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0

angela颖宝贝
首页 > 期刊论文 > 微信与小学语文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琳子雄霸天下

已采纳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2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的撰写(上) 阅读收获:课题从立项到结题,需要写三份重要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课题中期报告是课题组织部门监督获知课题研究进度的书面材料。而且通过中期报告的撰写,课题主持人也能更清晰了解进行的现状,取得成绩,还未完成的工作。 中期检查报告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前期研究进行反思。反思开题时设计的研究目标,所做的工作,得出的观点,形成的哪些阶段成果等。 研究情况的撰写~这是中期报告的重点部分,写明课题实施以来,课题成员所做的主要工作。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说明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陈述研究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对照申报书来写。看课题申报时的阶段性承诺,应该兑现的,兑现没有;如果兑现了,兑现的质量如何;还有哪些没有兑现,什么原因没有兑现,要做出没有兑现的原因说明或解释。研究的进展可以分阶段写,也可以按照取得进展的情况来写。 在研究进展撰写时,可以遵从时间逻辑,划分重要阶段,写出每个重要阶段的重要工作,注意归类。对于目前我们的国家级课题即将进入中期报告的准备阶段,今天的阅读非常有帮助。 今天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3天 阅读内容:如何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阅读收获:要举行课题中期报告会,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有些教育科学规划办会提供制式的表格,表格中有相应的提示和要求。按照制式表格的提示去构建课题研究报告书的框架,非常省时省力。 通过阅读了解了一些非常关键、细节的内容,如: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要有对象感,有“展示交流”的意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固然是课题研究前期阶段的书面总结,但它要在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上呈现给专家和观摩人员,因此,“通过报告让别人了解”这样的功用就非常明显。所以,在中期报告书中,要先将课题名称、课题性质、课题编号、主持人、课题组成员等主要信息呈现出来,以便让人快捷地对课题有一个总体了解。要不是阅读这部分内容,或许我的中期报告就是正文内容了,哈哈哈。 附: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要讲究最基本的文本格式规范 (1)文本标题要居中,使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大于正文的字号。 (2)标题序号要逐级安排,一般采用四级序号,如果层级复杂,可以使用五级序号。一般不使用英文字母序号。五级序号示意如下: 一(一)1.(1)(1) (3)一级序号顶格,二、三、四级序号空足两个格。(注意:不是依次空两个格) (4)文字回行要顶格。 (5)二级序号(带括号的汉字数字)、四级序号(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后边不加标点;三级序号(阿拉伯数字)后边用圆点,不用顿号。 (6)一般标题后边不加句号和冒号(如“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7)同级别内容所用字体、字号保持相同(在这个技术问题上,Word软件中的“格式刷”功能非常实用) (8)参考文献采用国际标准格式。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4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的撰写(中) 阅读收获: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是我把握非常不当的地方,经常见到一些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前面一大部分照搬了课题立项申请书和课题开题报告书中的内容,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复制过来。其实,这些内容是课题立项和开题的重点,在课题中期报告书中应该简单介绍。中期报告书应将“已经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怎样的反思”等内容作为重点。通过阅读,收获颇深!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46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的撰写(中) 阅读收获:通过阅读了解到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经常见到一些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前面一大部分照搬了课题立项申请书和课题开题报告书中的内容,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复制过来。其实,这些内容是课题立项和开题的重点,在课题中期报告书中应该简单介绍。中期报告书应将“已经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怎样的反思”等内容作为重点。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要突出“研究”,注重“过程”。 很多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会泛泛地罗列做了哪些事情,而“研究”的意识凸显不足。 例如“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人员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是怎样进行识字教学的。其实,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研究人员应运用文献研究法去归纳已有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研究哪些可以直接借鉴,在此基础上再去“创新”。这就是“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要凸显研究的“过程”。比如,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这个课题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前更明确的提法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就将课题名称修正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18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的撰写(下) 阅读收获: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要有“反思意识”,优化研究方案。 每项课题都有“研究方案”,但是,课题研究决不是“研究预案”的简单呈现。课题研究人员要有较强的反思意识,要且行且思且完善。 课题“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后期的研究目标是总结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模式。课题组教师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应该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某种模式去框定。因此,就将该项研究目标修改为“归纳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活动的基本类型,提供典型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优化”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发现,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国内又有一些学校有了新的做法,因此,他们就把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吸纳进来。 “关于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借助微信和QQ平台加以推进。因此,后期就利用微信平台和QQ群视频功能进行整本书阅读推进、成果展示交流和师生亲子共读。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48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会的组织形式 阅读收获: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是雪中送炭,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我们不应“望文生义”地认为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就应以“会议”形式呈现。以往只提供文本的“通讯鉴定”、仅有课题组成员和鉴定专家进行的“会议鉴定”都不是很好的选择。基于课题研究中期汇报的多种意义,作者主张中期汇报要尽量以多种形式来实施。 案例“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为例。一次以“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团体培训”的形式呈现,将课题的中期总结与专兼职教研员的培训结合起来,使这些参与市县级考试命题的人能够按照科学评价观和命题思路,能够胜任人文性主题引领综合性评价活动的命题任务。另一次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的具体呈现方式为“‘沧州语文人’魅力十年课改成果展示暨教育部课题研究推进会”,这次活动将课题前期成果的推广与实践检验作为重点。 课题“‘读写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中期汇报就以专场展示的方式呈现,既有系列课例的展示,又有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优秀作品展示,还有专家的学术讲座。 “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中期汇报则推出了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整本书阅读成果展示课三种基本课型,同时又增加了同课异构,加上现场课例互动研讨、专家点评,展示了前期成果,更是一次优质课题研究活动。 以上三个案例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当前,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内容很宽泛。研究课题的丰富性,势必会影响到课题研究中期汇报文本以及活动形式的丰富性。但是,总的来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中期总结,要既“瞻前”又“顾后”,在总结中使课题研究得以有效推进,能在研究中得到成长。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49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撰写学习 阅读收获:一项课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地研究之后,积累了一些研究素材,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当然也会遇到一些困惑或问题,这就需要课题组成员召开中期研讨会对课题进行再次梳理和总结,即撰写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与要求。根据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方便,我们认为中期报告应尽量简单、适用,既能够体现对课题前期研究情况的总结,又能够明确课题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一般而言,中期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课题前期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2.课题前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4.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思路与打算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9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内容 阅读收获:今天的内容对于我接下来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阅读了解了中期报告撰写内容包括:课题由来、课题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情况:按时间顺序或内容板块有条理地说明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地陈述研究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阶段成果:客观地阐明本课题组完成研究内容、达成研究目标的情况;简要说明已经形成的基本观点或理性思考以及澄明了什么、示明了什么、探明了什么;介绍产生的客观效果和社会影响;概括性地叙述已形成的研究成果(体例、数量、影响等);具体罗列主要的研究成果(作者、名称、体例、发表或获奖情况等)。 疑难困惑:具体明白地提出研究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课题研究本身);实事求是地提出研究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课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后段设想:前段应做而没有完成的工作如何补救;课题组面临的疑难困惑如何解决;后段研究思路有何调整;后段主要研究活动怎么安排。 今天是我阅读打卡的第251天 阅读内容:具体内容撰写注意事项 阅读收获:通过,今天的阅读了解了,课题研究情况可以这样来撰写,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这部分内容包括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课题组成员共读书目,撰写教育随笔共多少篇,分班是哪些,通过学习,从理论层面到实践的转变。 初次之外,采用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要写清楚选择了多少个样本进行调查;如果参加了课题交流,需写清楚教学观摩、学习、参加活动多少场等等。 课题研究的后设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撰写: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具体事项的力度。如: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以此延伸)。 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今天是我阅读打卡的第252天 阅读内容:具体内容(课题研究成果)撰写 阅读收获:课题研究成果的撰写可以从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来撰写,案例对于课题的撰写非常的有价值,具体案例如下:1、理论成果 (1)形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某某某老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几点做法》并积极投稿。某某某老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老师和许文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通过阅读收获很大,特别是对于从未涉及到此领域的小白来说,非常的有参考价值!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3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内容 阅读收获:今天的内容是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今天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63天 阅读内容:论文是在实践中写出来的 阅读收获:近期论文的写作举步维艰,通过阅读反思到可能是实践与理论还不够深入,阅读后很受启发。中小学教师写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也不能进行理论的堆砌,而应当基于教育教学的实践。这里的“实践"不同于日常重复劳动的、没有任何创造意义的实践,而是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前要学习理论,有意识地运用某种理论、方法、策略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反思、修正。在实践告一段落后,应进行总结和提升。这一过程类似于做课题或项目。课题是指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能获得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探索到解决该类问题的规律,进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向教育教学规律靠拢,按照规律办事,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健全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甚至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目前,各级教科研机构每年都会出课题申报指南,让教师申报。做课题要提交规范的课题申报书,要进行答辩和中期评估,课题完成后还要总结和发表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从本质上来讲是科学研究,因此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规范,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而言申报课题的难度比较大,特别是省、市级的课题很难申报成功。依笔者的经验,教师可以先从做“项目"开始。这里的“项目"是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效益的一系列有明确目标的事情的总和。尽管做“项目"般也要进行文献研究,也有一定的科研方法,最后也要总结并形成成果,但“项目"和课题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第一,课题是科学研究,别人研究过的东西不宜再重复研究,而“项目"则可以。例如,已研究课题“利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可在自己任教的学校或班级重复进行项目研究,以提高教学效益。这也是目前许多教师都愿意去教学质量好的学校观摩学习的原因。第二,课题研究严谨、规范,申报难,结题难,许多教师望而生畏,但“项目"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和限制,比较灵活。第三,“项目"必须要有物化的成果,如建成了地理课程基地或地理专用教室、编制了地理学案等。课题成果不一定要物化,只要总结出经验、发现规律、提出原则等就可以了。 今天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72天 阅读内容:中期研究报告, 阅读收获:中期研究报告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接下来可以着手开始撰写了,期待成果。 一、研究背景 1、有关概念 2、本课题的研究精神和研究定位3、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的内容 1、研究的目标 2、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1、立项以来的研究过程 本部分是中期研究报告的重点,就是要告诉评审专家立项以来你们课题组做了哪些事情,是如何做的。最好分时间段一样—样的讲清楚。 2、措施保障 为使研究过程顺利开展,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简写即可。 四、研究重点与成果 1、研究重点 指立项以来的研究重点。 2、研究成果 ( 1)公开发表或获奖的论文 —定要和课题研究高度相关的才算,且要是在课题立项以后发表的。只需说明什么文章在什么时间发表在在什么档次的在期刊上即可 (2)形成的理论性认识 此认识若已经公开发表,则只需要写出简要即可。 (3)总结的实践经验 3、研究成效分析 课题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等等。 五、今后的研究计划 1、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3、下阶段的研究难点 4、下阶段需要加强的工作 5、下阶段的活动安排(时间计划)

236 评论

肖肖肖肖肖雪*

好处是,微信圈里内容多得数不胜数,自然,这样一来,我的浏览量猛增,视野也拓宽了不少,还经常把好的内容传到小女的手机里。有什么好的东西我自然第一个想和她分享。可是,这样一来,坏处也显而易见,就是,我被微信套牢了,家里的那个他对我很有意见,说气话了,还威逼利诱恐吓我,说要把家里的wifi关掉,看我再拿着手机看个不停。一向不太管我的他这样发话了,我也识相点,这两天到家,立马把手机关掉了。不是因为他的关系,最主要的,我自己也烦自己老是拿着手机被圈住了的感觉,不好,我不喜欢被某样事物给牵引住,如同以前被博客绑住。后来有了定时发布以后,我就可以很自由的安排,提前安排了就不再日日用电脑了。其实,与其说日日被博客主宰,不如说我被文字给吸引住了,因为太爱自己的这种潜力,因为太喜欢日日更新的感觉,因为觉得心里有太多的话要说,而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愿多说话,也因为有时内心深处太悲伤或者感受到一种深处的寂寞,所以,日日码字不休不停且乐此不疲。除了浏览信息量的增大,好处自然还有,譬如我今天上午写书评,《一切都是心理学——信念力》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关于信念力的好多事例,都是在微信圈里看到的,于是凭着记忆自然而然的就举例了进去。自然,加上我自己的思考和身边的事情,一篇书评小文油然生成。只是这样的坏处是,手机放在一边,对于我,总是一个太大的诱惑,总想伸手拿过手机打开微信圈。这两天在修炼自己,最好是确定在某个时间段,其他时间段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如此一来,又有能力掌控自己,不然就会被微信圈着走了。从微信内容一开始出来,我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每次进入微信圈浏览内容,立马,什么人发什么内容,什么人什么层次,一下子就非常的分明了。不仅是我有这种感觉,办公室其他同事也有这种感觉。我的微信圈里朋友不多,因为我不是随便什么人加进去的,但是,也有不得不加进去的人。还好,有设置朋友圈权限的功能。所以,微信的出现,自然将朋友的类型给微妙的分层了出来。这是好处,坏处是,你身边的朋友都是你的镜子,你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自然你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也顿时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在哪儿了,也明白自己的层次是什么样的了。不过,好坏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各人的观点不同。反正,坏的可以变成好的,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全在于如何把握分寸,也很明显的考验着每个人对于世事的平衡能力。当然,于我而言,也是。在微信前面,我会交出一份怎样的考卷呢?今天是回家关手机的第三天,我能坚持多久呢?拭目以待。这是一场我与自己的较量。

251 评论

魔王夫人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89 评论

相关问答

  • 微信群与小学语文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基础,对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过去相比,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不可否认,还有诸多教育问题亟

    站在时光深处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小学语文微课研究相关的论文

    一、微型课的特点 微型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它不在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整体上仍应该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总结三个步骤

    ruby纸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小学语文微课题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定州人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小学英语儿歌微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论文 如何搞好小学语篇教学,让学生在语篇学习中获得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呢?下面是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语篇(

    飘零雨迹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微信研究论文

    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

    萤火虫在哪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