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教育研究杂志投稿是否需要交费

教育研究杂志投稿是否需要交费

发布时间:

教育研究杂志投稿是否需要交费

教育科学研究》(月刊) 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共同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术刊物;主要面向广大一线教师、校长,教育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发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评析、教育热点专论、教育问题调查、教育改革实验和国外教育动向等文章;稿件以反映教育现实和实践问题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小问题深挖掘,低重心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国内统一刊号CN11—4573/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718X。该杂志设有栏目有:理论探索,发展研究,管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心理,学校科研,科研方法。据悉,该杂志应该是收取版面费的。希望能够帮到您!

请问最后你收到证书了吗

我和你一样,也收到了,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现在很多杂志都这样,特别是不入流的杂志。越是正规的越不收费,相反还有稿费。有些杂志由于经费问题也多少收费,差不多就是1000字/200---300元。多交180元才能获得荣誉,你就知道这荣誉值几个钱了

教育研究杂志投稿

可以找到它们期刊的邮件,然后去投稿就可以了

1.1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1.2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违背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本刊处理稿件的一切事宜,只与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联系。1.3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和两位专家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版。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当期杂志1册。

《教育研究》杂志是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杂志,百度百科上面的图片上有个投稿邮箱,是,当时我看到了以为就是以这种邮件的方式投稿,于是就投稿了,没几天就被通知接收了,后来还汇了版面费过去,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对方是个。百度百科的东西真不可信,百度百科要为此负责。

河南南岸文化我近期整理了几本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投稿心得,希望对准备投稿的作者有所帮助。 1.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办。本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栏目:专家视点、学科建设、德育论坛、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理论探讨、高校党建、专题研究。 本刊为:人文扩展(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写了一篇稿子,其实风格就不是要投这个杂志的,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邮箱投稿一个月。看到群里说1个月没有回复的,就可以打电话询问。编辑接电话后,说最近收录的文章中没有,建议改投。所以,杂志还是挺不错的。 投稿1个多月后告知需要修改,按两位外审专家意见修改后将文章缩减至11000字,第2月就出刊了,这个期刊发表速度特别快,从来不压稿,用了就是下月发,如果两个月没接到通知基本是被pass,编辑态度特别好,很好的期刊,期刊很良心,不存在黑这种事,我投稿5、6次才中,的确是以质量审稿的。只要自己用心了会有好结果的! 投过好几篇文章,一直有无音讯。在该网站的投稿平台去年6月份的一篇文章,至今一年多了,还是待审中。。。看该期刊的作者多是约思政专家的稿件,或者第二作者至少是博导、教授。哎!中奖率比买彩票还低。 2.《教师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主办的教育教学期刊。办刊宗旨:倡导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全方位研究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设栏目:主要有教师教育新体系建构、体制创新 、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化、教育现代化、继续教育、学科建设、课程与教材、教学新探、队伍建设、管理与评价、教育实验、教师与学生、教育心理、教育原理。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 1)5月15日投稿 2)6月19日开始外审,送2位专家 3)8月15日前后发现外审多了一位专家,不知何故。打电话无人接听。 4)9月8日打通电话,编辑非常和蔼。告知多了一位专家是因为原来外审的1位专家迟迟没有返回外审意见,故终止此专家外审,又送另外一位专家。但编辑自己说,送审时间也已近1个月,并答应要催促专家,尽快完成审稿意见。 5)一周后,仍然没有进一步意见。打电话即出现传真声音,无人接听。 5月初投稿,初筛一周左右,初审半个月,5月底开始外审,三周左右退修第一次,7月底退修第2次,现在快一个月了,在第三次外审中,能不能过外审应该快有结果了 投过两次,去年投过一次,审稿期八个月,最终终审被拒,无退稿原因。年底又投搞一次,至今五个月,还在外审中,联系过编辑部一次,编辑回复外审最短三个月,上不封顶(他们似乎也不太会催外审)。投这家期刊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只能一直等待 从投稿到最终通知录用,将近10个月,期间有对文章进行修改,编辑认真、态度很好。本刊学界评价很高,但录用周期相对较长。 3.《教育发展研究》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知网收录, 目次收录(维普), 目次收录(万方), 超星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在很多高校算作权威B类期刊,期刊上的论文质量很高,发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投稿后45天左右就会有审稿结果,审稿通过会直接和你联系。包括数据、图表、文字的修改,编辑和主编老师都很负责用心,整个过程下来会让人收获很大。由于是双月刊,之后就会很快见刊。林老师一直致力于办专业、有温度的期刊,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不歧视研究生独作,大家在保证文章质量的情况下都可以试试! 这个没有官网投稿,需要自己联系编辑部。985在读硕士,挂导师一作。因为学校就在上海而且去过教科院,所以跟编辑联系很方便。一次性发了两篇给编辑,大概过了一周编辑发信息说其中一篇比较有新意,另一篇直接拒绝。但需要大改,除了核心观点没有改,其他基本都改了。中间改动花了2个多月,期间跟编辑联系过一次,编辑说还需要修改,所以一共修改了两次。个人感觉偏爱理论思辨类的文章,而且观点一定要有新意。最后一次发给编辑直接说录用了,好像没有外审。 4.《当代教育科学》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 该刊审稿较慢,首先为两周内未收到通知即初审通过,其次为两周+一个月左右的外审时间。当然,编辑部服务态度还是很好的,不论是邮件还是电话,均可以及时反馈消息或接通。不过感觉刊物影响因子略低,而今又面临新一轮期刊定级。。。 两周过初审不通知,之后一个多月没消息,期间询问两次均在二审中,看到同批次的作者已经有了通知,熬到两个月满询问,告知二审未过。还需继续努力呀! 投过几次终于中了一篇。2020年4月5日投稿,审稿期一般为2月,因为之前投都是默默等两个月就改投了,这次完全也没抱什么希望。5.20日邮件查稿,心想着反正以前从没中过这个期刊,要是没通过审核就赶紧改投,节省一些时间。当天中午就收到录用通知,刊期定在6月份,见刊很快,不歧视硕士独作。不过该刊比较喜欢教育理论类的文章,定量的相对较少。 5.《高校教育管理》 审稿速度比较快,7天左右就给了回复。我的文章是以硕士论文为蓝本撰写的,但是硕士论文上了知网。投出去给的审稿意见是:您的来稿经编辑部初审,认为内容翔实、结构清晰、语言明了,但遗憾的是,您的文章文字查重比较高,故不适合在我刊发表,您可以转投他刊。我感觉编辑态度不错,起码是看了一遍稿子的,这一点比较难得。 从2019年底投稿,初审,到外审,再到外审回来返修,期间修改了5次(包括送外审前修改了1次)。结果终审将近一个月之后,直接退稿!前后折腾了6个月时间 超级烦琐的期刊。我投稿后,按审稿要求认真修改了3次,最后一次修改是调整语句表述(到这个份上了,我以为应该没问题了)。从投稿算起3个月后进入终审。终审1个多月后,退稿。总共浪费了4个多月。 6.《高教发展于评估》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扩展版(2019-2020),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匿名审稿, 在读博士独作可发 邮寄纸质版,4.25投递,4.28签收,5.6收到邮件已送二审,6.28编辑电话通知修改录用,审稿周期2个月。属于时间比较长的,中间打过电话和编辑沟通,因为一位专家给的意见不是很好,但是编辑觉得文章还不错,所以又挑选了一位专家再审,感觉自己比较幸运,编辑人也很好,沟通很顺畅。 由于疫情期间,审稿有所延迟,一个月过初审,一个多零几天收到录用通知。根据外审意见说我题目过于谦卑不必要,建议直接点,另外要求我改两个词,说一词为生造词,一词为使用不当。于是稿件就被录用了。这次经验让我感觉商榷性文章很不好发,所以《高教发展与评估》能录用我的稿子我特别感激,很开心。觉得不费一番用心。 更多教育类期刊投稿方面的疑问欢迎咨询我

安徽教育科研投稿需要交钱吗

一般情况下是需要花钱的,当然也有约稿的情况,基本就没有费用了。一般杂志啥会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毕竟审稿人也是拿出自己的时间来审稿的。如果通过中介发表的话,也会产生一部分的费用。

看什么杂志了,现在一般学术性期刊省级或国家级的都需要交钱的,这样的一般都是想评职称的人才会去做的

是要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呢?是普通的散文还是学术论文呢?一般普通的散文只要投稿杂 志 3-10 天内就会给你打电话是否录用了,然后把稿费给你邮过来,但是学术期刊可以没有 什么稿费了,还要你自己付版面费用。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期 刊的级别不一样收费标准也就不同,一般核心期刊收费最高,普通期刊的收费稍低。同一级 别的期刊收费标准也有所差异。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一直将出版业作为信息产业, 在其期刊 上刊文收版面费已成惯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据悉连在世界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 论文也收版面费很多期刊社的主管主办单位不再向期刊社拨付相关的办刊经费, 而学术期刊 不像其他的商业期刊, 可以靠广告费和发行费来赢利运作, 所以只能向文章发表者收取发表 费用以弥补编辑出版经费的不足。如果有需要可以到论文天地来咨询发表,随时欢迎。 现在很多评职称都需要看论文发表的篇数和在什么样的刊物上发表, 比如: 大学里老师评职 称助教-讲师-教授 都是要看该老师在学术上发表的论文的篇数的,而且成为一个很重要的 考核点。 正因为这样所以促使这个市场盈利: 想发表论文就要花费点钱才行而且在不同的刊 物上发表费用还不一样的, 刊物越好越专业的费用就越高。 在校期间发表些论文对你以后进 入社会也是很有帮助的。 为什么我很辛苦写的论文发表了还要自己花钱 文章发表以后,作者还是有版权的,之后会有收益吗?该怎么计算呢?现在的研 究生都要求发表论文,就算是正规的期刊也要不少钱呢,而且没有一点收益的迹 象,这严重减少了学生发表论文及研究学问的积极性了。还是有收益的大家没有 认识到呢? 满意回答 第一,学术刊物与面向市场的其他刊物不一样,普通刊物通过市场运作可以实现 盈利,刊物向作者支付稿酬天经地义,换言之,刊物支付给作者的稿酬打入了刊 物的实际运行成本。学术刊物则很难市场化运作,而办刊又需要大笔经费,谁为 学术期刊埋单就不仅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现实 问题。不少人用大众刊物的标准看待学术刊物,常常无法理解和接受版面费的 问题,甚至个别作者出言不逊,致使编者和作者势同水火。 第二,学术刊物处理稿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除了编辑部初步选择来稿 外, 大量稿件还要送请有关专家评审, 编辑部为此要支付一笔数量不菲的审稿费, 这是刊物支出的无底洞。一方面,制度要求编辑不断加大双向匿名审稿力度,作 者又要求刊物重视自己的文本,谁为这笔费用埋单呢?收取版面费,为稿件的学 术质量检测提供经济保障, 恰恰是为了抵制劣质稿件, 恰恰是为了保证学术公正, 怎么能说是学术腐败呢?反过来,如果编辑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擅自定稿,让 这样的学术论文出笼岂不更加可怕? 学术期刊编辑部除了要承担编辑的工资、场地租金、水电气及办公用品的开 支,还要为稿件的编辑、出版、发行支付费用,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学术刊物 的正常运转是不可想象的。此外,如何保障学术编辑的学习提高、工作会议、福 利待遇,如何吸引和留住真正以编辑工作为志向的编辑人才,是学术期刊编辑部 管理层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适当收取版面费,至少 是其现实合理性的表现,其积极意义在于确保了刊物的经济来源。 版面费一般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学术期刊,在刊用作者的文章后,期 刊编辑部向作者收取的费用。 一、 版面费是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 它的出场并非偶然, 无须大惊小怪。 二、 从版面费自身形成的构件和程序看, 版面费是两方的自觉自愿的合约行为, 是两个巴掌拍出的响,无违法违纪可言。 同一级别的期刊收费标准也有所差异。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一直将出版业作为 信息产业, 在其期刊上刊发论文收版面费已成惯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据悉连 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也收版面费。期刊社向发表文章者 收取版面费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实行文化体 制改革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期刊社的主管主办单位不再向期刊社拨付 相关的办刊经费,而学术期刊不像其他的商业期刊,可以靠广告费和发行费来赢 利运作,所以只能向文章发表者收取发表费用以弥补编辑出版经费的不足。与此 同时,申请学位、评定职称等都需要发表论文,社会对学术期刊论文版面的需要 与日俱增,导致期刊的版面供不应求,因此,收取版面费就应运而生了。 实际上收取论文版面费具合理性、 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当然, 收费归收费, 除了少数一部分期刊不管论文质量好坏,只要作者交费就发表外,大部分期刊还 是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前提下,才按编辑部统一的收费标准向作者收取的,这样以 来既能保持期刊办刊质量,又能收取维持期刊生存和发展,收取论文版面费是实 现以刊养刊的重要途径,可使学术期刊走良性循环道路。论文版面费作为办刊经 费的补充,可促使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来投稿。

不仅不需要交钱,还可以挣到稿费呢,当然,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职业教育研究杂志投稿

上旬刊邮箱中下旬邮箱《教育与职业》杂志社公开的只有这么两个正规邮箱。上旬刊以新闻宣传为主,中下旬以理论研究为主。投稿前请仔细到杂志社的官网上了解它的投稿要求。审稿时间理论上是3个月,走相关合作的话,时间会短些。我是杂志社的员工,有不明白的可以打电话问我。

英语教育方面的国际期刊有不少,推荐一本不错的国际刊:Creative Education (创新教育)ISSN: 2151-4771属于普通的国际刊,没有核心检索SCI, SCOPUS等,但中国知网,万方等基础检索都有。

这些好像都不是哦,官方的投稿邮箱是,或,我今年投了一篇,现在已经出刊了,该刊是不收费的,出刊后会免费邮寄一本。

发国家级教育期刊《国际英语教育研究》!权威正刊,中英文均可!全文上网!投稿信箱:

江苏教育研究杂志投稿

【编者按】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江苏省进一步规划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并于2010年5月启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支优质均衡的教师队伍,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为此,各地推出了集团办学、教师交流等举措,意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均衡配置骨干教师。这些举措给学校的教师发展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校长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2011年9月28日至29日,《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举办了主题为“优质均衡背景下的教师发展与管理”的江苏省第二届学校发展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围绕“教师轮岗制度与教师发展与管理”、“绩效工资制度与教师发展与管理”、“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动与利用”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现将部分与会代表思考与实践的成果分两期刊载,以飨读者。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有社会体制方面的宏观政策,有多年积淀的学校文化,还有教师个体的价值追求等。宏观政策和学校文化属于外因,教师个体的价值追求是内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绩效工资的微薄差距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很小;在轮岗制度背景下,教师因经常调动,学校文化对其成长的影响也很难发挥。此时,教师发展更多靠内因作用,即使“外因”也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亦需要尊重教师成长规律――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 一、在探究适合自己的方式中成长 教师轮岗使学校原有的培养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团队建设需要。即使以后建立了适合的模式,由于“轮岗的常态化”,教师的再调动又会带来新的不适应。因此,每所学校不仅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师校本发展模式,而且要建立引领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尤其要引领每个人通过建构自己的教学思想,探究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1.确定教学主张,拟定自己的专业成长目标 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说过:“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或者教育领导者,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对于教师而言,个人的哲学信念就是自己的教学主张。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的发展首先应确定自己的教学主张,通过建构教学主张明确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教师的教学主张是内生的,源于教师个体的教育生命。用认识论的观点看,它是一种个体建构,是由个体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文化习俗等建构而成的;是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个体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在教师身上的“融合”。这种建构不是“拿来”,也不可“复制”,是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活的设计。由于每个人素质不同,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迥异,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亦有差异,教学主张的建构方式和内容客观上也不易相同。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主张是“天生的”或“乱生的”,从本质上说,它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规律,建构时教师自我可以遵循和把握:一要学习教育哲学,进一步探究“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和“教育怎么样”,全面认识教育的本质。二要反思教育经历,了解教育的发展过程、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学校的教育追求、自己学习和教育的经历,深刻理解教育的意义。三要提炼教育思想,根据个体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凝练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独特的教育见解。从上可以看出,教学主张建构过程,既是个体全面探究教育的过程,又是拟定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也是锤炼教学思想的过程,还是探究适合自己成长方式的过程。 2.建构教学路径,探究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 虽然人们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很多的路无法到达“罗马”。有的路即使也能到达“罗马”,但弯路太多,花费的精力太大,不利于人充分而又更好发展。教学主张是教师个体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专业成长应追求的“罗马”。教师提出了教学主张,只明确了教学价值追求,还必须围绕教学主张设计实现的路径,在路径的建构过程中实践教学思想,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一是在建构适合的教学内容过程中探究成长之路。教师围绕教学主张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体现教学主张的追求,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需求,还要考虑教师教学内容的要求,让教师根据学生学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二是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过程中探究成长之路。教师围绕教学主张设计教学方法时既要体现教学主张的追求,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需求,还要考虑教师教学方法要求,让教师根据学生学和自己为了适应学生的学而进行教的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这种探究的过程是在建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质上却是在培养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探索促进专业成长的路径。 3.实践教学构想,形成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式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主张是否科学,教学路径是否简捷,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克罗齐语)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主张是否完善,教学路径是否完美,亦要用实践去丰富。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围绕自己的教学主张,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有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一要按照教学构想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理念决定行为。教师提炼的教学主张和建构的教学路径等构想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依据,也是引导和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动力。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教学构想开展活动,尊重“预设”的“路径”,尤其要关注教学行为的“调整”,切不可“定势行为”。因为这个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符合教育规律,促进个体不断形成自己的成长方式。二要观照教学构想完善教学实践活动。观照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教师提炼的教学主张和建构的教学路径等构想是检验教学实践活动的一把尺子。操作时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不断体验和比照个人所持有的“构想”,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因为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教学构想的“观照”,不单是一种理论性的反思,也是一种基于实践层面的反思;不单是用自己的教学构想反思自我实践,也是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教学构想。这种“观照”是对“构想”和“实践行为”的“检验”,是对“理论思想”和“实践智慧”的“互补”。据上所述,实践教学构想是教师明辨观念、生发智慧、促进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形成、检验和发展自己“成长方式”的主要举措。 二、在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成长 一些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成长方式”后,在专业上往往走上“高原期”。此时,专业水平已发展到高峰,再加上自己是学校或地区的教学骨干,是学校的一种“文化符号”,轮岗对自己来说又是一种优势,学校管理制度对自身的发展已不能起引领和促进作用,迫切需要改进原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激活发展动力,完善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促进生命自主发展。 1.改善“成长方式”,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对一个人来说,不同时期物质生命对营养的需要不尽相同,精神生命对养分的需求也不一样。就教师“成长方式”而言,个体在不同时期“现实基础”不同,“成长需要”也不尽相同,“成长方式”更不应机械不变,同样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发展。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不是外力能够实现的,需要自我调节、自我改善、自我探究。一要对“成长方式”进行理性总结。教师通过自我提炼并在实践中建构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后,不要只停留在现有的感性认识层面,而应对自己已经建构的成长方式和建构的过程进行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框架,将实践认识上升为理性建构,实现质的飞跃。二要对“成长方式”进行实践提升。教师在理论建构基础上应再围绕所建构的理论和“成长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这一次教学实践也不是简单重复式“实验”,而是在原来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是在现构理论基础上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实践是感性认识飞跃后的经验实践,是理性认识提升后的理论实践。三要对“成长方式”进行变革发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再进行总结和反思,寻找成功的“范式”和存在的问题,架构新的发展方式――丰富、完善自己“成长方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形成具有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成长方式”。从“成长方式”变革过程看,它既是自我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又是自我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成长方式”的改善过程,还是自我专业水平的提升过程。 2.考量“最好的自己”,挖掘个体生命潜能 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总是“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人是衡量一切价值之价值。也就是说,人总是要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估价人自身。据此可以说,人衡量自己的标准是自己,用“最好的自己”作为衡量自己工作和专业发展好坏的标尺。对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而又承担教书育人任务的教师来说,每个人既有价值追求和成长需要,又有自我评判能力和认识需求。用“最好的自己”衡量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不仅有利于满足自我企盼得到尊重的心理发展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追求,而且有利于促进自己运用评价发展专业素养的本质要求,同时还有利于促进自我发掘生命潜能的内在希求。在实践中,如何用“最好的自己”考量个人发展呢?一是以“最好的自己”作为目标,引领自己尽可能做得最好。教师在践行自己“成长方式”时,要以“最好的自己”作为工作目标,时时事事都追求尽善尽美,把自己的最大能力发挥出来,把自己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这种全心追求的过程就是“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二是以“最好的自己”作为标准,促进自己尽可能做到最好。教师在践行自己“成长方式”时,要以“最好的自己”作为评价尺子,时时事事都力求尽其所能,并且用“尽力所为”考量个人的成长:一方面,看发展。让自己与自己进行纵向比,看现有水平和原有水平是否有提高,尤其要关注自我素质提升的程度,即关注自己绝对发展――专业水平前后变化的量,看自己个体素质的“增值”。另一方面,看潜力。每个人在某方面的潜力是不同的,就专业发展而言,有的人花很少精力,就能成为凤毛麟角,而有的人花很多精力,提升速度并不快。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自己现有水平,也不能只看自己发展程度,而要看自己发展潜力――完成任务以后还具有的潜在力量。具体说,就是用现在的专业素养和潜能所能达到的专业水平比,看是否有发展“空间”。这种考量实际上就是看自己的潜力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看潜能利用率――个体的努力程度。应该说,潜力利用率大小是衡量人努力程度的标杆,是评价个体素质的公正尺子。每个人即使不能达到“最好”,但可以做到“最努力”。从“最好的自己”考量过程看,它既是个体建构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又是自我考量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方式”改善的过程,还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 总而言之,在轮岗制度背景下,教师发展和管理的策略很多,但让每个人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是一条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 (李建成,洪泽县教育局副局长,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23100)

受 访:王笑君(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 采 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杨孝如:王局长,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教育界有个说法,叫“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众所周知,南通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与南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师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密切相关。我想,这应该也构成了南通启动名师培养计划的背景和基础,您能否给我们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笑君:首先感谢《江苏教育研究》,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南通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热心指导。江苏是中国教育的首善地区之一,苏南、苏中、苏北各有优势。南通基础教育之所以能处于高位均衡的发展势态,优在教师。南通有优良的师范教育传统,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机制相对成熟,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并且有名师引领的教师队伍,但我们仍然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前些年受师范生生源素质下降的影响,新教师素质不尽如人意。尽管从全市来看,我们仍然不缺优秀教师,但在李吉林、李庾南这一辈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名家之后,新一代领军人物却显不足。冷静地分析,我们看到了“忧”在教师的隐患。鉴于此,南通市教育局早在本世纪初,就在认真分析全市中小学教师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型人才培养计划》。为落实培养名师的计划,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在省内外有影响、学科教育有地位、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骨干团队,我们于2006年上半年在全市中小学遴选了具有发展潜力、可望成为名师的首批22位培养对象,正式启动了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程。 杨孝如: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名师,“种子”的优选至关重要。南通在名师培养对象的遴选上有什么标准和程序? 王笑君:启动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目的在于造就一批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和有广泛影响的名师,示范和引领全市中小学教师朝着铸就更加科学、和谐、均衡、优质的基础教育的目标努力探索和前行。而名师专业发展首先取决于内因、内质,这正如您说的,选好“种子”至关重要。我们遴选的标准概括起来有八句话:高尚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观念;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丰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功底;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强劲的专业发展内驱力;蕴含发展潜能的个性心理品质;善于反思、交流、学习、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两个基本条件:年龄在45周岁以下,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长的从教时间。另外,遴选的对象一般要求他们取得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的称号,有较高的、大致相当的专业水准。遴选的程序归纳起来是“过五关”:一是由各县(市、区)、市直学校根据遴选标准与基本条件,经过初审,推荐候选对象,上报评审材料;二是由市教育局组织导师团的各学科专家对材料进行审读,评审候选人的专业发展情况;三是组织候选对象进行全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展示与专家评议,重点考察教学功底和发展潜质;四是进行论文答辩,让导师与候选对象进行深层次的面对面交流,进一步考察其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五是导师团组织专家小组到候选人所在单位,通过师生座谈会或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候选人的师德表现、教学实绩、人际关系与交流合作的品质和能力。经过上述五个程序后,再由导师团对每个候选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形成综合评价意见,上报市教育局,择优确定初选名单,上网公示后予以正式公布。2006年,我们在各地推荐的65名候选对象中,遴选出22名第一梯队培养对象。其中有10名省特级教师,其余大多是市级学科带头人。在遴选中,我们特别注重考察发展潜质、创新意识和价值取向。例如,有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从送审的材料看,在教育科研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仅是市骨干教师,但当专家们听了课,特别是到她所在学校实地考察后,发现她具有很好的发展潜质,她多年来坚持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很有个性特色,特别是她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终却总能取得最佳中考成绩的教学业绩令人感动。大家认为这是一支难得的“潜力股”,她的创新具有教改方向性的价值意义。于是破格予以入选。实践证明,进入梯队后,她在导师团的引导下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高速公路”,2010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杨孝如:在第一梯队培养周期中,2009年你们又遴选了16名一梯队预备队员。为什么要遴选预备队员?对预备队员是怎样管理的? 王笑君:您已经注意到,我们遴选“预备队员”是在“第一梯队”培养工程启动第三年后,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遴选预备队呢?原因至少有三。第一,三年的实践与探索,让我们认识到第一梯队名师培养是一项造就名师的行之有效的举措。三年中,我们的名师培养对象普遍加快了成长步伐,其中一批人可以预期将成为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与风格的新一代名师。既然“行之有效”,我们就可以加快培养节奏,为第一梯队提供后备力量。第二,三年探索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的充分肯定,他们希望“第一梯队”能“扩军增容”,吸纳更多的培养对象,增强培养功能。而身处“梯队”以外的许多优秀中青年教师,在看到加快专业成长希望的同时,也迫切希望获得这样的学习与提升自己的机会。所以,成立预备队,实际上是顺应了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的要求和中青年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期待。第三,名师培养是一项“未有穷期”的、应持续发展的工程,我们期待通过预备队员的遴选,为第一梯队集合、培养、储备一批“后续部队”,打好加快专业发展的基础,为他们进入第一梯队后的培养“提速增效”,使名师培养更有计划、有序列地持续发展,形成“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的态势。 对预备队员的管理,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抓目标任务。以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作为主要任务,以梳理思想、教学积累、初步明晰专业发展方向为目标。二是抓学习、交流,加强团队建设。我们将预备队和一梯队联通,组织预备队参加一梯队的一些活动,感受一梯队专业发展的气氛和走势,学习一梯队人员专业发展的经验。同时,我们还有计划地为他们组织研修、读书沙龙、会课、送教、交流、学习等,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互学、互激、互促,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团队意识。三是抓规划的制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活动,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明确了一梯队专业发展的要求和名师成长的轨迹后,制订各自的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措施、进程和成果预期。四是抓年终考核,形成良性竞争。我们通过自我总结、评价和导师考核,让他们比照团队伙伴,反思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找到差距和努力方向,激发专业发展内驱力,形成良性竞争的态势。 杨孝如:我注意到,南通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的遴选工作是2006年5月启动的,而在此之前的3月份,南通名师导师团就先期成立了。我很想知道,导师团是一个管理机构,还是一个专业组织?它在名师培养对象的遴选和培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王笑君:是的,导师团在培养梯队建立之前就成立了。我们认为南通的名师队伍不能靠引进,而是靠自己培养。培养本土的名师,需要外部智力支持,但主要得利用本土资源。而南通具有这种资源优势,我们有蜚声省内外的名家,有资深的特级教师,有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有精通业务的教育行政官员。我们就用选聘导师的方式把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还聘请了全省、全国知名的外地教育专家、学者做特聘导师,成立导师团。为了便于组织、协调,制订和实施培养 工作计划 ,我们设置了导师团团部,请了几位已经退休的资深导师常驻团部处理日常工作。 导师团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呢?很难用一般惯用的说法来界定。这样说吧:首先名师培养导师团是由市教育局的特聘专家组成的,具体负责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的一个特殊团队。它负有明确的行政使命,但它不是行政机构;它有很强的教育专业特性,但它不是编制内的教育事业单位;它由几十名导师组成,肩负着繁重的任务,但它没有人员编制、办事机构。以导师团团部人员为首的导师们承担了制订一梯队名师培养规划、创新名师培养机制、组织培养名师各种活动、管理梯队培养工作的日常事务、考核评价培养对象专业发展进程、促进培养对象发展成果的形成与呈现,以及探索总结具有南通特点的名师培养道路等各项工作。导师们凭着高尚的职业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南通教育的深挚情感,积极认真、富有成效地工作。对教育局而言,导师团是我市名师培养工作的智囊团和管理处。对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而言,导师团是导航仪,指点他们专业发展的方向;是助推器,为他们出谋划策,推波助澜;是服务队,为他们搭建平台,纾困解忧;是加油站,为他们加油鼓劲,激发内驱;更是良师益友,真诚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因此,导师们深受培养对象的爱戴,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与教师的尊重。也正因为如此,导师团到各县(市、区)、各基层学校搞活动,都能得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这样,事实上导师团就成了在市教育局领导下的,与市、县、校三级联动培养机制相协调、相匹配的具体负责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与日常管理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特殊团队。 杨孝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已经持续了五年,通过五年的努力你们在名师培养上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和成绩? 王笑君:我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目前首期一梯队名师培养已告一段落,第二周期一梯队名师培养已正式开始了,在首个周期中我们的主要进展和成绩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建设了一个促进中青年名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探索共同体。在这个专业发展共同体内通过读书研修、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访谈交流、展示研讨、评价反思、总结与成果形成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家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而且在相互碰撞中活跃了思维、梳理了思想,在密切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促相生,在导师引领和同伴竞争中发挥了各自内生的优势和发展的内驱,整个团队呈现出发展的生机、活力和良好的态势。五年来,一梯队及预备队人员先后有15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一梯队培养对象有6人被遴选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第二,在团队共进的同时,个体的专业发展成效可喜,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和自身教育价值的一批中青年名师正在崭露头角。在被称为江苏教学流派小学新生代代表人物的15人中,我市一梯队培养对象就有祝禧、王笑梅、蔡宏圣、许卫兵、黄美华等5人。拿祝禧为例,她以突显小学语文文化追求的“文化语文”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新的范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她已有两本研究“文化语文”的专著问世,40余篇论文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再如许卫兵,进入梯队以来,从一名市学科带头人到省特级教师再到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上了两个台阶;更重要的是作为其专业发展主攻方向的“小学数学简约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受到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五年他先后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过关于简约数学的讲座,发表了一百余篇文章,其中有7、8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这样一批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已经建构或正在建构其教学操作体系,形成或正在形成教学风格的中青年名师将在南通教育中起到领军或中坚的作用。 第三,第一梯队名师培养还带动了各县(市、区)及基层学校的名师培养工作。我市名师培养工作是市、县(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的做法、进展、成效和经验,为各县(市、区)放了样子,起到了促进作用。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先后启动了名师培养工作。港闸区、崇川区、海门市成立了导师团或教师研修中心,负责区、县的名师培养工作,通州和如东则以名师论坛和教育创新团队推动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中加快专业发展,走上名师之路。许多基层学校也启动了自己的名师工程。我们在促进一梯队培养对象专业发展的同时,还将发挥带动与辐射效应作为他们的重要任务。近两三年来,绝大多数一梯队培养对象都在其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以他们为核心的专业发展团队。这些团队围绕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中共同关心的课题探索研究,它们将成为新生代名师、优秀教师的孵化器。 第一梯队作为市级中青年名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挥了团队共进的效应,培养对象个体在名师之路上加速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各县(市、区)与学校对二梯队、三梯队名师培养的投入,使我市名师培养工作呈现了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态势,逐渐迈向我们期望看到的名师培养工作的愿景。 杨孝如:您对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进展与成绩的三点概括,让我们看到了南通市一梯队名师培养的点与面、纵与横结合的全貌,对我们都很有启示。最后我还想问一个问题:五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你们还有哪些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还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王笑君:首期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既有培养一批具有领军作用的中青年名师的任务,又有摸索经验,探索具有南通本土特点的名师培养之路的任务,现在看来,五年的实践与探索让我们有了几点深切的体会。 行政主导,多方联动,是名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机制。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是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市政府对教育局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实行由市教育局主导,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培养对象所在单位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这样一个机制既可以充分发挥行政资源本身的作用,又可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使这一工作在组织保证上、人力资源上、物质条件上都能得到较充分的保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也彰显了名师培养的重要地位,为名师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激发内驱,发展个性,是名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外部的推动,给名师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专业发展根本上决定于教师内因,在这个内因中居首位的是内驱力,进入一梯队的培养对象承载着社会、学校与同行的期待,得到了从精神、学术和物质的多方支撑,这种使命感增强了他们的内驱力;通过论证的个人发展规划和团队组织的各种学习、研究、交流、展示活动,让他们不敢懈怠;而同伴的互促,阶段性的小结与考核,也让他们不断得到新的动力。有内驱,还得有方向,名师不同于一般优秀教师,在要求他们全面提升职业素养的同时,我们将重点放在突现自身优势、彰显专业个性、形成教学风格上,以培养一批各显专业特质的具有引领作用的中青年名师。 课堂为本,科研为先是名师培养的基本策略。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学实践是教师也是名师专业发展的根基,但是这种实践不是盲目的、机械的、被动的实践,而应是有思想引领、有探索目标、有科学研究、有总结反思、有优化完善的实践。我们要求培养对象都要有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的科研课题,将自己的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场,我们要求导师们深入培养对象的课堂,指导培养对象的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这一方策既推动了培养对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更推动了他们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的逐步形成。 专业服务,学术引领是名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启动一梯队培养工作之初就整合了我市高端教育资源,组建了名师培养导师团,赋予它一梯队培养的组织管理、指导的功能。在实践中,导师团充分发挥了专业服务与学术引领的作用,从指导培养对象盘点教育积淀,梳理教学思想,明晰教学主张,到组织研修活动,进行个别诊断、指引,指导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以及考核发展进程,引导成果形成,在培养对象专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都给予了周到、贴近的服务。除导师团外,我们还调动市内外教科研机构、教育传媒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资源,搭建多种平台,为培养对象打开学术活动空间,既可让他们广泛吸取营养,又可展示自己。这种专业性、学术性的服务为培养对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保障。 名师培养是师资队伍设中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完整的、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在五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体会,这些体会还有待今后的实践与探索去验证和完善。我们也留有一些遗憾,其实准确地说是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运行机制上,市、县(市、区)、校三级联动机制还不够完善,县(市、区)、校的功能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激活和发挥;二是在导师团自身的建设上,从导师团成员目前的学科结构看,还不能完全满足各学科的需要;三是在培养对象的学科、学段构成及区域分布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四是在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上,如何突破培养对象的发展瓶颈,得到更高层次的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建立比较紧密的、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便;五是在经费的投入上,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名师培养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我想这些遗憾和不足,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弥补和克服的,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与帮助,虚心地学习其他地区名师培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把南通的名师培养工作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感谢《江苏教育研究》对南通基础教育和名师培养工作的关心、指导与帮助,谢谢!

  • 索引序列
  • 教育研究杂志投稿是否需要交费
  • 教育研究杂志投稿
  • 安徽教育科研投稿需要交钱吗
  • 职业教育研究杂志投稿
  • 江苏教育研究杂志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