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计算机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图书类

计算机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图书类

发布时间:

计算机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图书类

随着资讯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也随之产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和巨大破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网际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预防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计算机网际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有全球网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相互间的邮件的传输和档案快递方面更加的方便,人们在网际网路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伴随着网际网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也得到了发展。在网际网路的环境中,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指数模式,其传播速度也非常快。如果计算机病毒入侵了计算机网路系统,因其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软体系统的瘫痪。本文重点研究了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关键字:计算机网路安全;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一般情况下,电脑保安包含了软体和硬体的安全,同时还包含了计算机资料资料安全以及计算机执行的安全,因此,计算机的安全对于相关资料的储存管理与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为计算机病毒的威胁,也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网路安全以及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进行不断的研究。

1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自然灾害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资讯系统比较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溼度、温度、冲击、振动等诸多因素。而不少计算机房常忽视防震、防火、防电磁泄漏等方面的工作,接地系统也考虑的不够周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1.2软体漏洞

黑客对计算机发动攻击往往把网路软体的漏洞当成最好的利用条件,此外,还有软体“后门”的问题,这些“后门”都是软体设计程式设计人员为了自己方便才进行设定的,通常情况下。外人难以得知,而一旦“后门”洞开,其后果和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1.3黑客的攻击和威胁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路上,黑客攻击事件频频发生,愈演愈烈,已成为具有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各种各样的攻击者活动的舞台。之所以会出现黑客,大多情况下,并非黑客本身有随意入侵的本事,往往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发现并利用漏洞。资讯网路具有缺陷和不完善性,这正好成了黑客或病毒进行攻击的绝佳途径,资讯网路的脆弱,引起了不少资讯社会的脆弱和安全问题,对人们和社会构成了极大威胁。

1.4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通常是一种由人为编制、对计算机效能和资料进行破坏且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式程式码,它感染速度快、破坏性强,且传播形式复杂,很难彻底清除,可以轻易对硬碟、光碟机、主机板等造成破坏,是当今网路安全的头号强敌,一旦病毒在网路上扩散,会引起网路的瘫痪,使之不能正常执行。所以,加强网路安全防范意识尤其重要。

2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2.1加密技术

资料加密是指根据一定的演算法,将原有的明文或资料进行定的加密转换,对所进行的储存和传输工作进行加密,只有相关的资讯使用者进行解密之后才能对相关资料进行使用,这同时也是资料保密性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通常来说,加密演算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称加密演算法,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演算法。对称加密演算法主要是指进行解密的钥匙都是一样的,而非对称加密演算法所受用的钥匙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非对称加密的方法运用更为广泛。

2.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运用广泛,主要用于网路访问控制、阻止外?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欠ń?耄?芄挥行У囟阅谕?试唇?斜;ぁ7阑鹎蕉允?莅?械脑吹刂泛湍勘甑刂芬约霸炊丝诤湍勘甓丝诘刃畔⒔?屑觳猓?儆胩崆吧柚玫姆梦士刂乒嬖蚪?衅ヅ洌??a href='' target='_blank'>成功,就允许资料包通过;若不成功,就丢弃资料包。状态检测防火墙是当下市场上最常见的。防火墙一般只能防止外部,对内部网路起不了作用。

2.3物理隔离网闸

物理隔离网闸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资讯的安全性进行保护,其工作原理就是运用多种的控制功能进行固态开关的控制,从而保证对相对独立的主机系统进行一定的读写分析。而进行连线的主系统问,并没有相关的物理连线和逻辑连线,同时也不存在对资讯包转发的依据,所以,从物理方面来说,物理隔离网可以有效的对黑客进行预防。

2.4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通常就是:繁殖性强、攻击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传播方式多样、破坏能力大,其注入技术可分为无线电方式、后门攻击式、固化式方式以及资料控制连线方式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造的,这也导致计算机病毒对其系统自身和资讯储存等危害非常大。网路病毒技术一般有三种,一是病毒预防技术,利用固有的常驻系统记忆体,优先获得系统控制权,判定病毒是否存在,做好病毒扩散的预防工作;二是病毒检测技术,对档案自身特征和病毒特征对计算机进行侦测,判断系统是否感染病毒;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资讯网路安全以及网路病毒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应的,资料保密也发展到了更重要的阶段,资料保密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网路资讯科技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网路安全技术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网路病毒技术等,相应的,网路安全不仅需要技术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法律法规,并对资料资讯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加强,大力的进行宣传教育,尽可能的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范文二: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

摘要:资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资讯,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更是开创了资讯时代的新纪元。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多安全隐患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计算机病毒,极大的威胁了资讯保安,在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通讯中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应用中常见的病毒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分类、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病毒防护措施,以促进电脑保安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

1计算机病毒

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造成破坏,使之无法使用,甚至会对硬体系统造成损害。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着复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旦感染往往无法彻底根除。

1.1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通常附着于各类档案中,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中迅速传播,且又难以根除。当感染了病毒的档案被复制或者传输时,病毒就随之传播开来。病毒布局与独立性,其往往隐藏于执行程式中,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以及破坏性。一旦被感染轻则计算机装置执行速度降低,重则会使得硬体装置瘫痪,资料被破坏、丢失,给使用者造成巨大损失。

1.2病毒破坏过程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首先是潜伏。在这一阶段中病毒始终为休眠状态,需要通过某一条件进行启用。这种条件一般为时间、程式、档案或者磁碟容量超出某一范围等,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具有潜伏期。其次是繁殖。这一阶段中,病毒会将自身在特定的系统区域或者程式中防治同自身的副本,受到感染的程式都会含有病毒副本。继而是触发。这一阶段中,病毒会通过某一系统事件被启用,从而实现其功能,而触发事件往往依照病毒的不同而不同,激发功能也可能包含病毒的复制次数。最后则是执行。在这一阶段中,病毒最终实现自身功能,这一功能可能无害也可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1.3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计算机病毒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寄生病毒、以及隐形病毒和多型病毒等。寄生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病毒形式。其主要在可执行档案中附着,当执行该程式时,该类病毒就会急需感染其他档案,以此重复执行。而储存器病毒则主要驻留于主存中,从而感染所有的执行程式。引导区病毒主要对引导记录进行感染,从而在系统中传播。隐形病毒是一种针对反病毒软体设计的病毒种类,在反病毒软体进行病毒检测时能够隐藏自己。多型病毒则是一种在感染时会发生改变的病毒,若通过检测病毒“签名”的方式检测该种病毒,则无法检测出。

1.4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以下便简要分析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首先为移动储存装置。移动储存装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常见的移动储存装置包括行动硬碟、U盘以及光碟等。这些介质使用频繁,移动性高使用广泛,一旦移动储存装置中感染了病毒,不但会破坏装置中原有的档案,还会对装置硬体完成损坏,一旦移动储存装置又连线了其他计算机,则会将病毒传播出去,加速了病毒的扩散。其次为网路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际网路,网际网路以其便捷的资讯传输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网际网路中所传播的资讯、资源等并非是完全安全的。其中夹杂的病毒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常见的网路传播方式包括即时通讯软体、网页以及邮件等,计算机病毒会附着于正常档案通过上述方式在网路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目前几种传播方式中最快且影响最广的。系统漏洞以及软体漏洞是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近几年,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另外,计算机中不可移动的硬体装置也能够传播病毒,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病毒种类极少,但其破坏力无与伦比,且目前没有检测手段能够对付该种病毒。无线通道以及点对点通讯系统也是病毒传播的方式。由于无线网路传输中,资料资讯的加密很弱或者有些根本没有加密,因此该类资讯极易容易被窃取、修改,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而随着无线网路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路应用的普及,大量针对无线终端的病毒层出不穷,无线通讯网路成为了病毒的又一“温床”。

2防护措施

防治是减少、消除病毒威胁的最有效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病毒侵入系统。从而削弱病毒的危害性,降低病毒攻击的成功率。但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这个目标无法完美实现。目前对电脑保安技术中防护病毒的措施主要有三步,即检测、标识、清除。若被感染的程式被检测出来但无法予以标识和清除,那么就只能被丢弃,使用者可以重新安装一个干净的程式,以此消除病毒威胁。病毒防御技术在发展,同样病毒技术也同样在发展,二者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最早出现的病毒主要由程式码片段构成,相对较为简单,当时使用的反病毒软体也同样较为简单,秩序对病毒程式码进行标识清除即可。但随着病毒技术的不断演化发展,反病毒也越来越精密复杂。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常识也随之普及,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一些简便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知识和技能,下面便针对几种常见的病毒预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1系统备份。在确认计算机未感染病毒时,对使用者系统中重要的档案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受计算机病毒攻击而崩溃时进行恢复。除了系统本身的备份外,也要及时备份使用者资料。2安装防病毒程式、及时更新病毒特征库并定期扫描,同时,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特征程式码库升级,目前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及时的线上升级。3安装防火墙。安装较新的正式版本的防火墙,并要及时升级。同时为作业系统及时安装补丁,阻止程式入侵作业系统。经常使用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体对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查杀。4关闭系统还原。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选中“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5注意远离恶意网站或不健康网站。上网浏览时一定要开启防毒软体的实时监控功能,特别是“网页监控”,以免遭到病毒侵害。6不要开启不明来历的邮件。邮件是传染病毒最快的也是影响最广的途径之一,若邮箱中发现不明来历的邮件,一定不能轻易开启。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文化秩序也烙上了资讯文明的烙印。但是技术带给人们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始终是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路应用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来自网路外的计算机病毒就是现代资讯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应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是目前电脑保安技术研发的重点。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进行研究能够令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攻击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效进行防范,保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路安全,发挥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路的积极作用,令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闫丽娟.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资讯与电脑,20105.

[3]张冠群.浅谈计算机病毒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信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信息,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多安全隐患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计算机病毒,极大的威胁了信息安全,在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通讯中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应用中常见的病毒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分类、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病毒防护措施,以促进计算机安全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

1计算机病毒

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造成破坏,使之无法使用,甚至会对硬件系统造成损害。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着复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旦感染往往无法彻底根除。

1.1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通常附着于各类文件中,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中迅速传播,且又难以根除。当感染了病毒的文件被复制或者传输时,病毒就随之传播开来。病毒布局与独立性,其往往隐藏于执行程序中,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以及破坏性。一旦被感染轻则计算机设备运行速度降低,重则会使得硬件设备瘫痪,数据被破坏、丢失,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

1.2病毒破坏过程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首先是潜伏。在这一阶段中病毒始终为休眠状态,需要通过某一条件进行激活。这种条件一般为时间、程序、文件或者磁盘容量超出某一范围等,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具有潜伏期。其次是繁殖。这一阶段中,病毒会将自身在特定的系统区域或者程序中防治同自身的副本,受到感染的程序都会含有病毒副本。继而是触发。这一阶段中,病毒会通过某一系统事件被激活,从而实现其功能,而触发事件往往依照病毒的不同而不同,激发功能也可能包含病毒的复制次数。最后则是执行。在这一阶段中,病毒最终实现自身功能,这一功能可能无害也可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1.3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计算机病毒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寄生病毒、以及隐形病毒和多态病毒等。寄生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病毒形式。其主要在可执行文件中附着,当执行该程序时,该类病毒就会急需感染其他文件,以此重复执行。而存储器病毒则主要驻留于主存中,从而感染所有的执行程序。引导区病毒主要对引导记录进行感染,从而在系统中传播。隐形病毒是一种针对反病毒软件设计的病毒种类,在反病毒软件进行病毒检测时能够隐藏自己。多态病毒则是一种在感染时会发生改变的`病毒,若通过检测病毒“签名”的方式检测该种病毒,则无法检测出。

1.4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以下便简要分析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首先为移动存储设备。移动存储设备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常见的移动存储设备包括移动硬盘、U盘以及光盘等。这些介质使用频繁,移动性高使用广泛,一旦移动存储设备中感染了病毒,不但会破坏设备中原有的文件,还会对设备硬件完成损坏,一旦移动存储设备又连接了其他计算机,则会将病毒传播出去,加速了病毒的扩散。其次为网络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终端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以其便捷的信息传输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互联网中所传播的信息、资源等并非是完全安全的。其中夹杂的病毒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常见的网络传播方式包括即时通讯软件、网页以及邮件等,计算机病毒会附着于正常文件通过上述方式在网络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目前几种传播方式中最快且影响最广的。系统漏洞以及软件漏洞是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近几年,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另外,计算机中不可移动的硬件设备也能够传播病毒,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病毒种类极少,但其破坏力无与伦比,且目前没有检测手段能够对付该种病毒。无线通道以及点对点通信系统也是病毒传播的方式。由于无线网络传输中,数据信息的加密很弱或者有些根本没有加密,因此该类信息极易容易被窃取、修改,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而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络应用的普及,大量针对无线终端的病毒层出不穷,无线通讯网络成为了病毒的又一“温床”。

2防护措施

防治是减少、消除病毒威胁的最有效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病毒侵入系统。从而削弱病毒的危害性,降低病毒攻击的成功率。但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这个目标无法完美实现。目前对计算机安全技术中防护病毒的措施主要有三步,即检测、标识、清除。若被感染的程序被检测出来但无法予以标识和清除,那么就只能被丢弃,用户可以重新安装一个干净的程序,以此消除病毒威胁。病毒防御技术在发展,同样病毒技术也同样在发展,二者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最早出现的病毒主要由代码片段构成,相对较为简单,当时使用的反病毒软件也同样较为简单,秩序对病毒代码进行标识清除即可。但随着病毒技术的不断演化发展,反病毒也越来越精密复杂。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常识也随之普及,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一些简便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知识和技能,下面便针对几种常见的病毒预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

(1)系统备份。在确认计算机未感染病毒时,对用户系统中重要的文件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受计算机病毒攻击而崩溃时进行恢复。除了系统本身的备份外,也要及时备份用户数据。

(2)安装防病毒程序、及时更新病毒特征库并定期扫描,同时,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特征代码库升级,目前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及时的在线升级。

(3)安装防火墙。安装较新的正式版本的防火墙,并要及时升级。同时为操作系统及时安装补丁,阻止程序入侵操作系统。经常使用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对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查杀。

(4)关闭系统还原。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选中“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

(5)注意远离恶意网站或不健康网站。上网浏览时一定要开启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特别是“网页监控”,以免遭到病毒侵害。

(6)不要打开不明来历的邮件。邮件是传染病毒最快的也是影响最广的途径之一,若邮箱中发现不明来历的邮件,一定不能轻易打开。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文化秩序也烙上了信息文明的烙印。但是技术带给人们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始终是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应用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来自网络外的计算机病毒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应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是目前计算机安全技术研发的重点。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进行研究能够令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攻击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效进行防范,保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发挥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的积极作用,令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闫丽娟.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信息与电脑,2010(5).

[3]张冠群.浅谈计算机病毒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计算机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孙强. 基于ASP.NET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Michele Leroux Bustamants.Secure your ASP.NET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肖建编. ASP.NET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巴兹拉等. ASP.NET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Jesse Libert.Programming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米切尔的等编著. ASP.NET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周佩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2]刘炳文等.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数据库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13]李光明.Visual Basic 6.0 编程实例大制作〔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14]王兴晶,赵万军等.Visual Basic 软件项目开发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5]陈艳峰,高文姬等.Visual basic 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红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7]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8]张红军,王红.Visual Basic 6.0 中文版高级应用与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 与 JSP Web 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术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SP数据库编程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红,司光亚.《JSP Web编程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刁仁宏.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

[15]张莉,王强.SQL Server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16]郭瑞军,李杰,初晓璐. ASP.NET 数据库开发实例精粹[M].西安:电子工业出 版社出版,2003.

[17]宋昕.ASP.NET 网络开发技术实用教程入门与提高[J].情报杂志,2005,(7).

[18]顼宇峰.ASP.NET+SQL Server 典型网站建设案例[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1]米琦.基于多维变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汤文亮,曾祥元,曹义亲.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

[3]宋保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5]祝勇.基于LS-SVC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程春蕊,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7)

[7]孙利民等编着.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甄甫,刘民,董明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5)

[9]陆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潘虎.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张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魏宝玲.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道路维护与监控[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吴中博,樊小泊,陈红.基于能量水平的多Sink节点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01)

[14]陈伟,吴健,胡正国.分布式监控组态系统实时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6(22)

[15]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6)

[16]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7)

[17]张雪平.使用SecureCRT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IEEE802.11n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IEEE802.11n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1]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孙强. 基于ASP.NET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Michele Leroux Bustamants.Secure your ASP.NET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肖建编. ASP.NET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巴兹拉等. ASP.NET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Jesse Libert.Programming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米切尔的等编著. ASP.NET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能够安全工作,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入手,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计算机病毒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计算机病毒全文如下:

摘要: 本文将从计算机病毒的研究背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型别以及防治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一、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①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式嵌入到宿主程式中,依赖于宿主程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式是否为病毒程式的主要依据。

②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档案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③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式或者磁碟的引导区甚至硬碟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④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启用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启用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⑤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式的病毒程式,即源病毒程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⑥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资料资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执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体构成破坏等。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可怕的破坏性才使得计算机病毒令人如此恐怖。

三、计算机病毒的型别

①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碟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碟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资料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②档案型病毒。档案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档案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③指令码病毒。指令码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指令码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体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指令码语言中巢状的命令。

④“特洛伊木马”程式。特洛伊木马程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体来说都更加了解使用者的心里状态――这种程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执行特洛伊木马程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四、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指利用网路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的总称。而现在网路时代的计算机病毒,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的一个概念,它被溶进了更多的东西。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是指以网路为平台,对电脑保安产生安全的所有程式的总和。

①“间谍”式木马病毒出现。如果说传统木马病毒是个的话,那么现在的木马病毒则更像一个活生生的间谍。如今“间谍”式木马病毒一般是指利用系统漏洞进入使用者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修改登录档自动启动,执行时故意不被察觉,将使用者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资讯都暴露在网路中的病毒程式。

②可以自我完善的蠕虫病毒出现。如今的蠕虫病毒除了利用网路缺陷外,更多地利用了一些新的人技术。如:“密码”病毒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诱使使用者来主动执行病毒,等等。

③黑客程式。随着网路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必须重新来审视黑客程式。黑客程式一般都有攻击性,它会利用漏洞在远端控制计算机,甚至直接破坏计算机。黑客程式会与木马程式相结合,对电脑保安构成威胁,所以黑客程式也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总之,现在的计算机病毒都呈现出隐蔽性、欺性等复杂的特点,让人们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使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五、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①引导型病毒的预防。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记忆体。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防写,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

②档案型病毒的预防。档案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档案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档案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档案的其他档案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档案染不上病毒,档案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③个性化的预防措施。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④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

⑤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加强对计算机行业高智商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巨集观背景下,计算机网路世界早已融为一体,跨国进行计算机病毒攻击也已出现。为此,世界各国要本着维护计算机网路安全执行的高度,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计算机病毒犯罪。

六、结语

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预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感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以保护计算机网路安全,使得计算机网路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卓新建等.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第二版

[2]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3] 张仁斌等.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优秀计算机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参考文献(1)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windows 环境下32 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罗云彬;(3)《windows 操作系统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尤晋元、史美林 ;(4)《windows 深入剖析--初始化》清华大学出版社;(5)《windows 深入剖析--内核篇》清华大学出版社;(6) 王殿复. 新编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7) (美)斯泽著,段新海译. 计算机病毒防范艺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1] 张丽娟. 银行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的防治[J]. 中国金融电脑 , 2008,(01) [2] 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一览[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03,(03) [3] 我国防治计算机病毒初见成效[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 1991, (01) [4] 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策略[J]. 个人电脑 , 2003,(03) [5]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J]. 计算机周刊 , 2000,(21) [6] 2005年病毒疫情调查分析[J]. 软件世界 , 2005,(12) [7]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 2001,(07) [8] 瑞星填补空缺[J]. 每周电脑报 , 2000,(50) [9]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J]. 信息网络安全 , 2001,(09) [10] 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最新快讯[J]. 计算机应用研究 , 1991, (01) 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哦,[1] 张璞. 计算机病毒防范浅析[J]. 内江科技 , 2008,(02) [2] 李富星, 张贞.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04) [3] 徐东亮, 关威.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 黑龙江气象 , 2002,(01) [4] 王恒青. 新时期计算机病毒的动态分析与防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7,(26) [5] 杨劲松, 李宏宇, 杜丽娟. 穿耳孔导致病毒性脑膜炎1例[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8,(04) [6] 吴义莲. 浅谈病毒mRNA的合成途径[J]. 滁州师专学报 , 1999,(02) [7] 张文波, 甄影新. 关于提高微机性能的探讨[J].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1999,(04) [8] HTLV—Ⅲ病毒和LAV病毒[J]. 药学进展 , 1987, (01) [9] 惠洲鸿. 计算机病毒传播之数学模型的试建[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9,(03) [10] 曲国军, 张世雄. 微机资源的安全保护[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1998,(02) [1] 万利平, 余芸珍, 唐政军.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与防范策略[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08,(02) [2] 沙学玲. 计算机病毒及防范[J]. 科技风 , 2008,(04) [3] 张智勇.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的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17) [4] 刘孝国. 浅析计算机病毒与防范措施[J]. 实验室科学 , 2007,(02) [5] 杨丽锦. 浅析局域网病毒的特点及防范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13) [6] 刘爱军. IP地址盗用方法及防范策略分析[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01) [7] 袁正光.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J]. 微电脑世界 , 1998,(15) [8] 梁紫珊. 浅谈计算机局域网病毒及防范策略[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 2007,(06) [9] 子小. 谁怕谁[J]. 每周电脑报 , 1998,(50) [10] 朱江. 2002年十大热门病毒纵览[J]. 电脑校园 , 2003,(02)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探究论文

摘要: 本文对计算机病毒进行系统的概括,对新病毒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计算机病毒的重要作用,并对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进行具体探究,旨在为我国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作用;探究

1、计算机病毒的概况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对计算机的程序造成破坏的编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更新,攻击速度变快,传播途径更加广泛,破坏力更大。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特点

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增多,传播速度较快,能够主动传播。此外,新病毒的“蠕虫特征”使得病毒能够在自身不断复制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传播到其他程序上。

1.2新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除了以QQ、邮件、网页等途径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还能够利用软件的漏洞来传播和攻击。此外,计算机病毒能够同时利用多个软件的漏洞进行攻击,且攻击力度增大,导致计算机安全系统遭到破坏。

1.3新功能

除了自动复制的功能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远程控制的功能。当病毒成功入侵计算机后,通过病毒对计算机的系统进行远程控制,这种病毒与入侵者非常相似,能够盗取计算机内的信息或者导致计算机的系统崩溃。常见的病毒为QQ木马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等,这些病毒造成的危害非常大[1]。

2、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作用

(1)切断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检测技术在发现病毒时会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向计算机使用者发出提醒,阻止计算机使用者打开带有病毒的邮件和消息,保护计算机程序和相关资料的安全。

(2)打击病毒制造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制造计算计病毒攻击他人的计算机,若造成计算机使用者的人身财产损失,计算机病毒制造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能够在病毒产生侵害之前对其进行制止,有效打击制造病毒的违法行为。

3、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探究与实现

3.1特征代码扫描法

(1)以代码的长度为根据选择代码串。病毒代码在不同环境下的长度会发生变化,短代码只有100字节,而长代码的长度将近10K字节,只选取病毒代码的一小段作为病毒代码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检测病毒时不能只选用其中一段病毒代码串。

(2)以病毒代码的唯一性为根据选择代码串。若病毒的代码每增加一字节,要检测2000种病毒,那么增加的空间就为2000字节,因此,在保证特征代码的唯一性的基础上,减少时间和空间的开销,尽量使特征代码的长度维持在最小值。

(3)以病毒代码的代表性为根据选择代码串。选择的代码串具有代表性才能够将此病毒与其他病毒区分,因此,要全面分析程序,保证代码串的代表性。

(4)以病毒代码所处数据区为依据。病毒所处的数据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代码串不能处于不断变化的数据区内。

3.2特征字扫描法

通过升级特征串扫描,加快扫描速度,提高扫描的准确性。特征字库的特征字数量较少,只需截取少量的病毒关键特征字就可进行工作,字节长度较短,并且不用进行串匹配,处理字节的时间被大大缩短,进而提高了对病毒的扫描速度。此外,生物活性实验与此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对病毒的扫描比较准确,报错率较低。经过长期的发展,智能引擎技术对特征字扫描法进行的完善,能够准确识别病毒的变种,并且速度也得到相应提升。

3.3启发式代码扫描方法

此方法主要依赖杀毒软件来进行检测,杀毒软件对于病毒的种类进行记忆备份,当入侵的病毒种类与记忆的病毒种类相似时,杀毒软件进行及时处理,向计算机使用者发出提醒。由于杀毒软件要对计算机的所有程序进行扫描,识别程序的代码,因此,此方法的应用前提是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到目前为止,该检测方法经常出现误报病毒的'情况,检测结论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无法对模糊的病毒程序进行有效识别。

3.4完整性检测技术

该检测技术的检测对象是计算机中的所有文件,首先要对计算机的引导扇区和文件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之后查找被更改的文件,并将预先记忆的原始文件覆盖在已被更改的文件上,修复文件内容[2]。此外,除了对已知病毒的检测,该技术还能够检测计算机的未知病毒,并将检测出来的病毒进行自动清除,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病毒检测。此方法的检测范围较全面,检测结果较准确,被广泛应用。

3.5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

病毒的更新使得病毒变种越来越多,攻击强度变大,攻击途径变多,病毒检测工作受到阻碍,根本原因为病毒缺少特征码,完整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的专家研发了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该技术在病毒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快速检测出结构复杂和程序庞大的病毒,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变种病毒和未知病毒进行快速处理,对时间和空间资源都进行了合理利用,降低了检测成本,大大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计算机使用者要对计算机的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随时关注计算机的异常现象,及时利用病毒检测技术和杀毒软件对计算机信息进行保护,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侵害,保护自身的财产和隐私安全此外,病毒检测技术的研发者要不断开发新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完善,为预防新型病毒的入侵提供技术支持。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变异,新病毒对计算机程序和文件造成的损害更大,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能够有效保护计算机不受病毒侵害。目前的大部分检测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还需要被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种的病毒,减少对计算机使用者的财产和隐私侵害。

参考文献:

[1]万百宏.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114-115,123.

[2]祝恩,殷建平,蔡志平等.计算机病毒自动变形机理的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2,24(6):14-17.

随着资讯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也随之产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和巨大破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网际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预防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计算机网际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有全球网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相互间的邮件的传输和档案快递方面更加的方便,人们在网际网路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伴随着网际网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也得到了发展。在网际网路的环境中,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指数模式,其传播速度也非常快。如果计算机病毒入侵了计算机网路系统,因其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软体系统的瘫痪。本文重点研究了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关键字:计算机网路安全;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一般情况下,电脑保安包含了软体和硬体的安全,同时还包含了计算机资料资料安全以及计算机执行的安全,因此,计算机的安全对于相关资料的储存管理与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为计算机病毒的威胁,也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网路安全以及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进行不断的研究。

1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自然灾害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资讯系统比较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溼度、温度、冲击、振动等诸多因素。而不少计算机房常忽视防震、防火、防电磁泄漏等方面的工作,接地系统也考虑的不够周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1.2软体漏洞

黑客对计算机发动攻击往往把网路软体的漏洞当成最好的利用条件,此外,还有软体“后门”的问题,这些“后门”都是软体设计程式设计人员为了自己方便才进行设定的,通常情况下。外人难以得知,而一旦“后门”洞开,其后果和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1.3黑客的攻击和威胁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路上,黑客攻击事件频频发生,愈演愈烈,已成为具有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各种各样的攻击者活动的舞台。之所以会出现黑客,大多情况下,并非黑客本身有随意入侵的本事,往往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发现并利用漏洞。资讯网路具有缺陷和不完善性,这正好成了黑客或病毒进行攻击的绝佳途径,资讯网路的脆弱,引起了不少资讯社会的脆弱和安全问题,对人们和社会构成了极大威胁。

1.4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通常是一种由人为编制、对计算机效能和资料进行破坏且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式程式码,它感染速度快、破坏性强,且传播形式复杂,很难彻底清除,可以轻易对硬碟、光碟机、主机板等造成破坏,是当今网路安全的头号强敌,一旦病毒在网路上扩散,会引起网路的瘫痪,使之不能正常执行。所以,加强网路安全防范意识尤其重要。

2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2.1加密技术

资料加密是指根据一定的演算法,将原有的明文或资料进行定的加密转换,对所进行的储存和传输工作进行加密,只有相关的资讯使用者进行解密之后才能对相关资料进行使用,这同时也是资料保密性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通常来说,加密演算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称加密演算法,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演算法。对称加密演算法主要是指进行解密的钥匙都是一样的,而非对称加密演算法所受用的钥匙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非对称加密的方法运用更为广泛。

2.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运用广泛,主要用于网路访问控制、阻止外?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欠ń?耄?芄挥行У囟阅谕?试唇?斜;ぁ7阑鹎蕉允?莅?械脑吹刂泛湍勘甑刂芬约霸炊丝诤湍勘甓丝诘刃畔⒔?屑觳猓?儆胩崆吧柚玫姆梦士刂乒嬖蚪?衅ヅ洌??a href='' target='_blank'>成功,就允许资料包通过;若不成功,就丢弃资料包。状态检测防火墙是当下市场上最常见的。防火墙一般只能防止外部,对内部网路起不了作用。

2.3物理隔离网闸

物理隔离网闸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资讯的安全性进行保护,其工作原理就是运用多种的控制功能进行固态开关的控制,从而保证对相对独立的主机系统进行一定的读写分析。而进行连线的主系统问,并没有相关的物理连线和逻辑连线,同时也不存在对资讯包转发的依据,所以,从物理方面来说,物理隔离网可以有效的对黑客进行预防。

2.4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通常就是:繁殖性强、攻击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传播方式多样、破坏能力大,其注入技术可分为无线电方式、后门攻击式、固化式方式以及资料控制连线方式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造的,这也导致计算机病毒对其系统自身和资讯储存等危害非常大。网路病毒技术一般有三种,一是病毒预防技术,利用固有的常驻系统记忆体,优先获得系统控制权,判定病毒是否存在,做好病毒扩散的预防工作;二是病毒检测技术,对档案自身特征和病毒特征对计算机进行侦测,判断系统是否感染病毒;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资讯网路安全以及网路病毒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应的,资料保密也发展到了更重要的阶段,资料保密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网路资讯科技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网路安全技术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网路病毒技术等,相应的,网路安全不仅需要技术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法律法规,并对资料资讯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加强,大力的进行宣传教育,尽可能的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范文二: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

摘要:资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资讯,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更是开创了资讯时代的新纪元。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多安全隐患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计算机病毒,极大的威胁了资讯保安,在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通讯中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应用中常见的病毒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分类、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病毒防护措施,以促进电脑保安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

1计算机病毒

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造成破坏,使之无法使用,甚至会对硬体系统造成损害。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着复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旦感染往往无法彻底根除。

1.1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通常附着于各类档案中,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中迅速传播,且又难以根除。当感染了病毒的档案被复制或者传输时,病毒就随之传播开来。病毒布局与独立性,其往往隐藏于执行程式中,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以及破坏性。一旦被感染轻则计算机装置执行速度降低,重则会使得硬体装置瘫痪,资料被破坏、丢失,给使用者造成巨大损失。

1.2病毒破坏过程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首先是潜伏。在这一阶段中病毒始终为休眠状态,需要通过某一条件进行启用。这种条件一般为时间、程式、档案或者磁碟容量超出某一范围等,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具有潜伏期。其次是繁殖。这一阶段中,病毒会将自身在特定的系统区域或者程式中防治同自身的副本,受到感染的程式都会含有病毒副本。继而是触发。这一阶段中,病毒会通过某一系统事件被启用,从而实现其功能,而触发事件往往依照病毒的不同而不同,激发功能也可能包含病毒的复制次数。最后则是执行。在这一阶段中,病毒最终实现自身功能,这一功能可能无害也可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1.3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计算机病毒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寄生病毒、以及隐形病毒和多型病毒等。寄生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病毒形式。其主要在可执行档案中附着,当执行该程式时,该类病毒就会急需感染其他档案,以此重复执行。而储存器病毒则主要驻留于主存中,从而感染所有的执行程式。引导区病毒主要对引导记录进行感染,从而在系统中传播。隐形病毒是一种针对反病毒软体设计的病毒种类,在反病毒软体进行病毒检测时能够隐藏自己。多型病毒则是一种在感染时会发生改变的病毒,若通过检测病毒“签名”的方式检测该种病毒,则无法检测出。

1.4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以下便简要分析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首先为移动储存装置。移动储存装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常见的移动储存装置包括行动硬碟、U盘以及光碟等。这些介质使用频繁,移动性高使用广泛,一旦移动储存装置中感染了病毒,不但会破坏装置中原有的档案,还会对装置硬体完成损坏,一旦移动储存装置又连线了其他计算机,则会将病毒传播出去,加速了病毒的扩散。其次为网路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际网路,网际网路以其便捷的资讯传输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网际网路中所传播的资讯、资源等并非是完全安全的。其中夹杂的病毒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常见的网路传播方式包括即时通讯软体、网页以及邮件等,计算机病毒会附着于正常档案通过上述方式在网路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目前几种传播方式中最快且影响最广的。系统漏洞以及软体漏洞是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近几年,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另外,计算机中不可移动的硬体装置也能够传播病毒,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病毒种类极少,但其破坏力无与伦比,且目前没有检测手段能够对付该种病毒。无线通道以及点对点通讯系统也是病毒传播的方式。由于无线网路传输中,资料资讯的加密很弱或者有些根本没有加密,因此该类资讯极易容易被窃取、修改,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而随着无线网路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路应用的普及,大量针对无线终端的病毒层出不穷,无线通讯网路成为了病毒的又一“温床”。

2防护措施

防治是减少、消除病毒威胁的最有效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病毒侵入系统。从而削弱病毒的危害性,降低病毒攻击的成功率。但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这个目标无法完美实现。目前对电脑保安技术中防护病毒的措施主要有三步,即检测、标识、清除。若被感染的程式被检测出来但无法予以标识和清除,那么就只能被丢弃,使用者可以重新安装一个干净的程式,以此消除病毒威胁。病毒防御技术在发展,同样病毒技术也同样在发展,二者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最早出现的病毒主要由程式码片段构成,相对较为简单,当时使用的反病毒软体也同样较为简单,秩序对病毒程式码进行标识清除即可。但随着病毒技术的不断演化发展,反病毒也越来越精密复杂。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常识也随之普及,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一些简便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知识和技能,下面便针对几种常见的病毒预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1系统备份。在确认计算机未感染病毒时,对使用者系统中重要的档案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受计算机病毒攻击而崩溃时进行恢复。除了系统本身的备份外,也要及时备份使用者资料。2安装防病毒程式、及时更新病毒特征库并定期扫描,同时,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特征程式码库升级,目前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及时的线上升级。3安装防火墙。安装较新的正式版本的防火墙,并要及时升级。同时为作业系统及时安装补丁,阻止程式入侵作业系统。经常使用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体对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查杀。4关闭系统还原。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选中“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5注意远离恶意网站或不健康网站。上网浏览时一定要开启防毒软体的实时监控功能,特别是“网页监控”,以免遭到病毒侵害。6不要开启不明来历的邮件。邮件是传染病毒最快的也是影响最广的途径之一,若邮箱中发现不明来历的邮件,一定不能轻易开启。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文化秩序也烙上了资讯文明的烙印。但是技术带给人们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始终是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路应用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来自网路外的计算机病毒就是现代资讯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应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是目前电脑保安技术研发的重点。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进行研究能够令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攻击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效进行防范,保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路安全,发挥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路的积极作用,令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闫丽娟.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资讯与电脑,20105.

[3]张冠群.浅谈计算机病毒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计算机病毒进化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能够安全工作,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入手,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计算机病毒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计算机病毒全文如下:

摘要: 本文将从计算机病毒的研究背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型别以及防治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一、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①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式嵌入到宿主程式中,依赖于宿主程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式是否为病毒程式的主要依据。

②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档案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③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式或者磁碟的引导区甚至硬碟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④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启用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启用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⑤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式的病毒程式,即源病毒程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⑥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资料资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执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体构成破坏等。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可怕的破坏性才使得计算机病毒令人如此恐怖。

三、计算机病毒的型别

①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碟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碟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资料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②档案型病毒。档案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档案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③指令码病毒。指令码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指令码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体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指令码语言中巢状的命令。

④“特洛伊木马”程式。特洛伊木马程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体来说都更加了解使用者的心里状态――这种程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执行特洛伊木马程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四、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指利用网路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的总称。而现在网路时代的计算机病毒,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的一个概念,它被溶进了更多的东西。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是指以网路为平台,对电脑保安产生安全的所有程式的总和。

①“间谍”式木马病毒出现。如果说传统木马病毒是个的话,那么现在的木马病毒则更像一个活生生的间谍。如今“间谍”式木马病毒一般是指利用系统漏洞进入使用者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修改登录档自动启动,执行时故意不被察觉,将使用者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资讯都暴露在网路中的病毒程式。

②可以自我完善的蠕虫病毒出现。如今的蠕虫病毒除了利用网路缺陷外,更多地利用了一些新的人技术。如:“密码”病毒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诱使使用者来主动执行病毒,等等。

③黑客程式。随着网路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必须重新来审视黑客程式。黑客程式一般都有攻击性,它会利用漏洞在远端控制计算机,甚至直接破坏计算机。黑客程式会与木马程式相结合,对电脑保安构成威胁,所以黑客程式也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总之,现在的计算机病毒都呈现出隐蔽性、欺性等复杂的特点,让人们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使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五、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①引导型病毒的预防。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记忆体。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防写,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

②档案型病毒的预防。档案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档案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档案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档案的其他档案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档案染不上病毒,档案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③个性化的预防措施。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④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

⑤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加强对计算机行业高智商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巨集观背景下,计算机网路世界早已融为一体,跨国进行计算机病毒攻击也已出现。为此,世界各国要本着维护计算机网路安全执行的高度,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计算机病毒犯罪。

六、结语

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预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感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以保护计算机网路安全,使得计算机网路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卓新建等.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第二版

[2]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3] 张仁斌等.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1] 张璞. 计算机病毒防范浅析[J]. 内江科技 , 2008,(02) [2] 李富星, 张贞.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04) [3] 徐东亮, 关威.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 黑龙江气象 , 2002,(01) [4] 王恒青. 新时期计算机病毒的动态分析与防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7,(26) [5] 杨劲松, 李宏宇, 杜丽娟. 穿耳孔导致病毒性脑膜炎1例[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8,(04) [6] 吴义莲. 浅谈病毒mRNA的合成途径[J]. 滁州师专学报 , 1999,(02) [7] 张文波, 甄影新. 关于提高微机性能的探讨[J].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1999,(04) [8] HTLV—Ⅲ病毒和LAV病毒[J]. 药学进展 , 1987, (01) [9] 惠洲鸿. 计算机病毒传播之数学模型的试建[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9,(03) [10] 曲国军, 张世雄. 微机资源的安全保护[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1998,(02) [1] 万利平, 余芸珍, 唐政军.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与防范策略[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08,(02) [2] 沙学玲. 计算机病毒及防范[J]. 科技风 , 2008,(04) [3] 张智勇.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的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17) [4] 刘孝国. 浅析计算机病毒与防范措施[J]. 实验室科学 , 2007,(02) [5] 杨丽锦. 浅析局域网病毒的特点及防范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13) [6] 刘爱军. IP地址盗用方法及防范策略分析[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01) [7] 袁正光.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J]. 微电脑世界 , 1998,(15) [8] 梁紫珊. 浅谈计算机局域网病毒及防范策略[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 2007,(06) [9] 子小. 谁怕谁[J]. 每周电脑报 , 1998,(50) [10] 朱江. 2002年十大热门病毒纵览[J]. 电脑校园 , 2003,(02)

[1]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史樊莉丽;董先明;,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5), 192本文阐述了芯片对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芯片的发展历史,并以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为参照对象,把芯片发展分阶段进行了总结。[2]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应国良;马立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计算机是一种人造物,是历史的产物,其进化与更新换代凝聚了若干人的智慧。随着一线教学的深入,笔者认识到若不从历史源头上对计算机发展过程予以整体上的把握,将不利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它的发展。本文在先前研究者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研究策略和思路:以需求产生与满足为引子,以软硬交替发展为主线,以性能不断提高为成果,以突出学科交叉为亮点。[3]论计算机发展史及展望杨露斯;黎炼;,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6), 188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4]充满创新火花的计算机发展史刘瑞挺;, 计算机教育, 2009,(05), 129-130<正>回顾计算机发明的历史,每一台机器、每一颗芯片、每一种操作系统、每一类编程语言、每一个算法、每一套应用软件、每一款外部设备……无不像闪光的珍珠串在一起,令人赞不绝口。每个事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每件史料都述说着创新的思想。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这样的史实就像大海岸边的贝壳,俯拾皆是;当然,要找到珍珠就得下专门功夫了。[5]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5), 91-93<正>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历来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头疼的地方。因为通常这一课是在教室中作为理论课来上的,而教材上相关的内容又较为浅显并显得知识容量不足。教师不得不精心备课,[6]浅析计算机病毒发展史程兴中;,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248+252简述了从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出现到现在,计算机病毒随着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化的过程。并对网络病毒的各种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7]从汉字发展史看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周凤英;,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46-47+79汉字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汉字落后论的批判之后,迎来了“汉字优越论”的曙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让 我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汉 字及其发展产生的冲击呢?本文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汉字发展史,对计算机汉字输入将会给汉字发展产生的影响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8]浅谈CPU发展史及计算机发展前景黎菁,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17), 61-63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计算机硬件中最重要部分的中央处理器简单原理并着重了它的发展史。然后根据摩尔定律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和前景、计算机硬件软件化做了一番介绍。[9]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王亚军, 计算机时代, 2004,(07), 7-8回顾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型技术近二十年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计算机科学期待着一场新的革命。[10]难以忘却的——计算机发展史谌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07), 47-48<正> 计算机是一种机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与人类发明创造的其它工具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发明的机器大多可以看作是人的手或脚的延伸。它们能够完成的是人原本需要耗费体力去完成的事情。而计算机则不同,它可以看作是人头脑的延伸,能帮助人做那些需要耗费人脑力完成的工作。计算机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当然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11]计算机硬件史话——回顾CPU散热器的发展史小甘;, 少年电世界, 2003,(05), 76-77<正> 大家都知道电脑的核心部件是CPU,它能否正常工作至关重要,而保护它正常工作的部件之一有散热器的责任。随着电脑的飞速发展,散热器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它前后经历了从风冷散热到热导管再到最新的液冷散热。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下它们的情况吧。[12]历届图灵奖得主简介——《ACM图灵奖(1966—1999)——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刘建元,康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0,(06), 27[13]大脑的延伸──计算机发展史孙小美;, 中国科技月报, 1998,(07), 60-62[14]步履维艰 前途光明——哈尔滨方正公司计算机部发展史张亚欣, 中外企业家, 1997,(11), 6<正> 记得在93年9月份,来自总部的消息,北大方正集团成为美国Digtal PC中国唯一总代理,心里踌躇。方正排版方兴未艾,怎么又有时间做PC?何总前瞻未来,迅速做出在方正分公司成立计算机部的决定。由于本人的爱好,这方面又稍有特[15]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中国培训, 1995,(10), 45<正> 1.最早的第一种计算工具—— 算筹,是中国发明的,约在公元前一 千多年前,在公元六世纪算筹转变为 算盘。 2.第一把计算尺是1620年英国 E·冈特发明的,是一种直线式对数计算尺。 3.第一台能进行加减运算的机械计算机是法国B·帕斯卡1642年发明的,利用齿轮进行转动。 4.第一个发明二进制的逻辑代数的是英国G·布尔,布尔代数后来成为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基础。[16]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何力;, 人民教育, 1985,(03), 44<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陆军阿贝丁炮击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它使当时的一切运算工具相形见绌。人工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弹道轨迹计算,它仅用3秒钟就完成了。[17]计算机五十年代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3,(04), 39-47<正> 五十年代是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从单机试制转向工业生产,计算机应用从科技计算扩展至数据处理的时期。这段历史所揭示的计算机行业的许多重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于计算机发展后进的国家,至今仍然不无启迪。一、从实验室到实用化四十年代后期,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云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工程师。其中有冯·诺依曼(von Neumann),研制美国第一台电子数字[18]信息时代的黎明——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王行刚;陈厚云;,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04), 51-59<正> 一、微型机迅猛拓广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微型机的诞生和迅猛拓广。1969年8月,一个年轻的设计人员,现在Zilog公司的创始人F.Faggin,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1)将日本设计的台式计算机中11片逻辑电路压缩成3片,即中央处理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19]电脑的成长: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06), 52-63目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状况,从总的来看,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水平。因此,研究国外、尤其是美国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探讨分析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的。本文所作的是一个尝试。[20]火力发电厂采用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史二川原诚逸;胡树松;, 华北电力技术, 1979,(Z2), 82-92+112日本日立公司应北京电业管理局的要求于1978年6月在陡河电站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讲课,介绍有关控制机的情况,现将其中“控制机发展史”及“汽机、锅炉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整理印出,以供参考。北京电业管理局控制机讲习班 1979年2月1日[1]生活情境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研究周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9), 185-187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为依据,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一套联系紧密的实验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帮助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验证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2]浅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万兰平;, 科技信息, 2010,(29), 275+23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做到将所学运用于将来的职业生活的目的。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教师来说,我们应考虑如何让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走进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让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贴近职业生活?如何使计算机知识运用于职业生活?教师应该尝试创设具有专业职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入,举例职业生活实例,根据知识特点情况,将所教知识,点滴渗透,从而构建职业生活化实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3]改进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探讨权彦清;, 经营管理者, 2010,(23), 367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在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细节出发,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利用搜索引擎以及辅助相应的搜索策略,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4]影像视频格式在计算机教学中与生活中的应用谢静波;,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2), 553-554在我们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音频、视频与我们紧密相连,教学怎样制作多媒体课件;日常生活中有手机、电视、电脑、MP4、MP5等等,怎样用好这些电器;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流式视频格式越来越多,怎样上网看电视,下载视频?这都是摆在现代人前面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影像视频格式与应用:一、本地影像视频;二、网络影像视频;三、视频格式大转换;四、在教学与生活中的应用。[5]计算机应用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何国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00,(03), 29-34从 1 98 5年起 ,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进至信息革命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渗透到了几乎一切生产领域 ,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计算机对人们的影响 ,以及对计算机在少数民族中应用的忧思 ,并提出利用计算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议[6]计算机在生活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莫继红,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7,(04), 29-30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技术实现生活小区物业管理的一种方法,重点讨论了物业管理的目标以及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7]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赵国求;, 武钢技术, 1985,(01), 74<正> 一、手表计算机日本制造了一种既可做手表用,又具有计算机功能的超小型手表计算机。它由手表,键盘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手表可以单独使用,如果与键盘连结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手表内装有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五个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存储二千个单字和一百个左右的电话号码或七十个人的通讯地址。

优秀计算机病毒防御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参考文献(1)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windows 环境下32 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罗云彬;(3)《windows 操作系统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尤晋元、史美林 ;(4)《windows 深入剖析--初始化》清华大学出版社;(5)《windows 深入剖析--内核篇》清华大学出版社;(6) 王殿复. 新编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7) (美)斯泽著,段新海译. 计算机病毒防范艺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1] 张丽娟. 银行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的防治[J]. 中国金融电脑 , 2008,(01) [2] 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一览[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03,(03) [3] 我国防治计算机病毒初见成效[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 1991, (01) [4] 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策略[J]. 个人电脑 , 2003,(03) [5]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J]. 计算机周刊 , 2000,(21) [6] 2005年病毒疫情调查分析[J]. 软件世界 , 2005,(12) [7]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 2001,(07) [8] 瑞星填补空缺[J]. 每周电脑报 , 2000,(50) [9]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J]. 信息网络安全 , 2001,(09) [10] 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最新快讯[J]. 计算机应用研究 , 1991, (01) 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哦,[1] 张璞. 计算机病毒防范浅析[J]. 内江科技 , 2008,(02) [2] 李富星, 张贞.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04) [3] 徐东亮, 关威.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 黑龙江气象 , 2002,(01) [4] 王恒青. 新时期计算机病毒的动态分析与防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7,(26) [5] 杨劲松, 李宏宇, 杜丽娟. 穿耳孔导致病毒性脑膜炎1例[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8,(04) [6] 吴义莲. 浅谈病毒mRNA的合成途径[J]. 滁州师专学报 , 1999,(02) [7] 张文波, 甄影新. 关于提高微机性能的探讨[J].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1999,(04) [8] HTLV—Ⅲ病毒和LAV病毒[J]. 药学进展 , 1987, (01) [9] 惠洲鸿. 计算机病毒传播之数学模型的试建[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9,(03) [10] 曲国军, 张世雄. 微机资源的安全保护[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1998,(02) [1] 万利平, 余芸珍, 唐政军.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与防范策略[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08,(02) [2] 沙学玲. 计算机病毒及防范[J]. 科技风 , 2008,(04) [3] 张智勇.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的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17) [4] 刘孝国. 浅析计算机病毒与防范措施[J]. 实验室科学 , 2007,(02) [5] 杨丽锦. 浅析局域网病毒的特点及防范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13) [6] 刘爱军. IP地址盗用方法及防范策略分析[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01) [7] 袁正光.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J]. 微电脑世界 , 1998,(15) [8] 梁紫珊. 浅谈计算机局域网病毒及防范策略[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 2007,(06) [9] 子小. 谁怕谁[J]. 每周电脑报 , 1998,(50) [10] 朱江. 2002年十大热门病毒纵览[J]. 电脑校园 , 2003,(02)

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信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信息,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多安全隐患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计算机病毒,极大的威胁了信息安全,在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通讯中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应用中常见的病毒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分类、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病毒防护措施,以促进计算机安全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

1计算机病毒

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造成破坏,使之无法使用,甚至会对硬件系统造成损害。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着复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旦感染往往无法彻底根除。

1.1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通常附着于各类文件中,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中迅速传播,且又难以根除。当感染了病毒的文件被复制或者传输时,病毒就随之传播开来。病毒布局与独立性,其往往隐藏于执行程序中,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以及破坏性。一旦被感染轻则计算机设备运行速度降低,重则会使得硬件设备瘫痪,数据被破坏、丢失,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

1.2病毒破坏过程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首先是潜伏。在这一阶段中病毒始终为休眠状态,需要通过某一条件进行激活。这种条件一般为时间、程序、文件或者磁盘容量超出某一范围等,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具有潜伏期。其次是繁殖。这一阶段中,病毒会将自身在特定的系统区域或者程序中防治同自身的副本,受到感染的程序都会含有病毒副本。继而是触发。这一阶段中,病毒会通过某一系统事件被激活,从而实现其功能,而触发事件往往依照病毒的不同而不同,激发功能也可能包含病毒的复制次数。最后则是执行。在这一阶段中,病毒最终实现自身功能,这一功能可能无害也可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1.3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计算机病毒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寄生病毒、以及隐形病毒和多态病毒等。寄生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病毒形式。其主要在可执行文件中附着,当执行该程序时,该类病毒就会急需感染其他文件,以此重复执行。而存储器病毒则主要驻留于主存中,从而感染所有的执行程序。引导区病毒主要对引导记录进行感染,从而在系统中传播。隐形病毒是一种针对反病毒软件设计的病毒种类,在反病毒软件进行病毒检测时能够隐藏自己。多态病毒则是一种在感染时会发生改变的`病毒,若通过检测病毒“签名”的方式检测该种病毒,则无法检测出。

1.4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以下便简要分析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首先为移动存储设备。移动存储设备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常见的移动存储设备包括移动硬盘、U盘以及光盘等。这些介质使用频繁,移动性高使用广泛,一旦移动存储设备中感染了病毒,不但会破坏设备中原有的文件,还会对设备硬件完成损坏,一旦移动存储设备又连接了其他计算机,则会将病毒传播出去,加速了病毒的扩散。其次为网络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终端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以其便捷的信息传输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互联网中所传播的信息、资源等并非是完全安全的。其中夹杂的病毒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常见的网络传播方式包括即时通讯软件、网页以及邮件等,计算机病毒会附着于正常文件通过上述方式在网络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目前几种传播方式中最快且影响最广的。系统漏洞以及软件漏洞是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近几年,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另外,计算机中不可移动的硬件设备也能够传播病毒,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病毒种类极少,但其破坏力无与伦比,且目前没有检测手段能够对付该种病毒。无线通道以及点对点通信系统也是病毒传播的方式。由于无线网络传输中,数据信息的加密很弱或者有些根本没有加密,因此该类信息极易容易被窃取、修改,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而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络应用的普及,大量针对无线终端的病毒层出不穷,无线通讯网络成为了病毒的又一“温床”。

2防护措施

防治是减少、消除病毒威胁的最有效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病毒侵入系统。从而削弱病毒的危害性,降低病毒攻击的成功率。但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这个目标无法完美实现。目前对计算机安全技术中防护病毒的措施主要有三步,即检测、标识、清除。若被感染的程序被检测出来但无法予以标识和清除,那么就只能被丢弃,用户可以重新安装一个干净的程序,以此消除病毒威胁。病毒防御技术在发展,同样病毒技术也同样在发展,二者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最早出现的病毒主要由代码片段构成,相对较为简单,当时使用的反病毒软件也同样较为简单,秩序对病毒代码进行标识清除即可。但随着病毒技术的不断演化发展,反病毒也越来越精密复杂。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常识也随之普及,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一些简便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知识和技能,下面便针对几种常见的病毒预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

(1)系统备份。在确认计算机未感染病毒时,对用户系统中重要的文件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受计算机病毒攻击而崩溃时进行恢复。除了系统本身的备份外,也要及时备份用户数据。

(2)安装防病毒程序、及时更新病毒特征库并定期扫描,同时,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特征代码库升级,目前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及时的在线升级。

(3)安装防火墙。安装较新的正式版本的防火墙,并要及时升级。同时为操作系统及时安装补丁,阻止程序入侵操作系统。经常使用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对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查杀。

(4)关闭系统还原。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选中“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

(5)注意远离恶意网站或不健康网站。上网浏览时一定要开启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特别是“网页监控”,以免遭到病毒侵害。

(6)不要打开不明来历的邮件。邮件是传染病毒最快的也是影响最广的途径之一,若邮箱中发现不明来历的邮件,一定不能轻易打开。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文化秩序也烙上了信息文明的烙印。但是技术带给人们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始终是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应用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来自网络外的计算机病毒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应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是目前计算机安全技术研发的重点。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进行研究能够令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攻击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效进行防范,保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发挥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的积极作用,令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闫丽娟.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信息与电脑,2010(5).

[3]张冠群.浅谈计算机病毒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下计算机技术以及 网络技术 得到了突破性进展,而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并将各个行业关联起来,从而融合成了一个体系,促进了产业链的整体性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病毒这一问题也随之严重起来。病毒和计算机技术一样,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和变异,给计算机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基于此,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病毒对抗的研究,以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 文章 探讨了计算机病毒对抗的内涵,最后从病毒攻击和病毒防御两个方面分析了计算机病毒对抗的策略 方法 。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作用机理;病毒攻击;病毒防御

计算机不仅是在民用领域发挥作用,在军事领域起到的作用更大,其对于防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有军事专家认为,计算机战争在未来将成为最主要的战场,其重要作用将超过真枪实弹的战场。病毒作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的核心,可以使用病毒发起网络攻击,也必须加强防御来自外部的病毒攻击,病毒对抗已经成为计算机战争的关键。因此,必须对计算机病毒形成深刻的认识,并对其对抗方法充分掌握,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1计算机病毒对抗简析

1.1对抗内涵

所谓计算机病毒对抗,其实质就是计算机病毒攻防技术,对其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分析。第一个层面,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描述,其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病毒的破坏、隐蔽和传播等方面。第二个层面是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御的技术,其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病毒的防御、检测和消除等。第三个层面是计算机病毒对抗,其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病毒制造和发展的交替过程。在计算机病毒的对抗当中,抵御计算机病毒是其核心关键,其主要内容就是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发展和破坏等进行抵抗,进而起到阻止计算机病毒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的步伐。但是,制造计算机病毒的人为了确保病毒可以跨过一系列抵御 措施 ,而不断开发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隐蔽技术。这一系列针锋相对的交互活动,就被称为计算机病毒对抗。

1.2特点分析

计算机病毒对抗表现出的特点和计算机病毒自身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计算机病毒对抗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导致计算机病毒对抗也是在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其隐蔽性很高,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对抗。其次,计算机病毒对抗具有交互性,计算机病毒对抗主要是两个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对抗,一方主要是进行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一方是对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进行防御。在某些情况下,防御方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反击,从而迫使计算机病毒制造者进行防御。所以,计算机病毒的制造和防御是同时存在的,并且一方技术的提高也会促进另一方技术的提高。最后,计算机病毒对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据此设计计算机病毒。而计算机病毒的防御也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根据设想或真实存在的对象展开防御工作。比如在国家安全或是战争中,利用计算机病毒获取敌方信息机密,用以破解敌方的核心计划,从而对敌人实施精准打击。不仅如此,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病毒使敌方的通信网络瘫痪,不能及时传递信息,从而确保己方能够占到足够的优势。

2计算机病毒对抗的策略方法

2.1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攻击

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攻击是计算机病毒对抗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凭借病毒所具备的各项功能作用,实现对敌方计算机系统的潜入,从而达到入侵、窃取、破坏和摧毁的功能。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说来,利用计算机病毒发起攻击已经成为网络战的常用手段,其核心实质就是利用计算机病毒对敌方网络系统、指挥系统、通信系统、控制系统以及武器系统等进行控制,通过网关网桥、传感器和控制器等途径侵入敌方计算机系统当中。在计算机病毒攻击当中,常用的攻击手段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无线电方式、固化式侵入、游戏方式、后门攻击以及数据控制链侵入。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传播的方式将计算机病毒传输除去,通过一定的伪装使敌方对其进行拦截,从而达到侵入的目的。无线电的侵入方式虽然优点比较明显,但是技术难度也非常大。一般,可以通过电子系统直接将计算机病毒发送给敌方,也可以冒充合法数据进行传输,混入合法数据当中进入到敌方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此外,还可以对敌方信息保护最为薄弱的地方直接进行投放,从没有设置保护的数据链路进行侵入。固化式主要是将计算机病毒存储在某些硬件设备当中,再通过某些特定的 渠道 将这些硬件设备送入敌方,在敌方使用这些硬件设备的时候,储存在其中的病毒就会对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侵入,实现窃取数据资料或是破坏系统等功能作用。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来,我国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质量水平还比较低,各种硬件设备的核心技术还被其他国家牢牢掌握,所以利用这一方式进行计算机病毒对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游戏方式就是在某些游戏程序中附加计算机病毒程序,在游戏运行到一定节点或是触发某类事件的时候,就可以激活这些病毒。不仅如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比较难以发现这些病毒的存在和活动,可以增加这些病毒进行相关破坏活动的时间和效用。后门攻击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自身预留的安全后门,将病毒从这一安全后门中直接注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常用的后门攻击方式主要有可控制电测脉冲,其能够将携带的病毒通过脉冲形式从计算机系统预留的后门进行注入。数据控制链侵入主要是利用因特网技术从C4KISR系统数据控制链将计算机病毒进行注入,不仅如此,通过远程修改技术也可以十分便捷地修改这些数据链的路径,使其更加容易成为计算机病毒的侵入渠道。

2.2计算机病毒防御措施

计算机病毒对抗分为了攻击和防御两个部分,所以在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御时,就应该结合计算机病毒的具体攻击手段,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目前,最为常用计算机病毒防御手段可以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病毒防护体系。病毒虽然种类繁多,作用机理也不相同,但是其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破坏性确实存在共同点的。基于此,就可以从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作用出发,构建全面的病毒防护体系,切实将计算机病毒挡在系统之外。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应该包括对访问控制层、病毒检测层、病毒遏制层、病毒清除层、系统恢复层和应急层这六个方面。第二种形式是硬件安防体系。计算机硬件可以成为众多病毒的载体,所以,在进行计算机病毒防御时,必须加强硬件安放体系的构建,从根源上断绝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途径。首先应该对计算机硬件加强把关,严格质量安全检测。其次需要加大力度实现计算机硬件的自主化,减少对外界产品的依赖。第三种形式是构建电磁辐射防护体系。由于电磁脉冲可以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渠道,因此在进行病毒防御时,就必须构建对应的防护体系。可以通过电磁屏蔽对电磁波的传播进行阻隔,将其隔绝在计算机系统之外。第四种形式是构建安防机构,这既要对计算机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进行严格的管理,还需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进行监控。不仅如此,还需加大力度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措施进行研究,提升计算机系统的综合防御能力。

3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领域取得的发展令人瞩目。计算机病毒对抗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国防安全的重点内容,因此,必须对计算机病毒形成深刻的认识,对其对抗内涵和特点深入分析,从计算机病毒攻击和防御两个层面,加强对计算机病毒对抗的研究,不断提升计算机病毒对抗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贺朝晖.计算机病毒对抗检测高级技术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0(10)

2杨玉新.计算机鬼影病毒及其与之对抗的分析思考[J].科技传播,2012(1)

3易需跃.浅谈舰载指挥控制系统电子对抗中计算机病毒的防治[J].科技经济市场,2009(5)

4张海燕,肖冬荣,李诗平.计算机病毒入侵及对抗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08(9)

5那巍.谈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家,2014(8)

摘要:文章从分析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概念以及意义出发,探讨了其受到的主要威胁,最后从强化对于企业员工的计算机信息 安全 教育 、建立完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响应机制、进行防火墙或者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安装四个方面展开,重点探讨了提升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渐趋成熟,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它也会给企业信息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概述

1.1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概念

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是一种安全防护技术,为数据处理系统提供服务。在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能对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安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总的来说,保护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就是保护企业计算机的逻辑安全以及物理安全。而前者主要指信息数据的安全,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者要对保护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不受破坏或者泄露,保障其完整性以及严密性;后者主要指的是硬件安全。

1.2维护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实践来看,仍有许多企业因为内部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体制存在漏洞而导致病毒入侵数据库等计算机安全问题,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以及知识产权外泄等社会损失。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电子文件。除此之外,黑客的入侵以及内部人员的信息泄露也是破坏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原因。这些现象的出现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原因是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存在缺陷,企业对于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于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受到的主要威胁

2.1硬件故障

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主板、内存、网卡以及显卡、电源等,而其他的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以及其他传输设备等,也可能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严重的还会造成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的全面瘫痪。

2.2软件故障

只要计算机程序存在,那么Bug就会存在。更为严重的,某些安全软件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和漏洞。在当今流行的主流 操作系统 中,各种新的漏洞以及木马程序病毒等层出不穷,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企业的安全平稳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2.3网络内部本身存在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的计算机使用者只对自身本职工作内部的计算机操作等较为熟悉,对于其他计算机操作并不能充分保证每一次操作都是正确、安全的。这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病毒、木马等,让企业内部计算机使用者在进行普通的移动存储设备复制文件等操作时形成对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冲击,并且在内部网络中的某些操作失误还会进行更广范围的蔓延。

2.4黑客的恶意攻击

黑客主要利用两种操作手段进行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攻击。首先,利用企业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比如远程访问、口令管理以及权限控制等。这些虽然为计算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其中的漏洞很容易被黑客所利用。其次,TCP/IP协议本身存在的缺陷。因为这个协议在进行初步设计的时候,是以互相信任的网络为基础的,所以相应的会对企业计算机的安全运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黑客利用这些漏洞,对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攻击。

3提升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强化对于企业员工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教育

首先,强化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思想教育,在日常管理经营中向员工渗透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思想,提升他们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其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计算机使用者,也就是企业职工进行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培训,传授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实现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再次,聘请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专家以及专门技术人才对企业职工进行深层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传授,包括计算机信息加密、软件运行管理信息防护等,提升重要岗位职工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最后,提升对于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强化其保密观念,使其始终保持一颗责任心。

3.2建立完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企业的管理领导层要开设专门的岗位,选拔专门的人才,组成较为正式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小组或者机构,在其中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并且要将企业的管理领导层也纳入到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小组中,实现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有机结合。在这个小组中,要注意做到责任到人、责任明确、责任细化。领导监督人员、信息保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安全技术人员等都是将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合理分工的依据。除了企业内部整体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各个分属部门也可以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开展的制度,并且选用专人进行监督实施。比如不得随意进行企业内部数据的更改、删除,不得接受来路不明的邮件等。

3.3建立完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响应机制

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响应机制主要是指在发生有碍于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事件的时候,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人员需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量降低甚至消除其不利影响,恢复企业计算机正常运行状态。比如,在遇到黑客入侵、信息窃取、网络流量异常等情况的时候,专门的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故障的排查和补救。为了提升这个过程的速度以及精准程度,需要实现进行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响应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在构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技术专家、商业管理人员、法律顾问以及计算机最终用户都是需要被纳入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响应机制商讨研发小组的成员。

3.4进行防火墙或者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安装

防火墙能够将除了自身设定的允许通过数据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进行阻止,有着十分明显的安全维护效果。防火墙集合了众多的功能,能够实现各种功能之间的互相结合,使自身内部网络免受网络不安全因素的攻击。而其他的入侵检测系统更加能够发挥积极主动的特点,防止外部入侵以及内部的操作失误,对外来危害进行事先处理,降低对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

4结束语

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相关问题开展更为深层的研究和探讨,以实现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祥.基于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的分析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7):27-29.

[2]夏明光.网络环境下电力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及__研究[J].消费电子,2014(24):183.

[3]焦新胜.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及其防护策略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1(5):195+193.

计算机学术论文相关文章:

1. 高校计算机专业高级学术论文

2. 计算机类学术论文

3. 国外计算机学术论文

4. 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论文

5.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 索引序列
  • 计算机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图书类
  • 计算机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
  • 优秀计算机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 计算机病毒进化论文参考文献
  • 优秀计算机病毒防御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