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能直接写名字。你可以直接以莫干山民宿景点为题写论文。写论文之前你应该首先应该先要全方位的了解这个景点,毕竟你如果对这个景点都不甚了解,那你写出来的论文价值就可想而知了,肯定不会太高,如果有条件可以亲自去这个景点走一遭,没有用过就没有发言权嘛,把这个旅游景点能提供的所有服务都体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再与你去过的其他的景点或者同类别中较出色的旅游景点相对比,这样就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了。查找此旅游景点的其他评价信息,对自己有个参考,查找相关的论文信息。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 旅游 业开局艰难,新局、新势在立。
乡村 旅游 ,也不在话下。
而且,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 精品线路。
乡村 旅游 ,靠丰富的产品业态,来充当门面,形成消费链,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 旅游 ,第一代产品是农家乐,第二代是民宿,如今走的是精品民宿。
过去,疫情肆虐的一年多时间,民宿业也是至暗时刻,有的人赔的血本无归,少部分人可能勉强维持续命。
提及乡村民宿,就绕不开一个地方“莫干山”。
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乡村民宿的发源地。近年来,已经围绕“原生态 养生 、国际化休闲”的 旅游 发展主题,将乡村特色民宿作为当地乡村 旅游 的特色品牌进行发展,先后涌现出劳岭、紫岭、庙前、后坞、仙潭等一批民宿集聚区,规模效应逐渐形成,带动全镇民宿产业发展。莫干山镇,也因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 旅游 发展之路,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民宿,规模化发展,可能就只有“莫干山”了,全国各地,像这样的地方,没有几个。
要是,都效仿“莫干山”一样,更像是一场追赶潮流的自嗨。
究其根源,乡村民宿的定位本身就是本土特色与当地文化,这与标准化、流水线式的民宿打造有明显冲突,再加上“乡村民宿“自带情怀属性,是向往小资生活的文艺青年引领起来的。如果规模化,难免同质化严重,缺乏体验感。
乡村民宿,规模化背后,是追逐利益最大化,寻求变现的急功近利,为情怀买单,最后,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比如说“花间堂”,在创始人退出以后,两次易手,到“华住”手里,这个品牌也就毁了。
如何,打造一个新的乡村民宿品牌?
或者,如何重启,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破局出圈呢?
疫情还未退去,今年全年,还是以本地游为主的“短途游、京郊游”形成消费热点,大幅释放乡村 旅游 市场的潜力,促使迅速崛起成为行业新风口。
后疫情时代,乡村民宿,能迎来新的红利期吗?
这个,就得看你做好充分准备了么!
乡村民宿,之所以难以破局,望梅止渴,回归其本质,除了给“游客”提供住宿,还能带来什么?
想清楚这个,然后,再想怎么去打造一个乡村民宿品牌。
其实,乡村民宿的发展正在吸引城里人下乡、农村人返乡,促进乡村振兴,可以把城市跟乡村连接起来。我们以前的城乡是脱节的,所有乡村的人都想前往城市,城市的人又是没法回到乡村的。乡土文化,才是乡村最美的点,一家民宿就是一个链接的桥梁,把乡村最美好的东西带入城市,把城市的人吸引到乡村,乡村振兴才有了可能性。
乡村民宿,能够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吸引城市人才,引导 社会 资本,促使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别忘了,90%的农村闲置宅基地,都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区位优势很重要,一定要注意选址。
追根溯源,高端乡村民宿的兴起,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的 旅游 消费理念转变——从观光 旅游 转变到休闲度假。
乡村民宿,把脉破局出圈之道,做足六方面准备,突破同质化严重、服务层次不齐和缺乏标准化等问题。
二、从策划、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围绕人来做,做能让“游客”感受得到的设计。 除了“住宿”,还能给游客带来什么?
1、策划上,突破同质化,要挖掘文化属性。 “深度自然”+“乡土文化”,会引领乡村休闲度假成为主流产品。之所以同质化严重,是产品上缺少“乡土文化”元素的融入。
策划融入“乡土文化”元素,要把握细分类型。 乡土文化元素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物质类,主要指通过现实中存在的有形产品表现出来,具体可表现为汉服文化、青铜器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剪纸、皮影民俗文化、山岳文化等;二是精神类,主要指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具体可表现为禅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三是象征符号类,主要指通过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体现文化要素,具体可表现为二次元动漫文化、传说故事、影视作品、熊本熊、米老鼠卡通形象等。
乡村民宿,要成为精品,要在策划上下功夫,融入更多的乡土文化元素,增加住宿体验的感觉度。
2、规划上,那就得靠,“民宿搭台,业态唱戏”。 多业态融合,和一些休闲 娱乐 性的产业结合起来,提供“陪伴式”的增值服务,形成消费链条。比如:亲子陪伴、动物陪伴等。
3、设计上,建筑设计,要与生态融合。 整体空间、建筑风格及布局,将在地文化元素融入进去,营造建筑风貌特色,更要体现建筑质量及工匠精神。好的民宿产品,应该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从升级换代上看,要把握住两个方向。 方向一、综合化发展,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综合体,一个民宿就可以成为一个 旅游 目的地。方向二、个性化发展,精准主题定位,做足特色体验。
四、从服务层次上看,配套要完善。 目前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年轻人,尤其是有学历的年轻人缺口很大,得加大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着手,开办民宿培训学院,输出专业的职业化人才。
五、从相关标准上看,已经开始完善,争取通过等级认定,实现专业化运营。 近日,文旅部发布《 旅游 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第1号修改单。将 旅游 民宿等级分为3个级别,由低到高分别为丙级、乙级、甲级。等级 旅游 民宿标志由民居图案与相应文字构成。等级标准,已经规定,努力争取认定,就行。
六、从“建设用地不足、用地难”上看,要扩大规模,就得丰富其它的住宿业态。 只有,接待量上去了,才能带来利润的最大化。装配式建筑,正好可以解决这一大痛点。比如:小筑幽栖出品的“星空房”等。
乡村民宿是需要“情怀”的,但是“情怀”不能当饭吃。还是,要想办法活下去,活得滋润,活得丰满,才是硬道理。
乡村民宿的“情怀”,颇带着一丝“穷开心”的味道,这是要不得。要有一种质朴的情怀与贴合时代的体验。
乡村民宿,大多依靠独门独院,要能让南来北往的游客花钱消费,就得运营好“乡村物产、乡村文化、乡村生活方式”,提升格调,塑造梦寐以求“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小院。
一个民宿小院,一本书,一杯茶,你、我、她的田园牧歌。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观察员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优点是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窗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更本质的连接。缺点是相对其他民宿价格要稍微高一点。今日乡村民宿的本质,大体是繁忙的都市人短暂逃离的寄托。我们力图创造一个日常化的中介。人和景色在窗前不期而遇,得到一些非日常的体验,给城市中透不过气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稍稍歇口气的地方。
其实那个你学好了都行,这两种职业的人,普通水平的太笑清散多,缺就缺在高级人才上!建议你学市场营销,学它了你还可以在校考旅游专业的东西,而且和旅游专碰氏业得到的证书一样!我也是学经济的,应该比你大,我是学正指会计电算化的!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U.of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希望可以帮到你,论文要想写的特别好,拿到高分,最重要的是要把认真两字要记牢,认真收集资料,列好大纲,根据学校格式写,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是我们特长,服务特点: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经营好民宿需要根据民宿自身定位和对应客户群体来,以及良好的服务层次来服务客户,具体如下:
1、民宿所经营的是小众的相对市场,不可能满足、适合所有的人,经营者必须有自己的方向与坚持,以满足您所想要接待的人为要求,用良好的理念作为经营的基本原则,然后用心经营。
2、符合当地环境氛围的建筑,具特色且吸引人的建筑,再加上优美的自然景观,绝对是魅力民宿的基本条件。
3、优质的民宿经营者必须了解所拥有的环境和空间可以容纳多少人是舒适的;另外,更必须知道所有的工作人员到底可以服务多少的客人,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满意度和质量。
4、坚持良好的特色与风格,选对合适的客人,才更能创造民宿本身的魅力与价值。
注意事项:
1、一个好的民宿经营者,必须对当地投入更多的关怀;对地方的资源要充分地了解,才能扮演好民宿经营者的角色。
2、除了对当地有清楚的认知外,更必须清楚都会人士的需求。贴心的服务、舒适的空间和美好的环境,将是民宿经营的基本条件。充实自己,营造更美好的小区、更是民宿经营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扩展资料:
对于如今民宿服务质量的问题,新行业标准还提出“旅游民宿评定实行退出机制,经营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的将取消星级”。其中包括:发生相关违法违规事件;出现卫生、安全、消防等责任事故;发生重大有效投诉;发生私自设置摄像头侵犯游客隐私等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其他事件;日常运营管理达不到或不符合相应星级标准要求。这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
对于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如何实现差别监管和服务,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还需要各地不断探索。对于民宿的监管,应参考目前对酒店行业的管理,同时还要考虑一地实际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城市民宿 如何才能好而美(经济聚焦)
T 威胁 (1)客源市场狭隘与主题创新低是民宿发展最大的威胁: 到达民宿的交通条件差、民宿知名度低和品牌名声低导致客源少,如何让更多的人发现民宿的存在与长期吸引吸引旅客的到来是第一大问题。其次就是民宿缺乏自己个性设计,习惯模范台湾或者国外一些出名的案例。民宿应当有当地文化的元素与情怀,如何将自己民宿打造出独有一番情怀来吸引顾客是第二大问题。 (2)政策、监管制度不完善: 由于相关政策未能及时跟进,民宿经营涉嫌“住改商”、存在安全隐患、扰民、未经许可非法经营等触碰现有政策红线的民宿经营纠纷在各地不断出现。民宿的界定及管理都缺乏明确的操作办法造成民宿经营者无据可循,政府管理缺乏有力手段。 (3)建设不当使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 民宿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民宿经济的迅猛发展,成功带动了地区自然资源的大力开发,建设及经营过程中将产生污水、垃圾等问题,处理不当会对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潜在的威胁,有可能导致环境质量的退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 (4)民宿产品品质待升级: 民宿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民宿游蔚然成风的今天,大量经营者的涌入加剧了民宿产品的同质化。“千店一面”仍是民宿最普遍的写照,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外,在个性化、特色化方面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 (5)缺乏专业运营管理体系: 大多民宿经营者属于“单打独斗”的情况,缺少专业化运营团队在民宿品牌打造、营销宣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地方民宿多呈现小而散的发展趋势,经营者在营销推广中多各自为政,宣传推广势单力薄,难以提升民宿品牌知名度,造成民宿在投入大量建设成本后,因为运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只能“等客上门”,最后以经营惨淡收场。
原标题:吾心安处是归乡
——甘肃民宿业发展观察
“坐在一片李广杏树下,远处鸣沙山、月牙泉在月光下显得诗意而又神秘。和三五好友对酌几盏桃花酒,你可曾想到,在大西北的深处也能有这么一处静谧的所在!”
不久前,江西游客孔金霞发出的敦煌民宿照片刷爆了朋友圈。
这个获得极高评价的民宿,就是敦煌的抱璞庄园。
民宿——乡村 旅游 的逆袭之路
曾几何时,喝茶、打牌、吃野菜,是甘肃每个 旅游 景区旁边村子的标配。“大盘鸡、黄河鲤鱼、手抓羊肉,走到哪里都是这老三样。”游客的“吐槽”,道出了我省乡村 旅游 建设同质化严重、开发和创新不足等尴尬。
“甘肃文化 旅游 资源独特,且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发展乡村民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但是,多年来,甘肃乡村民宿开发经营销售一直比较滞后。”西北师范大学 旅游 学院院长把多勋说。
要突破就要有创新。通过创新,黄河驿窑洞康养民宿将古老黄河文化与现代 科技 相结合,使越来越多的甘肃乡村脱下了老旧的外衣,穿上了 时尚 的新装。
黄河驿窑洞康养民宿在距离兰州市38公里的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它以传统窑洞特色为基底,融合当地黄河文化元素,并在现代美学设计理念加持下,打造出一处“诗与远方”兼具的游憩之地。该民宿项目规划建设108孔窑洞,目前已建成运营10孔窑洞和一座二层民居民宿。“五一”假期,10孔窑洞的28个床位被抢订一空,且每到周末也是“洞”无虚席。
走进黄河驿窑洞康养民宿,古朴典雅的内置陈设、文化气息十足的创意装饰、整洁美好的住宿环境等,为住宿者营造了一处舒适安逸的下榻之地。现代美学颜值与传统文化兼具,瞬间就抓住了旅客的视线。
黄河驿窑洞康养民宿还被赋予了 科技 的力量。项目建设及运营方甘肃省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王强介绍,黄河驿窑洞康养民宿已经获得了绿聚能居—— 健康 超低能耗建筑质量标识。“所谓绿聚能居,就是利用装配式、低能耗建筑技术,解决北方冬季乡村取暖的顽疾,并让室内充满负氧离子,让住宿者体验到空间舒适、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光照良好的休憩环境。”
“我们还推出了采摘体验、五音 养生 、农业研学等充满乡土气息的特色活动,让游客获得吃、住、娱全方位优质服务。”王强说。
民宿——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枣社壹号民宿位于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距兰州市约一个小时车程。太极镇大川村黄河穿流而过,两岸枣树成林,民宿星罗棋布。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两年前的太极镇却是另一番模样。虽然位于黄河三峡大景区里,但当地能享受到 旅游 经济带来的好处并不多,民宿多年来停留在低端农家乐层面。同时,作为水源保护地,太极镇不允许有产生污染的产业,农民一年的开销只能靠耕作和半年的农家乐经营来维持。
“近年来,游客需求不断提高,以前的经营模式已经过时,需要改革创新寻求新的盈利点。”认识到这一点后,徐燕开始多方接洽。在村委会、县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枣园壹号宣告诞生。
枣园壹号选址大川村七社,由村里提供建设用地,县上补助20万元,徐燕自筹50万元建设。主要是对原有的房屋和院落进行彻底改造,室内采用竹制、芦苇的民宿风格高档装修,陈设全部采用高档榆木家具,院内保留原有枣树,并修建了园路并铺石,围栏更换为木质景观围栏。
徐燕认为,新建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满足了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
2020年9月营业的枣园壹号,为永靖县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民宿,许多村民纷纷效仿。随着中高端消费群体中逆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周边的休闲民宿来度假。在民宿的带动下,大川村七社农房的租金翻了一倍,以前40、60元一间的小房间再无踪影。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干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徐燕说。永靖县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 旅游 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并提供资金补助。同时,永靖县利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契机,高规划严要求,通过招商引资,将枣园及枣园新村内的原有农家乐、道路、山体、水体、鱼塘、农田、景观等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将其打造成最美乡村。
投资者、村民、当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永靖县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
打造独一无二的精品民宿
为了加快我省民宿发展,省文旅厅多方发力。今年3月,省文化和 旅游 厅与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发布了《中国·甘肃乡村 旅游 发展指数报告(2020)》,报告全方位分析了2020年甘肃乡村 旅游 市场消费情况,给出了合理建议,为各地发展乡村 旅游 指明了方向。
4月,省文旅厅与携程集团在兰州举行座谈会,双方就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合作开发甘肃乡村 旅游 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的一系列共识。
省文旅厅厅长陈卫中表示,要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瞄准国家政策,用好项目资金,摸清乡村 旅游 增长点,在农村产业链上发挥政府作用,履行企业责任,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处理好“筑巢”和“引凤”的关系。在发展观念上变“投资拉动、筑巢等客”为“消费引领、产品驱动”,也就是先“引凤”后“筑巢”,通过铁路、航空等政企合作模式先把游客引进来、消费带起来,以市场倒逼 旅游 产品创新、营商环境改善,逐步解决甘肃 旅游 “旺丁不旺财”的问题。
陈卫中说:“要敢于做创意精品项目和标杆样板工程。突出兰州什川梨园、河西走廊,做热省会兰州和甘青大环线的乡村 旅游 ,在甘南扎尕那沿着‘洛克之路’创新打造新颖独特、全国独一无二的精品民宿,从而为全省作出表率、趟开路子,带动各地高品质、高效益开发乡村 旅游 ,吸引国内外高端游客。”
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文化和 旅游 局长会上,省文旅厅要求着眼甘肃乡村之美,创建一批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镇,培育全国乡村 旅游 示范区,其中国家4A级乡村 旅游 景区或度假区将达到3个,3A级将达到20个,同时还要培育精品民宿60家,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精品民宿集聚带1-2个,加快建设西部知名乡村 旅游 目的地。
把多勋认为,甘肃民宿发展从初创到规模、从业态到模式、从产品到产业一路走来,可以说是甘肃 旅游 标志性成果之一。甘肃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具典型性,希望乡村 旅游 业和民宿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乡村振兴大业,紧扣山地 旅游 主题,凝聚全体会员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走出一条甘肃特色的乡村 旅游 和民宿发展之路。
T 威胁 (1)客源市场狭隘与主题创新低是民宿发展最大的威胁: 到达民宿的交通条件差、民宿知名度低和品牌名声低导致客源少,如何让更多的人发现民宿的存在与长期吸引吸引旅客的到来是第一大问题。其次就是民宿缺乏自己个性设计,习惯模范台湾或者国外一些出名的案例。民宿应当有当地文化的元素与情怀,如何将自己民宿打造出独有一番情怀来吸引顾客是第二大问题。 (2)政策、监管制度不完善: 由于相关政策未能及时跟进,民宿经营涉嫌“住改商”、存在安全隐患、扰民、未经许可非法经营等触碰现有政策红线的民宿经营纠纷在各地不断出现。民宿的界定及管理都缺乏明确的操作办法造成民宿经营者无据可循,政府管理缺乏有力手段。 (3)建设不当使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 民宿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民宿经济的迅猛发展,成功带动了地区自然资源的大力开发,建设及经营过程中将产生污水、垃圾等问题,处理不当会对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潜在的威胁,有可能导致环境质量的退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 (4)民宿产品品质待升级: 民宿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民宿游蔚然成风的今天,大量经营者的涌入加剧了民宿产品的同质化。“千店一面”仍是民宿最普遍的写照,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外,在个性化、特色化方面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 (5)缺乏专业运营管理体系: 大多民宿经营者属于“单打独斗”的情况,缺少专业化运营团队在民宿品牌打造、营销宣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地方民宿多呈现小而散的发展趋势,经营者在营销推广中多各自为政,宣传推广势单力薄,难以提升民宿品牌知名度,造成民宿在投入大量建设成本后,因为运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只能“等客上门”,最后以经营惨淡收场。
一、民宿是什么民宿的概念出现至少可以追溯至半个世纪以前,一般认为现代民宿起源于西欧,英国西南部与中部人口较稀疏的农家,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出现家庭式的招待,即最早期的民宿。在英国,它被叫做B&B(Bed and Breakfast);在日本它被叫做民宿みんしゅく;在中国台湾,它被叫做民宿客栈。在台湾、日本等地,对民宿的定义有严格的限定。狭义的民宿强调主人文化,强调类似“回到家”这样一种温馨感觉,认为民宿并不是一种主业,而是主人利用自有空闲房屋,提供给游客当地文化与自然生态等乡野体验的场所,是不需要专业运营的。对于民宿是什么的问题,在“民宿标准”这一文件中有明确的表述,“旅游民宿——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词,民宿前的“旅游”二字、“民宿主人”、“住宿设施”。首先,民宿应该是旅游语境下的民宿;其次,民宿要有主人文化,但“民宿标准”中却将民宿主人的含义扩展了,按照3.2款中的表述理解,主人不一定是农宅、房屋本身的主人,而是民宿业主或经营管理者,这一点对于下一阶段鼓励发展民宿的用意显而易见,但就法条本身表述的“模棱两可”则有些啼笑皆非;第三点,该文件将民宿归为一种住宿设施,但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民宿的产品属性是与生俱来的。笔者认为在现代商业化社会中出现并不断演变的“民宿”,实际是一种扩大化的度假住宿产品,甚至可以近似理解为一定程度上“民宿化”了的精品酒店、旅馆,它突破了民宿主这一先天限定,不局限于民宿主人自营、也不限于自有房屋,但保留了“回家、返乡”这样一种回归的精神追求,笔者试图探讨的民宿是一种非标准化的度假住宿产品,这一点与“民宿标准”中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二、为什么民宿在近三年间快速兴起(1)五位一体顶层设计下的宏观政策引导国内民宿于2014至2015年间迅速兴起,尤其在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五位一体顶层战略设计,把生态建设、乡土文明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出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会议文件的一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乎精准的概况了民宿产品的全部精神内核,从目前的市场现状看,最成功的民宿品牌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乡村,十三五开始国家从上至下尤其重视以创新手段引导乡村发展,民宿作为乡村记忆、乡村情感、乡村愿景的切实载体,恰逢其时。(2)消费升级之后反向催生新的产品需求目前,旅游度假为代表的服务性产业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广大中、上层社会群体的旅游消费习惯发生变化,逐渐抛弃星级酒店和低端农家乐这样两级产品,寻找不同的旅游体验感受。这一现象尤其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的有闲中产阶级群体,这些人生活条件优越,希望通过轻旅游、微度假,在时间成本不高的前提下获得精致的消费体验,民宿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消费群体现实需求的产品,导致了以民宿或者主题精品酒店为代表的新型旅游度假产品迅速爆发。(3)双创语境下,以中、小型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快速进入非标住宿是一个市场空缺巨大的漏斗形行业,进入门槛低、口径大、模式灵活,乡村建设热潮来临,很多企业和资本开始关注,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开发商在瞄准农村大量闲置房屋的同时,却发现宅基地无法买卖,很多租赁改建型的民宿产品便在这样的夹缝里迅速萌芽。在非标准住宿这样一个细分行业中,大型企业转型做深较为困难,所以很多互联网企业、小型公司甚至创业公司很快占据市场,这些小体量的公司一般有很强的模式更新代谢能力,会客观助推这个行业往良性方向发展完善。(4)民宿的强品牌性决定了发展初期的产业爆发力民宿热潮之前,我国经历了两轮农村改造建设热潮——新农村、美丽乡村,但这两轮当中突出的问题是重口号、轻内容,重单体、轻产业,乡村发展缺乏经济产业支撑。而想要迈出从空壳到产业这一步,品牌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比如莫干山洋家乐风、比如浙江特色小镇风、比如艺术家乡建风。因为品牌是精神食粮,能把产业喂饱,给产品讲故事,帮产品做内容。这样一比较,老百姓自发做起来的经营门类多是品质极差的农家客栈、农家院餐饮,虽然在模式上这些农家乐和现如今的民宿并没有颠覆性的差别,但是在本质上,精品民宿酒店对农家乐等产品形态做了精神层面的革新,通过软、硬件的提升达成了产品理念与认知升级的目的。三、民宿将何去何从?(1)市场热度会不断升温,驶入红海后的民宿利润空间将不复存在国家从上到下对于乡村建设、民宿产业的热度持续升温,从经济学角度讲供过于求的情况会很快出现,但残酷的市场竞争不但不会降低经营成本,反而由于民宿本身的产品特殊性以及越来越多非专业运营团队的介入,会对这一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化的酒店项目类似,除了投资成本,单体民宿项目的成本主要来自运营层面的人工、物耗、能耗三大方面,粗算的话,这三项大致占去了营收的一半,此外还有物业租金(浮动较大,在一、二线城市甚至可以高达20%以上)、维护维修费用和日常消耗等。同时,不可回避的是,民宿项目为了提升入住率因而亲密拥抱OTA平台之后拱手交出的10%-15%左右的佣金,这在民宿本已狭窄的利润空间里又是一击。对渠道的过分依赖,同时又不能很好拓宽自身的盈利视野、增加二销或产品附加值,民宿行业在驶入红海之后,首先在成本端将面临利润空间近乎完全被挤占的窘境。(2)监管收紧之后准入门槛提高即便利润空间狭小,但因为在风口之上,仍有试图短期攫利者络绎不绝的步入民宿的金字塔陷阱,而忽视了这一盈利模式本身的阶段性和政策风险,全国热炒背景下产品的打磨与建构周期被极大压缩,能否在很短的周期里一步登天是很现实的问题。对于政策风险,最典型的一个想象空间是对金宿、银宿的进一步细分,同时配合奖励、处罚措施的严格执行。类似近年北京把京牌以外共享汽车和黑车一刀切掉的做法,话语权回归政府似乎是野蛮生长之后不可回避的必然阶段。(3)适应更多商业场景的标准细则会不断推出,对民宿产品的专业性要求不断提高按照“民宿标准”文件的理解,民宿并不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情怀作品,国家俨然已经将其当做一种可以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门类,这就对于民宿在不同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近几年伴随民宿发展迅速受到热捧的民宿股权众筹为例,在这一细分行业中,非专业人士往往关注点集中于项目的内容本身,而忽视了项目背后反映的商业潜力。从本质上讲,民宿的众筹与其他类型产品的众筹并没有太大差别,属于一种小众的投资选择行为。而在这种投资发生之前,首先要做的一项专业工作就是对民宿项目进行估值评定,看一个项目是否有投资价值、未来的增长潜力,从而判断投资风险与获益水平。不过,民宿估值是个大命题,涉及与项目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交通区位、占地规模、建筑面积、客房数量、房价、装修投资、运营情况(入住率、利润率、成本率等)、投资回收预测、品牌增值预期、管理团队价值等。这里的每一项几乎都可以独立为一门科学,所以民宿看似简单,其背后的跨界专业性要求却在伴随行业发展不断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