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研究论文

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研究论文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性别:女出生年月:1974 年 9 月出生地:沈阳[ 简历 ]1998 年 7 月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英语)专业。2003 年 7 月于该校博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2005 年起任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新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产物及相关代谢酶研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毛细管电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著作与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被 SCI 收录 6 篇,参编专著 3 部。近年来代表性论文:孙璐,钟大放,陈笑艳,张逸凡. 格列喹酮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16(2): 114-117刘磊,孙璐,黄海华,钟大放 . 萘普生的微生物转化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19(5): 369-372郭继芬,孙璐,钟大放 . 用液相色谱 - 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联用法检测兔体液中阿普唑仑及其主要代谢物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0,17(5): 358-360贾薇,孙璐,史向国,陈笑艳,钟大放 . 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测定牛奶中 4 种四环素类药物残留量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2,19(2): 96-100邢杰,孙璐,钟大放 . 西地那非衍生物的电喷雾离子阱质谱研究 . 质谱学报 2002,23(1): 1-6刘磊,黄海华,孙璐,钟大放 . 短刺小克银汉霉菌对维拉帕米转化的能力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2,16(4): 292-298徐海燕,李雪庆,孙璐,钟大放 . 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人血浆中美洛昔康浓度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0,17(5): 355-357孙玉明,杨炳华,李岩,孙璐,钟大放 . HPLC 法测定复方片剂中依那普利相关物质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3,20(5): 363-366自由撰稿人孙璐,男,1992年七月五日出生,初中毕业后开始撰稿。记有杂文四十余篇,代表作《城管与流氓》,《学历与素质》等散文二十余篇,代表作《白山黑水间》《秋风客》等 又著有热门网文十余篇《红颜知己》等自2012年起,开始撰写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历史演义》 经济哲学类书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文学理论类书籍《通俗写作概论》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如下:一,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新药发现:药物在具备低毒副作用以及良好药效的同时应该具备较好的药动学的性质,比如:生物利用度和吸收好;中度的蛋白结合率;良好的溶解度;在体内的代谢物毒性低或者无毒等等。因此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且对药物结构可能会对参数产生哪些影响进行分析,找出代谢和结构之间的规律,进而为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和设计提供指导性的意见。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药理学的研究:药物必须要到达靶部位,并且保持一定的浓度,和作用的部位结合产生药物-受体相互作用才能够产生应有的药理效应。药理作用的强弱和作用部位期药物浓度密切相关,例如速尿利尿剂,其作用的强度和Na+排出量、尿流量、血药浓度有着线性关系;水杨酸在体内达到50-100mg/L时具有镇痛作用,浓度大于250mg/L时具有抗风湿的作用,浓度在350-450mg/L时具有消炎作用;当浓度大于500mg/L时会出现毒性副作用;当浓度在1600mg/L-1800mg/L时会导致患者中毒死亡。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一步地研究,从而知道药物在临床上的用药。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制剂学的研究:好的药物剂型是安全、有效、均匀、稳定的,利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能够有效地筛选和评价药物的急性,从而帮助临床合理地用药,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他们都具有维持药物有效的浓度、减少用药的次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将药物靶向到作用部位的有点,利用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我们可以对药物的各种剂型进行评价,观察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四,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其主要是对中药的单方、组分、活性成分以及复方在人体内的排泄、代谢、分布、吸收等动态规律进行研究,通过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有利于对方剂的组成、某些中药其作用机理进行阐明。中药复方中的每一味药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方,通过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进行协同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药物可能不一定是存在于单味药或者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极有可能是其在人体内经过代谢后所转化的新化学物质。因此通过动力学的研究能够认识到真正起作用的化学物质,能够阐明活性成分在人体内代谢、分布以及吸收全过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五,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毒理学研究:与毒性试验结合,利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能够对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以及药物的毒性进行探讨。药物毒代动力学是临床试验于非临床试验之间的纽带,主要是找出比较全身毒性、暴露和毒代动力学数据于时间的关系。利用毒代动力学可以阐明重复给药对代谢过程的影响;阐述毒性试验条件之下全身暴露和毒理发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用于对在试验中药物毒理学发现或者改变的解释,从而为临床前的毒性试验提供依据;通过对代谢产物的研究以及揭示出毒性的作用机制。六,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临床用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规律进行阐述。因此其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比较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代谢物是不是一致;其次是对于在人体内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也应该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利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阐述在相关适应症治疗的条件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物在体内代谢动力学规律的影响。上述研究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对药物的毒性反应提供合理的预测。临床给药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多剂量的给药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的剂量都需要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若是给药剂量太少,则药物无效;若是给药剂量太大,则可能会引起中毒;若是给药间隔时间很短,则很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若是给药时间间隔过长则体内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不能维持。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传承历史,历经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中药的研发仍然充满了挑战,如药材来源变异大、有效成分不明、质量控制困难、缺乏清晰准确的安全性评价、药理作用机制不明等等。因此,至今还没有一种中药通过美国FDA的新药审批;而且,欧盟已经颁发了(欧盟传统药品法案),也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为了扭转目前这种尴尬的境地,实现真正与国际接轨。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必须对中药的安全性、作用机理及其药理活性成分有明确的认识,并深入剖析。近十多年来。在西方药物发现和开发阶段利用体外和计算机辅助研究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特性研究,大大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1]。所以借鉴西方新药研发的成功经验,将ADME/T评价体系引入到中药的研究中。特别是药物代谢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中药的真正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而且有利于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等。本文将综述药物代谢(Dmg Metabolism)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及其进展。1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机体内的消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不经任何代谢而直接以原型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另一种是部分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药物的代谢(drug metabolism)也称为药物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2J。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分为两个步骤【3j,第一步称为I相代谢反应。药物在I相反应中被氧化、还原或水解,催化I相代谢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第二步称为Ⅱ相结合反应。药物在Ⅱ相结合反应中与一些内源性的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结合或经甲基化、乙酰化后排出体外。催化Ⅱ相结合反应的酶主要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一s一转移酶、磺基转移酶和乙酰基转移酶等【4 】。其中P450酶在众多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P450酶催化的底物相当广泛,90%以上药物的氧化是由P450酶催化的。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酶,其催化的I相代谢反应是化合物在体内代谢的关键步骤。因为这一步反应通常是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限速步骤,可影响化合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等动力学特性,且P450酶活性常常随遗传因素、年龄、疾病状态或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L7J。一般来说,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其药理活性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第一,代谢物活性或毒性降低;第二,形成活性代谢物;第三,形成毒性代谢物;第四,前药的代谢激活。总之,药物代谢转化的最终结果是使药物极性增加。有利于药物的排出体外【2.3】。2 药物代谢研究的方法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分为体内法和体外法,两者各有优缺点,所以通常两者相结合进行药物的评价研究。体外研究可以通过高通量筛选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对大量候选化合物的药动学特性作出初步的评价。缩小体内筛选的范围,一般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初期。体内代谢研究是体外研究的良好的衔接点,因为有时候应用体外模型预测体内参数不理想,必须借助体内筛选。当然在药物开发的后期,也要进行动物和人体体内药物代谢研究,总之,两者相辅相成【3J。2.1 体内法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进行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于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收集胆汁、尿液和粪便,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液质联用技术(LC-MS/MS)等方法在胆汁、尿液和粪便样品中寻找药物的代谢物(包括I相和Ⅱ相代谢物)。并对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鉴定,最终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2.2 体外法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和重要器官之一,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富含有丰富的肝药酶,所以大部分的药物在肝脏被代谢。故药物的体外代谢模型多以肝脏为基础。常见的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离体肝灌流法、肝切片法和重组I)450酶体外温孵法等。药物体外代谢研究中应用到的方法除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液质联用技术(LCMS/Ms),还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如we.ston bloting等。体外法因有其独特的快速简便和节约成本等优势和特点。所以在药物代谢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了肝脏以外,口服药物还必须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后才能进入血液发挥疗效(如人参皂苷的体内代谢[8 ),因此药物在胃肠内菌群的代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已经有人把药物在肠内菌代谢的研究引入到药物代谢的研究范畴。其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有整体肠内菌代谢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前者是对人或动物服药后的消化道各部分及其内容物进行分析,后者有粪便温孵法和消化道内容物温孵法,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可用肠内菌纯菌株、混合菌或粗酶进行代谢研究。3 药物代谢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3.1 中药代谢产物谱的定性研究要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首先应该明白其在体内转化成什么产物,而且这些产物有可能是活性增强的产物或活性减弱的产物。也有可能是毒性成分。因此对代谢产物谱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可以阐明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机制,也可以进行代谢产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国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一般是将中药代谢后的各种生物样品采用各种手段分离后进行分析鉴定。如阿基业等人给予大鼠一定剂量的盐酸关附甲素后,在不同时间间隔收集大鼠尿液,应用液质联用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关附甲素在大鼠体内可以转化成为关附壬索、关附醇胺、关附甲素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关附壬索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经过生物转化,代谢产物的极性增加,药效下降【9j。李晓海等人采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和大鼠体内法对左旋一叶蔌碱的代谢转化进行了研究,代谢产物分别鉴定为6一位羟基、6.位羰基及5一位a及B羟基取代的左旋一叶蔌碱,还证实了体内6一位羟基代谢物进一步形成了Ⅱ相结合物。最终基本阐明左旋一叶蔌碱在大鼠体内外代谢转化的途径Cio】。徐文等人将待测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与新鲜配制的大鼠肠内溶物悬液在37℃孵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孵化前后溶液中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浓度,结果表明淫羊藿苷被肠道菌群迅速代谢成淫羊藿次苷Ⅱ,而淫羊藿次苷Ⅱ不被代谢[11]。3.2 中药代谢酶谱的研究鉴定参与中药代谢的代谢酶种类及其贡献,对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同样重要。因为遗传因索和环境因素造成人体对药物代谢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代谢酶的表达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决定的,依此可将人群分为强、中和弱代谢型等表型C12J。强代谢者和弱代谢者之间药代动力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13J,因此给予不同代谢表型人群相同的剂量,药物产生的疗效会完全不一样。甚至会中毒现象的发生【l 。所以鉴定参与中药代谢的代谢酶种类及其贡献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此外中药代谢酶谱的研究还有利于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中药毒性研究等。高凯等人采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通过运用不同的CYP同工酶选择性抑制剂和底物进行抑制实验,初步选出介导甘草次酸单羟化所涉及的CYP同工酶为CYP 3A1/2和CYP 2C9/10 cis},研究结果提示当甘草次酸在CYP 3A1/2和CYP 2C9/lO弱表达的代谢者人群中使用时,应该注意剂量的控制,否则可能会出现中药的安全性问题。3.3 中药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对CYP450酶表现出明显的诱导或抑制。如中药白芷中富含呋哺香豆素化合物,研究发现白芷提取物可以抑制大鼠肝微粒体CYP 3A、CYP 2C和CYP 2D1的活性,所以会抑制甲苯磺丁脲、地西泮、硝苯地平等在体内的代谢[16]。中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对 1Al、CYP 2B1和CYP 2Cll这3种同工酶有明显的诱导作用【l 。中药在lJ笛床上常复方用药或与化合物合并用药。这就有可能发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药效、药动学、毒性等的变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如人参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d,它对CYP3A4有抑制作用;而人参再造丸、通心络等中成药组方中又含有人参,因此如果患者在服用通心络、人参再造丸等中成药时,同时服用经CYP3A4代谢的化学药硝苯地平、胺碘酮等,就可能会导致低血压等不良反应[18]。高月等人考察中药丹参、苦参、人参及其与藜芦合用对大鼠肝P450酶活力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这3种中药与藜芦配伍合用后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P450酶含量和主要的药物代谢酶CYP3A及CYP2E1的酶活力。提示可能正是由于3种中药与藜芦配伍后对药物代谢酶的抑制作用减缓了剧毒中药藜芦中相关物质的代谢.致毒性增加,产生了不期望的中药毒性【l 。4 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代谢的研究除了深入研究单一成分的代谢外。首先应加强有效部位、单味药材和中药复方的代谢研究,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全面的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其次,应该深入开展中药基于代谢酶的配伍规律的研究,阐明中药复方中各单味药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中药复方的解毒机制。总之,随着中药代谢的深入研究,以及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合作。必将揭示中药的代谢规律、中药的配伍规律和解毒机制等,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创新药物的发现以及指导临床用药作出贡献。

质谱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

单独应用质谱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帮助确定结构。药学领域一般是液质联用或气质联用,可以起到分离的作用,质谱就作为了一种检测器,不仅可以帮助定性,还可以定量,在药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相互作用青蒿素类抗疟药临床应用以联合用药为主.而且这类药物可能存在自身诱导代谢作用,因此从药物代谢及动力学的角度阐明青蒿素类药物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对于避免由相互作用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疗效降低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临床合理制定和评价复方治疗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1 抗疟药研究概况疟疾是人类的一种高发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热带非洲和东南亚的欠发达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约有40%的人口身处疫区.每年有3—5亿人患此病.每年死亡人数为100—200万,其中一半为5岁以下儿童。近一个世纪以来,里程碑式的抗疟药共有3个,即1945年的氯喹、1985年的甲氟喹、1987年的青蒿素类衍生物,分别源自天然植物金鸡纳树和青蒿两大家族。目前疟疾的化学治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耐药性的快速产生.早在1910年奎宁在巴西出现了耐药性,1949年氯胍类药物发生耐药性.1957年氯喹出现了耐药性.甲氟喹也在上市后5年出现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疟疾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青蒿素类抗疟药是目前惟一一类至今尚罕见耐药性的抗疟药。2 青蒿素类抗疟药青蒿素(artemisinin,ART)是1972年由我国科学工作者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高效低毒的新型天然抗疟药[2].其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均与以往的抗疟药不同[3].而且对耐药株疟原虫也有效。近年来对青蒿素进行结构修饰得到青蒿琥酯(artesunate。AS)、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蒿甲醚(artemether,AMT)、蒿乙醚(arteether,AET)等衍生物。我国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各地治疗经验制定的抗疟药用药方案.提出青蒿素衍生物在治疗恶性疟时应使用5 d或7 d疗程。推荐青蒿琥酯或蒿甲醚100 mgx5 d或7 d。首次剂量加倍.总量为600—800 mg;双氢青蒿素80 mgx7 d.首次剂量加倍,总量为640 mg。青蒿素类抗疟药因其作用快、耐受性好、无耐药性而广泛用于疟疾的治疗.但该类药物的缺点是预后复发率较高(约为10%),并且近年来有报道在我国云南省青蒿琥酯对恶性疟原虫的敏感度降低[4]。为提高该类药物的疗效、降低复发率、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国际上倡议与其他抗疟药联合用药[5’刮。WHO自2001年开始推荐使用基于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联合治疗方案[7](ART-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ACT).第1个由WHO认可并推荐使用的ACT是蒿甲醚一苯芴醇复方:我国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主要是双氢青蒿素一哌喹复方。2.1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青蒿素被疟原虫体内的铁催化,其结构中的过氧桥裂解,产生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发生络合,形成共价键,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从而死亡。青蒿素的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均比青蒿素大。李锐等[8]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干扰原虫膜系线粒体功能.阻止原虫消化酶分解宿主的血红蛋白成为氨基酸,使疟原虫无法得到供给自身蛋白质的原料.而迅速形成自噬泡,导致虫体瓦解死亡。Steven等[9]认为青蒿素与原虫内的氯化高铁血红素反应导致副产物活性氧的产生.而活性氧的产生导致疟原虫膜系统的损害。从而原虫代谢功能紊乱直至死亡。蒿甲醚或蒿乙醚具有抗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作用。2.2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2.2.1 青蒿素:青蒿素是一个含内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结构中没有特征的光谱特性.早期研究采用的体内分析方法主要有放射性同位素法(不定位H 标记)、薄层扫描法、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等.其灵敏度和选择性不能满足药物代谢动力学深入研究的需要,因此至今对其代谢机制、药代动力学性质、作用靶点的认识尚不完全清晰。已有的报道表明,青蒿素口服吸收迅速。但吸收不完全,首过作用较强;生物半衰期为2 3 h,主要代谢部位在肝脏:20世纪80年代我国药学工作者曾在受试者尿中分离得到青蒿素的4种代谢产物,主要为去氧、氢化、羟基化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均失去过氧桥结构,无抗疟活性[10,11]。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青蒿素在健康志愿者及疟疾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均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12,13]。健康志愿者口服青蒿素500 mg.连续给药7 d后,口服总体清除率提高了约5倍(186~1031 Uh),曲线下面积(AUC)下降到20%。Zhang等[¨]研究发现,给予单剂量青蒿素。间隔4 d后再给药,青蒿素的总体清除率仍可提高1.6倍。AUC则可下降约4o%。这种时间依赖性的动力学特征.可能是导致青蒿素预后复发率高的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药物的自身诱导代谢(auto—induction metabolism)有关。Gupta等[ ]的体外代谢研究表明。青蒿素在大鼠体内存在自身诱导代谢现象,即多剂量给药后可使自身代谢加速;Simonsson等【l6]报道,青蒿素的自身诱导代谢可能或部分与CYP2B6有关。Zhang等[¨]研究还发现,青蒿素可显著提高青蒿琥酯活性代谢物双氢青蒿素的血药浓度并延长其生物半衰期,两者合用可改善青蒿琥酯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可望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由于该类药物的体内消除以代谢过程为主导.若合用药物之间对代谢酶存在底物交叉性而产生竞争或抑制现象、或对CYP450有诱导或抑制作用.均可能引起药物相互作用。2.2.2 青蒿琥酯: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一般为静脉注射给药。在动物体内静脉注射后,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双氢青蒿素。不同动物,青蒿琥酯动力学性质不尽相同。李锐等[”]报道青蒿琥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属于单室模型,血中半衰期为15.6 min:在犬体内动力学为一级速率过程,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半衰期10 min。而且青蒿琥酯具有诱导肝药酶的作用。首过效应明显。在健康人体内,青蒿琥酯的药代动力学属于双室开放模型,消除速度快,平均血浆清除半衰期(tm)为34.2 min,但高剂量组比中、低剂量组消除要慢,其消除速率可能与剂量有关,因此.建议临床适当增加给药次数,以维持血中有效浓度。另外还发现静脉注射青蒿琥酯后经尿排出的药量很少.7 h累积排泄量只有剂量的1.8%,说明青蒿琥酯从人体内消除的主要途径是代谢转彳乜【博]。与青蒿素相比,青蒿琥酯多剂量给药后,其活性代谢物双氢青蒿素的药代动力学并不发生变化[“ ;但Khanh等【l9)研究报道青蒿琥酯多剂量给药后,双氢青蒿素的血药浓度降低。关于青蒿琥酯的药代动力学是否也具有时间依赖性还不确定。2.2.3 蒿甲醚:van Agtmael等[2ol发现,蒿甲醚的半衰期约为1.16 h,给大鼠口服蒿甲醚80 mg/kg后,蒿甲醚在肝、肾等主要代谢器官中含量较少,在大脑、肌肉中含量较多。蒿甲醚进入肝、肾等脏器后很快被代谢.同时说明肝、肾可能是主要的代谢场所,主要代谢产物有双氢青蒿素、9仅一羟基蒿甲醚、9B一羟基蒿甲醚和脱氧双氢青蒿素等[ 。但陈有根等[221从蒿甲醚在模拟体内酸碱条件下的降解物中分离得到了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呋喃酯为主的系列产物,认为蒿甲醚在哺‘乳动物体内代谢产生双氢青蒿素并不一定是由于肝药酶的作用。2.2.4 蒿乙醚:蒿乙醚的抗疟作用稍逊于蒿甲醚。在动物实验中.蒿乙醚肌肉注射进入体内后迅速代谢,中间代谢产物十几个.其中主要有双氢青蒿素和脱氧双氢青蒿素等。在健康人的临床试验,蒿乙醚单次肌肉注射3.6 mr#g,其tit28为23.1 h;而每天肌肉注射1次,连续5 d的多次给药方案t 为69 h[引,蒿乙醚的半衰期是青蒿素类抗疟药中最长的。这种较长的半衰期可使药物血中有效抗疟浓度维持时间较长.故有益于降低复发率。然而,在另一方面,较长的半衰期也易于使该药在体内积蓄而产生一些毒副反应。Grace等[24J研究表明,由于蒿乙醚常用于对氯喹类药物初次治疗无效的患者,它可能因为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生命危险。如与甲氟喹或奎尼丁合并用药产生心脏毒性。通过重组CYP450研究得知[ ,催化蒿乙醚代谢的酶主要有CYP2B6、3A4、3A5等,其中CYP3A4将蒿乙醚代谢为双氢青蒿素的速率大约是CYP2B6的l0倍.是CYP3A5的4_5倍,这些结果表明CYP3A4是将蒿乙醚代谢为活性产物双氢青蒿素的主要酶,CYP2B6和CYP3A5起次要作用。2.2.5 双氢青蒿素:双氢青蒿素是青蒿素的水溶性衍生物。其抗疟作用是青蒿素的4~8倍。双氢青蒿素的半衰期较短。大约40 min,有关其代谢过程的报道很少。在啮齿类动物的体内研究中表明[ ,肝脏是双氢青蒿素代谢的初期场所,但完全的代谢途径还未被阐明。通过大鼠肝微粒体实验发现[ ,双氢青蒿素主要被代谢为4种单羟基代谢物:有研究双氢青蒿素在大鼠胆汁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双氢青蒿素的12一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青蒿素是葡萄糖醛酸化转移酶的抑制剂.当同时给药时.青蒿素明显抑制双氢青蒿素的消除,双氢青蒿素的消除依赖于青蒿素的血药浓度,这暗示青蒿素与双氢青蒿素之间存在竞争性药物相互作用[M]。3 发展前景青蒿素的自身诱导代谢不仅可引起自身药代动力学的变化,很可能是其药代动力学呈现时间依赖性的原因之一,此外还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及动力学,因此也更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这种自身诱导代谢现象是否为该类药物的普遍共性及其与时间依赖性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由于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体外药物代谢研究方法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常用的方法有肝灌流法、肝切片法、肝细胞培养法、肝亚细胞成分研究方法及纯化的重组药物代谢酶系统等。肝亚细胞成分研究方法是体外研究药物代谢最常用的方法,其中更常用的亚细胞成分是肝微粒体。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满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高通量、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要求。采用适当的体外代谢研究方法,如肝微粒体、给予探针药物、重组药物代谢酶等对青蒿素类抗疟药进行代谢研究,阐明其代谢机制及代谢动力学特征对预测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代谢多态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优化该类药物结构等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 Sriram D,Rao VS,Chandrasekhara KV,et a1.Pl_0I ess in theresearch of artemisinin and its analogues as antimalarials: anupdate.Nat Prod Res,2004,18(6):503-527.2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调组.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22(3):142.3 Dong Y, Vennerstrem JL. Mechanisms of in situ activation forperuxidic antimalarials.Redox Rep。2003,8:284-288.4 Yang H,Liu D,Yang Y,et a1.Chan ges in susceptibility ofPlasmodium falciparum to artesunate in vitro in Yunnan Province,China.Tran s R Soc Trup Med Hyg,2003,97:226-228.5 White NJ.Prevention antimalarial drug resistance throughcombinations.Drug Resist Updat,1998,h 3-9.6 Orjuela P, Gonzalez 1, Osorio L Combination therapy a8 astrategy to prevent antimalarial drug resist/mce.Biomedica,2004,24(4):423-437.7 Davis TM,Karunajeewa HA,llett KE Artemisinin-based comb inationtherapies for uncomplicated malaria.Med J Aust,2005,182(4):l8l—l85.8 李锐,刘连璞,许日成。等.青蒿酯钠对猴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中草药,1981,12(4):31.9 Steven RM,Thomasa A,Ranza A,et a1.Artemisinin(qi=shaesu):

硝苯地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0%。服药后10分钟即可测出血药浓度,约30分钟血药浓度达高峰。10~30mg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高,生物利用度和半衰期无显著差别。口服15分钟起效,1~2小时作用达高峰,作用持续4~8小时。t1/2呈双相,t1/2α2.5~3小时,t1/2β为5小时。药物在肝脏内转换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约80%经肾排泄,20%随粪便排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硝苯地平代谢和排泄速率降低。

【药理毒理】硝苯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跨膜转运,并抑制钙离子从细胞内释放,而不改变血浆钙离子浓度。药理作用 (1)本品能同时舒张正常供血区和缺血区的冠状动脉,拮抗自发的或麦角新碱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病人心肌氧的递送,解除和预防冠状动脉痉挛。(2)本品可抑制心肌收缩,降低心肌代谢,减少心肌耗氧量。(3)本品能舒张外周阻力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使收缩血压和舒张血压降低,减轻心脏后负荷。(4)本品可延缓离体心脏的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整体动物和人的电生理研究未发现本品有延缓房室传导、延长窦房结恢复时间和减慢窦房结率的作用。致癌、致突变及生殖毒性无致癌作用。无致突变性。大剂量应用可降低雌性鼠生殖力;可致畸;可引起流产(胎鼠药物吸收率增加、胎鼠死亡率上升、新生鼠存活率下降)。孕猴服用2/3~2倍于人类最大剂量,可导致小胎盘和绒毛发育不全;给大鼠3倍于人类最大剂量,可引起妊娠延长。对人类的生殖力影响尚不明确。【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口服后10分钟即可测出其血药浓度,约30分钟后达血药峰浓度,嚼碎服或舌下含服达峰时间提前。硝苯地平在10~30mg之间,生物利用度和半衰期无显著差别。吞服、嚼碎服或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相对生物利用度基本无差异。硝苯地平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约为90%。口服15分钟起效,1~2小时作用达高峰,作用持续4~8小时;舌下给药2~3分钟起效,20分钟达高峰。T1/2呈双相,T1/22.5~3小时,T1/2为5小时。药物在肝脏内转换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约80%经肾排泄,20%随粪便排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硝苯地平代谢和排泄速率降低。【适应症】(1)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2)高血压(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合用)。【用法用量】(1)硝苯地平的剂量应视患者的耐受性和对心绞痛的控制情况逐渐调整。过量服用硝苯地平可导致低血压。(2)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一般起始剂量10mg/次,一日3次口服;常用的维持剂量为口服10~20mg/次,一日3次。部分有明显冠脉痉挛的患者,可用至20~30mg/次,一日3~4次。最大剂量不宜超过120mg/日。如果病情紧急,可嚼碎服或舌下含服10mg/次,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决定再次给药。(3)通常调整剂量需7~14天。 如果患者症状明显,病情紧急,剂量调整期可缩短。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发作的频率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的剂量,可在3天内将硝苯地平的用量从10~20mg调至30mg/次,一日3次。 (4)在严格监测下的住院患者,可根据心绞痛或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每隔4~6小时增加1次,每次10mg。【不良反应】(1)常见服药后出现外周水肿(外周水肿与剂量相关,服用60mg/日时的发生率为4%,服用120mg/日则为12.5%);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和面部潮红(10%)。一过性低血压(5%),多不需要停药(一过性低血压与剂量相关,在剂量<60mg/日时的发生率为2%,而120mg/日的发生率为5%)。个别患者发生心绞痛,可能与低血压反应有关。还可见心悸;鼻塞;胸闷;气短;便秘;腹泻;胃肠痉挛;腹胀;骨骼肌发炎;关节僵硬;肌肉痉挛;精神紧张;颤抖;神经过敏;睡眠紊乱;视力模糊;平衡失调等(2%)。晕厥(0.5%),减量或与其他抗心绞痛药合用则不再发生。(2)少见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紫癜;过敏性肝炎;齿龈增生;抑郁;偏执;血药浓度峰值时瞬间失明;红斑性肢痛;抗核抗体阳性关节炎等(<0.5%)。(3)可能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4%;肺水肿的发生率2%;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各小于0.5%。(4)本品过敏者可出现过敏性肝炎、皮疹,甚至剥脱性皮炎等。【禁忌】对硝苯地平过敏者禁用。【注意事项】(1)低血压。绝大多数患者服用硝苯地平后仅有轻度低血压反应,个别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压症状。这种反应常发生在剂量调整期或加量时,特别是合用-受体阻滞剂时。在此期间需监测血压,尤其合用其他降压药时。(2)芬太尼麻醉接受冠脉旁路血管移植术(或者其他手术)的患者,单独服用硝苯地平或与-受体阻滞剂合用可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如条件许可应至少停药36小时。(3)心绞痛和/或心肌梗死。极少数患者,特别是严重冠脉狭窄患者,在服用硝苯地平或加量期间,降压后出现反射性交感兴奋而心率加快,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加。(4)外周水肿。10%的患者发生轻中度外周水肿,与动脉扩张有关。水肿多初发于下肢末端,可用利尿剂治疗。对于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需分辩水肿是否由于左室功能进一步恶化所致。(5)-受体阻滞剂“反跳”症状。突然停用-受体阻滞剂而启用硝苯地平,偶可加重心绞痛。须逐步递减前者用量。(6)充血性心力衰竭。少数接受-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开始服用硝苯地平后可发生心力衰竭,严重主动脉狭窄患者危险更大。(7)对诊断的干扰 应用本品时偶可有碱性磷酸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一般无临床症状,但曾有报道胆汁淤积和黄疸;血小板聚集度降低,出血时间延长;直接Coomb实验阳性伴/不伴溶血性贫血。(8)肝肾功能不全、正在服用-受体阻滞剂者应慎用,宜从小剂量开始,以防诱发或加重低血压,增加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慢性肾衰患者应用本品时偶有可逆性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与硝苯地平的关系不够明确。(9)长期给药不宜骤停,以避免发生停药综合症而出现反跳现象。

动物营养代谢病研究的进展论文

山东农大的预防兽医还是不错的,有还多在省内还高知名的专家,如崔治中教授,牛钟相教授,朱瑞良教授,柴同杰教授,崔言顺教授,刁有祥教授,他们有的是在海外带了多年,有的在某一方面是权威,我上过朱瑞良,柴同杰,刁有祥老师的课,都不错

发表论文情况1.The Extraction of Swainsonine and Its Antitumor Activity,Animal Biotechnology Bulletin,2004,9(1),(通讯作者)2.变异黄芪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通讯作者)3.变异黄芪毒性成分苦马豆素的分离与鉴定,中国草地学报,2006,28(5),(第一作者)4.内蒙古阿拉善盟草原疯草危害调查,中国草地学报,2006,28(2),(通讯作者)5.疯草灵缓释丸对绵羊黄花棘豆中毒的预防效果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6,15(1),(通讯作者)6.生态入侵植物豚草及其综合防治,草业科学,2006,23(4),(通讯作者)7.黄花棘豆生物碱薄层层析分析,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3),(通讯作者)8.用甘肃棘豆草粉饲喂苦马豆素-BSA免疫山羊的血清相关酶分析,中国兽医科学,2006,36(4),(通讯作者)9.疯草中毒防治研究进展,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通讯作者)10.西藏冰川棘豆有毒成分及其防除、利用研究进展,草业科学,2006,23(9),(通讯作者)11.黄花变异黄芪化学成分预试及生物碱成分初步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通讯作者)12.披针叶黄华对奶山羊的毒性,畜牧兽医学报,2005,36(1),(通讯作者)13.民勤县天然草地毒草调查与防治,草业科学,2005,22(3),(通讯作者)14.苦马豆素人工抗原免疫山羊的安全性试验,中国畜牧杂志,2005,41(5),(通讯作者)15.苦马豆素提取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毒理学杂志,2005,19(3),(第一作者)16.我国西部草原疯草危害及其动物中毒病的控制,毒理学杂志,2005,19(3),(第一作者)17.牛心朴子总生物碱对小鼠的毒性, 中国兽医杂志, 2004,40(1),(通讯作者)18.小鼠小花棘豆生物碱中毒的病理学观察,中国兽医科技,2004,(12),(通讯作者)19.苦马豆素的免疫原性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1),(通讯作者)20.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信息系统的研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32(10),(第三作者)21.牛心扑子挥发油成分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2),(第一作者)22.披针叶黄华总生物碱对小鼠的毒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2),(通讯作者)23.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中国农学通报,2003,19(1),(通讯作者)24.牛心朴子生物碱分析及其毒性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3,增刊,(第一作者)25.我国西部草原疯草危害调查,中国草地,2003,25(4),(第一作者)26.阿拉善左旗天然草地毒草调查,草业科学,2003,20(6),(通讯作者)27.披针叶黄华生物碱成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2,30(3),(第一作者)28.甘肃棘豆毒性生物碱研究,中国兽医学报,2001,21(2),(第一作者)出版著作情况1.现代动物营养代谢病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副主编,统稿)2.动物中毒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副主编,统稿)3.动物毒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参编)4.奶山羊无公害养殖综合新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参编)5.猪病防治新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参编)6.牛羊病诊治彩色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参编)7.家畜内科学(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参编)

1.蛋鸡日粮阴离子适宜含量及其当量比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1996,8(1):17-21 周 明2.鸡缺锌对含硫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1999,19(2):181-183 周 明,等3.高铜日粮铁、锌水平对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1998,18(4):407-409 周 明,等4.罗曼蛋鸡寒季日粮配方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1998,12(5):55-60 周 明,等5.饲粮铜水平对铁、锌生物学有效性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2005,20(6):111-116 周 明,等6.锰对鸡组织生化参数与生长性能的影响 中国饲料,2002,(18):12-14 周 明,等7.高温期蛋鸡日粮的优化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1997,18(6):19-22 周 明,等8.荷斯坦奶牛实际日粮及养分转化率的测定 中国奶牛,1997,(1):19-22 周 明,等9.合肥地区黑白花奶牛日粮锌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中国奶牛,1995,(3):39-41 周 明,等10.日粮锌和含硫氨基酸水平对鸡红细胞性影响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1989,25(1):7-9 周 明,等11.鸡体内锌和含硫氨基酸互作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1991,27(6):3-5 周 明,等12.黄牛补料配方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1996,12(3):12-14 周 明,等13.菜籽粕机械脱毒及其饲用价值的研究 中国饲料,1995,(14):28-30 周 明,等14.单宁对动物营养代谢的影响 中国饲料,1996,(11):23-24 周 明15.母猪1%预混料的研究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6):38-40 周 明,等16.从饲料、草场资源谈安徽草食动物的发展 黄牛杂志,1998,24(5):45-47 周 明17.PECE和抗细菌药物对猪保健促生长作用的比较研究 中国饲料添加剂,2008,(1):1-6 周 明,等18.抗热应激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试验 中国饲料添加剂,2009,(3):1-5 周 明,等19.LJAMCE对猪生长性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1996,25(23):23-26 周 明,等20.畜禽营养状况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中国畜禽传染病,1996,(1):57-58 周 明21.动物采食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粮食与饲料工业,1996,(8):21-24 周 明22.低质粗饲料的改良方法与效果 粮食与饲料工业,1994,(5):6-8 周 明23.活性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粮食与饲料工业,1994,(10):16-17 周 明24. VE对猪肉的保质作用 粮食与饲料工业,1997,1,45-47 周 明25.乳牛脂类代谢病病因、发病机理与预防措施 粮食与饲料工业,1997,733-35 周 明26.神经肽Y 朱光亚、周光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生物学、医药卫生分册),116-117,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周 明27.安徽省农牧草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21世纪草业科学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周 明,等2011年发表的论文1.周 明,王井亮,吴义师,陶应乐.酵母培养物和黄霉素在猪中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经济动物学报,2011,15(3):129~1332.张 靖,王井亮,周明(通讯作者),陈征义.姜黄素替代喹烯酮在育肥猪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养猪,2011,(4):43~453.周 明.论动物营养学的哲学思想.畜禽业,2011,(10):18~214.周 明,刘芳芳.氯离子等营养因子对精子获能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5):671~674 1.鱼类的饲料与养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 独 撰2.饲料学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 主 编3.饲料学(第二版)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0月 主 编4.饲料添加剂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7月 参 编5.动物生殖调控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8月 参 编

动物药学论文的研究方向

动物药学专业介绍如下:

动物药学主要研究动物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动物药品和动物生物制品的研发、制造、分析、检验等。

例如:兽药的生产、制造,牛黄、犀角、麝香等动物药的提取制剂,疫苗、血清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制备,动物疫病的检验防治等。

发展前景

1、就业方向

制药类企业:动物药品研发、药物分析、生产技术、产品推广、营销管理;检验类单位:动物药品检验、动物检疫。

2、考研方向

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兽医、临床兽医学。

动物药学专业考研方向有兽医专业方向、预防兽医学专业方向、基础兽医学专业方向等。

兽医专业:

1、兽医学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包括家禽、家庭宠物、野生动物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2、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保障动物健康的综合性学科。

3、现代兽医学不仅要保障畜牧业的发展,还要减少人畜共患疾病的危害,提高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改善环境卫生,可以说是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学科。

培养要求:

1、学习动物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受到动物体正常和异常结构及功能实验、检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基本训练。

3、具有动物保健、临床诊疗、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预防兽医学专业:

“预防兽医学”学科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

研究方向:

1、研究范围涉及各种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包括家畜、家禽、家庭动物、实验动物、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和人,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

2、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基础兽医学专业:

1、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临床兽医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2、兽医基础由动物病理和动物药理两部分组成。

基础兽医学专业的研究方向:

1、中西兽药药理学及新制剂。

2、兽医临床病理学和动物组织学。

  • 索引序列
  • 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研究论文
  • 质谱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
  • 硝苯地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
  • 动物营养代谢病研究的进展论文
  • 动物药学论文的研究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