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知行合一论文结合自身

知行合一论文结合自身

发布时间:

知行合一论文结合自身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知行合一论文

知行合一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知行合一论文素材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知行合一(议论文,1500字)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这篇文章,我们学校也要写,等我写完了再上传

知行合一的典型代表就是王守仁了,明代著名大臣,心学的创办者,和孔孟朱并称的圣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ps:我记得小学课本里说到过王守仁盯着竹子想看出真理的事,一直嗤之以鼻-_-#)王守仁从小有当圣贤的志向,即使不被重用也一直刻苦追寻所谓的“理”,即使面对一切困苦也坚定前行,可朱熹的一句“存天理、去人欲”困扰了他多年,“欲”在心中,那“理”在何处?最终历经沉浮的他幡然醒悟,天理即是人欲,从此以“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的心学诞生王守仁用一生阐述了他的知行合一: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传奇。他的高风亮节被世人所传唱。纯手打,参考了《明朝那些事》

知行合一主题论文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行动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知识的验证,这是我一直崇高的真理。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我所推崇的无上箴言。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大意是: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准确的辨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此句说的不正是知与行的关系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讲的是求知的过程,“笃行”是要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就要学会;问,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执着。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努力,就会不断增涨才智和能力。这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先知而后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亲身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记得刚上初中时,一时间不适应这种快节奏,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希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制定了却没能去做,学习自然不会进步。后来,爸爸发现了这种情况,便向我讲了这条格言。他说:“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种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知与行结合起来。知是行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行又会进一步促进知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更快的进步。”爸爸的一番话,不仅使我醒悟,也因此让我喜欢上了这条格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发现了很多人因为做到“力行”、“审问”而有所成就。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使墨家成为春秋著名的学派。自古以来,也有很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各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无数实例证明:那些仅仅靠书本获得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取得成就。而得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除间接经验外,还可在实践中获得。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按我喜爱的格言去做。努力学习各个科目,做到广泛的学习;节约每一分每一秒,少与同学打闹,多看一些各种领域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请教同学,弄懂为止;对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要用自己的大脑加以分析,独立地思考,不盲目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对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对待知识要辨析地想,找出不同的意思。无论要实现这些事情有多难,我都会一如既往下定决心做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排斥虚伪、拒绝空想、亲身行动,得到最正确的结论,获得丰富的知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是最正确的方法。知与行,知识与行动,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与亲身实践、积极行动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辉灿烂,使中华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熠熠生辉。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论文标题

大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选择正确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妥善的处理学习、心理、社交等方面的问题,关系到大学能否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怎样汲取信息社会中有利、有益的信息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情操就成了高校工作者一个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信息社会 知行合一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苦难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形成,但总的来说,社会经验及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心智还不足以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同样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信息社会对高校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些大学生还存在明显的“知”与“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取得成绩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取得优异成绩的愿望,另外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和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恒心。这些是需要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摒除社会上的一些不利因素来完善自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高校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行为的系统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的高校生看清是非观,汲取精神上的养分,不断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意义。“知行合一”是我国明朝著名学者王守仁提出的,意在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的统一强调践履,这正是由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使大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讨论掌握了一些道理,这就是所谓的“知”;但获“知”并非是上这些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行”而“知”,是为了践履,此乃“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与“行”的结合,注重践履,就成为高校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这要求高校生在学习一些大道理时要重视“知”与“行”的结合,坚持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二、大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于每一个学生,即便是学校也被信息社会所涵盖在内,那么大学生如何在信息潮流中分辨信息的良莠及如何在其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课题。现代的思想道德理论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的特征是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文化历史等众多学科,这是因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涉及诸多方面的探究领域。多学科整合研究让我们不可否认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将不良影响摒弃或彻底根除的,需要借鉴一些学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时效性。虽然一些书刊所强调的理论体系和较强逻辑性的辨别能力,但大学生往往是对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有时候甚至会起反向作用认为一些不良思想很深刻很哲理因此而效仿盲从。所以,首先要从根本思想上消除不良信息的危害性。平日学校氛围、学习气氛、教师水平都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文化熏陶保障。熏陶的过程并不只是传授知识,需知年轻人的思想极具可塑性,通过长期或反复的灌输可培养定性的道德意识。因此,大力营造多层次多样化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广泛组织思想、文化、娱乐及学术于一体的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看清历史与现实,熟悉中外文化知识异同,了解国情民意,从而使大学生摆脱颓废空虚的不良信息。社会的实践也是对虚假不良信息的治理。无论任何事情,实践,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只有经历过实践的考验才能屹立不倒。学校可以以院系或班级、社团等集体为单位,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出自己的判断,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说服自己。虽然就目前来看,国内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及次数较少,理想主义色彩与情绪化思维活动较浓。一些人觉得控制学生的社会能力范畴就能防止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危害,其实青年人的思维极活跃并不受任何束缚,通过组织平等、自由的对话和讨论来抑制不良思维的发散有经可寻。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思想的交流平台,让自己阐述当今信息社会的利弊,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通过同龄人之间的深层次交流,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对待不同信息流的不同态度,正确分析出我国当代信息社会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现象,克服社会经济大潮面前失落感和对山品文化感性上的盲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三、信息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就当今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的征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人是自然之人,有人的自然属性,更是社会之人,有人的社会属性。人生的价值就是要从个人所得和社会贡献这个辩证的关系中去把握,并以社会贡献为主要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个人在社会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它必然要用它的思想和意志去推行确立与之适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是西方国家对我过的西式化影响,极力的通过方方面面的途径对时下学生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全球主义的蔓延,使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得到恣意推行。一些大学生因此而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信奉“金钱至上”,以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由此成为“西化”的俘虏。在对我国输入的大量报刊杂志影视、电子游戏和电脑软件上等多种精神文化测评中,都在宣扬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一些负面的报道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与思维模式。第二是当下社会的频频出现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极端丑恶现象,更有甚者是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现在的信息社会是一个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时代,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已网络为载体,以极快的传播速度、广度和声势来腐蚀着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学业的重视,同时也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大挑战。对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一个清醒、明确的认识,不仅要从社会大环境以身作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更加要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着手,开设大学生的德育课,对高校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等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这也是对引导当代社会背景下高校生树立正确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善于分析观念的正确与否,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由于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历史,因此封建残余思想将长期存在,这也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也乘虚而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和诱惑。如个人主义,这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和实质,它与我们倡导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相对立的。再如拜金主义,这方面的影响最深最广。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学生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人民群众及其利益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立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言行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此增强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一些信息的传播与感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易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多角度对于思想道德修养将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在一个信息纷杂的时代,要修身律己,重视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的修养,为自己衔接好追求高尚人格、不断登攀的高境界人生的阶梯。

知行合一(议论文,1500字)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行动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知识的验证,这是我一直崇高的真理。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我所推崇的无上箴言。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大意是: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准确的辨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此句说的不正是知与行的关系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讲的是求知的过程,“笃行”是要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就要学会;问,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执着。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努力,就会不断增涨才智和能力。这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先知而后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亲身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记得刚上初中时,一时间不适应这种快节奏,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希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制定了却没能去做,学习自然不会进步。后来,爸爸发现了这种情况,便向我讲了这条格言。他说:“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种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知与行结合起来。知是行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行又会进一步促进知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更快的进步。”爸爸的一番话,不仅使我醒悟,也因此让我喜欢上了这条格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发现了很多人因为做到“力行”、“审问”而有所成就。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使墨家成为春秋著名的学派。自古以来,也有很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各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无数实例证明:那些仅仅靠书本获得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取得成就。而得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除间接经验外,还可在实践中获得。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按我喜爱的格言去做。努力学习各个科目,做到广泛的学习;节约每一分每一秒,少与同学打闹,多看一些各种领域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请教同学,弄懂为止;对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要用自己的大脑加以分析,独立地思考,不盲目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对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对待知识要辨析地想,找出不同的意思。无论要实现这些事情有多难,我都会一如既往下定决心做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排斥虚伪、拒绝空想、亲身行动,得到最正确的结论,获得丰富的知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是最正确的方法。知与行,知识与行动,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与亲身实践、积极行动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辉灿烂,使中华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熠熠生辉。

  • 索引序列
  • 知行合一论文结合自身
  • 知行合一论文
  • 知行合一论文素材
  • 知行合一主题论文
  • 知行合一论文标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