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癌基因成瘾性研究论文

癌基因成瘾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癌基因成瘾性研究论文

给楼主论文:分子细胞基因组的研究随着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几千个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几百个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得到了阐明。70年代末以来,采用测定互补DNA顺序反推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分析效率,而且使一些氨基酸序列分析条件不易得到满足的蛋白质化学结构分析得以实现。发现和鉴定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仍是蛋白质研究的内容。例如与基因调控和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蛋白质的研究现在很受重视。蛋白质-核酸体系 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主要由核酸决定。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都由 DNA构成。简单的病毒,如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是由 46000个核苷酸按一定顺序组成的一条双股DNA(由于是双股DNA,通常以碱基对计算其长度)。细菌,如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含4×106碱基对。人体细胞染色体上所含DNA为3×109碱基对。遗传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复制、转录和转译。复制是以亲代 DNA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分子。转录是根据DNA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一类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后者又进一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序列,就是转译。因为这一类RNA起着信息传递作用,故称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于构成RNA的核苷酸是4种,而蛋白质中却有20种氨基酸,它们的对应关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顺序相连的 3个核苷酸来决定一种氨基酸,这就是三联体遗传密码。基因在表达其性状的过程中贯串着核酸与核酸、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NA复制时,双股螺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被拆开,然后DNA聚合酶以亲代DNA链为模板,复制出子代 DNA链。转录是在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转译的场所核糖核蛋白体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根据mRNA的编码,在酶的催化下,把氨基酸连接成完整的肽链。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也是通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上的操纵基因通过与阻遏蛋白的相互作用控制基因的开关。真核细胞染色质所含的非组蛋白在转录的调控中具有特殊作用。正常情况下,真核细胞中仅2~15%基因被表达。这种选择性的转录与转译是细胞分化的基础。蛋白质-脂质体系 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它包括细胞外周膜和细胞内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器膜。从化学组成看,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构成的体系。很多膜还含少量糖类,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高等植物的性状主要由核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孟德尔规律。1900年Coorence和Baut等人就已发现影响质体表型的一些突变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1962年里斯(Ris)和Plont证明植物叶绿体中存在遗传物质DNA。现已证明,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自己的DNA及整套的转录和翻译系统,能够合成蛋白质。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多数在有性杂交过程中表现为母性遗传。其机制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雄配子不含有细胞质,因而没有胞质基因;另一种观点是雄配子含有少量的细胞质,其细胞器在受精前即已解体,失去功能。胞质基因组的母性遗传,大大限制了胞质基因的遗传研究,利用有性杂交方法难以知晓当胞质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的遗传和生理效应及其对表型的影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体细胞杂交技术为胞质基因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拟对植物体细胞杂交后代胞质基因重组的多样性,创制胞质杂种的可能途径及胞质基因组的传递等问题加以说明。1 植物体细胞杂交后代胞质基因组重组的多样性体细胞杂交时,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三者均既可以单亲传递又可以双亲传递,因而可以产生许多有性杂交难以产生的核-质基因组的新组合类型。Kumar等人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结合理论推导提出,植物体细胞杂交一代理论上可以产生48种类型,而相应的有性杂交一代只能产生两种类型。48种类型可分为亲型、核杂种和胞质杂种3类。胞质杂种即是具有一个亲本的细胞核和双亲细胞质的植株或愈伤组织,它是研究胞质基因组的好材料。2 创制胞质杂种的方法2.1 “供体-受体”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这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法,由Zelcer等(1987)提出。其原理基于生理代谢互补,利用高于致死剂量的电离辐射处理供体原生质体使其核解或完全失活,细胞质完整无损;再用碘乙酸或碘乙酚胺处理受体原生质体以使其受到暂时抑制而不分裂,这样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后,只有融合体能够实现代谢上的补偿,进行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或再生植株,这些融合体就是各种各样的胞质杂种。此技术的优点是双亲不需任何选择标记,适用范围广,可行性强,缺点是适宜的辐射剂量难以掌握。2.2 “胞质体-原生质体”融合法 所谓胞质体是指去核后的原生质体。该法由Maliga提出。优点是避免了电离辐射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缺点是制备胞质体尚存在一些技术性的困难。最近Lesney等人提出了一种能够从悬浮系原生质体制备大量胞质体的方法。2.3 其它的可能途径(1)根据双亲原生质体形态上的差异或通过荧光染料标记来机械分离融合体,然后进行微培养。(2)利用分别由核基因组和质基因组编码的抗药性状,通过双重抗性选择获得胞质杂种。(3)原生质体直接摄取外缘细胞器。(4)通过显微注射或电激法实现细胞器转移。3 胞质杂种中双亲胞质基因的传递遗传学3.1 叶绿体基因组 胞质杂种中,叶绿体基因组的传递分为单亲传递和双亲传递两种。单亲传递是指胞质杂种愈伤组织及由之再生的植株只含有亲本之一的叶绿体基因组。这种分离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关于叶绿体基因组的分离是否随机的问题,由于研究者们采用的试验材料不同得出两种结论:一种是叶绿体基因组的随机分离,这在品种间、种间及属间原生质体融合中都被观察到;另一种是叶绿体基因组的非随机分离(即亲本之一的叶绿体基因组优先保留),如弗利克(Flick)和埃文(Evens,1982)在烟草的研究中表明,所有的N.nesophila和N.tabacum体细胞杂种都只具有N.nesophila叶绿体基因组,类似的例子很多。双亲传递是指胞质杂种中,同时含有双亲的叶绿体基因组,其在体细胞杂种以后的有性繁殖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既然双亲叶绿体能够共存,理论上二者就有可能发生重组。事实上,叶绿体基因组重组现象已被观察到,但频率很低。3.2 线粒体基因组 胞质杂种中,线粒体基因组的传递方式是双亲传递,且发生活跃的重组,产生丰富的新类型。然而在分析线粒体基因组重组类型时不可忽视由于离体培养而诱发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子内重组(突变)的可能性,因为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仅使核基因组产生大量变异,而且对于某些植物,也可诱发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变异。4 植物胞质基因组控制的重要性状目前已基本阐明的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性状主要是一些抗药性状。如:链霉素抗性、林肯霉素抗性等。在与线粒体基因组有关的性状中,研究最多的是胞质型雄性不育性状。许多学者在不同植物上研究发现,雄性不育系与其同型保持系之间在线粒体DNA内切图谱或其编码的蛋白上存在明显差异。如在玉米上已发现T型雄性不育植株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多至7次重组,且主要发生于26s rRAN基因附近,产生一个嵌合基因,因此导致转录时阅读框架发生了改变,如果这个嵌合基因发生了缺失或小段插入,则阅读框架恢复正常,育性也随之恢复。总之,植物体细胞杂交是胞质基因组及其所控制性状研究的有效途径,关于胞质性状的研究对于某些植物已从分子水平上深入到了与雄性不育相关的特异线粒体DNA片段及相应的特殊蛋白,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阐明将会使得从分子水平上改良雄性不育性状成为可能。

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那么关于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要求怎么写的呢?我们不妨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摘要: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 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 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13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 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 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13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5):18-22.

[2] 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4-16.

[3] 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4] 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5(5):66-68..

[5] 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85-11887

你们学校没有CNKI吗??那里面你要的文章用卡车装。

癌症与基因关系研究论文

<<现在癌症的病因是否就是基因的变异或者受损导致,这一点是否确认?>>不一定.有些癌症的病因是心理原因 (psychosomatic causes).心中怒恨怕, 降低免疫力, 引发癌细胞.很少医务工作者注意到这原因

癌症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基因突变的过程。人类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胞还会持续的分裂,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就是涉及一个前期的复制,基因的复制然后再分裂的一个过程。复制和分裂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基因的错配,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的这个剧本在编的过程中,在抄剧本的过程中,抄错了然后后边演员在演的过程中这个内容就完全南辕北辙了,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这样一个基因之后编辑的蛋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样的一种错配的积累,这种基因突变积累,就导致了一个新的这样的形态的细胞的出现,而这种细胞多半是以这种永生花就持续分裂,为最主要的表现,这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癌细胞。

癌症是由于体内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突变的累积所引起的

不是所有的癌症都和基因有关系呢,有些癌症是可以遗传,可以遗传的癌症和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成瘾性药物的分类及研究论文

一、成瘾及物质滥用的概念与性质的历史演变人类早就注意到酒精滥用相关成瘾问题会导致各种躯体健康、心理社会问题,但成瘾性质是什么,一直争议不断。1、成瘾是道德、意志问题历史上,人们对成瘾的最初认识为:成瘾源于性格缺陷,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是精神(spiritual life)层面的道德、意志缺乏问题。 为防止成瘾行为的方法往往是强调个人的责任,对成瘾行为往往采取惩罚措施。 虽然这样的观点一直存在到现在,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神经生物学的进展,我们对成瘾的看法有着较大的改变。 首先,所谓的自我选择并非“故意”,而是由生物的易感性以及成瘾后的失控造成的,重要的是把成瘾行为标记为“道德”问题,会导致社会歧视与偏见,使之成瘾者转入“地下”,导致更多社会、心理、躯体问题。2、成瘾相关的药物滥用是违法行为与道德模式相关,由于成瘾导致各种社会、心理、家庭等问题,世界各国都采用从法律上控制成瘾物质的使用,特别是对制毒、贩毒采取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并成为预防、控制成瘾行为的手段之一。因而,联合国制定了三个与麻醉品和精神药物有关的公约,设立了国际麻醉品管理局(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INCB),以监测各国对麻醉品、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同时也成立了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s,UNODC)以控制毒品相关违法、犯罪。我国对吸毒问题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法律措施。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禁毒法》,2013年颁布了配套的禁毒条例,从法律层面上确定了禁毒的性质、方针与政策。我国《禁毒法》制定的禁毒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3、成瘾相关的药物滥用是社会不赞许的亚文化行为基本观点认为,是社会将药物使用规定为违法,所以就违法了。由于打击这种违法活动,增加了的药物使用者产生了贩毒行业,滋生了政府腐败,增加了药物使用成本,后者也是导致药物使用者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历史上,曾经将吸烟、饮酒定义为违法,进行打击,最终失败了。 因此,将使用毒品合法化就能减少这种违法犯罪、减少吸毒危害。 所以就在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的注射室(药物滥用者可以在此处注射阿片类物质),咖啡屋(在此处可以购买与使用大麻),或试图将大麻合法作为突破口,如先是医疗使用合法,然后是种植、娱乐使用合法。这种合法化运动目前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唾弃,不可能成为主流思路。4、成瘾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的脑部疾病从医学生物学角度来看,成瘾的特征行为失控(明知有害,仍有不顾一切的强迫性觅药行为;不能控制使用剂量与频度等)、戒断症状、耐受性增加、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成瘾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具有类似的性质。该观点认为,长期使用药物能影响多系统的脑部环路,特别是与奖赏、动机、学习记忆、自控等行为有关的环路,所以导致了成瘾者具有强烈、不可控的药物渴求和与之相关的强迫性觅药行为。由于其失控性,惩罚对成瘾者往往收效甚微。不过,该观点也承认,成瘾相关的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脑部疾病),其发生、展、转归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仅使用生物学方法来解决成瘾问题。1)成瘾存在大脑相关环路异常美国成瘾医学会将成瘾定义为,涉及脑部奖赏、动机、记忆相关环路的原发性、慢性疾病。这些环路功能异常导致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特征性表现,显现为个体通过物质使用和其他行为病理性追求奖赏和(或)缓解痛苦。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到,成瘾是与遗传及环境相关的,涉及与奖赏、动机、学习记忆有关环路的脑部疾病,成瘾个体使用物质至少有两个目的:获得快感、减少痛苦。彩图1-1示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此系统起于腹侧被盖区,投射到伏隔核与前额叶皮质,此系统是奖赏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学习、记忆、探索等有关。2)成瘾者具有个体易感性差异成瘾的病因学研究是药物成瘾研究的重点药物成瘾究竟涉及哪些因素,是什么使得普通的、偶然的药物使用发展为成瘾或者依赖。 和大多数精神疾病一样,能够较好解释成瘾发生机制的是药理学因素、个体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三因素模型。就个体的易感性来说,一些使用成瘾药物的个体能长时间停留在社交性、娱乐性使用,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绝大多数成人都有机会吸烟、喝酒,但只有部分人成为烟瘾、酒瘾者。研究表明,即便使用成瘾性很强的可卡因,也只有15%~16%的人在首次使用10年内对可卡因成瘾。大部分人初次使用药物,多为难受感觉。但另一些极端的个体在初次使用之后就有欣快感,能很快发展为成瘾,以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些充分提示,成瘾现象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成瘾者有较为特殊的性格因素,如好奇、冲动控制问题、对药物的奖赏性较为敏感、对应激反应过于强烈等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均有较强的遗传倾向。不同易感因素在成瘾的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彩图1-2表示这些易感因素在成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成瘾个体在成瘾前就比较冲动/冒险,而且冲动要求立即的满足,对药物、酒精所起的作用较为敏感,一旦发展为成瘾后,对应激反应性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成瘾的核心症状是失控(强迫性),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在成瘾早期,个体所追求的是用药后的快感,到成瘾形成后,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渴求或者缓解戒断症状。以酒精为例,我们把饮酒分为不同阶段:初期饮酒→社交性饮酒→大量无节制饮酒→躯体、心理依赖等,在不同阶段中,饮酒者对饮酒的控制也越来越差,而饮酒方式越来越固定。成瘾后则出现以下特征:·明知有害欲罢不能,主要目的是不断追求使用药物的快感,或者为了戒除戒断而不断用药。·对成瘾物质有强烈的渴求感。 ·药物使用带有强迫性,不择手段。 ·控制不了使用的剂量与频度。 ·复发不可避免,反复戒断,屡屡失败。 ·惩罚对他们收效甚微。由于上述问题,成瘾者往往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否认自己的成瘾问题,回避自己心理、社会、家庭、人际关系问题,带着假面具生活。成瘾进一步恶化其行为、情绪失控,更加自暴自弃,如果不主动参加治疗,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4)成瘾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率高根据美国国家共病率调查(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NCS)的数据,在终身患有物质使用障碍的个体中,有41%~65.5%终身患有至少一种其他精神障碍。笔者研究表明,约2/3的海洛因依赖者共患其他DSM-Ⅳ精神障碍。 约30%的海洛因依赖者共患其他DSM-Ⅳ轴Ⅰ精神障碍,其中以心境障碍最为常见,终身患病率约20%;其次为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率约13%。 相比一般人群和其他精神疾患人群,成瘾人群中人格障碍的发病率较高,是一般人群的4倍,尤以反社会型、边缘型、回避型、偏执型等人格障碍类型多见。我们的研究发现,约60%的海洛因依赖者共患DSM-Ⅳ轴Ⅱ人格障碍,其中以B群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最高,约为50%。在人格障碍的诊断上,以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最为常见,患病率约40%,其次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病率约23%。5)成瘾行为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社会问题,涉及各个年龄段药物滥用还导致滥用者出现心理、人格的扭曲,使得药物滥用者更难以适应社会。 重要的是药物滥用能导致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症状等。以饮酒问题为例,饮酒相关问题涉及胎儿,如酒精胎儿综合征; 青少年,如狂饮导致攻击冲动行为; 成人,如依赖滥用、戒断、躯体疾病等; 老年,如依赖、戒断、躯体疾病、药物相互作用。根据WHO报告,饮酒相关疾病、损伤高达60余种。吸毒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还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首先,它是诱发其他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温床。 其次,它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最后,它还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 截至2005年9月底,在国家累计报告的135 630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40.8%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居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首位。 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80%患有各种传染性疾病。6)成瘾行为导致社会歧视与偏见由于成瘾行为特点,社会、公众不可避免对成瘾者产生歧视与偏见,歧视与偏见加重了成瘾的社会心理损害,妨碍成瘾者康复、回归社会,形成了长期药物使用→成瘾→戒毒→复发→成瘾的恶性循环。如彩图3所示,成瘾者病前就有一定的易感性;在药物滥用过程中逐渐出现脑功能损害,导致行为失控、戒断症状、耐受性增加,发展为成瘾; 在成瘾过程中出现或者共病有严重的躯体、社会、心理损害; 成瘾后不可避免出现社会歧视与偏见。 躯体、社会、心理损害以及歧视与偏见进一步恶化成瘾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复发率很高。显然,成瘾是一类与生物、心理、社会均有关系的复杂的脑部疾病,在预防、干预、康复成瘾行为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用一体化综合手段来控制此类复杂疾病。治疗与干预目的不仅是让成瘾者停止使用药物,更要他们建立无药的生活方式,维持社会、工作、家庭中的正常功能。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综上所述,成瘾行为的发生发展与个人素质、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成瘾后可导致大脑一系列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其病程呈慢性复发性特征。成瘾医学的发展,给这些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使成瘾者康复与回归社会成为可能。二、机体对精神活性物质易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药物成瘾的行为学特征是强迫性用药和强迫性觅药(长期持续存在的强烈用药动机)。1、机体对精神活性物质易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奖赏机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法则。在上亿年生物界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必须具备一种重要的辨别能力,凡能使机体产生愉悦和欣快感觉的刺激就是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刺激,如性、美食、运动等;使机体出现的欣快和愉悦的程度越高,那么该刺激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关系就越重要,形成的记忆也就越牢固、越深刻。机体实现上述辨别和记忆功能的生物学基础是“奖赏环路 。奖赏环路的构成是位于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海马和杏仁核等不同脑区形成的神经环路。此环路参与奖赏效应(愉悦和欣快感),或曰正性强化效应,使机体学会如何获得奖赏刺激,启动并建立用药线索和环境与奖赏的关系,防止奖赏反应过度。在上述奖赏环路中,VTA-NAc通路是形成奖赏效应的最重要通路,尤其是在奖赏效应形成的早期。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刺激均能上调奖赏环路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使机体产生欣快感和相关记忆。此环路中多巴胺系统功能上调的越高,机体产生的欣快感就越强,形成的记忆就越牢固。精神活性物质作用的靶点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像性和美食刺激那样,直接(甲基苯丙胺、可卡因等)或间接(海洛因等)上调奖赏环路的多巴胺系统功能;而它们上调NAc内多巴胺浓度的程度远大于性和食物等生理性奖赏刺激,所产生的记忆也比生理性奖赏刺激牢固得多。换句话说,包括毒品在内的精神活性物质之所以能使机体成瘾,就是因为它们“盗用”了机体固有的奖赏机制,使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水平升高,进而使机体把精神活性物质刺激误认为是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刺激。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线虫到人,只要有基本的奖赏环路(VTA-NAc)存在,只要接触精神活性物质时间足够长、量足够大,就都会成瘾。2、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本质——代偿性适应代偿性适应(adaptation)是机体普遍存在的一种被动适应体内外环境改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机体能在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得以维持,使生命活动不发生重大改变。例如,当机体由1000m以下海拔高度进入2500m以上海拔高度的高原环境时,低氧就会刺激机体,通过一系列调控机制使靶组织和细胞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使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携带氧分子能力和机体组织器官利用氧能力增加。这一适应性改变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的影响,使正常生理功能得以维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活性物质之所以能使机体成瘾,是因为其在与机体发生长期的相互作用后引起机体发生代偿性适应改变造成的。与上述缺氧引起机体发生的代偿性适应不同的是,由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代偿性适应更为复杂,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一系列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和组织形态学的适应性改变。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代偿性适应的过程包括: ①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 ②进入体内的精神活性物质和各自的靶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进一步改变靶分子(受体、转运体)及相关分子(代谢酶)的功能,产生包括奖赏和正性强化作用在内的急性药理作用,这被认为是成瘾过程的起点; ③在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发生长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靶系统就会发生受体前神经递质、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水平的代偿性改变; ④在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发生长期相互作用和(或)上述靶系统的代偿性适应的基础上,非靶系统,如谷氨酸(glutam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等系统,也会发生受体前神经递质、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水平的代偿性改变; ⑤上述发生在两个系统(靶系统和非靶系统)、三个水平(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上的代偿性适应导致耐受、躯体依赖、精神依赖和成瘾的发生。在上述五个过程中,除过程一和二外,其他三个过程无论从代偿性适应改变的内容,还是从代偿性适应改变机制上讲,都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第五个过程。如上所述,要较深入地认识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代偿性适应机制,首先要了解精神活性物质急性作用的分子靶位,这是精神活性物质引起代偿性适应的第一步。例如,阿片类物质进入体内后,首先激活位于VTA内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上与Gi/o蛋白偶联的μ阿片受体,下调GABA能神经元的功能,使受其调节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脱抑制,而增加其投射靶区NAc等多巴胺的释放,产生奖赏效应。研究发现,μ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或使用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等,阿片类药物既不会引起典型的行为反应,也不会造成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反应。可卡因和苯丙胺类兴奋剂都能激活单胺系统,使细胞外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但是作用机制不同。可卡因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转运体、5-羟色胺转运体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重摄取而直接上调细胞外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增强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它是囊泡单胺转运体2和细胞质膜的多巴胺转运体、5-羟色胺转运体、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竞争性抑制剂,使神经元囊泡中存贮的单胺类神经递质逆转运至细胞外并抑制细胞外的多巴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重摄取,另外苯丙胺类兴奋剂还有一定的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的作用。大麻类药物激活G蛋白偶联的1型和2型大麻受体(CB1与CB2);酒精易化GABAA受体和抑制NMDA受体功能,也调节5-HT3受体和烟碱受体及其他受体(因酒精可直接与受体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它几乎可以影响所有受体的功能);尼古丁激活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麦角二乙胺等致幻剂部分激活5-HT2A受体; 巴比妥类和苯二氮类激活GABAA受体,从而上调奖赏环路多巴胺功能。综上所述,这些药物在改变各自靶分子功能的基础上都能上调NAc内的多巴胺浓度,从而产生奖赏效应,启动机体成瘾过程。精神活性物质长期与其各自的靶分子发生上述相互作用后,就会引起靶系统和非靶系统发生代偿性适应。 此代偿性适应的生物学基础是精神活性物质通过长期改变靶分子功能引起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改变。以阿片为例,其在分子水平引起代偿性适应的过程是: 首先,阿片通过急性作用,激活靶神经元细胞膜上的μ阿片受体,抑制神经元内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AC)活性,降低细胞内cAMP浓度,引起蛋白激酶活性下降,下调细胞内靶分子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影响细胞内靶蛋白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功能而发挥抑制性效应,产生镇痛等药理作用。在阿片上述急性作用的基础上,吗啡通过长时间激活阿片受体,过度抑制AC活性,在发挥上述药理作用的同时,还会引起靶细胞内的某些分子,如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的表达水平和转录活性上调;后者进入细胞核,使某些转录因子,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上调;NF-κB进一步通过上调某些与阿片受体信号转导功能相关的重要分子的表达,而对抗吗啡引起的AC抑制效应,从而实现阿片受体作用系统(靶系统)在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的代偿性适应改变。 此外,阿片通过激活阿片受体,间接上调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也会通过如上所述的分子机制引起多巴胺系统(非靶系统)发生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的代偿性适应改变。上述改变最终导致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生化过程发生可塑性改变,构成了特定的代偿性适应的发生。细胞水平的代偿性适应的主要神经生物学过程表现为,在精神活性物质长期作用下,在上述分子水平代偿性适应改变的基础上,神经元突触结构和突触传递功能发生了改变。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内、外因素的改变具有易变化性和可修饰性,这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神经系统具有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内在特性和突触连接的能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称此为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被认为是形成新的神经系统功能(如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精神活性物质的长期作用能够诱导突触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生适应性变化,即突触可塑性变化。在结构方面,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能够使PFC、NAc等脑区的树突棘密度发生改变,甚至引起神经元的形态和大小改变;在功能方面,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能够影响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这种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持久改变,是驱动成瘾行为的细胞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能够诱导突触可塑性的持久性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并非不可逆,随着戒断时间的延长有可能恢复。因此,突触可塑性改变尚不能很好地解释药物成瘾形成的能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时程记忆。三、与药物成瘾机制相关的重要假说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非常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用于解释药物成瘾机制的代表性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性强化假说(positive reinforcement hypothesis)2、负性强化假说(negative reinforcement hypothesis) 3、动机-敏化假说(incentive-sensitization hypothesis) 4、异常学习记忆假说(aberrant learning and memory hypothesis) 5)认知功能障碍假说(cognitive dysfunction hypothesis) 6)习惯性行为假说(habitual behavior hypothesis)

1. 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等,这类药易产生精神依赖,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发生躯体依赖;速可眠、安眠酮、水合氯醛成瘾也非常多见。2. 抗焦虑药:这类药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致其成瘾者也逐渐增多。如安定、经基安定、硝基安定、氟基安定、眠尔通、利眠宁等,其中以眠尔通成瘾性最大。3. 镇痛药:此类药应用比较广泛,疗效好,见效也快,但其成瘾性也同样快,使用2周即可成瘾,且具有异常强烈的精神、躯体依赖性。如吗啡、鸦片、杜冷丁、4. 可待因、美散酮、镇痛新等。5. 精神兴奋药:中枢神经兴奋药苯丙胺,有减少睡眠、消除疲劳的作用,但有较强的成瘾性,一般小剂量即可成瘾。6.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对精神病的幻觉、妄想和兴奋躁动疗效好,但长期使用易成瘾。7. 解热镇痛药:去痛片、apc也有成瘾性,多呈现为病态嗜好。8. 其他易成瘾的药物:凡是含有咖啡因的药丸或饮料,久服也成瘾;有些止咳糖浆含有可待因、阿片酊,久服也成瘾;女性激素用十替代疗法,久服也成瘾,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依赖。对于有成瘾性的药物,只有在有充分的理由、充分的把握确定该病对这一治疗方法反应良好时才使用,而且必须由医生处方到正规医院取药,使用这些药物只能用其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基因检测癌症论文

这也是最近几年我们很多癌症患者所要面临的问题,为什么要给患者做基因检测?因为我们现在针对不同的靶点的治疗,就是要在杀伤自我细胞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杀伤肿瘤细胞就是分子靶向治疗。有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就要做基因检测,不同的分子靶点,作用的药物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做基因检测,就不知道患者适合哪一类的分子靶向治疗,因此,全面的评估一个癌症患者的基因状况,了解肿瘤内部的一些基因的改变,对分子靶向治疗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不同的药物作用靶点是不同的,我们以EGFR为例,EGFR突变就可以采用易瑞沙、特罗凯这样的药物去治疗。如果是ERK融合基因突变,可以采用克唑替尼治疗。因此只要去做分子靶向治疗,需要做我们俗称的基因检测才能把需要治疗的把点找出来,才能保证患者能够接受到正确的药物治疗

法律分析:1、单癌种小panel检测:比如,对于肺癌患者,已知的驱动基因包括EGFR、ALK、KRAS、HER2、BRAF、PIK3CA、AKTI、MEKI、NRAS和MET,那么只检测这些常见突变的基因就可以了。此次医保报销的检测应属此类。

优势:价格便宜。拿肺癌举例,由于中国肺腺癌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是携带EGFR和ALK两个突变之一,这种方案性价比较高。所以,如果患者属于肺腺癌,而且经济条件一般,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才是更合理的。

2、全基因检测:同时检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癌症相关基因,比如,FDA批准的首款获得突破性认定的癌症NGS体外诊断检测产品--FoundationOne CDx (F1CDx)可检测324个基因的突变,还可以检测TMB和MSI两个基因组特征。

法律依据:《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我委组织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牵头制定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可在我委官方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执行。

该指导原则将定期修订更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

癌证基因检查是十分必须的,因为肿瘤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每一患者的个别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准也不同,基因的表达不一样,医治也不一样,关键是靶向药物的挑选要借助基因检查的结果。

一、对于健康大众而言:

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癌症早期筛查,提前了解自身是否患病,是不是高危人群,以及将来患某病的风险,指导受检者改变生活方式,降低患病率。

二、对于肿瘤患者而言:

(1)指导靶同用药:基因检测能筛选出可从靶向药物中获益的患者,让靶向治疗在特定患者群体中发挥出其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优势,否则,“盲靶”很有可能让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2)指导免疫治疗:基因检测可以评估指导免疫药物疗效的众多生物标志物(如MSI/TMB等)的水

平,为患者的免疫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3)评估化疗/内分泌治疗疗效:基因检测范围可囊括与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相关的基因位点,提示化疗/内分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帮助患者更加合理的选择化疗/内分泌治疗药物。

(4)提示肿瘤复发:有研究表明,基因检测可早于影像学检查数月提示肿瘤复发,可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

(5)评估肿瘤的遗传性及易感性:大约10~15%的癌症是遗传造成的,其中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癌症的遗传性因素占重要作用,通过基因检测,可有效评估肿瘤的遗传性,指导患者及其家人提前干预治疗,为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研究生论文吸猫成瘾

吸猫会上瘾,是因为猫咪的体型小巧,而且饲养过程善解人意,特别是它能够给人一种心理安慰和情感的依靠,所以在吸猫的时候,就会出现非常满足的情绪。猫咪有着圆脑袋、大眼睛、小巧的鼻子、软萌的声音,能够激发人类心理最原始的情感,对猫咪产生一种强烈的保护欲,并且不断的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兴奋的感情。因为猫咪非常可爱,还会使人产生一种蹂躏它的感觉,这并不是要伤害它,而是有一种想抱想亲的冲动,这个现象被称为可爱侵犯。

因为猫猫很可爱,吸猫可以给我们带来乐趣,让我们的生活增加欢乐,所以会上瘾。

我们觉得猫咪可爱有很多原因,比如它们身型小巧,浑身上下毛茸茸的,比如它们活泼好动、喜欢玩闹,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的脸部特征。整体来说,它们都有着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和小鼻子。 人们觉得有大眼睛、短鼻梁的圆脸是可爱的、更具吸引力的,是因为这样的面孔让人想起与自身更为接近的事物——婴儿。 可爱的婴儿能够激发人类内心深处某种非常原始的情感,研究者称之为可爱回应(the Cute Response)。婴儿和可爱的猫咪、狗崽会让人的大脑释放感觉良好的多巴胺,使得人的态度变得友好、温柔,让我们想要是照顾他们,这可谓是人类哺育本能的一种体现。

世界上可爱的宠物有很多,但在绝大多数宠物中只有吸猫会上瘾,吸猫上瘾是因为猫完美符合了人类对可爱的定义,体型和颜值都非常适合人类抚慰,猫的体型大小与人类婴儿差不多大,抱在怀中会极大的激发人类对幼儿的舔犊之情。

但是猫并不会像人类幼崽那样吵闹,把猫抱在怀中猫会与人玩闹,把猫放在一边,猫也会自己玩自己的,绝大多数时候猫都比较安静,也不会干扰到人做事,高冷性格的猫甚至会拒绝人的抚慰,但这种欲拒还迎的态度更加吸引人了。

人类驯服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与被人类驯服的狗相比,有的时候更像是猫驯服了人类。现在很多养猫的人都自称猫奴,事实上也差不多,供猫吃供猫喝还带铲猫砂,猫的回报就是对人的亲昵,跟养了个主子一样。

与狗相比,多数时候猫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像狗一样粘人。同样是养宠物,供宠物吃喝,狗的想法是这个人供我吃供我喝,一点是我的主人,我一点要讨好他。而猫的想法则相反,猫觉得这个供我吃供我喝,我一定是他的主人。

当然人类并不能够知道动物的想法,但就狗与猫表现的情况来看,大约就是这样。现在的宠物猫都是被驯养挑选出来的,如果有住过农村的经历,养过中华狸花猫就知道,这种中国土生土长的猫就算养了很多年,抱一下还要看它高不高兴。如果强行要抱,说不定就一爪子就挠你一个大花脸。

也正是猫身上还残留的这一点野性,让猫更加的吸引人。只不过现在的宠物猫如果不表现亲人基本不会流到市场上,也就是说多数宠物猫基本没什么野性,但还残留着一些本能,抓老鼠可能不会了,不过抓个虫子还是没问题。

  • 索引序列
  • 癌基因成瘾性研究论文
  • 癌症与基因关系研究论文
  • 成瘾性药物的分类及研究论文
  • 基因检测癌症论文
  • 研究生论文吸猫成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