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风影响深远:李清照的词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词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继承的角度来说,李清照对传统词体的继承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婉约词家的极致,这不仅是因为她对音律要求严格,更重要的是她追求文雅的词情,以及对故实、铺叙等表现技法方面提出的全面要求。她的词学思想充分体现着她对词学优秀传统,甚至整个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吸收。比如她强调的故实,即使事用典,本来是宋诗中江西派和西昆体常用的技法,而歌词本来都不怎么重故实,即使偶尔用,也没有形成风气,可是李清照却是以此作为词家技法精湛的要求,很显然是把诗文里的技法运用到词的创作领域。可以说,李清照继承文学传统时,既着眼于词,又没有局限于词,而是拓宽视野,旁搜远绍,转益多师,积累了极为丰厚的文化涵养,再和她本人聪慧才思相融合,外化表现在她的诗词文创作和词论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审美理想方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善于以纵横豪迈的气概创造雄奇宏阔的意境、奔腾驰骤的形象。辛词中的人物如孙权、刘裕、谢安等多是英姿飒爽的豪杰志士,在这些人物身上,显然凝聚着作者的理想,渗透着作者的优愤和同情。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都有着豪迈的个性和英武的气概。辛弃疾常常把苍江、危楼、奔雷,骇浪等奇伟非常的景象摄入词中。他笔下的自然形象,都有一种奔腾驰骤的气势,与词人恢宏的襟怀和佛腾的情感紧密契合,给人一种力量感、跳动感。辛词被前人誉为“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龙腾虎掷” (刘熙载:《艺概》),这些说法,确实道出了辛词的突出个性。辛词慷慨纵横,矫健奔放,风格有如苏轼豪放词,世称“苏辛”。从内容到表现手法,辛弃疾都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建立了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的独特词风。辛词以豪放为主调,但又兼融众体,不拘一格,能刚能柔,纵横如意。他的长调笔酣墨饱,恢宏激昂,短调清新俊逸,妩媚多姿。虽然他的风格以悲壮激烈为主,但也不乏缠绵婉丽之作。如他的爱情词《祝英台近》,写得缠绵徘恻,楚楚动人。大多数农村词清新隽永。另外他还有一些专门模拟某种风格、样式的词作,都在题下注明,并且摸得维妙维肖。如纤藻丽的“花间体”(《唐河传》)、明白通俗的“白乐天体”(《玉楼春》)、轻巧尖新的“效李易安体”(《丑奴儿近》)、婉丽清畅的“效朱希真体”(《念奴娇》)等。这些充分说明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辛弃疾在艺术上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价感和性格。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西江月》),青山可以和词人刘话,苍松可以成为词人的知己,创造出童话般的奇幻世界。辛弃疾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他不仅善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而且还吸收骚赋、散文,民间口语入词。经史子集,驱使笔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他的《贺新郎·别茂嘉干二弟》,通篇运用赋体。一首《贺新郎》有句云:“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完全是散文句式。《南乡子》“好个主人家,不为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子,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满篇民间俗语,别有风味。词到辛弃疾开始大盆运用典故,因此有人讥之为“掉书袋”。实际上在许多词中,他把用典当作一种比兴手法,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虽用典较多,但贴切自然,并不显得堆砌。辛弃疾作为时代的歌手,在作品中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他喊出了当时人民群众普遍的抗战要求,可以说是志士的绝唱、英雄的高歌。而词这种格律要求较严的文体,在他的手下运用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他继柳永、苏轼之后,多方面开拓词境,丰富词的风格样式,使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得到极大的扩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的造诣超过了其他词人,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并非溢美之辞。辛词以其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陈亮、刘过以及南宋末期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人,有共同的爱国思想,都表现出矫健豪纵的词风,创作倾向很接近辛弃疾,文学史将他们称为辛派词人。
李清照《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至少有三点:1.《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使词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这无异于词的独立宣言。2.《词论》系统地回顾了词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作家作品,提出了“声诗并著”的创作原则。3.《词论》还就词的创作方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体意见。她考察了以往许多作家的作品,从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就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提出了一系列的宝贵意见。诸如,填词必须要“协音律”;写作上要有“铺叙”;用词吐语要“尚文雅”;思想感情上要有内涵,有意境,“主情致”;内容上要典雅庄重(“典重”),引用故事、史实(“故实”)等等。这些具体写作方法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当然,李清照在这里只是阐述她个人的观点,很大程度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对于某些作家的评议也不无偏颇之处,这是无需乎求全责备于她的。尤其是她对苏轼的评价,偏颇李清照的词写得清新秀雅、委婉多姿、音韵流畅,总体上是合乎她本人提出的创作原则的。但在融化浅俗口语入词这一点上,在早期作品中她就对自己在论文中所立的严格规矩有所突破。她后期的创作,思想内容更加深沉,艺术手法也比论文中所示的创作要求更为完美。这原不足奇。女作家坎坷一生,艺术上不知疲倦、不断追求,才能创造出传诵千秋的“易安体”。概言之,我以为她的创作道路和她的词学理论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她严守“词别是一家”的原则,认为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与诗有所不同。所谓“诗庄词媚”⒂,诗是慷慨咏志的,而词是婉转陈情的。她以毕生精力来填写词曲,以表达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有的对外界事物敏锐而细腻的感受。她的词学理论指导着她的创作实践,而创作实践又不自觉地冲破了她早期所定的理论框框而大踏步地前进。既重视创作实践又钻研创作理论,两者并重
李清照的词,早期的作品比较欢快,《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这首小令,是她年轻时的作品。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而她后期丈夫赵明诚去世了,生活非常凄凉,加之故国忧愁。作品则比较悲凉。很多词里都可以看出来其中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争渡。上阕用“淡酒”,误入藕花深处。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作品则比较悲凉?雁过也,独自怎生得黑。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三杯两盏淡酒。这首小令,突然作结,凄凄惨惨戚戚,是她年轻时的作品,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凄凄惨惨戚戚”,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满地黄花堆积,生活非常凄凉,表达出三种境界。而她后期丈夫赵明诚去世了,动人心弦,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语言浅淡自然,豪放潇洒的风姿;“冷冷清清”,静中有动。“寻寻觅觅”,清秀淡雅,活泼开朗的性格,怎一个愁字了得,冷泠清清,感受细腻。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下阕用“黄花”、神态,沉痛无限,最难将息,正伤心。全词语言朴实,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争渡。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早期的作品比较欢快。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晚风”,加之故国忧愁,如今有谁堪摘、“细雨”。很多词里都可以看出来其中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满纸呜咽?梧桐更兼细雨,却是旧时相识。乍暖还寒时候,怎敌他?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晚来风急,憔悴损,写环境的悲凉、“梧桐”。朴实无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人的动作、“过雁”、点点滴滴,巧用叠字。这次第,沉醉不知归路,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兴尽晚回舟。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惊起一滩鸥鹭?守着窗儿,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到黄昏,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词的内容,虽说是她个人生活情趣和身世感伤的表现,但由于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动荡,使李清照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和人间的冷暖。她的作品终于成为社会与时代的一面镜子。李清照前期词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狭窄小园的厌腻到后期对“中州盛日”的故国之情和国破家亡的痛苦,这个心理学转折是深刻的。她启迪着我们去认识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时代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李清照词中的“愁”换取了人们无数的同情,引起死回生强烈的共鸣。她的愁和泪,是李清照作为社会的一个清醒者可贵标志。她的词的内容更有思想意义。关键词:古典 女词人 时代色彩 离情别绪李清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她的作品是词坛百花园中的奇葩。李清照词的内容,虽说是她个人的生活情趣和身世感伤的表现,但正是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动荡,使李清照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和人间的冷暖。她的作品终于成为社会与时代的一面镜子。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正是因为他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历史,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这由于统治阶级无能,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的灾难。李清照的一生,跨越着北宋末南宋初。尖锐的民族矛盾,动荡的政治环境,是这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赵构逃到江南,虽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而民族敌人的威胁依然并未缓和。生活在这动乱时代的李清照,虽然是“生于名门,婚于宦族”的贵族妇女,但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不能不使她“飘零遂与流人伍”。在离乱中,她的丈夫赵明诚又因病而死,她子然一身,到处漂泊,怎能不唱出“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歌,过着“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生活!在这严重的民族灾难的年代,李清照的遭遇,是与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人民有相同一面的。因此,她个人悲剧,也就不能不带上浓厚的时代色彩。杜甫与李清照生活的时代经历比较相似,他们二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呢?杜甫以他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为国家、为人民忧虑了一生,歌唱了一生。那么李清照呢?她作为一个女词人,作为一个对外界有着敏感反应的女性,则以委婉、秀丽、动人、深挚的笔描绘她的生活的时代。一般说来,李清照前期词偏重于从女婿生的角度对人生、对自由、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她后期词作却更多熔铸了国破家亡的生活体验。一我们知道赵宋王朝是最缺乏英雄气质,奴才气极重的一个时代。从屈辱的澶渊之盟、岁币的年年输送到称侄服低的卑微,活现出这个外架庞大的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尽管如此,北方金人的铁蹄依然不断的惊碎宋王朝的迷梦。这个既庞大又腐朽的北宋官僚社会只能苟延残喘的等待着覆灭的命运。一个悲剧性的阴影压在一切敏感者的心头。另外,这个社会利用理学对人民进行封建道德思想的禁锢,扼杀人性,蹂躏人们的精神。理学,这个以新形式出现的变相的僧侣主义、禁欲主义学说开始活跃。周敦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种“以理杀人”的封建道德。到南宋,朱熹则更进一步明确提出极其反动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思想。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纲常和理学思想的禁锢下,比男子遭受着更多、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时代的痛苦和社会的变乱、思想的压抑。在女词人内心世界留下深深的印痕,那忧郁、悲怆、苦闷在她的词中生动的反映出来。李清照词是完全时代、社会情感化了的艺术结晶,时代通过她个人的情感世界折射出来,“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别林斯基语)李清照的创作活动,正处于王朝内忧外患、人民的精神遭受折磨的封建历史时,“正是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荫》),“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生查子》),有着对时代阴影的朦胧曲折的感受,包含着对狭窄的人生发出的感伤和幽怨。虽然情歌是她前期词作的主调,她心中热烈的情感在孤寂的燃烧,但李清照并没有用封建理学的刀子割断自己的情感之藤,可在那朝不保夕的北宋末年,就连情歌都带上了一层时代所特有的忧郁苦闷的色调。这种情绪突出表现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中: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会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词人内心情感的深刻复杂,使她难以说出,也难以说清。我认为,这决不是单纯的男女离情和别绪。她明明讲“多少事,欲说还休”,可见心情之复杂,决非情人之离别所能概括得了。“终日凝眸”、深沉思索了。现在要离别了,于是写到:“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女词人的忧郁哀愁、“终日凝眸”,可能并非仅限于爱情本身”,她的愁苦是否别有更深的社会原因?尽管北宋王朝尚未崩坍词人却一天天消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种漂泊的爱情与含有悲剧因素的时代之间是不可分离的。如果通读李清照的词作,我们会发现离别词占了很大比重,但是不要认为这些词仅写离别,还应注意到其中隐含的社会意义。仔细体味词义,便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作者为把夫妇离别的愁情写得那样浓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欲说”的“万千心事”包括了些什么内容?她的旧愁、新愁到底是那些方面的?等等,要解答这些问题,不能不考察她所处的时代和她的家庭遭遇。如前所述,作者写这些词的时代,北宋王朝正处于崩溃的前夜,非常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不对作者产生影响。她的父亲李格非在新旧党争与同党内部之争中遭受打击,她的公公赵挺之与蔡京之间的斗争对她也产生了影响。李赵两族所发生的一连串政治事件,直接或间接都与她有关,当赵挺之“居政府”时力排“元佑旧党”,李格非亦在被排斥之列,并因此罢职。张琰《洛阳名园记序》说“文叔(李格非字)在元佑官太学,建中靖国(1101年)用邪党,窜为党人。女适赵相挺之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赵挺之与权奸蔡京互相倾轧,亦因此罢相,死后被蔡京所劾,追免赠官,为此李清照夫妇屏居乡里十年。李清照前后二家所受的打击,从表现上看,似乎仅是她家的事,与天下大局无关,事实上她家所受的打击正反映了北宋王朝腐朽的表现。宋王朝的腐朽没落,家庭中所受的打击,都给她以刺激和影响。使她在丈夫离去之后,在孤单寂寞当中思前想后,旧愁新愁全都涌上心头,她的愁情自然十分复杂、浓重,如此复杂浓重的愁情,当然一下难于说出,难于说清了。因而这些词在写夫妇离别中可能就隐含着作者对当时时事政治的不满与忧怀。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垂帘四面,玉栏杆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桶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壶中天慢》)此词调名也作《念奴娇》,根据词意,当作于南渡前,词中写出以微微斜风、绵绵细雨是多么的恼人,层层门扉紧闭,庭院中锁着一派萧条景象:春花翠柳虽婀娜多情,无奈 寒风冷雨相袭,不得伸展舒张、一现妖娆;对早春萧条气象的描绘衬托出闺中女子的心情,也如宠柳娇花一般不胜烦恼,为排遣种种的烦恼,她用险韵做诗,以烈酒浇愁但诗成酒醒,却感到更加空虚无聊,索然乏味,一种寥落凄楚的荒寂氛围油然而生;下阕仍角承上意,续写春寒春愁,春意在加浓、闺怨在加深,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词中所写“风雨”不单是自然的风雨,其中还包括政治的风雨,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朝内风云变幻,她的忧烦,自然就有政治的忧烦在内。所以这些词的思想深度不是一般闺情、离别所能局限的。如果仅仅把它们理解为闺怨、思妇词是不妥的。二士大夫的舒适生活条件,对于那些没有头脑、只知享乐的人来说,大概算得是一种“幸福”吧。但是对于那些善于感受和敏于思索的人来说,则往往是一种心灵的痛苦。这种心灵上的痛苦和劳动人民的痛苦虽不同,但却都是对那个罪恶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懑。李清照对那种狭小闭锁、百无聊赖的生活小圈子,并不是象薛宝钗那样津津乐道那样善于回旋应酬,也不是自我欺和陶醉,而是采取比较清醒、严肃的人生态度。她把丰富的内心情感写入词中来,深刻的不满和忧郁情绪,生活的狭窄与压抑,精神上的苦闷等时时流露出来 ,使她前期词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大都是以闭锁的小园、幕垂的深闺为场景展开,如“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沉沉”、“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等。她感觉不到生命的脉搏在跳动,感到的却是憋闷和窒息,对生活的渴望被深深的压抑,只能寄情于堂前梅花、帘外海棠、闺中香篆。这幽闭的小院深闺年年月月“重门须闭”怎能不使渴望生活的女词人终日郁郁。于无可奈何之中,她不能不慵懒。但是,作者有着自己的理想、自由的个性和热烈的欲望,有时竟冲破小院深闺的狭小境界,一扫香炉烟篆、海棠梅花的迷愁和怅惘,踏入了闺阁外面的禁区,还象男子一样纵情山水,饮酒划船,非礼也要视,玩得不亦乐乎。之后,还要坦坦荡荡的形诸文字:常记西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此词的关键词有四个:“常”、“醉”、“误”、“惊”。一个“常”字开头,表现了深闺中少女的一次出游给她留下的欢乐而深刻的印象及词人对大自然的神往之情。溪亭、藕花、鸥鹭让女主人公赏心悦目,心境快活,于是以酒助兴,喝得大醉。“醉”既指酒又指心,醉心于是才会喝酒而醉。酒喝够了,玩尽兴了,天却晚了,于是荡舟回家,却不知竟闯入藕花深处。“误”这里强调的是醉的程度,也强调了女主人公欢乐的程度。它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可爱之态,同时又表现出大自然对她深深的吸引,对于寂寞的深闺来说,这就是她的乐园。这样的乐园世界,谁会舍得走呢?可水边的鸥鹭都被吓得飞了起来。船桨划水声、荷叶掀动声,鸥鹭喧闹声汇成一片,好不热闹!少女“惊”动的何止是鸥鹭,还有词坛,还有封建纲常的忠实守卫者。李清照多么想肋下生双翼,飞出狭小的生活圈子,冲破现实生活的桎梏,象大鹏鸟一样乘长风高翔,飞往理想的王国: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切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李清照在这里为我们展现出更为豁然开朗的宏伟场面,她用一种浪漫式的激情和幻想,倾吐自己内心深处抑制不住的情感激流。“我报”二句写出了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信自豪和在现实中被压抑、被窒息、找不到出路的委屈苦闷。“九万里”三句则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女词人惊人的艺术胆魄,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和竭力想摆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这种沉重的心情表达在她的词里,我们可以说她是无病呻吟么?从另一面看,这种心情表现于她的创作和行动的,是敢于写少女的爱情,“眼波才动被人猜”;敢于写夫妇的幽情,“今夜纱厨枕簟凉”;敢于讥笑有社会地位的男人,“桂子飘香张九成”,敢于尖锐的批判许多文坛老前辈……这都是当时一般女性所不敢的。所以尽管她没有要冲决封建理学、礼教的意识,但在当时男人们看来这些都是目无礼教的“越轨”行为了。和她同时代的王灼作《碧鸡漫志》,斥责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这些斥责的话却正可见出她这些作品的敢想敢说的精神。李清照在表达这种热烈而又深沉的人间至情的时候,颇有典雅、凝重的闺秀风度,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没有道学气的真正的女性,一颗对生活、对爱情满怀热望的心。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清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朗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去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这是一位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多么纯真、稚气而又可爱的少女呀!可惜的是,这个热爱生活、性格坦率、极富活泼情趣的少女,在成长的过程中,被非人道的封建社会给深深的压抑和摧残了。她对生活的勃勃兴致、对人生的憧憬和开朗的性格,被愁、泪所掩埋,在一系列的社会和家庭的悲剧的打击下变得内向了: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寂寞的深闺,即将消磨掉她的青春,催花的春雨预示春天的归去,面对此情此景,她感到愁情满怀,心绪不宁,再想到丈夫的远离,更增加她的深愁。词的情调低沉,表现了她对孤寂的深闺生活的不满。三如果说李清照前期词表现出敏感的青年妇女所具有的精神苦闷、爱情心理,以及对个性自由的朦胧欲望;那么她的后期词(南渡)则是以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为主题,在前期词哀愁感伤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乃至变前期的“终日凝眸”为后期的“欲语泪先流”。绍兴五年,诗人流落在金华,写下著名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面对名胜双溪晚纯之景,含泪写下这首满含愁情的词作。看到风吹雨打后落红满地的暮春景象,饮尽人生苦酒的女词人睹物生情,种种往事涌上心头,深感时代沧桑变化、国事家事不堪回首,一切都无法挽回,感伤之情油然而生,面对春景,也曾激起她泛舟出游的意兴,但刹那间就被深沉的忧伤所淹没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深重的愁是什么造成的呢?词中点明“物是人非事事休”,可见词人的愁是山河的破碎、身世的漂泊、晚景的凄凉等凝聚而成,是国破家亡的折射和反映。国破家亡这一人生惨剧,使她在南渡后,心情更加愁苦沉痛。“倦梳头”“事事休”,竟至“欲语泪先流”!此词极可见出诗人早年所没有的如此深广的悲痛心情;同时有力的告诉人们,正是那悲剧性的社会时代铸就了女词人的性格。南渡以后,李清照夫妇在建康前后又住了三个年头,每到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她就披着蓑衣顶着斗笠,走上建康的城墙,向远方眺望,这时她心头的忧愤是可以想到的,登城远览不过想借词句来凭寄她的无限忧思。然而胡马长驱,中原板荡,奔驰于脑际的是昔日故都的繁华,而呈现于眼前的却是山河的破碎。现实并不容许留恋旧梦,过去与现在对照愈强烈,也就愈增加内心的苦痛。《永遇乐•元宵》亦悲怆、沉郁,读之令人鼻酸: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的开篇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丽景,景色虽美,却不是故乡,流落异地,孤苦无依的词人清醒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人在何处”,以美景衬愁情,则愁情更甚;面对“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一片春色,词人又提出了“春意知几许”的这一冷峻、严酷的现实问题,她已把感觉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社会写元宵佳节初春的明媚是暗指虚假繁荣的时势,谁能料到“融合天气”会不会有“风雨”?元宵佳节,人们都在诗酒庆贺。女词人此时心中有着愈发难言的痛苦。友伴来相邀,一一被诗人委婉谢绝。诗人此时所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及时寻乐,不是醉生梦死的求解脱,而是勾起她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感,不能不思念“中州盛日”,妇女们“簇带争济楚”的旧日盛况,然而这毕竟已是过眼烟云,看“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好“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盛一衰、今昔对比几乎包含了词人一生的境遇。《永遇乐》在抒发个人晚年生活凄凉之感中,蕴含着沉痛的国家兴盛之忧,这是每一个爱国者应具有的心情,难怪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读此词“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能堪”(《须溪词》)。可见其对故国的情感之深沉动人。“那些处境和我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最深刻的打入我们的灵魂深处。”李清照的愁情拨动着每一个不幸者的心弦,有名的《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悉字了得!在这里,作者以精练的语言概括而集中的反映了南渡以后她自己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在短短九十七字中,她运用了惊人的描写手段,展现出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是的,一切都消逝了:那归来堂烹茶猜书、笑声洋溢的日子;那繁花压枝、把玩古人真迹的春晚……但是,中原故土的沦丧,丈夫的病逝,阴险的诬陷和诽谤,流落江南的凄凉晚景……这些郁积在心头的创伤和阴影,却是难以排除的。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她若有所思,如有所待。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在触动着词人的满怀愁绪。黄昏时分寂寞凄凉的气氛笼罩着她。紧接着来的梧桐更兼细雨,象是洒不完的伤心泪,又引起她无发的感叹。郁积在心头的坎坷沦落的忧思,正随着点点滴滴的雨声翻腾。……无疑在这首词中凝聚了太多的愁和泪,充满了太多的悲苦哀伤,为自己,为故国,但那正是词人倍受折磨的心灵的诉说,是时代、民族苦难的悲歌。李清照有前期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狭窄小园的厌腻,转到后期对“中州盛日”的故国之情和国破家亡的痛苦,这个心里转折是深刻的。她此时已离天深闺、置身流亡道上,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经,女词人已不再唱前期那种个性苦闷和爱情的歌了,而是转到比这个思想要求更为动心、更为牵魂的故国之思的情绪上来。她启迪着我们去认识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时代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李清照的“愁”换取了人们无数的同情,引起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她的愁和泪,正是李清照作为社会的一个清醒者可贵标志。深刻的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在中国诗歌史上,李清照第一次以一个女词人甚至支人的抒情歌唱而占据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地位。她以丰富、完整、大胆、深刻、忧郁的内心情感世界为我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她象一颗明亮夺目的流星,闪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尝闻离藻丽句,固非女子之事。间有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近时之李易安,尤显著名者。”(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参考文献1、《宋词名篇赏析》臧维熙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中国古化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4、《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清照词风影响深远:李清照的词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词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继承的角度来说,李清照对传统词体的继承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婉约词家的极致,这不仅是因为她对音律要求严格,更重要的是她追求文雅的词情,以及对故实、铺叙等表现技法方面提出的全面要求。她的词学思想充分体现着她对词学优秀传统,甚至整个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吸收。比如她强调的故实,即使事用典,本来是宋诗中江西派和西昆体常用的技法,而歌词本来都不怎么重故实,即使偶尔用,也没有形成风气,可是李清照却是以此作为词家技法精湛的要求,很显然是把诗文里的技法运用到词的创作领域。可以说,李清照继承文学传统时,既着眼于词,又没有局限于词,而是拓宽视野,旁搜远绍,转益多师,积累了极为丰厚的文化涵养,再和她本人聪慧才思相融合,外化表现在她的诗词文创作和词论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审美理想方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善于以纵横豪迈的气概创造雄奇宏阔的意境、奔腾驰骤的形象。辛词中的人物如孙权、刘裕、谢安等多是英姿飒爽的豪杰志士,在这些人物身上,显然凝聚着作者的理想,渗透着作者的优愤和同情。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都有着豪迈的个性和英武的气概。辛弃疾常常把苍江、危楼、奔雷,骇浪等奇伟非常的景象摄入词中。他笔下的自然形象,都有一种奔腾驰骤的气势,与词人恢宏的襟怀和佛腾的情感紧密契合,给人一种力量感、跳动感。辛词被前人誉为“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龙腾虎掷” (刘熙载:《艺概》),这些说法,确实道出了辛词的突出个性。辛词慷慨纵横,矫健奔放,风格有如苏轼豪放词,世称“苏辛”。从内容到表现手法,辛弃疾都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建立了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的独特词风。辛词以豪放为主调,但又兼融众体,不拘一格,能刚能柔,纵横如意。他的长调笔酣墨饱,恢宏激昂,短调清新俊逸,妩媚多姿。虽然他的风格以悲壮激烈为主,但也不乏缠绵婉丽之作。如他的爱情词《祝英台近》,写得缠绵徘恻,楚楚动人。大多数农村词清新隽永。另外他还有一些专门模拟某种风格、样式的词作,都在题下注明,并且摸得维妙维肖。如纤藻丽的“花间体”(《唐河传》)、明白通俗的“白乐天体”(《玉楼春》)、轻巧尖新的“效李易安体”(《丑奴儿近》)、婉丽清畅的“效朱希真体”(《念奴娇》)等。这些充分说明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辛弃疾在艺术上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价感和性格。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西江月》),青山可以和词人刘话,苍松可以成为词人的知己,创造出童话般的奇幻世界。辛弃疾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他不仅善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而且还吸收骚赋、散文,民间口语入词。经史子集,驱使笔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他的《贺新郎·别茂嘉干二弟》,通篇运用赋体。一首《贺新郎》有句云:“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完全是散文句式。《南乡子》“好个主人家,不为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子,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满篇民间俗语,别有风味。词到辛弃疾开始大盆运用典故,因此有人讥之为“掉书袋”。实际上在许多词中,他把用典当作一种比兴手法,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虽用典较多,但贴切自然,并不显得堆砌。辛弃疾作为时代的歌手,在作品中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他喊出了当时人民群众普遍的抗战要求,可以说是志士的绝唱、英雄的高歌。而词这种格律要求较严的文体,在他的手下运用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他继柳永、苏轼之后,多方面开拓词境,丰富词的风格样式,使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得到极大的扩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的造诣超过了其他词人,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并非溢美之辞。辛词以其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陈亮、刘过以及南宋末期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人,有共同的爱国思想,都表现出矫健豪纵的词风,创作倾向很接近辛弃疾,文学史将他们称为辛派词人。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声声慢>>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研究古诗词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内容,古诗词的格调,韵律以及我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博大精深
李清照《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至少有三点:1.《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使词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这无异于词的独立宣言。2.《词论》系统地回顾了词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作家作品,提出了“声诗并著”的创作原则。3.《词论》还就词的创作方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体意见。她考察了以往许多作家的作品,从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就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提出了一系列的宝贵意见。诸如,填词必须要“协音律”;写作上要有“铺叙”;用词吐语要“尚文雅”;思想感情上要有内涵,有意境,“主情致”;内容上要典雅庄重(“典重”),引用故事、史实(“故实”)等等。这些具体写作方法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当然,李清照在这里只是阐述她个人的观点,很大程度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对于某些作家的评议也不无偏颇之处,这是无需乎求全责备于她的。尤其是她对苏轼的评价,偏颇李清照的词写得清新秀雅、委婉多姿、音韵流畅,总体上是合乎她本人提出的创作原则的。但在融化浅俗口语入词这一点上,在早期作品中她就对自己在论文中所立的严格规矩有所突破。她后期的创作,思想内容更加深沉,艺术手法也比论文中所示的创作要求更为完美。这原不足奇。女作家坎坷一生,艺术上不知疲倦、不断追求,才能创造出传诵千秋的“易安体”。概言之,我以为她的创作道路和她的词学理论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她严守“词别是一家”的原则,认为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与诗有所不同。所谓“诗庄词媚”⒂,诗是慷慨咏志的,而词是婉转陈情的。她以毕生精力来填写词曲,以表达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有的对外界事物敏锐而细腻的感受。她的词学理论指导着她的创作实践,而创作实践又不自觉地冲破了她早期所定的理论框框而大踏步地前进。既重视创作实践又钻研创作理论,两者并重
可否写成【柔情、豪情与逸兴——李清照的多面人生】:柔情万丈女儿心(写的很多了,择其精粹出之)爱国豪情及酒与博弈:丈夫队里的女才子时代与性格构成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论文摘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请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为首”。她以敏锐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有着鲜明的个性风韵。随着生活的变迁,其作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映青春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作品,活泼自由,充满生机。第二阶段反用、映年轻少妇思亲恋亲的作品,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第三阶段由于国破家亡,孤身瓢泊异地,作品多思乡恋旧,怀念亲人,表现一种孤苦无助的家国之痛。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背景 李清照的一生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李清照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才女,与他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才出众,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读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境殷实,有着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实乃“盐絮家风”。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城也极为重要。二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作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二人堂前饭茶,“只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中者可饮茶,“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真乃情深意笃。而逢赵明诚奉命去他乡就职,或出外游学对易安来说真是日思不想餐,夜思不能寐,对酒消不尽绵绵情思,于是才有了“锦书万里无人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表达无限相思之苦的名篇佳作。“女为悦己者容”“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也正是爱情的真实表现。 李清照前半生虽说没有受过生计之苦,但是官宦门第中政治活动的耳濡目染,使她对国家大事也有所了解,并怀有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宋亡后,其辗转江南,备受流离之苦,加之明城病殁,更是雪上加霜。从此,李清照孤雁南行,敏感的情怀只有通过笔墨来表达,“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罪”。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过着这样的生活,才会有一首首让人心碎,让人心痛的千古佳作。采纳哦
李清照诗词风格的两面性 既雄浑大气而又不失委婉缠绵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还有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比一下 还要结合诗人所处的年代以及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等等对于诗人的影响
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 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石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大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几道)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三、语言清新自然,纯净优美,具有大众化和口语化的特色,广为人们传颂。 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消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己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义便于听。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易安词浅近自然,明白如话,家常易懂。从现存的词作来看,儿乎找不到多少难僻字和生涩占奥的典故.“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全词用字用语,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也毫无文字之隔。像前面提及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从今天来看,仍然是大众家常口语,甚至比某些让中学生痴迷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还要浅俗易懂,没有一点“掉书袋”的文人的酸气。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易安词还既剔除了下层民众口语中的但语鄙词,又远离了流行当时词坛的咆词丽语,仿佛雨后莲花,纯净清新如洗,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扭转了自柳永形成的“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域,而词语尘下”的俗艳词风,——后人称赞李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确实的当。品味易安词的语言特色,总难免让人联想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已化为今天人们日常语言的千古名句,感叹于他们惊人的语言创造力和表现力。 漱玉词还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李清照在肯定柳永“协音律”后,又批评苏轼词作“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并指出“歌词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她自己既有高深的音律造诣,又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讲究语言的“音律”美。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 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她特别擅长运用双声叠韵来创造语言的音韵美。她《临江仙·序》中称道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她自己则更是刻意为之。“争渡,争渡”(《如梦令》),“知否?知否”(《如梦令》),“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淡云来往月疏疏”(《浣溪沙》),“年年雪里”、“萧萧两鬓”(《清平乐》),“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添字采桑子》),“剪成碧玉叶层层”(《摊破浣溪沙》),“永夜恹恹欢意少”、“随意杯盘虽草草”(《蝶恋花》),“黄昏院落,凄凄惶惶”(《行香子》)……真实举不胜举。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渗惨戚戚”(《声声慢》),则更是一口气连用了十四个叠字,成为千古绝唱。她还善于运用排比、反复,来强化词的便于唱听的本色,体现词的音韵美,如“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行香子》),“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七夕》)。 后人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张端义《贵耳集》称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曰:‘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之:“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入化,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李清照对语言的音韵美虽刻意为之,但又似信手拈来,不露斧凿痕迹,这正显示了她语言锤炼的功力。 总之,李清照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特别优美而又忧伤的一页,不仅其艺术上的许多特点,值得今天的诗歌创作者借鉴。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白己的风格—易安体。为词苑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后代作出了榜样,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单是她所创造的“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婆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高智商高情商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就应该在文学史上给予更高的评价。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传。易安的词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参考文献 1、《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社科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2、张晶《心灵的歌吟——宋代词人的感情世界》,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李汉超主编,《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4月版。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迹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 5、《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李清照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她的词不论是写少女的天真话泼,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写老年嫠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和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被模取,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她的词作既然与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意境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即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所差时段只有一至二年,可说是相差无几。因此,我们姑且就以词作容格调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的情感与心境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时任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行乐图啊!图中那位天真活泼而又聪慧的少女,不就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吗?你看她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在天真活泼之中又带着几分顽皮羞涩。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另外几首早期词中进一步窥探到作者这一形象,例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芜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还有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快乐女孩;那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的爽性女孩,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在显露她率真、率性、爽快而多情的个性!透过她的词,我们还可以得知她并不是一个一味贪玩、不知所静的女孩,她也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倚楼无语理瑶琴”(《烷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暗想心事。但这种沉默转眼即逝,很快就被新婚的欢愉替代了。你看,她又现出了从前的活泼俏皮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在另一首《渔家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调: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这两首词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词人在新婚时期,还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氛围之中。 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花无百日好”,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就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首先遭遇不幸的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他在朝廷的“新旧党争”中被罢官并遣返原籍。受此牵连,李清照也被迫随父还乡,饱尝了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一个“愁”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 二、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的情感与心境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脍炙人口的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 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两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你看她出去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你再看她的等待有多么长久,多么辛 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难排?多么难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深切?多么惆怅?“薄雾浓云”, “愁之昼”,这种相思又是如何地折磨人啊,它已使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这两首词真是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赵明诚的身边。这自然会给词人带来一时的喜悦,一首,《小重山》抒发了她此刻的欢愉心情:“春到长门青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匝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另一首《庆清朝慢》则通过咏牡丹委婉地表达了她继承父志、光耀书香门庭的意愿:“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带东君。” 仍然好景不长,厄运又一次降临这个家庭。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不幸在朝廷争斗中败下阵来,并撒手西归。越明诚三兄弟则不仅被罢官,而且遭人诬陷入狱。这个结局无疑又使词人“柔肠一寸愁缕”
可以从她人生的三段经历入手,分析她的诗词风格转变。
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曲牌名。北曲入黄钟吕,共八句,前五句系词牌的上阕,略有变化。一般用作黄钟套曲的第一曲。本词为节令抒怀之作。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于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然而也是这最为生活化的描写,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集评: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琅寰记》卷中引《外传》)。写景贵淡远有神,勿堕而奇情;言情贵蕴藉,勿浸而淫亵。“晓风残月”、“衰莫微云”,写景之善者也;“红雨飞愁”、“黄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论词随笔》)。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论词随毛》)。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此阕为李易安早期代表词作之一。以“重阳”为题,抒节令思亲之情。首先我们看到,这道词写的是重阳,既为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时令,白昼应是越来越短,这里首句却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何来“永昼”之说?显然这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说,时间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心境是分别具有相对意义的,乐而忘时,愁而步艰。作者正是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以心愁之,心绪凝结,不得舒畅,当然就自以为是“永昼”之愁了。而这一切皆源于两地分别的相思之苦。“瑞脑销金兽”,瑞脑,即龙脑,瑞龙脑,一种名贵的香料,金兽者,指兽形的香炉。“淡烟炉中起,袅袅浮清室”作者感怀之时,枯座房中,对着“金兽”出神。炉上轻烟正如心头情思,悠悠无尽。瑞脑虽有尽时,时光亦有老时,唯孤寂苦闷之情思难了难终,有之增而无之减,更勿言排遣。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虽是夜晚,却又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过帷帐侵入不眠人肌肤。好一句“凉初透”,秋寒、心冷,字字点睛,意气满纸。重阳日,本为赏菊登高之佳节,当是味意盎然。无奈何,亲人不在身旁,一个“又”字惶恐、忧怨、无奈,道尽心中离愁别恨。“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之意,悠然自在,超脱化外。而作者酒在饮,花在赏,却是应景聊复,借酒浇愁之态,奈何愁上添愁,更对日落昏老的苍凉暮景。怎不惹人伤怀悲愁。北宋诗人林逋咏梅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以暗香指梅花。而易安词中“有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骨迎风,风格近梅花,指标作者意趣脱俗,胸怀高洁。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篇高潮,“莫道不销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无露的情感,是人性无可压抑的真实情感的爆发。用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销魂”二字,点出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用于尾句,如灯启航、如钟醒目。尾句双重否定的语气仿佛不是出自词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为之动情感伤的第三者。这种书写作角度的改变,正是易安行文大胆出奇、峰峦突起的独特魅力。作者超越了词中的那个小我,对自满怀同情,以“莫道不销魂”感慨之。更指点读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作者的情感通过第三者语气的渲泄,这种自我反观,将愁苦对象具体对象化,加以观照和呤味。可谓情境深沉,掠人心魄。宋词人程垓《摊破江城子》曾将人与梅花比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似有神韵。唐司空图《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黄花瘦”似更胜一筹。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百度一下就可以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