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论文研究静待花开

论文研究静待花开

发布时间:

论文研究静待花开

静待花开的教育哲学论文

家中养了许多花,知名的,不知名的,红的,绿的,紫的…….占满了小小的阳台。不过都是些极易养活的品种,可是即便这样,由于以前在离家较远的乡镇教书,住在学校,就很少回家照顾它们,小家伙们营养不良,干瘪不堪,面黄肌瘦,病怏怏一副副将死之状。去年九月,工作调动,得以每日回家,闲暇之余我便会去照顾侍弄它们。小家伙们久旱逢甘露,起死回生。生活也因为它们的叶长叶衰,花开花落,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

变化惊人的数那几盆芦荟了。我很喜欢芦荟,喜欢它们那厚实带着刺的叶子,四季常绿,即便是寒冬腊月亦能给人盎然生机;我亦喜欢它们的性情,舒展自然,毫不矫情,生命力极强,即便你不管不顾,它们依然坚挺,只是少了些许油光与肥厚。其中有一盆元老级别的,是我家芦荟的始祖,所有的芦荟都是它的后代,经过照料,今年比往年更加壮实肥绿了,那粗厚的叶子就好像会溢出汁液来。

一个月前浇水时不经意间突见其中间长了一小截茎条,茎条上有些米粒大小的东西,我甚是好奇,不知其为何物,即上网百度,百度一下才知道,那是芦荟开的花,真是奇观,芦荟也会开花!网上芦荟花的图片很是漂亮。原来我家的芦荟是要开花了!我真是欣喜若狂,对它更是细心照料,百般呵护。我满怀期待,期待它花期的到来。因此每有余闲,便趴在阳台上,要么给它浇浇水,施施肥,松松土;要么什么也不干,就那么静静地注视它,观察它的点滴变化。它那花茎一天天越长越高,从一枝独秀,到顶部三枝并开,那米粒般的花苞也慢慢舒放,从一簇簇慢慢长成一串串,像一个个小铃铛,难于描述的颜色,淡淡的黄色,又像淡淡的粉色,很是漂亮。清晨的阳光洒在它们身上,晨风那么轻轻一拂,摇曳多姿,美仑美奂,很有几分韵味。

静下心来一算,不知不觉自己已守时一月有余,才等到了它极美的花季。自己都为这份执着与坚守钦服。我是一个粗略的人,有时不免性情急躁:常为学生的逆反叛逆而焦头烂额;也会为学生的不求上进而懊恼不已,亦会为工作的止步不前而忧心忡忡……?我们班有个叫李川的孩子。这个孩子脑瓜不算笨,但学习习惯极差。书写极其缓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几乎天天都要在课堂上打瞌睡,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导致他成绩不理想,越来越没有自信心,厌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我决定对这个孩子的家庭进行深入了解。

原来,他爸爸不务正业,沉迷,妈妈绝望地离家出走了。他跟着生活极度没有规律的父亲生活,极度缺乏关爱,学业更是无人问津。和他爸爸的几次交谈中,他爸爸的消极与负面情绪令人沮丧,他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是否在做作业,作业完成没有,什么时候上床睡觉……他压根儿不知道。与他爸爸的无效沟通,我想到了让其他家长配合,共同改变这个孩子。于是,我提联系了孩子的奶奶,奶奶虽然年迈,但很明事理。听完我的讲述奶奶急得不得了。决定把孩子带回去她照顾,我也希望他奶奶能每天监督学生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有问题及时与我联系。就这样,这个孩子的状况慢慢的有了好转,孩子明显进步了很多,有时候我也会找机会表扬了这个孩子,也要引导其他孩子多与他交流,包容他。

我发现这个孩子逐渐地树立了自信心,不管做什么事都很积极,上课也专心了很多。我发现孩子书写速度缓慢是因为他没有掌握汉字的书写顺序,同时他握笔的姿势也不正确。利用课余时间,我手把手地教他握笔姿势、汉字的书写规律。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虽然做作业的.速度仍然很慢,但比以前快了很多。于是,在班里对他进行大肆表扬,看着他沾沾自喜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同时,我给他奶奶发了一封“捷报”。“捷报”的内容如下:“尊敬的李川家长,您的孩子在书写速度方面进步很大,特发此捷报,以兹鼓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您的鼓励,希望您能多赏识孩子!”这样的次数多了,家长也确实看到孩子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自然也愿意花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了。学习也越来越有自信。

现在这段时间李川,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书写速度提高很快,学习成绩自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家长也积极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他正一步一步摆脱“差生”的阴影,快乐健康地成长。

看到这个孩子,不就像我家的花儿一样吗?如若无人关爱守护,便是自生自灭,杂草丛生。如若家校齐心,多加守护,付与期许,静静地守候,他便能开出美丽花儿,惊艳世人。然而,在这繁忙纷乱的城市,我们总是目视前方,行色匆匆,奔赴在一个个目标之间,虽然前进不断,成就连连,心灵却也多了许多尘世杂念,少了些许宁静与淡然。也许我们应该适当地放慢脚步,抛却欲念,就如此时那刻,守着心中的那份执着与痴爱,淡定地和一盆花,数着时令,静静地,等待花期的到来。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当前人们压力巨大,各种心理问题频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热点 教育 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浅谈培养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体会

2、关于心理教育行为分析

3、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缓解办法

4、大学生逃课现象心里透视及对策

5、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6、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8、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9、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10、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

11、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12、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 经验 浅探

13、试论学习理论家的人性观

14、错误在学生学科学习中的地位

15、教师的学生观及其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16、试论“举一反三”的心理学基础

17、认知心理学对现代教学论的影响

18、试论概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9、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20、现行组织者―一种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策略

21、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22、学习迁移的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24、试论外语学习中本族语的迁移与干扰

25、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26、人本主义学习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7、谈谈合理的习题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数学教学

29、浅谈教材编写的心理学原则

30、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课堂中举例的心理学分析

32、广义知识观、目标分类教学及其教育意义

33、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学分析

34、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

3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36、试论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37、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

38、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分析

39、试论观察学习的功能与条件

40、学生数学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认知机制

41、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学习

42、学习焦虑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43、浅谈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

44、试论社会性学习的特殊规律

45、论学习兴趣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46、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特殊性

47、试论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48、论体验产生的条件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49、谈谈行为治疗中的学习原理

50、试论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心理学各方向论文题目参考

★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

★ 心理学相关的论文选题方向与题目

★ 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 2000字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2)

★ 本科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论文范文(2)

静待花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一直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不爱与人交流人,更不敢再别人面前去演讲。如果是这种状态,那就躲在黑暗的角落,去仰望别人的光辉,岂不是也挺好的。但是我喜欢舞台,喜欢站在舞台上去进行分享; 既然热爱,那就改变。 既然喜欢,那就努力 恰巧那个时候学院举办了演讲比赛,我就突破自己报名参加比赛。 在比赛前几天,我写逐字稿,死记硬背,希望能够在比赛当天超常发挥;经过几天的折磨,终于到了演讲的时候,咦,刚登在讲台上,大脑一片空白,两眼发懵,满面通红,我的手和我的腿在不断的颤抖,我看着台下的黑压压的人群,硬是憋不出一句话,最终我不知道我怎么走下了舞台; 第一次的演讲就以失败告终,对我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我会就此沉沦,就此放弃吗?确实,我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唉,就这样吧,放弃吧。 但是,我依旧喜欢舞台,我喜欢在灯光下,熠熠发光,主宰全场,君临天下的感觉; 好,既然目标确定了,剩下的就是努力。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付出努力,静待花开。 进行复盘,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对,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就想着一蹴而就,怎么可能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你都不了解如何演讲,你都不了解演讲的套路,怎么去做演讲?我看书,报班学习;我知道一个好的演讲者得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那就一个一个来提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采取朗读+复述的方式,因为是集体宿舍,没有办法在宿舍进行朗读,那就去操场,冬天寒风凌冽,天很冷,夜很深,风很凉,灯很暗,借着微弱的灯光,我在操场大声朗读。别人也会因为我的读书声,远远的看着我。我想过放弃,相比于肉体上的折磨,我更在乎的是别人看待我的目光; 但,我知道,我不能放弃,假如我放弃了,或许我一辈子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去仰望别人的光辉; 坚持努力,静待花开;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坚持了365天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不断的进行朗读复述,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升了,站到讲台上不紧张了。大四论文答辩,我一次性通过答辩。并且导师因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把我介绍到一个国企去做营养培训师,并且我也成功应聘,成为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  如果只学习一种技能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那这种技能一定是演讲;  如果你想学会一种技能,那一定是付出努力,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所有你看到的光辉都是刻意的准备,不经意的流露。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你看到的别人的光辉,那是别人努力的成果。 最后以一句冰心的小诗结尾: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心理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举行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41、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42、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

4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4、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

45、 情境育心 相伴成长——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46、 实践型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的尝试

47、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综述

48、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49、 小学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50、 每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非生态问题的治理

4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43、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4、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 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 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7、 青少年学习焦虑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建构

48、 浅析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 青少年抑郁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以高中生认识自我心理辅导课设计为例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6、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 拓展训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9、浅析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41、批评教育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价值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

4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研究

44、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46、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47、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48、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4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0、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相关 文章 :

★ 演讲心理健康主题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关注心理健康演讲稿2021

★ 2021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2021

★ 2021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 20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格式5篇

1、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加里·斯奈德适用主题:无私的奉献,大爱无疆,善良等主题,如2015年全国卷II《谁更具风采》。语出加里·斯奈德的《禅定荒野》。在深海,营养成分通常很稀少。于是,一头死去的鲸鱼,可以用死亡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可维持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系统,成为孤独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这就是鲸鱼给予生养它的海洋最后的温柔。生物学家赋予了这个悲壮的过程一个优美的名字,叫做“鲸落”——巨鲸落,万物生。2、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围城』适用主题:可用于信息爆炸时代的谣言问题、流言可畏等立意。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08年辽宁卷《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讨论》。语出钱钟书的《围城》。原句为:“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让人心力交瘁。”谣言千遍成真理。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流言的传播速度和变化更是令人生畏。3、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柳宗元适用主题:对揠苗助长式教育的反思,对家庭教育的感悟,对“都是为你好”的思考等作文立意,比如2016年全国卷I《看图写作(奖惩之后)》,2007年全国卷I《看图写作(摔疼了吧)》。语出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大意为:虽然说是喜爱它,实际上是害了它。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过度焦虑只会拔苗助长,“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以上内容摘自作文纸条,如果你觉得有帮助想积累更多类似的素材也可以去软件商店下一个

与静心等待花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静心而清心昨日,看了一首回文诗,仅有五个字:“可以清心也”。无论怎么念,都可以连贯成句:“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读了这五个字,心有感触。是啊,心只要清,无论你面临什么,既不会欣喜若狂,乐极生悲,也不会意志消沉,消极待命。可是,清心又谈何容易呀!食五谷杂粮的俗人,六根不净,欲望不止,清心对他们来说永远是可望不可即。我呢?是否能清心?一直以来,很欣赏诸葛亮《诫子书》里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看到不少学生也欣赏这句话,写在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的栏目下。我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悟透了他的内涵,但我想至少这句话也打动了他们纯洁的心灵。“宁静淡泊”,这是内心何等的豁达与超脱啊!其实,自己深知,只有静心,才能宠辱不惊;只有淡泊,心田才不会荒芜。陶潜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静心才有如此之炉火纯青的境界。朱自清因为心静,才看见了“月光如流水一般流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确,因为静心,所以我们才能看得见生活中细节的美。可是很多时候就是身不由己,似乎自己的思想不受自己的大脑支配。想想自己,可谓是“深居简出”,虽然每年都有很长的假期,每周都有双休日,但自己却很少走出户外,去旅游观光,去享受生活。按说应该可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给自己一个超脱尘世的心境,看淡名与利,看薄情与爱,从而心清如水 。可是为什么我心仍然浮躁?为什么憧憬着的 静心而清心的境界只能是憧憬?有一句话不清楚是谁说的,但觉得很有启发:“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给你带来平静。”那就让我把目光放远些,把心静下来,让心清亮亮,将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吧!静心而清心,我依然不变的追求!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等待花开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刚踏入技校的大门,陌生的环境,不禁让我想起了小学五年级的美好时光,更让我想起了一位语文老师,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老师,她给予我太多关怀,让我感受到大集体的温暖。她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她,就是吴老师。

在班级里,我的成绩平平,很少会有老师注意到我。我就像路边的小石头,灰头土脑,毫不起眼。可自从吴老师来了,我似乎便成了路边的小花,开始散发自己那一抹幽香。

一次语文课,吴老师提了一个难题,许多同学都默不出声,为这难题苦恼。我心里灵光一闪,有了答案,可是我没有勇气举手。我只是偷偷地望着吴老师那仿佛会说话的眼睛,希望她能闻到我的芬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吴老师突然叫到我的名字。我缓缓站起,精彩地回答了这道题。吴老师给了我满意的微笑,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了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从路边的野花一瞬间绽放成了一朵绚丽的牡丹。

从此之后,我渐渐有了勇气,我想,我不再是路边的小石头了……

就这样,我度过了一年半的快乐时光。这一年半中,我不断地吸取知识的养分,一日日地茁壮成长。

六年级的下学期到了,我知道以后再也见不到吴老师了,心里似乎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股脑全冒了出来。可是我能做什么?我只能静静地看着她,莫名戳中泪点……

吴老师看着我们,脸上也显示出不舍,过了许久,她说:“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虽然我们可能见不到面了,但是你们还是要读书的,你们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说完这番话,吴老师又静静地看着我们,好像要把我们每个同学的模样都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

当吴老师那温暖的眼神扫过我时,我暗暗下了决心:吴老师,我不会辜负您的!路边的小花终有一天会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如今,我已成为一名技校生,听说吴老师搬家了,从此见不到吴老师了,这绵绵的师生情,怎能那么容易就放下呢?这悠悠的情怀,怎能那么容易就割断呢?在我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她,因为她让我懂得很多知识,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对此,我始终没有忘记对吴老师许下的承诺。校园里,阳光灿烂,一丛不知名的野花正在对着阳光微笑。我也笑了。

永远忘不了那位等待花开的小女孩。

不知什么时间开始,在上学途中的花园里,总能看见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经常看见她静静地看着花园里那唯一的一种植物。这植物,我从没见过它开花,所以,我一直认为它是草。

有一次,好奇心把我扯到了小女孩的身旁。小女孩抬头好奇地望着我。如此近的距离,才让我注意到小女孩那苍白的脸,看起来似乎很脆弱的样子。我先开口问她说:“小妹妹,你为什么总是来这花园看这些草呢?”小女孩捂着嘴,偷偷地笑。然后又指着那植物,说:“这可不是草,是花。”“还有,我来这里是为了等待它开花的。”说完,她的脸上呈现出几份喜悦。我接着又问:“我从来没有见它开花,恐怕是草吧!而且你见过它开花吗?”“不是草,是花,我妈妈说它是花。”小女孩有点激动,随后,她又扁起嘴,说:“虽然我也没有见过它开花,但它开花时肯定很美。”

后来,我打听到,那小女孩年幼多疾病,好像是得了什么绝症。

冬天来了,小女孩还在等待。小女孩见我路过,便问:“大哥哥,它会在春天来临之前开花吗?”犹豫了会儿后,我告诉她:“会的,它会开花的。”说完,耳边似乎有一种张声音在响:“它真的会开花吗?”

过了一个多月,上帝似乎收到了小女孩的心愿,并派花神给花园里的“草”装饰了花苞。当我再次见到小女孩时,她兴奋地告诉我:“大哥哥,你看它开出花苞啦!”她的脸色变得红润,比以往更加活泼可爱了。随后,他紧紧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对我说:“谢谢你,大哥哥。”我也不禁地笑,似乎被她那份执着打动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花终于开了。当我路过时,眼前的景色令我留连忘返。粉红色的花朵犹豫一个个花仙子,在微风中轻轻起舞。淡淡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但小女孩却不在花园里等待了。我到处寻找,想与她分享花开的喜悦。

后来,才打听到小女孩已经离开了人世,去了天国。但她看到了花开的魅力景象了吗?后来,经过花园时,我听到了一道甜美的笑声,我想,小女孩应该是看到花开了吧。

是啊,小女孩让我明白,对待未来要充满希望,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冬天的花也要为我绽放。

我,无法忘记那个小女孩!

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花开却只在一瞬。

题 记

小时候,我跟外婆住在一起。父母在别的城市工作,只有周末才来探望我。外婆家的院子不大,高高的院墙上头铺满了玻璃碴,就是这么一方小天地,成了我儿时的乐园。

在我六岁那年秋天,外婆说这院子生气不够。于是我们去花鸟市场选购了一小棵玉兰树。正值深秋,那小树带着稀疏的叶子寂寞地立在院中央。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好好培育它,等它开花。

第二年春尾,它没有开花。外婆带我去寺庙烧香拜佛,一路上她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而我只顾着看寺庙里怒目圆睁的金刚、表情难以捉摸的大佛和水池里的乌龟,盲目地跟着外婆乱转。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柔和,透过一格格的窗棂照进晦暗的内室,我看见青烟缭绕着攀爬过外婆的背影,缓缓而上,升至我看不见的、黑洞般的屋顶。“磕几个头,许个愿!”外婆把我仰着的小小头颅轻轻按下去。于是我在那奇异的香味中像模像样地磕了几个头。小小的我唯一的愿望是让玉兰树快点开花。

两年后它还是没开花,我的外婆却日渐变老了。父母在那个陌生的城市有了固定的住所,打算接我过去。“不等到它开花?”外婆站在树下轻拍着树干问。外婆真的老了,脸上满是皱纹,看向我的眼神依然关切,却掩藏不住深深的落寞和不舍。“也罢,我们眼光不好,挑了这么一株不开花的白玉兰。”可惜了我们等待的日子,那些充满温馨、美好的旧时光。临走的前一夜,我听到院子里有声音,便披了大衣下床出去看。只见外婆正蹲在树前浇水,喃喃道:“快点儿给我孙女儿开次花吧……”我抱住外婆,哽咽道:“外婆,我不走了,留在这儿陪您……”末了还补了一句,“陪您等到花开。”我闭着眼,看不见外婆的表情,只听见她的叹息声。

最终,我还是走了,花却未开。拿着外婆收拾好的行李袋,小小的我跟着父母坐上了火车。车开动了,车窗上外婆落寞的脸越来越小,直至看不见了,而我早已泪流满面。

去年春天,患有肺病的外婆没能挨得过去。跟着父母回去奔丧的时候,我发现那白玉兰居然开花了。白色的花儿重重叠叠,整个院子都浸透在浓重的香味中。我想起很久以前寺庙里攀爬过外婆背影的迷茫青烟,离别的那个夜晚,以及那些打马而过的旧时光。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花开却只在一瞬。我伸手接住被风吹落的花瓣,如同小时候的我奔向外婆的怀抱、外婆伸手接住我的那一刹那。我终于明白,那漫长的等待往往比花开还美丽。

我一直是个喜欢梦的女孩,这梦不只是月光流泻进夜里时的安静与孤单,有时,斑驳的树影流光溢彩,那是梦中编织着三棱镜的色彩。往往梦过了,心也就会疲倦,梦醒了,常常打翻我盛放着孤单与愁湖的玻璃瓶,孤单的灰色丝线缠绕得我艰呼吸,愁水溢满一地冰凉了我的梦。

有时,我静静地坐着,看喧闹的街市,翻阅着泛黄的回忆,黑白中,穿梭的又是黑白,然后在我眼眸中的角淡淡散开。往事再美,总还是留下寂寞的色彩。想去追忆,却像风筝在空旷中寂寞地徘徊。

失意,只不过是青春的柳色沾染了一点都市的尘埃,被冲淡了的色彩,风干后还留下隐隐的足迹不舍离开。在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里,青石板上一直有一颗心等待花开。

我喜欢像梦一样的蓝色,像梦一样迷茫的蓝色,我不想迷失的在那片深邃的蓝中,在那抹蓝里我想拥抱的不再是孤单,它也许如诗人心中那般蓝得忧伤,蓝得孤单,也许如我梦中那般蓝得明亮,蓝得欢快。永远在静默中张开胸怀等待花开。

我写下那些梦,本来年少轻狂,有时暗带忧伤,白天,晚上,都不曾忘。因为怕何时在匆匆走过的往事中忘却了那蓝流下的淡淡馨香。

其实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猫一样闲散的女孩,总是把脑袋空着,希望有一天有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刻在脑海中,愿它根深蒂固。可是望着门前东去的春水,如我一样似烟随风的女子,茫然的往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每每想到这些,心就不再坦然。只是纤细的脚不停地在旋转,看梦一点点散开,一点点幻灭,我只是静静地乘着小船,等待花开。

有些梦还是遗失在成长的记忆中,也许他不曾离开,只是在我身旁柳丝般的缠绕徘徊,也许像那一圈圈水波,散去,不再回来,或是哭丧的伤感,或是明媚的欢快。远去的梦,在你踮起脚尖跃去天空的另一端,你为何不回头看看我眼中的那分孤单,是否你也厌倦了和我一起等待花开。

时间匆匆而过,丝毫也没有停下来的征兆,我似乎很高兴,因为它说会找来一剂良药让我不再孤单,所以我静心下来,在这个人潮涌起的浊世里听着风,淡雅地呼吸。每听一次,心跳动一个节拍,当风离去,心跳是否也会悄然走开,原来时间找来的药叫做习惯,让我习惯孤单,习惯一个人等待只属于我自己的花开。

其实停下茫然的脚步后,我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当春风渲染门前二三柳的时候,我驾一叶扁舟离开。

其实我一直想看看海,想面朝大海,看着春暖花开……

无需停留;无需驻足;无需感叹;只为等待花开。现实有现实的无奈与辛酸,而身处九零后的我们多的是一份大胆与执着。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乔布斯为我们诠释了有梦就有希望,有梦就会成功。也许你是不起眼的平民百姓,也许你是成功门外的“门外汉”,也许你曾经多次与成功失之交臂,都没关系,即使这一秒你走错了方向,下一秒你就会迷途知返,成功会垂青于你。我们一直努力着只为等待花开。

翻开历史的大书,我仿佛看见成功仿佛匿于角角落落,但其成功的准则许是不同了点!例如:左思立志整整八年,也完成了鸿篇着作《三都赋》,一向认为左思这样粗俗之人的陆机,见此只得甘拜下风,陆机佩服得五体投地。整天整夜的在一间闷热的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研究的巴斯德,他时而被油烟熏黑,他时而呆立,时而狂走,有人说,巴斯德得了精身病,但不知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巴斯德终于等待花开,他成功了!《乳酸发酵》一书为微生物开创了新的天地。

走出了历史,我逐渐明白,想要等待花开,要想改造世界,立志是必通车。正如王勃所言‘穷且移坚,不坠青云之志’。

走进现代版的图书馆,我看见了为了梦挥汗和泪的一群为梦而战的战士,尽管寒冷,但他们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告诉自己:千万不可以放弃,尽管艰苦,但他们仍能微笑的对自己说: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尽管苦难重重,但他们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只为等待花开。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被人称作‘黑珍珠’,但他成功的'开始却是她和父亲从白宫经过的一句话:“我以后一定要到里面去”。从此,梦想为她打开了一条大门,但如果没有叫他脚踏实地的努力,她的那句话也只能随风飘散,如果没有超凡人的努力,她也成就不了历来的‘黑珍珠’。童话大师——安徒生,令人感叹的是,安徒生却是怀着几个铜板踏上成功得路途的,然而,如果安徒生没有在遭人白眼时执着坚持,他也无法成就属于它的童话。牛顿的成功也不仅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是因为他每一遍不曾疏忽的演算与计算,才有了现在的牛顿的三大定律。

由此看见,脚踏实地的努力是人生的必经路。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所以,付出努力吧!毕竟撒切尔夫人,周恩来总理。每一位成功的人都完成了经历了它们。

等待花开,拥有一双梦的翅膀,坚定脚下的路,立鸿伟之志,树立爱国之心,改造自己,改造世界。

亲爱的朋友,你曾笑我说:“望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你问我:“那些人多傻,花开花又落,多费时间啊!要是我,我只会静静地等到花开。”我笑你傻:“花开后花就落,怎么会费时间呢?”但我笑着答应你:“我跟你一起等,陪你一起傻,一起等待那些花开。”

亲爱的朋友,你还记得吗?你我约定要一起等待那些花开。可是,时间过得也真快啊!我们都该上初三了,我们还有时间等待吗?友情还那么牢不可分吗?花儿还容得我们等待吗?也许吧!傻傻的你对我说:“咱们上完初三后再去上初一吧!那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可是日子过啊过啊的不会过腻吗?我们最爱的巧克力吃多了也会腻。那,友情太多了呢?不会腻吗?我们还能等到那些花开吗?

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我对你就撒过两个谎。第一个是我们门前的那些蔷薇已经开过了,开得都败了。你不知道吧?我们已经等待到了那些花开,但我们却错过了那些花盛开的芬芳,只能再一次等待。第二个是我们高中的时候不能再在一起了,所以我不要理你了。我不想我们在初三毕业那天哭。我们毕竟都大了,不能再幼稚了,所以我要你讨厌我。这样初三的时候你我只是过客。不会像现在这样天天在一起了。不会在再一起吃一块DOVE,不会再一起画咱们喜爱的裙子。那时的你我,不会有太多太多的无奈,定会只有淡淡的点头匆匆的擦肩而过。

亲爱的朋友,我问你,你在初三毕业的时候会哭吗?会惋惜我们从前的友情吗?我不知道你,但是我绝不会哭。因为那时的我的眼泪肯定早已哭干,在永远永远的未来,不会再流眼泪了。眼泪不一定只在脸上流,还会在心上淌。那时的我的眼泪,一定流在心上,苦自己的无奈。你放心,我会乖乖的听你的话,再也不再秋天吃雪糕了,我知道那对自己的胃不好。我也不会有了气憋在心里,我知道,那对自己的身体不好。我一定乖乖的,好吗?所以,现在你也应该乖乖的不来理我,好吗?否则你我会留下太多无奈,太多失败的眼泪。

亲爱的朋友,你曾这样对我说:“静静地等待那些花开。”可是,等到那些花开的时候,会不会希望自己的记忆被尘封。最终剩下的只有无奈与再一次深深的懊悔。所以,现在,暂且忘了我吧!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与等待花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中心论点:有一种等待叫希望。分论点1:坚韧不拔,耐心等待。分论点2:等待本身,也是幸福。分论点3:没有耐心,丧失希望。

第三篇题目:有一种待待叫希望有一种坚持叫执着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就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有些人是放弃,而有些人则勇敢的去面对。从六年级的爬山经历使我第一次体验了这样的事。 暑假星期六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安徽的九华山游玩。一到那里,我就被那里的景观迷住了。爸爸提醒我说:“欣赏风景的同时,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来的目的。”我突然想起来,今天来九华山的目的是来爬山的。于是,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登山之旅。九华山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共有99座山峰。只见登山的游客数不胜数,一个个的往上爬,老人小孩争相齐上。我也不甘示弱,和爸爸妈妈一起爬上去。起初,我不去想那山下的高度,可越想越怕,连我自己都有点不自信起来了。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山下,只见都望不到底,像一个万丈无底的深渊,我不知不觉中,有点害怕起来了。才刚走了几步,便想不爬了。这时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循循善诱的劝导我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才这么点路就不爬了,今后遇到困难就尝试着放弃,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像学习也是如此,遇到难题,就应该去努力的克服它,而不是半途而废。”我听了妈妈的话,猛然大悟,心想我一定要坚持到底,而不能半途而废。可是当我决定走到终点时,却不小心把脚扭伤了。爸妈劝导我说:“算了,我们还是同你下去吧。”我坚定的说:“这点小事难不倒我,我一定要坚持,走到终点。说完,我便忍着痛抬起一只脚由爸妈的掺扶下到达终点。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错落其间,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流连于人世间。我成功的登上了山顶,细想,原来坚持和执著也是快乐啊。 有一种坚持叫执著,惟有坚持才能走向胜利的彼岸。通过这次登山经历,我悟出一个道理:遇到困难要努力去克服它,而不是去放弃。走过的时光,有一种等待叫希望;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有一种感觉叫幸福;有一种笑容叫欣赏……但,你是否知道有一种坚持叫执著呢? 即使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我依旧不会忘记那时孩子们的坚持、执著。瓦砾下的小手,手里依旧拿著那只地震时用的笔。那种的坚持,坚持着在地震时也要学习的执著,让人感动。在地震中被困的小孩,他们面对危险,面对死亡时,一点也不害怕,不害怕死亡之神寻找他们。他们坚信,他们坚持着,相信总有一日会有人来就他们。 还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在地震中一对父子的感人的事迹。儿子和其他孩子被困时,儿子不害怕,他告诉他的同伴们他的父亲会来找他,不会丢下他不要。尔在外面的父亲,他坚信他的儿子会生存下来,他会活下来。正是因为儿子的执著,父亲的坚持,在三天后,他们父子终於见面了。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坚持着这份执著:考场上失败,不害怕,重新站起来;生意上失败,不害怕,重新经营;患重病的病人,得知病情的严重时,不害怕,相信会康复的。 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许多让我们发愁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有着一份坚持、执著的心态,就不用害怕前方的风雨即使跌倒了也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前跑去。 生活如风雨,坚持儒阳光,只要怀着坚持、执著,阳光总在风雨后。 有一种感觉叫幸福,有一种坚持叫——执著。 这星期,有些同学到婕宁家参加了“跨年晚会”,开心,快乐自然是少不了的,可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什么呢? 放学,应该是直接去婕宁家的,可我要先回家把人人盼的三国杀拿到婕宁家,还有衣服啊,手机啊什么的,我跟爸约好,在黄兴路地铁站——他把东西带过来,什么都带了,可是手机却没电了。无语啊!霎时间,感觉有三只乌鸦从头上飞过。没办法了!我把婕宁的电话给他,让他回去跟婕宁联系。 我按时到了11号线南翔的一号出口,看看手表,呀~我还提前到了呢!没事!再等等吧!此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蔚蓝啊!与这多变的天空一样——蓝天白云,太阳趁着没回家还跟我打打招呼呢!1分!2分!……时间总是在人不注意的情况下飞速地跑着。约好的时间早已超过10分钟,我跑上跑下,不知她在哪等我…… 天空——真令我吃惊!刚才的颜色多好看呀!可现在——那是什么颜色!深邃、神秘……可又不是大海;我抬头找半天,太阳呢?啊!原来太阳已在我正前方——颜色已变暗,它永远高傲着,永远不让我看看它——这难道不与我此时的心情一样么?来来往往依旧很多车,什么车都有——不必说多见的自行车,喧哗的摩托车;也不必说奔驰、宝马这种罕见的高级车辆;就说消防车、警车、救护车都是多得不计其数。可我当时并不关注它们,默默地等待着,我试着打电话给爸爸,请求帮助。可终究盼不到她来。接电话也已成了难事——那些高傲的人才不会把自己宝贵的电话借我。我已几年没有哭过了,我也不想轻易掉泪,可没办法——我把身子转向人少的地方,不想让别人嘲笑我,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婴儿,我要坚强——偷偷地拭去泪,再问第三个人借电话,终于碰到了一个好人,她肯借我——听到爸爸的声音,我不知为何,真想放声地大哭,好像我有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话。通话中,她来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她好比是救星,要拯救我这个孤单者;他好比是个医生,要抢救我;她又好比是我妈,要安慰我……谢过那位阿姨后,我无法控制自己,用力 地抱住她,不让她逃脱,我不禁问自己:在我面前的这位好朋友是真实的吗?………… 尽管她让我等了足足一小时,让我变成了一个野兽,但我没有怪她,原来她在接我的途中,遇上堵车,又离奇地遇上一场火灾。我这才回忆起刚才在街上看到的来来往往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我当然能理解她。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原创(级得奖作文)从他们的对话开始微雨乍晴,依然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散乱的光线穿过淡薄的浮云,胡乱地打在身上,徒增了些许温热的气息。踏着泥泞,走过湿漉漉的草坪,那涓涓细流,滴滴水珠,你听到那清透悠远的水滴声了吗?我的视线里只有那随着石块渗出来的水珠……一泓汩汩流淌、无比纯洁清澈的山泉正从那瓶口大小的泉眼里,无限可能地一般涌出。跃动的山泉急流而下,又缓缓地抚摸过躺在河床里的卵石,她忽然触及到陌生又熟识的一石,石头中间凹下去了,她溅起水花,一回眸,望着小水珠玲珑的身子,不禁醒悟了,也不禁地敬佩起小水珠。“嘀嗒嘀嗒”,乳臭未干的小水珠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依旧打着自己的节奏。山泉叫唤老树的泠泠声伴着小水珠的清脆的滴水声,把旁边刚入梦乡的榕树爷爷给打扰了,风儿轻轻地来了,老树抖了抖身子,落叶轻飘飘地化作春泥,“什么事啊,打扰了我精致的睡眠。”山泉说:“水滴石穿了!”老树的睡意被这一句话打散了。老树对小水珠说:“你有注意到什么吗?譬如你脚下。”小水珠低下头,惊奇地看见了一块石头中间有一处凹进去了!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树和蔼说:“小水珠,是你把石子打成这样的,是你的能耐,是你的‘水滴石穿’啊。” “爷爷,您太抬举我了。我是个小毛孩,做不了这伟人之举的!不行的,‘神马都是浮云’罢了!只有奇迹!”小水珠受宠若惊地答道。“去创造!你是可以的,一切善为开始,何人知晓结果?就按着你自己微妙的节奏滴下去就可以了!”山泉深表赞同。小水珠似信似疑地听了榕树爷爷的话,仍就在撒娇,当是这时,无人回应他。在他的心底深处,其实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要穿石”!他依旧滴着滴着,照着自己的脚步、节奏……他坚持着……夜凉如水,岁月如歌。远离细流是为了再次回来。我发现,卵石中空!而水珠依旧轻轻地打着……原来,每一滴小水珠都有意义。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无限创造性,宇宙的每一角也无限丰富!只要你对生命和宇宙,发出清澄的请求,就像小水珠一样,你心中想要的,将呈现在你面前!坚持,只有坚持,多难的人生才能绽放出灿烂的光芒;也只有坚持,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好的诠释! 1 当春天的号角,吹走寒冬的冰封,吹暖一江东去的春水,吹绿茫茫大地时,我也迫不及待地睁开了惺忪朦胧的睡眼。 深吸一口气,我闻到了春的清香。这就是在严冬萦绕我梦的那一缕清香。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等待很久了。 阳春三月的阳光,最温暖。我伸了个懒腰,微笑着,透过花被的缝隙瞧着这阳光下的世界:生机盎然的绿色,和煦的春风,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这一刻,我不愿继续留在这与世界隔绝的花被中。于是,在一个清晨,我轻轻推开了花被,第一次沐浴在阳光中。当第一道阳光照耀到我身上,映出淡红的花色时,当第一只彩蝶在我身边轻歌曼舞时,当第一场春雨为我戴上晶莹的珍珠,着上彩妆时——我知道,此刻的我最美丽。 而对着我,有人哀叹:“它不是永恒,可惜!” 确实,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这份美丽如黑夜长空中划过的流星,一闪即逝。待到十月秋风起,繁花翠叶随风去。可是,那又何妨?至少,在记忆深处,我知道我也曾热情如火,娴静如水,也曾是迎风而舞,向日而歌的那一朵。 但有一句话时时响在我的耳际:“春天的花儿啊,如何得知秋天的果。”哦,秋天的果,生命的果,花朵的绽放,只是生命美丽的外衣;只有果实的丰硕,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我真怕,怕我枉为最美丽的一朵,而结局只是空空如也;我更怕,怕听到秋老人轻轻的叹息“所有的果实都曾是鲜花,但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长成丰硕的果实。” 我不愿、不甘、不能,让这钻石般的珍贵的花季虚无地白白逝去,从此,成为我永生的遗憾。我的花一定会有果实的,我坚信。 简评:本文突出的优点主要是写法别致。通篇运用拟人手法,巧借春日里一朵小花自述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珍爱青春,莫让年华付水流的主题。本文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诗意。如“这份美丽如同黑夜长空中划过的流星,一闪即逝,待到十月秋风起,繁花绿叶随风去。可是,那又何妨?至少,在记忆深处,我知道我也曾热情如火,娴情如水,也曾是迎风而舞、向日而歌的那一朵。”作者娴熟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当第一道阳光照耀到我身上,映出淡红的花色时,当第一只彩蝶在我身边轻歌曼舞时,当第一场春雨为我戴上晶莹的珍珠,着上彩妆时”。 NO.2 认识一个民族有时很容易。一篇文章说,在汉城,听得最多的英语是“哈利,哈利”(快,快),对韩国人来说,干什么都快是美德。毫无疑问,他们没有等待的耐心。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列文在他的《时间地图》里对中国人的描述则是:“中国人是最善于等待适当时机 的大师。他们认为,等待本身就为时机的到来创造了机会。等待多久呢?需要多久就多久。如果人为缩短这段酝酿的时间,那就像随随便便处理一座大厦的基础一样愚蠢。”另一位叫做海尔穆特·凯里斯的美国人说得更夸张:“按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半个世纪的等待不算太长。”英国人向来恪守排队秩序,显得很有耐心;而在印度,人们都在人群中奋力向前挤,直到他自己到达最前面,好象时间就只有那么一点点了。 时间是什么?列文的书中说:“时间是大自然用来避免事情同时发生的方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它提醒我们:对一些事情来说,所谓的时间观念即意味着要“争取”;对于另一些事情来说,则意味着要“等待”。现实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是两种人,一种人总是在想方设法挤一点时间做一些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另一些人则挖空心思找一些完全可以不做的事情来打发某一段时间。因此,我常常想,与其如此,还不如静静地等着,因为我相信,马上就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发生。 如果说时间是有价值的,那么等待可以做具体说明。我们愿意为我们所看重的东西去排队;而且,看重这种东西的人越多,所排的队也就越长。同时,对于旁观者来说,排队的人越多,所卖的东西就越有吸引力;甚至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队伍中去。 在卖方市场时代,人们总是为买东西而排队;在买方市场时代,许多很好的东西总是呆在货架上等顾客来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一样,地位低的人总是在等待地位高的人,有求于人的人总在是在等待大权在握的人,追星族们总是在等待他们的偶像。所以在巴西,人们都把不守时间的人视为成功者。列文则说,不守时成为事业有成者的一件外套,就像有钱的人脚上穿的高档皮鞋。 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应该等谁,应该等多长时间。加州州立大学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助理教授若迟到的话,学生可以等10分钟,副教授则可以等20分钟,教授则要等半小时。可见,“别人等你的时间越长,你的地位就越高。”《等待戈多》中的戈多是一个不提供任何服务的服务者,但他显贵的地方,正在于一直有人在等他。出席有些会议的领导,其实到会上什么事也不做,但他总是最后一个来,而且会议组织者们总是很愿意等着他。 排队是体现等待规则最普遍的形式。在一些必须排队的场合,有权的人可以安排他的下级去排队,有钱的人可以直接雇人去排队。在墨西哥,办理某些官僚事物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花钱买别人的身体去排队;在巴西,被称为“代办”的人,其实就是一些训练有素的职业等候者。 “浪费一个商人的时间,就如同抢他的钱包。”这是美国人古老的观点。在我们古老的中国,把“时间就是金钱”当成名言,仅仅是不久前的事。 我们所说的耐心,其实就是一种等待。“一切都可以等到”这是一句,另一句是“不过要迟一点罢了”。等待如果成为一种慷慨的自愿行为,那么时间就是一种珍贵的礼物。这在迎接与送别过程中,就能真切地体会到。 西班牙谚语说:“匆忙的人先到坟墓。”列文在一列窄轨列车上,就看到过一段用英文写的警句:“‘慢’由4由个字母组成,‘生命’也一样;‘速度’由5个字母组成,‘死’也一样。”中国公路的边坡上,也经常能见到“十次事故九次快”这样的标语。 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所以不得不处处限速。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一方面,我们为自己赶不上时代潮流而自惭;另一方面,我们也许还要安慰自己,该慢的时候还得慢着,该等的时候还得等着。 简评:本文的着眼点是一个民族。在一个民族中,有些是需要的,有些是不需要等待的,本文很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文中引用的名言很多,有较强的说服力 文章ID: 255637603 作者: 小园子0312 创作时间: 2010-05-28 23:14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二年级 文体: 议论文 等待花开等待着,向日葵昂起金色的笑脸,亲吻夏日的暖风;等待着,牵牛花吹开鲜艳的喇叭,拥抱春日的煦日,等待花开,等待生命奇迹的绽放,等待人生征程上最美丽的瞬间。等待花开,需要的是信念。沈浩,两任小岗村村官,用信念创造了奇迹。他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有一个信念,要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没有顾家中的娇妻,儿女和高堂,匆忙的奔走在工人,农田。他用信念支撑着自己,即使身体状况不好,他也毅然的结果了那按满鲜红手印的连任书。如今,小岗村村民的日子蒸蒸日上,他的信念没有倒下,而他却倒下了,这次,村民送上的是满满的碑文。信念是精神的火种,深深埋藏在沈浩的心中,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用汗水灌溉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彰显性格的伟大。等待花开,需要的是一颗希望的心。她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来过,我存在过。她用冻红的指尖拨动吉他,纯净的声音经过穹形的地下通道的折射,过滤,显得越发的空灵,她有一个甜美的称号,西单女孩。她弹奏出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她弹奏的是生活,是梦想,是对未来的向往。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她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心存希望,是国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一种坚强;心存希望,是苏子渔樵泛舟,赤壁泛歌的一种豁达。等待花开,需要的是一种行动。阿福,香港英雄。在玉树地震楼房完全崩塌的那一刻,他用尽了全力将三名孤儿推了出去,而自己却被瓦砾所掩埋,奉献出来宝贵的生命。而他的行动却不仅仅如此,在汶川地震的重建现场,在孤儿院,在为尿毒症患者的募捐现场……都可以发现阿福忙碌的身影。他用行动实现自己的价值,用行动装扮自己的精神世界。行动,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行动,是美好生活的不保障。等待着,依米花张开四色的花瓣,等待着,梦想插上翅膀飞翔遥远的未来。等待花开,等待这世界上最美的微笑。评论 共 1 条 用户名: f5_zhangbiao 类型: 评语 时间: 2010-05-31 21:25 等待花开(等待二字在文中体现得不充分)等待着,向日葵昂起金色的笑脸,亲吻夏日的暖风;等待着,牵牛花吹开鲜艳的喇叭,拥抱春日的煦日,等待花开,等待生命奇迹的绽放,等待人生征程上最美丽的瞬间。等待花开,需要的是信念。(类似的关键句,提示了思路)沈浩,两任小岗村村官,用信念创造了奇迹。他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有一个信念,要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没有顾家中的娇妻,儿女和高堂,匆忙的奔走在工人,农田。他用信念支撑着自己,即使身体状况不好,他也毅然的结果了那按满鲜红手印的连任书。如今,小岗村村民的日子蒸蒸日上,他的信念没有倒下,而他却倒下了,这次,村民送上的是满满的碑文。信念是精神的火种,深深埋藏在沈浩的心中,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用汗水灌溉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彰显性格的伟大。等待花开,需要的是一颗希望的心。她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来过,我存在过。她用冻红的指尖拨动吉他,纯净的声音经过穹形的地下通道的折射,过滤,显得越发的空灵,她有一个甜美的称号,西单女孩。她弹奏出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她弹奏的是生活,是梦想,是对未来的向往。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她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心存希望,是国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一种坚强;心存希望,是苏子渔樵泛舟,赤壁泛歌的一种豁达。等待花开,需要的是一种行动。阿福,香港英雄。在玉树地震楼房完全崩塌的那一刻,他用尽了全力将三名孤儿推了出去,而自己却被瓦砾所掩埋,奉献出来宝贵的生命。而他的行动却不仅仅如此,在汶川地震的重建现场,在孤儿院,在为尿毒症患者的募捐现场……都可以发现阿福忙碌的身影。他用行动实现自己的价值,用行动装扮自己的精神世界。行动,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行动,是美好生活的不保障。(上文内容安排层次清晰)等待着,依米花张开四色的花瓣,等待着,梦想插上翅膀飞翔遥远的未来。等待花开,等待这世界上最美的微笑。简评:这是一篇很精彩的文章。本文结构完整,内容安排层次清晰,全文用语通顺。为了等待花开,我们需要信念、希望和行动。文中一些语句关键句,提示了思路。题目中的“等待”二字在文章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1、酝酿,酝酿——用华丽的等待,用心迎接花季。满心和自信和坚韧的毅力凝聚成手中的笔,我们昂首步入考场,和着青春节律的节拍奋笔疾书,最后又微笑着迈出考场!那将是年少的我们花儿绽放的时刻,更是花季里最耀眼的时刻。等待花开,不会是永远的梦;等待花开,不会是许久的期待。花儿绽放,定是一种最为璀璨的绽放!

2、岁月总是这般的往返,将我们从这个轮回带入下一个轮回,总是无端的落寞,生命经得起几番这样的往返?或许已注定吧,注定我们生来就要等待,等待花开花落的惆怅,等待花前月下的旖旎,等待倚栏而望的孤独……栀子花开,象征花季的青涩,那一段无止的回忆及未完的故事,那年少轻狂的岁月,纯真而不羁,哦,那一片思念的季节,一片季节的思念……还记得吗?墙角有一簇蔷薇花,是儿时载下的梦想呀!双手握在一起,祈祷它默默成长,每天都会去看一会儿,直到它第一次开花,和记忆中的那株一样,柔弱的,美丽的,但那小小的花朵里装载了一年365个心愿啊!舍不得去触碰,怕会洒落满地。从那以后,蔷薇花成了倾诉的对象,爱把小女孩的心思全告诉它,害羞的、腼腆的、孤孤单单的,蔷薇花因此变得有人性了。总爱静静地坐在蔷薇花旁,望着天空,痴痴地想其所想。3、我不是一个执守者,却愿意每个清晨与你对视,窗外倾泻而进的新鲜的阳光,清晰的在我的脸上投下睫毛的阴影,在你的叶片里映出紫色的经脉。而你终于没有在我的注视里绽放自己,你固执的保留着欲开的姿态,不屑回应我的等待。走出屋子,在阳光下或者风里向我习惯的方向继续我早已习惯的行走,没有人知道我的心里还在惦记着一株花——一株骄傲的不肯在别人的目光里开放的花。你宁愿在流淌的空气里和游离的灰尘中慢慢舒展自己,因为安静,你才能无所顾忌的开放,因为安静,你才能听见自己开放的声音,花也有花的性情——在自己的角落开给自己看。在我郑重的将你置于我的案头,我就成了你名副其实的守望者,我清楚的记得每个叶片生长的细节;在花开的季节,你却疏远了我,你小心的为自己保留了一个秘密,在我终于没有耐心离去时,胜利的开放。那种开放也许是一次痛苦的妊娠,当你把一种绚烂绽放在我的眼中时,纤细的花蕊抖动着喜悦,见证你挣扎之后承泽了阳光的欢欣与满足。而那种挣扎是容不下任何目光的。我即使懂你了,也愿意继续与你对视,哪怕几秒钟。每个清晨,我需要一株花给我快乐的力量和理由,你紫色血液里流淌着的那种情绪真的会感染我,让我在阳光下唱着歌行走。“面朝大海,等待花开”,我的期待只是一种心境,我渴望了解一株花是如何灿烂的,那一个极短的过程,成就了一株花的梦想,紫罗兰的生命从早晨开始,短暂却一直开在阳光里!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 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 ,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 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 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⑤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3、 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 :一类是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4、 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 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5、 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 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6、 书写和卷面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 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7、 检查与修改考试作文试题和其他试题一样,做完后也需要认真检查 ,看有没有笔误的错别字,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内容。审查发现了错别字、错用了词语一定要修改过来,对于句段该删的要删掉,该增的要增补,只是要改得清楚、整洁,使人一目了然。不能因为修改而影响了卷面的整洁。

【推荐阅读】

杨其静研究论文

本文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理论来描述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政策决策和实施过程,把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公共选择过程分为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三个部分,通过论述中国地方公共选择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铁三角”关系,以及在片面政绩评价标准的激励下地方政府本身固有的有限理性和追求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冲动,揭示了各种经济过热背后的深层次的地方政府决策体制中的设计缺陷,并提出了克服相关缺陷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政府;公共选择;越位与缺位 目前,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强调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政治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在多样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注意到了地方政府主体的目标多重性(本地区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的满意程度等)。但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行为讨论较少。本文认为,分层治理的效率取决于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比较,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上级政府很难做到对下级政府的“现场监督”)和监督约束不力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冲动和强烈的届别机会主义倾向。本文力图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运用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皮科克(Alanpeacock)把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大的政治市场: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皮科克,1992)。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将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执行结果及其影响。按照这个思路,本文依次构筑了转型期的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 在对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研究中,黄继忠通过对实现有效监督必要条件的分析,论证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的弱监督(黄继忠,2003)。因此,本文认为以下三点在现实实践中是存在的:一是各级地方人大尚未对同级政府构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各级党委首脑是同级政府的最高领导者;三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行政首脑的任免有决定性发言权。众所周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铁三角”指:利益集团、立法者联盟和行政机构。按照上述假设,中国现实中的“铁三角”则包括地方政府、上级政府(替代立法者联盟)和微观主体(替代利益集团)三个组成部分。 微观主体X1主要指政府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其效用函数前者为利润最大化A,后者为效用最大化B。同时,也追求市场自由和机会最大化C(杨瑞龙,杨其静,2000)。其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U(X1)=U(A,B,C)。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对地方政府来讲,企业的效用要大于居民的效用。一方面,企业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和就业机会,而这些是地方政府政绩显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组成商会或行会等“压力集团”游说或贿赂地方官员。而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原子式的居民不可能有组成庞大利益集团的激励(奥尔森,1994),这在实际生活中也表现为地方人大和工会的功能弱化。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认为企业是微观主体博弈方的主导者,即A>B。或者说,在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中,自变量——微观主体的满意程度实际上主要是辖区企业的满意程度。在没有利益集团和党派组织的情况下,个人很难发出政治声音,造成个人失语。 地方政府X2主要指中国省级或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组织和行政主体。按照靳涛的划分法(靳涛,2003),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至少应包括下列变量:上级政府的满意程度D,微观主体的满意程度E,地方政府垄断租金最大化F。本文同样采取这种划分法。因此,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U(X2)=(D,E,F)。按照中国目前的干部任用体制,上级政府的满意无异于西方政治家眼中选民的选票,是决定性的。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满意程度同样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辖区企业的“用税投票”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行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当然这些因素只有能够间接转变为上级政府以及辖区居民的“满意”才可能达到地方政府的最终目标。因此,辖区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实际上存在台伯特(TieboutModel)选择问题。 先做两个假设:资金能够跨地区流动;自由投资者追逐高的资金回报。这样只须把台伯特模型中追求不同公共物品的公民替换为追逐高资金回报率的自由投资者(企业)即可。所不同的是前者追求较低税率与较高公共服务水平的组合,而后者追求较低税率、较高服务水平与较高资金回报率的组合。与“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不同的是,在这里博弈主体双方的信息是互通的,并且对方行为可以预见。由于在现实中企业存在搬迁费用,该博弈为正和合作博弈。也就是说,积极支持辖区企业对地方政府和辖区企业是双赢的。 上级政府X3指某级地方政府的上级主管行政机构,当然也可能是中央政府。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假定社会总产出最大化C是其效用函数的惟一变量。当然这并不客观,至少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的三个变量(上级政府的满意程度D,微观主体的满意程度E,地方政府垄断租金最大化F)都应该包括在内,因为除非是乡镇政府,每一级地方政府都有下一级政府。但是,从权力归属上看,上级政府拥有对下属机构的控制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因此更加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并且,本文力图在中国现行政治体制框架内进行分析,所以上级政府的效用函数就简化为U(X3)=U(G)。 在分析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三个主体之后,我们使得到了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基本框架,见图1。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治家是为了继续当选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当选。对当前的中国地方政府来说,这个论断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客观性。前面已经提到,上级政府在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命上拥有比较大的发言权,并且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税收的数量是我国各级政府考察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地方政府有比较强的政绩显示需求。 在地方政府的辖区内,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无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户籍制度有所放松和非公有资本基本可以跨地区流动的条件下,微观主体的跨区域流动选择的机会成本成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约束条件之一。杨瑞龙认为,在转型期为了捕捉潜在的制度利润,地方政府有带领辖区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强烈冲动,因为潜在的制度利润很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政绩显示的一部分,因此,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性制度变迁”的主角(杨瑞龙,1998,2000)。而靳涛的微观“突破”和宏观“选择”同样证明地方政府在与辖区企业合作的重要性(靳涛,2003)。在此,地方政府代表辖区企业成为旨在捕捉潜在利润的而主动创新并制定行动方案的“第一行动集团”,而上级政府则扮演立法者和执法者的“第二行动集团”。达到进化安定均衡后,创新利润将在两类组织之间进行分配。 因此,在地方初级政治市场上,地方政府首脑力求通过各种措施(包括积极扶持辖区企业、争取上级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及制度创新等旨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政府行为)进行政绩显示,从而获得上级政府的认可。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辖区微观主体的“经济投票”只有通过政绩显示机制转化为上级政府的“政治投票”,地方政府首脑才能得到连任或升迁。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观主体和上级政府都是地方政府的“选民”,前者间接投票,后者直接投票,当然后者是决定性的。 三、地方政策供给市场 本文对地方政策供给市场的分析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假设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它既可能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无知,也可能是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在交易成本比较高的条件下基于成本一收益计算的“理性无知”。在这个假设下,本文引进了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策供给的三个模型:仙女、半仙女模型(GoodandSemigoodFairyModel)、不确定世界模型(UnceamnWorldModel)和女巫模型(WickedWickModel)(乔且史蒂文斯,1999)。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国地方政府运作机制的实际情况逐一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在图1的基础上拓展出三个公共选择市场的整体分析框架(见图2)。 1.仙女、半仙女模型 仙女模型指的是政策供给者的作用只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或者不愿解决的事情,并且政府的行为是明智和理性的,其结果是帕雷托最优,即人们都从政府行为中受益,而没有人受损;而半仙女模型则实际上是卡尔多补偿原则,即在改变中有人受益,有人受损,但是受益大于受损。在政府集中精力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时就会产出这种单向的社会总产出增大的效应,并且按照“瓦格纳定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提高。 2.不确定世界模型 该模型指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有限理性从而导致的无谓损失。其主要特点是主观出发点是好的,但行为是非理性的,结果是破坏性的。严格讲,不确定模型中的无谓损失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政府职责范围之内的(即弥补市场缺陷的领域)。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决策程序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如,许多城市主干道的各种管道铺设问题,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水、电、暖、通信管道各顾各家,拆了补,补了拆,从而造成了道路交通的拥挤和市政资金的大量浪费,这是典型的无谓损失。当然,如果某届政府为了节约成本,力求在短时期内树立市政形象,从而采取了“理性的无知”,下意识把困难和不便留给下一届政府,那么这种政府行为则带有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必须通过必要的民意听证和民主(地方人大)监督来解决。二是绝大部分的无谓损失发生在政府越位的领域。纵观世界经济史,政府主导的“赶超”与政府行为“越位”如影随形。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一般不会坐等“马太效应”的发生,任凭本地区与发达地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于是便会直接插手经济发展。一旦政府干预涉及市场自行配置有效的领域,就会发生无谓损失,甚至是人为的损失。比如,某地上年苹果价高,供不应求,当地政府便会实施“富民工程”(曹锦清,2000)强令农民每家每户种苹果,其结果可想而知——“果贱伤农”“富民工程”变成了“害民工程”。因此,在不确定世界模型中有两个要义:一是政府必须从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的领域退出。二是即使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同样也存在“政府失灵”的可能。 3.女巫模型 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模型,它主要用来描述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而实施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其后果完全是破坏性的。该模型具体到我国的地方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政绩显示,在政府届别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等)是在政府换届的同时保持同级议会的连续性(议会成员定期更换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换),并且议会掌握立法以及重大项目审批等控制权,制约和监督政府行为。这一点与我国目前地方人大、政府与党委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言以蔽之,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决策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太受同级人大的约束,而主要听从上级政府的意志。由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原因,信息链条越长,信息渠道越窄,下级地方政府越有可能实施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换言之,地方政府并不受当地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两者是最有资格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的群体)的直接和连续的监督,而上级则主要运用经济增长等指标进行考核。这时地方政府身处诱惑却又缺乏监督。这种特殊的政府体制导致了大量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上届政府大肆举债,用于“四大风”(大马路、大楼、大广场、大草坪)而把还债的包袱留给下一届;本届市长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恨不能把土地全部卖光,下一届市长便无地可卖。二是政府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行为。其表现主要是双边垄断和不对称信息、官员预算最大化(乔.B.史蒂文斯,1999)和传统计划管制条件下的既得利益。政府机构是某种公共服务的惟一并且是垄断的提供者,他们往往比上级官员和普通消费者掌握更多的关于某种公共产品的信息,这使他们得以勒索消费者(更多的收费)和敲诈上级领导(更多的预算),况且更多的预算意味着更多的支出从而更多的政绩显示(尽管效率可能不高)。另外,在中国目前的政府机构中还存在着依靠旧的或新的管制体制创租的“分利集团”。并且这部分“改革对象”经常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但是为了固守既得利益,他们是改革实际上的反对者。奥尔森(Olson.M)指出了大量“分利集团”的存在会导致社会的滞胀和僵化,并强调其活动不是增加社会总收入而是减少社会总收入,与其说他们是“分蛋糕”不如说他们是有破坏性后果的“抢瓷器” 四、地方政策执行市场 越位与缺位是一对规范意义上的经济学术语,它们与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是相互依存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经济转型期,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政府职能配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边界从来就没有固定的界碑。市场的私人特征和效率原则决定了政府的公共特征和公平原则,二者构成了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两种价值取向。因此,研究政府职能的隐含前提是市场经济背景,对经济转型国家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动态的政府——市场关系,换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决定了政府的职能边界,从而也决定了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区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的经济职能定位具有的动态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特征。 具体到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这里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划分问题。在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按照蒂布一马斯格雷夫的分层蛋糕模型(LayerCakeModel),公共部门的稳定和分配职能由中央政府来执行,地方政府主要从事配置活动。因为低一级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他们更有能力提供反映个人偏好的公共产品组合。但是如果这个资源配置的结果不是由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来评价,那么就违背了各级政府分层配置资源的初衷。而在经济转型国家,需要考虑的因素则将更多一些,比如,随着主导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市场与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进入或退出,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替代或互补等关系的变化都将成为确定地方政府合理职能定位的重要参数,理解这一点对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越位与缺位至关重要。 本文运用三个模型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基本结论还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套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也有失灵的可能。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法制规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越位冲动。在财力和事权基本对称的情况下,一定领域的政府越位就意味者另一领域的政府缺位。如图3所示,阴影部分代表地方政府的合理定位区,即市场失灵的领域。1区代表地方政府的越位区。3区代表地方政府的缺位区。一般而论,在2区主要表现为仙女、半仙女模型以及不确定世界模型。在这一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有限理性)。表现到地方政府具体的经济行为上便是一定程度的越位(1区)与缺位(3区)”。其后果是造成一些无谓损失,但是这些损失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它不仅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关,同时也与相应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有密切联系。1区则是政府行为造成社会损失的主要领域,3区可视为在缺乏民主监督的情况下的1区的副产品。在有限理性和短期行为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直接后果都是对社会总产出的抑制和侵蚀,但是它们的成因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其对应的解决方式和政策建议也会大相径庭。对一些县级政府来说,有限的资金用来修建广场(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越位)便不能足额、及时地支付中小学教师工资(地方政府的合理支出范围),从而造成公共服务的缺位。在政府越位区(市场有效配置区),政府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市场的有效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府行为的损失是可以预见和测算的。那么,为什么要明知故犯?这便是女巫模型的精髓:地方政府在缺乏监督的领域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自身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经济一体化使地方政府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中的一个服务型的企业,这个“企业”与一般的市场主体面临着共同的生存环境——竞争性的优胜劣汰。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具备低成本运作和法制化、规范化的特点。谁能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更清晰的法律环境,谁就能更好地发展“在全球化时代,政府变得有点像市场竞争中的餐馆了”(周镇宏,何翔舟,2000)。中国目前的地方政府具有为辖区微观主体服务的内在动力,但是这种动力不是来自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直接的监督和评价,而是力图把这种投资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转化为辖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进而转变为政绩显示的经济指标。笔者无意否定广大地方干部为辖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评价?目前地方政府的政绩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辖区的纳税人和公共产品的受益人来评价,而是按照掌握着地方官员升降大权的上级政府的判断标准进行评判。上级政府无法掌握在地方政府行为中感同身受的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的充分信息,而只能简化为类似于GDP、就业率以及社会稳定等片面的考核指标,并以此对地方政府首脑的升降提出决定性的意见,这就给地方政府留下了采取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广阔空间。 本文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地方公共选择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在地方初级政治市场中,各级地方人大在公共选择中处于非主导地位,不能对同级政府构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同时存在上级政府通过单纯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和通过直接左右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免来约束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简单化倾向。②在政策供给市场中,除由于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所造成的无谓损失之外,客观上存在着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垄断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③在地方政策执行市场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越位与缺位并存。 2.针对三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对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修正中,有两点不容回避:一是构筑地方人大与同级政府之间事实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二是按照“无代表不纳税”的民主原则,构筑涉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多层次的委托入主体。增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实际上是对现实中的“铁三角”的修正和重构。本文注意到了地方人大与上级政府在对地方政府监督约束中的替代效应。前文提到,有效监督的必要条件包括:分治的(非一元化的)、平行的(非纵向的或上下的)、接近现场的(包括事前的)和信息对称的制度设计和配置。如果地方人大对政府首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一前提条件能够成立,那么在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中,同级人大在这五个方面均比上级政府监督具有明显的优势。马寇宾斯和施瓦茨研究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监督方式:警察巡逻和火警。警察巡逻的监督方式涉及具体的、经常性的巡视、探查和汇报等直接监督方式。然而,这种监督方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在实践中很少实行这样的监督。其替代方式是建立类似于“火警”(FireAlarms)的监督机制来约束和控制官僚机构。当选民和利益集团感到他们的利益被官僚机构伤害时,他们就会向政治委托人大声呼吁。这时,委托人就会很容易得到关于官僚机构的信息“火警”机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将道德风险最小化的机制。因此,要借鉴“火警”机制,就必须突出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在地方公共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实行地方公共选择中的权力制衡机制配套措施,即鼓励各种行业和领域利益集团(特别是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并按照法定程序进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从而放大地方辖区内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的政治声音” 第二,在对地方政策供给市场的修正中,应主要针对两个问题,即地方政府的届别机会主义和追求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倾向。纠正前者的思路是构建连续的、权威的委托人机制和流动的、竞争的代理人机制;纠正后者的思路是建立产权清晰的、硬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本文注意到,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截面上,地方政府的确具有理性人的人格化特征,但是在长期地连续观察下,现行的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前后届之间的经济行为连续性和行政稳定性方面并没有构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基于政绩显示,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在政府届别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因此,在保证地方人大作为委托人的权威地位的同时,必须保持在代议制条件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导意志的连续性和政策的平滑运转。在这一方面,适当延长人大代表任职期限和连续不断地以较低的比例更换成员是较具可行性的制度选择。这种制度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选民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从而减少届别机会主义行为。换言之,在上级政府主导下级政府并同时换届的情况下,届别机会主义行为存在制度上的内生性。同时,应建立规范而灵活的公务员任免机制,建立代理人机制,因为竞争性的公务员人才市场能够有效增加政府官员机会主义行为的决策成本。另一方面,修正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倾向的有效途径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空间,建立产权清晰的、硬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例如,在2003年的全国开发区热的成因中,几乎到处可见法规政策不完善和不健全的影子,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没有发行公债的权利,但是几乎所有的中国地方政府都存在变通的融资行为(主要通过成立国有投资公司和以财政名义为企业担保商业银行贷款),并业已积累了数以万亿计的政府债务。另外,是低征高卖的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地方政府投融资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正是开发区热的制度性助推器,也是开发区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运行成熟的模式移植国内后发生异化的制度性原因。因此,解决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倾向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产权清晰的、硬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中,产权最模糊的地方也是资源最容易被攫取和滥用的领域,从而也极容易演化为内生垄断租金的制度盲区(公有的悲剧)。从这个角度看,预算软约束也是产权残缺的逻辑结果。 第三,解决地方政策执行市场中地方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从逻辑上讲,政策执行市场是初级政治市场和政策供给市场的结果,那么对前两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中应内含着地方政策执行市场的弊端(越位与缺位)的自然解决。但是,到此为止仍然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①增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削弱上下级间的政府控制,在这种条件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如何发挥?②即使假定地方人大实现了对同级政府的有效监督和约束,那么由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间分工的越位与缺位如何解决?本文对此给出的思路是在满足对前两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的基础上(构筑涉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多层次的委托入主体;构筑地方人大与同级政府之间事实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构建连续的、权威的委托人机制和流动的、竞争的代理人机制;建立产权清晰的、硬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建立规范的(相对于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相机抉择的(相对于经济波动)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可行的做法是,尽可能地把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增加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同时要大力减少目前转移支付中的“基数返还”比重)力度来调控和约束地方政府经济的行为,而不是直接控制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免来控制和约束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从而在制度化的环境中使地方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关于企业规模的研究述评聂辉华李文彬内容提要:本文从市场范围、生产要素、交易费用、产权、激励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了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也指出了关于企业规模的企业理论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关键词:企业规模企业的边界企业并购据统计,在美国经济史上,从来没有全职雇员超过100万或者层级超过10个的巨型企业(Canback,Samouel & Price,2003)。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在企业理论领域,这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Frank Knight一度认为很大程度上这不是一个可理解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而是一种历史偶然。John Williamson也曾感叹企业理论最难描绘的一个概念是何为企业的“最佳规模”。近年来,企业最佳规模或者说企业的边界问题,依然是企业理论界权威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例如Homstrom & Roberts(1998)①,Hart & Homstrom(2002)。本文综述了关于企业规模或边界的主要理论假说及其实证结果,并做了简短评价,试图为经济学或管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一些线索。一、关于企业最佳规模的几种主要理论归纳起来,经济学家们在回答何种因素决定企业规模时,主要有“市场范围论”、“生产要素论”、“交易费用论”、“产权论”、“激励成本论”和“信息成本论”等六种理论。第一种解释是“市场范围决定企业规模”。亚当·斯密(Smith,1776)最早在其不朽巨著《国富论》中提出“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被后人称为斯密定理(Stigler,1951)。斯密认为,企业源于专业化与劳动分工,而分工受交换能力的制约,即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企业规模就受制于市场范围。Allyn Young(1928)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而市场不仅是由人口、区域决定,更是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由生产力决定,而生产力由分工决定。因此,是“劳动分工决定劳动分工”,这便是“杨格定理”。杨格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市场范围与企业规模的关系。Stigler(1951)从另一个角度扩展了“斯密定理”,他将厂商视为若干“功能”的组合,分析了具有递增报酬的那部分“功能”随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形成一个专门产业的过程,推断衰退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垂直非一体化”。换言之,处于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尽管面对的市场范围不断缩小,但是却偏向于多角化经营。但是,Becker & Murphy(1992)批评了“斯密定理”,认为企业内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费用”(coordination costs)对劳动分工从而企业规模更具决定性作用。他们用一个总量模型说明了,当分工获得的收益与协调费用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规模便达到均衡水平。由于理论解释上的冲突,因此市场范围是否限制企业规模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证的结果。重要的是,市场范围本身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产业内部会出现不同的企业规模,这要求理论家们把视角从产业、市场转向企业内部。第二种解释是“生产要素决定企业规模”。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投入产出的∗本文受到杨其静主持的“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课题”资助。限于篇幅,本文节略了一些参考文献,需要详细参考文献的读者请发email给。①需要说明的是,Homstrom和Roberts的文章《企业边界再考察》发表在著名的《经济学展望杂志》上,这表明企业的边界问题依然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黑箱”。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追求成本最小化,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决定产量,因此企业的最佳规模在平均成本最低处实现,而这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新古典理论认为,存在某种难以随着企业规模改变而改变的“神秘”投入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比如经营能力。在Viner(1932)和Manne(1965)的基础上,Lucas(1978)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中推断,给定一个封闭经济中劳动者的“管理才能”不变,最大化产出的企业规模将与人均(物资)资本正相关。人均资本越多,企业规模越大。Rosen(1982)侧重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为将具有管理才能的人配置到高级职位并给予其较高报酬,将扩大企业规模,因为企业科层具有放大管理才能的“乘数效应”。因此,通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规模正相关。Kremer(1993)强调了人力资本的匹配问题,认为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分别匹配在一起工作会产生帕雷托最优,产出和工资收益都将提高,从而企业规模也将扩大。富国和穷国之间工人收益的差异,与它们之间企业规模的差异正相关。相对于古典企业理论或生产者理论,新古典理论近年来的发展,正逐步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是它仍然无法解释,如果说要素供给限制了企业规模,那么为什么不通过企业之间不断的合并来实现扩张呢?看来,除了生产成本,企业还需要考虑其他成本,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出现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缺陷。第三种解释是“交易费用决定企业规模”。科斯(Coase,1937)指出,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谈判和达成契约的成本。因此,通过成立一个组织,允许某一权威(企业家)来指挥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这种组织就是企业,“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市场的替代”。由于在企业家的权威指令下,要素所有者无须为每一次交易都与其他合作者签定契约,而由企业家用一个契约取代了一系列契约,这样自然就减少了交易费用。但企业组织一项交易也要耗费管理费用(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因此当增加一项交易的边际交易费用在一个企业、市场和另一个企业相等时,企业就在均衡上实现了最佳规模。科斯认为导致企业内交易费用上升的原因有三个:企业家边际报酬递减、资源浪费增加和要素供给价格上升。进一步地,Williamson(1985)以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为关键假设,将不同的交易区分为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不同性质的契约有着不同的交易费用(或治理成本),分别对应着市场治理、三方治理、双方治理或者统一治理(一体化)等不同的治理结构,形成市场、混合形式以及科层(企业)三种组织形式。与市场治理相比较,企业治理在生产成本方面有劣势,但是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加强,企业治理在交易费用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抵消其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因此,最佳企业规模将由交易费用(治理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最小总和决定。契约数量的减少固然可以节约部分交易费用,但是契约的质量如何保证呢(聂辉华,2003)?有什么机制可以消除企业内的机会主义行为吗?交易费用经济学忽视了组织内员工的激励问题,似乎过于乐观地假设了一体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实际上也和新古典企业理论一样,把企业导向一个规模无限扩大的佯谬。这遭致了Hart 等人的批评,因此,其后发展的企业理论在解释企业最佳规模时纷纷将焦点从交易费用、套牢(hold-up)问题转向激励问题(Homstrom & Roberts,1998)。第四种解释是“产权决定企业规模”。企业理论中,主流的GHM理论(G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Hart,1995)把企业看作一个可控制的物质资产的集合。在不完全契约(incomplete contract)框架下,当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个企业时,兼并方将获得全部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从而增强了专用性投资激励;而被兼并方因为丧失了剩余控制权,从而削弱了专用性投资激励。因此,企业的最佳边界取决两个企业一体化给双方企业成员造成的专用性投资激励的总效应是否为正。Rajan & Zingales(1998,2000)对GHM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企业的边界不是由GHM意义上的物质资产所决定,而是由企业的权力所能控制的资源决定。而权力除了来源于产权,还可以来源于对通道的控制(control over access)。企业的最佳规模应当由基于产权和通道的权力所能控制的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决定。Holmstrom(1999)认为应当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企业”是一种“活动”(activity),一种“子经济”(subeconomy),具有外部性。为了改进和拓展GHM理论,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Hart & Homstrom(2002)将视角从资产(asset)扩展到活动(activity),假设一个企业的活动具有(正的和负的)外部性,老板或管理者具有货币利润和私人收益(如对工作的满足感)。他们认为,企业合并的好处是可以将正的外部性内在化,从而增加利润,但是代价是会导致管理者丧失部分私人收益,因此最佳的企业规模将是对两者的权衡。以物质资产定义企业的边界或活动,固然便于理论上的处理,但是资产(或产权)毕竟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企业的最佳边界应当是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第五种解释是“激励成本决定企业规模”。Homstrom & Milgrom(1994),Homstrom & Roberts(1998)和Holmstrom(1999)分析了包括产权在内的多种激励手段所产生的激励成本。他们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出发,把企业看作是一种激励装置(incentive instrument)。一项任务是采取内部雇佣(make)还是外部购买(buy),取决于不同的任务对不同约束的人所需要的绩效度量成本、监督成本和激励效果。企业可以采取三种基本的激励方式:给予产权、授权和严格工作安排,而最佳的企业规模体现了不同激励手段之间的合意权衡。因此,企业有些活动是自己制造,有些活动则是外包。如果绩效度量成本较低,那么偏向于采取市场契约的方式,比如代理制、特许经营等。经济学家们总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产权、权力上,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甚至不是决定企业边界的最重要变量。特别是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企业战略、金融工具、管制法律也都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这似乎表明,经济学家们在解释企业最佳规模时,单纯的经济学视角可能显得有些狭隘了,从管理学或者组织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的最佳规模问题可能给我们带来另外的启发。第六种解释是“信息成本决定企业规模”。Williamson(1967)把企业视为一个科层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人的有限理性在这种结构下会造成“控制性损失”(control loss)。这种控制性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企业科层结构的增高,最高管理者能够从生产现场获得的信息将发生自下而上的偏差;二是最高管理者根据这种被过滤了的信息发出的指令又将自上而下发生偏歧。因此,这种科层所造成的信息传递成本、控制性损失决定了企业规模。这一观点与把企业看作是“信息处理器”(information processor)的企业能力理论学派是一致的。该学派把企业描述为在一个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执行任务的企业成员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过程。在组织中,对信息的注意能力和处理能力成为稀缺的资源。组织的优势就在于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通过使成员专业化于收集和处理不同类的信息而节约成本(Marschak & Radner, 1972)。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在代理人中处理新信息和传播旧信息的成本。企业就是一种最小化这两类成本的一个信息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Bolton & Dewatripont(1994)进一步指出,企业在处理不同的信息时在专业化处理信息的收益和成本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关系(trade-off),并由此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信息成本显然是影响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但是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例如,Calvo和Wellisz(1978)指出,造成控制性损失的主要原因不是科层的高度,而是监督过程的状态。如果雇员不能预期其绩效被监督的时间分布,那么科层高度就不会限制企业规模;反之,则控制权损失会限制企业规模。这表明,单纯的管理学观点也不能洞悉企业规模问题的全貌,我们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综合视角。二、关于企业规模的实证研究关于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关系,实证的结果是混合的(mixed)。Sutton(1991)表明,市场越大,企业就越是容易摊销固定成本,因此相应地企业规模也就越大。Campbell & Hopenhayn(1999)也支持了这一假说。但是Bresnahan & Reiss(1990)又表明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之间没有线性关系。典型地,斯蒂格勒(Stigler,1958)利用“生存技术”(survivor technique)对美国钢铁业和汽车业的实证分析表明,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相当宽广的。无论市场性质是怎样的,企业的最佳规模都没有唯一的点。关于生产要素和企业规模的关系,基本上理论假说能得到实证支持。Lucas(1978)根据美国1975年左右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发现人均资本或者人均GNP确实与企业的平均规模高度正相关。Mellow(1981)证实了工资收入与企业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是影响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关于交易费用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最新的实证结果有一些分歧。Klein、Crowford & Alchian(1978)关于通用汽车公司和费雪车身公司的经典案例表明,在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特征下,套牢威胁会导致纵向一体化,这支持了Williamson的假说。但是,Coase(2000)和Casadesus-Masanell & Spulber(2000)最近对该案例的重新考察又表明,主要是交易费用而非套牢问题导致通用汽车公司兼并费雪车身公司,这似乎支持了Coase的观点。Freeland (2000)对该案例的考察也没有支持Williamson的观点。关于产权和企业规模的关系,Kumar、Rajan & Zingales(2001)最近对1991-1992年欧洲企业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产权决定企业规模的观点。研究表明,在产业层面,资本密集的产业、高工资的产业和R&D投入较高的产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比较大,因为产权容易得到保护。在国家层面,那些具有高效司法制度或者对专利权保护较好的国家,企业的平均规模相对要大。相反,欠发达国家由于司法制度落后,对产权保护不力,因此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至于从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考察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Canback,Samouel和Price(2003)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支持了理论假说。他们把影响因素分为结构性因素(组织结构的形式、大企业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和战略性因素(资产专用性程度、大企业具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利用784家销售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制造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计量分析证实了上述因素对企业规模的限制作用。他们认为,M型组织结构、高度资产专用性和内部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获得更高利润率;而由于官僚主义、控制性损失等造成的大企业内部的规模不经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增长。他们的分析同时支持了新古典企业理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三、企业规模理论对企业并购的启迪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规模或企业边界的理论,对应于企业管理中的并购问题。近几十年来,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并购浪潮。然而研究表明,大约有一半的企业并购是失败的,被收购公司的利润平均都下降了。拉杰科斯(2001)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认为缺乏战略规划、协同效应和资源共享是主要原因。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东方高圣公司的研究表明,成功并购的比率还不到20%。他们追踪研究了1998年以前实施重大重组的45家上市公司样本,发现15%的公司在经过资产注入后情况良好,20%的公司经营动荡不定,36%的公司在财务游戏中艰难生存,29%的公司重陷困境(转引自胡玲,2003)。从企业规模理论的角度不难解释如此普遍的并购失败。很多企业在并购时缺乏战略规划,选择的时机不对,恰逢行业衰落时期,这印证了“市场范围论”的观点。反过来,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并购浪潮通常发生在产业迅速发展时期。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忽视了并购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根据前述关于企业规模的“生产要素论”、“产权论”,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越显著,或者不同企业之间的资产互补性越强,那么就越是适合合并。但是,现实中很多企业都盲目扩张,实行的是非关联性合并,导致企业并购后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协同效应或规模经济。另外,一些企业往往只看到企业并购的好处,比如规模效应、广告效应,但是忽略了并购过程中由于文化冲突、体制不同导致的高额交易费用,或者忽略了被兼并企业的管理层的激励,从而导致了失败的并购,这印证了企业规模的“交易费用论”和“激励成本论”。此外,一些企业虽然在资源整合、文化协调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由于企业并购后规模扩大,信息传递成本更高,导致决策迟缓、市场反映速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这正是企业规模的“信息成本论”所提醒的。四、一个结论性的评论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市场规模、生产要素、交易费用,还是产权、激励和信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企业的最佳规模造成影响。而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因素的确起着一定作用。无论如何,企业理论的发展表明经济学家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了企业的最佳规模问题,起码它不像新古典理论所假设的那般简单。从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到非完全竞争的现实状态,从完全契约框架到不完全契约框架,从单纯经济学视角到管理学和组织经济学视角,由于初始假设条件不一,各种理论假说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说服力。麻烦的是,现在的实证结果也常常是混合的,因为很多理论的重要变量(例如管理者的边际激励)不是可以直接检验的。这提醒理论家们,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诸因素在均衡条件下是如何动态地决定企业最佳规模的(聂辉华,2003);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更好的计量工具来对现有理论进行更科学的实证检验,这是微观计量经济学在近年来备受重视的动力之一。尽管“企业理论”仍然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但是从“企业的最佳规模”入手,也许是一个方向。毕竟,何谓“企业的本质”更像是一个规范性命题,而企业规模则是一个实证性命题。我们相信,在比较静态环境下,如果模型的外生变量是可以观察的或实证的,那么就容易对局部均衡的结果进行经验检验。企业理论在这一领域的推进,不仅仅是提醒人们现实世界中有多少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最佳规模,而是进一步检验经济学家所提到的这些因素是否真的具有普适的解释力,同时力图发现决定企业均衡规模的更深层次因素。无疑,这要求经济学家们提炼出更清晰的命题,发展更加严密的模型,做更可靠的实证检验。就模型的严谨性而言,“产权论”和“激励成本论”遥遥领先于其他理论,因而目前已经成为该领域最受重视、引用次数最多的两种观点。然而,它们同样面临着实证检验在证据和方法方面的挑战。我们也注意到,以往主要依靠案例研究的方式在经验和工具两方面都受到质疑,一部分经济学家对以往“耳熟能详”的案例重新考察其真伪,另一部分经济学对以往的计量方法提出批评,并试图用更精心的计量工具来检验现象之间的关系。当然,还可以在一些新的方向上继续拓展。例如,能否超越法律意义上对“企业”的定义而发展一个得到经济学家们认可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义?Rajan和Zingales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他们以“权力”而非产权为基准,把丰田公司及受其控制的供应商看作是一个“企业”,并提出用基于事实的(de facto)机制来取代法定的(de jure)机制以重新定义企业的边界。但是如何处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把分析对象从两个企业的双边关系拓宽到多个企业的多边关系,是否会得出新的有意义的结论呢?如果从企业战略、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最佳规模又当如何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索的。参考文献[1]Bolton, Patrick, and Mathias Dewatripont. The Firm as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 809-839. 1994.[2]Canback, Staffan, Philip Samouel and David Price.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Interaction: What Determines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Z] WUSTL Working Paper No. 0303003. 2003.[3]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Economica. 4: 386-405. 1937.[4]Hart, Oliver. Firm, Contract and Financial Structur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5]Holmstrom, Bengt, and Paul Milgrom. The Firm As an Incentive System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927-991. 1994.[6]Holmstrom, Bengt, and John Roberts.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4): 73-94. 1998.[7]Lucas, Robert E., Jr.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Business Firms [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9: 508-523. 1978.[8]Rajan, Raghuram G., and Luigi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 387-432. 1998.[9]胡玲.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3.[10]聂辉华. 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J]. 经济研究. 2003 (8).What Determines the Best Size of the FirmNIE Hui-hua LI Wen-bin(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Shandong FinancialInstitute, Jinan 250014)Abstract: This paper completely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tions of firm size and their test results from market size, production factors, transaction costs, property rights, incentive costs and information costs. Also,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highlights of the size theory of the firm for M & A of the firm in management, and prospects their research advance.Key words: firm size; the boundary of the firm; Merger and Acquisition原文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5.9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

聂辉华、张雨潇,2015,《 分权、集权与政企合谋》,《世界经济》,第6期Jia, Ruixue, Huihua Nie, 2015, “Decentralization, Collusion and Coalmine Death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forthcoming Zhang, Yuxiao, Mingyue Fang, Ting Jiang, and Huihua Nie, 2015, “Contractual Hazard, Political Hazard and FDI Ownership Structure i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in China”,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forthcomingJiang, Ting, and Huihua Nie, 2014, “The Stained China Miracle: Regulation, Corrup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Economics Letters,123(3): 366-369Nie, Huihua, Minjie Jiang, and Xianghong Wang, 2013,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Cycle: Evidence from Coalmine Accidents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1(4): 995-1011Nie, Huihua, and Jinbo Li, 2013, “Coll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Perspective on China Mode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1(2): 18-39杨瑞龙、王元和聂辉华,2013,《“准官员”的升迁机制——来自中国央企的证据》,《管理世界》,第3期,23-33Li, Jinbo, Huihua Nie, 2012,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conomic Growth and Divergence among Civilization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33(4): 69-88聂辉华,2012,《最优农业契约与中国农业产业化模式》,《经济学季刊》,第12卷,第1期,313-330聂辉华、江艇和杨汝岱,2012,《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世界经济》,第5期,142-158李金波、聂辉华,2011,《儒家孝道、经济增长与文明分岔》,《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41-55聂辉华、贾瑞雪,2011,《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世界经济》,第7期,27-42聂辉华、蒋敏杰,2011,《政企合谋与矿难: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第6期,146-156Huihua Nie, Mingyue Fang and Tao Li, 2010, “China’s Value-added Tax Reform, Firm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5(3): 445-463方明月、聂辉华、江艇和谭松涛,2010,《中国工业企业就业弹性估计》,《世界经济》,第8期,3-16李金波、聂辉华和沈吉,2010,《团队生产、集体声誉和分享规则》,《经济学(季刊)》,9(3): 941-960聂辉华、方明月和李涛,2009,《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管理世界》,第5期,17-24聂辉华,2008,《制度均衡:一个博弈论的视角》,《管理世界》,第8期,158-167聂辉华、谭松涛、王宇锋,2008,《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基于中国企业层面面板数据的证据》,《世界经济》,第7期,57-66杨其静、聂辉华,2008,《保护市场的联邦主义及其批判:基于文献的一个思考》,《经济研究》,第3期,43(3): 99-114聂辉华,2008,《契约不完全一定导致投资无效率吗?——一个带有不对称信息的敲竹杠模型》(博士论文Part II),《经济研究》,第2期,43(2): 132-143聂辉华、李金波,2006,《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季刊)》,6(1): 75-90聂辉华,2006,《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世界经济》,第8期,71-78杨瑞龙、聂辉华,2006,《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博士论文Part I),《经济研究》,第2期,41(2) : 104-114聂辉华,2004,《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管理世界》,第12期,146-153聂辉华,2003,《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硕士论文Part II),《经济研究》,第8期,39(8): 64-69 聂辉华、李翘楚,2013,《中国高房价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以“政企合谋”为视角》,《教学与研究》,第1期。聂辉华、邹肇芸,2012,《中国应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国际经济评论》,第6期Wang, Xianghong, and Huihua Nie, 2012,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Wage Agreements in China: A Firm Level Study”,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LERA), Proceedings of the 64th Annual Meeting, p92-102尹振东、聂辉华、桂林,2011,《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的选择:政企关系的视角》,《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聂辉华,2011,《对中国深层次改革的思考:不完全契约的视角》,《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聂辉华,2011,《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转变》,《教学与研究》,第1期方明月、聂辉华,2010,《中国工业企业规模分布的特征事实》,《产业经济评论》,第2辑方明月、聂辉华,2008,《企业规模决定因素的经验考察》,《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聂辉华、李金波,2008,《资产专用性、敲竹杠和纵向一体化——对费雪车身-通用案例的全面考察》,《经济学家》,第4期聂辉华等,2008,《竞争还是产权?——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经验考察》,《教学与研究》,第1期聂辉华、李文彬,2006,《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河南社会科学》,第4期聂辉华,2005,《企业布局脑体分离法》,《商界-中国商业评论》,第3期聂辉华,2005,《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歧与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李海舰、聂辉华,2004,《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聂辉华,2003,《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产业经济评论》,第2卷第2期(12月),(硕士论文Part I)李海舰、聂辉华,2003,《现代企业的脑体产业分离发展》,《中国经贸导刊》,第15期李海舰、聂辉华,2002,《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李海舰、聂辉华,2002,《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聂辉华,2002,《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的分工抉择》,《经济科学》,第3期聂辉华、李海舰,2002,《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观点的评析》,《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聂辉华,2002,《与OECD比,我们还要走多远?》,《改革与理论》,第1期聂辉华,1999,《需求不足,责任不在百姓》(本科2年级),《经济学家》,第3期 《 跟<西游记>学创业》,聂辉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聂辉华,《政企合谋与经济增长:反思“中国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参与编写《中级微观经济学》之“寡头厂商的策略行为”、“信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附录”三部分,刘凤良、周业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聂辉华、毛学峰,《从流通体制透视农产品涨价现象》,收入《中国通货膨胀新机制研究》,刘元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声誉、契约与组织》,聂辉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规制与发展》(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法]让-雅克 拉丰著,聂辉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美]唐纳德·H·邱主编,杨其静、林妍英、聂辉华和林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之第二、三、四章,杨瑞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北京为什么实行无效率的车牌摇号政策?》,与党力、唐志伯合作,《经济学家茶座》,2013年(总第60辑)《大数据时代亟须建立小微企业数据库》,与刘鹰、刘小玄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19日A06版《如何管理猪八戒这样的马屁精?》,《经济学家茶座》,2012年第4辑(总第58辑)《唐僧为什么不授权给孙悟空?》,《经济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57辑)《西天取经的履约机制》,《经济学家茶座》,2012年第2辑(总第56辑)《关于上访的四个故事》,《经济学家茶座》,2012年第1辑(总第55辑)《大学校长和书记如何实现“黄金搭档”?》,与张彧、蒋敏杰合作,《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4辑(总第54辑)《哈佛导师的武林大会》,《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3辑(总第53辑)《中国改革:从摸石头过河到架桥梁过河》,《炎黄春秋》,2011年第11期《不应对教师采取双重标准》,《科学时报》,2011年9月8日A1版《校长和书记:谁是大学的“一把手”?》,与蒋敏杰、张彧合作,《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2辑(总第52辑)《减少矿难的关键在于改革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与李金波合作,《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7月14日第四版《限购令难以遏制房价涨势》,与李翘楚合作,《金融管理与研究》增刊《企业理财》,2011年7月《复杂的理论也很有趣》,《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一辑(总第51辑)《国企应成为纠正市场失灵的良药》,《国企》,2011年3月《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来龙去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4日,第11版《产权不清,科斯不灵》,《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六辑(总第50辑)《哈特: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哈佛教授》,《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五辑(总第49辑)《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四辑(总第48辑)《没有架子的哈佛教授》,《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三辑(总第47辑)《在哈佛感受“以生为本”》,《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二辑(总第46辑) 《政府选择性执法与公民被迫维权》,《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2月《斩断政企合谋的利益链条》,《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1月《“钓鱼执法”彰显政府治理结构错位》,《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0月《中国版“常春藤联盟”流于形式》,《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0月《威廉姆森:“交易费用”如何可证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0月《如何避免对下属赏无可赏?》,《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五辑(总第37辑)《穷人和富人的竞争》,《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三辑(总第35辑)《医生比经济学家更高尚吗?》,《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二辑(总第34辑)《权威教材会不会破坏学生的创造力?》,《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一辑(总第33辑)《用明线规则完善劳动合同法》,《西部论丛》2007年第12期《十年乡村》,《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六辑(总第32辑)《什么才是和谐社会?》,《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五辑(总第31辑)《谁在搞臭中国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四辑(总第30辑)《学好经济学对研究生找工作有用吗?》,《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三辑(总第29辑)《姓什么会影响你成为经济学家吗?》,《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二辑(总第28辑)《为什么中国人多经验而少理论?》,《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一辑(总第27辑)《交友的境界和博弈的均衡》,《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四辑(总第26辑)《质疑央企市场化考核》,《人力资源》2006年12月(总第241期)《大陆高校:没有一流待遇,哪有一流水平?》,《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三辑(总第25辑)《政府应从制度上为农民分散市场风险》,《中国改革报》2006年8月17日《从人间消失的一亿女性》,《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二辑(总第24辑)《再论“三个和尚没水喝”》,《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一辑(总第23辑)《旅游业越好,教育业越差?》,《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四辑(总第22辑)《报纸为什么不免费发送?》,《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三辑(总第21辑)《挑战所罗门国王的智慧》,《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二辑(总第20辑)《道德:经济学的“黑洞”》,《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4辑,总第18辑《王小石事件:凭什么让证监会背黑锅?》,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4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上海磁悬浮:将做秀进行到底》,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3期(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网站日文转载)《江南日记》,《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1月19日(No.620)第四版《“刘翔读博”与“李约瑟之谜”》,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2期(新华网、搜狐网转载)《“上海办证”与传媒造假》,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1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史美伦:制度先遣者的代价》,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0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理性看待“郎咸平事件”》,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9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统计与猫》,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8期《定价的学问》,《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8月27日(总第608期)《童年的梦》,《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3辑(卷首语),总第17辑《一个大陆学生心中的杨小凯》,《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3辑,总第17辑《德隆事件拷问学者良知》,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6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车牌拍卖:上海市叫板商务部的背后》,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3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质疑无偿献血制度》,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2期(被《南方周末》等重要媒体报道)《发展经济的关键是培育企业家》,《经济晚报》2004年4月26日16版《为何“自古红颜多命薄”?》,《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1辑,总第15辑《天妒英才杨小凯》,《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2月12日《另类新经济:不确定时代的逐利行为》,新华社《环球》2003年第22期(《读者》2004年第3期转载)《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4辑,总第14辑《南海目击与假说》,《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5月30日7版《杨小凯:华人经济学界的“骄杨”》,《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2辑,总第12辑,收入《经济学家茶座》精华本《校园爱情: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4辑,总第10辑,收入《婚姻爱情经济学》《虚弱的多数》,《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7期《转移的财富》,《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4月26日头版《面对入世:中国经济学家准备好了吗?》,《经济研究资料》2002年第3期《重庆与普通话》,《经济学消息报》 2001年11月16日 (NO.463)《手机选号费:到底该不该取消?》,《改革与理论》2001年第11期《并购浪潮影响深远,寡占时代悄然来临》,《经济学消息报》 2001年9月14日 (NO.454)《从清华北大教育拨款谈起》,《经济学消息报》 1999年7月16日 (NO.341)

  • 索引序列
  • 论文研究静待花开
  • 静待花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静心等待花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等待花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杨其静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