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0

浩然真气
首页 > 期刊论文 >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3000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lpengzhen

已采纳

文学欣赏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在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净化道德及提高修养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音表现

一、前言

语音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一直是文学家创造文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美学情感符号,它必须关注语音方面的表现,比如节奏韵律,语气轻重,是否上口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文学语言、文学结构、文学形象、文学意象等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都可以看到渗透其中的语音表现。

二、文学语言中的语音表现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首要构成因素,而好的文学作品,在文学语言上应该特别重视语音的作用。韦勒克认为,“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这说明文学作品中语音表现具有首要性的特点。

文学语言的语音表现可以体现在音律、节奏、韵律、声调等方面。朱光潜先生在《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中写到:“我欢喜读英文诗,我鉴别英文诗的好坏有一个很奇怪的标准。一首诗到了我的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诵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零乱,我断定作者胸中原来也就很空洞零乱。我应用这个标准,失败的时候还不多。” 这里他用声音节奏为标准来判断诗的好坏,强调了文学作品语音表现的重要性。

在文学语言中,声音与意义有一种不可分离的特征。语言符号的意义与声音的结合并不是完全没有理据的,而是有一定相似性的。比如:汉语里的上声调,因为是曲折调,能够表达一种回旋美。罗昕如在《语音表现的文学价值》一文中举例:上声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调,蕴函著一种回曲沉郁的情调,适合抒写压抑、沉重之情。如李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上声韵带来回肠荡气之效果。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服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贯穿全诗的上声韵,渲染和突出了压抑感。

三、文学结构中的语音表现

在文学结构上,语音也同样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诗人李东川的《古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的诗并不长,但却数次变换韵脚和节奏,以形成结构上的变化,反映诗中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和思路的变化。下面是原诗: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知狷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为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年泪如雨。该诗前六句为五言仄韵,节奏显得比较急促,能够充分体现少年英雄的英姿豪气,他行动敏捷,情性急切,因此不宜使用平韵长句,所以用收声急促的仄韵和五言的短句。第七八句则改为七言平韵,这一韵的特点是调门低,尾声飘,有深远激昂的特点。以这种韵来表示英雄的远大志向和报恩的决心。而末尾四句又改为仄韵,让诗充满了哀愁和凄凉的气氛,借此语音表现勾起征人思乡的情素。在这一首诗中,韵律,平仄都起到与意义和结构相辅相成的作用。

再例如:英国哲学家Bertrand Russell在很有名的一篇短文***How to Grow Old***中,以河流为喻描写人生的历程:

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 *** 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

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象一条河流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充套件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此段结构上语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不同的母音来表现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当我们不考虑意义只着眼于声音时,就已经感觉到前面不仅节奏急促,而且在语音上如/I/ ,/o/,/a/等短母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以急促,受局限的感觉,而后来节拍缓慢下来,/I:/, /ou/等长母音也让人感到轻松和舒缓,而意义层面也恰是如此。这样语音、结构、意义紧密配合,成为有机构成的浑然一体。

四、文学形象中的语音表现

声音与形象有一种有机的联络,因此,声音层面也可以用来塑造文学形象。大家比较熟悉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乐曲的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闻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蹦,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通过声音描述,作者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命运凄苦的女子形象,这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典型。

肖伯纳的剧作《卖花女》***Pygamalion***也是非常典型的用语音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卖花女没有受过教育,语音,语法修辞都很差,语言学家亨利•息金斯***Henry Higgins***用她来进行语言试验,最终把她训练成举止高雅,语言十分得体的人。卖花女前后的语音差异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一开始,THE FLOWER GIRL: Ow, eez ya-ooa san,is e? Wal, fewd dan y’ da-ooty bawmz a mather should, eed now bettern to spawl a pore gel’s flahrzn than ran away athaht pyin. Will ye-oo py me f’ them? 如果用标准的语言来表达,基本如下:Oh, he’s your son, is he? Well, if you’d done your duty by him, as a mother should, he’d know better than to spoil a poor girl’s flowers and then run away without paying. Will you pay me for them?但这样一来就表达不出卖花女 的身份、地位和她的形象了。

五、文学意象中的语音表现

声音里可以蕴涵着丰富的意象,例如:英语单词whisper都是清子音与轻声的母音的组合表达的是耳语, 私语, 密谈, 飒飒的声音意象,而shout与cry又都为响亮的母音,表达了呼喊、叫喊的意象, splash***飞溅***读起来有空气被划动的声音,wide***宽阔***给人以开阔的感觉,narrow***狭窄***有紧缩的感觉。这种声音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表现,例如:《诗经》中的《小雅•小苑》中的几句: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诗人用叠音词,如:“惴惴”,“战战”,“兢兢”来制造一种声音效果,使读者读时不仅联想到临深渊与履薄冰的具体场景,还联想到在这一场景中的人大气不敢出,脚步不敢落,只有心在砰砰跳动的那种紧张状态的生动画面。

再如:《诗经•采薇》里,语音也表现出重要的文学意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一首写戍边战士归乡的诗。战争过后,士兵返回家园,一路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回来后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凄凉。前后景物对照形成鲜明对比,同时韵律,叠字重音的运用更使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读起来有一种一唱三叹,令人唏嘘的感觉。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为现代散文“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了,天已经在下大雪了”。这样“原诗的大致意义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义存而情不存,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住原文的情节”。他认为“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仅是呆板的物理,而“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这里的“人情”主要是“依依”这种叠字叠音造成的,让人联想到“依依不舍”的情态”,读起来有一种缠绵悱恻,顿生留恋的情感。

六、总结

研究文学中的语音表现,可以使作者更加自觉地利用语音这种文学手段,更可以使读者注意到文学作品中的语音表现,从而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得到更多美学体验。

参考文献:

[1]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年,转引自罗昕如《语音表现的文学价值》,《娄底师专学报》,。

[2]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3]罗昕如:《语音表现的文学价值》,《娄底师专学报》,。

[4]张德禄:《功能文体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页带来更多的

301 评论

馋佬胚祖宗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 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 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 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 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 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 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所要担负起的责任太大太重,远不是那个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标狭隘、不计后果地一会儿攻打丹麦,一会儿攻打波兰;也不是那个简单莽撞,一心复仇,纠集一群乌合之众攻打王宫,又被国王几句花言巧语所哄和利用,愚蠢地充当了国王的枪手的雷欧提斯。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载负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而这一大堆污浊的瘴气,克劳狄斯是罪魁祸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德斯特恩等等,出于自己的私利,无不成为国王的帮凶。就是母亲和情人奥菲丽雅也由于软弱无知,无意中被黑暗势力所利用,并成为牺牲品。敌对势力是广大之阵,又是隐蔽很深的无物之阵。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时代社会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阵痛。君主理想已然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常崩溃,世风日下。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新兴的第三等级势力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还不为人文主义者所认识。历史的反复和螺旋状态,是人文主义理想者们不期然而然的规律。人文主义者们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纯正,坚持理想信念,意志坚定。绝非为了一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在哈姆雷特机智地以“戏中戏”的方式证明这一骇人听闻的罪恶时;本可以毫不犹豫的复仇。但在克劳狄斯慌乱地向上帝祈祷时,哈姆雷特不是趁机杀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敌人罪恶昭彰时,再举起正义的剑惩罚邪恶。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结,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的血腥争斗。最后哈姆雷特让他的好友霍拉旭好好活着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85 评论

伯妮新娘

声明:转载 只是喜欢 《 春江花夜月》赏析 《春江花夜月》作者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它接“春江花月”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并以其凝炼的语词,节奏和韵律,集中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情感。把春描写的如此美丽,显示出诗人无限的憧憬。纵观全诗,隐隐地呈示出诗人深处的忧伤。 首先,从文本层次来赏析该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文学语言的内指性这一特点,它明显违反了客观真实,但它却只向诗人无限愁思的情境中,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作为一种文学,它又具有心理蕴含性与阻拒性的特点。当然这也是文学言语的特点。诗中明月.春江.扁舟等等,诗人富于它们了不同的含义,使它们更具内涵。该诗从自然界奇妙变幻的事实中,增添了许多主观的情感,“妆镜台”前凸显“离人”二字,“长江”居然“送流水”,都直接体现了诗人哀思之情,达到了文学形象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月水成文”,在那一刻,诗人看着春天无比秀美的景色,想到一个思妇妆镜台,忽然又联想到了“鸿雁”,“鱼龙”,是从一波到另一波,极具跳跃性,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其节拍符合情理,内容又符合艺术真实。虽然,它是一句假定性的言语,但未脱离真实性,故而达到了文学形象中虚拟性郁真实性的统一。同时诗中秀美的春景,让人不觉向往,和无限眷顾。诗人一时间抛弃杂念,来欣赏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追求和憧憬,充分显示了许多文人雅士,和识途之人的一般追求,如朱自清的《春天》等,都追求一种生机。但诗人在诗中又别于其他,这体现了文学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在诗中,诗人即写了上面提到的“思妇妆镜台”从另一方面,又写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一哲思,同时也写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思情”,都是愁思,但让人有一种不确定性因素,到底是诗人写对人生的几点看法,还是一个思妇的相思之情,还是对亲情的怀念之情,这都让人不经意间去思考,它给该诗了一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作为一首千古佳诗,被世人推崇,它当然也具有文本纵深层次的文学含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和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一种哲思溶在里面。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更加激发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愁思。从全诗看,句句溢美流芳,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滋味。 从意境角度讲,诗人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首先“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春江明月楼。"这是情与景的结合,白云去悠悠,清风浦上,却生发愁思。“扁舟子”,“明月楼”更生法诗人无限哀思,轻重有景,景中有情。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这些句子给读者以想象,一幅美图展现眼帘,让人思绪无限。“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衣半不还家”又书写了一个游子在一个夜里梦到落花,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种乡愁迭起-为何不回家呢?全诗然人觉得画意绵绵,虽然抒发的是离愁和哀思,但给人的图画却是一种明朗和艳美的美景图。这种叙事的言语,使读者从原有画面向外无限延伸,从而产生别样的情趣。诗中已开始从写诗入手,春的溢美跃然纸上,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憧憬,后面“昨夜闲谭梦落花”等却是从虚入手,使实景得以升华,体现着诗人写诗创作的意向和目的,是整个意境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使全诗更有神境.灵境。它又从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渲染着诗人的情感,使得诗的意境不仅富于韵味,还能让人咀嚼不尽。当我们细读全诗时,都不觉想到诗人写景之目的,当然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个“孤”字就给人以一种意境,是月亮孤单吗?不是,月有群星相伴,怎会孤单?所以实则写诗人的哀愁,故下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抒发了时光流逝,岁月匆匆。接着,作者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写出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矛盾,既具哲理,又像儿童提问那样天真烂漫,加上和永恒的江月连在一起,更烘托出他的内心世界:因为身处美妙境地而把握不住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产生淡淡而执著的哀愁。下文写的楼头思妇,只不过是象征事物。作者表现的仍然是自己的哀愁与憧憬。它勾起了诗人回家的念头,所以又下句“衣半不回家”。诗中苍茫深阔的景象,优美清丽的文辞,悠扬舒泰的音调,再加上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段:把"江"字"月"字忽合忽分,分开时又各自和别的词合合分分,瞬息变幻,精彩而神秘,是以绝佳美文。 《春江花夜月》作为一首抒情性作品,又赋予文本新的艺术特点,即它具有极强的抒情性。 二,从抒情角度赏析该诗。 首先介绍一下“抒情”,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他偏于用语话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的表现其感情。其中,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所以说,抒情情诗是抒情作品的最典型形态。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就是中国古代抒情式的一个典范。它虽然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主观表现,但它并为美丽的景色,同时从情与景的结合中,有表达了张若虚意识形态的感情,创造出了一个可以充分寄予和象征情感的心理空间。作者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见两句,写出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矛盾,既具哲理,又像儿童提问那样天真烂漫,加上和永恒的江月连在一起,更烘托出他的内心世界:因为身处美妙境地而把握不住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产生淡淡而执著的哀愁。--春色撩人之际,思妇在楼头看明月,月的正身在天,倒影在水,光辉无处不在。她希望在天者如鸿雁,在水者似鱼龙,可以乘坐着到"何处春江"去作良宵的欢聚。然而天上的月光不能乘坐,水中的月光一样无可依托。梦里飞花,眼前流水,无不标示着春光渐歇,而牵情的明月“更西斜”而且坠落了。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春江花月夜是美妙的,然而美中不足:两地分离辜负了今夜的春江花月。作者笔下的离愁远远不是悲痛。虽然《春江花夜月》是抒写张若虚的愁思和憧憬的,但它没有脱离这个社会,诗中“可怜衣半不还家”就从中暗示出他还在仕途之路上,在为那个社会服务。该诗从写景到后面写情,从中就把诗人积蓄已久的内心情感,一一宣泄了出来,使文章更显艺术魅力。为了强调自己那时的感情,它从“青风浦上不胜愁”中的“胜”字,从“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体现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当然,作为一首抒情性作品的范例。它自然具有抒情性作品的三个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感情经验“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以富于动静的画面组织,“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又是诗人独特的情感经验,其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都有机结合起来,使诗的声与情表现得更加完美。不管谁读该诗,值得注重的就是景与情。无论从诗与画.情景关系还是真实与虚幻的角度,此时都体现的淋漓尽致,都从诗人的言语表达中体现出了主观经验的真实。对于修辞手法而言,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其中,春江潮水,海上明月,一动一静,对比强烈,转折自然。“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反复运用夸张修辞,使意境更显优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长江送流水”等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惝恍迷离的氛围,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总之,全诗句句修辞不断,这使诗更具有魅力与韵律。而从抒情角度看,诗人主要以带有《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回环、往复、连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调配这些艺术特色,将诗提升了另一高度。而从抒情角色看,诗人以第一人称代言的抒情方式,来解释自己内心的主观感情。仅从创作风格讲,《春江花夜月》则属于“柔”一类,这更有利于使表达当时的心理情感,宣泄自己的主观愿望,倾吐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与领悟。 作为一部作品,它被后人所推崇,当然已被人们所接受。 其 三,从文学接受谈《春江花夜月》。 诗被人所接受,这期间就需要诗人去酝酿,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某种意境体现出来。该诗之所以流传至今,首先它给人了许多期待视野,作为诗歌,我们在读阅时,就期待着节奏 .韵律以及某种抒情意境的出现,自然,诗人所创作的意境不但溢美,而且富于哲理与诗画,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海的浩渺与蓝天的寥廓诗人感觉就是那种水天一色的情景。诗中“扁舟子”.“离人”应该是游子思家的描述,我们会期待更多诗人的表述。“梦落花”.“流春”.“落月”给人以一种忧伤的诗人的形象期待,但全诗则未有那种伤痛,留下了一‘未知结构’,即诗人抒发的是那种情感。其间许多美妙的语词让人感触颇深,许多意境又给人以一种意蕴期待,使读者神往其境。《春江花夜月》在读者接受时都以其审美动机展现出来,使人轻松.心情畅快。从整体而言,诗与读者得到了共鸣,借用文本使得诗人与读者通过了一个潜在的沟通,使读者的思想得以升华。而该诗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为之动容。它从观念.情感经验和一致愿望都相通与相似与读者,故而契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达到了更深层次共鸣。通过《春江花夜月》,它使人达到某种“杂念去除,去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维持了心灵的秉衡,使其文学作品有净化效应。当然在共鸣的基础上,读者从该诗中也会领悟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快慰,它使人获取了对生活的一些神韵哲理,使人不断回味于诗人作品中的意境。 读过此诗后,我们要借鉴的和学习的都很多,欣赏也就没了尽头,只好就此罢笔。 总的来说,许多诗人写诗多注重于一面,即要么写哀,要么写喜,而在《春江花月夜》里,尽管有哀愁,但掩不住轻快;虽然有叹息,却决没有悲观。这也许是初唐士子的精神风貌!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其文学意蕴和价值影响了几代人对审美情趣的认识和思考,特别对唐代乃至中国诗歌有较大贡献,不愧为传世之作,诗歌之最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文学作品赏析

    傲慢与偏见-作品赏析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

    笑笑之笑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3000

    文学欣赏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在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净化道德及提高修养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欣赏

    浩然真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梵高作品赏析论文3000字

    凡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

    annywong1990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美术作品鉴赏论文3000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篇4 试谈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是对美术体系内容的填充,而与美术鉴赏有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被视为培养鉴赏者美术素

    smoothyea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1000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

    fantienan00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