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殖民移民文学中家的再现》《中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6年第4期,CSSCI2.《从六位获奖诗人看印度英语诗歌》《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第3期 CSSCI3.《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叙事》《世界民族》20007年第1期CSSCI4.《后殖民书写的抵抗与颠覆-<肯萨村>的叙事策略分析》《同济文科学报》2008年第1期 CSSCI5.《庶民学派论民族与前现代社区》《世界民族》2009年第6期 CSSCI6.《第三世界妇女的现实经验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张力》《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CSSCI7.《庶民学派查特吉对于民族主义与后启蒙价值的再审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CSSCI8.《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的后殖民性》《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9.《庶民学派对知识生产范式的重构》《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CSSCI10.《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经验与学术研究》《理论月刊》2011年第3期CSSCI11.《斯皮瓦克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CSSCI12.《<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中的重复及其功能》《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CSSCI, AHCI13.《从印度文学经典看寡妇社会地位的变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CSSCI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查特吉的后殖民大众文化批评》《同济文科学报》,2013年第5期CSSCI15.《斯皮瓦克庶民研究的“臣属者”视角》《暨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CSSCI16.《查特吉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世界民族》 2014年第5期 CSSCI17.《印度海外文学的发展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 CSSCI,AHCI18.《狄更斯的童年与其小说的教育主题》《翻译与文化》04年第3期19.《走出身份阐释的焦虑——从“与世界接轨”等口号说开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20.《<坎撒普拉>中的后殖民叙事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21.《贱民研究学派与后殖民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5期?22.《箕豆相煎-狄德罗的悲剧观》《高等教育研究》03年第4期?CSSCI23.《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年第4期,CSSCI期刊扩展版?24.《印度后殖民时期妇女史与妇女研究的互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06年第4期?25.《从颠覆到建构-从〈简爱〉的多种解读看阅读的政治性》《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6.《聆听“他者”愤怒的呐喊》《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3期27.《身体与灵魂的斡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05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8.《文学经典建构的政治性》《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3期29.《权力斗争的场域-印度早期历史学意识形态分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30.《民族与宗教冲突根源的思考-解读阿米塔夫的小说〈阴暗的界限〉》《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31.《关注庶民文化表达,恢复庶民历史地位》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32.《19世纪西方小说黄金时代的领航者-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1日33.《查特吉谈全球化时代的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2日34.《构建本土经验理论研究后殖民国家政治社会:查特吉论原始社区的现代处境》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29日3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化地理学派及其空间理论》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6日36.《空间批评:文学研究新的理论视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日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欢迎来到生活百科网,生活百科网为您提供全面的生活小技巧!生活百科网首页垃圾分类历史钩沉衣食住行花鸟虫鱼自然科学互联网百科常识当前位置:生活百科网 > 自然科学 > 正文旅游人类学更新日期:2022-09-24 15:11:03四、结论与讨论旅游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亟需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溢出。长期以来,人类学为旅游研究提供了视角、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交叉学科——旅游人类学,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首先,人类学的学科视角为解读旅游情境下的社会现象提供了研究思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整体与局部”视角,强调不仅关注经济因素,更关注社会文化变迁,不仅关注社区整体现实,也尝试从局部切入,进行细化分析。二是“宏观与微观”视角。在宏观背景下分析微观现实,且以微观案例反映宏观社会问题。三是“内部与外部”视角,即同时关注外部与内部主体。其次,人类学作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为旅游研究者提供了重新认识旅游现象的理论工具,人类学的经典理论也为旅游研究拓展了新视角。最后,人类学对典型案例的长期追踪和民族志方法对旅游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旅游情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其中,多元化发展的民族志扩展了旅游研究的方法论,为旅游研究者深入他者的世界,了解他者的情感、态度和意义世界,书写他者的文化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肯定人类学对旅游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之余,学者们也有必要反思这一知识溢出过程存在的困境及需要注意的方面:其一,旅游学者分析复杂的社会、文化过程并将之理论化的能力较为不足,需要借助经典社会科学学科进行理论透视,增加对现象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其二,目前人类学对旅游研究的知识溢出尚处于引介阶段,旅游学科对其吸收与创造不够,对母学科的知识反哺不足;其三,在深入挖掘西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扎根于我国现实,进行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其四,长期跟踪的田野调查与强调论文发表速度和数量的学术界现实之间产生冲突,使旅游人类学面临生存压力。为使人类学的知识渗透发挥出应有效果,获得旅游学界学术共同体的认同,旅游学者应回到人类学经典原著而非借助译介盲目提出观点,严谨地展开与母学科的理论对话,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宽知识溢出的应用领域,深化知识溢出的理论水平,加强知识的吸收与创造,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知识互哺。①西双版纳傣族园为笔者博士论文中的三个案例研究之一。参考文献:[1]BarthF.EthnicGroupsandBoundaries:TheSocialOrganizationofCultureDifference[M].London:GeorgeAllenandUnwin,1969.[2]EdwardsB,FoleyMW.Civilsocietyandsocialcapital—Aprimer[M]//EdwardsB,FoleyMW,DianiM.BeyondTocqueville:CivilSocietyandtheSocialCapitalDebateinComparativePerspective.Hanover:UniversityPressofNewEngland,2001:1~14.[3]LumsdonL.Transportandtourism:Cycletourism—Amodel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0,8(5):361~377.[4]Nogués-PedregalAM.Anthropologicalcontributionstotourismstudi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9(75):227~237.[5]RegiT.Newtrendsintheanthropologyoftourism[J].JournalofTourismChallengesandTrends,2013,6(2):7~10.[6]SlaughterS,LeslieLL.AcademicCapitalism:Politics,Policies,andthe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M].Baltimore: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7.[7]WeiL,QianJX,SunJX.Self-orientalism,joke-workandhost-touristrel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8(68):89~99.[8]WuMY,PearcePL.ChineserecreationalvehicleusersinAustralia:Anetnographicstudyoftouristmotiv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14(43):22~35.[9]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文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哈登AC.人类学史[M].廖泗友,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2.[11]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1(1):58~65.[12]崔庆明,徐红罡,杨杨.世俗的朝圣:西藏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2):110~117.[13]高丙中.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17~20.[14]葛荣玲.论亲属称谓作为旅游好客性表达的符号介质——以安顺屯堡“小娘娘”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39~43.[15]耿亚平.多点民族志的提出和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9(1):100~106.[16]郭建斌,张薇.“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J].南京社会科学,2017(5):95~102.[17]郭永锐,张捷,张玉玲.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8,37(1):133~144.[18]黄萍.好客中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2~9.[19]蒋逸民.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J].浙江社会科学,2011(4):11~18.[20]李永祥.传统的发明与文化的销售——以泰国东北部Isan地区的排笙制作为例[J].学术探索,2009(2):82~88.[21]廖杨.旅游人类学:旅游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渗透[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4):74~79.[22]林敏霞.好客“边界”与现代旅游[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29~33.[23]刘海涛.主体民族志与当代民族志的走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4):2~6.[24]马凌,保继刚.感知价值视角下的传统节庆旅游体验——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2):269~278.[25]MacCannellD.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张晓萍,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纳尔逊·格拉本.好客,一种人类的共通精神:礼物还是商品?[J].葛荣玲,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10~15.[27]撒露莎,田敏.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建构和文化涵化——以云南丽江为中心的讨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3):27~31,75.[28]孙九霞.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J].民族研究,2004(3):61~67.[29]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2~11.[30]孙九霞,保继刚.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40~44.[31]孙九霞,陈浩.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关系的影响——以海南三亚回族为例[J].思想战线,2011,37(6):25~30.[32]孙九霞,陈浩.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以三亚回族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4):758~768[33]孙九霞,黄凯洁.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社区宗教精英的权力变化研究——以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6,27(4):52~56.[34]孙九霞,李毓.洁净和身体:西双版纳傣族园“送寨子”仪式空间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6a(8):27~35.[35]孙九霞,李毓.西双版纳傣族园泼水演员的类阈限体验研究[J].旅游学刊,2016b,31(5):72~80.[36]孙九霞,李怡飞.民族村落旅游专业市场体系的结构与特征:以白族新华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57~63.[37]孙九霞,刘相军.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自然环境保护研究——以雨崩藏族旅游村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6):71~77.[38]孙九霞,王学基.川藏公路与鲁朗社区的旅游中心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6):36~44.[39]孙九霞,吴韬.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小黄侗族大歌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3~82.[40]孙九霞,吴美玲.商品化视角下族群内部主体的文化认同研究——以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纸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3):67~73.[41]孙九霞,张倩.旅游对傣族物质文化变迁及其资本化的影响——以傣楼景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7~13.[42]孙九霞,张皙.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1):1~8.[43]孙九霞,张士琴.民族旅游社区的社会空间生产研究——以海南三亚回族旅游社区为例[J].民族研究,2015(2):68~77.[44]唐仲霞,刘梦琳,向程,等.旅游社区治理多主体共生模式研究——基于青海省两个典型社区实例[J].人文地理,2018,33(6):125~131.[45]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6]王学基.不客观的研究?自我民族志方法引介[EB/OL].[47]王学基,孙九霞.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展示与“旅游域”建构——以三亚槟榔谷为例[J].旅游论坛,2015,8(2):23~30.[48]徐红罡,刘方方,普涵艺.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关系研究——基于2006-2016年国际旅游地理文献[J].旅游学刊,2018,33(11):139~148.[49]徐文月,刘敏.女性独游的意义阐释:基于自传式民族志方法[J].旅游学刊,2018,33(3):23~38.[50]徐新建.人类学眼光:旅游与中国社会——以一次旅游与人类学国际研讨会为个案的评述和分析[J].旅游学刊,2000,15(2):62~69.[51]杨阿莉,把多勋.民族地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的构建——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5):131~136.[52]杨慧,凌文锋,段平.“驻客”:“游客”“东道主”之间的类中介人群——丽江大研、束河、大理沙溪旅游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44~50.[53]杨丽娟.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J].思想战线,2014,40(1):89~97.[54]张进福.作为仪式的旅游[J].世界民族,2013(5):41~53.[55]张连海.感官民族志:理论、实践与表征[J].民族研究,2015(2):55~67.[56]张品.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述评[J].社科纵横,2012(8):82~84.[57]张晓萍,刘倩倩.旅游“仪式”观下的旅游活动安全问题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79~83.[58]赵红梅.西方“旅游人类学”发凡:源起、先驱与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6):21~28.[59]赵旭东.线索民族志:民族志叙事的新范式[J].民族研究,2015(1):47~57.[60]郑向春.人类学视域下的反思:对几个重要概念的重提与简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Sl):3~5,15.[61]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8~29.瞧一瞧中国四史中华文化是伟大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吴先恩看一看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梦中惊醒忽坐起无色无味失忆的药哪里治心理疾病好最新文章大众汽车钥匙怎么换电池(大众汽车钥匙怎么换电池视频)大众商务车七座8万左右(大众商务车七座8万左右的车)大众系列全部车型及报价(大众系列全部车型及报价 15万)大众新车型suv多少钱(大众新车型suv多少钱一台)大众硬顶敞篷车12万元(大众硬顶敞篷车12万元什么时候上市)贷款买车流程和注意事项(贷款买车流程和注意事项绿本)贷款买车注意13大陷阱(贷款买车注意13大陷阱4s)倒车灯为什么只有一个亮(大众倒车灯为什么只有一个亮)热门文章商标属于知识产权吗 商标权是知识产权吗,包括哪些权利美国外观专利怎么查 ,美国&欧盟外观专利查询教程专利申请最快要多久 ,专利申请一般需要多久才可以拿证?商标无效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商标无效?商标无效的原因、避免商标无效的方法深圳在哪里注册商标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可在深圳前海受理了申请专利有什么好处 ,申请专利的7大好处版权保护期限多少年 ,版权保护期是多长时间版权申请需要多少钱 ,版权登记需要多少钱?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以传播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什么专业啊? 民族类1. 民族研究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贵州民族研究4. 广西民族研究5. 黑龙江民族丛刊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回族研究8. 世界民族9. 中国民族10.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 云南社会科学12. 青海民族研究13. 西北民族研究14. 满族研究15.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 内蒙古社会科学17.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社会科学战线4学术月刊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天津社会科学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江汉论坛10 江苏社会科学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文史哲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浙江学刊16 浙江社会科学17 社会科学研究18 求是学刊19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 社会科学辑刊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 中州学刊2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 人文杂志26 求索27 思想战线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 国外社会科学31 南京社会科学3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齐鲁学刊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7 学海3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9 江西社会科学 4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 河北学刊43 学术界44 东岳论丛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 东南学术4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5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 北京社会科学5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学术论坛5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 广东社会科学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 山东社会科学62 探索63 学术交流64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 北方论丛69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2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宁夏社会科学7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 云南社会科学79 长白学刊8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 江淮论坛8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 河南社会科学85 内蒙古社会科学8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 甘肃社会科学88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91 晋阳学刊9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 贵州社会科学9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西南民族大学院校的代码是10656。
一、编辑部职能、概况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现负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三种全国核心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另有学校的期刊中心挂靠在我部,协助学校负责校内23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的行政业务指导工作。 编辑部现有各类人员19名,其中包括双肩挑教师(主编、副主编),固定编制人员,退休返聘,兼职人员。 在管理体制上,学报编辑部为学校直属单位,由学校主管副校长领导。编辑部主任负责部里的行政事务、刊物发行、人财物等管理和办刊的规划发展,兼管期刊中心事务。各期刊实行主编负责制,负责刊物发展和办刊业务。各刊物都设置有编辑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对办刊及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二、学报发展历史 原中山大学学报创办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新中国高校创办较早的学报之一。创刊初期为文理合刊,1959年起,分为文、理两个独立刊物。原《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于1980年创刊,原由卫生部主管,中山医科大学主办。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强强联合,组成了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更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创刊伊始,《中山大学学报》就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怀。195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来函:“你校出版的《中山大学学报》,我们准备从第一期开始,给毛主席订阅两份。” 在学校历届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山大学学报》各刊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高校学报。 学报社会科学版目前已成为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所有重要的索引期刊。获得过全国“双十佳”和“三十佳”社科期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励、第四届广东省品牌期刊奖。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全国学报第一。 学报自然科学版除了进入国内所有的重要索引之外,2006年-2010年成为著名的美国EI索引核心期刊源。曾获得教育部和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4次)、首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第一、二届、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5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奖,被评为“学术影响范围最广的前30名期刊”。 学报医学科学版除了进入国内所有的重要索引之外,2007年1月进入美国CA索引核心期刊源,2007年10月进入中华首席医学网收录。自创刊以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和广东省优秀期刊,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一、二届、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广东省提名期刊奖。
我上半年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上面,找闻闻论文网帮我操作的,2个月就录用了,但是需要保证你的文章有足够的创新点, 闻闻论文 的老师帮我改了一大半,额,如果没时间就找高手帮忙吧,呵呵
看你发的是什么级别的期刊,这样可以跟好的和你说的。
西南民族大学院校的代码是10656。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简称“西南民大”,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高校。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武侯、航空港、太平园三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
历史沿革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
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9月,在校生首次实现“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
2008年6月,新校区北区行政大楼投入使用,学校主体正式转移到新校区。
2009年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9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总部竣工。
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民族大学。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2016年10月8日,四川省政府与西南民族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7年10月,学校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同年,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2020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1年7月26日,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
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西南民族大学入选。
2021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新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
办学条件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下设25个二级学院,88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50余人。有54人先后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人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8人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或称号,66人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或称号,3人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2人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学校教学名师35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专业入选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四川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金融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国家级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旅游管理、金融学、法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动物科学。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金融学、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四川省级实验重点示范中心:生物资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彝语、数学分析、宗教学原理、藏族文学史、藏传因明学、兽医微生物学、民族法学、汉彝翻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个案工作、民俗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动物传染病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当代中国经济、禽病学、藏文文法、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藏文历代名著选、世界文化史、五明概要。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畜牧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民族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古学、生态学、音乐与舞蹈学、建筑学等。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保险、法律、农业推广、兽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翻译、会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学。
重点学科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法学、草学、公共管理、化学、畜牧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哲学。
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民族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2个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智库、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彝学机构“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培育):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动物科学。
国家民委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新型研究智库:四川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智库。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羌学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羌彝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抗逆牧草种质创新及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科研成就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6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9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中外文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纸质报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40020GB,电子期刊2.6万余种。馆藏古籍文献2.6万余册,民族类及相关图书文献达30余万册,含多种文字及版本的《大藏经》、《贝叶经》、清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以及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资料等珍贵文献。
图书馆设有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藏有藏、彝、纳西、傣、水、柯尔克孜、白、侗、羌等二十多种少数民族的各种版本文献50000余(函)册。购置了85个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了13个特色数据库。其中《羌族文献数据库》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第三期文献保障建设系统(Calis)特色文献资源库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和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立项。
学术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连续多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认定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先后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等国内期刊数据库。文章被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研究中心、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外文摘期刊收录。
《民族学刊》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政大学、龙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余所中国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300余人次留学生。
校徽
学校徽志为圆形。图案由航空港校区南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造型为弓箭,又是“MD”即“民大”拼音首字母的合成图案。徽志中心的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徽志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生辉的寓意。
西南民族大学校徽图案由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造型为蓄势待发的弓箭,又是“md”两字母的合成图案,即“民大”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图中心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校徽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化成的寓意。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底黄字的长方形旗帜,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中央印有学校全名。
精神文化
校训
和合偕习,自信自强
校庆日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6月1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很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是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人文社科版学报简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
西南民族大学院校的代码是10656。
是的,在统计源核心期刊目录里,如帮到你,望采纳!
1.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月刊),国际刊号为ISSN 1000- 565X,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4-1251/T,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为46-174,国内定价...
2.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政治理论、哲学历史、经济管理、法律、语言文学、文化艺术、高...
时政热点问题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2002年7月,在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