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投稿器,大概过三四天左右编辑部就会给你发邮件了,或者据稿,或者通知你初审通过,让你交审稿费和保密审查等等。
学报编辑部好。学报编辑部是全校所有系都一起办的,所以编辑部的水平一般都会超过院系的水平,所以一般肯定都是学报编辑部好。
可以催稿,这样可提高审稿效率,节约发表时间,但多数过了预定日期的可能被毙了的可能性很大!
所谓的正常假期,就是按照国家法定规定要放的那些假期,主要有这些。1.周末双休。不要指望杂志社编辑部周末会加班。当然有些编辑周末可能会临时加会儿班,但很多周末都是正常休息的。之前碰到过一位作者周末打电话去杂志社咨询自己的文章情况,虽然责编在编辑部,但责编的回答是“你以为我周末上班么,周一再打!”2.国家规定的公休节日假期。包括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在内,国家规定多久一般杂志社就要放多久。但需要注意的是,春节除外。非学校主办刊物一般过年会放7-30天假。对,你没有听错,是7-30天,短的编辑部按国家法定放7天,正常的一般是放10天假,也有一些是放到元宵节后上班,但有甚者会放整整一个月假。3.寒暑假。但凡是主办单位为学校的刊物,其编辑部一般都要跟着放寒暑假,至于寒暑假大概的时间,就不用细说了吧。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期期末和开学往往都是学校最忙的时候,这就导致设在学校的编辑部会变得异常忙碌(被抽调去监考或迎新),因而一般来说这些编辑部的寒暑假时间会比正常寒暑假会略长几天。特别假期所谓特别假期,是指的在正常假期之外,有些杂志社额外放的假期。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1.地方性节日假期。 比较有名的比如有广西的“三月三”,新疆的古尔邦节、肉孜节等等,具体放假时间要按当地省份具体规定。当然也有个别期刊会放更长时间,如之前有一家期刊编辑部就因“三月三”放了近一个月假。 2.高温假。 部分编辑部会因为天气过于炎日(比如连续高于40°C)而放高温假,高温假的时间不一定,但一般不会很长,不少在一周左右。3.其他临时假期。比如极端天气假期、儿童节、妇女节假期等等,具体要看杂志社自己的规定。望采纳,谢谢
我猜你是发论文。很多大学的编辑部,暑假都放假的,有人也没几个人,处理很慢。过几天开学才会恢复正常,发论文真不容易,辛辛苦苦写还要掏钱求发表
挺好的。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稳定,有寒暑假,能学到知识,有稳定晋升预期。
放假,但有值班的。海大学报编辑部周末放假,但有值班的,可处理稿件的工作可能延后。学报编辑部现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编辑人员16人,12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拥有博士学位,是一支职称学历较高、业务素质精良的编辑队伍。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直属单位,现负责编辑出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生物学报三种学术期刊,海南省教育厅主管,海南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
什么时候投稿都可以虽然我们编辑部周末休息,但是我们的收稿系统是不休息的
要看你投给什么杂志,如果他们重视读者投稿的话,那你任何时候投都可以,但有的杂志社非常不重视读者来信(投稿),如果是那样,你的文章就会石沉大海。要是你非常重视自己的稿件,建议在投稿后给编辑部去个电话沟通一下。杂志社周末休息,但我所在的杂志社是双周刊,所以周末有时候一样要加班的,这和投稿没关系。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期刊编辑部也要放寒假的,一个月时间。行业协会的期刊一般也就放一个礼拜。
学校主办单位的期刊杂志会方暑假。
如果杂志社表示他们的 1 月刊还没有发出来,那么可能是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发行被推迟或者取消了。这种情况下,最好联系杂志社咨询详情。你可以使用电话、电子邮件或者社交媒体等方式联系他们。如果你是该杂志社的订阅者,你可以向他们咨询关于发行日期的具体信息。此外,也可以查询杂志社的官方网站或者其他相关平台,如社交媒体、电视等,以获取更多关于该刊物的最新信息。如果你是该杂志社的工作人员,你应该及时解释情况并向读者保证在适当的时间内将该期刊物发出,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以避免未来出现延误的情况。总之,应该尽量确保出版物能够按时发行,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期待。
根据国务院放假的通知,2022年一月21日至1月27日开始放假,期间编辑部的投稿正常运行,部分稿件上班以后在处理。
聂在平,1946年10月生于西安市;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常务理事、天线分会及电波分会副主任委员,电子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和电子信息学报编委、电波科学学报副主编,IEEE fellow;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评委、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业军 ,男,湖北松滋人。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天线与电波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中国通信学会第三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企业科技特派员,中国通信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指导教师为朱光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本科、硕士分别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曾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博士后副研究员),合作导师分别为刘重明(Francis C.M. Lau)教授、程伯中(Pak-Chung Ching)讲座教授(IEEE Fellow,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在国内外期刊、国际知名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50余篇被EI、SCI检索。出版学术译著3部,合作编写学术著作2部。申请专利10余项。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担任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编委,《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含英文版《电子科学学刊》)、《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应用科学学报》、《China Communications》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