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9

颜庄小店
首页 > 期刊论文 > 孟子性善论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晓晓彤儿

已采纳

性善也好,性恶也罢,只是圣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不同体验。但孟子与荀子的“发心”是高度一致的,都想现身说法,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孟子是儒学“亚圣”,只所以提出“性善”论,是因为儒学倡导积极入世,对家与国高度负责担当,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阳性学说。如果孟子提倡“性恶”论,还怎么能激发人性正能量呢?荀子是道家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之一,地位次于老子,只所以提出“性恶论”,是因为道家倡导出世修生养性的,把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等生活情趣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的。荀子提“性恶论”,就是要告诉人们知恶避恶理念。这与佛教“性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我们不必把目光放在“性善”“性恶”理论争论上,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应该吸收他们的精华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服务。

120 评论

panasoniccz

简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论文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下文是我整理的关于简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摘要 :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发扬孔子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更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独立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先知觉后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 孟子;道德修养;浩然之气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尤其重视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孔子曰:“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子张》)孟子在继承孔子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具有更加浓烈的理性思辨色彩。他的道德修养学说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独立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先知觉后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一、孟子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善恶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人性作出的不同论断建构出不同的道德修养理论。性善论者认为人具有先验善性,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继续发扬这种善性。性恶论者认为,人不具有先验善性,人们具有总结经验的能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造先验的恶性,培育德性。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来构建理想的道德体系,确立了儒家道德学说的主流传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P41)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但人性是会改变的,人们所具有的本性是“善”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由此可见,“四端”只是善端的萌芽,它还不完备,具有不稳定性,并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充分发挥“善端”的内在因素,通过后天努力,积极拓展善性,否则,善端也会丧失,而倾向于“恶”。“富岁,弟子多赖;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资质是相同的,那些丧失了善良之心的人是因为自己主观上不能发挥自己的善性。孟子的性善论,不仅鼓舞人们要具有道德自信,更为人们道德修养的后天努力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显示出了人的价值所在。

二、孟子道德修养的核心——浩然之气

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以“浩然之气”的培养为中心对高尚道德的养成展开了深入的分析。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合指正大刚正的精神。(P546)《孟子》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当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的诱惑、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孟子将此概括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高尚道德情操。

道德的存养,不是一成即永成的,一念向善,固可以促成精神的升迁;一念向恶,也可以导致道德的崩溃。(P181)

在孟子看来,作为道德人格修养的“浩然之气”的培养,标准是很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它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人人可以养成。但人们对自身道德要求不应因为标准高,要求严而放弃,浩然之气是高尚道德养成的基本品质。

三、孟子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

以人性善为基础,以浩然正气的养成为核心,孟子提出了高尚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

(一)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高洁的独立人格。

什么是独立的人格呢?独立人格就是不依附于权贵,不屈从于物质利益,坚持自己高尚的精神追求。孟子将它概括为“三不能”,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不能”强调了知识分子即使面对着高官厚禄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立场。孟子认为是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管个人境遇是困窘还是很通达,都要坚持道义。这样,人才有内心的主心骨,才有独立的高洁人格,“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尽心上》)独立人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横遭物议之时,能够坚持高洁,拒绝平庸,特立独行。

(二)高尚的道德养成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浩然”原指气象宏大,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是浩然之气的重要表现。《孟子》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

在孟子看来,历史每过五百年一定会有一位圣明的君主出现,并且会有一位辅助君主的杰出之士,从周武王到现在已经七百年了,论时势,现在正是需要圣贤大有作为的时候。如果上天想使天下太平,在当时的形势下,只有他才能承担这样的伟大使命。

应当说,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影响着整个孔孟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但凡仁人志士,都有这样一种博大胸怀,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超越一己之私,将整个社会的安乐作为自己的关怀对象,作为自己一试身手的场所,这是儒家的传统,也是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责任感。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

在孟子看来,知识分子相对于一般的社会民众来说,他们先掌握知识,先明白道理,先提高了道德水平,上天把这些知识分子培养出来,就是要去启发教育帮助那些普通的人民大众,让他们也能够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上天把他们培养出来,就应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

“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它本身对士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先知先觉的前提是要具有真才实学,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如果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知识不精准,甚至道德水平低劣,就无从去教育民众,要真正履行好社会职责,就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四)高尚道德的养成要有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孟子非常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问题。上天将伟大的历史使命赋予某人,一定会使这个人经历艰苦卓绝的身心磨难,通过这种磨难,来锻炼他的体魄,坚定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才能不断地砥砺情操,增长智慧。这要求人们要严于律己,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道德修养目标,这不是靠外在的法律条文来规范,而是靠内心的道德律令来指导。严于律己的道德自律是人们追求内心完善的一种驱动力量。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昭示着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以及道德实践的既内在又超越的绝对价值。继承和借鉴其道德修养学说中所蕴含的精髓,有利于我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自我道德人格,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也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养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48 评论

萤火虫在哪里

“圣人之与民亦类也。”孟子这句话意在表明,圣人和平民又是同类,奴隶主贵族和奴隶当然也是同类。因此,孟子心中的合理社会应该是合于民身之理,保证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民众的重要作用在于“民”。所以孟子的“人性善”观点,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如何施“仁政”。 孟子解释“仁”说:“仁也者,人也。”(《尽心下》)即是说,仁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德行。孟子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其“仁政”、重民思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 他在仁政思想中已经提到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亡的决定性因素。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核心政治价值。孟子认为应该行仁政,重民本。在孟子的人性论中最为显著的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孟子所生活的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时代,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在早期思想界,孔子就开始提出“仁”和“智”的观点。他又把仁归结为“爱人”。把智归结为“知人”。他认为做任何事情,研究任何学问,都应当重视“人”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人的思想,淡在人性问题上改变了孔子模棱两可的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人性皆善的论点。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162 评论

選擇淡定

孟子极其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是人生乐趣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将教育天下人才视为乐事。四十岁以后,孟子就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曾在“稷下学宫”讲学。他的弟子众多,著名的弟子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性善论”与平等观在人性论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心”皆为善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所谓的“四端”与仁、义、礼、智密切相关,是孟子性善论的集中体现。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269 评论

馋死宝宝啦

人性之论辩考 题记: 人性有欲念, 道德分善恶; 礼义教人善, 法正禁恶行。 人性论之论辩考 孟子性善终无据,荀卿性恶亦非真; 善恶分割二圣悖,各执一词数千载。 孟子循礼仁者善,荀卿重礼法正恶; 告子师承老庄来,道论人性实为师。 水流向下非本意,外力作用已释疑; 亚圣应悔当年事,不识数理终致诡。 荀况九证善者伪,非此即彼荀卿意; 人性本恶言辞诤,尧舜桀跖其性同。 正理平治善者谓,偏险悖乱恶之份; 如若人性真本恶,圣王礼义化者何? 礼者养也养人欲,分界度量给人求; 食色性也人之情,人欲人性即人权。 告子亦恼当年事,水流向下缘重力; 却被孟轲作盾牌,理直气壮把人亏。 人欲本性无善恶,只缘道德两者分; 人性原本就姓无,无善无恶本有欲。 注:本性无——即:人之本性无善恶之分,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恶。 题解:关于人性论辩得失之述评 告子认为:食色,性也。由于这句话是录在孟子一书里,以致于人们常常会说:孟子曰:食色性也,足可见其被认同的程度之一斑了。这句话虽然最初是出自告子之口,但孟子和荀子他们也并不反对,也可以说都是赞同。 但他们却以此为基础,把人性的矢量指向了不同的方向,而且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了他们自己的善、恶论。 孟子说“性善”,自然是出于美好而善良的愿望。他以为正因为性善,才有可能教化,使人向善。 孟子以四心(恻隐、羞耻、辞让、是非)作为人性之四端,殊不知这四端正是教化的结果,所能说明的也只能是人能向善,人能为善。虽然这是对人性的一种很乐观的看法,但根本就无法说明人性本善。他与告子辩驳时,唯一能撑得住面子的就最后以水往低处流的辩驳 ,使得告子在其时无法维护自己的论断——可那只是当时对水往低处流的原因无知的缘故,无意中导致了吊诡的成功。随着重力的发现,这个神话已经破灭,水往低处流也就成了被迫之势,并非水的本意或本性。从而也更加佐证了人性向善与向恶 ,也无不都是后天的生存状态下之被迫之势所致。 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他之所以主张性恶,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性本善之谬误,并且采取了非此即彼——非善即恶的分割法,他不仅把人们的嗜欲看作是恶劣的,而且把人们的原欲也看成是恶的,故得出了人性本恶的论断。既然把无论是先天的欲望还是后天的欲望都看作是恶的——既然这些都是恶的,人类就更有必要制定礼义法度来教化或规矩其思想和行为 ,从而做到化善禁恶。荀子在其性恶篇中,曾经围绕着“人之性恶,善者伪也”这一论点,对性恶论展开了反复论证。他九证善者伪也, 即向善、为善全是人为之事体,非天生的自然而然之事体。因此就言辞诤诤地宣称:人性恶明矣。是的,人们向善、为善是教化的结果,但本性若真是恶的话,那么化善的礼义又如何生成呢?即使生成又如何能使得恶化为善的呢? 但告子则认为:这些本性无所谓是性善或性恶——性本无(即: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人的本性是不能用善或恶来界定的)。 当人们从人、人群、族群,一步步地走到人类、人类社会这样的层面上时,人类在这些进程中,为了处置人与人之间由于欲求而产生的争执,逐渐地形成或大家默认了的一些该怎么做或不该这么做的约定或规矩,这期间会伴随着倡导、垂范和暴力、弱肉强食,慢慢地就被集大成者们整饬成了后来的礼义法正,而那些倡导或垂范的人也就被尊为圣王或圣贤,那些暴力或弱肉强食的人就会被指斥为盗贼或凶恶。而这些该做的就会被定义为善,不该做的就会被定义为恶。而圣王或圣贤所倡导的就会被尊循,并 会被宣称为天道,所垂范的就会被颂扬,并称赞为美德。由此,道德也就产生了,并逐步成为了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逐渐地成为了统驭了人类物质分配和生存发展 的文明方式和指导思想以及科学进步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从道德层面上来说,人类在进入了人类社会以后的某个时期或过程里,才有 了善恶的分割,但这已不是本性之使然,而是道德之使然了。 人类在后天的努力、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对人的道德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荀子就非常强调这一点,不管是什么样的良弓、宝剑、骏马,只有经过排儆、砥厉、鞭策,才能自正、利断、一日千里; 人若能得贤师、良友,才能闻圣贤之道,见忠信敬让之行,耳濡目染仁义善良而不自知;人若与不善之人相处,所见所闻尽是些欺诬、诈伪、污慢、淫邪、贪利之行径,就会不自觉地染上恶习自然而然地走上罪恶歧途。古人讲:“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臣”也就是说这种言传身教、观摩效法影响之作用的重要性。可见,荀子是知晓并注重后天教化的重要性的,只是他忘记了只有在一张白纸上才能画上美好的图画或书写精妙的文字,在一个已经有了或注定是黑的或恶的心灵上怎么能有白的或善的东西存在的一席之地呢?同理一个已经有了美好或善良的心灵,那他还须要谁再在他的上面画蛇添足吗?只有一张白纸(既不善也不恶的人性)才须要——也才能够画上最精美的图画或书写上最精妙的文字(当然也可能被画上丑陋图画或写上恶劣的文字,这自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也是我们希望人性是善的或说其本是善的之初衷吧,从这一点上理解,我们应该感谢孟子;当心灵上真的感染上恶时,我们又是多么地希望能够将其根除,并能够弃恶从善,从这一点上理解,我们又应该感谢荀子的礼义化为善、法正禁恶行之美好愿望和满腔真情。)。这还须要再费更多的言语去说明吗?不需要——不须要了,不是吗? ----情深似波澜 爱意亦涛涛 敬神须谢意 礼佛尝宏愿

336 评论

西西里的蘑菇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的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已是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孟子的种种主张是突破“礼”的约束的。 性善论就成为战争非主观因素的一种借口, 当然的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1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孟子论文参考文献3000字

    3000?.......................................

    小石在青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人性本善论文素材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尤其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

    幻影墨斗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孟子性善论研究论文

    性善也好,性恶也罢,只是圣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不同体验。但孟子与荀子的“发心”是高度一致的,都想现身说法,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孟子是儒学“亚圣”,只所

    颜庄小店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性本善论文题目

    议论文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性本善500字议论文5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半半童学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菟丝子毒性论文研究

    菟丝子是常用中药,只要是中药店都有的卖的。可以这样说,如果卖中药没有菟丝子那也不用卖了

    小年糕lc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