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蓝鲸磷虾建模论文文献

蓝鲸磷虾建模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蓝鲸磷虾建模论文文献

这种动物是可以依靠磷虾生活的,繁殖能力是比较快的,所以可以保证基本的自己自足,面临着底层资源的掠夺,蓝鲸也是有对手的。

最大与最重的动物 拉丁文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 英文名:Blue whale编辑本段科属分类: 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目: 鲸目(Cetacea) 亚目: 须鲸亚目(Mysticeti) 科: 鳁鲸科(Balaenopteridae) 属: 鳁鲸属(Balaenoptera) 种: 蓝鲸(B. musculus)编辑本段亚种: 分为以下3个亚种: ●南蓝鲸(B.m intermedia Burmeister,1871)南蓝鲸分布于南半球;南蓝鲸雌性长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体成熟的体长分别为26~27M和24~25m; ●北蓝鲸(B.m musculus Linnaeus,1958)北蓝鲸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北蓝鲸雌性长21~23m,雄性20~21m性成熟,分别在25和24米长时身体成熟; ●小蓝鲸(B.m brevicaukta Ichihara,1966)小蓝鲸分布印度洋和东南大西洋的亚南极海域。小蓝鲸雌性长19m,雄性略小于19m性成熟,雌雄长分别为22和21m时身体成熟。 蓝鲸是鳁鲸属七个物种中的一种。但是DNA测序分析表明,蓝鲸比其属中的其它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驼背鲸和灰鲸。关于蓝鲸/鳍鲸杂交的成年后代至少有11项文献记载。阿伦逊和格尔伯格(1983年)认为蓝鲸和鳍鲸的差别类似于人类和大猩猩的差别。普遍认为鳁鲸科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不知何时这些科的成员彼此分离。 与蓝鲸相关的动物种系树一些权威把该物种分为三个亚种: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种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种群;B. m. brevicauda (也称侏儒蓝鲸),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种群。更早的权威把把印度洋种群单独列为一个亚种称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个亚种不同的是,最后一个亚类的名称并未出现在濒危物种红色列表上。目前两种分类方法仍旧受到一些科学家的置疑;遗传分析却表明只有两种亚种。 物种名称musculus来源于拉丁语,有“强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理解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开创性著作中完成了该种类的命名,他可能知道这一点,然后幽默的使用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蓝鲸还有其他常用的名字,例如Sulphur-bottom(硫磺底),Sibbald's Rorqual(鳁鲸的近亲), Great Blue Whale(大蓝鲸) and Great Northern Rorqual(大北鳁鲸),近几十年来这些名称渐渐被人们遗忘。编辑本段大小 蓝鲸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最长者是1904到1920年间捕于南极海域的一头雌鲸,长33.58m,体重170吨。 大小比较蓝鲸是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动物。来自恐龙时代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龙,阿根廷龙估计有90吨。最大的蓝鲸有多重还不确定。大部分的数据取自20世纪上半叶南极海域捕杀的蓝鲸,数据由并不精通标准动物测量方法的捕鲸人测得。有记载的最长的鲸为两头雌性,分别为33.6米和33.3米。但是这些测量的可靠性存在争议。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的科学家测量到的最长的鲸长度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辆双层公共汽车一样长。 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公斤。 由于蓝鲸巨大的体积,我们不能直接称它的体重。大部分被捕杀的蓝鲸都不是整头上称的,捕鲸人在称重之前将其切成合适的大小。因为血液和其它体液丧失,这种方式低估了蓝鲸的体重。即使这样,有记载27米长的鲸重达150-170吨。NMML的科学家相信30米长的鲸估计会超过180吨。目前NMML科学家精确测量过的最大的蓝鲸重达177吨。编辑本段体态特征: 雌大于雄,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 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类显得矮壮,而蓝鲸则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型,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参见“捕食”一节)。 蓝鲸背鳍小,只有在下潜过程中短暂可见。背鳍的形状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仅有一个刚好可见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则非常醒目,为镰型。背鳍大概位于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当要浮出水面呼吸时,蓝鲸将肩部和气孔区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类(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这经常可作为识别海洋物种的有用线索。 当呼吸时,如果风平浪静,蓝鲸喷出的一道壮观的垂直水柱(可达12米,一般为9米)在几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蓝鲸的肺容量为5,000升。 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杂色的程度因个体而有明显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则是深蓝,灰色和深蓝色相当程度的混合在一起(grey-blue)。 蓝鲸和其他鲸交互时冲刺速度可达50km/h(30mph),但通常的游速为20km/h(12mph)。当进食时,速度降到5km/h(3 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蓝鲸当下潜时会抬起他们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蓝鲸则不会。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krill)。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4t食物。摄食时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迫逐时最大20~48km。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钟。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蓝鲸大约10岁性成熟,北蓝鲸于秋末冬初产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个月,仔鲸长6~7m,重约6吨。哺乳期半年,断奶时长可达16m。对最高年龄的估计从30年到80~90年不等。鲸会通过叫来求偶.编辑本段繁殖情况: 蓝鲸在冬季繁殖。母鲸怀胎一年后才生小鲸。刚产下的幼鲸体长就有7.5米左右,重约6吨,经过24小时的喂奶,它的体重就能增加100公斤左右,平均每分钟增加约75克。幼鲸经过7个月的哺乳后,体重可达到23吨左右,体长约16米,并开始学着张嘴吞食各种浮游生物。小蓝鲸要5岁才算成年。编辑本段捕食: 蓝鲸只捕食磷虾,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 Thysanoessa raschii, Thysanoessa inermis和Thysanoessa longicaudata是蓝鲸的主要食物。在北太平洋Euphausia pacficia, Thysanoessa inermis, Thysanoessa longipes, Thysanoessa spinifera和Nyctiphanes symplex是主要食物;而在南极,南极磷虾, 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和 Euphausia vallentni是蓝鲸的主要食物。 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为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编辑本段生命周期: 蓝鲸在秋后开始交配,一直持续到冬末。我们对交配行为和繁殖地还一无所知。雌性2-3年产一次崽,经过10-12个月妊娠期后一般在冬初产崽。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约6个月后幼鲸断奶,此时幼鲸的长度已经翻了一倍。蓝鲸一般8-10岁性成熟,此时雄鲸长度至少20米(南半球更长)。雌性相对体型更大,约5岁性成熟,此时长约21米。 科学家估计蓝鲸的寿命至少到80岁;但是由于个体记录无法回溯到捕鲸时代,所以要确定鲸的确切寿命还要经过很多年。单一个体最长记录的研究是34年,在东北太平洋(西尔斯1998年报告)。蓝鲸的天敌是逆戟鲸。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调查发现25%的成年蓝鲸都有逆戟鲸攻击留下的伤痕。但是攻击造成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蓝鲸搁浅并不多见,由于其特殊的群体结构,因此从来没听过蓝鲸群体搁浅。但是当搁浅确实发生时,会倍受关注。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搁浅可以让它不至于腻死,路易斯岛上两根立在大道边的鲸骨头吸引了大量游客。编辑本段发声: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声的动物。卡明斯和汤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过距离蓝鲸1米参考压力一毫帕的测量,估算蓝鲸的声音在源头处可以达到155-188分贝。即使考虑到水和空气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准参考压力,空气中的等价声音范围仍有89-122分贝。作为比较,风钻的声音大约100分贝。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所有的蓝鲸种群发声的基频在10-40赫兹,而人类能够察觉的最低频率是20赫兹。蓝鲸的声音持续时间为10-30秒钟。有记录斯里兰卡海岸外蓝鲸的声音重复唱4个音符的“歌”,每次持续两分钟,使人想起驼背鲸之歌。研究者认为,因为这种现象没在其它种群中看到,它可能为B. m. brevicauda(侏儒)亚种独有。 科学家并不知道蓝鲸为什么要发声,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几个原因: 1.保持个体间的距离 2.同类和个体识别 3.环境信息传递(例如觅食,警告,求偶) 4.保持群体联系 (例如雌性和雄性间的交流) 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从2002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生物意见书论文改编)编辑本段种群和捕鲸: 蓝鲸不易捕杀和保存。蓝鲸的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减少。 蓝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后将蓝鲸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蓝鲸.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到1960年代,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编辑本段分布: 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效量为最多,主要是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 禁止捕鲸以来,全球蓝鲸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概3000-4000头。从受胁物种红色列表创立开始,蓝鲸就已经被列为红色列表上的濒危物种。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种群是长期以后蓝鲸数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时候他们会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记载出现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端之间。 南大洋蓝鲸种群的数量在750-1200头之间,该种群迁移的方式还没良好理解。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区别于斯里兰卡东北沿海时常出现不确定数目的种群。南大洋种群的一部分蓝鲸接近南太平洋的东海岸。在智利,人们发现了蓝鲸聚集于智鲁岛沿岸觅食,因此智利鲸类保护中心,在智利海军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保护。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两个蓝鲸种群。第一个位于格陵兰,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圣劳伦斯湾。估计有500头左右。第二个更靠东,春季出现在亚述尔群岛,而七八月份则出现在冰岛;据推测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这两个火山岛之间活动。除了冰岛,虽然及其少见,蓝鲸还出现在更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科学家不清楚这些蓝鲸在哪里过冬。整个北大西洋的种群数量在600-1500之间。 人类对蓝鲸种群的恢复造成威胁,多氯联二苯化学品会在蓝鲸血液内聚集,导致蓝鲸中毒和夭折,同时日益增加的海洋运输造成的噪音(the noise pollution),掩盖了蓝鲸的声音,导致蓝鲸很难找到配偶。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而且比地球上曾经生活的最大的恐龙还要大,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般体长为2400-3400厘米,体重为150,000-200,1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雄兽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脏壁厚达60多厘米,雄兽的阴茎长达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惊人,所发出的功率约为1500-1700马力,堪称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喷出的水柱可高达9.1米。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000千克,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主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一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 在所有动物中, 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经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蓝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长须鲸科、长须鲸属。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鳞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只,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只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

每天会大部分的时间张开口,在许多浮游生物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获得大量的食物,它对食物需求量比较大,所以需要不断的寻找。

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6.0℃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绵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一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

鲸落论文文献综述

狐狸古书上有说“狐死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的时候它的头会向着它出生的那个山丘。狐死首丘 hú sǐ shǒu qiū 〖解释〗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示例〗我告诉过你“~”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

利维坦按:

如果说鲸死亡后存有最“内核诗意”的话,那一定就是“鲸落”的整个过程。这具庞然大物近乎垂直而缓慢的沉入海底深处,其肉身在不同阶段甚至可以为此片海域提供长达100年的营养!当然,对于那些搁浅的鲸来说,这无疑是令人类扼腕揪心、同时又充满疑惑的死亡过程。

关于鲸鱼如何死去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这听起来或许像是亚哈船长 (译者注:小说《白鲸》中的船长,此人一心想猎获白鲸,今喻贪得无厌者) 似的鲸骨追逐客会大声嚷嚷的话,但我最关心的并非腐肉的血块或爆炸的体腔 (其实我完全不关心这些) 。 我所着迷的是有关事件、地点、方式和原因的细节: 鲸的尸体遭遇了什么,它们在哪里死亡、如何死亡,以及它们死亡的原因。

2018年,在达克斯伯里礁(Duxbury Reef)死亡的长须鲸。 MARJORIE COX

你也许会觉得,这些事实很容易在科学文献或是许多有关公海捕鲸的记录中找到。但事实并非如此,并非所有被冲上海岸或被捕鲸船拖上岸的鲸都能在相关文献中找到详细记录。因此,我转而在脑海中分析这些因素—— 洋流、水深和水温、食腐动物、埋葬时间,甚至是解剖学上的差异 ——这些因素导致了鲸的尸体可能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变成化石。

要弄清楚生命世界的哪些部分能够被埋葬在岩石中,以及我们如何找到它们,这是一个概率游戏。古生物学家倾向于把有机体的生与死看作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条连续线索——这条线索一直延伸进博物馆的展柜。我们把这条线索可视化为一条信息流,在这条信息流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物理过程在腐烂的路径上逐步剔除数据:一具被食腐动物破坏成碎片、没能完整埋葬的尸体;一具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中安息的、完整或残破的骨架;遭到意外破坏的、包含化石的岩石。即使一个重要的标本有幸重见天日,在从野外被收集后,它的化石也可能被贴错标签或是遗忘在抽屉中,从此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实际上,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丢失信息;这是从尸骸到展柜间的数据损耗。 考虑到生物变成化石的几率之低,我们能对过去地质时期的生命有所了解简直是个奇迹。

2016年,在西澳大利亚海上发现的一头已死亡的座头鲸,其尸体像气球一样膨胀开来。 Mark Watkins/Facebook

像古生物学家一样思考会让你成为某种“死物鉴赏家”。我对死鲸的追逐让我记下了大量的搁浅记录。自古以来,鲸鱼搁浅一直吸引着许多人的兴趣,上至亚里士多德,下至随手点开YouTube上激增的鲸鱼视频的观众。 搁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头被抛上海滩的庞然大物,愤怒地朝海浪拍打着尾巴。 这个画面震撼了我们,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鲸完全是水生王国的一部分。 一头鲸怎么会被困在我们的世界里,一个如此巨大、如此陌生的生物怎会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2018年,新西兰达加维尔(Dargaville)附近海域搁浅的座头鲸,在营救无效后,被实施了安乐死。 RNZ

鲸鱼搁浅的形式多样,发生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搁浅——海岸线上出现鲸这一看似异常的景象——并没有单一的定义,只有一种 操作性的定义 。例如,一场搁浅中可能包括一头鲸、一对母幼鲸、同一鲸种中的数头鲸,或是不同鲸种中的数头鲸。 更复杂的是它们的搁浅方式: 鲸可能在被冲上海岸时就已经死亡,或是活着抵达岸边,挣扎个不停,也可能在搁浅时已经腐烂成只剩下鲸脂、软骨和鲸骨的空架子。

在搁浅方式之上,搁浅的原因则更为复杂:是什么导致了鲸的搁浅?在某些情况下,衰老或疾病可能足以给出简单的解释, 而住在人类附近的副作用既可能很明显(被渔网或绳索缠住导致搁浅),也可能更难探明(海藻毒素中毒导致搁浅)。 当然,当出现一整群数十头鲸同时搁浅的场面时,自然需要某种解释,尽管这解释常常难以厘清。在自然界,真正的原因往往就是如此。

一头鲸怎么会被困在我们的世界里,一个如此巨大、如此陌生的生物怎会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这样的场景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面对身躯庞大的鲸,人类往往束手无策。 Mother Nature Network

对于活跃在19世纪中叶扬基捕鲸时代(Yankee whaling)之前的博物学家来说,获得鲸的解剖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就是搁浅。尽管欧洲的巴斯克捕鲸人在数百年间捕杀了无数头鲸,但基本上没有任何关于鲸的体内长什么样的记录——而这是相当重要的证据,因为你要知道,除了吻部的少量毛发、乳头和呼吸用的喷气孔之外,鲸从外表上看跟鱼没什么区别。

有关那个时代如何解剖搁浅的鲸的一手资料也同样有限,尽管这类描述一定令人不忍卒读。 在18世纪或19世纪早期,一旦某位乡村医生或者业余博物学家听到鲸搁浅的消息,就会旋风般地做出临时计划,进行几天枯燥、难闻的解剖。 鲸鱼搁浅在哪里,解剖就在哪里完成。尸骸之庞然会使手头的工具相形见绌,好天气会加速鲸肉腐烂,潮湿和寒冷的天气则会延缓这一过程。这项工作自然没什么吸引力。没有现代的绞车或起重机,也没有照片来记录这些发现。只有墨水、纸张和一个不会倒的胃口。

《大鱼吃小鱼》(Big Fish Eat Little Fish),彼得·勃鲁盖尔,1557年。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搁浅的鲸使人不仅得以仔细观察其临床特征——沿吻部的脊,花斑状的下腹部,或尾鳍关节——更得以细看它的内部结构、肌肉组织和器官系统,这些是无法通过从船上远看来描述的。19世纪初,第一批博物学家卷起袖子,描述了他们的所见,这得益于一种新兴的科学报告基础设施——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集。通过记录、绘图并分享自己所见,他们为其他人寻找自己的例子并作出比较创造了基础。 连亚里士多德也知道鲸是哺乳动物,但这些初次的仔细解剖揭示了鲸的内部世界的许多事实,而这些事实令人既熟悉又困惑: 它们与奶牛和税务员一样,有一颗心脏、一对肺、一个胃、肠和生殖道。 对鲸搁浅展开的仔细解剖学工作所产生的早期学术成果对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到数代人之后,得益于制冷和电动工具、在更稳定的实验室条件下工作的解剖学家才终于超越前人。

今天我们知道,例如,爱尔兰、加利福尼亚和南非附近的蓝鲸都属于同一个物种,但18和19世纪的博物学家并不清楚。 由于对其他大型鲸的描述并不完整 (有时并不正确) ,博物学家有时会因颜色或大小的不同产生误解,以至于根据单次的搁浅创造一个新学名,或者判断一头鲸鱼的外貌与其他记录相去甚远,因此应该被定为一个新物种。

直到20世纪初,我在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的一位前辈弗雷德里克·威廉·特鲁(Frederick William True)才解开了这些关于大型须鲸的问题,并证明了蓝鲸、座头鲸和长须鲸,以及其他几种鲸类,都是存在于大西洋两岸的同一物种——尽管它们有数十个不同的分类学名称。特鲁花了数年时间研究这些不同物种的原始标本 (称为模式标本) ,做了分类学家们基本上认为是“清理后院”的工作——这是一项耗时的任务,需要追踪世界各地博物馆存档的标本,并弄清它们的身份。

荷兰艺术家雅各布·马瑟姆(Jacob Matham)的《搁浅鲸鱼》,1602年。 wikimedia

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一些突吻鲸物种只能从被冲上海滩的头骨中找到——是的,在21世纪,这颗行星的海洋中仍有几种重达数吨的哺乳动物,它们的科学基础主要依赖于被抛上海岸的单个头骨。 突吻鲸是潜水深度最深的鲸类之一,看起来就像宽吻海豚与潜水艇交叉形成的产物。事实上,我们对大多数突吻鲸知之甚少,它们几乎占现存鲸类的四分之一——它们生活的海域太远、潜得太深,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标记或拍到照片。如果没有博物馆来保存这些难得出现的稀有遗骸,我们对这些神秘物种的了解甚至会比现在还要少得多。

当然,不是所有死去的鲸都会被冲到岸上。数百年来的捕鲸者都知道,有些鲸死后会浮上水面,另一些则会沉到海底。 抹香鲸死后会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的头上部有巨大的脑油器,这一点扬基捕鲸者很清楚。露脊鲸(right whales)之所以如此得名,是因为它们正是捕鲸者在找的鲸,它们死后也会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有着厚实的鲸脂层,这是它们与生活在北极的近亲弓头鲸所共有的特征。 其他的大型须鲸,如蓝鲸或座头鲸,会在海面停留较长时间后下沉,不过鲸尸在腐烂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气体会使它重新浮起。

如果没有博物馆来保存这些难得出现的稀有遗骸,我们对这些神秘物种的了解甚至会比现在还要少得多。

这些鲸鱼死后,其中一部分的大喉囊会像气球一样膨胀,像生活中没能正常展开的安全气囊一样,这并不罕见。 捕鲸者和海滩拾荒者大多知道以上的事实,但也仅此而已,直到1977年,一艘美国海军巡洋潜水艇在加利福尼亚海岸不远处,卡特琳娜岛(Catalina island)以西1200多米深的海底偶然发现了一具灰鲸尸体。当然,我们已经知道有些鲸鱼的尸体会穿越水层掉落海底,远远超过了光线能穿透的深度——但在那之前没有人亲眼看到过。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他们称之为 鲸落 (whalefall)。

2017年,一头北大西洋露脊鲸死于加拿大附近海域。 Wonderopolis Hakai Magazine

在1000多米深的地方,海底不仅寒冷、漆黑一片,而且海床表面基本是贫瘠的——直到一具尸体穿越水层着陆。 它始于鲸在海面的最后一次呼吸,将两个世界连接了起来。 任何尚未被鲨鱼或海鸟啄食的腐肉都为深海鲨鱼、鱼类和螃蟹等食腐动物提供了直接的食物。 (至于它们究竟是如何发现一头落下的鲸鱼,这点仍然是一个谜。) 研究人员估计,在很短的时间内 (几周到几个月) ,这些生物就会剥光尸体的肉,只留下骨头。 在深海海底,几乎没有洋流改变鲸骨的位置,使骨骼几乎保持着落入水底时的样子: 颌骨靠近或直接与头骨相连,头骨自身则与脊柱呈一直线相连,鳍骨分列两边——假如这些部分没被海面上的食腐动物撕扯掉的话。

但是等海底食腐动物游走后,故事仍然没有结束。科学家们乘坐深海潜水器出发寻找鲸落的骨骼,甚至尝试地将鲸的尸体沉入预定的位置,以了解更多信息。经过足够的反复实验和时间,他们发现鲸落会经历数个连续阶段,和森林生态系统有些相似,随着后者在几十年间逐渐成熟,其组成部分和体积会发生变化。

ArtStation

一旦肉被吃完,鲸落就步入第二阶段,迎来蜗牛、蛤蜊和多毛纲蠕虫在它身上的定居——其中一些以软骨和骨骼表面为食,另一些则钻入骨骼周围的沉积物中,这些沉积物因从鲸的油脂中渗出的有机物而变得更营养丰富。 蜗牛、蛤蜊和多毛纲动物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来消耗它们所能消耗的一切, 然后第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没人说得清,因为研究鲸落的时间只有40年)。 这可能是最后的高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两组细菌生活在鲸骨内或鲸骨之上:一组厌氧细菌利用海水中的硫酸盐消化锁在鲸骨中的油;另一组嗜硫细菌则利用厌氧细菌产生的硫化物副产物与溶解氧结合产生能量。

在这一阶段,嗜硫细菌会对各种真正的“鲸落专家”提供支持,包括一些贻贝、蛤蜊和管状蠕虫,嗜硫细菌在它们体内共生,使它们有机会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自己产生能量。 在这样的海洋深处,鲸的尸体给这个原本贫瘠的深海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Nautilus Live

虽然这些海底骨骼的确切存续时间仍不得而知,但某些估测数据的上限表明, 一具鲸尸可以提供长达100年的营养。 人们对鲸落的范围和内部差异知之甚少,以至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其中一种是名为Osedax的有机体——这个拉丁词的字面意思是“啃骨头”——这是一种深海蠕虫,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依赖于鲸落的骨骼。Osedax的外形是覆盖在骨骼表面,只有几毫米长的粉红色细丝,它没有嘴或肠,只有朝向外部、名为触须的波浪状卷须。它的共生体并非利用硫基通道分解骨脂的细菌,而是一种可以直接通过溶解骨骼来获得蛋白质的细菌,方法是将一团充满细菌的纠缠根须埋入骨头中。

深海蠕虫Osedax。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并不是所有的鲸落寄居者都是“鲸落专家”;有些是“多面手”,它们也会出现在热泉喷口和海床深处的甲烷冷渗上。这些深海栖息地的温度和环境范围使得一些科学家提出, 数百万年来,鲸落是生活在一个栖息地的无脊椎动物跳跃到另一个栖息地的进化跳板。 这个观点仍在引发激烈的争论,因为对于一切以鲸落为食的物种,或鲸落骨骼在海底可能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我们都知之甚少。

看上去,鲸的体型在一个与其尸体紧密相连的独特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毕竟,一具更大的尸体应该会为“鲸落专家”提供更多的机会才对。但事实证明,对于鲸落而言,体型并不导致太大的区别,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点,是与化石记录有关。研究生时,我有幸看到了一块数十年前收集到的鲸鱼头骨化石,它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附近新年岛(Ao Nuevo Island)的裸露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大约1500万到1100万年前的极深海沉积物,我起初没对这块化石的来龙去脉想太多,直到我在伯克利古生物博物馆的化石准备实验室里清理头骨时,在头骨的缝隙中发现了一些微小的蛤壳。它们堆集在一起,栩栩如生,在记录下它们的排列形状之后,我决定把其中一只撬下来仔细看看。一位软体动物专家证实了我脑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性: 它们是一种化学共生蛤,从属于一个只出现在鲸落上的蛤科。 简而言之,我一直在准备的化石是一块鲸落化石。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带有鲸落软体动物的鲸化石,尽管这类发现并不寻常,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发现。但这次与众不同的是,这块头骨属于一头只有3.3米长的鲸。小须鲸在中新世时期很常见,体型比现在小得多,但这一发现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们的体型之小并不影响鲸落步入嗜硫无脊椎动物出现的高峰期。换句话说, 鲸的体型大小对生活在鲸落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没有决定性影响。 如果体型不是决定性因素,那什么是呢? 这一点尚不清楚,不过可能和骨头里的脂质有关,它或许决定了哪些物种能在尸体上繁衍,还决定了鲸落阶段如何演替。

2017年5月,美国加州博利纳斯海滩(Bolinas Beach)附近,人们前来参观一头79英尺(约合24米)长、因与船只碰撞而死亡的雌性蓝鲸尸体。 The New York Times

鲸的尸体给这个原本贫瘠的深海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如果你在博物馆里看到过展出化石,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动物有时保存得几乎完好无损,有时只留下一块骨头。 了解死去的生物如何变成化石记录,这件事自成一个领域,名为 埋藏学 ,它关注的是对我们所能了解的有机体信息进行过滤的整条路径——从死亡到发现。 埋藏学实际上是关于解剖学和生态学中信息丢失的研究。理想情况下,我们想要了解我们所研究的古代世界的全貌,但我们从未真正实现这一点,因为生物死后的分崩离析实在无常而难以追溯。

埋藏学起源于旧大陆,20世纪上半叶,俄国/苏联和德国科学家在彼此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开发出了这一学科。 直到数十年后,他们研究成果的译本一点点流入美国古生物学家手中,利用当下的生物学情况来理解过去的死亡、破坏和保护的想法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值得拥有属于自己名字的科学领域。 德国人威廉·舍费尔(Wilhelm Schfer)是埋藏学的先驱之一,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观察北海沿岸的死亡和腐烂模式。 虽然舍费尔耐心地给了每一个漂上海岸的海洋生物和给搁浅的鲸同样程度的关注,他在埋藏学方面的重要论文还是用一条腐败中的海豚打了头阵。他精确而准确地认识到观察大型生物的腐烂和分解模式的价值——例如,一块颌骨是如何从头骨上剥落,而头骨又如何随之脱离尸骸的其余部分。鲸的骨骼结构和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它们的下颌骨有时会散离原本的尸体。这种观察正是我这种人所需要的线索,它能帮助我想象死去的鲸是如何变成化石的,以及这些化石在还活着时是什么样子的鲸。

在我看来,从搁浅的鲸开始研究总能获得丰收,但我花了一些时间才意识到,你得从海洋的尺度来思考,才能理解它们的重要性。读研究生时,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 几乎所有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海岸的鲸种,都曾经在雷斯岬国家海岸(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上一段16千米长的狭长海岸线范围内被冲上岸过。 当深入探究他这一断言时,我发现了海洋哺乳动物搁浅网络保存的记录,这些记录是由政府机构在联邦监督下协作保存的,这些机构收集了整个美国西海岸及其他地区的鲸搁浅统计数据。鲸的物种鉴定、长度、性别、搁浅时状况——电子表格中记录的所有数据被整理成一份清单,列出了哪些鲸 (及其数量) 曾在近2100千米的海岸线上搁浅。有趣的是,同样为这些政府机构工作的鲸生物学家还从船上进行了详细的样本调查, 将鲸种——记录,于是我很好奇,这两种观察结果——一种来自死鲸,另一种来自活鲸——是否吻合。

答案是:出乎意料地吻合。死鲸和活鲸的数据集在鲸种的数量和它们的相对丰度方面相互映射——相对丰度是指某些物种的个体比例高于其他物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海岸线附近的宽吻海豚比蓝鲸要多得多。)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搁浅记录记下的鲸种数目比任何活体调查统计出的都要多,这同时包括了常见和稀有物种。在某些情况下,搁浅的物种在任何船上调查中都从未见过。换句话说,只要你找对了时间和空间尺度,真正的生态数据是由鲸搁浅记录下来的。

2011年,智利和史密森尼古生物学家在鲸鱼山丘研究几种鲸鱼化石。 Smithsonian Insider

当我走过鲸鱼山丘(Cerro Ballena)的高速公路旁那一列列的鲸骨架时,这些思绪全都在我的脑海中打转。我可以想象这个遗址源自某次搁浅。然而,与此同时,鉴于我们手头没有任何确凿的数据,也没有任何可信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搁浅会在此处发生,我也会想,这个标签是否太过诱人,因而并不适用。

在化石记录中,搁浅是罕见的;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可能仅有两次记录是搁浅导致,其一是一次大规模搁浅,现场包含一堆紧密排列在一起的龙涎香 (一种由抹香鲸无法消化的乌贼喙形成的坚硬物质) 化石;另一次则包含在沙堤中同时发现的三个抹香鲸头骨。这些都无法与鲸鱼山丘的规模相提并论。此外,海岸线往往是种能量充沛的环境,海浪会分散、摧毁搁浅的尸体——相比之下,鲸鱼山丘上的许多化石骨架似乎没有发生形状变化,也几乎没有受到自然环境或食腐动物的破坏。在遗址现场短暂地逛了一圈后,我认为鲸鱼山丘有许多外在迹象暗示着它曾是一场大规模搁浅——特别是在鲸骨的完整性和密集度方面。至于我们要怎样才能弄明白这一切,并找出可能的解释,这差不多仍是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尼克·皮恩森(Nick Pyenson)是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自然历史国家博物馆的海洋哺乳动物化石负责人。他的作品在全球发表,他的科学发现频繁登载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家地理》、《洛杉矶时报》、《经济学人》、《大众机械》(Popular Mechanics)、《今日美国》等报刊上,也多次出现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全国广播公司电台、加拿大广播公司电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电台。除了史密森尼学会颁发的最高研究奖,他还在奥巴马任期内获得了白宫颁发的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他和家人住在马里兰州。

文/Nick Pyenson

译/苦山

校对/斩光

原文/lithub.com/where-do-whales-go-when-they-die/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自鲸论文参考文献

最大与最重的动物 拉丁文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 英文名:Blue whale编辑本段科属分类: 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目: 鲸目(Cetacea) 亚目: 须鲸亚目(Mysticeti) 科: 鳁鲸科(Balaenopteridae) 属: 鳁鲸属(Balaenoptera) 种: 蓝鲸(B. musculus)编辑本段亚种: 分为以下3个亚种: ●南蓝鲸(B.m intermedia Burmeister,1871)南蓝鲸分布于南半球;南蓝鲸雌性长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体成熟的体长分别为26~27M和24~25m; ●北蓝鲸(B.m musculus Linnaeus,1958)北蓝鲸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北蓝鲸雌性长21~23m,雄性20~21m性成熟,分别在25和24米长时身体成熟; ●小蓝鲸(B.m brevicaukta Ichihara,1966)小蓝鲸分布印度洋和东南大西洋的亚南极海域。小蓝鲸雌性长19m,雄性略小于19m性成熟,雌雄长分别为22和21m时身体成熟。 蓝鲸是鳁鲸属七个物种中的一种。但是DNA测序分析表明,蓝鲸比其属中的其它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驼背鲸和灰鲸。关于蓝鲸/鳍鲸杂交的成年后代至少有11项文献记载。阿伦逊和格尔伯格(1983年)认为蓝鲸和鳍鲸的差别类似于人类和大猩猩的差别。普遍认为鳁鲸科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不知何时这些科的成员彼此分离。 与蓝鲸相关的动物种系树一些权威把该物种分为三个亚种: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种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种群;B. m. brevicauda (也称侏儒蓝鲸),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种群。更早的权威把把印度洋种群单独列为一个亚种称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个亚种不同的是,最后一个亚类的名称并未出现在濒危物种红色列表上。目前两种分类方法仍旧受到一些科学家的置疑;遗传分析却表明只有两种亚种。 物种名称musculus来源于拉丁语,有“强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理解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开创性著作中完成了该种类的命名,他可能知道这一点,然后幽默的使用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蓝鲸还有其他常用的名字,例如Sulphur-bottom(硫磺底),Sibbald's Rorqual(鳁鲸的近亲), Great Blue Whale(大蓝鲸) and Great Northern Rorqual(大北鳁鲸),近几十年来这些名称渐渐被人们遗忘。编辑本段大小 蓝鲸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最长者是1904到1920年间捕于南极海域的一头雌鲸,长33.58m,体重170吨。 大小比较蓝鲸是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动物。来自恐龙时代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龙,阿根廷龙估计有90吨。最大的蓝鲸有多重还不确定。大部分的数据取自20世纪上半叶南极海域捕杀的蓝鲸,数据由并不精通标准动物测量方法的捕鲸人测得。有记载的最长的鲸为两头雌性,分别为33.6米和33.3米。但是这些测量的可靠性存在争议。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的科学家测量到的最长的鲸长度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辆双层公共汽车一样长。 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公斤。 由于蓝鲸巨大的体积,我们不能直接称它的体重。大部分被捕杀的蓝鲸都不是整头上称的,捕鲸人在称重之前将其切成合适的大小。因为血液和其它体液丧失,这种方式低估了蓝鲸的体重。即使这样,有记载27米长的鲸重达150-170吨。NMML的科学家相信30米长的鲸估计会超过180吨。目前NMML科学家精确测量过的最大的蓝鲸重达177吨。编辑本段体态特征: 雌大于雄,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 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类显得矮壮,而蓝鲸则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型,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参见“捕食”一节)。 蓝鲸背鳍小,只有在下潜过程中短暂可见。背鳍的形状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仅有一个刚好可见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则非常醒目,为镰型。背鳍大概位于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当要浮出水面呼吸时,蓝鲸将肩部和气孔区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类(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这经常可作为识别海洋物种的有用线索。 当呼吸时,如果风平浪静,蓝鲸喷出的一道壮观的垂直水柱(可达12米,一般为9米)在几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蓝鲸的肺容量为5,000升。 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杂色的程度因个体而有明显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则是深蓝,灰色和深蓝色相当程度的混合在一起(grey-blue)。 蓝鲸和其他鲸交互时冲刺速度可达50km/h(30mph),但通常的游速为20km/h(12mph)。当进食时,速度降到5km/h(3 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蓝鲸当下潜时会抬起他们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蓝鲸则不会。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krill)。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4t食物。摄食时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迫逐时最大20~48km。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钟。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蓝鲸大约10岁性成熟,北蓝鲸于秋末冬初产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个月,仔鲸长6~7m,重约6吨。哺乳期半年,断奶时长可达16m。对最高年龄的估计从30年到80~90年不等。鲸会通过叫来求偶.编辑本段繁殖情况: 蓝鲸在冬季繁殖。母鲸怀胎一年后才生小鲸。刚产下的幼鲸体长就有7.5米左右,重约6吨,经过24小时的喂奶,它的体重就能增加100公斤左右,平均每分钟增加约75克。幼鲸经过7个月的哺乳后,体重可达到23吨左右,体长约16米,并开始学着张嘴吞食各种浮游生物。小蓝鲸要5岁才算成年。编辑本段捕食: 蓝鲸只捕食磷虾,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 Thysanoessa raschii, Thysanoessa inermis和Thysanoessa longicaudata是蓝鲸的主要食物。在北太平洋Euphausia pacficia, Thysanoessa inermis, Thysanoessa longipes, Thysanoessa spinifera和Nyctiphanes symplex是主要食物;而在南极,南极磷虾, 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和 Euphausia vallentni是蓝鲸的主要食物。 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为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编辑本段生命周期: 蓝鲸在秋后开始交配,一直持续到冬末。我们对交配行为和繁殖地还一无所知。雌性2-3年产一次崽,经过10-12个月妊娠期后一般在冬初产崽。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约6个月后幼鲸断奶,此时幼鲸的长度已经翻了一倍。蓝鲸一般8-10岁性成熟,此时雄鲸长度至少20米(南半球更长)。雌性相对体型更大,约5岁性成熟,此时长约21米。 科学家估计蓝鲸的寿命至少到80岁;但是由于个体记录无法回溯到捕鲸时代,所以要确定鲸的确切寿命还要经过很多年。单一个体最长记录的研究是34年,在东北太平洋(西尔斯1998年报告)。蓝鲸的天敌是逆戟鲸。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调查发现25%的成年蓝鲸都有逆戟鲸攻击留下的伤痕。但是攻击造成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蓝鲸搁浅并不多见,由于其特殊的群体结构,因此从来没听过蓝鲸群体搁浅。但是当搁浅确实发生时,会倍受关注。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搁浅可以让它不至于腻死,路易斯岛上两根立在大道边的鲸骨头吸引了大量游客。编辑本段发声: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声的动物。卡明斯和汤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过距离蓝鲸1米参考压力一毫帕的测量,估算蓝鲸的声音在源头处可以达到155-188分贝。即使考虑到水和空气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准参考压力,空气中的等价声音范围仍有89-122分贝。作为比较,风钻的声音大约100分贝。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所有的蓝鲸种群发声的基频在10-40赫兹,而人类能够察觉的最低频率是20赫兹。蓝鲸的声音持续时间为10-30秒钟。有记录斯里兰卡海岸外蓝鲸的声音重复唱4个音符的“歌”,每次持续两分钟,使人想起驼背鲸之歌。研究者认为,因为这种现象没在其它种群中看到,它可能为B. m. brevicauda(侏儒)亚种独有。 科学家并不知道蓝鲸为什么要发声,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几个原因: 1.保持个体间的距离 2.同类和个体识别 3.环境信息传递(例如觅食,警告,求偶) 4.保持群体联系 (例如雌性和雄性间的交流) 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从2002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生物意见书论文改编)编辑本段种群和捕鲸: 蓝鲸不易捕杀和保存。蓝鲸的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减少。 蓝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后将蓝鲸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蓝鲸.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到1960年代,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编辑本段分布: 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效量为最多,主要是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 禁止捕鲸以来,全球蓝鲸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概3000-4000头。从受胁物种红色列表创立开始,蓝鲸就已经被列为红色列表上的濒危物种。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种群是长期以后蓝鲸数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时候他们会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记载出现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端之间。 南大洋蓝鲸种群的数量在750-1200头之间,该种群迁移的方式还没良好理解。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区别于斯里兰卡东北沿海时常出现不确定数目的种群。南大洋种群的一部分蓝鲸接近南太平洋的东海岸。在智利,人们发现了蓝鲸聚集于智鲁岛沿岸觅食,因此智利鲸类保护中心,在智利海军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保护。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两个蓝鲸种群。第一个位于格陵兰,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圣劳伦斯湾。估计有500头左右。第二个更靠东,春季出现在亚述尔群岛,而七八月份则出现在冰岛;据推测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这两个火山岛之间活动。除了冰岛,虽然及其少见,蓝鲸还出现在更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科学家不清楚这些蓝鲸在哪里过冬。整个北大西洋的种群数量在600-1500之间。 人类对蓝鲸种群的恢复造成威胁,多氯联二苯化学品会在蓝鲸血液内聚集,导致蓝鲸中毒和夭折,同时日益增加的海洋运输造成的噪音(the noise pollution),掩盖了蓝鲸的声音,导致蓝鲸很难找到配偶。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而且比地球上曾经生活的最大的恐龙还要大,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般体长为2400-3400厘米,体重为150,000-200,1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雄兽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脏壁厚达60多厘米,雄兽的阴茎长达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惊人,所发出的功率约为1500-1700马力,堪称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喷出的水柱可高达9.1米。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000千克,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主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一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 在所有动物中, 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经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蓝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长须鲸科、长须鲸属。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鳞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只,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只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

分布 虎鲸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域,对于水温、深度等因素似乎没有明显的限制。它们在高纬度地区有相当高的栖息密度,特别是在猎物充足的海域。它们的移动情形普遍与追踨猎物或增加捕食率有关,时间通常在鱼类产卵季与海豹的生产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数的虎鲸都栖息于浮冰边缘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须鲸、企鹅、海豹等为食。它们会迁徙至何处、会移动多远,目前仍未有定论。部分虎鲸会终年停留于南极海域,而在北极的虎鲸则很少接近浮冰。据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虎鲸研究者指出,当地有定居型(resident)与过境型(transient)两种型态的虎鲸群,当地终年皆可发现此二种群体。部分个体有非常大的活动范围,由各地的照片辨识结果发现,有些虎鲸的活动范围自阿拉斯加一直到南方的加州。 习性 虎鲸时常会有跃身击浪、浮窥等行为,或是以尾鳍或胸鳍拍击水面。虎鲸的泳速最快可达时速55公里,可闭气17分钟左右。当周遭空气凉爽时,通常可看见它们低矮而呈树枝状的喷气。它们对船只的反应多样,冷漠忽视或是充满好奇心都有可能。偶尔会集体搁浅,群体有时会被困在潮池或海湾中。在北极与南极海域,因为风吹而快速产生的浮冰对虎鲸而言是一大麻烦,有时会因此迫使它们停留于水面开阔的小水域里相当长的时间。 位于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定居型虎鲸,其基本社群单位为小型母系群体,一般由2至9头血缘关系相近的虎鲸所组成,此母系群体会长期维持稳固,所有成员似乎会共同分担养育工作。几个这样的群体会共同组成一个「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间有社交行为联系的鲸目动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鲸与仔鲸,多半由最年长的雌鲸居于领导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鲸通常是该雌鲸的后代。定居型小群面对其它小群时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对对方一段距离排成两行紧密纵队,然后两个小群的成员会互相混杂,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 分类:鲸目 齿鲸亚目 抹香鲸科 拉丁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 英文名:Sperm whale 西班牙名:cachalote。 抹香鲸是齿鲸中最大的一种,头极大,前端钝,所以又称为巨头鲸,主要栖息于南北纬70°之间的海域中。 抹香鲸又叫真甲鲸,体长18~25米,体重20~25吨,是齿鲸类中个头最大的一种。它体色呈灰黄色,头部特别大,呈楔型,占体长的1/3,身体粗短,行动缓慢笨拙,易于捕杀。现存量由原来的85万头下降到43万头。 它是齿鲸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雄性体长18~23米,体重60~100吨。身体的背面为暗黑色,腹面为银灰或白色。头部特别大,几占体长1/4~1/3。上颌和吻部呈方桶形,下颌较细而薄,前窄后宽,与上颌极不相称。有20~28对圆锥形的狭长大齿,每枚齿的直径可达10厘米,长约20多厘米。喷水孔在头部前端左侧,只与左鼻孔通连,右鼻孔阻塞,但与肺相通,可作为空气储存箱使用,呼吸时喷出的雾柱以45度角向左前方倾斜。无背鳍。鳍肢较短。尾鳍宽大,宽约360~450厘米。 常结成5~10只,多至200~300群体。游泳迅速,时速可达12海里。潜泳深度一般数百米,最深纪录2200米,时间达75分钟,为鲸类中的“潜水冠军”。性凶猛。主食大型乌贼、章鱼,也吃鱼类。繁殖期有激烈的争雌行为。妊娠期12~16个月。每胎仅产1仔,偶见2仔,幼仔体长4~5米,哺乳期1~2年,7~8岁时性成熟,最长寿命可达70年。 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温暖海区,极少数到达北极圈内。在中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其肠道内分泌物是极名贵的香料“龙涎香”,因此常遭捕杀,现数量稀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编辑本段特征习性 抹香鲸隶属齿鲸亚目抹香鲸科,是齿鲸亚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雄性最大体长达23米,雌性17米,体呈圆锥形,头部约占体长的l/3,呈圆桶形,上颌齐钝,远远超过下颌。由于其头部特别巨大,故又有“巨头鲸”之称呼。 抹香鲸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极适宜潜水,加上它嗜吃巨大的头足类动物,它们大部分栖于深海,抹香鲸常因追猎巨乌贼而“屏气潜水”长达1.5小时,可潜到2200米的深海,故它是哺乳动物潜水冠军。 抹香鲸的英文名为 Sperm whale 来自鲸蜡(Spermaceti) 一词,那是因为它那方形巨头中有一特殊贮藏装置里的油状蜡,头部的鲸蜡器官的作用是一个超级传导体,有极其灵敏的探测系统即“声纳”,能用发出超声波的喀嗒声而听其回音,用以在漆黑的深海探寻食物,以“声纳”替代不发达的小眼睛。 抹香鲸常与无脊椎动物之最的大王乌贼展开一场刀光剑影的相互残杀,大王乌贼最大者达18米,重30吨。有人曾在热带海洋看到抹香鲸与巨乌贼搏斗的激烈场面,它们从深海一直打到浅海不是抹香鲸吃掉大王乌贼,就是大王乌贼用触腕把鲸的喷水孔盖死使巨鲸窒息而死,那样,抹香鲸反倒成为大王乌贼的“美餐”了。 抹香鲸对巨乌贼的嗜好,是一种最珍贵的海产品———“龙涎香”的来源。抹香鲸把巨乌贼一口吞下,但消化不了乌贼的鹦嘴。它们逐渐在小肠里形成一种粘稠的深色物质呈块状重 100——1000克,也曾有420公斤的。其最大直径为165厘米,这种物质即为“龙涎香”。它储存在结肠和直肠内,刚取出时臭味难闻,存放一段时间逐渐发香,胜“麝香”。“龙涎香”是使香水保持芬芳的最好物质,用于香水固定剂。 另外,抹香鲸巨大头部骨腔内含有大量鲸脑油 (无色透明液体) 经压榨结晶化成为白色无臭成结晶体称鲸蜡,是很好工业原料,可制蜡烛、肥皂、医药和化妆品,亦可提炼高级润滑油。抹香鲸肉味鲜美可食,皮可制革。 抹香鲸遍布全球各大洋,主要活动在热带和温带海域,通常在南北纬40度之间。我国海域均有分布,它们常以 5—20头结群游荡,以雄多雌少组成群体,一般游速每小时2.5—3 海里,受惊时可达7一12海里。 在繁殖方式上,抹香鲸为一雄多雌,小抹香鲸出生后,一般在10岁左右开始成熟。 1978年4月8日在山东胶南县搁浅一头雄性抹香鲸,长14米,重22吨,初步鉴定为37岁。鲸由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制成标本,现展于青岛海产博物馆,它吸引众多游客,令人流连忘返。 该鲸的骨骼系统也于1995年 5月架起来并对观众展出,这是我国最完整的齿鲸骨骼系统,它向人们说明:鲸,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由陆地进入海洋的事实。 抹香鲸的长相十分怪,头重尾轻,宛如巨大的蝌蚪,庞大的头部约占体长的1/4-1/3,整个头部仿佛是一个大箱子。 它的鼻子也十分奇特,只有左鼻孔畅通,而且位于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吸的雾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喷出的。 抹香鲸喜欢结群活动,常结成5-10头的小群,有时也结成几百头的大群。在海上有时顽皮地互相玩耍。但它的性情与蓝鲸、座头鲸截然不同,十分凶猛、厉害,其它动物一旦被它咬住就很难逃脱。抹香鲸捕食大王乌贼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斗, 双方搏斗时会一起跃出水面,简直像一座平地而起的山,一般前者往往取胜,但有时后者凭借烟幕而逃之夭夭,人们发现在抹香鲸胃中的大王乌贼没有被牙齿咬啮的痕迹,还有人在抹香鲸腹中度过一天一夜居然没有死。这说明,抹香鲸虽有强大牙齿,但并不完全靠牙齿咀嚼食物。 抹香鲸体内有时还“怀”有怪胎,一般为灰色或微黑色的蜡状物,刚从体内取出时非常难闻,干燥后呈琥珀色,带甜酸味。这就是有名的龙涎香。龙涎香本身无多大香味,但燃烧时却香气四溢,酷似麝香,又比麝香幽远,被它熏过的东西,芳香持久不散,抹香鲸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抹香鲸肉味鲜美,近似牛肉,可鲜食或制成各类罐头;皮坚韧可作制革原料;体油、脑油和龙涎香是其身上的三大宝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抹香鲸又是海兽中的潜水冠军,几千米深的深海可自由出入,而且能呆上近一个小时。那么抹香鲸为什么能潜得如此深呢?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它喜欢捕食大王乌贼有关。抹香鲸为了获得这种美味佳肴,不得不经常潜入深海,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深海环境的适应。 时候,抹香鲸的大肠末端或直肠始端由于受到刺激,引起病变而产生一种灰色或微黑色的分泌物,叫做龙涎香,内含25%的龙涎素,是珍贵香料的原料,也是名贵的中药,有化痰、散结、利气、活血之功效,但不常有,偶尔得到重50~100公斤的一块,便会价值连城,抹香鲸便由此而得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美国军舰在夜间行驶时,忽然舰身强烈地震动起来,不少官兵以为触礁或是碰上了水雷,于是纷纷行动,准备跳水逃命。经过检查,才发现军舰撞上了一头正在酣睡的抹香鲸。 我国古籍《广异记》记载:“开元末,雷州有雷公与鲸斗,身出水上,雷公数十,在空中上下,或纵火、或电击,七日方罢。海边居民往看,不知二者何胜,但见海水正赤。”据估计,这里所描述的正是抹香鲸与大王乌贼搏斗的一个激烈场面,不过文中显然过于夸大其词。抹香鲸最喜食大王乌贼,而这种乌贼身体巨大,目前已发现的最大个体有18米长。据报道,大洋深处也有30~40米长的乌贼。抹香鲸要吞食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恐怕不会轻而易举,需要经过艰苦搏斗,但至多一两个小时,乌贼便葬身抹香鲸之腹了。除此之外,抹香鲸也食鱿鱼和各种小型鱼类,胃容量可达300公斤以上,吞食量相当惊人。 编辑本段抹香鲸——深蓝 深蓝是一只两岁时就经历生离死别的抹香鲸,一只跨越重洋、终生旅行的抹香鲸,一只目睹人类对海洋的侵略日益扩大的抹香鲸。他曾经是深海之王。 深蓝的家,原本在大海的深处。他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海面下两公里的深渊度过。在这里,山峰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溪谷比美国大峡谷还要深;在这里,任何一种生物都要比陆地上的动物残暴、凶猛。 3岁时,深蓝经历了一次7.2级的强烈地震。母亲带领整个家族逃离了那个这恐怖的地方,深蓝幸免于难,他的小伙伴却因此而葬身海底。 在经历了生平第一次生离死别后,深蓝跟随整个家族,开始了他的深海旅程。 当整个族群都去火山深处觅食的时候,深蓝和怀孕的母亲遭到了一群逆戟鲸的围攻。深蓝在这场战斗中受伤,也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小妹妹。他的一生从此而改变。 深蓝12岁的时候,当他在深海和巨型乌贼搏斗的时候,妈妈被人类的捕鲸船谋杀了。 30岁的深蓝,完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伟大旅程。 50岁的深蓝,身上无数的疤痕足以威慑对手。他战胜了年轻的情敌,赢得了一群太平洋雌性抹香鲸的青睐,翻开了生命中崭新的一页。 80岁的深蓝已经是深海中的元老。因为人类的威胁,他被迫向南极洲迁徙,行至在夏威夷海域时,却被卷入了一场人类的战争,遭遇了前所未见的海底怪物——潜艇。 在80年的生涯中,深蓝一共做过将近50万次的潜水;他曾经和伙伴在格陵兰与福克兰群岛间的火山山脉猎食;他曾经绕过好望角,抵达太平洋,开始在那里的艰难生活。 海洋中,深蓝的子女超过了60个。 鲸的资料:鲸的资料鲸鱼的寿命是多少年?最大的鲸鱼多少米?老虎鲸能打过大白鲨嘛? 60—70年,蓝鲸最大,虎鲸是最凶猛的鲸。 关於鲸的总体介绍: 鲸是海洋中的巨型生物,与海豚同围哺乳动物,(但体型上较海豚大,嘴行较短,前肢进化呈平鳍状,后肢退化,有贝鳍,尾巴宽大且平,一个气孔。上属鲸目(齿鲸亚目及须鲸亚目及已灭绝的古鲸亚目)——须鲸亚目及已灭绝的古鲸亚目,一般上无法归属的鲸类均归类於齿鲸亚目海豚科中。 分布上较广,大约全球海域均可看到其踪迹,为海洋性,行为上都采取群体活动较多,鲜少单独行动。和海豚一样,觅食时候喜欢玩乐,如跃身击浪、鲸尾扬升、鲸尾击浪及浮窥等等。 鲸的种类: 栖息于南大洋的鲸分为两大类:须鲸类和齿鲸类,约有12种之多。较大型的须鲸有蓝鲸、鳍鲸、黑板须鲸、缟臂鲸、巨臂鲸和露脊鲸等;较大的齿鲸有抹香鲸和逆戟鲸等。 其中个头最大的是蓝鲸,数量最多的是鳍鲸。巨臂鲸和露脊鲸现在几乎被捕尽杀绝,幸存者为数不多。 鲸在南大洋中的分布比较广泛,几乎南极辐合带以南都有它们的踪迹。他们的分布与磷虾群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蓝鲸主要分布在浮冰带,生活在最南部的是巨臂鲸和黑板须鲸,缟臂鲸可以在南极洲海域越冬,露脊鲸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地区;齿鲸类分布在南极辐合带,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鲸的生活习性: 长须鲸习惯于独自生活,同一海域中,雌雄共存。雄性长须鲸也可用“歌声”吸引数百公里外的雌性长须鲸来到食物丰富的繁殖地与雄性长须鲸交配。由于鲸的“歌声”频率与某些军用或商用声纳的频率相仿声纳很可能会干扰长须鲸的繁殖,从而使这种本来繁殖率就较低的物种处境更加艰难。 角鲸,腹部呈白色,背部为黑色,并夹杂着蓝灰色或黑灰色的斑点花纹,在它的头上长着一个约1~2米的长角,实为牙齿,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角鲸的长牙仅仅是一种第二性征的标志而已,它类似于陆地上的雄性狮子头上的鬃毛。(习性尚有待考察) 鲸鱼原来被认为是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后来因觅食问题,而“下海”,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像“大翅鲸”通常单独生活,而其他鲸鱼也有群体生活的。他们怀孕期一般在12个月左右,一胎一子,幼鲸哺乳期为10个月,寿命约60~70年。 鲸鱼回游在寒带和暖代的一定水域,并有固定的回游路线。夏天在寒带生活,补充营养后,秋天时为了繁殖往温暖海域开始移动。 鲸吃糠虾、乌贼、鱼等,而杀人鲸吃企鹅、海豹、海豚、鲸等,尤其喜欢吃鲸的舌头。野生的杀人鲸性情凶暴,但从小饲养便可以驯服,智商颇高可以用来表演。 龙涎香:龙涎香(Ambergris)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取自宰杀的抹香鲸肠内分泌物(即鲸鱼的粪便,它是抹香鲸吞食墨鱼后,胃肠道分泌出来的灰黑色的蜡状排泄物)。其味甘、气腥、性涩,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理气化痰等功效;用于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等症。本品系各类动物排泄物中最名贵的中药,极为难得。 世界上最早发现龙延香的国家,是古代中国。汉代,渔民在海里捞到一些灰白色清香四溢的蜡状漂流物,这就是经过多年自然变性的成品龙香。从几 Kg 到几十 Kg 不等,有一股强烈的腥臭味,但干燥后却能发出持久的香气,点燃时更是香味四溢,比麝香还香。当地的一些官员,收购后当着宝物贡献给皇上,在宫庭里用作香料,或作为药物。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宝物,请教宫中的“化学家”炼丹术士,他们认为这是海里的“龙”在睡觉时流出的口水,滴到海水中凝固起来,经过天长日久,成了“龙涎香”。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个自然之谜被揭开,大家认为龙涎香是“龙”的口水的说法不科学,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人认为它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有的说是海岛上和鸟粪飘入水中,经过长时间的风化而成的;有的说这是蜂蜡,在海水中经过漫长的漂浮生成;还有的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真菌。龙涎香也激起了海洋生物学家的兴趣,经过不断的研究,大家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海洋动物肠道分泌物,至于是什么动物分泌的,一直没有弄清楚。 真正发现龙涎香秘密的是沙特阿拉伯科特拉岛的渔民。这个岛屿上的渔民主要以捕抹香鲸为生。 龙延香其实是抹香鲸的排泄物,抹香鲸隶属齿鲸亚目抹香鲸科,是齿鲸亚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雄性最大体长达23米,雌性17米,体呈圆锥形,头部约占体长的l/3,呈圆桶形,上颌齐钝,远远超过下颌。由于其头部特别巨大,故又有“巨头鲸”之称呼,它的头部之大,任何生物都没法比!有一次,一位老渔民在剖开一条抹香鲸的肠道时,发现了一块龙涎香。当时,渔民们认为这是它从海面吞食的,并没有当着一回事。但这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海洋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进行深入的研究,终于解开了龙涎香之谜。原来,大乌贼和章鱼口中有坚韧的角质颚和舌齿,很不容易消化,当抹香鲸吞食大型软体动物后,颚和舌齿在胃肠内积聚,刺激了肠道,肠道就分泌出一种特殊的蜡状物,将食物的残核包起来,慢慢地就形成了龙涎香。科学家曾在一头 18 米长的抹香鲸的肠道中,发现了肠液与异物的凝结块,认为这是龙涎香的开端。科学家们认为,有的抹香鲸会将凝结物呕叶出来,有的会从肠道排出体外,仅有少部分抹香鲸将龙涎香留在体内。 排入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它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才能成为龙涎香中的上品。 从被打死的抹香鲸的肠道中取出的龙涎香是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它必须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几十年(龙涎香比水轻,不会下沉)才会获得高昂的身份,有的龙涎香块在海水中浸泡长达百年以上。身价最高的是白色的龙涎香;价值最低的是褐色的,它在海水中只浸泡了十来年。 自古以来,龙涎香就作为高级的香料使用,香料公司将收购来的龙涎香分级后,磨成极细的粉沫,溶解在酒精中,再配成 5% 浓度的龙涎香溶液,用于配置香水,或作为定香剂使用。所以,龙涎香的价格昂贵,差不多与黄金等价。1912年12月3日,一家挪威捕鲸公司在澳大利亚水域里捕到一头抹香鲸,从它的肠子里获得一块455千克重的龙涎香,并以23000英镑的巨价出售。1955 年,一位新西兰人在海滩上检到一块重 7Kg 的灰色龙涎香,卖了 2.6 万美元,如果检到白色的龙涎香,更是无价之宝。 但是,要识别龙涎香,必须具备相关的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有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经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现代化学实验表明,龙涎香是一些聚萜烯衍生物的集合体,它们大多有诱人的香味,具有环状的分子结构。由于人类对各种香味的特殊爱好,香料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早在 19 世纪,化学家就测定了大部分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从天然香精油中分离出香叶醇、芳樟醇、茴脑、檀香醇、龙脑等,并进行了工业生产。从苯环衍生出的人工合成香料,如苯甲酸、乙酸苯甲酯、苯乙醛等也开始生产。 1920 年,瑞士化学家发现麝香和香猫酮的分子结构,接着美国科学家又发明了合成大环酯的方法,合成了人工麝香。现在,龙涎香中的各种成分均能人工合成,但却不能完全代替大海赠与人类的龙涎香,因为目前人类的技术还达不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特别是天然龙涎香中的龙涎甾,加入香水中后会在皮肤上生成一层薄膜,能使香味经久不散。 当前,天然龙涎香的国际市场,完全由香水大国法国控制,每 Kg 的收购价在 1~4.5 万法郎之间,香料公司加工后的售价为每 Kg6~10 万法郎。据商业资料显示,世界龙涎香交易最盛时每年在 600Kg ,随着人类对抹香鲸的大量捕杀,龙涎香的资源逐年减少,现在每年的贸易额已经减少到 100Kg ,这对喜爱香水的女性和男士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抹香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是鲸类家族的潜水冠军。抹香鲸善于深潜的目的,是在于寻找栖息在深海中的大王乌贼和章鱼。人们在抹香鲸的体内曾经发现象小儿头颅一样大的大王乌贼的口器。由于乌贼口内有坚硬角质的颚和齿舌,不易消化,抹香鲸吞食乌贼后,肠道内受到刺激而分泌出龙涎香。迄今为止,龙涎香仅发现于抹香鲸腹内,这种灰色或黑色的病态分泌物,有时可以排出抹香鲸体外而浮于海面上,偶尔也会被海浪冲上沙滩。一般每块龙涎香不超过几千克,已知最大的龙涎香重达60千克。龙涎香是重要而极为珍贵的药材。龙涎香约含有25%的龙涎香素。龙涎香素是胆固醇衍生物,并且含有苯甲酸。《本草纲目》中记载着龙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中医用龙涎香作为"化痰、散结、利气、活血"药使用。可见,龙涎香是治病和补益强壮的名贵中药。如果病人出现咳嗽气逆、神错气闷和心腹疼痛等病症,可以用龙涎香1道3份,研末冲服。龙涎香素是龙涎香香味的主要成份。这种极为名贵的龙涎香,因为在世界上产量很小而不能人工合成,所以它的价值远远超过黄金的价值。龙涎香是香料中的极品,它是高级香水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奇香"。使用其配制的香水香精,不仅香气柔和,而且留香持久,美妙动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现代分析化学指出,龙涎香是由衍生的聚萜烯类物质构成的,这是一种类似于橡胶的物质。其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不少的花的香味以及树脂的清香正是由于其含有萜烯化合物而形成的)。龙涎香呈蜡状,生成于抹香鲸的肠道中。众所周知,抹香鲸的基本食物是枪(鱼则)鱼类。在消化的过程中枪(鱼则)鱼的尖嘴会瑛伤它们的肠道,而肠道中分泌的龙涎香物质正是医治其伤口的良药。龙涎香从鲸的肠道中慢慢穿过排入海里或者是在鲸死后其尸体腐烂而掉落水中。

蓝鲸最大与最重的动物拉丁文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英文名:Blue whale 科属分类: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目: 鲸目(Cetacea) 亚目: 须鲸亚目(Mysticeti) 科: 鳁鲸科(Balaenopteridae) 属: 鳁鲸属(Balaenoptera) 种: 蓝鲸(B. musculus) 亚种:分为以下3个亚种: ●南蓝鲸(B.m intermedia Burmeister,1871)南蓝鲸分布于南半球;南蓝鲸雌性长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体成熟的体长分别为26~27M和24~25m; ●北蓝鲸(B.m musculus Linnaeus,1958)北蓝鲸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北蓝鲸雌性长21~23m,雄性20~21m性成熟,分别在25和24米长时身体成熟; ●小蓝鲸(B.m brevicaukta Ichihara,1966)小蓝鲸分布印度洋和东南大西洋的亚南极海域。小蓝鲸雌性长19m,雄性略小于19m性成熟,雌雄长分别为22和21m时身体成熟。 蓝鲸是鳁鲸属七个物种中的一种。但是DNA测序分析表明,蓝鲸比其属中的其它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驼背鲸和灰鲸。关于蓝鲸/鳍鲸杂交的成年后代至少有11项文献记载。阿伦逊和格尔伯格(1983年)认为蓝鲸和鳍鲸的差别类似于人类和大猩猩的差别。普遍认为鳁鲸科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不知何时这些科的成员彼此分离。 与蓝鲸相关的动物种系树一些权威把该物种分为三个亚种: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种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种群;B. m. brevicauda (也称侏儒蓝鲸),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种群。更早的权威把把印度洋种群单独列为一个亚种称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个亚种不同的是,最后一个亚类的名称并未出现在濒危物种红色列表上。目前两种分类方法仍旧受到一些科学家的置疑;遗传分析却表明只有两种亚种。 物种名称musculus来源于拉丁语,有“强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理解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开创性著作中完成了该种类的命名,他可能知道这一点,然后幽默的使用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蓝鲸还有其他常用的名字,例如Sulphur-bottom(硫磺底),Sibbald's Rorqual(鳁鲸的近亲), Great Blue Whale(大蓝鲸) and Great Northern Rorqual(大北鳁鲸),近几十年来这些名称渐渐被人们遗忘。 大小 蓝鲸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最长者是1904到1920年间捕于南极海域的一头雌鲸,长33.58m,体重170吨。 大小比较蓝鲸是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动物。来自恐龙时代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龙,阿根廷龙估计有90吨(100短吨)。最大的蓝鲸有多重还不确定。大部分的数据取自20世纪上半叶南极海域捕杀的蓝鲸,数据由并不精通标准动物测量方法的捕鲸人测得。有记载的最长的鲸为两头雌性,分别为33.6米(110英尺3英寸)和33.3米(109英尺3英寸)。但是这些测量的可靠性存在争议。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NMML)的科学家测量到的最长的鲸长度为29.9米(98英尺),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辆双层公共汽车一样长。 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100美国加仑)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公斤(200磅)。 由于蓝鲸巨大的体积,我们不能直接称它的体重。大部分被捕杀的蓝鲸都不是整头上称的,捕鲸人在称重之前将其切成合适的大小。因为血液和其它体液丧失,这种方式低估了蓝鲸的体重。即使这样,有记载27米(88英尺6英寸)长的鲸重达150-170吨(160-190短吨)。NMML的科学家相信30米(98英尺)长的鲸估计会超过180吨(200短吨)。目前NMML科学家精确测量过的最大的蓝鲸重达177吨(197短吨)。 体态特征:雌大于雄,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类显得矮壮,而蓝鲸则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型,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参见“捕食”一节)。 蓝鲸背鳍小,只有在下潜过程中短暂可见。背鳍的形状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仅有一个刚好可见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则非常醒目,为镰型。背鳍大概位于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当要浮出水面呼吸时,蓝鲸将肩部和气孔区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类(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这经常可作为识别海洋物种的有用线索。 当呼吸时,如果风平浪静,蓝鲸喷出的一道壮观的垂直水柱(可达12米,一般为9米)在几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蓝鲸的肺容量为5,000升。 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杂色的程度因个体而有明显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则是深蓝,灰色和黑色相当程度的混合在一起。 蓝鲸和其他鲸交互时冲刺速度可达50km/h(30mph),但通常的游速为20km/h(12mph)。当进食时,速度降到5km/h(3 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蓝鲸当下潜时会抬起他们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蓝鲸则不会。 生活习性: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4t食物。摄食时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迫逐时最大20~48km。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种。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蓝鲸大约10岁性成熟,北蓝鲸于秋末冬初产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个月,仔鲸长6~7m,重约6吨。哺乳期半年,断奶时长可达16m。对最高年龄的估计从30年到80~90年不等。捕食: 蓝鲸只捕食磷虾,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 Thysanoessa raschii, Thysanoessa inermis和Thysanoessa longicaudata是蓝鲸的主要食物。在北太平洋Euphausia pacficia, Thysanoessa inermis, Thysanoessa longipes, Thysanoessa spinifera和Nyctiphanes symplex是主要食物;而在南极,南极磷虾, 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和 Euphausia vallentni是蓝鲸的主要食物。 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为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生命周期: 蓝鲸在秋后开始交配,一直持续到冬末。我们对交配行为和繁殖地还一无所知。雌性2-3年产一次崽,经过10-12个月妊娠期后一般在冬初产崽。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约6个月后幼鲸断奶,此时幼鲸的长度已经翻了一倍。蓝鲸一般8-10岁性成熟,此时雄鲸长度至少20米(南半球更长)。雌性相对体型更大,约5岁性成熟,此时长约21米。 科学家估计蓝鲸的寿命至少到80岁;但是由于个体记录无法回溯到捕鲸时代,所以要确定鲸的确切寿命还要经过很多年。单一个体最长记录的研究是34年,在东北太平洋(西尔斯1998年报告)。蓝鲸的天敌是逆戟鲸。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调查发现25%的成年蓝鲸都有逆戟鲸攻击留下的伤痕。但是攻击造成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蓝鲸搁浅并不多见,由于其特殊的群体结构,因此从来没听过蓝鲸群体搁浅。但是当搁浅确实发生时,会倍受关注。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搁浅可以让它不至于腻死,路易斯岛上两根立在大道边的鲸鱼骨头吸引了大量游客。 发声: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声的动物。卡明斯和汤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过距离蓝鲸1米参考压力一毫帕的测量,估算蓝鲸的声音在源头处可以达到155-188分贝。即使考虑到水和空气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准参考压力,空气中的等价声音范围仍有89-122分贝。作为比较,风钻的声音大约100分贝。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所有的蓝鲸种群发声的基频在10-40赫兹,而人类能够察觉的最低频率是20赫兹。蓝鲸的声音持续时间为10-30秒钟。有记录斯里兰卡海岸外蓝鲸的声音重复唱4个音符的“歌”,每次持续两分钟,使人想起驼背鲸之歌。研究者认为,因为这种现象没在其它种群中看到,它可能为B. m. brevicauda(侏儒)亚种独有。 科学家并不知道蓝鲸为什么要发声,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几个原因: 1.保持个体间的距离 2.同类和个体识别 3.环境信息传递(例如觅食,警告,求偶) 4.保持群体联系 (例如雌性和雄性间的交流) 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从2002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生物意见书论文改编) 种群和捕鲸: 蓝鲸不易捕杀和保存。蓝鲸的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减少。 蓝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后将蓝鲸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蓝鲸.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到1960年代,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 分布: 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效量为最多,主要是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 禁止捕鲸以来,全球蓝鲸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概3000-4000头。从受胁物种红色列表创立开始,蓝鲸就已经被列为红色列表上的濒危物种。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种群是长期以后蓝鲸数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时候他们会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记载出现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端之间。 南大洋蓝鲸种群的数量在750-1200头之间,该种群迁移的方式还没良好理解。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区别于斯里兰卡东北沿海时常出现不确定数目的种群。南大洋种群的一部分蓝鲸接近南太平洋的东海岸。在智利,人们发现了蓝鲸聚集于智鲁岛沿岸觅食,因此智利鲸类保护中心,在智利海军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保护。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两个蓝鲸种群。第一个位于格陵兰,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圣劳伦斯湾。估计有500头左右。第二个更靠东,春季出现在亚述尔群岛,而七八月份则出现在冰岛;据推测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这两个火山岛之间活动。除了冰岛,虽然及其少见,蓝鲸还出现在更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科学家不清楚这些蓝鲸在哪里过冬。整个北大西洋的种群数量在600-1500之间。 人类对蓝鲸种群的恢复造成威胁,多氯联二苯化学品会在蓝鲸血液内聚集,导致蓝鲸中毒和夭折,同时日益增加的海洋运输造成的噪音,掩盖了蓝鲸的声音,导致蓝鲸很难找到配偶。 相关资料: 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而且比地球上曾经生活的最大的恐龙还要大,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般体长为2400-3400厘米,体重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雄兽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脏壁厚达60多厘米,雄兽的阴茎长达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惊人,所发出的功率约为1500-1700马力,堪称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喷出的水柱可高达9.1米。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000千克,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主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一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 在所有动物中, 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经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蓝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长须鲸科、长须鲸属。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鳞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只,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只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

蓝鲸最大与最重的动物拉丁文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英文名:Blue whale 科属分类: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目: 鲸目(Cetacea) 亚目: 须鲸亚目(Mysticeti) 科: 鳁鲸科(Balaenopteridae) 属: 鳁鲸属(Balaenoptera) 种: 蓝鲸(B. musculus) 亚种:分为以下3个亚种: ●南蓝鲸(B.m intermedia Burmeister,1871)南蓝鲸分布于南半球;南蓝鲸雌性长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体成熟的体长分别为26~27M和24~25m; ●北蓝鲸(B.m musculus Linnaeus,1958)北蓝鲸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北蓝鲸雌性长21~23m,雄性20~21m性成熟,分别在25和24米长时身体成熟; ●小蓝鲸(B.m brevicaukta Ichihara,1966)小蓝鲸分布印度洋和东南大西洋的亚南极海域。小蓝鲸雌性长19m,雄性略小于19m性成熟,雌雄长分别为22和21m时身体成熟。 蓝鲸是鳁鲸属七个物种中的一种。但是DNA测序分析表明,蓝鲸比其属中的其它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驼背鲸和灰鲸。关于蓝鲸/鳍鲸杂交的成年后代至少有11项文献记载。阿伦逊和格尔伯格(1983年)认为蓝鲸和鳍鲸的差别类似于人类和大猩猩的差别。普遍认为鳁鲸科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不知何时这些科的成员彼此分离。 与蓝鲸相关的动物种系树一些权威把该物种分为三个亚种: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种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种群;B. m. brevicauda (也称侏儒蓝鲸),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种群。更早的权威把把印度洋种群单独列为一个亚种称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个亚种不同的是,最后一个亚类的名称并未出现在濒危物种红色列表上。目前两种分类方法仍旧受到一些科学家的置疑;遗传分析却表明只有两种亚种。 物种名称musculus来源于拉丁语,有“强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理解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开创性著作中完成了该种类的命名,他可能知道这一点,然后幽默的使用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蓝鲸还有其他常用的名字,例如Sulphur-bottom(硫磺底),Sibbald's Rorqual(鳁鲸的近亲), Great Blue Whale(大蓝鲸) and Great Northern Rorqual(大北鳁鲸),近几十年来这些名称渐渐被人们遗忘。 大小 蓝鲸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最长者是1904到1920年间捕于南极海域的一头雌鲸,长33.58m,体重170吨。 大小比较蓝鲸是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动物。来自恐龙时代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龙,阿根廷龙估计有90吨(100短吨)。最大的蓝鲸有多重还不确定。大部分的数据取自20世纪上半叶南极海域捕杀的蓝鲸,数据由并不精通标准动物测量方法的捕鲸人测得。有记载的最长的鲸为两头雌性,分别为33.6米(110英尺3英寸)和33.3米(109英尺3英寸)。但是这些测量的可靠性存在争议。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NMML)的科学家测量到的最长的鲸长度为29.9米(98英尺),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辆双层公共汽车一样长。 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100美国加仑)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公斤(200磅)。 由于蓝鲸巨大的体积,我们不能直接称它的体重。大部分被捕杀的蓝鲸都不是整头上称的,捕鲸人在称重之前将其切成合适的大小。因为血液和其它体液丧失,这种方式低估了蓝鲸的体重。即使这样,有记载27米(88英尺6英寸)长的鲸重达150-170吨(160-190短吨)。NMML的科学家相信30米(98英尺)长的鲸估计会超过180吨(200短吨)。目前NMML科学家精确测量过的最大的蓝鲸重达177吨(197短吨)。 体态特征:雌大于雄,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类显得矮壮,而蓝鲸则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型,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参见“捕食”一节)。 蓝鲸背鳍小,只有在下潜过程中短暂可见。背鳍的形状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仅有一个刚好可见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则非常醒目,为镰型。背鳍大概位于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当要浮出水面呼吸时,蓝鲸将肩部和气孔区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类(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这经常可作为识别海洋物种的有用线索。 当呼吸时,如果风平浪静,蓝鲸喷出的一道壮观的垂直水柱(可达12米,一般为9米)在几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蓝鲸的肺容量为5,000升。 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杂色的程度因个体而有明显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则是深蓝,灰色和黑色相当程度的混合在一起。 蓝鲸和其他鲸交互时冲刺速度可达50km/h(30mph),但通常的游速为20km/h(12mph)。当进食时,速度降到5km/h(3 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蓝鲸当下潜时会抬起他们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蓝鲸则不会。 生活习性: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4t食物。摄食时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迫逐时最大20~48km。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种。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蓝鲸大约10岁性成熟,北蓝鲸于秋末冬初产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个月,仔鲸长6~7m,重约6吨。哺乳期半年,断奶时长可达16m。对最高年龄的估计从30年到80~90年不等。捕食: 蓝鲸只捕食磷虾,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 Thysanoessa raschii, Thysanoessa inermis和Thysanoessa longicaudata是蓝鲸的主要食物。在北太平洋Euphausia pacficia, Thysanoessa inermis, Thysanoessa longipes, Thysanoessa spinifera和Nyctiphanes symplex是主要食物;而在南极,南极磷虾, 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和 Euphausia vallentni是蓝鲸的主要食物。 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为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生命周期: 蓝鲸在秋后开始交配,一直持续到冬末。我们对交配行为和繁殖地还一无所知。雌性2-3年产一次崽,经过10-12个月妊娠期后一般在冬初产崽。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约6个月后幼鲸断奶,此时幼鲸的长度已经翻了一倍。蓝鲸一般8-10岁性成熟,此时雄鲸长度至少20米(南半球更长)。雌性相对体型更大,约5岁性成熟,此时长约21米。 科学家估计蓝鲸的寿命至少到80岁;但是由于个体记录无法回溯到捕鲸时代,所以要确定鲸的确切寿命还要经过很多年。单一个体最长记录的研究是34年,在东北太平洋(西尔斯1998年报告)。蓝鲸的天敌是逆戟鲸。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调查发现25%的成年蓝鲸都有逆戟鲸攻击留下的伤痕。但是攻击造成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蓝鲸搁浅并不多见,由于其特殊的群体结构,因此从来没听过蓝鲸群体搁浅。但是当搁浅确实发生时,会倍受关注。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搁浅可以让它不至于腻死,路易斯岛上两根立在大道边的鲸鱼骨头吸引了大量游客。 发声: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声的动物。卡明斯和汤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过距离蓝鲸1米参考压力一毫帕的测量,估算蓝鲸的声音在源头处可以达到155-188分贝。即使考虑到水和空气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准参考压力,空气中的等价声音范围仍有89-122分贝。作为比较,风钻的声音大约100分贝。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所有的蓝鲸种群发声的基频在10-40赫兹,而人类能够察觉的最低频率是20赫兹。蓝鲸的声音持续时间为10-30秒钟。有记录斯里兰卡海岸外蓝鲸的声音重复唱4个音符的“歌”,每次持续两分钟,使人想起驼背鲸之歌。研究者认为,因为这种现象没在其它种群中看到,它可能为B. m. brevicauda(侏儒)亚种独有。 科学家并不知道蓝鲸为什么要发声,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几个原因: 1.保持个体间的距离 2.同类和个体识别 3.环境信息传递(例如觅食,警告,求偶) 4.保持群体联系 (例如雌性和雄性间的交流) 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从2002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生物意见书论文改编) 种群和捕鲸: 蓝鲸不易捕杀和保存。蓝鲸的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减少。 蓝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后将蓝鲸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蓝鲸.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到1960年代,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 分布: 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效量为最多,主要是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 禁止捕鲸以来,全球蓝鲸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概3000-4000头。从受胁物种红色列表创立开始,蓝鲸就已经被列为红色列表上的濒危物种。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种群是长期以后蓝鲸数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时候他们会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记载出现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端之间。 南大洋蓝鲸种群的数量在750-1200头之间,该种群迁移的方式还没良好理解。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区别于斯里兰卡东北沿海时常出现不确定数目的种群。南大洋种群的一部分蓝鲸接近南太平洋的东海岸。在智利,人们发现了蓝鲸聚集于智鲁岛沿岸觅食,因此智利鲸类保护中心,在智利海军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保护。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两个蓝鲸种群。第一个位于格陵兰,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圣劳伦斯湾。估计有500头左右。第二个更靠东,春季出现在亚述尔群岛,而七八月份则出现在冰岛;据推测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这两个火山岛之间活动。除了冰岛,虽然及其少见,蓝鲸还出现在更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科学家不清楚这些蓝鲸在哪里过冬。整个北大西洋的种群数量在600-1500之间。 人类对蓝鲸种群的恢复造成威胁,多氯联二苯化学品会在蓝鲸血液内聚集,导致蓝鲸中毒和夭折,同时日益增加的海洋运输造成的噪音,掩盖了蓝鲸的声音,导致蓝鲸很难找到配偶。 相关资料: 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而且比地球上曾经生活的最大的恐龙还要大,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般体长为2400-3400厘米,体重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雄兽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脏壁厚达60多厘米,雄兽的阴茎长达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惊人,所发出的功率约为1500-1700马力,堪称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喷出的水柱可高达9.1米。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000千克,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主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一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 在所有动物中, 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经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蓝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长须鲸科、长须鲸属。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鳞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只,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只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又叫长箦鲸,体长30米,平均体重150吨,最大者190吨。它的一只舌头就有3~4吨,足以装满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它的躯体呈蓝灰色或黄褐色,这是由于它的皮肤上覆盖着一层黄褐色硅藻膜的缘故,其实,它的真正颜色是黑色。蓝鲸的躯体庞大而肥胖,是首当其冲的捕杀对象之一,因此,其数量不断下降,现存量仅20万头。 蓝鲸亦称“剃刀鲸”。哺乳纲、鲸目、鲤鲸科。分布广泛,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中都有。 蓝鲸是地球上目前的最大的动物,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曾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恐龙——长臂龙体重的2倍多,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左右。 蓝鲸是真正的海上巨兽,平均长度约26米,最高记录为33.5米,平均体重150吨。这样的巨兽需要大量的食物,一头成年蓝鲸一天消耗100万卡左右的热量,相当于1吨磷虾,磷虾是它 的大宗食物。蓝鲸游入浅滩,吞进满口的水和磷虾。磷虾被充当活塞的舌头过滤出来,舌头迫使水通过悬挂于上颚两侧的似大筛子结构的鲸须流出去。一头蓝鲸的舌头厚3米多,其重 量比一头大象还重。 蓝鲸曾漫游于世界各大洋,据统计,单在南大洋中就曾有25万头这样巨兽。但最近几年,无情的捕鲸业使得蓝鲸的数量越来越少,不足该总数的1%。确定蓝鲸的数量是很困难的,目前 估计南极地区有几百到1.1万头之间。这个数字无论正确与否,与曾经有过的数量相比,已经到了危险的下限。尽管最近50年来,一直限制捕鲸,并于1967年强制禁止捕鲸,但在科学 研究的伪装下,仍然有人继续对蓝鲸进行商业性捕猎。 蓝鲸迁移的距离很大,夏天,它们生活在极地水域,以邻近浮冰边缘的大量磷虾为食。当冬天来临时,它们迁移到温暖的赤道水域,行程数千公里。据悉,一头蓝鲸只用47天时间,游 程就达3000公里以上。如此超长的旅程使得它们远离进食基地,长达4个月之久的时间内概不进食。以积蓄的储能为生。 蓝鲸的孕期为11个月,而一头新生幼鲸的身长就达7米左右,体重达2吨或更重些,每天吃奶半吨多,一个星期后,体重就增加一倍。到6个月左右断奶的时候,幼鲸的身长会加倍,但 需再隔4或5年,它才性成熟和充分发育。 长到能单个或结对地邀游世界大洋的蓝鲸,可活到120岁。尽管采用独居的生活方式,但它们有着进行超远距离通迅的先进方法,能产生一种低频率高强度的声音。已记录到的声频达 180分贝,这是已知由动产生的最大噪音,超过一架喷气式飞机飞行时产生的噪音。声音可延续30秒钟,能被1610公里以外的其他蓝鲸听到。 蓝鲸是自古至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动物。它在海面上出现时像黑黝黝的小山。恐龙 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大者体长可达25米,体重近50吨,但与蓝鲸相比就显得小了。 人类捕到的最大的蓝鲸,体长竟达34.6米,重170吨,相当于27头大象或150头牛,用4吨卡 车拉这头蓝鲸,需要43辆之多。 蓝鲸也是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大力士。一头蓝鲸以每小时28千米的速度前进,可产 生1250千瓦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曾有一头蓝鲸把一艘27米长的捕鲸快 艇拖着游了8个半小时,平均时速为9千米,当时这艘快艇开足马力向后退行,却仍被它拉 着向前行驶了74千米。 蓝鲸性情温顺,爱吃个头很小的浮游动物,特别嗜吃磷虾。蓝鲸吃东西时,张开巨口, 让海水和浮游动物一齐涌入,大有百川汇口之势,然后把嘴一闭,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 的小动物,便可吞入肚中。蓝鲸的胃口极大,每餐可吃1吨磷虾,一天可吃4-5吨,真可谓是 吃饭冠军了。 蓝鲸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因此每隔10-15分钟需露出水面呼吸。蓝鲸露出水面时,先 将肺中的二氧化碳从鼻孔中排出体外,然后再吸气。从鼻孔排出的灼热而强有力的二氧化碳 废气,伴有响亮的尖叫声,并把附近的海水也卷出水面,高度可达10米左右,于是海面上出 现了一股壮观的白色雾柱。 由于长期遭到人类的捕杀,蓝鲸的数量由几十万头如今只剩2000头左右。由于蓝鲸喜 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又极其广阔,数量寥寥可数的蓝鲸,极不容易遇见配偶进行繁殖后代。 有人担忧,蓝鲸将难免灭绝的厄运。 [十字勋章]的特殊得主 阿根廷与英国海军在争夺福克兰群岛战斗中,出现一位“不速之客”——蓝鲸。蓝鲸遇到逆戟鲸,英军碰上鱼雷……篮鲸,英军险象环生,生死未卜。于是,一则动物与人互救济的故事发生了。 克拉克少校是英海军“勇敢”是驱逐舰的舰长,他带领一支特混舰队,准备从阿军手中夺回福克兰岛。刚才出现在雷达荧光屏上的黑点消失了。克拉克下令解除警戒。稍顷,值班军官又惊叫起采:“雷达又捕捉到另外几个信号,就在离鲸鱼不远的地方。”仔细辨认只见海面上嗜杀成性的逆戟鲸黑压压地窜过来,把一对蓝鲸团团围任。这是一个血淋淋的厮杀场面。凶恶而狡渭的逆戟鲸首先扑向较小的雄蓝鲸。几条凶猛的逆戟鲸张开大嘴,露出尖利的牙齿,一下子咬在雄蓝鲸的尾巴上,另几条又凶猛地窜上采咬住雄蓝鲸的头部,硬把雄蓝鲸的舌头给予扯了出来。 受到致命伤害的雄蓝鲸又一次浮出海面,便奄奄一息了。很快,逆戟鲸开始向雌蓝鲸发动进攻。 两条逆戟鲸首先发动进攻,两张大嘴一起咬住雌蓝鲸的尾巴。雌蓝鲸毕竟比它的配偶要强壮得多,它惊人地跃起,大半个身子露出水面,不仅摆脱了两条逆戟鲸,而目翻转的身子全力砸在敌手身上。结果,一条逆戟鲸被撞死,另一条落荒而逃。雌蓝鲸乘机逃跑时,被其他逆戟鲸拦住了去路。雌蓝鲸又拼命地一跃,然后翻转着直

虾茸藕夹论文文献

柑橘是海盐的特产,橘子皮里面住着一个个金灿灿的小月亮,亲亲热热地住在一所房子里。

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灌汤小笼包的皮是薄薄的,甚至都透亮了,张嘴咬一口,里面鲜美的汁水流入口中,咬那浸了汁水的肉团,不肥不腻,入口爽滑……那真叫美!

那水灵灵、红艳艳的枣像天上密密麻麻、闪闪烁烁的繁星,一个个都眨着调皮的眼睛。

那些冰糖葫芦红彤彤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不知引来多少小孩儿渴求的目光。

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

我拿来水瓶,朝茶杯里倒上开水,顿时,水中的龙井茶如同千万条小鱼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烤红薯焦糊糊的,周身满是草灰,嗅一嗅,香喷的气味马上会进入你的五脏六腑,令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臭豆腐干是"热情好客的",她总是把浓郁的烈性的香味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让人为谋其面,先文其香。

粽子用绿色的芦叶包着纯白的糯米和红色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

2、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3、灌汤小笼包的皮是薄薄的,甚至都透亮了,张嘴咬一口,里面鲜美的汁水流入口中,咬那浸了汁水的肉团,不肥不腻,入口爽滑……那真叫美!

4、小笼汤包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错呢。俗话说得好:“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不过我饿管不了那么多,望着那么美味的小笼汤包,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抓起汤包就往嘴里塞,好烫,我捂着嘴巴叫了起来,这次我吸取教训,先轻轻地咬一口皮,顿时,汁儿涌进了我的嘴里,好醇,好润,好香,我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待我反应过来,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汤包了。

5、妈妈熬的鸡汤,白色的,很香,咸味,很好喝。每次妈妈做鸡汤,我都拿个小勺子喝,喝一口,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

【藕的句子集合】 【段1】 立秋过后,鲜藕成为人们家宴的必备菜之一。

莲的根称莲藕,北方人多用来做菜,故称藕菜或莲菜;南方一般叫藕,果蔬兼用。 藕生于污泥而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藕分为红花藕、白花藕和麻花藕三种。 红花藕,藕形瘦长,外皮褐黄色、粗糙,含粉多,水分少,不脆嫩;白花藕肥大,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麻花藕呈粉红色,外表粗糙,含淀粉多。

我国各地著名的藕品有苏州的荷藕,品质优良,在唐代时就列为贡品。其藕有″雪藕″之称,色白如雪,嫩脆甜爽,生吃堪与鸭梨媲美,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之赞。

湖南省汉寿县西竺乡的白臂藕白如玉,壮如臂、汁如蜜,吃起来嫩脆脆、水汪汪,落口消融,食而无渣。广西贵县大红莲藕,身茎粗大,生吃尤甜,熟食特别绵。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就指名要尝贵县大红莲藕。现在,当地人还喜欢设″全藕席″招待客人。

湖北洪湖莲藕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鲜美爽口,早已驰名中外,被誉为″水中之宝″。 杭州人则推崇西湖的藕,由于它白嫩如少女之臂,美其名曰″西施臂″。

此外著名的莲藕还有安徽雪湖贡藕,江苏宝应的美人红,南京的大白花等。 藕含有多种营养及天冬碱、蛋白氨基酸、葫芦巴碱、干酷基酸、蔗糖、葡萄糖等。

鲜藕含有20%的糖类物质和丰富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 鲜藕既可单独做菜,也可做其他菜的配料。

如藕肉丸子、藕香肠、虾茸藕饺、炸脆藕丝、油炸藕蟹、煨炖藕汤、鲜藕炖排骨、凉拌藕片等等,都是佐酒下饭,脍炙人口的家常菜肴。 藕也可制成藕原汁、藕蜜汁、藕生姜汁、藕葡萄汁、藕梨子汁等清凉消暑的饮料。

藕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片,是老幼妇孺及病患者的良好补品。 藕还具有药用价值,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段2】 藕有田藕、池藕之分,田藕生长在水田中,品质较差;池藕生长在池塘中,质量较好。

两者的区别是:田藕身短,有11个孔,上市较早;池藕上市迟,身长,有9个孔。不论池藕、田藕,以藕节粗短的为好。

【段3】 莲藕味甘,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和B1,以及钙、磷、铁等无机盐,藕肉易于消化,适宜老少滋补。生藕性寒,有清热除烦、凉血止血散瘀之功;熟藕性温,有补心生血、滋养强壮及健脾胃之效。

藕段间的藕节因含有2%左右的鞣质和天门冬酰胺,其止血收敛作用强于鲜藕,还能解蟹毒。莲藕的花、叶、梗、须、蓬及莲子、莲子心各有功效均可入药治病。

莲藕有荡藕、田藕之分。区分看中心孔数,荡藕有9孔;田藕11孔。

荡藕又名池藕,品质更为松脆、甜嫩而多汁。 多年前,苏州东南隅黄天荡所产的最负盛名。

荡藕于中秋节前后上市。购买莲藕须挑皮白粗壮而带清香者,注意要无伤无烂无锈斑、不断节而不干缩未变色,顶端的“鹦哥头”越小越好。

【段4】 莲藕原产於印度,很早便传入我国,在南北朝时代,莲藕的种植就已相当普遍了。 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都可滋补入药。

用莲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 【段5】 藕含有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以及氧化酶成分,含糖量也很高,生吃鲜藕能清热解烦,解渴止呕;如将鲜藕压榨取汁,其功效更甚,煮熟的藕性味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有消食、止?ء⑸〉墓πА? 【段6】 藕,又称莲藕,属睡莲科植物。

藕原产于印度,后来引入我国,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了。藕在我国南方诸省均有栽培,藕的品种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

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它的根茎粗壮,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人们均爱食它。莲的各部分名称不同,均可供药用,莲的柄名荷梗,叶名荷叶及荷叶蒂。

荷花蕊名莲须,果壳名莲蓬;果实为莲肉或莲子,其中的胚芽名莲心,莲的地下茎名藕(藕节药力极强)。 【段7】 生藕具有消瘀清热,除烦解渴,止血(鼻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化痰,治肺炎,肺结核、肠炎、脾虚下泻、妇女血崩等诸症。

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失去了消瘀清热的性能;而变为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 【段8】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

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 中医认为,生藕性寒,甘凉入胃,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

适用于烦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症。妇女产后忌食生冷,惟独不忌藕,就是因为藕有很好的消瘀作用,故民间有“新采嫩藕胜太医”之说。

熟藕,其性也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佳品。而用藕加工制成的藕粉,既富营养,又易于消化,有养血止血,调中开胃之功效。

在平时食用藕时,人们往往除去藕节不用,其实藕节。

山珍海味 [shān zhēn hǎi wèi]: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美味佳肴 [měi wèi jiā yáo]: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饭菜;味道鲜美的食品。

珠翠之珍 [zhū cuì zhī zhēn]:指水陆所产的美味食物。

炊金馔玉 [chuī jīn zhuàn yù]:炊:烧火做饭;馔:饮食,吃。形容丰盛的菜肴。

八珍玉食 [bā zhēn yù shí]:泛指精美的肴馔。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明文,根据说明特点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自然科学说明文和社会科学说明文两大类。如何写说明文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介绍莲藕的说明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莲藕原产于印度,很早便传入我国,在南北du朝时,莲藕就处处可见了。莲藕在柳江也有,属农副产品。它水生植物,生长期长达三季之久。

春天一到,莲藕就从水底长出水面来,那叶子铺在水面上,就像一个个绿色的盘子,水珠溅在上面,珠随叶子的摇晃而滚动,银光闪闪的,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夏天时节,莲藕已是藕叶满塘,叶柄长1—2米,挺出水面;叶形呈圆盾状,中央稍凹,顶生,浓绿色,叶表似有腊毛,叶背叶脉隆起,光滑无毛。硕大的藕叶就像一把把绿伞,又像一个个穿着绿裙的芭蕾舞女,它们的头上、叶下,是星星点点的花苞、荷花和莲蓬,长得茂盛的莲叶可以超出水面一人多高,俨然是一片诗意的天地。怪不得唐代诗人杨万里对其赞叹不已民,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名句。

莲藕是地下茎。种藕顶芽萌发细长的地下茎,叫做“莲鞭”,粗如手指,横走肥泥,长达1至3米。莲藕的节部抽生叶和环状须根,其先端数节入土较深,节间膨大形成新藕,称亲藕或正藕。亲藕可生子藕2—4个,节数少;较大的子藕还可生孙藕,藕小只有一节。夏末秋初,莲藕成熟,叶子枯黄凋谢,在水面上略显萧条,而泥土中却长成肥肥胖胖的藕娃娃,从泥巴里挖出水面,就像一只只婴儿可爱的小手。

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我们食用莲藕,要挑选外皮呈黄褐色,肉肥厚而白的,如果发黑,有异味,则不宜食用。另外,莲藕的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都可滋补入药。用莲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在我们这里,莲藕最盛产处当数百朋乡了,那里的万亩藕田每年都招引来广东等外地商人前来采购,成了我县的产业支柱之一了。

莲藕还因与“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又因其出污泥而不染,与荷花同作为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不但是诗人墨客,画家笔下的爱物,也是所有人心中的爱物。

今天,张教师带了一节莲藕。莲藕中间粗壮,两头细长,一节连着一节,像火车正驶向远方,也像武术里的双节棍;还像一群手拉着手的胖娃娃;更像一串串水灵的冰糖葫芦。刚挖出来的莲藕脏兮兮的,全身都是黑泥巴,难看极了,把莲藕清洗干净以后莲藕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真是"出污泥而不染"呀!

削开莲藕的外皮,就会看到白色的、水灵灵的果肉,再一切就会有一些小洞洞,像蜂窝;像鞭炮发射孔;像花瓣;像水管……要是你仔细的看,就会发现莲藕分开的时候,有一些丝跟莲藕连在一起,这些细小的丝条像电影里的蜘蛛侠吐出的丝;也像有些年纪大的'老人的胡须;像妈妈的缝衣线。"藕断丝连"呀!太神奇了!

吃莲藕的方法有许多种:有削掉皮再切成一片一片的吃,真是又脆又甜;有炒着吃、蒸着吃;也可以在小孔里塞进一点糯米,再加一点糖,老人都说这样吃既营养丰富,还有益健康,治咳嗽。莲藕还可以做成藕粉,给那些没有牙齿的老年人吃清凉爽口,莲藕虽然很难看,但却实用,人们很喜欢它!

“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意清,亭亭净直。”这些描写藕的美丽语言将我们带入了藕的世界。

藕分为红花藕、白花藕和麻花藕三种。红花藕,藕形瘦长,外皮褐黄色,粗糙,含粉多,水分少,不脆嫩,白花藕肥大,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麻花藕呈粉红色,外表粗糙,含淀粉多。

立秋过后,藕成为人们的必备菜之一,藕的吃法可多了!可以制成藕肉丸子,藕香肠,虾茸藕饺,炸脆藕丝,油炸藕蟹,炖藕汤,鲜藕炖排骨,凉拌藕片等等。藕也可以制成藕原汁,藕蜜汁,藕生姜汁,藕葡萄汁,藕梨子汁等清凉消暑的饮料。藕还可以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片。是老幼妇孺及病患者的良好补品。

你知道吗?藕还含有很高的营养。有天冬碱,有蛋白氨基酸,有葫芦巴碱,有干酷基酸,蔗糖,葡萄糖等。鲜藕含有20%的糖类物质和丰富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藕还具有药用价值,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淤,熟食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气补髓,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莲藕是上火还是降火

莲藕是上火还是降火。身体的健康每个人都很重视,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莲藕是一种很美味又营养丰富的食物,下面和大家分享莲藕是上火还是降火。

吃莲藕降火。莲藕的药用价值相当高,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

嘴巴上火吃藕汤可以吗

可以的。

莲藕具有脆甜甜、清香、丰富水分等特性,具有较好的清热生津作用,在嘴巴上火的时候适量喝一些藕汤不仅不会加重症状,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清除体内热毒、降虚火,从而缓解上火症状,所以在嘴巴上火的时候是可以吃莲藕的,但是也要注意食用量,否则容易引起不适。

莲藕吃多了会怎么样

肠胃不适。

莲藕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如果食用过多,其营养物质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就会堆积在肠胃内,会加重消化负担,可能会引起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另外,莲藕的性质寒凉,人体食用过多其寒凉之性还可能会刺激肠胃,引起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一般建议莲藕一次吃200-300克即可。

容易上火怎么办

平时容易上火的话考虑是自身体质原因,还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原因相关,建议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这几点来改善:

1、多喝水。上火是由于体内阳气过盛,阴液不足而导致的,建议在平时生活中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可以帮助缓解上火症状。

2、多吃蔬菜水果。容易上火的人群平时在生活中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水分,食用后可以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上火症状。

3、稳定情绪。情绪过于紧张、焦躁也是容易引起上火的原因之一,因此容易上火的人群平时要注意控制情绪,平心静气。

4、避免熬夜。熬夜也是容易引起上火的元凶之一,因此平时容易上火的人群更是要注意,按时作息,避免熬夜。

5、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有很大一部分人群上火的原因是由于平时饮食嗜食辛辣,因此平日易上火的人群饮食方面最好以清淡为主,少吃辣椒、花椒、酒制品、大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一、莲藕汤容易上火吗?

藕,别称连藕,属睡莲科绿色植物,莲的地下茎。肥厚,有节,正中间有一些管形小圆孔,断裂后有丝相接。藕甜甜的`而脆,可生吃也可烧菜,并且功效与作用非常高,它的连根叶叶,花须果子,莫不为宝,都可以滋补养生当药。用藕做成粉,能助消化治腹泻,健脾开胃清热解毒,滋补养生修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是妇孺童妪、体质虚弱者极好的流食食品和滋补养生佳珍,连藕能够清热解毒去火。

寒露之后,鲜藕变成大家宴会的必需菜之一。莲的根称连藕,东北人多用于烧菜,故称藕菜,藕分成玫瑰花藕、白色花藕和桃酥藕三种。玫瑰花藕,藕形高挑,表皮褐淡黄色、不光滑,含粉多,水份少,不脆爽;白色花藕肥厚,表面鲜嫩光洁,呈银色,肉质地脆爽汁多,清甜味浓厚;桃酥藕呈淡粉色,表面不光滑,含淀粉多。

二、连藕微量元素

藕带有多种营养及天冬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葫芦巴碱、干酷基酸、绵白糖、葡萄糖等。鲜藕带有20%的糖原物质和丰富多彩的钙、磷、铁及多种营养元素。鲜藕既可独立烧菜,也可做别的菜的调料。如藕猪肉丸子、藕腊肠、虾茸藕饺、炸脆藕丝、煎炸藕蟹、煨炖藕汤、鲜藕炖排骨、凉拌藕片这些,全是暖酒下饭菜,广为流传的家常菜肴。

中医学认为,生藕性寒,有清热解毒除烦之功,非常适合因血热而长“脸上痘痘”的病人服用。煮开后由凉变温,有健脾养胃补阴,健脾胃益气补血的成果,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疗上品,非常适合因脾胃虚寒、血气不脚而主要表现为皮肤枯燥乏味、脸色素淡的人。藕段间的藕节是一味灵丹妙药,具备健脾养胃、益气养血、活血的作用,还能改进面色。

三、提示

莲藕汤不但味儿爽口,也是一道生活中的美味美味可口,假如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因为不留意加班加点熬夜上火了,何不亲自动手熬一锅莲藕汤来为自己和亲人尝一尝,给自己和亲人清热解毒去火。

冬天吃藕的作用与功效

1、增强抵抗力

莲藕所含的营养物质较为丰富,比如富含维生素C、铁、钙、植物蛋白、多糖、纤维等。因此,冬天经常吃点藕,可以为身体提供大量的营养,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更加健康。

2、美容养颜

莲藕属于白色蔬菜,其维生素C含量较高,每100克莲藕中含有44mg维生素C。虽不是蔬菜中含量最高的,但能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冬天吃莲藕有利于美容护肤,及清除身体有害自由基,保护细胞组织,增强全身免疫系统。

3、增进食欲

很多人到了冬天,因为经常窝在家中,缺乏运动,所以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情况。如果在冬天经常吃点藕,那么藕中富含的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的蠕动,加快消化,从而帮助增进食欲。

4、安神补气

中医有讲莲藕微甜,养血,补气安神,健脾和胃,耐老化等优点。尤其是在冬季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莲藕可适量食用。

5、润肠通便

莲藕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黏液蛋白,能够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痔疮等疾病;还可以与食物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结合并排出体外,从而抑制人体对脂类的吸收,起到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此外,莲藕钾含量高、钠含量少,调节血压的效果同样明显。

6、减肥

在吃莲藕时会清楚看到莲藕黏性物质,那是一种黏性蛋白质,对肠胃很好保护作用。此外,莲藕富含纤维素,无论是冷食还是熟食均利于润肠通便,达到减肥目的。

7、补血生肌

莲藕存有丰富的铁、锌、镁和锰等微量元素,尤其是含铁量,在块茎类食物中也较高,常食有利于补益气血,很适合患有缺铁性贫血、容易疲倦、食欲不振的人。

白鲸记的相关论文文献

白鲸从北极地区出发,开始它们的夏季迁徙 .它们少则相庞大的身躯来 说 , 自 鲸 的 头部显得比较小,头顶几只,多则几万只。

白鲸的开题报告

《白鲸》(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中既描绘了捕鲸水手的悲惨生活,也说明了依靠捕鲸而繁荣起来的城市是靠捕鲸人的尸体建立起来的。

英文题目: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白鲸》中主题的象征意义

3.1 复仇主题的象征意义

3.2 人与自然主题的象征意义

4《白鲸》两大线索的象征意义

4.1埃哈伯与莫比.迪克线索

4.1.1 埃哈伯的象征意义

4.1.2 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

4.1.3 白色的象征意义

4.2伊西梅尔与捕鲸活动线索

4.2.1 伊西梅尔的象征意义

4.2.2 捕鲸活动的象征意义

4.2.3 皮阔得号的象征意义

4.2.4 大海的象征意义

5 结论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ⅰ introduction

ⅱ literature review

ⅲ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themes

3.1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revenge

3.2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uman and nature

ⅳ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wo main clues

4.1 ahab and moby dick

4.1.1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hab

4.1.2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4.1.3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white

4.2 ishmael and the hunting

4.2.1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ishmael

4.2.2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hunting

4.2.3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pequod

4.2.4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sea

ⅴ conclusion

选题目的与意义:

美国象征主义大师麦尔维尔因《白鲸》而闻名于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麦尔维尔一度被他的时代所误解,进而为时代所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才逐渐被重新发现。其作品,尤其是《白鲸》,受到评论者的称赞,从而他也被列入美国伟大作家的行列。《白鲸》于1851年发表,但当时并没有重大的反响,直到1919年以后才被文学界重视,并且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

《白鲸》能够获得如此声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象征意义。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本文从作品的主题、线索方面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对其象征意义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白鲸》是麦尔维尔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极具复杂性的美国文学杰作,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自1851年问世以来,它给读者和评论家没带来了令人生畏的挑战。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对于麦尔维尔评论家们一致认为他和霍桑一样是一位象征主义的大师。在英美评论界对《白鲸》的研究主要涉及的种族、阶级、文化以及体裁方面。很少有作品专门介绍它的象征意义。有关其象征意义的研究散布在关于该作品的不同的评论文章中。在中国《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关于《白鲸》中莫比·狄克的象征意义已经达到共识。学者们从大自然的角度、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从善与恶的角度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研究。主要的文章包括:陈秋红(1997)《〈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肖谊(2004)《超越浪漫主义的史诗——简论〈白鲸〉的现代性》。其他的关于《白鲸》象征意义的研究还包括对于埃哈伯、大海、皮阔得号、以及这次航行本身等的研究。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蕴仍需不断的探究。

bibliography

[1] chase, richard. 1957.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m].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press, ltd.

[2] chen, q. 1997.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2.(陈秋红,《〈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3] chang, y. 2008.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lawrence, d. h. 1984. “from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a]. the united state: bantam books.

[5] lawrence, d. h. 1961.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viking press.

[6] li, x. 2004. life.tragedy. revelation-on the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nal of

sichu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march,20:2. (李晓宁,《人生﹒悲剧﹒启示-论《白鲸》中死亡的象征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0卷第2期。)

[7] liu, j. 2005. on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rnal of jia mus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mar. 23:2. (刘杰的《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8] mcsweeney, kerry. 1986. moby dick: ishmael’s mighty book [m]. boston: twayne.

[9] melville, herman. 1984. moby dick [m]. the united states: bantam books.

[10] mcwilliams, john p. 1984. jr. hawthorne, melville and the american character, a

looking-glass busines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wu, d. 1998.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索引序列
  • 蓝鲸磷虾建模论文文献
  • 鲸落论文文献综述
  • 自鲸论文参考文献
  • 虾茸藕夹论文文献
  • 白鲸记的相关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