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该说的资料上面全给了我就简要说一下现在的趋势和地位吧当初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叫精神动力学)对于心理学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在帮助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也有些成效但随之因为其不可验证性(因为都是依赖一整套的分析而比较难以用科学方法取证)发展缓慢现在心理学着重较多的是感知心理学等,对于精神分析学的比重并不大但这不代表不重要啊。。还是有不少心理学家致力于这个方面的
什么是里比多?心理活动的能量,即神经中枢的兴奋。当里比多发生作用时,我们就发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里比多和本能有什么区别?本能包括膝跳反射等简单的反应,而里比多不包括这些简单的反射。但在精神分析的某些文献中,里比多可能等于本能,但这里的“本能”是里比多的意义,而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意思。里比多包括性里比多和攻击里比多两种。弗洛伊德的观点,可能更偏向和生理类似意义的表达,因为他是倾向生理学的基础的。不过他也认识到这和简单的生理兴奋不完全相同,它是比较高级的“生理”兴奋。但也不是所有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前意识?什么是潜意识?经典描述是使用了比较现象的方法.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前意识:使用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等。潜意识: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容,是不能简单注意就能意觉察到的,可能在梦、口误、诙谐中泄露其部分。也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学等技术发现。潜意识和无意识是否存在区别呢?在一些翻译上这有时候混在一起,按照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引用的资料定义,这两者存在区别但也有相同处。潜意识如上面定义。无意识则是指不能觉察的意识状态。这两个词在外语中不是相同的。—————————————————————————————————————什么是本我、自我、超我及其各自原则?本我是个体原始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简单快乐原则。也就是说它需要满足时就马上希望得到满足。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原则,追随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出来的意识状态。它需要满足时会愿意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它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自我一般是延迟本我的即时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意识水平。一种观点认为自我的范式与本我同时存在,然后发展强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以上两种都属于经典概念的说法。超我是来自外在环境的道德等影响而产生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理想原则和完美主义原则。超我是社会性的,它会以良心等形式表现。对于超我开始发展的时间在精神分析学派中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超我是在6岁开始酝酿形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超我是10岁左右开始形成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过程是如下的:本我做为个体早期的基点,它遵守快乐原则,然后在个体和现实环境的互动和适应发展中出现自我,以开始适应现实原则。主要表现为幼儿的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是即时快乐的方式——初级思维(想得到就立即要得到)——这可能和现实环境情况不合拍,因此在成长中出现延迟获得快乐的次级思维(想得到但会不要求立即得到),这样自我就开始崛起和发展。在大约六岁以后超我的力量开始崛起。这主要是社会道德等的加入个体内部的竞争,在自我的基础上发展出超我,所以超我应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但它又反过来制约自我。在6岁或10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个体的主观分化,能够感受他人的感觉和想法与自己的感觉、想法可能有所不同的年龄段的开始或者完成的阶段。—————————————————————————————————————三个我与三种意识间的关系是什么?无意识大部分是本我的范畴,也有包括自我和超我的一小部分内容。前意识大部分是自我的内容,是自我隐藏,但通过注意就能出现的部分。但它也包含超我的一部分内容。意识主要是包括自我表现和超我的可意识层面,包括个人的自我意识、感受等。我们涉及了几个意识层次和人格结构三个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关注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俄底浦斯情结。如果希望进一步的阅读,我推荐大家去看《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其中几个意识层次和人格结构三个我之间的关系可以阅读19页到21页。俄底浦斯情结的内容可以阅读第22页——28页。俄底浦斯情结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概念,在精神分析现代主要潮流的客体关系理论中,俄底浦斯情结并不受到过多重视,而更多讨论前俄底浦斯期的内容。在西方的女权主义作者中,俄底浦斯情结也受到广泛质疑。俄底浦斯情结主要文字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俄底浦斯故事故事是从一个婴孩的降世开始的,正当忒拜国民为自己可爱的王子欢呼之时,伟大的先知却预言婴孩终有一天要杀父娶母,在伦理观念初步形成的古希腊,老王不得不将王子送入深山任其葬身兽腹,幸运的王子却受了牧羊人的搭救,长大成人,在知道他的命运时,他远离了深爱的牧羊人夫妇。命运却在这时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在天神的战争中射杀了一个神,而那正是忒拜国王——王子的生父,命运并非放弃可怜的王子,而是将他引诱到忒拜城下,此时妖魔司芬克斯——人面狮身兽正用一个哲学的谜题肆意伤人,“什么动物早晨四肢走路,中午两肢走路,下午三肢走路?”勇敢的王子轻松的解答了谜题击败了妖魔,却中皇后的悬赏成了忒拜国王,娶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再一次印证了先知的预言。在追查谋杀先王的过程中,终于一切真相大白,痛不欲生的俄底浦斯刺瞎了双眼,行乞终生,洗赎自己的罪责。这个故事象征儿童依恋自己异性的父母一方,而排斥与自己同性的父母一方。—————————————————————————————————————防御机制是什么?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的和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防御机制定义是:自我对于本我冲动的对抗作用就是防御机制。详细的讲,就是自我对于本我的某些冲动进行对抗,在自我对于本我的冲动生起信号焦虑反应,然后自我作出某些防御活动。这些防御包括包括压抑、合理化、反向等等方式.防御和压抑有什么区别?一些弗洛伊德著作中,怎么叙述的意思是压抑等同于防御呢?压抑是防御里最重要的方式,有的文献观点里好像是认为防御就是压抑。因为压抑把一些不愿意出现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是最普遍的防御方式。这有历史原因这个词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中有过几个转换,在精神分析学发展的前后一段时间里,有人使用压抑代替防御,在一段时间后又使用防御替代压抑。所以如果不知道这个历史背景可能在阅读中产生迷惑。不过从1926年之后,弗洛伊德最后明确了防御模式这个词汇,说明压抑是防御的一种方式,而取消了过去的一些概念不确定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现代谈的精神分析防御机制的问题。不过也有说区分压抑和所有的防御方式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心理治疗的关系处理中。用压抑一种防御机制来解释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会比较单一,因为其他的防御模式也起着一定作用。因此在1926年之前的精神分析文献中,压抑的概念含义可能更大,以至替代防御的使用。但在1926年或更后面的时间里,由于这一防御的概念被重新确定。因此我们现在使用防御这个词汇来指示自我对于本我冲动的对抗等形式。 ——参考<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第277页*“压抑与防御”(长春出版社)————————————————————————————————防御的类型主要有哪些?防御机制的模式? 一,压抑——是自我阻止本我的不利冲动或由此本我派生的记忆、情感、幻想等,所有这些,都是在意识活动中不存在的。这些内容不自觉的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例如一个女性来访者可能忘记了她多年曾经被强奸的事件,即使被提醒也对此没有任何记忆,而且这一表现在起意识层面并没有假装和掩饰的痕迹。但她可能因此压抑而产生神经症的痛苦,来维护一种自尊不受到攻击。 二,合理化——是自我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我辨解,将面临的窘境时的本我冲动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吃不到的葡萄所以说是酸的。 三,转移——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欲念、态度,以为对方或社会接受困难而被自己的理智所控制,并把它转移到其它人或物件身上,以减轻心理负荷。 比如我们往往会发现,当一个人正在气头上的时候,谁和他说话他都会怒气冲冲的,好像他吃了枪子儿似的。其实他并非真的要向别人发火,却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心中的怒气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四,否认——以随心所欲的方式对于不愉快或不希望的现实加以否定。 常见的例子是一些突发事件:一个给爸爸打了一顿的小男孩说他自己是个大英雄,以否认自己的失败,而以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来取代前面不舒适的冲动。 五.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例如一个人很爱她的一个同性朋友,但其实可能是一种无意识中的恨。或许因为她的同伴比她强。她通过表面上强化自己这种友好来抵御内心的嫉妒冲动。 七,退行——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如一个人因为外在事件而导致价值观破碎时,可能暂时退回到童年期的心理特征中。 八,投射——自我将所不能容忍的本我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例如一个自己邪恶的人说别人是邪恶的,这就是一种“投射”,或一个男孩很爱一个女孩,但因为害怕表白,就是是自己同室的室友喜欢那个女孩。 九,升华——个体把那些不为社会或他人所接受的行为所导致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符合社会标准、高尚追求的行为,即“化悲痛为力量”。 例如失恋后不是一蹶不振,也不是愤世嫉俗,而是通过奋发上进,写诗写小说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以消除焦虑情绪,重新找回自信,保持内心的平衡。但升华在一些观点中并不被认为是防御模式之一。 十。隔离——当一些不快的记忆或情感已经进入意识中时,自我强烈的将它们排除出去,而不让意识去接触,把这些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 如一个失恋的人不愿意意识到他的失败,他拒绝设想里面的情绪。而作别的事情。但情绪的冲动还是攻击他的自我。 十一。反向自身——当自我需要表达忿怒等情绪时,因为害怕反对者,所以转而攻击自己。在无意识中认同攻击客体。 十二,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这在残疾人身上看的很明显,比如盲人的听力特别好。心理发展理论中,弗洛伊德通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2。什么是固着? 在早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固着”一般情况下意味着“里比多”停滞在人生早期四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生殖期)的某一个阶段的某一方面,而没有完全转向后一期的阶段。即某一个阶段里比多受到某种原因的阻碍而没有得到合理释放而潜伏卷曲于某一方面,这部分没有得到解放的力量在其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因此造成身心的一系列问题和障碍等。一个阶段满足太多则里比多在这一阶段不愿意离开;而如果满足太少挫折和焦虑就伤害了未来的发展。早期精神分析的工作是将这一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的里比多释放出来,使其满足而得到症状等的解脱。3。什么是焦虑? 在1926年之后,由于临床经验和研究的丰富,弗洛伊德修正了他的理论。在更多的方面他强调“焦虑”而非“固着”,这一词汇和一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焦虑或者在焦虑症状中使用的焦虑不同。它特定的指以下三个焦虑:现实焦虑、神经焦虑、道德焦虑。 现实焦虑:一个环境或者一个不友好的人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体验到的就是现实焦虑。也就是来自现实环境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 神经焦虑:个体自我无法控制多来自本我的冲动感情等等时,而这一表现将会作出受到父母和某些特定权威人物的惩罚事件,这一焦虑是神经焦虑。个体未必能有意识的体会这一焦虑的原因,但可能会感受到恐惧或即将来临的事件等。 道德焦虑:当恐惧违反社会标准或父母的标准(超我)时,就体验到道德焦虑。例如内疚、羞愧等情绪。 这些焦虑有对防御机制的形成具有意义。什么是阻抗?什么是移情?怎么处理? 然后围绕移情还有个小问题,移情和共情(同理)有什么区别? 阻抗是患者表现出抵制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如拒绝改变、拒绝接受问题、拒绝改变幼稚冲动,这和防御模式直接有关。 当患者朝向治疗师投射他们自身的重要关系或一些重要内容时,我们称之为“移情”。这意味着过去某种生活关系的重现。这也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分析性疗法的关键点。 这需要治疗师有充分的敏感性来反省发现,而不是认同为一般社会的感情。 咨询师在这里的发现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感受能力,二是咨询师需要充分了解来访者的过去生活背景关系,只有在这两点中获得把握才可能很好的掌握移情的真正内容。但从发现移情所孕育的关系到给来访者揭示移情的关系,是不能在发现的时候马上揭示的。不然这就是所谓的野蛮分析家。真正的揭示要等到来访者对于此的意识足够成熟到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时候,才去为来访者揭示。不然即使发现移情中的关系和揭示,对于来访者的好转也没有任何好处。移情处理是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技术。 这里经常有人将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提出共情概念和精神分析的移情概念相混淆。这是错误的。"共情"(Empathy)是一种能够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也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技术和产生心理分析治愈效果的重要条件。但和"移情"(Transference)不同。国内某些翻译者没有注意这两者差异,所作的翻译则容易引起误会。而在台湾和香港地区,那里对于共情的称法是“同理”。什么是野蛮精神分析?一般地理解,这个术语是指试图用他们往往还没有理解的精神分析概念来解释症状、梦、话语、行为等的业余的或者没有经验的“分析家”的干预类型。在更为技术性的意义上,如果一个具体的分析情况在当下的动力学和它的特殊性方面被不正确的理解——尤其是如果压抑的内容在没有考虑抵抗*和移情*的情况下被简单地告诉患者,这一解释被认为是“野蛮的”。在弗洛伊德讨论“《‘野蛮’精神分析》”的论文(1910k)中,他首先用无知来定义它。他的干涉受到弗洛伊德批评的医生在这里已经犯了科学的(涉及性欲、压抑和焦虑的本质)和技术的两方面错误:“在第一次诊疗时,试图‘催促’(患者),通过唐突地告诉他医生已经猜测到的秘密,在技术上是遭到反对的” (1a)。因此,任何知道精神分析的某个概念但还没有接受所要求的理论的和技术的训练(α)的人可以被称为是一个野蛮精神分析的实践者。然而,弗洛伊德的批评并没有停在那里——他扩展到所作诊断是正确的和对无意识内容的解释是准确的案例:“我们早已超越了这一概念:…根据这一概念,患者因为这种无知而痛苦;如果一个人通过给他提供信息(关于他的疾病与他的生活的因果联系,关于他儿童期经验等等)来消除这种无知,他一定会康复。病理学的因素不是他的无知本身,而是他无知的根源在于内在抵抗;就是它们首先产生了无知,现在它们依然维持着。…定期地告诉患者他的无意识通常导致他内在冲突的加剧和困难情况的恶化。”因为这个原因,直到移情很好地被建立和压抑的内容已经逐渐接近意识时,才可以做出这样的揭示。否则,它们会引起分析家无法控制的焦虑情势。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回头把初期的精神分析,正如弗洛伊德经常强调的那样,当它仍然并不太清晰地与催眠的和宣泄的*技术分离时,描述为“野蛮分析”。弗洛伊德在野蛮分析中严厉批评的更多的是通过追求“高人一等的知识”来证明他们权利的分析师所采取的某一态度而不是“无知”。在一篇弗洛伊德没有特别点名地使用野蛮分析这一术语但是触及到这一问题的论文中,他引用了哈姆雷特(的话):“…难道你觉得我比一根笛子更容易摆弄吗?”(2)。在这个意义上,防御的或者移情的分析可以明显地和无意识的内容的分析一样野蛮。费伦齐把野蛮分析定义为可以在分析之中和分析之外一样容易出现的一种“分析的强迫”;如果在分析的每一刻,我们能够看到根据预定的计划而确立的结构,他把它与分析的每一案例所必须要求的灵活性作一个对比。GLOVER写到:抓住一个语误或者把一个梦或者梦的片段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分析师只是正在“尽力享受一个脆弱的全能”。再进一步探究这些观念,人们可以把野蛮分析,无论它是“熟练的”或者无知的类型,描述为分析家对他身陷其中的特定分析的抵抗——促使他误解患者的陈述并强加已经准备好的解释(给患者)的抵抗。参考引用: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论坛()什么是梦?睡眠中出现与意识之中的主观体验,醒后睡眠者称之为梦。什么是梦境?睡眠时的意识体验,不论睡眠中在醒后能否回忆,都称为梦境。什么是显性梦境?梦的各种组成成分,在醒来时能够记忆的梦境,称为显性梦境。什么是隐性梦境?促使睡眠者作梦的潜意识思想和欲望,称为隐性梦境。这之后通过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等方式才容易得到。什么是梦的工作?使隐性梦境变成显性梦境的潜意识心理过程,称为梦的工作。梦的起源范畴是哪三部分?1.夜间的睡眠者的感官印象,例如睡眠者把将伸在被子外面,然后梦到自己踩在水里脚很冷。2.睡眠者在白天醒觉生活中的活动和占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白天想着要考试的事情,于是晚上梦见自己在考试。3.睡眠者曾被压抑本我的冲动,这可能包括一个到几个的本我冲动。在醒的时候由于自我的防御而把这些排除在意识之外,但当睡眠时自我功能减弱,而本我的冲动就得以出现。精神分析所关心的就是这一起源范畴的梦。精神分析学派治疗群的发展是怎么样的?精神分析学派首推则是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他的理论观点涉及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和防御机制;性里比多和死里比多;其关键治疗核心在于宣泄和对移情的成功处理,以消解问题的情结,这些都构成了此后精神分析学派发展的基本框架。但以1926 年为界限,可以区分出弗洛伊德早期理论和晚期理论的一些区别,例如定义上的、认识上的等等。严格遵循弗洛伊德所提供的思想而继续发展的精神分析学派,一般称为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它可以说是所有和精神分析学有关的思想和学派的发源地。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学派,个人以为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出的理论当首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精神分析界中,几乎可以和弗洛伊德相当的影响我们或许应该承认是荣格,他提出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精神系统的结果概念;治疗中采取宣泄、分析、教育、个体化治疗阶段和广泛的创造性技术;他的贡献还对于心理类型学的发展工作。而阿德勒发展的个体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脱离了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基本假设,因为他更多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性的理论,他假设了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家庭次序等关系,并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采取更接近教育的方式治疗。这使他和精神分析之间具有更大的区别。罗洛梅在对于精神分析的某一回顾性的引用中还经常提起兰克的焦虑理论和意志治疗观点。荣格、阿德勒、兰克等是最早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中脱离出来的著名心理学家。在当前,发展最大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派,它在当前至少有三个发展,一是保持荣格以往的观点,强调人生前阶段的自我实现和人生后阶段的个性化发展问题经典的荣格学派;二是在美国占有主导地位的原型学派;三是以英国为根据地的英国学派,把荣格心理学的思想结合客体关系心理学而发展出的理论。后期的精神分析学派发展最大的发展源于是两位杰出的女性分析家,那就是安娜*弗洛伊德和克兰茵。安娜*弗洛伊德和艾立克森、哈特曼等发展出了以适应发展为主题的精神分析自我学派,其中最经典的观点是艾立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等的阶段性理论。而远在英国的分析家克兰茵则创造性的建立了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今精神分析学派中最强盛的理论之一,但要总结性的讨论它的全部观点则是困难的,因为客体关系理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而是一群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我们或许可以简单的介绍其中的著名理论作者,布兰克的安全基地概念、弗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女医生马勒的发展心理学式的客体关系理论、康伯格的综合性客体关系理论、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等。虽然他们的理论和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对于前俄底浦斯期的儿童内部客体的形成和形成阶段等具有很强烈的关注。这也使他们在对于最难治疗的人格障碍治疗中具有强大的治疗力量。在1970年后,曾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科胡特在客体关系理论和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人格的自恋问题着手来治疗来访者的问题,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在此几乎同时或稍前,霍妮、沙利文、伯恩、哈伯特在分别提出自己的学派观点,因此有了霍妮学派、沙利文的人际交往学派、伯恩的人际沟通学派(TA)、听疗。其中TA还是适用于团体咨询的学派,他使用基础于本我、自我、超我概念而发展出的成年的我、父母的我、儿童的我而讨论个体行为背后存在的脚本,而进行澄清、纠正等等治疗。在美国,短程精神分析疗法也作为一种理念而兴起,这一刺激来自保险公司要求的治疗短程化。虽然在精神分析中,短程疗法是有选择性的,未必是对于所有来访者都适用短程疗法的,但现实还是促使各种短程精神分析疗法的发展,著名的有支持性精神分析疗法,限时疗法等,例如其中限时疗法建立在对于问题从人际关系、人生发展、存在意义的三点为切入,对于障碍背后的问题进行一小步的关键改善来促使来访者的改变的启动,以从中获益。短程疗法还有不少种。但基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性的程度。在许多方面还是归属于某一主要学派。在目前的效果研究报告中,短程精神分析的疗法只要选择对象合适,在治疗效果方面几乎很少和长程的精神分析疗法效果并无多区别。在法国,拉康的学派无疑也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发展,在许多方面可以根据他们的观点称为是精神分析的诠释学派。1971年,美国曾经有人将精神分析比喻为伪科学和钱玩意,这显然是一种以物理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衡量所有人文科学的偏差。在精神分析而言,它更多是一种人文科学和经验科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如果一定要以自然科学的范畴来衡量人文科学和经验科学的内容,那无疑此人是带有些偏执性人格障碍特征的。至少在目前的效果研究中,精神分析各学派的治疗效果还是存在的,并和其它疗法的治疗效果相一致。虽然有个别纯生物学取向的心理学家或者医学家彻底否定精神分析的意义,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过作为精神分析显然也不是一些朋友所认为的是唯一真正有效的疗法,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理智的认识。精神分析学派是一个心理治疗的创造性开始,但并不是全部。至少在人本主义疗法和行为主义疗法兴起后,它就不是唯一的有效疗法了。参考书目:约瑟夫《卡桑德拉的女儿》(究竟出版社)车文博主译《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石林等译《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钱铭怡等译《精神分析入门》、《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被定义为一系列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它们起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工作和理论。精神分析的核心信念是所有人都具备无意识的思想、情感、欲望和记忆。 通过将无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领域中,人们就能进行宣泄(catharsis),并洞察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从心理困扰与痛苦中找到解脱。1.人们行为的方式受到无意识驱力的影响 2.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儿童早期经历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成长到5岁时,其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3.将信息从无意识带入意识可以带来宣泄,从而为个体提供解决问题或某种情结的条件。 4.人们会利用许多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无意识中存在的某些信息的伤害。 5.情绪和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等,往往源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冲突 一个成熟的精神分析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精神分析策略,如梦境分析(dream analysis)和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等,帮助个体将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带入到意识层面中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强调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灵由三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尽管许多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持怀疑态度,但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无意识理论和梦的象征主义理论仍然是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爱好者热衷研究的对象。 弗洛伊德的许多观察和理论都是基于临床病例和个案研究,这使得他的发现很难被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身上。无论如何,弗洛伊德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看法,并在心理学和文化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与精神分析有关的心理学家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学生,他进一步阐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强调了在人的一生中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埃里克森关于人格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理解。 根据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的说法,精神分析可以通过探索个体未能意识到的、藏在无意识中的冲动,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发展到现在,精神分析不仅包括精神分析治疗,还包括应用精神分析(将精神分析原理应用于艺术、文学和现实世界的环境及情况的研究)以及神经精神分析(将神经科学应用于梦和压抑等精神分析主题)。 虽然传统的弗洛伊德式疗法已经日渐式微,但现代精神分析治疗其实已经开始强调一种非评判性和侧重移情的疗法——当来访者在探索可能导致心理痛苦的感受、欲望、记忆和压力源时,他们能够感到安全。研究还表明,在精神分析过程中使用自我检视(self-examination)有助于长期的情绪性成长。•185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诞生 •1882年-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向弗洛伊德描述了安娜·欧( Anna O)的情况 •1886年-弗洛伊德首次开始提供心理治疗 •1895年-安娜·弗洛伊德出生 •190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一书 •189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这个术语 •1908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学家国际会议 •1909年-弗洛伊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前往美国 •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成立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和他精神分析理论分道扬镳 •1938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解散 •1939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因口腔癌在伦敦去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但其他理论家,包括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变中留下了重要印记——比如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和卡尔·荣格(Carl Jung)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包括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奥托·兰克(Otto Rank)、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梅勒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卡伦·霍尼( Karen Horney)和萨宾娜·斯皮勒林(Sabina Spielrein)也对现代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派的成形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精神分析还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术语和概念,这些术语和概念与意识、人格和治疗有关。 个案研究 案例研究被定义为对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事件的深入研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一些案例研究包括对多拉(Dora),小汉斯(Little Hans)和安娜欧( Anna O)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会尝试对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通过对个体的细致研究,研究人得以深入了解这些个体过去的经历是如何影响他们目前的行为和选择的。 虽然研究者的期待是在案例研究中获得的见解可以被应用于其他个体,但由于案例研究往往是非常主观的,因此其研究的结果通常很扩展到来访者以外的人身上。 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包括所有我们意识之外的事物——可能包括童年早期的记忆,隐秘的欲望和潜藏的驱力。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意识包含了一些不愉快的,甚至是社会不能接受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可能会产生痛苦或冲突,所以它们被埋在无意识里。 虽然这些想法、记忆和冲动可能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它们依然会继续影响我们思考、行动和行为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会以消极的方式影响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压力。 意识则包括我们所有外显的思想、情感和记忆等,其内容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事物,或者可以轻易被感知到的事物。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关键因素组成的。第一个我们称之为本我的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无意识的、根本的和原始的冲动。 自我:人格的第二个方面被称为自我。人格的这个部分主要负责处理现实生活向我们呈现出的种种要求。它有助于控制本我的冲动,让我们以既现实又可接受的方式行事。自我会强迫我们以社会可接受和现实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任性妄为地耽溺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除了控制本我之外,自我还帮助我们在原始的冲动、理想和现实三者间取得平衡。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最后一面,它包含了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我们的父母和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即超我的导向力,它会努力试图让我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行事。 自我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的一种策略。这些防御策略作为一种保护工具,可以防止无意识中不愉快或令人痛苦的方面进入意识层面。当某些东西看上去令人难以接受甚至是不恰当的时候,防御机制会帮助阻止它们进入显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缓和心理痛苦。精神分析在20世纪早期的影响逐渐扩大,但也并非没有批评的声音: 1.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潜意识、性、攻击性和童年经历。 2.精神分析理论家提出的许多概念都很难测量和量化。 3.弗洛伊德的大部分想法都是基于个案研究和临床观察,而不是实证的科学研究。 尽管批评之声不减,但精神分析在心理学的发展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影响了我们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并在心理学领域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直到今天: 1.虽然大多数精神动力理论并不依赖于实验研究,但精神分析式思维的方法和理论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2.许多由心理动力学家提出的人格理论产生的影响至今余波犹存,比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3.精神分析为精神疾病开辟了新的视角,并表明谈话疗法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症状。当人们被问及对心理学有什么了解时,弗洛伊德的名字常常是大部分人的首选项。毫无疑问,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理论观点,已经在心理学上留下了它的印记。 现在仍有少数人对人类行为持纯粹的精神分析观点。如今,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心理学领域采用了一种更加折衷的方法。事实上,许多当代心理学家对精神分析持怀疑态度。有些人甚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学派嗤之以鼻。在一个认知过程、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世界里,还有精神分析的立足之地吗? 传统精神分析的普遍衰落早已见诸报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发表的一份报告发现,心理学系通常会将精神分析单纯视为一种历史产物。2 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学术主题已经被抛在一边了呢?一些人认为,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精神分析未能检验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学家未能将该学科建立在以实证为基础的实践中。一些人认为精神分析不如其他治疗有效。如今许多人对精神分析如此怀疑的部分原因是,支持其有效性的证据往往被认为是效力不足的。 然而,一些关于精神分析有效性的研究已经为这种治疗模式提供了支持。一项元分析发现,精神分析与其他心理治疗手段一样有效,另外也研究表明,精神分析可能对治疗抑郁症和惊恐障碍尤其有效。. 在一篇关于精神分析有效性的综述中,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学家Peter Fonagy提出,精神动力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饮食失调、躯体障碍和一些焦虑障碍。 另一个问题是精神分析通常是一个长期的疗程——通常需要来访者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部分人期望能于几周或几个月之内就能产生疗效的时代。 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已经被排除在了现代心理科学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贡献没有价值。 他的治疗方法——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与专业人士探讨问题可以带来解脱——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给我们如何治疗精神疾病留下了持久的印记。当下的研究多少支持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初始观点。“最近对神经科学进展的一些回顾表明,弗洛伊德的许多个人观察,尤其是无意识过程的普遍影响和情绪对于思维过程的协同功能,已经在实验室中得到了证实”精神分析学家Peter Fonagy在《世界精神病学(World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说道。 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思想也只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虽然他以大胆的理论闻名世界,但他对世界的看法受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 虽然精神分析可能在走下坡路,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动力学的观点已经消亡,也不意味着它很快会消失。如今,心理学家们关注的是精神动力而非精神分析的视角,这种视角指的是我们人格内部的动力,其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构成了我们可观察的行为的大部分基础。而精神分析是一个更为狭义的术语,指的是基于弗洛伊德的概念——即要理解和治疗反常行为,我们的无意识冲突必须得到解决。那么,精神分析学家们能做些什么来确保它在心理学领域的生命力呢?Fonagy认为,强调科学是关键,即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实证研究和循证治疗。Fonagy还建议改进数据收集方法,考虑其他可能的行为解释,以及与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积极合作,可以提高精神分析方法的被认可度和适用性。 目前一些重振精神分析学的努力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上,这些概念更多的是基于实证研究(如依恋理论)或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与现代神经科学联系起来。 很明显,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中留下的印记直到今天还能被大家感受到。谈话疗法与精神分析可能是最佳搭配,但治疗师也经常在一系列其他治疗方法中使用这种技术,包括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和团体治疗。 无论如何,精神分析虽然大势已去、不复往昔光辉,但弗洛伊德的观点无论是对大众文化还是心理科学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参考文献: 杰里米•D.沙弗安. (2014). 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疗法(郭本禹, 方红 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Cherry, K.(2020). The Influence of Psychoanalysis o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Verywellmind.
精神分析心理学在了解人心、人性真相方面有其特长。而精神分析对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不同的精神分析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通过挖掘人的潜意识来研究并治疗心理病态的观点却普遍保持一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摘要:精神分析和积极心理学在理论上看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学理论,但是仔细比对其中的观点,不难发现,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同样蕴含着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关键词:精神分析;积极心理学;比较分析
在20世纪末,塞里格曼在指出了心理学发展的不足之处的同时,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同时,蒂纳等人共同提出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研究内容: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个人品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从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以其强劲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上的各个学科产生影响,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
在积极心理学产生之前,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它作为当时心理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流派,对当时乃至现在的心理学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不光对20世纪的心理学,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对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不同的精神分析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通过挖掘人的潜意识来研究并治疗心理病态的观点却普遍保持一致。因为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精神类疾病或者神经症的患者,故而曾有人戏称精神分析是“研究病态的心理学理论”。表面上看,似乎精神分析的观点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没有交接之处,但是通过梳理两种理论的内涵,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一、阿德勒理论中的积极思想
积极情绪是一种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它能激发人们产生接近或者接近倾向的行为的情绪。如人在高兴的时候,是很愿意多做事情或者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的,反之,如果人在悲伤或者气愤的时候,可能不愿意做事情和不愿意帮助他人。由此可见,高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而悲伤或者气氛则是一种消极情绪。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积极情绪具有缓解心理紧张状态的效果,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控制生理状态的平衡。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著名的《自卑与超越》,在书中他阐述了自卑是人生之具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自卑感来自于儿童与成年人对别之后产生的无助感,个体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便会想尽办法去追求补偿,按照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个体可以一直持续状态,便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办法来摆脱这种感觉。无论谁都不会长时间地遭受自卑的“光顾”,同样,自卑也一定会使个体采取某种行动,来缓解个体的紧张状态。由此可见,阿德勒的思想关于自卑的论述和积极情绪中的功能是很相识的,根本都是消除人的紧张状态。作为内驱动力的自卑情结,能激励人积极的克服前进中的障碍,不断超越,赢得自信。所以可见自卑在这里也可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在精神分析中具有消除紧张状态的积极思想。
二、埃里克森理论中的积极思想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强调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和在其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中用产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对于人格的研究既要消除人格问题,同时也要能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是在人的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三者共同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积极人格品质,但是更加的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是外在活动的结果,在一定的生理机制作用下内化成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质。埃里克森给人格定义了许多积极方面的特性,如希望、爱、诚信等,艾瑞克森认为凡是人格特质中具有这些特征的都是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会对人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建设性的方式加以解决。艾瑞克森认为,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是在遗传和社会因素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他在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中,提出在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因为受到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冲突,而这些不同阶段的冲突逐渐形成了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格品质的任务,而人格积极品质的形成就是冲突积极解决的结果,反之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如,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0-1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如果父母可以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便可以使婴儿产生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有利于婴儿形成希望这一积极的人格品质;反之,如果婴儿在此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信任感,婴儿就有可能形成多疑这一消极的人格品质。而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关于积极人格的特征和人格形成同艾瑞克森有很大的一致性,可见在艾瑞克森的理论中是蕴含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
三、霍尼理论中的积极思想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强调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和积极的方面,强调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并提倡用积极的视角对个体的心态和行为作出解释,并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来使个体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的人。而经典精神分析中的理论强调关注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强调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强调对过去的释怀而走出目前的状态而成为心态和行为正常的人。积极心理学强调现在,关注当下,精神分析强调过去,关注曾经。但是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尤其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使很多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精神分析学家霍尼的神经症治疗理论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霍尼指出,神经症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因为社会文化中的各种冲突形成的,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的失调。她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我实现自我潜在能力的建设性力量,而神经症的患者是因为这种力量被压抑了,如果帮助病人发现并运用这种力量,就可以帮助其摆脱神经症的困扰,所以,霍尼提出神经症治疗的关键是发现和运用来访者身上的积极力量,通过自我“修复”完成对自身问题的处理,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从这两种理论的阐述中,可以看到是有很大的一致性的,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在霍尼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是有体现的。
精神分析和积极心理学表面上看是观点及其不同的两种理论,但是经过比对可以发现,继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这其中包括积极视角。但是由于经典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抑制和压抑了在精神分析中找寻积极方面的观点,因此也就忽略了其中的一些积极观点。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精神分析心理学论文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与文学批评关系探讨
论文摘要: 本文从剖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入手,试图勾勒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脉络,着重论述该理论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及其主要不足。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signlUnd lreUd)是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精神分析法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欧洲的西方文学思潮的两大理论奠基石之一,对这股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思潮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借助该理论可以揭示文学批评领域里许多隐藏的深层次含义,为文学批评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
论文关键词: 精神分析法 文学批评 弗洛伊德 西方文学思潮 新视角
20世纪人类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尼采、康德等哲学家从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对文学创作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成为西方文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l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粉墨登场,形形色色的批评流派精彩纷呈,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解构论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来去匆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西方文坛。
在这股声势浩大的西方文学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十分独特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该理论存在一些诸如泛性主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束说,它对西方文学批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建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文学与心理学架起了桥梁,人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1)赋予文学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2)心理学概念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借用与引入,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类型模式”与“心理过程结构模式”的思想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他的有关生死本能论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传记的传统思路框架。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是白启蒙思想运动以来最大的人文解放,综观该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析法尽管面对像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原批评论等众多文艺思潮的不断冲击,它依然蓬勃发展,影响众多义学大家的创作,除了精神分析法本身的理论魅力之外,还得益于丁弗洛伊德的许多弟子,他们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导师的学|兑,并为精神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精神分析法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精神分析法为文学批评开辟了全新的研究维度,为长期困绕文学研究的许多难题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20世纪西方文论虽然流派纷呈,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注重文本解读。根据弗洛伊德解读法,文学作品里存存着普遍的象征意义,其中许多象征还与性有关。譬如,精神分析者大多把作品中凹陷、圆形的事物比作子宫。更有甚者,他们倾向干把一座空房予比作是女性生殖器,躲在空房子里的人则象征着试图寻求母性保护;同时,精神分析者通常还把作品里出现的像树干、塔、蛇、高山等意象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剧烈的运动,诸如骑马与飞翔,都被看作是性快乐的体现。
20世纪西方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无不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批评家们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作品里的象征物及其内涵,有助于透彻地理解作品。
例如,象征主义大师、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别了,武器》(A Farewellto Arms)就是借用象征手法创作的杰作。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书名中的arms一词,不仅表示“武器”,而且象征着“拥抱、搂抱”,也就是“爱情”。此外,小说还自始至终交织地表现了两种主题:一方面揭露战争的残酷、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另一方面描写爱不断遭遇的挫折经历。
但是,弗洛伊德式的解读法并非无懈可击,其中的对文学美学功能的忽略及其语言媒质的缺省是两大软肋,为此,该理论常常受到一些批评家的责难。西尼曾说过,文学是给人“教育与娱乐”的媒体。
搴缪尔主张,写作的目的`是教育,诗歌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由此可见,文学的美学功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且,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还起到组织结构的作用。
批评者从“自恋”(self—eroticism,即表示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欲望)以及“情结”(castration complex)等表示原始的生物需求等概念中找到更多的象征意义。
其实,弗洛伊德式的很多象征意义往往太随意、太主观,因而经不起深入推敲,有时难以置信。
第二,弗洛伊德关于“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独到论述,对于评论者剖析作家牛平与作品母题之间的关系大有陴益。根据弗洛伊德思想,其情结理论揭示了人类精神领域一个重要的渐变阶段,即自我、超我的出现,人格的发展,从家庭(自然)走向更广阔的背景(文化)。而且,弗洛伊德认为,外在的权威意识与内在的道德感将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以推断,弗洛伊德理论并;限于个体的存在,它还指向更深远的外部世界。
弗洛伊德最早在他的巨著梦的解析》里提到了“恋父情结”这个概念,他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论释,称它为“想实现某种愿望的掩饰性表达”。梦的解析》是一本对“两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过对索佛克劳斯的俄底浦斯国王》与莎土比亚剧作哈姆莱特》进行独具慧眼的研究分析,创立了“恋父情结”理论。国内学者王宁(2ooo年)认为,“恋父情结”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法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也是20世纪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弗洛伊德之前,评论家们对哈姆莱特迟迟不肯实施复仇计划,对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众说纷纭。他们禁不住要问: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他是不是装疯卖傻?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学者厄内斯特·琼斯是第一位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莎土比亚作品的研究者。他在题为论运用恋父情结解释哈姆莱特之谜(19l0年)的论文中做出如下的惊人结论:正是凶手克劳迪休斯使哈姆莱特痛下决心报了弑父之仇,解除了童年时代的郁闷情结。为此,琼斯还列举了许多事实,力图证明哈姆莱特在实施报复计划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亢满矛盾与迟疑的心理状态。虽然哈姆莱特最终报仇雪恨,但他还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教育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的渊博。下面是我分享的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128-132.
[2]李达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4-25.
[3]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193-198.德育研究
[4]宁丽新,樊东霞.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2012(10):151-152.
[5]刘明.加强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J].成功(教育版),2012,(11):168.
[6]徐树坚.高校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72-273.
[7]任莉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1):130+132
[8]徐礼丰.浅议高等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基本框架[J].科技论坛,2015,(6):143-146
[9]鲍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石志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1]王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外的差异分析[J].
[12]华章,2012(33):119.莫亚之,韦厚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与推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4(12):26.
[13]张彤.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96.
[1] 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 彦 王 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 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 曹芳 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 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 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 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 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学术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论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对这三点加以重视。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1]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讨论(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结论(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参考文献(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论学校体育中团队精神的建设[摘要]体育运动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化是个体趋同、融入群体的过程。学校所培育的人,最终要成为社会的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团队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社会赋予学校体育的重要职责。关键词:体育运动 社会化 团队精神 学校体育[前言]案例一:“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被打败。即使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也还是有这样两个前途。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一个新中国还是一个老中国,两个前途,仍然存在于中国人民的面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存在于我们这次代表大会的面前。既然日本现在还没有被打败,既然打败日本之后,还是存在着两个前途,那末,我们的工作应当怎样做呢?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我们的任务就是这一个!这就是我们大会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全党的任务,这就是全中国人民的任务。——摘录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案例二:日本人的学校运动会日本运动会的主题体现在运动会的口号上,秩序册的封面上醒目地印着“燃烧吧!小火花,辉煌吧!小闪光。——每个人都是主人公。”小小的火花,小小的闪光汇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炬——团队精神。整个运动会下至幼儿园,上至初中三年级、教职工和家长,只分红白两队进行比赛。径赛不计时,只计名次,各组按名次分别排队,最后按人次统计得分。所有比赛项目都是团队力量的较量,都需要每个成员的相互配合和为团队献身的精神,否则就难以取胜。例如。“台风中心”这个项目,红白两队各站成四路纵队,四人一组并排抓住一根长棍,绕过三个中心,左转时以左端同学为轴,右转时以右端同学为轴,其余三人根据自己跑动的半径调整好步幅,既要尽可能地加快步频,又要努力克服离心力的作用,以保证快速协调。“X人Y脚”的比赛,更体现了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红白两队各十五人,分别排成一列横队,将双脚分别与相邻同学的左、右腿绑在一起,双手互攀在同学的肩上。十五个人腿并腿、肩并肩,喊着整齐的口令进行比赛,要求步幅大小必须十分协调,因为内圈的直径不过一米,而外圈的直径却有十几米,稍不协调就会摔倒。在这里没有个人,只有团队。——摘录于:2004年1月《中国学校体育》[正文]从两例不难看出;“团队”小到一个班组,大到一所学校、一个国家,高度的凝聚,高度的协调。无论在硝烟四起的年代,还是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甚至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到处都存在着团队的身影。日本为何如此的重视团队建设,其根源何在呢?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理念中我们不难理解:“体育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在集体活动过程中能逐渐形成了许多锻炼集体,它是锻炼的后备力量,当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不能坚持锻炼下去时,这个集体会督促其继续坚持锻炼下去。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指导,使每个人都从这个集体中受益,在集体活动能中养成了良好的集体观念、协作精神,真正体验到了体育的价值。但现今学校体育存在着“安全第一”和“中考指挥棒”的双重枷锁,大量的体育项目从教学中开除了。从而使很多学生不能从体育锻炼中发掘到自我价值、集体价值。学生性格上变的孤僻、冷漠,“个人主义”现象滋生严重。因此,加强学校体育的团队精神建设迫在眉睫。1 什么是体育团队指有体育教师、学生或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在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工作的组织形式。它是“拥有共同体的一群人,具有分享的目标与兴趣,采用有组织的相互作用与沟通的方式,表现出个人的和工作上的相互依赖以及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在体育团队中,目标是共同的,人人都对此感兴趣,每个人都占据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各自的任务与职责,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2 注重体育教学,落实团队精神2.1 兼顾女生特点、加强班级团结男女生和班上课,应充分考虑到女生的特点,即不能让女生体育课“男生化”也要避免男生出现“吃不饱”现象。必须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一般来说,男同学好动,感情易表露,体质较强,喜欢竞争,活动量要求偏大,在组织教法上相对比较容易掌握,缺点是组织纪律要比男生好。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技术动作方面要比男生差,对于较难、动作幅度大的学习内容有着自然的恐惧感。如偏离女生的以上特点,像要求男生一样进行学习,很可能挫伤女同学的积极性,成他们学习上的顾虑。同时要加强对女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提高女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消除女生思想顾虑,培养他们学习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可利用团队的归属感心理,在适当时机,加入男女生同时参加的项目,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男女生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如男女生各一半的接力跑、运球跑、男女生配对的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项目,同时,留出一定时间,让男女生自由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以此促进班级与同学之间的团结。2.2 教学手法的合理运用在体育课中,由于男女生个性、体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学生的技术水平高低不同,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因为男生技术水平高,活动好安排而偏好男生,只顾和男生参加活动,而把女生丢在一边。也不应女生组织纪律好,而让男生放任自流。这样,都不能上好体育课。同时要注意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批评和表扬的方法,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不能偏袒一方,要促进双方互相尊重,创造出一个团结和谐,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2.2.1 不要老是强调技术,要教会学生如何组织体育锻炼:过多的强调技术无疑是体育教学的误区,技术对体育真的那么重要吗?学生个体在对技术的学习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喜欢的是研究,是团队的合作探讨,而不是“你应该这样做”的体育课,让学生去体会技术吧!学习是为了锻炼,而不是为了去参加比赛,不要老是教那么深奥的技术,把体育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要把强调技术的观念转化为如何教会学生自我组织体育锻炼上来。教师是导演,运动场上的发挥还要靠学生自己。2.2.2 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的情况,对学生的锻炼的态度、锻炼的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进行传切配合的教学时,给各小组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各小组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各小组的配合情况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小组,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小组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2.2.3 培养学生的适应、交流能力: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集体性、社会性、体育课上的各种活动都会反映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交际的能力,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心理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团队建设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从自身行为出发,在同学生的往来交往中调整改进教学,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交流,培养他们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消除因隔阂而产生的心理紧张和压抑。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在真挚的团队交往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情操。2.2.4 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性: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时更有必要加强团队的认同感心理,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够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因此,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竞争中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团队运动所带来了的乐趣和满足,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2.3 建立密切的师生感情,确立教师的偶像地位: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像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间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只有像裴老师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4 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学生相互评价是了解团队精神建设情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平时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了解也较深,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学生互评是得到的信息一般来说较真实,较具体。评价时要相信学生,要相信他们的参与有助于促进团队的发展,积极引导他们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评价重在促进团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互评结果要分析看待,不能简单下结论,避免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影响到团队的建设。在必要时要给被评学生解释的机会。只要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评价的内容和目的,熟悉评价的过程和程序,学生互评结果就是了解团队的极其宝贵的资料。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学生与老师极其他参评人员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团队反思、团队教育、团队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团队内成员间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更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团队关系。3 开好学校运动会,表现团队精神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积极性休息,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当然学校也有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但那毕竟只是诸项任务之一,而且主要是针对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而言。而要发现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只有在普及提高各项运动的基础上来实现。要发展有体育潜力的后备人才,在学校阶段也应是使他们真正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竞技项目作为学生竞赛的主要内容,所显示出来的乃是一种高水平运动的低水平比赛,并且学生的参与率很低。个别尖子有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加上常年系统训练的实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比赛的胜利。另少数有点积极性或老师强令参赛的也只不过是一个陪衬,再努力也是白搭。从而失去了参赛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对于更多数的学生,或做服务性工作,或当观众,场面特别冷清。而体育尖子在学习,纪律等方面也许差,真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使人们认为搞体育不好。诸方面原因还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学生乐的是在没有课堂约束的情况下休闲几天。这样的运动会,既难以达到广泛健身的目的又体现不出团队精神的内涵。因此,要推动群体活动的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氛围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团队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4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狠抓团队精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3)第十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要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收获。同时注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既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又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方法上应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特长、发展个性,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采用创造性练习,鼓励和启发学生,使他们既在活动中娱乐,又在娱乐中锻炼。为了更好地开展,我们还应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恰当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广泛地发挥学校德育领导、班主任的作用,齐抓共管,不仅在课时上落实,而且在任务上、目标措施上都能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掘体育活动的潜在内容,将体育活动丰富化、大众化。每个学生都是在乐中学、乐中练,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校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欢乐景象,使学校体育以发展学生身心、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主要目标得以有效保证。5 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延展团队精神《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的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的;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娱乐,其群众性,社会性较突出,且个人参与的自由度较大。而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众所周知,一个人从6——25岁之间接受的学校教育,对于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学校体育在这个阶段所担负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它以促进青少儿身心发展,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为突出,且具法定特征,带有了强制性。与此同时,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是能够为学生离校后参加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实践打下基础的。目前,我国有普通中、小学86万6千多所,在校中小学生1亿6干多万,要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就要把学校体育摆在战略重点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从学校体育的竞赛入手,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有选择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具有中学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总而言之,学校体育是学生团队建设的最佳场所,教学中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的项目都可以渗透团队精神建设。要知道,一个好的学生,需要许多方面的教育,体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教书育人的体育教师,应当全面细心的观察每一个学生,应善于把握团队精神的精髓,使学生的单习团体形成积极的团体规范、团体压力和高度的团体凝聚力。在创造适宜的团体学习环境的同时,发挥团队的高度合作、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参考文献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2 《全民健身指导手册》,李伟听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12月。3 《体育心理学》,马启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5 中国学校体育, NO.1,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4年。
谈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对此,可谓是众说纷纭,就我理解:团队精神就是公司上下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就如航行于大海的巨舰,有智慧舰长的正确指挥,有勇敢船员的协同配合,在这艘巨舰上每一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凝聚成劈波斩浪的巨大动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就能在激励的竟争中长盛不衰。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于个人、团体力量的体现,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员工都要将自已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员工要将个人追求与企业追求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与企业风雨同舟的信念。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在企业每个人的工作都不是绝对独立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工作相对独立,但又相互渗透,所以分工是相对的,分工是离不开协作,协作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企业这艘巨舰上的每个人岗位不同,但要达到胜利的彼岸就必须团结协作,向着同一个目标摇旗呐喊,勇往直前。 总之,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精髓。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根筷子容易弯,十根筷子折不断…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力量直观表现,这也是我理解的团队精神,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在。
摘要:古人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也许古人不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但他的意思表达的很深刻,一个人同心同德,可以发挥超过一千人的力量,可是,如果一万个人离心离德,恐怕连一个人的力量也比不上!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打造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关键。什么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有什么作用?团队精神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和建设团队精神?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团队精神,领导艺术,团队建设,原因,解决目录摘要 …………………………………………………………………1 目录 …………………………………………………………………2 第一章:绪论 ………………………………………………………2 1.1:团队精神的内涵 …………………………………………2 1.2:团队精神的原则 …………… ………………………………3 1.3:团队精神对企业的作用 …………………………………… 4 第二章:团队精神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 2.1:团队精神建设的现状 ……………………………………5 2.2: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 第三章:团队精神建设的具体措施 ………………………………7 3.1:打造团队精神的三利器 ……………………………………7 3.2:团队精神建设的技巧和方法 ……………………………83.3:团队精神的培养 ………………………………………9
1.农村初中生害羞心理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2.当代军校学员心理危机探析3.在航海类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4.浅谈影响儿童心理的家庭因素5.灾难中人们的心理反应特征及启示6.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分析7.浅谈电脑及其网络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8.团体心理沙盘的非言语沟通意义及应用9.飞行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初探10.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艾滋遗孤心理问题研究1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12.心理咨询师的决策风格与伦理决策行为1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14.医学新生潜在心理危机与心理痛苦水平关系15.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16.病态社会心理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17.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18.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儿童虐待影响因素及心理影响调查19.1例不进食患儿的儿童叙事心理治疗20.大学生心理危机和防护措施探析
雅克.拉康,1901-1981,法国精神分析学家。他在1919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进行精神分析和哲学的学习,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偏执狂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我们中国人读这种学科的人估计很少,能写这种论文的人可能更少了,但是,西方人很多人就是对这种东西感兴趣,我想这的确是体现了他们的科学精神。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新解释,被称为法国精神分析文化思想的主要基石,他的学派被称为法国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派,但是,他却在1980年宣布解散他的学派。拉康主要通过研讨班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思想,宗派性强,语言难懂。 他的主要著作是文集,对西方现代哲学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每一个哲学他的代表作, 比如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强力意志》,《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叔本华的《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 ,当然这些著作可能大多数是读不懂的,但是如果你感兴趣,这些著作读完以后,那你对生活和思想将会有一个新的认识,真的是别有洞天。 1.早年曾把精神分析看作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但后来强调它是一门人文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他对弗洛伊德进行了重新理解,他认为弗洛伊德理论里面还应该有一些科学的东西在里面,他的差别是早年将其看成了类似自然科学的科学,但后来将它看成了人文。 2.人的欲望是一客观事实,这一事实既不能被还原为外界事物的可欲性,又不能被归结为人的生理本能。 欲望是一种文化现象,没有形成欲望的那些文化条件,人就不会有恰当的可欲对象。 你说,我一定要做一个明星,这个欲望可以达到吗? 那你首先你得有一个欲望的条件,你说你长得那么丑,然后又想要做一个明星,这个欲望你想一下之后就灭掉了,当然,现在看来有些丑的也能当明星,比如像葛优,好多男星我看丑一点反而能当明星,如果不丑的话,当明星反而有点困难。 但是女孩相对来说,基本上都是漂亮的,这个世界我看也有点古怪,男的喜欢漂亮的,女的喜欢有钱的不管美丑,有点美女和野兽的感觉。 现在人的欲望要高得太多了,欲望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欲望,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欲望。你的欲望可能在美国人一看的话,你的欲望怎么那么低啊。当然,现在中国人的欲望已经不比美国人低了。包括现在女孩打的手机,都要比美国人好多了,他们现在有的手机还是很烂很差的,我们这里更新换代很快。我以为他们很先进,但他们的贫富不均也是很大的,他们现在有的电视机还是凸面的,我们现在这里还有凸面的电视机吗,他们有的还在看两块钱一盘的录像带(国外版权保护得厉害),你说中国还有这种现象吗,没了。 3.精神分析的方法是人文科学的结构分析。 4.精神分析是“语言治疗”,精神分析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病人的语言。尤为重要的是索绪尔的语言分析的方法也适用于对精神病人语言的分析,因为“下意识的语言一样有结构”。 也就是我针对你语言的分析,就知道了你语言的结构,从而也就可以治疗你的疾病。 1.儿童在六个月左右之后,心理状态进入镜像阶段。镜像阶段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六个月的小孩让他站在镜子面前,他有什么感觉,他知道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他,然后一个小猫也让它让在镜子面前,它没感觉只会很惊恐的样子冲着镜子里的猫叫。 可是六个月的小孩就会知道,他和镜子里的是一样的,这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心理现象。 2.镜像阶段的欲望反映出人类的特殊性,人类欲望与动物欲望不同之处在于,人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 尤其是小孩,小孩和母亲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小孩往往把他和他的母亲当作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小孩和镜子的关系一样,小孩和镜子里的小孩是同一回事,小孩和母亲他也看作是同一回事。母亲就是一面镜子。 当然,母亲对小孩也是有这种感觉,如果一个小孩和母亲的关系割断了以后,那真让人撕心裂肺。父亲的关系,当然也悲伤,但父亲和小孩的关系远远没有母亲和小孩的关系那么密切。 3,镜像阶段的特点是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在想象中等同。 儿童:镜像=儿童:母亲 (主体):(客体)=(自我):(他人) 这里面主体已经没有了,主体被同化了,自我也没有了,也被同化了。也就是说母亲如何对待孩子,母亲是什么性格,都将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4.因为这种想象中的等同,拉康把镜像阶段的心理状况称为想象界。 1.强调俄狄浦斯情结的象征意义。 2.自我与可欲对象的完满结合由于他人(父亲)的出现而被切断,自我因此成为主体,可欲对象成为客体,两者建立起象征关系,同时,主体与他人也建立起象征关系。 在恋母情结中,小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种关系完全就是等同的关系啊,母亲的欲望也是我的欲望,两者是联结在一起的,但是突然一看还有第三个人存在着,还有一个讨厌的父亲存在着,父亲的存在导致了自我因此成为了主体。 我和母亲这种割不断的关系同镜子一样贴在一起了。有了父亲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以后,而且在小孩意识到父亲的存在以后,他才意识到,原来我和母亲还是有区分的。还有另外一个人,我怎么办,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这个主体的存在。 我就是我,这个“我”字就代表了我,是分开的,本来是分不开的。 3,那么,象征关系的建立是把自我与可欲对象的完满结合留在下意识的结果。 象征关系,就是父亲出现了,恋母情结解散了,解散了以后,我和母亲独立了,独立了以后但是还有自我和可欲对象,那种和母亲完满结合的那种状况到哪里去了呢? 结果是留到下意识里面了,因为自我的主体已经建立起来了。 拉康所说的象征规律是用符号象征可欲对象的做法,象征不是意指,而是代替。 就是用能指代替所指,什么叫能指代替所指呢? 比如一个小孩,他在玩一个玩具车,嘴里向妈妈说着,走,过来,这意味着我和母亲已经切断了关系,母亲已经有另外一个词来代替了,于是同我个人就离开了,这样就区分了我和母亲是不同的两个人。 4.能指对所指的代替是适用语言的前提,没有这种代替,人的心理行为将像想象界的儿童一样,身体和器官与他人乃至外界事物处于直接等同的关系。 也就是说精神病患者,实际上永远处在等同的那个想象界里面。 比如说,你一说到牙齿,精神病患者有可能就会感觉到,牙齿在脱落,你明明打了他,他反过来硬说是他打了你,精神病患者乱在什么地方? 乱在他实际上没有主体,他和别人是合一的,在逻辑上他搞不清楚了,你说是谁打了谁吧,他搞不明白,就是说他处在一个想象界当中,没有和外界事物切割开来。 1.语言的象征意义,要用下意识中的欲望来说明。 “下意识是语言的全部结构”。 2.一个人学会了“我”以及其他人称代词的意义,标志着他进入了语言,进入了文化和社会。 “自我是抗拒治疗的中心”。 你说我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想象界,你最小的孩子的时候,他那个我是什么我,他没有概念的,我是镜子里的我,还是自我的我,我和母亲是分不清楚的,但是,你学会了“我”字,就代表你的主体开始独立了。 精神病最大的问题,就是还处在想象的自我当中。 3.人在意识的深处有与他人认同和得到他人的承认的欲望。 这是人类共有特征,我们不管哪个人,在哪个阶段,总希望有人表扬他,得到他人的承认,认同,哪怕只有一个人,他就会有坚定走下去的勇气。 但是,在拉康看来的话,这还是处于想象的结构。 包括读书也是一样,你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对好多人的意义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更牛,一个符号,你看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你说这个“生”是什么意思? 符号,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承认。好多女孩一看,说研究生以下不嫁,你说研究生就是那么重要吗,硕士那么重要吗,可是符号啊。 因为在一些人的骨子里面,通过这些符号,就可能得到他人的承认。 虽然你已经是自我了,但是人经常要否定自我。又回到儿童阶段那个时候了,虽然你长大了,但是你还是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他觉得象征界和想象界是这样一种关系。 4.意义的所指是下意识的欲望,语言的符号功能只能由能指来承担。 能指符号的一连串的联结和转换就是转喻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用老虎,来比喻勇敢的人,用虎皮比喻老虎,再用斑斓的颜色来比喻虎皮,以至于一个人穿上斑斓服装就有了勇敢的人的象征意义,我们有意识的去理解语言的意义,只是能指符号的无穷转喻,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即他们的所指,那是在下意识层次的欲望运动中生成的。 他把能指和所指分成了两个部分,他认为上面是能指在流动,下面是所指。中间隔了一个屏障。 所指是下意识的欲望,能指是转喻,所指是隐喻。 5.他认为,能指的流转与所指的流动虽然发生在两个彼此分离的层次,但它们却是共时的、同构的。 就是你看,能指在变化,所指也在变化,这两个东西是同构的,能指是语言的东西,所指是下意识的东西。 但是中间,分号的分离,表示能指和所指永恒的分离。也有反常和例外的时候,那就是所指从下意识注入到意识之中,成为语言的隐喻。 表面上是因为胖而去跑啊跑,而潜意识里是在想着杀死迪克。 转喻和隐喻是这么一种复杂的关系,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从理查德到胖,是能指的转喻,但是,减肥是隐喻,杀死迪克这是下意识造成的。所以,这么一连串的对话,和下意识是连在一起的。 这是拉康结构主义的思想,他的思想最突出的就是语言是下意识的结构,这个结构是同构的,就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语言来分析一个人的下意识结构,也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动机。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人格的特质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自尊的心理学研究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国民性(中国人)的心理学研究学术堂精选了一部分心理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1999.311.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