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考古探查、发掘与遗迹遗物的采集、保存第一章 考古勘探1 朱俊英:《考古勘探》,科学出版社,1996年。张宏斌:《遥感技未在现代考古中的应用》,《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7日。2 朱来东:《遥感技术与农业考古》,《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3 刘建国:《遥感考古的原理与方法》,《考古》1994年第4期。4 D.R. Wilson, 1982,Air Photo Interpretation for Archaeologists, PP.10. St. Martin 's Press, Inc. New York .5 Michael B. Schiffer,1984,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 PP.300-301, AcademicPress, Inc. Ltd, London.6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熙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94-298页。7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85页。8煤田航测遥感中心宋德闻等:《秦始皇陵园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文物》1990年第7期。宋德闻等:《昭陵古墓葬遗址遥感解译和定位的研究》,《文物》1992年第7期;刘建国:《环境遥感在城址考古中的应用初探——汉长安城环境遥感考古的尝试》,《考古》1996年第7期;刘建国:《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考古》1999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汉唐考古研究室:《新疆库尔勒至轮台间古代城址的遥感探查》,《考古》1997年第7期;丁邦钧等:《遥感技术在寿春城遗址考古调查中的应用》,《科技考古论丛》,中国科学技术出大学出版社,1991年;曾朝铭、顾巍:《北京地区长城航空遥感调查》,《文物》1987年第7期。9 宋宝泉、邵锡惠:《遥感考古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 福尔德·平格尔、宋宝泉:《航空摄影考古在中国应用之探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许志勇编译:《航空摄影与考古的基本方法》,《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12中国历史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13邓辉等:《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14张寅生:《一种考古勘探新技术一一应用电阻率法勘探地下文物》,《文物》1987年第4期。15《探查地下文物的新技术——物探考古》,《中国文钧报》1988年1月8日。肖梦龙、施玉平:《遥感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天地》1989年1期。16蒋宏耀、张立敏:《考古地球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17张维玺:《考古地磁学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1989年第10期。18 武汉地质学院金属物探教研室:《电法勘探教程》,地质出版社,1980年。19 金国樵等:《物理考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20 钟世航:《用物探方法解决文物保护和考古中的某些难题》,《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第34卷第5期。21 高立兵等:《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商丘东周城址考古勘探中的应用》,《考古》2004年第7期。22 闫永利等:《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1998年第22卷第6期。23 张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考古》2002年第7期。24 阎桂林:《考古磁学――磁学在考古中的应用》,《考古》1997年第1期。25钱复业等:《地面电探CT技术及其在三峡考古中的应用试验》,《考古》1997年第3期。26 Alcock, L,Antiquaries Journal, 48, 6(1968).27 高立兵:《探地雷达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23日第3版。28 高立兵:《地面透射雷达(GPR)及其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考古》2000年第8期。29 姚萌等:《绍兴印山大墓GPR无损探测方法研究》,《科技考古论丛》(第2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6-121页。30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 863 ”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31 申斌、边德芳:《应用物化探方法研究殷墟遗址》,《华夏考古》1988年第2期。32 伍宗华等:《汞的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1994年。33 李士、秦广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38-340页。34 Clark AJ. SeeingBeneath the Soil: Prospecting Methods in Archaeology. London : B.T. Batsford Ltd.,19903536曹兵武:《GIS与考古学》,《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37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古》1997年第7期。38中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河南颖河上游考古调查中运用GPS与GIS的初步报告》,《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39徐绍铨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8-189、204-205页。40陆守一等:《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41刘建国:《3S在考古领域的应用与研究》,《青年考古学家》总第12期,2000年。42 于光远主编:《信息新视角――悄然崛起的地球空间信息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43 杨林等:《GIS技术在遥感航空摄影考古工作中的应用》,《科技考古论丛》(第2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3-78页。第二章 水下考古1 Bass, G.F. (1996).Archaeology under water. Thames and Hudson , London ; Wilkes, w. StJ.(1971).Nautical archaeology. David and Charles, Newton Abbot.2 Bass, G.F. &Katzev, M.L. (1968). New tools for underwater archaeology. Archaeology,21,165-173.3 (英 )基思·马克尔瑞著 戴开元等译:《海洋考古学》,海洋出版社, 1992年,第 28页。4 小江庆雄著、王军译:《水下考古学入门》,文物出版社, 1996年 ,第 153页。 5吴春明:《海洋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6 张寅生:《水下考古与水下考古探测技术》,《东南文化》 1996年第 4期。7许志勇:《航空摄影与考古的基本方法》,《北方文物》 2001年 1期。78宋宝泉、邵锡惠:《遥感考古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 170页。9 鲁娜:《探索蓝色文明——水下考古》,《地理知识》1999年 2期。10 Bascom, W.(1972).A tool fordeep-water archaeology. ī . ? .N.A.,1,180-184.第三章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1 宋迪生等:《文物与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2张承志:《文物保藏学原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3王昌燧:《科技考古论丛》第二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4王昌燧:《科技考古论丛》第一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5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编:《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2年。6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7马承源:《文物保护科学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8中国文物研究所编:《文物科技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3年。9郭莉珠等:《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 马清林等:《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科学出版社,2001年。11 王蕙贞:《文物保护材料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 贾文熙:《文物养护复制适用技术》,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13 徐毓明:《艺术品和图书档案保养法》,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14 周宝中:《文物保护科技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2000年。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16 龚德才:《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文物报》2003年。17 赵振茂:《青铜器的修复技术》,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8 周双林:《谈谈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文物世界》1999年第4期。下篇 遗迹、遗物的分析研究第一章 考古测年1 Libby,W.F., et-al,“Age Determination by Radiocarbon contents: World Wide Assay of NatureRadiocaron”, Science, Vol.109, (1949) P.2272 Ferguson, C. W. A 7104-years annual tree-ringchronology for bristlecone pine, Pinos Aristate, from the White Mountain , Califonia. Tree-ring Bulletin, (1968)29, pp.3-29.3 G. W. Pearson. Precise Calendrical Dating ofKnown Growth-Period Sample Using a “Curve Fitting” Technique, Radiocarbon, Vol.28, No. 2A, pp292-299, 1986.4 王树芝.树木年轮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文物报. 2001-5-16-75 光谷、拓实.树轮纪年法.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2年6 张雪莲.夏商周断代工程中 14 C测年是怎样参与解决历史时期年代问题的.中国文物报.2001-12-287 仇士华.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科学出版社, 1990年8 弗·温多夫著.加速器质谱技术在田野考古应用的进展.郭庆春译.中原文物. 1995(4)9 蔡连珍. 14 C年代测定——史前考古断代方法之一.考古与文物. 1980(2)10 王维达主编.中国热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研究.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年11 仇士华、蔡莲珍.陶器的热释光测定年代介绍.考古. 1978(5)12 李士、秦广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 1991年第二章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分析研究1 仇士华、蔡莲珍:《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与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出版社,?年。2 Doran, F. E. & F.R. Hodson: 1975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Archaeology.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 Orlove, B. S. 1983 Mathematics is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93 狄拉克著 陈咸亨译:《量子力学原理》,科学出版社, 1965年,第 ⅴ 页。4 张红:《关于自然科学方法用于社会科学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 4月。5 王培智等:《软科学知识辞典》,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8年,第 28页。6 谢伟:《多媒体技术在文物事业发展中的运用》,《文博》 1999年第 1期。7 李季:《编译与解读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前考古学》,《东南文化》 2000年第 1期。8 贾伟明:《数学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应用的探讨》,《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 1987年,第 34页。9 段鹏琦:《石窟寺考古的新发现和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0 陈建立:《数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原文物》 2000年第 1期。11 郎惠云等:《从成分分析探讨唐三彩的传播与流通》,《考古》 1998年第 7期。12 金国樵等:《物理考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社, 1989年,第 267- 268页。13 李科威:《考古类型学的计算机实现、问题和前景》,《考古与文物》 1990年第 5期。14 仇士华、蔡莲珍:《科技方法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0年。15 裴安平、李科威:《雨台山楚墓CASA年代序列分析与相关问题探讨》,《考古》 1991年第 5期;《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0年。16 于秀林、任雪松编:《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17 陈建立:《数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原文化》 2000年第 1期。18 陈铁梅、何弩:《计算机技术对河南省二里头二期至人民公园期陶豆分类的尝试》,《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40-345页。19 杨伦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年,第 1页。20 朱乃诚:《概率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初步应用――以陕西渭南史家墓地的墓葬为分析对象》,《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技术实验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22 李树根、董加礼:《模糊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6年,第 50页。23 王迅:《模糊数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考古与文物》 1989年第 1期。24 陈铁梅:《多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考古学中相对年代研究——兼论渭南史家墓地三种相对年代分期方案的比较》,《史前研究》1985年第 3期。25 陈建立:《数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原文物》 2000年第 1期。26 李士、秦广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 1991年,第 112页。27范崇正、胡克良、吴佑实: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6, 1: 17。28 王增林:《扫描电子显微镜在考古中的应用简介》,《考古》 1994年第 11期。29 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科学出版社, 2000年,第 60页。30 Hatcher, H., et al,Archaeometry, 22, 133 (1980).31 A. M: Pollard and H.Hatcher, 1994, 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oriental ceramic body compositions:Part I: wares from North China , Archaeometry,36 (1), pp.41-62.32 Hart, F. A., et al,Archaeometny, 25, 179(1983)。33 Schoneniger, M. J.,et al, Journal of Archaeblogical Science, 8, 391 (1981).34 周仁等:《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论文集》,轻工业出版社, 1983年。35 马文宽:《中国古陶瓷的科技研究》,《考古文物与现代科技》,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23页。36 徐位业等:(文名)《敦煌研究》,创刊号,1983年。37 张宝峰:《穆斯堡尔谱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 34、 35页。38 张金萍:《文物的分析与检测》,《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39 李余增:《热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40 Cheng, H. S., etal., Nucl. Instr, and Meth, 191, 391(1991).41 金国樵等:《物理考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67-168页。
照着下面的格式写了。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你确定是800不是8000?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摘要】世界经济经历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伊拉克战争等冲击后,开始缓步进入复苏期。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2003年经济增长好于上年,2004年将好于2003年;美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经济形势转好,欧元区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总体向好,亚洲有望再次成为“增长极”。此外,世界贸易与投资恢复增长,活力渐显;股市与汇市调整加速,波动加剧;国际能源竞争激烈,油价稳中趋降。俄罗斯和中东能源市场加速开放,“能源商机”会使其引资能力增强。影响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主要是:俄罗斯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战略卖家;伊拉克石油生产正在恢复;西非、中亚等新产油地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关键词】世界经济; 能源格局; 形势分析; 国际油价; 趋势展望
中文的吧、中文的要求3000+的字数 诚毅中文路过。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别忘了血的教训。。。。抄论文当心开除
我不是学历史的,但对秦国时期兵器标准化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粘过来你参考一下: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帝国地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 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这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 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这个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ZHE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在工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你好的! ①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②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③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⑤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⑥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缕缕就可以了! ⑦ 要是计算机类的代码什么的到CSDN或者51CTO下载! ⑧ 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财务表表下载地址】 ⑨ 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zse.com.cn【财务表表下载地址】【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③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⑤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WARNING】========================================================= [Ⅰ] 如果确认找人代笔,交押金的要慎重考虑! [Ⅱ] 淘宝交易的话,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时间,有的设定为【3天】,到期之后人家自然收到钱!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让童鞋们多个心眼!
氢氧化钾提高尿液干化学白细胞的检出率【摘要】 目的 探讨氢氧化钾(KOH)对尿液干化学白细胞(WBC)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将UF�100尿沉渣仪检测提示WBC升高且镜检确认为阳性,而干化学试纸检测为阴性的标本70份,加入0.1 ml的10.0 mol·L-1 KOH溶液混匀后重新检测;将尿沉渣仪检测、镜检、干化学都为阴性的标本30份(男、女各15份)加入0.1 ml的10.0 mol·L-1KOH溶液作对照。结果 70份假阴性标本滴加KOH重新检测后全部为阳性;30份阴性标本重测结果仍均为阴性。结论 加入KOH可有效提高干化学白细胞的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 【关键词】 白细胞;尿液干化学法;氢氧化钾尿液干化学法具有检测速度快、项目多的特点,尤其对尿路感染具有较迅速的诊断价值,但在试纸灵敏度不够或存在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会产生假阴性,引起误、漏诊。有文献报道,尿液干化学白细胞(WBC)检测的灵敏度与尿液pH值有关〔1〕。本研究旨在探索在尿液中加入氢氧化钾(KOH)溶液,以提高WBC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标本来自1 468例本院10 d门诊患者的随机尿液样本。 1.2 仪器和试剂 UF�100尿沉渣仪及其配套试剂、质控品(批号:A7010)均为日本Sysmex公司生产,H10Ⅱ尿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批号:20071020和20071120)、质控品(批号:20070629)均为长春迪瑞实业有限公司生产。Olympus双筒显微镜为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分析纯KOH由上海第二试剂厂生产。 1.3 方法 仪器操作均按操作手册进行,手工离心镜检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阳性标本判断以参考文献〔2〕标准:UF�100尿沉渣分析仪计数WBC>26个·μl-1,且手工离心镜检每高倍镜下WBC数>5个;尿干化学试纸检测WBC为1+或以上。阴性判断标准:UF�100尿沉渣分析仪计数WBC<14个·μl-1,尿干化学分析试纸检测WBC阴性,手工离心镜检每高倍镜下WBC数<4个。两者之间的可疑样本不选用。假阴性判断标准:UF�1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提示WBC升高并镜检确认为阳性,而干化学试纸检测为阴性的标本。每日做完质控后进行样本检测。 2 结 果 2.1 提高检测率的最佳浓度 (1)取阴性标本30份,每份分成4小份,每小份尿液6 ml,分别加入10.0 mol·L-1的KOH 0.05、0.1、0.15和0.2 ml混匀后重新检测,结果见表1。(2)取假阴性标本30份,操作方法同阴性标本,结果见表2。表1 阴性标本加KOH后重测WBC结果(n=30)份表2 假阴性标本加KOH重测WBC结果(n=30)份 由表1、2可见,6 ml尿液中加入10.0 mol·L-1的KOH 0.1 ml为最佳浓度,既可以保证阳性标本全部被检出,又可以减少假阳性的出现。 2.2 加KOH后的重测结果 1 468份尿标本中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离心涂片镜检阳性者560例,尿干化学试纸检测假阴性203例,假阴性率为36.25%。我们取其中的70份假阴性标本,每份取6 ml尿液加入10.0 mol·L-1 KOH 0.1 ml混匀后重检测,结果见表3。表3 假阴性标本加KOH重测WBC结果由表3可见,加入KOH后,70例假阴性标本重新检测后全部为阳性。 3 讨 论 尿干化学法检测WBC是利用中性粒细胞中的酯酶水解试纸中的吡咯酚酯产生游离酚,游离酚与苯酚基重氮盐偶联,生成紫色偶氮染料。但如果中性粒细胞中的酯酶没有释放出来(或释放较少),则不能快速水解吡咯酚酯,在较短时间内不能充分反应而使试纸检测WBC成假阴性。 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单用尿干化学法检测假阴性率达36.25%,对于糖尿病病人,尿路感染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反复发作后可以转为慢性。慢性感染后的尿液可能以淋巴细胞为主,而淋巴细胞中不存在中性粒细胞酯酶,也会导致WBC检测假阴性使检测率降低。本实验中有5例(5/203)尿糖(3+)~(4+)的阴性标本,加入KOH混匀重新检测后均为阳性。与文献报道〔3�4〕的尿糖对WBC检测有影响的结果不符。因此,笔者认为,尿糖对尿液WBC的检测结果没有影响,这仅是试纸检测的局限造成的假阴性。 从本试验WBC假阴性的203例标本中,亚硝酸盐(NIT)、隐血(Bld)、蛋白(Pro)也都为阴性的标本有90例。如果以1996年的标准〔5〕:干化学检测NIT、Bld、Pro、WBC都为阴性的标本就可以免镜检,那本研究中将有6.13%(90/1 468)的阳性漏检率(加上Bld的假阴性,实际上漏检率将高于6.13%)。因此,笔者认为,尿试纸干化学NIT、Bld、Pro、WBC四项都为阴性的标本就可以免镜检的决定有待商榷,赞同张晓宁〔6〕提出的干化学加混匀一滴尿镜检作为过筛的观点。 在进行干化学检测中,本科都是在室内质控在控的前提下进行样本检测,而室内质控是一种中性粒细胞酯酶已释放的溶液,因此做质控时能很快与试纸反应。当测定标本时,试纸中的白细胞破坏剂量不足(或没有破坏),中性粒细胞酯酶释放较慢,则在较短时间内不能充分反应而使结果出现假阴性。因此,笔者认为,在试纸白细胞膜块中加入破坏白细胞的试剂KOH可使白细胞酯酶快速释放,结合定量加入尿液的尿液分析仪检测,能较好地控制KOH的浓度使其达到WBC完全破坏,而不至于产生假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WBC检测的灵敏度,也能解决室内质控品与尿样本之间的差异。【参考文献】 〔1〕郭东洁,安国瑞,聪慧.尿液的pH对干化学比重与白细胞的影响〔J〕.河北医药,1998,20(2):113.〔2〕刘成玉.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指导〔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111.〔3〕陈春华.尿液中葡萄糖对干化学检测白细胞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5):340�340.〔4〕杨妍,贾林,贾惠琳.尿糖对尿液分析仪血细胞干化学检测的影响〔J〕.医学检验,2006,27(4):53�53.〔5〕朱忠勇.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临床血液与尿分析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6,19(2):122�124.〔6〕张晓宁.摒弃尿干化学法筛选标准,推行干化学法+混匀一滴尿镜检作为过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7):828�829.
别忘了血的教训。。。。抄论文当心开除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请加入文献检索互助团队,打造百度知道优秀团队
(分析化学进展)看看呗~经验也可以学习别人的,总结别人的哦
好难呐 亲自实验去吧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的一块瑰宝,中药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一:《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目前中药学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 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 总结 ,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 教育 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培养模式多样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化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 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5.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 学习计划 ,并按期撰写实践 报告 。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交流国际化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专业硕士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我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另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我国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未来全球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药学硕士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而活跃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化的交流和借鉴。为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切实可靠的 措施 保证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邀请全球知名企业的专家作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请进来、走出去”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中药学领域内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二:《循证医学中药带教学习分析》 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1.1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1.2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2.1循证医学的 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2.2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3讨论 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但对于中药日益发展的信息不大重视,如对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不同炮制品种、中药的用法、用量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息在更新,如何吸收应用这些信息往往被忽略。通过循证医学思维带教,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查找文献,遴选总结资料,学生的实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对中药实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信心增加。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中药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带教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完善质量评价工具和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困难[3]。由于在收集和评价都没有统一目标,有时候找到的文献资料比较偏向于某一方面,内容较单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加强注意干预,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只是引入了循证医学的方法,未能严格执行其评价程序,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上,还有许多技术和方法需要认真的学习。如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分析方法,倾向性评分等。虽然相于传统的粗放式带教,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提高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带教工作。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三:《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 典故 ,民间 传说 、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对比式教学方法。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3.2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解决学习问题 学习方法 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3.3直观教学方法。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5.5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6 [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8.6 猜你喜欢: 1.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2.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3. 关于中药毕业论文 4.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5.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6. 2016中药类市场营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