳对婴儿来说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食物,但是其所含的营养素也不完全,必须借助其它辅助食物来加以弥补。(一) 粗细粮合理搭配细粮搭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的粗粮,即相对于大米、面粉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二是针对针对目前谷类消费的主体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营养价值。如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类蛋白质中含丰富的赖氨酸,但蛋氨酸含量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将谷类和豆类食物合用,他们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补,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蛋白的生理功效。【7】粗细粮合理搭配混合食用可提高食物的风味,有助于各种营养成分的互补,还能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程度。(二) 主副食品合理搭配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副食主要为动、植物性食物,它们在营养价值及感官性状上各有特点。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所以如果进行适当的副食搭配,如增加鱼、肉、蛋类和豆类等,可使主食的营养价值获得较大的提高。当然如果通过适当的烹调加工来改善、提升风味的话,其营养价值和人体吸收利用率也会有很明显的提升。(三) 荤素食品合理搭配荤食是指肉、鱼、蛋、奶及其制品,它们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无机盐。特别是动物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适量食用可改善我国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欠佳状况。【8】素食主要是指各种蔬菜、水果和豆类。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含量丰富;水果则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葡萄糖、果糖、蔗糖,这些糖多是多糖,可以直接为人体吸收,因此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被人体吸收;豆类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9】因此两者搭配烹调制成成品,味美口香,不仅富于营养,又能增强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四)酸碱搭配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留下了很丰富的饮食文化,有待于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发掘、提高。比如,南方有些地区讲究把鳝鱼与藕合吃。原来鳝鱼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能促进蛋白质吸收和利用,它又含有比较丰富的完全蛋白质,属酸性食物;藕则含有丰富的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以及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属碱性食物。这一酸一碱,加之两者所含营养素的互补,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着很好的作用。实际上,我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烹调习惯,有很多是属于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搭配的。总的看来,动物性食物属酸性,而绿叶菜等植物性食物属碱性,这两类食物的搭配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荤素搭配的优点所在。因此,一些西方的科学家极力推广中国的菜肴搭配和烹调方式。 在社会物质比较丰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怎样吃得更科学或者说更有益于健康,是当前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人将当前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追求,概括为“吃杂”“吃粗”“吃野”和“吃素”四大特点。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还是应该将这四大特点结合,合理搭配,因为各类食物有其特点、优点和不足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食物的各自特点和优点进行配伍,务求使互补有缺而臻完善。这更能符合人们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对中老年人来说,合理搭配显得更重要。四、膳食基本结构结合当今膳食结构类型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日本膳食模式(第一种类型) – 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均衡,蛋白质、脂肪、能量的摄入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这一饮食结构主要以日本为代表,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动物性食物逐年上升,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断减少,从而导致目前第一位的死因为恶性肿瘤。(二)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第二种类型) – 这中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三高一低”,即高蛋白、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这种饮食结构主要存在于西方国家,正由于这种饮食结构导致这些国家的心脑血管疾病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三)东方膳食模式(第三种类型)– 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蛋白质和脂肪较少,但能量基本可以达到人体的需要,膳食质量不高。这种饮食结构以中国为代表的亚非国家,该饮食特点造成的最主要问题是营养缺乏。【10】(四)地中海膳食模式 – 主要以地中海周边沿海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食用大量海产食物、新鲜蔬菜、少食红肉,食用橄榄油(不饱和脂肪酸),和经常饮用适量葡萄酒,既符合营养要求,更减低国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由此可见,偏食荤和素皆不可取,皆因会造成体内营养失衡,进而引发种种疾病,损害健康,只有荤素之间的合理搭配,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营养成份。五、结论随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的要求已有提升,不仅仅是只限于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层次。饮食中存在鱼、禽、肉等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少蔬菜、少主食的弊病日益明显,以致肥胖为核心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都市文明病」的发病率急剧飊升,全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所以说,「文明病」是吃出来的病,一点都不为过。因此我国的当务之急,应当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供给营养合理的平衡膳食,从而降低「都市文明病」的发生率。如何才能吃得健康、吃出健康,坚持合理而均衡的膳食安排,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健康之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条件不一,不需要、也不可能制定单一的膳食模式,而应该在继承各民族习惯与地方习惯的合理部份基础上,逐步使膳食结构更加完善合理。希望大家能够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享受美食,享受健康,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1】双红,这五种要少吃【J】长寿,2009,(11):45【2】石新,怎样预防痛风【J】长寿,2009,(10):7【3】刘立强、葛可佑、杨晓光、程义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首页【4】吴嘉、王惠卿,营养师培训教程(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4【5】吴嘉、王惠卿,营养师培训教程(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2【6】刘立强、葛可佑、杨晓光、程义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30【7】刘立强、葛可佑、杨晓光、程义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5【8】刘立强、葛可佑、杨晓光、程义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44【9】吴嘉、王惠卿,营养师培训教程(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6【10】吴嘉、王惠卿,营养师培训教程(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5~4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严重危害糖尿病病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护理对于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中95%糖尿病属II型糖尿病,发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我院自2009年7月至今收治糖尿病患者数十例,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 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中95%糖尿病属II型糖尿病,发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我院自2009年7月至今收治糖尿病患者数十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做好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患者思想包袱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研究表明,过度的抑郁、焦虑和应激,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加,后者浓度升高后,可通过拮抗胰岛素来阻碍血糖利用,导致血糖增高,所以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做好思想解释工作,给患者讲述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不仅要听取患者的倾诉,更要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并尽力帮助其克服困难,使之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决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 饮食治疗护理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 方法 之一,也是治疗过程中贯穿始末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治疗 措施 ,应严格和长期执行。①制定饮食计划,合理膳食:进餐应定时定量,通常将每日的热量按1/5、2/5、2/5或1/3、1/3、1/3分配至早、中、晚3餐中,或少吃多餐,将1天的热量分配4餐为1/7、2/7、2/7、2/7;②均衡饮食,合理分配:每天的饮食应保证正常的生理需要。每日需摄取以下基本食物:谷类、肉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制品和油脂类食物。每日热量分配应符合以下标准: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15%,脂肪占30%;③避免高糖类食物的摄入:减少糖果、 蛋糕 等的摄入,减少高胆固醇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含纤维素高的食物;④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食盐5克以内;⑤限酒戒烟。
3 运动治疗护理
合理的运动能增强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降低血糖,消除体内多余的脂肪,控制体重,改善血脂代谢,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运动时间选在餐后1―1.5小时,此时是降血糖的最佳时间。运动方式应注意个体化原则,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快走、 太极拳 、气功等。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中等强度、时间不宜过长的运动,如:慢跑、快走、 健身操 等。重症糖尿病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视病情逐步增加活动量。患者运动之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
4 药物治疗护理
①口服降糖药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常用剂量及用药目的。如磺脲类药物主要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故需餐前30分钟服用。②服药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定服药时间。如双胍类有胃肠道反应,我们指导患者在餐中或饭后服药,这样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有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服用时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③服药时间及间隔时间应固定,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④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监测血糖的时间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⑤服药期间应继续遵守饮食计划,以取得控制血糖的目的。
5 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尤其是要保持外阴部清洁,女性患者要做好尿道口及阴道口的护理,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对卧床老人每晚用温水擦浴,并观察、按摩骨突部位,每2h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特别强调足部护理,建议患者每日洗脚,一般要求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时间不宜过长。选择适当的鞋袜,避免因微小的创伤而引起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秋冬季节足部易干裂,可用润肤霜均匀涂搽在足的表面,汗脚可撒些滑石粉。不留长指甲,修剪趾甲时不能伤及皮肤,以免足部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6 并发症护理
急性并发症:①酮症酸中毒:严格执行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以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血糖的目的。②低血糖:意识清醒者可口服糖水、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食物即可缓解,昏迷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30~40ml,意识不清者不能经口喂食物,以免发生窒息。
慢性并发症:①糖尿病眼病:如果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平日须保持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导致视网膜剥离;当患者视力下降时,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以防意外;②糖尿病肾病: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除饮食控制外,可口服降脂药物及抗凝血药物,以改善肾小球内循环。
7 出院指导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因此,治疗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向出院病人及其家属指导胰岛素的注射技能,血糖仪的使用,无菌技术的操作,口服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定期检查,这有助于监控病情的发展,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8 小结
通过对所有临床病例的护理分析,笔者认为饮食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 其它 几项护理也不容忽视,且作用日渐重要。由于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护理专业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于翠凤.《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5月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四版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比10年前高出3~4倍,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进行治疗,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糖尿病护理
临床工作实践总结:
1糖尿病的病因
1.1遗传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1.2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2.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2.2疲乏无力,肥胖。
3检查
3.1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3.2尿糖。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3尿酮体。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3.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3.5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3.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3.7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3.8免疫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3.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4糖尿病的护理
4.1饮食护理。饮食治疗的护理对是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控制饮食,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实行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
4.2心理护理。要 教育 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认识疗法是我们对患者进行宣教的理论基础,对一些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只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患者,让他们了解慢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手段,对患者因人而异地进行解释,让患者走出迷惘,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协助患者适应生活问题。糖尿病患者住院后角色改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同时要接受糖尿病的治疗,也就意味着要求患者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不管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的轻重,也不管是否应用药物,患者都必须严格执行长期坚持为其制定的饮食方案。
4.3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4.4用药的护理。口服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和双胍类。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病人血糖、GHB、FA、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胰岛素时要密切观察和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Ⅰ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立即平卧休息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继之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mL。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进食些饼干。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
4.5糖尿病的足部护理。选择合适的鞋袜,正确做好洗脚和护脚,坚持足部检查并及时到医院治疗。
此外,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指导,让其明确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并教会病人自测血糖、尿糖的操作方法,随时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5结语
经过上述对糖尿病简单的病因分析和实际生活护理,使患者积极接受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主动参与疾病的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有效促进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用内分泌科常规护理措施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 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血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由于糖尿病治疗时间较长,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费用高,因此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服务十分重要[1]。该院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治疗的3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用内分泌科常规护理措施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所有患者发病时其平均血糖水平>7.8 mmol/L。常规组患者共30例患者,男性患者19例,女性11例,最低年龄为50岁,最高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66.2±10.3)岁,治疗方法为单纯使用降糖药物者11例、联合使用降糖药物者19例,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7.6±1.5)mmol/L;干预组患者共38例患者,男性患者23例,女性15例,最低年龄为52岁,最高年龄为81岁,平均年龄为(65.7±9.9)岁,治疗方法为单纯使用降糖药物者16例、联合使用降糖药物者22例,血糖平均水平为(8.0±1.8)mmol/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内分泌科常规护理,如静脉注射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①实施全面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具体病情情况实施全面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后,对患者进行住院评估,为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做好准备工作;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对患者进行有效心理护理,做好疾病 健康知识 宣教工作;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以及有关护理流程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
②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有效渗透人文关怀,如有效保护患者隐私,针对患者精神和身体痛苦予以患者爱护和关心,在不同场合下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辅导;为患者采取治疗之前,对患者手部进行保暖,确保静脉输液位置充盈,同时为患者讲解血管保护的相关方法和注意事项[2]。
③个体化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个体化情况实施有效护理,如向患者详细介绍降糖药物的种类、规格、用法用药、临床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同时使用胰岛素时叮嘱患者特别注意剂量、注射部位和注射时间。
④饮食护理:饮食需做到用药量和饮食量均衡,饮食护理对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具有关键作用;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计划,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使用富含纤维、维生素和高蛋白、低血糖、低脂肪和低热量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止饮用含糖饮料,禁烟禁酒。
⑤运动指导:合理运动可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对减少降糖药物用量以及降低患者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如 瑜伽 、太极拳和散步,日常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需适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间尽量选在餐后1 h进行,对于视网膜病变、感染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不宜进行运动。
⑥健康宣教: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糖尿病治疗期间出现的低血糖现象,并告知其临床症状为嗜睡、心悸、面色苍白、出汗和意识障碍等,若出现低血糖现象可适当使用饼干和水果糖;凡是以意识障碍或嗜睡为临床症状者需即刻复查血糖水平,同时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预防低血糖现象的发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前后血糖水平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根据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空腹血糖低于7.2 mmol/L或者血糖水平下降程度>30%,餐后血糖水平低于8.3 mmol/L或血糖水平下降程度在10%~30%;有效指患者空腹血糖范围在7.2~8.3 mmol/L或者血糖水平下降程度>30%,餐后血糖水平在8.3~10 mmol/L或血糖水平下降程度在10%~30%;无效指患者血糖水平未见明显改善。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80~90分为比较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2例),常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7%(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7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0,P=0.0290)
2.2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血糖情况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2.3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100%(满意20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0例),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0.0%(满意15例,比较满意12例,不满意3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4,P=0.046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是指患者机体自身胰岛素功能出现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从而导致血糖增加,该病常见临床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等[4]。糖尿病属于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目前缺乏较好的治疗手段,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物,临床治疗费用较高,这给患者心理和生理等带来较大影响,所以对糖尿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5]。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后血糖变化水平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糖尿病心理障碍是糖尿病迁延日久出现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其中最常见的为抑郁症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糖尿病是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及其相关指标长期挖制不良,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
关键词: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
提起糖尿病,人们往往只会想到中、老年人。但是,现在有的孩子才几岁、十几岁即患上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高。虽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同龄人中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其总数增长很快,加之糖尿病具有高度遗传性,且是终身性疾病,因此,如何能预防少年儿童的发病,提高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情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不良的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因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的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病情反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因此在治疗中,心理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现将本科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住院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最大15~20岁,平均17岁,其中I型糖尿病17例,Ⅱ型糖尿病为11例。
2常见的心理问题
2.1焦虑和恐惧。这类病人多数是对疾病的不了解,对自己患病的严重程度及性质不清楚,再加上又听别人片面的说过比如;这种病治不好、很多东西都不能吃、不能做体力活等。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病人这种心理更加强烈。学龄的孩子每天要注射胰岛素,有的还要带“胰岛素泵”上学害怕同学以貌取人,拿自己当话柄。
2.2猜疑与怀疑。病人会主观上认为“我实际上没有什么病,能吃能动的,我怎么会得这种病呢”等想法。别人的—个眼神或者一句话都会激起他们的猜疑。听到别人小声说话,就认为是说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没救了,曲解他人的意思。医生调整用药剂量就主观上认为在他身上做实验。
2.3愤怒与否认。病人常常认为自己得这种病上帝是不公平的,向周围的人莫名其妙的发火,毫无理智的发泄,如亲人、朋友、病友甚至医护人员。否认自己是糖尿病,拒绝用药,使得恶性循环血糖越来越不稳定。
2.4悲观失望与自责内疚。疾病久治不愈,长期疾病折磨会使学龄儿童丧失自信心,担心影响学习成绩,以及因长期治疗给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为此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是终身难愈的,治疗将需要大量的钱,更让其自责内疚的是还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心理干预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稳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教育,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3.1对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治疗的前景,让他们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3.2患者认为常年治疗费用高,成为家庭的累赘,因此感到自责自罪心理,笔者首先让患者了解目前虽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良好的情绪町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试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3对待患者首先用温和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实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任,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解释,以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的信心。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问,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
3.4对于有意拒绝的患者要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其倾诉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做疏导、安抚工作,并增加糖尿病直达的宣教,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介绍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历,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客服对疾病的怀疑,拒绝承认病情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4结论
糖尿病是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及其相关指标长期挖制不良,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糖尿病的心理护理是糖尿病治疗关键,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糖尿病,更需加以重视,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只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能使青少年患者解除各种心理障碍,使青少年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的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林艳玲; 杨文莉; 李萍华护士进修杂志2014-02-10
2、Ⅱ型糖尿病心理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陈玲; 谭华林; 符可文; 林少梅; 王清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05-28
摘要: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肠胃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及早进食,尽快将胰岛素摄取方式由静滴改成肌注或口服药物,良好的营养支能够促进机体恢复。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护理措施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由于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胆管内压力快速上升,肝脏胆血屏障受损,大量的细菌和毒素进入到血液循环当中,造成的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而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更加难以治疗和护理。我院于2011年月至2015年1月收治了12例急诊就诊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的12例急诊就诊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35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52.3岁;病程在0至28年不等,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6例为胆总管切开取石,2例为胆管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1例行左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全部放置T管引流。手术之前,使用胰岛素使空腹血糖维持在每毫升9.0mmol以下,24小时尿糖定量不超过10克,无酮症酸中毒。术后有1例肺部感染,未出现低血糖休克病例,另11例恢复良好。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糖尿病患者伤口迁延难愈,所以患者会非常担心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据此,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向患者说明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向患者介绍以往手术成功的案例,使患者增强信心,尽量消除紧张、焦虑情绪。还要对患者多加照顾,让患者充分信任自己,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2.2术前血糖的控制对血糖的术前控制会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将空腹血糖控制在每升7.24至8.35mmol之间、24小时尿糖不超过10克、在没有发生酮症或酸中毒的情况下便可以进行手术。若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应先对酮症酸中毒进行解毒,再安排手术治疗。
3术中护理
3.1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身体代谢紊乱,抵抗力较健康人群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利于细菌繁殖,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术后很容易发生感染。所以,在对手术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之后,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手术尽量安排在层流手术室中,患者须更换消毒衣服。(2)对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人员流动[1]。(3)尽量避免手术室频繁、长时间开门,保持相对密闭状态,减少外界污染源入侵。(4)术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2术中控制血糖(1)选择麻醉方式:全麻会对血糖产生较大影响,而局麻、腰麻、硬膜外麻醉不会产生太大影响。(2)术中血糖控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将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例控制在葡萄糖3至5克加胰岛素1u。将500毫升10%葡萄糖加胰岛素10u加氯化钾1克静脉滴注。术中血糖保持在每升7至12mmol,尿糖在(±)至(+)为最佳。在手术日提供葡萄糖200克左右[2]。尽量减少手术时间,避免使用电刀,防止组织细胞损伤严重。
4术后护理
4.1控制血糖对血糖进行严格控制,以防高血糖、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对于血糖监测结果要严格监测。当血糖偏低时,可能会有出汗、发抖、无力、皮烤干、饥饿感等症状出现,随着血糖进一步降低,会出现焦躁不安、呼吸深沉、呼气伴有烂苹果味,面颊潮红、口唇樱红等症状,当发现此类症状,需要向医生及时报告,并针对具体症状做出得当处理。
4.2保证营养充足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出现负氮平衡,在手术之后对能量的需求加大,可以通过静脉对脂肪乳和氨基酸进行补充。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肠胃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及早进食,尽快将胰岛素摄取方式由静滴改成肌注或口服药物,良好的营养支能够促进机体恢复。
4.3并发症的预防对于本研究中医院1例患者出现了术后肺部感染,对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要重点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因为手术造成的创伤过大,加之患者在术前就营养不良且自身的免疫能力非常差,所以要重点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工作,在手术之前就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和正确的咳痰方法。在手术之后,许多患者因深呼吸和咳痰时会造成伤口疼痛而不敢用力,导致分泌物滞留在气管和支气管当中,使得肺不张和肺炎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所以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深呼吸、咳嗽、咳痰,每1至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拍背,防止分泌物在气管、支气管中潴留。同时,使用大剂量的广谱抗生素在预防术后感染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还达不到治疗感染所需浓度,但这对菌血症和败血症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有先锋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氯霉素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之前,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使用的种类以以及用量。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感染,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之后,肺部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总之,科学周密的护理措施,对于围术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李观妹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9-25
糖尿病心理障碍是糖尿病迁延日久出现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其中最常见的为抑郁症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糖尿病是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及其相关指标长期挖制不良,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
关键词: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
提起糖尿病,人们往往只会想到中、老年人。但是,现在有的孩子才几岁、十几岁即患上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高。虽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同龄人中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其总数增长很快,加之糖尿病具有高度遗传性,且是终身性疾病,因此,如何能预防少年儿童的发病,提高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情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不良的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因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的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病情反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因此在治疗中,心理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现将本科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住院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最大15~20岁,平均17岁,其中I型糖尿病17例,Ⅱ型糖尿病为11例。
2常见的心理问题
2.1焦虑和恐惧。这类病人多数是对疾病的不了解,对自己患病的严重程度及性质不清楚,再加上又听别人片面的说过比如;这种病治不好、很多东西都不能吃、不能做体力活等。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病人这种心理更加强烈。学龄的孩子每天要注射胰岛素,有的还要带“胰岛素泵”上学害怕同学以貌取人,拿自己当话柄。
2.2猜疑与怀疑。病人会主观上认为“我实际上没有什么病,能吃能动的,我怎么会得这种病呢”等想法。别人的—个眼神或者一句话都会激起他们的猜疑。听到别人小声说话,就认为是说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没救了,曲解他人的意思。医生调整用药剂量就主观上认为在他身上做实验。
2.3愤怒与否认。病人常常认为自己得这种病上帝是不公平的,向周围的人莫名其妙的发火,毫无理智的发泄,如亲人、朋友、病友甚至医护人员。否认自己是糖尿病,拒绝用药,使得恶性循环血糖越来越不稳定。
2.4悲观失望与自责内疚。疾病久治不愈,长期疾病折磨会使学龄儿童丧失自信心,担心影响学习成绩,以及因长期治疗给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为此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是终身难愈的,治疗将需要大量的钱,更让其自责内疚的是还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心理干预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稳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教育,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3.1对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治疗的前景,让他们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3.2患者认为常年治疗费用高,成为家庭的累赘,因此感到自责自罪心理,笔者首先让患者了解目前虽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良好的情绪町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试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3对待患者首先用温和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实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任,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解释,以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的信心。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问,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
3.4对于有意拒绝的患者要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其倾诉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做疏导、安抚工作,并增加糖尿病直达的宣教,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介绍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历,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客服对疾病的怀疑,拒绝承认病情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4结论
糖尿病是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及其相关指标长期挖制不良,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糖尿病的心理护理是糖尿病治疗关键,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糖尿病,更需加以重视,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只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能使青少年患者解除各种心理障碍,使青少年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的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林艳玲; 杨文莉; 李萍华护士进修杂志2014-02-10
2、Ⅱ型糖尿病心理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陈玲; 谭华林; 符可文; 林少梅; 王清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05-28
摘要: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肠胃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及早进食,尽快将胰岛素摄取方式由静滴改成肌注或口服药物,良好的营养支能够促进机体恢复。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护理措施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由于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胆管内压力快速上升,肝脏胆血屏障受损,大量的细菌和毒素进入到血液循环当中,造成的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而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更加难以治疗和护理。我院于2011年月至2015年1月收治了12例急诊就诊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的12例急诊就诊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35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52.3岁;病程在0至28年不等,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6例为胆总管切开取石,2例为胆管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1例行左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全部放置T管引流。手术之前,使用胰岛素使空腹血糖维持在每毫升9.0mmol以下,24小时尿糖定量不超过10克,无酮症酸中毒。术后有1例肺部感染,未出现低血糖休克病例,另11例恢复良好。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糖尿病患者伤口迁延难愈,所以患者会非常担心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据此,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向患者说明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向患者介绍以往手术成功的案例,使患者增强信心,尽量消除紧张、焦虑情绪。还要对患者多加照顾,让患者充分信任自己,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2.2术前血糖的控制对血糖的术前控制会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将空腹血糖控制在每升7.24至8.35mmol之间、24小时尿糖不超过10克、在没有发生酮症或酸中毒的情况下便可以进行手术。若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应先对酮症酸中毒进行解毒,再安排手术治疗。
3术中护理
3.1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身体代谢紊乱,抵抗力较健康人群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利于细菌繁殖,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术后很容易发生感染。所以,在对手术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之后,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手术尽量安排在层流手术室中,患者须更换消毒衣服。(2)对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人员流动[1]。(3)尽量避免手术室频繁、长时间开门,保持相对密闭状态,减少外界污染源入侵。(4)术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2术中控制血糖(1)选择麻醉方式:全麻会对血糖产生较大影响,而局麻、腰麻、硬膜外麻醉不会产生太大影响。(2)术中血糖控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将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例控制在葡萄糖3至5克加胰岛素1u。将500毫升10%葡萄糖加胰岛素10u加氯化钾1克静脉滴注。术中血糖保持在每升7至12mmol,尿糖在(±)至(+)为最佳。在手术日提供葡萄糖200克左右[2]。尽量减少手术时间,避免使用电刀,防止组织细胞损伤严重。
4术后护理
4.1控制血糖对血糖进行严格控制,以防高血糖、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对于血糖监测结果要严格监测。当血糖偏低时,可能会有出汗、发抖、无力、皮烤干、饥饿感等症状出现,随着血糖进一步降低,会出现焦躁不安、呼吸深沉、呼气伴有烂苹果味,面颊潮红、口唇樱红等症状,当发现此类症状,需要向医生及时报告,并针对具体症状做出得当处理。
4.2保证营养充足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出现负氮平衡,在手术之后对能量的需求加大,可以通过静脉对脂肪乳和氨基酸进行补充。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肠胃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及早进食,尽快将胰岛素摄取方式由静滴改成肌注或口服药物,良好的营养支能够促进机体恢复。
4.3并发症的预防对于本研究中医院1例患者出现了术后肺部感染,对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要重点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因为手术造成的创伤过大,加之患者在术前就营养不良且自身的免疫能力非常差,所以要重点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工作,在手术之前就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和正确的咳痰方法。在手术之后,许多患者因深呼吸和咳痰时会造成伤口疼痛而不敢用力,导致分泌物滞留在气管和支气管当中,使得肺不张和肺炎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所以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深呼吸、咳嗽、咳痰,每1至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拍背,防止分泌物在气管、支气管中潴留。同时,使用大剂量的广谱抗生素在预防术后感染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还达不到治疗感染所需浓度,但这对菌血症和败血症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有先锋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氯霉素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之前,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使用的种类以以及用量。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感染,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之后,肺部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总之,科学周密的护理措施,对于围术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李观妹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9-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严重危害糖尿病病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护理对于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中95%糖尿病属II型糖尿病,发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我院自2009年7月至今收治糖尿病患者数十例,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 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中95%糖尿病属II型糖尿病,发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我院自2009年7月至今收治糖尿病患者数十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做好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患者思想包袱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研究表明,过度的抑郁、焦虑和应激,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加,后者浓度升高后,可通过拮抗胰岛素来阻碍血糖利用,导致血糖增高,所以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做好思想解释工作,给患者讲述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不仅要听取患者的倾诉,更要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并尽力帮助其克服困难,使之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决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 饮食治疗护理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 方法 之一,也是治疗过程中贯穿始末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治疗 措施 ,应严格和长期执行。①制定饮食计划,合理膳食:进餐应定时定量,通常将每日的热量按1/5、2/5、2/5或1/3、1/3、1/3分配至早、中、晚3餐中,或少吃多餐,将1天的热量分配4餐为1/7、2/7、2/7、2/7;②均衡饮食,合理分配:每天的饮食应保证正常的生理需要。每日需摄取以下基本食物:谷类、肉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制品和油脂类食物。每日热量分配应符合以下标准: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15%,脂肪占30%;③避免高糖类食物的摄入:减少糖果、 蛋糕 等的摄入,减少高胆固醇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含纤维素高的食物;④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食盐5克以内;⑤限酒戒烟。
3 运动治疗护理
合理的运动能增强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降低血糖,消除体内多余的脂肪,控制体重,改善血脂代谢,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运动时间选在餐后1―1.5小时,此时是降血糖的最佳时间。运动方式应注意个体化原则,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快走、 太极拳 、气功等。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中等强度、时间不宜过长的运动,如:慢跑、快走、 健身操 等。重症糖尿病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视病情逐步增加活动量。患者运动之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
4 药物治疗护理
①口服降糖药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常用剂量及用药目的。如磺脲类药物主要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故需餐前30分钟服用。②服药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定服药时间。如双胍类有胃肠道反应,我们指导患者在餐中或饭后服药,这样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有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服用时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③服药时间及间隔时间应固定,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④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监测血糖的时间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⑤服药期间应继续遵守饮食计划,以取得控制血糖的目的。
5 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尤其是要保持外阴部清洁,女性患者要做好尿道口及阴道口的护理,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对卧床老人每晚用温水擦浴,并观察、按摩骨突部位,每2h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特别强调足部护理,建议患者每日洗脚,一般要求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时间不宜过长。选择适当的鞋袜,避免因微小的创伤而引起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秋冬季节足部易干裂,可用润肤霜均匀涂搽在足的表面,汗脚可撒些滑石粉。不留长指甲,修剪趾甲时不能伤及皮肤,以免足部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6 并发症护理
急性并发症:①酮症酸中毒:严格执行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以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血糖的目的。②低血糖:意识清醒者可口服糖水、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食物即可缓解,昏迷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30~40ml,意识不清者不能经口喂食物,以免发生窒息。
慢性并发症:①糖尿病眼病:如果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平日须保持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导致视网膜剥离;当患者视力下降时,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以防意外;②糖尿病肾病: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除饮食控制外,可口服降脂药物及抗凝血药物,以改善肾小球内循环。
7 出院指导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因此,治疗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向出院病人及其家属指导胰岛素的注射技能,血糖仪的使用,无菌技术的操作,口服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定期检查,这有助于监控病情的发展,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8 小结
通过对所有临床病例的护理分析,笔者认为饮食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 其它 几项护理也不容忽视,且作用日渐重要。由于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护理专业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于翠凤.《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5月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四版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比10年前高出3~4倍,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进行治疗,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糖尿病护理
临床工作实践总结:
1糖尿病的病因
1.1遗传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1.2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2.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2.2疲乏无力,肥胖。
3检查
3.1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3.2尿糖。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3尿酮体。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3.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3.5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3.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3.7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3.8免疫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3.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4糖尿病的护理
4.1饮食护理。饮食治疗的护理对是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控制饮食,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实行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
4.2心理护理。要 教育 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认识疗法是我们对患者进行宣教的理论基础,对一些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只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患者,让他们了解慢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手段,对患者因人而异地进行解释,让患者走出迷惘,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协助患者适应生活问题。糖尿病患者住院后角色改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同时要接受糖尿病的治疗,也就意味着要求患者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不管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的轻重,也不管是否应用药物,患者都必须严格执行长期坚持为其制定的饮食方案。
4.3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4.4用药的护理。口服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和双胍类。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病人血糖、GHB、FA、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胰岛素时要密切观察和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Ⅰ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立即平卧休息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继之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mL。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进食些饼干。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
4.5糖尿病的足部护理。选择合适的鞋袜,正确做好洗脚和护脚,坚持足部检查并及时到医院治疗。
此外,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指导,让其明确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并教会病人自测血糖、尿糖的操作方法,随时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5结语
经过上述对糖尿病简单的病因分析和实际生活护理,使患者积极接受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主动参与疾病的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有效促进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用内分泌科常规护理措施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 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血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由于糖尿病治疗时间较长,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费用高,因此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服务十分重要[1]。该院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治疗的3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用内分泌科常规护理措施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所有患者发病时其平均血糖水平>7.8 mmol/L。常规组患者共30例患者,男性患者19例,女性11例,最低年龄为50岁,最高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66.2±10.3)岁,治疗方法为单纯使用降糖药物者11例、联合使用降糖药物者19例,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7.6±1.5)mmol/L;干预组患者共38例患者,男性患者23例,女性15例,最低年龄为52岁,最高年龄为81岁,平均年龄为(65.7±9.9)岁,治疗方法为单纯使用降糖药物者16例、联合使用降糖药物者22例,血糖平均水平为(8.0±1.8)mmol/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内分泌科常规护理,如静脉注射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①实施全面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具体病情情况实施全面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后,对患者进行住院评估,为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做好准备工作;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对患者进行有效心理护理,做好疾病 健康知识 宣教工作;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以及有关护理流程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
②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有效渗透人文关怀,如有效保护患者隐私,针对患者精神和身体痛苦予以患者爱护和关心,在不同场合下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辅导;为患者采取治疗之前,对患者手部进行保暖,确保静脉输液位置充盈,同时为患者讲解血管保护的相关方法和注意事项[2]。
③个体化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个体化情况实施有效护理,如向患者详细介绍降糖药物的种类、规格、用法用药、临床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同时使用胰岛素时叮嘱患者特别注意剂量、注射部位和注射时间。
④饮食护理:饮食需做到用药量和饮食量均衡,饮食护理对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具有关键作用;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计划,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使用富含纤维、维生素和高蛋白、低血糖、低脂肪和低热量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止饮用含糖饮料,禁烟禁酒。
⑤运动指导:合理运动可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对减少降糖药物用量以及降低患者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如 瑜伽 、太极拳和散步,日常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需适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间尽量选在餐后1 h进行,对于视网膜病变、感染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不宜进行运动。
⑥健康宣教: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糖尿病治疗期间出现的低血糖现象,并告知其临床症状为嗜睡、心悸、面色苍白、出汗和意识障碍等,若出现低血糖现象可适当使用饼干和水果糖;凡是以意识障碍或嗜睡为临床症状者需即刻复查血糖水平,同时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预防低血糖现象的发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前后血糖水平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根据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空腹血糖低于7.2 mmol/L或者血糖水平下降程度>30%,餐后血糖水平低于8.3 mmol/L或血糖水平下降程度在10%~30%;有效指患者空腹血糖范围在7.2~8.3 mmol/L或者血糖水平下降程度>30%,餐后血糖水平在8.3~10 mmol/L或血糖水平下降程度在10%~30%;无效指患者血糖水平未见明显改善。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80~90分为比较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2例),常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7%(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7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0,P=0.0290)
2.2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血糖情况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2.3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100%(满意20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0例),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0.0%(满意15例,比较满意12例,不满意3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4,P=0.046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是指患者机体自身胰岛素功能出现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从而导致血糖增加,该病常见临床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等[4]。糖尿病属于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目前缺乏较好的治疗手段,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物,临床治疗费用较高,这给患者心理和生理等带来较大影响,所以对糖尿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5]。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后血糖变化水平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