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有关味道的议论文素材

有关味道的议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

有关味道的议论文素材

以味道为素材话题作文精选

阳光的味道

一束阳光射进来,洒在书上,洒在冰冷的手指尖上,洒在眼睛里。伸出心灵的舌头,浅浅地舔一下,尝尝阳光的味道,甜甜的,暖暖的,一路温暖到心底……

朋友,你身边有阳光的味道么?朋友,如果没有,就拿上一束黄艳的玫瑰,微笑,敞开心怀到极限。朋友,无论身边有没有阳光,你的心中都要充满阳光,就像神秘花园里,那一片片金灿灿的向阳花,等待,等待一个人,相互温暖,纯粹的友谊--地久天长。

青春味道

青春是什么?是苦涩的`未熟的果,还是清澈的水,是幸福的泪,还是苦恼的包袱?曾经的总是这样疑问青春的感觉。直到上了中学,真正的自己体验到了青春,才知道它的真正的味道。

青春是绿色的,有春天的盎然生机,如青春的小草,绿绿的叶子。青春充满着大自然气息,使心中向往长大的小草,悄悄地萌发。青春的味道,不用说,也就像绿茶。

青春的味道像可乐。她是充满活力,热血激昂的。对某个东西的好奇,对某件事情的热心,都是青春赐予我们的。

青春的味道,如咖啡,如橙汁,如牛奶……我正青春,青春使我更加阳光,更加快乐;我憧憬青春,它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拥有青春都曾拥有过青春,会品出不同的青春味道来……

幸福的味道

幸福时遭遇挫折后得到的丝丝安慰,幸福是生病之后句句温暖人心的话语,幸福是经过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幸福是……其实幸福并不平凡,但却是在平凡中体验到的,那种甜甜蜜蜜的感觉。

苦瓜,入口时苦苦的,但不一会儿,甜甜的味道就钻出来了。其实幸福也是这样,开始似乎苦苦的,到了后来,它就如蜜一般甜。

一缕缕甜丝丝的感觉径直走到了我的心房中,吮吸着我心中的每一个细胞--我感觉到了那幸福的味道。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母亲的爱就是那一分属于我的幸福的味道。这些年来,母亲没有让我过上令人羡慕的日子,但是我抚心自问,她从来就没有亏待过我,而且,她给予我丰衣足食,供书教学。

味道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校区 李南 味道。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题解 本题开放性极强,可写的素材很多,想成文似不难。但若要写得有特色、有深度,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审题和选材进行灵活指导。 就审题而言,写味道,实是描述味道。味道有多解:浅则可理解为气味、滋味;深则是人们的某种体验和感受;另外还有事物包含的特点或哲理。教师可以在审题环节进行“说文解字”谈“味道”:从两个字‘当中可以拆分出“口”、“首”、“走”、“目”等部件,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察觉出味道不仅要用口尝、用鼻闻,更要会用耳听,用眼赏、用心看,而且还要留心在生活实践中体悟。 至于选材,不仅要选同学们能品味的东西,而且还要选值得品味的东西。人生世间,不外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认知三方面的关系。教师可以依次指导。先通过具体可尝的滋味,运用联想和比喻来体悟生活。比如,通过体育课后的一杯白开水联想到同学之间的关爱,或者通过白开水最解渴而体悟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品悟自然方面,可以以朱自清的《春》、巴金的《日》《月》为例,引导同学们在四季寒暑、自然现象、山川美景当中品悟道理。学生可品味温暖又热烈的阳光,品味海纳百川的包容和波涛汹涌的无情。在社会生活方面,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一次经历品悟人生哲理。有的在今昔对比中品味出成长和友谊,有的则在自己的失败或亲人的别离时,品到忏悔的味道。在尝遍人生百态之后,再用多媒体带同学们走一走,品一品江南水乡的清秀味,塞外风情的豪壮感,然后以“鸟倦飞而知还”的名句自然引入品尝故乡南京的味道。通过风景、饮食、民俗、方言的展示,引导同学们在衣食住行中品金陵风味。古韵今辉、王气衰颓、人心宽厚、多元共存等特征会在学生的表达中自然形成。从口味品到风土人情,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一定能因人而异选好材。 然而,要写完整的《味道》还需注意两点。一是在表达方面。要善于通过描写再现滋味,通过比喻和联想注重多重感官结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自己品悟的过程讲透。千万不能只谈品味到的结论,而忽略自己品味的方式和过程。二是在立意方面,如果能从抒情和议论当中生发哲理,则一定会为文章画龙点睛。有的同学在对比故乡今夕的时候,认为金陵的味道变了,自己在为现代文明自豪的同时,也为过去味道的消逝而感到丝丝遗憾,发人深省。 总之,要写好《味道》就是要会“道味”,想详细“道味”,就必须领悟“味之道”。味道的各层含义就是味之道,运用描写、比喻、通感、联想、对比等手法就能“道味”,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完成这篇佳作了。 味道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初二 鲍晓雨 咖啡的本味是苦,而掩饰不住的却是因为苦而越发浓郁的香与甜,痛苦不能磨灭幸福,却会将幸福衬托得更加完美,苦与甜交融的味道令人青睐,痛苦与幸福并存的人生,同样令人回味无穷。 ——题记 不知不觉依赖上咖啡,起初并不是因为先苦涩,后香醇的味道,而是源于那说不清的疲惫。于是,袋装的雀巢咖啡和精致的咖啡杯就出现在我的书桌上。偶尔,看着那因搅动而旋转起来的棕色液体,细细的颗粒在杯中尽情翻滚,然后慢慢溶化成液体的一部分,就如不甘寂寞的青春在初中生活里尽情沸腾。 我们将咖啡放在杯中冲泡,就如我们将青春放在初中酝酿,收获的是什么?一杯冲好的咖啡,初抿一口,嘴里泛起丝丝苦涩,轻皱眉头,在沸腾的初中我们时常会有这种感觉。面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期望眼神,体味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看着那如价值规律表般波动起伏的成绩,掂量着被打击得残破不全的自信心,遥望星空发出微微的叹息,颓然站在呐喊声震天的赛场上,木讷地看着对方的记分牌在飞快翻转;我们的嘴角常常牵起不到10度的弧线,这是标准的苦笑、自嘲与自责,真想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自慰,可更多的是静静待在角落里品尝涩涩的苦。 咖啡的苦慢慢消失,我们尝到了满口香醇。青春渐渐发酵,散发出淡淡的甜。在这缤纷稚嫩的岁月里,我们的生活犹如一首短小精悍的哲理诗,短短的,得到的却是长长的。在教室的一角,我们可以安静地品尝文字的芳香;透过眼前细碎的刘海儿,面对窗外与教学楼比肩的水杉树发呆,我们可以享受那抹浅浅的恬淡;岁月如泼墨山水画,浓处我们重重勾勒,淡处我们仔细斟酌;还有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桀骜,一起躺在教学楼前的草坪上放肆地笑,随着快门儿的“咔嚓”声,青春永远留存在这一刻;随着那段叫青春的音乐在初中这台留声机中缓缓奏响,也许像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般悠扬缠绵;也许像Beyond的《海阔天空》般热血沸腾,载着我们的不舍,青春就这样在我们的天空翱翔、盘旋、徘徊…… 单薄的是时间,深沉的是岁月,厚实的是青春。青春就是一杯泡在初中里的浓浓的咖啡,品尝过浓重的苦涩,便收获那沁人心脾的香醇。 佳作点评 题记颇精致,富有哲理。全文从浅尝咖啡的滋味写到初中生活有苦有甜、由苦到甜的特点。展现了个人的语言风格,注重描写感受,画面感强,人生体验多维度,有散文诗的味道。 (解开诚 李南) 味道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初二刘可欣 我爱父亲身上的味道。淡淡的烟草味,让我嗅到一种成熟的气息。童年的味道,总是太多太多,父亲身上独特的男人味却让我难忘。那充满安全感的味道一直伴随着我长大。 父亲凡事总是处变不惊,张弛有度。而我,总是在心中默默崇拜着父亲,常常向别的孩子夸耀着自己的父亲。父亲的臂膀强劲有力,每当他背起我时,我总是将面颊贴在他的背部,感受着父亲的体温传给我的温暖,幸福的感觉在心底蔓延开来。那时,我还爱趴在父亲的大衣上,蜷缩着身子,大衣上的烟草味,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慢慢地,我长大了。父亲仍穿着深黑色的大衣或早已褪色的工作服,我的心里总感到一阵失落,可我从来没有埋怨过父亲。每次父亲送我上学还未到校门口,(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我就赶紧抢过书包丢下一句“爸爸,再见”,便匆匆跑去。我明白,父亲也一定感到了我的异常,但他从未提起。即使我的心中带着一丝丝对父亲的不满,也仍然非常爱他。每当他骑车带着我,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时,双手环抱着他的腰。我在他的身上闻到了一种沧桑的味道,那样深沉,陪伴我走过小学时光。 转眼间,我已经告别了小学生活,步入了初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充斥着我的全部生活,我与父亲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不再送我上学,不再帮我提书包,不再牵着我的手走过热闹的大街小巷。父亲的皱纹越来越多了,鬓角早已斑白,充血的眼睛里写满了疲惫。总想关心一下他,又不知如何开口,因为我看到他真诚的笑容,他的笑容向我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很好,没关系。我与父亲越来越疏远了。某日,我突然想起从前与父亲一起去菜场的情景,于是请求父亲带我一起去买菜。当我看到父亲仍像儿时的记忆中一样张开大手的那一刻,我哭了。我赶紧牵住父亲的手,父亲也特别高兴,一路上他紧紧拉着我,脸上挂满兴奋的笑容。看着他的笑容,我却感到愧疚。这几年,我一直冷落父亲,可是父亲对我的爱从未改变。将头深深埋在父亲的胸前,那一刻,我闻到一种神圣的味道。这味道里包含着满满的爱,包含着经历世事的沧桑,包含着人到中年的无奈,还有最初那成熟的烟草味。这样伟大的父亲,这样熟悉的味道,见证了岁月的积淀…… 时间久了,爸爸身上特别的味道就是他的化身。爸爸老了,我更加珍惜那种味道,它给我带来美好难忘的回忆。 佳作点评 淡淡的味道,浓浓的父爱。烟草味因可依靠的身躯而觉淡香阵阵,因岁月的沧桑而感到成熟、神圣。由此及彼,从闻到的气味,品人生感受。文中以成长为线,叙述中融入人物描写和恰当的议论,能展现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文笔朴实,真情内敛。最终升华到感恩父母和对亲情的珍惜上,值得品味。 (李南) 味道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初二 成贤 初春,不知不觉已悄然而至。淫雨霏霏,撑起陪伴我多年的雨伞又走上了街。 头顶上是遮天蔽日的梧桐树,脚下是不知何时坠落的一片叶子。弯下身,轻轻捡起来闻一闻,默默地说:“这是岁月的味道吗?” 回答我的是一阵风。风起风止,那片梧桐叶随风飘荡,隐约间忆起了那年的故事。 酥到骨子里的春雨和风纠缠着我。实在不愿起床。睡眼迷蒙,伸个懒腰,仔细一看表,“天啊!”杀猪般的叫声从我房间传来。还好,邻居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少年每天早晨起来都练男高音。 简单洗漱,背上书包,一个箭步冲出家门。身后传来母亲提醒还没吃早饭的一长串抱怨声。 我一路小跑进了那家馄饨店。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只有一口大锅,几张桌椅,就这样开张了。地方虽不大,可这一大早,便挤满了人。与老板寒暄一阵子,坐在桌旁,一边等馄饨,一边左顾右盼。在店里吃饭的,有的在看报纸,有的谈笑风生,还有低着头专心吃饭的。 吃完一碗热腾腾的馄饨,便踏着老街里的叫卖声,走进了学校…… 恍惚间,回忆起这么多。我慢慢散着步,走到了这家馄饨店前,这里已是残垣断壁,斑驳破败的墙壁上,一个大大的醒目的“拆”字,隐隐约约,还可以感觉到曾经的热闹繁华。如今,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这条老街,曾是我欢笑过、追逐过、嬉戏过的地方…… “哈哈”终于放学了,旁边一个小子,在学校里经受了一天的折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今天放学,一起走老街回家吧?”他笑着问我。 我也心情大好,高兴地说:“乐意奉陪。” 这时节已逼近盛夏,五六月份的南京,就像火炉上的烤串。我和他高谈阔论,谈天说地。在这条回家的路上,唱响了年少的时光曲。 遥想当年,意气风发,少年郎! 这两个小子,爬过树,钻过洞,去过废墟,打过野狗。这样的日子长了,老街的邻里们早已熟悉了。 不知何时,雨停了,微风翻动着我的衣角。阵阵微风,吹翻了思绪,洒了一地。来不及收拾,就被风吹到了天涯海角,如,蒲公英般飘荡。刹那间,停住了脚步。笑了一声,说“算了。” 不再追忆随风的味道吧。 我不是汪峰,没有一把破木吉他,无法飞奔在田野里,寻找稻香的味道。 但我也曾一次次声嘶力竭到泪如雨下。 我不是天生的多愁善感,只是还享受那旧格子衫的一种酸气。 我爱那风起时,从梧桐树飘下的满天飞絮,却厌倦了秋风的漂泊。 渐渐地,我明白了,或许在不停的追忆中,才能品尝这味道吧。 亦或许,在不停的改变中,才能懂得这味道。 是岁月的感觉吗? 大概是吧。 佳作点评 此文源于生活,品味的是生活哲理,令人感觉朦胧叉现实,引人深思。一叶落而知岁月流逝,一“拆”字而品世事变迁,结合对老街前后的对比议论抒情,岁月悟出成长,岁月悟出对旧时的怀念。诗意的结尾,别出心裁。文风再实在一些,表意念更清晰。 (李南)

“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众人看不穿。”,是六如居士评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味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刘禹锡评出了自己对自然的味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林君复品出了自己对天地的味道。品出自己的味道是独创自己的品味。品出自己不被他人左右的味道。别人指鹿为马,却真的以为是自己错了。苏武牧羊,即使见到了在匈奴投降后大有所成的李陵也不为所动。竹林七贤,为了评出自己的味道甘愿斩断朋友之谊。所以请二是保不住他的天下,苏武被世代传颂,竹林七贤他们的功过历史镌刻在人心中。他们在自己新的指引下品出了自己的味道,是苦是甜,,我们不得而知,是悔是幸,他们心中自有断定,但正是他们的坚持让他们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属于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人云亦云的非议者已经淡去,坚守自己的人让后人品出了自己的味道。品出自己随波逐流的味道。玉米头,笔笔镜,满大街望去“超女”“好男”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于丹易中天,好好的学者莫名的被安上了“学术超女”“学术超男”的名号。随波逐流的结果是中性美成了热门话题,学生亦有型要秀为目标。回想当年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品出自己的味道成了奢侈吗?不!既然凡高可以坚持画着心中的向日葵,爱因斯坦可以不做总统,纳兰容若可以在父亲的熏陶下仍持有一片豪迈的女真之心,为什么当代的我们要随着名曰“时尚”波而逐流。既然我们的先辈在封建,帝王,战乱,孝道至上中品出人生的味道,何况生活在改革开放无阻碍的我们呢?不喜欢李宇春,张靓颖,自可以去听梁祝,二泉映月,不喜欢“好男”“型秀”,大可以看“百家讲坛”,“文化中国”。埋怨着世界逼着你接受时深吸一口气,天依旧很蓝,你可以换一种选择途径。心自会它品出的味道。听,陶潜的读书声在他的小屋中传诵,看,苏轼的节仗在匈奴的荒漠中屹立,他们心轻轻地在低吟坚守品出自我的味道。今天,你听见心的吟唱了吗?

品味议论文素材

名言语录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朱光潜

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托尔斯泰

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培根

爱就意味着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

品味平凡,经历平凡,在平凡中寻求自己快乐的人生。———谚语

意林故事

1、青李子的滋味

褐黄色的小箩排在街旁的水果摊里,闪亮碧绿的是青李子,沾着水珠,愈发清新可爱,不经意间我已驻下了脚步。有的一定很酸吧?

一边问着,一边贪婪地注视着那诱人的颜色。“又酸又甜唉,现在就吃这个味儿,尝尝就晓得了。”我心里一动,信手拈起一枚硬实的果子来,忍不住细细咬下一口,顿时,涩涩的青酸味儿沁到舌尖,我捂嘴、苦笑、锁眉……相视一笑后,便买了些拎在手里,手心却握着那颗青青的李子,没有丢。

青皮很涩很薄,外黄内红的瓤在酸意退尽后却在舌尖回升起一种奇妙的浅甜味,绵绵地萦绕在唇齿间,颇有些趣味。不多日子,市上的李子一片红妆,红得发紫发黑。略带桃香味,甜蜜而润喉,回味却有些淡然。

有时候,呆呆地望着墙,会突然感到一种铭心的悲哀和酸涩,那么自然,那么强烈,那么原始,而又不可抗拒,有时我真分不清快乐和悲哀的思想哪个更真实,好似经历了磨难坎坷赢得的成功,总比来之轻易的那些更被人着意留神吧。也许逆水行舟的成功感往往会盖过顺水行舟的侥幸感,而更令人久久难以释怀吧。而坎坷磨难又总比成功本身更为刻骨铭心、记忆犹新,雨打枫叶般的愈来愈红艳。

不由得,我便中意起青李子来,不知到底是为什么?有时想想,也许是我还太年轻,也许我本身就是一颗青李子。

2、感恩

在我常去图书馆的一条路上,看到一家花店,每天早上8时,花店门一开,便挤满了前来买花的人。有好几次,我总想近前看个明白———这家花店为何生意如此红火?后来从买花人口中得知,开花店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每天逢8时开花店门,第一笔生意都是照本钱卖给顾客。

有一天,我想为妻子即将到来的生日买一束郁金香。我也赶早上8时挤进了这家花店。

我果然买到一束我想要的黄色郁金香,昨天午后他开价80元,今天以开门第一笔生意的价钱只花了45元钱买到了。我对小伙子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很感兴趣。

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见小伙子忙完了一笔生意,正悠闲地修花剪叶,我连忙近前和他点头致意,而后,我问他:“为什么会有开门第一笔生意照本卖的想法呢?”

他微微一笑说:“最重要的还是感恩吧!记得我刚在这条路上开花店时,我的父亲急需钱动手术,每进花店一个人我总跟人说出我赚的钱只是为父亲看病,奇怪人们听后很爽快且十分信任地和我做生意,后来我父亲用我花店赚的钱动了手术,身体日益康复,于是我就想,鲜花不能吃不能穿,只是人们用来传递美好的感情,鲜花又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我思前想后就定下了这个规定,每天以此形式答谢顾客。”

3、成功与平淡的另一种品味

蔡志忠说:“我用十年的时间名满天下,赚了一千万。倘若重新给我选择的机会,我会用这十年去看看高山,听听流水,别的什么也不做。”王蒙说:“我更倾向未成名前简简单单的读书生活。”一些早已体验了世间百味,经历了无数荣誉与挫折,走过了不尽弯曲与坎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是毫不为怪的.:成功终归于平淡。

然而,更多的人并没有成功过,却也叫着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与成功人士成功之后回归平平淡淡的心境并无共通之处。每个人生于世间时,他只是一张白纸。而后漫漫岁月,他所做的一切便是尽可能地为这张白纸增添尽可能多的色彩,一幕绚丽的彩画才是我们的最圆满结局。那些饱尝世上滋味的成功者早已将他的人生画卷涂抹得色彩斑斓。他归于平静的原因只是想静下心来做一些最后的修改。

或许是真的有些倦了,一旦休息时,他会觉得很是惬意,于是便说出了上面的话语。但是倘若真的让时光倒转,我想蔡志忠依旧会不懈地画他的漫画,王蒙仍然会不倦地做他的文章。

成功意味着痛苦和超人的付出。但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原味。才使生活中的甜愈甜,苦愈苦,涩愈涩,才真正地了解了生活。而那些看似毫无苦痛,平静的人才是最大的可怜者,临死时,他只有这一种淡淡的滋味。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众人看不穿。”,是六如居士评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味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刘禹锡评出了自己对自然的味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林君复品出了自己对天地的味道。品出自己的味道是独创自己的品味。品出自己不被他人左右的味道。别人指鹿为马,却真的以为是自己错了。苏武牧羊,即使见到了在匈奴投降后大有所成的李陵也不为所动。竹林七贤,为了评出自己的味道甘愿斩断朋友之谊。所以请二是保不住他的天下,苏武被世代传颂,竹林七贤他们的功过历史镌刻在人心中。他们在自己新的指引下品出了自己的味道,是苦是甜,,我们不得而知,是悔是幸,他们心中自有断定,但正是他们的坚持让他们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属于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人云亦云的非议者已经淡去,坚守自己的人让后人品出了自己的味道。品出自己随波逐流的味道。玉米头,笔笔镜,满大街望去“超女”“好男”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于丹易中天,好好的学者莫名的被安上了“学术超女”“学术超男”的名号。随波逐流的结果是中性美成了热门话题,学生亦有型要秀为目标。回想当年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品出自己的味道成了奢侈吗?不!既然凡高可以坚持画着心中的向日葵,爱因斯坦可以不做总统,纳兰容若可以在父亲的熏陶下仍持有一片豪迈的女真之心,为什么当代的我们要随着名曰“时尚”波而逐流。既然我们的先辈在封建,帝王,战乱,孝道至上中品出人生的味道,何况生活在改革开放无阻碍的我们呢?不喜欢李宇春,张靓颖,自可以去听梁祝,二泉映月,不喜欢“好男”“型秀”,大可以看“百家讲坛”,“文化中国”。埋怨着世界逼着你接受时深吸一口气,天依旧很蓝,你可以换一种选择途径。心自会它品出的味道。听,陶潜的读书声在他的小屋中传诵,看,苏轼的节仗在匈奴的荒漠中屹立,他们心轻轻地在低吟坚守品出自我的味道。今天,你听见心的吟唱了吗?

关于师道的议论文素材

两篇社会议论文——浅谈师德 ①脏话批语和破口乱骂是怎样的师德沦陷 在学生作业的老师评语中,如果充斥着“没脑子”、“恶心”、“真牛B”等脏言秽语,你会怎么想?学生家长能放心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吗?日前,有网友在无锡的东林论坛发帖称,他朋友孩子的物理作业本上充斥着“恶心”、“没脑子”等评语,孩子家长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这些攻击性评语到底杀伤力有多大?据调查统计,70%的小学生会因此失去自信。(12月22日《现代快报》) 看到这样的老师、这样充满污言秽语的评语,实在难以令人相信这是一名重点学校老师所为,如果确有其事,令人大跌眼镜。师德竟败坏到如此境地,何以能披上人民教师这张尊贵高尚的外衣?师德败坏的教师并不止他一人,几乎是同一天,媒体上有着两条类似的报道,据《重庆晚报》报道,前日下午,沙坪坝区某高校的兼职老师取车时,发现自己停在校内的奔驰车被人划伤,一气之下口无遮拦地一阵乱骂。旁边的清洁工见状,劝说这位老师讲文明,遭来对方塑料凳袭击。 一个是用脏话做批语,一个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破口乱骂,却都与师道所倡导的文明相去甚远,反倒与泼妇骂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怎样的师德 虽然,两起事件发生在不同地域,但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它们却深刻地反映着当前师资队伍中素质良莠不齐的现实问题,师德建设再次摆在了桌面上,因为如此师德沦陷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对于作业评语的禁忌,是否需要加强规范?在遭受脏语等带来的攻击性评语时,众多学生家长选择了沉默,却是因为害怕遭到老师的报复,从这个小小的细节里面可以折射出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师生或老师与家长之间权利地位不对等的现象,至少这存在于众多家长心里,在他们看来,老师占据着强势,一旦揭发或举报,就可能会遭到报复。 人民教师,这一称呼之所以冠以“人民”二字,与人民公仆等同,他们的职责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虽然与公仆有别,不属于公务员序列,但他们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对等的。家长和学生如此忌惮,某种程度上会纵容此类师德继续败坏,因此,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对教师素质予以严格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师德沉沦的现象再次发生。博主评论:师德?我早已见过比这师德更差一万倍的老师,并不觉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出现,那么我们就真的得注意这样的社会存在了,为人师表的标准,虽然已经不是当年的拿着戒尺打手板那么简单,但是也绝不可能是满口粗话连篇,随意动手打人,之所以对交大附有感恩之心,就是因为见到了真正有师德的老师,而不是像中关村那样的污浊不堪。②“脏话评语”拷问师德良知在学生作业的老师评语中,如果充斥着 “没脑子”、“恶心”、“真牛B”等脏言秽语,你会怎么想?家长还能放心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吗?日前,有网友在无锡的一个论坛发帖称,他朋友孩子的物理 作业本上充斥着“恶心”、“没脑子”等评语,孩子家长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12月22日现代快报)切当而中肯的作业评语,能够增进师生间交流互动,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激发学习兴趣。而评语中脏话连篇,根本不是教师帅真的表现,而是一种轻率之举,是对学 生人格的侮辱!时下,随着绩效考核的深入,教师工作指标渐趋量化。少数教师划个“阅”字了事的现象已经很少存在,但是,通过偷工减料,转嫁负担,让家 长批改或让学生互改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此中除少数确属教学改革之外,更多则体现了教师的懒惰思想和敬业精神缺乏。虽然这样的教师在整个教师群体中只是“一 个指头”与“九个指头”关系,但他们的举动却败坏了教师声誉,影响了教师整体形象。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 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教师的脏话评语,显然对教学生态环境是污染,是对学生身心的伤害。但脏话评语又尤如一面镜子,也照出了教师内心的丑陋和素质的低下。也许有人认为,将教师的一点小事上升到如此高度,是对教师职业的曲解和对教师另类的绑架。诚然,教育是个特殊行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 特殊群体。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哪怕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表扬、一个批语,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起到潜移默化作用,所以,对教师来说,哪能如此随 意?脏话评语也反映了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平时只有要求,却少有检查,使得批改作业成为一种形式。在此基础上,一些教师自己把地位看轻了,把 职业看贱了,把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看得过于随便了,所以,才会导致评语中脏话连篇。对这样的庸师,学校应当加强管理,敢于亮剑,而学生也应当勇敢地拿起维权 武器,大担向学校反映,让不称职教师受到处罚,毕竟自己的作业本,不是教师脏话的跑马场。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请老师笔下留情。博主评论:这位写手笔下留情,而且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我认为,教育因人而异,如果老师用同一种方法对待班里的学生,那就算是个失败者了,我们那个流氓的初中班主任曾说:“老师这一碗水是端不平的。”这话很对,不过她对水的分配,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按喜欢程度分类,这就让我这个不拍马屁的学生受到了并不很尊重的对待,要不是我及时发狠,估计她又会把我当成好欺负的那种类型,我为东北出了这么个玩意感到惋惜,而之后接触的几个东北同学,相对是比北京人更直接,更开朗,但是并不那么流氓,况且他们还不是老师,没有为人师表的任务,看来这年头,师德是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悲哀。博主总结:师德?一边呆着去,他们沦丧他们的,我们学我们的。遇到好老师,毕业后定当回望相谢,遇到混蛋老师,毕业后互不相欠,从此再无交集。当你成为社会学者的时候,也可以像上面两位一样,揭示社会问题,呼唤民众,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纪年被遗忘的学人——读书——凤凰网

看大师:影响后人的文化脊梁

大师,不仅是自己专长上给世人带来深远的影响。

而且,他们也是精神上的标杆。

他们屹立在那里,激励后人。

巴金,陈寅恪,却在自己的年岁的终点处,仍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大师的魅力在于不断反省:巴金——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入同样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枯寂的心灵,遂而成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

为了他,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大师的魅力在于学无止境:钱钟书——难以望其项背的文化昆仑

他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要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成为一家。

钱先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说家观点解读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

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国与世界,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上的榜样。

作为知识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过不少罪。

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

他曾说:“大名气和大影响都是90%的误会和曲解搀和成的东西。”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

大师的魅力在于无媚骨: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为人为学的生动写照。

“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

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名言,不仅是龚自珍的自白,也是陈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没有在任何场合自命为大师,更未在任何时候端过大师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动人一节是一九五三年拒绝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一番话。

当时 *** 科学学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为所长,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钱带聘书南下广州接先生北上。

时先生双目已盲,乃口述覆信,由汪钱笔录,他说: 「我的思想,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

所以我说: 独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无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岂庸鄙之敢望」……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见解再研究所学……因此我提出以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

进入生命的晚年,在肉体与精神陷入无限痛楚之中时,明末清初宁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

陈寅恪以惊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

这一“ 鸿篇巨制”的萌生问世,发轫于少年,志成于人生暮年,是陈寅恪所构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灵丰碑。

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所言:“若非有无比坚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业?人类文化史数千载,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类殆罕;陈先生之业绩,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这一大奇迹无不可也!”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大师的魅力在于一针见血:熊十力:“中国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

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复观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谓无尊卑上下也。

然则平等之义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

国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论等自由,而况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

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

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

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

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品学术:懂书斋里的人间情怀

也许,有类人躲在书斋为人所不知;也许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皇皇巨著;我们更不清楚,他们如同西西弗斯一样在自己的思考道路上推着石头上山,而每次又从山顶滑下来。

可当他们之中有人说: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人们又会想起什么呢?

学术生活中的良苦寄托——费孝通:学术虔诚者

93岁高龄时,他还去了甘肃定西考察。

“他的脑子里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学术。

他又对我们说,有人建议他写自传,可是他认为,他这一生写下的文章就是‘自传’,不必再写了。

他打算花时间写些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

因此,他除了开会、看书,就是下去调查研究,回到家里,也是进了书房就看书,一看就是四五个钟头。

他有这样一个本领,看书或写文章的时候,不管身边有什么人走动、说话甚至吵闹,他都会旁若无人,不受影响。

学术生活里的皇皇巨著,书斋里的低调人生——罗念生:为学术献身

罗念生一直与晦涩、枯燥,像甲骨文那样难懂的古希腊文学打交道,终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在灾难和厄运时时临头的日子里,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特别是 *** 之后,他除了吃饭和睡眠的时间外,几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宽的书桌前度过的。

在他的住所,人们从窗外总看到秉烛夜耕的他坐在书桌前,从黄昏到深夜,那盏黄红的灯光总是最晚熄灭。

在严热的夏天,晚上乘凉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灯前像偶像般的他,专注地坐在那里。

这种情景引起小孩们的好奇,他们多次登窗沿向内窥望、逗闹,竟都引不开老人的视线。

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向老人大声齐呼:“书呆子,书呆子……”这次他听见了,他离开书桌走向窗口,笑着向孩子们招手……。

事后,他把这段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引以为乐。

他心甘情愿,矢志不渝,不追求热门,不图名于一时,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成为领域里的先驱者。

罗念生不仅有着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称是楷模。

他善良、忠厚,待人热忱,虽不善言表,但内心却是个火热奔放的世界。

他不计名,不为利,对青年学者和学生,有求必应。

他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查询资料,解答学术上的问题,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复信、复函。

他的老伴没有工作,又体弱多病,经济拮据。

有人劝他翻译些通俗,出书量的畅销书,他说:“这些书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别人做不来的。”他嘱咐儿女,生活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

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失的东西,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

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罗念生先生比喻为“中世纪的和尚”这恰给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

他从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就连家中的保姆他也尽力关照她们,减轻她们的劳动负担。

亲朋遇到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费尚未到手,就已经预支出去了。

他的一生说是“吃的是草,而挤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间,他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尽力与医生配合。

医护人员都喜欢他,夸他是最听话的病人。

他向医生再给他点时间,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马史诗”的译著。

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愿留给后人。

然而他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儿女的是一个仅有10元人民币存款的存折,留给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却是丰厚的、永存的纪念――他的译作和遗著。

“一个人活着若不工作,就毫无意义了。

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

慕人格:看大师那块硬骨头

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似乎,书生从来都只是弱弱的代表。

可当我们看到有那么些人,在特别的年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仅他们深邃的目光让人折服,而且,我们也觉得他们的骨头也似乎非常硬。

有傲骨,无傲气就是说的这样的人。

贾植芳:“把人字写端正”

师道的光芒,那是在长久的点滴的寻常中,而无声地流露和浸润。

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更是自己人生一世的传奇与琐碎。

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特别喜欢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烟中,侃侃而谈,风骨毕现,从中不仅传授了读书的心得,更是传染了一种难得的为人风格。”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

“我这个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贾)教授”吗?不,我教书却是真的,从来不卖假货。”他教书不拘一格,家门为学生大大敞开着,于潜移默化中“植”种桃李芬“芳”。

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

他努力“把人字写端正”。

师者风骨,是由传奇人生铺垫的。

贾植芳曾这样总结自己: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

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精神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一生坚持知识良知和社会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写端正”。

是为贾氏“风骨”。

在苦难面前,贾植芳始终心怀坦荡,不忧不惧。

刚毅的精神,支撑他的艰苦岁月。

“平时我舍不得吃肉,都是买青菜,但是一批斗我,回家我就买排骨,自己安慰自己。

一个人不要自我侮辱,是很重要的。”在历经坎坷的他看来,各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

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没有做对不起国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还像个人,书没有白念。”……坎坷中彼此搀扶的坚强人生,他们活出的是一番气象,活出的是一种风骨。

顾准:黑夜里的持灯人

当城头变换了五星旗开始,三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几乎只有两副大脑在掘进:张中晓和顾准。

一个因思想而罹难,一个因罹难而思想;一个倾全力于批判,一个在批判中建设;一个如电光石火般来不及引燃便熄灭了,一个长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

他们中谁也不认识谁,却一前一后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个朝东,一个朝西。

方向完全不同,由于思想的深度,终至于在黑暗中汇通。

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孤独,各种羁限,逼拶和毁损……唯靠良知给个人以支持。

对于他们,夜与昼是没有区别的;绵延中照例地吞咽书本,反刍苦难,舔滴血的伤口。

他们用笔,默默记录精神潜行的历程,此即所谓道路。

然而,这道路并非为世人准备的,——他们深知,他们是远离了权力,而且为权力所嫉恨的人。

顾准遭到革命的遗弃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再也得不到人类的庇护,包括母亲。

在同来的道路上,妻子早已自杀。

于无助中,他只好伸手乞求儿女们的宽恕,直到死神降临;可悲的是,革命的新一代并没有最后跨出站定的门槛。

他需要温情,那么渴待。

可是,当转身面对众神时,竟只有剑和火焰了!顾准:“不许一个政治集团在其执政期间变成皇帝及其宫廷。”“我憎恨所有的神。”顾准重复说,恍如千年空谷的一个回声!

思想者唯以孤独显示强大。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诗到散文,顾准燃尽了自己的一生。

对于他,人们到处颂扬那最后的夺目的辉光,此时,我宁愿赞美初燃的纯净的蓝焰。

总述

徐志摩曾评价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时说:“单从他们面上的光彩,单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事实里,我们应得感悟到生命最伟大,最生产--甚至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受苦痛的时候。”也许,看着渐行渐远的学者知识者的背影,内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们曾如此精彩地活在这世界上,不管这世界有多少苦痛。

纪念他们,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

《我们是否需要大师》(《中华读书报》)

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同日辞世之后,人们感佩他们巨大的文化贡献,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洁的人生风范,但更惋惜他们的离去,感叹这个时代文化大师的稀缺,思考和忧虑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会否淹没于当今这个商业物欲和流行文化的浮躁、喧嚣之中……

学者朱大可向大众和媒体准确而深刻地剖析了这种人们对大师的精神焦虑和时代心理情结:“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对季羡林的缅怀,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隆重哀悼。

‘大师’一旦绝迹,就会引发全社会的文化焦虑。

巴金去世时,曾经有过一次恐慌性浪潮,现在好像是当年的情境再现。”

这几年来,在文化学术界,我们也见多了所谓的“伪大师”,有些人以廉价的“大师”帽子随便奉送,更有披着假“大师”炫目外衣者干下了道德低下、灵魂龌龊的事情……“大师”的价值,逐渐处于贬值的过程中。

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大师”?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曾经总结过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大师,比如但丁、莎士比亚、卢梭、彭斯等人,并盛赞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式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他们是有益的伙伴,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们令人敬仰,挨近他们便是幸福和快乐……这种对人类大师的论述,至少概括了大师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对人们的生命和精神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具有引领人们前行的领袖和权威的力量,他们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蔼可亲的。

所以,现在人们对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的敬佩、尊重,正是人们这种热爱大师、颂扬大师的心理需求的投射和反映。

而对照这样的人类大师的标准,这实际上也使得当今我们这个社会里那些混迹于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假大师剥去伪装……

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的大师,精神的大师和思想的大师,而不是当今在文化界、学术界、娱乐圈中那些满身商业化气息、热衷炒作的、娱乐明星式的所谓“文化大师”。

“大师”是像季羡林、任继愈那样以道德文章、人格特质、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体现的风采和风范;“大师”是一位丰富了人类精神的人,他确实增加了人类的宝藏,使人类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似乎无不周知、无不探究的心灵里显示了某种永恒的热情;“大师”,或像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所说,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脏,他要靠保存和传播道德情操、高贵的经历、优美的诗歌和历史的结论来 *** 那庸俗文化的流行、繁荣……这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大师级人物的荣誉的标帜。

说我们患上了“大师饥渴症”也好,对伪大师的泛滥感到焦虑和困惑也好,都不是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这反映了我们的精神的渴念、心灵的皈依,灵魂的需求。

总之,我们讨论需要不需要“大师”,是要激励我们的人生想象,获得文化智慧,防止我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苍白,要使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

“大师”与“大猪”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判

季羡林、任继愈去世之后,伴随他们的名字铺天盖地而来的“大师”二字多到令人厌烦,凡称季羡林、任继愈,必在其名之后缀以“大师”二字,季羡林先生若天上有知,也必定烦闷不已,要知道,季羡林曾公开表示,如果包括“国学大师”在内的三顶帽子(另外两顶为“学界泰斗”和“国宝”)有朝一日能被摘掉,将会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他不愿意戴这么沉重的桂冠在身上,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个土包子”。

无独有偶,和“我就是个土包子”相映成趣的是,文化老人饶宗颐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打趣地对记者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称谓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三大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轻轻巧巧将“三座大山”化解于无形之中。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成为一件廉价的帽子,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真正的文化老人,应该对这种虚名抱有藐视的心理,他们的价值所在,在于为文化传承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体现在一个虚名上。

饶宗颐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和某些文化人“坚辞”大师之后又“退让一步”默认大师不同,饶宗颐以孩童似的天真语言,将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该让那些哭着喊着有大师情结的人羞惭不已。

“大师”与“大猪”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

饶宗颐的“大猪说”也当是对持续高烧数年的“大师热”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评。

针对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引发的一片“从此无大师”哀悼声,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患上了“大师饥渴症”。

“大师饥渴症”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媒体的炒作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费名人”的娱乐色彩,季羡林追悼会上发生的“乌龟事件”闹剧,读来令人心生悲哀。

那么多人痛悼“大师”,那么多人操起键盘廉价地跟帖一句“大师,一路走好”,但究竟有几个人读过“大师”哪怕一本完整的著作?浮躁的“大师饥渴症”随着文化老人的去世而变得更加焦虑,愿饶宗颐的一句话能带来当头棒喝的效果,该醒醒了,那些沉迷于虚幻的大师景象中不能自拔的人,让“大师”这个词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吧。

关于道义的议论文素材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礼仪非常讲究,虽然如今已是人人平等的年代,但是仿佛随着经济条件越好,人们的道德观念却退步了,有越来越多的人道德低下了,难道中国几百年的礼仪到如今已是如此的不堪了吗?

近一段时间的新闻里不断播放着关于道德礼仪人心的事件,挑动了人们的神经,

作文 文明之都的道德。前几天我就经历的一件事,放学回家做公交车,人很多,我站在一位老人坐的位置边上,后上来一孕妇,售票员看到孕妇就喊了一句:“请给孕妇让个坐,谢谢!”,看没有反应售票员又喊了一声,还是无人搭理,这时我边上坐着的老人起身了,让孕妇坐到她的位置上去,孕妇连忙说不用,:“您的年纪大了还是您坐吧,我站一会儿,没几站也要下去了。”老人也就坐下了。我看到这一幕既感动又感慨,心想那些坐着的年轻人看到老人和孕妇的行为难道就没感觉吗?不会觉得愧疚吗?欣喜的是孕妇边上坐着的年轻人后来起来给孕妇让了座,虽然不是很及时但比起其他人还算有良知的了,这件虽是小事但让我印象深刻,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可是道德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了,常听到新闻里说小女孩遭车碾压后经过的很多行人无人救助她,倒地老人无人搀扶只有围观等等,让人大叹人心不古。当然国家也意识到了这点,也在提倡做好人好事,提倡见义勇为,为此建立了专门的奖项奖金,奖励那些做了好事的人们,也鼓舞更多人向他们学习。也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些人让我们觉得还有希望。

我想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发达,不光是体现在科技经济的方面,还要看精神道德方面的进步,人民的综合素质要提高,要有爱,要有幸福感,这才是真正的强盛的国家!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的辉煌!

乐于助人,是贴近我们学生最常见的道德。难怪某杂志社对学生最赞赏的品质进行调查,“乐于助人”被排在第一位。雷锋,被人们传唱了30多年,因为他总是乐于助人,好事做了一火车,扶老携幼,解囊相助,雪中送炭,成为当之无愧的楷模。秋云,一个身残志坚的好姑娘,用自己柔弱之躯谱写了一曲助人之歌,使那些“孤帆远影”的人们重新“直挂云帆济沧海”。徐虎,上海滩上最受欢迎的老百姓,十几年如一日上门排忧解难,把乐于助人这一中华民族流传的美德唱得绯红,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康德老人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但在回答另一份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时,一些人却作出“悄悄走开”的选择。的确,“悄悄走开”的选择省得了一时的麻烦,但你同时却背离了社会道德的准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幸掩埋岳飞、秋瑾一代名将的地方,曾上演了一幕令人心痛的悲剧:一位小孩掉进湖中,在生与死的旋涡中挣扎,旁观者数百,却无一相救,居然有人提出“出价一百才救”的主意,孩子在人们的麻木中停止了挣扎,黑发送幼童的悲剧终于上演,可悲,可恶,可叹!伸出你的手,足以使一个生命苏醒;停住你的脚,足以使一份道德重现。

现代价值观必须摆脱自我与自私的束缚,跨越金钱与名利的栅栏,走出道德沦丧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沟壑,才能使道德之花绚烂,才能使助人为乐温暖人们的心。

现代价值观不能到文艺复兴的个性解放中挖掘,不能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中挑捡,不能到卡夫卡的人性异化中剪取,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广阔背景,吸取五千年的道德精髓。让我们的明天美德随处可见,让看到别人困难却走开的人重新负起助人为乐的责任!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是遵循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把两者统一起来,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道德,这是两个神圣的字眼,虽说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应该充满了道德,但是现在的人却对不起这两个字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应感到耻辱。

“啊!我不要吃,不要吃嘛!”我大声地嚷着。“我说你怎么能这么浪费呢?这菜难道不好吗?”妈妈指责道。“有什么不对的,我尝过不好吃,所以不吃嘛,这也不行吗?”“我说你呀……哎。”妈妈长长的叹了口气。“你怎么就不懂珍惜食物呢?”爸爸看着满桌子被我吃了又吐出来的食物,无奈地发话了。是啊,这些东西种出来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到加工也耗费了父母的心血,你说不吃就不吃,难道没有背对父母的心血?付出这么多,的来的却是责备,良心何存?从这件小事里,可以看出,那个孩子是多么的不道德!

我们应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首先,应当分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二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这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以道德为主题的议论文素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言语类

(一)名人名言

1、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孟德斯鸠

2、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4、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5、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6、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

7、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斯宾诺莎

8、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

9、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0、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朗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11、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克雷洛夫

12、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13、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14、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卢梭

15、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培根

16、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

17、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18、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19、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德谟克利特

2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

22、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

23、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

(二)妙语集锦

24、严格意义上说,社会的道德首先应该维护社会的公平。道德是讲“应当的”,社会的公平是最大的“应当”。比方说,市场经济诉诸的是效益手段,多劳多得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但道德要考虑社会的公平问题。那么,我们社会的政策、法律在维护人们正当获得利益、权利的同时,还主张要维护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我们社会所实行的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这样一个基本政策,其中就表达了道德对社会公平的一种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做客强国论坛接受嘉宾访谈时说。

事例类

﹡学子风采﹡

学海扬帆终不悔,为报祖国殷切情

5月11日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举行颁奖仪式,由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代表教育部向我国在加拿大自费留学的优秀博士生颁发奖金和证书,表彰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优异学习成绩和研究成果。

在张白羽从卢大使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她兴奋得满面生辉,让每个在场的人都感染到她的蓬勃朝气和兴奋心情。座谈时,她满怀激情地一连道出五个“何其幸”:“何其幸,我拥有一个伟大祖国!祖国繁荣昌盛,蓬勃发展,让每个海外儿女都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何其幸,祖国关爱我们,祖国令我感到温暖,祖国就在我心中;何其幸,有那么多可尊敬的师长,教我治学之道。同窗可爱可敬,他们的激昂上进令我振奋……”发言结尾,情浓而诗成:韶华数载纸上留,家国万里沐春风;扬帆学海终不悔,为报祖国殷切情!

[点拨]在这则感人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祖国都没有忽略她的每一位儿女,所以当这些自费留学的优秀博士生们在获得中国大使馆奖励的时候,深深地被包围在温馨的“母爱”中,有如此慈祥的母亲,谁能不心生爱国之心,回报之志呢?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爱国”“感恩”“回报”等主题和话题。

﹡历史亮点﹡

千年独舞

1405年7月11日,历史定格在这一天。这一天,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由百百余艘大小船只,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宣德八年),历时28年,七下大西洋。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船员之众组织之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均为当时世界之最,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是世界航海史之壮举。

素质有关的议论文素材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个人素质议论文高中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个二十一世纪,文明仍是人们所讨论的热点,因为“讲文明,做有素质的人”不仅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还可以构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树立对外的良好国际形象。因此,我们要学会讲文明,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虽说国家是在大力提倡并宣传文明,但也有许多人依旧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破坏公共道德。

杭州一名小伙子因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而被与妇女同行的男子连扇5个耳光,鼻血直流。这是怎样的蛮不讲理啊!难道仅仅因为一个座位,就可以狠打别人,破坏公共道德吗?无独有偶,同样是一个小伙子未给抱着孩子的夫妻让座,而被打得鼻血直流,就连镜框也被打飞,断成几截。这又是一怎样让人心惊的画面!

就凭这样的素质,怎能不被外国人所瞧不起呢?在国外,甚至贴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是多么令人耻辱的一件事。面对这样的评价,许多人仍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依旧我行我素: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大吵大闹,破坏城市形象,不顾自己的形象,抽烟,乱扔垃圾。

虽说许多人不讲文明,但并非人人都是如此的。在这个社会,仍然有许多人是讲文明,有素质的。

重庆綦江,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代正兴,给为他让过座的每一个人一个红包,这个红包不仅有2元钱,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道:“你高风格让座和帮助,感谢你!綦江代正兴。”

为老人让座的人讲文明,有礼貌,代正兴老人也是如此。文明与文明相撞,绽放出令人感动的一幕,文明之花灿烂星空。现今社会,这样的人也有许多。

养老院里,许多老人孤苦无依,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生活不能自理。多亏志愿者们,去做义工,去照顾老人们。他们带给老人欢乐,为老人送去温暖,却不计任何回报,奉献自己。

在这个缺乏文明,缺乏素质的社会,仍然有许多讲文明,有素质的人。他们分散于社会的角角落落,共同为文明的社会而努力着。

我们是中国人,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继承并发扬。因此,我们要构建高素质的公民社会,得讲文明,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正在教室里闲谈,一声“咣当”刺入耳朵,跑出去一看,除了满地的碎玻璃碴之外,一个人影都没有;正走在楼道里,几片灰黑色的“爪印”扎进眼睛,而制造者却不得而知;正走在林荫路上,几片白色纸片躺在地上,风一吹就“群魔乱舞”……

毫无疑问,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是我们“新世纪的花朵儿”,而这些现象也引出了“老师的第三只眼”——摄像头。

对于安装了摄像头,学校的官方解释是想有效的控制校园中的不良现象,进而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而对于这种解释,同学们也都是做足了表面功夫——有第三只眼的地方安安分分,没了第三只眼仍是“管你三七二十一”地我行我素。

的确,学生们的种。种行为,实为有些过分。但是学校的做法合适吗?也许学校只顾到了眼前,却未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情况。仔细算算,在未成年之前,除了在家的时间外,在学校的时间算是最多了,而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也应最多。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教书之前,先要育人。话虽如此,可事实却未必这样。

20xx年中央电视台在《对话》节目中邀请过中美两国的高中生中的顶尖人物。在价值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利、真理、财富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一致的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除了有一人选择美外,其余全部选择了财富和权利。

在“教书育人”后培育出的这种道德的卑下和心灵的麻木,难道是所谓的“人才”吗?这些人难道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吗?

近几年来高学位“人才”变为杀人犯的事例已不足为奇,而往往对社会危害大的也是那些高学位低素质的“人才”。由此看来,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与之比起来,更重要的则应该是育人,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品德修养,而不是只顾教书。

树苗歪了不从根上扶正,却想硬将它掰直,结果会怎样?好一点的,勉强掰直,但过不了多久又会歪曲。而更有可能的则是枝断树枯罢了。

素质低了不从思想上根本教育,却想利用一些“手段”硬逼着提高,结果会怎样?

——南辕北辙罢了。

素质教育从我的理解角度来看就是对思想道德,自身的控制力的教育,当然爱护环境也是其中之一,下面我来说说爱护环境应从我做起。

“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不只是一句空话,需要从我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住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森林、海洋、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却使得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带来了压力。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绿色生命是我们这个家园的主体,没有花草树木,空气怎么会滋润和清闲清新。种一棵树,爱护一草一木,便能染一片生命之绿洲。

我们的生活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校园绿化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爱护和保护环境也就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现在虽然还只是中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从保护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去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意乱扔瓜皮果壳,烟头、食品包装物等,不随地吐痰,伸出你的手,捡起地上的一片废纸,一个废塑料袋,一支烟头,为环境的清洁献出你的爱心,支持和参与废纸、废塑料袋、废金属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生活垃圾,这样可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我们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美化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我们做的事,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监管,应严格控制滥采乱挖,保护动、植物,控制污染。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就能保护我们美丽家园的生态环境,我们就能为保护环境作出一份贡献。

素质教育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却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警惕性,不要放松自己的文明程度,做一个思想品德良好的中学生。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我们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昨天下午刚刚下课,我便疾奔向学校充卡处。原来跟我一样需要充卡的人还真不少,熙熙攘攘的。看见密密麻麻的人头,我禁不住有些焦急,但还是沉下气来站到队伍的最后头。说是队伍,其实根本就不算,说来倒更像一个大大的肉团;看见大家都互相推挤着,为了不使自己被撞伤挤坏,我宁愿站在最后头。

等了很久,迟迟轮不到我被服务。往往一个人挤到了窗口,认识他的人就把卡递了过来,于是这位同学便一连充五六张,充完后便会满脸骄傲的挤出去。无奈,这就是能耐?!排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捱到了窗口,刚想把卡递进去,一个看起来文静瘦弱的女生猛的给了我一下,瞬间,一个趔趄让我滑出原坐标,手立刻被锋利的护栏划了个口子。步子还没有站定,一位仁兄又发话了:“不排队,别在这里站着!”没心情跟他理论,独自捂着滴血的手走出人群,于是,饿了一顿。

其实,本来很简单的事,只要排好队,一个人只须几分钟便轻松搞定,可是同学们为何偏要这样去比拼力气,难道觉得这样更有意思?

计划经济时代物质贫瘠给心灵上造成的恐慌不安,和由这惶恐而致的“不素质”,在物质大为丰富了的今天,本应随着丰裕悄悄淡去,但是,却是如影随形的跟进,而且没有削弱之势。君不见,大学售菜窗口即使只有两个人,也会发生一点小拥挤;公交车来了,即使人不多,大家仍然一如既往的争先恐后;还有自助餐厅里,随处可见的人走饭菜盈桌现象。

这些疾病,除了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小心本能的传染给我们之外,难道没有我们自己的责任吗?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下之忧而忧”难道永远只能写进我们的作文本里,考试卷上,而不会带进我们一日三餐和生活的坐卧行止里?何时才能把这些优秀的思想化为我们的行动,我们的素养,就真正提高上来了。

多么希望,我们的同龄人,在课堂上学习了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李白白居易之后,能把这种对古人敬仰之情愫迁移到课下的餐厅、甬道、宿舍乃至厕所;多么希望,我们的家长,在孩子在场的时候,能够略微忍耐一下,把最好的座位让给刚上车的老人,把最便利的服务优先让老弱病残者享用,把怯懦的目光收起,坦然面对假恶丑;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在旁观者冷眼作壁上观之后动用舆论的力量声讨以震慑人性的冷漠,在鳏寡孤独者受难之时能够义无反顾的动用强大的福利链条让他们皆有所养!

素质不是一句口号,喊喊就可以上去的。任重道远。我辈若能死而后已,相信不久的将来,全民素质会提高到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高度!

文明素质德育先行作文

文明素质德育先行作文,写作可以结合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作文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作文提倡龙头凤尾猪肚,自己的经历其实也是比较好的写作素材,以下是文明素质德育先行作文的参考。

文明道德是中华民族美好的传统。也是各国人民沟通的法则。我们的世界是由文明道德支撑起来的。

有人认为用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但他错了,金钱只能买来物质上的需求,却买不回精神上,亲情上的那一种更为可贵的东西。文明和道德也是用金钱换不回的,他比金子更可贵。有些人,明明做了坏事,却要装出一副大好人的样子,在他这样做的同时,也背叛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文明不一定能有人永远坚持下去,但如果要背叛,就在一念之间。例如说,小明是个讲文明的人,在扔垃圾一些小细节上也特别注重。有一天,小明刚要扔垃圾,却不见垃圾桶在周围。心中一想:算了,扔一次在地上,有了第一次,小明觉得扔在垃圾桶里很麻烦。于是开始乱扔垃圾。文明需要坚持,道德也是一样要变成永恒。

百德孝为先,是中国从古到今的一句名言。要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从孝顺父母开始,一个人想要学会帮助别人,爱护别人。就从爱护父母开始,如果连这种很平常的孝顺也坚持不了,更别提什么道德了。

礼仪是道德、文明的一种。有一句话说得好:礼仪越周到越保险。如果你讲文明、行道德,与别人关系和睦,也就是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如果你不讲文明,没有道德。那么人人厌恶你,想除掉你,这不正应了那句话:礼仪越周到越保险。

其实,文明和道德本身就属于爱的一种,它是各种素不相识、各种肤色人物行成的一股巨大的人类世界的动力与支撑。

如果没有文明与礼仪,世界将会沦陷到一种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人们勾心斗角,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这比世界末日还可怕。所以我们心自问:自己是个讲文明、行道德的人吗?

如果是,就让自己更加绽放自己的光芒;如果不是,从明天开始,不!从现在十点十五分开始,请自觉管好自己,成为一个讲文明、行道德的人。

也要想全世界,全宇宙,传达我们的心声:讲文明、行道德,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

文明礼仪德育伴我成长作文

文明礼德是现代社会中必备的品质,是我们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更是我们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在缺乏文明的国度里,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们就享受不到幸福美好的生活。

文明礼德,主要指的是着装整洁、待人彬彬有礼、尊重长者、语言不低俗、诚信守法、爱护周边坏境等。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优秀品质。因为,文明之人必能使周边人对其产生好感,给他人带来快乐。同时,文明也是尊重他人、体现自身价值的良好行为。

文明就像一股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它是一种珍贵的精神境界,见证了人类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历程,推动社会不断从愚昧向睿智、从落后向先进、从封建向科学发展。

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拥有几千年的文明精髓,我们应发扬其精神,传承其文化,无愧于“文明之邦”的称号。

然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不文明的行为数不胜数,诸如:某些人在公共场合随意吐痰,不在乎他人感受;还有些人,在拥挤的公车上,常常会为了一点小事便肆意谩骂他人;更过分的是,一些人在面对跌倒老人时,置之不理地扬长而去,都怕惹上麻烦的心里让人既生气又无奈。这些不讲文明礼德的行为,是深藏在社会中的毒瘤,影响我们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阻碍社会的发展。

每当看到这种不讲文明礼德的现象时,我不解地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现象累见不鲜呢?是因为这些人缺乏文化素质还是家庭教育呢?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老奶奶激动地连连道谢,脸上露出了可亲的笑容,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文明礼德不难做到,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良好习惯,人人都可以学会文明礼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文明礼德是我们成长的`土壤,应当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崇尚的美德。我们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党、爱人民,好好学习、刻苦专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文明礼德修养,遵纪守法,用文明浇灌青春和生命之花,争当新时代文明礼德的实践者。

提高文明素质作文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素质,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其实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很简单,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文明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关爱,友谊和尊重。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小食品袋,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就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推推搡搡,追逐打闹把这些都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还有同学会故意损坏学校的`公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并不应该是我们21世纪中学生的作为。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文明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根基,是我们素质的前沿。千真万确学做人,就是说的学习先应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文明校园,文明环境,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伴我们成长!

  • 索引序列
  • 有关味道的议论文素材
  • 品味议论文素材
  • 关于师道的议论文素材
  • 关于道义的议论文素材
  • 素质有关的议论文素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