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儿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绵延不断, 与时常新。从鸦片战争起, 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在被动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焕发着新的历史特点, 激励和启迪中国人民去谱写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中华振兴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 反对侵略, 维护独立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独立、自由的民族, 从不甘屈服于外来的侵略和奴役。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也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当有“ 世界的工场”之称的英国凭借近代的武力发动侵略后, 中国人民无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敌、反对投降, 成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 上公声望慑蛮夷, 一檄贤于十万师” 。在伟大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中, 具有爱国重民思想的林则徐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广东查禁鸦片, “ 原知此役乃蹈汤火, 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 决心“ 为中原除此巨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坚决性。六三虎门销烟的壮丽画面雕刻在夭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它作为近代爱国史诗的第一章永远铭勒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 因义生愤愤生勇” , “ 家室田庐须保卫” 。面对英军的野蛮入侵, 三元里人民义声如雷, 手持犁锄和简陋武器, 齐心合力把“ 强徒摧’, 。“ 奉命剿贼, 有进无退” , 不惜“ 为国捐躯’, 。这就是关夭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的精忠报国思想。“ 守士之义, 不可以不死。” 富有报国情操的姚怀祥等爱国文官亦能同赴国荡。乍浦、镇江驻防旗兵的血战, 隆福兵败自刻, 海龄合家殉难, 则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官兵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子随父死不顾身, 母闻子死数点首’ 。葛云飞的老母称赞儿子死得忠勇, 陈连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国难。大学士王鼎甚至以尸谏反对投降。这种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是一个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可贵的品格。鸦片战争后, 中国人民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通过历次民族保卫战争、边疆自卫反击战争、反洋教斗争、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其他各种反侵略斗争形式, 为反对外国侵峰, 捍卫民族独立, 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所以资本帝国主义永远不能实现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自明清以降, 由于封建经济的停滞, 中国日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行程。从中外关系来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进的外来势力的侵略并被其打败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历史厄运,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渐从闭塞、自满、愚昧、落后的状态中觉醒。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中国有识之士称中国社会状况和中外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为“ 古今之变局” , 从中总结出落后挨打的教训, 多维地认识西方世界, 多维地反省中国自身, 在忧愤、求索和抗争中探寻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以求实的态度正对现实, 不断自我克服陈旧观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组织翻译西洋书报, 编撰《四洲志》, 首先开眼看世界。魏源心怀战败的“ 积感” , 发愤作《圣武记》和《海国图志》, 要求“ 过时而悔” , 主张通过“ 以夷款夷” 开门通商,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林、魏的“ 师夷制夷”主张是一种包容“ 知夷”和“ 师夷”两方面内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当时除林、魏主张“ 师夷”外, 大多数爱国者,包括疾呼“ 欲中国稍习夷事”的姚莹在内,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层次上, 而对“ 师夷”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这表明,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艰难曲折的性质。只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受的打击更加严重, 教训更加深刻, “ 师夷长技”的主张才被付诸实践。追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中国人又从对洋务运动理性偏误的检讨中提高了认识, 近代中国学习外国的潮流被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表明, 中国由于落后一再挨打, 这又激发人们要求向外国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始终包含反对外国侵略和学习外国先进两方面的内涵。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最先体现了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魏源征引古语说过“ 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不能扭转落后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凶残外, 从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 这与“ 不善师外夷”有关。再之, 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 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 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一体化的趋向。从此, 任何一国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离不开世界市场。不管你愿意与不愿意, 自觉与不自觉, 都必须以某种方式进入世界市场, 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坚决反对“ 封关禁海”。张际亮也说“ 今日之势, 既不能闭关绝市以清其流, 则唯有因势补救而已” ⑩ 。魏源则从对英国“ 专行贾,且佐商贾以行兵’。的认识出发, 提出通过“款夷”通商以实现“ 自修自强” 。自魏源的《海国图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气“ 国人亦因有是书略知求知识于世界’, ,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和世界市场意识逐渐明朗和开阔起来。王韬盛赞魏源的“ ‘师长夕一说, 实倡先声” 。并认定“ 中外通商之举, 将与地球相终始’, 。, 不可逆转。为此,郑观应阐发“ 商战”思想。及至孙中山则更高倡“ 行开放主义, “ 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 。可见, 从鸦片战争起,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 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竞争, 是近代爱国主义潮流的又一重要内涵。 第三, 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内省意识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充满反求诸己的愤发图强精神。他们怀有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 批判现实, 呼吁改革。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强调“ 夭地, 人自造, 众人自造, 非圣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唤风雷, 憧憬“ 更法” 。鸦片战争后, 魏源及时总结了战争失败的教训, 提出了“ 自修自强”和“ 富国强兵”的口号。他从“ 御夷” 、“ 善后”的角度, 强调“ 治内详于治外” 、“ 以治内为治外” 。他从外御强敌必先革除弊政这种重视“ 内治”的思想出发,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虚” 即虚骄浮夸的中国政治的这“ 两大积患” ⑩ , 使中国政治清明, 社会充满生机, 从而借以转弱为强, 使外国侵略势力折服。他非常重视和强调当政者在开启“ 人心” 、转移“ 风气” 、“ 自修自强”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学习工艺”使俄国称雄欧洲的故事, 劝谏清廷“ 厉精淬志” , “ 足国而足兵”。, 使中国臻致富强。这种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 把反对侵略和学习西方、外御强敌和内革弊政结合起来的爱国主张, 代表了近代爱国主义新潮流。 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 这就是他们富有重民思想。他们相信民众有爱国心, 爱国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们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魏源在提出学习西方造炮制船时, 主张除官办外, 应允许商办和从事民用产品的制造。并说“ 风气日开, 智慧日出, 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国人民能像西方各国人民那样使国家臻致富强。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振兴的希望所在。一个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难振作, 就会丧失前途。鸦片战争时期,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 充满发愤图强精神, 重视“ 内治” , 呼吁改革, 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爱国与重民相结合的情思, 弥为珍贵。他们无愧是近代爱国主义的“ 前驱先路”总之, 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后,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开始以反对侵略、维护独立、面向世界、善师人长、注重“ 内治” 、致力富强等为主要内涵, 这就把优患与发愤、求索与开拓、爱国与重民、御外和治内、民族精神与世界观念结合起来, 从而开拓了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潮流的新方向。当年, 国势砧危, 人民苦难, 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孙中山等近代爱国者不断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使近代中国民族振兴之路逐渐明亮。今天, 中华国运已经回转, 香港已经回归, 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沿着立足祖国、放眼世界、振兴中华的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前景和现代化事业必将更加灿烂和辉煌
玥玥285966231
相关爱国人物:郑观应、洪仁玕、陈玉成、石达开、洪秀全、詹天佑、林则徐、容闳、关天培、魏源、冯子材、李伯元、邓世昌、刘永福、黄遵宪、左宗棠、陈天华、唐才常、章太炎、朱执信、廖仲恺、蔡元培、严复、谭嗣同、黄兴、邹容、宋教仁、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龚自珍、徐锡麟、
一八九四年,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后,严重的民族危机笼罩在中国的上空。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耻辱和痛苦中开始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探索。就在这时,一部名叫《盛世危言》的著作广为流传,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年轻的光绪皇帝看了这部著作,立即下令速印二千部,分送给大臣们阅读。作者自己排印的五百部,也很快被人索取一空。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郑观应。他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
从买办起家
郑观应,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等,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一八四二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在家庭影响下,郑观应从小便跟随父亲攻读儒家经典,学习应试用的八股时文郑观应简介,想走上科举仕途。
香山离香港、澳门很近,不少人经商致富,有的还在洋行里当了买办。郑观应的家族亲友中也有几个这样的人,他很小就跟随他们到过澳门、香港和南洋等地。一八五八年,郑观应到香山县应童子试,连个秀才也没考中,这使他父亲很失望。于是,就改弦更辙,想让儿子从经商中求得出路。
这样,十七岁的郑观应便来到上海,投奔叔父郑廷江。郑廷江当时在英商新德洋行当买办。郑观应本想进英文书馆学习英语,但叔父却为他找了个差事,要他边工作边学习。起初,他在叔父供职的洋行里当一名听差,叔父见他能吃苦耐劳,就热心教他英语。
一八五九年,郑观应通过亲友的帮助,进了上海宝顺洋行。这是当时第一流的大商行。他在那里当一名低级雇员郑观应简介,工作之余,就到英人傅兰雅博士办的英华书馆读夜班英语,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不久,他便能够浏览英文书报。从书报上面,他知道了国外的许多事情。
郑观应的才干很快就得到洋行老板的赏识,一八五九年冬,他作为洋行的随行人员来到天津考察商务。第二年,他就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从此,开始了他的买办生涯。
在宝顺的十年里,郑观应的地位虽然并不高,干得也不大顺手,但却能在上海这个动荡与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里,努力探索发财致富的门径,学习经营管理的本领,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实现自己的抱负。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资本,为自己独立经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八六八年宝顺洋行停业以后,郑观应和别人一起办起了和生祥茶栈,不久又开办了荣泰驳船公司、公正轮船公司。一八七二年,和生祥茶栈停业以后,他又来到扬州,当上了宝记盐务总理。一八七三年,郑观应参加了太古轮船公司的创办,并当上了这个公司的总买办。这样,他在上海商界的地位逐渐为人们注目。由于他经营有方,公司连年获利,因而在三年雇佣合同期满以后,又和他续订了五年合同。郑观应在太古的年俸达七千两白银,超额分红还要比这多许多,这使他有力量投资于更多的中国近代工业。一八八一年至一八八二年间,郑观应同盛宣怀等人集资开采了山东登、莱、青、莒四府和东北锦州等处的五金矿藏。在此之前,他已参与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筹建。一八八一年津沪电线线路开办时,他也有不少资本入股。一八八二年,他又集资开设造纸公司。到九十年代初,郑观应已是拥有万贯钱财的大资本家了。
萌发维新思想
当郑观应跻身于买办行列,日积月累地积聚资本的时候,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也日胜一日地侵入中国,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起来。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郑观应便开始在思想理论上探求救国之路。他注意阅读中外书报,凡是有关兴邦治国的道理,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他总是尽可能收录,反复揣摩。成书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救时揭要》,就是郑观应早期探索所得出的结论。
《救时揭要》汇集了二十四篇文章,其中大多数是反对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的。在书中,郑观应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外国侵略者贩卖中国人为奴隶的罪行。他建议在海外设立中国领事馆,以保护华侨的权利。他还要求 *** 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禁止贩卖与吸食鸦片,赈救水旱灾害等等。当然,郑观应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触景伤时之作。他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将耳闻目睹的种种损国伤民的事实,一一列举出来,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利弊得失。他虽然也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但这只是些就事论事的零星建议,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见解。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郑观应中西文化知识的日益丰富,他的观察也越来越深入,开始触及到了社会上的一些本质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救国主张。《易言》一书,便是他救国主张的集中体现。
《易言》于一八八○年刊行,全书共三十六篇,主要的有《传教》、《交涉》、《公法》、《论机器》、《论船政》、《论火器》、《论开矿》、《论火车》、《论游历》、《论考试》、《论议政》诸篇。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郑观应在书中讲的是有关国家外交、内政的大事。郑观应认为,洋人有求于中国者“不外通商、传教两端”,而“通商则渐夺中国之利权,并侵中国之地;传教则侦探华人之情事,欲服华人之心”。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很深刻的。他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出发,要求华人、洋人人权平等,货税平等。他说: “外国税华货进口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求其轻”,“华人厚待西人者如此,西人薄待华人如彼,天下有此理乎?”
郑观应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艺。他在驳斥顽固派“以效法西人为耻”的观点时说: “人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我不过欲效其技艺,臻于富强”。所以,郑观应从开矿、铁路、电报、机器、船政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以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值得指出的是,他在《论议政》一文中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希望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独裁。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有价值的思想。
投身洋务活动
郑观应在经营企业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出色才能,得到了洋务派官僚的赏识。一八八一年,李鸿章札委郑观应为上海电报分局总办。一八八二年,当他在太古轮船公司任职期满以后,就毅然决定不再续订合同,而到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从而结束了二十多年的买办生活,开始了新的探索。他想以自己的才能和经验,振兴中国的航运业, 与洋商争高下。
郑观应到轮船招商局以后,经过调查研究,亲自拟定了一系列整顿、改革措施,使企业很快降低了消耗,增加了赢利,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一八八三年十二月,他升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就在这个时候,中法战争爆发了。郑观应立即上书,请求清 *** 抗战到底,并积极提出军事上的建议:培养军事人才,开办兵工厂,自己铸炮、造船;训练民团,守卫边疆,特别要加强琼州的防务。同时,他还向友人王之春自荐,表示愿为抗法战争出力。王之春将他推荐给督办粤防军务大臣彭玉麟。于是,一八八四年三月,郑观应被调往广东军营。他到广东军营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被扣留在香港的二十五尊大炮运回广东。这些大炮是清 *** 向德国购进的,在运抵香港时遭到刁难。郑观应到香港交涉后,大炮才顺利地被允许运回。
六月,郑观应又奉彭玉麟之命,冒着盛暑,到西贡去刺探法军情报。他化装成商人,居住在中国轮船招商局内,指挥随员出去侦察,终于将西贡至金边,金边至暹罗(泰国的旧称)的水陆炮台、兵房,一一绘成草图。郑观应不避艰险,迅速而成功地完成了使命,为清军在陆战方面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然而,腐败的清 *** 却在清军连连告捷的情况下,于一八八五年四月和法国 *** 签订了《停战协定》。对于清 *** 卑躬屈膝的卖国行径,郑观应十分愤慨,他写下了《闻中法息战感赋》:
牢补亡羊尚未迟, 农工商是富强基。
强邻环伺犹堪虑, 当轴因循岂不知。
贾谊上书唯痛哭,班超投笔莫怀疑。
疮痍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
在这里,郑观应强烈要求朝廷亡羊补牢,使国家很快强大起来,他也希望人们学习投军从戎的班超,奋起为国效力。
一八八五年,郑观应奉命从广东到汕头、厦门和福州等处筹办援助台湾事项,途经香港时,太古轮船公司借故将他拘禁,关押了将近一年。原来,郑观应离开太古轮船公司时,曾推荐杨桂轩接替他的总买办职务,由他和另两人作保。不料杨桂轩在任职期间,亏欠了公款十万元,最后只身逃匿。太古公司向郑观应追赔欠款,因数额过大,尚欠四万元。为索取欠款, 太古公司就乘郑观应到香港之际,通过香港当局将他扣押。郑观应据理申诉,结果付了五千两白银才获释。
遭受这次打击以后,郑观应回到澳门,过了近五年贫病交加的隐居生活。但他那颗火热的爱国心却并没有熄灭。他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抱病著述,写成了近代史上著名的《盛世危言》一书,提出了系统的改良主义思想。
一八九二年,洋务派官僚再次委请郑观应帮办中国轮船招商局。这时的郑观应,已经是一个“穷人”了。许多人反对他去主持招商局,但郑观应却泰然自若,满不在乎。他拟定了开源、节流等一些整顿招商局的措施,包括出售过时的旧船、添置新船,以便多装快运,增加利润。他还巡视长江沿岸各埠,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具体的兴利除弊方案。经过整顿后的招商局大有起色,在与洋商太古和怡和的斗争中站住了脚根。
郑观应怀着救国图强的理想,在中国创办了不少近代工业。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他有着自己特殊的贡献。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2、观察法 观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往往因为忽视了细节处的表现,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与工作失之交
肿瘤内科的护理是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让肿瘤患者得到更加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肿瘤内科护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大黄 又有川军 将军、火参、肤如等多个别名。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大黄喜寒凉气候,忌高温。其野生品大多生长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