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见刊的时间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见刊的时间

发布时间: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见刊的时间

1)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稿件,校外作者的稿件要求最好是本刊主学科范围内的、省(部)级以上政府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博士点基金等)资助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不符合本刊的学科要求将不会进入审稿流程,直接退稿。本刊拒绝一稿两投稿件稿件。2)在线投稿成功后,请在投稿指南下载打印《作者投稿及论文发表承诺书》,第一作者签名后邮寄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3)本刊不收审稿费,只在通过评审录用稿件才适当收取版面费。4)本刊录用发表的稿件,为了便于学术信息的有序传播,需要作者转让部分版权,请作者在投稿指南下载《著作权声明》,签字后连同版面费邮寄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如果作者有特殊声名或要求时请来稿时提出书面说明。5)本刊一般2个月左右决定是否采用。投稿时请作者核对注册的作者信息,特别是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我们会及时回复稿件处理的进度,作者也可以随时登录查询或及询问。6)本刊实行严格的专家审稿机制:编辑初审决定是否符合接收的条件,再送同行专家审稿;编辑根据专家的意见筛选拟录用的稿件返回作者修改,评价一般或不宜录用的稿件及时通知作者退稿;送主编审查:是否按审稿意见修改、还有没有错误,决定是否录用。为提高稿件的外审效率,请作者推荐两位以上合适的专家供编辑部参考,专家的详细信息包括专家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电话、E-mail等。2 稿件要求1)第一作者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人员的论文,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的、确有理论深度和新意的论文本刊优先刊用。投稿时须注明:项目名称、课题题目、编号等。2)来稿须用word、wps等汉字处理系统排版,要求论点鲜明、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达到“齐、清、定”的要求:“齐”即文稿包括图、表等齐全;“清”即打印清楚,段落分明,利于排版和校对;“定”即稿件内容臻于完善,在排版过程中不再增删内容。3)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地址。全文(包括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一般以8000字左右为宜。(1)中、英文题目:简明确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2)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名称,所在省和城市名称,邮编),如多名作者则分行依次排列。英文作者姓名及单位(作者姓名格式:“ZHANG De-Lin)。(3)摘要(200-400字,需有简明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等,不少于200字)。中英文。(4)关键词(3~8个,尽量使用《体育汉语主题词表》中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隔开)。中英文。英文摘要(Abstract:)和英文关键词(Key words:)(每一个关键词用“;”分隔。(5)注明本文的重要题注、论文的性质(什么基金资助项目或哪级管理的科研项目、××学位论文、获××论文奖等)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的格式如下: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生文章需其导师任通讯作者,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硕博导师、E-mail。(6)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正文的各级层次标题要精练明确(篇幅一般在8 000字左右)。a.正文段落层次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不出现前言、引言等之内的层次),顶行书写,层次号后空一格,一级标题前空一行。b.图——必须有图序号和图题,每图一式两份(一份贴文稿应在处,一份另纸),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图题标在图下方。c.表——一律使用三线表(贴在文稿应在处),表序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与表题一并放在表上方。d.文稿中的计量单位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国际标准符号,不得使用已废止的符号,更不得自造符号。e.届次、世纪、年、月、日、百分比等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7)参考文献:不得省略,最少5条以上,需在文中引用处标注,并序号玉参考文献序一致。基本格式如下: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b.期刊文章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始页码d.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国际、国家标准的著录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f.专利的著录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g.电子文献和未定义类型文献的著录须在文稿末尾处说明关于以上“[]”内的文献类型如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3 其他申明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文末注明。本刊刊发的文章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使用。许可使用费已抵做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的版面费。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转载,请在来稿时声明。

从中文期刊网查找到的文献,你自己小花点时间,把期刊名输到百度里,就可以找到页码了,没这么多时间给你填页码了,见谅!我分几批贴上来,总共100个 [1]卫雍绩,. 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踝关节骨关节病特征分析[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1). [2]卜小龙,. 浅析排球运动灵敏素质与感官训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 [3]张晓丹,葛春林,王卫星,. 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J]. 中国体育科技,2009,(1). [4]丛滋龙,许瀚声,. “金龙鱼”三人制排球赛对高校排球选项课的启示[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 [5]鲍强,. 关于排球运动场上意识的探讨[J].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1). [6]崔晓晖,萧林静,李世远,魏建辉,. 排球游戏教学法对高职大学生健康素质影响的实验[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7]陈珂,倪伟,徐光荣,. “9网段54区”构想及数字信息在排球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8]吕传清,. 美育在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运用[J]. 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 [9]方文利,桑磊,. 高校排球运动中的髌骨劳损调查及其分析[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0]刘美娟,. 浅谈排球普修课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 内江科技,2008,(1). [11]相群,. 排球比赛中时间控制的必要性及相应规则的修改[J]. 内江科技,2008,(2). [12]沈艳,. 游戏在排球教学中的积极效应[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 [13]徐兰君,张爱军,. “异性效应”分组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 [14]王思平,陈健,钱建华,韩永亮,. 大空间辐射采暖的数值模拟——以沈阳体育学院排球馆为例[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5]陈秀平,陈铁成,. 厦门市开发沙滩排球市场的SWOT分析[J]. 体育科学研究,2008,(1). [16]陈丽,魏统朋,李海峰,. 2007年瑞士女子排球精英赛中国队运动员非技术指标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7]徐银华,李毅钧,. 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对比赛服装颜色的偏好及情绪体验[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8]郑华伟,许浒,. 我国男子排球队备战奥运会阵容配备设想及进攻战术发展与创新思路探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9]韩敏,王光军,王伟,董永霞,仝彤,高彦伟,张玉平,张静,. 排球运动对女大学生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 [20]崔自璞,. 浅谈排球训练中踝关节的损伤及预防[J]. 现代医院,2008,(2). [21]魏翀,张建平,. 影响高师体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2]刘东辉,. 从肌肉工作原理分析排球的支线扣球原理[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23]王虎,屈春兰,. “参与式”教学法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 [24]孙士杰,张萍,. 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与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5]刘大明,. 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探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 [26]曾黎,顾伟浓,. 排球扣球技术助跑起跳节奏控制的教学实验[J]. 体育学刊,2008,(2). [27]陈艳平,. 排球二传手战术意识形成的因素及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 [28]吴苏延,. 对排球运动员“球感”的作用及培养途径的浅析[J].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8,(1). [29]尚岩,秦俭,. 浅谈对排球运动中意识培养的再认识[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30]崔洪宇,杨萍,. 对软式排球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3).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办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出版周期:月刊创刊时间:1959专辑名称:社会科学II专题名称:体育评价信息复合影响因子:1.2080综合影响因子:0.7780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批,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刊物。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电话

本刊主要面向我国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即是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工作的一个“窗口”,又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1.体育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月刊 栏目:设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群众体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史学等。反映国内体育科研最新成果,刊登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设有特约专论、研究报告、动物实验、综述与进展、争鸣与探索、博士论文、前沿动态、学会信息等栏目。2.中国体育科技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双月刊栏目: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3.体育与科学主办单位:江苏省体育局 双月刊栏目:专访、学术对话录、新探索、特邀论坛、研究报告以及一系列特设专题研究栏目,涉及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方法论、运动竞赛与训练学等。4.北京体育大学主办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月刊栏目: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科研动态、教学、训练改革以及体育社会学、运动医学、群众体育及国外体育信息交流等,辟有“专题论坛”“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等栏目。5.体育学刊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双月刊栏目:共设“探索与争鸣”、“体育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高等学校体育”、“中小学体育”、“竞赛与训练”、“研究生论坛”及“体育资讯”等9个栏目。6.上海体育学院主办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专题论坛、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7.武汉体育学院主办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月刊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水上运动等栏目。8.广州体育学院主办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体育社会科学、休闲体育、竞技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等栏目。9.西安体育学院主办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西部体育论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术与训练、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及其他,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西部体育论坛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为本刊重点栏目。10.成都体育学院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月刊栏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与竞赛。11.山东体育学院主办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研究、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水上运动、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等。12.首都体育学院主办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体育基础学科、体育教学和训练、科研和管理、体育交叉和边缘学科等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13.沈阳体育学院主办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博士论坛、冰雪运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学14.南京体育学院主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综述与研究、运动生物科学研究和实验、基础理论研究、体育科研园地、教练员论坛、裁判员沙龙。15.体育文化导刊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月刊栏目:体育管理学、群众体育学、竞技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奥林匹克研究、体育原理、国外体育研究。16.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双月刊栏目:专家论坛、研究快报、论著、技术方法、综述、理论探讨、科研报道与临床总结、病例报道、队医园地、文摘、译文等。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临床总结、综述、探索与争鸣、理论探讨、队医园地、运动医学攻关与服务、工作手记、书评或书讯、会议纪要、国内外学术动态等。17.天津体育学院主办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特邀论坛,专题研究,成果报告,综述与进展,百家论坛,博士(生)论坛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练员与学者沙龙,研究报道。2.G7类(各类教育)1.中国特殊教育2.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4.中国成人教育5.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7.成人教育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三.G64(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 教育发展研究3.中国高等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江苏高教6.中国高教研究7.现代大学教育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10.黑龙江高教研究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继2.中国体育科技3.体育与科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体育学刊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8.体育文化导刊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外审

跆拳道品势近年发展

跆拳道运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竞技比赛领域发展到现在成为了多元化的项目。跆拳道品势改变了早期跆拳道单纯搏击形象,展示了跆拳道作为一项集精神、心里、身体及自我保护于一体的具有审美性的精彩运动,体现了静态与动态的和谐,内力与外部表现的结合。以下是“跆拳道品势近年发展”,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本文分别从品势的定义、分类、哲学思想和重要性对跆拳道品势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了跆拳道品势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了跆拳道品势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 引言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的一项武道运动,主要利用手脚等部位进行搏击对抗。武道跆拳道的部分内容,现在已经成功改造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1]。跆拳道训练内容包括品势、竞技、功力击破、跆拳道舞蹈以及特技。

跆拳道品势是将各种攻防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固定套路;它既包含了最基本的技术动作,更蕴涵着变化无穷的技击技巧。跆拳道练习者以技击为主要内容,通过攻守进退的动作编排习练品势,以达到强身健体、锻炼意志。

2 跆拳道品势的基本理论

2.1 跆拳道品势的定义

品势是根据基本动作把防御和攻击作成套路来训练的练习体系。品势是假设真实格斗,当对方攻击时反击的技法。即先定好对方的攻击,利用适当的技术练习的一种训练体系[2]。品势按修炼者的实力与级别来分配,一种品势可由20~30个技术动作组成。品势的名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品指的是“模样”,势指的是“气势”。从上述名称不难看出品势不只是外型技术动作,更要表示其动作的内在气势[3]。

2.2 跆拳道品势的分类

跆拳道按其内容分为规定品势和自创品势。规定品势是由国技院指定的,在跆拳道修炼过程中必须练习的品势,共分为黑带以下修炼品势(太极一章~太极八章)(八卦一章~八卦八章)和黑带修炼品势(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一如)。规定品势是品级审查时指定为考试内容的指定品势。自创品势是把跆拳道技术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编的品势。

2.3 跆拳道品势的哲学思想

跆拳道品势蕴藏了四项基本哲学思想[4][5]。

⑴防御思想。防御是通过使用有效的方法对付敌人攻击的一项对策。防御是由敌人逼迫产生的,但是作为大规模的行动,防御也可以由自己主动产生。品势通常是始于格挡止于进攻。

⑵东方思想。跆拳道品势包含了东方思想,太极、八卦和高丽等思想在品势中都有具体的动作的体现。

⑶反复修炼。品势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独自根据一系列的基本动作来练习的训练系统。训练者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身体可以成为自动反应系统。完全掌握一种品势,需要无数次反复的修行,才能看破每一个动作的技术性意义及哲理,达到自我化的境界。

⑷动态冥想。品势训练是一个动态冥想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统一呼吸和动作来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由于动态冥想加快了内气并且舒缓了精神状态,可以帮助训练者获得优雅的行为和心理。

2.4 跆拳道品势训练的重要性

跆拳道品势训练没有对手,因此毫无危险性,是一项非常安全的体育活动。近年来,品势训练看作是一项有利于健康的锻炼。品势训练被认为帮助训练者自由活动身体和四肢而具有生理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持续关注通过品势训练来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品势训练是一条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面对面的格斗技术的途径。品势训练意在通过不断的重复进攻和防守技术,帮助训练者把已经学习到技术直接地运用到实际情况中,从而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2.5 跆拳道品势训练的原则

2.5.1 跆拳道品势训练五大阶段

根据韩国国技院对于品势训练阶段的定义,品势练习有五个阶段[6]。

(一)型。品势练习的第一个阶段是学习动作形态,喊声、视线、构成、角度为重点事项,目标是动作的准确性。

(二)义。了解形态以后需要对于动作的含义、和动作连接的含义以及整个品势的含义认识清楚。

(三)实用。能够将品势动应用于实战。

(四)自我流。用于实战的技术及效果要以自己的体型、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来评价和变换,找出最突出最有效的技术使其成为自己身体一部分。

(五)完成。从自我流阶段发展而来,了解跆拳道的真正精神。完全消化跆拳道技术来综合完成跆拳道最高境界。

2.5.2 跆拳道品势训练暴露的问题

在跆拳道品势训练和比赛中,一些练习者暴露出了相当的问题,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原理。练习者缺乏对于品势中每一个技术动作及相关特性的理解,对于品势的技术内容和特性的理解层次非常低。

第二、视线。在品势训练中,如果视线,手和脚在同一时刻不同步的话,或者在做下一个动作之前提前转头,这时由于已经向对手表明了自身的技术,对手会更快准备反击。此外,练习者在集中注意力时会闭眼,这样会由于看不见物体而摔倒。

第三、姿势。一些练习者由于重心移动,不能保持平衡,造成了准确性、速度等问题。另外,练习者的基本姿势过于大,这样转动缓慢并且浪费不必要的能量。最后,练习者在品势训练中弯腰并且当重心移动时又反弹直腰,这样很有可能失去重心和准确性。

第四、手的技术。首先,一些练习者手在击打最终点太放松。其次,练习者忽视了格挡手的动作,而重视随后的攻击技术。然后,练习者又过于放大品势动作的拳头与道服摩擦所发出的声音。最后,品势练习者的肩膀上下移动会造成身体重心的不稳定,因此导致准确性、速度、敏捷性以及力量等问题。

第五、脚的技术。一些练习者在他们踢腿的最后时刻,在空中保持腿的时间过于长,这样在实际格斗中会被对手抓到。而且,落地时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样不易快而顺利的连接下一个动作。此外,一些练习者把腿踢得太高,攻击目标超出了自身的范围,很难掌握准确性和平衡。

第六、力量。练习者在动作的准备阶段过于用力,这样破坏了动作的准确性、速度等。此外,有的跆拳道品势练习者先转身体再做下一个动作,当他们弯曲身体再还原身体时,并没有使用身体的弹力而是用胳膊来完成的。

第七、呼吸。很多练习者在动作之间的衔接上对呼吸的控制的能力很弱。他们打品势就像是机器人一样,虽然看起来很有力量也很强壮,但是这样错误的呼吸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2.5.3 有效的跆拳道品势训练方法

跆拳道品势训练是一个科学的系统体系,通过有效的方法,分阶段训练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准确性训练)。主抓基础动作训练,以熟练、规范基本动作和腿法作为重点。充分理解跆拳道品势规则和技术动作的要求。

第二阶段(熟练性训练)。熟练性训练的重要核心是训练时动作幅度大一点,所有动作保持均衡,即重心移动稳定,最后速度和力量达到统一的境界。此阶段训练花费时间比较长,但是在品势训练过程是最重要的阶段。

第三阶段(表演性训练)。品势训练的最终阶段是演练完整的品势动作。通过反复的练习,动作达到刚柔、缓急,节奏挥洒自如。此外,“气与力”的配合,以及正确而自然的表现能力也是练习者所要追求的。

在各阶段的练习中,品势训练的重点是基础体力训练、基本动作和腿法,最终达到理解品势整体的流程来进行训练。练习者需要关注包括动作和姿势的正确性、准确性、平衡(重心移动)、速度的缓急、动作力度(强弱)、熟练性、视线---呼吸、气的表现、表现力等内容。在品势世锦赛的带动下,品势动作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同步性上和动作的幅度(动作规格)上,此外对于动作的熟练度和流畅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7]。

3 跆拳道品势的发展

3. 1 跆拳道竞技品势发展

跆拳道2000年正式成为悉尼奥运会的比赛项目,随后跆拳道发展成为了一项世界综合武术运动。但是跆拳道品势项目直到近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1992年韩国跆拳道协会通过举办Hanmadang大会,引入了跆拳道品势比赛,此后类似的品势比赛一个接一个开始举办,而且形式从规定品势、自创品势到有氧品势、健身品势。欧洲跆拳道协会于1985年土耳其举办的欧洲跆拳道锦标赛第一次采用跆拳道品势作为表演项目。此后品势比赛作为该项比赛的正式项目一直举办到现在。美国跆拳道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将跆拳道品势设立为美国国际比赛的正式项目。2006年世界跆拳道联盟将跆拳道品势作为世界比赛的正式比赛项目,第一届跆拳道品势世界锦标赛在首尔奥林匹克公园成功举行。2009年跆拳道品势正式成为世界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品势现正逐步发展中,展现了跆拳道平和、健康的形象。跆拳道品势是动与静的`结合,表现了内在能量与精神统一。

我国从2006年开始举办全国大众跆拳道比赛,每年两次比赛,锦标赛和冠军赛各一次。每个项目的前几名都有机会入选国家品势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品势锦标赛。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相应的品势比赛。而且,越来越多的练习者意识到品势的重要性,积极投入练习品势。经过五届跆拳道世锦赛,中国队每次都有收获,这对成长中的中国跆拳道来说是好事,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升华。近几年,国内大众跆拳道规范化发展程度加快,加上赛前的强化集训,参赛选手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具备了冲金的条件。跆拳道品势不光是技术和运气的较量,更是综合素养的较量。

3. 2 跆拳道自创品势发展

自创品势对于跆拳道品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创品势是把跆拳道技术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编的品势。自创品势可以划分为基本自创品势、跆拳操、跆拳道舞蹈(体操品势、有氧品势、搏击品势、韵律品势)、等几类。

跆拳道自创品势相较规定品势来说,避免了因规定品势训练带来的伤害,又对人体有益,所以日益成为很多跆拳道品势练习者钟爱的项目。有氧自创品势对加强人体的心肺功能锻炼有一定作用。通过补充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心脏血管的机能。跆拳舞(跆拳操)也是自创品势的一种,是借助典雅古朴的品势形态编排成体操或舞蹈形式,通过自由的动作和轻快的节奏激起练习者的兴致。目前多数的跆拳舞更具流行气息,与时下最劲爆的街舞融合

近年来,国内外举办的跆拳道大赛中自创品势有着非常高的人气。中国跆拳道协会也推出了一套全国大众跆拳道比赛规定动作标准操,为广大跆拳道练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训练内容。

4 结论

跆拳道从之前的单纯的竞技比赛转变成为一项多元发展的运动,而跆拳道的品势作为重要的分支,是一项没有年龄限制的全民健身项目,更是得到了广大练习者的推崇。在国际上,特别是美国、韩国、德国、伊朗等地,跆拳道品势已开展了30多年。但在国内展开不过5年时间,对一个跆拳道品势习练者来说仅是入门阶段[8]。大多数的跆拳道教练也处于一边学习提高,一边教学的阶段,练习者大多数只有一、两年的历史,以在校的中小学生为主。雅典奥运会之后,中国跆拳道协会将注意力由竞技跆拳道转向大众跆拳道的发展,陆续启动了大众跆拳道教练员、裁判员、考官、培训官等培训工作,引导我国跆拳道品势运动朝着国际标准发展。

[ 参考文献]

[1]中国跆拳道协会.中国大众跆拳道教程:基本技术与品势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

[2]王智慧. 现代跆拳道运动教学与训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69

[3]黄鹤. 跆拳道品势教程[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10

[4]李磊,祝伟明,古信. 儒佛思想对跆拳道精神影响之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5):133-134.

[5]鄢行辉. 跆拳道哲学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9, (12): 52-53.

[6]Lee Kyu-Hyung . What is Taekwondo Poomsae [M]. OSUNG Publishing Company , 2010. 310-313

[7]中国跆拳道协会.跆拳道苍明研究院编译. 国技院跆拳道教程[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230-235

[8]孙茂君,刘卫军. 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17(1):91-93

开通VIP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下载Construc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Diagnosis Model for Jumping Ability of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作者:王骏升;钟秉枢作者机构: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北京100191出版物刊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页码:100-106页年卷期:2018年 第5期主题词:排球运动员;弹跳力;功能诊断;体能训练摘要:弹跳力是排球运动员的重要专项素质,选择恰当的动作训练方法、合适的力量主题是提高弹跳力的重点。通过专家访谈法构建弹跳力诊断模型,通过测试法分析弹性贡献、摆臂贡献和助跑贡献等诊断指标,通过实验法验证相应力量主题的动作训练对弹跳力的提高效果。发现:1)排球运动员弹跳力功能诊断模型包括蹲跳、下蹲跳、摆臂下蹲跳和助跑起跳四个测试动作,弹性贡献、摆臂贡献、助跑贡献3个诊断指标,通过诊断标准可以有效评价个体弹跳力弱环节,通过相应力量主题的动作训练可以针对性地提高弹跳力。2)弹跳高的运动员也可能在诊断指标中存在弱环节,弹跳力与环节动作的速度力量、爆发力、反应力量以及摆臂幅度高度相关。3)提高弹跳力,弹性贡献大的运动员应进行最少8周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反应力量的动作训练;弹性贡献小的运动员进行最少4周速度力量/反应力量的动作训练。摆臂贡献小的运动员,改进摆臂幅度,同时加强摆臂动作的爆发力,可以提高摆臂贡献,进而提高弹跳力。助跑贡献小的运动员,进行助跑动作的速度力量和反应力量训练对弹跳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地址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批,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刊物。

本刊主要面向我国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即是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工作的一个“窗口”,又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1.体育科学 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中国体育科技 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与科学 7.体育学刊 8.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6.山东体育科技

1.体育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月刊 栏目:设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群众体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史学等。反映国内体育科研最新成果,刊登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设有特约专论、研究报告、动物实验、综述与进展、争鸣与探索、博士论文、前沿动态、学会信息等栏目。2.中国体育科技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双月刊栏目: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3.体育与科学主办单位:江苏省体育局 双月刊栏目:专访、学术对话录、新探索、特邀论坛、研究报告以及一系列特设专题研究栏目,涉及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方法论、运动竞赛与训练学等。4.北京体育大学主办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月刊栏目: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科研动态、教学、训练改革以及体育社会学、运动医学、群众体育及国外体育信息交流等,辟有“专题论坛”“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等栏目。5.体育学刊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双月刊栏目:共设“探索与争鸣”、“体育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高等学校体育”、“中小学体育”、“竞赛与训练”、“研究生论坛”及“体育资讯”等9个栏目。6.上海体育学院主办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专题论坛、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7.武汉体育学院主办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月刊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水上运动等栏目。8.广州体育学院主办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体育社会科学、休闲体育、竞技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等栏目。9.西安体育学院主办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西部体育论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术与训练、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及其他,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西部体育论坛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为本刊重点栏目。10.成都体育学院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月刊栏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与竞赛。11.山东体育学院主办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研究、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水上运动、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等。12.首都体育学院主办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体育基础学科、体育教学和训练、科研和管理、体育交叉和边缘学科等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13.沈阳体育学院主办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博士论坛、冰雪运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学14.南京体育学院主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综述与研究、运动生物科学研究和实验、基础理论研究、体育科研园地、教练员论坛、裁判员沙龙。15.体育文化导刊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月刊栏目:体育管理学、群众体育学、竞技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奥林匹克研究、体育原理、国外体育研究。16.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双月刊栏目:专家论坛、研究快报、论著、技术方法、综述、理论探讨、科研报道与临床总结、病例报道、队医园地、文摘、译文等。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临床总结、综述、探索与争鸣、理论探讨、队医园地、运动医学攻关与服务、工作手记、书评或书讯、会议纪要、国内外学术动态等。17.天津体育学院主办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双月刊栏目:特邀论坛,专题研究,成果报告,综述与进展,百家论坛,博士(生)论坛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练员与学者沙龙,研究报道。2.G7类(各类教育)1.中国特殊教育2.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4.中国成人教育5.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7.成人教育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三.G64(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 教育发展研究3.中国高等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江苏高教6.中国高教研究7.现代大学教育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10.黑龙江高教研究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继2.中国体育科技3.体育与科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体育学刊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8.体育文化导刊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审稿

排球参考文献1、虞重干主编 《排球运动》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2、施达生等主编 《排球教学训练指导》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3、张然主编 《排球纵谈》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4、中国排球协会审定 《排球竞赛规则2005-2008》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5、杨再淮主编 《排球》体育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年6、王红英 《男子排球高姿防守准备姿势的运动学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2003(4)7、孟范生 《中国排球发展出路探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8、吴平 《我国沙滩排球运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9、王村 《坐式排球的拦发球技术及其运用》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6)

题 名: 排球纵谈 题名拼音: pai qiu zong tan I S B N: 7-214-03073-X 责 任 者: 张然著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点: 南京 题 名: 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 题名拼音: zui xin pai qiu xun lian li lun yu shi jian I S B N: 7-81051-856-9 责 任 者: 葛春林主编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点: 北京 出版时间: 2003 载体形态: 255页 从 编 项: 高水平运动训练新思维新方法丛书 主 题 词: 排球运动 运动训练 题 名: 球类运动 题名拼音: qiu lei yun dong I S B N: 7-04-009743-5 责 任 者: 黄汉升主编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点: 北京 出版时间: 2001 载体形态: 338页 从 编 项: 主 题 词: 球类运动 排球运动 希望你能有个成绩优秀的毕业论文!!!

排球教育上装们讲了

 参考文献:[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加强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S〕 国药监市[2001]432号 2001[2]罗锐韧主编 哈佛管理全集〔M〕 第2版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3]许绍李,张庚淼,刘胜梁 市场营销学〔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有关规定〔S〕 国药管市[2000]166号 2000[5]钟玉明,苏婉波 广州药店掀起“下乡”热〔N〕 中国医药报,2001年7月7日第5版。[6]卜淑敏 张凡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 第4期相关文献[7]李和标 李宏 论基因兴奋剂的类型和预防《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 第2期相关文献[8]林海泓 肖萍 朱军 施海明 罗心平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年 第5期相关文献[9]高丽萍 贾丽霞 樊瑞芬 氧化应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的影响《广东医学》2008年 第5期相关文献[10]刘宏 李敛 余荣杰 赵洪雯 吴雄飞 移植肾切除可逆转移植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中国药业》2008年 第9期相关文献[11]李珣 李素芝 李淑梅 薛采芳 刘忠湘 肌注导入外源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导致小鼠红细胞生成增加《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 第2期相关文献[12]朱兵 秦宇红 杨雪 赵宝成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年 第2期相关文献按这样写就行了

  • 索引序列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见刊的时间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电话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外审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地址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审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