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泡沫之殇y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你是人间四月天
豆瓣评分:
作者: 林徽因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品方: 大星文化原作名: 你是人间四月天出版年: 2017-4页数: 264
内容简介
《你是人间四月天》以梁从诫编纂的《林徽因集》、《新月诗选》等为编辑底本,精心挑选、收录最能突显其性格气质的散文7篇,包括《悼志摩》《窗子以外》等;小说6篇,包括《九十九度中》《窘》等;译文1篇《夜莺与玫瑰》;书信32封,包括《致胡适》《致梁思成》等,更完整收录了共64首诗歌作品,包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深笑》《忆》等,力图将最真实的林徽因展现给读者。
版本的独特之处在于随书独家附赠手绘林徽因影像插画,精选林徽因私家照片进行艺术再创造,从手绘影像中感受她的才华,体会她的魅力。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著名建筑学家、才情横溢的诗人,原名林徽音。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世家,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务。
她著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花》等。除了诗歌,她还在小说、散文、译文等方面也成绩斐然,代表作有《九十九度中》《一片阳光》《夜莺与玫瑰》等。
amy229815572
著名散文家陆蠡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 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1934年,陆蠢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 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 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 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严陆蠢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 的风格。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 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 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 他的许多作品。出处:陆蠡之死乐齐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陆蠡为革命烈士。相距这位抗日先烈殉难的1942年4月,已经过去了整整41个年头。在上世纪30 40年代上海抗战文坛上,陆蠡算得上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他原名陆圣泉,1908年生于浙江天台,早年在杭州和上海读大学。1935年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与巴金结为契交。他协助主编巴金编辑出版影响深远的大型系列书“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刊”以及其他各种图书;成绩斐然,逐渐成为文生社主干成员。在短短十年创作生涯中,他写成著名的《海星》、《竹刀》、《囚绿记》三部小品集;翻译出版了法国作家拉马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亚》,还与巴金、丽尼分译了屠格涅夫六部长篇小说中的《罗亭》和《烟》。由此,他得以跻身于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和翻译家之列。抗日战争中,在“孤岛”和沦陷的上海,坚守出版岗位,广泛联系进步作家,并接待、掩护在沪的地下党员,为抗战文化做出贡献。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年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亲历“九一八”、“一二八”,特别是“七七”、“八一三”抗战,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者,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祖国和人民所经受的灾难日益深重,陆蠡的爱国救亡意识与日俱增。他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他心灵历路的这种嬗变演进,在他的三本散文集中留下了清晰的轨迹。头两本集子创作于抗战之前,多写家乡浙东山水之美和刚强坚韧的乡民受难与不平。《竹刀》成书于抗战之后,在该书《附记》中他坦言:“本书刚付印而‘八一三’战祸发生。半年间中国版图变色了。多少人死亡了,多少人流离失所了。这神圣的民族解放的斗争将继续着,我惭愧这小小的散文集未能予苦难的大众以鼓励和慰藉。”基于这种认识,在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 写于1938年秋———1940年春 中,就以清醒的民族意识和深沉的爱国精神,传递出一种拯救蒙难祖国的强烈意愿。首篇《囚绿记》以一棵长青藤作为祖国命运的象征,抒写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忠魂洁魄,寄托祖国获得自由、复兴的热切期盼。《池影》开篇有一段独白:“我天天被愤怒所袭击,天天受新闻纸上消息的折磨:异族的侵凌,祖国蒙极大的羞辱,正义在强权下屈服,理性被残暴所替代……我天天受着无形的鞭挞,我变成暴躁、易怒、态度失控……”这种自省自察完全是一颗炽烈澎湃而又被压抑着的爱国心态,怒涛般的倾泻与咆哮,正是这种急待迸发爆裂的思绪情怀,为他以后的英勇就义埋下伏笔。他的抗日小说《秋稼》,描述家乡沦落的种田人阿富,因舍不得逃离胼胝经营的家园和急待收割的庄稼,被东洋兵抓获。敌人用枪逼他提供情报,只要他答应就可以得到每天两块大洋的赏钱。但阿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子孙后代都是中国人;而东洋兵是中国的敌人,帮敌人就是里通外国,是对不住祖宗后代的。他这样想着,紧闭着嘴,抵死也不答应。于是一阵枪声响了,一切归于沉寂,田野间一片金黄的秋稼却没有一个收割的人。这篇不足4000字的感人小说,被作者的挚友、同乡作家黄源说成是陆蠡的“遗嘱”:“文中主人公阿富简直是他本人的写照。”是的,读书人陆蠡和他笔下的种田人阿富,同为平凡人,但他们都死得壮烈,死得伟大。1940年夏,巴金赴西南大后方,行前将文生社全部社务交由陆蠡负责。巴金走后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兵进入租界,上海沦陷。危难之中陆蠡与文生社同人镇定应对,一如既往地编书、印书、售书。从现存材料判断,自沦陷到遭捕的半年时间里,经陆蠡之手编印的书不在少数。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靳以的《前夕》。作为文生社重要作者、陆蠡的好友靳以,抗战爆发后去重庆,花了3年工夫写成这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45万言的小说。因当地出版印刷条件太差,就写信到当时还是“孤岛”的上海,征询能否在文生社出书。陆蠡满口应允,并寄来亲手设计的该书封面草图。靳以备受鼓舞,赶忙发动亲友火速誊缮抄录,硬是将《前夕》从头到尾另抄了一份。然后又一页页装进20克的航空信封,先后装了200封,全部依次编号。为了防止敌伪检查扣压,发信和收信人都不断更换假名;而且经常易地分散投寄,每天只寄三、五封。就这样,边抄边寄。用了几个月的工夫,这部篇幅浩繁的书稿被化整为零,源源不绝地递往申城。陆蠡收到后,也采用流水作业,边加工编辑,边发稿付排,变零为整。最后编定为两册,居然顺利出书。不过第二册出版时,已是日本入侵上海第二年的初春了。苦苦支撑在日伪肆虐的上海,有如在茫茫荒漠之中,殚精竭虑地维护着文生社这一块小小的绿洲。境况一天比一天险恶,恐怖瘟疫般漫延扩散。多家书店横遭查封。据陆蠡当时往来最亲密的朋友怀玖 陈西禾 在《怀陆蠡》一文中透露:有一天陆蠡忧心忡忡地告诉他:“文生社已经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一部分在别处寄售的书被捕房抄去了,据说是有抗日嫌疑。”这些书中就有《前夕》等。1942年3月初,丧妻鳏居多年的陆蠡和张宛若女士喜结良缘。正当新婚燕尔,新人还沉浸在蜜月的愉悦之中,灾祸突从天降。4月13日,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声称要找负责人,并砸开书库大门,劫走存书数万册。当天陆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后,友朋家人劝他先躲一躲;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身为负责人,社里有难不能逃避,理应前去据理抗辩,追回被抢图书,为社里讨个公道。他孤身来到捕房,落入虎口,当即被戴上手铐。第二天,朋友索非等到捕房打探,告知已被移解到四马路市警察局;到了市局,又说那是日本宪兵队要抓的人,早就押送到江湾宪兵司令部了。索非等又通过一个懂日语的熟人,找到宪兵司令部“相当高级的负责人”,那人证实:陆蠡确实关押在这里,因为“他是共产党”。由此看来敌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陆蠡是蓄谋已久的了。又过了些日子,据怀玖介绍,有个陌生人来到陆蠡家,一进门就交还一件陆蠡被捕那天身穿的大衣。那人解释说,他也是被抓进宪兵队的,与陆蠡关在同一牢房,彼此很熟。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这样的刑审又经过多次,得到的口供依然如故。当这位难友被释放的那天,陆蠡脱下大衣,托他出狱后按地址到他家报个信。难道是知道自己已无生还的希望,借着这件带出来的大衣作为永诀的纪念 谁也不能回答。此后虽经亲友一再打探,全力营救,但无力回天。而有关他的谣传却满天飞,一会儿说在苏州,在芜湖,一会儿又说遣送南京反省院。连通过在邮局工作的作家唐弢邮寄去的狱中日常用品和冬衣、被褥,也遭退回。理由是:查无此人。陆蠡就此失踪。明知凶多吉少,人们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复。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仍然音讯全无。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由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由于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虐杀而死。据推算,死期当在被捕后的第四个月,即1942年7月。民政部追认陆蠡为革命烈士,也是以此为依据的。陆蠡的死震动大上海。《大公报》、《文艺复兴》等多家报刊开辟纪念专号,唐弢、柯灵、李健吾、黄源、吴朗西、朱冼、雨田、索非等作家纷纷撰文追思悼念。郑振铎在《蛰居散记》中说:“文化生活社的陆蠡先生被捕时听说也曾向他追究过复社的事。即使他知道若干,他如何肯说出来呢 ”“陆蠡的死,最可痛心。”他建议为包括陆蠡在内的抗战死难者“建立一座‘无名英雄墓’来作永久的追念”。靳以痛心地说:“敌人特别指出《前夕》是抗日的,因此就找到书店的负责人”;对于陆蠡的死,他“心上永远怀着一点洗不去的疚恨”。说得最为恳切动情的是巴金。1946年从内地返沪后所写《怀陆圣泉》一文,深情回眸十多年来与陆蠡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对其文品人品和感人的抗日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盛赞他有一颗“崇高的心灵”,推许他是最“值得骄傲的朋友”。他认为陆蠡之死“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巴金十分感喟和惋惜:陆蠡“虽然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而巴金正是尊陆蠡为烈士的第一人,他是这位抗日英烈的最知心最知音;《怀陆圣泉》一文,更是一座为烈士立传的不朽丰碑。在亡友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在百忙之中和不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编成《陆蠡散文选》一册,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一篇篇由巴金从众多遗作中拔萃出来的美文佳作,那一页页由巴金亲手誊录的字体端庄娟秀的手稿,哪一字、哪一句、哪一篇不浸透凝聚着巴金对亡友披肝沥胆的深情和爱心 可惜,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等原因,这本小册子胎死腹中,未能成书。然而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之后不久,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浙籍烈士文丛”,与应修人、殷夫、潘漠华、柔石等浙籍烈士一起,《陆蠡集》也应运而生。书内辑收陆蠡三个散文集的全部作品以及集外小说《覆巢》《秋稼》,并附录巴金、唐弢、柯灵等多人的纪念文章。这不仅圆了巴金多年以来为亡友出版遗作的美梦,而且对长眠九泉的陆蠡烈士也是一个很大的慰藉。出处:自投罗网的散文家陆蠡丰绍棠撰文 王小玉绘像陆蠡散文委婉多姿清丽媚人,然而他本人却是副傻傻书生相。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陆蠡先生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灾,然而陆蠡并没有幸运感,而是深深为自己不在场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找到刽子手们论理儿问究竟。到那后的结果是明摆着的:人家正愁没处找你呢,自己倒送上门来了,咔嚓一声,投进监狱了!此后便作为犯人无休止地提审。这时,陆蠡似乎还未有所醒悟,依然是那副倔骨和“傻”相,日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便吐血而死。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上学时,同学们在寝室生火把地板烧焦了,却是他一个人站出来承揽了责任,为保全别人自己被迫退学。不由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困难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为那比死跑得还要快些。”出处:陆蠡的竹刀--------------------------------------------------------------------------------2004年07月22日 14:50:49 杭州网夏雨清陆蠡是天台人,和我也算半个老乡,他在平桥的故居,我去过一次,是一个破败的三合院,天井里杂草丛生,墙上爬着藤萝,已经多年没有住人了。民国时,天台出过三个文人,一个是蹈海自杀的诗人王以仁,一个是死于日军枪下的散文家陆蠡,一个是后来在华东师大做教授的许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去华东师大拜访过许杰教授,“打听诗人的消息”,话题多和王以仁有关,偶尔涉及陆蠡。鲁迅说柔石有一股“台州式的硬气”,陆蠡也是,“可能还更硬,”许杰说,他随手拿了本《竹刀》给我看,是1938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初版本,好像是陆蠡的签赠本。陆蠡的几本书,都是在文化生活社出的,散文有三种,1936年的《海星》,1938年的《竹刀》和1940年的《囚绿记》,由巴金编入“文学丛刊”第二、五、六集出版。还有几部译著,像《葛莱齐拉》、《罗亭》和《烟》,也是在文化生活社出的。陆蠡和文化生活社渊源颇深,创始人之一的吴朗西,曾和他一起南下执教泉州的一家中学。1935年,吴朗西等人创办文化生活社,请巴金做总编辑,陆蠡也辞去教职,来当编辑了。干的活很杂,兼校对,也客串会计,跑印刷厂,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做,在巴金的眼里,“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40年,巴金离开“孤岛”上海,去西南的大后方,就把文化生活社托付给陆蠡照管,还请他照顾病中的三哥李尧林。巴金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1942年4月,文化生活社一批发往西南的抗日图书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文化生活社,把“文学丛刊”的存书,装满两卡车,运走了,还带走了两名员工。陆蠡从外面回来,一听此事,就不顾胞妹反对,急匆匆去和对方交涉。这一下算是自投罗网,遭到关押,此后音讯全无。柯灵、唐弢、许杰等人四下打听,登了广告寻人。听说已转到南京的牢狱,寄了衣服和棉被过去,也遭退回,贴了个“查无此人”的标签。陆蠡没像巴金幻想的那样:提着一只小箱子,突然在门外出现。7月21日,陆蠡死于日本人的刑下。这一年他34岁。据说陆蠡之死,完全是“嘴硬”,是“台州式的硬气”惹的祸,巴金在《怀陆圣泉》中说:“据说他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大汉奸,大东亚战争必败。他可能因这几句真话送命。”我留意收集新文学版本,也是近年来的事,陆蠡的两本书《海星》和《竹刀》,前一个月得自上海汉学书店,虽均为四版,品相尚佳,也难得了。汉学书店在长乐路,我每次的上海之行,总要去淘点书回来。《海星》是陆蠡的处女集,后记中说:“开始写这些短篇,是在一九三三年的秋天。”是在泉州执教时写的,“因了一种喜悦,每次写两三百字——给比我年轻的小朋友们看的。”按现在的说法,这些隽永的“短篇”,是“散文诗”的一类。《竹刀》也是散文集,“共九篇,分上下两集。上集自一九三六年六月起至十二月止,下篇起一九三七年一月迄四月。”本书编成于1937年“四月中旬”,刚刚付印,“八一三”战祸爆发,上海沦陷,迟至次年三月才出版。出处:陆蠡故居刘长春我在天台工作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平桥镇,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视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空间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奔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绿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冈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晕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那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陆蠡的朋友巴金、唐弢、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唐弢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有家不归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不知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人民日报》〔20030906 №g〕出处:《囚绿记》《海星》杰出的现代散文家陆蠡,今天知道他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不过从性格上来说,陆蠡是惯于寂寞的人,少为人所知,并不能对他有什么损害。陆蠡是天台县西乡平桥镇始丰溪畔岩头村人,是我引以为骄傲的少数同乡先贤之一。最初接触到陆蠡,是高中时期,私下里翻阅了老爸案头放着的一册《陆蠡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5月一版一印,“浙江烈士文丛本”。陆蠡散文,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现代白话文学创作之滥觞以后,“美文”一域的真正典范。这意见可能带有乡曲的狭隘色彩,却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陆蠡因忠勇耿直不说违心话而死于日本宪兵之手,烈士自然是毫无疑义的,不过在我心目中,他首先是永恒的艺术家。浙江文艺出版社将《陆蠡集》列到“浙江烈士文丛”中,自然是以所谓的政治标准作为第一的衡量,这已经或将被历史证明是不足为训的。当然,从资料角度来说,《陆蠡集》是目前能见到的最完备的陆蠡原创作品集,字数只有区区十七万余,功德却是无量的。感谢旧书网,甲申新年前后,我淘到一册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初版的“文学丛刊本”《囚绿记》。一百零一页的小册子,价格竞争到将近四百元,尽管在工薪阶层来说所费不赀,作为我却是义无返顾的。《囚绿记》是陆蠡出版的第三个散文集,也是他短暂一生中最后亦最为重要的散文集。我得到的这本《囚绿记》,油墨、纸张和品相均非常好,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九日,一位叫文洛的人在香港购买的,属于私家藏书,较为难得。后来,我又淘到一册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国三十五年一月五版的“文学丛刊本”《海星》。这是陆蠡出版的第一个散文集。我得到的这本《海星》,原属上海邮务工会图书馆的旧藏,文字印刷在极为粗糙的粗纸上,从侧面可以见出抗战刚刚胜利后物资的极度匮乏。美中有点不足,《海星》书脊是用洋铁钉装订的,近六十年的时光,已经使两枚洋铁钉锈蚀得很厉害,锈迹扩散到封面封底了。不过,这些年我已经锻炼出一套对付洋铁钉装订的有效手段,先用起子将铁钉拔除,仔细清理完装订处的锈斑纸屑,再用细线将书页重新装订,最后将前后扉页近书脊处露出线痕的地方用浆糊封好(不可用胶水,胶水是化学粘剂,日久会让纸张发脆),重新装订的《海星》就可以安心插到藤屋书房的“钟爱版本”一栏里了。有所缺憾的是,陆蠡的第二个散文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刊本”《竹刀》,一直没有出现影踪,不过我是会坚持“上下而求索”的。陆蠡传世的四十四篇散文,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早期在泉州时期所写的大多带着散文诗般的浪漫色彩,我现在翻开《海星》,尤其看到“江风吹过寥落的春野”这句话,就会不自觉地忆起中学时期那些青涩的往事;另一类是沉郁晓畅的风格,笔触和结构大巧若拙,通篇充溢着乡野的朴素之美。陆蠡在岩头下村的故居,我曾经专程拜谒过几次。
meisha2345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你是人间四月天
豆瓣评分:
作者: 林徽因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品方: 大星文化原作名: 你是人间四月天出版年: 2017-4页数: 264内容简介
《你是人间四月天》以梁从诫编纂的《林徽因集》、《新月诗选》等为编辑底本,精心挑选、收录最能突显其性格气质的散文7篇,包括《悼志摩》《窗子以外》等;小说6篇,包括《九十九度中》《窘》等;译文1篇《夜莺与玫瑰》;书信32封,包括《致胡适》《致梁思成》等,更完整收录了共64首诗歌作品,包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深笑》《忆》等,力图将最真实的林徽因展现给读者。
版本的独特之处在于随书独家附赠手绘林徽因影像插画,精选林徽因私家照片进行艺术再创造,从手绘影像中感受她的才华,体会她的魅力。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著名建筑学家、才情横溢的诗人,原名林徽音。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世家,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务。
她著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花》等。除了诗歌,她还在小说、散文、译文等方面也成绩斐然,代表作有《九十九度中》《一片阳光》《夜莺与玫瑰》等。
出生:1983年6月6日籍贯:四川省自贡市出生地:四川省自贡市居住地:上海市身高;155cm血型:AB型民族:汉族星座:双子座爱好:羽毛球属相:猪网名:第四维别
如果你确定书名是《狼》应该能搜索到作者,您说的会不会是贾平凹的《怀念狼》?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你是人间四月天 豆瓣评分:7.9 作者: 林徽因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品方: 大星文化
属于事业性单位,现在基本上都是合同制用工,福利待遇在同行业中还是不错的,如果能做下去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
《你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苑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你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作者名:苑哲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6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