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毛概小论文考试题目

毛概小论文考试题目

发布时间:

毛概小论文考试题目

毛概考试题型有:

1、单选,每题1分,共30题30分。

2、多选,每题2分,共10题20分。

3、判断,每题1分,共10题10分。

4、简答,每题3分,共2题6分。

5、辨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6、材料分析题,共1题8分。

7、论述题(共2小题,共21分)。

毛概考试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前三道客观题需涂在答题卡上,请各位老师提醒学生携带铅笔、橡皮等工具,答题卡上准考证号填学号后十位。3、考试范围以教材前九章内容为主,考题各章均有覆盖。以教材为主,全面复习。

81、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82、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政策创新84、浅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系85、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86、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87、"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88、"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89、论邓小平的实践品格与批判精神90、论邓小平的理论思维特色91、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92、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9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95、党的历史方位与“三个代表”96、论“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9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98、“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之理论探析99、“三个代表”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10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101、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102、“三个代表”与党的作风建设10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104、论“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特色105、把握“三个代表”中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106、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107、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引导提升作用108、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109、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110、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111、简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112、“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基本总结113、加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党建上的创造性运用115、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16、“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党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117、十六大对我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新贡献118、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119、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120、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121、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到科学发展观122、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3、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4、“三个代表”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25、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126、“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一脉相承127、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三个代表

只要说我党好 都是好题目~~~~改革开放辉煌30年 重温建党路,90年风雨征程

毛概开卷考试大论文题目

我们大一时毛概是开卷考试,老师说只要有字就行,他给分时是按记分册名单,80,90,84这样排下来的.SO毛概还要压点题目玩玩,你们学校真好玩

学习总结空气静静的,又是一个美丽的傍晚,残阳的最后点儿余辉轻轻地泻在脸上,不经意的望着天空,呼吸着不羁的自由,突然间遐想万千。不知不觉地已经在大学生活了三个月,可以说我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曾经梦想的国度如今在现实中徜徉,一切显得那样美好。还记得刚入校时陌生的一切,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切改变,《大学生学习指导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最为美好的时光,那时候拥有最单纯的心灵,有最简单的学习。不觉间回想,真的令人难以忘怀。小学阶段,我一直都学习不好,呵呵。特别的贪玩,当然那时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只是完成老师父母的任务罢了,因为成绩不好,也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斥责。进入了初中,开始懂一点事儿了,自己开始明白学习,成绩自然地也开始有起色,特别是数学,因为脑瓜还算灵活,在数学方面开始崭露头角,也多次在数学方面取得优秀成绩,但由于小学基础太差,语文一直都是弱项。也是从初中开始,我开始喜欢上运动,开始疯迷篮球,也因为对运动的痴迷,我的性格变得愈来愈外向开朗,喜欢和人交朋友,喜欢和各种人交流,也开始学着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能和老师常交流,表达自我在学习方面的迷茫,能和同学打成一片,充分的享受一起的集体时光。 匆匆的三年初中生活结束了,来到了梦想的高中,而自己也明白,自踏入高中校门的那天起,我就不可能在有以前一样轻松的生活了,因为一个梦,我的梦,家人的梦. 进入高中,我开始真正的努力学习,开始对每一们学科变得认真,开始努力完成每一门功课作业,因为我的认真,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以至最后走近我的梦,实现梦。 进入大学,一切的固有学习方式都变了, 开始没有固定的教室,开始没有固定的同学,开始没有老师的叮咛与嘱咐,开始没有父母的督促与监督。说真的,一开始很难适应这种全新的模式,上课那种太过自由的模式让我失去了以前的积极,开始比在那么集中,甚至困了就睡下。天多的空余时间让我觉得很空虚,一下子从忙人到闲人的转变让我很难适应,更多的时间在踟蹰,发呆。幸好,渐渐地,自己开始觉醒,也得到了很多学长的指导,我开始学着适应,学着改变,想办法让自己集中 与枯燥的学习,并且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当然现在不再像伊始那样迷惘,开始渐渐有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目标,可以自信的说现在自己已经能融入新的学习体系,能基本合理的而分配时间,有效果的学习。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我比较擅长于逻辑思维,所以偏理的学科我会把握得很好,但是我缺少太多的文科基础,也缺少死记硬背的经验,这是两个最鲜明的特点。对我而言,现在也许缺少的是一种学习毅力吧,因为学习如弹簧,高中被绷得太紧,而现在又太松,这中间会使人产生一种惰性,在没有太大压力的前提下如何哟如既往的坚持成了当前最重要的问题。现在我还是无法坚持像高中那样每天自习,无法有那种忘我的恒心。或许是现在缺少目标吧,所以,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给自己找一个可行且现实的目标,并且强压着自己去改变。二.针对现在自我的学习状况,我认为有必要为自己制定一些学习规划。我希望能够再打一下学期中段能够完全的有自我的完整的学习体系,它适合我个人,并且最好的发挥我的长处,让短处影响的最少。现在我对数学英语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这两方面花的时间较多,所以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学科的兴趣,所以为了强化兴趣,我会更多的而走进图书馆,去了解更多的而历史人文。例如,政治学导论比较枯燥,为了加深我对它的兴趣,我要去多看看关于政治学的书籍,从而给自己一些意识,有声如去了解政治的愿望,也就能再上课时专注听讲,从而达到享受学习的过程。多一些实践,有很多问题往往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经历是无法体会到和学习到的,就像计算机,如果只是单纯的上课听听,而日常很少操作,那么最终你学的上课学的东西会消失在记忆,记得最深的永远会是自己感受过的。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应该少花些时间,从而达到兼顾,而那些需要花时间记忆的一定要给够时间,如英语等等。而且要定期对自我作出评估,自己在哪方面短时间内表现的不好一定要明白,并且在最快的时间内做以调整,努力使自己保持在一种学习的氛围里,不短的提高。当然除了应是学习以外,自我的谁会能力也要努力锻炼,尽量多的参加集体活动,并且努力展现自己,服务同学,奉献自己,力求在同学中有个好的口碑,有一个令人折服的个人魅力,如果有时间应该抽一些时间去做一些兼职,让自己去体味生活的艰辛,体味父母的不易,从而告诫自己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三.入学时对着陌生的一切可以说什么都不懂,迷惘,混沌。是《大学生指导课》教会我如何去适应陌生,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同新同学交往,如何面对新的教室,新的学习氛围,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自己可以说收获颇丰吧!经历了这么久的学习,我对安徽工业大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说实话,起初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让我觉得非常失望,而如今真实的体验让我早就抛却了那样的想法,因为我开始觉得这儿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这儿的同学都特别勤奋,给了我们自身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儿的老师也非常负责,总是细心的位同学排忧解难,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导师,这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前进平台,我们可以直接和导师交流自己的疑惑,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这样我们可以更快捷直接的改正自我,从而高效的进步。总而言之,半学期的《大学生学习指导课》对我是意义重大的,我也会努力的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的在遇到问题时遵循老师的指导,有条不紊的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走出困境。我也会规划好自己的大学每学期生活,争取让每天都不虚度,每天都会有自己的收获,每天都在进步,而当时间匆匆走过,我不希望我会后悔,多年后的再回首,我希望看到现在的回忆是美好的,是我人生中最难忘记得。

我们刚考不久,最后一题和富士康有关,建议你可以看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我们考的第1,2,8,9,10,11章居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主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实践状况?(学习、应用、实效)3、农村自治状况?4、农村党支部建设状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5、农民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用等)6、如何人减轻农民负担?(负担状况、承受能力、减轻措施等)7、农村税费改革的状况?(进行否?结果否?经验教训等)8、乡镇企业的现状(亏?盈?前景?)9、小城镇建设的状况?(规划、目标、实施、现状等)10、农民的思想状况? (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11、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无?形式?内容?反映怎样?)12、农村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满意度,支持度,希望等)13、农民的法治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等)14、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感受)15、农民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后果、对策等)16、农民对先富者的看法?(正否?服否?仁否?义否?原因?)17、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政策、办法、措施等)1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形式、内容、前景等)19、农民素质如何提高?2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农民各阶层的状况?(经济、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等)22、农村基层政权的状况?(组织、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23、农村教育状况?(小学、中学、毛入学率,青壮年文盲率,男女辍学情况等)24、农村科技状况?(意识、投入、问题、措施等)25、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何?26、农村医疗状况如何?(机构、服务、问题、措施等)27、如何使农民增收?(种养殖结构、办企业工业、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28、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三大文明中的模范作用)29、如何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严打、整治、发展等)30、如何看待农民上访?31、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32、农村教师状况如何?(教学、生活、待遇、健康等)第二部分:1、国有企业现状的正反比较调查与分析2、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巩固、发展、壮大、典型的调查3、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正的实证分析4、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5、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6、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7、目前对农民负担应有怎样的新认识8、农民增收难的现状调查分析9、对农村贫、富户的调查的分析10、农民目前消费状况与小康目标实现的调查11、农民负担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农民致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思考13、农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政策14、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三部分:1、 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2、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研究3、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调查研究4、 农村外出打工者合法权益保护调查研究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贯彻的方式及效果调查研究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7、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8、 乡村失学儿童现状调查研究9、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调查研究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研究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第四部分:1、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4、 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5、 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其解决途径6、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状况及成效调查第五部分:1、 城市政府如何实施城市化战略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3、 城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 市民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5、 城市弱势群体类别调查6、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7、 城市违法犯罪类型调查研究8、 非典对市民健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9、 城市网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10|、城市下岗女性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毛概期末考试小论文格式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课程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一 《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必须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为今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认识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即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树立的最终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指明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并分析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实际上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宏观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理想作出了分解,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相关思想,邓小平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下,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 文化 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3]“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5]“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6]这些论述反映了邓小平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的思想。首先,树立共同理想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特性,资本主义“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7];其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再次,现阶段的理想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最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8] 2.“铁的纪律”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保证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理想和纪律是不可分割的。“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9]“ 教育 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10];“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11]总之,理想是纪律的前提,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12]“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13]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保证了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性,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而这一切都需要用纪律来保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方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可见,理想和纪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3.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邓小平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4]“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15]“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6]“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7]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从20世纪50年代贯穿至90年代。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梳理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有着这样的发展变化:理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共同的理想,这里所提到的“共同的理想”实际上已经蕴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本思想,因为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8]总之,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阐释的显著特征。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 经验 (1)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建立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科学发展观有益于 总结 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但资源消耗极大,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腐败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 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 [3] 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1-4. [4] 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2005.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三 摘要: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 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 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所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意义;举措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63-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

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及其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价值体系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4个字,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说明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或者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国家,由于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可以起引领、导向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可以看出它的内涵包括4个层次、5个方面。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包容性很强。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在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

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中,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舍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建设还只是文化载体的建设,还必须注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灵魂。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的约瑟夫·奈说过,不能把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或软实力载体相混淆,不能把美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仅仅理解为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和牛仔裤,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不用担心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这些话也提醒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仅仅满足于改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政绩,而必须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把文化的载体建设和灵魂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1.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3.坚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4.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 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 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3] 刘伯强,郑杰.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人民论坛,2013,(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大学毛概考试论文主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主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实践状况?(学习、应用、实效)3、农村自治状况?4、农村党支部建设状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5、农民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用等)6、如何人减轻农民负担?(负担状况、承受能力、减轻措施等)7、农村税费改革的状况?(进行否?结果否?经验教训等)8、乡镇企业的现状(亏?盈?前景?)9、小城镇建设的状况?(规划、目标、实施、现状等)10、农民的思想状况? (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11、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无?形式?内容?反映怎样?)12、农村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满意度,支持度,希望等)13、农民的法治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等)14、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感受)15、农民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后果、对策等)16、农民对先富者的看法?(正否?服否?仁否?义否?原因?)17、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政策、办法、措施等)1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形式、内容、前景等)19、农民素质如何提高?2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农民各阶层的状况?(经济、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等)22、农村基层政权的状况?(组织、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23、农村教育状况?(小学、中学、毛入学率,青壮年文盲率,男女辍学情况等)24、农村科技状况?(意识、投入、问题、措施等)25、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何?26、农村医疗状况如何?(机构、服务、问题、措施等)27、如何使农民增收?(种养殖结构、办企业工业、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28、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三大文明中的模范作用)29、如何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严打、整治、发展等)30、如何看待农民上访?31、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32、农村教师状况如何?(教学、生活、待遇、健康等)第二部分:1、国有企业现状的正反比较调查与分析2、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巩固、发展、壮大、典型的调查3、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正的实证分析4、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5、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6、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7、目前对农民负担应有怎样的新认识8、农民增收难的现状调查分析9、对农村贫、富户的调查的分析10、农民目前消费状况与小康目标实现的调查11、农民负担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农民致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思考13、农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政策14、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三部分:1、 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2、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研究3、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调查研究4、 农村外出打工者合法权益保护调查研究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贯彻的方式及效果调查研究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7、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8、 乡村失学儿童现状调查研究9、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调查研究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研究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第四部分:1、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4、 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5、 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其解决途径6、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状况及成效调查第五部分:1、 城市政府如何实施城市化战略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3、 城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 市民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5、 城市弱势群体类别调查6、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7、 城市违法犯罪类型调查研究8、 非典对市民健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9、 城市网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10|、城市下岗女性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风雨征程——建党90周年论贫富差距及收入悬殊青年马克思主义个人感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所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意义;举措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63-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

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及其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价值体系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4个字,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说明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或者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国家,由于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可以起引领、导向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可以看出它的内涵包括4个层次、5个方面。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包容性很强。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在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

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中,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舍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建设还只是文化载体的建设,还必须注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灵魂。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的约瑟夫·奈说过,不能把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或软实力载体相混淆,不能把美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仅仅理解为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和牛仔裤,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不用担心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这些话也提醒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仅仅满足于改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政绩,而必须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把文化的载体建设和灵魂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1.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3.坚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4.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 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 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3] 刘伯强,郑杰.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人民论坛,2013,(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毛概考试论文模板

《毛概》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的必备课程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学解读》

摘 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后,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

关键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 群众路线 落实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早在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提了出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总结 为55年来我党执政的主要 经验 ,并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6年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总结为我们党在执政60年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公”即“公众”,“民”即“人民”,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始终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进行百折不挠的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2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89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在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面前,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危难来临,从未压弯共产党人的民族脊梁;风险考验,不能摧毁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豁得出去、冲得上去。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一句“共产党员,跟我上!”一次次向人们昭示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不追求特殊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个有着90年历史、7600多万党员,在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62年,目前正领导着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此相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了执政地位,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背民情、违民意、失民心,最终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阶层。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共产党的垮台就是明证。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

这里的“新形势”指的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 文化 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既是历史性的课题,又是历史性的考验,更是当今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挑战。

这一挑战首先表现为我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以防止滥用职权对党的侵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的冲击,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地位观和义利观,构筑起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其次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利益协调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 措施 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其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这就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处理好现阶段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最后表现为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发扬人民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法赋予人民参与选举、决策、社会管理、监督的权利。在____的条件下,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便于党和政府及时整合、协调各方利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保证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总而言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呼唤,是我们党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在新的形势下,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上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

首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又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而,新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并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 方法 。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要我们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千难万难,落实可谓天下第一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党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天的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日益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解决关乎群众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共产党人情系人民的声音和身影――我们不会忘记,“非典”肆虐,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轻车简从,下基层、进医院,和人民“零距离”接触;淮河洪灾,温风尘仆仆走上大堤,向灾民嘘寒问暖,同吃一锅饭。人民不会忘记,岁末年关,为民妇追讨工钱;新世纪以来,连续8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专为农民增收而发。我们不会忘记, 春节 临近,中国领导人身先士卒抗雪灾,国家主席寒冬下矿井,国务院冒险“闯”灾区;汶川地震、世界性金融危机、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灾难、一次次危机,我们党经受了一次次新的严峻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党中央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让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更让党心、民心空前凝聚。实践一次次告诉中国,也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心 手相 连,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桩桩亲民、为民、富民、爱民的感人往事,无不彰显出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无不印证着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90年的风雨砥砺,我们的党更加坚强伟大,党的机体更加生机勃发;90年的风险考验,我们党更加成熟自信,党的事业更加灿烂辉煌。90年艰辛探索,90载风雨辉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之一”,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革命的主角”,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历史,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顽强奋进的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的90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公众就会支持我们党;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执政。党――人民,人民――党,这种鱼水相依、血肉相随、声气相通的关系,将产生一种伟力,把中华民族推向到伟大复兴的辉煌峰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课程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一 《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必须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为今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认识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即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树立的最终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指明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并分析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实际上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宏观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理想作出了分解,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相关思想,邓小平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下,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 文化 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3]“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5]“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6]这些论述反映了邓小平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的思想。首先,树立共同理想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特性,资本主义“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7];其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再次,现阶段的理想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最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8] 2.“铁的纪律”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保证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理想和纪律是不可分割的。“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9]“ 教育 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10];“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11]总之,理想是纪律的前提,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12]“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13]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保证了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性,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而这一切都需要用纪律来保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方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可见,理想和纪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3.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邓小平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4]“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15]“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6]“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7]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从20世纪50年代贯穿至90年代。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梳理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有着这样的发展变化:理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共同的理想,这里所提到的“共同的理想”实际上已经蕴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本思想,因为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8]总之,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阐释的显著特征。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 经验 (1)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建立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科学发展观有益于 总结 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但资源消耗极大,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腐败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 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 [3] 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1-4. [4] 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2005.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三 摘要: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 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 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 索引序列
  • 毛概小论文考试题目
  • 毛概开卷考试大论文题目
  • 毛概期末考试小论文格式
  • 大学毛概考试论文主题
  • 毛概考试论文模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